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8 17:21:42

区域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出口发展关系

一、引言

我国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正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沈利生。2009)。但该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等限制,不仅其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因此,一方面,缓慢发展的区域出口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低,从而大大阻碍了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另一方面,区域物流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而且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的出口部门自身发展缓慢而导致物流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如何突破这种先天条件的限制,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西部地区的出口水平和物流水平,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反思我国西部地区出口与物流发展水平的不足,笔者认为,亟待从区域物流与区域出口的发展关系入手,找出西部地区突破先天限制、提高出口水平和物流水平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探究区域物流与区域出口增长的关系,探究内陆地区通过提高物流水平带动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探索可行路径。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出口增长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区域物流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流运动,各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丁思颖,2009);区域出口是指一定区域内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的贸易行为,按交易的内容可分为货物出口、服务出口和技术出口,由于本文的讨论围绕区域出口与区域物流的关系方面,所以在此仅研究与区域物流关系密切的货物出口情况。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出口增长

物流产业是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二者关系非常密切。首先,区域出口作为区域物流产业的重要服务对象,其增长程度会对区域物流的发展产生直接带动和刺激作用。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出口贸易规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而一个地区出口产品的结构和特点也影响着该区域物流模式的结构和特点。其次,区域物流是区域出口增长的必要条件,某一区域产品和物资的对外输出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贸易机构按照国际贸易程序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照本区域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保证二者衔接。就必须开展与现代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现代物流。只有做好物流工作,才能将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达,从而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出口增长。因此。区域物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物流对区域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

区域物流对区域出口增长的影响作用是由二者天然的密切联系和当前区域出口贸易的特点决定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出口效率。对外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物流活动来完成的。这就要求通过高效的区域物流来履行合约。而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需求方对许多商品的运输时间有严格要求,因此通过提高区域物流水平来提高运输效率有利于区域出口的增长。

第二,出口成本。区域出口是利益驱动行为,而物流成本是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如果物流成本过高而不能弥补由于价格差异带来的收益,则出口不能产生正向经济利润。区域物流的低效率同样会成为区域出口增长的瓶颈,出口程序简化带来的好处会被巨大的流通费用所抵消。因此,提高区域物流的效率应当成为区域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第三,出口风险。出口产品通常运输数量大、距离长,对物流运输质量的要求较高。良好的物流服务能够通过规范作业,使贸易过程中延迟交货、送货不及时或货物损坏、灭失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便利各个企业间达成贸易。

第四,对贸易便利化的影响。贸易便利化对一个地区的出口贸易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的。而影响贸易便利化的因素既包括国际因素、又包括国内因素,既包括软件因素、包括硬件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而单从国内因素来看,相应软件措施必须配以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区域物流与区域出口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一)指标选取和处理

首先,我们选取了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对区域物流进行描述,即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运用铁路、公路、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运输的货物重量与运输距离的乘积。它不仅全面涵盖了各种运输方式下的物流水平总和,而且综合反映了运输量与运输距离的结合,因此运用货物周转量对区域物流进行描述具有有效性和可比性:其次,本文选取了年出口额为度量区域出口增长情况的指标,并用当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间接汇率进行折算。

因此,本文选取了1988年至2007年间贵州省货物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总额。数据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2008》。为了减少异方差,本文对出口额和货物周转量指标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对出口数据记为LNEX,对物流数据记为LNZZ。

(二)单位根检验

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通常是都具有时间趋势,常为非平稳的,因此我们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做检验,只有变量在t阶平稳I(t)的条件下,才能对数据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首先运用ADF法对贵州省相关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水平a=0.01,检验结果表明数据为二阶单整数据I(2)。

(三)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表明,贵州省的出口以及物流数据都是同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应该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贵州省的出口额与货物周转量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李斌等,2007)。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运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来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即协整秩。检验结果见下表: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LNEX和LNZZ存在协整关系,但没有表明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方向。Granger认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的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无效。本文选择不同滞后期对两组变量检验,结果如下表:

(五)结论

1 在长期内,贵州省的出口水平与其物流水平均有着稳定的相关关系。在1988-2007年期间。这种相关关

系相当密切。

2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物流水平在短期内即会对出口水平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而出口水平对物流水平的带动作用则一直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贵州省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内陆省份,其出口水平相对较低,因此直至目前出口增长的需求还不能对物流服务的供给产生刺激作用,另外,贵州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薄弱,即便出口的增长对物流产生增长的刺激,然而这种刺激也会被薄弱的物流基础设施而阻碍因此无法实际发挥出来。由此看来,贵州省尚未形成物流与出口的内生互动机制。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设施,为出口增长创造便利条件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建立和完善交通枢纽,实现多种方式紧密衔接,协调发展。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在一个体系之中来统筹规划和建设,尽快加强网络的薄弱环节,努力增强综合运输能力:结合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重新审视和抉择,研究制定新的战略思路和综合发展规划:注重综合运输网络及枢纽的配套建设力度,尽快提高其线路的技术等级,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以及交通网络的综合运输能力,使出口通道更加通畅,实现出口增长。

(二)促进物流与出口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贵州省出口水平不足以对区域物流产生带动和刺激作用,导致无法形成内生的互动,因此必须加以外力干预。首先,发展和完善物流产业,使之不再阻碍出口增长,如物流政策与保障体系的完善、物流人才的培育等;同时,针对区域出口的不足,重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进行产业优化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出口能力的建设(饶光明,2005)。从而保证出口道路畅通,同时促进出口能力提高,使得物流和出口形成良性互动。

(三)借用临近省份便利条件。拉近与国际市场距离

贵州省自身交通闭塞,地理条件恶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困难,因此可以充分借用临近省份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政策优势,加强自身发展。例如:继续完善与云南省的交通对接,借力加强与越南、缅甸等邻国的贸易往来;借乘重庆市的内陆开放东风,借用内陆保税港区,拉近与国际市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自身外向型经济发展(刘再辉,2008)。

参考文献:

[1]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2]丁思颖,重庆市物流便利化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工商学,2009.

[3]李斌,陈开军,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世界经济,2007(5).

[4]饶光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出口促进政策机理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6).

[5]刘再辉,重庆发展内陆保税港区的战略意义与法律对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区域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旅游;区域差异;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78-03

Factor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HONG Mei-xi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Heze University,Heze 274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 As tourism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 Massive human,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had been investigated into tourism in every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general, the domestic tourism had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for specific area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was imbalance. Th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mong counties in Shando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dexes established for measur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17 counties in Shandong with the aid of SPSS and factor analysi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each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ourism; regional difference; Shandong province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在步步攀升,国内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山东省[1]。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基于此,以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国内旅游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发展差异的根源,以期能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因子组成一个原始数据矩阵,所选指标有: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1)、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x2)、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3)、各市旅游饭店个数(x4)、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5)、各市旅行社数量(x6)、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7)、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x8)、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x9)、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10)、各市旅游总收入(x11)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1)和山东旅游政务网[2]。

1.2 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计算和评价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3]和多元统计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以及由于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指标变量间的信息重叠;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4]。

2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2.1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对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见表1。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选取原则,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6.743%的水平,所以选取前3个成分为主成分,并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各市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各市旅行社数量、各市旅游饭店个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按照其性质,可以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可以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情况,相对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越小,这与现实情况是比较吻合的。

由表3可知,山东省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即总得分大于0)的地市分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泰安、济宁、潍坊、日照等8个市,其余9个地市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但如果就各具体指标因子来分析,则每个城市又各具特色,现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位于前三位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和位于第八位的日照市,同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其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青岛市,由前述分析可知,在接待外国旅游人数、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饭店个数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优异,这说明该市旅游配套设施健全,国际知名度较高,无论对国内旅游资源市场还是国际旅游资源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紧随其后的烟台和威海两个城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国的咽喉位置,东北亚的中心,经济发展实力较强,旅游业的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度较高,总体表现仅次于青岛市。日照市虽然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加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三个城市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日照市拥有山东半岛城市与淮海经济区的双重身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以上4个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除了与当地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就贡献率来看,经济实力较强的青岛市和烟台市的指标较低;而威海市和日照市的该项指标较高,这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其次,济南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其发展态势虽然并非最佳,但却各有其独特优势。济南市虽然自然环境并不如青岛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外向性也略逊于青岛市,而且虽称“泉城”,但真正代表其精髓的却并非水,也不是山,而是延续在古老济南中的市井文化;因此,济南市旅游业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均不占上乘;但是,作为省会,济南市是一个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实力具有其他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作为中心城市,济南市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城市,如泰安、济宁、聊城、德州、淄博等地市。由前述分析可知,泰安和济宁两个城市,排名分别位列第5和第6,经济实力方面,两个城市都居于全省中游,城市化和旅游业也具有中等水平,泰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靠近济南市,此外,泰山等著名景点也给泰安市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济宁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而且更具传统特色;两个城市在旅游业对城市的贡献率方面都排名靠前,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潍坊市的表现中规中矩,无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国际知名度方面,还是在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方面,均处于中上游,所以综合排名也居于省内中上等水平。聊城市、德州市和淄博市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A级旅游景点众多,对旅客的吸引度很强,毗邻济南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表现属中下等,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健全,知名度仍待提高。若能发挥济南市这一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必将大大带动周围五地市的迅速发展。

第三,东营市和潍坊市,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2009年有关数据来看,东营市旅游业的规模较小,旅游实力相对较弱,但其旅游资源颇具优势,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另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为东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潍坊市在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饭店个数、旅行社数量等方面均要高于东营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

第四,在经济发展较为不发达的地市中,临沂市旅游业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依托革命老区的背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临沂市的旅游优势逐渐呈现,尤其是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沂蒙山区旅游的形象和品牌也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就分析结果来看,临沂市旅游业的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知名度尚需提高。枣庄、滨州、菏泽、莱芜等城市,在综合排名中均处于较低水平;旅游资源较不丰富,经济发展欠发达,因此各方面表现均欠佳。尤其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业综合排名较莱芜市靠前,但如果综合考虑,土地面积较小的莱芜市,无论在旅游资源、硬件设施,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均略胜一筹。菏泽市旅游业的不足,也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带旅游,以旅游促经济。

2.2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了主成分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再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具体内容见表3。

3 山东省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3.1 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

以济南市为中心,联合其周边城市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各城市旅游规划开发要相互借鉴和沟通,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各地市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旅游企业合作、兼并、联合,培养一批大旅游企业;整合各地市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大旅游的加快发展。

济南市发展旅游业有很多契机。虽然济南市传统旅游资源并不是特别优越,比起西安市、桂林市等城市,资源优势相对弱一些。但是济南市所处的山东省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很重要,整个城市的综合优势、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实力很强,这是济南市发展大旅游的重要优势,要把这个优势充分放大和强化,把济南市打造成为山东省旅游的门户和集散地。通过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一系列国际品牌休闲项目的整体引进和新的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把济南市城市旅游载体、整体服务功能和国际旅游名城接轨,从而形成门户型、枢纽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合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济南市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首要定位应当是区域性旅游枢纽中心城市。这个中心是从区域功能也就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来谈的。济南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山东省西部的“山水圣人”旅游线发展过程中,济南市实际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旅游城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报的山东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曲阜市、泰山、青岛市、大连市。广东省的山东七日游几乎没有济南市,最多在济南市下飞机,直接奔泰安市、曲阜市。济南市不但没成为中心,而且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大和发展,首先要放在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来定位,要让济南市广泛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促成山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5]。

3.2 依托蓝色经济区,提升山东半岛旅游业竞争力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中,包括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沿海7市,37个区、县(市)。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6,7]。

3.3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

将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等,共19个县(市、区)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依托区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发展三大重点:首先,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利用本区黄河三角洲独特区位特征和黄河口的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第二,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围绕建设京津济城市“后花园”,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形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第三,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发挥本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8,9]。

3.4 依托鲁南经济带,发展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很有意义[10],山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是以临沂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涵盖区域包括临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其中临沂市是国家18个革命老区之一,其下辖的沂水、临沭、苍山、莒南4个县是山东省仅有的一类革命老区。三个区域:一是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这一地区具有边区革命特色。二是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这一地区是山东人民敌后游击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典范,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是沂蒙山革命旅游区的重要补充。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4个市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这一区域是山东省敌后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这条主线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11]。

3.5 发展民俗旅游,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仅有经济性,更有文化性。齐鲁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也是山东旅游的立身之本。在如今大多数旅游景点逐渐企业化、经济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良好手段。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圣人之乡,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科学家,包括孔子、墨子、孟子、管子、孙子、扁鹊、鲁班、诸葛亮、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龄等。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中的泰山和曲阜“三孔”,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山东民俗旅游提供了开发平台。当然,山东民俗旅游的内涵非常广,不仅包括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还包括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更包括了以民间传统、、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在开发民俗旅游、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的实践中,尤其要加强和重视精神层面。

3.6 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鲁西南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也有较大欠缺。以菏泽市为例,虽然其旅游开发启动较早,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开发理念较为落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落后,旅游地形象不突出,未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政府主导的痕迹较浓等因素均制约了菏泽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此类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政府主导部门加强自身的改革力度,转变开发理念,建立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逐渐削弱政府的主导痕迹。其次应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菏泽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牡丹,又能够进行花木交易;此外,还应将戏曲、武术、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如果能够再与黄河、水浒文化联合,将从根本上改变菏泽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小爱. 山东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28-10929.

[2] 武传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市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3-84.

[3] 张吉献,杨 铭.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5152.

[4] 刘玉琴.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4):467-471.

[5] 李 楠.山东省旅游发展的城市差异分析[J].现代经济,2009(20):53.

[6]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矿业,2010(6):26-29.

[7] 孙希华,宋立杰,李 平.山东省东部沿海城市体验式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海洋科学,2007(6):10-14.

[8] 秦瑞鸿.山东半岛旅游圈双核模式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6):87-90.

[9] 付景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经济――鲁西京九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8):254-255.

[10] 杨 敏.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85-188.

区域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SWOT罗源湾发展战略

1前言

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分析,最早用于企业战略管理,通过分析企业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因素(机会和威胁)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使用最广泛,最持久的分析工具,其应用范围已经从单个企业的战略管理延伸到产业群体、区域经济、城市管理、环境管理、海岸带综合管理乃至国家战略等领域[1-4]。环罗源湾的发展定位研究遵循资源定位原则,在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评估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提出区域发展战略。

2环罗源湾区域概况

罗源湾为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北邻三都澳,南隔黄歧半岛与闽江口连接。环罗源湾区域包括连江、罗源两县的11个乡镇和相关区内的4个乡镇。2006年罗源湾沿岸区域总人口共38.6万人,人口密度为532人/km2,拥有劳动力18.6万人,其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比例为:55.75:21.05:23.20。2005年区域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3.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9.96亿元,工业产值43.24亿元。环罗源湾是未来福州市经济的增长点。根据《福州市南北两翼发展规划》,北翼(即环罗湾地区)的性质为能源与临港制造业基地、海洋产业基地,其功能定位为近中期重点依托罗源湾深水岸线优势,发展能源和临港制造业,并为远期海洋产业及大型临港工业发展预留好临港纵深产业用地和岸线。

3环罗源湾区域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资源优势

① 港口资源:罗源湾港内风平浪静,水深条件好,具有不冻、不淤、避风等优良的建港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福建省6个可建5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其中罗源湾南岸门边至古鼎屿一带岸线平均天然水深在30m以上,最大水深可达80m以上,10m以上天然深水岸线约11km,可以建设1-30万吨级泊位码头35个,可全天候通航大中型船舶。福建省政府2006年7月出台的《大型深水港保护与开发方案》规划建设5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泊位岸线3处、20万-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岸线18处、大型修造船基地2处,包括六大深水港,即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塔角和东山湾。② 渔业资源:罗源湾是一个鱼类种类十分丰富的港湾,鱼类共有241种,但鱼类资源量和渔获量小。③ 滩涂浅海资源:罗源湾滩涂浅海资源丰富,湾内水域总面积226.7 km2,其中滩涂面积104.71 km2,占湾内水域总面积的45%,主要分布在连江海域,罗源县仅在碧里和廪尾一带分布,潮滩滩面平缓。浅海面积(20m等深线以内)74.85 km2,其中0-5m等深线44.36 km2,5-10m水深海湾面积19.53 km2,10-20m水深海湾面积10.96 km2。罗源湾位于福建东部沿海,是典型的亚热带暖水内湾,湾内风平浪静,浅海滩涂面积大,适合于发展水产养殖。

3.1.2区位优势

罗源湾地处省会城市福州市北翼,具有临海近台的独特区位优势,并且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繁荣带的中间点,具有显而易见的区位优势。

3.1.3建设用地优势

罗源湾港区陆域基本利用海滩和山丘地开发为主,不需要占用农田。现有围垦面积达56km2,可供开发工业用地,为港区临港工业、仓储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2 劣势分析

3.2.1产业结构劣势

环罗源湾区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调,未形成产业链,支持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力量有限;工业数量扩张的同时,质量不够匹配,未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主导产业矛盾冲突较严重,目前较突出的是水产养殖与港口和工业发展的冲突。罗源湾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目前的主导产业是水产养殖,但现状工业污染造成水产养殖损失的事件已频繁发生。随着临港工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大冲突,并将导致大量渔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条件,水产养殖与港口和工业发展的矛盾冲突将越来越剧烈。

3.2.2港口资源量有限,可服务区域小

尽管罗源湾的港口资源优势较明显,但存在以下问题:①自身的深水岸线资源量仍然有限,无法形成年吞吐量为数亿吨的大型港口;与福州港其他港区距离较远,难以统一协作调度,无法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因此无法成为大型港口;②深水岸线后侧的腹地太小,难以开发大规模的仓储用地,无法成为大型中转枢纽港;③罗源湾周边及西面纵深区域的经济均不发达,港口运输的需求量不大。

3.2.3土地资源较缺乏

罗源湾区域内多丘陵,平原台地少,海滩和山丘地多。除了现有围垦面积为56km2的滩涂地外,难以开发其他土地。土地资源的短缺限制了罗源湾开发为大、中型工业区的可能性。

3.2.4淡水资源紧缺

罗源湾区域内淡水资源较为缺乏。罗源县和连江县水资源总量为53.19亿m3,人均水资源量约为6152.78 m3。虽然罗源湾区域内水系比较发达,但流程短促,缺水现象仍然存在,主要是区域分布不均,特别是东南部沿海地区缺水情况较为严重。

3.2.5区域生态环境劣势

罗源湾“口小肚子大”,避风条件好,但对污染物的扩散极为不利,海湾环境容量有限;罗源湾周边区域多丘陵,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的开发必然导致生态的破坏。生态环境脆弱是罗源湾的劣势因素之一,也必将抑制可门港的发展。

3.2.6产业冲突和社会环境矛盾

目前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水产养殖与港口和工业发展的冲突。罗源湾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目前的主导产业是水产养殖。现状工业污染造成水产养殖损失的事件已频繁发生。

3.2.7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区域内除了有少量的公路交通设施外,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如污水处理,生活配套设施等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缺口较大。

3.2.8区域管理难以统一协调

罗源湾区域涉及罗源、连江两个县域,由于本位主义的原因,造成各方面管理上的混乱和矛盾,难以统一协调。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的最大利用、行政的协调管理、权益分配、污染纠纷等,这对吸引外资,协调综合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3.3 机遇分析

3.3.1历史机遇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2004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交通部、铁道部也先后分别同福建省政府达成了部省共建海峡西岸快速运输通道的协议。福建省也十分重视自身港口的发展,在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以港口为依托,‘东出西进、南联北接’,建设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以及福州市“拓展南北两翼”战略的提出,都为罗源湾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3.2产业发展机遇

目前,正值“十一五”期间,从周边环境看,长三角、珠三角产业结构高度化已居全国领先水平,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新兴产业群体迅速崛起,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外移。罗源湾开发区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与台湾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具有承上启下、东进西出港口资源的优势,这为罗源湾开发区主动承接周边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一个大好机遇。随着台海关系的缓解,台湾产业的转移,使罗源湾能够更好地利用台资,借助台湾企业的技术、国际营销网络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3.3.3其他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重化工业正积极寻求低成本扩大市场,其选择空间顺序为协调配套、产业整体水平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也加快向中国沿海地区集聚;同时,我国重化工业、能源工业项目布点也正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为罗源湾开发区选择发展临港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罗源湾开发区以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对内外资有强大的吸引力,也就自然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的优选区域之一。

3.4 威胁分析

3.4.1港口发展的竞争威胁

罗源湾港口开发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强有力竞争。与国内外其他港口相比,罗源湾港口开发建设起步较晚,且规划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充分、科学的利用。在未形成规模经济之前,在与国内其他港口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在沿海港口中,上海港航运配套服务日趋完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北仑港已建成了第六代以上的大型集装箱码头,凭借其深水港和单位集装箱投资成本低的优势,完全可以分流到福建的部分货物。罗源湾北面有三沙港,南面有马尾港、江阴港和湄洲港等,港口之间的竞争对罗源湾的港口开发造成极大的威胁。

3.4.2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的竞争威胁

罗源湾区域发展的机遇相对于周边区域来说并无独特的机遇优势,因此周边区域发展存在着与罗源湾发展的竞争,即罗源湾区域的产业布局存在着与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竞争的威胁。若罗源湾区域的产业布局不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避开自身资源的劣势,选择周边区域难以发展、自身又具有优势资源的产业的话,产业发展竞争的威胁将抑制该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4结论

4.1环罗源湾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港口资源和渔业资源优势,以及一定的区位优势,其他优势较不明显;劣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劣势、土地和水资源的劣势,以及有限的港口资源、区域生态环境劣势、产业矛盾冲突等;机遇主要包括历史及产业机遇,威胁主要来自竞争,包括港口发展和产业布局的竞争。环罗源湾区域存在一定的机遇,但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是等同的,并无优势;内部优势较为突出,但存在矛盾,且受到局域的限制;内部劣势极为显著,并存在明显的竞争威胁,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4.2罗源湾区域的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减缓自身产业结构劣势、土地和水资源劣势,以及有限的港口发展空间、区域生态环境劣势、产业矛盾冲突等劣势;规避竞争威胁,选择周边区域难以发展、自身又具有优势资源的产业。具体应发展需要港口运输大进大出的、用地少、用水少、环境污染小的现代港口加工和物流等临港工业为支柱产业,和以高优农业(水产养殖)为重点产业的产业结构;中远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以港口加工和物流带动工业化,创造条件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海洋)、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上述分析,从SWOT分析角度,建议环罗源湾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为集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为一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城市东北翼生态港口工业城市,把罗源湾建成海峡西岸福州市的港口加工业和物流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 Hunger J D. Wheelen T L.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Kumar S.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global cosmetic industry:major players. technology and market trends[J]. Technovation. 2005,25(11):1263-1272.

[3] 朱选功. 河南省在中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SWOT分析[J]. 集团经济研究,2005,(9):131-132.

区域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区域;优势产业;区域经济;产业集聚

1.区域优势产业的理论基础

不同的经济理论视角对区域优势产业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目前国内关于区域优势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考虑区内资源要素现状,确定优势产业;二是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钻石模型对区域产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产业市场竞争力表现,确定区域优势产业。我们将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区域优势产业内涵的理论基础。

1.1 区域优势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1)区域的界定

在我国,行政区域内通常拥有功能结构完整的经济系统,但经济系统是开放的,行政区界不能阻隔不同经济系统的对接开放,因此按不同层次的划分,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有所区别。本文中的区域主要是指行政区域,而非经济区域。

(2)区域产业系统的发展目标

区域产业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增强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产业系统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系统的发展[1]。

(3)区域间关系的假定

在一国经济体系中,微观、中观、宏观的纵向关系是引导、服从关系,高层次系统拥有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进行的产业规划、功能定位更具宏观指导性和综合统筹性,因此低层次产业系统的发展应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以符合更高层次系统发展方向和定位为制定本区域系统产业政策的首要前提。不同的区域经济子系统既有各自的地区利益,也有共同的宏观目标和国家宏观协调机制,因此它们应加强合作,合理进行产业分工以获取经济福利最大化,但不同区域的同一产业所面对的市场是同一的,互为竞争对手,各自的发展都意味着对资源要素的竞争性占有、利用、对公共产品的排他性利用,因此它们还存在竞争关系。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尽量发挥互补性,使区域合作大于竞争,从而谋求整体福利最大化。因此不同区域产业的发展关系应该是互补性合作大于竞争。

1.2 区域优势产业定义

区域优势产业内含相对性和动态性,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维度下,它是变化的[2]。区域优势产业应考虑一国背景下区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它的发展不只是单纯地有利于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更应是在促成区际产业互补效应充分体现的前提下而实现的区域优势的发挥。因此区域优势产业的动态发展除应体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向外,还应体现国家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功能定位的战略意图。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基础在于优势的发挥,因此需要注重对区域内优势资源要素的利用,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使它快速发展以推动区域经济和区际间协作的发展,进而使区域内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区域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现有的比较优势未必是持久的,因此只有依托区域内比较优势,通过形成并发挥竞争优势,才能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使优势本身具备一定的自组织和自发展机制,保证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分析,我们认为区域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基本立足点,依托区域内所拥有的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下,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某环节或多个环节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产业绩效高、产品市场空间广阔的产业或产业群[3]。

1.3 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区域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客体对象,有着它的一般属性,通过分析它的基本属性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本质。我们认为区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1)系统性

从系统经济学的观点看,区域优势产业系统有其完整的功能特征,经济元和经济联系特征明显,优势资源、产品、产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区域优势产业既是相对的高级系统,拥有众多企业厂商、消费者群体、商会等子系统;它又是相对的低级系统,在它的外部存在众多平行性系统、高层次系统。因此区域优势产业具有系统性属性。

(2)相对性

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系统既是认识主体也是认识客体,既包括对外部经济世界的认识,也包括指向自身的认识;区域经济系统的认识不仅包括同层次之间,也包括不同层次之间的。因此不同区域经济系统的认识主体、资源位、比较的特征时空尺度、自身的知识、信息、偏好和对未来的预期都是不同的,决定区域优势产业的界定有着相对性。

(3)动态性

区域优势产业的基础是优势资源要素,在短期内它是难以变化的,但长期来看则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区域优势产业需要随着资源要素禀赋条件和产业配置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也是动态过程,区域优势产业可能发展为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4)综合性

区域优势产业是综合性优势共同作用的系统,仅具有单一的优势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资源、技术、产品上的优势应是基础性的构成。几种优势并非简单的叠加,应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机制把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种单一优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把优势进一步放大和扩张,从而整合成产业的优势。结合区域优势产业的定义和基本属性分析,我们认为区域优势产业主要具有六个特点。

①弱可模仿性。优势产业既是众多优势资源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对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平台;它具有较强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可模仿性弱。

②时空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时间纬度)有着不同的优势产业,不同的区域层次(或空间维度)也有不同的优势产业选择。

③发展性。优势产业拥有优势资源或较好的经营管理体制,需求市场较稳定;由于收入弹性高等因素作用,发展空间也较大,从而产业的增长率较高。

④创新性。优势产业的优势都将体现于产品,因此它的重要表现特征在于拥有受市场欢迎的创新产品。此外优势产业还体现于形成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等企业创新机制,保障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

⑤产业关联性。区域优势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较好,关联产业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循环,优势产业对它的前后向产业及辅助产业具有一定的拉动或推动作用,它有可能发展为区域内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⑥差异性。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优势产业,彼此互补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区际间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避免区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最终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我国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我国产业集聚变化情况

我国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2002年)将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门类采用英文字母编码,大、中、小类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本文的产业集聚研究对象为第二产业B门类采掘业、C门类制造业和D门类电力、热气、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本文对产业集聚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于相关年份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统计对象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我们把研究时段定为1999-2003年(缺1998年数据)。我们以工业总产值作为各地区各产业经济规模大小的衡量值,产业集聚度的衡量采用空间基尼指数和E-G指数1988-2003年各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1999-2003年,Gini指数下降的有8个行业,E-G指数下降的有3个行业,这3个行业也在Gini指数下降的8个行业之中。指数下降的行业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采掘与加工行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一些利润较高的行业,如烟草制品业,但总体来说,下降幅度不大,一些行业的下降程度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从整体上看,我国产业集聚程度在持续提升。采掘业及资源密集型加工业一直在我国产业集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其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但这一趋势还不明显,而高科技产业和一些规模经济性较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一直在提高,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2.2 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地区分布

产业集聚促进了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从而在各地区形成专业化优势产业不断强化的态势,如浙江的“原发型”专业化产业区和广东主要依托外资形成的“嵌入型”专业化产业区,都形成了以产业集聚为主导形态的区域经济格局,并出现许多产品销量位居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的专业化产业区。我们用区位商来衡量我国地区优势产业的现实状况[4]。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产业的LQ(区位商值)>1,则该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取LQ≥1.5。对某地区优势产业的衡量,不能仅仅看其产值或资产规模的大小,还应考虑到就业规模大小,否则,该产业只具有“飞地式”经济特征,对促进当地劳动者就业的贡献有限,难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我们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计算出各地区的区位商值及其相对应的优势产业,见表2。

2.3 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分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一部分资源加工行业。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是采矿业、一部分资源加工业以及一部分轻工业行业,如食品、饮料制造业。因此,从相对优势的角度看,内陆地区的产业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从而使各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发展的态势,这也从区域分工指数、产业集聚指数中得到反映。我国区域分工指数、产业集聚指数整体上升,说明地区之间的分工水平在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越来越明显,从而使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虽然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目前仍较为普遍,但这不能从整体上阻挡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大量的文献已证明了这一事实。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劳动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集聚态势得到增强,相对优势产业在各地基本上出现[5]。但是,内陆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基本上还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3.简要结论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从就地取材开始,根据当地的资源而逐渐形成产业集群,非常符合系统性和动态性的两个属性。如何促进发达地区成熟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以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丽琴.论珲春市优势产业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孔庆峰.论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4(12):32-40.

[5]水.产业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树伟,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区域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 贵州省;区域发展差异;锡尔熵

一、研究背景

区域发展差异,这里主要是指经济差异,它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为便于分析,把贵州分为四个区域:黔中地区包括贵阳和安顺,黔北地区包括遵义和铜仁;毕水地区包括毕节和六盘水;三州民族地区包括黔西南、黔东南和黔南。

二、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测量

锡尔熵可用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本文主要选择国内生产总值锡尔熵衡量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锡尔熵最早是由H·锡尔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 其中i表示区域,j表示区域所包含的市。如i=1,j=1,2,…5,就分别对应黔中地区所包含的2个市。Yij为第i个区域第j个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即某市占所在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Pij为第i个区域第j个市的人口份额即占所在区域的人口比重。

表1 2005-2010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锡尔熵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

由贵州省2005—2010年数据分析可知: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构成中,区间差异平均占总体差异的45.36%,各地区的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小幅度缩小。2005年黔中地区GDP为三州名族地区GDP的1.46倍,为毕水地区GDP的1.44倍,2010年则缩小到1.39倍和1.23倍,分别缩小了4.8%和14.6%。各区内差异总和平均占总体差异的54.64%,区内经济差距中,黔中地区GDP 锡尔熵最大,次之为毕水,再次为黔北,最小为三州民族地区。其中黔中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32.72%,毕水地区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15.04%,黔北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5.95%。由表1和表2数据中可知2005~2010年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而区内差异在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区内差异在总体差异中的贡献较大而且随时间继续增大,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区内差异。

表2 各因素对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的贡献率(%)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

黔中地区GDP 锡尔熵最大,说明黔中的内部差异最大。并且从数据来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其中2010年,贵阳地区GDP增加到2005年的2.13倍,安顺地区GDP增加到2005年的2.19倍,虽然两市发展都很快速,但贵阳优势比较明显,和安顺之间绝对差距比较大。黔中地区GDP锡尔熵逐年小幅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三州民族地区GDP 锡尔熵最小,三州民族区内差异平均只占总差异的0.93%,并且几年来变化幅度不大,说明三州民族地区各市经济相差不大。

黔北地区和毕水地区GDP 锡尔熵介于黔中和三州名族地区之间,说明黔北地区和毕水地区的内部差异介于黔中与三州民族地区之间。黔北地区和毕水地区GDP 锡尔熵有了小幅缩小的趋势。

三、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结论

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黔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其他地区,黔北和毕水地区基本在一个水平,三州地区远落后于黔中和黔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却很突出。由于贵阳市在贵州省政治上和地理上的特殊地位,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各类高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科技文化教育发达,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

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而农业发展则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综合经济实力在综合评分中的比重较大,因此第一类地区贵阳市综合得分名列前茅,是贵州省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而黔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贵州三州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小,黔北和毕水内部差异位于黔中和贵州三州民族地区之间。

各地区经济差异一直呈波浪式扩大趋势,贵阳市和其它地区经济差异一直趋于扩大。全省的经济差异主要是由贵阳地区引起的,这些年铜仁地区对全省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不断减小。各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区域间贡献率有所下降,但对于全省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

[2]李若建.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J].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1994(2).

区域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差异分析 对策建议

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首先具备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市场,成为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战场。然而,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占区域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其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将阻碍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发现和寻找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比较各城市信息化差异的程度,将对我们下一步制定区域化战略以推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差异。因为地级城市是各省经济最活跃最基础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和信息辐射能力,是我国各省区实现信息化突破发展致胜战略的重点地区。地级城市的发展可以加速带动周边城镇和落后地区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省级区域经济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区域信息化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城市经济效益、城市社会主体素质和城市信息化基础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导致区域信息化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城市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市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

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的城市,能够在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设法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城市,具备了可继续发展信息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其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居民信息需求不断高涨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居民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地促进了城市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越快,市场竞争越激烈。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主体的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将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社会主体素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主体受教育时间越长,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对信息的需求就越强。而影响城市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城市的教育水平。长期以来,在一个省级区域内,各个城市在教育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例如教育资源、教育经费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社会主体素质还表现在人才的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特别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这种状况尤为明显。难以留住现有人才以及难以引进人才成为制约落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信息化发展的双刃剑。

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这不但与现有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有关,而且也与是否注重对社会公众进行相应的素质培养以提高公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关。因此,加强各级政府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逐步推动社会主体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使居民工作和生活日益离不开信息化服务,因而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反过来又促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规划,虽然大多数建设工作可以交由企业完成,但如果从一开始由于利益问题而产生重复建设和多头投资,不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能有效利用,而且也会对今后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形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信息孤岛现象等。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城市信息化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化的焦点就逐步转移到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管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便利等方面。信息化提供的知识、技术、机会将直接影响并大大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导致中小城市信息化差异问题的根源,本文从几个主要要素出发,选择一些要素指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判断不同城市信息化发展受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程度,以便能够从中找到真正的影响原因,为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省新增了不少地级城市,但有些地级城市的统计体系仍然沿用的是农村统计体系,很多在城市统计指标体系中已有的指标却在这些城市的统计年鉴中难以找到,这就为定量分析研究省级区域内的各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广东省21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了影响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要素以及统计指标的可采集性,选择了人均GDPX1(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元/人)、人均工业企业利润X3(元/人)等三项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总实力水平和效益水平;选择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数/万人)反映信息化主体素质;选择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台/百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部/百人)反映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选择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数/万户),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元/人)指标反映城市信息化应用情况。

从许多参考文献的测算结果可以了解到,在全国省级信息化发展评价中,广东属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认真分析广东21个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后发现,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在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以及其它经济较落后的城市之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参差不齐,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具有典型意义,以此为例的分析结果可为我们提供解决省级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决策参考。

通过查阅广东省各城市2003年统计年鉴、《2003广东统计年鉴》、《2003中国城市统计年以及网上相关统计资料,并经过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各项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各项指标最大值的分布情况来看,深圳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人均工业企业利润X3,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等五项指标中均名列全省第一;广州市在人均GDPX1,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两项指标中名列全省第一;东莞市在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指标中名列第一;中山市在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指标中名列第一。

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类别距离≤3.5个单位,得到这21个城市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根据谱系图1可以把广东省21个城市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利用spss计算得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1.67%,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29%,累计贡献率为83.97%,于是,选择前两个主成分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Y1=0.944x1+0.949x2+0.930x3+0.197x4+0.895x5+0.828x6+0.872x7+0.856x8+0.879x9 (1)

Y2=-0.151x5-0.0065x6-0.198x7-0.215x8-0.067x9+0.088x1-0.233x2+0.073x3+0.960x4 (2)

综合评价函数为:

Y= ω1Y1+ω2Y2 (3)

其中,ω1为85.36%,Y的权重ω2为14.63%。

可以看出,主成分Y1综合反映了指标 χ1、χ2、χ3、χ4、χ5、χ6、χ7、χ8、χ9的信息,结合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可知,主成分Y1综合表示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实力与经济效益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主成分Y2主要代表的是原始指标χ4表示的信息,即信息化人才的情况。所以,主成分Y2 综合反映城市信息化的主体素质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利用公式(1)、(2)和(3),可以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的主成分Y1、Y2以及综合评价分Y的值以及依据综合得分值Y进行排序的名次,结果见表3。

转贴于

其中,凡得分值为负值的,表明该城市在主因子Y1 、Y2或Y上得分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肇庆、惠州综合得分Y值大于0,而这8个城市均位于珠三角地区,其他13个城市的综合得分Y值都小于0,表示它们的信息化综合评价得分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由此可见,对于广东省来说,只有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居于全省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较高的水平之上,而超过一半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很落后,这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有着极紧密的联系。

结果分析

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在对广东21个城市中信息化发展的聚类分析中位于第一、二类的城市,其在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Y值也最高,两种计算结果相呼应,互相予以了验证。如Y得分排名靠前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也是聚类结果中最前面的两类城市。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更能具体和明确地反映各城市信息化的差异情况。因此,综合比较分析后,可将广东21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其综合得分Y≥1,由高至低得分排序为深圳、广州、东莞;第二级为信息化发展中等的城市,其综合得分0

地级城市间信息化发展差异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可见,隶属三个级别的各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信息化人才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经济发展实力与经济效益分析看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如:深圳,广州,东莞),其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较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较高,带动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这些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排序在前列。经济实力差的城市(如:阳江,汕尾),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企业经济效益上均大幅落后。此外,对于地处偏远山区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难度大,相同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率却不高。因此,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制约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因素。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来看

第一级别的城市(如:深圳),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应用水平较高,在计算机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处于第三级别的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缓慢和地理位置偏远,受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也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这些城市在个人电脑,电话,互联网等多项指标方面处于绝对的落后局面,形成了信息化发展的鸿沟。

从信息化人才水平看

以广州为例,作为广东经济文化中心,广州高校林立,每年可以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加上广州整个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比较好,每年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到广州就业,因此,广州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人才的培养优势,并且在引进和吸引人才留下来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相比较来看,很多中小城市,不但在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引进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居于劣势,这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生成机制,在加大引进和吸引人才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对本地人才进行培养或联合培养的有效政策可能才是这些中小城市为解决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人才因素的有效对策。虽然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还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去吸引外来的人才,那么随着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和政策的改变,这种优势必然逐渐消失(例如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的崛起,珠三角人才开始流失)。如果城市不注重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人才,那么其信息化发展将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可能。因此,本文认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在信息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人才水平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应用质量的高低,所以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比较各城市主成分Y1与Y2的得分值,可以发现在广东21个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除广州市Y1得分1.37,Y2得分2.53,表示其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以及信息化人才发展比较协调外,其它珠三角地区城市两个主成分得分值差异很大。例如,东莞、珠海等城市,它们主成分Y1得分和Y2得分差距大于1.5,深圳市的差距甚至超过3,这说明这些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信息化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继续,将会演变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尽早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可以帮助这些城市尽早着手解决发展瓶颈的问题,实现均衡发展。

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出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处于的层次结构,利用主成分分析,既避开了由于中小城市统计指标体系的限制使我们选择指标不全面将给我们的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又避免了以往在评价城市信息化发展时各指标权重人为设置(或定性分析得到)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地反映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水平。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统计数据的采集困难对指标体系的选取有所制约造成了一些不足。以信息化人才指标为例,选取的“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信息化人才未来的发展潜力。在选取反映信息化人才指标时,我们也考虑应加上 “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才”,该指标反映各城市当前人才状况,但由于很多中小城市并未设立该项统计指标,数据难以采集而放弃。

解决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对策思考

加快经济发展

搞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今后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是决定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是推动中小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脱离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追求信息化建设进度是不可取的做法,信息化建设更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因为信息化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投入和市场推动,只有当中小城市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有能力搞好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

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目标应定位在以信息化提高城市经济建设效益,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管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应盲目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因为任何缺乏应用基础和市场基础的设施建设,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给地区经济建设雪上加霜。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得益于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反过来也将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能够全面增强中小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开发了中小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信息化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如在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深圳、广州以及很多珠三角城市,信息产业早已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并一直积极推动着这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

教育水平落后和建设人才匮乏仍然是广大中小城市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提高中小城市的教育水平,重视中小城市的人才培养是完成区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一方面,省级区域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城市教育投入,帮助他们普及初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地方政府也应采取积极主动的人才战略,采取多种发展措施,建立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在本地高等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对城市现有人才进行的再培养以及定向培养,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还应主动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

区域内外协同发展

解决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可以依靠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辐射作用,首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局域辐射地区,然后向周边地区渗透。

区域内地级城市信息化发展应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即中心城市信息化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广东为例,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广州、深圳所处的大都市圈的影响作用,加快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信息交换和信息集成,辐射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行一步,然后再带动都市圈周边地区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

信息化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基本协调一致。即信息化的发展应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信息化若超前于经济发展,信息化则因难以获得经济支撑无法可持续良好发展,反之,信息化发展之后,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到使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协调并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信息中心.1999-2001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与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4,(3).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马春庭.掌握和精通spss1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胡小鹏.区域差距与区域信息化:一体化互动关系.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3(7).

区域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衰退,再次引发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金融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方面,在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直接反应区域性的特点,而且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的发展水平。因此,探求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的作用机理,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制定适合本地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一国经济金融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1955年、1965年托宾在其《动态总体模型》和《货币与经济增长》提出了著名的新古典货币增长模型,托宾在该模型中引入了货币金融因素,认为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的机制在于:货币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又影响其消费或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20世纪七十年代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等发展金融学论著问世,标志着发展金融理论的形成。1955年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1960年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以及1967年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标志着格利和肖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他们的主要观点有:①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②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③金融发展的过程是从不发达社会的初始金融制度向发达社会的金融制度的演进;④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创新。麦金农和肖(1973)分别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这两本巨著的问世,才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提出了金融发展开创性的观点。Kapur(1976),Galbis(1977)等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论证提高利率和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模型,形成了麦金农-肖学派。Hellmann、Murdock、Stieglitz(1997)等主要从有效需求观点和信息不对称角度批评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利率上升对经济的作用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可能带来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有效需求不足,抑制经济增长;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自由化会带来银行从事高风险行业,竞争和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也会加剧金融时常的不稳定性。熊・彼特(1990)首先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重大影响。此后,第二代金融理论摒弃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假设,把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考虑在内,认为金融体系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形成的,因而也叫内生金融理论。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这样,导致金融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金融的运行必然具有区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的总称,由于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独特区域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重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1、区域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效率。经济规模的扩大一方面能够增加金融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另一方面还可带动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效率决定金融效率,通过提高金融市场上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同时,经济结构的突变可以导致金融结构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变化而影响金融效率。

2、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导致资源要素的跨区流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会造成金融资源在空间的分布不均衡。

(二)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通过资金优化配置机制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除了要不断增加储蓄及投资总量之外,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注重投资质量比注重投资数量更为重要,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配置,同时金融体系通过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起到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通过资本积累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资本的积累来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资本积累的关键是能否动员足够的储蓄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金融体系从本身的职能出发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使其能够动员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并转化为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其次,通过金融业务产品的不断创新提供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进而优化储蓄结构、提高边际储蓄倾向;再次,金融机构部门通过利用信用扩张功能,高效运用资金,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水平,降低流动性资产的持有量,增加用于生产投资的比例,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通过金融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和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内涵增长。金融业是经营资金信用的行业,而资金的运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金融业被称为高风险行业,但同时也是追求经营管理质量的行业,金融部门为规避自身风险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对于其他经济组织则会起到影响带动作用。因此,金融发展不仅从宏观方面促进资本的集中和转移,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区域化发展,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能从微观层面为企业集团提供内部控制手段,推动企业管理机制、经营体制的转换和组织形式演化,推动企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发展,继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转型。

四是通过资金流导向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企业提升质量和内部效益。而金融追求质量与效益是其最基本的原则。银行业将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和对资产投向的正确引导,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供给,不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尽管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遵循马尔科・帕加洛(1993)的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以揭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假定人口规模是静态不变的,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y=AK(1)

则经济增长率gt+1为:

gt+1=yt+1/yt-1=Kt+1/Kt-1(2)

为体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如果用于投资,每期将以δ比例折旧,因此t期总投资为:

It=Kt+1-(1-δ)Kt(3)

假设不存在跨期消费,在一个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总储蓄St等于总投资It。如果金融发展不完美,即总储蓄中有一部分在金融中介过程中损失掉,则总投资仅为总储蓄的一定比例,即:

It=?兹St(4)

将(3)式和(4)式代入(2)式得:

gt+1=It/Kt-δ=A?兹St/yt-δ(5)

去掉时间下标,均衡状态经济增长率为:

g=A?兹S-δ(6)

其中,s为储蓄率。从式(6)可以看出,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来影响经济增长率,即θ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函数,并且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储蓄转化为投资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二)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由(6)式,可以得到:

g+δ=A?兹S(7)

两边取对数有ln(g+δ)=lnA+ln?兹+lnS,考虑到本文主要考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因此假设技术水平和储蓄率在样本期对经济增长不存在影响,可以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GRE=β0+β1FIR+β2FME+β3DSM+β4DIM+ut

(三)指标的说明

1、区域经济增长GDP。本文选择云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该指标的度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计量标准。在数据的处理上,对人均GDP取自然对数,以消除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即:GRE=Ln(人均GDP)。

2、金融相关率。在数据处理上,本研究选取云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均值与该地区当年的名义GDP的比值作为该指标的度量,即: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名义GDP。

3、金融中介效率。该指标衡量金融机构资金投放和运用的效率,基于数据可获性,本研究以云南省历年金融机构对商业企业的贷款作为该指标的度量,即:FME=金融机构对商业企业的贷款/名义GDP。

4、股票及证券市场发展程度。股票证券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金融衍生品,反应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在数据的处理上,本研究将其与名义GDP的比值作为衡量股票市场发展水平的度量,即:DSM=股票筹资额/名义GDP。

5、保险市场发展程度DIM。保险是金融重要组成部分,保费收入的多少已经逐渐成为金融发展程度考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认为,保费收入的高低,可以很容易、很直观地看出该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即:DIM=保费收入/名义GDP。

(四)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获性,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9),其中的缺失数据我们利用SPSS软件技术运用线性趋势方法来补足。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的检验。在对时间序列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在ADF检验办法下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可知,第一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第二个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第三个指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第四个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第五个指标在10%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二)协整检验。对时间序列平稳性分析表明,该时间序列组合中的各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这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用ADF法对残差序列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序列一阶差分平稳,即序列GRE、FIR、FE、DSM、DI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有意义。(表1)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GRE=8.734300-2.007334×FIR+3.285805×FME-1.596637×DSM+38.30740×DIM+ut

t=(29.45565)(-2.438044)(2.975432)(-1.272835)(2.841637)

R2=0.981147adjR2=0.962293

F=52.04057DW=2.374559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R2值达到0.98,说明该模型能解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98%,而F值也达到52,其相应的P值也小于0.01,说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该模型是显著的。除DSM变量的统计不显著外,FME、DIM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FME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而DSM变量不显著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难,近年来虽然不少企业(目前有27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融资,但对经济的贡献还是较少。

(三)误差修正模型。为反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短期作用,我们还引入了误差修正模型(ECM):

其中,ecmt=ut=GRE-(β0+β1FIR+β2FE+β3DSM+β4DIM)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

GRE=0.260937+1.601170×FIR-2.848265×FME+1.538301×DSM-25.86136×DIM+0.330031×ecmt-1+?着t

t=(2.974781)(1.061053)(-1.232467)(1.392336)(-1.024402)(0.369877)

R2=0.767911adjR2=-0.392537

F=0.661737DW=1.650707

从该误差修正模型来看,拟合效果不好,F值很低,方程不显著,因此需要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利用OLS估计原模型得到残差序列ut,然后利用残差序列的绝对值四次方的倒数作为加权序列,最后利用OLS估计得到新的模型。

t=(6.589094)(-0.212610)(-0.542057)(7.213355)(1.912352)(-4.201929)

R2=0.999999adjR2=0.999996

F=76.34800DW=0.866411

通过修正后,模型的显著性提高,F值也提高了很多,可决系数R2达到0.99,说明方程的解释能力提高。但是DW值有所下降。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回归方程和误差修正方程的系数可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负作用,这点可以从回归方程和误差修正方程的系数看出,长期和短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在长期,金融相关率和股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经济起重要作用;而短期却是保险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符合云南的实际情况。

(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鼓励有实力的地方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大对商业企业的贷款力度,解决其融资难问题。适应当代政策取向,有目标、有步骤地建设昆明泛亚金融服务中心,服务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云南地方企业发展、进出口企业融资、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提供基础与准备。

(二)推动云南地方保险市场发展,扩宽保险渠道,不断增加保险收入。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云南地方现有金融机构体系,不断进行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适时引入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落户昆明及周边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昆明开展金融服务,使得整个云南金融体系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真正地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中介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江.金融发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

[2]冷眉.四川省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

区域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平衡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80-01

1 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从解放初到1978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致以在论十大关系中所阐发的观点为基准,坚持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地方应该想办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首先是协作区,然后是许多省,只要有条件,都应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这样,在平衡布局原则和建立相对完整的各区域经济体系的区域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平衡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形成了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且还产生了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

2 非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渐进式的改革道路。针对我国基础薄弱,资金短缺的现状推行不平衡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七五”期间,为了符合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根据地理同质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我国从东到西依次划分为东部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区三大地带,同时确定国家投资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波浪式”推进,以沿海带动内地进而实现全面的经济发展。我们把这种由先到后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称之为不平衡发展模式。

3 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平衡发展模式合理性表现为:(1)从我国建国初经济极端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为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初步改变了建国初期我国沿海与内地之间生产力布局的不平衡格局,缩小了两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区域经济朝着平衡方向发展。(2)它符合生产力布局原则,根据各个区域自然资源等发展要素的分布差异,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区域间分工协作关系,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国民经济体系。(3)它把区划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比较合理的限度之内。

但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受计划体制的约束,表现出许多不足:(1)它忽视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依靠计划调节来提高效率,事实证明是不理想的。既然效率不高,生产力水平上不去,物质财富匮乏,因此区域间发展差距的缩小是以低增长和低收入水平为代价的。中外实践证明,发展和收入差距的缩小都应以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为前提,而我国这一时期在如此低的生产力水平上,急于缩小发展与收入的差距,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

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表现为:(1)东部地区的加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空前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以来,不仅成功地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使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地区、民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民的重要地区。在沿海地区的示范效应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明显加快。(2)东中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了较大的进展“七五”时期一度比较严重的工业结构趋同化问题在“八五”时期有较大改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高于0.9%的地区由1987年的26个减少到1991年的20个。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近年来,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也呈加速发展之势,1994年增长速度超过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非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上升,并使中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地区所有制结构。(3)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一沿边开放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己逐步转变成各地区经济实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态势。

不平衡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首先,我国三大地区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同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而且其扩大速度之快令人担忧。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其次,东部地带与内陆地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上也存在着诸多间题。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东部地区改革步伐较早,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市场机制运作异常活跃,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吸食”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而内陆地区改革相对滞后,信息不灵市场阻隔,使得本来丰富的资源或“流失”或闲置,这样从全国范围看,经济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地区间的优化配置。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发展,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本应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开发和发展高精尖的产品和产业,但事实上有些地区仍然大量存在高物耗、高能耗、低加工的基建项目,而且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内地有些省区没有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不适当地搞资源转换战略,脱离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发展一些力所不及的深度加工和精加工项目,结果使得东、中、西三个地带产业分工不合理。最后,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差异必将导致东、中、西三地区社会发展的差别。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我们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在尽短的时间内缩短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却事与愿违,内陆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不仅没有赶上东部地区反而是扩大了这种差距。在东部地区无论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到处都可以闻到现代化的气息,而我国的广大西北内陆地区仅就人们的吃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这样的状况下还何谈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值得指出的是,有人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现状,采用动态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先扩大后缩小,这与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倒V型理论完全相同,进而认为我国采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科学的选择。笔者认为,如果等到市场机制自动拉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那么我国国民心理将难以承受这种不平等的现实压力,必将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况且“任何一种理论都仅仅是一种假说,而不能做为结论加以运用。”

4 结语

通过对二大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平衡发展模式是最为乐观的。这说明不平衡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为选择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提出了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范文 下一篇:网络法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