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文

时间:2023-09-25 11:56:26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1

要,又能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它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特点――材料简单、手工生产等。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更体现了深蕴的文化传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它是民族文化的真实续存。本文对手工工艺制作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时机、改革与创新以及它对中职教育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艺美术 民间手工制作 实践 手工生产 创作

1 概述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现代化选择日益普遍,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在此背景中,高速发展的经济、根本变革的社会,与尊重、认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全球民族国家普遍性问题。这一问题深刻地关系到这些国家是否能够在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持续维护民族文化特征,持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民族自尊心等等。

天津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形成了缤纷多彩的民俗形式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泥塑、风筝魏制作技艺等都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这些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然而,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逝,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减少,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等现实问题,迫使我们急需思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使它们传承和发扬下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目前,每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洽谈会,给各地区的院校提供了展示具有地域特色艺术作品的机会。展洽会将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强化学生技能、服务社会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加以展示,进一步推动了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给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今年的展洽会共有240多个中高等职业院校及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参加,选送了约900多个项目,其中多数是中高等职业院校研发设计、生产的技能作品,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技能作品向市场商品转化。同时展洽会还开展了其他形式的洽谈活动,如合作开发、技术转让、作品有偿推介等。

2 当前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绝佳时机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为社会所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关方面的研究关注愈来愈多。而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手工工艺是出类拔萃的。

目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下出游势头的迅猛发展,“民族非物质文化示范基地”的形成,使产业发展获得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经过近十几位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时代背景、宏观政策、市场以及消费群体等的调研、分析与探讨,已经形成了从战略理念、战略定位、运作策略到运营模式等一整套创新的、系统的发展模式,特有的地域性使其具有发展性,因此它有条件成为中国最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示范基地,将其做大做强,可有力推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可以使这些濒危遗产得以传承,通过整合现有的制作加工作坊,使艺人们得以创新技术和交流。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珍惜;有利于活态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与弘扬;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水平;有利于提升保护、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世界的地位;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战略目标,必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3 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改革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教育系统,学生的人数也不断地增加,工艺教育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增强。同时,由于我国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也间接推动了各地域申遗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的差距较大,因此各地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也不均衡。如在东南部经济发达的地区,从事民间工艺的人才较多,发展空间较大,而经济落后的西北部,受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从业人员相当少,因此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我国的民间美术工艺未来的发展之路坎坷重重。

近几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手工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拓展了它的产品形式、展示方式及消费市场,还改变了它的传播平台,而这些都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是指那些利用现代网络数字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渠道传播到电脑手机等终端的过程,与传统媒体相比,互动性、主动性更强。

4 民间手工制作对中职教育的作用

虽然我们都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随着现代经济的深化,环境的变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工作挑战很大。但是我国的教育却越来越重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本专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工艺术实践和企业生产相结合。下面我们主要了解下民间手工制作艺术对中职教育的作用:

4.1 校企结合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目前,展洽会的顺利开展不仅加深了校企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合作。这样就更加突出了展洽会举办的目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院校的研发设计与企业之间的生产紧密结合,促进我国的手工工艺的中职教育,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早日与国际接轨。因此展洽会的举办进一步彰显了校企结合的作用。

4.2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学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增加了大量的手工制作内容,一改过去只重视绘画和欣赏的教学思想。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要对作品进行结构的设计、色彩的安排,在制作过程中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提供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如在上完“变废为宝”这一课后,我看学生们对课程教学内容很感兴趣,便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时装表演赛,材料则是身边经常见到的“报纸”,学生利用这些废旧报纸来设计服饰,并穿戴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表演,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们的参与兴趣非常高,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这样的课堂也使美术教学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有所用。

4.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立体作品对于学生的感官体验是非常形象和直接的。因此在中职艺术设计学院,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和专业方面的优势,多开展一些传统民间艺术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木版年画及灯彩。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进一步促进民间艺术产品的设计。

这样,既注重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01).

[2]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2006(12).

[3]梁艳霞.剪纸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技术研究[J].包装工程,201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2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凉茶;南粤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3-02

一、广东凉茶的客观背景

广东地区水土湿热,每逢季节变换或偶食煎炸食物,难免上火,所以广东人素有多喝凉茶的习惯。笔者的家乡正是在广东,从小就零星地听闻关于凉茶起源的传说,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究后梳理了凉茶起源故事的来龙去脉。

广东凉茶的创始人是广东鹤山平民草医王泽帮,有“药茶王”之称,每次从白云山采集中草药后,就在自己的药材铺里卖药诊症。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王泽帮有个乳名,叫阿吉,随着年纪渐大,人们就习惯称呼其为王老吉。不久后他的凉茶因一事而广为传播。

其实,广东凉茶是利用中草药的寒凉药性来消解人体内热,达到清热解毒、防治疾病等功效。广东凉茶虽然也被称为茶,但是却与传统的茶不同,不具备茶的特点。凉茶是用中草药加水煎熬而成,而传统的茶大多只需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凉茶有时可以与其它的药物一同服用,而传统的茶不能用来送服药物;此外,传统的茶叶泡成的茶水中多含有能兴奋提神的咖啡因,饮用后能让人暂时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广东凉茶并没有这一功效。因此,广东凉茶拥有较强的特色,深受南粤人家的喜爱。

二、南粤文化与凉茶完美融合

从社会学理论中可知,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不仅包含了社会价值整合,还有社会规范整合和社会结构整合,但其中的社会价值整合最为重要并起基本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规范和结构都是以社会价值为基础,社会没有一致的价值观,其行为与结构也很难有效地相互协调,更难以造就共同的社会生活。诚然,社会中人们肯定存在着相互差异的价值观,但是统一的文化在社会中经过不断地传播、渗透、本土化,将会在人们当中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正如,社会文化所肯定的行为和事物,正是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社会文化所否定的行为和事物,便是大多数人所摒弃的。而广东凉茶,正是在南粤文化的基础上萌芽诞生,没有南粤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息息相关,没有南粤文化与广东人世代生活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就不会有今天的广东凉茶。可以说,南粤文化孕育广东凉茶,广东凉茶体现南粤文化。

在历史上,南粤地区被视为“南蛮”地区,成为流放罪人之地。虽然表面上并不光彩,但实质上却有助于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间接造就了不同文化沟通融合的平台;加之南粤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优势条件,所以南粤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胸怀包容外来文化的良好风气和心理传统。故南粤文化中渗透着这种内在的特质。

三、广东凉茶产业的外部扩张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广东凉茶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广东凉茶在“非典”事件中药效明显,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预防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来已经在南粤地区深入人心的广东凉茶,由此开拓了向北方地区的发展市场和空间。相比十年前,大多数国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凉茶传播的迅速。在北方的大中型超市的饮品销售架上,至少会摆放着一款广东凉茶,广东凉茶已经成了很多消费者的至爱选择,在北方饮品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从作为一种南粤地区文化的象征向全国传播,到今天,已被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宣传,广东凉茶经历着一段辉煌的发展。

这种空前的外部扩张性,一方面使更多人的身体受益于广东凉茶这种防治疾病、清热保健的药物,另一方面,产业的增强壮大直接为广东凉茶申请、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可是迅速的扩张便是凉茶的批量生产、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准入机制等。原本真正的广东凉茶是针对客人的“虚实寒热”体质、根据不同的配方对症下药,但批量生产的凉茶只能取大众常见疾病来预防治疗。可问题就在于,对于诸如感冒、发热、上火等程度相对较小的疾病,都很难用一种“万能”的中药或西药来治疗,更何况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效用都不一样,广东凉茶都是结合南方的湿热气候等,所以批量的凉茶只能在生产中均取中间的大众化指标,其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肯定不如对症下药的强。大批量生产、广告响应、传统“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的观念传播使广东凉茶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日常的百宝药箱。这样看似被万能神圣化的广东凉茶,在产业扩张、批量生产、形式广告中,实际上并不能达到人们所望的强效,消费者心中所想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久而久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有被欺骗的嫌疑时,就会对产品失去信心,进而可能引起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未来广东凉茶的发展

广东凉茶可以通过在文化品牌中增强竞争力。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当产品除价格外不存在差异时,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往往较低,这时产品的市场需求会上升。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价格差异普遍缩小,非价格差异决定的产品在市场上成败的关键。产品的竞争逐渐转向了质量、服务、品牌等非价格差异的竞争。产品的质量由技术决定,但对于众多凉茶企业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或者说技术差异并不大。那么,凉茶的品牌便成了广东凉茶发展的关键,凉茶的品牌差异直接影响了凉茶产业中各企业的竞争力。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离不开企业雄厚的基础支撑以及丰富深厚的文化渗透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一般情况下,这种文化力量来源于企业内部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而广东凉茶是南粤文化中典型的衍生品,没有南粤文化也就不会有广东凉茶的出现,所以在打造凉茶品牌时,不得不重视南粤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消费者通过对南粤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广东凉茶的销量,从而提高整个凉茶产业的竞争力;或者通过饮用广东凉茶来引发对其背后的南粤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从而间接拓展南粤文化传播的宽度和深度,让更多人了解南粤文化、让消费者更熟悉南粤文化。无论何种方式,在“消费者――凉茶――文化”这条双向的关系链中将产生良性的循环,对链中三者的发展都有极大的益处。推动关系链中两者间相互流动的力量,正是凉茶企业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与社会民间、政府部门联动起来,支持保护南粤文化、积极推广宣传南粤文化。

广东凉茶也应注重在销售市场中的自身定位。当前的消费潮流是在走向回归自然,天然、健康、绿色,这几个关键词是大部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连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样的饮料公司,也在不断推出以植物为原料的非碳酸类饮料,都是为了使自己能跟着这个消费潮流向前发展。广东凉茶如果直接以一种凉茶的姿态走进市场,很有可能会引起其消费者对功效的高预期与实际大众化指标生产的中效果形成矛盾,进而引起产业发展瓶颈。而现在部分凉茶企业已经试行将广东凉茶定位为饮料的销售模式,显然这是将广东凉茶置于保健药用性的凉茶与解渴时尚的饮料之间,这种让消费者心中产生似药非药、似饮料非饮料的广东凉茶,再附上天然、健康等标签,既让广东凉茶能名副其实地增产推广,又能顺应当下潮流吸引消费者购买。所以,这种发展战略在未来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马亚平.凉茶到底该怎样喝[J].药物与人,2010(7).

[2]王老吉凉茶传说[J].大众商务,2009(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3

必答题第一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4、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5、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6、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必答题第二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2、第十八条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3、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4、第十七条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

5、第十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推荐时应当提交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6、第二十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7、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8、第三十五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

判断题第一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是一回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传统的;二、表现的形式必须是传统的;三、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传统的。只要符合以上三条,无论有多少其他小的改动,都可以说该项目保持了“原汁原味”。(√)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文化联系,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必要去考虑如何保护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4、当代科技发展太快,传统技术已经严重落伍。所以,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可言。(×)

5、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有传承人,有的没有传承人。(√)

6、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各级政府只是这些遗产的“大管家”,而不是它的真正“主人”。政府的工作应该是动员当地民众保护好自己所传承的遗产,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通过举办传统庙会等方式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7、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学术机构来培养是最好的途径。(√)

8、传承人对正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改造,但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素材,去创作新的剧目或其他新的艺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能繁荣当代新文艺。(×)

判断题第二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传承人日益年轻化是件好事,说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经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2、我们应该提倡各地传承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政府可以把苏绣、蜀绣、湘绣、顾绣、粤绣等各种绣法的传承人组织到一起,让她们彼此学习,相互借鉴,这样大家的进步就会更快些。(√)

3、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天是要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简单,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统统放进博物馆,而不要做无谓的活态保护。博物馆式保护,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的保护模式。(×)

4、当代传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传媒确实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罪魁祸首。(×)

5、传统节日类遗产几乎都是从传统仪式发展过来的。所以,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都会有规模宏大的仪式。这也是鉴别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还原汁原味,是否还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一个传统节日如果只剩下“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6、一旦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怎么改编、改造——哪怕是放弃了传统内容、传统技法、传统原料,都不会影响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更不会将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

7、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是,保护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街道、桥梁,至于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歌舞、传统仪式活动,并不在传统村落保护之列。(×)

8、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公布了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抢答题(共40题,每轮二十题)

本组答题为抢答题,这一轮共有20题。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并宣布开始时,参赛队开始抢答,由第一位抢到的队答题,每题10分;如出现抢答(即主持人还没宣布“开始”就按报答器),则抢答的队被扣10分;如果抢答后回答不正确,也同样 扣10分。

1、都老是壮语对村寨头人的尊称。流传于融安各壮族聚居区。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隋唐时代都老有崇高威望,还拥有号令部众的铜鼓。请问:“都老”又称着什么?答案:布老、寨老滚人

2、在我县长安镇大袍村苗族聚居区,有一个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组织的带头人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历来都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他既是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寨中最活跃的人。请问,在苗族的文化中,这个带头人叫做什么?答案:芦笙头

3、我县的长安镇曾为广西四大名镇之一,河西的骑楼街也名声在外。据2011年统计,有近百年历史的河西骑楼街建筑总面积达到了23300平方米,请问:河西骑楼街总户数有多少户?答案:246

4、宗法制度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一旦家族人丁兴旺,经济宽裕,就要因袭旧制建立祠堂,祭奠祖宗,激励子孙。村寨中较为兴旺发达的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请问,我县目前保留较为完好、规模较为宽大恢弘的大良镇西村屯陈氏宗祠建于什么年代?答案:清乾隆嘉庆年间

5、融安县雅瑶乡有一个行政村叫冠带村,该村的名字是以一位明朝的总兵因得朝廷赏识,被封为英王,皇帝赐他顶戴(王冠)和玉带。后因被诬告他招兵反叛而被朝廷派兵清剿,在官军围困数月后自刎。后人为纪念他,把他出身地儿时生活的村庄命名为“冠带”(以皇帝赐予的王冠和玉带命名),请问,这名将领的名字中什么?答案:韦纲

6、长安大袍苗村流行着一种苗族传统生产习俗,开耕时间在农历一月初。开耕时,由寨佬荷锄,点燃包有家禽粪便的火把,出村后摘一把茅草(取单数),到田间向东方锄几锄,插上茅草焚烧,春耕开始。在举行这个仪式的同时,还要呤唱什么歌?答案:开耕歌

7、融安北部农村稻田的耕作,犁田和耙田各进行3次,然后播种或插秧。在水稻秋收后即犁田,使土壤在太阳暴晒下充分风化,泥土通过冬天的泡、沤,达到消灭病虫害、清除杂草种子和疏松泥土的目的。这种耕作方式又叫什么?答案:三犁三耙

8、打背工是一种民间劳动协作方式。流行于融安各民族居住的农村。春耕夏种,秋收农忙,建房造屋,婚丧喜庆,同族和同村人互相自愿义务帮工,获得帮助者随时自觉“还工”,但不要求按对方帮工所付劳力对等,可多可少,互不计较。需要帮工人家,预先做好计划,需要帮做什么工或多少人,提前上门告知。壮、苗、瑶各民族至今仍流行。请问这种方式又叫什么?答案:“滚揉制”。

9、浮石镇东江村和六寮村以烧石灰出名。在烧石灰这一过程中有很多讲究,首先是开山取石头时,由村上有威望的老者,拿一生公鸡拜山,求山神保佑,而且装窑时女人不能近场,由村上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装窑。装好窑后,杀猪敬山神,之后青壮年劳动力聚餐喝酒,多时十几桌。请问:要由几名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装窑?答案:六名

10、融安县长安镇太平村竹编帽子历史悠久,据说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用金竹编织帽子,名曰“太平帽“。太平帽是金竹破成的篾子织好底层,然后把竹叶铺匀,再编织面层,最后把帽边撩紧便大功告成。太平帽样式美观,结实耐用。太平帽是祖传工艺,全村男女老少均会编织。太平帽分为两种:请说出这二种帽子的名称?答案:弯头帽和尖顶小叶帽。

11、土地神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农村传统社会中却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民间有:“入村要拜土地”,“进山先问伯公”的民谚。在桥板壮族地区,土地神生日这天不能下地干活(动土),惊动“土地神公”。 请问:请问,这一天被称为什么节?答案:“土王节”

12、对野猪、山羊等较大的猎物实行围猎,小型猎物由个人狩猎。围猎时,猎手分工明确:有经验的、枪法好的猎手先去“把堂”即估计猎物可能藏身沟槽及逃跑时必经的路上把守,然后有“觅蹄”(脚印)经验的猎人带猎狗按猎物的脚印去跟踪猎物,一些没有猎枪的小伙子跟着觅蹄人后面,这些没有枪的小伙子又称着什么?答案:“猎脚人”

13、壮族地区大户人家多建院落。院落四周修建围墙或以房屋墙体作为围墙,形成封闭的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组合。入口处,建有大门,门框比普通的门高大,门板比普通大门厚重,两边有用青石加工成的门枕石,门楼上方建有双斜坡瓦顶,檐下形成一条遮阳避雨廊道。这种入口处的建筑叫什么?答案:门楼

14、晒楼是瑶族传统建筑。流行于板榄镇东岭、麻江瑶族聚居区。建在干栏房前或屋后,供晾晒衣物或纳凉之用。一般是从住房一面外墙平伸出去,靠几根圆木支撑,再铺上木板或者竹片,围上栏杆;一层,两层,甚至三层,远远望去,吊斗似的,高高挂在吊脚楼上,悬于半空中。多呈长方形,也有做成椭圆形的。这种建筑又叫什么?答案:虚楼、踩楼。

15、五色饭是我县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五色糯米饭、花色饭、花色饭、乌色饭。流行于壮、侗、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制作,作为扫墓,赶歌圩食用或馈赠亲友礼品。五色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至今各地民间仍保持这一传统风俗。那么,五色饭中的五色指哪五种颜色?答案:红、黄、蓝、紫4色,加上糯米本身的白色

16、糯米糍粑是流行于融安各地的民族特色食品。即将糯米浸泡、淘洗后,放入蒸桶内烧火蒸熟,然后将糯米饭倒入石臼里,用木杵反复舂捣。待将糯饭舂成糕状后,将一小团糍粑,先在手上捏成圆形,然后摆放在饭桌上,糍粑即慢慢硬结定形。请问:做糯米糍粑一般都在什么时间?答案:清明节和春节时

17、艾粑粑是一种传统风味食品。流行于我县各地农村。清明节前后,摘取山野的黄花菜的嫩花芽或苦艾的嫩芽,用清水洗净后搓揉,再与糯米搓揉成团,包上加糖的花生芝麻馅,用铁锅煎成饼状,煎熟或蒸熟。今仍时兴流行。请问:艾粑粑通常在什么时候才制作?答案:清明前后

18、长安镇流行吃一种食品叫滑滑粉,它也是一种民族传统食品,它滑嫩而带韧性,美味可口。今仍时兴流行。那么,这种食品还有二种其他的叫法,这二种叫法是什么?答案:卷筒粉、肠粉

19、融安北部山区素有歌海之称,逢节有歌,逢喜事有对歌。谁家讨媳妇、嫁女、招郎上门、弄满月酒、进新房等都有对歌活动。外村的亲友来走亲戚,做东的这个村的歌手们都主动去与客人或外村来玩的对唱山歌,先是请歌师,后是唱客气歌,接着就是盘歌,盘歌的内容很多,有时事政治、名人轶 事,自然知识,情歌对唱。有的连唱三天三夜不罢休。这种对唱的方式也叫什么?答案:“坐堂歌”

20、在腊月下旬杀年猪时,将蒸好的糯米饭,在糯米饭里放上适量的盐、五香粉、胡辣粉拌匀,然后将生猪血与糯米饭拌匀后灌进猪大肠里,灌好猪大肠后放锅里蒸熟,然后放炕上熏烤,吃时洗净蒸热切成片状。我们当地称这种食品叫什么?答案:“郎棒”

21、“草鞋”是用糯稻谷的草芯编织而成,至今在该地区仍有少数农家妇女织草鞋穿上干农活。草鞋有粗细之分。一般“粗草鞋”是上山下地穿用,“细草鞋”是赶圩走寨时穿用。其中,“粗草”有两种:一种是用三根草芯为一股,编织成鞋;一种是用三根草芯为一股缠上布条编织成鞋。请问:粗细草鞋制作在板榄、大将、雅瑶、大坡等乡镇有多少年历史?答案:500

22、唱龙歌是自清代咸丰年间,从湖南传入。每当春节至元宵节,融安县的板榄、大将雅瑶、大坡等乡镇均有舞龙习俗。扎龙材料可以用纸或草,那么纸扎的和草扎的龙分别叫什么龙?答案:纸扎的的叫明龙,草扎的叫黄龙

23、在百年彩调历史中,从融安走出了一批优秀彩调人才。1955年广西彩调团成立,长安业余彩调团杨爱民、傅锦华等人先后被调到团里工作,成为团里的业务骨干,1960年,她们参与演出并由傅锦华主演的彩调剧《刘三姐》进京演出。四进中南海怀仁堂, 得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和赞赏。请问,进京演出的时间是1960年的几月?答案:6月到10月

24、彩调《龙女与汉鹏》进京成功演出,促进了融安彩调的兴盛,村村有文艺队,到处演彩调。请回答:2008年,长安镇、大将镇被文化部评为什么之乡?答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5、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那一种步法应用最广。答案:矮桩

26、杨爱民是我区有名的艺人,原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集编、导、演于一身,在彩调史论的研究上亦颇有建树,在彩调剧界享有较高的声望。被称为“彩调王”、“彩调博士”、“当代彩调专家或权威”, 彩调剧《刘三姐》莫进财扮演者。请问:杨爱民是哪里的人?答案:融安县长安镇人

27、原广西彩调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是第一代刘三姐之首、彩调代表性传承人。电影《刘三姐》主唱,她清澈的歌声被誉为天籁。她编排的彩调旦角舞蹈及身段作为教学训练范式,一直沿用至今。请问:她创作的身段共有多少套?答案:十三套

28、广西文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文场广西文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2008年11月,长安文场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请问:文场又叫什么?答案:“文玩子”、“小曲”

29、长安文场后继人蒋耀芳在老艺人曾贵春的传教下, 创作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经典文场唱段,请问:该作品是根据现代京剧哪一个作品改编的?答案:《红灯记》

30、长安芙蓉酥,是一道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它色泽金黄、香酥可口,选料讲究,油而不腻,列为长安镇宴席上传统四大名菜之一,请问:所谓的四大名菜是指哪四道菜?答案:扣肉、元蹄、芙蓉酥、白切鸡

31、长安芙蓉酥什么时候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答案:2011年6月

32、1978年,融安县人民政府将龙舟赛纳入政府举办,当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龙舟赛,来自融安、融水两县共33艘龙舟参赛。1984年9月举行第三届龙舟赛,首次打破了无女子赛龙舟的惯例,请问,本届龙舟赛共有几支龙舟队参赛?答案:6支

33、经过百年打造,融安县龙舟赛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并被人民网举办的第三届节庆创新论坛评为2012年最佳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节庆品牌。请回答:融安龙舟赛哪一年于年获柳州市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案:2013

34、融安龙舟龙舟制作在2013年列入柳州市第四批非遗名录,请问:作为第三代龙舟制作工匠的代表人是什么人?答案:沈观佑

35、在苗族同胞聚住的村寨,每到农历正月就会举行苗族同胞的民俗节日——“芒蒿”节。“芒蒿”,是苗族语,意为“野人”。 野人是苗族人民崇拜的动物,它象征着强壮和力量。我请问,我县什么地方举行“芒蒿”节?答案:长安镇大袍屯

36、请问:哪 个乡镇的 “三月三”会期为融安县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大型民族传统节日。答案:板榄镇

37、彩调艺人胡秀珍专习唱功老生角色,唱功超群,天赋喉嗓,字正腔圆,越唱越明,表情动人,恰似艺苑中的一枚“金针 ”,为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艺名,这个艺名是什么?答案:“指南针”

38、长安文场是以曾贵春为首的长安文场等老艺人,对长安文场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传承,给后人留下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自治区文化厅哪一年授予长安镇为“文场之乡”, 2004年

39、秦兆祥,艺名“乡巴画匠”,融安县沙子乡三睦村石岩屯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读过私塾,十四岁随师学艺 。请问,他于哪一年获得获得广西首批“民间高级工艺师”称号,答案:2006年

40、《融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从2006年至2009年底,历时三年,共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少条?答案:1000余条

41、打油茶是民族传统饮食。流行于东北部地区农村。把锅烧热,放入茶油,将茶叶煸炒,注入适量开水煮出茶味,调好味,经滤瓢隔离茶渣,用小碗分盛,放入阴米(即蒸熟晒干后的糯米饭)、油炸花生、炒猪肝、小肠、麻雀蛋等,咸甜自便。特点:颜色浑黄,浊而不沉,既有浓茶的香味,又有阴米、花生的香脆和猪肝、小肠的美味。打油茶待客,请问:客人一般喝几碗,以示对主人的尊重。答案:3碗

42、抢花炮是传统游艺项目。抢花炮一般在各个庙宇每年一次的祭祀活动期间举行,同时还有舞狮、拳术表演等活动。请问:抢花炮这一项目流行于我县的什么地区?答案:板榄雅瑶等乡镇

43、盘古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繁衍人类的创世始祖。盘古庙是壮族民间宗教庙宇,源于原始末期的始祖崇拜。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地区多有修建。我县境内有盘古文化遗存。请问:我县境内有多少座盘古庙留存?答案:17座,

44、融安民间信佛、道历史久,信者众。清末民初,长安方圆一公里左右,人口不过五千,有五家做法事的专业道馆,他们分别是杨道馆、张道馆、林道馆、秦道馆和什么道馆?答案:李道馆

45、文场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音乐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其中大调有:越调(又称月调)、丝弦(又称思贤)、南词、滩簧四个。越调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请回答,丝弦所表达的是什么?答案:丝弦宜于表现叹息、惆怅的情

46、我县老艺人蒋耀芳等人创作文场剧《墓地琴音》、《迷彩情结》和《桔乡情》曾参加地区专业剧团文艺汇演,他们曾获得什么奖?答案:获音乐创作二等奖

47、相传有一年长安镇方圆十里数日无雨,水利不济。农民为了祈雨灌田,就以制作滤粉的木滤瓢祈敬社王,借制作滤粉时米桨从有眼的木滤瓢连绵不断流下的样子以祈老天降雨之吉兆。说来也巧,不日老天便数日连降大雨,灌溉了久旱的农田,成就当年五谷丰登。请回答,这个传说源于什么朝代?答案:清乾隆年间

48、在融安县北部的板榄、大将镇农家,都用竹筒将一二条活的昆虫放进竹筒里用生桐油浸泡,浸泡数月后便可做药,人生了无名肿毒,如疔疮、被跌打皮下淤血,就用这种昆虫浸泡的桐油涂在上面,肿痛就可以消失。请问,这种昆虫是什么?答案:蜈蚣

49、岑有培,芙蓉酥制作传承人。经营大三元酒家,以制作融安传统名菜为主,注册“岑师傅金牌”芙蓉酥。请问他是第几代传承人?答案:第七代

50、杨步云,国家一级演员,长安镇人,原广西彩调团团长,他曾获得了文化部的什么奖?答案:文华表演奖

第二轮比赛必答题目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2、第二十六条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3、第三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4、第三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5、第三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6、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7、第二十五条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8、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轮比赛判断题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与审批是同一时间。(×)

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正式公布前必须进行公示。(√)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普及(×)

4、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保护。(√)

5、文化部非遗主管部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的审议是复议阶段(√)

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规定的非遗保护的“三项制度”分别是“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和传播制度”和调查制度。(√)

7、目前全世界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国家是印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8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155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又是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和载体,为后人留存了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文化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区的文化生态发生着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后继乏人,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强化保护意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三)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工作任务

(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在充分利用已有普查工作成效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影像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把普查成果汇集成册,以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传承参考。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辖区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的运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制订和落实保护方案。经区政府授权的公共文化单位等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失。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有条件的街道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区政府批准公布,并报市政府备案。要制定科学、严谨的评审标准,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认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两年评审公布一批,申报评定工作由区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七)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重视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代表作传承人(团体)开展传习活动,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等已有的研究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街道,可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保护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结合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要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在已经开展普查的基础上,可选择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处于濒危状态、且工作基础较好的项目作为单项保护试点,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标准和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且较为集中的区域,也可探索实施综合保护试点。通过试点,积极总结符合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的经验和办法。

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九)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进一步充实调整区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会下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统一协调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本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评审和管理工作,加强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指导;宣传、发展改革、财政、工商、民族宗教、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教育、科技、旅游、体育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十)加强保护工作经费投入。区财政从20*年起专项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使保护工作经费逐年有所递增。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5

一、加强领导重视,完善普查机构和争取普查经费

我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为指导思想。为确保非物质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社文科、文化馆、各镇文化站站长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强、操作可行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对普查工作的具体步骤、日程做了科学的安排,向区政府申请1万元专项普查经费,将办公地点设在区文化馆,并举办了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完善解决好普查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的实际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动员,深入调查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此次普查以实地为主,为了不漏线索、不漏种类,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区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做好普查宣传工作,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好政协委员、民间艺人和热爱民间文化人员的作用,形成全区自觉的普查意识,让广大群众都积极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

2、在普查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除了文字记录,还进行了摄影、录像、录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原生态地保存。

3、在普查工作中,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街道、乡村以及群众家中进行普查;尊重老民间艺人、老同志的意见,虚心向他们请教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宝贵经验,必要时邀请他们参与普查工作或当普查工作顾问。

4、在普查工作中,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不加歪曲地将其记录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

5、在普查工作中,进行地毯式全面普查,同时对濒临消亡的珍贵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对以前普查过的,但有遗漏的进行补救普查。

三、普查情况

经过对我区的全面普查,发现我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情况如下:

1、*办事处,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2、*办事处,客家凉帽制作工艺,

3、*办事处,八月豆花生制作工艺,

4、*镇,古庙皇母娘庙会,

5、*镇、*镇、*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6

[关键词]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米粉;产业链

[DOI]10.13939/ki.zgsc.2016.51.118

1 引 言

近年来针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产业化方面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并在生产性保护以及有效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总结与深化。邱庞同认为我国“饮食烹饪申请‘非遗’已取得良好开端”,并已有了“在经营中保护”的方法对饮食类“非遗”进行保护[1]。毛笑文、闻艳云认为“饮食类‘非遗’有着天然的经济冲动”,并且需要正确引导这种冲动,用企业管理模式、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饮食类“非遗”[2]。曹岚等人提到了通过开发饮食类“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对传统饮食文化类“非遗”进行保护,认为研究和利用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和对其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3]。余明社、谢定源对我国饮食类“非遗”进行了生产性保护探讨,认为“生产性保护可激发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但也需要“防止生产性保护中的‘泛产业化’”[4]。桂林米粉制作技艺是桂林地域的饮食类“非遗”,已有不少学者对其饮食文化、发展路径、产业政策、产业化路径、品牌策略及连锁经营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很多学者忽略了饮食类“非遗”的脆弱性,桂林米粉是一个区域性品牌,无序的产业化开发会对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以桂林米粉产业链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桂林米粉产业链结构对桂林米粉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符合当前背景下发展桂林米粉产业的建议。

2 桂林米粉现有产业链结构分析

桂林米粉产业目前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仅桂林市就有米粉店2000多家,100多家品牌连锁店,从业人员达上万名。2014年,桂林市桂林米粉食用人次达到4亿人次,桂林米粉店销售额达15亿元,原料和配料年销售额达10亿元,桂林米粉行业的年销售总额达到了25亿元。但是从桂林米粉产业当前的产业链来看,生产环节缺失有市场影响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生产者,虽然行业整体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相比较于茅台酒、普洱茶、沙县小吃等饮食类“非遗”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采购和销售没有统一标准、品牌形象比较低端、利润空间比较小行业吸引力有限。

2.1 行I标准缺乏

虽然桂林市政府已经出台实施了《桂林米粉地方标准》《桂林米粉店建设与服务规范》《桂林米粉店等级评定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桂林米粉产业进行标准化,但主要是集中在销售环节,对于采购环节还缺乏相关标准建设。目前从采购环节来看,生产加工桂林米粉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大米、畜牧产品和农林产品,这些原材料通常是生产加工企业自行进行采购,导致采购比较分散,质量和规格也缺乏统一标准;桂林米粉销售终端对桂林米粉半制成品的采购或通过内部交易或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在此过程中也没有统一的采购标准对其进行约束。采购环节标准的缺乏容易导致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使行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难度变大。

2.2 利润空间有限

桂林米粉在桂林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桂林人饮食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桂林米粉产业可以被称为桂林的民生产业,价格受到非市场因素限制,使整个产业的利润空间变得十分有限。而且近年来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扬,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原材料主要为个体农户经营,负责初加工的小型企业和作坊的分散性采购造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小型企业和大量作坊式的米粉加工模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无法下降。利润微薄使桂林米粉行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资本积累变得十分缓慢,难以出现规模较大的企业。

2.3 品牌建设滞后

目前桂林米粉产业个体品牌较多,比较知名的连锁品牌有崇善、日头火、明桂、阿秀、俏天下、阿牛嫂等,但影响力较小,大多数局限于桂林地域,行业品牌建设发展滞后。广西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张说,桂林米粉在桂林很红火,但是发展和应有的地位并不相称,可以说是“有品牌而不够响,遍地开花不够香”。由于桂林米粉产业长时间来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众多个体连锁品牌和小型门店的混乱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的力量发生内耗,无法产生一个龙头企业让桂林米粉这个行业品牌真正“走出去”。

3 桂林米粉产业链结构改进措施

针对桂林米粉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拟在标准建设、大企业(厂商)建设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改进后的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改进后的桂林米粉产业链图

3.1 建立采购标准,统一采购

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桂林米粉产业采购标准,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统一采购。第一,可以建立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进行集中生产集中管理,以便于控制原材料质量与标准,米粉初加工企业到供应基地按照原材料使用标准统一进行采购;第二,米粉销售终端对桂林米粉半制成品采购过程也要规定标准,按照指定标准进行统一配送,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半制成品不准予进入销售终端进行销售。对此可以先对各米粉初加工企业进行考核,然后指定已达到配送标准的企业向销售终端进行产品配送,并制定考核周期,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进行关停淘汰,这样便可以“倒逼”米粉生产加工企业不断通过产品创新努力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整个产业通过优胜劣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2 引导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加工厂商

桂林米粉的初加工是桂林米粉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对桂林米粉的质量、成本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桂林米粉的初加工厂商规模普遍不大,生产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对此政府可以引导桂林米粉初加工厂商的合并,帮助企业进行合理整合,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对于新生成的企业如何进行产量确定时,除依据原有的经验外,政府可以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米粉生产企业和销售终端之间搭建信息沟通桥梁,销售终端将自己每天的销量进行上传,初加工厂商依据这些数据来确定产量并可根据行情进行动态微调。

3.3 强化品牌建设与走出去战略

针对目前桂林米粉品牌发展现状,政府可以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依托,鼓励现有小型门店从店面装潢、人员服务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对无力升级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免费为这些门店进行广告宣传;帮助现有的连锁品牌进行合理对外扩张,引导其向高端餐饮方向发展,配合适当的广告宣传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可以政府主导投资在各地火车站或者机场建立一些品牌门店,直接树立桂林米粉行业品牌的高端形象。前者对小型门店的发展主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保障桂林米粉这项民生产业的延续,后两者则主要针对中高端消费者,通过品牌溢价提高行业利润。

4 结 论

通过产业链的完善,桂林米粉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可以以更高的质量、更好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以区域品牌辐射周边地区,逐步提升桂林米粉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影响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产业链的改进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米粉初加工厂商在进行产品创新时不尊重传统和消费者的需要,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革新,这就会使桂林米粉失去群众基础,对桂林米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邱庞同.对中国饮食烹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看法[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11-15.

[2]毛笑文,闻艳云.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60-63.

[3]曹岚,李旭,王新梅,等.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转型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5(1):106-109.

[4]余明社,谢定源.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6):8-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7

关键词:认识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旅游本真

一、引入问题

站在旅游者立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少了相对于物质类文化遗产的那种实体性,但却增加了可交流的互动性;况且,旅游的异地性与遗产的久远性,确保了我们并不因为互动而失去应有的敬畏。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而且可以让认识形成某种模式;如果这种模式与保护目的捆绑起来,必将促使舶来的遗产保护意识在我国逐渐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一文(下文简称《非物质》),研究内容全面、有体系和充满新意,已显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路径若干概念之端倪。本文再以“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前提,讨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路径”问题。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路径

1、既有概念:不明确

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被各社区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既有的定义中,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成概念外,对内容的描述基本采取列举和圈定范畴的方法。从有关文献中,除不可触摸性外,我们很难再找到相关概念;至于“突出的普遍价值”、“稀缺性”、“本真性”等说法,其适合于包括自然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所有遗产。概念不明确,严重影响到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2、今后概念:确定逻辑起点、寻找源头、给出认识脉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新概念,但有些概念一经出现将拥有长久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种“今后概念”。“今后概念”如果成立,就要溯本求源,这种研究不同于诸如“黄河源头在哪里”那种老问题的深究,而是为了让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溯本求源研究是一种铺垫性努力。

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第17届大会(1972年11月16日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做逻辑起点。其实,逻辑起点并不等于源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文件中将无形文化财单独列类。《非物质》一文的研究表明了这样的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隐喻了逻辑起点,与源头呈分离状;那种分离,既是时间上的分离,也是空间与认定主体的分离。而确定逻辑起点是为了较快地进入研究主领域,也是为了获得起步的动力。

《非物质》一文给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表:1950年、1962年日本与韩国分别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设“非物质遗产”管理部门,1989年颁布《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8年颁布《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首次公布了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2003年又决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替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定办法》)等。这些表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存在着认识过程的脉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先在的,但对其重要性及性质的认识却是分步呈现脉络的。

3、内涵、外延与反刍再概念

所谓“自然与文化遗产”,站在旅游者立场上并在泛指情况下,一般而言,是先看到高山大川而后才有人文活动的。其实,关于遗产的正规文件是将文化置于自然之前,也就是说,站在遗产保护立场上人们是从文化切入问题的,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随着认识的深入,有了自然遗产、双遗产概念。既便是如此,人们还是格外重视文化遗产,或许是与自然创造相比,人们对祖先的创造有更深刻的崇敬之情。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刻意强调,任何一个国家在申报世界遗产时,限报的两个项目中,至少要有一项是自然遗产。

在认识的延伸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由于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才让人们将既有的“文化遗产”再赋予“物质”概念。这种反刍再概念形式也可见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替代“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种情形。这表明,先有的概念往往是不准确的。但在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时,就先大致圈定一个范围;那种圈定就有直感成分,或者先以具像性的第一直感加上适度理性外延做定位(如“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足之处留待后续解决。这种现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内是十分突出的,先抢救文化遗产,学术性补救往往靠反刍再概念等方式来解决。《非物质》一文给出的分阶段的“世界遗产分类表”显示了这种认识过程。

这种内涵、外延与反刍再概念的认识路径也可见于关于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与现代遗产的认识。遗产概念的逻辑必然是指向历史遗存,这是初始的形式内涵,“突出的普遍价值”被认为是遗产的本质,由此推演出现代遗产概念,扩大遗产的常规所指。正因为“现代遗产”的出现,才可能将此前关于文化遗产的各种存在反刍定义为“历史(性)遗产”。

4、实在解:遗产传承人、小物(件)性、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名称是intangible,翻译成“不可触摸”、“非物质”或是诸如日韩的“无形(文化财)”等,似乎这类存在都远不如物质实体好把握,但这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的结果。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日韩也施行了无形文化财传承人认定制度;表演艺术也有各种道具、服装,传统手工艺也必然有作品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一种小物(件)性;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内给出了文化空间概念。传承人、小物(件)性与文化空间概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化了;由于与人的关联更加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虽然是后出现的,但目前似乎要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受到重视,不能否定,这是人性关怀理念在起作用。

遗产领域内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的认识,但都能够找到实体或实在解,这一点不同于旅游研究中不同见解导致的争论。这里的矛盾是可以统一的,而且一定要有实体或实在解,因为保护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没有实体就不能着手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系列关于遗产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确 实存在着一些矛盾,但权威性压制了不利于加快保护速度的纯学术争论。

5、基本属性、独有性质、权变性质与性质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诸多性质,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独有的,哪些又是权变的(并非全体拥有的属性),其实存在着遗产“性质空间”的命题。在惯常环境下,社会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濒危性、突出的普遍价值等),在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中又发现了独有性质(不可触摸性),在特定环境下则会发现权变属性(政治性),如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代表作时,我们则普遍认为“端午节”被抢注了。

基本属性、独有性质、权变性质与性质空间这样的认识过程,不仅可以使知识体系化,而且那种脉络化过程更有利于发现新的性质。无论是坚持既有性质还是发现新性质,其目的都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并非都要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日韩先于联合国几十年就提出保护“无形文化财”就是一个例子。

6、混成分类

学术与实用哪个重要,科学发展观回答了这个问题。如同上文讨论的实在解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有很多无视学术的瑕疵,混成分类就是一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六种类型,其中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知识技艺、礼仪与节庆活动等五项都是强调人的活动特征;而文化空间显然强调的是规模场所,两个不完全一致的视角构成了一个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许多性质,这些性质不能用物理指标来度量,各自侧重点又不同,无法用通常的分类方法。对于只能定性认识的对象,用传统的二分法或三分法显然不如“一事一议”更有利于保护。按照民间的主要特征混成分类法,从保护的角度看,强于简单综合分类和复杂性学术分类;因为前者种类过少而不具体,后者虽然科学但影响社会的认知规模。

研究中,我们习惯于在质上做深入,由宏观走向微观;当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居民人数有较大规模和居住很集中时,我们的研究视角就从微观走向了宏观。质和量的视角变化,促成了“文化空间”概念的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可以统一,形式上却难以统一;分类只能从形式人手,抓住各类形式特征而不在乎内容重叠,这样的“宁重(叠)勿缺”的做法要比“宁缺勿乱”的做法保护效果要好。

三、本真保护:由原始本真、经诸阶段真实、到唯旅游本真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保护本真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保护的应该是原始本真,基本措施是直接保护本物,内容是建立保护规约、组建保护机构、设立保护基金和实施保护工程等。本真也是莫衷一是的概念,原因在于本物有破损,环境有变化,旅游业有创造,因此就有了什么才是本真的疑问。本真性研究牵制了研究者大量的精力。搞清什么是本真,才可以保护本真。

2、四种本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

旅游研究中关于本真性的研究可以分为四种观点:第一是客观主义本真(客体本真),第二是结构主义本真(基于客体的主体搭建),第三是存在主义本真,第四则为后现代主义本真。

第一种本真是常规和基础的认识,持此观点者居多且观点基本一致:对既有的不做改动;第二种观点是宽容的,允许人们有各自的理解和各自有理的行为,旅游经营者可以从中找到支持,但社会不一定理解;第三种观点有些不负责任:存在就是合理的与真实的;第四种是超本真的真实,理解起来更为困难。四种观点各执一端。《非物质》一文明确地给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本真性的描述:最早状态、所有时期的正当贡献、不改变布局和装饰、保护周围环境等。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就是指保护性的本真,否定了先搞清本真然后加以保护的论断。这样的分析表明,性质认识与目的检验须交互进行,常规旅游研究与遗产保护工作有明显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是上述四种观点的综合,由于落在了实在解上,因而并没有产生综合即不知所云的现象。学术观点往往是对某种因素进行放大后得出的,放大后才有特色,有特色才形成观点。学术观点与实际应用还存有差距。

3、唯旅游本真

“唯旅游本真”是本文作者创造的词汇,兼顾了旅游利用的保护、积极的保护等观点。“唯旅游本真”是指唯有旅游创造的有助于保护遗产的情形,简单的例子就是外国人看京剧。有了旅游才有外国人涌人,外国人看京剧并没有改变京剧,却让京剧的影响扩大了,促使我们精心呵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国人看京剧是一种新成存在,是同时关于“京剧”与“外国人”两个既有概念的新成本真,这样的认识有利于京剧的保护。新成即“本”也为“真”,旅游创造了新本真,而且是有助于保护的本真。

原本是出现了问题才有关于本真的讨论,这些问题如旅游活动破坏了对象物的本真、旅游者不满意经营者制造假本真等。但是,从保护的目的出发,我们也同样进入了本真范畴。可见,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非仅有一个,旅游与保护才是我们应有的立场,而讨论究竟什么才是本真,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偏离。旅游创造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本真(真实),这些新本真与原本真一起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总价值,这其中当然要剔除不利于保护的商业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 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展示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很多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流失与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中国政府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抢救与保护工程,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但是,在保护过程中,一些难题与误区,严重阻碍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运行与实际成效,因此需要创新保护工作的研究与实践。生产性保护堪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一、生产性保护的理性浅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依据本地的生活情趣与审美习惯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由于其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削弱与消亡,更凸显了它的稀缺性,赋予了其特有的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时代,价值观念、经济考量无处不在。利用市场规律和商品观念考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将具有一定商品属性的传统文化项目打造成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资本;将行政的少数人的保护方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社会保护方式,对于激活资源、开辟保护渠道、彰显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当代文化价值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现实意义。选择生产性保护方式,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要素转化为商品生产要素,将其历史文化产能转变为经济产值,可为化解保护经费短缺瓶颈,提供资金来源与保障。

二、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性验证

生产性保护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不断创新的重大实践。不少地区大胆尝试、潜心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山东省临朐县在大力挖掘、抢救、整理申报的同时,认真选择具有商品属性的非遗项目,努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取得了经济文化的双赢效果。临朐石雕是具有4000余年考证历史的传统技艺。境内东镇碑林360余幢历代石碑,以及汉代画像石、北齐圆雕佛像、唐代圆雕经幢、宋代磐石山崖群雕石像、明代天顺石塔、清代人物浮雕等,佐证着民间石雕技艺的历史成果与文化传承。民间传承艺人傅绍相潜心石雕技艺保护,融入市场运作方式,由一个白手起家的小石雕厂,逐步发展成为雕塑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日、韩等10多个国家地区,产值达10亿多元人民币。有力地验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该县民间绘画历史悠久,当地政府注重培养民间绘画传承人才,引导民间画作艺人融入市场理念,积极推动“作品”向“产品”转变。全县建起书画装裱店铺60余家,书画市场门市画廊100余家。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临朐是历史名砚“红丝砚”制作源地,当地政府在积极引导民间艺人保护传承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拓展红丝石制作产品范围,提升工艺水平,有效地实现了红丝石制品的市场价值,每年经济效益近10亿元人民币。该县已成为中国红丝石制作基地。在红丝石制品带动下,临朐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再如,该县将沂山祭祀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大力加强历代祭祀遗址遗迹恢复性建设,每年举办大型沂山祭祀文化庆典活动,带动了沂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沂山景区被国家命名为“国家AAAAA级景区”,实现了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双赢。多年来,临朐县坚持开发利用并举的生产性保护原则,注重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形成以非遗保护开发为主的41个门类,150多种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和文化业户已达1.6万家。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全国文化模范县等称号,不失为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

三、生产性保护的启示与思考

综上所述,理性分析与实践验证,倡导生产性保护可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从而实施有效地生产性保护传承,必然会遇到文化观念、市场运作、投资环境、人力资源、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需要立体思维纵横联系的大课题。

在实施生产性保护时应当注重解决以下难题:1.各级党组织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党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政府工作职责。调查研究,规划目标,出台政策,分类指导,不断推进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2.应当广泛宣传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引导人们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形成合力,形成氛围,为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铺平道路,搭建平台,开放绿灯。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依赖于人类存在而传承而得以保护,应当切实解决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问题。尤其注重选择和培养具有当代文化理念和市场观念的传承人,为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人才保障。4.经济效益是生产性保护的动力以及重要目标,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属性与市场价值的考究认证。同时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机制方法,力求将产品做精、做美,将产业做强、做大,从而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的互补互益,共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手工技艺基本性质和性能决定的,不能纯粹追求历史文化商品化、商业化,不能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文化性,更不能过度开发以至造成破坏。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讲求生产性和效益性,更需要讲求保护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文件.

[2]傅绍湘.艺术镌刻人生[N].大众日报(农村版), 2014-4-12.

[3]{玉琦,朱树民,傅越鹏.一个文化县的产业化嬗变[J].潍坊人文自然遗产,2009(2).

上一篇:文化遗产范文 下一篇:弘扬传统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