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冬训” 储备未来

时间:2022-04-07 11:47:02

做好“冬训” 储备未来

“寒冬”正是IT企业储备技术为未来市场做准备的最佳时机,EMC已经将研发重点放在了五到十年之后的市场上。

做好“冬训”

记者: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紧张、成本压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EMC对中国研发中心的投入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会不会因此受到一些影响?在研发方向或者说技术创新方向的把握上会不会做一些调整?

范承工: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我们的用户还是IT业界,多多少少都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并不全都是负面的。从整体来看,EMC中国研发中心还在继续成长,资金和人员紧缩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我们还在扩大自己的研发团队。因为我们看到,在经济寒冬中,用户的刚性需求还是存在的,通过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成熟度去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是我们目前的首要工作。

的确,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通过紧缩资金和人员来一味地压缩成本,而是更加集中注意力去研发两类产品和技术。第一类就是能够给用户带来快速回报或者更高投资回报率的产品,这是我们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指导方向。现在,如果我们告诉用户,这个产品需要两年的部署和实施周期才能看到回报,那他肯定不会感兴趣; 但是,如果在三个月后,用户就能收到投资回报的话,那他就会很有兴趣了。因此,EMC中国研发中心会将资金和人力资源投资在那些能带来更快投资回报的产品和技术上。

在冬天,尽管万物成长得都很慢,但是最好的训练时机也是冬天,就像运动员都要冬训一样,等到春天来了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放缓再到经济复苏,在新一轮的成长中都会出现一次大的洗牌,会有新的公司崛起,也会有公司因不适应新的竞争而倒下,只有那些在“寒冬”中积蓄了底蕴、储备了能力的企业才能够站住脚。正因如此,EMC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是往前看的,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技术走向是我们现在研发的重点。尤其是在现在,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冬训”,储备好技术资本,为未来市场做好准备。

评论

与采访前面几位研究院院长时一样,记者给范承工博士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EMC对研发中心及技术创新的投入有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减少以及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方向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前半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决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长;而对于后半个问题的回答,范承工用运动员冬训这个形象的例子给我们诠释了“储备技术好过冬”这个“真命题”。

的确,对于一家全球高科技企业来说,在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储备决不能放缓,相反“寒冬”正是储备技术的好时机。就像运动员进行冬训是为了在春天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一样,企业在“冬天”储备“能量”是为了等到经济复苏后赢得市场。正因如此,范承工认为,这种技术储备不仅仅是针对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和应用的研发以及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市场方向,为把握未来市场做好准备。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用户那里出现了很多闲置或者说是利用率不高的计算资源,尤其是在目前成本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用户希望能够在基础架构方面做一些调整,让这些资源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正是这种改变给了某些技术公司机会,在虚拟化技术和应用方面储备了多年的VMware因此一举成为了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上的领导者。”范承工说: “VMware看到了未来市场的机会,并且在恰当的时机把握住了市场机遇,因此他们获得了成功。”

一个在5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的技术,一个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大型主机上得到了应用的技术,被VMware插上了“翅膀”――虚拟化技术在x86架构上的应用终于让其有了振翅冲天的机遇。相信VMware多年来的持续投入以及在技术上的储备是他们在今天赢得市场先机的关键。

以“云计算”为核心

记者:刚才您谈到,“寒冬”正是IT企业储备技术为未来市场做准备的最佳时机,EMC已经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五到十年之后的市场上。那么,EMC认为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方向将是怎样的?EMC又是如何为未来市场做技术储备的呢?

范承工:还记得在30多年前,那时候是一台大型计算机支持很多小的计算终端,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计算模式发生了改变,从集中式计算转变成了分散式的个人计算模式,从此诞生了个人电脑,软件也因此变成了独立的产业。随后,又诞生了服务器加客户端的CS模式,诞生了企业级软件,诞生了互联网,30多年来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成功的IT公司,包括微软、苹果、Google等等。

然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又进入到了一个“分久必合”的阶段,当然并不是说要回到30多年前的状态,这种新的集中式的计算模式是指计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那么,为什么在今天会出现要求计算资源集中的发展趋势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对于企业以及个人来说的重要性在逐步攀升,而信息的生命周期远远超出了分散计算器件的寿命,将信息集中到一个空间去进行计算和存储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这就是所谓的“云计算”。

而“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是各个层面的改变,甚至会改变企业的整个IT基础架构。这是因为,“云计算”是一种规模化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形容为新一代的超级“巨型机”,当然它并不是一台计算机,但是从架构上看是“巨型机”的架构。并且,统一的架构是支撑“云计算”模式的关键,只有在统一的架构下,不同厂商才能够提供其开放的产品。

在这种新的架构下,IT企业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告诉我们,每次有新的改变的时候,“梁山好汉”的座次就会重新排列,因此在现在这个时候EMC必须加大力度在“云计算”方面储备好“能量”,这种能量就包括核心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新的体系下站稳脚跟。在未来,这种新的超级“巨型机”中可能会包括几万甚至几十万台服务器,里面的网络结构是怎么样的,需要怎样的存储设备作为支持,靠什么软件运转起来都需要我们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找到答案,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在做的工作。

评论

目前,“云计算”无疑成为了整个IT业界最热门的话题,整个业界都在探索这种新的、易用的计算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虽然现在“云计算”的发展道路还并不那么清晰,或者说是还处于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不过这种发展趋势已经被业界所认可,厂商们也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投入。

在对于“云计算”的探索方面,EMC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作为擅长存储的厂商,其优势就在于了解信息。“我们对信息的特质非常了解,我们希望能够在新的计算体系中实现对信息的“永存”,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企业信息,当然不只是要对信息进行很好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属于你,而别人是看不到的。”范承工说。

EMC的野心很大,他们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在这种新的计算模式下占领更大的市场,而不仅仅是在存储方面,因此整个研发体系都在围绕着“云计算”展开。据范承工介绍,EMC中国研发中心按照领域分为了五个组: 存储、内容管理、信息安全、虚拟化以及云计算,当然这五个组并不是独立工作的,他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种新型的计算模式来说,这五个方面的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把信息存储和保护起来,分析这些信息并从中提取出价值,保障信息的安全以不被他人看到,资源的调用,操作系统的管理,都是我们目前在做的研究。”范承工补充说。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电脑坏了,拿去维修,里面的照片就被别人看到了,如果这些信息是存储在“云”上的话,同样也需要从技术上保证信息的安全。EMC现在就提供了一项叫做“个人信息银行”的服务,用户可以把个人信息存储到“信息银行”中,这样用户的信息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既不会丢失也不会被他人窃取,而且用户自己通过不同的终端,比如手机、电脑都能够查看并使用这些属于自己的信息。

80%投入未来

记者: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做这种大规模的创新会不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在2009年,EMC在研发工作上有哪些具体规划?

范承工: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遇到危机和困难的时候,反而会出现更多的创新以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我们的外接存储技术就是在“冬天”里研发出来的。相信暂时的金融危机会加快信息技术的变革,经济放缓很可能会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虚拟化的例子,现在虚拟化技术越来越热,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其无疑会更加速发展。此外,EMC在固态硬盘、驱动器降速、虚拟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也成为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关键性技术。

在2009年,EMC中国研发中心有几项重要的工作在开展:围绕网络存储如何适应新的计算环境展开的研究;还有一项被称为“道里”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云计算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利用虚拟化和可信计算技术,试图提供可信的云计算平台,并解决云计算中的安全问题。

隶属于EMC中国研发中心的EMC中国实验室则在做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研究,其中涉及个人信息管理、语义搜索和知识管理、Web2.0等。传统的语义搜索引擎只能支持基于关键词的搜索,EMC正在做的研究项目“XSearch-语义桌面搜索系统”是基于联想记忆的搜索技术,通过开发利用人们的一些关联性记忆,来进行语义链接搜索。另外,EMC开发的Documentum语义维基解决方案,通过语义维基的方法可以帮助用户分享并访问知识,并通过语义标注使维基更趋结构化,以提高语义搜索的命中率,比如可以支持“找出人口超过1000万的亚洲城市”这样的搜索。

事实上,目前,EMC中国研发中心把80%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对未来市场的研究。

评论

80%这个数字让记者略感惊讶,作为一家全球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心有80%的资源投入到了对未来市场以及前沿技术的研究,这还是并不多见的。同在上海的SAP中国研究院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无疑,EMC中国研发中心也已经成为了EMC在全球的创新中心。当记者与范承工博士谈到温总理在最近的工作报告中谈到的我国要实现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型的话题时,他显得非常激动。“这绝对是一个‘真命题’,我非常看好中国能够成为一个技术创新中心,我觉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加速这种转化的过程。”

“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年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这种转变,这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的,但我们中国是有优势的: 首先,在某些行业,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说电信业,我们在技术上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其次我们还有这么大的市场基础,这使得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和开发环境。”范承工说。

的确,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入影响实体经济的今天,中国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这使得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安定的投资环境,这无疑会加速产业的发展,也更有助于创新的开展。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危”中的“机”会,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就不是一句空话。

链接1

EMC中国研发中心

EMC中国研发中心于2006年11月2日正式落成,目前在上海和北京均设有办公室,主要负责EMC的核心软件与硬件的开发工作。EMC中国实验室(ERC)也是EMC中国研发中心和EMC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MC在美国之外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它与RSA实验室一起,成为EMC创新网络初始的两个研究实验室。

EMC创新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研发协作社区,其除了开展现有的大量前沿研究和开发外,还将深入探究信息技术的提供方式,特别是关系到信息本身的管理和使用时的提供方式。通过EMC创新网络,EMC可以调动约15000名技术研发人员的集体研究开发力量; 配置全球的研究资源,包括EMC设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卓越研发中心。

链接2

EMC技术创新史上的第一

■ 第一个在存储产品中使用了1M RAM;

■ 第一个为王安VS小型计算机提供了缓存盘控制器;

■ 第一个为Prime计算机提供了固态磁盘系统;

■ 第一个能够连续高效融合新技术的存储结构MOSAIC: 2000;

■ 第一个适用于灾难恢复和远程站点实时数据监控的阵列软件;

■ 第一个容量达到1TB的磁盘存储器;

■ 第一个企业级NAS软件DART;

■ 第一个允许MF&OS 数据存储在同一系统上的软件;

■ 第一个在线、不间断的数据迁移解决方案SDMS;

■ 第一“in the box”复制软件EMC TimeFinder;

■ 第一个多厂商支持的SAN管理软件ControlCenter SAN Manager;

■ 第一个异构存储资源配置软件ControlCenter Automated Resource Manager;

■ 第一个多厂商支持的高端异构复制管理软件Replication Manager;

■ 第一个内容寻址存储软件CentraStar;

■ 第一个端到端的光纤通道磁盘阵列存储系统Data General CLARiiON;

■ 第一个企业级存储区域网络Connectrix;

■ 第一个TB容量的Oracle数据库;

■ 第一个开放系统路径管理软件PowerPath;

■ 第一个NAS网关Celerra;

■ 第一个为固定内容设计的存储器;

■ 第一个直连矩阵存储架构Symmetrix DMX;

■ 第一个引进企业级固态存储闪存驱动器技术;

■ 第一个为备份和灾难恢复设计的重复数据删除解决方案。

上一篇:第9期45版《简讯》 下一篇:高速 安全 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