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0 16:26:26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1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空间布局;策略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4]钟旭.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24-125.

[5]郭锁根.现代文博馆展陈空间设计方法探析[J].文化产业,2020(6):21-22.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2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空间;陈列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29-01

一、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设计工作,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其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实践水平,从而为博物馆良好整体效果的取得提供最为可靠的保障。

二、博物馆建筑特点

博物馆建筑在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品,它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性和存储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不同风格的体现,但归根结底,博物馆的功能性是需要首先明确的。很多博物馆是将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历史建筑的构造不能改变,因而其内部设计就需要特别严谨地去进行规划,既不能伤害到原有建筑,又要符合博物馆的功能。但又正是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能用作博物馆建设,才有了更多新的专门的博物馆专门建设了起来,按照博物馆的设计规划来说,新博物馆是完全按照博物馆的收藏参观功能来设计的,其内部空间不应该出现利用和规划问题,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新盖的博物馆依然存在内部陈列设计问题。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研究和服务,其馆内的陈设设计必须符合这些要求。博物馆内大部分都是珍贵文物,因而博物馆必须要坚固,有一定的防震防灾能力;在博物馆内部布局中,要考虑到爆五官的功能空间分类,将展示空间、服务空间和收藏保管空间划分合理,比例适当,尤其是各种区域的链接和路线,需要具有人性化的设置。博物馆内部的陈列设置也要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体系来进行分类。

三、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要求与发展

1.设计定位

博物馆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在满足功能属性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博物馆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好的博物馆建筑一定具有突出的艺术性。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应该尽量贴近博物馆的藏品文化。

2.功能划分

博物馆作为功能指向性尤为明确的场所,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功能设置应该首先得到保证。传统博物馆的基础功能包括:典藏维护、展示、研究、教育推广这四类,现代博物馆早已经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功能组合。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个性突出的优势,灵活搭配多种功能。

3.环境心理

国有博物馆基于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总是将空间设计得严肃、高大,希望游客产生敬畏的心理。实际上,中国人对艺术品的喜爱和感受,主要表现为把玩和参与,关注的艺术藏品是玉器、瓷器这类可观可玩的日常用品,因此,博物馆空间并不一定是越大越气派就越好。大部分的博物馆建筑,受制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无法从外观上吸引人群,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功能的多元化、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科技元素在内部空间中的渗透。在空间的设计上应该以考虑游客心理为主,减少教化的目的,着力营造人与藏品之间平等的交流环境,将设计注意力从视觉美学转移到体验美学中去。

四、陈列空间设计方法探讨

1.清晰的空间格局

在现代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上要完成传达信息的功能有很多途径。我们如果把整个展示空间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媒体,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对于空间设计是一个重点。空间设计具有自身的四维性,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组合性、流动性和功能性。展品的空间概念是以参观者的内在需求为前提的,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以参观者和展示物品的需要而存在。为博物馆建立一个优秀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参观者是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一个流动的元素,因此我们在设计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参观者在空间活动中对参观效果的影响。有人的空间和没人的空间、喧闹的空间和安静的空间给参观者的感觉是不同的。在对博物馆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分析好非理想化的状态,要解决好在这个参观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博物馆的陈列空间需要清晰的空间格局。

2.合理的动线设计

动线主要是参观者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的运动的轨迹,运动轨迹的时间顺序就是总的动线。博物馆空间设计动线的确定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设计的动线图是矩形,我们根据实际的调查,有的观众就会仅仅注意一面墙的展品,忽视了其余三面墙的展品而匆匆离去,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人体运动少走路的经济法则制约,无形中就减少了对陈列品的注意力。所以,参观者对于参观方向的盲目性,也是引起观众疲劳和心理不安的因素。动线的设计要做到重点突出,布置合理和方位明确,以动线的设计来增加观众的参观时间。

3.合适的陈列氛围

博物馆的氛围给人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印象。一个优秀的设计能够使参观者一开始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就会被博物馆的文化意象所感动,激发出参观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师们对于陈列展品的理解和与项目策划人的有效沟通,会通过不同的色彩、灯光和造型的结合,负责任地设计出合理的陈列氛围,让参观者在这一氛围中获取知识,感悟情感。

五、提升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有效策略

1.以人为本的陈列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对博物馆的空间进行科学的分割和陈列设计,当然,这需要在藏品安全性考虑的基础上来实现。博物馆的空间一般比较高大,有很大的设计自由性,这也考验着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首先在参观区域的分割和参观路线上,要符合人们的习惯性心理,如从一层到逐渐上楼、从进门开始是引导类参观等,整个博物馆需要有一条主线将参观者的参观路程做成合理的规划,这样有利于参观者尽快进入博物馆的参观状态。

2.陈列设计从局部设计向整体设计转化

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方向是陈列空间的合理规划,主要是从对局部空间的重视转向对整体设计的规划和重视。设计师需要从博物馆建筑的整体功能出发来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解构和重新塑造,将各部分的关系融合进统一的整体又各具风格,达成空间组合形式的一体化。

3.陈列设计的多元化效果实现

陈列设计的多元化指的是陈列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其陈列的基本功能,还要考虑到展品整个区域和整个博物馆空间的协调性、展品和展品直接的协调性,还要处理好各个展示空间的关系,要满足除了展品陈列之外的其他要求,如参观者的了解需求和学习需求,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来进一步保护展品或者让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展品。在多元化效果的实现上,可以利用影像、声效、灯光、模拟场景展示等效果,来让参观者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4.陈列设计要体现时代感和创新性

时代感是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而创新性则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博物馆陈列设计也要求设计师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结合博物馆的基本要求来实现现代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极具创造力的展示特色。包括在建材、灯光、橱柜、玻璃的使用上,以及其他展示道具的借用上,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有意义地创新。

六、结束语

通过对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设计工作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重点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博物馆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设计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小溪,申亮.现代博物馆的室内陈列设计[J].山西建筑.2014(08):88-89.

[2] 丁晓愉.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J].建筑创作.2014(10):115-116.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3

一、“娱乐教育”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一)上海城市历史博物馆

以世界的上海为主题,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增识博闻的教育功能,在乡土教育的基础上,向考古知识、底层知识、科学常识等内容延伸,体现参与娱乐的休闲功能。

(二)世界宗教博物馆

该博物馆位于台北永和市。以生命信念为主题,馆内收藏包含了佛教、台湾民间信仰、印度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全球各地各式宗教文物展览及其信仰介绍,同时通过从展示品和体验设备,用心去感受不同生命经验,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也做出许多设计,让每个参观者都能有切身的体验。

(三)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

以螺旋结构中设计了两种展区层,“传奇之旅”展区层和日光照明的“典藏之旅”展区层。设计精巧之处在于将不同的空间设计理念相互结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倾斜的面和线赋予空间以流动性与导向性,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倾斜的线和面与规则的曲线相结合,使参观流线相对灵活和便捷,并加强了不同主题展厅间的连贯性。

(四)德国通信博物馆

德国通信博物馆举办的“事务中的信息”专题展,大约270件精选生活方面的物品通过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陈列出来,参观者在展厅中遇见由伸缩式支架支撑在地面上,好像来自于外星球的铝制展具。在这样的人与展具的一个互动过程中,参观者的兴趣得到了一定提升,展具不仅仅是展品的附属,它同时也融入到展示的内容与主题中来,成为展品与人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娱乐教育”对博物馆展示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一)展示内容设计

“展示内容设计是为了实现陈列的目标,根据陈列的客观条件和观众的学习状况,对已有的事物,即博物馆的实物收藏、文献、影像、自然标本等,以及人们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即有关事实的本质及规律的概念化、系统化的知识和对事实的价值及意义的评价等,进行重新建构,并选择最适宜的交流手段。”

“一个展示设计的成功和失败,展示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是根本。”“娱乐教育”对展示内容设计的要求,正是给予板块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明确的展示目标,对目标观众群体有明确定位,有新颖的表达角度,生动和吸引人的情节,着重创新,突破固有内容衍生到其他领域内容中,充分发挥展示内容的内在价值,重点展示展品背后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二)展示空间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像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因此,设计师中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

(三)展具设计

展具是展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展品陈列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有可安置、维护、承托、吊挂、张贴等陈列品所必备的形式功能,同时构成展示空间的形象创造独特视觉形式的最直接的界面实体。从展品陈列的三项基本原则"观众至上、突出展品特性、适合的主题"出发,在满足展品展示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设计理念.所以,在展具设计中设计师要将展具设计与展品本身以及展品背后的文化相融合,充分表达设计主题,使不同类型展品都能得到独特的、充满趣味性的展示,这也是提升展示内容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四)展示方式

到了21世纪,博物馆的活动与关切点随着社会环境变迁而调整。如何充分发掘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成了全世界博物馆学界的研究重点。博物馆概念再次变革,其不再是保存藏品的空间,而是为参观提供全方位感知的合作者。与许多“我展、你看”的单向展示方法相比,互动式的展览可丰富观赏的内容,延长观众逗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强调了展示者与观者的交流,更易吸引观众的兴趣.

三、对中国电影博物馆展示设计改造的启示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改造内容以电影文化为主线,结合目前电影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陈列形式上开拓创新,力求在展览中将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以达到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展览目标。

(一)展览定位注重现实针对性,展示内容具有创新性

通过调查得知中国电影博物馆受众,遍布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少年为主,改造时针对这一点提出"电影探梦"的主题,以轻松欢快氛围吸引青少年同时,丰富的展示内容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二)采用动态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

“博物馆疲劳”是近年来常提到的,在对中国电影博物馆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后发现,“博物馆疲劳”现象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特点,在改造设计中改变原来展示空间形态,缩短部分展线,设计主负两条参观流线.这样的流线设计,让参观者有多种选择,不同参观路线体验不同参观感受。

(三)新颖立面版式设计,提升观赏性

现有的中国电影博物馆部分立面版式设计形式单一,“图片+文字”的重复出现也是让参观者易产生“博物馆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变这一缺陷在改造中,立面设计围绕主题“电影探梦”提取每个展厅不同关键词,行成个性鲜明的独特设计。

(四)以最人性化的展具展示内容,使展具更好的服务于人

在展具设计方面重点放在人性化上,在常规展具基础上添加一些辅助设施,如放大镜,触摸屏等。

趣味展示方式使观者改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内容突破以“展”为主传统观念,提出以“思”为主的设计理念。以“电影是什么?”为首要问题,引发观者思考,带着问题参观展览,让其在展馆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当时在每个展厅又有系列小问题,作为参观引导,让参观者在展馆内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看到的内容,更多的是展馆过程中自己所思所想。

四、结论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4

关键词:博览建筑 社会化 建筑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0)06-0090-04

“社会化”一词本来的定义是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提出的,意思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然而,在今天“社会化”这一定义已经不仅仅用于人这一社会单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明提升,社会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参与到社会化的浪潮中。博物馆自身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肩负了一定公共性质的社会职能。当代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其职能已经不只是一个研究和教育机构,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其成为寓教于乐的场所;馆舍形式更是屡屡创新,不仅引领建筑科学的潮流,也体现其展陈物品与设施的多样化。伴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第22届国际博协大会也将于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博物馆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博物馆作为事件性和大众性的建筑类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于是对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就不能够再按老的思路进行,不要再盲目追求其数量的增加,而要在满足基本观展功能的同时,考虑其质量的提升,要以社会和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将博物馆建筑“社会化”就是要将其功能丰富,从设计的角度去帮助它完善职能。世界知名博览建筑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形式从宫殿、神庙、教堂及达官贵人府邸,发展到躁动,多样且无风格化,可以看出人们对博览建筑形式的认知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从内而外更多的细节并没有考虑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以人的感受为重点。建筑造型仅仅是从表现博览建筑内容主题,突显博览建筑功能、适应基地环境等方面考虑为主,已经建成的博物馆除了展品本身的吸引力外,有多少会因建筑本身的魅力去俘获人心呢?我们应重新思考博览建筑如何从外在形式、内部空间及展示内容本身提升博物馆建筑的品质,为博物馆建筑的社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世博会与博物馆

世博会是文博事业的最大社会性。世博会对主办城市而言,建筑界一般关注它为城市留下什么标志性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塔、美国西雅图的太空针塔、日本大阪的太阳之塔等。可若从文博视角看,我们又会发现世博会对主办城市的文化贡献是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也即带来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感。早期的世博会由于经济、文化上运行成功,故主办方几乎不考虑展馆的后续利用,常常是世博会结束,展馆即拆除、迁移,展品由原物主收回,展会场地恢复原样。20世纪30年代后的世博会,由于开始考虑到世博会对主办城市产生的持续效应,虽世博会期间建设博物馆的现象较少,但出现了世博会后将展览转变为各类博物馆的情况。如1937年专为迎接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兴建的著名建筑夏洛特宫,现已是包括法国建筑艺术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和人类博物馆,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在内的博物馆建筑群。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建设的艺术博物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建设的世博美术馆(现为国际美术馆)和日本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均为世博会后被保留下的建筑。

20世纪末以来,由于世博会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主题性世博会越来越为主导,加之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世博会规划设计的影响,筹办世博会期间建设的博物馆也不再作为单纯的展览项目,而与世博会主题以及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相联系。如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遗产”,主办城市建造了一座巨型海洋馆,按建筑规划,海洋馆被留下了,目前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水族馆(属于博物馆的一种)。2010年5月开园的上海世博会更有将展馆的博物馆再利用的周密计划,如上海世博会园区选在上海母亲河黄浦江边,它位于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浦江两岸,其间拥有太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资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江南制造总局的江南造船厂,世博会园区1/5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原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建筑也被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已制造为“宝钢大舞台”等。上海世博会后,不仅这些利用旧工业遗产建筑的博物馆被保留,世博会的部分新建展馆也将改建为博物馆,届时不仅上海世博会的社会性会得到更大延伸,即将出现的上海博物馆群也将与城市、社会,公众一起谱写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新曲。

建筑发生的“事件性”

博览建筑越来越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建筑物,并且伴随着城市某些重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如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设计建造,中国科技馆新馆又是在北京奥运会“科技、人文,绿色”三大理念下的奥运配套建筑工程之一。建筑师对其外在形式的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从其研究或者教育的功能出发。而更多的满足观展职能与所要发生事件主题的需要进行设计。这些博物馆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同时,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尺度已经变得多样化起来,并且越来越与城市设计相联系起来,外在形式已经突破原有纪念性的尺度给人造成的庄重心理,更多的是通过外部造型去述说建筑自身的故事性。如何使建筑融入社会并使人产生与之“亲近”的欲望,可能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当人对建筑有一种认同,当建筑的存在与城市环境是那么的和谐,那么人就愿意进入到建筑中,而不介意建筑中的内容。外在形式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其能否融入社会被大众接受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博物馆建筑受争议与否的首位要素。

中国电影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主入口处的五角星,人们对电影的体验或多或少会跟“星”产生联想,不能否认它的设计还是以表现博览建筑内容主题为出发点的,但是已经突破了固有的入口形式,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娱乐场的入口,仿佛观众将进入一个奇幻的电影世界一样,让人对建筑内部充满好奇,立面幕墙选用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色彩,并让光参与了设计,除了对比搭配更加突出了一丝神秘感外,还分别代表不同的功能分区,让观众从外部就知道建筑内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广场上面一道断续的斜墙同矩形建筑构成如电影场记板的平面组合,这也是让观众能感同身受的建筑手法。

中国科技馆新馆建筑形式灵感来源

于鲁班锁,与中国电影博物馆一样,给人以智慧的联想,建筑形式很好地表达了科技这一概念。建筑外部构造形同鲁班锁,“拼构”而成的形体,让人对其内部空间产生好奇。白色与绿色的搭配更显得建筑本身的精神,眩目的穹幕球更像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一颗明珠,让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公共空间的“手法化”

内部空间是人与建筑最亲密接触的地方,使人对某一建筑流连忘返的正是它的内在。但是,不应该单纯依靠奢华的装修来实现这种吸引力,毕竟受装饰材料及使用年限的影响,再光鲜的表皮终有脱落的一天。应从空间设计本身来考虑,将建筑内部空间精心设计,它的独特才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它的魅力才可能会是独一无二,这也是体验建筑之所在。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影蒙太奇与长镜头手法。蒙太奇本身就有建筑学术语的色彩,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将这种手法回归于建筑设计中。而长镜头刚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如果每一个空间所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事件,也可以说这个空间就是一个长镜头,如何创造建筑空间的长镜头,这也是内部空间丰富的难点。

电影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件是依靠光影和色彩来塑造的,虽然建筑装饰材料统一采用黑白灰色系的固有色,但是由于建筑主要玻璃幕墙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胶片拼接而成,于是色彩斑斓的光线就过滤和映射到内部空间,造了奇幻的效果。投在空间中的巨大影子亦真亦幻,观众在空间中显得又那么渺小,穿梭于不同空间之中,极像是与光影巨人在捉迷藏,让人仿佛回到了游戏的童年。

中国科技馆新馆继续将“拼构”这一手法延续到了室内空间,同电影博物馆一样,以色彩吸引着进入其内部的人们。白绿相间使得室内空间如同从室外空间延伸进来。较之老馆,明亮宽敞通透可能是新馆的亮点。公共空间也毫不吝啬它的尺度,以致使空间六个面用相同的手法去表达拼贴穿插,极像是成为鲁班锁的内部一样,让观众又多了份直接的游乐场似的体验。

功能类型的“娱乐化”

博览建筑逐渐已经成为新的城市消费增长点,虽然大多数博览建筑属于政府公益性场所,但是尽可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将大众吸引到建筑中产生消费已经成为每一个场馆解决自身收支平衡的主要来源,除了有展品自身吸引力外,场馆休闲服务设施是否配套,已经成为博览建筑有无竞争力的重要法码。

中国电影博物馆因为其展览内容的特殊性,除了有其它博览建筑场馆中例如商店、咖啡厅等辅助功能空间以外,还有一个现代化的电影院,此影院同时拥有巨幕和数字影厅及多个普通影厅,这在国内也一流的影院设施。这也使观众参观完电影相关展品外,可以继续留在博物馆内成为可能。以相对低廉的票价看时下最新的大片,消费也就成自然。

中国科技馆新馆对其设施的娱乐性考虑直接体现到它的展品上,丰富的科普展品不仅在教育大众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观众直接产生互动,真正的做到了学与玩的结合。科技馆的展厅更像是一个超大的室内游乐园,突破了传统展与观的一对一关系,这会成为吸引观众到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排除市场经济因素的深度思考,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新馆已经很好的将博览建筑与娱乐建筑相整合,给中国建筑师在博览建筑设计理念及社会文化认知中开辟了一条新路,功能类型的寓教于乐其实就是将单一的博览建筑博展功能更加丰富化,以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增加其它功能,让博览建筑真正成为一个城市大众集聚的中心,这更是博览建筑发展的方向。

结 语

博览建筑的社会化问题是一庞大的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对文博题材与现念相结合的再思考。在博览建筑服务社会各个层面且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筑师也必须与时俱进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新心理需求。博览建筑作为建筑社会化的代表之一,一定是走在设计理念转变的前沿。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5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

自古以来,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积累了大量文物资源,让我们更加真实、近距离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足迹。当今,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希望通过博物馆中的文物,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其中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发挥自身文化传播的主要职能,不同的方法、手段诠释和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加强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

1 历史类博物馆概念

所谓历史类博物馆,主要是提供历史、动态及文物照片的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更多强调的是文物保存、展示与介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等。历史类博物馆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发挥艺术文物的媒介价值,宣扬到海外,吸收各国古今文化艺术。

2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

2.1 空间陈列方法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空间需要具备清晰的格局。通常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特点,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控制观众的注意点,形成系统的参观路线,增强观众对历史时间及其相关事件的印象。目前,对于空间格局的划分方法有很多,博物馆不同,其自身形态、色彩等要素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动线是观众进入博物馆后空间移动的轨迹[1]。历史有先后,决定了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可以从动线着手。详细来说,首先,根据展品内容,科学安排动线走向,在参观者脑海中形成历史体系;其次,尊重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促使动线与空间布局协调统一;最后,从本质上来看,空间、时间、动线及平面要素是独立的,但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同时兼顾,才能够提高博物馆陈列设计完整性。

2.2 突出地方特色

陈列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博物馆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博物馆内馆藏物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每件藏品背后都蕴藏着历史。因此陈列设计中,应积极融入地方特色,运用多层次陈列手法展示历史某个时期不同层次的文化。如我国荆州博物馆,展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后推出了《古代漆木器精品展》等多个具备浓厚地方特点的展览。通过上述陈列及展览,人们能够了解到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向人们展示了江汉平原以往的社会面貌。

陈列是多学科整理研究的成果,新时期下,为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可以确定陈列主体,并采用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复原处理,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及价值,继而深入到观众的内心当中。如上文介绍的荆州博物馆,可以在陈列时围绕着楚文化主题,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陈列风格,不仅能够突出地域性优势,又能够避免雷同现象的产生。

2.3 内容与形式结合

内容与形式是陈列必不可少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对于内容设计,设计人员要及时了解当前学术研究动态,汲取最新成果,丰富陈列内容。而对于形式来说,应参照前者,准确把握陈列的思想、风格,形成统一的整体。我国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博物馆内内容非常丰富,这也造成了一些博物馆陈列过于相似,缺乏新意。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与梁庄王墓都采取了专题陈列形式,并未将二者的特色呈现出来,不利于文物内涵充分体现。这种陈列方式我们并不赞成推广[2]。由于陈列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让观众通过可视方式和方法,领略与文物展品接近的风貌,将静态文物转变为动态接触,促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4 加强陈列评估和监督

对于博物馆陈列的评估,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上对陈列相关性、效果等进行判定和评价。全面、系统的评估,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陈列中不合理之处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如内容评估,能够对陈列主题进行判断,不断提高陈列有效性。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为日后陈列提供更多借鉴和支持[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专门成立监管部门,对陈列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评估结果,帮助本地博物馆进一步明确陈列项目目标,不仅能够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且为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博物馆建设及发展,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更多新陈列方法。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21世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历史类博物馆陈列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虽然在内容及形式获得了更多灵感,但是人们对陈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陈列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其能够决定博物馆宣传与教育功能。因此各地方要加大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博物馆陈列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收藏、陈列与研究有机整合到一起,不断改善和优化博物馆陈列效果,从而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罗军.关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J].沧桑,2014,(04):153-155.

[2]陈英.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J].才智,2015,(29):370.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6

实体博物馆是指按照某一主题, 将文物、标本等物品陈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配以辅助展品或艺术形式, 有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四、结语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1) :90-92.

[2]土裕昌.数字化博物馆的探索[J].甘肃科技, 2005, 21 (5) :83-84.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7

【关键词】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空间;传播;美学

前言

博物馆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程度。一个文化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往往博物馆的种类和数量也非常的多。无论从博物馆的建筑和内容来看,博物馆都是一个国家对自身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兴的载体不断涌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设计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量的增加,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化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博物馆设计方式由于历史等原因,主题过于严肃,各类博物馆中的展示也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以作品展示为主体的方式,他们希望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掘展示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展示信息中的潜力,用来提高信息传递的质和量。

一、互动展示空间的概念定义

在艺术设计中,三个分支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然而博物馆中的互动空间设计在这几个设计中又都占到了特定的比例。从互动空间中的展示作品中看到,他近乎于视觉传达的部分,从空间造型中看,他又具备建筑,室内空间的特点,可见他即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多维性的科学艺术性的综合特点。

建筑中的互动空间是指在建筑中给人们用来交往信息或者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它是建筑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互动”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新兴的资源,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空间塑造中的思想与方法。博物馆中的互动空间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虽然起步很晚,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新的互动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互动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为满足人们对新兴文化的需求,互动空间设计正向着以人为中心,交流互动的方向发展,更多设计。

在本文中,将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引入科学领域中的这个互动概念。在博物馆的展示过程中,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影响的现象称为互动。而博物馆中的那些有意识的互动的空间就是互动空间的设计,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种互相作用的关系,达到信息的完美沟通。

柏林科技馆内部

柏林科技馆内部

二、传统的基于实体化的互动空间

通过制作过程展示就是指以某种物品的生产或者发展作为时间轴,随着时间的经过,从而展示各个不同时间段的主题资料材料技术的变化。例如展示相片就可以把相片是如何做出来的过程拿来进行展示。这种展示必定不能只是拿出一连串的图片或者实物。若果在制作的过程中予以观众的亲身参与,动手制作等手法则会是比较成功的做法。

德国科技博物馆的特点,是通过展品显示了科学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以动力为例,陈列了由原始的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到蒸汽机,水轮机,发电机,内燃机和气轮机等一系列动力机械。陈列的运输工具,从原始的雪橇,独木舟,各种畜力车开始,经过机动车,机帆船,以至新式轮船和气垫船。从模仿飞鸟的风筝开始的航空工具,经过气球,滑翔机,飞艇,一直展示到进步螺旋桨飞机,最新式的喷气飞机,宇宙飞船。采炼发展史的展品,包括从模拟煤矿巷道中塑料人操作的原始撅煤方法直至当代最新式的采煤机。馆内展品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本来面目,使观众对科技发展历史有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这个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具有很大特点,鼓励观众自己动手进行各种模拟试验,从亲身实践中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观众可以用按钮操作的展品有4000多件,所以又有“按钮博物馆”的别称。

三、现代的基于虚拟化的互动空间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数字技术将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就博物馆设计而言,互动式数字展示摆脱了传统实体展示的种种局限,它本身具有的互动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展示手法,使观众充分享受到了全新的展览。事实上,互动设计是博物馆设计中多媒体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互动性若是使用在展示多媒体的传播上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首先,他强调了观众的优先权,互动多媒体展示可以用来收集观众感兴趣的信息,并回馈观众。互动性也可以给观众拥有自的感受。当观众面对一个交互式的传播内容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遇情况们决定他们要花多少时间参与。另外还能建立观众的联想力,当一个主题被提出来的时候,人们容易吧相关的想法或者事情作比较,互动式媒体帮助观众在主题与自身经验之间,建立一个互相联系点。最后,互动式空间还能够整合信息,我们把传播内容,采暖管一个简单刚要是的图片转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环境。这个处理方法,可以真正的处在交谈式的环境中。

格拉茨艺术博物馆(Kunsthaus Graz)就是作为一个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互动媒体。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形似海参又如外星生物的这座博物馆是Archigram理念的另一个具像化产物。

这个建筑最吸引人的部分就在他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他的立面幕墙,他的立面幕墙由1066块亚立克玻璃构成。整个博物馆透明玻璃表皮内的BIX发光装置会在夜幕降临之后将整个建筑变成发光体,且不断变幻自己的光形态,这也是基于Archigram当年“信息交流显示”的建筑理念。这个被称作为BIX的智能系统是装在墙上的一个光和媒体的装置。他使得这个幕墙像一个电脑屏幕一样去传播各种信息,就好像是这个城市的广播,把信息源源不断的发送给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独立的照明系统构成的这个系统是最为突出的概念。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城市环境中的互动装置。在这个建筑中的互动空间Needle,作为这个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承担了建筑与来访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外部环境与建筑的连接的任务,在这样一个既可以观景,又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中,一下子提高了来访者与建筑之间,建筑与外部之间的亲切感。

不论是在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互动空间中,不论是介于实体的还是数字虚拟的互动空间,他们的设计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寻的。然而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出一个适合来访者参观互动的空间。

KUNSTHAUS内部

四、总结

进入新的世纪,互动空间的设计俨然成为博物馆设计师们最为重视的方面之一,最后我归纳总结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随着新的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提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在未来的博物馆空间展示中,设计师们要尽可能的从空间造型,灯光,色彩等出发,创造出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使来访者可以舒适的进行参观,把博物馆当成一个能够更多地进行休闲,娱乐的地方,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汲取知识。通过博物馆的互动空间,对展示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进一步地发展和谐的展示空间,对于博物馆的展示而言,应该进一步的深入到来访者对于这个空间的心理需求上去,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设计师,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从色彩照明,文字到空间的情景塑造出发,构建一个让所有层次的观众能够适应的场所,这样的环境才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访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营造一个互动的博物馆参观经验,传统的博物馆的互动空间的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到了展示的手法,常常局限于某一要素,比如说科技方面,这就陷入了一种单方面的信息表达的境地。我们只有从全局出发,从整个互动的空间出发,设计一种多元的互动展示空间,透过多重的感官的刺激,使观众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反应他们的感受,得到一个反馈,从而去做出变化,并且进一步进化,成为博物馆未来展示赶紧的一种参考。

在当今的博物馆设计中,我们设计者唯有营造出一种互动的展示空间,使博物馆自身能够不断地新型更新,才可以让观众对博物馆持续的保持兴趣,从而进一步传播社会的文化和信息,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小明.《从传播模式看展示设计》《装饰》2004.11.

[2] 威廉·J·米切尔.《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吴启迪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 赖常华.《商业空间展示的数字化语言》《科技信息》,2003.

[4] 吴诗中.《信息时代的展示与环境艺术》[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篇8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大唐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是在西市原址上在建的、原真性保存“西市遗址”的博物馆和反映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的主题博物馆。调查发现,西市博物馆的公共大厅在使用效率和空间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参观者较高的评价,为该类博物馆的公共大厅设计提供了许多参考价值。

一、功能节点分析

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成L形,18m的通高大厅空间遗址本体密切相关,同时在承担着人流集散、票务安检、休息等候等公共服。50m见方的十字街考古遗址是整座博物馆保护与展示的核心,与汉阳陵博物馆的设计类似,遗址被封存在玻璃板下,让参观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车辙、水沟、石桥等残迹,继而得以从个人尺度来体验当年西市的实景,而又不影响大厅空间的使用功能。

西市博物馆的公共大厅可以划分为门厅区、遗址展示区、节点空间等数个24m×18m的功能单元(如图2所示),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外部模数理论”, 20―25m的模数是人际间存在联系的临界值,因为在此范围内人们可以辨别人脸,听清对方的声音,进行视线和语言的沟通。顶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为了模拟再现唐代西市十字街街道空间感受,同时创造形成适于交流的的空间,将大厅的宽度控制在25m以内,并且每隔24m设计空间节点,形成人性化而又富有节奏变化的空间效果。

二、空间尺度分析

设计中面对的难点便是如何延续历史的小尺度,窄空间,并彰显其商业活力与影响力度,在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体现出西市说具有的历史叙事价值。通过合适的尺度判断和选择,地下遗址、参观者、地上空间三种之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和互动关系。(图3)

建筑设计在切实保护隋唐西市道路、石桥、沟渠和建筑等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创造性地保护和展示了隋唐西市十字街遗址以及十字街原有道路格局、尺度、规模及氛围。通过采用尺寸为12m×12m的空间模数单元,既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展览单元;也可以组合成大空间。将隋唐长安城里坊布局、棋盘路网的特点,贯彻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始终。立体的还原唐西市历史街道的真实尺度与空间感受。表现隋唐长安城市与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以及唐代西市的恢弘气势与繁华景象。

三、人行流线分析

在对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调研中,分别记录了公共大厅中儿童、成人、老人三种不同年龄段的参观群体的行走路线,以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通过这三种人群在公共大厅内的行走路线图可以看出,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参观者以成年人为主,老年人次之,儿童最少且多为随同父母参观。在行为特点上儿童的行走路线更加自由多变,这与儿童本身的好奇心、多动性的特点相吻合;成年人的行走路线较为多元化,对空间中的展陈、标识等停留意愿更强;对比来看,老年人的行走路线,无论是进入路线还是出馆路线相对来说都较为单一,现场观察来看,老年人更喜欢结伴而行,在公共大厅内的停留活动也主要是等同伴,表现出与儿童相反的行为特点。

四、自然采光分析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公共大厅采用全玻璃顶覆盖,采光面和地面的面积比(即窗地比)达到了1,采光面和单侧墙面的面积比例(即窗墙比)甚至大于1,因此室内的自然光线十分充足,光线强度基本和室外环境保持一致,即使阴雨天也不需要人工补充照明。同时,采光顶全方位接纳自然光线,无光线死角(自然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室内光线照度分布也较为均匀。

大唐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的顶面通过结构或构造要素的重复和变化取得韵律感,不仅在空间上有一种韵律变化,在时间上也体现了强烈的光影韵律:大厅屋顶界面的结构杆件在墙面、地面上的投影成为动态的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方位移动,富有韵律感的光影变化使得古老遗址和现代建筑空间融合在一起,空间表情显的极具感染力,大大增添了空间魅力。

五、材料与色彩分析

西市博物馆为了对话遗址环境,其围合界面全部采用土黄色带有夯土肌理的仿石材的材料;该面板采用关中地区的典型色调,其泥土材质和拉夯土肌理与土遗址本身的美学特征形成一种强烈的对应关系。泛着泥土气息的围合界面、创造光影韵律的屋顶界面和展示遗址的玻璃地面形成一种空间的叠合效应,与博物馆本身的遗址环境和古都西安的文化环境对话和融合,反映出其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表达。

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和追求目标之一。环境行为学研究对于指导博物馆的公共大厅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中利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对使用者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得越细致透彻,就越容易创造出舒适度和满意度更高的环境空间,以求真正做到博物馆公共大厅的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克成,肖莉.西安唐西市丝绸之路博物馆[J].世界建筑,2010,10.

[2]茹雷.长安余晖――刘克成设计的西安大唐西市及丝绸之路博物馆[J].时代建筑,2010,5

上一篇:生物燃料行业研究范文 下一篇:智慧校园文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