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化传播

时间:2022-08-04 04:57:35

博物馆与博物馆文化传播

[摘要]博物馆这座神圣而高雅的文化殿堂,承载着人类发展的记忆,它是一部我们祖先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百科全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胎记和文化脉络。目前,全国博物馆面向社会为公众免费开放,大量的观众涌人博物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博物馆。本文主要介绍了博物馆的产生和博物馆文化传播。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92―02

一、博物馆现象与中国博物馆的产生

博物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国博物馆诞生的标志是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中国人最早见到博物馆并把它介绍给国人的是福建人林P(真)。他在《西海纪游草》中记述了1847年在美国参观博物馆的所见所闻。这本书稿当时在福建、厦门等地广为流传,曾被时任洋务派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等人注目存阅。1866年,在清政府派出的赴欧洲考察团中,外交官刘椿及其随员在欧洲参观了20多个博物馆,他们通过“笔记、记忆思索、叙述奇异”等方法和文字,向国人介绍了西方博物馆。

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上海强学会的章程中把“开办博物馆”列为重要项目并上报朝廷。1898年,光绪帝接受了康有为“劝历工艺、奖募创新”的建议,规定对捐款办博物馆者“其款项数额达20万以上者赏给世职,10万两以上者赏给世职或郎中实职。5万两及2万两者均有大小官职或赐给匾额”。这是清政府“重博物、兴办馆”的体现,可惜的是这一办法从提出上书到光绪帝同意兴办,还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就与“百日维新”一起夭折了。之后,康有为出访欧洲和意大利,对所到之处博物馆详细考察了解后写成了《意大利游记》一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博物馆学的论著,书中真正接触到了博物馆的保管、陈列、引导、建筑等问题。

到了清末,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了一些博物馆,开始向中国人演示西方博物馆的模式、作用,使得中国人直接地看到了什么是博物馆。1905年,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业家张謇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配合了学校教育,也宣传了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开启了兴教育风气之先河,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博物馆是高雅文化的知识殿堂

博物馆是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我国的故宫,都收藏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珍品供皇室和达官贵人欣赏和把玩。所以,这高雅的殿堂也就变成了上层贵族享受的专利,普通百姓无法问津。法国大革命后,中国辛亥革命后,这两座宫殿作为博物馆逐渐向社会开放。最初的开放虽然不太彻底,有许多限制,但它毕竟为社会民众打开了文化之门。这种大众文化的进程,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标志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大会于1960年12月通过的《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最有效方法的建议》。文中指出“博物馆可以有效地协助完成这些任务”,“进一步推动普及教育及传播文化;通过人民之间的合作促进、不分种族、性别或任何经济、社会差别的教育机会均等之观念;在增进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并保存、增进和传播知识”。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博物馆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雏形阶段,博物馆是奇珍异物的收藏所;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遗物受到重视,出现了搜求、研究古物的热潮,博物馆不仅保藏古物,而且对古物进行研究、探讨;19世纪末。人们把博物馆看作“博览兼收、益智集思”的机构;20世纪初,博物馆是“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兼备、纵人观览”之地;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发展为一种文化机构,不再是专门用来保管宝物的仓库,而是以实物来作教育的组织,是探讨学问的场所;50年代就明确提出,“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与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陆续在一些大城市建立博物馆,发展也较快,有国立的,也有省立的,而且各类博物馆的藏品和规模都很可观,像北京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当时都拥有藏品达20余万件,博物馆和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并且得到公众的欢迎和认可。

三、博物馆的功能和传播教育作用

博物馆的功能是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任何一个博物馆都必须有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藏品,那它再华丽高大也不能称其为博物馆。具备有大量藏品后还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工作,只有对藏品进行深入研究、对历史做科学研究,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从而开展博物馆对社会的文化传播教育工作。所以,教育在于有效地将藏品与研究成果和社会公众联系起来,发挥文物这一“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的作用。这种手段、中介和方式,就是博物馆的教育传播。

国内学者从一开始就看到了博物馆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中的特殊价值,出于开发国人的民智而引进博物馆。其实美国、日本当时从欧洲引进博物馆都是着眼于博物馆的教育价值,美国不仅在早期甚至现在,都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放在主导地位。我国最早引进与大力兴办博物馆,实则以教育为上,起初许多省在创办博物馆时都定名为教育博物馆。如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39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被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国家投资280万元,建成了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为上世纪50年代兰州十大建筑之一)。几十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利用丰富的藏品资源和专业化的研究成果服务社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中外宾客的好评。2002年,在全国博物馆发展建设的大形势下,国家、省市政府对甘肃省博物馆文化事业极为重视,进行了财政扶持,建成了今天具有现代化藏品保护、科学研究、全方位多媒体陈列展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展览大楼。

甘肃省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拥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自然标本、古生物化石、民族文物等35万件之多,属全国大型重点博物馆。并在地志性博物馆方面名列前矛。2005年,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展览大楼的设计建造荣获甘肃省“飞天鲁班金奖”。2006年12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推出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精品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大精品陈列,并陆续推出了众多交流展、引进展、全国巡回展、各类宣传教育展,深受社会各界与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2007年,在第七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评选活动中,甘肃省博物馆新馆举办的三大精品陈列从全国近2400家博物馆、1.8万多个陈列展览中层层胜出,最终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些是甘肃省博物馆工作者的荣誉,也是广大文博支持者、关爱者的喜事,更是甘肃这块神奇而悠久的土地上每一个陇上人的骄傲和自豪。

博物馆是人类发展的记忆,是祖先创造的蕴涵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胎记和文化脉络,将博物馆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殊媒介信息传播给公众,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免费开放后大量的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这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文博工作者的我们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塑造好自己的公众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夯实自我知识底蕴,用心传播人类文化精髓,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喜欢博物馆,真正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深入人心,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上一篇:襟怀云水的草原“细娘” 下一篇:谈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