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2:26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1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对违反《建筑法》、《旅游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详细性规划》和本办法,在景区随意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除由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土地、森林、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外,旅游主管部门和风景区管理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赔偿经济损失,并视情节给予警告、经济处罚。

第二十条负责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因,,造成景区资源破坏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民居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或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旅游主管部门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县旅游局负责解释。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2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4.小结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3

一、旅游景观释义

“景观”一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广,有不同的诠释。

景观,“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1)。

景观,泛指一定区域及地段内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岩石、地貌和动物界的总和,反映一定自然地理环境内的综合特征。“狭义的景观则是指自然区划工作中的最低级单位。”“广义的景观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地域性,一种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这一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与认为影响。”(《遥感大词典》,陈述彭主编,1990)。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

旅游景观,是指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和空间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岩石、构造、大气、阳光、水分、土壤、生物)、人文(建筑、人类和诸文化形态)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换言之,旅游景观主要包括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

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旅游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景观对旅游者来说,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其产生愉悦,因而应该从吸引力和愉悦的角度看待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旅游资源则要从能被人们认识或利用这个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无法被认识或利用,即使旅游资源本身很美很有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

(2)旅游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旅游景观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

(3)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体、一定的景象、具有一定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的单元;另一方面,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

二、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

三、旅游景观规划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旅游规划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我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加工后的观光产品开始的,因此早期的旅游规划大都是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内容。

第二阶段,侧重于旅游地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研究。随着旅游规划的不断发展,旅游规划者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更加全面,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场导向型,规划中多以市场学、技术学理论为指导,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传统技术方法得到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普及。

第三阶段,侧重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规划逐步转变为生态导向型,因此生态学理论成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指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

由于各地各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编制旅游规划的机构性质和专业特长,旅游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宏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等);中观层次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景观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它不仅一直作为景观建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而且由于其对自然特性和过程的综合性要求,它也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随着景观生态学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将景观规划作为其主要应用方向,并已形成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我国景观规划起步与20世纪末,对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尚有分歧,有的学者将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视为同义,也常有学者将景观规划狭义地理解为风景园林规划。此外,由于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也常使得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容易等同。

景观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景观规划也就是对自然景色的修正和改造,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设计的目的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显而易见。

第二阶段,可以划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化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农业和工业景观。工业化景观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其结果导致了工业城镇、高速交通系统等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污染了自然景观,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阶段,即整体优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共生整合而成的整体单元,着眼于景观的总体结构和格局(包括区域内所有景观类型单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最优规划与设计。同时还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观建设既美观又能保持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目标,因而景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规划途径。

现代景观规划的类型主要有城市规划、新镇和社区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乡村庄园、花园、滨水区、墓地、休闲地、主题公园、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波士顿的公园和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等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之父F.L.Olmsted在其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的杰作。

(三)关于旅游景观规划

如前所述,从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比较中,可以概括出旅游景观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旅游景观规划可以用来表达更高层次上的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近年来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发展表明,一方面,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生态功能,二者之间趋向于融合。另一方面,旅游景观规划吸收了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长处,加强其自身生态分析功能,使旅游景观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具体。

2、旅游景观规划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的有效整合。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景观规划是对各层次的旅游规划或各单项的景观规划的汇总和综合。可见,整体性、综合性和联系性是旅游景观规划的重要特征。

3、旅游景观规划强调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景观规划强调的是对中小尺度的人类栖居地景象居住空间的建筑规划;我国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缺乏尺度感,使旅游规划沦为出点子、编节目等。旅游景观规划建立在自身的空间设计能力基础上,其较强的空间定位和格局,使规划成果更能够体现出区域空间特色。

4、旅游景观规划注重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旅游景观规划不仅注重景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中的“旅游需求”,更为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并将这种多重价值优化成果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优化目标,使其景观功能和服务效益总体达到最大。

5、旅游景观规划是对旅游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手段。在人类可以操作的景观水平上,通过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调整、修改,对景观采取一种时间延续的动态管理,以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景观功能稳定、美学价值提升、自然灾害降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

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

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整体优化原则

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

(四)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五)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

(六)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

五、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景观、建筑、文化、生态及物种多样性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调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流的循环再生);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人与自然);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性(保留当地的传统习俗、个性历史和宗教遗迹聚落形式栽培技术)。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如下图所示。

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图

六、结语

旅游景观规划以旅游景观学为基础理论,强调以生态多样性和环境稳定性为主导,有序安排景观要素和合理设计景观格局,通过旅游功能分区和分地段景观设计等手段,对景观加以控制、维护和管理,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旅游生态系统。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4

Exampled on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Planning in Dashiyao Village,Nanzhao County,He'nan Province

Liu Cai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15,China)

摘要: 乡村游蕴藏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开始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旅游产品、重点项目、景观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民俗娱乐活动、基础配套设施等的设计和规划,以及保障性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等,可以全方位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因地制宜性的规划和开发,从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景点。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has had a very strong market potential and begun to spread over mos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By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tourism products,key projects,sightseeing system,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folk-custom entertainments and basic matched establishment,and through making the policies,rules and systems with assurance,we can plan and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uild a special tourism scenery spot.

关键词: 乡村 旅游 设计 规划

Key words: countryside;tourism;design;plan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32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假期的远途旅游已不能满足需要,利用闲暇周末在城市近郊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也迅速发展。我国旅游局曾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年。乡村旅游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简单的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在开发经营中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统;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重眼前收益,轻科学管理。因此,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大石窑村地处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位于国家AAA级景区五朵山的腹地,周边还有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老界岭风景区、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县老鹳河漂流风景区、南召真武顶景区、龙潭沟风景区等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点。该村距乡政府17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环山旅游路穿村而过,与312国道相连。大石窑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多户、共380人,耕地极少,几乎都为山地。近年来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该村也发展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旅游服务等项目,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0元。但由于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合理规划,更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市场竞争力后劲不足,也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

1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1 指导思想大石窑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河南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契机,以山水景观为重点,以五朵山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道教养生文化特色,完善旅游服务接待功能。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旅游市场发展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会积极配合和市场有效运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重点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与设施,开发、丰富旅游景点,将大石窑村建设成为五朵山景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和农家乐休闲度假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民众富裕、社会和谐、环境良好的目标。

1.2 规划原则旅游接待与自然景观开发相结合原则:统观全村资源,在重点发展农家旅游接待的同时,积极开发村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使优质的旅游服务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巧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公众参与性原则:村民自发自主的参与,发挥公众力量,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市场导向原则:适时适地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要树立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适度超前,并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使村民和旅游经营者在实践中获益。

2乡村旅游开发的设计与规划

2.1 旅游产品设计大石窑村的旅游产品体系为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两大产品体系。

生态观光旅游:对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很好保护的同时进行积极开发建设,满足游客观光旅游需求。同时,使本村成为五朵山景区的生态观光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休闲养生旅游:依托现有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突出农家主题和乡村特色,利用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烘托乡村旅游氛围,强化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乡村意象。

2.2 重点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接待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文化娱乐中心、生态停车场、农家庭院改造与建设、旅游度假山庄、休闲广场、卫生医疗室等。

景观建设项目。景观建设项目重点是对现有景观的开发,包括景观命名、旅游步道设计与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设计与建设、旅游休息设施建设、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以大门到村部的红河谷和村内农家景观建设为重点。

旅游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届“蚕丝节”,开展观养蚕、食蚕蛹、购蚕品和物资交易会、乡村致富交流等活动。

2.3 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大石窑村旅游资源是以“山、水、林、民居”为代表的突出特征,确定本村的景观系统由水景、山景、林景和农家庭院景观四部分构成。

2.3.1 水景水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以穿村而过的红河为主线,串联上至翠竹林、下到村大门的沿河周边景观,如龙脊背、龙潭、仙桃石、二狮戏水、鸳鸯潭、玉女潭、翠珠滩、青龙瀑布、青峰壁等,共同形成本村的特色水景系统。

2.3.2 山景本村的山景系统是由周边雄峰和山梁,奇石和绝壁共同构成。山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在清风岭上,四周的山水尽收眼底,远处的群峰、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水、袅袅炊烟的农户等一同组成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卷;能够使游客充分领略大石窑美丽的山水风光。

2.3.3 林景本村的林景系统是由周边山上的祚蚕林、松树林、杂木林、低矮的灌木,以及村庄内各种树木等植被共同组成的。林景系统的展示规划是:登上清风岭,青山、绿水、密林,尽展眼前。四周林木郁郁葱葱;祚蚕坡上白绿相间,蚕茧如繁星点缀期间;五颜六色的果树,将果实的清香,送到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2.3.4 农家庭院景观农家庭院景观系统展示规划:站在清风岭上,俯视对面山上山下,依山沿河而建的农家院落,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青砖灰瓦的农舍、山石做成院落,干净整洁温馨的庭院,给人家的感觉。漫步在清静的山村里,处处都是绿色和花香,构成了安宁、祥和的山村景观系统。

2.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2.4.1 农家接待设施规划农家宾馆建设:发展农家旅游接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现有农家小院进行旅游接待,另一种是度假山庄接待。农家小院建设以两层楼为宜,依山就势,分散布局建设。度假山庄接待以中档为宜,重点搞好内部装修,内部设施齐全。加强农家接待设施周围环境绿化和环卫设施建设。

山村菜肴:遵照道家菜肴的“保持本真”原则,结合本地的各种中药材,开发各种药膳,做足道家养生餐饮风味,把菜肴打造成本村旅游的特色吸引物之一,创出“五朵山”道家菜肴品牌。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厨艺进行培训,强化卫生、食品安全教育。

管理与服务:按照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DB41/T492―2007)的要求,加强农家宾馆接待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尤其要强化卫生条件管理,统一配置被单、洗梳用具、餐具等,并做到干净卫生、及时更换;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卫生意识。

2.4.2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旅游商品开发系列:创新开发理念,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强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管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木材、柞蚕丝和其它土特产品资源,开发出不同系列的旅游商品,如旅游文化商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土特产系列等。

旅游商店布局:在农家旅游服务接待处再设置一处综合服务商店,商店的规模不宜大,突出特色。

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积极引进、扶持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鼓励以“公司+农户”、“前店后厂式”形式,加工生产各种农产品和土特产品。

2.5 民俗娱乐活动策划民俗表演。在休闲广场,每个周末举行篝火晚会,请一些当地的文艺表演团来此表演当地特色民俗文艺,增加娱乐性和吸引力。

手工艺表演。本地手工艺生产主要有柞蚕的纺织和挂毯、真丝绣品、蚕丝被等。在文化娱乐中心的“工艺品制作展示室”,让当地的绣女在此进行生产表演,吸引游客参观,同时进行商品销售。

健身培训。发挥道家养身健体的特长,与五朵山景区开展合作,培训村民学习道教武术、气功等传统健身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游客参与。既能够达到游客和村民康体健身,又能够增加一项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2.6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环卫、供排水、电力、通信、绿化等,要依据游客容量和地形地貌等合理地进行配套规划,以满足现在及中远期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旅游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2.7 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根据河南省、南阳市有关政策及本次规划要求,及时制定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措施。将旅游富民工程纳入村委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相关具体责任目标,作为年终村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结束语

在大的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普遍现象,但这类依托景区发展的农家旅游与景区在发展战略上存在优势互补关系,乡村游使景区服务更有特色,景区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在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和服务功能相分离,服务接待外移景区以外,景区周边区域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外,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发挥饮食、民俗、建筑等资源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饮食、住宿、休闲、游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文版).世界旅游组织(WTO)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局出版.

[2]陈志刚,保继刚.城市边缘化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

[3]朱青晓.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6.

[4]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科学出版社,2004.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5

论文摘要 简述了景观多样性、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和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并指出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当中。

近年来,旅游地的形象建设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是吸引客源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树立正确的旅游地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当前,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来指导旅游地形象建设是一种倍受瞩目的创新方法。

1 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1.1景观多样性的涵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1]。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续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指景观类型的差异。

1.2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2]。所谓旅游地形象建设,其内涵就是旅游地经营管理者为了树立本地良好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对该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从而招来尽可能多的游客,最终获得更大的效益。

2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

旅游地的形象建设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维持旅游地的生态稳定。即维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趋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建设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设。根据景观多样性的原理来确定旅游地土地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设。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学建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保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能使旅游地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景观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3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体现

旅游规划者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有的还提出了缘[3]。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从旅游地形象方面讲主要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的现状或带状区域。从旅游地形象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带或旅游斑的外围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上。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上。

(1)斑块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斑块设计应遵循区外集中式、区内分散式和与环境融为一体式(生态化)的原则[4]。旅游目的地斑块的设计要与旅游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充分实现其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气息损伤生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2)廊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廊道设计应遵循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态敏感区的原则。旅游地的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林间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关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矿渣、沥青对环境存在影响的建材[5]。

(3)基质的设计。旅游地的基质设计应遵循适当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过基质-斑块的递变构建新的旅游景点的原则。旅游地形象的基质设计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多样性的、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结语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设中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生态化设计当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运用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达到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观赏性、通达性、和谐性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论旅游地的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41.

[3]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美)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英)曼纽尔·鲍德-博拉.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唐子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刘琴.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3):26-28,19.

[7] 蔡伟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62-64.

[8]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454-462.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6

关键词:旅游区;建筑; 规划设计;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F590.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109004

旅游区作为人类游览活动场所,建筑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景区建筑对旅游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吸引力。近年来,我们在从事旅游景区开发规划工作中,发现旅游景区建筑的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要,好的建筑能为景区增色,甚至成为新的旅游景观,而不协调的建筑,往往影响旅游景区的品位和形象。虽然不同景区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旅游主题、地域文化特色等,在规划开发上都很重视建筑设计的科学化、实用化、景观化,但很多景区的建筑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河南省少林寺景区环境曾一度成为整治的重点,周围农民私搭乱建,在审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登封市政府投入3.5亿元左右的资金,对景区内的私搭乱建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还有些景区的宾馆饭店、景区管理用房、旅游购物区建筑、农家餐馆、旅游厕所、景观小品等,在设计时对建筑的规模、体量、色彩处理失度,建筑密度过大,对地域文化内涵表现肤浅,或者因为建筑形式简单粗陋,对景区环境造成影响,对风景质量造成破坏。本文从旅游景区开发的普遍性原则上,探讨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中,建筑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特殊性问题。

一、自然环境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大背景

旅游区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大背景,应当考虑如何让建筑介入景区环境,服从原有的环境秩序或建立风景环境的新秩序,让建筑与景区整体的景观环境和谐共存。在景区建筑规划设计中,首先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当地传统建筑样式是人们生活需求、地域气候、资源条件进化适应的结果[1],其独特的形式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以传统的建筑样式为母题,按照功能、空间需求进行重组和变化,是体现旅游景区建筑特色的有效方法。比如福建的土楼、豫西的靠山窑、湘西吊脚楼等。

建筑规划设计除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外,建筑材料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如砖、瓦、石灰、砂石、土、竹、木、草等传统的地方材料,使建筑的色调和质感比较质朴,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增加旅游区建筑的地方色彩。比如山东沿海的海草房(图1),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也更加耐腐,其屋面坡度超过五十度,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脊上特地覆盖一层加了泥的海草,或者再盖上一层瓦 “压脊”,同时在整个屋面上绷上旧渔网,这些适宜技术的策略,既解决了建筑的功能问题,又能展现地域建筑特色,这种传统也是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景区宝贵的旅游吸引物。此外,在规划景区建筑的时,特别在应用一些现行技术和建筑材料时,应做到勇敢采用,谨慎待之,切莫什么建筑都应用钢筋、混凝土、琉璃瓦、外墙砖、仿木、仿竹等,避免弄巧成拙,不伦不类。

二、地域文化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

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风格,如欧式、中式、现代、巴厘岛风格、地中海风格等。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就是彰显各族特色,如展现云南傣家风格的傣族竹楼,草原民族的帐篷、蒙古包(图2),黄土高原的窑洞,等等,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旅游建筑的规划设计,不能忽视其地域文化属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不同地域传统文化也有明显差异,表现的建筑也各不相同。因此旅游区建筑规划设计在其内容、形式、风格上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为传统的就是世界的。

每个旅游景区一般都有一个文化主题或主线,有的是宗教旅游景区,有的是民俗旅游景区,有的景区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或世界文化遗产,还有的是传统的农家乐景区,等等。因此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一定要和景区的文化主题相一致[2],以旅游区的文化主题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规划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的建筑设计时,就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建筑风格等相一致,即设计时必须从地区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中寻找内在的秩序,在传统中发现并把握那些不变的文化因素,给予恰当诠释和充分的展现,寻求符合当地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解答,从而保持旅游景区地域传统建筑的延续性。在历史遗迹附近景区进行建筑设计时,同样要把握建筑的风格问题,如果有过大反差的话,会影响游客游览时的沉浸感,带来不好的旅游体验。例如,在设计宗教建筑时要充分了解相关宗教的教旨、教义、文化传统、宗教习惯等。在一些有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进行建筑设计时,则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民间传统,设计时突出其民间特色。此外,在设计旅游服务性建筑时,如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购物场所等,也一定要与相关的旅游主题和当地文化背景相一致。

三、与自然协调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的空间与形态应融合到景区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尊重环境意向的前提下,提炼建筑符号,使二者在表现形式和传达意蕴上不冲突,做到积极造景,因势利导,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匹配”,和谐互依。例如五大连池自然旅游区建筑风格,就与旅游区得天独厚的天然矿泉水有关,它以水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建筑临水而造,枕水而筑,引水而入,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与水相融合,使“水”这一自然景观贯穿五大连池旅游区中,构成了优美的水景观,成为五大连池建筑风格的特征之一。

从建筑选址上来讲,首先要考虑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有的区域是门景服务区,有的是观光游览区,有的是休闲度假区,有的是参与性娱乐区,等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对选址有不同的要求[3]。功能不同的建筑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自然景区中的大门,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停车、售票、管理服务的环境,要有一定的集散空间,又能控制游客进出和便于景区管理。总之,建筑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即不给主要景观添堵,也不要太过隐藏让游客不易找到。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当地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条件等,要在结合景观性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日照、通风、给排水等条件,为建筑物长期使用提供优质资源。同时,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采用各种适宜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太阳能、合理组织通风、适度采光遮阳、保温隔热、节水节材,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也为景区的运营节省成本(图3)。

山水景观旅游区中的建筑体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一个单体建筑还是一群组合型建筑,建筑要与自然山体、地形地貌相协调,体量一般不宜过大,最好不要超过三层。如果需要较大的建筑面积,可以考虑依山就势将建筑做退台处理,或者将建筑分散为多个单体,采用园林化的组织方式,达到减少建筑体量的目的。风格的体现也要结合本身的环境,或高山,或海滨,或平原丘陵,或传统民居古镇,还要结合旅游区的主题,如:主题公园、温泉度假村、农家乐、观光型景区、休闲型景区,等等,对建筑风格的要求都不尽相同。目前,旅游发展总的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因此,结合旅游市场这一特点,景区建筑设计也要突出生态化、自然化,从建筑设计的外部、内部,皆要坚持生态和环保原则,采用生态技术、环保设施、环保材料,进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营造生态化旅游氛围。如新型建筑资料的采取、宾馆饭店的锅炉从烧煤型改成三回程烧油型、污(废)水处理从简略渗透排放到厌氧沼气池处理等,使旅游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相一致。

四、建筑的景观化与美学布局是吸引游人的关键

旅游景区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建筑要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要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同时建筑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性,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因此旅游区对建筑景观品质的要求较高。比如景亭,除了对其风格、体量、色彩有高的要求外,对它的选址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对一个景观建筑来说,不同的观赏位置和距离所带来的景观效果是不同的,位置得当可以让人驻足赏景,引人入胜,远处看到的是旷景,近处看到的是微景。所以建筑的设计要全方位、立体化考虑,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质感、朝向、屋面的形式,地面、墙面、屋顶的协调,局部与整体的组合,都要不断的比较、分析、归纳、组合、推敲,最终设计出比较完美的旅游建筑(图4)。

其实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每个建筑设施都应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要重视建筑的景观美学价值[4]。因为,旅游景区的建筑对整个景区来说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对景区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格外“用心”。 要敢于创新,应运用工程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与小品、布置园路、设置水景等途径创造“园林化”、“景观化”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要有创新意识,同时联合传统的做法和技巧,有效地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某些不协调的问题。

旅游景区的建筑布局,讲究的是空间的组合形式,可以独立的建筑和环境组合,可以形成建筑组群,也可以总布局中有分区组景,形成开放的或半开放的空间,景区建筑同样讲究对比,如体量对比,形状对比,与自然景物对比等。总之,应做到恰到好处,满足游客视觉的舒适感。例如,对于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空间上应力求曲径通幽,曲折有度,视觉上应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布局,提高观赏性、艺术性。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其区内建筑设施要坚持“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疏不宜密”的原则。此外,旅游区的一般空间范围不大,但是组成旅游区空间的物质要素,包括民居、河道、街道、桥梁、园林以及公共建筑等,都应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来规划设计,一般都是小尺度、小比例、小体量和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和布局。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景区建筑样式要尽可能做到不雷同、不重复,要勇于创新,标新立异,不断增加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例如,法国巴黎就要求所有建筑物必须用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用于建筑物的外观修饰上,如花园、雕塑等,同时绝不允许相同的建筑物施工建设,长此以往,该城市就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大观园,景观化的各式建筑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五、在重视建筑旅游功能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虽然旅游景区的建筑物,要突出建筑的景观化功能,但也不能忽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功能是建筑存在的必要条件,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应追随它的使用功能,例如体现住宿餐饮使用功能的有酒店、旅馆、饭店;体现功能的建筑如庙宇、寺观、教堂等。目前许多旅游景区出现了忽视建筑基础使用功能的问题。如景区入口区的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停车、售票、验票、游客集散等功能问题。景区的餐饮建筑应该合理布置后厨与前厅,处理好顾客流线、服务人员流线和物品流线,但现实中一些景区的餐饮建筑由于设计不合理,往往不能满足游客顺利就餐。再如景区旅游星级厕所外观十分漂亮,造型很别致,装修也十分华丽,但是也存在许多功能缺陷,有的没有设置前室,在视线处理上根本不能保证使用者的隐私,有些缺少无障碍厕位,或有无障碍厕位却没有设计坡道,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规划设计中加以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旅游景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不仅专业性强,而且涉及到的专业和要素较多,因此较之其他建筑而言,旅游景区的建筑自身拥有很多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众多元素,使其与当地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同时既要体现景区建筑的景观功能,又不失其使用功能性。本文对此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仅是抛砖引玉,还需要与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界同仁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晓昕.风水影响下的东南传统建筑[J].东南文化,1988,(5):116-131.

[2]张伟一.谈旅游区旅游建筑的文化属性[J].南方建筑,1997,(3):30-33.

[3]王澄荣.浅论风景名胜区建筑[J].中国园林,2000,(4):10-12.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7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暖,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旅游业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前提下,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则可以有效推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基于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若干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相关概述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而低碳旅游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倡导低碳旅游消费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最终推动旅游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低碳行动,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能耗,进而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旅游。但是低碳旅游不仅仅停留在绿色旅游的理念上,更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降低旅游业中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具体的措施有:制度的调整、观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等。

二、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现状

①低碳旅游的理论研究现状。表现为将低碳旅游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方式来作为研究,首先提出了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其次,提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策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强旅游的规划,加大低碳化生活的宣传等。②低碳旅游的实践现状。当前我国部分的旅游景区已经开始推出了低碳旅游的实践活动,比如有台湾的低碳旅游示范区坪林低碳型旅游景区、北极低碳旅行项目、携程旅行网推行的“碳补偿”项目,以低碳为主体的“杭州低碳科技管”,等等。

三、低碳旅游时代下景区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的政策建设和行业支持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首先需要相关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支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根据低碳旅游发展的本质要求,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②根据低碳旅游发展的行业要求,完善低碳旅游的相关规划,明确低碳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指导低碳旅游的全面发展;③完善低碳旅游管理的制度,对低碳旅游管理职能的制度、条例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正,促进低碳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进行低碳景区科学的目标定位

低碳景区的目标定位对景区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进行旅游景区的建设时,首先要将低碳旅游的理念融入到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树立低碳经济的观念,进而指导景区建设的科学规划,有利于景区持续、长久的发展。

(三)低碳景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科学的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功能分区作为景区规划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指的是根据景区内的土地利用、资源分布以及项目设计的状况来对景区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关系着景区后期的建设与发展。具体来说,低碳景区的功能分区主要是对景区建设的住宿区、餐饮区、交通线路、集散中心以及核心景区的位置进行明确。一般来说,景区的功能分区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集中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景区要根据自身的地形地貌、采风通风的情况来进行景区的布置,尽量在平坦开阔的地方进行建设,以减少工程量,通风采光良好的地区可以减少景区照明、空调的使用率。而景区的集中原则可以降低景区设施建设的成本,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进而减少景区建设的工程量以及碳排放量。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景区的餐饮店、宾馆、接待设施以及购物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宾馆和饭店每日的垃圾产量和能源消耗量,产生了巨大的碳排放量,影响景区的低碳建设。因此,景区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布局,首先在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的地方进行选址,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材要积极采用新型的材料与减排的技术。具体来说,景区宾馆的饭店可以通过合同能源的管理方式,广泛地利用节能节水的技术,积极实施高效照明的改造,创建绿色环保的产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景区的交通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使用非机动车工具,减少小轿车的使用量,以实现低碳排放。比如:九华山、黄山等景区已经采取了统一交通的方式来避免自驾游的污染。

(四)推行低碳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物、旅游纪念品以及旅游线路。景区旅游产品的发行与使用需要严格遵循低碳、节能、环保的原则,主要有:旅游纪念品减少包装,并尽量采用当地原材料制作;景区的人造景观要与服务的设计建设相一致,并采取专门的低碳措施;景区线路的开发要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并适当地增加徒步旅游的线路以及自行车旅游的线路。比如:九寨沟推出的栈道徒步旅游,在满足游客个性化服务前提的基础上,也让景区的低碳化发展有了保障。

四、结语

在当前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建设低碳景区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必然。笔者认为,相关的人员可以从加强相关的政策建设和行业支持、进行低碳景区科学的目标定位、低碳景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科学的设施建设以及推行低碳旅游产品等方面来加大低碳景区的建设,进而推动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篇8

【关键词】海北;低碳旅游;发展;思考

低碳经济自20世纪末出现后,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发展海北低碳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两个问题

发展低碳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海北既拥有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发展低碳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1树立低碳理念。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属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效益好。发展低碳旅游业是创建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消费、绿色发展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为实践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当地草原的原生态游牧文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构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会遗产,是极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资源。因此,特别要在旅游主体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购物点及导游中,倡导低碳消费,在旅游行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营造低碳旅游发展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低碳经济的教育,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1.2倡导低碳行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作为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应在行为上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态和可持续旅游方式。旅游开发者对自然景区不做“硬”开发,要做“软”开发。不改变原有地貌,坚持“多利用、少开发”的原则,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则要提供给旅游者低碳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餐饮上,尽量选用本地的食材,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饭店上,要以绿色饭店的理念全面创建低碳旅游饭店,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行垃圾分类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传统交通工具,选择徒步、穿越、营地等体验性强的旅游方式,同时要控制景区(点)内交通工具的进入,应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低碳的实现,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上以低碳为理念,创建生态型景区,发展产业化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类型的旅游产品,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购物上,尽量购买原生态的商品,抵制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娱乐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当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2.1强化规划引导。发展低碳旅游业,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已有的规划重视旅游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保护。有的景区景点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因此,旅游服务要以人为本,旅游开发则要以天为本,也就是要将这种未经工业化污染的生态景观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留下来,抛弃数量经济的观念,合理测算生态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走品质旅游经济的路子。一是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加强对全州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对以往已经编制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按照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要求,重新审视、调整、修改完善。二是在具体项目上,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制定规划,关键是要严格实施规划,使规划法制化,成为指导低碳旅游业的纲领性文件。三是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依托海北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

2.2制定政策措施。低碳旅游发展势必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主体的支持和配合,共建合作机制联合推进。应注重相关行业规划或计划的衔接,以共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监督执行、共同评定检验等形式,将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中综合规划、执行和考核。各级政府和旅游业主管部门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健全发展低碳旅游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公众参与。一是统一认识,加强指导,全州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都要从建立循环经济这一高度来倡导低碳消费、发展绿色旅游的认识。二是制定相应低碳旅游的地方标准。通过制定绿色旅游饭店、宾馆,低碳景区、旅行社的地方标准和考核奖励办法,引导旅游企业投入到推行低碳消费、发展绿色旅游中来。三是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将是否“低碳”纳入行业发展的考核和评价因素,促使现有旅游模式转变,激励引导旅游主体争创低碳企业、绿色企业,使广大游客争做“文明游人、低碳游客”。对达到地方标准的绿色旅游饭店、宾馆,低碳景区、旅行社及优秀导游人员、文明游客,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四是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利用旅游宣传推介的优势,在国内外节会、媒体、网络上宣传低碳旅游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加大行业监管。从旅游的各要素入手,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低碳消费、绿色旅游的鼓励扶持政策,引导旅游绿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3营造良好环境。海北州作为青海省4A级旅游景区全覆盖地区之一,更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围绕低碳这一核心,推动旅游走向深入。一是要有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一个地方要有特色,不是靠高楼大厦,而是靠传统文化的积淀,靠建筑语言的表现,靠鲜活的生活气息,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所以,一个浓郁的人文环境必须要求对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要珍重自身的文化,要热爱自身的文化,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形成一个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二是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多措并举,保护好原生态资源,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建设和经营。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镇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保护并优化海北旅游生态环境。三是防止盲目开发,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一方面,在开发初期就应通过技术手段使景区设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在策划上要突出“天人相通、动静结合、雅俗共赏”的理念;在布局上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资源节约、生态优先”的理念;在性能上要突出“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生态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界定旅游环境质量、容量或承载力状况的发展趋势,控制旅游人数,避免环境污染,防止盲目开发,保证资源及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4加快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省内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节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区域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等设施档次。继续实施城镇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城镇建筑特色。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农(牧)家乐精品,促进农牧业与旅游互动、城镇与乡村互动,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景内游、景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上一篇:高血压的防治与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项目实施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