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5:32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延迟退休 老龄化 养老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似乎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根据2010年我国人口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4年的人口普查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①因此,养老问题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养老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养老金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退休人员和不断提高的养老金标准。未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延迟退休被推上历史舞台,然而,延迟退休方案提出之后在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所面临的养老金危机,然而,延迟退休也影响了我国本就严峻的就业市场,青年群体失业率屡创新高。因此,延迟退休方案是一把双刃剑,在合理利用延迟退休方案的同时,应当建立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因延迟退休导致社会群体性问题出现。本文在讨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对延迟退休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对延迟退休方案进行客观评价,趋利避害。

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延迟退休方案,然而,该方案在缓解养老金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年人的失业率。

养老金支付账户紧张。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人均寿命逐年增加,1949年之前,我国人均寿命仅有35岁,其主要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导致。1981年人口普查后发现,这一数据呈现出明显变化,人均年龄达到68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人均年龄的大幅度增长提供了条件。直到2010年的人口普查之后发现,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破纪录的75岁。③虽然,人均寿命的提高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人均寿命提高导致我国退休人员数量逐渐增加,因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导致我国后备劳动力缺失,青年适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

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完善的间接表现,然而,人均寿命的快速提高却使我国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消失,过度支出的养老费用使我国社会保障部门入不敷出,在岗工作人员缴纳的养老费用越来越高,养老压力逐渐增加。我国在养老资金上的缺口日益扩大,无法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执行。我国养老金支付制度采用的是按月支付方式,每月所收缴的养老金额度远远低于所要支付的养老金额度,两者之间的差值由财政部门拨款支持。该缺口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扩大,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物价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如果继续执行传统退休制度和养老金发放制度,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可怕的11万亿元,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养老金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各个领域,威胁社会稳定。

延迟退休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通过延迟退休方案内容发现,我国计划在未来十五年内完成延迟退休方案的推广,并正式执行延迟退休制度。然而,关于延迟退休方案能否正式执行还在于其对社会就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适龄退休人员的退休和青年群体的失业率升高等问题。④关于此次延迟退休方案的内容已经进行了多次讨论,在综合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之后,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延迟退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养老金危机以及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在通过调查后发现,延迟退休方案在提出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23岁至28岁之间的青年人来说,此次延迟退休方案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青年群体的就业情况。

此次延迟退休方案虽然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但同时也为我国就业带来了新的问题。我国2014年新增高校毕业生近740万,然而,就业市场却无法提供如此数量的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失业率高达14.7%。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减少了就业岗位的数量,而在此情况下继续推行延迟退休方案将会导致本应退休的适龄工作人员继续在岗工作,导致就业市场新增岗位继续减少。因此,延迟退休方案将会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新一轮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来说,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传统退休制度将男女退休年龄规定为55、60岁,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传统退休年龄偏低,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人口老龄化阶段,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延迟退休政策下社会保障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保障部门之所以提出延迟退休方案,其主要原因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由于资金方面的缺口,导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愈加困难,针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关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延迟退休方案的推广与执行应当有政策作为保障,相关部门在制定针对延迟退休方案的政策时牢牢把握两个方向,分别是延迟退休的年龄问题和延迟退休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作为一项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方案,本应获得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我国人口数量虽保持稳定,然而却正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人均寿命的提高导致领取退休金的人员越来越多,平均领取金额也不断增加,这是我国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延迟退休政策的执行不应当“一刀切”,从方案的推出到执行应当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⑤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就业与退休方面,应当按照要求适当延迟其退休年龄,使该群体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应当执行更富有人性化的弹性退休制度,尤其是对于纯体力劳动岗位来说,提前退休或者到期退休制度应当针对该群体执行。

其次,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双轨制”进行思考,目前我国所执行的养老金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该群体的养老金缴纳由国家及单位承担,个人不用支付任何养老金;另一种是普通工作人员,由个人或者个人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养老金。在延迟退休方案提出后,有人对这种养老金制度提出了质疑,要求停止这种“不平等”的养老金缴纳制度。相比较来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较高水平的待遇,在养老金方面仍然享受较高待遇是对普通工作人员的极不公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当建立普通劳动者养老金保障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促进养老金缴纳和发放的公正、公平。

最后,我国应当建立阶段性延迟退休时间表,当前延迟退休方案的提出是解决未来十五年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金缺口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在制度方面应当执行较为可续的阶梯方案,逐年提高男女退休年龄,最后实现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化。⑥在建立并健全我国延迟养老退休制度之后,对适龄退休人员可执行资源退休制度,由适龄退休人员选择是否延迟退休,避免因政策导致的退休时间必须延迟等问题,使制度和政策过于绝对,缺少人性化。

“养老保险双轨制”退休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延迟退休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分析其影响的过程中应当是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延迟退休的正面意义及负面意义。首先,延迟退休是对优秀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延迟退休增加高龄人群收入,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同时也缓解了我国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危机。其次,延迟退休导致的就业危机是该方案的主要影响,青年群体在劳动就业中因缺乏经验而不存在竞争优势,老年群体因身体素质和健康等原因也在职场竞争中丧失了竞争力。延迟退休成为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心里抹不去的痛,因此,绝大多数人在对待延迟退休的政策上持反对态度,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养老金制度实行“双轨制”,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失公平。

我国目前养老金“双轨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高福利待遇的同时,并不缴纳养老金,而普通企业员工和单位则按照一定比例缴纳高额的养老金,这种不公平导致延迟退休方案并不能得到最广泛的群众支持,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失公平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并不由个人缴纳,这些人员却享受着比企业员工要高的退休工资,这也是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缺失。

延迟退休方案的推广应当打破养老金“双轨制”,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养老经并轨,国家不在担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的缴纳任务,改由个人缴纳。这是延迟退休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的基础,是此次退休制度改革的重要保证。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其资金来源包括个人缴纳和国家财政拨款。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将会对这一社会保障任务提出新的要求,借此机会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介绍,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⑦

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筹措社会保障基金。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养老金的缺口逐渐增加,目前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问题。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其目的是缓解养老金短缺的问题,然而,造成养老金短缺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根据我国养老金的收支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当前养老金短缺问题。首先,我国要扩大养老金来源,通过建立养老金投资制度,将闲置的养老金用于投资,以分红的形式将所得收益用于养老金的发放。其次,要严格控制养老金的使用,杜绝在养老金使用方面的浪费,通过合理统筹手段科学分配养老金。我国是资源大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济实力以不同往日,然而,资源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我国行政性事务支持已经占到了国家GDP的20%,然而,我国财政收入中仅有不到3%的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方面,而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已经占到了国家GDP的30%以上。⑧因此,我国在养老金支出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应当加大向社会保障的财政倾斜力度。并且,针对社会保障的经费使用应当严格审核,使每一笔社会保障费用都使用到实处。

建立统一公正的养老体制。我国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双轨制,国家根据岗位分工及工作性质执行不同的养老金缴纳制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制度要求由国家财政统一缴纳养老金,而普通企业工作人员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统筹安排。在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发放方面,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其数额是普通企业工作人员养老金的数倍,这种养老金发放形式直接体现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养老制度的“双轨制”是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即合理,然而,“双轨制”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取消“双轨制”是消除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公平因素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养老保障制度中“双轨制”不取消,那延迟退休政策的执行将会导致这种不公平扩大化,因此,养老保障制度“双轨制”必须取消。将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普通企业员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个人和用人单位按比例缴纳养老金,在退休之后根据个人缴纳养老金数额和年限领取养老金,缩小原来“双轨制”下的差距。

不仅如此,在取消“双轨制”的同时,应当尽量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存在工作期间工资水平低于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这使得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对退休有着强烈的期待,因此,提高此部分人员的收入既可以缩小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也能够提高其在岗期间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高龄退休人员应当加强技术、理论等知识培训,提高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政府在高龄人群就业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其就业,提供适合高龄人群的就业岗位,避免高龄退休人员面临第二次失业。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养老保险包括三大组成部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作为三者补充的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的中流砥柱,而补充养老保险则是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商业保险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补充。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三大组成部分没有实现平衡发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始终占据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半壁江山,其他两个组成部分仍未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发达国家为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社会基础养老保险,其国家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存取灵活的商业保险,企业也按照合同要求为员工缴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通过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行为维持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而不是依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生活。⑨然而,我国居民养老金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其他两大组成部分所做的贡献极其有限,这导致我国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因此,我国需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险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养老保险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建立三者互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缴纳制度,鼓励企业为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补充保险,在商业保险方面,应当积极宣传,纠正传统养老保险理念,政府应当对商业保险进行政策性的支持,使三者同步发展,形成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避免因体系的缺失导致养老金缺口再次出现。

(作者为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⑧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②杨文华:“弹性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吗”,《新京报》,2012年6月16日。

③“退休年龄为何如此调动大众神经”,《新闻选刊》,2012年第8期,第47~48页。

④[美]伊兰博格・史密斯:《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⑤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⑥张盈华等:“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积累:研究综述”,《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⑦陆铭:《劳动与人力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⑨李军:《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2

我国目前退休年龄的政策是:男性60岁退休,女干部55岁退休,女性工人50岁退休,2015年又对高级职称女性退休年龄实施根据自愿可推迟到60岁,整体退休年龄偏低。近几年很多学者提出应借鉴国际经验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然而对此政策的认识却有所不同: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耀[1]指出:必须延迟退休年龄以减少年轻一代人未来过重的养老负担;何平[2]主持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课题报告得出结论:延迟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金压力优势明显,实施十分必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加大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实施需谨慎。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自此明确了此项政策实施的方向,并在局部地区试点实施。但同时政策又遭到众多普通民众的反对,政策制定与推行进入步履维艰的境地。

二、延迟退休政策的SWOT分析

(一)优势

首先,能够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根据何平[2]主持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课题报告显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为53岁,提前退休现象十分普遍,变相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延迟退休可以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龄,从而推迟养老金缺口出现的时间,进一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其次,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人力资本论认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人们都是理性的,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教育和培训成本,总希望能得到更好地回报。基于这样的成本-收益分析,延迟退休就相当于增加教育和培训的回报年限,意味着劳动者将有更多的时间发挥自己的才能,回馈自己的教育和培训投资。这将会促进全社会教育年限的提高,有利于全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和社会平均教育年限的普遍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变相地缩短了。在退休市场上,大量的人力资本未得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浪费率较高。延迟退休会促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延长,使劳动者充分发挥其才能,降低退休市场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

最后,可减轻年轻一代人的负担,应对人口结构转变。北大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若中国不延迟退休年龄,到2050年,年轻一代必须拿出自己收入的41%来供养老年人[1]。我国计划生育国情下,“2+4”家庭(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老人)普遍存在,年轻人赡养负担较重,延迟退休可减缓年轻一代人的负担。

由于人口结构中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一代人比上一代活得更久,这使得下代人要比上代人支付更多的养老金来供养上代人,造成代际养老不公。延迟退休使养老金支付与人口预期寿命相协调,从而实现代际养老公平。

(二)劣势

第一,将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延长退休会加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每年离退休人员有600万至700万人,大幅度延迟退休必然使部分适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人社部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新增就业人口为1266万人。大幅度延迟退休每年将减少至少一半的新增就业岗位。同时,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等待就业,虽然经济增长会增加就业岗位,但我国的劳动力缺口早在2005年就增加到1.3亿人[3]。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须谨慎考虑。

延迟退休也会加大老龄工人再就业压力。我国劳动力市场本身供过于求,老龄工人要再就业压力非常大。一方面要面临大量青年劳动力的竞争,如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也要面临自身的一些劣势,如身体机能、工作效能下降。研究表明:老龄工人失业后,短时间内再就业率会低于同期失业的年轻人。延迟退休则意味着将其原有的竞争力再降低,加大其再就业压力。

第二,政策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易造成社会不公。延迟退休政策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从而对其的态度也比较复杂。延迟退休政策的支持者多数是学术界的高层次脑力劳动者,反对者多数是普通的民众;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稳定的人都赞成延迟退休,因为他们工资稳定且高于退休金,延迟退休可以让他们继续工作获取更高的收益;民营企业中工作不稳的人大都反对延迟退休,因为他们工作收入不稳定,延迟退休会增加这种不稳定性,他们更愿意更早退休领取稳定的退休金;大学毕业生从自身就业利益考虑,反对延迟退休,因为延迟退休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延迟退休是一项复杂的政策体系,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不能简单地硬性规定,容易造成社会不公和民众反抗。

(三)机遇

首先,我国退休年龄偏低需要改革。我国的退休年龄基本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制度,已经不能与现行人口结构、预期寿命、经济发展状况等相协调。2012年的《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11-2012)》报告表明:我国当前城市人口总体的平均退休年龄为56.1岁,其中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8.3岁,女性为52.4岁,我国退休年龄偏低,低龄老年人利用率低。因为低龄老年人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这种退休年龄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必须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机遇。

其次,国外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5岁左右,女性60岁―65岁;发展中国家男性多为60岁左右,女性55岁―60岁;50岁退休为全世界最早的。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法国、韩国都迫于养老金压力及各种原因先后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美国和加拿大都将其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67岁;德国的最低退休年龄为65岁;韩国2013年将退休年龄由60岁调整为61岁,计划于2033年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从2013年开始日本将其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65岁[4]。国际社会上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崇与实施,为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提供了很好地机遇。

最后,养老金“破轨”改革的机遇。中国政府网2015年1月14日下午公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双规甚至多轨的问题得到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制度基本实现公平、统一,这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减少了阻力,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实施机遇。

(四)威胁

首先,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从劳动力供给看,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3]。此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大学生+农民工”共同竞争就业岗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批批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延迟退休只会减少就业岗位。

其次,政策备受争议,具体方案迟迟未能确定的威胁。延迟退休政策自提出之时开始就备受争议,2010年9月,关于“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热议。2013年6月,迫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仅从学术角度进行讨论。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确定了方向性的政策目标。2014年3月9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将在2020年前推出,但至今为止仍旧没有具体的政策方案实施时间表。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仍旧存在不确定性的威胁。

三、延迟退休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并尽快实行弹性延迟退休方案

延迟退休政策涉及的主体较为复杂,因此应该制定出适应性较强的延迟退休方案。2013年人民网联合清研、优数两大咨询所做得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3.5%的受访者支持实行弹性退休制。例如,设三档“退休年龄”即法定最早退休年龄,主要考虑人的生理、健康需要,设置“极限”最早退休年龄,针对高危、高污染行业;法定正常退休年龄,综合考虑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力质量等因素,确定出我国的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初步定为男65岁,女60岁,并逐步实现男女同步;法定最迟退休年龄,主要针对专业技术行业,比如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

(二)应该加强配套政策的实施

首先,完善劳动力市场,缓解就业压力为延迟退休实施减少阻力。贯彻我国的就业政策,即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就业;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进一步解决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其次,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引导老年人适应从在职到退休的生活转变,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多组织社区活动,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让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才资源。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3

现实:养老金缺口逐年扩大

延退能否填补养老金缺口?专家答:晚退1年可补缺200亿。

说到延迟退休,除了人均寿命的增加,更主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我国目前养老金出现了巨大缺口。而有专家表示,晚退1年可补缺200亿。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两个账户。按照制度设计,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从个人账户基金发出,不形成对未来在职职工的负担,不会对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造成阻碍。然而,1997年我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改革前退休和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老人”并没有缴纳过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资金,但是国家仍旧给他们足额发放了养老金(编者注:当时职工工资很低,根本无力支付,也没有个人帐户)。国家拨付的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当期养老金,于是只能借用其他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用于当期发放,因此当期的缴费全部用于当期的支付,个人账户并未形成积累。随着老龄化的逐步逼近,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越来越大,也就是说账面上有数额,可实际上这笔钱却已经被花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老金缺口的由来。

有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养老基金缺口已达到8000亿元,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截至2010年,国家养老金个人账户本应有资产19596亿元人民币,但实际上却只有2039亿元人民币,导致17557亿元人民币的缺口将要由政府来偿还。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而对中国养老金缺口最乐观的估算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

所以,当政府提出延迟退休的考虑,舆论立即指向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在之前的研究当中,学者们也大都是围绕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这个话题展开对延迟退休的探讨。2005年5月,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退休年龄延长1年,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减小基金缺口200亿元;如延迟5岁退休,则意味着能减缓养老基金缺口1000亿元。

因此,在当前养老金支付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有人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但是,在延迟退休问题上,部分学界专家和公众似乎很难站在同一阵营。数月前,受人社部委托,制定养老体制改革备选方案之一的清华大学,率先在人民网上公开方案内容,其关于65岁领取养老金的设想,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据了解,此前,人社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一直在做有关延迟退休的研究,此次是让更多的学者和机构参与研究。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朱俊生表示,延迟退休不应该和养老金缺口挂钩,即使实行延迟退休也不能一刀切,应用经济手段激励民众自愿选择是否延退。

延迟退休不能解决养老金压力

在一些专家看来,将养老金进行投资运营,使其保值增值才是当务之急。

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养老金涉及3个重要的参数: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

简单地说,替代率是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占在职时工资的比例。郑秉文发现,这几年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在50%以下,为了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替代率不能再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28%,也很难再提高。此时,只有退休年龄有调整空间。

延迟退休能对养老金起到多大的减缓作用?郑秉文说,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2.5万亿元,其中空账额上升到2.23万亿。这意味着,用于将来养老金发放的这笔钱不存在。

同时,现在结存基金正大量贬值。郑秉文估计,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0年成立以来收益率9.17%,从2000年至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以1.8%的利率存放银行,以此计算,十年来养老金损失了6000多亿元。

由此看来,在“2.23万亿元空账”和“6000多亿元的贬值”面前,延迟退休1年减缓的“200亿”缺口微不足道。此外,从人社部公报看,去年财政补贴养老金达2000多亿。

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实际上不能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延迟退休是一个趋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这个途径解决问题。“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才是当务之急。”郑秉文说。

延迟退休:寿命增长后的必然?

关注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表示,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等到2050年,“80后”、“90后”只是一批“小老人”,随着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会有上亿规模的80岁以上的“老老人”,到时候甚至会出现“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现象。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蔡昉认为,从保持较合理的劳动人口比例来看,延长退休年龄有其必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介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3.8岁,延迟退休年龄是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负担代际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因工作单位和性质而不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工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而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我国很多地方面临大量提前退休的情况,实际退休年龄平均53岁左右。

郑秉文说,北欧国家男女同龄67岁退休,西欧大部分国家是男女同龄65岁退休,分别比中国多10年以上,对于决策部门来讲,延迟退休年龄也有必要。

弹性延迟退休:相对人性的选择

有学者认为,弹性退休是让合适的人群按照合适的年龄选择退休。相对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蔡昉反对“一刀切”延迟退休年龄,他认为可以考虑弹性延迟退休,即到退休年龄后,可以根据身体和工作技能的情况,与工作单位协商退休与否。弹性延迟退休可以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保护那些普通劳动者。弹性延迟强调“分类”和“非强制”。此前,上海市已在局部试点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但是主要针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等。延迟的年龄上海市规定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

清华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这种模式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相对比较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过去多年也一直在研究退休年龄方面的问题。所长何平说,目前他们提供的方案是,过渡期实行弹性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自己选择。

但是,针对提出弹性延退的若干方案,同样招来不少反对声。有专家指出,这种“差别化”退休在操作层面难以保证公平。延退,由谁说了算?自己想延退,单位未必想留;单位领导认为自己延退理所当然,员工未必这样想。这在有编制限制的机关事业单位更复杂。

争议养老“双轨制”

养老“双轨制”尚未解决成为公众质疑延迟退休年龄的焦点。

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民间。很多企业职工认为,“双轨制”都没解决,为什么要先来延长退休年龄?

大量的民间声音认为,不同的养老制度是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不公的表现之一,这样不仅有损公平,也有损效率。

中国的退休改革从1992年开始,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并非所有事业单位都如此);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于两者待遇的巨大差别,被称为养老“双轨制”。

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养老金平均替代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职工不但需要缴纳养老金,且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不足50%,这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不仅有损公平与效率,也无法适应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身份变换的现实需要。

两种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有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养老双轨制没有打破的今天,很差钱的养老金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8%的费率为全世界最高,但8成以上补贴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了减负,政府自2008年启动了5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企业看齐,但自启动以来,由于利益所涉阻力重重,改革并无实质推进。来自社会尖锐的质疑是: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为何在该牺牲一些既得利益、为改革率先做贡献的时候,却总是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而却让全社会为此买单?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政府替公务员退休金买单日益变得不可持续。政府2010年向退休公务员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18亿元人民币。2011年时,广州市人大代表爆料:处级公务员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业的经理们每月自己缴纳养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时封顶也就是1700元/月。

不解决体制内外社保的公平正义问题,养老的社保亏空问题无解。体制内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本身没有积累,却要按照有积累的形式来发放养老金,没有人来买单,本身就是一个缺口。

养老金制度公平刻不容缓

有舆论指责养老体制的双轨制是典型的劫贫济富。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这一比例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全力推动企业职工与公务事业人员之间的养老并轨,将后者尽快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来刻不容缓。数据显示,如果目前我国“吃财政饭”的人员也按28%标准缴费,以每人年薪3万元计算,那么每年将会为养老保险基金贡献超过3300亿元的收入。

合理的养老体制改革,应该是先并轨养老金。换言之,必须首先进行养老金并轨改革,像取消公费医疗一样取消机关养老金,让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一样地缴费,并在退休后获取数额相对公平的养老金,以此来弥补养老金现有巨大亏空。在此基础上,如果仍有必要,再来谈弹性延迟退休才是公平的。否则,一群自己根本不用缴费的人,反过来决定那些缴费的人要延迟几年才能拿到退休金,只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无异于慷民众之慨,让他们多干几年来为公务员养老。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4

在曾经的争议中,延迟退休被认为是解决养老金收支缺口、缓解劳动力不足、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灵丹妙药”,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一直持“先谈并轨、再谈延退”的观点。随着《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争议多时的延迟退休议题是否重新浮出水面?

养老并轨“靴子落地”,延迟退休议题是否提上日程?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近四千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告别“免缴费”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

一些专家提出,先养老并轨、后延迟退休是适合的改革路径。就在养老并轨改革方案去年12月23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仅两天,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提出了一种延迟退休方案:从2018年起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最终男女退休年龄统一调整到65岁。

根据一些专家的估算,养老并轨后,近四千万人未缴部分视同缴纳,单位今后还要负担工资20%,将是一个数万亿元的“缺空”,对已经紧绷的养老金总盘子带来巨大压力。

而根据延迟退休改革方案设计参与者、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等专家表示,一方面老龄人口庞大,一方面年轻劳动力短缺,三个缴费者供养1个领取者,养老保险账户入不敷出。“财政部2014年一季度开始就承认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了6亿元缺口,意味着退休制度改革已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杨燕绥表示。

有研究显示,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但也有专家表示,延退仍需审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给延退创造了条件。但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的养老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且延迟退休需社会讨论,达成共识。

延迟退休改革“大考”,百姓四大关切如何回应?

延退牵涉数亿城镇职工切身利益,存在明显的不同利益考量和改革期待。延迟退休如何推进,首先需要解答亿万群众的关切。

――群体化差异明显,利益如何协调?

新华网发展论坛一项2万多人次参与的调查显示,如果2018年起实施延迟退休,超过92%的人反对。普通职工和重体力劳动者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工作权力利益小,“想早拿养老金享受生活”等,而一些党员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支持,仍存“特权阶层继续保有权力”质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赞成与反对延迟退休的声音兼有,就要求政策制定要考虑对不同人群的影响,根据社会不同行业设计弹性退休制度,解决好各群体间的政策公平。

――费率高年限长,个人和企业缴费是否应该下降?

社会上有“月薪一万,养老金缴满30年要领27年才能回本”的说法,引发养老金“交的比拿的多”等质疑。

匡贤明表示,这一算法不对。经过精算,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约合11.6年。领到这个月数就不亏,超过就赚了,与27年相去甚远。但我国养老金单位缴费率偏高,政府财政支出偏低,对这一代人不公平,也对企业转型不力,缴纳税费应当降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年轻人工作难找,老年人还延退,会不会对就业形成“双向挤压”?

目前,全国每年毕业大学生700多万人,就业压力年年递增,再延迟退休,年轻人工作岂不是更难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延迟退休牵涉广泛,对年轻人就业有影响,但同时也减轻了年轻人供养退休人员的负担。世界范围内,英国、日本、瑞士等国的退休年龄都超过60岁,德国甚至达到67岁,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可研究。

――从“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到养老不能全靠政府,是不是政府在甩包袱?

有网友表示:“30年前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20年前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10年前说‘养老不能靠政府’;现在我们老了,说适时推迟养老计划,我们怎么办?”

匡贤明等认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是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的机制。但目前政策制度设计中将机关事业单位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设置过高,导致支付压力的产生,政府支出结构上应该调整。

如果延迟退休真来了,会引发哪些“蝴蝶效应”?

如果延迟退休真的来了,也许会出现如下的场景:困扰年轻人和居民们多年的广场舞消失了,曾经忙碌的花鸟鱼虫市场萧条了,遍布五大洲的“夕阳红”旅游团缩水了,因为大爷大妈跟年轻人一样在格子里忙工作了……

但相关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因为爷爷奶奶要参与工作,接送照看宝宝将成为难题,托管机构将异常繁荣;除了托儿,由于无法受到上班族子女的照料,面向高龄群体的托老产业也将快速发展;养生节目可能更为抢手,为饱受职业病、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病困扰的中老年上班族提供养生规划、心理辅导、智力支持的产业更为发达;而保险业、医疗保健甚至处理劳动纠纷的律师行业都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延迟退休必须有一系列制度红利兜底,不能让延迟者吃亏。比“一刀切”更好的是弹性退休,首先可以从女性开始,允许有意愿的女性工作者55岁退休,实现男女平等;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正常退休、提前退休以及超龄退休的福利差异,清理越早退、养老金越多拿的“倒挂”政策;最后,针对就业和劳动力人口、收入分配等因素,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上下限。

杨燕绥认为,想早退休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不想退休也能重新就业。真正由政府决定的延迟退休的关键,是个人何时能领取养老金。

也有专家建议,解决养老缺空需要从长计议和精算平衡。例如,目前空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企改革时职工下岗退休,工龄视同缴纳,形成几万亿空账,但现在国企效益不可同日而语,不少国企甚至已经成为世界500强,可考虑让国企提高利润上缴比例,专项填补以往缺空。

(稿件来源:新华网)

链接

并轨后如何养老外国百姓帮忙算

养老金“并轨”改革涉及近4000万人。数以千万计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员工在“并轨”后该如何养老?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个邻近国家的普通民众,请早已习惯了所谓“国民养老金”制度的他们谈谈自己的养老规划,帮忙算一算该如何为退休后的生活做打算。

新加坡张先生:基本靠中央公积金

40多岁的张先生在新加坡一家信贷机构担任经理,妻子是家庭主妇,有一个5岁女儿。张先生一家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全国的中位数(新加坡2013年家庭月收入中位数是7870新元,约合3.7万人民币)。他现在每个月按工资收入水平缴交20%的中央公积金,雇主缴交17%。

张先生说,现在的中央公积金能满足年老后需要。至于医疗以及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项目,因为这意味着要缴交更多的保金,他眼下还没有考虑。他说,新加坡中低收入家庭一般很难有余力来考虑中央公积金之外的保险。

韩国金先生:投入保障性投资

47岁的韩国公司职员金先生和太太现在月收入一共450万韩元左右(约合2.6万人民币),有两个孩子,家庭每月支出在220万韩元左右(约合1.27万人民币)。退休后两人共有大约150万韩元(约合8600元人民币)的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他还把部分储蓄投入到储蓄性基金、养老理财金项目、重大疾病保险等保障性投资中。他介绍,韩国不少金融机构推出了个人养老基金,上班族可以通过这一账户每月追加缴纳一笔养老金,确保退休后能拿到足以支持自己生活质量的生活费。

日本:三类养老金收入

日本民众的养老金收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1961年开始实施的全民养老金制度,国民都会加入,2011年的人均缴纳额为1.5万日元(约合800元人民币),低收入阶层可以减免缴纳。一类是在大企业工作的人缴纳企业年金。还有一类是自由选择加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基金。

专家:温饱靠体制,精彩靠自己

中国明亚保险经纪公司咨询顾问杜欣介绍,成熟而完备的国家基本养老金制度一般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所需,而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则需要配合一些额外的保障项目。杜欣说,一般而言,家庭保险投资可首先选择家庭收入保障账户和健康保障账户两类,等这两项都考虑安排好了,可以考虑养老和教育保险。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调整退休年龄;弹性退休;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1.3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30日

一、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自1949年以来大幅提高。近年来,“银色浪潮”更是来势汹汹。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的数据,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1.4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共计1.1309亿,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8.5%,老年抚养比达到了11.6%。此外,另有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从2015年开始将逐渐减少,老龄人口数量加速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关于调整退休制度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学者们对于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徐庆凤(1992)认为,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是参照前苏联三十年代的标准制定的,已不适应我国的现状。此外,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老年个体之间的差异悬殊,这些因素使得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必要的,同时还分析了实施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学者们对于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观点。国内的大多数学者均表示应对现有的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延长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一般来说,人口预期寿命越长则退休年龄越高。林义(1994)认为我国的退休政策存在着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提前退休日趋普遍化,退休政策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退休政策进行改革,并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弹性退休方式和弹性退休收入。李珍(1997)从经济学角度对退休年龄与退休基金、经济竞争力、劳动力市场、产出、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制度的退休年龄偏低,对经济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利的影响,而适当的提高退休年龄会使我国经济发展有更大的余地。

史柏年(2001)则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被动率的分析,指出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的今天,存在着推迟退休年龄的需求,并提出了可以按男女有别、分步到位的原则推迟职工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柳青瑞、苗红军(2004)利用“五普”数据,对未来50年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状况进行预测。通过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一方面缴费率居高不下,企业负担很重;另一方面即使如此高的缴费率也难以保证养老金收支均衡,是高养老金替代率与低退休年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对缴费率、养老金替代率等参数进行一定调整或是选择恰当时机推迟退休年龄。作者还设计了推迟退休年龄的几种方案,并进行了静态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范围(2011)通过对世界172个国家和地区退休年龄的比较,发现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存在身份差别、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等不足,并提出我国采取“分步走”的方式推迟退休年龄。

许多学者都重点谈到了提前退休的问题,认为提前退休不能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还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而且许多提前退休的人实际上是退而不休,他们还从事着另外的工作,既拿养老金又拿工资。因此,对提前退休应该严格把关;或者是允许提前退休,但所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得相应削减。

(二)建议暂时维持当前退休年龄的观点。姜向群、陈艳(2004)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表示了质疑,认为就目前来说全面推迟退休年龄还不合时宜,并提出四点理由。仲大军(2004)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将导致劳动力结构偏老,出现用老不用轻的现象,还会导致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更多的社会财富将向老年人转移,老养小的现象更加严重。

郭正模(2010)运用“机会收益”模型对制度安排的劳动力市场退出和退休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对政府、企业、职工三方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近期在社会就业困难和新增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我国全面提高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我国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将在2020年前全面结束,那时人口老龄化才真正到来,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才全面出现,提高退休年龄可在2015年前后逐步、平稳地实施。

综合学者们的两类观点可以看到,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还是支持延长退休年龄。另外主要的反对声也是认为暂时不宜延长退休年龄,到了一定时机(如人口红利期结束,劳动力资源将开始出现短缺)再逐步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而现在,我国已经面临着这样一个时机。

三、调整退休制度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条例规定: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其后经过几次修改,目前的规定是: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工人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

在退休制度刚建立起来时,当时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50岁左右。而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了71.4岁,整整提高了20多岁。此外,我国近年来劳动力供给出现三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量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缓、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这些变化是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表现,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趋于减少,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深远影响。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6

从国外经验看,尽管在提高退休年龄这一过程中很多国家都遇到过激烈的社会反对,甚至出现社会骚乱,但就全球来看,提高退休年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减少的趋势下,延迟退休年龄可稳定劳动供给,抵消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中国人均寿命预期1950年是44.6岁(采自联合国统计数据,下同),2010年提高到73.8岁,60年间提高了29.2岁,但法定退休年龄则还是女工50岁,男工60岁,而目前欧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已提高到65~67岁。因此,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中国迟早要做的事情,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所牵涉的复杂的利益博弈,成为提高退休年龄的巨大障碍。

鉴于此,提高退休年龄是个系统工程,亟需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完整的顶层设计和精算的案头工作,可避免一代人几十年的“试错”和福利损失,那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各种“试点”应该力避——众所周知,在建立时间不到20年的社保制度中,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就进行了十几年,且目前还没有“试完”的任何迹象。

具体操作层面,首先,必须逐步化解养老保险的双轨制现状。比如此次针对人保部提出“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说法,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便分歧巨大。实行养老保险改革的私人部门会认为,这一政策是尚未实行养老金改革的公共部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为自己谋私利及寻租——若一个政策的出台会加剧双轨制两部门间分歧,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显然非决策者所乐见。

其次,需通过局部的针对性微观政策调整,“抚平”目前退休制度碎片化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少数几个省市参加外,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改革。近七、八年以来,农民工的碎片化制度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最终没有建立起来,而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双重退休制度日益成为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2008年2月启动的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受挫至今,盖因碎片化制度下对其他未改革试点省市的攀比;延迟退休年龄之所以屡遭激烈反对,亦因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相比,企业养老金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再提高企业退休年龄显然有失公平。

再次,在制度设计上提高退休年龄需有激励机制,体现“多缴多得”的“对等原则”。例如,在芬兰,65岁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比60岁退休获得的养老金数额最高可多40%;在美国,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每多工作一年就奖励10多个百分点退休金。所以,在鼓励“晚退”(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度下,参保人在延长的年限里既可获得较高的全职工资收入,退休后又可获得较高的养老金。

实际上,每个参保人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家,他们退休的行为决策是对这个制度的最好判断:如果“早退”(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获得的收益大于晚退获得的收益,这个制度对延迟退休的激励就肯定是负面的,提前退休的道德风险就难以遏制;如果某些行业退休后的待遇水平是倒挂的,提前退休就将难以阻挡,希腊就是这样。所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参数调整要相互配合,要让参保人有积极性,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采取“积极老龄化”、彻底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结构、引入和扩大精算中性因素的根本目的。

最后,必须在养老改革的诸多细节议题上加强政府—媒体—社会的多重互动,以形成多数共识。否则,社会整体如对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后果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便很难对社保制度积极应对的改革举措和时间表达成共识,更遑论实际推进?

就社保改革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的测算、稀释和分散老龄化成本的各种改革方案、实施这些方案的路线图等,都需在利益权衡兼顾的基础上取得参保人和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十几年前,世界福利之窗瑞典对其养老保险制度结构进行了激烈改革,待遇水平大幅下调,原来慷慨的养老金计发公式让位于多缴多得的名义账户制。但瑞典改革十分顺利,改革效果十分成功,所有这些均得益于社会各个层面充分的多重互动及最终形成的共识性支持。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7

前久,清华大学公开的养老体制改革方案引发了社会数轮争议。该方案主要起草人杨燕绥表示,方案主要是于2030年前,实施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目标,而方案内容是延迟领取养老金,并非延迟退休。这又引发社会“退休即失业5年”的质疑,近日,杨燕绥回应称,领取养老金和退休的年龄不等同在国外早有案例,如目前美国政府养老金领取年龄是67岁。

美国政府养老金领取年龄为67岁吗?该方案设计者显然并不了解欧美社保制度。

诚然,美国政府确实在社会保障计划上设定了一个激励延后领取社安金的机制,即1943年后出生的人,可领取标准社安金年龄为66岁,1960年后出生的人,可领取标准社安金年龄为67岁。但退休人员可从62岁时领取社安金,每月只能领取标准社安金的75%,63岁为80%,64岁为86.7%,而65岁为93.3%,而若70岁领取则可获得超额部分。也就是说,美国政府的激励延后领取社安金的机制,并非67岁“一刀切”。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制度的设计只针对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计划,该社会保障计划是属于美国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其对象是面对劳动群体,且只要在退休前参加工作,并缴纳强制性的社保税,不管缴费年限,只要在法定的领取社安金的年龄段领取,都可享受到相应比例的社安金。

除政府为劳动者提供的社安金外,美国居民的退休保障还包括退休金和非金融资产等。退休金为国内熟悉的401K,即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的安全基金式养老保险制度。401K计划养老金领取条件为:年满59.5岁;死亡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发生大于年收入7.5%的医疗费用;55岁以后离职、下岗、被解雇或提前退休等。非金融资产主要指居民手中的房地产,即居民为提高退休生活质量,而可通过反住房按揭形式出售住房,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美国居民这种多保障的社保体系,使美国政府即使有激励延迟领取社安金的政策,也不会导致退休即失业的情况,因为劳动者还拥有个人缴费型保障账户,且劳动者可在年满59.5岁后就可领取,甚至55岁离职、下岗或提前退休后也可领取。

显然,单纯基于一种可选择的国际比较,就提议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金领取,是片面和极端的。现实是,中国不仅存在非常特殊的养老金双轨制,而且居民退休保障相对单一,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的社保体系存在明显的公私边界不清问题。若贸然“选择性”借鉴美国等激励延迟领取退休金方案,将不仅导致退休即失业之风险,而且还将面临劳动力市场折损,即延迟领取退休金会导致老人为避免退休即失业,而不愿离开现在可能他已不适合工作的岗位,甚至导致企业因基于劳动合同法无法辞退员工,而增加企业负担。

延迟退休改革方案篇8

2013年人民网联合清研咨询、优数咨询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下面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方面对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辩论议题确立过程进行分析。

(一)问题提出问题流是界定社会问题如何成为政府付诸行动的公共问题,最终进入政府政策议程,是对公共问题的定义。延迟退休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2008年开始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成为公共问题,2013年进入政府政策议程,明确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由于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力供给总量已经越过了顶峰开始逐年减少,20年后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将是难以避免的。二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和受教育年限持续延长,决定了人生工作周期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发达国家关于退休年龄的设置普遍高于我国,这表示我国退休年龄还是有一定增长空间的。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是符合群众具体需求的。三是必须促进性别平等。现在女性退休年龄大幅度低于男性,直接影响到其经济利益与福利待遇。因此,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四是必须维护养老保障制度负担的公平,即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需要微调退休年龄,以避免下一代人负担过重,这是制度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政策辩论产生与讨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辩论议题提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媒体、专家和官员提供了多方面的政策意见。政策流包括公共媒体的意见与建言、专家们的意见和主张等因素。1.媒体建言:符合国情,应细化操作。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经过电视、报纸与网络的公共媒体的广泛报道,迅速成为议论的焦点。公共媒体的报道认为,根据我国老龄化快速推进、养老金缺口逐步扩大、人均寿命提高、健康状况改善以及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等现实状况,将延迟退休摆上改革日程是完全必要的,并且采取“渐进式”的做法是符合国情的。2.专家意见:每年多几个月,逐步累积。北京大学郑伟副教授提出的建议是,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退休年龄提高一个季度,每四年提高一岁,如此积累,直至男女实际退休年龄可以达到六十岁。照此方案,大约20年后,延迟退休对弥补养老金缺口,维护养老金收支平衡,会起到一定效果。

(三)政策辩论政治因素变化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辩论议题离不开党和公众的广泛交流与讨论。政治流包括执政党的关注、官员的建议、国民情绪等因素,这些因素反映了政治权利的分配与政治利益的博弈,最终导致政策辩论政治因素的变化。1.执政党:重视与关注。我国执政党从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重视人们的退休问题。从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暂行条例》,1953年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1958年的《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到1978年《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再到201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这说明我国执政党对我国退休问题的重视与关注。2.官员建议:设几年“缓冲期”。人力社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长退休年龄。假如退休年龄延长一岁需要经过两年时间,那么在政策实施之后的第一年只将退休年龄延长半岁,第二年再延长半岁,以此类推。此外,在将来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还将设定几年的“缓冲期”,即经过几年的准备才会正式实施。因此,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这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比较通行的做法。3.国民情绪:反对心态。不少人认为,自己辛苦工作几十年,熬到退休,如果政府突然把退休年龄提高5岁,就是要自己多干五年活,五年后还拿一样的养老金,“那时钱都贬值了”。还有很多在企业工作的人担心,现在企业里年轻人都用不完,自己老了,退不了休,又被待岗,将陷入既没工资又没养老金的窘境。

二、三流汇合与“政策之窗”开启:政策辩论时机与政策成型

(一)触发机制拉雷•格斯顿认为,触发机制是指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为一种普遍共有的、消极的公众反应。公众反应过来成为政策问题的基础,而政策问题随之引起触发事件。政策触发机制是政策产生的导火索,它是政策问题的感知和政策行动要求之间的联合点。这种联合点具体是指一个时刻、一个时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成型需要政策辩论时机,也就是在一个关键点上,三流汇合在一起,辩论议题就会被提上政府政策议程。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正是由于执政党、公共媒体、政府官员、国民情绪、公共舆论和利益集团等各种因素在这一特定时刻把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汇合于这一关键时间点,触发了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成型。

(二)政策出台政策出台即意味着“政策之窗”的开启,也就是问题流、政治流和政策流在同一时间三流汇合打开政策窗口。为什么我国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辩论议题,在恰当的时机使得三流汇合后,“政策之窗”仍然无法开启,政策不能出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型人口结构的国家,虽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在人口压力下不适合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其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造成个人账户空账,巨大的财政压力也冲击了延迟退休政策。最后,延迟退休政策是一项社会政策,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民意对延迟退休政策是否出台起着相当大的作用,2013年人民网做过调查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虽然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之窗已经开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国情造成的“三低”型人口结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和民意问题这三大问题,使得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不能出台。

三、结论

通过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对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辩论议题进行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在公共政策辩论议题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需要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流汇合一起政策之窗才能开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政治流中的国民情绪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还有财政压力和人口压力等因素都会阻碍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不仅需要关注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这样的大窗口,同时也要关注我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人口流、财政流和民意流这样的小窗口,大小窗口的同时开启才能促使我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

上一篇:博物馆藏品管理方法范文 下一篇:集体土地征收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