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7:52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1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意义

为什么要登记?

从普遍的民事权利上看,天下权利无外乎就是人身权与财产权两种,其中涉及不动产的财产权,往往是财产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动产权的取得方式,古今中外,皆以登记为要件,依“登记产生权利”为不动产“确权规则”,统一登记将为不动产的产权清晰与产权流转,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过,今天我们谈的“登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利取得的登记,而指的是关于不动产在不同地域、不同机构登记后形成的登记信息,能否全国性联网整合成一个有效的多层次互享与多角度保护的信息库。也就是说,《条例》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共享与保护”这一矛盾。

第一个“共享与保护”的矛盾破除点在于统一登记机关。我国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制度,从适用于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转型而来,在产权登记体制上出现了“多头登记”“划片登记”“标准不一”以及不能信息联网共享的弊端。随着登记权背后日益凸显的部门利益,甚至在信息联网方面出现了部门保护主义阻碍,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干扰了反腐“阳光法”配套法律的出台。从最新的条例看,涉及“实时互通共享”的部门有十余个,统筹工作实为繁杂。

但内部性的“共享”,并不构成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共享”,如果统一登记后,信息仅止于国土部门的“私人订制”,联网将变成摆设,不会对社会上的权利利害人产生实质作用。信息共享,应达到这么一个水平:所有权利利害人,均能以一种法定的程序查询到相关人的不动产产权状况,如配偶、密切的商业伙伴、讼争的直接相关人,甚至应扩展到基于公益而进行相关信息查询的“吹哨人”即检举人。

这样信息共享的益处自不待细数,光是从物权抵押等市场需求上看,都可以造成革命性的影响,任何制度的革新成功的标志要看是否给民众带来了制度便利,是否降低了交易成本。社会共享机制将使利害相关人在同一信息库下更方便地查询与检索,并把不同种类的不动产更方便地“打包”流转,也能最大限度降低重复抵押、拆零抵押等物权欺诈现象。

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不动产登记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群众财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对产权保障和交易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分部门对不动产进行分散登记的弊端日益显现。分部门登记导致不动产权利相互交叉、重叠,不利于权利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利于不动产交易安全,影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有效运行。同时,由于登记机构设置重复,登记部门多,人为地增加了公民和社会组织负担,影响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20xx年颁布实施的《物权法》明确要求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但受部门体制的约束,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一直未能建立,不动产重复登记、机构重叠的问题依然存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不动产登记,明确要求建立统一登记制度,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交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并将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条例》在全面总结多年来不动产登记立法和各地登记实践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以《物权法》为依据,充分吸收和借鉴现行各类登记办法的有关内容,对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机构、簿册、程序、信息平台管理、信息查询共享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制度予以了明确规定,实现了不动产登记法律依据的统一。《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规范不动产登记行为,提高不动产登记质量,提升不动产登记公示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提高不动产交易效率,保障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完善政府运行机制的有力抓手。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化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不动产登记,是指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不动产,是指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

第三条 不动产首次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等,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国家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不动产登记遵循严格管理、稳定连续、方便群众的原则。

不动产权利人已经依法享有的不动产权利,不因登记机构和登记程序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第五条 下列不动产权利,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

(二)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

(三)森林、林木所有权;

(四)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

(六)宅基地使用权;

(七)海域使用权;

(八)地役权;

(九)抵押权;

(十)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第六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不动产登记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部门为本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机构,负责不动产登记工作,并接受上级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七条 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确定本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办理所属各区的不动产登记。

跨县级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由所跨县级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分别办理。不能分别办理的,由所跨县级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协商办理;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指定办理。

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用岛,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等不动产登记,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

第二章 不动产登记簿

第八条 不动产以不动产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登记。不动产单元具有唯一编码。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

不动产登记簿应当记载以下事项:

(一)不动产的坐落、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用途等自然状况;

(二)不动产权利的主体、类型、内容、来源、期限、权利变化等权属状况;

(三)涉及不动产权利限制、提示的事项;

(四)其他相关事项。

第九条 不动产登记簿应当采用电子介质,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用纸质介质。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明确不动产登记簿唯一、合法的介质形式。

不动产登记簿采用电子介质的,应当定期进行异地备份,并具有唯一、确定的纸质转化形式。

第十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依法将各类登记事项准确、完整、清晰地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任何人不得损毁不动产登记簿,除依法予以更正外不得修改登记事项。

第十一条 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不动产登记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加强对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不动产登记簿的保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

采用纸质介质不动产登记簿的,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等安全保护设施。

采用电子介质不动产登记簿的,应当配备专门的存储设施,并采取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三条 不动产登记簿由不动产登记机构永久保存。不动产登记簿损毁、灭失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依据原有登记资料予以重建。

行政区域变更或者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能调整的,应当及时将不动产登记簿移交相应的不动产登记机构。

第三章 登记程序

第十四条 因买卖、设定抵押权等申请不动产登记的,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

(一)尚未登记的不动产首次申请登记的;

(二)继承、接受遗赠取得不动产权利的;

(三)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生效的决定等设立、变更、转让、消灭不动产权利的;

(四)权利人姓名、名称或者自然状况发生变化,申请变更登记的;

(五)不动产灭失或者权利人放弃不动产权利,申请注销登记的;

(六)申请更正登记或者异议登记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由当事人单方申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公场所申请不动产登记。

不动产登记机构将申请登记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前,申请人可以撤回登记申请。

第十六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

(三)相关的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登记原因证明文件、不动产权属证书;

(四)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

(五)与他人利害关系的说明材料;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在办公场所和门户网站公开申请登记所需材料目录和示范文本等信息。

第十七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收到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应当分别按照下列情况办理:

(一)属于登记职责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人当场更正后,应当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四)申请登记的不动产不属于本机构登记范围的,应当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登记权的机构申请。

不动产登记机构未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视为受理。

第十八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受理不动产登记申请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查验:

(一)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与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状况是否一致;

(二)有关证明材料、文件与申请登记的内容是否一致;

(三)登记申请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第十九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对申请登记的不动产进行实地查看:

(一)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

(二)在建建筑物抵押权登记;

(三)因不动产灭失导致的注销登记;

(四)不动产登记机构认为需要实地查看的其他情形。

对可能存在权属争议,或者可能涉及他人利害关系的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实地查看或者调查时,申请人、被调查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手续,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登记事项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完成登记。

不动产登记机构完成登记,应当依法向申请人核发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登记证明。

第二十二条 登记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二)存在尚未解决的权属争议的;

(三)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的信息应当纳入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

第二十四条 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与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审批信息、交易信息等应当实时互通共享。

不动产登记机构能够通过实时互通共享取得的信息,不得要求不动产登记申请人重复提交。

第二十五条 国土资源、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统计等部门应当加强不动产登记有关信息互通共享。

第二十六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不动产登记信息保密;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密措施。

第二十七条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提供。

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查询、复制与调查处理事项有关的不动产登记资料。

第二十八条 查询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单位、个人应当向不动产登记机构说明查询目的,不得将查询获得的不动产登记资料用于其他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不得泄露查询获得的不动产登记资料。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或者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虚假登记,损毁、伪造不动产登记簿,擅自修改登记事项,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伪造、变造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的,由不动产登记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收缴;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查询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国家规定,泄露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信息,或者利用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信息进行不正当活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施行前依法颁发的各类不动产权属证书和制作的不动产登记簿继续有效。

不动产统一登记过渡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实施细则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肥料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宣传肥料产品,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第四条国家鼓励研制、生产和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肥料产品。

第五条实行肥料产品登记管理制度,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不得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得进行广告宣传。

第六条肥料登记分为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两个阶段:

(一)临时登记:经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田间示范试验、试销的肥料产品,生产者应当申请临时登记。

(二)正式登记:经田间示范试验、试销可以作为正式商品流通的肥料产品,生产者应当申请正式登记。

第七条农业部负责全国肥料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冶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登记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登记申请

第八条凡经工商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肥料生产者均可提出肥料登记申请。

第九条农业部制定并《肥料登记资料要求》。

肥料生产者申请肥料登记,应按照《肥料登记资料要求》提品化学、肥效、安全性、标签等方面资料和有代表性的肥料样品。

第十条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或委托办理肥料登记受理手续,并审查登记申请资料是否齐全。

境内生产者申请肥料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向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或其委托的单位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生产者申请肥料临时登记前,须在中国境内进行规范的田间试验。

生产者申请肥料正式登记前,须在中国境内进行规范的田间示范试验。

对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建议经农业部认定的产品类型,可相应减免田间试验和/或田间示范试验。

第十二条境内生产着生产的除微生物肥料以外的肥料产品田间试验,由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试验单位承担,并出具试验报告;微生物肥料、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生产者生产的肥料产品田间试验,由农业部认定的试验单位承担,并出具试验报告。肥料产品田间示范试验,由农业部认定的试验单位承担,并出具试验报告。

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认定试验单位时,应坚持公正的原则,综合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试验单位。

经认定的试验单位应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试验单位对所出具的试验报告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的肥料产品,登记申请不予受理:

(一)没有生产国使用证明(登记注册)的国外产品;

(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桀的产品;

(三)知识产权有争议的产品;

(四)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等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产品。

第十四条对经农田长期使用,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下列产品免予登记:

硫酸铵,尿素,硝酸铵,氰氨化钙,磷酸铵(磷酸一铵、二铵),硝酸磷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氯化铵,碳酸氢铵,钙镁磷肥,磷酸二氢钾,单一微量元素肥,高浓度复合肥。

第三章登记审批

第十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肥料的登记审批、登记证发放和公告工作。.

第十六条农业部聘请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织成立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申请登记肥料产品的产品化学、肥效和安全性等资料进行综合评审。

第十七条农业部根据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审意见,审枇、发放肥料临时登记证或正式登记证。

肥料登记证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肥料审批专用章》。

第十八条农业部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产品直接审批、发放肥料临时登记证:

(一)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经检验质量合格的产品。

(二)经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建议并由农业部认定的产品类型,申请登记资料齐全,经检验质量合格的产品。

第十九条农业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召开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

第二十条肥料商品名称的命名应规范,不得有误导作用。

第二十一条肥料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肥料临时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应当在有效期满两个月前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符合条件的经农业部批准续展登记。续展有效期为一年。续展临时登记最多不能超过两次。

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为五年。肥料正式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六个月前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符合条件的经农业部批准续展登记。续展有效期为五年。

登记证有效期满没有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的,视为自动撤销登记。登记证有效期满后提出续展登记申请的,应重新办理登记。

第二十二条经登记的肥料产品,在登记有效期内改变使用范围、商品名称、企业名称的,应申请变更登记;改变成分、剂型的,应重新申请登记。

第四章登记管理

第二十三条肥料产品包装应有标签、说明书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应当使用中文,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标明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

(二)标明肥料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有效成分名称和含量、净重、生产日期及质量保证期;

(三)标明产品适用作物、适用区域、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产品名称和推荐适用作物、区域应与登记批准的一致;

禁止擅自修改经过登记批准的标签内容。

第二十四条取得登记证的肥料产品,在登记有效期内证实对人、畜、作物有害,经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由农业部宣布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

第二十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辖区内的肥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肥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必要时按照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限期改进。对质量连续不合格的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

第二十六条肥料登记受理和审批单位及有关人员应为生产者提供的资料和样品保守技术秘密。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0元以下罚款:

(一)生产、销售未取得登记证的肥料产品;

(二)假冒、伪造肥料登记证、登记证号的;

(三)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的内容不符的。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2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l0000元以下罚款:

(一)转让肥料登记证或登记证号的;

(二)登记证有效期满未经批准续展登记而继续生产该肥料产品的;

(三)生产、销售包装上未附标签、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3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土地登记社会公信力

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土地产权的确定取决于登记而不是产权文件。对政府登记的信赖、政府对产权的保护、已登记土地权利人损失可获得赔偿、土地唯一登记、登记低支出、高效率等是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的主要特征。

昆士兰州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通过法定形式对土地产权信息及其变动信息加以记载,确保了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近l50多年的发展,土地登记已成为交易双方的主动行为,这是社会信任土地登记的主要表现。

首先,昆士兰州建立了海量、安全的土地登记资料数据库,为土地登记制度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数据库,需求方可查询每块土地的现势登记资料和历史登记资料。州政府土地登记工作人员每天都根据当天登记结果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备份;为保障数据安全,还将土地登记资料在三处不同地点存放。

第二,按照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的规定,政府并不强制当事人进行土地登记,但是未经登记的土地权利没有效力,所以,土地交易人及时进行土地登记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昆士兰州的土地登记率几乎为l00%。

第三,建立了完善的土地产权登记错误赔偿制度。在昆士兰,根据法律规定,因欺诈、登记官的失误、土地登记档案遗失或错误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政府要无条件、及时、全部、先行赔偿,同时还建立了土地登记赔偿基金。

我国目前要达到提高土地登记社会公信力的目的,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l.提高政府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扩大土地登记的覆盖率,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地籍资料数据库,夯实土地管理的基础。应抓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机遇,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并逐步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与定期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2.结合《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完善土地登记法律体系,尽快出台《土地调查条例》、《土地登记条例》。从提高土地登记资料法律地位、依法进行地籍调查、建立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制度、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及时更新维护机制等方面提高土地登记工作效率,确保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比如:在农用地转用、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土地划拨及转让等土地审批行为中,在未进行土地登记的区域通过地籍调查前置,将土地登记资料作为法定要件;同时建立土地登记资料及时更新维护机制,做到登记一宗地,变更一宗地。

3.开拓土地登记资金渠道,建立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基金,形成依靠土地登记收费更新维护土地登记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的良性循环,为土地登记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昆士兰州地籍产业发展成熟、土地登记高效便捷与其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密不可分。昆士兰州的土地登记行为涉及测量机构和测量师、律师服务机构、评估师服务机构、数据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多个社会中介服务行业。

首先,土地登记中的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由社会测量机构和测量师来完成的。测量机构和测量师的资质受政府和测量师协会的严格管理,被强制参加商业保险,以赔偿因测量错误而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

第二,土地产权交易及土地产权登记当事人一般都委托律师进行,律师帮助当事人完成相关资料查询、确保交易安全、向土地登记机关呈递土地登记申请等工作。

第三,州政府将登记资料以招投标形式提供给几家信誉高、有实力的网络运营商开展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州政府还委托上市公司Technology

one公司开发了自动产权登记系统(ATS),同时Technology

one公司还负责根据政府需求对ATS进行升级维护。以上这些技术支撑体系极大地简化了土地登记工作程序,提高了登记效率。

目前,我国土地登记机关在接受土地权利人的申请后,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地籍调查,还要完成权属审核、土地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等工作,以土地登记机关目前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工作的需要。

从2007年7月1日起,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启动,这既是对现有人员业务能力的一次挑战,同时也为壮大土地管理队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吸取澳大利亚土地登记的宝贵经验,应着手加快我国地籍工作产业化,并建立土地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

l.加强领导,组建稳定的调查队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加强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机构,把第二次土地调查真正落到实处。土地调查数据是动态的,需要时时更新,我们应着眼调查后成果的更新维护,建立稳定的土地调查队伍,以确保土地调查工作的持续性,及时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的数据。

2.充分发挥技术支撑部门作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计划利用两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国土资源部有关技术支撑部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家测绘局、其他相关测绘单位等)在调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建立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测绘队伍、大专院校、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力量的作用,把土地调查事业做大、做强,为今后的数据更新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开始推行测量师资质认证制度,如果将其与土地调查、登记制度建立起联系,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籍工作的产业化。

3.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同时,应拓宽各地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学习的渠道,结合土地管理网站的建设,建立土地管理相关知识页面,增加地籍管理相关知识,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是提高我国土地管理工作效率的必要保障。

明确政府各部门权责,提高工作效率

昆士兰州有着完善的土地登记错误赔偿制度,但是,由于社会测量机构和测量师确定的土地面积、地块位置、边界等出现错误而造成土地权利人的损失,政府登记机关并不负责赔偿。这部分损失由测量机构和测量师无条件、及时给予赔偿,赔偿费可由保险公司支付。这种严密、权责分明的土地登记制度,为提高土地登记的工作效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我国,土地登记的责任机构是人民政府,由于测量机构造成的登记错误,土地权利人的损失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测量机构承担,土地评估等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各部门权利和责任的不明晰,造成政府对土地权利人损失统一买单、政府利益受损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

1.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土地管理中的许多工作是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分别完成的,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谁承担,谁受益,谁负责”的机制,减少政府不必要的损失。建立责权分明机制是土地管理高效工作程序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土地权利人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必要措施。

2.加强管理,规范中介机构。在完成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事业单位或测量机构、律师事务所、土地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组织和事业单位的规范和管理,明确他们在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在对其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建立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和职业保险制度。

整合现有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土地管理整体水平

昆士兰州土地登记的便捷、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自1994年就统一采用的自动产权系统(ATS)。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中心窗口功能的数据库,昆士兰州的政府机构及许多在线服务提供商都与ATS系统联通。人们可通过网络对土地登记资料进行查询,同时也实现了远程办理土地登记。昆士兰州面积约172.7万平方公里,采用统一的ATS系统,实现了昆士兰自然资源和水利部与全州所有分支机构土地登记信息的无缝连接和数据共享,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登记的成本;登记信息的市场化还增加了国家收入。ATS系统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昆士兰土地登记的效率,登记工作量从l990的40万件增加到2002年的110万件;登记耗时从l994年前的4周缩短到现在的2~3小时(现在每件登记从受理申请到完成登记最多需要5天时间)。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结合目前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我国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水平:

1.整合国内现有的地籍信息系统,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逐步完善、统一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应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数据库标准建设。这样我们就能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束后,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区(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各地政府在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已完成系统建设的地区,应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对本地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在未开展系统建设的地区,要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应充分利用新技术,确保所有土地信息全面存储和及时更新。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税务登记管理,加强税源监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国家机关除外),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第三条县以上(含本级,下同)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是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税务登记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税务登记证验证、换证以及非正常户处理、报验登记等有关事项。

第四条税务登记证件包括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

扣缴税款登记证件包括扣缴税款登记证及其副本。

第五条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实施属地管理,采取联合登记或分别登记的方式办理税务登记。有条件的城市,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可以按照“各区分散受理、全市集中处理”的原则办理税务登记。

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联合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当对同一纳税人核发同一份加盖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印章的税务登记证。

第六条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之间对纳税人税务登记的主管税务机关发生争议的,由其上一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协商解决。

第七条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执行统一税务登记代码。税务登记代码由省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联合编制,统一下发各地执行。

已领取组织机构代码的纳税人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码+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设定的组织机构代码;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代码为其居民身份证号码;从事生产、经营的外籍、港、澳、台人员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码+相应的有效证件(如护照,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等)号码。

第八条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应定期相互通报税务登记情况,相互及时提供纳税人的登记信息,加强税务登记管理。

第九条纳税人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提供税务登记证件:

(一)开立银行帐户;

(二)领购发票。

纳税人办理其他税务事项时,应当出示税务登记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相关信息后办理手续。

第二章设立登记

第十条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一)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二)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三)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四)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五)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自其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六)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第十一条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第十二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务登记地点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税务机关指定管辖。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之间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发生争议的,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纳税人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

(二)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

(三)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

(四)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业主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合法证件。

其他需要提供的有关证件、资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

第十四条纳税人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

税务登记表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业主姓名及其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合法证件的号码;

(二)住所、经营地点;

(三)登记类型;

(四)核算方式;

(五)生产经营方式;

(六)生产经营范围;

(七)注册资金(资本)、投资总额;

(八)生产经营期限;

(九)财务负责人、联系电话;

(十)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五条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齐全且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及时发放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不齐全或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当场通知其补正或重新填报。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明显有疑点的,税务机关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后予以发放税务登记证件。

第十六条税务登记证件的主要内容包括:纳税人名称、税务登记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生产经营地址、登记类型、核算方式、生产经营范围(主营、兼营)、发证日期、证件有效期等。

第十七条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税务机关在其税务登记证件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税务机关不再发给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不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税务机关核发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第三章变更登记

第十八条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第十九条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如实提供下列证件、资料,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一)工商登记变更表及工商营业执照;

(二)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登记证正、副本和登记表等);

(四)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条纳税人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其变更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内容无关的,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证件到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一)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

(二)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登记证正、副本和税务登记表等);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纳税人提交的有关变更登记的证件、资料齐全的,应如实填写税务登记变更表,经税务机关审核,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予以受理;不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通知其补正。

第二十二条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审核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表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都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税务登记表的内容发生变更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未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不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

第四章停业、复业登记

第二十三条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二十四条纳税人在申报办理停业登记时,应如实填写停业申请登记表,说明停业理由、停业期限、停业前的纳税情况和发票的领、用、存情况,并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税务机关应收存其税务登记证件及副本、发票领购簿、未使用完的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第二十五条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应当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第二十六条纳税人应当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复业登记,如实填写《停、复业报告书》,领回并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及其停业前领购的发票。

第二十七条纳税人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登记申请,并如实填写《停、复业报告书》。

第五章注销登记

第二十八条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二十九条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第三十条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三十一条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第六章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第三十二条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

第三十三条税务机关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核发《外管证》,《外管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

第三十四条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注明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并提交下列证件、资料:

(一)税务登记证件副本;

(二)《外管证》。

纳税人在《外管证》注明地销售货物的,除提交以上证件、资料外,应如实填写《外出经营货物报验单》,申报查验货物。

第三十五条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

第三十六条纳税人应当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外管证》缴销手续。

第七章证照管理

第三十七条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务登记证件的管理,采取实地调查、上门验证等方法,或者结合税务部门和工商部门之间,以及国家税务局(分局)、地方税务局(分局)之间的信息交换比对进行税务登记证件的管理。

第三十八条税务登记证式样改变,需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的,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三十九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自遗失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证件遗失报告表》,并将纳税人的名称、税务登记证件名称、税务登记证件号码、税务登记证件有效期、发证机关名称在税务机关认可的报刊上作遗失声明,凭报刊上刊登的遗失声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补办税务登记证件。

第八章非正常户处理

第四十条己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

第四十一条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税务机关应当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税务机关应当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三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纳税人通过提供虚假的证明资料等手段,骗取税务登记证的,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涉嫌其他违法行为的,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办理扣缴税款登记的,税务机关应当自发现之日起3日内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第四十七条税务人员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相关手续,或者,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调离工作岗位,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涉及的标识、戳记和文书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5

2021年不动产登记工作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在局相关股室配合下,按照自然资源部、省厅及市局统一安排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群众登记财产便利度,不断完善基础数据,优化办证流程,压缩办结时限。结合全省开展的“转作风优环境”活动年,牵头登记财产指标材料报送,着力优化财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全力推动登记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化解登记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房管、税务等部门间数据互通共享,搭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实现了服务效能双提升。回顾全年各项工作,现做简要总结如下:

一、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日常登记业务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共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件,其中办理首次登记()件,一般转移登记()件,变更登记()件,抵押登记()件,注销抵押登记()件,更正登记 ()件,补换证登记()件,协助司法查解封登记()件。发放不动产权证书()本,不动产登记证明()张。为企业群众开具各种不动产查询证明2600份,接待公检法纪检委等部门查询3000余次。

2、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一年来,业务股室在办理各类业务的过程中,共形成各类档案资料9600余卷,已入库保存8000余卷,对需要永久保管的不动产登记类档案,已采取线装方式装订成册5630卷,5年保管期的抵押档案编号入库4769卷。至2021年11月,登记中心新增永久存档资料63000卷,新增短期保存抵押登记资料35000余卷,房管部门移交90000余卷。农业承包经营权登记档案资料移交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与县农业农村局沟通对接,对移交前的各项工作准备充分。

3、登记财产领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转作风优环境”活动年开展以来,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结时限、精简申请材料。截止目前,我县对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实行公开办事流程、办结时限及材料清单制度。不动产一般登记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抵押登记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中心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工作日中午等非工作时间,通过延时服务、错时服务等模式提供全时段“不打烊”服务,群众企业办事不再“选日子”。同时,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绿色通道、24小时自助查询、“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受理登记等多项举措同向发力,企业群众不动产登记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逐步增强。

二、便民利民工作成效

1、实现抵押登记“不见面审批”和“一次都不跑”。2019年以来已与6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企业群众办理抵押登记可就近选择银行网点,不必跑不动产登记窗口。2020年线上“互联网+抵押登记”业务共受理完成430件,发出电子证明430张,为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抵押融资额达20548.7万元。

2、推动“不动产电子证照”应用。2020年率先在进贤县邮政银行抵押网点中推广使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明,权利人在该行直接办理抵押登记,由银行直接打印不动产电子证明,实现“一次不跑”,截止目前已有3家银行推行抵押登记“不动产电子证照”应用。

3、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2021年“转作风优环境”活动年部署安排,切实提升办事企业群众对我县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于2021年7月26日起正式上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企业群众可以登录平台进行注册、实名认证后实现不动产登记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查询等。我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正式落地运行。

4、推行“交房(地)即交证”服务模式。为推动该项工作,2020年12月县自然资源局印发了《“交房(地)即交证”便民利民工作实施方案》。为落实交地即交证,不动产登记中心严格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关于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清单收件,不再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受理要件材料,只要企业交地后提供了材料清单规定的要件,便可以申请办理不动产权证,6月初已经实现所有拿地企业交地即交证。为有效防范不动产登记领域风险,保护购房群众权益,积极探索交房即交证新模式,目前已在山水田园小区开展试点,该小区已有35户业主交房当天领取了不动产权证。

5、实现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缴税后1小时办结。为提升企业不动产转移登记效率,实现缴税后1小时办结,县自然资源局主要领导召开相关业务股室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该项工作。在深入探讨研究原办理流程及环节可压缩空间后,决定取消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备案,取消会议联审。目前,企业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缴税后即可直接申请转移登记,全面实现缴税后1小时办结。

6、自助查询服务24小时“不打烊”。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办事大厅设置24小时自助查询服务区,实现不动产登记进度查询、个人住房信息查询“不打烊”,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群众在办理不动产登记时“8小时之内没空办、8小时之外无处办”的问题。

7、进一步压缩办证时限。2020年以来,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局统一部署,我县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大提速,实现了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查封登记、更正登记、注销登记等业务即时办结。

8、存量房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部门联动,实现一站式办理。目前已实现存量房不动产转移登记业务中与水电气部门联动办理,申请人在申请转移登记时,可同时申请办理水电气过户业务。群众领取不动产证书的同时,直接在办证大厅水电气窗口一站式同步完成过户,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过户多项业务办理只进一扇门。

9、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经过省自然资源厅与省级相关部门协调,2020年12月25日前已完成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与公安、市场监管、编办、银保监、法院及民政等六部门实现“点对点”专线信息共享。为实现不动产登记、房管及税务三部门信息共享,县自然资源局于3月30日、5月19日分别组织三部门分管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沟通对接,就信息互通共享模式达成一致意见。不动产、房管及税务三部门接口已开发成功,现已经实现不动产登记、税务、房管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

10、加强不动产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成立县不动产权属争议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县自然资源局印发了进一步规范不动产权属争议调处相关工作的文件,对不动产(含山林权、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权属争议调处解决机制重新明确规范。本次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关于不动产登记中心“三定方案”中还新增了承担不动产权属争议调处技术性、辅助性工作职责,将更有效保障不动产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不动产登记领域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信息共享部门提供的电子信息不全面,因早期信息没有经电子化处理,无法通过信息互通共享提取。公安部门的身份证信息及民政部门的结婚离婚登记信息与房产交易登记密切相关,目前不动产登记部门已经实现了与这两个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距实际工作要求还存在差距。如与公安共享的身份证信息,有小部分电子凭证无法调取共享;早期的结婚(离婚)登记信息,没有经电子化数据处理,导致部分时间段的结婚、离婚电子凭证信息无法调取。这些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仍需要提供纸质证件,不能从信息互通共享中获得便利。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加强与信息共享单位紧密协作,尽可能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使企业群众通过信息共享获取最大的办证便捷满意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快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以“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平台上线为契机,实现不动产登记系统迁移到赣服通等政务外网运行,自助查询登记档案和登记信息,推广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应用。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实现法人注册登录、个人办理其他不动产登记申请业务,同步推进微信公众号上线。加快推进各类登记业务“全程网办”,零距离服务广大企业群众,不断拓宽“不见面审批”和“一次都不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2、加快推进信息实时互通共享,打破不动产登记信息孤岛。积极与房管、税务、公安、民政等部门对接和协商,实现身份证、户籍、婚姻、测绘、缴税、房屋网签备案等信息全面实时共享。探索补充完善历史数据信息渠道,实现相关部门间数据完全共享,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6

关于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相关工作的报告

县自然资源局: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代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省政府3月17日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热点事项‘3550’限时办理”的目标。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在2018年5月30日前实现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让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的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不动产登记中心作为国土部门的窗口单位,在县局的领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中央、省、市相关要求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X月X日,不动产登记中心挂牌成立并发放了全县第一本不动产证书,土地、房产、林权等相关证书停止发放。X年X月,县政府任命了登记中心主任并上任,X年X月,县局任命了中心副主任1名,股长4名。目前中心在岗人员共17人,其中:中心事业编制人员7人,局参公编制人员1人,局事业编制人员3人,房管局划转6人。出台了中心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能职责;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了调整;积极与林业园林局协调,就林权不动产转移登记流程达成初步共识。截止目前,共受理各类登记事项X件,颁发不动产登记证书X本,不动产登记证明X份,查询X件,查封X件。

二、存在的问题

1、人员结构不合理。按照县编委《关于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等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文件,登记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5名,设综合股、受理股、审核股、权证股、信息档案股5个内设机构。目前,登记中心在编人员11人,其中:在编在岗人员7人,驻村扶贫2人,局机关借调2人。中心在岗的17人分别来自国土、林业、房管等多个部门,结构复杂,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不动产登记涉及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知识面广,目前大多数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达不到要求,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出工不出力现象严重,导致中心人员管理难度大。

2、硬件设施不完备。中心目前配备的电脑全是借用国土局的电脑,配置上较低,不能满足不动产登记业务系统加载不动产空间数据和不动产登记资料扫描数据需求,运行缓慢影响了工作效率。打印机等设备都是以前行政审批股留下来的老旧设备,除大厅外,正、副两个主任,4个股室共用一台激光打印机。用于不动产登记数据存储的设备是借用的“一张图”项目设备,且存储空间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动产数据存储需求,数据备份也仅通过手工备份到移动硬盘,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

3、窗口设置不优化。按照自然资源部﹝2018﹞7号文件要求,县一级不动产登记大厅受理窗口不低于5个,中心目前共设置了咨询、数据关联、受理、收费、发证等窗口7个,其中受理窗口目前只设置了3个,因大厅场地限制,多个窗口无法设置到大厅,导致群众办事不方便。

4、数据共享不时实。目前房产交易与登记分离,部门之间配合不够顺畅,交易与登记两个系统分别同时运行,系统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经常出现数据对接不及时等情况,造成群众办事不便,社会反响大,工作效率低,登记风险大。

5、档案管理不规范。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不动产登记资料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管理,应当建设不动产登记资料存放场所。但目前所有不动产登记资料XX万余件均未整理归档,档案资料临时占用会议室和办公室存放,存放场所面积小,无法满足档案存放需要,且未达到安全保护标准。

6、业务能力不够强。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对不动产登记工作全程予以规范指导,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时,需对涉及到的国土、建设、林业相关的业务综合考量,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要求普遍提高,要求工作人员要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但现有人员除个别能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外,大部分仅精通部分内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7、其他登记未启动。目前中心开展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国有土地及房屋登记,涉及集体土地、林权等登记工作还未开展,但近期前来咨询申请办理林权、宅基地登记的群众较多,由于林业部门在XX年就已停办林权证,不动产相关法律法规对林权不动产登记的规定比较模糊,无可操作性,加之原林权登记档案难以利用、权籍调查难以开展、权籍调查经费难以解决、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等原因给林权登记带来一定困难,工作进展缓慢。宅基地登记所需要件资料及办事流程不明晰,登记部门和确权审批部门权责不清,需出台相关程序及办法。

三、工作措施

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为工作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

1、加强中心内部管理。一是完善登记中心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不动产登记人员行为规范,落实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是动态分析梳理不动产登记各工作环节,尤其是审核、登簿等关键岗位的廉政风险点,逐级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措施,打造清正廉洁的不动产登记队伍。三是建立不动产登记工作集体会商机制,定期召开会商会对不动产登记中心收集整理的疑难、遗留问题进行集体会商决策。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并拓展学习内容和渠道,分期分批安排人员到市登记中心和县区登记中心学习,切实提高不动产登记人员综合素质。

2、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一是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受理审核流程,会同法律顾问对不动产登记要件进行梳理。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除继续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外,可以为因疾病或残疾等原因无法到登记窗口现场办理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为开发企业办理大批量商品房分户和预告登记提供预约服务。三是积极探索网上预约登记、网上查询办理进程和短信提示领取产权证书等便民措施。

3、加强登记档案管理。一是严格执行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流程。二是待人员配齐后立即启动现有不动产登记档案整理归档工作。三是衔接房管局移交房屋登记档案。

4、主动化解信访矛盾。当前部分已售商品房不能办理分户登记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已反映出的不能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房产项目,由登记中心牵头逐一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梳理问题清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逐个项目分析研判。同时,按照《市不动产登记联席会议第X次会议纪要》,加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主动协助化解各类权属纠纷,加强和林业局沟通,确定林权不动产登记资料清单和工作流程。

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人员不足问题。经初步核算,中心共需各类工作人员35名,其中:在大厅设置权调、查询查封、咨询导服、受理、审核、登簿、缮证、收费、发证等窗口15个,共需工作人员19名;在XX等X个乡镇各设置受理窗口1个,共需工作人员8名;中心正副主任3名、综合服务人员2名、信息档案管理人员3名,共需工作人员8名。目前中心编制共15名,需向社会购买服务人员20名,同时理顺10名在岗不在编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明确股室人员划分,配齐权证股人员。

2、硬件设施问题。为保障不动产登记工作顺利开展,建议为升级和配备一批硬件设施。一是对现有的电脑能升级的进行升级,不能升级的重新配备。二是针对原本配备不够的情况,同时考虑到人员的增加,新购置一批设备,包括:电脑33台、激光多功能一体机2台、激光打印机20台、针式打印机2台、高拍仪6台等设备。三是为保障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的需求,配备数据存储和备份设备,包括:应用服务器1台、数据库服务器1台、数据存储设备1台、数据备份设备1台。探索查询、发证智能化服务体系。

3、档案管理问题。鉴于登记中心现有档案资料存放场地面积小和安全保护不达标并占用办公室的情况,需及时确定档案保管场所,配齐档案管理相关设施设备,场地大小及配置需满足不动产登记档案保管及安全的需要,方便整理归档的不动产登记档案及时移交到档案室统一管理。

4、数据共享问题。目前房管部门的交易网签和不动产登记在一个窗口,但是在信息上还不能做到及时互通共享,税务和不动产还不在一幢楼办公,这些因素都制约了5个工作日办结的施行,需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开发共享软件,实现不动产、房管、税务一窗受理,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减少办事群众跑路次数,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7

【关键词】房地产登记;登记薄;赔偿责任

1 房地产登记概述

所谓房地产登记是指权利人向国家登记机关申请将房地产物权变动的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簿的事实。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房地产登记的根据、登记的程序、登记机关及效力等各项制度,即为房地产登记制度。

房地产登记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实质审查性。在我国的房地产登记中,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人提出的登记申请,不仅要审查形式要件,还必须对申请登记的权利的权源证明是否有效进行审查,并做实地勘验。《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房屋登记办法》第 27条规定:“登记机关应当对权利人(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凡权属清楚、产权来源资料齐全的,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登记应当在登记后的 30 日内核准登记,并颁发房屋权属证书;注销登记应当在受理登记后的 15 日内核准注销,并注销房屋权属证书。”

第二,登记的公开性。登记的内容应该是公开的信息,登记部门必须将登记的事实向社会公布。房地产登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使普通民众通过查的阅相关登记内容资料,对房地产基本的情况得以了解,进而决定是否进行相关法律行为。

第三,登记的区域性。在登记的管理为地域管辖,即房地产权利的登记使房地产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登记机关办理。

第四,登记的设权性。登记房地产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房地产变动的事实获得法律上所赋予的权利。

第五,登记的强制性。任何拥有或使用土地以及以上的建筑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照法律进行登记。

房地产登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公示,也就是说,通过登记将房地产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的情况向公众予以公开,使公众了解房地产上所形成的物权状态,如房地产的面积、所有权的归属、物权的变动情况及物上有无负担等,使公众能安心交易而不必担心有不测之害,从而保证交易的安全。

2 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1 房地产登记机关不统一,登记信息分散

房、地登记机构分设。虽然当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基本实现房屋、土地的登记机构合一,但全国大部分省、市仍实行房、地登记机构分设,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权利分别在房屋产权管理部门和国土规划管理部门登记,这种多头登记产生了诸多弊端:1.由于登记机关分散,交易的当事人就要先后去两个部门申请登记,缴纳两次登记费用,增加了经济负担。当事人在两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影响房地产流转速度,阻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2.就房地产物权登记,国家成立了两个登记机构,其中有许多重复劳动的地方,如对房屋的界址会出现重复实地勘测等,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当两个登记机关权力交叉重合时,不但会损害当事人的正当利益,增加其不合理的负担,而且会扰乱正常的法律秩序。①

2.2 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机制还有待改进

《房屋登记办法》对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作出了与《物权法》一致的规定,因为登记机构自己的原因导致的登记错误,登记机构对造成的损害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登记机构承担的责任是完全的民事赔偿还是国家赔偿存在争议。因为目前的登记机关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人员基本上还是公务员编制,依靠财政拨款,如果实行完全的民事赔偿责任,其无法承担;如实行完全的国家赔偿,受害人的补救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只能采取由法官在实践中进行裁量的方法。《房屋登记办法》目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机制还有待改进。

2.3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方面还有待完善

2.3.1 房地产登记程序过于复杂和烦琐

申请人在申请房地产登记时必须甄别自己要申请的是何种登记类型,应该准备哪些相关资料,可老百姓对于房地产登记了解的程度有不同,他们在办理登记时有时很难理解一些法律条文条款,以致于为准备申请登记的资料而来回奔波且效果不大,登记机关也将相应增加许多工作量。

2.3.2 登记记名不透明

在现实的房地产登记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由于管理上错误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过份强调个人隐私的保护,导致了对登记资料保密的过分强调。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登记在实质上并未能起到有效保护交易安全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公示的不周全内容损坏了房地产登记的公信力造成的。

2.3.3 登记模式混乱

初始登记是指房地产的第一次登记,总登记是指登记机关为对全国或某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土地权利的普遍登记。在实践中,它们并没有完全区分开来。地籍整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制度,比如现在很多城市由于发展过快,“城中村”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导致了集体土地与国家土地有时候很难区分,地籍混乱,征收国有土地甚至是重复征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3 完善中国房地产登记制度的建议

3.1 统一房地产登记机关

具体来说,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推广已经实行了统一登记机关地区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将主管房屋和土地的部门合并,对整个房地产业实行城乡统筹、房地合一,对房地产交易实行统一登记、两证合发,建立统一的房地产体制。对于主管房产和土地的两个部门暂不能合并的城市可以采取过渡的房屋登记办法,如采取“城市统管,房地合一”的管理模式,即以城乡为界,城市土地的出让、转让等均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全程负责房地产转让登记管理事项,或者采用以武汉为代表的“出让为界,前分后合”的管理模式,即以出让为界,出让前由土地局负责,出让后土地的转让、再转让等均由特定部门负责。房地产物权本质上为土地物权或建立在土地物权之上的物权,故以土地登记为基础的登记自然应包含其他房地产物权的登记,由此可见,无论从现时的角度还是从法理的层面上看,我国应当尽快统一房地产登记机构,统管房地产登记的相关事宜。②

3.2 完善房地产登记损害赔偿责任制度

为保证上述赔偿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应当借鉴德国、美国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如国家可以设立房地产登记赔偿基金,即在房地产登记业务中,规定损害赔偿程序等来保证登记机关赔偿资金来源。赔偿准备金可从登记机关收取的登记费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专供损害赔偿之用,作为履行赔偿责任的财产基础。在用赔偿基金给予赔偿后,如损害是因房地产登记人员失误所致,房地产登记机关按工作人员的过错大小行使追偿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房地产登记的风险由社会分担,减轻了登记机构的赔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强化房地产登记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正在尝试建立行政登记赔偿基金制度。如《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登记费的收入列作登记机关的业务经费和赔偿基金。”第五十九条规定:“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不当核准登记,造成权利人损失的,登记机关应负赔偿责任,赔偿费从赔偿基金中列支。”可以预测,将来当这种制度成熟之后,将会为房地产登记合法有效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操作程序

3.3.1 简化房地产登记的程序,实现房地产登记的方便和快捷

我国政府机关必须改变固有观念,改变因登记发证制度而重发证轻登记,重管理轻服务的计划经济思维。变被动服务台主动服务,按登记类型提供各种登记类型提交资料清单、粘贴办事流程指南、设置咨询电话,安排专门业务咨询台,对前来办理的登记业务做一个初步的资料预审,一次性告知需准备的资料,减轻申请人的不必要的负担。还可在考虑在房地产交易买卖中引进律师,让律师成为双方当事人之间合同的实质性法律见证人。这样既可以让当事人节约人力物力,在不懂得登记实质内涵的情况下避免法律漏洞。登记机关可以减轻实质审查的压力,对律师的记业务进行形式审查,可谓一举两得。

3.3.2 发挥房地产登记的公示作用,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

《物权法》第十八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房地产登记的核心目的在于公示,即通过登记将房地产物权设立、转移、变更等情况向公众公开,使交易第三人了解某项特定房地产的物权状态。当然如果不加限制地提供查询,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登记簿的信息从事不法活动,那样权利人的利益反而会受到侵害。只有对办理登记的申请人或有明确交易意向的提供登记簿查询,才能减少房地产交易费用,提高房地产交易效率,维护房地产交易秩序。③

3.3.3 明确政府的管理规范,发挥房地产登记制度的效力

明确政府职责,区分政府管理的范围及审核标准,发挥登记制度的法律效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从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优先保护人们的基本权利角度实现产权的明确、手续的简化、费用的节省和登记的公信力。“服务型”的房地产登记制度有利于构建健康、快捷和有序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树立新型政府新形象,有力地推动房地产事业的发展。

注释:

1.崔建远著《中国房地产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

1.谭启平,《完善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的实证思考》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第 7 期。

3.程滔主编《房地产公证的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著 《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孙宪忠著 《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梁慧星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4]崔建远著《中国房地产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

[5]孙鹏著 《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6]梁慧星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7]王泽鉴著 《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王轶著 《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9]郑玉波著 《民商法问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 1980 年版。

[10]程滔主编《房地产公证的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11]肖厚国著 《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不动产登记资料管理篇8

关键词:不动产档案;查询;个人信息权;法律风险

不动产档案查询对于维护不动产交易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规章虽对不动产档案查询进行了具体规定,但在不动产档案查询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不动产档案查询的重要性

(一)是不动产物权公示效力的实现路径

物权公示原则是民法典物权篇三大原则中最具实用性的原则,与其他两个原则(一物一权、物权法定)指向对物的静态支配不同,其指向物权法对交易关系的保护[1]。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动产与不动产的物权公示方法不同:动产设立与变动的公示方法为占有与占有的转移(交付);不动产设立与变动的公示方法均为登记。为此,不动产登记直接与不动产物权的设立与变动相关,不动产登记资料决定了不动产物权的权利状态与归属。与动产占有的公示方式相比,不动产登记必须通过不动产档案的查询才能知晓不动产的权属状态及归属主体。尤其对于不动产的变动,为了保障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查询尤为重要。因此,不动产档案查询是不动产物权公示效力的实现路径。

(二)是对个人信息权的直接与间接保护

近年来,人们对不动产登记程序和信息查询的关注逐渐提升,社会各界加大了对不动产登记档案和查询制度的重视。不动产档案的查询对查询主体、查询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办的《关于明确政府信息公开与业务查询事项界限的解释》(国办公开办函〔2016〕206号)对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明确答复: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以及户籍信息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询等,属于特定行政管理领域的业务查询事项,其法律依据、办理程序、法律后果等,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调整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存在根本性差别。当事人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申请这类业务查询的,告知其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究其原因,不动产档案查询涉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民法典》第四编第六章专门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进行法律规范,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权利人对个人信息具有决定权,信息处理者有采取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丢失等安全义务。《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稿明确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并强调除本法有特别规定外,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适用本法。不动产档案虽为国家履行职责收集、存储的不动产登记资料,但因涉及个人信息权益,仍应遵守《民法典》及即将颁布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严格限定不动产档案查询主体及查询范围,对个人信息权进行直接与间接保护。《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对权利人的个人信息权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可以查询本不动产登记结果和本不动产登记原始资料。同时,为了兼顾不动产登记的公示功能及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对利害关系人的查询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制性规定,明确了利害关系人可以查询的条件及查询对象即不动产登记资料的范围,从而实现了对个人信息权的间接保护。我国也有学者对不动产档案的查询主体[2]、查询制度[3]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不动产档案查询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间接推动了对个人信息权的实然保护。

二、与不动产档案查询有关的潜在法律风险

不动产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相关登记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必须规范完善,否则,有关不动产档案的查询可能会存在如下法律风险:

(一)登记资料查询错误

为了方便权利人与利害关系人的查询,《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应当采用电子介质,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用纸质介质。随着国家对不动产登记簿电子化的要求,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也提上日程。目前,不动产档案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不动产档案查询实践中,由于数据系统的兼容问题、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时间错位、电子档案的输入错漏等,可能造成权利人与利害关系人查询不动产档案时出现登记资料信息错误,从法律适用视角,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法律责任。无论当事人在不动产交易、诉讼还是法院查封、执行或监察委等国家机关调查过程中,由于不动产档案管理者登记资料错误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查询者承担民事、行政法律责任,甚至导致冤假错案。

(二)个人信息侵权

为了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政府未将不动产登记资料作为应公开的政府信息,但利害关系人可以查询的条件及查询对象即不动产登记资料的范围,如果相关法规规定过于宽泛,可能会涉嫌违法,造成个人信息侵权。当然,法律的制定必须平衡各方利益,而不是无限制地放纵某一单方利益。权利都是有限制的,个人信息权也不例外。为了彰显不动产登记的物权公示功能,应当赋予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档案的查询权。然而,关键问题是个人信息权与查询权的界限如何确定即平衡两种权利的度如何把握?这也是对相关法规规章进行审查的难题所在。类似的探讨也有学者涉及,如何英昌认为,应从有限公开视角分析不动产登记档案原始资料的查询。至于平衡两种权利的度,应从一般查询主体、查询范围、国家机关查询目的切入,进行具体分析。不动产档案的一般查询主体包括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毫无争议的是权利人,因为权利人本身就是个人信息权的权利主体,具有法定的查询权。可能引起争议的主要是利害关系人的界定。根据《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有买卖、租赁、抵押不动产意向,或者拟就不动产提讼或者仲裁等的所有人均可查询不动产档案。尽管对该类利害关系人的查询范围限定为:不动产的自然状况;不动产是否存在共有情形;不动产是否存在抵押权登记、预告登记或者异议登记情形;不动产是否存在查封登记或者其他限制处分的情形。但在不动产查询实践中,该查询内容与其他有条件的利害关系人能够查询的不动产登记结果的差别工作人员难以分辨。而且,即便工作人员能够分辨清楚,该规定也无法防止该类利害关系人滥用该项查询权利,以有意向或拟提讼仲裁为由,查询任何人的不动产档案,造成个人信息的不当泄露,从而造成个人信息侵权。查询范围主要指可以查询的不动产登记资料范围。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登记资料包括不动产登记结果和不动产登记原始资料。那么,利害关系人能否查询不动产登记原始资料,对于因买卖、互换、赠与、租赁、抵押不动产构成利害关系的人,多数学者认为他们只需确定交易不动产的物权情况(通过查询不动产登记簿即可确定)便可确保交易的安全,因此其不须也无权查询不动产登记档案原始资料[4]。但是对于因不动产存在纠纷且已经提讼、仲裁而构成利害关系的人,学者之间则存在争议[4]。而且,原建设部《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2017年1月1日实施)与《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在利害关系人查询范围规定上的不一致,也加剧了学者的分歧。另外,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也可能造成个人信息侵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四章规定,不动产登记信息应与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海洋、国土资源、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金融、审计、统计等部门互通共享。这种信息共享的部门较多,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路径,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难度,也与有关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的限制性规定不一致。因为,上述共享部门除了公务行为还有私行为如办公用品采购、办公用房建设等,这些私行为也可能涉及不动产档案的查询。因此,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可能造成个人信息侵权。

三、防范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为了更好应对在不动产档案查询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法律风险,消除因此可能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经多因素考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动产档案管理精细化

为了减少登记信息查询错误风险,应自不动产登记资料收集始至登记资料全部归档入库止,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根据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注销档案与查解封档案环节尤其需要注意。第一,注销档案应遵循如下流程:①根据送来的注销单上档案号查找库房档案,抽档案时留出其前或后一位顺序号的档案抽离一半距离作为查找放回标记。一旦注销完毕要把注销档案和标记档案一起归位排列整齐。②核对档案存根要“七看”:一看是否有效,二看人名是否一致,三看证号是否正确,四看地址,五看面积,六看是否查封,七看是否有遗失补证。③注销章扣在存根明显空白处,并在注销章内写明年月日,让人一目了然。注销章下方紧接着要扣注销操作人员私章。④注销完档案,存根和注销单要放在首页以便查询核对,如有交易存根和抵押存根同时注销,交易存根放首页,证明此档已全部注销。如果抵押存根先注销交易未注销,交易存根仍放首页,证明此档已还清贷款,此证还有效。第二,查解封档案应遵循下列流程:①根据档案号提取档案,核对档案有效性。②核对不动产证号、人名、面积、地址。③查看是否存在查解封,是否存在遗失补证,关键看是否多次查解封前后关系,分析档案目前有效性,如实告知前来核档人员。④核对完毕确认无误后,在查档证明上签字写上当前日期,最好标注时间节点。⑤档案查封解封完毕,随后有法院查解封裁定,执行通知书和窗口查解封移交单送达库房,需库房档案员及时存放到相应档案内,避免档案核实误差。⑥窗口送达查解封移交通知单应按接收时间填写日期并签名。⑦在存放法律文书解封移交单时,注意核对解封单上对应的法院执行文书编号、查封文号与解封文号一致,若有不同查看法院执行通知书和判决书内容,如有异议请与查解封窗口及时沟通核实解决。⑧特别注意,如遇查解封卷宗较多,请按接收卷宗时间排序。最近时间排最前,查封件对应解封件法院文号一致,判断是否还存在其他查封,注意看清查解封备注内容是否已经拍卖转移。

(二)修订相关规章制度

对于因不动产档案查询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侵权的情况,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规、规章的审查、编纂,修改可能与《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相抵触的规范,并对相关法规、规章规定进行限缩性解释。一是修改或删除《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不动产档案查询实践中,利害关系人往往要求权利人同时到场进行查询。权利人与利害关系人同时到场查询所承担的交易成本,相对于个人信息权益被侵犯的风险来说,应是可接受的。至于拟提讼、仲裁的人来说,最好能增加限制条件如对方的身份证复印件或不动产登记证复印件等。二是明确废除原建设部《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2017年1月1日实施)。由于国务院机关改革,建设部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职权已转移至国土资源部及自然资源部,为此,相关规章的废除清理工作已迫在眉睫,以免引起实践应用中的混乱。三是慎重权衡多部门不动产登记信息互通共享的利弊,严格限定有关国家机关不动产档案查询的公务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6.

[2]赖俊峰.试析不动产登记档案信息查询主体界定[J].北京档案,2014(10):24-26.

[3]张海峰.我国不动产登记信息分类查询制度:现状、困境与完善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88-92.

[4]何英昌.有限公开视角下不动产登记档案原始资料的查询探讨[J].档案管理,2020(5):37-40.

上一篇:初中数学的动点问题范文 下一篇:房屋改造加固工程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