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4:35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1

关键词:低碳;乡村规划;低碳乡村;石头村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低碳”已经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在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低碳方案中,我国大量开展了以城市为主的低碳城市建设,即我们所熟知的“低碳城市”,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减少乡村的碳排放,从低碳的理念对乡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才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目标。

一、低碳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实施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理想的可持续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二、乡村规划的低碳建设研究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碳的消耗与排放量将与日俱增,目前农村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问题已开始受到关注。《农村社会转型与低碳排放路径》一文中提出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使得能源消耗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急剧增长,因此我国农村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改进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目前将低碳理念贯彻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将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低碳城市建设理论主要集中在“城”而对城乡一体化中的“乡”的低碳设计关注较少。笔者希望通过此次规划对如何将低碳贯彻到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低碳新农村规划可以借鉴低碳城市的研究成果,但因其与城市的不同,不能按照低碳城市的规划要求。低碳新农村规划内容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以及与城市的联系发展低碳产业,采用生态技术,规划慢行交通及公共交通。

三、低碳乡村规划实例分析

通过对恩平市那吉镇石头村的实地调研,对石头村的发展现状有了深入了解,主要有以下情况。

3.1 现状分析

1) 产业结构单一。石头村现有农户230户,共687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村域内有小作坊12余家,主要从事木制品、工艺品、小五金等产品的生产,环境效益低,污染较大,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2) 村庄布局分散,道路结构混乱。村居民点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性,主要受气候、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间布局分散的”的特征。乡村现有居住房屋以泥、结构为主,比较破旧;布局比较分散,不能融入村庄生态和乡村文化中。另外,村内道路结构混乱,没有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对这方面需要加以合理规划与布局。

3) 公建设施缺乏。乡村公建设施是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商店、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和公共绿地等。石头村目前主要的公建设施有村两委办公楼1幢、大礼堂1座、商店1处。缺乏供村民闲暇休息和运动健身的场所和公共绿地。

3.2 发展优势

通过与周边行政村的综合比较分析,石头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生态环境良好。石头村周围山体的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

(2)物种资源多样。石头村村庄四周树林茂密,山坡旱地主要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五谷杂粮。

(3)旅游资源丰富。村庄现留存10幢古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村庄西部水口处有20多株古树名木;南部山地栽培有百亩银杏林;特色农产品蔬菜瓜果、各色水果和五谷杂粮等,为村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丰富的旅游资源。

(4)政策优势。石头村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县政府把石头村重点建设为乡村生态农家乐旅游名村,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3.3 低碳乡村规划

针对石头村发展现状,着重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新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对石头村进行低碳乡村规划的探索。

3.3.1 低碳产业规划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乡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建设低碳乡村。根据石头村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工业实现产业链延伸,改变原来村庄小工业各自为主的现状,进行企业改造,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生态农业基地,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衍生品开发等低碳产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3.2 空间布局

石头村规划布局中,根据地形地貌、村庄历史形成格局,重点考虑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的需要,规划确定石头村的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园、三廊、四片”。“一心”指村庄北部保留古建筑至村大礼堂区块,为村民的公共活动中心;“两园”指百果园和百草园,村庄水口南面小谷地及附近区域和百亩银杏林及附件山坡地;“三廊”指石头村东西走向、东南走向、西南走向等3 条主干道,为石头村 3 条文化和生态景观长廊;“四片”指石头村东片、西片、东南片、西南片等 4 片村民组团区,可供“住农家”农家乐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如图1)。

图1 石头村规划结构图

3.3.3 道路交通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实现交通的低碳化是建设低碳乡村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进行合理的道路规划,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网络化的乡村道路系统,提高路网的密度,增强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庄的生产生活交通流,从而降低碳排量(如图2)。

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是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这就对乡村道路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乡村居民社区的公共娱乐设施尽量靠近村庄主干道路,以便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将其限制在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可接纳距离范围内。另外,设置合理的公交站点,尽量减少村民自驾车进城的频度,从而减少碳排量.

图2石头村道路系统规划图

3.3.4 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系统布局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石头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规划采用点(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道路绿地)、面(广场) 的布局模式。石头村充分保护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绿化手段,结合村内原有的景观特色,突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完善原有的绿化系统.

(1)点状绿化:庭院或路旁大树,形成石头村的景观节点.

(2)线状绿化:沿河及村内道路绿化带,形成石头村的景观走廊.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2

关键词:村镇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representing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it requires a strong economic basis as the basi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requires the perfect, reasonable bourg program for guidance. Therefore, prepare a good bourg program design schem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n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bourg program; Design project; explo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式多样化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向中心村、集镇、小城镇集中,加速了村镇发展建设的步伐。村镇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促进力量。

2村镇规划的发展趋势

村镇规划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空白到逐步完善的历程。同时,我国村镇规划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它随着发展背景的变化而不时调整。就上文的四个阶段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村镇规划发展的几个趋势。

1.1背景: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

背景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这并不是否认原有的规划缺乏统筹思想,但是真正的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也即是有工业经济的成功积累。若是积累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城乡统筹也只是“纸上谈兵”。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前提,这也为村镇规划向镇规划和乡村规划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村镇规划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初衷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和规范建设,其后涉及到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等目标。伴随着当前规划成为政府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村镇规划的目标又扩展到资源调控、乡村建设、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等多个领域。它成为政府实现总体及阶段目标的有效调控工具之一,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完善。

1.3视角:从个体走向区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决定了村镇规划的视角必然是从关注个体村庄转向区域协调,从单个的镇区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到镇域居民点、空间等资源的统筹考虑。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工业用地需求紧迫性的凸现,村镇合并力度加大也是使村镇规划从个体走向区域的一个有力体现。再者,近年来县市域统筹规划的运作让村、镇布局提升到与城市在一个层面共同协调的地位。

1.4范围:从全面铺开走向重点有序

村镇规划范围最初是局限在个体行政辖区之内,其在小范围之中追求“五脏俱全”的思想导致在每个乡镇规划中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等功能的“遍地开花”,这不仅带来了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乡镇之间的恶性竞争。随着村镇规划的日渐成熟,通过行政撤并、用地整合等措施,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等因素将用地、资金等有限资源更加有序地投入到乡镇发展中去。这也能在乡村工业从自发产生到无序蔓延,再到村庄原则上禁止设置工业用地,甚者先前的有些城镇也因撤并丧失了发展工业的机会的变迁中体现出来。

2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小城镇建设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扶植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扶植的资金分散,没有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政策和措施,城镇的职能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小城镇建设相互攀比、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严重。小城镇建设的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各地实际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

2.2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有许多干部非常热衷于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国家部委发,省里也发;大城市发,小城市也发。许多图册完全忽视了农民收入的差别化,完全忽视了不同地方的民居特色,也完全忽视了传统民居的节能特性。不论是陕西的窑洞、山西的半窑洞,还是徽派建筑,这些传统农居因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冬暖夏凉,非常节能。而现代农居标准图册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并不节能节材。

2.3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不少村镇依托过境公路搞“摊大饼”扩张,结果造成“十里长街、一字排开”的不良景观。各个村庄的人群构成、历史演变、文化发展的过程不同,文化底蕴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传统习俗、人文风格和地方特色,这就村镇的地域性。但是部分村镇建设存在雷同,缺乏自身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个性特征,给人以‘制制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感觉。另外,部分村镇的废气、噪声、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居住环境日趋恶化。究其原因,①—些地区为了能发展经济,不惜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工业都敢要,而自身又没有严格的三废处理相配套,结果地方经济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环境方面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以牺牲生态利益换取眼前的利益和发展速度的做法在一些地区不在少数;②部分村民素质不高,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后,认为河流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了,不注意保护身边的河流,甚至把河流当成了垃圾堆,什么东西都往里丢。

3村镇规划的设计方案

3.1合理布局

编制一套合理的村镇布局体系,是新农村村镇建设的框架性蓝本,合理确定框架内的布局结构,是村镇规划编制的先导。在这个布局体系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发展前景、生态安全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并根据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布局体系,构建人口相对集中、土地集约利用、方便生产生活的村镇空间结构。

3.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村镇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村镇建设的基础和条件。长期以来。在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往往是以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大量存在土地、能源、水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导致当前我国部分村镇环境不断恶化。大力发展少污染、无公害的特色产业,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上,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工业,从当地的客观条件出发,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培育无污染的合理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自的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合理开发旅游等特色资源,注意国土流失,避免破坏性建设。

3.3搞好民居建筑设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农民的居住条件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目前,农村居住环境一般风格单调、功能单一,往往缺乏正规的规划设计,条件较差。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变这一局面,农村民居必须注重规划设计、节约能源、加强科技含量。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户型的住宅,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建房需要。在安排住宅类型时,要符合现代住宅理念,内部结构、大小高低、通风、采光、保暖等方面都要实用,同时要考虑农村住房的美观,使之具有现代气息,并体现田园风光。

3.4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撑条件,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内涵。按照城镇化标准和统筹兼顾、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必须加快建设与新型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镇村道路和公交、供水、供气、供暖、电力、通讯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实现新型乡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综合运用税收、补贴、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鼓励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和农民自愿筹资等多种形式投资参与新型乡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功能区的建设和运营。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形式成立专业公司,以政府特许经营方式承包市政维护、污染治理、环卫清扫、垃圾收集运输、绿化养护等任务。

总结

村镇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创新手段来务实工作,改变传统观念,继续深化和完善其内容和方法,并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使村镇规划设计确实对村镇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参看文献

[1] 高文利.中国村镇现代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J].建设科技,200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村镇建设30年[N].中国建设报,2008-11-06(3)

[3] 祁鹿年.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的建议及思路[J].甘肃科技,2009(16)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3

关键词:乡村建设;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1―0032一05

作者简介:姜作培(1947-),男,江苏通州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马亮(1981-),男,江苏南通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现代管理教研室助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建议》强调“必须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有综合和专项规划之分。本文着重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气、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探讨。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

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i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

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按这一原则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4.必须依法行政,坚持以严肃的态度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既要以认真的态度编制规划,又要以严肃的态度实施规划。目前,不少地区对此态度不够严肃,有的地方热衷于对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具体实施时却对规划视而不见,把规划当儿戏;有的地方是“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使规划失去了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有的地方领导随意干预和频繁地变更规划,使得规划形同虚设,所有这些均使规划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严重影响了规划作用的发挥。规划具有严肃性。乡村建设规划是经过科学论证,依据资源环境条件,适应各地发展要求,为实现政府发展目标,经过人大讨论,县政府批准和乡镇政府公布实施等法定程序制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规划一旦确定,应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人都不能自作主张,随意变更规划。当然,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一些动态的调整,以保持规划的超前性和指导性,这是必要的,也是允许的。为了依法行政,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要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乡村建设规划既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和蓝图,需要逐步付诸实施,又是乡村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和准则,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有效监督,严格监督各行为主体,督促其按规划的要求进行乡村建设。对违规违法行为不能手软,必须严肃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样方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4

发展农村,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正确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遵循规律的发展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发展观。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考察和研究我们的社会现状,分析和预测我们的未来趋势,才能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才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正确的体认。我们必须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道路。

一、建设新农村是长期革命而非短期运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出台后,一些地方习惯性地拿起了以往“搞活动”的套路,较沉着者,制定了“一年农村大变样,两年旧村成新村,三年乡村变城镇”的计划蓝图;较冲动者,则干脆着手在农村大建统一设计的农民别墅,或者以轻车熟驾的老练开始了示范点的建设,试图以一两个示范点的完成来应付整项工作。这些理念和做法体现了一些地方把建设新农村短期化、运动化、形式化的危险趋向。

我们并非是反对农村筑建统一别墅,也不是排斥以示范点作为工作的带动点,更不是不希望农村日新月异,但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特别是在现今我国这样一个敏感的转型时期,稳定更是关乎改革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改革能否继续顺利快速推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上的种种现象已经或正在向我们昭示一个明白的道理:内乱不治,必招外患。而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又谈何发展?我们难道能苛求正陷于混乱中的伊拉克有多大的发展吗?所以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二、城乡一体化是最终目标而非近期目标

一提到建设新农村,马上有一些人不假思索地喊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口号。对于“城乡一体化”这个名词,我们也确实不算陌生,这也是我们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个名词。回顾过去,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景象,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也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农村离城镇化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离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的农村绝大部分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我们的农民绝大部分仍然是过着和城里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城乡非但没有一体化,两者之间的差别反而越来越大,农民非但没有因为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而感到满足,反而对现实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此语并非如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提倡“大锅饭”的意思,据知,古籍里尚未发现中国古代史上哪个朝代曾提倡过“大锅饭”。在我的理解里,“不患寡而患不均”更多的是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均”是指一定程度的均衡而非完全的平均化。当今我们社会的贫富分化已到达警戒线,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主要并非因为“寡”,而是因为“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妄谈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大话,操之过急的结果只会是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我们并不应因此而放弃“城乡一体化”的构想,而应把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正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分几步走。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规律逐步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低改革成本和改革风险,才不至于把弱势群体再一次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也只有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才能使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因顺利和无反复而得以更快实现,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因此,我们必须要耐得住心、沉得住气,步步为营,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把方方面面的基础砸牢筑稳再纵身一跃,才可谓之真正的“跨越”。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源国,但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把儒家文化运用得最出彩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他们把“韬光隐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等儒家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建设新农村就应该回过头去温习我们的儒家文化,向日本、韩国学习,懂谦、善忍、耐苦、甘寂、大智若愚,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

三、农民进城潮应理智疏导而非单纯鼓励

我们曾经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更有利于加快改革的步伐。但现实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并不是愿望所能拆开,它仍是我们当前应该选择的一种框架模式。

1、“农民进城”出现回潮。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成为青壮年农民摆脱土地、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地。阳春也不例外,对城市的向往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驱使一批又一批的阳春农民纷纷走向珠三角为主的一些较发达城市,以至到后来几乎形成了一种惯势,呆在家中的农村青年反而被视为“另类”了。在这样的进城潮中,包括阳春在内的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只剩下一些“老小病弱”,守着村子候望儿女、父母逢年过节回来一趟。城市成了农村青壮年的奋斗之乡。但二十多年过去了,看看阳春,也看看别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打工的农民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农村因为他们的离开,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村里大量的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迫丢荒,发展生产成了无兵之仗,而他们从城市带回来的财富却仍然不足以让农村有太大的改变。城市因为他们的到来,工业和服务业得以更迅速地发展,但同时也很快显露出准备不足的尴尬:没有足够的廉价住房,缺少合适的服务产品,配套管理也跟不上。城市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出现某些混乱,城里人和来城里的人相互埋怨着彼此。在这样的尴尬中,农民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宿感、安全感和方向感,象无根的水草一样漂着。不是农民不愿意融进城市,而是城市抗拒着农民。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农民进城热潮,不少农民或者因为年岁渐大归根意浓,或者因为对城市产生了失望,纷纷回归农村,这也是近年珠三角企业招工难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回归风潮,对当前的建设新农村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不容错过。这些回归农民是农村的一笔财富,他们因为见过世面而视野更广、思维更活,是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2、“农民留村”符合国情。

有些人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应该坚持下去,而农民进城后的城市化遗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如美国后来基本解决了贫民窟式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但美国和中国不同。一战后,美国可以把本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负面后果通过战争和不平等贸易转嫁给他所拥有的殖民地国家,而今天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条件,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消化,无法向外转嫁。而且,今天的中国拥有9亿农民,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农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人口基数,加之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城市接纳系统不完善,9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只能走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并行的道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乡村而不是破坏乡村,让农民能在城市里不想呆或呆不下去的时候,愿意且能够顺利回到乡村,并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力避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器。光是把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的想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只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行为。如果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凋敝的农村,这肯定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景象,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的几点建议

中国的农村有着相当浓的中国特色,这与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积淀的国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从国情和现状出发,制定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措施,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的道路。“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是“种田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如果农村各方面状况较好,农民大多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因为这要付出情感、家庭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成本。鉴于此,我提出“农村自城化”的概念。所谓“农村自城化”,是指立足于农村本土,通过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其他辅助力量,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适宜居住宜生产的、具有城镇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农村。通俗地说,就是把农村建设得跟城镇一样,让农民在农村里过城镇般的生活。它和以“农民进城”为主要手段的城市化概念有着形式上的不同。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农村自城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呢?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此仅就现阶段的农村现状略举几点不成熟的工作性建议以供讨论。

(一)政府主导

1、实行适度聚居化政策。目前,由于高度散居,农民的生产效率、生活效率过于低下,有限的收入被空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也难以提高。若适度规划聚居点,每年实现10%左右的农村人口向聚居规划点移居,可望逐步提高农民的聚居化水平。聚居规划点可考虑以教育、卫生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较集中,水电、交通、通讯等较方便的地方为圆心,画出一个聚居生活圈,规划出移居农民的生活用地(含宅基地)以及用于种菜的自留地;生活圈外延为生产圈。这样,相当于相邻的几个小村聚居成一个大村,共同分享便利也共同分担成本。为了降低农民移居的门槛,除了可考虑以财政购买或投资的方式取得规划点土地并向移居农民廉价出售外,还可制定执行土地使用权置换的政策,允许移居农民用其原有的山场或田地使用权置换规划点的生活用地使用权。走聚居化的道路,经济门槛比城镇化低得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适合目前大部分偏远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

2、实行财政倾斜政策。安排更大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产品提供上。这一措施应从中央财政预算做起,采取层层补贴的做法,中央、省、市、县、镇、乡各投入一点,专款专用于农村基础公共产品建设。

3、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可考虑设置促农捐助基金会,以减税费、增优惠等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企业捐助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其它项目建设,可由单个或联合企业自行指定捐助项目,并由企业和村民派选代表组成监督会对基金会资金筹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

4、建立城归农民管理机制。以镇为单位,成立“城归农民交流协会”,把从城市回流的农村青壮年纳入协会管理,通过交流、培训等手段,对城归农民进行分类、引导,从而使城归农民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二)集体配合

1、分担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农民来买单,但完全依赖政府财政的投入,目前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特别是如阳春等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财政力量相对薄弱,更是难以一力承担。因此,公私结合应当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公”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投入、社会上的捐助等等,侧重于基础建设、农村科教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私”主要指的是村集体和农民自己的投入,侧重于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也许要农民掏腰包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只要充分尊重民意,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并把农民的利益融进建设项目中,还是大有可为的。江西赣州在这点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凡是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以上、自筹资金未达到工程总投资60%以上的一律不立项。建设模式、项目也由农民自行决定,建设资金由农民投入为主,政府奖励为辅。县、乡分别按项目工程造价的30%和10-15%,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助农民。按照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的原则坚持农民自主管理。由民选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筹措资金、组织建设、监督质量、后续管理等工作。他们的这一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可推广至村一级的有关建设管理工作上。

2、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为农民办实事,村级组织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办集体经济的路子可以多样化,在阳春,可利用特色农业的优势,划出部分集体经营用地,以股份制创办村集体果园、集体猪场、集体桑蚕园等等,把村民个体的资金以股份形式投入农村经营性项目,所得收益留出集体流动资金后由村民按股份分红。根据阳春目前民营工业的发展形势,还可以在时机成熟时尝试把工业用地指标划出一定比例,让村级组织来经营,如建标准厂房、打工楼用以出租,或在工业区点周围建设相关配套和生活配套设施等,为工业化提供服务,同时返利于村,造福于民。

3、成立互助合作社。以镇为单位,在相邻的村与村之间建立互助联盟,实行财力、人力、物力和信息的互通互借互换互联。在当前的阳春农村,劳动力因外流而显得紧缺,劳动资料仍然不足,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建立互助合作社就可以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农忙季节)或特殊需要方面做到村落内部和村与村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互助可分为付偿相助、互换相助和无偿援助三种。实行农村互助合作社,可以让一定范围内的农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成本最大节约

4、建立联合购销制度。现在的商业环节所占利润相对于农民的承受力来说显得过高,为此可考虑以村或镇为单位,成立联合购销小组,对农用资料需求实行统一登记、统一采购。建立联合购销制度,可以把降低农民购买风险,节约成本,也就同时意味着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的一个亮点,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这次作为一个重头戏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一方面体现了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中央对此所抱的决心之大。

发展农村,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正确的发展观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遵循规律的发展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发展观。只有以科学发展观考察和研究我们的社会现状,分析和预测我们的未来趋势,才能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才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正确的体认。我们必须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道路。

一、建设新农村是长期革命而非短期运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出台后,一些地方习惯性地拿起了以往“搞活动”的套路,较沉着者,制定了“一年农村大变样,两年旧村成新村,三年乡村变城镇”的计划蓝图;较冲动者,则干脆着手在农村大建统一设计的农民别墅,或者以轻车熟驾的老练开始了示范点的建设,试图以一两个示范点的完成来应付整项工作。这些理念和做法体现了一些地方把建设新农村短期化、运动化、形式化的危险趋向。

我们并非是反对农村筑建统一别墅,也不是排斥以示范点作为工作的带动点,更不是不希望农村日新月异,但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特别是在现今我国这样一个敏感的转型时期,稳定更是关乎改革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改革能否继续顺利快速推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上的种种现象已经或正在向我们昭示一个明白的道理:内乱不治,必招外患。而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又谈何发展?我们难道能苛求正陷于混乱中的伊拉克有多大的发展吗?所以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二、城乡一体化是最终目标而非近期目标

一提到建设新农村,马上有一些人不假思索地喊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口号。对于“城乡一体化”这个名词,我们也确实不算陌生,这也是我们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一个名词。回顾过去,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景象,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也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农村离城镇化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离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的农村绝大部分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我们的农民绝大部分仍然是过着和城里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城乡非但没有一体化,两者之间的差别反而越来越大,农民非但没有因为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而感到满足,反而对现实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此语并非如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提倡“大锅饭”的意思,据知,古籍里尚未发现中国古代史上哪个朝代曾提倡过“大锅饭”。在我的理解里,“不患寡而患不均”更多的是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均”是指一定程度的均衡而非完全的平均化。当今我们社会的贫富分化已到达警戒线,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主要并非因为“寡”,而是因为“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妄谈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大话,操之过急的结果只会是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我们并不应因此而放弃“城乡一体化”的构想,而应把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正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分几步走。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规律逐步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低改革成本和改革风险,才不至于把弱势群体再一次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也只有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才能使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因顺利和无反复而得以更快实现,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因此,我们必须要耐得住心、沉得住气,步步为营,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把方方面面的基础砸牢筑稳再纵身一跃,才可谓之真正的“跨越”。中国是儒家文化的源国,但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把儒家文化运用得最出彩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他们把“韬光隐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等儒家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建设新农村就应该回过头去温习我们的儒家文化,向日本、韩国学习,懂谦、善忍、耐苦、甘寂、大智若愚,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

三、农民进城潮应理智疏导而非单纯鼓励

我们曾经认为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更有利于加快改革的步伐。但现实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并不是愿望所能拆开,它仍是我们当前应该选择的一种框架模式。

1、“农民进城”出现回潮。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成为青壮年农民摆脱土地、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地。阳春也不例外,对城市的向往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驱使一批又一批的阳春农民纷纷走向珠三角为主的一些较发达城市,以至到后来几乎形成了一种惯势,呆在家中的农村青年反而被视为“另类”了。在这样的进城潮中,包括阳春在内的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只剩下一些“老小病弱”,守着村子候望儿女、父母逢年过节回来一趟。城市成了农村青壮年的奋斗之乡。但二十多年过去了,看看阳春,也看看别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打工的农民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农村因为他们的离开,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村里大量的土地因缺少劳动力而被迫丢荒,发展生产成了无兵之仗,而他们从城市带回来的财富却仍然不足以让农村有太大的改变。城市因为他们的到来,工业和服务业得以更迅速地发展,但同时也很快显露出准备不足的尴尬:没有足够的廉价住房,缺少合适的服务产品,配套管理也跟不上。城市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出现某些混乱,城里人和来城里的人相互埋怨着彼此。在这样的尴尬中,农民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宿感、安全感和方向感,象无根的水草一样漂着。不是农民不愿意融进城市,而是城市抗拒着农民。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农民进城热潮,不少农民或者因为年岁渐大归根意浓,或者因为对城市产生了失望,纷纷回归农村,这也是近年珠三角企业招工难的原因之一。而这一回归风潮,对当前的建设新农村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不容错过。这些回归农民是农村的一笔财富,他们因为见过世面而视野更广、思维更活,是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2、“农民留村”符合国情。

有些人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应该坚持下去,而农民进城后的城市化遗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如美国后来基本解决了贫民窟式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但美国和中国不同。一战后,美国可以把本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负面后果通过战争和不平等贸易转嫁给他所拥有的殖民地国家,而今天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条件,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消化,无法向外转嫁。而且,今天的中国拥有9亿农民,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农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人口基数,加之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城市接纳系统不完善,9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只能走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并行的道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乡村而不是破坏乡村,让农民能在城市里不想呆或呆不下去的时候,愿意且能够顺利回到乡村,并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力避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器。光是把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的想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只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行为。如果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凋敝的农村,这肯定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景象,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的几点建议

中国的农村有着相当浓的中国特色,这与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积淀的国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从国情和现状出发,制定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措施,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的道路。“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是“种田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如果农村各方面状况较好,农民大多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因为这要付出情感、家庭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成本。鉴于此,我提出“农村自城化”的概念。所谓“农村自城化”,是指立足于农村本土,通过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其他辅助力量,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适宜居住宜生产的、具有城镇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农村。通俗地说,就是把农村建设得跟城镇一样,让农民在农村里过城镇般的生活。它和以“农民进城”为主要手段的城市化概念有着形式上的不同。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农村自城化,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呢?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此仅就现阶段的农村现状略举几点不成熟的工作性建议以供讨论。

(一)政府主导

1、实行适度聚居化政策。目前,由于高度散居,农民的生产效率、生活效率过于低下,有限的收入被空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也难以提高。若适度规划聚居点,每年实现10%左右的农村人口向聚居规划点移居,可望逐步提高农民的聚居化水平。聚居规划点可考虑以教育、卫生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较集中,水电、交通、通讯等较方便的地方为圆心,画出一个聚居生活圈,规划出移居农民的生活用地(含宅基地)以及用于种菜的自留地;生活圈外延为生产圈。这样,相当于相邻的几个小村聚居成一个大村,共同分享便利也共同分担成本。为了降低农民移居的门槛,除了可考虑以财政购买或投资的方式取得规划点土地并向移居农民廉价出售外,还可制定执行土地使用权置换的政策,允许移居农民用其原有的山场或田地使用权置换规划点的生活用地使用权。走聚居化的道路,经济门槛比城镇化低得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适合目前大部分偏远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

2、实行财政倾斜政策。安排更大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产品提供上。这一措施应从中央财政预算做起,采取层层补贴的做法,中央、省、市、县、镇、乡各投入一点,专款专用于农村基础公共产品建设。

3、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可考虑设置促农捐助基金会,以减税费、增优惠等经济政策鼓励工商企业捐助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其它项目建设,可由单个或联合企业自行指定捐助项目,并由企业和村民派选代表组成监督会对基金会资金筹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

4、建立城归农民管理机制。以镇为单位,成立“城归农民交流协会”,把从城市回流的农村青壮年纳入协会管理,通过交流、培训等手段,对城归农民进行分类、引导,从而使城归农民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二)集体配合

1、分担建设资金。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农民来买单,但完全依赖政府财政的投入,目前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特别是如阳春等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财政力量相对薄弱,更是难以一力承担。因此,公私结合应当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公”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投入、社会上的捐助等等,侧重于基础建设、农村科教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私”主要指的是村集体和农民自己的投入,侧重于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也许要农民掏腰包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只要充分尊重民意,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并把农民的利益融进建设项目中,还是大有可为的。江西赣州在这点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凡是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以上、自筹资金未达到工程总投资60%以上的一律不立项。建设模式、项目也由农民自行决定,建设资金由农民投入为主,政府奖励为辅。县、乡分别按项目工程造价的30%和10-15%,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助农民。按照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的原则坚持农民自主管理。由民选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筹措资金、组织建设、监督质量、后续管理等工作。他们的这一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可推广至村一级的有关建设管理工作上。

2、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有钱为农民办实事,村级组织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办集体经济的路子可以多样化,在阳春,可利用特色农业的优势,划出部分集体经营用地,以股份制创办村集体果园、集体猪场、集体桑蚕园等等,把村民个体的资金以股份形式投入农村经营性项目,所得收益留出集体流动资金后由村民按股份分红。根据阳春目前民营工业的发展形势,还可以在时机成熟时尝试把工业用地指标划出一定比例,让村级组织来经营,如建标准厂房、打工楼用以出租,或在工业区点周围建设相关配套和生活配套设施等,为工业化提供服务,同时返利于村,造福于民。

3、成立互助合作社。以镇为单位,在相邻的村与村之间建立互助联盟,实行财力、人力、物力和信息的互通互借互换互联。在当前的阳春农村,劳动力因外流而显得紧缺,劳动资料仍然不足,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建立互助合作社就可以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农忙季节)或特殊需要方面做到村落内部和村与村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互助可分为付偿相助、互换相助和无偿援助三种。实行农村互助合作社,可以让一定范围内的农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成本最大节约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5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的存在和差异,这些差异,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要改变因体制造成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确保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户籍制度改革之前,要求农村新生儿必须入非农户口,已经是农业户口的,要加快农转非工作。

第二,缩小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差别。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如水电、道路、广播电视、通讯、沼气、文体活动阵地等项目建设,破解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难题。

第三,要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定要规划先行,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打破自然村落的界限,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设施等资源。按照城市和三大产业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如韩村河模式、华西村模式等。

第四,按城市化的标准建设新农村。发展以工业带乡、以产业带乡、以城市带乡、以经济实力建乡等多种措施的新农村建设。突出集约、节约理念,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突出改善人居环境,按城市的标准建新农村;突出提升生活质量,用市民的理念教育农民。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文明、人民安康的新农村。

第五,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把农民享有的土地变成股份或者权益,转让给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去经营,改变现在既无农业专业知识又没有经济实力的农民经营农业生产的现状,最终使农业形成产业化、工业化。

第六,改变农民的就业和分配方式。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农民要和城市居民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让农民自然的成为产业工人 ,由过去的实物收入变成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第七,社会待遇。农民也要像工人一样享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同时,要解决好农民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样公平的教育等政策待遇。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创新组织设置及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逐步由现在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向社区管理转变,在职能上以服务为主。如在生产、生活、就业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服务对象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要解决好以上八个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我们南法信镇南临首都机场,东接顺义城区,地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将按照顺义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实施以城带乡和以产业促乡的办法搞好新农村建设。首先,我们将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和顺义区新城规划以及产业布局来搞好南法信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二,因村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新农村。我们南法信镇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化,将采取城市带动的办法分三步走,即“拆村进城”、“产业带村”、“以城带村”规划建设好新农村。比如机场周边五村整建制拆迁,将有4316人进入顺义城区居民小区居住,提前实现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城市生活;随着临空经济功能区被北京市列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我镇有五个村将采取以产业带乡的办法建设新农村,为临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拆村进城;另外六个村也将采取城市带动的方式建设新农村。第三,抓好试点。按照规划,我们南卷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按照城市化的标准统一规划。第四,在基层组织的建设上,我们将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生产生活等服务作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重要工作职能,形成制度化。2006年,镇党委、政府将探索解决全镇500多名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把两委班子成员的服务对象定为以农户作为基本单位,建立了《关于村两委班子成员联系户制度的规定》,还建立了《关于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走访群众的规定》,使基层组织实现民主化管理。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镇将紧紧围绕临空经济高端功能区的定位,加快本地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多元产业总部经济、精品物流四大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建设上,我们将以国际化、城市化的标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把南法信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城市,打造“中国第一门”的新形象。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6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新型村镇;管理问题

Abstract: the village as the main human habitat, and is also a major component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new type of rural towns and villages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ordered to absorb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o go out of the countryside, into the cit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occupation, to stably in city living and life outcomes. This also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hina accounted for the vast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this background determines that China will follow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with a Wester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f different. Study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town of China's rural city of cas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ity of new rural villag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其积极意义:当城镇逐渐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新型村镇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同时,城市化促进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村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村镇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从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农村新型村镇管理问题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城市化进程下我国农村新型村镇管理现状

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农村新型村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农村新型村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村新型村镇的发展、管理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村新型村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农村新型村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农村新型村镇建设就会无顺序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也将给农村新型村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因为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农村新型村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但实际上这样的规划方案脱离实际,导致资源的过度浪费,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压力。另外还有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农村新型村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之间的分区不够明确,农村新型村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导致迟迟未形成规模。除此之外,一些新建村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管理规划不到位导致其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从而阻碍了我国整体城镇化的进程。

城市化使一些农村新型村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管理方面在我国农村新型村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的管理上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开发、建设。出现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而平原又追求水乡风格,导致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最终是乡村本土的原生态景观风貌遭到破坏。据了解在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但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并且在地方管理建设上,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可见在农村新型村镇管理上应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农村新型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一些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农村新型村镇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不够,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下农村新型村镇建设的发展。

二、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在农村新型村镇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坚持农村新型村镇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农村新型村镇建设本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管理规划建设水平。二是要坚持管理相关支撑产业发展、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农村新型村镇建设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农村新型村镇建设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的,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培育新型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走产业发展带动乡镇建设,以农村新型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互补发展的管理路线。三是管理上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既要扎住村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做到管理农村新型村镇建设上的统筹兼顾。从而打破均衡推进新型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逐步推进,针对矛盾的特殊性,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新型村镇建设,进而逐步推动一般村镇加快其发展。四是在管理上要坚持统筹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在管理上正确处理新型村镇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

在管理上新型村镇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首位,决不能仅仅做新型村镇建设的表面工程,必须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发扬优势、创造特色产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新型村镇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走发动村民参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加强对新型村镇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使他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村镇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建言献策,发展新型村镇的经济和文化,从而促进整体新型村镇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培训相关管理人员的同时,也要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在管理实施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管理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共同参与新型村镇的管理与规划,从而取得群众对管理规划工作的支持,使管理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新型村镇建设的管理关系着我国城市与村镇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提高农村新型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是现阶段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不仅有利于村镇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巫建华,李胜强,翁为民,等.《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李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动力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2008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7

嘉 宾:

■ 中共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晶

■ 中共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 郭永昌

■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陈阳波

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摆在首位

人民论坛: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石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实理论基础,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不断地取得新成就。

郭永昌: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步推进,真正造福广大农民。正确处理抓好长远与干好当前的关系,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建设新农村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区别轻重缓急、工作先后和着力程度,正确把握抓好长远与干好当前的关系,既着眼长远抓根本,又立足当前出实效。

人民论坛:在欠发达地区,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着力点在哪?

石晶: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仍要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能不能顺利推进,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像定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郭永昌:欠发达地区要始终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人民论坛:结合本地实际,谈谈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农村生产力?

石晶:结合定西实际,需要研究和把握以下几点:要坚定不移地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定西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和食用菌等特优产业已具规模的大好机遇,重点要在做强上下功夫。马铃薯产业要主抓精深加工,重点开发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形成上游产品同下游产品配套开发的新格局。中药材产业要引进中医药加工企业在定西建GAP种植基地,促进药农同加工企业形成共同利益体,以形成稳固的产业链。。

要大抓生态循环经济,不断修补恢复定西的生态环境。经过努力,这几年定西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已有了一定发展基础。当前,要抓紧引洮工程立项上马的大好机遇,以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为主要措施,以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以小循环发展、低成本增长为基本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循环经济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草畜转化、肥气循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我造血功能。农村落后、农业脆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新农村建设能否有效推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对此,要抓住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特优产业培育过程中,农民表现出的对科技文化向往渴求的心理需求,整合全市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向农民全方位开放。

郭永昌:要针对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立足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努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临洮县洋芋、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73.5%,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8亿元。

要针对土地荷载沉重、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问题,立足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提高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一项战略举措,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临洮县每年输转劳务人员在8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以上。

要针对农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粗放的问题,立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畜、一池三改、沼气利用技术,走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在农业生产内部形成秸秆转化、饲料加工、沼气利用、废料还田的循环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

人民论坛:在建设新农村中,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

石晶:农业农村农民相对落后,生产要素缺乏。这些特征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决定了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还得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当前政府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规划先行。就是政府要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任务,因为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宽,内容丰富,让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的农民自己去作规划,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同时,政府做规划的过程,就是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过程,也是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从而能使农民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知晓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项目支持、政策引导。就是政府要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电、路、沼气、水窖、退耕还林等项目捆绑使用,细化、分解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稳定的项目支持机制。对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进行整理归类,并制定以奖代补、奖勤罚懒等激励措施,以形成稳定的政策引导机制,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金配套。就是政府要将投入同规划、项目紧密衔接,实行纵向一体化操作,逐步形成公共财政、公共服务覆盖农村,惠及农民的长效机制。

组织实施。就是政府要依照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运用必要的经济及行政措施,组织和引导农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设施、住房等建设项目,要实行统一的招投标和技术指导,建立严密有效透明的组织实施体系。

要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和途径

人民论坛:如何因地制宜的建设新农村?

郭永昌:临洮县的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自有财力不足、人口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比重大三个方面的现状,采取三种不同的建设模式和途径。

对人口集中、条件较好的水川区村,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重点建设小康村、中心村,坚持走以县城带中心镇、以中心镇带其他镇,以镇带村的路子,大力推进以蔬菜、花卉、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农村经济;配套建设乡村道路、文化卫生、电力电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等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

对浅山坪区村,以合理撤并、适度集中居住为导向,坚持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并重,以整合项目、整村推进为主,突出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突出劳动力转移培训,拓宽就业增收途径;突出发展以洋芋、中药材、草食畜为主的区域特色经济,培育富民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小区养殖,实现人畜分离,推进村庄整治和房屋整修。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篇8

肥西地处安徽腹地、巢湖之滨,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人口90万,辖4乡10镇2个园区,340个村(居)。近年来,在省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实现年地区生产总值153.7亿元,财政收入1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中部百强县,连续五年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县域经济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

2005年8月以来,我县按照近城区走农村城市化道路,近郊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远郊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两镇领先、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全面启动”的新农村建设“221”工程,涌现了三岗、张祠、木兰、小井庄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促进了农村改貌、农民增收。2008年以来,围绕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的更高目标,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官亭镇丰祥―马河湾村和严店乡苏小―西郑岗村启动了两个万亩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试点,以新的机制、模式和举措,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一、具体做法

(一)科学制定规划,注重建设实效。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保证规划的高质量、高标准,分别聘请省、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两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新村规划设计秉承六条原则:一是保持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二是既要做到功能布局合理,又要造价适中;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规划成果反映农民意愿;五是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六是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资源共享共管。同时,结合土地整理后基本农田条件、当地产业特点和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同步做好产业规划,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深入宣传发动,加强政策引导。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两个项目区共涉及4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132个自然村庄、2881户、9822人。两乡镇在项目正式确定后,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致农民朋友一封信》、张贴标语、公告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实施步骤等,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组织乡村干部入户调查走访,就新村选址、新建房屋面积、结构、户型、层数、整理后的土地分配、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在家务农群众的参与热情,而且还吸引了大批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参与。在清明节前一周内,两项目区6000多座土坟全部迁到了指定的公墓;在新村规划点拆迁中,多数群众主动克服租房困难;在预缴建房款过程中,群众在十余天内踊跃筹款5000多万元。

(三)整合支农资金,拓宽投入渠道。有效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官亭镇和严店乡两项目投资规模分别达2.65亿元、2.1亿元,除去市里对宅基地复垦奖补的1.4亿元、1.08亿元,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我县一方面大力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将土地、农委、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22家涉农单位项目资金以及各级财政配套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打捆,全力支持新村建设、土地整理、基础和公益设施建设以及群众的拆迁奖补。另一方面,大力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积极引导群众自筹、乡村配套、上级部门支持。同时,对经营性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形成了多方共建的联动格局。

(四)强化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项目质量是百年大计。我县组织三方面监管力量,一手抓工程进度,一手抓质量监管。一是发动群众监督,在两个项目的实施村,分别成立由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全程参与工程建设;二是委托项目监理单位监督,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入住工地,跟班作业;三是派驻政府部门监督,由县建管局质监站负责项目施工质量全程监管,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并积极做好有关协调工作。三方监管力量各自开展工作,织密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网。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深入建设工地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五)推进流转土地,做强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支撑。我县推广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成功做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在项目村分别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社,在确保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的情况下,引导群众将留取自种以外的承包土地折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外转包或租赁。同时,县里出台了《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二十条》文件,从财政扶持、经营主体奖补、信贷倾斜、用地支持、劳动力培训等方面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目前,两个项目区90%以上的农户愿意将自种以外的部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流转,20%的农户放弃自种,将所有的承包土地进行流转,土地流转合作社已与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项目村优质粮油、设施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拆除零、散、乱、差的老村庄,按照城镇标准,兴建统一风格、整齐美观的农民新居,实施道路、绿化、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文体休闲场所、学校、医疗卫生室、农家店等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一次配套到位,打造硬实力。另一方面,积极筹建新型农村社区,推进生产、平安、救助、文化、养老、卫生、计生、培训等8项服务进社区,打造软实力。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组建专职管护队伍,实行“村民拿一点、集体补一点、政府奖励一点”的办法,筹集管护经费,积极探索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新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丰祥―马河湾项目区规划为一个占地565亩的集中居民点,采取“村落―院落―组团”的结构方式,既满足农民居住,又适宜农业生产;既有助于营造邻里交往的良好环境,又兼顾自然景观风貌特色。住宅结构分为多层、小二层和四合院三种房型,目前,1352套新房全部建成,部分拆迁户已喜迁新居。严店苏小―西郑岗项目区规划为两个集中居住点,199幢小二层、10幢多层,1529套徽派风格的新居已全部建成。今年4月底前,两个项目区2881户农民将全部搬进新居,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甚至比城里更为优越的居住环境。

(二)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经过科学规划,考虑到不影响农业生产,两个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于去年10月份全面启动,目前整理工作全部完成,项目区内“田成方、路畅通、渠配套、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有效灌溉率达100%,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0%,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现代高效农业渐成规模。官亭镇与森淼集团、亚泰药业集团和铭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家农业企业签订了租地协议,分别建设3000亩标准化养殖小区、3000亩中草药基地和5000亩大葱示范园;严店乡已建成1000亩苗木花卉精品园,并与宣州伟伟净菜配送公司、丰隆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丰乐种业等企业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分别建设3000亩大棚蔬菜、7000亩露地菜、3000亩杂交稻制种基地。同时,正在与五星集团、蚌埠园味园等部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洽谈。

(四)土地利用实现节约集约。土地整理前,两项目区老村庄面积达3792亩,占村域总面积的11.6%,人均宅基地面积258平方米,户均占地1.32亩,荒滩坑塘田坎及未利用土地2000多亩。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4777亩,新增耕地率达14.63%,其中仅村庄整理就净增耕地2573亩。

(五)农民增收更加持续长效。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流转土地后,在获得每亩500~600元租金的基础上,既可就近在农业企业打工,又可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向农业生产、务工经商、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多元化格局转变。

三、几点启示

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及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创新举措,没有先例可循。肥西县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快速破题、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必须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民建房向规模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者集中是必然趋势,肥西的试点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三化”(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镇化改变城乡面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为工作取向,坚持以规划引领建设,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科学编制和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投入上的支持,又为工业化、城市化腾出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城乡发展的互促双赢。

必须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近年来,尽管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县委、县政府始终紧抓“三农”工作不放松,在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2008年,我县共整合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资金2.3亿多元,带动群众和工商资本投资5亿多元,既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的亮点,产生了较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又加速了面上新农村建设进程。

必须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是根本。为此,一方面,我们全面实施土地平整及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农民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进县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土地亩均纯收益由以前的500-800元增加到2000-3000元,实现了农民在更高基础上的增收。

必须进一步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新农村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必须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对新村建设和土地平整项目,全部实现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和合同制,严格检查验收;对项目区房屋及附属物全部逐户进行丈量、登记造册、摄像,并在每个村民组张榜公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做到单独立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有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必须进一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县始终坚持依靠农民、宣传农民、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分房、资金使用和管理等,全程吸收群众代表参加。尤其是房型设计、土地流转等工作,均采取“两上两下”的方式,征求每一户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农民享有了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共建家园、增收致富的巨大潜能。

上一篇: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总结范文 下一篇:医保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