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17:35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免费开放的实现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博物馆参观人数大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销售就成了博物馆的一大收益来源,加之本身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博物馆更加需要良好的文化产品来满足需求。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博物馆文化产品缺乏设计,纪念品摊位常出现随处可见的小商品,因此常有人调侃:“都是‘义乌’出品,哪里都有,不用买。”部分博物馆的独立文化产品仅仅是对某种文化元素的牵强附会,缺乏认真的设计思考,这种“偷懒”使得产品变得粗糙,缺乏收藏意义。

二、乌兰察布与博物馆——课题的产生

笔者参加了乌兰察布博物馆的驻场设计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博物馆终于开馆。笔者对该地文化产生巨大兴趣,并且希望设计出精致的文化产品来体现自己对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的观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自战国至汉末都是匈奴的领地;北魏前夕,鲜卑设立北都;隋唐时,突厥又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相继生息之地。乌兰察布博物馆以历史为线索,展厅以“走上乌兰察布”为主题,创造出萧索神秘悠远的游牧风情。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使笔者在视觉传达和博物馆展陈设计这两个专业中找到了交汇点。乌兰察布博物也使笔者的很多设计想法有了实际意义。明信片便于承载文化,成本偏低,成为笔者设计的选择。

三、设计特殊性——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乌兰察布对民族问题尤为重视,街上的店铺无一不要求汉蒙双语,足见国家对于民族平等的重视。民族的共存、融合、发展,是乌兰察布的一大主题。同时,乌兰察布博物馆也体现出了一点,即这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博物馆,或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博物馆,而是讲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从古至今交流弥合,最终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发展的博物馆。在这个前提下,明信片在人物选择上就有了依据:契丹神秘悠远,拓跋珪与檀石槐恢宏壮阔,这都是乌兰察布历史上少数民族游牧风情的特征体现;冯太后和拓跋宏推行“孝文改革”,在北魏中后期全面推进汉化,体现出我国的民族融合。

四、设计目标——现代的通史类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乌兰察布博物馆是当地历史的承载,对当地的历史传承影响巨大。对于参与历史类博物馆设计的人员来说,讲述并传承历史是一种责任。乌兰察布的历史厚重深沉。相对于秦皇汉武,檀石槐、拓跋珪显得并不那么如雷贯耳;相对于唐宋元明,鲜卑、北魏在大家心中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但听到这些名词,我们可能联想到北地的朔风劲草、古老的战马嘶鸣、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神秘而宏阔,使得这个博物馆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视觉语言把这些魅力讲述出来,但这种讲述不是枯燥的背书,我们要让观者易于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用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表述这些知识。比如,真正阅读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然而明代有《三国演义》,使这段历史家喻户晓;《百家讲坛》里品三国的出现掀起了风潮,即使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却同样引人入胜、同样成功地推广文化。这也是我们在为博物馆设计相关礼品时应注意的。历史是有趣的,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迅速产生兴趣,陌生也会产生抵触,历史类博物馆礼品设计应该努力把这种历史的趣味性外化,与观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设计形式可以轻松现代,但内容必须严谨。许多文化产品在历史内容上错误百出,而博物馆是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正确性是第一位的。在乌兰察布博物馆明信片设计中,笔者参考了《二十四史》的相关段落,在人物绘制中对服饰等元素进行了考据,避免纰漏。

五、结语

博物馆文化产品需要“自身的设计力量”,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并被参观者接受甚至购买。那么,在设计形式上必须紧跟时代,以现代而轻松的手法正确地体现厚重甚至枯燥的内容,注重视觉语言与观者的共鸣和沟通,从而达到良好的传达效果,实现博物馆文化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传统语言的退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鄂温克语与其他鄂温克的鄂温克语是不尽相同的。鄂温克的语言分为三大方言,第一方言叫辉河方言,这一方言的使用人约占总人口的90%;第二方言叫莫日格勒河鄂温克语,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第三方言叫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使用人口占1.5%,使用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的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在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辉河方言和莫日格勒河鄂温克语的差别不大,而敖鲁古雅河方言与其他两种方言的差别是很大的,它除了一些外来语、物品名称及部分日常用语与另外两部分鄂温克族语言相通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完全不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和用法。生态移民后,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启动较晚,除2008年开设语言传承班外,没有采取任何保护传承语言的措施。随着汉语的越来越普遍,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渐渐销声匿迹了,敖鲁古雅河鄂温克语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所面临的不仅是语言的同化问题,更是文化的主体———人的融合和同化,敖鲁古雅鄂温克的青少年近些年来在文化融合的大潮中,正在逐渐丢失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甚至是语言,这样的情况对于保存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文化来说是极为严峻的。

(二)驯鹿的现状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又被称为使鹿鄂温克是因为他们独特的驯鹿文化,驯鹿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所特有的驯鹿文化,不仅是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而且是索伦鄂温克和通古斯鄂温克所没有的,这是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的特色之一。驯鹿是半家半养的动物,一般俗称“四不像”(鹿角、牛蹄、马耳、驴身),性情温顺,适宜居住于寒冷地带,善于在沼泽、森林、深雪中行走,产于西伯利亚“列拿”河一带的沼泽山林地区,是一种寒带动物。驯鹿在鄂温克人的生产与生活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驯鹿善于在森林中穿行,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不仅是生产资料也曾是生活资料,过去打不到野兽时也杀吃驯鹿肉。近几十年来不吃驯鹿肉了,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生产,生活资料增多,另一方面则是驯鹿头数也比过去少了。但是,驯鹿作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一大特色,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成为游客观光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但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定居生活对喜爱森林和苔藓的驯鹿是不适宜的,同时定居后的驯鹿不断遭受意外,圈养使得驯鹿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品种退化严重。同时,随着近年来鹿茸价格的持续下降使得驯鹿的收益持续偏低。这一系类的问题都困扰着如今的驯鹿产业,能否最大程度的保留驯鹿原有特性和保证驯鹿的健康是敖鲁古雅的驯鹿饲养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工艺的商业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独特手工艺品不能说是巧夺天工,但是也是精美绝伦,独具特色。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桦树皮船、桦树皮婴儿摇篮做工都十分精致。但是这样的手工艺制品不仅没有广泛流传,现在的鄂温克人也很少使用。倒是有很多小模型放在旅游纪念品的门店里售卖,把融有民族文化的手工艺品变成商业买卖和旅游纪念的招牌。这样的趋势我们并不能说完全不好,毕竟文化只有流传才能发展,但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发展模式让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纯粹性,被利益化、商业化,真正的民族文化被封存进了冰冷的博物馆,不能融入到社会主义的阳光下。

二、敖鲁古雅鄂温克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敖鲁古雅鄂温克语的传承

语言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它的传承对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具有重要的意义。1.双语教学。虽然在当地学校教学中有开设鄂温克语课程,但是由于当地的孩子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导致孩子们一学就会,不用就忘。但是当地的鄂温克族居民除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以外,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一般采用汉语,很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实行双语教学,敖鲁古雅鄂温克语和汉语同时授课,这样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练习本民族语言的环境,使敖鲁古雅鄂温克语得以传承。2.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2011年鄂温克电视台“跟我学鄂温克语”栏目正式开播,这项工作是由鄂旗民族宗教事务局、旗电视台和旗民族少年宫(鄂温克语言培训基地)共同负责完成的。每晚播放五分钟,通过电视教学形式普及和发展鄂温克民族语言,为鄂温克孩子传承母语、使用母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驯鹿文化的传承

敖鲁古雅鄂温克又称“使鹿的鄂温克”,是三支鄂温克中唯一一个饲养驯鹿的鄂温克部落,驯鹿作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曾经的辉煌,现在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特色和重要的经济支柱。1.山上驯鹿与旅游业相结合。驯鹿的圈养不利于驯鹿自身的发展,因此,可以按照季节恢复山上驯鹿活动。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在夏秋季节成为旅游旺季,因此,可以在春秋两季将驯鹿带回山林,同时让游客到山中体会鄂温克人的生活,在秋季结束中将驯鹿带回山下。2.山林中划归驯鹿保护区。驯鹿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符号和标志,世界上仅有9个国家、22个地区饲养驯鹿,而敖鲁古雅乡就是其中的一处。驯鹿已经适应了几百年来的生存方式,它们不像人类能够尽快适应变化的环境,而它们本来就是林中自由的动物,将其圈养会使得它们本身的优势逐渐退化。因此,可以在山林中划出一部分区域作为驯鹿保护区,在保护和繁荣驯鹿产业的同时也传承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3.加大政府扶植力度。现今还在根河市敖鲁古雅乡聚居的鄂温克居民告诉我们,现今,他们还有1000多头驯鹿,养在阿龙山、金河和根河的山上,政府对他们所养的驯鹿也是大力扶持,不但帮助他们拓宽驯鹿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猎民点帮助猎民接羔、锯茸,2012年由乡政府统一锯驯鹿茸333.1公斤。猎民自主锯茸165公斤。由乡政府代为销售76.6公斤,自主销售421.5公斤,鄂温克猎民驯鹿茸收入为40万元。而且为8个驯鹿放养点的驯鹿接种卡介苗,以提高驯鹿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②“2013年在根河市敖鲁古雅乡举办第五届国际驯鹿养殖者代表大会大会主题为‘人、驯鹿、自然可持续发展’,③”大力扶持和帮助驯鹿养殖业。在此基础上,政府要继续加强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三)特色手工工艺的传承

在政府的帮助下,“2012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熟皮子技艺、桦树皮技艺、萨满舞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人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④但是仅仅靠申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应该从本民族自身想办法,据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2.设手工工艺教授课程班。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手工工艺的教授班,因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猎民们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受教育水平相对要低,因此他们不能很快的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导致职业转换比较困难。可以开设专门的手工工艺教授班一方面可以吸收一些劳动力,解决当地一些人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2.手工工艺的学习与旅游业的相结合。由当地的居民开设简单的手工工艺品制作间,教授前来旅游的游客们简单的民族工艺,改变以往仅仅依靠出售民族工艺品的状况。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促进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中美丽工艺品的制作流程。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其民族特色文化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困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方案,希望可以促进敖鲁古雅鄂温克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其文化走出冰冷的博物馆,并且避开旅游化、商业化的大潮,使其文化既避免在文化冲击中消亡的命运,也走出博物馆的橱窗,走向新中国民族文化的前沿。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博物馆;文化;品位

一、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两次腾飞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是短暂的,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1].从此开始,中国有了博物馆的历史。

中国博物馆的第一次腾飞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同时这也是世界博物馆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各国都将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设方面,此时,博物馆的数量得到迅猛发展。

据美国博物馆协会1965年提供的数字[2]:1961年——1963年美国达到每3.3天出现一座新博物馆。1948年,日本只有238个博物馆,1960年600个,但是到1975年达到1307个,从1960年到1975年,短短的15年是时间,日本博物馆的数量就增加了一倍多。中国的博物馆也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58年9月17日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出[3]:“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在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天安门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址和新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后,各省市都纷纷建立或扩建了各地历史博物馆或地志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第一个新高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而在1984年达到高峰。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10天全国新建一座博物馆,1984年,每2.4天全国就有一座新博物馆出现。在1949年之前,全国仅有21座博物馆,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就达到一千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在稳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全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共计1161座。

而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再次出现腾飞。之所以出现在这个阶段,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GDP每年以两位数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在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因此,地方建设迅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文化基础设施得以迅猛发展,而这也基本以国家大剧院建设为先锋,随后,上海音乐剧院、广州音乐剧院的建设掀起了地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狂潮”。据8月15日人民网文章报道:北京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40家,成为全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而如今全国博物馆总的数量已经达到2100多座。

二、中国博物馆现在面临的问题

有人会说,美国在1979年时博物馆数量就达到2500多所,而我们今天的数量还不及这个数目,更何况我们中国的历史要比美国长很久,因此,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就将目光紧紧的盯在博物馆的数量上,因此,就有了地方政府疯狂建设博物馆的举动,而全然没有考虑建成之后的利用情况。

据美国科特勒兄弟的《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4],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统计,1994年美国共有博物馆1.5万座,其中55%是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15%是艺术博物馆,14%是自然和科学技术导向的博物馆,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而全美独立博物馆总数应该是8934座(1992年),在这近9000座博物馆中,有75%是小型或微型博物馆。这些小博物馆一般只有2名全职员工,年度预算低于9万美元。这样看来,美国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博物馆也只有2000多座,与我国大致相当。但我们在建的则几乎全部是大型的项目,更何况,现有的很多博物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问题一:内容陈旧,长年失修,更换周期长博物馆按陈列方式分为固定展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由于很多博物馆陈列的“内容”有限,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必要的维护,使得陈列设施陈旧,内容也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从而使得现有博物馆大部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况。

内容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正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教授所说:“博物馆的魅力决不仅在它的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经营,一个空间,它可以是客厅,也可能是仓库,关键看怎么用”,因此,这是很多旧有博物馆需要改进和新建博物馆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临时展览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活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关键是其临时展览的安排更合理:2007年2月15日至2007年3月31日,展出“意大利遗产与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体验展”;2007年3月15日至3月29日,展出“感受希腊——丽塔摄影艺术展”;2007年3月20日至5月11日,展出“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2007年6月1日至8月2日,展出“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2007年8月12日至11月9日,展出“卢浮宫珍藏展”……,而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展览内容,难怪会出现首博每到周末就会出现大量人流的原因,但全国那么多的博物馆能有几家能够做到如此高频率的转换展览内容、如此高规格的转换展览内容呢?恐怕没有!因此,这就需要现在野心勃勃建设博物馆的决策者们好好考虑将来博物馆的命运会如何?

问题二: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我们博物馆养成了一种“衙门作风”,是高高在上的“教官”,放不下架子去为普通观众服务,而且近两年出现的博物馆文物被盗、馆舍被烧、出卖文物等严重问题,无不于今天博物馆人员水平和素质低下有关,这对于今天的博物馆建设十分不利,因为全面提高博物馆水平的关键是人才。

国际博物馆界对人才培训工作就非常重视,他们专门设立了“人才培训委员会”,来对各国的博物馆人才进行培训。三、解决策略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询新时期博物馆问题的解决策略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相联。

策略一:设计博物馆前,一定要明确其主题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包括历史考古博物馆、革命史博物馆、纪念类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而综合类博物馆:是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性质的博物馆,真可谓种类繁多。

因此,在设计博物馆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盲目设定或“跟风”而定,而应根据自己地域应有的资源所定。根据此来确定博物馆的规模,这样,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策略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联系——体现其教育功能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很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作用。

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是未来博物馆更普及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祖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让他们在博物馆里面学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让他们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和自信,这样就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向心力。

策略三:加强各省市博物馆间互相交流、合作毕竟每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为了经常更新博物馆的内容,为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换临时展览的内容,正如首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国外精彩的藏品搬入我们的博物馆内,但我们可以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博物馆的联系,毕竟我们中国号称“地大物博”,省份间不定期交换展品,不仅吸引了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四:加强、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博物馆是满足人们美的享受和培养生活情趣的场所,因此,大力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对于人们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其实,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发达,并不仅仅在于你能造多么多、多么大的博物馆,而是在于能否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使其发扬光大。大凡对自己传统文化越重视的民族,这个民族就越是充满自信的民族!同样,一个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物质的匮乏上,而在于历史遗产与传统文化等无形资产的永久流失,而博物馆恰恰是珍藏这些文化的“容器”。

参考文献:

[1]吕济民。博物馆的热潮与忧患[M].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海。当代世界博物馆大发展的剖析[J].中国博物馆,1991年第3期

[3]张文彬。中国博物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3期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1关键内容宣传不到位目前,中医药博物馆所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中,还是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开展宣教工作,目标受众以国人为主。但是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对于中医学的关键内容还涉猎甚少,这样就会导致宣教效果非常有限。这些关键内容包括:中医药文化的根源—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中医学的思维特征: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等[3];此外,中医药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中医对重大疾病的突出疗效等。

1.2体验少,说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多中医药文化很难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口头的说教还不够,不能让其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让其信服的。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项目比较少,如中医舌诊、目诊、色诊、脉诊、刮痧、针灸、拔罐等均比较少见。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医的养生保健场所或中医院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个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亲身体验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与切实疗效。

1.3宣传媒介手段传统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还是采用传统的实物媒介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教工作,现代媒介应用较少,这就给宣教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一来导致受众获取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机会大大减少,二来也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宣教的[4],更不要说对有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译水平阻碍跨文化沟通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前面的一条巨大鸿沟,目前的中医药博物馆外语人才储备较少。众所周知,中医药涉及很多哲学基础概念,还有中医自身的很多比较抽象的名词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别说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医本身对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较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同见解,要想将此类名词术语翻译出来谈何容易[5-6]。此外,中医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比较含蓄,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多数语言都属于低语境文化,比较直接,两者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7]。

2中医药博物馆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1加强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华,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军事等多学科知识,其哲学基础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其思维特征为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医学模式逐步为现代医学所认可,而现代医学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不断改错、不断修正,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模式最终将融入到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来。中医学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成熟医学体系,独自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还有治未病、抗击瘟疫等,均已载入史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以增强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民众经不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将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华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文化[3]。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兴盛的近2000年中,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周边哪个不来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学习中医。现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崛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学习中医的热潮一浪胜过一浪,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自卑,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准备迎接这一浪潮。

2.2加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应该思索如何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8],通过文化适应开展主动宣传,不仅馆内要有精心策划的方案,包括培养专业的翻译,而不是临时借调的且中医药知识不够专业的翻译人员,详细的多语种的翻译说明等,还要思考、策划如何针对外国人士的宣教工作,将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外国人士。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守为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在中医药文化对外宣教中,应抓住中医药文化的主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地将中医药文化主体、中医药突出历史贡献、中医药突出疗效进行宣传。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应该对中医与易家、中医与道家、中医与儒家等重点根源问题进行宣教,对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概念进行阐发,以及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特征进行宣教。此外,突出医家,如葛洪、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均对中医学乃至世界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对他们的贡献重点宣教。中医学对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贡献,现代中医对流脑、乙脑、非典等也有着突出贡献,还有很多疾病的中医疗效均非常显著,应当有重点地进行宣教,让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效果。

2.4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在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中,应该适当增加诸如舌诊体验项目,设置典型舌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设置目诊体验项目,将五轮学说形象化,也可通过设置典型目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面色体验项目也需要设置模型、镜子来让参观者进行体验;脉诊除了通过脉诊仪让参观者体验之外,还可由专业人士进行把脉问诊,让参观者体验中医脉学之奥妙;刮痧、针灸、拔罐等也应成为体验项目。此外,尚可让外籍人士体验特色中医药膳,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具备药膳制作条件;中医养生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现场教学,建议中医药博物馆与养生馆、药膳馆等联合经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容。中医药博物馆还应与中医诊疗机构联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闲置空间引进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应当通过实时视频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几个代表性门诊进行馆内直播。

2.5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宣传工作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空间宣教。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力量开展上述工作,至少也应将自身主页设置多个语种,尽量详尽,有条件还可开展虚拟博物馆建设。此外,应该对中医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制作光学模型、二维动画或三维模型等进行展示。2.6合众聚力,突破语言障碍为了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有识之士早已献计献谋,有的建议直接由自己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学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就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还有的主张将中医送出国外进修外语;也有的主张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在其学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语的基础,由这部分人开展中医的翻译工作,如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的胡碧丽同学,她作为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多年后,对汉语、中医的掌握水平已远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出过门诊,可见其水平,如能由这样的人才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将使中医药对外传播具有跨越性意义[7]。

3结语

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是一项综合工程,仅仅依靠博物馆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胜任的,还需要全体中医同仁联合起来,借助政府、大学、中医医院、养生机构、医药企业、外国留学生、甚至海外中医药机构等进行合力传播。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文创在博物馆邂逅非遗之后

试论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之路

巧器——中国古代的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几点思考

多元的文博创意产品及市场

文创热潮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塑造

试论博物馆文创商店的陈列设计

文化资源保护是文创产业的基石

博物馆文创产品架起传播的桥梁

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浅谈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的认识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

关于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博物馆建设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品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

浅议云南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优劣态

内乡县衙文化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简论文化创意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解读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五种关系”

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营销

我国中小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略研究

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

让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最后的展厅

话说中山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

武汉市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之我见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考

对博物馆文创授权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文化创意与博物馆藏品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遗址博物馆的原位文化与衍生品开发

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研究文化类公共组织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军博文化产业新发展

浅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经营

博物馆文创实践——南京博物院文创开发与思考

方寸之地,彰显文化内涵——抗战纪念馆邮局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以广西博物馆为例

浅谈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例

摸索和实践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子——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中心

与“历史”为伴——一种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的讨论

基于观众心理需求分析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与服务拓展思考

博物馆举办文创设计大赛大有可为——从河南博物院的做法谈起

突出文化特质兼顾公益特性——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思考

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以皇宫博物院为例

辽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兼论博物馆从文物展示迈向文化传播之路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峡博物馆;博士后工作站;公益性单位

中图分类号:G26

2012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功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西南地区的文博行业中,三峡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部级博物馆培育对象,设立省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但是率先,更可谓第一家。这个第一家,体现了西南地区唯一中央地方共建部级博物馆培育对象、重庆市历史文化类龙头型省馆的眼界和高度――自身定位于科研型博物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教育为主导的一般性博物馆。西部领先的大馆,自然应该有这个气魄。重庆是西南地区高校、研究所、高新企业聚集地,也是博士后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全市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79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站50个,西南大学占17个,其中历史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博物馆业务联系最为紧密。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章程,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同时,这三项也是博物馆的基础科研范围。三峡馆设站初衷,便是结合博物馆现有中心工作,打造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故针对性得提出四个研究方向及预期成果:

一、抗战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研究,培养高端抗战文化、陪都文化研究人才;推动抗战文化的研究,加强对抗战大后方历史具体问题的探讨。在CSSCI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成功申请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二、巴渝文化研究,培养高端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人才;对古代巴渝地区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和界定,推动巴渝文化研究持续、有效展开。在CSSCI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报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

三、三峡地区古人类文化研究完成巫山龙骨坡遗址、奉节兴隆洞遗址等系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研究工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国际SCI学术期刊或国内核心期刊两篇、出版专著一本。

四、馆藏文物霉菌无公害防霉剂的研究研制高效低毒植物性防霉剂,以解决馆藏霉菌对有机质地文物的危害问题。在CSSCI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部。

下面说说三点思考:

思考一:值得担忧的一点事,博士后工作站设立,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至今博物馆的科研方向都缺乏科学定义,模糊不清。虽然《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规定:“博物馆应积极开展博物馆学和有关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然而实际上“博物馆学”的严格的内涵与外延现在还未有统一,众说纷纭。就现有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所归纳的博物馆学研究范围包括博物馆学的一般原理以及博物馆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博物馆的性质、作用、特征、社会功能;博物馆展品的征集、鉴定、保管、陈列等业务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博物馆的建筑设备及其他设施;博物馆的机构设置、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林林总总,只是相应现象的罗列,而缺乏理论上的提炼。而“有关专业学科”的研究范围更是五花八门,包括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古动物学、考古学、生物学、社会学、历史学、古文献学、美术史直至最新的计算机学等。相关专业学科如同一个大框子,将博物馆涉及的各种专业大杂烩式的囊括,与“博物馆学”一样,多表述而少提炼。这个对博士后研究,影响可大可小,还需要三峡馆在具体工作中继续探索。

思考二:根据全国其他地区联合招生的经验,三峡馆在设站招生过程应该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应通过与西南大学历史类博士后流动站单位紧密实质的联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促进工作站和流动站的共同发展;二是应通过工作站、流动站和文博行业内三方合作导师的模式,加快博士后培养。利用博物馆现在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其中2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使博士后人员的科研工作得到来自理论、政策、实践三个方面的指点和指导,既有利于博士后的培养,又使得其在博物馆科研成果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三是通过博士后人员进入博物馆研究部、文物修复保护中心、古人类研究所的等重要业务部门,参与博物馆业务上重点问题的研究,利用多种渠道让博士后科研人员参加馆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为博士后人员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思考三:在培养出头一批博士后人才后,应深化与全国甚至海外高校博士后流动着的合作,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第一,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招收的专业范围。不局限于西南一隅,不局限于西南大学历史学专业流动站,要放眼全国高校流动站,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在历史之外联合更多的学科培养博士后。第二,实现优质人才的资源共享,建立“反哺双赢”的合作机制。选派出博物馆的优秀资深文博行业专家到高校担任实务类课程的兼职教授,丰富高校文博类教学的内容,为在校学生提供体现时代特点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大幅度提高高校文博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并在联合培养实务类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上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身处数字化时代,自拍还有什么新玩法?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在米兰设计周期间策划了一

>> “奇葩博物馆”是多方利益媾和的怪胎 奇葩博物馆是怎样炼成的 奇葩博物馆如何被文化 “奇葩”博物馆产自权力丑行 新资讯时代数字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冲击 西班牙博物馆的传统与现代 浅析传统博物馆的陈列语言 博物馆人与博物馆的故事 爱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伦敦 博物馆的荒谬 复活的博物馆 海边的博物馆 进化的博物馆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传统地域特性在泉州地区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符号化表达 蒋琼耳:对中国传统,不做“博物馆式”的传承 以生态博物馆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博物馆展览中数字展览技术与传统展览技术的对比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挣脱传统缰绳的奇葩博物馆 挣脱传统缰绳的奇葩博物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自拍博物馆

身处数字化时代,自拍还有什么新玩法?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在米兰设计周期间策划了一个自拍博物馆,参观者可以体验带扫描功能的自拍镜、自拍枪、全景自拍棍、影子自拍术、人脸合成自拍术等全新自拍技术,进入有趣的摄影3.0时代。 盲人的博物馆新视界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将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 、凡・高的 《嘉舍医生画像》 以及德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进行3D处理,邀请盲人们伸手触摸,感受它们的质地和肌理。据报道,卢浮宫看到这些作品后,考虑举办一场3D专题展览。 可以吃的博物馆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化;意义;表征

在博物馆日益成为文化重要阵地的现代社会,“博物馆化”的现象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受到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的关注,其文本信息也多次见诸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文字工作者的论文著作中的部分章节或口头表述。遗憾的是,“博物馆化”的概念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其意义的应用也呈现出片段化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总结。笔者试图通过对博物馆词义、历史变迁以及学界内中外学者的使用意象进行梳理,归纳“博物馆化”的意义表征。

一、从muses说起

博物馆是近代从英文“museum”翻译而来,是从希腊文“mouseion”一词演变而来。古希腊时代,“mouseion”被视为供奉缪斯的神殿。作为缪斯的所辖范围,大自然从最字面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博物馆,同时由于缪斯是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因此博物馆也就成为了充满智慧、创造知识的场所。早期的古典词源为博物馆的词义拓展和“博物馆化”的意向多元提供了可能性,它没有指定的空间参数,开放的花园空间和封闭的研究区域都是博物馆合适的空间。亚历山大博物院被视作古代形态博物馆诞生的标志,其缘起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将他在寻求霸权的一系列征战中所掠夺的珍稀物品,交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在储藏带有他者异域风情物品的同时,亚历山大博物院沾染上侵略色彩。此阶段,博物院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是人类智慧、知识和文化的集中发展,这种群贤毕至生产知识的观念一直延续到近代博物馆的产生。

17世纪后期,Museum一词开始作为博物馆的固定表述。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正式使用了“museum”。此后,它被广泛地用来表示收藏和展出历史古物、艺术品和自然标本的一种机构,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时,“museum”意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主体,即研究和授课的场所由源于拉丁文的“university”(大学)所取代,贮藏图书资料的场所则被称为“library”(图书馆),专门从事测试和分析的地方则归属于“laboratory”(实验室)。

二、“博物馆化”的隐喻

(一)“博物”与“馆”的内在逻辑张力

时间、空间、想象、创造等是博物馆与人类学共同关涉的领域范畴,限制/超越、整体/部分、开放/封闭、公共/私密、自然/人工等二元相生相对的关系,在博物馆的情景中得到了整合。台湾学者王嵩山认为,从字面信息上看,“博物”的意象为广袤、开展、丰饶、变化与多样;相对的,“馆”则有压缩、集中、切割、隔离与封闭的单独。从整合的字义来看,“博物馆”的意向即遭遇到以有限呈现无限或无限包容在有限的逻辑张力。由此可见,“博物馆化”诸多纷繁复杂的意向正是博物馆人文想象与理性辩证相互交融、和谐共生所带来的文化表征,也给其意义的相生相悖提供了讨论的基础。

(二)国内外“博物馆、博物馆化”的隐喻

作为文化殿堂的博物馆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的学者关注,旅游人类学大师迪安・麦坎内尔看到了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在《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一书中,他认为哥白林壁饰挂毯纺织厂织布工人被博物馆化了(museumlized)。在他看来,工人的博物馆化有三层含义:第一,工人工作的场景超脱于最初工业时代的背景,其意义发生了变化;第二,工人处于被展示、被凝视的状态,具有了可参观性。第三,观看过程被嵌入一定的目的性,展览是为了向观看者传递“教化”的目的。汉学大师列文森则从遗存的视角,看到了“博物馆化”所蕴含的固化意义。在其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列文森以博物馆隐喻儒家传统的死亡。其儒学的“博物馆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方面是儒学在理论上已经没有创造力了,失去了对现实发言的能力;另一方面,传统儒教的教化形式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迹,虽然也受到保护,但是已经完全与它以前的作用相分离了,只是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罢了。詹姆斯・A・布恩(James A.Boon)同样对博物馆的象征意义颇有微词。在why museums make me sad 一文中,他描述了博物馆让他感到悲伤的原因:第一,对过去的盲目追求和固化,威尼斯这样适宜居住的城市被博物馆化,正在变成最美丽的坟墓,城市成为记忆,这实在让人忧伤。第二,博物馆物品的碎片化和象征化。博物馆是各种支离破碎物品的集散地,将其搜集物品的动机与展览的物品结合起来,重新将物品置于其交换或者竞争的时间脉络中,而不是物品本身,物的实物意义被其象征意义所掩盖。第三,博物馆所揭示的表征只是在顺从博物馆的想象,并没有同步的解释,只是为了隔离物品而已。第四,来自博物馆(特别是民族博物馆、殖民主义博物馆、帝国主义博物馆)物品收集伦理的忧伤,掠夺和征服的意向被永固和放大。

对比上述学者对“博物馆化”概念的不同侧重,王嵩山从辩证的角度评价了常民文化的“博物馆化”。常民文化一旦进入博物馆,成为值得保存于博物馆中的重要事物,其原本短暂、个别的生命得以延长;更因为其地域的性质,而可以发展成人类知识与物质成就的某一特定代表。而王嵩山也看到了常民文化是动态的,担心“博物馆化”之后的常民生活方式,有可能失去生命,成为文化中式样化的表征,无法看见其继续成长与发展的潜力。

此外,林美珍、肖洪根从功能主义视角提出了旅游景观吸引系统的“博物馆化”。在地方性旅游开发实践中,博物馆往往被视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并被重点关注。两位研究者宣称旅游景观借鉴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展示手段和解说系统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可以达到充分挖掘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综合展示景观的资源风貌及其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目的。旅游景观吸引系统博物馆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博物馆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纳入旅游景观吸引系统之中。二人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造景观等方面论述了“博物馆化”职能对旅游吸引模式的良性影响。针对前工业社会的旅游活动是以“博物馆”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开发的,强调真实性和神圣性。“博物馆化”带来了景观的跨时空组合、真实性诉求、知识密集、唤起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作者也看到了过度“博物馆化”带来的景观过度“神圣化”,并对参观体验产生阻碍的现象。

学界的青年研究者如王巨山和张思成分别在博士论文《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考察为例》和硕士论文《论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化保护――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例》中,从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艺术保护的角度使用了“博物馆化”的概念,他们认为“博物馆化”在保护遗存上具有强大的功能,“博物馆化”的方法因此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保护的又一良方。

三、总结:“博物馆化”的诸面向

“博物馆化”是从原初情景的解构与新情景再建构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博物馆化”。从历史回溯上看,博物馆的内在精英化导向与博物馆场域的艺术化导向生产出的意义,是剥离出原有情景的。从博物馆的职能上看,收藏、保存的功能有着或褒或贬或中立的引申,而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方面的功能相较而言争议更少,视乎作者在使用时的文本环境而定。

亨里埃塔・利奇认为意义创造有两个层次,分别是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直接意指涉及意义的第一个层次,即与该物最明显和一致的层次相符合。含蓄意指涉及的是意义的第二个层次,它引导人注意形象(物品)在一个较宽泛的、较多联想性的意义水平上被理解的方式。“博物馆化”的意向使用经历了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双重过程。其直接意指,指向博物馆的多项职能,在此基础上的含蓄意指受不同的语境影响,导向更深层次的意涵。

在笔者看来,目前“博物馆化”意义的应用忽略了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论视域和语境角度出发,研究、博物馆行政与管理等功能性范畴被忽略了。目前的“博物馆化”多是被当做定语而使用,侧重其状态而非过程。将“博物馆化”视为过程,在偏重谓语状态下使用“博物馆化”,博物馆的研究、行政与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当纳入考量。二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批判与反思贯穿于博物馆的研究对象、理论范式、人文关怀等方面,“博物馆为谁而建”的论题也有了新的讨论,人与物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界定,博物馆的观众导向日益明显,社会服务职能日渐加强,这些新的变化较少为其他学科所重视,以至于“博物馆化”的文本象征仍以反思前对博物馆的感性认知为主,缺乏对变迁物馆的思考。

尽管“博物馆化”的表征呈现出多样且褒贬不一的诠释,但博物馆作为客体始终处于价值中立的状态。受诗学、政治学的影响,作为文化载具的博物馆被不同的主体刻以“博物馆化”的痕迹,而这恰是博物馆对立而统一、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的魅力之所在。“博物馆化”的广泛使用也正体现了国家视角与地方性知识、大小传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我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随着博物馆逐渐嵌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中,成为公民日常生活的内容,关于“博物馆化”的概念及使用也将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参考文献

[1] 亨里埃塔・利奇.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与政治学[A].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嵩山.过去的未来:博物馆中的人类学空间[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

[4] 迪安・麦坎内尔著,张晓萍等译.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董卫国.“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

[6] James A.Boon . “why museuns make me sad”, Ivan Karp and Steven D. Lavine, Exhib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Washington: Smithsonia Institution Press,1992.

[7] 王嵩山.文化传译:博物馆与人类学想象[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0.

[8] 林美珍,肖洪根.博物馆化:对旅游景观吸引系统发展变化的一种理论释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0301-01404031-64。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一、狠抓内部管理,外树窗口形象

从专业队伍、保安队伍、保洁队伍等方面建设入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管理制度。2003年9月被省文管会、文化厅评为“一级达标馆”;2004年元月,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2—2003年“文明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规范管理的理念。从上班统一着装,佩戴胸卡入手,制定博物馆出勤、值班、会议、财务、印章、文电处理、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常年对公众开放,每天开放时间9:00—17:00,做到中午、双休日、节假日不休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重视宣教队伍的培养,要求每位讲解员都能做到因人施讲,满足社会各受教育阶层的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展览设有中英文说明牌等辅助设施,馆内设有导览牌、雨伞架、休息排椅、报刊杂志、观众休息厅等服务设施,为参观者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参观环境。

切实做好馆藏文物管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登记入库,做好考古出文物、传世文物的征集登记造册,做到贴目清楚。并做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每年分春秋两季对古字画定期微波杀菌、晾晒;对出土明代丝织品进行消毒、防腐、整形处理;对出土的青铜器、铁器及出水的铜炮、铁炮进行防锈、缓蚀处理;对出土的陶瓷器进行修复。做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因文物科技保护成绩显著,被推选为文物科技保护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切实做好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向市公安局保安公司选聘10名保安负责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并制定《安全保卫工作任务》、《保安巡逻制度》、《保安职责》、《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等一系列安全保卫制度,保安人员每天24小时日夜值勤,做好值班记录。从2003年起每年都聘请消防大队教官对全馆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及实践演战,掌握消防安全检查基本常识与灭火技能。由于制订有效措施,单位安全生产无事故。

外树良好形象。2004年先后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师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博物馆还被泉州市委宣传部等六个单位列为唯一的“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2004年市博物馆入选《华厦文博揽胜》、《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图典》,提高了博物馆在全国文博、文化系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服务社会工作

2003年以来,博物馆先后成功地接待了省长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市领导及省内外兄弟省、县(市)党政考察团、全国文博系统兄弟单位、海外乡亲、外国客人以及本市人大政协代表、中小学生、市民群众;还做好拥军、敬老、助残工作,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免票参观。两年来共接待各种参观者达10万人次。博物馆在宣传教育和对外交流窗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展现社会效益,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两年来克服人手不足,专业人员少的困难,先后主办临时展览7场,较有影响的有《历史风景线摄影展》、《洪世清洪世川艺术作品展》、《秦始皇兵马俑·古长安文化展》、《八闽文物摄影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始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图片展》、《见证祖国图片展》。同时协助和承办市政协、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教育局、文体局等单位办展10个。期间,还选挑馆藏磁灶窑器物参加在磁灶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陶瓷建材博览会陶瓷文化展。博物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人心,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3年“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三、创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制

在健全市、镇、文物管理员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创新观念能抓住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物宣传活动,如举办《八闽文物摄影展》;聘请省博物院专家为社会公众免费鉴定文物;电视台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印刷大开张《文物法》到村、居及文保单位张贴,广为宣传。通过宣传活动,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充分发挥侨乡及经济优势,争取华侨同胞慷慨解囊、利用社会募捐、家族自筹资金和政府补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参与文物保护,仅2003年为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320周年活动,投入施琅故居的修复、施琅纪念馆重新布馆,以及新建施琅纪念雕像等项目近700万元,走出一条既符合侨乡经济发展,遵循文物管理规律的新路子。这种充分社会筹资和政府补助修缮文物的做法和施琅故居修复工程,得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充分肯定。

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在省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推荐参评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仅市就有磁灶窑址、西资岩——南天寺摩崖造像、陈埭丁氏宗祠、施琅故居及施氏大宗祠等6处文保单位,数量位居各县市区第一。

四、“海丝”考察点的考古发掘及整治建设得到好评

该同志作晋江“海丝”考察点考古发掘和整治建设的项目负责人,主动参与由省考古队支持的磁灶金交椅山古窑址从2003—2004年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并取得重大成果,为“金交椅山古窑址”申报“世遗”提供大量的实物依据,克服种种困难,及时对考古遗迹现象采取措施进行防止人为和自然破坏。现两个“考察点”的整治工作都按泉州市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目前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陈列布展前期工作有条不紊开展。金交椅山的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草庵的成功整治先后得到联合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秘书长亨利博士,总协调员尢嘎博士前往现场考察的好评。

五、学术研究成果不断

两年来,主持和参与编撰的《文物地图案·分册·文物》工作完成;参与撰写和编辑《风光导游词》、《晋江文史资料晋江风物—文化遗存专辑》,还参与施琅纪念馆陈列提纲、外销陶瓷馆陈列提纲、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历史展览陈列提纲等的策划和撰写工作。

论文《从族谱资料看明清时期移民迁台的原因》选入历史研究会编《文史研究》十年成果结集。论文《泉州的海外交通与植物引进》被中国核心期刊《中华科技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刊出,并被评为本期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4年8月,被省文物局推荐参加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等级评定标准》(草案)课题组,完成全国县(市、区)博物馆方向等级评标准(草案)成果,并报送国家文物局。10月,撰写论文《清代蚶鹿对渡史迹调查》,应邀前往台湾鹿港参加彰化市政府举办的“2004年彰化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鹿港研究”,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12月,与大学吴清池教授合作编辑《文物赏析》(上下册)出版发行。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博物馆经济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3

博物馆是国家及城市深厚的历史缩影,更是立体的“百科全书”。但是,今天的博物馆,早已不仅仅是文化的守望者。虽然博物馆收取低廉的门票或者免费是大势所趋,但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并不意味着排除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据文物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各行各业博物馆约2300余座,藏品约2000万件。近年来,各省级新建博物馆便不下十余座。这些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实现了从量的追求到质的飞越的转变,从功能单一到复合型博物馆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的转变。这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水平总体提升的起点,也是我国博物馆与国际先进博物馆接轨的坚实基础。

目前,博物馆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犹如襁褓中的婴儿,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博物馆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改变原来的单纯角色,发掘经济职能,担当起能够使博物馆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角色,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己成为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城市博物馆经济概念的探讨

(一)城市博物馆的概念

要搞清楚什么是博物馆经济,首先要对博物馆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国际上,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16届全体大会,会议上通过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第2条再次修改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 、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在我国,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博物馆是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

那么本文题目中所谈的城市博物馆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广义上的城市博物馆是泛指在现代城市中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等不同的类型。狭义上的城市博物馆是指以城市历史与发现为展示主题的博物馆。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是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类型。从这种分类范畴上看,城市博物馆应该属于社会历史类的博物馆。

就以淮安市为例,淮安市博物馆新馆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大型展览为基本陈列,共分为人文初开、楚韵汉风、南北锁钥、漕运中枢、盐榷重关、河务关键、英杰辈出七个单元,彰显地方文化底蕴,以一种新的展示理念,印证了城市前进的脚步,可以算是典型的城市博物馆。

(二)博物馆经济

要了解什么是博物馆经济,首先要对博物馆的所有制性质有所了解,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都有国有和私人之分。在我国,博物馆无论是归国家所有,还是地方政府,或是国营企业,就其性质而言都是全民所有制的单位。私人博物馆,顾名思义即为私人所创办的博物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私人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私人博物馆往往以小型专业的类型居多,这种私人博物馆不同于国有的大中型综合博物馆,它不要国家投资,管理灵活,与该地区的群众密切相连,对普及科学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产生,价值是由抽象劳动产生,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抽象性。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来分析博物馆经济,如果将博物馆视为一个商品生产者,那么它既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可能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我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对世界、历史、科技、文化等有了新的认识,满足了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可视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有可能会购买一些纪念品,相应带来的即为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是无形的抽象的可视为对参观博物馆这一“商品”价值的获取,那么购买获得纪念品的这一行为可视为该“商品”使用价值的获取。当然这样的分析忽略了纪念品本身作为商品时的讨论。

我们这边讨论的博物馆经济,主要是指博物馆经营所获得所谓经济效益,但由于博物馆性质的特殊性,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经营。就拿博物馆的精神产品而言,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统一又对立。一切优秀的精神产品(优秀的艺术作品或陈列展览) 之所以能产生社会效益,是由于经过流通传播而满足了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产品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流传越广,读者观众越多,社会影响越大,社会效果也越好,经济效益越高。当然,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有不统一的情况。一个优秀的精神产品不一定能够获得与其自身的价值相当的经济效益。

(三)博物馆所涉及的经济管理

我们知道在博物馆的日常经营中,涉及到很多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理论,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博物馆经济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对博物馆经济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更好地经营,要实现更好的博物馆经营,首先要解决的是博物馆自身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

博物馆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来获取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我们知道博物馆的建设,藏品的收集保管,举办展览的花费及馆内日常设备的维护都需要科学的经济管理。图表一向我们展示的是某博物馆各部门及主要职能的示意。对博物馆的经济管理渗透到整个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之中。在博物馆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比如举办展览要考虑如何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有一个经济管理的问题,怎样使办的展览适合于本馆方针任务的需要,适合于广大群众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不至于无计划乱花钱乱办展览、办了不少展览但门庭冷落无人参观,而观众所需要的展览又没有办,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里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此外,在工作组织、人员使用上,如何合理安排使用人员,人尽其才,充分利用人力和各类专业人员的才干,避免浪费人力。在经费使用上如何计划安排、合理使用。这些都存在着经济规律性问题。还有设备采用,如何科学地维护、使用和保管,也有一个效益问题,有一个如何开展经济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有经济管理的问题,而经济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表1 某馆各部门及主要职能示意

(四)城市博物馆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城市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博物馆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地方收入,带动地方旅游、运输、餐饮、商业服务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就业机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城市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先进代表,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就以城市博物馆促进区域旅游业为例。城市博物馆是地方深厚的文化剪影,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可为区域旅游经济提供一种软性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博物馆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它们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进而使城市的旅游经济勃兴起来。博物馆是城市或国家的历史缩影,而不同的历史孕育的不同文化则让博物馆聚集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到博物馆“取经”。据统计,北京每年要接待8000万人次境内旅游者和230多万人次境外旅游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去年仅首都博物馆一家购票参观的人数就在15万以上。故宫、军博、北京科技馆等也与多家旅行社签订合同,成为很多到京旅游团的必到场馆。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徐薇指出,博物馆对于地方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据衡量,它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二、我国城市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

要了解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要对我国博物馆的总体数量有所了解,我们选择20世纪以来头十年的数据作为我们研究的样本。通过表2,我们不难发现,我国20世纪的头十年博物馆总体数量稳步逐年增加,2008年到2009年间的增长尤为显著,宏观上来讲2009年比2000年的博物馆数量增加了838座,增幅达 60.20%。可见我国整体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态势还是比较迅猛的。从人均拥有机构数(即表中列出的每百万人人均拥有机构数)来看,2000年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 1.098 座,2009 年每百万人也只拥有 1.671 座。据《世界博物馆》一书统计美国博物馆 2000 年博物馆数已达 6617座,就总体数量而言是中国的 4.75倍,而当年美国的人口数还不到中国的 1/4,每百万人拥有机构数是中国的 19倍。

表2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机构数 单位:万人、座

我们再来通过表3分析一下2000-2009年博物馆事业的总收入情况,由表3可知,总体上,博物馆事业总收入总体发展很快。2009年已达765924 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615132.4万元,增幅达408%,且“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7%,大于 13.8%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图中这一趋势明显。本指标从总收入角度反映博物馆总量规模的增长情况,且“十一五”期间(不含 2010 年数据)增长速度快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此外,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博物馆事业总收入在 2003 年明显下降,其他年份皆逐年上升。

表3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总收入 单位:万元

再通过表4 我们对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进行分析,所谓博物馆增加值指一国(或地区)博物馆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增加的价值总和,体现了博物馆向社会所提供的最终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各年较上年的增加值除部分年份较少外,总体态势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08到09年之间的增值最为迅猛。2009年增加值达到325290.4 万,比 2000 年增加了 262212.6 万元,增幅达到 416%,且“十一五”期间(不含 2010 年数据)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3%,远低于 22.5%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从增加值的变化不难看出,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发展变慢,且“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慢于“十五”期间。由此可以推断“十二五”期间博物馆经济发展也不会太快,将会更加趋于稳定。

表4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通过以上表2到表4数据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在总体上对我国城市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有个总体上的了解,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但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差距,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博物馆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博物馆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传统博物馆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包揽过多,管得过死;二是博物馆对政府过于依赖,丧失了活力与竞争力。要提高博物馆经济的活力,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传统博物馆运营资金一般都为财政拨款,这样的观念要改变,政府要树立投资理念,讲求投资回报,以考核博物馆的公益性贡献为重点,全面推行博物馆绩效考核制度,拨款与绩效挂钩;在强化投资理念的同时,管理博物馆的主要手段不应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应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并行;建立和完善博物馆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博物馆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博物馆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

(二)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创收

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创收。开办多种形式的经营创收项目,应以更好的发展好主业为出发点,兼顾主业发展与经营创收两方面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社会效益的实现,维护好博物馆自身的形象。如可以加强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增加博物馆的巡览次数,甚至可以把馆内道路的冠名权拍卖,用所得收入填补博物馆资金;又如结合博物馆展品的特点制作纪念品销售。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标本,这些藏品和标本既是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的物质基础,又是文物复制的样品。可以扩大文物复制品种,增加文物复制产品和工艺品的销售。只要在不违背文物复制、拓印、拍摄等管理办法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扩大文物复制、拓印的品种,再交由文物商店或博物馆内设的小卖部出售,就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在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培养文物复制、拓印技术力量。

(三)加强与旅游部门联系,鼓励城市博物馆旅游经济开发

首先,我国发展博物馆旅游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其次,博物馆旅游提供的产品具有高度稀缺性和高度集中的特征;第三,游览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消费时尚,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劣势在于经营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博物馆与旅游部门联系较少等。虽然我国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高质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并不多;旅游目的地博物馆的种类比较单一,能满足当地游客需求的博物馆较少;我国博物馆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博物馆经营者不注重博物馆产品的宣传、促销。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希望通过发展博物馆事业来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如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曾决定,要兴建马文化、乳业、旅蒙商人、走西口等一批有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事业,通过旅游这条红线,把一个又一个特色博物馆串起来,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连接周边草原、城市、农村,形成内蒙古文物旅游特色,从而带动整个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有充足的资金,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地方的形象窗口,同时也为旅游增加人文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所以博物馆要主动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注重宣传效果,鼓励城市博物馆旅游经济的开发。

(四)充分发掘博物馆在区域经济中的潜力,促进文化、经济共同繁荣

在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上,除了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外,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博物馆周围的交通问题、餐饮服务问题等,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必定可以带动周围一片的经济发展。所以城市在选择建设新馆的时候,可以将这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选择将博物馆建在城乡结合的部门,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拉动城市边缘的地产经济,促进城市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博物馆资源,更是要好好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承柏.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功能的讨论[J].中国博物馆,1990(4).

[2]章采烈.中国博物馆特色旅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王楠.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之统计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杜水生.从博物馆的定义看博物馆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李宁.近十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状况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7]李婧扬.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8]张蕊.城市博物馆群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上一篇:工程节能论文范文 下一篇:预期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