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03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

开展教育干部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多年来,接受培训的大批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证明,培训是继续教育和提高校长素质的有力手段。但培训面积大、人数多、形式多样、人员调离与转岗、学校合并等原因也给培训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培训电子档案,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特点

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既有电子档案的共同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电子档案的特性。

1.共性

依赖性。电子档案的形成、存储、转移、输出等均须借助计算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才能够完成,一旦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就无从谈起。电子档案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数字编码、硬件、软件、技术设备更新和安全加密等。

数字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电子档案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操作处理实质上都是数字信号的相互转化。

共享性。电子档案容易复制,便于传播,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

2.个性

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子档案产生之初,由于培训工作任务的突击性和时间安排的局限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类别的培训,基本上不按照学期或者学年规划,具有任意性,电子档案的形成时间出现延迟,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具有分散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受载体寿命、保存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安全。

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过程中,是由教育干部培训类型的多样性和电子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类型和档案形式上。根据培训形式,可分为常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异地办班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根据培训学习方式,可分为学分制、脱产、半脱产等;根据培训目的,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等;根据档案形式,可分为文件、培训方案、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讲义、科研课题、教学质量评估等。培训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目标不一,对象参差有别,直接造成电子培训档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立卷归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电子培训档案归档和检索的过程中。从办班开始到结束,每期培训都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如确定办班意向、上报领导审批、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报名注册、组织课堂教学、资料录入、证书审批、证书发放等。在归档时需要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整理、组卷、编目,成为一套完整的培训档案,方便今后检索查询。

二、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分类

培训档案主要分为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

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证书打印发放和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业务定点联系机构档案等。

3.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三、建立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是培训档案管理要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是数字化, 文档处理需要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是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又是多样化,造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保存的目的都是利用,存而不用只会失去档案的价值,造成档案的浪费。时代在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必须建立培训电子档案。

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提高培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节约人力物力给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档案存储信息量大,便于归档整理和编目,有利于信息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培训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培训,方便各类人员的检索查阅,使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更加人性化、公开化和方便化。

1.收集整理归档

培训档案内容很多,从培训班前期准备时就应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归档和档案的电子化。自培训班筹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培训班档案和学员档案,培训班的档案包含培训班通知,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培训班实施方案,培训班教学讲义、提纲,培训班教材、课件、参考资料,培训班音像资料,培训班照片,领导讲话,学员名册,考勤表,研讨交流论文,研讨交流会议记录,考试试卷及成绩,教学效果测评表,培训班教学意见、建议表,教学质量评估资料,培训班总结,宣传报道等内容。

学员档案包含学员培训情况登记卡,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学员考试成绩、参训学员花名册等。以班次为单位建档,凡属培训班档案的基本内容均逐项录入电子档案。

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培训电子培训系统的电子报送工作,将培训的办班计划、课程表、校长培训审核表、学员成绩等报送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审批,待审批合格加盖省教育厅公章后及时做好计算机证书的打印及发放留档工作。

2.载体的管理

培训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只读光盘、一次性可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后的培训电子文件需要集中存放,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封存保管,一份供查阅使用,另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培训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标明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等;归档的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存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要远离强磁场,与有害气体隔离。

3.制度上如何规范

培训电子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开发利用,中间经过许多环节,培训的电子文件类型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多媒体文件,还有学员成绩数据库、学籍管理数据库等。将如此复杂、数量众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可根据《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结合各类培训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电子文件归档细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4.人员的培训管理

《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努力探索干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代化的成果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水平。

培训中心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及职业引导,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的教学资源,结合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按需施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5.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

此外,培训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培训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横向联合,打破各个高校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培训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培训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网站等,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干部培训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隋春玲,刘晖,罗发奋.“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3]王伟平.试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档案,2004,(3).

[4]白莉,张莉英.论学校电子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0,(3).

[5]屈秀红.成人教育培训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8,(5).

[6]梁秋英.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22).

[7]高瑛.论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资源共享与安全保密[J].档案,2008,(5).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2

一是总量不足。目前,我区非党科级干部比较缺乏。在全区783名在职科级干部中,非党科级干部只有44人,仅占科级干部总数的5.6%。

二是选配困难。由于非党科级干部数量少、素质偏低,在需要配备非党干部时,往往是捉襟见肘,“矬子里拔大个”,导致选人视野不宽,选用的干部素质不高。

三是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44名非党科级干部,在担任领导班子成员的有35人,由于他们没有加入党组织,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颇,自然地把自己排斥在核心领导层以外,产生了组织归属感方面的困惑,在党组织门外徘徊不定;管与被管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失衡问题。真正既懂经济、善管理,又能综合协调运用周围各种资源的全面型干部还比较缺乏。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后备储备不足。非党科级后备干部储备不足,是导致非党科级干部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区委不断加大发展优秀年轻干部入党工作力度,使一大批优秀的科级后备干部加入党组织。

二是缺少选拔任用机制。由于缺少非党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机制,没有形成选人用人的总体工作规划,导致对非党干部的提拔力度不大。近年来,区委提拔非党科级干部数量偏少,导致绝大部分科级后备干部认为非党干部发展成熟机会不大,而积极要求并加入党组织。

三是培训力度不大,后备素质不高。由于优秀的科级后备干部培养成熟后加入党组织,而余下的干部大多数为不符合入党条件、尚需培养,这部分后备干部不论在思想素质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非党科级后备干部教育培训、素质提高工作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特别是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致使非党后备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使用时与优秀党内干部比较相形见绌,导致近些年来提拔使用的非党干部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非党科级干部队伍。

一是建立非党后备干部储备制。在现有党外干部的基础上,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不同职级和职位的要求进行超前规划,超前培养,明确不同岗位要求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生理心理标准,在全区范围内物色、发现和挖掘一批优秀的党外后备干部,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专业特长、思想表现、群众反映、发展潜力、适宜岗位等方面情况进行登记,分层次、分界别、分年龄段归档保存,定期联合考察,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补充,为选拔任用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二是建立非党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入党备案制。我们严把非党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入党关,确保非党干部队伍的数量。非党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入党从严掌握,由本人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写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党组织审查同意后,报区委组织部备案。

三是建立非党干部定向培养选拔制。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谈到:“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因此,在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时,要全面正确看待党外干部的长处和潜力,扬长避短,多搭几个轻便的梯子,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优秀而年轻的党外干部,把他们放在最适合于发挥优势的岗位上。从而使我区的非党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数量得到逐步增加,队伍得到有效壮大。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3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一)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充实应急管理人员,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做,有人管;社区、村居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专门人员。区政府应急办将对各单位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及人员配备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二)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树立“大应急”理念,充分发挥区政府各部门、应急专门机构、应急专家队伍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测、信息报告、应急联动、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等机制建设,努力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抓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区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同时,加快各镇、街道及所属社区(村居)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形成覆盖全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二)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和督促检查。建立完善预案修订、评审、备案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预案库,提高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编制与各类应急预案相对应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使预案简明实用,落实到位,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高度重视预案演练工作。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对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和“桌面推演”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三、加快应急资源整合,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一)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公安消防、抢险救灾、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在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我区应急抢险需要,以基层组织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依托,组建综合性基层应急队伍,明确具体职责,配备必要装备,加强救援训练,确保对突发事件实施有效预防和先期处置。

(二)抓好应急资源储备和管护。扎实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对各类应急物资进行核查摸底清理统计,加强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根据实际需要,组织采购必要的应急物资,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发挥社会储备作用,建立协调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的有机结合。

四、强化应急值守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月报制度,从今年4月份起,区民政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和区公安分局要分别牵头会同其他有关单位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月报工作,按月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突发公共事件月报于每月8日前报送区政府应急办。对突发公共事件报告过程中出现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行为的,将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扎实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和监管工作,抓好源头治理,坚决将排查出的每一个风险隐患整改到位,消除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

(三)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完善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增强处置旱涝、雪灾、安全事故、重大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值守应急工作,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五、加强应急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以《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三周年为契机,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通过集中学习、宣传专栏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宣传应急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应急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通过印制预案简本、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和举办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4

目标:

实现核心业务信息化

中储粮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要依法开展业务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按照中储粮总公司信息部副部长常少平的话来说,中储粮要接受双重标准的考核,要先社会效益,为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后经济效益,参与市场竞争,做大做强。

中央储备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中储粮要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这“两个确保”是中央储备粮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中央对中储粮总公司的基本要求。中储粮在得到中央财政的一定数额补贴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要求管好中央储备粮。

但是,据了解,中央财政的补贴标准偏低,如果仅仅靠补贴,中储粮很难发展。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之一,中储粮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管理来节约粮食保管费用;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机遇,在粮食轮换时赚取合适的差价,同时利用粮食加工、贸易等业务来增加盈利,达到国有资产增值的目标。

但是在中储粮成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业务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当时中储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储备库点有1万多个。这1万多个库点的库存数据所形成的统计报表上传到中储粮总公司就有1万多张,难免会出现数量不实、质量不保的情况,而且这些数据也只能是最后的静态数据,没法对每个库点进行实时的监控。

特别是在2000年5月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前,各级粮食部门都属于中央储备粮的管理部门,但是没有哪个部门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负总责。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后,要对中央储备粮的质量、数量负总责,要用新的办法来加大管控的力度。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与此同时,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非常重视中储粮总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出中储粮要率先实现计算机管理。

2003年底,中储粮提出要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看到每一笔业务,包括出入库时间、粮食种类、数量、质量等;通过系统对各个粮库的日常管理进行监控;通过系统规范各粮库的业务流程;通过系统初步实现中央储备粮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提高对中央储备粮的监管力度,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有力保障。

选型:

在30多个供应商中筛选

与此同时,中储粮开始和国内30多家有粮食行业经验的系统供应商接触,并逐个跟他们交流。经过综合的评定,中储粮从中挑选出享有投标机会的16家承建商。

考虑到中储粮业务的特殊性,2003年3月,中储粮与这16家承建商签订协议,保证最后的承建商在这16家中选择,让他们去了解中储粮的业务情况。在向这些开发商逐步介绍总公司、分公司和承储库的业务,并带领他们到三河直属库调研后,每家供应商都可以去中储粮指定的两个直属库去调研。

半年以后,即2003年9月,中储粮要求这16家公司拿出自己的总体方案,由中储粮总公司各核心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分。

与此同时,中储粮还邀请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赛迪顾问来对项目进行咨询。赛迪顾问的专家对中储粮的业务进行调研,并独立形成一个方案。然后,中储粮和赛迪顾问的专家一起,在赛迪顾问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排名前5的开发商的优点。通过这些工作,常少平说“我们就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中储粮确定要建立全面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提高中央储备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两个确保”的根本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中储粮作为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部门,很多数据需要保密,中储粮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应用已有的国际知名ERP供应商提供的成熟ERP产品,而是根据自身的管理特色进行开发。

2004年2月,中储粮借助招标公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招标。结果,浪潮集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开发商和总集成商,而神州数码公司以排名第二的成绩成为分包商。

开发:

双供应商的理想与现实

在今天看来,一个系统由两个开发商来完成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当时中储粮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和考虑。

当时中储粮的粮库除了直属库以外,还有代储库和租仓库。代储库、租仓库的所有权不属于中储粮总公司,管理方式也不一样。考虑到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工作量太大,中储粮希望借分包商的力量来分担一些工作量。

把神州数码作为一个分包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神州数码在粮食行业经验丰富。浪潮集团虽然总体评价比较好,但是在粮食行业的经验不及神州数码。中储粮也希望两家开发商能够取长补短。

但是,两家实力都比较强的开发商来做同一个项目,协调是个问题。“让谁听谁的,都很难说。”中储粮信息部的曹永宁说。虽然中储粮已经定下来要两家开发商在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结构、统一项目管理“三个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开发,并且通过文档配置管理实现系统文档的统一,而且两个开发商的职责都很清楚,但是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协调。比如说,两家开发商的开发进度不一样,开发的思路不一样,特别是数据接口不一样。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年,常少平近60%的精力都用于协调。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储粮还专门请了监理公司来加强项目管理。监理公司负责主持两个开发商都要参与的双周例会或者紧急例会,对两个开发商的协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两个开发商取长补短来提高系统质量的目标,在经过一年多的艰难磨合之后终于开始显现。

实施:

10多人培训2万多人

2006年9月,中储粮公司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4家分公司进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试点实施过程中,中储粮不断总结经验。在试点实施完成后,中储粮于2007年3月在河南举办现场推广会。

中储粮有24个分公司、4个子公司及下属的1139个库点都要实施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的地域除了港澳台以外,包含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施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实施范围点多面广以外,中储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难点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各粮库的管理虽然大致相同,但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第二,粮库的员工大多对计算机没有很多的了解;第三,员工都习惯了手工操作模式,很难改变;第四,系统涉及的人非常多,要培训2万多个操作人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开始规划系统时,中储粮信息部负责这项工作的只有5人,发展到现在也只有10多人。这10多人要在短时间内培训2万多个用户,看起来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常少平说,中储粮在实施之前就把实施的难处想得非常透彻,所以在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储粮信息部与开发商、监理公司形成了联合工作组一起整理实施、培训思路。为了使系统能够高效实施,中储粮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执行的原则:软硬件部署统一解决;统一培训,统一验收;统一进行后期的运行维护。

考虑到以前中储粮的一些下属单位已经应用一些小的系统来进行辅助管理,中储粮信息部规定这样的系统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新开发;原来没有系统的也不允许新开发,而是遵从总公司的统一部署。

最后,中储粮还是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常少平归功于中储粮公司试点工作做得好,以及前期的规划比较完善。中储粮先选择了4个分公司中的20个不同性质的库点作为试点来实施。中储粮联合浪潮、神州数码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整改完以后,通过测试证明没有问题了才开始推广。据了解,中储粮每三四个月到半年就总结一次经验。

接着,中储粮对所有的库点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每个库都要进行全员培训,并作了详细的方案:先进行骨干员工培训,即对每个重要岗位的人进行培训;然后,骨干员工要在所在库进行全员培训,在应用中起到带头作用。在培训方案中,培训计划细到每天都去哪个地方做什么工作,由谁负责,在哪个会议室进行培训,需要什么设备等,而且得到分公司的审核后工作才能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变化:

业务调整带来挑战

但是,系统建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中储粮对储备粮的管理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储粮对地方代储库和租仓库实现统贷统还管理:收粮资金由中储粮直属库向农业发展银行统一贷款,资金实现统一管理。以往代储库和租仓库也可以向银行贷款,为了降低风险,中储粮规定代储库和租仓库不再向银行申请储备粮贷款,而是由所属的直属库统一贷款。这样,中储粮对代储库和租仓库的监管力度就加强了。原来的代储库和租仓库都转变成了直管库。

但是,这给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系统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按照原来的规划,中储粮的信息化是朝着数据大集中的目标建设的,直属库、代储库和租仓库的数据直接通过网络汇总到中储粮总部的数据中心。体制变化以后,直管库的数据就不再直接传输到总部数据中心,而是先汇总到直属库。直属库像是一个小数据中心,将直属库自身的数据和所属的直管库的数据汇总后再传到总部数据中心。这样就给中储粮的软件、数据和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原来总分公司和直属库的系统,是由浪潮集团开发的,而代储库和租仓库的系统则由神州数码开发,数据交互条件改变后接口就需要调整。

为此,中储粮信息部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3月,一直都在协调两家开发商来调整系统。尽管后来系统平稳过渡,但是这其中无论是中储粮信息部本身还是两个开发商,都经历了艰苦的考验。

效果:

穿透查询每个业务细节

2008年9月底,中储粮业务管理系统成功实施推广完毕。其中全部直属库、整体接管库和部分承储规模较大的直管库共525个库点部署了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应用,使得中储粮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透明化、集中式管理,实现了中央储备粮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同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工作方式,从原来的手工作业变成计算机操作。目前,中储粮范围内的中央储备粮业务几乎都可以通过系统来完成。

第二,系统打通了财务和业务,实现了直属库内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同步和总公司、分公司、承储库上下业务运作的一体化。

第三,总公司分公司可以通过系统穿透查询到承储库点的每一笔业务,大大提高了业务监管的能力和效率。通过业务管理系统,中储粮总公司既能宏观了解全国各省各库粮食的轮换、库存、质量、价格、品种情况,又能洞察到每一笔入库的毛重、皮重、质量和检验结果,为实现中央储备粮的“两个确保”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第四,中储粮通过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形成了业务规范。常少平介绍说,在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中储粮不断地完善、规范业务流程,规范了出入库等多个业务流程,并通过系统进行固化。以往由于各个库点的业务流程不太一样,经常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现在,除了位于港口的库点等特殊情况允许特殊处理以外,各库点的业务流程基本上达到了一致的目标。“现在我们在扩展过程中,在划转直属库的时候,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来规范直属库的管理”,曹永宁说。

第五,提高了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决策水平。系统的应用帮助中储粮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每个基层的业务数据都可以通过系统汇总到总部,这样,能为管理层加强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中储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国家金宏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2008年7月,金宏工程中国储备粮管理信息子系统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的初步验收,成为目前金宏工程20多家承建单位中第一个完成初步验收的项目。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5

一、机构改革动作迅速

按照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根据江城县机构改革方案,整合13个职责,组建江城县应急管理局。核定行政编制10名,领导职数5名。下设地震局、执法大队、物资储备中心三个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宣传教育培训执法股、应急救援管理股、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股、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股。于2019年3月21日,职责划转、内设机构设置全部理清。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新组建的江城县应急管理局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应急管理部门的基本盘和基本面来抓。江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研究同部署。连续六年,杜绝了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一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制定出台了《江城县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方案》,构建党政领导、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和综合监督五方共管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2020年初,共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300余份,把责任压实到村委会(社区)、各站所、学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二是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紧盯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工贸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2020年上半年,共检查企业154户/次,发现隐患376条,下达执法文书122份,立案处罚两起,罚款4.2万元。重点机动车和驾驶人违法清零96起,查处交通违法行为4600余起,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12处。消防检查单位98家,发现火灾隐患12处,督促整改108处。查封2家单位,责令“三停”1家,罚款0.35万元。有效杜绝了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三是强化宣传,不断增强全民安全意识。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6月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安全常识“七进”活动,不断提升全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三、全力抓好应急管理准备工作

(一)组织机构。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机构改革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的江城县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地质灾害指挥部。建立“1+4”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明确了各指挥部,各部门工作职责。

(二)编制完善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管理要求,编制了《江城县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新修订完善《江城县地震应急预案》等11个专项预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市级备案。

(三)组织应急演练。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可操作性,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组织地震、防洪度汛、地质灾害、城市洪涝、安全生产等应急演练5场次,督促指导乡镇、企业开展应急演练44场次,共投入资金75万余元,车辆225余辆,参演人员1960余人,观摩4500余人。

(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目前,我县应急救援队伍主要以消防救援大队、驻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为主,共计1100余人。通过教育培训、演练不断增强队伍的政治思想意识和实战能力。

(五)救援装备有保障。县消防救援大队有执勤车辆12辆,防护装备576件套,救援装备136件,灭火器具107件套,救援装备(机械)6台,灭火剂24吨。全县有卫星电话22部,大型机械5台。各乡镇、各部门根据行业特点,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救援装备。

四、保民生,做实做细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一)强化灾害风险防范。一是做好灾情隐患排查治理。在汛期来临之前,对全县6个水库,11个电站,23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全面开展了隐患排查,做到防范于未然。二是加强会商研判。定期不定期组织气象、水务、自然资源、地震、林草、农科等部门,根据上级部门的预警信息和当地气象信息进行会商研判。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或险情,采取果断防范措施。三是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广播、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及时灾害预警信息。四是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除节假日值班值守外,全年全天24小时实行带班值班。明确公布值班电话,落实带班值班人员,及时接报和有效处置各类灾害和事故灾难及险情。

(二)加强业务培训。2020年来,组织了县处级领导参加的抗震救灾培训,各乡镇、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参加的业务培训,“地震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共3场次260余人。有效提高了干部职工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能力。

(三)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全县设有物资储备中心1个,各乡镇、行业部门设物资储备点12个,储备有帐篷372顶,被子3298床,折叠床480床,应急灯100个,春秋装546套。雨衣200件,雨鞋200双,迷彩鞋774双,行军锅18号,发电机2台,原粮1100吨,成品粮115吨。根据县级财政实力,力所能及储备救灾物资。

(四)不断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为应对地震突发事件,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我县设置了县运动场和民族广场2个应急避难场所,每个避难场所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共可容纳15000余人。内部建设有应急厕所、供水设施、应急广播等设施,完善了11个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五)加强灾情核查统计上报和救灾。2020年是个灾害多发的年份。全县共发生了地震、干旱、黄脊竹蝗生物灾害、洪灾、鼠灾等自然灾害。干旱自2019年来共造成经济损失近5亿余元。发生黄脊竹蝗面积12万余亩,洪灾,目前共造成经济损失4800万余元,鼠灾1034万余元。发放救灾棉被1400余床,各类衣服15包,毛毯650余床。拨付乡镇、部门中央、省级救灾资金790万元。

江城县应急管理局组建一年多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有力指导下,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全面履职,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应急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6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预计完成市直粮油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2.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4.5%;完成销售收入1.7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完成各类粮油收购、加工、销售38万吨,占年度计划的127%;完成粮食购进5.5万吨,为年度计划的110%;完成油菜籽收购3.8万吨,为年度计划的108%;实现科学保粮率达100%,为年度计划的125%,“一符四无”粮仓达96%,为年度计划的107%;实施技改项目5个,为目标任务的100%,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20万元,为目标任务的140%;完成订单农业2.8万亩,为年度计划的112%。

全年市直企业预计较去年同期减亏510万元,占年度减亏目标500万元的102%。

(二)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全面完成了已改制企业的资产划转、档案移交、新企业组建和人员竞争上岗等工作;二是全面推进市粮食供应公司、市油脂公司、市面粉公司、市新盛工贸公司和省粮食机械厂等5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的具体实施工作,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0%。目前,市油脂公司和市粮食供应公司改制工作已完成,共分流302人,安置205人;市新盛工贸公司、面粉公司和省粮食机械厂改制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预计12月底可基本完成。三是按照省粮食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继续深化对7个区(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截止11月底,已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了各购销企业的资产清理、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建章立制和签订国有资产监管协议等工作,12月份即可全部交付验收。四是启动了市粑粑坳粮食储备库、市龙家寨粮油仓库和市甘荫塘粮食储备库等3家粮食储备企业的改革重组工作,并初步完成了企业资产评估、人员清理、安置费用测算和制定重组方案等基础工作,待改革重组方案经市国资委批准后即可组织实施。五是通过加强与市国资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和银行等部门的协调,成功解决了市粮油供应公司2000多万元的职工劳动债权和市面粉公司6000多万元的银行债务等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顺利实施改制奠定了基础。六是妥善处理了部份改制企业职工集体上访事件。改制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各种矛盾集中突现,职工抵触情绪大,集体上访不断。为确保改制工作的平稳推进,我局抽调专人深入各改制企业,对职工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收集和整理,并及时报请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进行及时处理,同时,积极联合市局、市国资委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联合工作小组进驻企业开展工作,主动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好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稳定职工情绪,为改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粮食储备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一是根据我市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和市民消费需求实际,积极联合省农发行、市财政局等部门修改完善了《*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粮食储备管理工作。二是拟定了《*市粮食供应应急实施方案》,并指导区(市)县粮食局建立了粮食供应应急保障体系工作。三是结合我市居民生活实际和宏观调控需要,启动了市级储备粮品种结构调整工作,并指导有条件的区(市)县积极争取建立相应的县级粮食储备规模,目前已有乌当、息烽、开阳初步落实了县级粮食储备规模,我市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四是开展了春、夏、秋、冬四季储备粮油交叉循环检查和“一符四无粮仓(油罐)”复查评定工作,全市“一符四无粮仓(油罐)”达96%,科学保粮达100%。五是配合国家粮食局完成了对中央代储资格企业的检查和粮食库存的抽查工作,我市各储备企业全部通过检查,并获得一致好评。六是继续加强仓储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级扶持资金67万元,对乌当、开阳、息烽、修文等地的粮食仓储设施进行维修和改造,粮食安全储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市级粮食储备中心库重新选址工作已初步完成,正在进行论证和办理相关手续,有望明年开工建设。七是组织完成了新增10000吨市级储备粮的入库任务,同时,按要求启动了16623吨市级储备粮轮换工作,目前已完成13119吨轮换任务,其余3504吨储备粮已完成出库工作,正在轮入当中。

(四)粮食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为做大做强我市粮食经济,我局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发展粮油加工和粮食物流经济产业。一是启动了*食品工业园振兴工程。结合粮食加工业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市政府扶持资金3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同时,对园区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油脂、面条、大米、奶粉、饮料和饲料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对促进全市粮食加工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粮食物流经济。重点推进以谷丰粮油批发市场为龙头的粮油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和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实际,统筹推进谷丰市场与甘荫塘片区粮食企业的整体发展,组建贵州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同时,充分利用龙家寨交通旱码头的优势,整合龙家寨粮油仓库闲置资产,组建*市龙家寨粮油物资集散中心。目前,两个物流项目已获市政府批准,正在开展报批立项和建设资金申请工作,预计明年初即可开工建设。三是大力发展豆制品加工产业。结合全市居民生活消费实际和市政府对豆制品安全生产要求,充分利用粮食部门闲置资产,启动了年产6万吨豆制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乌当东风镇豆制品生产项目建设,明年计划投入建设资金320万元,启动豆制品二期项目建设。四是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争取省市专项技改资金200多万元,启动了市面粉公司生产线控制系统、市食品公司挂面生产线、谷丰市场天香米业日产160吨大米生产线、*食品工业园金糯米冷饮厂生产线、白云兴龙食品厂日产5吨速冻食品生产线等技改项目,预计12月底可全面完成。五是全面推进放心粮油连锁经营。通过企业改制,整合资产和资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产业,目前已在市区发展了涉及粮油、家电和日用百货等业务的连锁店5家,计划在2—3年内将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延伸到区市(县)。六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种粮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年我市共发展订单农业2.8万亩。

(五)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一是继续加大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共有47人取得了粮食行政执法证,2人具有行政复议资格,1人取得行政执法监督证,基本实现了粮食行政执法“机构、队伍、经费”三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了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规范执法程序,为保障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组织开展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三周年宣传活动,全市共投入资金近5万元,印制宣传画和执法手册1万余份,在全市主要街道、粮食批发市场和乡镇设立宣传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宣传手册4000余份,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500余份,为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深入推进营造了良好环境。四是深入开展粮油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结合“一符四无”粮仓检查、粮食库存检查、粮食市场专项检查等,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从“原粮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强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工作,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300余人次,对全市100多个粮食经营场所、500多家粮食经营户进行检查。同时还开展了各级储备粮、军供粮、救灾救济粮、退耕还林粮等政策性粮食供应专项检查,有力地保证了全市粮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11月22日,国家粮食局对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我市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五是针对今年粮油价格持续上涨问题,我局积极联合工商、卫生和质监等部门深入粮油收购企业、粮油批发市场、大型集(农)贸市场和粮油超市,分别开展了秋粮收购、粮食流通统计和粮食市场经营等专项检查,对无证经营、哄台粮价等扰乱粮食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确保了全市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有序流通。

(六)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建工作继续加强。一是坚持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全年共组织集中学习4次,重点对*届六中全会、党的*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和总书记“6.25”讲话精神进行了系统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坚定了发展信心。二是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按照*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研究制定了我局*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并根据计划积极选派机关干部参加了通用能力、电子政务、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等培训,局班子成员还参加了省委党校举办的县干班培训,同时还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完成粮食工作业务培训3期,累计培训人员达300余人次。三是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完成了局机关1名科级非领导职务的竞争上岗工作。同时,结合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实际,组织完成了市直改革重组企业领导班子的竞争上岗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国有粮食企业领导班子结构。四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上,在粮食经济体制改制过程中,提出了“不管体制怎么改,机制怎么转,党的建设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目标要求,坚持做到“四个不变”、“三个同步”,即企业改制后,党组织的地位不变,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不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变,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不变;企业改制与党组织成立、党组织负责人配备、工作机制建立同步进行。五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和《*市粮食局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坚持政务公开制度,对涉及系统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国企改制等重大事项都进行了集体讨论,设立公示栏,提高了政务工作透明度,为粮食经济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七)机关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工作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一是按市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工作,成立了市粮食局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市粮食局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实施方案》,并按规定认真抓好学习动员、查找问题、整改提高、总结验收四个阶段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基本达到了上级提出的“好形象”、“好班子”、“好机制”的目标要求。二是以作风整顿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局机关办公制度,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职能,使机关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多方筹措资金3万元帮助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修文县六屯乡独山村修建村文化室和村民饮水工程;筹集资金5000多元帮助局双千工作联系点—乌当区偏坡乡偏坡村计生户和贫困户购买生产物资,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并为部份老党员、伤残退伍人员和独生子女户送去了大米、菜油等生活用品,向村小学捐赠了部份书籍和学习用品。四是继续加强老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实好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确保了队伍稳定。同时,系统工、青、妇工作和安全、维稳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依法治市等工作按计划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科学执政能力。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和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坚持把班子成员作为最需要学习的人,提出了领导干部“要带头争做学在前、用在前的模范,要带头争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的要求,大力倡导“在岗位上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学习理念,充分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这一主要形式,超前安排,狠抓落实,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一次一个专题,一次联系实际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做到了联系实际突出学,明确专题重点学。坚持把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学习的主攻方向,做到会前调查研究,确定议题;会中联系实际,学习理论,统一思想,提出思路;会后形成纪要,及时转化为决策成果,使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二是抓好班子团结,坚持按照中央提出“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要求,提醒、引导和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形成了“重大问题一起议,工作难点一起攻,中心任务一起干”的良好局面;工作中要求班子成员凭党性干工作,靠事业团结人,把维护大局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彼此之间做到政治上互相信任不猜疑、思想上互相交流不隔膜、工作上互相支持不拆台,努力营造真诚相待,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整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抓民主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党委(行政)议事规则,明确规定事关粮食企业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专家论证会后,再经党政会议决策通过后方可实施,切实增强粮食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了领导班子指导粮食工作的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有效促进了全年粮食目标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和推动粮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目标管理,狠抓责任落实。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要求,结合全市粮食工作实际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全年工作目标,并将任务进行分解,与各区(市)县粮食局和市直企业签定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奖惩制度,为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根据粮食工作开展需要和人事变动情况,我局对班子分工重新进行了明确和调整,克服了因班子配置空缺带来的人员少、任务重等困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我局在认真分析我市粮食工作形势的基础上,坚持以围绕粮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储备粮食管理、产业结构调整、安全生产、放心粮油食品、社会稳定等工作重点,并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部署,集中力量强力推动。同时,继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先后举办粮食行政执法培训、食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国企改制工作培训和政治理论知识培训等3期,培训干部职工达300余人次,确保各项工作得以协调稳步推进。三是注重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为及时解决粮食经济运行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局党委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工作,班子成员纷纷结合工作实际,经常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谋划发展,及时解决粮食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为全市粮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在工作中,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和工作报告等形式及时向市委和政府汇报粮食工作开展情况,在充分调动广大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国资委、发改委、财政、经贸委、银行、税务、工商、物价、质监、公安、农业、产权交易中心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为全面顺利地完成各项粮食工作任务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主动协调,成功解决了局属市粮油食品公司、油脂公司、金竹粮食仓库等改制企业职工因劳动债权、房改政策、公积金缴纳等问题引发的集体上访事件和市面粉公司6000多万元的银行债务及市供应公司2000多万元的职工劳动债权等困扰企业改革发展的问题,使企业的改制工作得以平稳推进。

(四)以机关作风整顿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机关行政行为。结合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开展,以创建学习型、勤政廉洁型、为民务实型、服务高效型机关为重点,对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以机制堵漏洞,以程序提效率,突出了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了机关管理制度和办事程序,大力推进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同时,我局还就机关作风建设专门征求了市直相关部门、局属基层企业和各区(市)县粮食局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形象,增进了团结,提高工作效率,为顺利推动各项粮食工作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制度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粮食储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储备仓容严重不足,目前,我市仓容总需求为19万吨,现仅有12万吨左右,且布局分散,没有现代保粮设施,运行成本高,保管难度大,企业效益差。二是在储备粮管理过程中,由于新陈粮轮换实行包干办法,没有考虑市场变化因素,导致储备粮轮换难度大,企业亏损大。三是市级储备粮品种结构不合理,没有适当比例的成品粮储备,不利于粮食应急调控需要。

(二)粮食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市粮食行业小企业多,加工能力不足,粮油精深加工总量小、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形不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为改变现状,现拟发展一批水面生产、奶粉生产、豆制品加工、大米加工和粮食物流等产业项目,但需要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才能逐步实现结构调整目标。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7

一、基本情况

*县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6镇8乡159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万人。全县耕地总面积162090亩,其中:田99330亩、土62160亩;劳动力1*952人,外出务工一个月以上16052人。2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1539吨,农民人均纯收进3005元。

据调研,*县县委、县政府对今年春耕备耕工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于3月13日召开了农村工作暨春耕生产安排会议,学习贯彻中心1号文件,传达中心、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及春耕生产作了具体安排部署,着力探索今年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制定出台了《关于2009年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深进开展“双带”创业活动的实施意见》、《*县2009-2013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关于做好2009年春耕生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该县今年财政预算农林牧水事业经费4465万元,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进,预算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畜牧业发展,蔬菜种植,良种示范补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目前,财政已兑现完毕20*年度油菜补贴6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145.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5.6万元。

总的来看,该县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扩大内需的投进重点,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推进该县农业的农机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春耕备耕工作的主要措施

该县按照思想早发动、工作早安排、职员早到位、物资早预备、措施早落实、技术早培训和抓熟悉、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抓精品、抓亮点的“六早”、“六抓”的要求,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制定了春耕备耕工作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春耕备耕资金早安排;二是职员早培训。农业部分抽派农技干部120多人次及时下乡(镇),到村组蹲点,深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三是烟草部分切实抓好烤烟育苗及苗床治理工作,加强对烟农的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农民进行培训;四是林业部分加强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工作并举,搞好生态建设;五是畜牧部分帮助规模养殖场(户)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和春季防疫工作;六是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张罗资金及时发放贷款,支持春耕生产;七是农机部分大力开展兴机富民工作,加强了农机具购置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八是水利部分抓紧了冬修水利工程的扫尾竣工,确保了浇灌需要;九是气象部分加强气象监测,做好气象预告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十是抓好夏收作物的田间治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职员按照春季田间治理工作的要求,深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搞好清沟排渍,追施苔肥、花肥,补施硼肥,以及做好病虫害猜测预告预防工作,夏收作物长势良好。

三、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认真抓好农资筹备、调运及农资打假工作,满足春耕生产需要。现全县共储备杂交水稻良种110吨,已销售100吨,储备杂交玉米135吨,已销售132吨。储备各种化肥7060吨,销售4400吨,其中氮肥储备4220吨,销售2360吨,磷肥储备900吨,销售880吨,钾肥储备1520吨,销售1160吨。储备农药40吨,销售15吨,储备农膜50吨,销售45吨。

四、当前春耕生产进展情况

该县今年春耕生产的任务计划为:种植杂交水稻10万亩(其中:超级稻2万亩、优质高产水稻2万亩,旱育稀植3万亩),种植杂交玉米9万亩,杂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8万亩(其中优质高产玉米基地建设2万亩),种植商品蔬菜6万亩。

截止4月10日,全县已犁田4.6万亩,其中秧田0.76万亩,犁土5.2万亩,种玉米0.88万亩,其中:玉米育苗移栽0.38万亩;种洋芋2万亩;冬春蔬菜种植4万亩;烤烟育苗0.337万厢,可移栽1.3万亩。预计到4月22日以后,可犁田4.8万亩,犁土5.5万亩,种玉米2万亩,种烤烟0.6万亩,种蔬菜4.5万亩。

五、抓好办点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做到科学规范化种植

今年春耕生产该县扩大办点规模,除常规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植示范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大力兴办种草养羊、蔬菜、生姜、烤烟、西瓜等示范点,以典型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全县共办示范点68个,面积2.2352万亩,其中,县四大班子领导领办的县级示范点9个。14个乡(镇)分别兴办100亩以上的杂交玉米和水稻高产示范点、200亩以上结构调整示范点各一个。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县农业部分了种植业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药品种及施药机械。超级稻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主推技术12项,主荐病虫防治器械3项,农药10个品种,并就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使用方法等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进行技术培训。2月份以来,主要在羊场、湾寨等水稻稻瘟病重灾乡(镇)开展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在洗马、醒狮等乡(镇)开展杂交玉米、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目前,已开展培训86期次,培训农户0.68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县农口部分组织农技职员在“3.18”科技活动期间开展“农技职员下基层,服务三农献才智”的活动,深进乡镇村寨、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做到技术职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努力进步农作物的科技含量规范化水平,全县水稻种植要求实行拉绳定向移栽、杂交玉米种植要求90%为育苗定向移栽,为农业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六、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由于往年以来灾情较为频繁,今年春荒期间受灾困难群众较多,该县各乡(镇)认真落实“底数清,操纵方案细,领导到位,资金物资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积极开展春荒调查摸底工作,经过摸底调查该县春荒期间共有缺粮人口34258人,需衣被救济11300人。为此,该县民政部分安排折合75万元的14万公斤救灾粮,1400件衣服,1400床棉被,2000双鞋分发到各乡(镇),解决困难群众的吃穿题目。同时要求各乡(镇)在安排好困难群众的基础上,还要利用春耕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活动,组织困难群众搞好春种,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养殖、小加工等,开展社会救助、互助互济等活动,多渠道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七、当前春耕生产中出现的题目和困难

1、农民缺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级喊得响,但行动步伐慢、成效不明显,千家万户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根据上年市场效益决定种什么、怎么种,而他们缺少正规渠道提供综合系统的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价格猜测、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猜测,以及产品销售政策等信息,形成增产不增收。

2、生活困难群众缺乏生产资金。生活困难群众在春播生产中缺少资金,一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采取担保贷款办法,特困群众贷款难度大,越穷越难贷;二是贷款利息高,加大了生产本钱,特困群众宁愿少投进,不愿求信贷。

3、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效益减少。粮食良种直补政策带来的收益,被以种籽、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冲销,农民种粮效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

4、农村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缺少自己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长期以来靠家庭经营小生产,农业生产不成规模,农业产品不优、不强、不大,没有市场竟争力,仅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往往与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形成协力。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难能力不强,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待进步。

八、几点建议

当前正是春播的关键时期,现就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春季田间治理。要及时组织各级农技干部深进田间地头,开展查苗情、查墒性、查病虫情的“三查”活动,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苗情、不同墒情、不同地段,有针对性地制定田间治理方案,做好肥水治理,促使苗情转化升级,增强抗病抗灾能力,为全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2、全力抓好春播生产。当前已进进春播旺期,要把落实春播面积作为搞好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一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具体指导。在保证春播顺利进行的同时,继续抓好农资调供和市场监管,加强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给;

3、继续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要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行情,搞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执法大检查,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果断杜尽假冒伪劣种子流进市场,促进优质农资供给,维护农民权益,打假护优保春耕。

4、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各有关部分要吸取近年特大冻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深刻教训,加强与气象、抗旱防汛等部分的联系,加强业务交流和信息沟通,正确把握自然灾难的发生发展趋势,认真做好干旱、洪涝灾难等自然灾难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尽力降低灾难损失。

5、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各级领导和各涉农部分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结构调整为中心,将春耕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农业部分要派出技术干部,包乡蹲点,协同各乡镇农技职员,深进田间地头,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春耕生产。

6、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进。各级领导和各涉农部分要尽力想办法,为广大群众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加强资金投进。

储备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篇8

为选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后备干部,进一步充实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队伍,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结合我社区的实际,制定淮安街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一、主要目标

     建立完善的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任用机制;根据社区“两委”班子职数,按照1:1的比例(至少有一名女性),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够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优秀年轻的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我社区储备1-3名左右并保持常量,重点储备社区主职后备干部。社区后备干部要求年龄50岁以下、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其中35岁以下比例达到3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到50%以上。

二、培养措施

     1、建立帮带后备干部制度。积极为后备干部成长创造条件,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度的推行,有目的地给后备干部压担子,可以安排他们在妇联、共青团、民兵等各类社区组织中担任职务或者承担某一项工作,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区干部与后备干部“结对子”,搞好传帮带。经常与他们谈心,定期了解检查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后备干部可以列席社区居委会会议,党员后备干部可以列席社区支委会议。

     2、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培养后备干部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使他们增强党性,拓宽视野,提高理论素养。社区党组织将采取集中办班、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后备干部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内法规的培训,科技、法律、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基层工作工作联系紧密的知识的培训。每年对后备干部集中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周,全面提高后备干部引领社区工作的能力。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大力实施社区后备干部学历教育工程,鼓励大专以下学历的积极参与“居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等为手段,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后备干部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培训,鼓励和支持社区后备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原则上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都要通过学历教育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3、实行定期考察制度。建立年度述职和考核制度,由镇党委和社区党支部负责考核工作,对考核不合格的将及时调整出后备队伍。镇党委和社区党支部对社区后备干部实行每年一次的定期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工作表现、廉洁自律情况、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情况以及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群众认可程度等。通过考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后备干部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和措施。

    4、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队伍动态管理,因得到使用或调整出现的空缺,及时进行补充。在镇党委考察的基础上,社区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根据考察评议结果及时对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充实,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较高的素质和合理的结构。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后备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一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以及遵守居规民约等方面出现问题;二是工作实绩不突出,无发展潜力;三是群众意见大,威信不高;四是由于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工作;五是由于其他原因不适宜作为后备干部。调整后备干部需经居支委员会集体研究讨论,并报镇党委审批备案。

    5、坚持备用结合的原则。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确实能够胜任工作的后备干部要适时使用。镇党委和社区党支部在坚持优先从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中选拔社区干部的原则,对表现突出,符合工作需要的后备干部,在换届期间可提名为候选人,参加居支两委班子的选举。(全文完) 

上一篇:城市防汛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如何展开调研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