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货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3:05:49

储备货币论文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1篇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这3种功能全部或部分从中国国内扩展到国外。中国自2008年底拉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正一步步向前迈进。人民币正在国际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使用。

1.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现状

我国于2009年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有206个国家与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63亿元,2013年达到4.63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81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70%左右是跨境货物贸易,30%是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交易。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6.60%,上升到2013年的11.69%。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大约80%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进行。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之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总额的50%,或者是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30%将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此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2013年12月3日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美元排第一位,占81.08%的绝对多数,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4年10月的6.64%,排名第三位。

2.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现状

自2010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该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2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的2.56倍,2013年达5337.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1.88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占80%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不足20%。FDI人民币结算额占F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12%升至2012年的36%,增长速度很快;ODI人民币结算额占O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升至2012年的6%,份额较小。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类产品和人民币基金类产品。2009年之后,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快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也快速增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从2011年6月的900多家增加至2012年8月的1万多家。自2007年7月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以来,其离岸人民币债券发展速度较快。如图3所示,从2010年到2013年,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增长了224%。香港债券市场的发行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港币债券比重迅速下降,人民币债券比重直线上升。2009年10月前,香港债券市场98%为港币债券,到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港币债券比重降至35%,人民币债券比重高达52%。除了香港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外,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市场。2011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GeorgeOsborne和中国副总理共同宣布,伦敦将和北京共同协力发展人民币业务。是年年底,伦敦市场上的人民币交易量已经占到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量的46%。中国以外的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是汇丰银行于2012年4月在伦敦发行的,目前已有10余支人民币债券在纽交所上市。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供。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期限是3年。截止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和24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30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25932亿元人民币。

3.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

当前,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尚处于萌芽时期。尽管如此,基于中国经济几十年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的良好声誉,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智利、委内瑞拉、柬埔寨、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的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如下3个路径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一是外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二是外国央行通过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三是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最近一次修订SDR比重是在2010年,在2010~2015年间,SDR定价篮子货币由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和日元(9.4%)组成。该货币篮子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改革SDR货币篮子组成,使之更加公平公正。IMF的前总裁卡恩和现任总裁拉加德都欢迎人民币加入SDR。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2010年就指出,人民币在SDR一篮子货币中应占10%的比重。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俄罗斯、巴西和法国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鉴于此,为了减轻人民币加入SDR的负担,IMF专门制定了一套相对较易满足的“储备资产标准”,希望可以在下一次修订时将人民币纳入SDR。尽管人民币尚不是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量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人民币已经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了。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经济总量(按实际汇率衡量)占全球的比重每上升1%,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将上升0.55%。假设在10年之内,中国GDP全球份额上升10%(将人民币可能的升值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至少提高5.5%。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其他国家央行势必会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重,最终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仍是美元主导的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该体系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和不稳定性,亟待改革。其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美国等储备货币发行国凭借储备货币的地位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作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担负着该体系的巨大成本。其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储备货币彻底信用化之后,全球货币供应量失去了任何约束,美联储成为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物价水平的决定者,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通货膨胀机器。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意味着美元的“过分的特权”有了一定的外部约束,意味着当人们对于美元作为价值储存失去信心时,可以有其他外汇货币的选择。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1.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缓解

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其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表现之一是,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这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以极低的利率(现在几乎为零)向发达国家提供巨额贷款(2007年为2.7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积累外汇储备,是基于3个因素的考量。第一,出口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的对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第二,一国面临国际收支危机时,缺乏有效的“集体保险”机制(collectiveinsurance)。虽然IMF的紧急融资(emergencyfinancing)是唯一可用的“集体保险”,但是它的较高条件限制了很多国家申请使用该项贷款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以求自我保险。第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的压力,在面临着国际收支危机时,国内资本加速外流,加剧危机,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来对付危机。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达11.86万亿美元,在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占比分别为60.9%、24.5%、3.9%、4.0%。截止201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额达3.82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7300%。从横向比较来看,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额是日本同期(全球第二)的3倍。2013年底,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印度持有的外汇储备额排名分别是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中国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部分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并且深深地陷入了“美元陷阱”(dollartrap)。即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则有价值缩水之虞;如果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价格将大幅下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将大幅缩水。而与此同时,美国投资者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利率较高。也就是说,中国以很低的利率把资金借给美国,同时又以很高的利率从美国借款,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其实就相当于将资源向美国转让。可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补贴着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这体现了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巨大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和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分不开的。当前,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而美元是主导性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中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不得不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同时,除了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之外,中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多年来保持金额巨大的双顺差,致使中国积累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导致中国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有一部分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当贸易盈余时,中国贸易商手中持有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在国际投资中,一部分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国来华投资以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同样的,当外国来华投资大于中国对外投资时,进入中国的是人民币,而非美元,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美元储备积累的减缓将有助于减轻中国补贴美国这个不公平的现实状况。此外,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并且中国为本地区提供最终商品消费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中国与本地区较多国家间的贸易收支关系中,中国属于逆差国。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中国进口商将越来越多地用人民币从本地区各国进口商品和劳务,从而本地区各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盈余,将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储备,相应地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这些东亚、东南亚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将在一定程度上用人民币储备来替代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也可减缓这些国家或地区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

2.人民币国际化将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从历史上来看,国际交易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债权国家货币的使用为基础的。由债务国,特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当前美国这个最大债务国的货币———美元,却恰恰就主导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储备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多元化时代。当前这个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自1980年起就成为常态,而且金额持续扩大。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导致了美元在中长期内趋于贬值。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之下,私人机构开始抛售美元资产,但是由于害怕美元贬值导致其所持的美元资产即刻缩水,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买入了私人抛售的美元资产。即使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观察家担心,美国净债务的积累会使得甚至连中央银行也不愿意继续积累美元资产,原因是担心遭致美元贬值的损失。另一方面,在面临着资本的顺周期流动压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缺乏“集团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持有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以加强自我保险。由于持有较多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少,2008年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强化了各国持有更多外汇储备的行为。如果要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巨额需求,美国不得不靠保持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来应对。但是,正如上一段所述,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长期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已经致使美元贬值,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者将不再愿意继续持有美元,从而,这个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对于外汇储备的巨大预防性需求与外汇储备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第一,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就可以用本币进行各种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尤其是,中国可以用本币进行国际借贷,摆脱了“原罪”(theOriginalSin)问题。那么,中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将大为减少,中国就从最大的储备货币需求方转变成了供给方,有利于协调储备货币的供求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二,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和中国经济、贸易、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在选择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时,就可以将人民币作为其选项之一。而且,随着中国更深地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人民币作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美元储备供求之间的矛盾,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三,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打破当前美元和欧元的双寡头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作为全球的主导货币,享有垄断地位,既不受国际制度的约束,也不受其他国际货币的制衡,美元享有“超级特权”得以对其他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和政治“胁迫”。欧元启动后,欧元成为第二大货币,对美元构成了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美元霸权,而日元和英镑不论是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是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都很小,所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事实上是一个“双元寡头”的体系。但是,美元和欧元的地位又是不对称的,美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以从两种货币在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反映出来。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和欧元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0.9%和24.5%,可见,欧元对美元的制衡作用仍不足够约束美元的过分特权。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就有可能进入了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时代。这种体系的优点包括:其一,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清偿工具,缓解了用一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而导致的“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还避免了两极货币格局容易产生的“跷跷板效应”;其二,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分散汇率风险的机制,使第三种货币成为另外两种货币波动的平衡力量;其三,对称的三元寡头垄断的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相互制衡,既竞争、又合作,有利于降低相互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成本,也有利于维持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正如本杰明•科恩(BenjaminJ.Cohen)所说的,在多元的储备货币体系下,美国将不能再滥用其“过分的特权”。一旦美元的主导地位被其他货币挑战了,美国将不得不减少其对外国储蓄的需求,从而减少将来发生危机的风险。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本身也是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减缓由发展中国家补贴发达国家的不公平现状,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通过缓和美元储备供求矛盾和引进储备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将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外部环境,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2篇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这3种功能全部或部分从中国国内扩展到国外。中国自2008年底拉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正一步步向前迈进。人民币正在国际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使用。

1.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现状

我国于2009年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有206个国家与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5063亿元,2013年达到4.63万亿元,3年间增长了81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70%左右是跨境货物贸易,30%是跨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交易。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货物贸易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6.60%,上升到2013年的11.69%。香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大约80%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通过香港进行。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之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贸易总额的50%,或者是中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30%将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此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2013年12月3日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0月份开始,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根据SWIFT的数据,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美元排第一位,占81.08%的绝对多数,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4年10月的6.64%,排名第三位。

2.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现状

自2010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该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为2840.2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的2.56倍,2013年达5337.4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1.88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占80%以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不足20%。FDI人民币结算额占F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12%升至2012年的36%,增长速度很快;ODI人民币结算额占ODI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升至2012年的6%,份额较小。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类产品和人民币基金类产品。2009年之后,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快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也快速增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从2011年6月的900多家增加至2012年8月的1万多家。自2007年7月香港发行第一支人民币债券以来,其离岸人民币债券发展速度较快。从2010年到2013年,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增长了224%。香港债券市场的发行币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港币债券比重迅速下降,人民币债券比重直线上升。2009年10月前,香港债券市场98%为港币债券,到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港币债券比重降至35%,人民币债券比重高达52%。除了香港地区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外,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等市场。2011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GeorgeOsborne和中国副总理共同宣布,伦敦将和北京共同协力发展人民币业务。是年年底,伦敦市场上的人民币交易量已经占到除中国内地和香港之外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量的46%。中国以外的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是汇丰银行于2012年4月在伦敦发行的,目前已有10余支人民币债券在纽交所上市。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人民币流动性的提供。通过和其他国家(地区)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除了维护金融稳定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期限是3年。截止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和24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30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25932亿元人民币。

3.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状

当前,人民币的储备职能尚处于萌芽时期。尽管如此,基于中国经济几十年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人民币的良好声誉,一些国家如菲律宾、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智利、委内瑞拉、柬埔寨、奥地利、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的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如下3个路径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一是外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二是外国央行通过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三是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也正在努力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最近一次修订SDR比重是在2010年,在2010~2015年间,SDR定价篮子货币由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和日元(9.4%)组成。该货币篮子并没有真实反映当前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主席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改革SDR货币篮子组成,使之更加公平公正。IMF的前总裁卡恩和现任总裁拉加德都欢迎人民币加入SDR。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2010年就指出,人民币在SDR一篮子货币中应占10%的比重。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俄罗斯、巴西和法国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鉴于此,为了减轻人民币加入SDR的负担,IMF专门制定了一套相对较易满足的“储备资产标准”,希望可以在下一次修订时将人民币纳入SDR。尽管人民币尚不是SDR篮子货币,人民币外汇储备量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人民币已经是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了。有实证研究显示,一国经济总量(按实际汇率衡量)占全球的比重每上升1%,该国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将上升0.55%。假设在10年之内,中国GDP全球份额上升10%(将人民币可能的升值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人民币在全球央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比重将至少提高5.5%。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其他国家央行势必会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重,最终人民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仍是美元主导的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该体系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和不稳定性,亟待改革。其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美国等储备货币发行国凭借储备货币的地位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作为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担负着该体系的巨大成本。其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储备货币彻底信用化之后,全球货币供应量失去了任何约束,美联储成为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物价水平的决定者,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通货膨胀机器。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意味着美元的“过分的特权”有了一定的外部约束,意味着当人们对于美元作为价值储存失去信心时,可以有其他外汇货币的选择。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1.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

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其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表现之一是,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迫使发展中国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这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以极低的利率(现在几乎为零)向发达国家提供巨额贷款(2007年为2.7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积累外汇储备,是基于3个因素的考量。第一,出口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的对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第二,一国面临国际收支危机时,缺乏有效的“集体保险”机制(collectiveinsurance)。虽然IMF的紧急融资(emergencyfinancing)是唯一可用的“集体保险”,但是它的较高条件限制了很多国家申请使用该项贷款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以求自我保险。第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的压力,在面临着国际收支危机时,国内资本加速外流,加剧危机,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积累外汇储备来对付危机。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达11.86万亿美元,在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占比分别为60.9%、24.5%、3.9%、4.0%。截止201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额达3.82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7300%。从横向比较来看,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额是日本同期(全球第二)的3倍。2013年底,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印度持有的外汇储备额排名分别是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中国持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部分投资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并且深深地陷入了“美元陷阱”(dollartrap)。即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则有价值缩水之虞;如果抛售美国国债,美国国债价格将大幅下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将大幅缩水。而与此同时,美国投资者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利率较高。也就是说,中国以很低的利率把资金借给美国,同时又以很高的利率从美国借款,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其实就相当于将资源向美国转让。可见,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补贴着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这体现了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巨大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和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分不开的。当前,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而美元是主导性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中国大部分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不得不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同时,除了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之外,中国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多年来保持金额巨大的双顺差,致使中国积累越来越多的美元储备,导致中国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有一部分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用人民币来计价结算,当贸易盈余时,中国贸易商手中持有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在国际投资中,一部分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国来华投资以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同样的,当外国来华投资大于中国对外投资时,进入中国的是人民币,而非美元,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美元储备积累的减缓将有助于减轻中国补贴美国这个不公平的现实状况。此外,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并且中国为本地区提供最终商品消费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中国与本地区较多国家间的贸易收支关系中,中国属于逆差国。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中国进口商将越来越多地用人民币从本地区各国进口商品和劳务,从而本地区各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盈余,将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储备,相应地减缓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这些东亚、东南亚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将在一定程度上用人民币储备来替代美元储备的积累,从而也可减缓这些国家或地区补贴美国的不公平的现状。

2.人民币国际化将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从历史上来看,国际交易是以占主导地位的债权国家货币的使用为基础的。由债务国,特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来主导国际货币体系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当前美国这个最大债务国的货币———美元,却恰恰就主导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储备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多元化时代。当前这个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自1980年起就成为常态,而且金额持续扩大。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导致了美元在中长期内趋于贬值。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之下,私人机构开始抛售美元资产,但是由于害怕美元贬值导致其所持的美元资产即刻缩水,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买入了私人抛售的美元资产。即使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观察家担心,美国净债务的积累会使得甚至连中央银行也不愿意继续积累美元资产,原因是担心遭致美元贬值的损失。另一方面,在面临着资本的顺周期流动压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缺乏“集团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持有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以加强自我保险。由于持有较多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危机中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少,2008年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强化了各国持有更多外汇储备的行为。如果要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巨额需求,美国不得不靠保持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来应对。但是,正如上一段所述,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长期巨额的贸易收支逆差已经致使美元贬值,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者将不再愿意继续持有美元,从而,这个美元本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基础是不牢固的,也是极其不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对于外汇储备的巨大预防性需求与外汇储备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第一,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就可以用本币进行各种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尤其是,中国可以用本币进行国际借贷,摆脱了“原罪”(theOriginalSin)问题。那么,中国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将大为减少,中国就从最大的储备货币需求方转变成了供给方,有利于协调储备货币的供求矛盾,从而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二,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和中国经济、贸易、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在选择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时,就可以将人民币作为其选项之一。而且,随着中国更深地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人民币作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美元储备供求之间的矛盾,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第三,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将打破当前美元和欧元的双寡头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作为全球的主导货币,享有垄断地位,既不受国际制度的约束,也不受其他国际货币的制衡,美元享有“超级特权”得以对其他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和政治“胁迫”。欧元启动后,欧元成为第二大货币,对美元构成了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美元霸权,而日元和英镑不论是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是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占比都很小,所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事实上是一个“双元寡头”的体系。但是,美元和欧元的地位又是不对称的,美元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以从两种货币在全球已公开的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反映出来。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和欧元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0.9%和24.5%,可见,欧元对美元的制衡作用仍不足够约束美元的过分特权。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就有可能进入了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时代。这种体系的优点包括:其一,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清偿工具,缓解了用一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而导致的“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还避免了两极货币格局容易产生的“跷跷板效应”;其二,对称的三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分散汇率风险的机制,使第三种货币成为另外两种货币波动的平衡力量;其三,对称的三元寡头垄断的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相互制衡,既竞争、又合作,有利于降低相互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成本,也有利于维持国家金融市场的稳定。正如本杰明•科恩(BenjaminJ.Cohen)所说的,在多元的储备货币体系下,美国将不能再滥用其“过分的特权”。一旦美元的主导地位被其他货币挑战了,美国将不得不减少其对外国储蓄的需求,从而减少将来发生危机的风险。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本身也是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减缓由发展中国家补贴发达国家的不公平现状,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公平性。通过缓和美元储备供求矛盾和引进储备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将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外部环境,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结构管理

一、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特里芬(Triffin)提出的。特里芬(1960)在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时提出了储备―进口比例(R/M)法,认为: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般应该为该国进出口贸易额的20%~40%左右。20世纪70年代后,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成本―收益法和回归分析法。Heller(1966)、Clark(1970)利用成本―收益法建立相应的实证模型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研究,Agarwal(1976)将研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M.A.Iyoha(1976)将研究的对象转向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的发展中国家。在R/M法基础上,货币主义学派的Johnson和Brown等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供应量决定论,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取决于该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定性分析法,Carbaugh(1977)和Fan(1978)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一系列政治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经济学家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的需求量与实际持有量不一致这一现实情况,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研究开始转向需求量与持有量不一致的非均衡模型。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与否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我国部分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外汇储备是不足的。

管于华(2002)通过对18个国家六个重要经济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外汇储备低于在适度规模标准的下限。刘斌(2003)从货币供应量决定理论出发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是不足的,并指出在近几年内我国的外汇规模也很难提高到合适的水平。黄泽民(2008)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具有特殊性:第一是从外汇储备的来源上看,它具有一定的借入储备的性质;第二是在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包含部分民间储备,在对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度的研究时考虑上述两个因素的话,就不能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看作是过度的。

还有部分研究学者则持有相反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来说不仅是充足的,甚至是外汇储备规模还是过量的。郭恩才(2001)利用国际上常用的客观经济指标对我国相应的指标进行了精确地统计估算,认为与合理的储备水平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属于偏高的。朱孟楠(2006)通过与各发达国家间的对比,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绝对量太多,降低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者贵昌(2008)在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问题进行测算后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自2002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剧,超额储备这一问题日趋严重,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控制在2500亿美元左右。吴琨(2010)指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应用1994~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分析形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并提出外汇储备运营管理的对策。

二、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外汇储备管理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研究和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研究。H.M.Markowitz(1952)和J.Tobin(1956)在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的安排进行研究时,提出了资产选择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外汇储备在不同币种之间的分散来降低外汇储备风险。Heller和Knight(1978)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币种安排和贸易收支结构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反而与该国的宏观经济总量等的关系不大。Dooley(1999)针对Heller和Knight计量模型的缺陷,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外债状况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的安排的影响,认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分配与外债支付流量、贸易流量和汇率安排具有很大的相关性。Roger(2003)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变化是与外汇市场的公开市场调控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外汇储备资产组合的结果。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对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结构安排问题的研究上,通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致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安排应该与该国对外债务的币种结构是一致的,有利于避免偿还风险;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有利于分散风险;一国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安排中的币种应该与该币种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性成反比,避免外汇资产价值波动过大造成的损失。

唐国兴、金艳平(1997)通过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的研究发现,一国外债的币种结构、对外支付使用的主要币种、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储备货币的收益率对一国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外债币种结构与对外支付货币类型。陈建国、宋铁波(2003)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币种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在当前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下,我国的币种结构应该大致为美元、日元、欧元与英镑的比例为5:2:2:1。许婕颖(2008)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四种储备货币的组合是最理想的储备货币币种结构安排,并提出了四种储备货币的比例安排。孔立平(2009)以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结合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对影响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当前合理的储备币种权重。熊莉群(2010)从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外汇结构问题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合理应用外汇储备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旭.中日外汇储备管理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04.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4篇

2007年开始,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在一直高位运行,从年初的2.2%上升到当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随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个从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过程。

而同一时期,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在飘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至创纪录的历史高点147美元。粮食、铁矿石等其它我国大宗进口资源的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我国又是这些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大国,石油、铁矿石一半以上需要进口,粮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赖进口,通过国际贸易使通货膨胀传入我国,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伤害。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四、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此轮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及其“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但各国也没能牵制美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世界输入大量的美元,助推国际大宗初级产品的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据报道国际贸易论文,为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美联储计划在近期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造成美元进一步贬值。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5篇

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人大多知道,对于市场中的大投机商来说,货币投机是非常有利可图的,而且,外汇交易是场外交易,不受监管。

即使在今天,我也不会鼓励任何人去购买累积外汇期权产品(Accumulator),这种交易完全是在汇率的波动性上下赌注。这些产品被戏称为“我以后杀死你”(I will kill you later)。你的保证金账户上可能永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需要不断追加的保证金,然后,你的交易对手就可以取消你的保证金赎回权,而你将损失所有的保证金。所以,在购买任何产品之前,要仔细阅读合同,确保合同卖方向你披露了充分的信息;你应该知道,当产品价格到达某一位置时,你所需要支付的保证金数额。

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一家央行公布过外汇市场内部交易或市场操纵的案例。由于外汇交易案件往往涉及跨国交易,如果其中一家央行或金融监管者不愿意协助调查,那么,调查取证就很难完成。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监管者相信,无担保卖空对危机而言是雪上加霜,危害极大。

外汇市场的问题在于,大市场中的一笔不起眼的小交易,在小市场中可能引起大波动。所以,一个或一群大投机商可以较快地推动小市场中的价格,直到监管这些市场的央行愿意合作,阻止市场操纵行为。然而,直到最近,主要央行还是倾向于不干预市场。

最近,我参加了在新德里召开的一个智库会议,让我意识到全球失衡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因为有些人又在谴责亚洲储蓄太多,他们认为,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如果你对全球失衡问题感兴趣,那么,你可以看看两位著名学者的辩论,他们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唐・麦金农和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穆萨,辩论的内容已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工作(www.省略/publ/work277.htm)。麦金农认为,中国应该维持固定汇率,保持货币政策稳定,集中动用财政政策解决收支盈余问题。穆萨则认为,人民币应该重新估值,以调节全球的贸易失衡。

这场争论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是不是结构性的,能否通过美元贬值解决赤字问题。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这意味着非美元货币应该升值。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亚洲货币应该大幅度升值。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在他的新书《宏观经济的圣杯:日本经济大衰退启示录》中,令人信服地提出,我们应该把日本危机和当前全球危机理解为资产负债表的危机。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但是,这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这意味着赤字是结构上的原因,货币政策不能解决问题。

这又回到“特里芬难题”,即储备货币国面临货币政策目标与全球对其货币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平衡难题。我们现在陷入了一种困境:全球储备货币的主导性越强,全球的经济增长越快;但是,储备国的赤字越大,这种形势就越不可持续。所以,在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时代,储备国的货币政策不会那么有效。但是,如果储备国不愿意使用财政政策回收流动性,那么,经常账户赤字就是多种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国外学者谴责中国的高储蓄率,而不去反省储备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是极其偏颇的。我们对此要保持警惕。

这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和其他学者一直主张的,即应该有单一的全球储备货币,而不是由四种主要的储备货币构成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单一储备货币意味着,全球将使用一种货币,所以,各国就不会将贸易赤字归咎于其他国家的汇率问题,可以避免货币升值或贬值的争议,就像加利福尼亚州不会把它的贸易盈余或赤字归罪于田纳西州。

单一货币体系要求由全球央行发行单一货币,全球监管者统一监管,并且有全球的税收机制向受益者征税,以补偿利益受损者。这些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其前提是国家愿意放弃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目前看来,这是不可能的。目标与现实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当前的全球衰退,已经使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比例降低到GDP的3%,但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增长,政府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大。

辜朝明的新书对我们理解当前经济形势非常有帮助,书中解释了世界变得多么复杂。日本的经验表明,资产负债表危机理论使传统经济理论显得不那么适用。我相信,传统理论侧重于分析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但是,它没有足够关注现实世界,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差异。■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6篇

>> 人民币国际化在非洲迈出一大步 人民币一大步? 人民币/日元直接交易:亚洲金融的一大步 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一小步,一大步 一小步,一大步 半个台阶透视的一大步 期望他乡一大步 资本开放一大步 迈向环保一大步 高性能计算跨出一大步 李菲:电影工业一大步 9年跨了一大步 向教育公平迈出一大步 中国迈出减排一大步 阿富汗向前一大步 美洲豹的一大步 新尝试迈出软件智能化一大步 天士力的一小步 中医药现代化的一大步 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下一步重点在汇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人民币国际化一大步 人民币国际化一大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黄文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人民币有望超过日元,成为世界第四大储备货币。

人民币纳入SDR,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步,但短期内并不会立刻刺激境外资金对人民币配置需求的大幅上升。

首先,短期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较为强烈,目前1年期美元对人民币NDF在6.65左右,存在3.9%的贬值预期。此外,央行也并没有选择在SDR结果公布之前刻意去维持人民币的升值,而是跟随市场的脚步让人民币缓慢贬值。

我们认为,央行维持人民币币值的财务成本较高,且适度的顺应市场的贬值也有利于国内出口,在人民币币值可控的情况之下,央行会继续顺应人民币的小幅贬值。并且,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国内的经济仍然在寻底之中,货币政策仍处放松周期,这和美国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形成明显的对比,基本面也并不支持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

其次,机构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短期可能基本就绪,无论是新增配置额度还是储备结构的调整都需要时间。未来新增配额的增加除了来自于过去对人民币资产一如既往偏好的地区的增长之外,还会有来自随着对人民币信心和认可增强而增大配置比例的地区,但认可的增强需要时间,对资产的配置也有从陌生到熟悉的时间过程。

加入SDR意味着IMF认可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之中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支付和结算比例。在得到IMF的信用背书之后,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都会相应提升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在较长的时间来看,我们认为,人民币有望超过日元,成为世界第四大储备货币。

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后,能够从名义上大大提升人民币地位,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跨国企业在外可以更多地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一方面人民币债券的认可度上升,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在离岸人民币存量上升之后,境外机构对国内优质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也将上升,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对人民币国债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也将倒逼金融体制改革。在中国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后,中国金融改革将只能朝进一步开放、市场化方向前进,没有退路。而加入SDR仅仅是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一步,下一步的政策动向,我们认为,可能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容、外汇市场改革、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QDII2)。

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容。目前,只有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财富基金三类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市是备案制,投资者可自主决定交易规模,并且放开了投资品种限制,除原先的现券和回购外,可交易远期、利率互换、债券借贷等经央行许可的其他协议。但除了类的三类机构之外,其他外资机构仍然是实行审批制,清算行和参加行除了现券之外可以参与回购,RQFII投资只受限于固定收益品种。若能放松至备案制,投资品种放开,境外机构可参与深度提升,不仅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为境内债券市场引来更多的海外资金,利好利率债的需求。并且,随着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地位的提升,国际机构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也是在上升。

外汇市场改革包括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和外汇投资者扩容两方面。目前银行间外汇交易是在下午4点半闭市,未来或将延长至23:30,延长之后将覆盖欧洲交易时间。此外,11月25日,首批境外央行类机构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完成备案,正式进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这有利于稳步推动中国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未来外汇投资者这块还将继续放松。这些措施也是为了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若交易时间延长,将利于缩小境内外的人民币价差,境外合格投资者的引入,也对配合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有重要意义,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弹性。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我国的汇率政策改革会受到多方关注。本文从微观角度阐述了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利率、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效应,并综合分析了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决定因素,对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汇率政策提出建议。

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它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汇率是一条重要的经济杠杆,其变动对经济产生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从短期角度看,一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就是就业水平、总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低失业、高产出和低通货膨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短期核心目标。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由总供给与总需求两方面决定。在短期内,总供给的变动很小,因此,在着重于短期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总供给常常不被纳入视野。从构成部分出发,总需求被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上述四个部分的冲击上。

一、汇率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1、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对外贬值),该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这将有利于该国商品的出口。同时,该国货币汇率下跌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限制了该国的进口。货币的贬值起到刺激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双重作用。但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条件

一、“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效应”;条件

二、国内物价上涨程度小于货币贬值程度;条件

三、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用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程度较大,因为西方国家出口贸易以制成品为主,汇率机制作用明显,而且制成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普遍比初级产品大,世界市场在这方面的收入弹性也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则以初级产品为主,汇率机制作用较小。

2、汇率变动的资本流动效应

对长期资本流动的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人们预计一国货币贬值是短暂的,那么,它可能吸引长期资本流入该国。因为它能够使一定量的外汇兑换更多的该国货币,等量的外资可以支配更多的实际资源,从而在该国投资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若人们认为一国货币贬值是长期趋势,那么,它对长期资本流动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长期看,汇率上下波动可以部分地相互抵销,所以,贬值一般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

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效应:货币贬值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当一国货币汇率开始下跌时,以该国计值的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下降,人们会用该国货币兑换其他国货币,资本会大量移往国外,以防损失,引起大量资本外流。同时,贬值还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引起资本外流。

3、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会使该国物价水平上升;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会使该国物价水平下降。

从进口角度看,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导致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并使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上升。从出口角度看,一国货币汇率下降,首先会引起出口量扩大。在国内生产能力已经得到较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会加剧国内的供需矛盾,使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反之,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则有助于抑制本国的通货膨胀。

4、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

汇率变动的利率效应是不确定的。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物价和短期资本流动两条途径影响利率。货币贬值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促使利率水平下降。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往往会激发人们产生进一步下降的心理,引起短期资本外流。国内资本供给减少可能引起利率上升,如果人们预期汇率反弹,则它可能导致短期资本流入。

5、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效应

首先,就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来看,汇率变动会改变储备货币的实际价值。要是某种储备货币升值了,那么,持有这种储备货币的国家就会增加收益,而发行该货币的国家则会增加债务;如果某种储备货币贬值了,持有这种储备货币的国家就会遭受损失。

其次,从长期看,储备货币汇率变动可以改变外汇储备的结构。汇率看涨的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提高;汇率看跌的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下降。

6、汇率变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所使用的外汇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动是双向的,本币汇率下降,就意味着他国货币汇率上升,会导致他国国际收支逆差,经济增长减缓,由此招致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也掀起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

二、汇率变动对经济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进出口占GNP的比重。其比重越大,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大。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其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出口增加,此时若该国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源,则其国内生产就会扩大,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反之,若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则有可能引起国内生产的收缩。

二、货币可自由兑换性。若该国货币可自由兑换,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率较高,则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较大。现实中,国家都对其货币兑换做出一些限制,真正做到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国家是非常少的。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货币完全兑换程度越高;经济越落后的国家,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也越强,对货币兑换的要求也越强烈;另一方面,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其市场制度也比较完善,对大量外汇流入和流出都有比发展中国家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手段。

三、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越大。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不强,那么汇率的变动就几乎不能由经济因素所决定,反过来汇率的变动也不会对该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

四、经济发达程度。经济发达,各种市场机制较完善,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的影响就大;若不发达,政府会对汇率和经济进行管制,汇率的作用就小。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会改变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与运作过程,使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复杂化。

三、完善中国汇率制度的政策建议

汇率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货币价格有预见性。只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反映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机制就是成功的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它的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来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

1、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推进人民币结售汇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应逐步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过渡,从而使外汇市场供求能够真正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需求,汇率能够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新晨

2、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目前,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基本全额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期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方可入市干预。

3、培育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强外汇市场融资和避险功能。主要是:增加交易主体,培育更多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开发市场避险工具;扩大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并扩大交易范围;引进交易商制度;改进小额外币兑换金融服务,扩大市场交易主体,为金融机构防范自身或客户汇率风险开展自主交易提供更多的制度便利,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对市场系统风险的监测和管理,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杜进朝著:《汇率变动与贸易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英)露西沃?萨诺(LucioSarno),(英)马克(MarkP.Taylor)著:《汇率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8篇

按照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顺序,对世界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回眸,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研究了中国国情下的金融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回眸;成因;对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巨大,虽然距离上一次危机已过去7年,各国普遍进入经济的复苏期,但以史为鉴,从中研究中国国情下的金融危机对策仍十分必要。

一、历史上代表性金融危机回眸

(一)早期的金融危机

早期著名的金融危机有1637年郁金香狂热和1720年南海泡沫。在1637年的寒冬,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狂热达到顶峰。郁金香期货市场应运而生。期货市场不健全的规则使得郁金香泡沫在短期内迅速膨胀。最终,投机商的大量抛售使得郁金香的价格一泻千里,市场陷入恐慌。17世纪末,英国的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市场上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想要投资于股票。南海公司通过获得英国国债的管理特权使得公司股价一路狂飙。与此同时,大量浑水摸鱼的股份公司成立了,它们利用人们对股票的追捧来敛财。为了整治这些投机的股份公司,国会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知道真相的民众开始大量抛售股票,在股市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南海公司也受到牵连,股价骤跌,南海泡沫破灭。

(二)金本位时期的金融危机

一般把1873年作为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开端,这时欧洲和美洲的主要国家先后实行了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金本位制度。这一时期的金融危机,有1882年法国因向欧洲东南部扩张而发生的对新银行股票的投机;1893年美国因1890年出台的《谢尔曼白银法》而发生的对金银的投机;1893年奥地利因城市发展而发生的对土地的投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一次操纵“美国铜业公司”股票的行动失败,并引发危机,为这次操纵市场行为贷款的银行被挤提。其后,挤提更蔓延到其他相关的银行和信托公司,进而扩大到全国各地。

(三)金汇兑本位制时期的金融危机

一战的爆发使金本位体系崩溃。各国纷纷停止黄金兑换,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战后主要工业国家重建了金汇兑本位制,但美国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得金汇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混乱。这一时期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是最高的。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金融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制度缺陷即特里芬两难,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多次美元危机,最早爆发于1960年,其后在1968、1971、1973年多次爆发[1]。

(五)牙买加体系时期的金融危机

牙买加体系以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多样化为特点,制度安排十分灵活[1]。这一时期发生的危机主要有:1992~1993年的北欧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巴西危机,俄罗斯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2]。其中,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为亚洲各国固定汇率制的连续崩溃,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本身的经济脆弱性,巴西和俄罗斯受到波及而在次年爆发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国际储备货币供应失当

1.国际储备货币供应不足。

在金本位制度下,表现为黄金供应不足。为了满足本国对黄金的需求,各国都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黄金流入,尽管利率的提高会使本国经济萎缩。中心国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得到了黄金流入,但国却不得不面对黄金流出和国内经济萎缩的双重困境,甚至还要继续提高利率以吸引黄金流入。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使得国家的金本位制度崩溃,爆发金融危机。在之后的信用本位制下,国际储备货币供应不足表现为中心国货币供应不足。中心国供应的储备货币不能满足世界的需求,资本会从国回流到中心国,国提高本国利率来抑制资本外逃,过高的利率刺破了本国的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

2.国际储备货币供应过度。

过度供应储备货币会使中心国自身面临货币危机。比较典型的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多次美元危机。美元供应过度使得各国对美元失去信心,进而调整本国的外汇储备构成,用黄金或其他货币替换美元,美元大幅贬值。各国为维持各自的出口竞争力,也竞相贬值。即使此时会有主要国家出面干预试图稳定货币,但如果对储备货币的信心难以维系,则储备国的储备货币地位将不复存在,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震荡,引发金融危机。

(二)中心国行为引发连锁反应

当中心国实力雄厚,作为资本输出国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资本由中心国流向国,推高国的资产价格,甚至出现泡沫。当中心国由于国内资源的长期错配而经济实力下降,无力维持世界经济稳定时,会转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资本回流至中心国。资本的大量外逃会使得国货币贬值,资产价格剧烈下降,诱发危机。从历史上看,尤其是1980年后的金融危机,都和美元加息有密切的关系。1975年加息之后是拉美债务危机的产生;1986年加息之后是日本金融危机的产生;1993年加息之后是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

三、中国国情下的金融危机对策

(一)发展国内金融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防范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实力,发展本国的经济。正是由于国内的金

(二)注重金融安全,加强金融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量日益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就对我们的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信息披露要公开、真实和及时,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其次,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通过金融创新所转移分散的风险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消除,风险分散的范围越广,涉及的主体越多,一旦出现问题带来的伤害也越大。因此对金融创新进行严格审查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及短期债务的使用,保证流动性,避免期限错配。第四,逐步建立多目标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逐步由目前的分业监管向多目标监管过渡,有助于对金融体系全局风险有一个整体把握,有效避免监管竞争,减少监管套利。

(三)严控资产价格泡沫

历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资产价格出现泡沫的危险性。资产价格泡沫出现时,人们购买某项资产的动机是低买高卖而不是看重其本身的价值。房地产泡沫和股票价格泡沫作为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表现形式,需要严加防范。为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泡沫初显的时候,政府应该适当干预,尽早化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对于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应建立价格预警机制,一旦其价格变动出现异常,就要进行调控,严厉打击投机行为,确保商品价格保持平稳。

(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构建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重建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选择,而且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建,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3]。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渐进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分层推进、相互衔接,既要避免盲目乐观、急于求成;也要避免消极悲观、裹足不前。同时,这一系统工程应当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在现阶段,我国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的货币市场以降低国际化的成本;构建一个快捷的跨境流通服务体系以转移债权债务;发展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以提供更多投资渠道;构建一个完善的国际衍生品市场以对人民币资产定价和进行风险管理[4]。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上海: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朝阳.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3]巴曙松.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J].国际融资,2010,(2).

[4]关伟,袁佳丽,罗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市场条件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现行货币制度;“双顺差”结构

一、国际收支平衡概念及其调节机制。

1、国际收支概念及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贸易、非贸易及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货币收付。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都在寻求用各种手段调节国际收支以达到收支均衡,即进口和出口相对持平。但是,各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却往往由于多种原因而付之阙如,较为典型的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结构性原因、货币性原因和收入性原因等。总之,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样的,相应的调解国际收支的方式也必须多样。

2、进行有效国际收支调节的先决条件

那么,在一国的国际收支调节中怎样兼顾本国利益和世界整体利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货币制度问题。一个完善的国际货币制度所应达到的目标是,第一,能够促进世界生产要素的有效分配,使所有国家的收入都有增长。第二,能够使世界经济得到稳定。第三,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机体,能够承受住可能发生的外来冲击,减少冲击给各国带来的影响,并且,也要从根本上阻止各国输出其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第四,必须保证各国的相对独立性,以不妨碍它国和整个体系的方式达到自立的政策目标。达到了以上目标,一定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各国货币关系都是有序的。

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它确定一定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国际储备和提供国际流动性,并且为国际收支逆差融资提供物质基础。国际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汇率制度的选择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影响是:汇率是否否变动及变动的幅度对国际经济的稳定性和货币体系本身的弹性有影响;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形式和调节方式有影响。

二、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节

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的国际社会并没有在“布雷顿”体系之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或稳定机制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牙买加协议”为标识的多元汇兑本位制国际货币制度。欧元的诞生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日元凭借战后经济的发展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也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极。但是应该说,没有统一的国际货币、各大货币之间汇率变动频繁、国际收支调节严重不对称,国际货币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国际社会收支平衡仍是国家货币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1、美元一强独大,为国际收支失衡埋下隐患。

虽然依“牙买加协议”,黄金非货币化,即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作用有限,欧元危机,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由于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经济实力,各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及国际贸易计价结算都需要美元,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不会丧失。但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不受黄金约束,却受困于美国国内经济的需求。近年来,美元大量超额供给,因而制造了美国及世界此起彼伏的以经济过剩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美联储在决定美元供给时,并不考虑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的平衡关系,其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经常会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监管有缺失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近20年内世界金融危机连续不断,国际收支失衡,美元的发行就难脱干系。

2,汇率安排多样化后,浮动汇率制对国际收支的消极影响巨大。

按“牙买加协议”,各国可以选择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目前,整个汇率体系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区域集团内实行稳定的汇率制,如欧盟及实行“盯住汇率制”国家的汇率制度;二是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巨幅波动。一般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政府推行本国政策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不受外部约束。汇率的波动还能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使一些国家较为顺利地克服国内的通货膨胀。但经验表明,完全自由的汇率浮动也带来不少问题:一是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增加了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使之风险陡然增大;二是各国经常项目收支对汇率变动的反应迟缓,因而它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不大;三是汇率过度波动,使国际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主要硬通货国家的膨胀政策可以肆意继续下去,而无国际收支问题之虑。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样、自由化,未能根本性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国际收支调节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IMF的干预及贷款、国际金融市场及商业银行的活动综合进行。但IMF资金的不足、权威虚,使长期以来全球范围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不能根除。

三、我国未来国际收支调节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不断加剧的“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国际收支结构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成熟债务国阶段;第二阶段为成熟债务国阶段;第三阶段为不成熟债权国阶段;第四阶段为成熟债权国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期间,因此,我国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调节路径将向经常项目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过渡。

我国贸易和经常项目顺差长期化、常态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目前,我国经济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二是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率的经济结构将延续,由此决定贸易项目顺差长期化、常态化。我们应该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注重从扩大国内消费这一源头出发,保持合理的经常项目和贸易顺差。从国际经验看,加大资本项目调节力度是必然选择。我国可以扩大对外投资的渠道,大量使用外汇资产,减缓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和流动性过剩,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较大的压力;同时,合理引导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短期热钱流入;加强对短期外债管理,减缓短期间接资本流入,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直至使其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逆差。未来国际收支调节逐步转变到经常项目顺差以及资本项目逆差,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符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

参考文献:

[1]戴维.里维里恩,《国际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2]方文,《国际收支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卜永祥、秦宛顺,《人民币内外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方文:《美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及其启示》,载《中国外汇管理》,1999年第11期.

[5]王立荣、刘力:《国际货币制度演化与货币危机机理探》,载《当年经济研究》,2009年第06期.

[6]刘伟:《货币危机:内外失衡、汇率失调与国际货币体系》,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陈岷:《国际货币制度的困境与我国的应对》,载《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34期.

[8]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刘斌:《德国国际收支的发展与调节》,载《中国货币市场》,2007年第02期.

储备货币论文范文第10篇

外汇储备是关系到一国经济内外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只有在很好地协调经济内外平衡基础上的外汇储备增长,才是合理的增长,是有积极意义的增长,是值得追求的增长。实现了这种增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的内外协调与均衡,使经济发展进入一种较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状态。

经过20几年的发展,我国己经确立了市场改革的取向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出口贸易多年保持顺差,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用27年的时间使国家外汇储备从1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 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木(850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6年9月底己经增至9 879.28亿美元,至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己突破力一亿大关。截至2007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 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为世人瞩目。

高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国力和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过多的外汇储备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承担了很高的风险,高额外汇储备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风险,我国外汇储备政策的调整己经刻不容缓 。

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

充足的外汇储备,体现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提高我国国际融资和对外偿付能力,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遏制国际金融投机。然而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合理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一)引起高额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的持有是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的。外汇储备资产必须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以确保其日常功能的正常发挥。然而,足够的流动性往往是要以较低的盈利性要求为代价的。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也不能投资于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所以持有外汇储备,实际上就相当于向储备货币发行国提供低利率的贷款。

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海外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而同时将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美国的国债,则只能获得3%左右的收益率。这种利息上的“收益逆差”现象意味着中国借入性外汇储备越多,其损失就会越大,而且收益从低收入的中国转入高收入的美国。这些资金原本应该用于具有更高收益率的国内投资,而非向美国融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借入大量的外债,等于是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移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还以高价从国外借入资金。这样,不难发现持有借入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二)造成内资挤出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为主,其核心是依靠国际市场。其实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些特定的区域,采取这种发展模式效果应该是显着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恐怕是不可取的。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为求得眼前的经济增长,把出口放在战略高度,结果必然导致巨额贸易顺差,并积累成超额外汇储备,其实质是本国的资源大规模地净输出;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大增,导致外汇占款过多,而引起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在实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条件下,这势必会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放款。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无法投放,而形成巨额存差,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储蓄存款闲置浪费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以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流入,这些资金进一步替代内资,形成对内资的“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

(三)给人民币带来继续升值压力

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越多,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提高,又加大了外资流入,使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见,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麻烦。另外,从结构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和美国国债,蕴藏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美元每下跌10%,中国就将蒙受几百亿美元的损失,2004年美元的狂跌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虽然近时期伴随着美元的升值,我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和美元资产在升值,但从长远看,美国的“双逆差”难以支撑美元强势,美元仍有下跌趋势,因此大量储备美元还是具有一定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又引发各种投机资本的流入,使得经济出现过热;为减小通货膨胀的影响,政府又被迫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做法不但不会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长,反而促使其更快的增加,当前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些忧患不解决的话,其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前景不容乐观。

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最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994年一2007年GDP平均增长率为9.24%,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贸拉动”和“外资拉动”,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推动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二)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较严格的外汇管理体制和相对平稳的汇率。我国的外汇管理措施较为严格,对进出口商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外汇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渠道进入了央行,使得本应由企业或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转移到了政府手中。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中包含大量的企业外汇,这与西方国家外汇储备仅含官方储备是不同的。在升值压力和外汇供给比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实际上放大了外汇供给。此外,虽然我国自去年7月以来,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但是汇率浮动辐度仍然很小,汇率相对平稳。在前述因素导致外汇供大于求的压力下,为了稳定汇率,人民银行不得不将多余的外汇买进,结果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三)投机性资本的大量涌入

对人民币未来必然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中国,尤其是2001年以后投机性资本流入中国增长非常快。投机性资本流入,也是近期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投资者出于套利的目的会投入更多的投机资本,从而导致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导致外汇储备的“虚高”。

四、消化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

按照Fitch Ratings (惠誉国际评级) 的测算,2006年中国外部资产收益率仅为3.6%,其中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9%,由此推算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此

次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出一部分外汇储备交由SIC来进行商业化经营,无疑会提高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如果按照SIC年收益率10%来推算,外储的投资收益率将提高至5.35%左右。

(二)“藏汇于民”政策的落实

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割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联系,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我国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资金拉动,而这部分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汇占款,如果我们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变“结售汇制”为“企业留存制”,就能使中国人民银行从外汇市场“做市商”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外汇市场上独立的第三方和监控方,进而割断了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内在关系,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

(三)维护股市的健康发展

对于储备货币,最大的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只有建立合理的币种结构,有效避免风险,才能保证储备资产的安全稳定,从而在安全的基础上盈利。为了将外汇储备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降到最低,我国应根据各个币种的利率和汇率变动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和优化外汇储备的结构。例如,近两年美元汇率连续下跌,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使我国成为美元贬值的最大受害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我国同日本、欧盟之间国际贸易额持续上升,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机遇,扩大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份额,最大限度降低因美元汇率下跌导致的外汇储备缩水。当前,我国货币当局已经意识到美元贬值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新增的外汇储备中,购买美元资产的比重已明显下降。

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首先,可以摆脱对单一货币的过分依赖,减少或避免了因美元汇率剧烈波动而导致的外汇储备价值不稳定的风险,并促进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其次,使各国选择储备货币的余地扩大,增加了各国调整储备币种的灵活性、进行国际支付的便利性以及实施本国货币政策的自由度,从而避免因采取强制性紧缩政策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再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当某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如日本)时,不至于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短缺。多元化储备体系增加了国际储备资产总额,缓和了原有国际储备资产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增加了平衡头寸的灵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加强,各国都在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从发展趋势来看,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过程还要持续下去。因此,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

(四)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弱化创汇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0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6. 77%,经常账户顺差几乎全是贸易顺差所创造。如果我们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企业用所创造的则富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实行企业战略的全球化,不但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的成木,而日‘能够减少这些企业对国内房地产等市场的投资。一旦企业“走出去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就会减轻央行高额外汇储备压力,解决我国外汇占款难题,走出货币政策无效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苏多永,张祖国,“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2008年第6期。

2.李晓伟,“浅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1月。

3. 曹洁云,刘云,“浅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上一篇:经济研究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准利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