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5:19

美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卓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英文简称:NCAA)对全国大学竞赛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以及美国各大学微观层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同时,作为联系NCAA和各大学之间的中间环节一一美国大学体育联盟(conference)的中观组织与协调在大学竞赛活动开展和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大学的体育竞赛是靠学校与学校之间组成的体育联盟来实现的,大学体育联盟的竞赛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核心,大学体育联盟才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得以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也是大学体育通向职业体育的桥梁。

NCAA及其下属大学体育联盟虽是业余体育运动组织,但市场开发的步子迈得却很大,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据估计,2000~2001赛季NCAA篮球联赛仅电视转播权一项就有2.56亿美元收入,许可证和专利使用费也有2300万美元入账。目前,NCAA的下属的52个I级大学体育联盟中有16个运动项目开展了体育联赛。但只有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这四个项目真正的成为体育竞赛市场的主角,这四个项目无论是在哪个联盟中,都能够吸引绝大部分的体育观众,几乎垄断了庞大的竞赛市场,创造了令人吃惊的体育产值。再附加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业的间接经济产值,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美国大学体育联盟的市场开发主要依托竞赛市场的开发。体育联盟的体育竞赛联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科技、文化、交通、经济等等的方面,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息息相关。美国著名的运动管理专家赛德利.戴姆西连续担任NCAA主席,他呼吁回归教育,禁止学校体育场馆挂宣传广告。严格规定学生运动员的学时数。但是这并不影响NCAA及下属大学体育联盟的市场开发,2004年,NCAA和CBS之间关于电视转播合同的谈判取得成功,这份合同价值70亿美元,包括11年的媒体和营销权。合同使NCAA可以提高给旗下体育联盟的收入分成,从而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机会。戴姆西还细化了总部人员的职责,提高了技术应用水平,从而使总部与联盟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有效。调动了联盟成员学校的积极性,有利于体育竞赛市场开发。

美国大学体育联盟市场开发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开发。“有形资产”一般是指企业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资产,体育联赛的有形资产开发包括门票销售、体育联赛电视转播等,“无形资产”一般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广义和狭义无形资产,广义无形资产包括“企业形象、企业营销关系网络、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企业文化、企业战略规划与政策、企业人力资源;狭义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企业版权、土地使用权、非技术、商誉、特许经营权、企业优惠合同等”。

美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四、结语

美业的认识篇3

知识产权之于美国

美国之所以如此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穷追不舍,是因为知识产权对于美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经济意义。2006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宣称,知识财产占美国企业全部价值的三分之一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知识产业的就业人数达到1800万。如果仅就狭义的知识产权业――版权业――而言,2002年,该行业对美国GDP的贡献达到62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就业的4%。同时,版权业也是美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所谓美国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立足于知识产权。而美国认为,盗版和侵权等行为使其遭受了巨额经济损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一份文件估计,知识产权犯罪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20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

其次,保持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某一领域拥有了知识产权,就拥有了这一领域的控制权。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产权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众所周知,正是凭借在高新技术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美国才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占有优势地位,成为某些知识产权的垄断者和提供者,并因此享受着巨大的经济利润。美国为了维持这种优势地位,竭力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制度的建立来防止尖端技术的流失。美国非常清楚,一旦在全球范围内放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因此大大削弱。

最后,维护美国贸易政策的权威,收获通过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在二战后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美国把知识产权列为其贸易政策的关键部分,以创造一个更加尊重知识产权的国际框架。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WTO谈判所达成的一揽子协定,如期提高了美国发明人和知识产权持有人在海外获得和维护平行权利的能力。就国际体制而言,美国现在缺少的不是制度,而是对制度的落实。美国必须紧盯其它国家的履约情况,以真正确保美国的利益。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美国更是不能放过。

中国法律层面的应对措施

由于美国在WTO对中国提出诉讼已是既定事实,不可逆转,中国只能按照WTO的相关磋商程序逐步展开应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应对政策没有弹性。从法律层面而言,中国可以通过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对美国的有关指控进行条分缕析,以便取得法律上的优势。

美国对中国的指控集中于两大方面,其一为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其二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的特定措施。

必须承认,在市场准入的磋商问题上,美方确实占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处于主动地位。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承诺,在入世后三年内必须完全开放贸易权,但美方认为,中国政府关于电影制品产业管理条例等十项文化产业的行政法规并未开放对外国文化产品的贸易权,外国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和中国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美国用以说明的案例中有中国的外国电影进口政策。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的客观差异,中国目前对外国电影的进口确实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中国《电影管理条例》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电影进口业务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指定电影进口经营单位经营;未经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电影进口业务”。美国认为,该条排除了美国企业或个人在电影产品上的贸易权,损害了美国电影行业的商业利益。

但中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因为中国可以力争上述规定并不违反已被纳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协定的伯尔尼公约第十七条规定。该规定是:“如果成员国的主管当局认为有必要对于任何作品或制品的发行、演出、展出,通过法律或条例行使许可、监督或禁止的权力,本公约的条款绝不应妨碍各成员国政府的这种权力”。中国可以据此解释,中国现行法律既没有违反WTO的相关条款,也没有歧视对待WTO成员国的版权作品。

如果说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中国的赢面不大,那么在第二个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方面,中国的胜算则比较大,以至于连美国贸易专家都认识到了此点。著名的中美贸易专家尼古拉斯・拉迪就曾表示,“美国输掉的可能性很大”。

确实如此。美国在涉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的特定措施磋商请求中,提及的首要问题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规定的惩治盗版和假冒注册商品商标的刑罚门槛。美国特别针对今年4月5日两高院把盗版的刑罚起点从非法复制1000张降低至500张的司法解释这一条上。美方认为,该刑罚起点(500张)下的盗版行为,也符合TRIPS第61条要求各成员国应对构成“商业规模”的蓄意假冒商标和盗版的行为规定刑事程序和处罚,而中国所设定的500张的刑罚起点成为盗版者的“避风港”,让盗版者认为只要不超过起点,就可以放心地复制和销售。

所以实质上,“商业规模”到底如何认定便构成此次中美两国知识产权争端的关键。如果美国认定的500张以下确实构成“商业规模”,那么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履行相关规定。但是,假如美国所谓的500张并不构成“商业规模”的标准,那么美国就没有理由诉讼中国违反了相关规定。

但是问题在于,“商业规模”的衡量因素非常复杂,并没有一个全球的统一标准。首先,这与国家大小和市场规模有直接的关系,两高院的司法解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其市场容量是相当巨大,与之相比,规定的500张盗版数量已是很低的定罪标准。其次,“商业规模”不仅与被侵权物品本身性质有关,而且和侵权物品的价值有关。比如,美国自身所规定的商业规模是1000美元,只有当总销售价超过1000美元者,才构成犯罪。这不仅说明美国自身也有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门槛,而且门槛并不低。如果把这一标准换算成人民币,大致为8000元人民币。显然,如果按照一张盗版光碟5元人民币计算,500张为2500元,也要大大低于美国的标准。从这一点讲,中国的执法标准已是相当严格。中国完全可以抓住此点据理力争并获得胜利。

超越争端,赢得未来

从国与国之间关系出发,不少国人可能更多的是从美国对华施压、逼迫中国妥协这一角度来观察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磋商问题。确实如此。在提出要求并希望中国解决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了其一贯的单边主义色彩,这点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很大反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此点而义愤填膺,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视野,看到此事的积极方面。

第一,此次中美知识产权的磋商是中国加入WTO五年多来,首次面对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争端解决案。以往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基本是在双边的框架下进行。对于在WTO的范围内,如何与有关国家解决知识产权争端问题,中国并没有经验的积累。特别考虑到欧盟和日本在知识产权领域也和中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并有可能学习美国向WTO提出磋商请求,中国此番和美国“交手”,对于真正适应WTO的相关规定,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练兵过程。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中国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美国对华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磋商的大背景是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美国认为,原本中国要从美国进口的知识商品由于中国国内的盗版和侵权存在而消失,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对华出口的减少,进而造成逆差的扩大。美国电影协会曾公布,2005年仅中国电影“盗版”一项就让美国损失了近24亿美元,而整个中国的“盗版”行为给美国带来的损失更是达到240亿美元。如果美方的计算正确的话,并且中国的盗版行为因为美国施压而会减少,这确实能够有效改善美国的对华贸易逆差。

第三,实现从“外压调整”型执法路径到“内生自发”型执法路径的转化。不可否认的是,早期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有鲜明的外压型特征,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此种特点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并不积极,只有存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才会被动地打击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为。甚至出现过美国政府派专员到中国的地方上进行调查后,拿着核实的详细地址向地方部门举报,有关部门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执法的案例。但是现在,中国各级政府基本上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长远来说,保护知识产权对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是从立法,还是执法,“内生自发”的成分都要比以往大为增加。

美业的认识篇4

一、 认识美术特殊属性,探讨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与学习、理解和掌握语文、数学等学科基本知识不同。学习美术知识和技法,学生既要认真接受教师的讲授与传道,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己在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去反思。从美术教学的意义上认识,学生对美术的练习,其过程实质上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此外,对于语文、数学的作业教师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因为语文尤其是数学的答案是唯一的,唯一性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而与之相反的是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则需要在学生群体之中进行,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的作用,一些知名画家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把孩子送到绘画班学习,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练习时间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交流、探讨练习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正凸显了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也是美术有效教学的一种创新。

二、 正视美术低能问题,加强有效练习辅导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技法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显著的的特性,这种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司空见惯,然而这种特性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明显的效果却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经常会发现和看到很多的学生面对美术作业一筹莫展,心事重重,不知从何下手,认为自己美术细胞少,天赋不足,不是学美术的料。在这种自责和自卑心理的驱使下,虽然竭尽全力一次又一次地完成并交上了连自己也很不满意的练习作业,但长此以往,就把自己定位在了“低能美术学生”的框架上。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板块中留下了一块美术能力低下的缺憾。笔者认为,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初中美术教学中这个突出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为此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表明:美术能力低下并不是所有学生的主流,学生美术能力的低下主要表现在美术技能的低下。

例如笔者在安排学生学习水墨画结束后检查学习情况时,学生对于“墨分五彩”、“笔有中锋侧锋”、“水有干湿之分”的知识都掌握的很好。然而当笔者拿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请学生指出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分别在哪里时,指认正确的却寥寥无几。再要求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兔子,效果更是不理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操作水平确是普遍存在“低下”现象,但学生们在美术欣赏课上的表现却是令人欣喜的,美术欣赏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幅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名画,经过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都有所了解和掌握,然后要求他们在欣赏后写一段观后感,很多学生的观后感写的还很有见解和深度。如此看来,学生似乎天生就乐意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实际操作技法的理解和接受却反应迟缓,效果较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纵观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将教学内容中的认知部分与技能部分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难度和学习所需时间的有较大的差距。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墨分五色的认知只需很短的时间学生就可以掌握,而如果要求学生正确地画出这五种墨色并较好地掌握这一技法却需要较多的时间。一节美术课的时间中学生练习的时间要多于教师讲授的时间,但这还不能满足练习的需要,因此导致练习质量不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法能力不能平衡发展,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这是学生美术技法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然而这不是关键的原因所在,学生掌握美术技法有较大的难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化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技法的传授和作业的指导。美术的练习有其特殊性,其有别于语文、数学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懂得了墨分五色,但就是不能很娴熟地画出五种墨色,这就提出了强化对学生的练习辅导这样一个问题。然而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也知道学生作业时教师辅导的重要性,但在辅导或巡视辅导时却表现出或心不在焉,或一语带过,或浅尝辄止,或敷衍了事,这样的辅导和巡视辅导对学生作业练习的作用微乎其微,与学生在黑暗中自行摸索无异,作业的失败率高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是由于教师教学存在问题造成学生美术技法低下的又一个原因。

三、 加强有效辅导研究,寻求有效辅导策略

在美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些美术教师认为初中学生美术作业应该有很大的长进了,但实际情况却还是处在比较低幼的状态,作业很一般,甚至比较糟糕。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的问题固然有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因素,但从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研究和分析,教师未能切实重视对学生练习的辅导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正视这一问题,强化练习时间内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最大程度地使每一次作业都达到最佳练习要求,用提高辅导的效率来促进学生作业质量的提升。当前,美术教师对在学生练习时间里如何有效辅导学生的研究还比较少和不够深入,因此提高教师辅导学生的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次作业最起码要进行二次精心的巡视辅导。首次的辅导是作业开始的阶段。因为每次学生作业的时候总会有人在构思构图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类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如果不及时地指出和加以纠正,那对后面的大量练习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即使努力了,但作业成功的机率也是很小的。所以,教师在学生作业开始时要快速巡视一遍,如果发现学生在画面构思布局不正确之类的问题后要及时地面向全班学生公开纠正,这样可以为学生作业的成功开一个好头。第二次的巡视主要是教师观察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情况,根据学生技法能力的不同给予以不同程度的辅导,使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法得到有效落实。美术教师这样抓课堂练习效率,学生的技法必定会有可喜的提高。

就某种意义而言,初中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折射与表现。初中学生能通过现有的绘画技法,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不加拘束地大胆地创造成为美术作品。他们在创作美术作品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于其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的面貌各不相同。这种“各不相同”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辅导也各不相同,使美术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创造才能的课堂。

美业的认识篇5

教师教育思想 “学科-知识理性” 解制主义

一、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流派划分和研究基础

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分析可见,国内外学者多运用价值取向的概念对教师教育思想进行归类研究,据此,他们将美国教师教育思想划分成“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取向”这三大体系。由字面分析,学术取向指那些关乎教师的事业应具有学术性;专业取向指应以专业化的视角看待教师发展;社会取向指关乎教师的事业应具有社会性。通过对历史的客观观察可以发现三个取向的复杂关系: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思想流派既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学术性,又重视教师所需学科知识的学术性,而两者所占比例的轻重决定其思想流派的归属。而在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中,为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明教师教育思想专业发展的过程同样也关注教师教育和教育本身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教师教育思想流派划分不应以价值取向的概念为标准,这样在分析思想流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认知、逻辑的混乱。价值取向主要以个人认知和行动为逻辑起点,它是判断、评价事物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内涵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一个人的认知和实践随着时间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可能会使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从价值取向支配下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那个逻辑角度去观察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流变,则容易忽略历史的情境性和过程性。与价值取向和逻辑推演相比,“理性”则更加完善,它本身包含了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取向支配下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因此,本文试图从认知逻辑的演进过程来理性地归类美国教师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以“教师任教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为逻辑出发点,来回答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师观和教师教育理念,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第二,“专业―实践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为其认知逻辑的出发点,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既包括机械化的“技术理性”的认知逻辑,也包含实践取向的“反思实践”的认知逻辑。第三,“社会―价值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以“教育是社会变革的基础”为认知起点,强调教师的民主价值观以及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二战后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演进

1.回归学科学术本真: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初创

(1)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Conant,1893-1978)教师教育思想分析

在科南特的学术成长历程中,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其影响颇深。在研究教育改革问题时,柯南特倾向于感觉现实主义的经验方法。而这其中往往渗透着他对现实社会效能的关照,对教育民主的诉求,对自由竞争的向往。其思想形成的动力及原因与他所经历的社会的急剧变革不无关系。年少时所经历的美国西进运动,将激情与奋斗的火苗深深地植在科南特心中,而他的成长又恰处在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风靡美国的时代。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中就表现出这样的融合。他赞同教育即经验改造,认同课堂活动应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但他更重视人类文化中的基本要素在“美国的民主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故此,科南特虽然赞成进步主义的观点,但他本人却是美国20世界50-60年代要素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

受要素主义思潮影响,科南特认为,传统的教育历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政治学、教学原理等教育专业课程,虽能为未来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应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肤浅、间接而又死板的,它们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基于这种认识,他指出所谓的“教育科学”并不是科学。他说“谈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教育科学,不如谈论跟教师劳动有关的学术性科目。换言之,我要讨论的将是学术性科目――可以称之为各门教育科学或教育学科――而不是一门教育科学或教育学科”[1]。可见,科南特将教育视为依赖于其他学术学科的应用领域,这样,教师也就无专业性可谈。

(2)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特点――源于对贝斯特、科尔纳和科南特教师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

贝斯特(Arthur E.Bestor)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他认为心智训练是教育的基本责任,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教师教育的具体要求:把未来教师培养成学科专家、教师学习以基础学科知识为主、把教师培养当成综合大学共同的事务等。科尔纳(J.D.Koerner)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莱姆基金会(Relm Foundation)的资助下,他对美国的教师教育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1963年,在其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科尔纳出版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失误》(The Miseducation of American Teachers)。书中,科尔纳既对教育学科知识的学术性进行否定,又对美国当时教师教育项目的学科知识、学术水平低下进行批评,还指出教授专业知识教员的学术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同时,他也提到了要把未来教师培养成学科专家的理念。

通过对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三位著名的“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专家思想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当时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是在对美国基础教育智性水平低下的批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不同视角下具有不同的内容,相异的视角与内容间却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学术性与实践性。

①学术性

“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学术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对教育专业课程肤浅、死板、无深度且没意义的批评,对教育教授并非专业出身的批评。诚如贝斯特说“教授教育哲学课程的人并非哲学专业出身,而仅仅修习过其前任教师所开设的教育哲学课。哲学思想对教育问题所具有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思考已经被凝结成为教育教条代代相传,教课的人对教育哲学没有思考只剩下解释”[2]。而科尔纳也同样指出“师范毕业生的真正的专业表现与教师教育专业培训项目之间不相匹配,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个或某类教学专业培训具有说服力”[3]。无论是贝斯特的教师教育课程整合思想,还是科尔纳的教员联合聘请(joint faculty appointment)思想,都是为了确保教育课程能呈现出具有发展性的高学术水平。

第二,把未来教师培养成学科专家的诉求。无论是贝斯特,还是科尔纳,每一位“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支持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良师必为学者。

②实践性

支持“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所论及的“实践性”其内涵是再生的,而非复制、再现的。即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应该仅仅是教育者本人在践行他曾经所受的“专业”训练,因为这种践行是重复行为,它是学徒式的帮带方式便可完成的,这种践行理念下的课堂仅仅是教育者曾接受的技能系统化与熟练化的训练场。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践行其任教科目的内容。对实践性的这种理解是教学“常识”与“专业”之争的结果。因此,“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同时也承认学者必为良师。

2.走向解制: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在结构功能主义教师教育思想与反思实践教师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构建更具理性,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成为教师职业专业性构建的核心内容。为了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师专业知识体系,这时的教师教育研究者把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分解成目标、理念、课程、教师观、知识观、方法、评价体系等不同的结构加以讨论。同时,在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师专业知识属性的认识,使得教师教育研究者将实践性知识引入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为此,研究者们致力于将零散、无序、无体系的实践性知识系统化,使之成为理论化的“模式研究”与“方法论研究”。然而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范畴中构建教师专业化的专业-实践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依然存在,这种专业化教师教育给教师发展带来种种制度性的约束。针对此,“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学科知识学术性的重要,尝试通过对“学科-知识理性”的解释与实践来解除这种制度性约束。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赫斯把这一尝试和过程称为常识性变革,因为在这一变革中,教学依然被假设为是一种常识。解制者通过回答合格教师的标准、谁来培养教师和怎样培养教师这三个主要问题来阐明立场。与二战后的前30年中“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者相比,这场解制变革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从综合大学的学术性教授变成了联邦、州的教育机构,专业教师教育研究机构,或一些教育实践家。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后对“学科-知识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呼声更强烈,这一思想也更具实践效果。

(1)什么是合格教师的标准:学科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程度

美国记者克莱默(R?Kramer)在《教育学院的荒唐》(Education School Follies)一书中倡导精英式的教师教育思想,这是因他对美国各个类型与层次的学校的课堂观察而得以建构的。克莱默认为当时的教师培训机构只注重培养教育技工,而忽视了情感体验,这是因为人们忽视了技能最初产生的基础以及最后运用的恰当的内在动力正是情感体验,而当时的学生仅仅被当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潜在力量。她认为大多数学校的这种做法扭曲了教育传递知识的目的,而对未来教师应如何掌握教学方法的培养也用错了地方。当时美国教师教育的这种“社会-价值理性”遭到了严重的批评,克莱默的精英式教师教育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学校因此被构建为情感的共同体,而不再仅仅是学习的共同体[4]。故此,未来教师应具有同情、理解贫苦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的素养,也应具有将这种素养传递给其他未来学生的方法和能力。其精英式的教师教育思想要求培养的是具有丰富学术涵养的学科专家,故此,所教的学科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程度就成为判断合格教师或精英教师的标准。然而,对学科知识的肯定必然使克莱默忽略教育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这从她对全国教师能力考试(National Proficiency Examination)的批判中可见一斑。她认为这种考试不但对教师的有效教学徒劳无用,而且还阻碍了许多学术性的大学毕业生走向教师的岗位,因为考试规定了大量且浪费时间的教育学课程的学习,然而这些学术性学士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

可见,对于什么是合格教师的标准,解制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想更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能力,而教师的专业性则一直没有被他们所漠视。

(2)谁来培养合格教师:综合性大学或当地学区

“学科-知识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是在提高教师学科知识水平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此,从这一思想的内涵来看,该思想自然地表现出对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培养教师的霸权地位的否定。而从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种否定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当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提高学生学业质量,但是教育学院所培养的教师学科学术水平过低,不能满足改革的要求。二是许多州教育部门的教师资格认证过多强化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而不少立志于从事教师事业的学术性大学毕业生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兴趣学习教育学课程,就因此而放弃了教师资格认证。关于谁来培养合格教师,解制派提出,应该让综合大学共同培养,而学术性和文理学院的培养应当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或者在中小学校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当地学区进行培养。

(3)怎样培养合格教师:废除教育学院培养教师的实践――选择性路径(alterative route)

美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高等师范 专业美术教育 普通美术教育 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转贴于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结语

美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本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76-2

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想真正了解工业设计,就必须理清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这里所说的本质,也就是指工业设计的根本性质,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如社会、经济、哲学、宗教等的内部联系。

首先就工业设计的社会本质而言,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工业设计是社会的产物的同时,亦促成了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众所周知,通常工业设计的直接目的,是设计出市场适销、用户满意的产品,借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而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工业设计是以人的需求为起点,以工业产品为载体,借助工业生产的力量,全面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各方面。它是以创造更加完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宗旨的。[1]工业设计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还必须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以谋取利润。概言之,工业设计的利他性和功利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项社会工程。

工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知识、人力、信心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存在。如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家具设计,其特点与当时这些国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是些小国,人口密度低,其生活方式相当接近,那农业传统与中产阶级文化并存,工业化相对来说比较晚。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在这些国家有可能结合手工方式来完成工业产品。大战结束后,这些国家也开始了工业化的变革,其产品设计的观念随之也发生了新变化。此时,一种讲究“人情化”和地方性的现代设计倾向就产生了。与那些一味追求新材料、新技术的产品相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家具设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2]可以这样说,这些设计的成功,是社会环境影响和筛选的结果。这些设计常常可以反映生活方式的改变、政治气候的变化,甚至可以象征一个社会阶层的兴衰。

工业设计产品是人们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产物,留下了社会环境变迁的痕迹。工业设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最大的表现在于它能如其他设计般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精神文明。米加・布莱克就提出:一位工业设计师的职责是设计令人愉快的物品,而且他能够,至少能够使它们表现出富有生机、朝气蓬勃的社会面貌,而不是空洞地反映低级平庸的社会现象。[3]工业设计跟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即工业产品可以熏陶消费者,提升其生活品味,反过来,消费者的品味上升之后,也促使设计师设计更多的产品。

其次,就工业设计的认识本质而言,它是对世界的一种能动的认识。工业设计是设计师的一种主观,设计师通过这种行为,将自己的想法借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工业设计产品是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同时人们的精神可以在工业产品中体现出来。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是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而进行的创造。如法国设计师卡迪埃设计的坦克表,就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设计的影响,机器意识开始渗入到了文明之中。战前手表因多为女子设计而多显娇弱,但在战争中士兵们因使用的便利,放弃怀表多选手表。它的名字和造型来源于美军的坦克,在风格上,它是对机器的肯定。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离不开设计师的能动作用,也离不开他们主观意识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工业设计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设计师通过计划构思,利用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并具体应用的过程。

最后就审美本质而言,工业设计是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对美的追求是人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方式的一个标志。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不论在艺术领域、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中,凡是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性。与实践活动不同,审美具有超越功利性的特点,它不能满足人生理的、物质的或功利的需要。审美的享受不是对对象的享受,而是一种自我享受。[4]产品的审美功能就是要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人来说便是审美价值。如丹麦设计师维纳(1914- )的家具设计,他的设计极少有生硬的棱角,转角处通常都处理为圆滑的曲线,给人以亲近之感。他设计的一款扶手椅(图1),原是为有腰疾之人设计,因而坐上去会非常舒适。作品那抒情而流畅的线条、精致的细部处理和高雅质朴的造型,使它具有了雕塑的美感。这种椅至今仍大受欢迎,成为世界上被模仿得最多的设计作品之一。

产品设计是一个多维的错综复杂的有机组合,它不仅体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如新型材质的肌理美,力学成就的结构美。现代气息的色彩美,合乎人体的舒适美,精细加工的工艺美,尖端科技的功能美和有利环境的生态美等,而且还表现为由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形式的复合形态的审美特征。工业产品的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传承、交融和变异的结果。[5]而优秀的工业产品的美,是美的高度集中表现。

综上可见,工业设计是为人类的使用进行的设计,设计的产品是为人而存在,为人所服务的。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它亦是人主观意识的一种能动性创造。最后从审美本质而言,工业设计是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

[2]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7:92-93.

[3]陈忘横.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36-37.

[4]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5]陈忘横. 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143-144.

作者简介:

美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学习成效;调查

美术史知识是形成美术欣赏能力的必要基础专业知识,在美术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更加影响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美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学习,而对学习美术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对美术史与基础美术教学工作的紧密联系缺乏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对美术史课程往往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关于美术史知识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调查以期引起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美术史的学习情况,回归美术史学习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为学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调查小组在2012年2月28日上午课间分别对本院08、09级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浙师大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三时已经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的课程学习。由此可知:正常情况下,这些学生应该对美术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建立起美术史知识的大纲,并形成了个人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但调查结果并不如此。

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建构起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

统计结果显示,美术教育专业08级33%的学生“大部分了解”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67%的学生“部分了解”;09级中部分(38%、16%)学生竟然对美术史教材内容“几乎没印象”,大部分学生只是“部分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整体对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的了解程度如此,其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调查显示,在考察中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4、8、10项中,除8%的08级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纲要)“完全了解”外,08、09级均没有学生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及“完全了解”;大部分学生(58%―82%)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18%―42%)处于“几乎没印象”、“模糊不清”的状态,表明学习的结果较差。而对清末民国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9级学生“模糊不清”的高达61%,表明大部分09级学生不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8级大部分学生(75%)“不完全了解”清末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而部分学生(25%)目前的状态仍是“模糊不清”。数据集中反映所调查的学生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在考察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5、9、11项中,对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08级没有学生“完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仅8%的学生“十分了解” 外国美术史中的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20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不完全了解” 的学生最高达82%,说明学习效果一般,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模糊不清”的最高竟达42%.09级有小部分学生(15%、8%)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和“完全了解”; 大部分学生(69%、62%、54%)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学习结果是“模糊不清”最高竟达31%. 反映学生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目前也是需要更进一步提高的。

以上分析表明08、09级学生的目前还没有建构起中外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调查充分说明学生的美术史的学习成效整体都不太理想,需要继续加强学习中、外美术史。

二、美术史学习已打破欧美的局限,但知识面仍有待进一步开阔

了解世界各国家民族的美术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营养,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本民族美术的不断发展。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学生比较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很多学生比较了解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表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习打破了“欧美中心”,有利于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多元化,将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同时50%左右的学生仍“基本不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表明这部分学生或老师可能忽视了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学习,09级没有学生“对非洲国家比较了解”,部分学生对拉美国家及日本、印度比较了解。以上分析表明学生的美术史知识面尽管已经打破了“欧美中心”,但学习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提高到与欧美地区相同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接受多元的艺术思维,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

三、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变美术史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正确的学习态度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统计结果显示:08级、09级学生都没有经常或者有时对美术史展开进一步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偶尔有这样的表现,最高达42%的同学没有对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高达33%的同学没有就美术史中的某一内容展开过一步研究。反映了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较为被动、尚未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尚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开展美术史学习研究的行为习惯。当问及对我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时,09级学生均没有回答,反映了他们的美术史学习态度非常消极,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就不可能有认真的学习行动,这将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美术史知识的学习成效。

对此问题08级同学根据各自的学习经历提出了许多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实践性。约8%的学生认为应改变传统师授生听式的教学方式,增强美术史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约42%的学生认为美术史教学方式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其中有学生认为应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有约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多设置各种小测试以便学生加深对美术史知识的印象,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约8%的学生认为应将美术史课程的教授应与美术教师技能相结合,增强实用性。这些意见或建议反映了学生要求变革美术史教学方式的诉求,对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极具参考价值。

四、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的美术史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实习中会加深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学习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关于“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调查,09级学生尚未教育实习无需回答,08级已美术教育实习,故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的作用”“很大”,58%的学生觉得“有作用”,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的美术教学实习工作发挥了作用。有75%的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美术史知识在美术鉴赏课作品分析及整理课堂教学脉络等教学实践方面的具体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寻找美术史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有25%的学生觉得“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没什么用”,这将造成学生对美术史作用的错误认识,挫伤学习美术史的积极性。这些学生“教授的对象主要为小学生”,教学中“涉及到中外美术史的知识比较少,有也是最后的欣赏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涉及”。 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由于高校学习的美术史知识与在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很多差异,美术史知识的专业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必须弱化为小学生能接受的通俗性,而转化为隐性的知识存在,绝非“没什么用”而是没有发挥美术史知识在实习中的作用。综观调查结果,08级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效明显高于09级学生,08级对美术史知识“模糊不清”的比例普遍小于09级,“不完全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09级学生,说明教育实习加强了学生美术史学习的知识感受。

五、调查后记

本调查采用的是模糊量表侧重考察学生美术史学习的总体成效,可能与学生偏重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矛盾;另外造成学生当前程度学习成效的因素不在调查范围,调查主要说明美术史学习的总体成效;因此,无法揭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对该问题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上一篇: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