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37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1

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工作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遇,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制定原则,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护工作发展的4种策略组合,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档保护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活动及非遗保护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为“非遗档案”)作为非遗活动、非遗保护活动的原始记录,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非遗保护有两类最重要的途径――活态保护及固态保护,受制于环境变化、文化传承等条件,前者往往难以实现,而固态保护是最具普遍适用价值、最具效率的长期保护方式。将非遗转化为非遗档案正是非遗固态保护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1]为此,非遗立档保护工作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SWOT分析是指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S(Strengths)指组织的内部优势,W(Weaknesses)指组织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遇,T(threats)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 [2] 。本文将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看作一主体,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这一工作所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因素、外部环境潜在的机遇与威胁因素进行相互匹配,分析研究,探讨最佳的战略组合,制定符合这一工作未来发展要求的战略规划。

1.1 优势分析

1.1.1 档案载体的物质性使得非遗物质化,能更好地发挥价值

非遗具有非物质性,并且都有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如传统的手工技能、社会风俗、礼仪等,大都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并且没有明显的物质载体,大多依赖于人们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极易流失,对其保护与传承大为不利。而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可以使其有效地物质化,对于其长久传承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相当于为非遗提供了物质载体,使其“外物质化再现”,例如,若将某些传统手工艺以档案形式留存下来,学者在学习时便可有档可查,有据可依,也可适当减轻非遗保护工作对某些传承人的过度依赖。

1.1.2 档案载体的多样性使得非遗表现形式多样化,能更好地被传承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档案的载体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一般的纸张到新型载体,档案的载体形式不断丰富完善。因此,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可以实现从文字到声音、图像、视频的全方位多媒体化的呈现效果,使得非遗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便于将其内涵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进而有效地促进其被保护传承。

1.1.3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非遗更具真实性,使人们可以更放心地传承沿袭

档案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直接记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过程,因此,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后形成的,它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记录着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日常生活与生产习惯,也具有原始记录性。”[3]但由于其大都存留于精神世界,依赖于人们的口耳相传,代代沿袭,有时会被人们认为不可信。因此对非遗进行档案化保护,借助档案的物质载体将其客观呈现,会强化其真实性。

1.2 劣势分析

1.2.1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不完善,非遗档案保管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非遗档案广泛分散在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和个人手中。不同的保管主体有着各自的保管优势 [4] ,但各机构间缺乏协调管理,使得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出现微观求全而宏观无序的局面,难以完整有序地展现非遗全貌。除非遗档案保管分散外,非遗立档保护及其档案管理法规不健全,载体形式不统一,立档保护各环节存有一些纰漏等因素也使得整个非遗档案保管效果差强人意。

1.2.2 档案载体耗费一定成本且生命有限,长久保存效益不乐观

档案载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期限,即便需要长久保存的档案资料也会随着载体的日渐损坏而承担着流失损毁的风险,而非遗资料大都是需要长久保存的珍贵信息,这便与档案载体有限的生命力产生一定的矛盾。此外,非遗立档保护工作中,除档案载体本身具有一定成本外,对其定期的维护、专业保管人员的费用及占用大量库房空间等因素都将耗费相当成本,长久保存效益并不是那么乐观。

1.2.3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现代化转变迫在眉睫,而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与时俱进、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目前,非遗立档保护工作正面临擅长传统工作方式的人员渐次退休、新兴专业复合型人才日渐上位的交替阶段,对立档保护专业人才需求相当迫切。因此,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非遗立档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一大障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 机遇分析

1.3.1 国家政策实施带来的新机遇

自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为非遗建档以来,非遗立档保护工作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发展较为迅速。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为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文化部门较多采用节目和影片等宣传方式体现非遗的重要性,而这些宣传影片或其中的某些资料都将成为重要的非遗档案。如2010年10月16日至21日在济南举办的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借助于实物载体、声像手段以及直接以档案的形式展出多种非遗技艺,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非遗的立档保护工作。此外,很多地方政府、组织等为促进当地非遗传承,不仅大力投资支持非遗发展,而且积极举办一些非遗档案资料的展览、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这对非遗宣传及立档保护工作也大有好处。

1.3.2 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档案载体日益多元化,从单一的文字、实物载体到图像、声音、视频一体化的立体式载体,从静态物质载体扩展到动态虚拟载体,非遗的呈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宣传效果更加令人满意。另一方面,档案保护技术进一步发展,档案存储能力进一步提升。档案的电子化存储成为可能,在“云存储”背景下,档案信息存储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随着档案载体质量的提高和档案保护技术的改进,档案寿命将更加长久,保存时间将大大延长。

1.4威胁分析

1.4.1 社会公众档案意识薄弱,非遗立档保护的人文土壤贫瘠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档案的价值与作用认识尚浅,档案意识并不强烈,他们大都在需要查档考据时才会想到档案部门,这也是许多档案馆前面门可罗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目前而言,公众对非遗立档的了解和认知仍十分有限,许多地方人们对非遗立档保护的认识尚不到位,经费十分紧缺,仅限于档案部门的孤军奋战,还没有整合和凝聚起社会力量,更没有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为。

1.4.2 非遗传承人档案资料匮乏,受市场经济冲击严重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威胁是目前处于非遗立档保护关键和核心地位、掌握非遗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随时可能“人亡艺息,艺随人走” [5] 。这些中老年传承人大都档案意识薄弱,往往将珍贵的非遗技艺贮存于自己脑中。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及“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潜在价值难以被社会公众所发现。大多数非遗从艺人员仅能勉强糊口,尚不足以养家,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鲜见年轻一代积极继承沿袭非遗技艺了。再加上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独特方式决定了非遗从艺授业期限较长,难于大规模迅速复制存档,这些都将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形成重大威胁。

上文借助SWOT分析法就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其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这4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遇,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制定原则,得到“非遗立档保护的发展策略组合” :SO策略、ST策略、WO策略、WT策略,见表1。

2.1 SO策略

2.1.1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发展,应该从思想认识入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之差乃成败之差;观念常新,则事业常新[6]。非遗立档保护工作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不遗余力地加深人们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认识。例如,可以借助举办非遗档案展览的契机,让人们见识到多种存在形式的非遗技艺,让人们切实感受到非遗立档的良好效果,进而加深他们对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认识。

2.1.2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非遗立档保护的现代化发展

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非遗立档保护工作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保证非遗载体形式的现代化,实现非遗全方位、立体式、多媒体化的呈现,能迅速吸引到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要保证非遗档案的保存管理现代化,做到运用现代化的保管思想、保管方法、保管技术与设施实现非遗档案的“延年益寿”。

2.2 ST策略

2.2.1 利用全媒体宣传路径,实现立体化宣传效果

实践证明,广泛宣传是增强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重要手段。为加深大家对档案的认识,培育非遗立档保护的人文土壤,相关工作人员要将非遗立档保护的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不仅要对组织内部,更要面向社会,面向国外,加强相关交流与合作。在宣传途径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采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实物等全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强与电视台、网络媒体等的联系,使非遗信息与档案信息不时

“飞入寻常百姓家”。

2.2.2 加强非遗与市场的结合,培育、壮大传承人队伍

要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条件,不仅要加大对他们的补给力度,还要将他们的技艺与市场相结合,促进他们凭借技艺致富。可以邀请他们参加演出、参演纪录片等,不仅可以促进非遗宣传,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相当收入。与此同时,各地宜结合本地实际,筛选代表性突出的非遗项目,举办少儿培训班,在中小学以及大学中开设相应选修课程,为非遗传承培养广大后备军。

2.3 WO策略

2.3.1 加强各级机构统筹规划,保障非遗立档工作协调划一

为打破非遗立档保护工作微观求全而宏观无序的局面,解决非遗档案保管分散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各级政府机构、组织间加强协调与配合十分重要。要保障政府政令的上行下达,上级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地方政府具体灵活执行,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灵活统一,协调有序。

保证设备器材与时俱进,实现非遗档案长效保存

档案部门要跟上时代步伐,保障相关设备器材的与时俱进。首先,要保障档案载体的现代化,采用高质量的纸张、光盘等,切实保障其顽强的“生命力”。再者,要采用现代化的维护技术,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的库房,提高档案保管效果。此外,还要做到非遗档案的专室、专人、专业管理,实现非遗档案长效保存。

利用社会资金与现代化科技,培养壮大专业人才力量

要做好非遗立档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及社会资金的大力资助,以保证相关部门有足够的力量来运用现代化科技,引进、培养专业化立档管档人员,保障非遗档案的质量与保管效果。一方面,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督,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形成团队内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入计算机学科、材料学科等各学科专业人才,充实非遗立档管档队伍,提升整个团队的素质。

2.4 WT策略

及时为非遗项目建档,档案整理系统有序,案卷真实完整,实现科学优化利用。基于非遗传承人大都处于中老年阶段且大多数档案资料匮乏的现状,要做到及时为非遗项目建档并及时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要依“项”建档,依“人”建档,形成“一项一档”、“一人一档”的立档管档机制,两方面的工作同等重要,不可厚此薄彼。在对非遗档案进行整理时,要做到系统有序,与各部门的分级保管制度相适应,并保证非遗档案的真实完整,不可为求完整而乱搭联系甚至伪造档案信息。与此同时,档案部门还应当科学合理地利用非遗档案,为社会各界提供资讯服务,做好编研、宣传等,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我国有很多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属于知识产权,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都具有无形性、财产性、人身性这些特征,而且从客体范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可以利用知识产权规则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确实存在着某些相容的地方,但利用现行知识产权规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绕不开的制度障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瓶颈

(一)传承权缺失

尽管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是缺少一个比较科学的传承权保护体系。虽然非遗保护工作已进行了多年,相关部门和单位也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缺少理论的支撑,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文化部制定了关于部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但是对于如何保护这些传承人却没有具体的法规和政策。其次是投人不足的问题。而在传承人的保护方面,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二是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其文化环境、社会地位日渐萎缩;三是传承人的基本权益尚未得到保障,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包括财政、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

(二)隐私权受到侵害

非物质文化遗产隐私权保护的是受社会认可的道德价值和文化尊严,具有非财产属性;商业秘密是与企业法人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财产权益。非物质文化遗产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构成一种人格尊严的伤害,造成群体成员内心的不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隐私权对实现文化和精神目标非常重要。如果公开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破坏某一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有时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传承给具备条件的特定专家,不能向外人披露。因为这种文化遗产承载了群体的自我意识;公开它会毁坏群体的自我理念。所以,侵犯非物质文化隐私权的行为应由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保护法调整,而企业法人的商业秘密受到侵犯后会造成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应由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调整。

(三)知识产权问题开始凸显

对非遺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打破档案原有的时空局限,实现资源共享,加快非遗的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侵权等问题。从非遗范围来看,知识、技能等非遗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在进行归档时,应充分考虑非遗资源的所有权属性,不能简单地将属于个人财产的非遗作为公众资源进行分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一)传承权的实施

1.建立档案。由于传承人的特殊的“传”与“承”的作用以及我国传承人群体的现状,也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要素得以更完美地展现,为每一位传承人建立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建立有关档案不仅规定了要为部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档案,而且对档案的内容规定了具体的要求。2.经济扶持。国家有义务扶助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和利用,而作为在国家有关机关登记备案的传承人来说,他们有权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物质补助。3.宣传、推广与引导。国家在传承权实施中的宣传与引导作用,即通过大众传媒、舆论工具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维护并创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和公众环境同时,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各种保护行为,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二)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隐私权受到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隐私权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为了维护文化尊严和文化完整,有权决定是否向族群或社群之外公开其传统文化信息。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主体而言,则意味着有权决定是否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公之于众,以及何时、何地和以何种方式将其公之于众。通过禁止他人未经其同意擅自公开作品,就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隐私的有效控制。

(三)利用网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

我国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已开设网站,档案内容的增值服务、档案资源的展示与宣传等成为档案网站的重要功能。档案工作人员应抓住机会,借助网络力量多方互动,展开相关的收集整理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无论是传承权、知识产权、隐私权还是反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制度,均不能全部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内涵,更不能全面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害关系方的利益。事实上,能够纳入现代知识产权规则体系的只能是基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创造,而不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作者:胡亮

参考文献: 

[1]冯飞,赵世猛.全国政协委员黄宏:非遗“起飞后,还应平安降落[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03-07.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3

一、明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问题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设备不齐全,存在着“一硬一软”的现象。“一硬”是指声像设备数量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工作需要,各企事业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一软”是指声像设备管理软件乱和软件不齐全。在有的企事业单位里,一部分软件没人会用,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设备存放在科室或者个人手中,没有合理利用,有的设备使用人员不明确或频繁变动,设备不能有效的利用。从而形成了“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而且“软”的方面直接影响了“硬”的方面作用的发挥,最终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不高。

(一)认识不到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保管利用不够重视,可能对于重大公务活动和科学研究过程进行了录像、录音和拍照,但是录完拍完后的资料保管和利用重视不够,有的没有得到及时的归档,导致归档数量不全,利用时找不到齐全的资料。

(二)制度不健全

存在无制度或者不按制度执行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档案部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但有的单位缺乏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利用制度,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严格的利用制度也不完全执行,没有行之有效的保障,出现自由处理的情况。

(三)管理不规范

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无序的问题。一是没有形成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目录,有的和文字资料一起编目录,没能单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资料单独编排目录;二是编排目录格式不规范;三是编排目录的方式不规范;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标示不明确,录像带、录音带未加技术编辑处理,未配解说、音乐等,没能形成完整的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四)使用效率低

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完整收集整理妥善保管重在开发以及利用。有些单位资料保管工作做的尚可,但是开发利用做的不够好,没能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五)保管条件差

存在资料受损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资料的保管比文字的保管条件要求严格,有的单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和其他的资料混在一起,使其在利用的时候查找非常麻烦。

二、营造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氛围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保护意识

人们逐渐明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概念,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增强保护的紧迫感。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宣传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宣传,是各立档单位乃至全社会的事。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使得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不断提升宣传力度,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有广阔平台,并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也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产的保护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逐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环境

整合辽宁省文艺、曲艺和工艺等网络资源,建立辽宁省非物质声像档案文化网站。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扩大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名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代表作展览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三、完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制度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目标。辽宁省应根据声像档案管理规定,逐步制定完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管理,制定办法,狠抓制度的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日常保管、借阅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1.编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目录、卡片等检索工具。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编制声像档案目录等检索工具,配备相应的设备,为利用提供方便。

2.建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借阅、利用制度,严格审批手续,根据声像档案的机密程度,确定利用范围。

3.具有专利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外单位利用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已移交档案馆的,所得专利收益,原则上应拨给原移交单位,档案馆收取保管费。

4.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原版一般不得借出档案室之外。外单位借用或复制声像档案,由档案室负责办理,并按有关规定收费,实行有偿服务。如在借用中造成损坏,则由借用单位负责赔偿。

四、确保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规划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工作,必须全盘考虑。要科学确立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制定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远景规划,细化每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之有效地指导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利用与传承,但被动的保护很难阻挡得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微势头。另一方面,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经济产出甚微,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因此,那些经济潜在价值好,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项目,应走向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建立“政府扶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传承机制,实施辽宁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色鲜明、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广泛征集珍贵、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实物和资料,组织力量编辑出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名录详解》,有计划地出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丛书。

(三)完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手段

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录制模式的最优选择与录制标准的最少变动。档案部门主动加强对声像档案音视频文件摄录标准的质量控制和源头干预,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收集积累工作拓展到对摄录器材以及摄录存储介质的挑选和购买,拓展到对摄录人员进行指导与培训,实现音视频文件录制质量与录制格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顺利做好录音录像档案归档保存和利用工作的首要环节。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制作的技术平台,使其在形成之初就能满足当前标准与最新技术要求,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长期存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琴书、柳琴戏、丁丁腔、面塑、针插造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保护和弘扬。

(一)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全省统一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于*年6月至*年2月间开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和后勤保障。要在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整理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集》。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定办法》。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力争*年前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原则上每两年评选一次,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并推荐申报参评省级名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市政府备案,市文化局负责具体备案工作。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通过对保护种类现状的调查确认,逐个制定保护方案并实施传承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团体)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采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列入市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市政府将给予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和资助扶持。市级传承人(团体)推荐评选活动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调查了解申报代表作名录传承人的现实情况,切实做好资助传承人(团体)的推荐工作。对列入名录的、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区域,要实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区和乡村,要积极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活动。

(四)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的教育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标准要求高、工作要求严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抓好技术骨干和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要在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和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示范基地,分期分批对相关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资质教育培训。有条件的职业技术学校可与高校联合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课程,积极拓展教育培训平台,加快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的培训和储备。

(五)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在每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积极开辟专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普及保护知识,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协调高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文化局会同市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民宗局、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组织协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由市文化局负责召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抓好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要组织一批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的同志,作为保护工作的专职队伍;吸纳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专家,作为保护工作的兼职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保持逐年递增。市政府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数据库建立、传承人资助等工作。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10万元。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等措施,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资助,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5

今年以来,固始县文广新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任务,认真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2016年县委经济会议和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务实创业,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下面,我代表局班子把2016年业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抓业务,促进事业发展

(一)文化工作

1.创新服务载体,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我们始终坚持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线,强力推进文化宣传活动蓬勃发展。在今年的全省文化工作“双先”表彰大会上,固始县文广新局被省文化厅、省人社厅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县博物馆龚平同志被表彰为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广泛开展“文化乐民”活动。在“元旦”、“春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文艺演出、书法摄影展、民间文艺展演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认真落实河南省委和固始县委关于文化建设决策部署,扎实组织舞台艺术送农民文艺下乡、入社区、进广场、进校园的各种艺术展演活动。二是广泛开展“图书智民”活动。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农家书屋的作用,倡导全民阅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开展送书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发挥应有的惠民作用,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固始。对x家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图书管理员基础知识”和“图书分类、编目”实际操作培训,共培训管理员x多人次。在2016年全民阅读活动中,固始县图书馆获得了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先进单位”称号;在“2016全民阅读——河南省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个人奖。三是广泛开展“电影益民”活动。积极组织、选派优秀放映员,选调性能优良的设备,分别在成功广场、根亲园、秀水公园、陈元光广场等场所放映公益电影x场,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x场。四是对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文化馆整合资源,选派业务骨干作为帮扶人才,到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供服务,为乡镇文化站建立信息共享的微信平台,实行交叉辅导。文化馆还采取全面辅导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对文化站专干进行培训。这些辅导与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为我县文化发展后劲积蓄了力量,促进了乡镇文化工作的创新,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各界市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五是实施“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支持计划。制定了固始县文广新局“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三区”文化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选派业务骨干,就“文化站免费开放”、“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农家书屋管理”、“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平台构建”、“文化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培训,下派人员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研究,整合传统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表演团体艺术人才资源,创作排练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南风情的文艺作品,立上舞台,送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三区”支持计划得到较好落实。

2.保护文物,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宣传《文物保护法》工作。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宣传作用,适时报道文物保护情况,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

二是重点文保单位申报工作。经过积极争取,有两处革命文物遗址—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大荒坡十八烈士墓顺利升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部级2处,省级x处,市级7处,县级x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县。

三是文物保护执法工作。县文物局和县公安局成立联动办公室,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加强与乡镇文化中心和业余文物保护员的联系,全面了解和掌握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动向,经常不断地到重点文物点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是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争取立项和实施了一批保护工程,秦氏故居修缮工程方案总预算为x万元,已经得到省局批复;投入x万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元光祖祠修缮工程已经竣工验收。陈元光祖祠建筑群消防、防雷工程于2016年初竣工完成验收。

五是切实做好县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为庆祝第x个“国际博物馆日”,县博物馆举办了河南省精品文物(青铜器类)图片展,展出了河南博物院藏一部分青铜器文物的图片及详细内容,宣传和展示了我省悠久的青铜器制造历史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展览吸引了大批群众参观。

六是努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和发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组织开展了重新认定第一批固始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开展了第二批固始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开展了首批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首批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选命名工作;开展了第三批固始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申报认定工作,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遗产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期间,文广新局在县城陈元光广场组织举办固始县2016年“红红火火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广新局组织举办了“固始县第二届皮影戏展演赛”、“第二届固始大鼓书展演赛”和“固始县2016年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传统舞蹈展演”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3.强化监管规范秩序,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联合县公安局、消防大队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城乡网吧、娱乐场所、影剧院等文化市场开展消防“大兵团作战”检查活动。注重对重点时段、重点问题的监管。抓好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治理工作。严厉查处涉及学校周边环境的文化市场案件,打击在校园周边兜售盗版书报刊的游商游贩等,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重点,精心组织部署“清源”、“净网”、“秋风”、“护苗”等专项行动,与责任相关单位签订了“扫黄打非”目标责任书,保证“扫黄打非”工作的顺利开展。

4.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认真做好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项目的申报工作,配合九华山旅游风景区做好贴息贷款和恒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主动做好文化产业政策的宣传工作,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从事文化产业的经营,配合做好有关文化产业项目的推介工作。积极组织文化产业政策、优惠措施和规划项目的制定工作,促进我县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广播电视工作

1.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新成绩

内宣方面。重点做好脱贫攻坚、人大、政协“两会”宣传、配合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城区交通整治、全县安全月生产等宣传报道,推出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栏目和系列报道,确保县委、县政府大政方针在第一时间传送到千家万户。

外宣方面。在做好内宣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向上级台积极报送稿件。截止目前,已在央视、省台实现外宣发稿80多条,其中,央视《新闻30分》、《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中国之声》共播出消息7条。

2.乡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年初,成立了农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加强对农村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技术指导。积极筹措资金,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先行先试,收到了明显效果。截止12月,已整转x户,超额完成x万户工作目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牢固树立用户至上服务理念,增强员工危机意识,通过优质服务,努力提高老用户的续费率,并带动新用户新业务的增加,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做好从过去的事业管理向企业经营型的转变;二是从垄断经营型向服务竞争型的转变;三是从建设、器材、设计、施工管理的混合型向服务运营商转变。

(三)文化扶贫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县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相关精神,严格贯彻实施文化扶贫工作各项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维,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驻村扶贫工作。一是经过先后三轮精准识别,进一步厘清了茶棚、元圩两村贫困人口各类底数,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现有贫困户x户、x人。二是制定了两村驻村帮扶工作规划和脱贫攻坚规划及驻村帮扶实施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时间、步骤、方法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三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多策并举。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和两委班子一道,对所有贫困户定项目、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人,通过易地搬迁、雨露计划、产业扶贫、政策保障等扶贫项目,保证多个贫困户家庭都有2到3个扶贫项目,夯实脱贫基础,保证脱贫计划兑现。四是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局党委明确1名科级领导干部统筹驻村扶贫工作,推荐2名股级以上领导干部出任驻村第一书记,选派4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同时要求局正股级以上2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共帮扶x户、x人。五是驻村工作队在吃透村情户情基础上,多方奔走,积极协调,跑项争资。2016年帮扶茶棚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彻底解决了基础设施薄弱严重不足问题,帮扶元圩村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和元祖公路交通桥工程,农电网二次改造工程,帮助两村实施了文化广场建设和交通扶贫工程,易地搬迁工程。通过指导扶持元圩村种植香菇能手姜后生,投入x万元帮助全村x户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使扶贫计划真正落实到位。六是千方百计开展对口帮扶,局党委先后投入资金10万元,帮助两村修缮了村级活动场所,购置办公桌椅,通过三高寄养模式,帮助40户贫困户发展固始鸡养殖,当年增加收入户均x元,并走访慰问了所有贫困户。七是协助村两委班子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健全完善了档案资料,一户一袋,分类保管,规范管理。驻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完成扶贫考核指标。文广新局承担扶贫攻坚5项考核指标。一是县图书馆要达到“国家三级图书馆”标准。固始县图书馆2010年1月通过文化部评估定级命名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13年通过了文化部“国家二级图书馆”的评估评定。二是县文化馆要达到“国家三级文化馆”标准。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固始县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目前正在文化部网站进行公示。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x个乡镇(办事处)分期分批新建了拥有300平方米活动面积的综合文化站,已建成31个(秀水办事处文化站和番城办事处文化站正在选址规划之中)。固始县x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人员配置按照大乡镇3人,小乡镇2人配备,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全供。四是通广播电视贫困户情况。2016年底,全县已为x户贫困户开通电视,占全县贫困户x相比2015年增加10%。五是贫困村村文化中心建设情况。按照既定目标,我县x个贫困村要在2017年4月底完成文化中心建设,鉴于文化扶贫工作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文广新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努力推进文化中心建设。县委政府及时召开全县文化扶贫工作会议,关于成立固始县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固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始县实施贫困村文化扶贫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对文化扶贫工作督促检查。各乡镇(办事处)按照实施贫困村文化扶贫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因材施策,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的建设方案,加大力度,迅速推进,按照村级文化中心“七个一”的标准,安排部署文化扶贫工作。已有x个贫困村确定了文体广场选址和文化活动室用房。x个贫困村中计划在第一批建设的有x个村(2017年1月底前完成),占总数的x计划在第二批建设的有19个村(2017年4月底前完成),占总数的x目前,我县贫困村文体广场建设正在紧张施工,确保在2017年4月底前完成全县x个贫困村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任务。

二、抓责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1、明确责任分工

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的政治责任,突出任务分解、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切实做到工作职责分工安排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责任延伸到哪里,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局党组始终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今年局党组先后召开3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切实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成立了固始县文广新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固始县文广新局党委及其成员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和《固始县文广新局纪委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清单》的通知。严格明确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工作任务,坚持分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确保了反腐倡廉责任落到实处。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反腐倡廉与全县其它工作同安排部署、同检查监督、同考核奖惩。年初,局党组与10个二级单位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突出强调了“一把手”总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2.深化宣传教育

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注重教育在先,预防在前,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大宣传”工作格局作用,进一步促进全局干部职工勤政廉政,大力营造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一是多措并举,狠抓学习。首先,切实将反腐倡廉理论和相关党纪法规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季度开展反腐倡廉理论学习。及时认真学习传达、全面理解把握中央、省、县纪委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实行分级负责。截止目前,党组中心组共集体学习6次,分别请县委党校、县纪委、县直工委专家,领导授课5堂,受教育党员干部300多人次,向每个党员发放《廉政准则》学习读本300本。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县电台、电视台主流媒体的“新闻”、“专访”、“曝光台”、“公益广告”等形式,加大对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继续加大对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有效提高广大干部的廉洁意识、法制意识,使“勤政廉政”深入人心。今年,我系统参加县委、县纪委组织的“两学一做”知识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和组织奖的好成绩。三是正面引导、典型示范。以早警示、早教育为目的,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观看《忏悔实录》、《鉴史向廉》、《榜样》和廉政戏剧《暴式昭》、《燕振昌》等,受教育人员达300人次,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3.强化监督检查

一是强化对维护政治纪律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省、县有关维护稳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及时调整完善WW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维护稳定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切实细化责任,明确任务,全面形成党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局纪检检察具体监督的工作格局。在今年12月教师集体上访事件中,我们电台、电视台充分发挥县委、政府的喉舌作用,坚持正面宣传,正面引导,很好地支持全县WW大局,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

二是强化对文化惠民工程的监督检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县有关要求,紧紧围绕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和落实,加强文化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3次,确保专款专用。

4.严肃查办案件

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主渠道作用,多途径深层次挖掘案件线索。在开通了信访室举报电话的基础上,今年还开通了党风廉政监督举报电话、行政效能投诉电话并在33个乡镇办事处和6个县直窗口单位放置投诉信箱,有效畅通信访举报诉求渠道。联合县纪委、监察局、县委政府督查室、县信访局等职能部门,从排查问题入手,捕捉案件线索,今年共办理信访案件7起,县纪委、监察局批转自办案件3起,给予诫勉谈话9人,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1人。

5.弘扬廉政文化理念

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工作“三主”作用(即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和“三大”优势(即文化人才、文化阵地、文化资源),把廉政与文化相结合、教育与艺术相结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开展“宣廉、讲廉、书廉、演廉、唱廉”等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构造廉政教育大宣传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共担责任”的舆论氛围。一是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新闻、专栏、专访、曝光台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县委、县纪委监察局、各乡镇(办事处)、县直各单位反腐倡廉会议、活动新闻80多条。在电视台一、二频道滚动播出廉政教育公益广告《回家吃饭》等积极宣廉。而是利用“三馆一站”积极开展讲廉、书廉、演廉、活动。县根亲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近20万多人次,我们将“廉吏孙叔敖”、“王审之为官清正”、“状元吴其濬”等固始贤臣廉吏的事迹向参观者讲解,让外来者了解固始民风淳朴、清官辈出的历史。在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增设廉政教育图书,用简易读本、插图等形式向少儿介绍历代清官廉吏的故事。县文化馆结合“送文化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演出活动,增设廉政教育内容,全年先后下乡巡演46场,影响和效果显著。充分利用全县33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和部分村级文化大院这个平台,开展廉政教育,文化站的书画室和文化大院宣传长廊不同程度增设廉政教育方面内容。三是利用专业文化人员和民间文艺团体等形式,创作和搜集“唱廉”内容。

一年来,文化广电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例如事业、产业发展上创新意识不强;文化广电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理论、业务学习不够深入;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不够经常;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奋力加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加快我县文化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6

序号

普法对象

重点普法内容

普法责任和落实形式

预期目标

责任部门

1

局领导、局机关干部职工、局属各单位干部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内容

1.将保密法律法规列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

2.举办保密专题辅导讲座

3.组织观看保密警示教育片

增强保密意识,提高法纪观念。

办公室

 

2

局领导、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局属单位班子成员

《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

1.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集中学习,领导导读带学,每次安排2-3位同志重点发言、3-4位同志交流发言

2.发放书籍,要求完成自学

通过组织学习,确保党员干部对党的政策法规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法规意识。

机关党委

(兼机关纪委)

 

3

局领导班子、局属单位负责人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

《广东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

1.局长办公会组织学习

2.联合广州市内部审计协会举办局属单位负责人及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班

3.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对相关单位进行宣传、指导

增强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和审计业务能力。

机关党委

(兼机关纪委)

 

4

演出经纪机构及各区文广旅体局审批人员

营业性演出法律法规

举办专题培训班

一是演出经纪机构加强演出内容自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二是按照法律法规报批演出,守住红线,不碰底线。

政策法规处(审批管理处)

 

5

局机关全体干部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化旅游法律法规

1.举办法律培训班

2.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宣传

3.组织参加全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

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素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策法规处(审批管理处)

 

6

局主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馆长(含副馆长)、中层以上干部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

1.对内采取结合专题培训、辅导讲座、专业自学等形式进行学习互动和研讨交流,并辅以适时现场调研、参观见学

2.对外利用各公共文化场馆电子设备,落实好对广大民众必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普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普法对象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处

 

 

7

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及社会公众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1.发放普法宣传材料

2.举办全市非遗培训班

宣传学习非遗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我市非遗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8

文物相关单位

《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

1.举办培训班

2.发放材料,要求完成自学

加深对文物保护相关规定的认识和了解,用以指导具体工作。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9

文物所有人、管理使用人、游客

文物保护法及文物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通过文物安全检查、在文博景点派发宣传手册,宣传文物保护、文物消防安全知识

普及文物保护有关法律知识

文物管理处

 

 

10

 

社会公众和全市的博物馆

《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和配套文件

 

 

通过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政务网宣传《广州市博物馆规定》,派发《广州市博物馆规定》,解答疑问和给予工作指导

  宣传学习地方性法规

   博物馆处

 

11

各区旅游景区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A级旅游景区经营者、旅游景区从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和日常宣传教育相结合

通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强化宣传力度,并将普法融入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增强景区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旅游景区从业人员遵法守法意识,更高质量提升安全生产、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资源开发处

 

 

 

 

 

 

 

12

各区旅游主管部门、星级酒店、旅行社企业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导游、领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旅游经营行为、旅游服务、旅游安全、导游领队服务行为等相关内容

1.通过局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2.制定公开行政职权事项办事指南,公开行政行为情况

3.举办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班

4.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2021年广州地区旅行社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点危险源排查工作

5.适时召开2021年旅行社安全管理工作会议

6.加强对旅行社巡查及约谈,将普法工作落实在平时工作中

7.解答政府服务热线关于旅行社、导游政策法规的咨询

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升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规范行政监督检查行为,把普法融入行政管理全过程。大力普及旅游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动依法治旅平稳发展。

旅行社与旅游饭店管理处

 

 

13

局直属各单位、局机关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信访条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安全应急法律法规

1.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2.组织开展安全法律及信访业务培训

提高局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局系统依法依规开展信访工作质量水平。

 

市场管理与安全处

 

 

 

14

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内部人员

 

《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旅游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每半年组织一次执法业务培训,利用自媒体、社会媒体广泛开展文化市场法治宣传活动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升廉政意识,切实提升执法办案能力。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处

 

 

 

 

15

社会公众

《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旅游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指导各区广泛开展文化市场法治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公布典型案例、组织培训等形式,推进法制宣传进基层。广泛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活动宣传

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抵御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占领基层宣传思想阵地,营造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16

社会公众

《著作权法》《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章

1.“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按照“扫黄打非”、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部署,集中开展版权执法宣传活动

2.落实以案释法,文化市场典型案例,广泛利用各种平台和阵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提升社会公众保护创新、鼓励创作意识,提升市民群众保护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侵权盗版意识,普及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17

网络企业

《网络安全法》等与网络文化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1.召开互联网企业监管座谈会

2.利用剑网、净网等专项行动,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派发宣传单张、组织专题培训

普及网络出版、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视听等法律法规,提升网络文化企业守法经营意识。

 

18

社会公众

《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旅游法》《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指导各区广泛开展文化市场法治宣传,采取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公布典型案例、组织培训等形式,推进法制宣传进基层。广泛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活动宣传

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抵御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占领基层宣传思想阵地,营造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19

社会公众

《著作权法》《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章

1.“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按照“扫黄打非”、综治(平安建设)宣传教育工作部署,集中开展版权执法宣传活动

2.落实以案释法,文化市场典型案例,广泛利用各种平台和阵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提升社会公众保护创新、鼓励创作意识,提升市民群众保护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侵权盗版意识,普及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20

网络企业

《网络安全法》等与网络文化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1.召开互联网企业监管座谈会

2.利用剑网、净网等专项行动,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派发宣传单张、组织专题培训

普及网络出版、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信息、网络视听等法律法规,提升网络文化企业守法经营意识。

 

 

 

 

 

 

 

21

 

 

各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社会公众、局机关工作人员

《旅游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旅游行政处罚办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导游管理办法》《广东省旅游条例》《广州市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关于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纠纷处理、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市场检查、旅游行政处罚、旅游投诉处理等的内容,《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行政法律法规

1.积极抓好普法宣传和人员培训工作。一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进行普法。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开展旅游质监公益宣传活动,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文明出行。二是通过举办广州市旅行社质监专员培训、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等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2.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健全约谈促进整改机制。通过约谈,提高旅游企业领导的大局意识、法治意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市场环境。二是督促各区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及行政调解过程中,向行政相对人进行普法宣传

 

在全系统内广泛开展旅游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旅游投诉调解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7

世界文化遗产通常分为两大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个概念,由于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有一定的缺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决定在《公约》中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照这样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包括节庆、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民族文化活化石”。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开幕式上,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由此,我们可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做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情结”。

二、高校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能够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能力、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而高校档案馆也可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档案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活化石”,也就是我国重要的档案资源。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存、保护、传承与振兴都离不开档案管理,这些都需要高级别的档案馆的人力支持,如: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申遗档案的建立、申遗档案的妥善保存与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当地高校档案馆都可以为此做出技术和场地支持。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类和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通常是经过口传心授来传承的,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它们正在逐步消失,抢救、保护它们已经成为保护遗产的当务之急。

近几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承担,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惟一的选择。众多的高校都设有艺术系科。通过高校档案馆推动艺术系科师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同时也壮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量。所以,高校档案馆应当勇于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让高校档案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中的重要成员。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主动收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对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工艺进行记录,建立声像档案,以此形成高校的特色馆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档案馆可以带领高校的艺术师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对民族文化的形成环境、民族民间音乐的曲谱、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方法进行传统的纸质档案记录和保存,同时可以采取数码相机对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工艺制作等进行现场采集和记录,既便于备份、复制,又便于传播和利用。

三、高校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

高校档案馆是重要的原始资料保存机构,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它所保存的原始资料能够为高校这一文化机构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作为高校档案馆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作为自己的特色档案馆藏,将当地相关一些文化资料集中起来,以便管理和更好地为高校师生研究、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

我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过,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比如被称之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西藏年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差不多到了人亡歌息的地步。因为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重要部门之一,高校档案馆有责任为全校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文献信息的利用。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出现的“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发生。为此,可制定合理的档案馆藏开放制度,通过各种途径、主动的向全校师生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特色档案服务,还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在校内举办展览、组织艺术系科的学生到各地去参观,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培训,为当地社会文化活动提供设施或有组织的服务,以实现保存、利用特色档案的重要目的。例如,我校档案馆依托非物质文化遗文献机构“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了许多当地的民间技艺工具和民间劳作生产工具实物,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了实录的收集,大大充实了我校的特色档案资源。为加强西南地区土司文化研究,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我校还成立了“长江师范学院西南地区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在深入挖掘西南地区土司文化内涵、积极构建土司文化体系、有效促进我校相关学科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大程度上丰富了我校的特色档案资源,还能为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政策参考。

非物质文化宣传方案篇8

[关键词]档案;文化价值;研究

一、档案文化价值的理念

档案文化价值的形成理念是,为了完成档案的文化职能,表现出档案事业系统当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工作形式和有关要素在特定环境中的运行原理。第一,内部矛盾属于事物变化的重要矛盾,在档案所表现的表面文化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时,应该推动档案文化价值方面的开发。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人脑在认识与感受客观事物的时候,进行一种非常高级的理性思维活动。所以,应该进一步开发并且全面的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第二,就外部环境而言,要想完成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应该全面利用档案的优点,在文化竞争当中获得优势。档案文化价值不可以局限在档案文化的价值开发,而是要把档案的文化价值融入到社会文化当中。例如,资料、文物以及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和网页。因为档案的文化性间接影响了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所以,竞争观念也是档案文化价值在进行开发和利用时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二、档案文化及其分类

笔者认为如果要对档案的文化价值实行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文化、档案文化的相关概念,它是我们对档案文化价值准确认知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的概念和范围很广,因此当前学界对档案文化这一定义有多种解释。本人认为,档案文化这一概念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定义:广义的和侠义的。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档案是文化形态的一种产物,遵循文化产物的所有特征和商品的总和就是档案文化。档案文化有多层含义,它不但涵盖档案的实体文化,还涵盖档案的事业文化。档案属于文化范围,文化涵盖档案所实施的所有的服务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档案库基础设施等。比如:档案浏览文化、档案建筑文化、档案管理文化以及档案传播文化等等。另外,以档案、档案服务以及管理工作为中心的档案事业,也隶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由此我们可知,广义的档案文化从阔度上来说,特别广,不仅涵盖档案的实体文化,还涵盖档案的管理文化、档案学文化以及商品文化等。侠义上的档案文化专指的是档案的实体文化。从档案部门的文化建设和完成档案文化价值方面来说,本文所指的档案文化是侠义上的档案文化。

假如想要准确的认识档案文化价值,那么就一定要对档案文化做出合理的分类,进而掌握各种类型的档案文化价值。而要想对档案文化进行分类,就应该先考察文化的分类。相关学者对于文化的分类进行了很多的探索。英国学者马林诺斯基按照文化的职能,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分成四个部分。即社会组织、物质设备、语言组织以及精神文化。而美国学者奥格本则从文化的职能和产生方面着手,先把文化现象分成两方面,即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然后,将非物质文化分成三方面,即艺术方面的精神文化、宗教以及规范人类行为的制度类调适文化。

另外,按照文化职能调适过程中的差异,可以把文化分成文化行为和文化事物;也可以按照人民群众的参加情况把文化分成特殊文化和一般文化。例如,农民的文化和老年文化。

三、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一)提升社会档案文化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最近几年当中,社会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忽视了档案文化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社会档案文化观念不强。档案文化观念薄弱,会在心理方面影响到人们对档案文化发展、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所以,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对档案文化的宣传、例如,把档案文化的宣传与档案展览相结合,把档案文化宣传和档案法制宣传相融合,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档案文化观念。同时,也能够营造有助于完成档案文化价值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进而弘扬档案文化、推动档案文化的发展。

(二)优化馆藏档案资源配置,提升档案文化资源建设

最近几年,档案馆收藏的档案资源在来源方面非常单一。并且,档案资源信息的覆盖范围和辐射量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距离渐行渐远。由此可见,档案馆应该凭借增加征集工作,来提高档案资源的深度以及广度。使得档案馆与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接轨。档案馆还应该面向全社会进行开发,设置简单的流程,进而便于人民群众对档案文化资源的运用。

(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或者将档案文化看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假如没有档案,那么也就失去了直接记录以及积累文化的原载体。由此可见,档案文化具备保存、继承传统文化的职能。只是,正如部分学者所言,档案不仅可以被动的记录和反映历史,而且还可以直接参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并且,为实践活动提供基础、条件、知识信息以及精神动力。档案文化不但是保存传统的文化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可以直接参与社会创新实践,进而发展先进文化。重视档案文化的继承性,不代表传统档案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对传统档案文化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四、总结

在国内,重视档案文化价值的学者人数在逐渐上升,学者们对于档案文化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档案走向大众、档案和休闲牵手的趋势当中,利用对档案文化价值的相关研究,能够得出档案文化出现的根源。同时,也能够得出档案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只要树立科学的开发观念和利用观念,那么档案文化价值就肯定可以全面的表现并且扩展开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疗管理专题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