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1:16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1

Anxiet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clinical study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in the patient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the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the side effect between lorazepam and control group.Methods Anxiety disorder wa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DSM-Ⅱ and the severity of anxiety disorder was evaluatd with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Thy patients was followed-up for 8 weeks.The treatment is effective when the score of IBS and SAS decrease to 50% or more.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in IBS patients was 32%(48/150).The mean SAS scores and IB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lorazepam groups (P<0.001).There is less side effect in the lorazepam group.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disorder is higher in IBS patient.The antianxiety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IBS effectively,we advise that benzodiazepine is the first choice.

[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nxiety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肠道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患者常有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近年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和加重多与心理因素人格障碍有关,小剂量劳拉西泮有很强的抗焦虑作用,能改善患者的紧张忧虑和恐怖症状。培菲康是调理胃肠功能的生物制剂。本文旨在探讨抗焦虑剂对IBS的临床疗效,为治疗IBS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组系2004年12月~2005年9月以腹泻为主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罗马Ⅱ[1]诊断标准:(1)在过去1年至少要累计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下列异常中的2项指标:①排便后缓解;②和(或)大便性状改变;③和(或)排便频率改变。(2)首先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于症状的解释。入组者共150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其中男82例,女68例,<40岁的93例,职业:多为驾驶员,夜班工作者,文化以初中为多。各项观察指标都得到患者的同意和配合,受试者在检查前接受解释并消除顾虑,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其后由评定人员校对,以CCMD-3为标准诊断焦虑障碍,将伴有焦虑障碍的48例IBS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加抗焦虑药物治疗,劳拉西泮0.5 mg+维生素+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420 mg每日3次。对照组:维生素+培菲康,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接受相似的解释、支持、保证等心理治疗。将治疗开始时的IBS症状做基准计为100分,治疗后的缓解程度由患者根据其主观感受自主评分。

1.2 方法 于治疗后的第8周进行焦虑量表检查和IBS症状评分。

1.2.1 治疗有效的标准 以IBS计分及焦虑量表积分减少50%以上为有效。

1.2.2 统计学方法 各配对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焦虑障碍的发生率:150例中48例诊断为焦虑障碍,其发生率为32%。IBS症状和焦虑自评量表积分的减分情况:48例被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治疗加抗焦虑药物治疗23例,失访1例。对照组:25例失访2例。其IBS症状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积分情况见表1。表1 治疗开始和治疗后评分情况 (略)应用劳拉西泮+常规治疗4~8周:显效14例(63.6%);好转7例(31.8%);无效:1例(4.54%),总有效21例(95.4%),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和好转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IBS与焦虑障碍的关系 Rothman[2]根据排便异常将此症分为3型:(1)痉挛性便秘(spastil constipation type),患者有便秘或腹泻交替,腹痛、腹胀等;(2)慢性腹泻型(chronic diarrhea type),可有长期或间歇腹泻;(3)分泌型(secretory type)有较强腹痛,然后排出大量非炎症性黏液,上述表现可以在同一个患者同时或交替出现。另外,大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在肠道症状同时伴有某些神经症的表现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近年随着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心身疾病的重视得到加强,发现功能性胃肠障碍在普通人群中也相当普遍,其中IBS影响西方人口的10%~25%,而就诊者不到总人口的4%,就诊的IBS患者,其精神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介于正常或器质性疾病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之间,而不就诊的IBS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心理社会因素是使有症状成为患者的关键因素。Demopulos等[2]对100例有抑郁障碍的患者随访研究也发现,其中伴有高度焦虑和心理痛苦的患者倾向于疑病和躯体化(关注躯体健康和出现躯体症状)。精神科门诊患者胃肠动力的研究发现:通过时间(transit time)与情绪状态有关,焦虑者加快,抑郁者减慢。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多年以来本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肠动力异常的疾病,很多研究表明:该病患者的结肠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峰电位,特别是在餐后或感刺激后,都比健康人明显增强,但肠动力异常不能解释本症的所有表现,也不能证明病因,进一步研究证明,本症具有内脏感觉异常,即感觉到直肠下端有膨胀感,结肠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微弱的刺激在健康人不能引起明显反应,却可使IBS患者的肠管剧烈收缩,引起腹痛和排便异常,结肠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表明神经机制参与IBS的发病。临床观察也发现:本症的发生和加重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本症患者中多见内向、敏感、疑病倾向、癔病性人格特征及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等情绪障碍,来自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紧张刺激是本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而治疗不当、久治不愈也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随着对功能性胃肠障碍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神经系统的相似性及胃肠功能障碍与精神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障碍)的密切关系,它们可能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精神障碍在功能性胃肠障碍发生上的作用仍欠明了,对精神障碍伴发躯体症状的特异性生物学机制目前知之甚少,也不能认定某个(些)躯体症状一定是精神障碍的产物,既不能用确诊精神障碍来对躯体症状的产生做因果性说明,但并不排除精神障碍与躯体障碍有共同的通路。

3.2 治疗 治疗方面对精神因素和心理障碍影响较明显,症状较多,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IBS患者,加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是合理有效的。本文应用劳拉西泮+培菲康治疗入组者22例,疗程4~8周;显效14例(63.6%);好转7例(31.8%);无效1例(4.54%);总有效21例(95.4%)。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和好转率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多有益处。目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宜采用对症加认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首先向患者讲明本病的基础知识,消除恐癌心理,提高治愈的信心,常规采用解痉剂,止泻剂,胃肠动力药,近年接受放松疗法,催眠疗法及精神药物即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已取得了明显疗效,特别是在抗焦虑药方面疗效肯定,本文也证实了这一点。

3.3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苯二氮卓艹类药物容易形成躯体和精神依赖,治疗IBS伴随的焦虑障碍宜短期小剂量使用。

IBS伴随的焦虑障碍发生率较高,抗焦虑治疗能有效地缓解焦虑和肠易激症状,治疗上应首选苯二氮卓艹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等。

[参考文献]

1 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93.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2

心血管病患者,您焦虑吗

焦虑的原因除了婚恋失败、亲人病故、心理受挫折、工作压力太大等生活事件应激之外,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癌症、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的比例很高。

心血管疾病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疾病,而且二者相互影响和并存。一方面心血管疾病能引起焦虑,如冠心病患者经常有胸闷胸痛症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会导致头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律失常患者有心慌等不适,都会令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焦虑能引起并加重心血管疾病,如长期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2倍,发生中风、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焦虑会增加急性心梗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焦虑症容易被当做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治。在心内科门诊中,经常有患者主诉胸闷、胸痛、心慌、乏力等症状,其中有很多经过检查以后并未发现他们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轻微的疾病但与症状的程度不符。这些患者其实是存在焦虑状态而没有被意识到,有时也会被误诊,得不到相应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的治疗

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常常有焦虑并存,而且加重原有疾病,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也要注重焦虑症的识别和治疗。除了原有疾病,焦虑的患者常伴有疲劳、失眠、胸闷、气急等,所描述的症状严重程度往往与原有疾病的实际病情不符。

焦虑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自我及时强化法。鼓励患者坚持正常活动、定计划留有余地、及时肯定自己、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尽量缓解患者的消极言谈。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社会帮助、压力管理等,从而缓解其焦虑状态,减轻其孤独无助感,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治疗焦虑的常用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能有效治疗焦虑。但这类药物价格偏高、起效较慢,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而中药对焦虑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及优势。乌灵胶囊是国家一类新药,从珍稀药用真菌中分离获得菌种,主要成分有乌灵菌粉,内含腺苷、多糖、箔醇类及19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利尿、补心神、治失眠等药用价值。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焦虑的疗效与西药相当,而且起效快、副作用小、无药物依赖性、价格适中,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严重焦虑症患者,可以遵医嘱同时服用西药和乌灵胶囊。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失眠、焦虑症,做到早识别、早治疗、早控制。既要选用合适的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同时又要注重心理行为的干预和治疗。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抗心绞痛;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有研究显示[1],心绞痛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且目前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的就诊率明显增加,而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我院采用抗心绞痛和抗焦虑-抑郁药物联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均伴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确诊断;焦虑-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符合:①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0分;②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30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9.6±7.3)岁,冠心病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0.1±3.4)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8.8±6.9)岁,冠心病病程4~18年,平均病程(9.6±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以抗心绞痛、抗血栓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降脂类药物等,并加强对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宣教,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低盐饮食等。对照组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抑郁的治疗,药物应用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10mg/次,2次/d)或氟西汀(百优解;20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8w的观察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心绞痛的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1.4疗效判定标准 ①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槐角,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②心电图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或大于0.1mV;有效:心电图ST-T下移至0.05mV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绞痛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6.7%,两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心电图改善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分别为86.7%、63.3%,两组比较,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双心医学的发展,焦虑、抑郁与冠心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有相关Meta分析显示,焦虑、抑郁是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无论焦虑是否是冠心病的病因,但冠心病发作被确诊后,患者往往都会出现焦虑情绪,并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在临床传统的治疗中,仅重视原发疾病的治疗,对存在的焦虑、抑郁症容易忽视,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患者心理问题的治疗。

焦虑、抑郁症负性心理会促使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从而诱发心肌缺血的发生[3]。黛力新是临床常用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其可通过调整患者中枢神经体统功能,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安全性高;氟西汀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抑制中枢神经对5-羟色胺的再吸收,同时其极少发生不良反应,可安全应用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4]。有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抗焦虑-抑郁症药物的治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状态,其疗效明显优于仅给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抗心绞痛和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晋,李向平,赵水平.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15-17.

[2]赵小丽,刘全胜,程曼丽.心血管疾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2050例心理干预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8(7):958-960.

[3]陆露,毛家亮,赵焕昌.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J].上海医学,2012,10(12):888-890.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 广泛性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单纯药物治疗;疗效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焦虑症多局限于抗焦虑药物, 其明显的缺点为副反应多,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应用易产生药物依赖出现撤药反应 。个别病人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而停止治疗[1]。本研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 泛性焦虑症并与单纯药物治疗对比进行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0例病例均为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CCMD―Ⅲ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焦 虑自评量表(SAS)评定≥50分;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14分;排除心、肝、肾等严 重躯体疾病及药物过敏,癫痫、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其中住院患者38例。门诊患者42例 。随机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4±10岁;病程1~6年,平均3 ±2年。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6岁;病程1~5年,平均3±5年。两组间性 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两组均按递增法口服给药,帕罗西汀初始剂量10mg/d,劳拉西泮1mg/d。 1周内增至治疗剂量。帕罗西汀20mg/d、劳拉西泮1~4mg/d。平均2.6±1.5mg/d,观察8周。 治疗期间禁用其它药物,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于用药第4周末开始 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以帕罗西汀10mg/d、劳拉西泮0.5~1mg/d维持。

1.2.2 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主要存在对自己疾病估计严重,对自身体验 存在歪曲认知的特点,对观察组病人于第2周开始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每次40~60 分钟。①首先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对病人的症状给予科学的解 释,增加病人治愈的希望和信心。②在与病人的互动中及时发现病人的不合理观念,改变病 人对疾病性质的不合理的和歪曲的认知,以一定的行为经验的结果,帮助病人重新认识自己 的错误认知。并指出这些错误思维与焦虑的关系,使病人自觉改变认知,打破恶性循环,建 立良性循环。③每日1次放松训练40分钟/次,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每周行为计划,教会 病人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矫正他们的不恰当的害怕想法及其行为来达到减轻焦虑症状。 以此建立良性循环。④每次会晤病人要交谈领悟经过及行为治疗实践,并作出书面记录。

1.2. 疗效评定 采用四级疗效和SAS、HAM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以减分率及显效率为评定 指标,减分率≥75%为痊愈,50%≤减分率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8周后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92.5%、70.00%,经卡方检验两组有 效率差异显著(P

2.2 两组治疗前S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4周末SAS评分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 较差异显著(P

2.3 两组治疗不同时期HAMA评分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HAMA评分无显著差异, 治疗第4周开始两组评分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较多,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3 讨 论

焦虑障碍是社区人群中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广泛性焦虑又是临床常见的类型[2]。它以慢性焦虑为特征,容易复发和再发,难以自愈[3]。严重影响了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精 神生活,是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 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运动性紧张和过分警觉,患者因难 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4]。目前治疗焦虑症多局限于抗焦虑药物,但其明 显的缺点 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应用易产生药物依赖出现撤药反应等。病人往往因不能耐受不 良反应而停止治疗,致使病程牵延不愈。而病程的牵延又会加重病人的焦虑或产生疑病心理 而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了病人的错误认知,学会识别,自我纠正, 临床症状短期内缓解。

广泛性焦虑常伴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对现实不满或期望值太高,病后又常出现所谓的“期待 性焦虑”[4],患者对躯体感受和心理体验的不确切解释(认知曲解)。本文采用的 认知行为治疗的重点就是改变病人对身体感受和心理体验不正确的和歪曲的认知,经过病人与医生的 充分合作,及时发现病人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教会病人如何来识别、评 估、控制和矫正他们的不恰当的害怕想法及其行为来达到减轻焦虑症状。帮助病人分析和归 纳焦虑产生的有关认知和环境因素,学会自我监测诱发焦虑的观念,记录观察焦虑伴随的认 知方式,躯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并学会阻断和切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

国外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处理焦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有大量的 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疗效稳定[5]。本组对照观察结果与之相仿。与单纯药物治疗广 泛性焦虑 症比较,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减少服药剂量及药物依赖。对缩短病程,整合人格,纠正错误认 知,预防复发有积极意义。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5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心身疾病,心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与冠心病心绞痛有密切关系,能否有效地调节情绪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伴有焦虑情绪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0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黛力新及心理健康教育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8~81岁,平均64.5岁。病程1.5个月~17.3年,平均6.1年。70例患者均符合《中过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18分,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年龄、性别、病程、心绞痛程度以及HAMA评分情况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休息、吸氧、硝酸酯制剂、钙通道阻滞剂、丹参、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症等治疗。心绞痛发作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次。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2片/d,早、午各1片口服,另加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讲解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遵照医嘱坚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及深呼吸放松,2次/d,10~30min/次,但以不致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低脂饮食,禁绝烟酒,勿过分饱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上治疗持续14d。治疗前后密切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及HAMA评分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用x检验。

2 结果

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单纯用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抗焦虑药及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治疗后,效果明显提高(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常为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甚至可伴频死感,且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有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因此患者的精神负担较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广泛存在焦虑障碍,且有不断增高的趋势,焦虑是影响冠心病病情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焦虑的人群中,心绞痛的危险增加6倍,病死率增加2倍以上。焦虑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从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的发作。Piccirillo等报道焦虑障碍可使Q-T间期离散度(QTD)增加,其机制是焦虑患者自主神经的不稳定性,引起心脏复极不稳定。这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心绞痛时,除了对本身疾病的治疗外,应同时治疗焦虑症状。

心理健康教育能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使交感伸进兴奋性下降,冠脉痉挛及心机电生理的不稳定性相应减轻,可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对现实的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及治疗的信心,使药物等躯体治疗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临床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本组资料表明,黛力新合并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明显改善焦虑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本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只有采用心身兼治的综合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民,何海英.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研究.新医学,2000,31(9):564~568.

[2]胡大一,张帆,杨进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其治疗.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31(18):959.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09-01

糖尿病有病程较长、不易治愈和易伴并发症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身健康;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厌食等心理精神症状。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59%[1],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合理而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结合糖尿病知识,探讨心理干预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作者进行了相关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6年5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内科学》第6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病程>1 a。(3)无智能障碍。(4)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5)排除既往有精神病、焦虑抑郁等病史。共入组100例,年龄20 a~70 a。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治疗组由统一培训的3名专业心理科医生给予心理干预:第1 w针对住院环境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变化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第2 w积极帮助患者调整饮食及有序的生活规律,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治疗。第3 w放松训练,使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第4 w提高认知能力,改变患者对糖尿病不良的认知,努力培养良好的认知行为模式。心理干预2次・w-1,40 min~50 min・次-1。观察4 w。

122评定工具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 w、2 w、3 w、4 w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心理卫生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焦虑抑郁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同时检测空腹血糖的变化。SCL90测评心理问题判定标准:总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或任一因子分>2分判定为疑有心理问题。

12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F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总分分别为21033和21521,阳性项目分别为4995和5010,阳性总分分别为16298及1641,阳性均分分别为322和34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患者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治疗第4 w末两组总分分别为11963和19032,阳性项目为243和4656,阳性总分为11032和13554,治疗组各因子分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

HAMD评分结果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型糖尿病组焦虑患病率为20%,焦虑评分为363±64,抑郁患病率为314%,抑郁评分为386±7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焦虑抑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率均明显高于不合并焦虑抑郁的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与血糖控制水平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

3讨论

研究认为[1],机体在内外环境应激的作用下,可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心理特征和心理因素的变化不仅可激活肾上腺素髓质的功能,使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及血糖升高,而且可引起抑郁、愤怒、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再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使胰岛细胞分泌减少、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焦虑抑郁情绪可显著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只有消除焦虑、抑郁,改变代谢异常的中介体以后,才能逐步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1]。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SCL90评分均超过阳性标准,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2~4]。可能与糖尿病疗程持久,需终身用药,易引起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激越、情绪低落、痛苦不堪、饮食差、睡眠差等有关。而情绪障碍可进一步加重躯体症状。经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HAMA、HAMD总分及空腹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

参考文献

[1]赵书亮,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7:218~219

[2]郭全芳; 李传平; 张云红 综合治疗糖尿病伴抑郁焦虑疗效观察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11

[3]沈渔心理、情绪与心身健康[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2):155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颈椎病;焦虑障碍;躯体化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其临床上可表现躯体症状、情感症状、行为症状和认知症状4个方面[1]。其中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的患者往往由于躯体化不适在综合医院的其他临床科室门诊就诊,常被误认为某些器体疾病[2],而躯体症状的多种多样与严重程度有时会掩盖焦虑障碍的其他症状,从而导致反复检查和误诊、误治。我院门诊自2009年5月——2011年5月接诊50例被误诊为颈椎病的焦虑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为2009年6月——2011年1月来我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排除了高血压病、糖尿病、溃疡病、胆囊疾病、甲状腺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继发的焦虑症状的可能,也排除某些药物的戒断反应所致的焦虑。所有的患者均获知情同意。50例中,年龄33-58岁,其中男性16例,平均年龄(39.6±6.8)岁;女性34例,平均年龄(41.2±8.6)岁。职业:公务员19例,农民17例,工人10例,个体4例。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29例,初中以下10例,初高中11例.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6±0.9)年。50例均间断出现头昏、头痛、手指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及肩部周围不适等症状多次就诊综合医院骨科或康复科,每周上述症状不少于5d,每天发作不少于4h。

1.2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在综合医院均结合X线双斜位摄片及颈椎CT、MRI检查,颈椎退行性改变39例,占78%;颈3-4或颈5-7颈椎间盘轻微突出,无硬膜囊受压28例,占56%,颈椎曲度僵直36例,占72%。在我科门诊行四肢肌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1.3确诊前治疗情况50例均不同时间给予对症止痛,配合牵引、理疗及针灸,甚至“小针刀”及局部封闭治疗,均不能明显改善症状,且反复发作。

1.4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给予开放性治疗,前5天每日清晨服用帕罗西汀(赛乐特,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一次,第6天后增加为20mg一次,两周后可以根据改善状况将其加量为40mg/d。治疗期间停用所有止痛药。睡眠差者给予阿普唑仑0.4mgqn口服。

1.5统计学方法在治疗前及治疗满12周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1.6结果SAS评分结果(平均分)为9-18分,平均(10±3.6)分,支持患者有较明显的焦虑。符合CCMD-2-R中焦虑症诊断标准。按减分率≧50%有效,

2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生产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现代“文明病”和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犹如异军突起,改变着“疾病谱”和死亡顺序,这就使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相形见绌,从而推动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导致人们对由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其致病作用日趋关注。据WHO“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全球合作研究报道,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99.1%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3]。焦虑症约有一半病人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有关科室[4]。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尤以神经、循环、呼吸及消化系统的表现突出[5-6],因此,他们反复往返于这些临床科室之间,其症状与相应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符,患者不但感到身心痛苦,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7]。本组病例中的患者就诊时均有神经系统症状:头昏、头痛、颈部不适伴疼痛,肩部疼痛,甚至颈部和上肢活动受限,反复行X片、MRI检查,曾多次诊断为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甚至交感神经型等,并反复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手术,仍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后经抗焦虑治疗获得满意效果。这提示我们对于以主诉症状为主,辅助检查也不支持的“颈椎病”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本例患者在我科就诊时,在病史追问中发现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阵发性心悸、气短、胃区不适伴进食差,易激惹,部分患者还合并月经紊乱、下降等难以启齿的症状。患者就诊时对这些情绪症状的否认或掩盖,是造成焦虑障碍高误诊率和识别率低的原因之一。

总之,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具备与专业相应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知识,学会使用一些简单、有效的筛查工具,以提高焦虑障碍的临床检出率,从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提高诊治率。

参考文献

[1]Kessler RC,Berglund P,Demler O ,el al.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J].Arch Gen Psychiatry,2005,62(6):593-602.

[2]王进.躯体化障碍56例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93):264.

[3]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9-100.

[4]孙菊水.内科疾病中焦虑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治疗.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174.

[5]Douglas R,Dolnak DO.Treating Patients for Comorbid Depression,Anxiety Disorders,and Somatic Illnesses [J].J Am Osteopath Assoc,2006,106(Suppl2):S9-S14.

[6]季建林.住院病人的焦虑障碍[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1998,5(2):101-103.

焦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36例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研究组联用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联用安慰剂治疗,疗程8 w。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者、空腹血糖>10 mmol・L-1与<10 mmol・L-1者、胰岛素治疗与非胰岛素治疗者的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8 w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障碍,帕罗西汀疗效显著,依从性好。

【关键词】 心身疾病;糖尿病;焦虑;抑郁;帕罗西汀

A control study of paroxetine in diabetes accompanying anxietydepress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aroxetine in diabetes accompanying anxietydepression. Methods 36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n=18) receiving conventional therapy plus paroxetine and control group(n=18) plus placebo for 8 weeks. Symptoms’ improvement was assessed with the SAS and SDS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d with national norm.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scores of both the SAS and S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oth groups than in national norm(P<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scor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omplications, ones with bloodfasting sugar>10mmol/L or <10mmol/L and ones receiving insulin treatment or noninsulin treatment(all P<0.05); at the end of the 8th week, scores of both the SAS and SDS notab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5), and the research group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d(P<0.05). Conclusion Diabetics has visibl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aroxetine has notable curative effect and better compliance.

【Keywords】 Psychosomatic disease; diabetes; anxiety; depression; paroxetine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导致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实践表明[1],许多患者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充分认识并积极治疗焦虑抑郁症状可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作者应用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月~12月在我院综合门诊治疗的36例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9年WHO、IDF公布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认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或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分;(3)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其中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42±4.82) a。

1.2 方法

1.2.1 血糖测定 入组前及治疗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FBS),果糖胺(FS)。

1.2.2 分组治疗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研究组联用帕罗西汀20 mg~40 mg・d-1治疗,对照组联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8 w。

1.2.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8 w末采用SDS和SAS评定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SAS和SDS均为20题,按4级评分。抑郁指数=总分/80(总分)×100%,指数≥50%为轻度抑郁,≥60%为中度,≥70%为重度抑郁。焦虑指数计算方法同抑郁指数。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入组病例治疗前SDS、SA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

表1 入组病例SDS及SA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略)

表1显示,入组病例治疗前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 入组病例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者、FBS>10 mmol・L-1与FBS<10 mmol・L-1者、胰岛素治疗与非胰岛素治疗者的SDS、SAS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入组病例自身状况SDS及SAS评分比较(略)

注:两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比较,见表3;对糖代谢的影响比较,见表4。

表3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略)

注:两组间比较P<0.05表3显示,两组患者治疗8 w末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

表4 两组FBS比较(略)

注:两组间比较P>0.05表4显示,两组治疗后FBS得到较好控制,治疗8 w末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转归不仅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同时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2]。PadgetDK(1993)报道[3],60%的糖尿病患者有抑郁症状。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抑郁的同时也存在有严重的焦虑问题。抑郁可抑制胰岛细胞的分泌,降低患者糖代谢的调节能力[4],而焦虑则可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使升糖激素水平增加,造成血糖升高[5]。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焦虑、抑郁情绪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常模);应用胰岛素治疗比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存在更显著的焦虑、抑郁及恐怖等心理问题;有并发症患者SDS、SAS总分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者(P<0.05),提示心理健康状况与患者的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8 w末SDS、SA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研究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FBS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帕罗西汀具有抗焦虑抗抑郁的双重作用,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疗效显著。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及血糖水平[6],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 徐淑静.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症状的神经心理学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7,6(3):173

[2] 卢宁.几种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

[3] 宁布.Ⅱ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与社会事件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6,9(3):157

[4] 李佩宜,李植荣,张粤,等.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人格特征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32

[5] Lustman P J. Psychiatric illness in diabetes mellitus relationship to symptoms and glucose control[J].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86;174(12):736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职业认知范文 下一篇: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