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0:52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1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教程,但对于场景设计来说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创作理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来实现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一定要遵循文物安全首位,服务观众第一的理念,技术只能服务于主题,制作出更具吸引力的展示空间,让观众产生共鸣,得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文物内含信息目的。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虚拟技术;展示;互动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以展示历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主要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现设8个展厅16个展区,由第3厅开始大量展示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包括鞍山群早期生命、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辽宁的古人类等。第4厅为整馆特色厅陈列的是世界著名的“热河生物群”标本,包括一亿多年前辽西的“恐龙王国”、“古鸟世界”、“花的摇篮”等。第8厅是气势磅礴的“辽宁大型恐龙厅”。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多为传统博物馆展示和陈列,除第六厅互动科普厅和个别展厅采用了虚拟和数字化展陈技术外,大部分展厅以静态图形和标本展示为主。

展厅实物展示虽然是藏品展示的主要方式,但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展览受场地大小限制,展览展品更换费力;针对古生物展览中的一些年代久远、易氧化变质的展品,如植物种子、动物羽毛,不适宜长期展出或者不适宜展出;实物展示缺乏灵活性,尤其对于科普性质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完成与观者的良性互动。因此,为了弥补传统实物展示的局限,采用虚拟技术实现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改造尤为重要。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数据分析,本人认为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可进行一下数字技术方便的展示改造:

1.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

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实现古生物博物馆参观过程的“个性化指定”。即参观者在自然博物馆展厅中使用数字化智能系统进行参观时,计算机系统会根据参观者所需求的个性化、使用的趣味性以及感知性等多方面考虑,提供一套多风格适合参观者个性化特点的展示参观方案,充分调动参观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参观者融入展览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系统界面设计上采用一套高级交互性智能界面设计。如,中国台湾国立暨南国家大学提出了一个XSL(ExtensiblestyleshectLanguage:可扩展样式语言)的多展示框架,根据参观者的个性化特点选择适当的XSL展示方式,构成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不同喜好参观者的展示参观系统。

2.数字化“扩增空间展示”

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展示空间与实体展示的空间结合,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参观者可配戴使用区域定位系统、头盔、立体眼镜等装置观看,用激光指示器指向展品,进入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信息内容,触摸感兴趣的展品,获取各种额外信息,如特色展厅第4厅展出的主题为“花的王国”的部分可添加加强现实技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虚拟呈现,实现参观者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与接触,通过头盔和立体眼镜的配合完成植物的短期迅速生长,对解决古生物博物馆实体空间展示所缺乏的灵活性和其中的虚拟空间展示中丧失情感等缺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另外地面互动投影技术也可在此展厅中增设,通过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实现大场景,配合风、花丛、水流声效,令参观者走入其中,置身植物海洋。

3. 三维场景深度复原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已经采用了三维场景复原与漫游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结合实景人物拍摄的手法,实现多角度空间的古地球环境虚拟介绍,包括空中鸟瞰等角度展示环境,再带着参观者着眼细节以动态的形式讲述,地点标注显示等等。

4.多幕投影与三维跟踪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第8厅展示的是辽宁代表性的恐龙骨骼标本,可结合多幕投影和三维数字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展示改造,可为参观者配备三维空间跟踪定位器、数据头盔、立体眼镜和数据手套,运用互动手段丰富展览内容的形式解读侏罗纪年代地球上的奇异自然景观,以及辽宁地区代表性的恐龙品种,通过系统声音识别系统模拟恐龙叫声,通过喷水装置产生瀑布水花溅到身上的触觉感受。运用数字手套对看到的恐龙进行点击,可以详细观察到任何一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另外可同时使用幻影成像、多幕场景自动转换技术,将现有场景与前景中的仿真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光电、音效模拟虚拟场景,针对大量动物、人物可使用多场景多幕剧来表现,其中,不同场景的转换是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在表演时可根据剧情自动转换,并可观察到在不同分配方案情况下的恐龙演化、灭绝情况,还原一个逼真的侏罗纪世界。

5. 增设留言签名系统

在参观完后,参观者可在此系统前签名留念,参观者在手写屏上书写留言并保存后,留言内容可同步输出显示在大屏幕上,大屏幕可同时显示最近的四个留言内容,留言内容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当有新的留言内容保存后,将替换当前大屏幕显示留言中最早的一个留。另外此设备还具备新建留言、书写留言、选择笔触、选择颜色、笔画粗细、清除留言、保存留言等功能。

虚拟数字与互动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展示与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辽宁地区古生物资源丰富,针对地区特点设计师可恰当选择数字化展示的表现方式,进而使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更为多样和有效,提升创新性的同时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得以更新与改善。另一方面加大展示陈列方式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的力度,才能使展览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充分协调发展,更大的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跃生,浅谈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在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4(10)。

[2]. 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01)。

[3].向辉,孟祥旭,杨承磊;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设计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3(03)。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艺术展示 文案策划 施工设计

沈阳五爱市场始建于1983年6月,因地处沈阳沈河区五爱街而得名。经过多年规划改造,五爱市场已经成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最大的流转型轻工产品交易中心,是中国著名的批发市场之一。五爱博物馆整体构架是基于展现五爱街形成、发展、壮大的一个综合性专题现代展馆,全馆1500平方米,位于五爱三期五楼。

五爱博物馆共有7个主题展区,分别为足迹篇、贡献篇、文化篇、关怀篇、荣誉厅、未来篇、留言区。设计与策划分两部分展开:一是展示创意设计方案工作,二是展示布展工程工作。

一、展馆展示创意设计方案

现代专题展馆的整体设计的展出格调、设计品位的高低要取决于前期的定位与整体的策划的先进性,主题展馆所要陈述的基本内容关键是以什么主线来贯穿主题思想,以什么立意来创意、构思,并用以指导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整体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博物馆主题定位为通过展示让参观者了解“五爱”人的创业历史,“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衍生出来的系列主题——创新求生存、创新求发展、创新求辉煌。

基于视觉硬实力与内涵软实力建馆原则,从视觉感官上力求做到具有现代时尚、经典大方、精美实用、构思精巧、疏密有致的风格,体现出具有独特品位的硬实力;从内容感受上力争做到具有内涵深刻、主题突出、脉络清晰、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的特点,体现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软实力。根据主题创意的具体要求,通过美术的造型、场景、色调、布局等表现手段,将各主题系列渗透在各个具体的元素之中。在造型结构设计上,按照主题要求创意设计的基础造型与美术表现相呼应并分配在各个馆的整体结构布局中,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某些元素运用上的经典特性;通过艺术夸张,让参观者在第一视觉冲击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主题创意的总体要求设计的参观亮点——主题雕塑,分布在一些主题馆中,运用场景的艺术创造,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让参观者驻足留步、凝目静思,让艺术的遐思在参观者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升华到更深的精神境界之中,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在色彩的基调运用上,根据主题创意要求,将不同系列主题从其共性上总体把握。在总体色彩基调的把握上要求与各系列主题文化背景相呼应。特别强调“五爱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要求的文化背景特点,即在总体设计上把握运用健康明快的基调,同时,注意细部调节,即在局部上运用色调的特殊性,充分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的氛围。

在场景的氛围营造上,根据主题创意要求,设立一定的场景更好地烘托展示氛围和突出主题。

方案细案的形成过程就是大纲具体化的过程,是将骨架赋予血和肉的过程,使之成为真正具有生命价值的“活”的有机体。所以,按照创意理念的要求,用素材加以填充,形成按照某种线索进行穿引,具有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主次分明、语言流畅、风格突出、观点鲜明、疏密得当的文案特点。

二、展馆展示布展工程工作

五爱博物馆三楼专题展馆展示创意设计方案定稿后,接下来进入展示布展阶段,即进入具体繁琐复杂的展品准备与布展实现程序。

第一,理念细化

展馆整体创意方案通过后,真正进入展馆的创意深化阶段,即将整体创意进行分解和细化,然后分解和细化各展区的分类理念,在其指导下进行展品实物征集与布展。

第二,布展创意及实施阶段

将已经选定合格的展品进行布展设计(二次设计),即原创意设计进行深化设计阶段,其程序如下:

1.对各展馆已选定展品进行文案定位;2.对展品初步进行电脑整体空间模拟定位;3.对展品再次进行美术设计定位调整;4.对展品规格进行定位调整;5.初步对展品进行展柜或挂件量体设计;6.出展示样稿;7.带部分实物展品到现场进行初步定位;8.对展品空间及美术进行定位调整;9.带工匠到现场进行布展准备;10.进行现场布展(此阶段经过几次循环调整);11.最后完成布展;12.布展验收。

由于五爱博物馆的功能特点规定了图文展板类展品是展馆空间布展的基础,它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复杂、信息含量最大,占整个展示面积的60%以上,是充实展示空间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是展馆信息的核心表达方式。展柜用实物展品特点突出、个性强,具有更高的可视性,是展馆不可或缺的形式。作为五爱博物馆的展柜展品,主要是展板展品的配套与补充,并互为说明,使布展形式灵活、变化,成为参观者的兴趣点。它占整个展示面积的10%左右,是提高展示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方式。艺术类展品展饰是五爱博物馆实物展品拔高层次的部分,它的存在使整个展馆展示给人一种蓬荜生辉、大放异彩之感,让参观者止步凝思。它占整个展示面积的10%左右,是整个展示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整个展馆档次的标识。由于各类展品性质、功能的差异,因此在后备数量准备上不可统一把握,只能大体衡量。展柜用实物展品的后备与选用,要看实际征集的实物与展示要求是否一致,并视实物的珍贵性、代表性、唯一性等特征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还要根据规格、材质、颜色等因素进行展位空间、色彩基调定位。

总之,企业展馆展示是多样性的,它包含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的,作为设计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前期策划及艺术合理的设计定位,只有把展示创意设计与展示布展工程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大化地达到理想的设计展出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4

摘要:

对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作用进行概述,指出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不仅具有象征、识别,传播等属性,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性三种特性,并对三种特性具体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从自然景观、人造遗物(建筑、器物、图标)发掘和筛选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可行性,以及传统符号向现代图形转化的方式。

关键词 :

世界遗产 博物馆 视觉符号 作用 特性 提炼

中图分类号:TU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21- 02

一概念界定

1世界遗产景区

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定义为: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0m那么,世界遗产景区指的是包含这种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并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区域场所。本文所述的世界遗产景区特指在中国境内的世界遣产景区。

2博物馆

1989年9月在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2条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他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本文所述的博物馆特指地处世界遗产景区内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以世界遗产为依托,集中保护、展示、传播代表人类文化的遗址、文物、建筑群、图证等。

二 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作用

视觉符号就是以线条、光线、色彩、强力、表现、平衡、形式等符号要素所构成的用以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这种媒介载体其实是一种可视的并承载一定意义的传播性图形语言,它包括各种物体影像和运用造型要素创造的视觉形象。作为一种“形象”与“概念”高度吻合的图形语言,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获得奇特效果,使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解读信息的含义,从而能够有效感知和理解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内涵,唤起他们的思索联想和情感共呜。由此可见,视觉符号对于世遗景区博物馆的整体推广营销是及其重要的,它可广泛运用于博物馆不同传播体系中,如文化产品、广告宣传、视频影像等,从而达到“传播、记忆、购买”之营销目的。

三 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特性

作为一种图形语言,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不仅具有象征、识别,传播等属性,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民族性

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载体,深刻反映了生产方式、科技水平、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等各个方面,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历史的记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历史、文化、地域、语言、宗教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产。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苏州园林、布达拉宫等,如今,这些遗产已经成为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而为世人所知。由此可见,遗产本身的民族性决定了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特性。

2地域性

地域通常是指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一定的空间范畴,不同的地域会形成有不同的文化和景观并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不同的世遗景区地处不同地域,其物、其景具有地区特有的丰富印痕,如传统图形与色彩、传统文艺、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必然对博物馆视觉符号的取材、构思、提炼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

3艺术性

世界遗产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的直观具体的东西,是最耐久、最稳定、最有说服力的符号,它是普通的“物”经过时间的鬼斧神工后逐渐演变而成。而遗产景区内的博物馆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这些“物”负载着丰富历史信息。二者的“物”,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审美特点,于是,利用这些“物”提炼的视觉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四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提炼

对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提炼,不是对历史遗存影象的直接运用,而是要通过现代构成规律寻找其本身的形式美而获得全新视觉符号,使其具有遗产文化的意蕴。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作为象征性的图形语言必须具有三要素,即形态、色彩、象征。它们从原始物件中发掘和筛选,再融合、升华为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视觉符号。

(一)发掘和筛选

从内涵与形式的吻合度上发掘和筛选典型视觉符号,围绕设计主题收集世遗景区的各种“遗存”,从中筛选出最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的物像,才能确保视觉符号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1从自然景观中发掘和筛选

以中国为例,世界遗产景区属于自然景观的有:以山水为主体(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黄龙、四川九寨沟、湖南武陵源、四川峨眉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三清山、新疆天山)、以河流为主体(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以地质地貌为主(中国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澄江化石地)、以生物为主体(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这些自然景观主要以它们的纯天然来震撼着世人,并具有形态美、色彩美、象征美等审美特性,这些特性跟视觉符号三要素审美特性不谋而合。

2从人造遗物中发掘和筛选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消亡同时存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但是,消亡并不是完全消灭,每个朝代的遗物或遗迹或多或少得以保存下来。可以说,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历史见证物成为我们联系过去、了解过去的集体符号,并以此获得文明传承的慰籍、感受文化积淀的熏陶、开启创造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1)建筑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丰富的建筑遗产,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建筑不仅具有功能和技术属性,还具有艺术特性。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以房屋建筑为例,在屋顶式样上不同时期、地域、民族都有所不同,最终形成“庑殿顶”、“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五种基本样式。在色彩处理上更为大胆和惊艳,丹红色柱子,斗拱梁和枋等处的彩绘,朱红色门窗,蓝、绿色的房檐,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等无不彰显古人对色彩的善用。长城、北京故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等都是以建筑为主的世遗景区。故宫气势恢弘、富丽堂皇,以朱红与金黄色为主;苏州古典园林小巧精致、优雅写意,以黑色、白色、灰色为主;云南丽江古城民居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格,整体风格朴实生动、精美雅致。这些形色各异的建筑,能够代表所在世遗景区的视觉形象。例如,杭州西湖博物馆馆标,采用始建于北宋元祜五年的瓶状石塔为基础符号,配以一轮圆月,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体现出了西湖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传达了西湖特征。(图1)

2)器物

博物馆颇具规模和体系、荤牵大观的“藏品”是提炼视觉符号的基础。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景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场面宏大的秦俑军阵,秦兵马俑个体塑造生动,面貌不—且神采飞扬,它们与真实的人和马一样大小,形态多样身份明确,生动再现了秦代军队的形象,传达了秦代的兵种、兵器和军队编制等丰富信息。世界文化遗产一故宫博物院,有十大镇馆之宝: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青铜之宝酗亚方樽等。这些典型器物无不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凸显出符号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一些特别的器物经过历史、时间沉淀后已不再具备单纯的功能和审美价值,而是会逐渐转化成某种符号,表达出特定的文化意义、历史事件及人物事迹等。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诸多旅游纪念品中,几乎都以俑的形象作为基础符号设计而成,或经过提炼图案化后印制于平面产品上,或直接结合功能、材质等制作立体产品。使旅游纪念品充分体现展览主题,满足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意愿。(图2)

3)图标

图标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工创造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和内涵的图形符号。在世遗景区博物馆中,某些建筑和器物上刻有图标:建筑物天花、藻井、屋檐等处的纹饰彩绘;青铜器上的铭文、饕餮纹、龙纹、鸟纹等;玉器上的谷纹、涡纹、兽面纹等;陶瓷器上的龙、凤、莲花、牡丹等。作为象征性的图形,图标所具有的艺术美感和可识别性,与视觉符号的属性是一致的。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iphone手机壳设计,壳体上绘制了以馆藏纹饰为基础符号衍生而来的卡通图形,有龙袍图案、补子图案和头饰等。既有传统意蕴,又有时代美感,深受年轻游客的喜爱。(图3)

以上分析表明,自然景观和人造遗物在形、色、意方面跟视觉符号三要素高度吻合,发掘和筛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知名度高的典型器物、符号性极强的典型纹饰图案进行视觉符号创作,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

(二)融合与升华

在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创作过程中,在“遗存”向现代图形转化过程中,会出现形式、观念、习俗等方面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运用“融合与升华”原则。这一手段的前提条件是对于各种要素的理解和把握,不仅需要对“遗存”的形态、色彩、象征具有深刻的认识,还应把握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二者之间从形式、内涵到精神的创造性融合与升华。传统图形进行融合和升华的有效途径:一是对传统审美精神和美学特征的符号形式进行现代的打散解构,二是重新赋予新的内涵与生命力。在视觉符号设计中,应从不同“遗存”物像中提炼出具有相同或相类的性质要素,通过延伸、拼贴、重构方式进行融合性再创造。同时,还必须把握观众与外在“遗存”之间某种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联想,在特定情节的诱导中产生视觉感染力。五结语

随着我国世遗景区博物馆的大量新建和改建,此类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营销推广、文化产品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将会愈发重要,而对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研究是其前期重要阶段。研究其视觉符号,应在理解历史遗存的基础上使其形、意、神高度融合,将遗产文化植根于现代设计中使其得以延伸和发展,对传播遗产文化、树立世遗景区博物馆形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一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5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5.解小敏,《对博物馆合理参观流量的初步分析》,《北京文博》2005年9期。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6

此外,把文化创意融入文物博物馆资源的利用,还可以形成文博创意产业,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分支。

不可移动文物开发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根据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乃至利用目的及其所要吸引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创意的理论方法,进行创意策划、设计研究并予以实施,发展文物创意旅游,是一种好方法。为此,可以举利用凌家滩遗址文物资源发展文物创意旅游的例子予以说明。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境内太湖山向南延伸的垄岗之上,北倚太湖山主峰,南临裕溪河,面积160多万平方米,距今5800-5300年,是国家公布的100处大遗址之一。连同周边一系列同类遗址,形成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特别是长江流域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其玉文化,比良渚文化早,有的比红山文化内涵深厚。目前,正在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旨在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和方法使遗址的文化内涵得到科学展示。

然而,仅靠这样的遗址公园是很难做大其旅游的。应依托该遗址公园,组织具备考古、历史、文化、心理、旅游(特别是熟知新生代科技类主题公园者)以及相关科技知识等合理知识结构的文化创意团队,适当选择该遗址监控地带之外的地块,创意策划文物创意旅游景区,提出具体的策划方案。根据策划方案,组织相应的设计团队制订景区规划,同时组织相关科技人员完成策划方案提出的科技子项目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提出具体的工程设计方案。再组织相应的工程团队完成景区的施工。并且,在创意策划方案和工程设计方案提出后,要及时组织相应学科专家帮助论证把关,确保前后方案既要忠实于该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又要使其所运用的文化创意、包括结合的新方法、新手段(特别是一系列的科技手段)达到最佳。在项目施工结束、对外开放前,还应组织策划、设计科研专家及相应学科专家进行评估,确保工程施工达到策划、设计方案的要求。

通过上述努力,使该景区(可以按专题分为展示体验、古今互动、猎奇历险等几个园区)尽可能准确地复活历史上的凌家滩聚落,系统、全面、活态展现当时的自然风貌、动植物状况与采集、渔捞、狩猎、原始农业、制陶、石器加工、居住、烧炊等生产生活场景,运用原始思维再现其神秘的宗教崇拜、玉器制作、歌舞艺术及民俗风情等,让现代人进入其中经历与体验,让孩子们穿越五六千年去深涉洪荒,去探险猎奇(配合相关趣味十足的专题活动),从而使厚重的文化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尤其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奇的天性,使他们在纵情玩乐的过程中认知历史文化,在猎奇的过程中养成探索进取的精神,进而从小就喜爱我国的历史文化,并且勇于创新。还可以将其周边的农田、水域、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综合利用起来,发展文化创意农业、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等关联性产业,并带动其附近的大渔滩湿地原始风光游和运漕古镇旅游,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人民致富。

博物馆展陈设计

如何创新博物馆展陈方法和手段,并适当结合体验与互动,提升展陈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广大观众看得懂,看得有兴趣,看得长知识,看得受教益,是如今博物馆展陈理念与时俱进的要义所在。运用文化创意融入博物馆展陈设计,可以在这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古代文明陈列”中关于汝颖侯汉墓出土的一套天文仪器的展陈设计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此墓属于西汉早期,其中出土了二十八宿圆盘等一套七件当时观测天文的仪器。省馆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研究室合作研究表明,此盘即汉初及其以前盖天说天文原理下观测天文并据此制订历法的圆仪。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的,像个锅盖,地是方的。此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至汉武帝时期,被浑天说取代。后者认为天是圆的,像个鸡蛋,地也是圆的,像位于鸡蛋内的蛋黄。在此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除了按照传统方式布展外,就此进行延伸展览。辟出专厅,运用文化创意结合相应的科技手法,活态复现当时运用圆仪观测天文,制定历法的场景,并与西方一定时期天文观测相比较,从而获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不久前开馆的蚌埠市博物馆,其中的禹会遗址、蚌埠开埠史等展陈设计,也都较好地体现了文化创意的理论方法,从而广受欢迎,社会评价很高。还有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现的活态《清明上河图》,也属此类。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 空间形态 空间氛围

在我国艺术设计领域中,博物馆展陈创意设计起步较晚,甚至可以说是设计行业中最后登场的专业。随着我国博物馆发展机遇的快速到来,一个以研究博物馆展陈学科的必要性的课题已愈显突出。

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法和工程的实施技术主要沿用建筑室内设计的学科方式,这一点与国际上创意创新的展陈设计水平仍有差距。目前展陈设计相关知识匮乏的局面成了困扰我国博物馆文化质量的设计瓶颈。

何谓博物馆展陈设计?是指室内设计、展板、展柜、展项的结合吗?回答是否定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就是空间的艺术设计。

一、博物馆语言就是空间语言

在解释博物馆展陈设计之前,我们先看看图1。可以看到,原本的建筑是没有表情的空间。当形态与空间结合之后就产生了空间的流动,于是不同于原有空间的新的空间阻隔和空间格局就会产生,我们习惯上称其为空间感。空间感是人们对于空间的流动想象力。它的存在让我们可以畅游其间,感受到空间带来的时间性,感受来自建筑对情绪的鼓动产生的影响。所谓空间感的物质存在,是指当形态与建筑空间的组合之后所产生的视觉作用原理。这个原理让我们认识了形体与空间结合就会产生视觉的空间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利用这个原理进行对空间表达时,就产生了空间叙事的主题性,各式各样的空间情绪被表现出来,空间想象被呈现出来(图2、图3)。

我们发现,其实决定空间感的要素只有一个,即形态。形态是关键,其如同可变的音乐一样,蕴藏着无限创造力。博物馆展陈设计正是利用这一视觉规律来进行创造的设计学科,而这个学科的基础就是空间形态学。

二、空间形态学是博物馆展陈专业的专业基础

空间形态学是让人们认识抽象美学的知识范畴。通过它可以让人们学习如何驾驭空间,知道空间是怎样被发现的,进而知道如何操纵空间的氛围语言。

形态学是博物馆展陈专业的专业基础,是当前国际博物馆展陈业界主流的设计趋势,即所谓“空间、主题”的创意性表达。博物馆展陈设计和电影一样,着重解决空间的主题叙事性在时间概念中的呈现,即所谓时间、空间的艺术。今天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成为了具有完整表现力和时代文化精神的独立文化产品。

在形态的作用之下,空间产生了各种产生主题寓意性的表达,这种空间聚合的感染效果通常是通过+色彩+材质+灯光而实现的,即空间氛围语言。

空间氛围语言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反复发现、创意并最终实现的设计成果。其是设计师的表达天地,也是设计师对表达内容的理解与升华。

三、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属性――创意空间设计的主题性表达

主题性与题材内容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我们弄不清主题与需求内容之间的区分。其实它们是两回事。对设计师来讲,题材与内容是设计需求,是客观的。而主题(形式感)是我们针对需求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主观的,是指我们对于题材与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任务就是在于此。形式感借于文学上的称谓为主题性,在视觉上称为形式感,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称谓而已。通过形态学的学习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态在作用于空间之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情绪变化,主宰着空间的语言和情绪的形态就是形式感。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题性(形式感)就是设计创意方向、立意、讲故事,博物馆展陈――讲故事――操纵空间使其变成叙事的空间艺术(图5)。

四、“发现”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创作方法

不同的题材内容会产生不同的主题创意(形式感)。为此,面对不同题材内容的博物馆,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标准的设计模式以便面对众多的博物馆题材。为此,博物馆展陈设计更加凸现设计创意的特性。其要求从零出发去发现。在我们实际设计的作品当中,笔者把思维重点放在可以显现出来的空间上,而不应去依赖想象创造空间。面对将要设计的实际空间,读懂并分析它,从根本上探索它的可能性,下面用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主题创意是“神秘”与“幽远”。设计着力打造迷雾一样的神秘,以及人与神共存的遥远古商代金沙人的生活方式。设计在建筑的空间中努力寻找形式感所需要营造的空间氛围语言,并使这种博物馆语言完整地实现。金沙遗址博物馆是笔者重要的作品之一,与传统的博物馆设计相比更富有现代感与感染力(图6)。

(二)北京天文馆

在有些建筑中,人们可以大量使用原来建筑的元素来加以延续,甚至与其共鸣共享,使整个建筑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体现形态学形体“相同”组合规律来加以表达,北京天文馆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图7)。

形态学的理论认为,形式感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语言,也是创作的出发点,是最具有创意成分的部分。

北京天文馆太阳厅(图8)是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小展厅,是个圆形的空间。设计的创意是实现一个飘浮在宇宙中的“太阳学家实验室”。广阔无垠的空间是设计主题的形式感。在这个空间里,设计反复发现空间的可能性,利用3DMAX设计平台终于发现使用球面和双曲面的形态组合可以创造一个无上无下、无左无右的宇宙空间感,形成一个曲面组合的交响空间。在此项目的设计中,正是运用了形态学有关空间感的塑造方式才创造出了一个浩瀚无垠的展示空间,这个空间在色彩和光影的相衬中更显得深邃和神秘。

(三)中国工业博物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有时可以因势利导地把主体导向转移到与现有空间相对立的方式上来,借以表达这种“相异”的语言流落;有时可以创造一个完全超脱的空间去显示独立空间的唯一性。以新与旧形态“对话”的方式对厂房空间进行重新组合,让厂房空间的属性改变成博物馆(图9)。

设计没有改变原有工厂的形态机理。设计创意是在老厂房的基础上建博物馆。首先改变的是一个原有铸造厂建筑的属性,将其厂房属性变为博物馆属性。这是一个如何保护性发掘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工业文化遗存观念的课题。在设计创意中,我们将代表着现代的工业材料和工业形态的装置植入厂房建筑,与原有建筑结合,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以此寓意着博物馆特有的时间距离。这种对比形成一种形态的视觉对话以及视觉交流与融合。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有工厂的建筑质感和形态空间。这种改变重新界定工厂车间的属性为博物馆。于是其空间、流向、交通以及所有的故事形成了博物馆的语言。

(四)乌兰察布博物馆(图10)

“来到草原,从高处会看到一个更加美丽的世界”,这是笔者多次驱车草原站在越野车顶上环视草原时发现的。从那时起,笔者就坚定了设计中不能回避如此强烈的美感,且把对草原的感受锁在室内博物馆的决心。乌兰察布博物馆在表现角度上不能与其他博物馆如出一辙,其几乎所有的意义和价值都在于异域风情的特质上。如果不能表现其特有的魅力,即便是再有价值的文物展示都将是误导和错判。因为一个独特文化的表达是博物馆存在的最大理由。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从根本来说就是要寻找准确艺术语言以及表达视角。这是博物馆展陈设计存在的价值。其和电影作品一样,要去寻找讲故事的方法和角度,用空间和时间的视觉语言把故事完美地叙述出来。

一个景观一样的博物馆展陈作品完成了,大量的风景信息交织了一个特有的空间氛围,它的成功实现,把一个有限的室内空间解放出来,通透的空间借景与视觉融映,使观众真正体验到走进乌兰察布的感怀,大量大地的描写创意,极大地创造了空间表达的可能性。从远古的地里地貌到考古发现的遗址,从风景连绵的变换到草原特写动漫的创意,一个个动人的风景画面拼贴出丰满的、近万年演绎沧桑的乌兰察布的瑰丽画卷。在这样的主题空间中,文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与呈现。文物与环境融合一体,形成了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娓娓道来的故事线,在曼妙的氛围烘托下呈现了一部美轮美奂的视觉交响。

五、设计是创造、是原创,是从无到有的生命

“发现”是创造力产生的灵感闸口,获得“发现”的要点在于抛开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干扰。我们所有的智慧、学识、专业经验、艺术修养、审美品位都应处在无所为之的“归零”状态。当“发现”来临之际,以上事物都会涌现出来并形成“情感冲动”。这种“情感冲动”则带领我们以第三者的审视立场、审视角度、审视状态完成“发现”的过程,这是获得所谓创作灵感的过程。灵感是发现与心灵碰撞的产物。

在当代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态学以科学性的角度揭示了形态设计中产生艺术审美效应基本原理。其理论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芒。在体味与揣摩形态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形态学是以十分科学的方法解释着一个未知和神秘的形态世界,然而在我们无数的体味与混沌的实验中,才真正体会走进这神秘世界的蒙醒与觉悟。在众多的设计实践与作品分析中,形态学以十分本质的逻辑形式解释着如此宽泛的设计领域中的艺术设计现象。

【注:本文为北京市教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博物馆设计与文化资源开发(市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XM2014_014204_07_000050】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博物馆 陈列艺术 运用

现代博物馆是征集、陈列、典藏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986年出版)。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窗口,那么,陈列展览则是衡量这个博物馆的科研水平、馆藏实力和工作质量的窗口。

陈列艺术设计是博物馆的一项中心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广泛涉及到环境学、建筑学、广告学、材料学、心理学、声学、光学等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有其特有的规律、原则和要求。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应把握陈列主题、创造美观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五点作为设计依据的总则,可以有效地指导陈列艺术设计,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个陈列艺术设计的准则。

设计的核心是展品和观众两个方面。把文字的内容方案变成形象的陈列展览,它既要充分体现陈列内容的主题思想,又要满足陈列实用功能要求。需要设计师根据展品、场地、内容文案、经费、设备、材料、制作工艺等基本条件和要求来创作完成。在设计实践中,不仅需要运用文物、图片、场景等进行静态展示,还运用电子触摸屏、投影仪、液晶电视、自动语音导览、电动图表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使整个展览动中有静、动中有影有声,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考察近几年国内外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技术相对成熟且较为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有如下几类:

(一)、互动展示类: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虚拟翻书、互动投影系统、多点触控系统、电子签名簿、图文视频点评浏览、趣味游戏/知识抢答等。对于互动展示类技术,其最大卖点在于“互动”的技术特效,观众不只是远距离观看,而是尽量让其融入展览,充分体现陈列艺术设计围绕的核心——“观众”这个方面。

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通常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主要展品的辅展示手段,同步展示与主要展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强化现场观众对主要展品的认知和了解。二是以信息存储库的形式存在,方便观众就某些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询。此外,如虚拟翻书、互动投影等,对于强化内涵展示并无多大意义。总的原则是:权衡利弊,慎用少用。LED显示屏技术专属新材料概念,有的博物馆陈列用LED平板电视展放历史文献资料片,这与展示手段的科技化无涉,而以历史影视剧作为辅展品的做法,宜深戒之。单纯的互动趣味游戏/知识抢答,适宜在陈列之外划定观众互动区集中展示。

(二)、幻影成像类: 360度/270度/180度幻影成像、全景半景画、魔幻剧场、侧悬浮成像系统、幻像雕塑。

幻影成像,亦可称之为三维全息投影技术。由柜体、分光镜、射灯、视频播放设备组成,基于分光镜成像原理,通过对产品实拍和构建三维模型的电脑数字处理,然后将拍摄的的产品影像和产品三维模型影像叠加进场景中,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景观”与“虚拟影像”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科技与实物、科技与传统手段有机统一的原则。

幻影成像是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现代博物馆陈列较为理想的展示手段,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复原历史、科学与技术、原生态理念等的内在要求,与博物馆馆陈列效果目标高度契合,特别适合运用于贵重文物的多维度虚拟展示,展示丰富的细节或内部结构,也可表现人物等。不需要人们佩戴任何偏光眼镜,在完全没有束缚下就可以尽情观看3D幻影立体显示特效,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配合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可以构成了动静结合的全息影像。但在虚拟实物方面,仅当现实实物不复存在,且无相关图照资料可供展示情况下,才考虑利用三维动漫该技术进行全仿真模拟。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亦不乏缺憾之处。如有的博物馆重“幻影”轻“景观”,对景观仅做简单处理,全凭幻影独力支撑。也有的历史类纪念馆因受到场地限制,或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将重大战争题材陈置于几尺见方的微缩布景箱内,通过幻影成像展示,不仅现场体验感远逊于传统的场景展示,甚至基本的陈列信息都难以有效传播,应引起深思。

谈到关于场景半场景画的技术, 该技术特别适合运用于历史类博物馆馆陈列中对战争场景的复原,硝烟、烈火、枪炮声、喊杀声交融一体,技术特效、展示特质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营造的氛围更贴近历史。自198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一个半景画馆《卢沟桥事变》和1989年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一座全景画馆《攻克锦州》完成以来,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在全国取得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约有20余个、全景画馆约有10余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果运用不当,对陈列环境会造成声光污染。大多数博物馆能够吸取前者经验教训,除弊创新。

(三).虚拟现实类:虚拟讲解员、虚拟人脸变形、虚拟运动/射击、虚拟拍照、虚拟城市/景区漫游。

(四)曲面显示类:环形投影幕、立体影院系列、球形投影幕、智能旋转/摇摆电视展示平台、多媒体故事墙、动感滑轨。

(五)多媒体沙盘类:互动投影沙盘、多媒体沙盘。

随着广大观众知识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新技手段也顺应时势要求越来越多地运用在现代博物馆的展览陈列艺术设计中。博物馆同仁针对这种现象看法纷纭,下面集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扼要评论:

观点一,体现科学性。科学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亦是博物馆陈列的固有属性。但科学性并不能等同于科技性,并不是“博物馆陈列科技含量愈高,科学性就愈强”,这种看法易造成以大量科技产品的简单堆砌模糊了对陈列内在规律的探索。

观点二,增强互动参与性。现代科技将“动态陈列”从设想变为现实,观众的主体意识大为增强。然而,动态陈列与静态陈列一样,仅为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并非陈列的本质特征,是“动”是“静”,还是“动静相宜”,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观点三,提升趣味性。趣味性是博物馆陈列的目标之一,但趣味性并不属于博物馆陈列自我规定性范畴,不同观众因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文化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兴趣爱好亦大相径庭。如何通过高新科技的运用,尽量满足多数观众而不导致顾此失彼,尚待解决。

在各种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堪为成功范例的是由香港康文署和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展览——“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香港历史博物馆艺术设计人员在陈列艺术方面有诸多突破,打破历史与科技界限,充分运用投影、动画、电脑、扩充实境等多媒体技术。展览内容全面准确,严格参照考古和文献资料,注重观众互动,努力给观众全新体验,非常值得我们同行的借鉴。

该展设有850平方米多媒体体验区,辅以六组极具创意及采用先进技术创作的多媒体项目,深入浅出地演绎了秦代历史文化、文物和兵马俑背后的故事,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教育性。(1)、秦人与马(三维动画视像节目):是第一部以马串联秦人历史的视像节目。透过实拍及动画技术,重现秦人先祖由部落到建国,以至秦始皇帝统一天下到离世的传奇历程;(2)、发现地下王国(互动性虚拟场景):透过扩增实景技术,让观众置身虚拟场景,与秦兵俑地下兵团、彬彬有礼的御官俑,以及物姿优美的仙鹤互动;(3)、地下兵团的秘密(知识问答):透过简洁的问题与答案,提供秦始皇帝陵与兵马俑鲜为人知的冷知识;(4)、军人本色:(幻影成像)以光影投影在三尊高1.8~2.8米俑模型上,重构秦俑的制作、破坏及修复过程;(5)、飞越秦始皇陵(立体环幕影院):此环节最为瞩目震撼,巨型环回悬浮幕,立体影片采用32台投影机无缝拼接技术和300台高配置渲染机群作巨型包围式投影,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影像投射在巨型环回悬浮幕上,以超越大型电影院IMAX影片标准解像度播放,以创新科技带领观众踏上奇异旅程,回顾秦陵的建造、焚毁与发掘。营造的立体视听效果让观众彷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感悟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历史沧桑和无穷魅力。这是该项技术在香港乃至中外文物展览中首次运用,是文物展示手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6)、兵俑工坊:观众在入口拍照区拍下自己的秦俑造型照,通过“拍照取票到达兵俑工坊输入票号投影照片到兵俑模型上”等环节,就可以获取“千人千面”互动体验。观众还可以通过触摸屏为秦俑模型重新添上色彩。

20件必看文物观赏区。展区以红和黑为基调,以饱满而富有韵律节奏的形式设计和简洁优美的说明文字,观众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式及QR码取得更详细的展品资讯。以多媒体、立体雕塑、悬空陈列等为辅助手段,多角度地诠释了展览的主题和主旨。让观众循序渐进地关注、享受、感悟、赞叹展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由此可见,多媒体科技手段运用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有许多好处:(1)展示内容广,一目了然的手法可以充分体现展示内容的特点。 (2)设计手法精湛。整个展示过程不落俗套,既有在传统展板上的创新,又有基于充分体现现代高新科技成就上的互动;既有场面宏大的模型,又有制作精巧、竖向布局的小模型;(3)展示手段先进。大量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法,集声、光、电、互动项目、三维动画、影视等现代视觉效果之大成,结合趣味性、互动性与知识性,寓展于乐,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革命”。(4)科技含量最高。对参观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通过其互动、参与、感受、体验等手段,有利于观众即时了解更多陈列信息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凡事具有两面性。时下多媒体沙盘呈现“大而全”的发展势态,此种现象值得商榷。一般来说,博物馆陈列适用沙盘展示的题材较为单一(大多为地形地貌的展示),需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相对简单,过多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反而会引发内涵与形式的巨大反差。多媒体演示很难替代人们去欣赏一件伟大的绘画或一枚恐龙化石,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到文物展品本身为主体,不能喧宾夺主,辅助形式过度的泛滥和不合理的铺张浪费。在运用高新科技的同时,大量技术设备暴露在陈列现场,这些设备无论是外观还是材质,无不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这与博物馆陈列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格格不入。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在前期设计过程中给予应有重视,尽量避开观众视野;二是在制作过程中,对设备外形进行艺术化掩饰,使之与陈列造型、陈列环境和谐共处。

因此,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的运用和选择上,应当抱慎重、谨慎的态度。一要了解多媒体技术在陈展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范围,针对需要,选择适宜的多媒体项目作为辅助展示内容,努力使技术手段、设备和所要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总体展览形式和环境之间和谐。二要避免选择尖端技术和处于试制阶段的技术,应采用可靠、安全和操作简易的成熟技术和产品。三要重视监理专家的作用。监理专家对技术含量、技术超前年限的估计、技术价格的比较等方面有较高的权威性,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组专家的运行模式:一组专家是以监理专家为主;另一组是以制作方专家为主,用以论证可行性和完善工作。

综上所述,博物馆陈列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共性规则是:对多媒体技术要有正确的认知,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盲目跟风,亦无需排斥抵触,根据不同类型陈列的本质属性、内在要求,选择最适宜的科技手段,应成为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创新的意识需要推陈出新,但更需要恰如其分,因为艺术设计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在于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的整体水平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要自始至终考虑观众的实际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媚俗迎合,而要坚守本色,锐意完善,终将赢得观众的尊重和认可。

现代博物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数字保存和整和,为社会公众提供管理、展示、教育、科研等全方位服务,是中国古老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陈列艺术设计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专业设计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方能在这迅猛发展的领域,创造出新时代全新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解》(一)文物出版社 李文儒主编 2001年6月版

[2]《中国博物馆陈列精品图解》(二)文物出版社 李文儒主编 2001年6月版

上一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范文 下一篇: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