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43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1

关键词: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档案信息 传播服务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平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是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利用的有效整合,传播的本质即服务,服务的目的即传播。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被动、服务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与公众的档案利用要求。要改变这种状态,笔者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角度来补充与完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模式、机制等内容。并通过分析我国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现状,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和有效的途径,将更加适应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发展的趋势。

一、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内涵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涉及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服务平台,其用户是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由此,笔者认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一种面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网络载体,一般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补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充分整合社会生活中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根据公众的需求向其提供更加有组织、有效率的信息服务,目的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进程。而作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档案部门,如何以公众的需求为工作突破点,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质量,保障公众的信息需求权利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内涵

所谓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就是指档案信息传播与档案服务利用的有效整合,是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借助传播服务的力量实现其信息服务目的的一种方式。它以满足人民群众信息服务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信息知情权、传承民族文化和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国家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企事业机关档案室、现行文件服务中心、文献中心、档案中介机构为基础,以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期刊杂志为传播载体,以档案信息工作、档案信息利用、档案信息宣传、档案信息、档案信息传播等为内容,具有内容服务和公共管理平台服务的双重功能。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

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关系

1.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是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状态。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党和政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绝大多数人基本的信息权和文化权。要满足这两个基本,就要大力发展信息传播服务体系。此外,档案信息所具有的原始记录性、真实性和参考、凭证、教育功能使其区别于其他信息,从而在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其他信息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2.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是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公共服务的顺利有效实施离不开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功能的发挥。档案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内容,是党和政府服务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很好帮手。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民生档案,可以使有关部门在处理经济纠纷、化解邻里矛盾、开展司法调解、提供社会保障等工作中得心应手,为妥善处理突发性、,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发挥积极作用。公民通过查阅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民生档案信息,可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建立和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传播档案信息服务大众,是我们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3.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助推器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同时为社会化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设施设备等的经济扶持。

四、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

公众的种种需求通常具有普遍性,这就构成了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基础;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又呈现出个性化的一面,需要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在服务体系内容与模式方面灵活处理。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的“产业化经营服务”、“ 知识门户传播服务”、“数字化服务”、“民生与社区服务”、“ 保障服务”,这些体系是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统一整体。体系构建所应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使档案信息生产与传播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得到提高、档案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工作更有保障。

1.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1)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化经营

在传统档案信息传播服务遭遇时展瓶颈的情况下,提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主要应有如下特点:第一,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但不影响公共档案馆公益性质;第二,经营档案产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第三,产业化经营对象包括档案信息、文化产品、档案技术和服务。

(2)产业化条件

无论是从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外发展档案产业的经验,还是从内部条件如档案学术界的思想认识、部分档案产业经营实践而言,数字时代的档案事业已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3)产业化主体

传统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各国政府职能的变革,未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将形成以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为主导,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共同参与的格局。因此,信息社会环境下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化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公共档案馆的主导作用,重视和发展主体之一——企业的作用,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

(4)产业化运作模式

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可以根据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性质从一般文化产业理论中寻找借鉴。

总之,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对整个档案事业进行的调整、探索与尝试。档案产业与档案事业共同存在,相互补充。但是在产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主导与调节作用,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产业化发展扫除障碍提供条件。此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要探索市场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经营秩序。

2.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知识门户传播服务体系

(1)档案知识门户服务平台

档案知识门户是针对档案工作与用户的需要,建立档案知识资源的服务系统,并提供该档案知识的服务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档案用户查找档案知识资源的全部内容提供指导与帮助。主要功能是提供档案知识资源的链接和对档案知识资源的评价;按规范的档案知识资源组织体系(分类、主题、资源类型划分等)组织档案知识资源;提供档案知识资源的分类浏览和检索。

(2)档案知识门户集成化服务

简单地说,就是在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集多种服务为一体,实现一站式的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它既能集成档案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渠道、不同格式的各种资源,也能严格选择和规范描述集成的档案知识资源,通过档案知识组织体系对集成的档案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进行揭示和组织,可以有效地把档案知识资源与服务结合,直接提供集成式的档案知识增值服务。

(3)档案知识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

档案知识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是能满足档案用户个人档案知识需求的一种服务。它根据不同档案用户的特定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定制特殊的档案用户接口,获取档案用户个人信息,了解和推测档案用户的需求,对档案知识资源进行排序、过滤、裁剪、隐藏、显示等组织服务,从而为档案用户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门户内容服务,提高档案用户满意度。

(4)档案知识抓取与推送服务

通过档案互联网系统来跟踪和监控有关档案的最新报道,进而建立即时档案信息资料库,利用推送技术,将采集的最新档案信息直接推送到门户的相应栏目,呈现在档案用户面前。档案知识推送技术具有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它弥补了档案机构和部门在为档案用户提供主动服务方面的不足。另外,技术上的特点决定了推送技术必将被互联网档案知识门户服务平台广泛采用,并成为其开展档案知识服务所依赖的一种技术手段。

(5)档案知识门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档案知识门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向档案用户提供的档案知识问答服务,主要分为异步数字参考咨询、实时数字参考咨询和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具体讲,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力资源为媒介,以网络为基础,集各地数字化参考知识和咨询专家于一体的档案知识问答式服务。其核心是在一种分布式档案知识网络中,具有特定档案知识技能的咨询专家对档案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为有效地实现隐性档案知识向显性档案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不仅体现了档案知识资源共享的理念,也体现了档案知识门户共建共享的服务价值。

3.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存储网络化的变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重点应从传统的服务方式转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方式,其重点在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和有效的传播服务手段。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传播服务手段较传统的服务手段在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服务质量方面均应有所提高,通过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网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丰富档案信息传播资源,建立以网络档案信息传播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利用率,提高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使用户尽快享受到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数字资源的有效服务,加强对网络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优化配置工作,建立数字化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档案信息增值服务,提高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的服务水平,促使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服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运用3g技术开展在线档案信息查询、借阅登记、移动终端信息检索、信息定制、用户信息追踪、移动下载和可视电话服务等等,拓宽数字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范围,深入企业、民生群体、机关、学校、厂矿等,面向社会,完善覆盖城乡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建立村情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

4.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社区、民生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

民生档案、社区档案工作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区建设相伴而生,是社区居委会开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居民自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调解、劳动保障、科教文体等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城乡一体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大众平台。因此,档案部门必须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依托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探索适应社区、民生建设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

5.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产业化和数字化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在既要秉持公共服务“惠及全民,公平公正”的理念,同时又要满足党和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的要求下形成的。但其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绩效评估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和补充。只有适当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才能客观地看待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模式运行的效率和存在的不足;也只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才能为创新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扫清改革与发展中的障碍。因此,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与法律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绩效评估机制、各项档案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使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得到保障。绩效评估机制将对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效率和总体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估,了解公众对档案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档案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文化产业法律制度、隐私权保护制度、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范等法律制度的完善将使数字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更加顺利有效。

参考文献:

1.陈辉.创建社区档案服务机制工作实践.中国档案报.[2008-11-28].cn/.

2.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全文. [2009-07-30]/gn/news.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2

关键词: 数字音乐;传播模型;大数据;云存储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革新,包括传播技术和模式。作为对传播技术高度依赖的音乐产业,是率先深受大数据时代传播技术革命影响的领域之一。

音乐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在个层次受众中广泛传播和消费的文化消费品。因此,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在社会发展的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技术的发展,音乐承载形式一直在进化。事实上数字音乐并不是一个新兴产物,其存在和发展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成为主流信息处理技术的新时代,数字音乐的传播亟待新的传播模型。

1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首先意味着数据量极为庞大。2011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将“大数据”定义为“数据的量超过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这个定义还不够全面。更准确的说,大数据意味着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尽可能多的收集不同的变量,用以描述人、事、物以及现象的各种特征。面对不断增长的记录这些变量的需要,撷取数据的数量也相应的快速增长,因此数据库容量越来越大,最终接近无限大。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需要新技术和模型进行存储、计算和传输,从而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应用。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①海量与数字化:所有的数据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姚远,2013)。②云存储:通俗地说,云存储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将数据存放在远端虚拟空间中。③基于数据总体的计算:传统统计学通常采用抽样统计的方法。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是通过分析与话题相关的全部已有数据来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④智能应用:当数据总量大到一定程度时,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事物的其他特征就会显现出来,就可以发现事物之间更多的联系。这些发现可以衍生许多智能应用。

2 数字音乐的数据化与云存储

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数据化。将一个对象数据化就是将其置身于量化形式,可以制成表格并加以分析。这与数字化大相径庭,数字化仅仅是将相似信息进行二进制编码处理供计算机处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用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和传播音乐作品(冯毅,2008)。但在大数据时代,仅靠对音乐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有效的传播音乐需求,还需要更加便于管理和计算的传播方式,即数据化。

采用知识本体论方法将音乐作品数据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构建了音乐领域知识本体,其中定义了5个子本体描述上级概念结构,分别是音乐事件、音乐作品、音乐人物、音乐地点、音乐技术。在这些子知识本体中,通过定义子类的概念、特征以及各类别和实例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描述音乐的各项特征。(杨立,2011)

作为新型的网络个人应用,一些数据服务供应商开始提供音乐云服务。数据服务提供商提供设备和服务,允许用户建立个人音乐库,在设备间同步更新音乐和向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和其他的数码播放器等传递音乐。

这些音乐云偏向于私有云,主要针对个人客户。这种云存储模式对于数字音乐传播的有效性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和机制,允许所有在传播链上的参与者都能在版权法的保护下合法地分享他们的作品、产品和服务。

3 数字音乐传播链上的参与者

这里所说的参与者指的是在数字音乐传播链涉及的所有的个人或组织。他们共同组成了如下传播链:音乐制作者指音乐作品内容最初的创作者,包括作曲家、歌词作者和表演者。音乐要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首先就需要将音乐记录下来进行处理,因此我们需要音乐内容处理者,包括:录音棚、演出机构和数据处理商。数字音乐内容供应商拥有自己特殊的传播渠道或者营销网络,通常和网络运营商或云服务提供商关系密切。他们提供在线数字音乐交易平台,在数字音乐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需要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包括存储、搜索、上传、分享,甚至是交易的公有或者私有数字音乐云服务。除此之外,还需要网络运营商为传播链上所有参与者提供网络连接服务。数字音乐可预装载诸如MP3播放器、手机等设备中捆绑式销售,因此这些相关硬件生产商也与数字音乐传播直接相关。传播链的终端端是数字音乐消费者,包括个人消费者、公众媒体和娱乐行业。

4 数字音乐传播模型

数字音乐传播涉及三个层次,分别是制作层、存储层和交易服务层。如图2所示。

①制作层:制作层描述数字音乐作品由最初创作到最终数据化的过程。②存储层:为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传播,数字音乐作品基本储存在云端。经过第一层次的数据化过程,数字音乐实现转化,储存在不同的云端中。③交易服务层,即为用户服务层,数字音乐交易发生在该层次。该层次可为电子商务平台,在符合版权保护的前提下,允许混合电子商务模型B2C,C2C,B2B和O2O等。

5 结语

数字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消费十分广泛。不同与实物产品和虚拟产品,数字音乐介于两者之间。音乐创作过程是物理过程,但是最终制作和传播可以彻底数字化。一个适合的传播模型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深入研究。限于篇幅,本文呈现的模型仅仅是一个框架,更多细节问题,比如技术、运作策略以及产业链等有待将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毅.音乐的革命: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J].艺术评论,2008,10:59,70-74.

[2]杨立.音乐学科领域本体及其建构[J].咸宁学院学报,2011,11:126-128.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3

【关键词】视频点播;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65-02

随着娱乐业的不断发展,视频点播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了推广。该技术对电视通信、计算机等技术进行了综合,在视频技术与网络基础的运用中,对传统节目收看的被动方式进行了转变,促使了节目的任意播放和按需收看的有效实现,且文字、声音、静态图片、动态图像等信息融为一体,为用户提供了交互、实时的视频点播服务。

一、视频点播系统的组成

(一)前端系统

1 视频服务器

视频服务器中,存在着丰富的压缩节目,借助网络的帮助,对用户进行服务,同时也可利用MPEG编码器对实况进行实时的转播。通过视频库管理软件模块,视频服务器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且对友好的用户界面进行提供。视频服务器具备强有力的存储、I/O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其采用时间片调度算法,配置有SCSI硬盘,形成RAID磁盘阵列,且有两块并发码流输出卡配置在视频服务器中,工作方式为热备份。

2 播控服务器

播控服务器对SI统一生成,通过EPG电子节目指南,促使视频服务器播发控制、数字电视功能的完成。播控同时对上行请求进行接收,并通过解释,促使控制上行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播、交互式视频节目的点播等功能的完成。

3 复用器

经MPEG-2压缩编码,音频数据、多路视会产生4—10Mbit/s的基本流数据,之后打包形成PES流数据,最后在TS包中对负载分割后的PES包进行插入,促成单路节目的TS流数据的形成。

4 QAM调制和混合器

经MPEG-2编码复用器,多路节目的TS流复用后,对单路复用TS流数据进行输出,并通过QAM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调制QAM后,经混合器对CATV网络上原有模拟电视信号与调制后的信号进行混合,完成CATV的网上传递。

(二)网络传输

传统的CATV以及视频信号等多媒体信号在前端系统上,通过调制和混合后,经过光纤传至各光节点,之后在利用电缆分配网络,使用户进行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号通过反向信道,在处理之后,传达给播控服务器。

(三)用户端系统

通过用户端系统的使用,才能促使服务提供者操作的有效完成。计算机系统中,完成操作的PC终端是带有显示的设备;电视系统中,操作则是由机顶盒与电视机完成的。在用户端系统中,要对硬件问题进行处理,并且还要对相关的软件问题进行处理,只有对客户系统界面进行改造,才能有效实现用户的多媒体交互。另外,实施连续媒体演播时,都要注意声频与视频同步、演播中断与网络中断的协调等问题的处理。

二、有线电视视频点播系统的结构模式

通过对QAM调制器、数字压缩编码器、VOD系统的增设,在数字终端和数模双向传输系统的利用中,促使用户能够方便的通过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对交互访问进行实施,并对VOD系统视频服务器中的节目源进行点播。用户数字机顶盒对用户指令进行负责,通过下行数字信号解密、解调与压缩编码的回传进行用户收视的提供,对于各种节目播出的控制与收费,VOD系统都能够自动进行。一般来说,视频点播系统的应用模式包括全数字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和数模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

(一)数模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

数模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包括多功能数字机顶盒、双向HFC分配网和总前端数模数据平台。通过计算机将用户点播的上行回传信号指令输出至多功能数字机顶盒,机顶盒中包括了智能卡、解调、编码、上下行信号调制等功能,在机顶盒的输出下,进入5-65MHz上行信道,并传至HFC光节点光收发工作站,之后利用回传光发射机与光纤光缆接入,回传光接收机在前端数模数据平台中完成接收,后经光电转换,通过交换机进行视频服务器的接入,在双向HFC分配网和总前端数模数据平台的使用中,数字信号由视频服务器输出并传送至用户数字终端,使VOD上下行信号的传输得以完成,并促使视频点播的实现。

(二)全数字双向传输公用网络中的VOD应用模式

如果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双向数字传输公用网络传输系统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时,VOD的应用模式包括全数字机顶盒、双向数字传输公用网络和双向数字前端平台。通过对数字前端平台的信源的数字化采集、非编、录制、存储、检索,对视、音频数字信号进行输出,进入输入端,通过数字前端输入部分的编码、压缩、解调和各类服务器,在中央网络中心处理器进行ATM全数字平台交换以及网管、条件接收、节目选择等的处理,QAM-64调制输出部分后对下行信道的数字信号流进行混合输出,而路由器输出光数字信号流,通过全数字双向传输公用网络达到光收发工作平台,其数字信号流经光电转换输出,而全数字多功能机顶盒对信号的接收由双向FTLA结构的同轴电缆来实现,完成收视。由用户的上行信号和经全数字多功能机顶盒交换输出的数字信号分别通过上行信道,在收发工作平台混合输出后,利用光电转换对全数字ATM平台与数字前端输入部分进行接入。交换~01Yg因特尔网、IP电话、VOD指令、以及数据信号进行交换,各自的服务器分别接收,实现双向数字传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视频点播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的应用

中国数字有线电视节目的成功首播是在2000年的深圳完成的,而有线电视联网在全国的应用遍布了24个省、自治区,直至2001年完成全国的联网。HFC分配网由同轴电缆升级改造,且升级改造为双向HFC分配网。对于双向HFC分配网的研究,进行综合业务试点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在全国有300多个,为数字有线电视多功能的开发和推广创造了许多条件。双向HFC网由HFC网改造的过程中,开展视频点播、因特网接入、数据传输、广播电视等综合业务试点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非常的多,且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当前,在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业务的开展中,数字机顶盒以及视频点播系统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并且在市场上促成了产品的商品化和实用化。

四、结束语

视频点播作为多媒体数字双向自动互传的系统,工作是在计算机主机上进行的,它综合了多媒体计算机、数据库、视频服务器、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数字电视等技术,形成了自动点播交互电视,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视频收看服务。从某种层次而言,它的运用代表着数字交互式信息和全功能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互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表现的更为深层,并且是交互视频新闻/广告和数字影院的发展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元春,基于单向有线电视网络的”交互式”视频点播[J].中国有线电视,2006(3)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4

[关键词]网络化;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04-01

一、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简介

1、网络数字化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

我国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电视广播技术主要采用时间轴取样的方法,通过信号模拟完成电视节目图像的传输过程。在初期阶段之后,为了改善视听效果,使用幅度调制的方式,并且将之分成奇偶两场,但电视信号常常受到外界干扰,效果并不理想。到了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体制信号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数字信号的优势包括抗干扰性和保真性较好,能够即时改善图像质量和二维滤波,在传输过程中,伴音信号和图像信号能够重复使用等等。

2、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

广播电视系统由数字信号广播(DBA)系统、多媒体数字广播(DMB)系统、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系统、数字视频广播(DVB)系统、数字电视和流动数字广播(DMB-TH)系统为基本构成,通过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得以实现。

在网络数字化时代,我国电视广播技术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网络化角度和数字化角度两个方面。网络化角度是指广播电视走向网络化,通过网络载体传播广播电视技术,能够推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建立起一体化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的反馈和共享。数字化角度是指借助数字电视推广广播电视,2002年时,普通数字电视和高清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数字化电视遍布千家万户,因此,数字化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所在。

二、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优势和前景

1、应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互联网已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生活模式,同样为广播电视技术带来了新的优势。广播电视将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能够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质量和传播速度,增加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在信息传播内容方面,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有效抵抗了外界的干扰,提升应用效率,保证传播内容的稳定性和传播效果。[1]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网络数字化应用为广播电视带来了许多优势。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模式,使远程编辑工作得以实现,优化编辑流程,缩减节目制作和编辑需要消耗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化传播的信号稳定,音频效果优良,视频画面清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声色画面的要求。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使观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观看节目,能够维系受众对广播电视的满意度,增加依赖性和黏性,为广播电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A。通过在数据库中快速选出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加工,带来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有价值信息,及时传播最新资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化的优势与作用。

2、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

整体来讲,广播电视技术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作为发展方向,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广播电视技术虽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需要不断进行摸索,通过对技术的优化和扩展市场需求,可以加快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广播电视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其次,广播电视技术带来了观看途径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观看节目,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节目喜好的节目,信息传播从单向推送逐步发展成为双向互动。现在多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收看节目,只要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数据传输方式,无论通过手机、电脑、平板,还是处在公交车、电梯电视、户外大屏幕的环境中,都能不受制约地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最后,我国还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加快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速度,促进广播电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融合,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研究人员,使广播电视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迅猛发展。

三、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1、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模式与数字化要求不完全相符。

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收到计划经济影响,具有一定垄断形式,它的发展模式是落后的、独占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滞后性比较强,不符合数字化发展的需求的背景需求。在新的时代,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通过创意特征而非计划分配,这种老旧的发展模式和分配方式,会阻碍到广播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缺少资金和政策扶持。

广播电视虽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舞台,是思想的喉舌,从开始至今始终以公众服务的形式存在。但广播电视技术要想得到进一步改革,从技术研发到设备更新都必然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在2006年颁布的文件中,将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和资金作为发展的重点,这是一项良好的进步。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鲜少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广播电视行业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取得相应的资金和资源,努力争取政策和体制方面的支持,积极培养人才,抓住时展的进程,及时更新各种观念。

2、对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建议

(1)健全网络服务机制,加强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服务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想要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就要保障网络服务的质量,优化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尽量减少网络衔接不当的问题,利用光纤网络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和IP技术的有效结合。[2]

(2)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多层次业务体系

广播电视业务需要与网络进行结合,在与新媒体的竞争当中,可以把广播电视业务分为普通传播类节目的基本业务、对广播电视进行扩展的扩展业务,和主营多层次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重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管理,沟通广播电视行业与其他行业,努力开辟出新的发展途径,推动广电行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

(3)推广数字机顶盒,创新技术标准

如今,数字电视系统已经应用在了在大部分地区。数字机顶盒作为广播电视技术最主要的传输媒介,是敦促数字电视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展示途径。

要推动广播电视技术发展,除了重视技术条件,还应当认识到技术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创新,合理规划行业内的核心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能力,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使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波.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7):107-107.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5

一、充分认识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是国家基础信息网之一,是宣传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对于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8〕1号)提出"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县级以上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5号)要求,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省政府把"完成县城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列入年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加以推进,要求于前完成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二)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是确保安全播出、巩固宣传文化主阵地的重要举措。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能确保从节目播出、传输到接收全过程的安全运行和管理,有效防范非法信号侵入,从根本上解决安全播出问题;能有效巩固和扩大广播电视这一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保证党和政府的声音优质高效传到千家万户,确保党的宣传主阵地不动摇。

(三)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数字磐安"的重要手段。有线电视数字化是社会信息水平的重要标志,不仅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政务类、商务类、生活类、娱乐类等各种服务信息,还可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阳光政务"提供电子政务平台,推动家庭、城市和社会信息化,带动广播电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助推我县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数字磐安"建设步伐。

(四)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有线电视数字化后,节目容量可由现在模拟的几十套增加到数百套,声画质量达到演播室水平,可提供大量专业化、个性化频道供用户自主选择。同时,有线电视由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可以提供电视节目的互动点播,提供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增值业务,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我县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目标是:适应"三网融合"需要,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有线数字电视运营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我县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建立符合全业务运营要求的可管、可控、具备安全保障能力的技术管理体系和业务支撑体系。完成全县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实现广电网络"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用电视"的目标。

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建设方针,同步推进我县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和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年为筹备启动阶段。年完成城区和部分乡镇所在地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启动实施。

(二)年为推广发展阶段。开展全县镇乡所在地的双向网改造,完成城区和镇乡所在地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三)年为全面完成阶段。实施农村双向网改造,完成全县农村的有线数字电视转换任务,并通过省、市的验收。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有线网络优化改造。在编制城镇管线综合治理规划时,要将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线路纳入其中,并与各类城镇工程管线相互协调,促进地下管道资源的科学、经济、合理、有效利用,确保有线数字电视线路建设的顺利实施。要密切配合新农村建设,在农村住房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同步实施广电网络建设改造。大力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双向化和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加强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我县数字电视发展。

(二)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核定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适度提高资费标准的基础上,为有线电视合法用户免费配备一台数字电视机顶盒,按照"一户一机、多者自购"的办法实施整体转换。学校、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等非居民用户与所在区域居民用户同步实施整体转换。对已完成整体转换的区域,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及我县实际,逐步停止传送模拟电视信号。对所有新建小区及尚未开通有线电视的小区,直接接入数字电视信号,不再传送模拟电视信号。

(三)建设多功能信息平台。在传输、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传输工作力度,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多功能、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电子商务、加快社区信息化、发展信息服务产业提供支持。

(四)大力发展互动电视。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认真做好互动电视内容产品的定位和特征分析,在实施整体转换的同时,加快推广互动电视,为宾馆、酒店及广大数字电视用户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视频点播和交流互动服务,以丰富优质的节目内容和个性化的收视方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广播电视服务需求。

四、实施办法

(一)整转办法。按照"一户一机,多者自购"的原则,为每户合法有线电视居民用户免费提供一台广播型数字电视机顶盒(含智能卡)。用户可根据需求补差价选领标清互动机顶盒或高清互动机顶盒,交200元可选领标清互动机顶盒,交300元可选领高清互动机顶盒,或交回原有广播型机顶盒抵差价选领高清互动机顶盒。

(二)收费办法。至年6月,基本收视维护费不作调整,仍按14元/月·终端的标准收取;年7月份开始,按省物价核定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执行。低保户的数字电视入网费、基本收视维护费全免,但不得有副终端;如要安装第二终端需单独开户,重新入网,入网费减半收取,基本收视维护费按标准收取。副终端按省物价核定的标准执行。

(三)启动时间。年月日起,停止模拟电视入网,新入网用户直接接入数字电视。年月上旬启动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四)优惠政策。凡整转用户均可开通60套基本节目,在约定时限内办理整转手续的用户享受相应的优惠。提倡以村为单位集体办理整转手续,年月底前县广电台统一受理集体转换申请,年7月份开始由用户自行申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广电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建立磐安县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领导小组(另行下文公布),负责研究解决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全县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工作。

(二)落实建设经费。县广电台负责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具体实施工作,通过财政补助、单位自筹、贴息贷款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元,从年起分三年到位,用于补助广电网络改造资金和贷款贴息。全县低保户的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每年100万元的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

(三)明确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配合,落实保障举措,形成共同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的合力。广电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建设职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牵头落实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发改、财政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数字电视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资金监管,推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建设、规划部门要将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统一实施,把新建房屋有线广播电视配套建设列入综合验收项目,对已建住宅小区,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现有管理用房中调剂安排有线数字电视的接入设备机房;新建小区设备用房应同步规划和建设。科技部门要把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纳入"科技兴县"战略实施计划,推广应用有线数字电视科技成果。旅游部门要负责督促星级宾馆、饭店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办要把有线数字电视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文化执法部门要依法处置危害广播电视安全运行的非法行为。物价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统筹兼顾有线数字电视发展需要和用户实际利益的基础上,依法合理制定有线数字电视收费标准。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要配合做好本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良好的整转秩序。

(四)维护群众收视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原则,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视听权益。认真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为城乡低保户等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已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区域的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按照本地化服务思路,建立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切实做好用户服务工作。广电部门要树立品牌意识,设立呼叫中心和营业场所,建立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主动向社会公布有线数字电视的服务项目的服务规范;增加服务网点,采取多种缴费方式,方便用户;加大服务和技术维护工作力度,组织高效的专业技术维护队伍,及时处理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有线数字电视的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6

为了增强馆藏文献资源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高校图书馆应该由个体分散模式向社会化协作模式转变,从传统的馆际互借发展到电子文献传递和文献提供,通过新媒体手段,既能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又能提供学术交流、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服务,实现战略转型.随着馆藏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高校图书馆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服务方面的馆藏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公众信用优势、馆内场所优势、公益服务优势及资源共享优势,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化竞争,以“受众中心论”为指导,通过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在知识信息的传播方面发挥出自己的综合优势.

信息传播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要作进一步延伸,而面向社会传播各类知识信息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图书馆一样,除了服务特定群体的读者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这就是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综合整理和有效传播,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只有向最广大的读者群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所存在的价值才会更大.目前,计算机与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大多得到了普及.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向全社会传播知识信息有了更好条件,网络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实现了零距离.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形式的载体才能传播、交流,现实的信息资源依据其载体形式可分为载体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实物信息资源四种类型.

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经过长时间积累,都购买了大量的中外文图书资料、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并拥有大量的随书光盘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丰富的馆藏为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为此,高校图书馆要从单一的收藏借阅模式,朝着以组织、传递、开发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方向的转变.现在的读者,不仅仅只想在图书馆能获得信息,他们还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经过筛选和加工的有针对性的实用知识信息.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的深加工,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向全社会进行传播.只要不断更新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把“单位图书馆”变成“社会图书馆”,那么每个高校图书馆都将成为全社会知识信息网络的一个交换站和节点.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等载体,与高校图书馆进行互动,在线接受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智慧和财富.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实力开设书画展览、签字仪式、信息会;利用大众媒介宣传自己,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图书馆协会或联盟,以加强自己的实力;实施图书进社区、图书进军营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传播功能.

高校图书馆要打破文献信息资源壁垒,面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实现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化.让社会大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向他们提供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知识信息,力争把自己建设成为广大读者依赖的、能够充分满足需要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成为老百姓了解文化生活、参与文化生活、感受文化生活的信息平台.

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为信息传播插上翅膀

新媒体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后出现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也被人称之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更加先进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必须实行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网络资源组织的新型模式,更是为了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一般高校图书馆都购进了光盘数据库,这便于教学和科研,但对于本校图书馆资源的挖掘使用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却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加快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步伐,这不仅是将特色资源数字化储存起来,而是关系到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链接与导航,关系多媒体的资源在共享原则下的重组与整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在拥有纸质载体的同时,应该积极朝高密度、轻量化、小型化的数字化载体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飞速成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信息用户带来了信息高速公路,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用户联为一体,所有信息可通过网络接收或传递出去,信息服务呈现出跨时空、跨区域、开放型等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数字化也成了衡量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化,为扩大知识信息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增加电子文献数量,以提高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数字馆藏资源包括了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主体的现实馆藏资源和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体的虚拟馆藏资源,两者都是以数字化方式为特征的信息资源.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信息资源.”

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近几年购买了一批高档服务器和大容量磁盘阵列设备,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局域网.所有电子资源均储存在磁盘阵列上,满足了数据的快速访问和安全性要求.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推进“开放式、自动化、网络化”工程,实现了馆藏资源开放式管理,馆藏资源已逐步向社会开放.同时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着力提升馆员的服务意识,注重培养师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读者不但可以通过网络对该图书馆的概况简介、使用帮助、图书馆公告、书目推荐、相关展览业务、读者证件管理、使用权限管理、图书续借、预约业务、书目信息、馆藏电子图书资源等进行信息检索,还能对有关资料进行下载,或开展电子阅览和光盘资源点播等业务.读者之间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互动.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在文献的流通、编目、采访、查询等业务中实行计算机自动化,对图书资料进行提炼、摘要,建成各种与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读者需求相关的各种专题数据库,把自己的信息产品通过网络系统传送给广大读者.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图书馆数字化将是一场前所未的革命,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将成为一个电子技术密集型信息机构.世界上不少图书馆都在做资源重组和功能再造,大学的专业图书馆都在构想自己的转型路径.

高校图书馆的当务之急,一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已有的数据格式标准,对数据库结构,信息内容表达,录入数据格式实行规范化;二是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及时、广泛地传播电子图书,并承担起网海导航员的角色,为用户指引正确的数字图书检索方向;三是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加工和开发利用知识信息,根据不同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以传统图书馆馆藏内容数字化为中心的文化内容媒介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成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为了提高知识信息的传播效果,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具有应对数字化信息的各项职业技能,养成数字化信息意识、数字化信息道德、数字化信息能力、数字化信息觉悟、数字化信息观念和数字化信息心理.平时能敏锐地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数字化知识信息.通过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扩大和掌握更多的数字化知识信息源.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7

关键词:有线电视;视频;点播;技术;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视频点播系统的组成

(一)前端系统

1、视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中,存在着丰富的压缩节目,借助网络的帮助,对用户进行服务,同时也可利用MPEG编码器对实况进行实时的转播。通过视频库管理软件模块,视频服务器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且对友好的用户界面进行提供。视频服务器具备强有力的存储、I/O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其采用时间片调度算法,配置有SCSI硬盘,形成RAID磁盘阵列,且有两块并发码流输出卡配置在视频服务器中,工作方式为热备份。

2、播控服务器。播控服务器对SI统一生成,通过EPG电子节目指南,促使视频服务器播发控制、数字电视功能的完成。播控同时对上行请求进行接收,并通过解释,促使控制上行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播、交互式视频节目的点播等功能的完成。

3、复用器。经MPEG-2压缩编码,音频数据、多路视会产生4―10Mbit/s的基本流数据,之后打包形成PES流数据,最后在TS包中对负载分割后的PES包进行插入,促成单路节目的TS流数据的形成。

4、QAM调制和混合器。经MPEG-2编码复用器,多路节目的TS流复用后,对单路复用TS流数据进行输出,并通过QAM调制方式进行调制。调制QAM后,经混合器对CATV网络上原有模拟电视信号与调制后的信号进行混合,完成CATV的网上传递。

(二)网络传输。传统的CATV以及视频信号等多媒体信号在前端系统上,通过调制和混合后,经过光纤传至各光节点,之后在利用电缆分配网络,使用户进行接收,用户端的控制信号通过反向信道,在处理之后,传达给播控服务器。

(三)用户端系统。通过用户端系统的使用,才能促使服务提供者操作的有效完成。计算机系统中,完成操作的PC终端是带有显示的设备;电视系统中,操作则是由机顶盒与电视机完成的。在用户端系统中,要对硬件问题进行处理,并且还要对相关的软件问题进行处理,只有对客户系统界面进行改造,才能有效实现用户的多媒体交互。另外,实施连续媒体演播时,都要注意声频与视频同步、演播中断与网络中断的协调等问题的处理。

二、有线电视视频点播系统的结构模式

通过对QAM调制器、数字压缩编码器、VOD系统的增设,在数字终端和数模双向传输系统的利用中,促使用户能够方便的通过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对交互访问进行实施,并对VOD系统视频服务器中的节目源进行点播。用户数字机顶盒对用户指令进行负责,通过下行数字信号解密、解调与压缩编码的回传进行用户收视的提供,对于各种节目播出的控制与收费,VOD系统都能够自动进行。一般来说,视频点播系统的应用模式包括全数字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和数模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

(一)数模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数模双向传输系统中VOD的应用模式包括多功能数字机顶盒、双向HFC分配网和总前端数模数据平台。通过计算机将用户点播的上行回传信号指令输出至多功能数字机顶盒,机顶盒中包括了智能卡、解调、编码、上下行信号调制等功能,在机顶盒的输出下,进入5-65MHz上行信道,并传至HFC光节点光收发工作站,之后利用回传光发射机与光纤光缆接入,回传光接收机在前端数模数据平台中完成接收,后经光电转换,通过交换机进行视频服务器的接入,在双向HFC分配网和总前端数模数据平台的使用中,数字信号由视频服务器输出并传送至用户数字终端,使VOD上下行信号的传输得以完成,并促使视频点播的实现。

(二)全数字双向传输公用网络中的VOD应用模式。如果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双向数字传输公用网络传输系统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时,VOD的应用模式包括全数字机顶盒、双向数字传输公用网络和双向数字前端平台。通过对数字前端平台的信源的数字化采集、非编、录制、存储、检索,对视、音频数字信号进行输出,进入输入端,通过数字前端输入部分的编码、压缩、解调和各类服务器,在中央网络中心处理器进行ATM全数字平台交换以及网管、条件接收、节目选择等的处理,QAM-64调制输出部分后对下行信道的数字信号流进行混合输出,而路由器输出光数字信号流,通过全数字双向传输公用网络达到光收发工作平台,其数字信号流经光电转换输出,而全数字多功能机顶盒对信号的接收由双向FTLA结构的同轴电缆来实现,完成收视。由用户的上行信号和经全数字多功能机顶盒交换输出的数字信号分别通过上行信道,在收发工作平台混合输出后,利用光电转换对全数字ATM平台与数字前端输入部分进行接入。交换~01Yg因特尔网、IP电话、VOD指令、以及数据信号进行交换,各自的服务器分别接收,实现双向数字传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视频点播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的应用

中国数字有线电视节目的成功首播是在2000年的深圳完成的,而有线电视联网在全国的应用遍布了24个省、自治区,直至2001年完成全国的联网。HFC分配网由同轴电缆升级改造,且升级改造为双向HFC分配网。对于双向HFC分配网的研究,进行综合业务试点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在全国有300多个,为数字有线电视多功能的开发和推广创造了许多条件。双向HFC网由HFC网改造的过程中,开展视频点播、因特网接入、数据传输、广播电视等综合业务试点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非常的多,且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当前,在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业务的开展中,数字机顶盒以及视频点播系统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并且在市场上促成了产品的商品化和实用化。

四、结束语

数字化文化传播与服务篇8

关键词:数字音频广播;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网上广播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如今,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冲击着传统媒体的管理、技术、营运和发展。

数字多媒体技术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传统媒体”相对应。在“传统媒体”中广播频点、电视频道一直是人们公认的最宝贵的资源。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广播电视频道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网络广播电视、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DAB数字广播、手机电视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收音机、电视作为唯一终端的传统模式。笔者以几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做为例,浅析数字多媒体技术是如何应用与传统广播之中的。

1 DAB数字音频广播

数字声音广播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广播系统是数字声音广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系统。DAB的相关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12个成员组成的协会――著名的EUREKA-147开发起来的。该系统实现了从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直到调制方式的完全数字化,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频率和新的业务结构。

DAB与现行的广播相比,具有音质好、接收质量高、抗干扰性强、发射功率小、覆盖面积大、频谱利用率高等特点。其优点归纳如下:

(1)DAB广播的音频编码率达到了192Kbps以上,这已经接近CD级的接收质量了。

(2)在使用体验上,DAB收音机与传统的AM/FM也截然不同。DAB广播只需要用户记住相当有限的几个频段即可。

(3)DAB广播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稳定性。它采用了时间交织和分等级防错保护等技术,使得DAB具有抗多径干扰/快速衰落以及移动接收能力强,数据传送能力高的特点。

(4)DAB完全是数字信号传输,因此具有非常好的抗干扰和抗电波衰减性。

(5)频谱利用率高。信道可容几十路立体声,在传送声音广播节目的同时,DAB的数据信道还有能力传送其他附加信息如音乐、语言、发射的识别以及节目类型等信息的传送。

(6)数字广播具备加扰、加密功能,使有偿节目服务成为可能。

随后,在数字声音广播DAB的基础上又发展了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数字多媒体广播。与DAB广播不同的是,DMB广播是一种能同时传送多套声音节目、数据业务和活动图像节目的广播,它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多样化的服务使其拥有多种受众群体。

2 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简称。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它能为手机、PDA、MP3、MP4、GPS、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视等多种移动终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CMMB的主要技术特点有:

(1)采用先进的编码、压缩、调制等数字技术。电视业务视频压缩编码采用AVS、H.264/AVC,伴音压缩编码采用MPEG-4 HE AAC,广播业务音频压缩编码采用DRA。

(2)与DAB相同,CMMB也采用了OFDM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

(3)采用卫星和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天地一体”协同覆盖,全国节目通过S波段卫星对全国实现覆盖,卫星遮挡地区可采取地面同频增补方式,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采用U波段增补。地方节目采用U波段地面网络实现覆盖。

(4)数据广播采用可扩展的多协议封装复用传输,支持流模式、文件模式传输。

(5)加密授权系统对音视频流和数据广播流采用ISMACryp进行加扰,系统前端支持同密,终端采用多密,系统支持单向、双向和基于电子钱包的授权管理方式。

(6)运营支撑系统原则上采用两级架构体系,对内容统一加密,统一管理,支持公共服务、基本服务和扩展服务,实现各类终端用户的合法注册。

CMMB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扶持。这反应出数字移动多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做好准备、提前布局也是我们现在应该面对的问题。

3 网上广播

将广播节目的声音送上因特网是网上媒体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新形式。我台早在2003年就已将广播送上互联网。依托金号网平台,我台实现了十套频率的直播与点播。2009年,配合我台各频率及其他业务部门,完成七十余次拍摄任务,以金号网为主体,联合多家知名网络平台如腾讯网、西部网等,实现视频直播、录播。

上一篇:调查情况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