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焦虑中憋闷,就在焦虑中出位

时间:2022-06-03 12:30:19

不在焦虑中憋闷,就在焦虑中出位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情窦初开,想象着自己是他眼中的最美;考试升学,渴望着用几个数字博得老师父母的青睐;职场周旋,拼尽IQ和EQ只为上司的一个点头微笑。每天我都在“实际的我”和“理想的我”中挣扎,在乎着别人眼中的自己。可耳边却不时传来这样的声音:“学得好不如爸爸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于是彷徨、焦虑接踵而来。每个人的内心,似乎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多余的吗?又有谁,曾真正审视过它呢?

焦虑可以说是一种最微妙的时代病,因为它和人的面子有关。几年前一本名叫《你为什么是穷人》的书风靡一时,此书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烧灼了城市人最为脆弱的敏感神经。

凭什么呀,你混得好我混得“背”?

当然,“背”不能怨别人,因为除了“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并没有实打实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实现以外,还有智商问题、还有老爸问题、还有生活空间问题。小城市和大城市就是没法比,穷妈妈和富爸爸的含金量又怎能一样呢?所以焦虑是永恒的问题,除非你与世隔绝。

不过有些焦虑纯粹是自找的。因为没有一个法定的杠杆来对一个人的身份进行判断。公务员和暴发户就没有可比性。一个钱不多,但是职业稳定;另一个钱多,但是比较玄。今年是暴发户,明年是穷光蛋,这样的例子还是蛮多的。

有些焦虑则是不确定的。在两种难以取舍的职业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后,它还需要你不得反悔――焦虑就这样产生了。但是这种焦虑从根儿上说完全是一种心理病。

所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模式在消解,以往的思维方式正失效,而我们又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焦虑便与我们如影随形。并且,现如今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经济的成功和职业的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要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们必须期望更多的东西。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当我们刚为自己买了新车新房而高兴时,为自己身份提升而快乐时,新的焦虑又出现了。为了自己的身份和声誉我们疲于奔命,而我们永远都不会攀到峰顶,也永远逃不出这个魔咒,我们继续为自己焦虑。

而在每一个城市,关于焦虑都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在上海,用区区三句话就可以把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轻松定位:住哪儿?房子是借的还是买的?做什么工作?

住哪儿,不要说环线内外地理位置的差别,就是同一区域两个价位不同的住宅小区,都意味着身份与地位的落差。在前两个问题能够侥幸逃脱的一般场合,所从事的工作就成为衡量身份最重要的依据,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意职业头衔多过薪水。这种心理被一些小老板利用到了极致,他们愿意给你任何头衔:总经理、合伙人、CEO、总裁,只要你愿意牺牲薪水和休息时间。于是很多人为了这些诱人的头衔(身份)无限时加班,用违背自己意愿或原则的方式达到职业目的或者在职业的压力下一夜夜失眠。

就算你意识到了这些,你也不能放弃捍卫“身份”的努力,因为周围环境对你的“身份”的挑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的情绪。比如会所里的服务生会大叫:“先生,您的卡是临时卡,请出示身份证!”比如外出聚会时朋友们会说:“我开车送你回家吧,这个时段不一定叫得到出租车……”对于一个身份不是“业主”、“车主”的人来说,这都是让人伤心的语句。

当然咸鱼翻身的也屡见不鲜――一个人昨天是打工的,今天就是老板;昨天还不入流,今天就跟你坐在同一个VIP席面上;昨天你还在背地里羞辱他,今天就当着面求他。所以总的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不在焦虑中憋闷死,就在焦虑中搏出位。

有一句话恰到好处: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

【原载2008年第2期《青年一代》】

上一篇:暴力之下,岂有虚惊 下一篇:城市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