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基金范文

时间:2023-02-24 09:15:54

储备基金

储备基金范文第1篇

如图1所示,全球原油价格(WTI)从2014年6月105美元/桶的高位下跌到2015年1月约50美元/桶,7个月内下跌幅度超过50%;该跌幅接近1985年-1986年连续7个月下跌67%和2008年下跌75%的历史记录。

伴随着原油价格的下降,天然气的价格也从2014年初5.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高位下降到2015年1月份的2.9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跌幅超过40%。

以沙特为代表的传统OPEC产油国与页岩油的商业竞争是2014年末油价暴跌的直接经济原因。

页岩油开采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大幅提高使得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未来有可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美国对原油出口限制的放松也改变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在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OPEC相信唯一能抵御美国页岩油增产的方式就是允许油价走低,压缩美国页岩油企业的盈利,意图借市场之手赶走生产成本较高的这类企业。同时,OPEC内部抢占市场份额,为了商业利益OPEC最大产油国沙特宣布“不减产”大大的加速了石油价格的暴跌。

通过低油价,沙特不仅是希望排挤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也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低油价打击了沙特在中东的宿敌伊朗和并非沙特盟友的俄罗斯。 金融市场加速油价下跌

本轮油价暴跌虽然是由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为导火索,但供需情况并不足以解释原油价格高达50%的跌幅。事实上,金融市场也扮演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角色。

国际清算银行(BIS)指出,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油价受期货市场预期的变化而波动。金融市场预期转变和石油业近几年负债增加是激化此轮油价暴跌的重要因素。

低油价确实打击页岩油,导致一些页岩油公司破产,能源类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能源开采企业投资下降,美国油田钻井数目持续减少。

首先我们看一看各国油田对于油价容忍度的底线。

表1是摩根士丹利估计的全球主要油田达到的盈亏平衡点和现金成本边界的原油价格(美元/桶)。油价的盈亏平衡点指的是产油企业的收入覆盖全部成本时的油价。以盈亏平衡点油价为界限,当油价高于盈亏平衡点时企业盈利,反之,企业亏损。当油价波动在50美元-55美元/桶,许多油田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并逐步关闭钻井。

石油服务公司贝克休斯统计显示,美国油田钻井数量在2014年10月达到峰值,共有1609个钻井,而2015年1月底则下降到了1317个,降幅为18%。其中,美国三大页岩油产区的钻井数量下降9%。与此同时,英国石油公司2015年原油开采投资预算下降12.7%,加拿大石油生产协会预计2015年加拿大能源企业的投资下降33%。

除了盈亏平衡点,判断能源企业短期内是否会减产或停产需要参考企业的现金成本与原油价格的关系。现金成本指的是不考虑固定成本的情况下,维持现有生产规模的成本。沙特的现金成本最低,只需要4美元-5美元。从表1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原油价格条件下,许多产油企业可能选择在亏损的情况下继续运营而非进行大规模减产。如果油价在短期内没有起色的话,这些产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可能会严重恶化。从经济层面考虑,短期油价将不会低于现金成本,长期油价不会低于盈亏平衡点。

产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尤其是能源高收益债券(俗称垃圾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加速了能源市场的下滑。近年来以美国页岩油企业为代表的大批石油开采和钻探公司获得了大量融资。2006年美国能源企业的负债总额为5000亿美元,而2014年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

高收益债券是众多能源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之一。目前美国高收益能源债券规模约为2100亿美元,占高收益债券市场的16%(10年前仅为4%)。 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能源高收益债券的收益率由6%上升到10%以上(图2(右))。

这表明,油价的下跌不仅降低了能源企业的利润,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负债情况的恶化加剧了石油企业的流动性短缺,企业不得不通过维持生产规模来回笼资金,从而进一步推低了油价。

对于杠杆率过高的能源企业,债务成本的飙升已经直接威胁到企业的偿债能力。美国页岩油公司WBH Energy债务违约达1000万-5000万美元,成为第一家在此轮油价下跌中申请破产的页岩油公司。违约风险在市场中的蔓延也使得能源企业的股票遭到大规模抛售。

如图2(左)所示,以XLE为代表的能源企业股票ETF价格从2014年中以来就急剧下滑约1/4。

原油市场虽然短期波动加大,但是长期看好。短期来看传统石油和页岩油的商业竞争将持续一段时间,石油短期内波动率将加大。

但是私募基金长期看好能源产业。2014年私募股权行业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资310亿美元,远高于收购集团过去五年在该行业投资的80亿美元。在原油价格暴跌50%后,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黑石集团(Blackstone)表示,能源行业目前出现了多年以来所见到最好的投资机会。2015年1月黑石集团名下的信贷业务GSO资本合伙企业为林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至多5亿美元的贷款,为其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提供融资。

资本市场认为原油短期内存在套利空间。同为金融属性很强的商品,黄金价格与原油价格之比常被用于衡量市场在两种商品之间的套利。如图3所示,目前黄金与原油价格比率已经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位,显示黄金相对于石油来说可能被高估,市场可能存在套利空间。

以石油战略储备基金应对挑战

短期内通过设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金,通过国际原油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加强能源动态库存管理,解决能源储备能力不足的瓶颈。

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4年已经逼近6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波斯湾,能源安全非常重要。国际能源署(IEA)建议一国安全的原油储备量应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而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仅相当于14天的净进口量(以2015年1月的净进口规模计算),在全球的各国比较中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这使得我国能源储备对抗国际风险的能力较弱。

借本次石油价格走低之机,我国应该积极扩充石油储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期石油储备工程(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共储备原油1243万吨(约9100万桶)。第二期储备油基地正在建设中,第三期基地建设刚启动。如果按90天进口量的原油衡量,我国的石油储备需要达到5.4亿-6亿桶原油。

除了战略石油库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建立最低商业原油库存制度,从而完善多层次石油存储体系。商业库存有利于企业通过库存平滑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减轻企业面临的国际能源市场供给变化的冲击。待到原油价格处于相对高位时,也可将部分商业石油储备投向市场从而稳定国际原油价格。

然而石油储备基地和仓库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在此期间原油价格可能大幅反弹,因此需要结合短期的措施来提高库存。建议设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金,保障能源安全。

首先,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国家安全。设立石油战略储备基金用途单一,易于管理,有利于应对各种突发性的石油安全事件,包括石油供应中断、战争、自然灾害、进出口不畅等;可以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风险。其中一部分储备基金用于购买现货原油作为法定储备,一部分基金所买的石油则作为超额储备,一部分则可以用于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其次,石油战略储备基金可以在国际衍生品市场上购买原油期货,通过期货持仓在短期内获得原油动态库存,同时可以通过衍生品管理原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亿吨,金额为2281亿美元。如果石油战略储备基金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把原油进口价格锁定在2015年1月份的价格水平,在进口量相同的情况下,2015年可以比前一年节约原油进口成本约840亿美元。

石油战略储备基金也可以用于购买天然气等其他能源产品,从而扩展成为能源战略储备基金。天然气是相对清洁的能源,有利于改善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减少雾霾。现在世界平均的天然气占能源结构的比例大约是24%,中国目前只有5%。尽管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目前仍然占67%左右。

英国伦敦上世纪50年生了大烟雾事件后,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计划。此后的20年中,煤炭在英国的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90%下降到30%。其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

2014年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为32%,相比石油并不算高,在天然气进口方面仍然有较大的空间。能源战略储备基金可以在国际天然气价格较低之际购买储备天然气或签订长期购买合同,从而降低天然气的进口成本,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率。

上海自贸区的原油期货市场一旦开启以后,石油战略储备基金可以积极参与交易,有利于中国争夺国际原油市场话语权。

原油价格受到经济基本面、政治、金融投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个公允、透明的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将有利于稳定能源市场,使能源价格回归到供需基本面。

目前我国的能源衍生品市场还非常小,目前只有燃料油和沥青期货,企业需要参与外盘市场来进行风险管理。全球原油价格波动剧烈的时期是上海自贸区原油期货推出的有利时机。国务院2014年12月12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原油期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源类期权,指数和ETF等其他衍生品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好机遇。

首先,上海自贸区的原油期货市场有利于企业直接参与原油的套期保值,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有效性。其次,通过原油期货市场实现市场化定价,有利于成品油市场的价格改革,从发改委目前的“十个工作日一调”的原则向市场化转变,政府的作用将从价格制定者转变为价格监督者。

再次,中国的原油期货产品可以更好地反映新兴市场的需求,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在衍生品市场占据更多话语权。最后,“一带一路”的核心之一是能源之路,我国能源期货市场的发展壮大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支持平台,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

储备基金范文第2篇

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在席卷发达国家之后,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袭来。由于它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包括老年人在内生活问题,因而世界各国对老龄化问题十分重视,使得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中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我国目前虽然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预计到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0.6%,65岁以上人口也将占总人口的7.5%,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尚未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比例。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也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尽快地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选择、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和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基本模式及其选择

一般来说,筹集养老保障基金有一个“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否则,养老保障制度就会因失去经济上的保证而无法维持。对这个平衡原则,可以从短期与长期两种不同时间的角度去理解:一是“横向平衡”,即当年(或近几年)内提取的基金总和应与其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二是“纵向平衡”,即对某个参加养老保障的职工,其在全部缴纳养老保险费期间所提取的养老保障基金总和应与其在全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期间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

目前国际上对养老保障基金有三种筹集模式:(1)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它是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即本期养老保障收入仅用来满足本期的支出需要。政府通过对在职职工征收当年保险费,用来支付当年的养老保障费用开支,不为以后时期提供储备资金。西方各国大多采用现收现付为养老保障的筹资方式,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金的筹集也主要采用这种方式。(2)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它是以养老者在退休养老前自我积累的养老基金,根据长时期收支总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养老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养老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方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中央公积金制就是这种完全积累式,我国目前对合同工建立的养老保险办法,大体上也采用这种方式。(3)部分积累式的筹资方式。“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虽各有特点,但分别采用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目前许多国家采用“混合式”筹资方式,即部分积累式。它是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满足一定时期(通常为5——10年)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这部分储备基金的数额应是一个变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是储备基金的积累期;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后,则进入储备基金的消耗期;当养老金的供求矛盾得到缓解时,再进入储备基金的积累期。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兼容前两种方式的长处,具有一定的弹性,收费率分阶段调整,在收费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储备基金既可为以后时期养老金支出的需求作准备,也可在积累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投资。

从各国改革的趋势来看,养老保障的筹资方式只能是从现收现付式向部分积累式再向完全积累式过渡,用完全积累式简单代替现收现付式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职人员除了要为上一代老年人支付养老金以外,还要为自己的未来积累养老金,这种双重负担使缴费者难堪重负。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如果继续采取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尽管目前的提取率(养老保险费占工资总额的比率)在18%左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的增多,这一比例将逐年上升,到2025年可能超过30%,2050年将超过50%。如果采用完全积累式,则提取率一开始就将提高达50%,因为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老人缴费,而且还要为将来要退休的在职人员缴费。这种高水平的提取将持续20年左右,然后逐步降低到15%左右。这种方式的提取率正好和现收现付式相反。显然,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是国家和企业所无法接受的。由此看来,部分积累式将是我国当前阶段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明智选择。

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国以来已经实行了40多年养老保障制度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国的养老保障筹资方式只能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式。如上所述,部分积累是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两种方式的结合,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方面对在职职工建立一定比例的积累基金,为渡过老龄化高峰期作准备。部分积累式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社会统筹部分积累方式,实行“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原则,统一筹集调剂使用养老基金。这种办法易于与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办法衔接。但能否顺利渡过老龄化退休高峰期很难预料。另一种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方式,单位缴纳的大部分保险费纳入社会统筹调剂使用,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保险费记入个人帐户。积累率开始时可以控制在工资总额的3%左右。目前负担较轻的企事业单位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提高积累率。这样,我们就能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积累率,平稳地过渡到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高峰时期。最终使提取率保持和稳定在25%左右。建立养老基金个人帐户,有利于确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吸取了完全积累个人帐户制和现收现付统筹制两者的优点,防止了两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采取部分积累式的做法要求对积累基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安全、有效的运营,以便充分发挥积累基金的效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二、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国际考察。

养老保险机构在保证支付届时所需退休费用的前提下,有义务将暂时结存和积累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入经济活动,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以保持或超过其原有实际货币价值。由于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不仅可以保证基金本身的增值,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要保证养老保障制度健康地发展和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必须十分重视其基金的投资管理。

各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特种国债、国家经济建设债券等。它是通过获取高额的债券利息来实现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这种投资方式具有相当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最普遍的一个项目,为世界各国所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几乎全部投资于政府债券。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养老保障基金只能用于这种投资方式。(2)购买公司股票和债券。它是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将部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通过购买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对购买公司进行投资,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股票投资具有投机性、风险性大、变现性强、收益高等特点。债券具有承诺偿还本金,可自由出售或转让,承诺支付利息,利率低,风险不大等特点。(3)委托投资。它是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转化为商业借贷资本,如委托中央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通过收取一定的贷款利率为养老保障储备基金保值和增值。这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在于投资风险小,利息收入高且相对稳定,投资回收期弹性强,基金商业化程度高。(4)购买房地产。它是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购买房产、地产,通过出租或出售转让来获取收益的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大的投资方式,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技术性要求高,必须做长期的投资前期工作准备。因此绝大多数国爱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购买房地产的比重都比较低,只有个别拉丁美洲国家为了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不利影响,才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一半左右用于购买房地产。(5)现金和银行存款。以现金和银行存款形式保存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因为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有时候甚至跟不上物价的上涨水平,从而出现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在数量上保值和增值,实际上即贬值的现象。另外,严格来讲,银行存款不能算是真正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方式,只能说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消极保值的办法。但采用银行存款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运营风险几乎不存在,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

如上所述,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方向也不完全一致。但是,保证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不断增值,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则是各国进行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共同目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和盈利性,即以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为投资运用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增值,力避风险型投资,可采取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包括投资方向的多元化和投资期限的多元化,而且以间接投资为主(如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直接投资为辅(如直接投资或参股兴办各工矿、商店等实业)。总之,在保证养老保险费用能够按时支付的前提下还要使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得到充分地运用。

(二)我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不应以银行存款和国债为唯一投资方式,而要拓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渠道。要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必须采取证券投资组合方式,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按不同比例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基金权证等,才能取得最佳投资收益率。条件成熟时,可以发展到直接投资的投资组合,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进行有效投资运营的可行性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保险机构是否有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能力;二是宏观的经济形势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投资机会;三是经济中是否存在利率、期限、种类上相对应的金融市埸、金融工具。目前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基金管理机构,形成了4万多人的管理队伍,一些地区已开展了基金投资运营的试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精算人才和权威性的智囊团。第二个条件也已比较充分,尤其是国内经济建设中庞大的资金缺口为基金的投资运营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个条件还在逐步具备,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为基金投资运营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此外,从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结构去分析,也初步具备组合投资运营的条件。我国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是采用“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部分积累式,既有现收现付式的特点,又有完全积累式的特点。因此,从结构上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部分,用于支付三个月以内的养老保险金,称为第一支付准备金;具有相当流动性的部分,用于支付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养老保险金,称为第二支付准备金;具有中长期可作储备和投资的部分,用于应付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支付金,称为第三支付准备金。这里可以用于中长期储备性投资的只有第三支付准备金。这一部分基金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这是因为,这部分投资的效益决定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效益,而且期限较长,回报率高。因此,可以选择向国家重点工程、长期国债、金融长期债券、股票、投资基金、企业长期债券、房地产等领域中投放。但必须遵循“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国家对养老保障储备的投资加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是:(1)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制订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以指导,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节和控制。其内容包括:规定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方式;规定各种投资对象在资金数量上的限制,即对各种投资渠道占总投资的资金比例进行限制;协调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运用与国家信贷资金运用的关系等。(2)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与监督。如经济计划部门可以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提出指导性计划和建议,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审计、银行部门则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投资经营状况,以保障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运用的安全性、盈利性、社会性和合法性等得到实现。

三、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

对于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来说,其发放与分配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决定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项目构成;二是养老保障的受保人数;三是发放与分配水平。养老保障项目构成确定以后,在较长的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在养老保障项目构成确定的条件下,养老保障受保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和人均寿命。在养老保障项目构成和人数为一定的条件下,发放与分配水平高,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就大,反之,总规模就小。因此,如何合理地确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水平,就成为控制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的关键性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分配的基本原则。

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会涉及到职工最敏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严格发放纪律,制定发放原则。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看来至少要有以下几项:(1)义务与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职工在企业辛勤工作一辈子,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财富,当他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养老金,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享受权利应先尽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在市埸经济条件下,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劳动者要想老有所养,其前提条件是履行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享受养老金待遇权利与其缴费义务相等同。(2)公平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应体现养老保障社会性的特点,制定统一的发放标准和比例,社会性养老金不能因地区、单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还应和本人缴费多少、缴费时间长短、工作贡献以及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相结合。(3)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工作相适应。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应保证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社会工资的增长、物价的上涨相适应,保证退休人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基本生活水平能逐步提高,才能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我国养老保险发放与分配的设想

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包括养老金本金的发放和养老金保值金的分配。养老金本金,也称基本养老金。它可由社会性养老金和缴费性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公平,后者侧重贡献。社会性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的职工平均月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本人的缴费情况分比例计算发放。缴费性养老金以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本人缴费年限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月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公式如下:月职工平均工资=某一地区职工每年工资总额/(职工人数×1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公式如下: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职工历年缴费工资占当年社会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

社会性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以设想,按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这种发放标准还要考虑工龄的长短,即贡献多少划分不同档次,依不同比例计发,以提高养老金促进效率的作用。缴费性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以采用,按受保人缴费年限,分档次发给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若干个月的生活补助费。职工离退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根据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情况,从离退休的下一年起,每年7月1日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当地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50%——80%调整一次。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养老金保值金的分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保值金形成的分配阶段。根据期末所形成的可供分配的投资收益,将其分成保值金、经营管理机构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等三部分进行合理分配。其中,保值金的分配比例不应低于60%,其他两项基金的留成比例可考虑分别为24%和16%较为合适。二是保值金实发额确定的分配阶段。劳动者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限,一般规定为15年左右。15年中领取的养老金只是与退休月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以及以后年度的工资增长率的50%——80%挂钩,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指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指数与工资增长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劳动者所领到手的养老金并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当前者小于或等工资增长率的50%——80%时,不需要考虑物价上涨指数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指数经常会超过工资增长率的。因此,每年发放养老金本金时,还应额外分配一笔保值金。保值金实发额,应以养老金本金实发额的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计算。这一比例,根据物价上涨指数与工资增长率的50%——80%的差额确定。养老保值金实发额计算公式为:本年养老保值金实发额=本年养老金实发额×[物价上涨综合指数一(0.5—0.8)×工资增长率]。根据公式计算结果确定养老保值金实发额。倘若计算结果为正数,表明应随着养老金本金一同发放养老保值金;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表明不需发放养老保值金。

(三)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分配的途径。

按照养老基金统一筹集、统一运营、统一发放的原则,养老金和保值金应由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间接发放或两种方式共举。养老金本金,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按规定比例计算出的,应支付给养老保险者的那部分养老金。养老金保值金,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支付养老金本金以外额外支付的那部分养老金。其目的是保证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养老金保值金来源于前述部分的投资收益。对于养老金领取对象较集中的城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可分区、镇设立固定的养老金发放窗口,按规定时间定点发放养老金;对于养老金领取对象较分散的社区、农村,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可委托银行下属的支行、办事处或信用社发放养老金;对于零星散户,可采用邮寄、信汇等方式进行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发放养老金之前,应先稽核养老金领取对象工资总额,离退休费用、退休人员花名册和分配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

四、多元化养老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思

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短期、中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同时实行三种制度较为合适。

第一种,建立和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体制。所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指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体现了职工平等的养老保险权利,采用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办法筹集基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因企业经济效益、个人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体现效率原则,采用完全积累办法,设立个人帐户,所有款项及利息归个人所有。

我认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只能是建立低标准的基本保障制度。所谓低标准,就是参照国际惯例,在职工退休后,只发给相当于本人在职时工资总额60%左右的基本养老金(这里说的工资总额是包括档案工资及其以外的制度政策规定的工资性收入),作为对其基本生活的保障。这个水平比较接近我国的实际,在国际上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据测算,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总额的比例)超过80%时,2011年我国养老保障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离为80%时,2015年以前,养老保障基金尚能自求平衡,但2016年后便开始也现入不敷出,赤字逐年增大;当基本养老金替化率为70%时,虽然维持收支平衡的时间略长一些,然而从2022年起又出现收不抵支问题。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60%时,2036年以前基本上可以维持基金的自求平衡,虽然以后仍呈现基金不足的趋势,但考虑到那时人口老龄化高峰已逐步下降,在经济仍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依靠基金的滚存结余弥补当年收支还是可能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将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控制在60%左右时,才有可能避免或缓解养老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困难现象。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现已退休或即将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来源问题。如果这部分人养老金的发放不是完全依赖现有的在职人员的积累,则即使替代率再高一些,也不至于到30年后出现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因此,我们在考虑保障水平时,绝不应单纯算替人率的帐,而应从保障老年人必要生活出发,多方面考虑筹集养老基金办法,否则将陷入单纯算帐越算越困难的境地。目前我们还属于低工资国家,压低替代率虽然有利于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但压得过低,不仅难以保障退休人员必要的生活水平,还影响其家庭生活水平。因为压行过低,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难以维持,势必增加家庭中在职人员的负担,这将会被迫增加在职人员工资,否则也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所有,替代率过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过低也会妨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保障老年人必要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养老问题决不仅仅是生活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储备基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发放与分配多元化改革设想

一、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基本模式及其选择

一般来说,筹集养老保障基金有一个“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否则,养老保障制度就会因失去经济上的保证而无法维持。对这个平衡原则,可以从短期与长期两种不同时间的角度去理解:一是“横向平衡”,即当年(或近几年)内提取的基金总和应与其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二是“纵向平衡”,即对某个参加养老保障的职工,其在全部缴纳养老保险费期间所提取的养老保障基金总和应与其在全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期间所需支付的费用总和保持平衡。

目前国际上对养老保障基金有三种筹集模式:(1)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它是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即本期养老保障收入仅用来满足本期的支出需要。政府通过对在职职工征收当年保险费,用来支付当年的养老保障费用开支,不为以后时期提供储备资金。西方各国大多采用现收现付为养老保障的筹资方式,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金的筹集也主要采用这种方式。(2)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它是以养老者在退休养老前自我积累的养老基金,根据长时期收支总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养老保障支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养老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方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中央公积金制就是这种完全积累式,我国目前对合同工建立的养老保险办法,大体上也采用这种方式。(3)部分积累式的筹资方式。“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虽各有特点,但分别采用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目前许多国家采用“混合式”筹资方式,即部分积累式。它是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满足一定时期(通常为5——10年)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这部分储备基金的数额应是一个变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是储备基金的积累期;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后,则进入储备基金的消耗期;当养老金的供求矛盾得到缓解时,再进入储备基金的积累期。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兼容前两种方式的长处,具有一定的弹性,收费率分阶段调整,在收费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储备基金既可为以后时期养老金支出的需求作准备,也可在积累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投资。

从各国改革的趋势来看,养老保障的筹资方式只能是从现收现付式向部分积累式再向完全积累式过渡,用完全积累式简单代替现收现付式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职人员除了要为上一代老年人支付养老金以外,还要为自己的未来积累养老金,这种双重负担使缴费者难堪重负。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如果继续采取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尽管目前的提取率(养老保险费占工资总额的比率)在18%左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的增多,这一比例将逐年上升,到2025年可能超过30%,2050年将超过50%。如果采用完全积累式,则提取率一开始就将提高达50%,因为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老人缴费,而且还要为将来要退休的在职人员缴费。这种高水平的提取将持续20年左右,然后逐步降低到15%左右。这种方式的提取率正好和现收现付式相反。显然,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是国家和企业所无法接受的。由此看来,部分积累式将是我国当前阶段养老保障筹资方式的明智选择。

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建国以来已经实行了40多年养老保障制度的实际情况,今后我国的养老保障筹资方式只能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式。如上所述,部分积累是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两种方式的结合,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方面对在职职工建立一定比例的积累基金,为渡过老龄化高峰期作准备。部分积累式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社会统筹部分积累方式,实行“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原则,统一筹集调剂使用养老基金。这种办法易于与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办法衔接。但能否顺利渡过老龄化退休高峰期很难预料。另一种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方式,单位缴纳的大部分保险费纳入社会统筹调剂使用,支付已退休人员的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和单位缴纳的一部分保险费记入个人帐户。积累率开始时可以控制在工资总额的3%左右。目前负担较轻的企事业单位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提高积累率。这样,我们就能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积累率,平稳地过渡到人口老龄化和退休人员高峰时期。最终使提取率保持和稳定在25%左右。建立养老基金个人帐户,有利于确定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吸取了完全积累个人帐户制和现收现付统筹制两者的优点,防止了两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采取部分积累式的做法要求对积累基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安全、有效的运营,以便充分发挥积累基金的效益,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二、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一)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国际考察。

养老保险机构在保证支付届时所需退休费用的前提下,有义务将暂时结存和积累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入经济活动,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以保持或超过其原有实际货币价值。由于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不仅可以保证基金本身的增值,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要保证养老保障制度健康地发展和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必须十分重视其基金的投资管理。

各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特种国债、国家经济建设债券等。它是通过获取高额的债券利息来实现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这种投资方式具有相当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最普遍的一个项目,为世界各国所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几乎全部投资于政府债券。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养老保障基金只能用于这种投资方式。(2)购买公司股票和债券。它是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将部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通过购买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对购买公司进行投资,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股票投资具有投机性、风险性大、变现性强、收益高等特点。债券具有承诺偿还本金,可自由出售或转让,承诺支付利息,利率低,风险不大等特点。(3)委托投资。它是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转化为商业借贷资本,如委托中央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通过收取一定的贷款利率为养老保障储备基金保值和增值。这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在于投资风险小,利息收入高且相对稳定,投资回收期弹性强,基金商业化程度高。(4)购买房地产。它是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购买房产、地产,通过出租或出售转让来获取收益的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是一种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大的投资方式,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技术性要求高,必须做长期的投资前期工作准备。因此绝大多数国爱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购买房地产的比重都比较低,只有个别拉丁美洲国家为了避免高通货膨胀率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不利影响,才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一半左右用于购买房地产。(5)现金和银行存款。以现金和银行存款形式保存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因为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有时候甚至跟不上物价的上涨水平,从而出现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在数量上保值和增值,实际上即贬值的现象。另外,严格来讲,银行存款不能算是真正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方式,只能说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消极保值的办法。但采用银行存款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运营风险几乎不存在,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

如上所述,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方向也不完全一致。但是,保证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不断增值,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则是各国进行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共同目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和盈利性,即以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为投资运用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增值,力避风险型投资,可采取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包括投资方向的多元化和投资期限的多元化,而且以间接投资为主(如购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直接投资为辅(如直接投资或参股兴办各工矿、商店等实业)。总之,在保证养老保险费用能够按时支付的前提下还要使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得到充分地运用。

(二)我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管理与使用

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不应以银行存款和国债为唯一投资方式,而要拓宽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渠道。要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必须采取证券投资组合方式,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按不同比例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基金权证等,才能取得最佳投资收益率。条件成熟时,可以发展到直接投资的投资组合,这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和必要的条件。

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进行有效投资运营的可行性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保险机构是否有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能力;二是宏观的经济形势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投资机会;三是经济中是否存在利率、期限、种类上相对应的金融市埸、金融工具。目前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基金管理机构,形成了4万多人的管理队伍,一些地区已开展了基金投资运营的试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精算人才和权威性的智囊团。第二个条件也已比较充分,尤其是国内经济建设中庞大的资金缺口为基金的投资运营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个条件还在逐步具备,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为基金投资运营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此外,从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结构去分析,也初步具备组合投资运营的条件。我国的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是采用“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部分积累式,既有现收现付式的特点,又有完全积累式的特点。因此,从结构上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部分,用于支付三个月以内的养老保险金,称为第一支付准备金;具有相当流动性的部分,用于支付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养老保险金,称为第二支付准备金;具有中长期可作储备和投资的部分,用于应付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支付金,称为第三支付准备金。这里可以用于中长期储备性投资的只有第三支付准备金。这一部分基金是养老保障储备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这是因为,这部分投资的效益决定了养老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效益,而且期限较长,回报率高。因此,可以选择向国家重点工程、长期国债、金融长期债券、股票、投资基金、企业长期债券、房地产等领域中投放。但必须遵循“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性”的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国家对养老保障储备的投资加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是:(1)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制订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以指导,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节和控制。其内容包括:规定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方式;规定各种投资对象在资金数量上的限制,即对各种投资渠道占总投资的资金比例进行限制;协调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运用与国家信贷资金运用的关系等。(2)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与监督。如经济计划部门可以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的投资提出指导性计划和建议,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审计、银行部门则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投资经营状况,以保障养老保障储备基金运用的安全性、盈利性、社会性和合法性等得到实现。

三、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

对于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来说,其发放与分配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决定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项目构成;二是养老保障的受保人数;三是发放与分配水平。养老保障项目构成确定以后,在较长的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在养老保障项目构成确定的条件下,养老保障受保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和人均寿命。在养老保障项目构成和人数为一定的条件下,发放与分配水平高,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就大,反之,总规模就小。因此,如何合理地确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水平,就成为控制养老保障支出总规模的关键性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分配的基本原则。

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会涉及到职工最敏感的切身利益,因此要严格发放纪律,制定发放原则。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看来至少要有以下几项:(1)义务与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职工在企业辛勤工作一辈子,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财富,当他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养老金,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享受权利应先尽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在市埸经济条件下,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劳动者要想老有所养,其前提条件是履行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享受养老金待遇权利与其缴费义务相等同。(2)公平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应体现养老保障社会性的特点,制定统一的发放标准和比例,社会性养老金不能因地区、单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还应和本人缴费多少、缴费时间长短、工作贡献以及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相结合。(3)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工作相适应。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应保证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与社会工资的增长、物价的上涨相适应,保证退休人员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基本生活水平能逐步提高,才能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我国养老保险发放与分配的设想

养老保险金的发放与分配包括养老金本金的发放和养老金保值金的分配。养老金本金,也称基本养老金。它可由社会性养老金和缴费性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公平,后者侧重贡献。社会性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的职工平均月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本人的缴费情况分比例计算发放。缴费性养老金以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本人缴费年限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月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公式如下:月职工平均工资=某一地区职工每年工资总额/(职工人数×1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公式如下: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职工历年缴费工资占当年社会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

社会性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以设想,按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发放。这种发放标准还要考虑工龄的长短,即贡献多少划分不同档次,依不同比例计发,以提高养老金促进效率的作用。缴费性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可以采用,按受保人缴费年限,分档次发给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若干个月的生活补助费。职工离退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根据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情况,从离退休的下一年起,每年7月1日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当地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50%——80%调整一次。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养老金保值金的分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保值金形成的分配阶段。根据期末所形成的可供分配的投资收益,将其分成保值金、经营管理机构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等三部分进行合理分配。其中,保值金的分配比例不应低于60%,其他两项基金的留成比例可考虑分别为24%和16%较为合适。二是保值金实发额确定的分配阶段。劳动者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限,一般规定为15年左右。15年中领取的养老金只是与退休月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以及以后年度的工资增长率的50%——80%挂钩,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指数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指数与工资增长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劳动者所领到手的养老金并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当前者小于或等工资增长率的50%——80%时,不需要考虑物价上涨指数的影响。但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指数经常会超过工资增长率的。因此,每年发放养老金本金时,还应额外分配一笔保值金。保值金实发额,应以养老金本金实发额的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计算。这一比例,根据物价上涨指数与工资增长率的50%——80%的差额确定。养老保值金实发额计算公式为:本年养老保值金实发额=本年养老金实发额×[物价上涨综合指数一(0.5—0.8)×工资增长率]。根据公式计算结果确定养老保值金实发额。倘若计算结果为正数,表明应随着养老金本金一同发放养老保值金;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表明不需发放养老保值金。

(三)养老保险金发放与分配的途径。

按照养老基金统一筹集、统一运营、统一发放的原则,养老金和保值金应由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间接发放或两种方式共举。养老金本金,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按规定比例计算出的,应支付给养老保险者的那部分养老金。养老金保值金,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支付养老金本金以外额外支付的那部分养老金。其目的是保证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养老金保值金来源于前述部分的投资收益。对于养老金领取对象较集中的城镇,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可分区、镇设立固定的养老金发放窗口,按规定时间定点发放养老金;对于养老金领取对象较分散的社区、农村,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可委托银行下属的支行、办事处或信用社发放养老金;对于零星散户,可采用邮寄、信汇等方式进行养老金的发放工作。养老基金经营管理机构在发放养老金之前,应先稽核养老金领取对象工资总额,离退休费用、退休人员花名册和分配应支付的养老金总额。

四、多元化养老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思

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短期、中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同时实行三种制度较为合适。

第一种,建立和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体制。所谓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指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体现了职工平等的养老保险权利,采用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办法筹集基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因企业经济效益、个人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体现效率原则,采用完全积累办法,设立个人帐户,所有款项及利息归个人所有。

我认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只能是建立低标准的基本保障制度。所谓低标准,就是参照国际惯例,在职工退休后,只发给相当于本人在职时工资总额60%左右的基本养老金(这里说的工资总额是包括档案工资及其以外的制度政策规定的工资性收入),作为对其基本生活的保障。这个水平比较接近我国的实际,在国际上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据测算,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总额的比例)超过80%时,2011年我国养老保障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离为80%时,2015年以前,养老保障基金尚能自求平衡,但2016年后便开始也现入不敷出,赤字逐年增大;当基本养老金替化率为70%时,虽然维持收支平衡的时间略长一些,然而从2022年起又出现收不抵支问题。当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60%时,2036年以前基本上可以维持基金的自求平衡,虽然以后仍呈现基金不足的趋势,但考虑到那时人口老龄化高峰已逐步下降,在经济仍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依靠基金的滚存结余弥补当年收支还是可能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将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控制在60%左右时,才有可能避免或缓解养老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困难现象。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现已退休或即将退休人员的养老基金来源问题。如果这部分人养老金的发放不是完全依赖现有的在职人员的积累,则即使替代率再高一些,也不至于到30年后出现养老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因此,我们在考虑保障水平时,绝不应单纯算替人率的帐,而应从保障老年人必要生活出发,多方面考虑筹集养老基金办法,否则将陷入单纯算帐越算越困难的境地。目前我们还属于低工资国家,压低替代率虽然有利于养老基金收支平衡,但压得过低,不仅难以保障退休人员必要的生活水平,还影响其家庭生活水平。因为压行过低,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难以维持,势必增加家庭中在职人员的负担,这将会被迫增加在职人员工资,否则也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所有,替代率过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过低也会妨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保障老年人必要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养老问题决不仅仅是生活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实行上述方案后,年轻一代的养老保险由个人帐户上积累的资金来解决。对于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而个人帐户上没有积累的老年人,由社会统筹来提供养老保障。将来随着这部分人的自然消亡,国家将逐步摆脱重担。

第二种,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员的养老保障制度,实行以社会保险养老方式为主。思路是通过改革,改变退休费用由国家、单位统包的状况,实现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把养老保险费用从行政、事业费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项养老保障储备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形成既有统筹互济功能,又有激励竞争机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此同时,相应改革养老金计发和调节办法,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上,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并鼓励各类人员进行个人养老保险储蓄。总之,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金发放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需要指出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作为整个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具体改革方案的设计,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储备基金范文第4篇

一、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地方上缴费余额统账混乱,没有科学的投资策略;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体系不完善,还需国家财政专项管理;另外个人账户投资回报低,也有一定的金融风险。关于地方政府的社保缴费余额存在的统账混乱现象,各地节余下来的缴费收入余额大约有一千六百多亿,这一部分资金在管理上和投资上混乱无章,没有科学的管理和投资,未能实现合理的保值与增值,其投资也是形式上的,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投资或挪用成为一种即成的现状。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对社保基金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出现坏账,当出现支付危机时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从资源统筹上来讲大量的社保缴费余额的长期沉淀得不到科学管理和投资也是对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体系还不完善,目前主要是把一部分的社保基金交给专业的机构管理,以实现保值与增值。由于全国社保基金的组成主体是财政拨款或其他收益,与社保缴费或个人缴费收益人的内在联系不是很密切,所以其投资基本上是"风险投资基金”的性质。如果投资立足于国内资本市场就有可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形成“与民争利”的格局,还会使投资者与监管着之间出现利益矛盾冲突或者政治干预。目前我国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渠道还不明确,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化资本投资。个人账户基金做实的目标是投资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由于通货膨胀、老龄化日趋严重、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退休年龄相对较早等原因,使个人账户基金变相缩水,即影响了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又不能抵御未来“长寿命”带来的支付风险问题。这样就需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保证个人账户的保值与增值,使收益达到最大化。

二、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措施

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围绕“统账结合”的原则,来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

(一)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三个社保基金,并分别管理和投资对三种资源重新整合,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和投资。第一是把全国社保基金转变成“储备基金”,主要是把全国社保基金的完全“风险投资”形式从国内资本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即让全国社保基金离开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去投资,从一定程度上减小资本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保护本国经济。第二是把个人缴费的部分完全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管理和投资,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法人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与管理,形式上要建立集中管理模式,以减小分散经营管理带来的风险。第三是20%的单位缴费社保基金建立由省级统筹的“社会统筹基金”,由国家制定投资政策和投资方案,各个省级政府进行分散投资和管理。

(二)三种社保基金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管理三种社保基金中“储备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领导,对其行政管理,两个社保基金各自建立独立的事业法人实体,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各自制定的投资计划实施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并且还要各自承担“理事会”的行政管理费用。“社会统筹基金”由省级政府实行分散管理与投资,各省分别成立“统筹基金”的事业法人实体,独立经营核算,其管理成本归入经营管理成本,“统筹基金”每年要向“理事会”报告财务计划。“理事会”对三个社保基金有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全国社保基金报告》由“理事会”根据三个社保基金的财务报告情况汇总。

(三)各社保基金的主要功能“储备基金”的定位是对“统筹基金”和“账户基金”的平衡、调节和补足的功能。国家即是“储备基金”的投资者也是其风险承担者,其受益者就是其他两个基金。“储备基金”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平衡和调节其他两个基金的“蓄水池”作用,其形式不是直接给付。20%的“社会统筹基金”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层次的给付,是社会统筹再分配的一种体现,主要功能是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实行现收现付制,承担的是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相适应的基本养老金的功能。8%的“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完全积累制的筹资模式,是个人在社保经济体系中责任的一种体现,减轻了国家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主要的组成是除去行政成本的个人缴费、账户内投资收益和外部调剂的利率的总和,其中的外部调剂的利率就是“储备基金”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实现的平衡和调节的部分。

三、结束语

根据“储备基金”“统筹基金”和“账户基金”的融资方式可以看出,三种基金的定位是最佳的资产分布组合,在整体看来实现了最优化的收益,又分散了投资风险。“储备基金”的国际投资即顺应了国际改革方向,又弥补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足;省统筹的“统筹基金”保障了职工的退休基本保障“;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储备基金范文第5篇

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为了公共利益和城市再开发,都建立了土地征购集中、储备、出让的制度,其中香港所采取的土地储备制度与我国各城市所采用的土地储备制度比较接近。从它们运作的经验来看,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土地储备制度要真正能发挥作用,政府要真正完全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这是关键性条件,否则,它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很难收到实效。二是土地储备机构代表政府参与土地收益,有着“政府利益第一”的明显要求。如果土地国有,可以将其利益看成是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如果土地私有;可以将其利益视为土地管理、城市管理的收益。因此,它不是一名“守夜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让它为了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而牺牲短期利益。因此,土地储备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政府,间接受益者是可能是公众。三是政策实施手段是选择适宜的时机公布土地供给计划,进行微调,造成充分的心理预期,使房地产市场朝着理性方向发展,而不是在房地产市场风险充分放大后,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减土地的供给量。最后是政府的实施要密切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在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严重冲击房地产市场时,因土地储备制度只是一种土地供给管理而无能为力。如香港回归时,特区政府增加批地数量以造福于民,但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反而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受害程度。因此,土地储备制度在很多时候,只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政策。

笔者觉得这几年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基本良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态势,旧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有些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了,所以现在需要一些调整。但这种调整既不是继续原封不动的拥护旧的储备制度,也不是完全否定它,而是需要对旧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适度修改,使它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对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做以下方面的调整:

根据目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构建的实践和存在的若干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储备土地制度,关键要建立起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建立城市土地基金以及健全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支持体系。

一、建立城市土地储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从总体上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机制必须符合市场化操作的基本原则,这里主要就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作主体、运行环节以及土地储备运行机制模式的建立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1、 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作主体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首先必须明确其运行主体的性质及职能。城市土地的收购、储备、出让是政府行为,但又不同于政府对土地的管理职能。据考察,各国政府在实施土地收购和开发储备中采用的做法大体相同:或者设立专门的土地发展公司,或者授权企业化运作的土地开发机构,来政府行使城市土地储备的有关经营职能。目前,我国不同试点城市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的形式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上海市建立了城市土地发展公司,杭州市设立了城市土地储备中心,笔者以为,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基金,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并非一定要由政府直接来运作。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并实现城市土地的公平交易,必须借助市场的机制来运作。因此,可以考虑成立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这类的中介机构来运作城市土地的储备事宜,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土地储备的委托经营。政府授权的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在性质上应是一个垄断性的企业。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一方面严格执行城市政府的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计划,另一方面又必须借助市场来实现城市土地储备计划,以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高效运作。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的主要职能包括:接受政府委托,实施统一的城市土地收购与出让计划;进行储备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实现所储备的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增值。

2、城市土地储备机制运行模式的内涵与构成

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实际上是法律规范下的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调节转换机制。也就是说,由政府授权的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通过土地的购买行为,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土地的整理与开发,将这些城市用地变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再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需求或土地供应计划,以出让或年租等方式将储备后的城市土地再投入市场。因此,城市土地储备机制运行模式主要是由“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三个环节构成。

(1)土地收购

通过土地收购,实现土地资源由农村集体所有者或城市土地使用者手中向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集中。笔者以为,广义的土地收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A. 回收。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回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强制回收,即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受政府的委托,收回闲置以及逾期未开发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城市土地使用权后,两年内没有实施开发的,政府可以依法将这些城市土地使用权收回。二是城市土地使用权的到期回收,即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受政府的委托,对出让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到期而原土地受让人又不愿意继续给付土地出让金受让的土地,实施正常回收。

B. 收购。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对于部分地段好、土地级差收益高但使用不合理的城市土地,或者在城市土地转让中价格明显偏低的地块,按政策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从原土地使用者手中购回这些城市土地使用权。

C. 置换。对于在企业改制中,部分使用不合理的工业用地,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可以利用价格杠杆和所储备的城市土地,以不同地块土地使用权的置换来达到收回这些土地使用权的目的,从而达到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目的。

D. 征用。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通过对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的预征或实征,将列入城市发展规划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将其纳入城市土地储备的来源。

E. 整理。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在接受委托整理不同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分享委托人的部分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并将其作为城市土地储备的来源。

(2)土地储备

城市土地储备包括了对收回土地的开发或再开发。政府委托或授权的城市土地储备机构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可以自身或委托专门的机构或单位,对城市土地实施开发或再开发,使生地、毛地变成“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后的熟地。实施城市土地的前期开发,可增加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利润。对于城市土地储备机构而言,只要按计划科学安排这些市场土地的前期开发,是有利可图的。城市土地的前期开发与整治,可以为城市土地的招标拍卖创造有利条件。政府无偿收回的城市土地,可直接进入城市土地储备库。需要政府收购储备或征用储备的城市土地,则可采用三种方式予以储备。一是直接利用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以收购、征用土地的方式进行储备。二是以贷款担保的方式收购、征用土地并予以准备。其程序大致为,城市土地储备中心与被收购、征用土地的单位签订协议,商定收购、征用土地的价格;由城市土地储备中心作担保,由被收购、征用土地的单位到金融机构贷款,所贷款额可用于被收购单位的厂区移建或生产经营等,也可用于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安置补偿、土地补偿等;由城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所储备的城市土地实施开发整理,并予以招标拍卖,从其拍卖的收入中支付所商定的价格,用于还贷,同时撤销贷款担保。三是以赊账方式购买、征用土地并予以储备。城市土地储备中心与被收购、征用土地的单位协商,采用赊账的方式将土地纳入储备库,在该土地招标拍卖之后,将全部所得扣除应缴的税费,全额结算给被收购、被征用土地的单位。前两种方式虽必须提前支付收购、征用土地价款,但它所带给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收益较大;第三种方式虽不需提前支付收购、征用土地价款,但土地储备机构的垄断收益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城市土地储备的具体操作实践中,视具体情况,这三种方式可交替或选择使用。

城市土地储备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等情况确定。根据国外有关资料,一般城市土地的储备期为2-3年,较长的达7-10年。在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建立的初期,其土地的储备期可适当短些,以利于减少投入资金,加速土地储备资金循环与周转。随着城市土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土地的储备期可相应的延长,在城市土地储备期间,储备的地块可以短期出租或适当利用,以增加储备期间城市土地的收益。

(3)土地出让

无论是通过回收、收购、指环以及征用进入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储备的地块,其土地出让或年租时均视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行为,所以必须统一纳入城市土地供应总量计划,进入市场的方式可以是协议、招标和拍卖。随着土地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化,城市土地出让或年租的方式应转为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土地资产的收益。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后,既可采取出让长期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也可根据供需双方的要求,采取年租或短租的方式,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增加国有土地资产收益。

3、土地储备机制运行模式的建立和优化

目前,各个试点正在改革旧有的城市土地供应模式,致力于建立和优化城市土地储备机制运行模式。旧的城市土地供应方式即是一种城市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出让等方式,由原土地使用人手中直接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供应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城市土地进入市场的速度快,程序简单,政府不必或极少在城市土地上进行开发投资,因而也没有任何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以在城市土地的出让中获得一部分级差收益。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是市场运行不规范,容易因追求短期内的城市土地收益而造成城市土地供应总量上的失控。因此,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模式优化的角度看,深化改革可以从以下措施切入:

A. 吸收国外土地银行运作模式的优点,通过土地收回、收购、置换、征用与整理等方式,将出让和年租土地完全纳入政府土地供应总量控制的范畴。

B. 改变城市土地从原使用者手中直接进入城市土地市场的做法。通过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将纳入储备的城市土地进行开发或再开发,使生地、毛地变为“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的熟地后,再逐步将其推向城市土地市场。

C. 采用灵活多样的城市土地储备形式,尽可能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根据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努力建立和形成一个分层次、多形式的城市土地储备体系。“分层次”,是指在城市政府统一的土地储备总量计划之下,按照目前各大城市“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市、区两级,以市为主的城市土地储备网。“多形式”,是指在城市土地的储备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包括规划储备、计划储备和通过收购地块后的直接储备。“规划储备”,是指运用规划的手段,对列入城市规划中需改造或需调整结构的地块进行开发时间、开发进度上的控制。“计划储备”,指对“九五”、“十五”期间已批准征用的大批土地,按照其规划状况、市政配套等条件,编制计划,控制其开发速度。“直接的地块储备”,是指市区两级政府,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整理”方式取得的城市土地使用权后的直接储备。通过这一体系,有助于使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状况、进度等实行全方位的有效调控。

二、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

筹集购地资金是征购土地的关键所在。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通常伴随着资金的运行,要进行大量的土地收购储备活动,并将生地变为熟地,需要巨额资金。因此,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并通过专业机构对城市土地储备基金进行运作,从而实现土地“征购、储备、出让”在土地资产和资金上的双向良性循环运动。

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资金的运动,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良性运行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因此,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便成为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重要财力保障。

建立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基金的可能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政府拨款,目前各个试点城市政府都划拨一定数量的款项作为启动资金。二是政府贷款,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运行,必然带来较为可观的运行收入。因而,用于城市土地储备的政府贷款可以说是一种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贷款。在初期启动阶段,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完全可以用贷款方式建立土地储备基金。三是政府预划拨部分城市土地给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这相当于政府以土地资产实物的形式投入到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之中。四是土地收益。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已实施多年,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引入,已经为政府积累了一笔可观的土地收益,这些收益一部分已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剩余部分可列入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五是城市土地储备收益。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一段时期后,将会产生土地储备收益,这些收益也可以列入城市土地储备基金,滚动使用。六是由城市土地储备机构发行土地债券。土地债券通过城市土地储备收益来还本付息。其实其他资金,包括各种按有关规定可以进入土地储备基金的公共基金、社会基金,如各种保险基金、离退休基金、养老基金等等。

由城市土地储备与开发公司来实际运作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作为城市土地基金运作主体,其职能是受城市政府委托,承担土地征用,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和回收以及存量土地的收购;组织城市土地供应、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资产的管理等公共事务工作。运作土地基金,既要接受政府计划指导,又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高效运作,确保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城市土地储备基金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储备基金架构,必然涉及到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土地供应机制和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层面的创新;同时,还直接受城市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城市土地储备基金与城市土地资产管理、土地收购与储备、土地资本化运营和土地证券化等方面的关系,并着重研究和解决好建立城市土地基金和现行法律法规的适应性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

城市政府通过征购方式,集中进行城市土地储备和供应,现行法律中有一些依据,但不尽明确和完善。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该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可见,我国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土地所有权,用地单位只拥有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对土地的最高处置权,国家对土地的处置权利应当包括回购土地的权利,但是,现行法律对此尚无明确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和六十五条仅作了如下规定: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或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的改建,可以依法收回或调整使用的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收回或调整土地的,对原土地使用人给予适当的补偿。上述规定为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很不充分,覆盖范围太小。关于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建设,可以借鉴国外赋予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的做法,根据我国土地基本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保障问题。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如规定政府对土地拥有优先购买权(或征用权)以及对政府拥有的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土地,可以出租给农场主和森林主等等。

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不仅要在继续完善国家对农地征用权的基础上,赋予城市政府对土地的优先购买权,而且应从法律上明确城市土地储备的范围。根据我国城市用地的复杂性,可以将以下十类土地纳入储备范围:市区范围内的无主地;为政府的土地;土地使用期限已满被依法收回的土地;被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依法没收的土地;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因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整理,市政府指令收购的土地;土地使用人申请市储备中心收购的土地;其他需要进行储备的国有的土地。另外,还应当从法律上规定对政府拥有的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土地,可以依法实行年租或短租,并将租赁收益纳入城市土地储备基金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当对城市土地储备基金运作主体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储备基金范文第6篇

按照2013年金砖国家峰会的方案,金砖银行职能定位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保障成员国间的资金流通和贸易往来;其次,作为共同的外汇储备和应急基金,同时规定银行未来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等中长期投资的贷放款、投资措施等制定规则;最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经济困难和财政困难时,除了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外,也可以向金砖银行求助。

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对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打破欧美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垄断;加强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提升新兴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共同应对各种危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金砖银行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变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市场无论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全面提升都表现抢眼。以金砖五国为例,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年都超过50%,其中中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超过10%,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1%以上,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而这种经济版图的变化势必带来全球经济事务话语权的重新划分,但旧的全球金融体系并未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

其次,欧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无法应对全球经济的现状。1945年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把持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手中,两个机构的表决权份额也是欧美独大,传统发达经济体的表决权份额超过50%。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表决权仅列第六位。特别是在欧美的主导下,无论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区域经济事务,这两个机构总是对受助国附加很多不合理的条件。新兴市场经济体增加表决权份额、增加话语权的要求,受到欧美国家的极力阻止。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消极无为,乏善可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寻求自身改变的情况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另起炉灶,冲破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就成了必然。

再次,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有利于应对后危机时代美国量宽政策退出的冲击。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到后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逐渐复苏,其货币政策面临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加快了量宽政策退出的步伐,引发了新兴市场国际资本的外逃和金融动荡。去年6月,印度、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金砖国家通过设立应急储备基金,对储备不足的国家给予及时的救助,避免这些国家因为储备不足而陷入危机。

对于中国而言,金砖银行的成立是金融外交方面的重大胜利,金砖银行总部最终落户上海,意味着经济实力增强的中国开始谋求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提升自身的金融软实力。通过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这个平台,中国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领头羊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治理,彰显中国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帮助新兴市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摆脱美元陷阱的威胁。

储备基金范文第7篇

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作为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项内容,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分配政策和再筹资政策。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盈余公积按照企业性质的不同,分别包括以下内容: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三项内容;外商投资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利润归还投资三项内容。

1.查证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盈余公积的形成是否合法

(1)查证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是否合法。通过“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基数是否正确;

②查证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应按当年税后利润的10%比例提取);

③查证法定盈余公积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④查证当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是否继续提取。

(2)查证任意盈余公积是否合法。企业是否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属于企业自愿,而非法律强制。任意盈余公积是公司自愿提取的留存收益的一部分,是留存收益中已确定用途的积累资金,其数额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提取比例由股东大会决定。因此对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是否合法,应通过“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基数是否正确;

②查证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股东大会的决定;

③查证任意盈余公积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3)查证法定公益金是否合法。法定公益金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的资金,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企业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按5%至10%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益金(非公司制企业可以按照不超过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比例提取)。对法定公益金的提取是否合法,通过“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法定公益金的提取基数是否正确;

②查证法定公益金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公司法》5%至10%的规定;

③查证法定公益金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2.查证外商投资企业盈余公积的形成是否合法

外商投资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利润归还投资。

(1)储备基金是外商投资企业按照特定的目的从税后利润中提留的利润。因此,查证储备基金的提取是否合法,应通过“利润分配——提取储备基金”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储备基金的提留比例,是否不低于规定的税后净利润(抵补累计亏损后)的10%;

②查证储备基金积累到注册资本的50%时是否不再提取;

③查证储备基金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④查证中外合营、合作企业储备基金的提留比例是否符合企业董事会的决定,其提取数额是否正确。

(2)企业发展基金也是外商投资企业按照特定的目的从税后利润中提留的利润。因此,对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是否合法,应通过“利润分配——提取企业发展基金”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规定;

②查证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数额是否正确;

③查证中外合营、合作企业企业发展基金的提留比例是否符合企业董事会的决定,其提取数额是否正确。

(3)利润归还投资,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双方合作期间,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以利润先行归还外方合作者的投资,再进行利润分配。由于先行归还的投资会减少企业的净利润,所以通过“利润分配”账户进行核算,但它不属于利润分配,实际上是外方合作者出资额的递减。但是,由于外方合作者不能因先行收回投资而改变在企业合同中原来所承担责任的规定,因此,在会计处理上不宜直接反映为“实收资本”的减少,而是要为它开设一个对抵科目“已归还投资”,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查证利润归还投资是否合法,应通过“已归还投资”、“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文件、资料、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在合同中是如何规定的;

②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是否正确无误;

③计算归还投资的比例、金额与合同规定是否相符;

④付款方式、币种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二)查证盈余公积的使用是否合法

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属于企业留存收益中指定专门用途的积累资金。所谓专门用途是指这部分净利润不能再分配给投资者,而是要用于法律、公司章程或股东会议指定的方面。由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盈余公积,在其使用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定,因此对各种形式盈余公积使用的查证,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各有所异。

1.查证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盈余公积使用是否合法

(1)法定盈余公积按规定主要可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弥补亏损;二是转增资本;三是分派股利。因此,对盈余公积在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分派股利等三个方面的使用是否合法应进行以下查证:

①弥补亏损的查证。按有关规定,企业发生亏损应由企业自行弥补,弥补渠道:其一是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但弥补期限不得超过五年;其二是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如果企业超过税法规定的税前利润弥补期限,其未弥补完的以前年度亏损,可用税后利润弥补;其三是用盈余公积弥补。对以“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查证,应注意的问题是:用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是否由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的;用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由于企业

未弥补的亏损表现为“利润分配”账户借方余额,因此企业是否先将用于弥补亏损的法定盈余公积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再通过“利润分配”账户弥补亏损的。

②转增资本(股本)的查证。企业将法定盈余公积转为资本或股本时,只影响所有者权益的结构,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对以“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股本)的查证,应注意的问题是:一般企业的转增资本,是否经股东大会做出决议;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如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资金变更等手续。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增股本,是否经股东大会做出决议;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用法定盈余公积派送新股时,按股票面值和派送新股总数计算的金额如有差额,是否计入“资本

公积——股票溢价“账户。

③分派股利的查证。对企业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查证,应注意的问题是: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是否经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做出决议;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票股利增加的股本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分派股票股利的每股面值与派送价格之差是否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任意盈余公积。其用途与法定盈余公积完全一致,其转增资本(股本)及分派股利,在账务处理上与用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股本)、与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完全相同。因此,对其查证不再重述。

(3)法定公益金。按规定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对其实际发生的支出是否合法应进行以下查证:

①企业有无违反规定,为职工修建、购建住房提供资金的问题;

②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的住房周转金余额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造成的负数,是否按规定用公益金作了弥补,或公益金不足是否依次用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进行弥补;

③有些企业在法定公益金项下列入其他非法开支,如为职工发放奖金、实物以及购建非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等,这些通过查阅有关明细账、调阅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即可发现。

2.查证外商投资企业盈余公积使用是否合法

(1)储备基金。按规定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因此,应对储备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进行以下查证:

①储备基金用于弥补亏损,是否经过董事会做出决议;

②储备基金用于转增资本,是否经过董事会做出决议,是否经原审批机构批准,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

(2)企业发展基金。按规定主要用于转增资本和企业生产发展,因此,应对企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进行以下查证:

①企业发展基金用于转增资本,是否经过董事会做出决议,是否经原审批机构批准,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

②企业发展基金用于生产发展,其购建固定资产部分,如属于自营,应对这部分在建工程的成本是否真实、合法进行查证;如属于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则应对其手续是否合法进行查证。同时应查明补充流动资金所设置的明细账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以下列举实例说明资本公积及盈余公积信息失真的查证方法。

[案例一]溢价发行股票,收入全部计入股本

A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面值为6元的股票200万股,每股以7元的价格发行,所得款项全部存入银行,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4000000

贷:股本

14000000

经查证发现上述账务处理的错误后,除建议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外,应及时纠正错误,认真进行账务调整:

借:股本

20000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000000

[案例二]溢价发行股票,列作当期收益

查账人员审查A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发行业务,查明情况如下:

A公司委托B证券交易所发行普通股100万股,每股面值2元,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和双方签订的承销合同,每股发行价格为2.60元,发行手续费为发行收入的3%;查账人员审查该公司“股本”账户后,其余额为2000000元;审查“资本公积”账户,并无记录,但其记账凭证已经找到,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522000

贷:股本

2000000

本年利润

522000

经询问A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主管人员情况并核实上述问题,其承认账务处理违反了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意进行如下账务调整:

借:本年利润

5220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522000

[案例三]资本公积中列入非法开支

查账人员查阅A企业8月份的“资本公积”总账时,发现借方发生额为84000元,之后进一步查阅“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账,其中借方发生额84000元的记账凭证为第356号,随即调阅该记账凭证,其摘要为“见附件”,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

84000

贷:银行存款

84000

经审查,其所附原始凭证均为职工医药费报销单据及1张转账支票存根。在询问A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有关这种列支的原因时,他们首先承认这种列支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客观上的原因是医药费开支过大,入不敷出,但他们同意纠正并进行以下账务调整:

借:应付福利费

84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4000

[案例四]罚款收入列作盈余公积

查账人员对A股份有限公司上年度的利润分配合规性进行复查时,发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的贷方发生额较按规定比例应计提的金额超出43000元。经调阅其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银行收账通知单,发现其为一笔43000元的罚款收入;经询问、要求再提供罚款依据时,A公司才提供一份未履行的合同及依此收取罚款的情况说明。查账人员与A公司会计主管人员核实情况时指出,上述账务处理不仅违反了会计制度而且也逃避了所得税的缴纳,因此应进行下列账务调整并及时补交税金: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3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3000

同时应补交所得税(该公司税率为33%)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19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4190

[案例五]违规将“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全部转增股本

A公司上年度期末的注册资本为200万元,“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余额100万元。为扩大公司的股本,该公司在年末将“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的100万元全部转增股本,使注册资金达到300万元,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000000

贷:股本

1000000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用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后,法定盈余公积留存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显然A公司的上述处理是违反《公司法》规定的。因此应进行账务调整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股本 600000

储备基金范文第8篇

英国:将陷最严重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公布最新一期报告显示,全球各大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的公共债务,可能削弱振兴经济计划的效益,妨碍复苏。与此同时,IMF预计,英国有可能在明年陷入史上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其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910亿英磅。

美国:拟增税削减巨额赤字

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8月2日表示,联邦政府必须大幅削减年度财政赤字,不排除为此增税的可能。奥巴马政府的刺激支出和医疗改革计划招致了美国共和党的一致指责,他们批评政府是在高筑债台,美国未来10年的经济恐将受其影响。同时盖特纳仍为奥巴马力挺的改革医疗体制计划进行辩解,认为这一计划和减少支出的计划是削减赤字的基本措施。

俄罗斯:储备基金填补财政缺口

俄罗斯财政部预算司司长阿列克谢拉夫罗夫日前称,2010年初俄罗斯储备基金将为1.55万亿卢布,同时储备基金将在这一年耗尽。拉夫罗夫说,2010年储备基金将投入1.675万亿卢布用于填补财政缺口。

巴西:支持家庭农业

巴西总统卢拉日前宣布推出2009/2010年度家庭农业收成计划。根据该计划,政府将向家庭农业生产者提供总额为150亿雷亚尔(1美元约合1.9雷亚尔)的资金支持。此外,从2009/2010年度开始,巴西家庭农业者所生产的产品还将获得“家庭农业标签”,政府将鼓励消费者购买带有这种标签的农产品。

韩国:奖励外商直接投资

韩国知识经济部宣布,从7月31日起,韩国政府将对能在韩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外资公司发放更多现金补助,并免除其使用土地的租金。这一计划有利于韩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预示经济形势在好转

储备基金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公益类基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社会保障基金 企业年金基金

一、引言

社会公益类基金是指资金来源于大部分或全部社会公众,资金使用面向全部或大部分社会公众的一类集合资金,该类资金通常是为了增加社会公众福利或实现某些正义的特殊目的而成立的。

由于社会公益类基金成立的目的、资金来源、资金规模、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不同的社会公益类基金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可能会不同,但从目前的文献及相关基金发展报告来看,社会公益类基金因其社会性和目的性比较强,对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不够强,所以投资策略一般偏保守,更注重基金的存续性和稳定性。本文将分类介绍这一类基金的资金来源、资金规模、资金使用限制等,并主要分析最近几年的企业年金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情况,对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的风控能力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性建议。

二、社会公益类基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简介

(一)社会公益类基金简介

(1)社会公益类基金的定义。社会公益类基金是指资金来源于大部分或全部社会公众,资金使用面向全部或大部分社会公众的一类集合资金,该类资金通常是为了增加社会公众福利或实现某些正义的特殊目的而成立的,例如福利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教育发展基金等。

(2)社会公益类基金的分类。社会公益类基金是一类有着特定目的而面向公众募集并用于公众的基金,其类别较多,涵盖范围较广。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将其大致分为如下五类。

社会保障基金。目前,社会保障基金会管理的基金包括三个部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原行业统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企业年金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年金基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基金。

中国投资公司外汇储备基金。中国投资公司外汇储备基金是指中国投资公司受托管理的外汇储备,是全球最大财富基金之一。

政府特殊目的基金。政府特殊目的基金是指有政府背景的或者由相关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满足特殊目的的基金,包括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的外汇储备基金、证券投资者保护金、基本建设基金等。

其他捐赠类基金。其他捐赠类基金是指资金来源主要是由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的、用于慈善事业或实现某些正义的特殊目的的基金。这一类基金大部分由基金会管理,接受公众捐款并用于实现社会公益目的等,如:中华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简介

(1)交易性金融资产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如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2)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若干限制。不同类别的社会公益类基金尽管在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方面各有不同。根据投资范围和投资理念的不同,将其分为如下四种:

投资品种选择和投资理念的限制。如大部分公益类基金都被限制只能投资于某些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类别投资比例及某单一金融产品投资比例上限的规定;金融产品总的投资规模及占总资产、净资产的比例限制;单一受托管理机构管理基金资产的比例限制。

三、社会公益类基金的投资现状分析

(一)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现状分析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首要关注资金安全保值,有着比较严格的资产配置规则和风险控制要求,基金公司在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上,一般都坚持稳健为先、严格风控的投资思路。配置型投资组合方案中股票仓位很轻,资金主要用于安全边际高且收益稳定的新股申购,而低风险特征的全债型投资组合方案目前主要投资策略是购买国债和信用评级为投资级的企业债券。这些投资理念及灵活的配置措施使得企业年金基金的收益更为稳健。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上的限制已经较少,其可投资的金融产品品种包括: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甚至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特别是可以参与信托投资和实业投资。

表1 社保基金历年收益表

从如上表格可以看出自成立以来,社会保障基金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其中其委托投资资产比例逐年提高,总资产平均投资收益率为8.03%,远超平均通货膨胀率3.64%,实现累计投资收益5580亿元。

(三)政府特殊目的基金的投资现状分析

政府特殊目的基金是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不能用于规定范围之外的用途。此类基金的一个共性之处在于其投资风格极为保守,不得投资于股票、衍生金融工具、实业、房地产等,由此可见此类基金的投资状况和收益水平应该是相对稳健的。

(四)中国投资公司外汇储备基金的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投资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根据中司披露的2014投资定位可以看出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境外金融市场投资、股权投资和国内金融机构注资,由于前期投资国际金融机构项目的失利,其投资重点转向自然资源、固定收益和地产领域。

(五)其他捐赠类基金的投资现状分析

其他捐赠类基金目前主要关注其慈善或公益目的的实现,这类基金投资的规模较小,因此,这一部分暂时不做展开论述。

四、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的风控能力分析及相关策略性建议

(一)社会公益类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总体而言,社会公益类基金对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不如其他实体强。首先,社会公益类基金主要的关注点是资金在相关事业上的应用,而不是在金融产品或其他项目上的投资,这决定了大部分社会公益类基金的风险管控意识不会很强;其次,此类基金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和外汇储备基金之外的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因为筹集渠道有限,使用需求又较大,基金的余额或流量通常不是很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风险承受能力;最后,社会公益类基金中除社保基金和中投外汇储备基金之外的其他基金的管理机构通常较小,有专业管理能力和金融背景知识的人才不多,这制约了其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

具体到这五类基金的投资现状可以看出:

社会保障基金资金实力较强但风险喜好程度很低,其负债期限较长,中短期支付压力较小,但资金安全稳定。

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承受与管控能力相对较强,虽然企业年金基金也具有养老保险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特有诉求,但由于其是企业资源的非政府强制的保障基金,其灵活度和可调节性较强,对交易性金融产品投资的资产配置限制更少,因此,企业年金基金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及承受能力相比社保基金要高一些。

中国投资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但需要提高管控能力。从近年来外汇储备基金的投资表现可以看出其投资理念、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些不足,亏损项目较为严重。

其他捐赠类基金和政府特殊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由于这类基金规模通常不大,且使用限制较多,可能用于金融产品投资的规模较小,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二)对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的策略性建议

总体而言,与其他类型主体相比,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较为保守,决策也会更加谨慎,投资品种更多以长期投资、价值型投资以及变现能力较强的银行存款、央行中票等为主。详细来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社会保障基金应主要进行长期债券投资和价值型股票投资;企业年金基金要根据市场周期灵活调整金融资产配置策略;中国投资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基础上课适当增加交易性投资;其他捐赠类基金和政府特殊目的基金仍以中长期债券投资和定期存款为主。

由于缺乏较详细的数据,因此根据社会公益类基金的投资情况、风险管控现状,谨对此类有针对性的提出投资策略的建议,暂不做数值型配比。

参考文献:

[1]张晓杰.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卞丽玫.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J].Co-

mmercial Accounting,2009.

[3]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 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全国企业年金基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2015.

储备基金范文第10篇

对于养老金这样的老百姓“救命钱”,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下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迫切需要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却又必须确保资产安全。那么国际上对于养老金投资又有什么模式呢?

韩国养老金占GDP三成,

比重最高

养老金投资在国际上较为常见,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OECD国家(编者注:OECD国家又称经合组织,是由英美德法意等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组织内多为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本文根据OECD国家每年所公布的部分成员国家公共养老金资产配置报告,对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投资概况进行梳理。

从OECD国家来看,其公共养老基金储备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储备基金两个部分。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账户储备主要来源于参保者缴费剩余。养老储备基金是为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赤字由政府专门成立的基金,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类似于我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总体上看,OECD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储备规模自2010年以来始终保持了缓慢但稳定的增长。截至2013年底,在可得数据的国家中(表1),公共养老金达到了5.6万亿美元,占到了GDP比例的18.3%。

美国、比利时

养老金百分百投资于债券

目前,世界各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基金在资产配置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的国债型投资,二是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投资。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联邦养老及遗嘱和残障保险信托基金”(OASDI)、英国“国家保险基金”(NIF)、西班牙“社会保险储备基金”(FRSS)、爱尔兰“社会保险基金”(SIF)等。

后者的典型代表较多,而且投资策略越来越激进,市场化投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瑞典的“国民养老基金”、丹麦的“劳动力市场补充养老金”、葡萄牙“社会保障财务稳定基金”(FEFSS)、日本“年金资金运用基金”(GPIF)和韩国“国民年金基金”(KNPF)、加拿大“养老金计划基金”(CPP)以及众多已经实现私有化的拉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表2对2013年底OECD国家公共养老金资产配置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基本养老金的资产配置情况看,OECD国家基本养老金投资于现金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重较高,达到了87.8%,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基金储备规模较大且被要求100%投资于国债。

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一些国家的公共养老金资产配置逐渐激进,对股票的配置比例远超债券。此外,一些实行市场化投资的公共养老金也开始涉足不动产以及另类资产投资。例如,澳大利亚的未来基金将公共养老金资产投资于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的同时还投资于建设基金、教育基金和医疗基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一些交通、通信、能源、水资源、教育、研究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板块。

新西兰过去5年

养老金投资平均收益率最高

国债型投资策略的主要特点是收益率稳定且高于CPI,不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中实行该种投资策略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利息收入反而高达2600亿美元。实行市场化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相对较高,但是易受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收益率波动较大。例如智利养老金在2010―2013年实际投资收益率分别为-8.4%、9.9%、-4.8%、7.2%,收益率极不稳定。

近年来全球经济动荡,经历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两次打击,也经历了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回暖。表3展示了2009―2013年OECD部分国家公共养老金实际净投资回报率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实行国债型投资策略的养老金在投资收益方面虽然不高但是表现得较为稳定。例如,美国的“联邦养老及遗嘱和残障保险信托基金”和西班牙的“社会保险储备基金”。而市场化投资策略的养老金与本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步,收益率波动较为明显。例如,挪威的“全球基金”和瑞典的“国民养老基金”。

积累经验,

未来可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公共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需要伴以明确的投资监管原则。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金投资监管模式主要基于两种原则:“谨慎监管原则”和“数量限制原则”。前者不对资产管理人的资产配置做数量要求,仅要求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行为谨慎。后者则是预先确定好各类投资品种的投资比例。

两种监管模式的适用条件、执行方式等存在很大差异,并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从世界各国的养老金投资运营实践来看,投资监管部门往往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两种监管模式中做出选择。此次国务院出台的对养老金投资管理办法,对于各类投资品种的比例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显然我国监管采用了“数量限制原则”。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尚未开展市场化投资。截至2014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5645亿元。其投资渠道严格执行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全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尤其是统筹账户基金基本以银行存款为主,年均收益不足2%。

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达到1.53万亿,其采取市场化投资策略,成立13年来,年均收益率8.38%,实际年均收益率也达到了6.56%。

以上两种基金共计约5万亿元,约占中国GDP的8%左右。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尚缺乏投资管理经验,在我国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资产配置侧重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如国债等获得稳定收益,与此同时在监管方面可以先期实行数量限制的监管原则。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与基本养老金投资经验的不断累积,可以逐步加大权益类与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监管原则上向谨慎监管模式的过渡也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医院科技发展范文 下一篇:私营企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