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12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1

[关键词]货币供应;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一、引言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表1)。

为在全球危机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证明,许多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都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适度的物价上涨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转化的保证,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总体上降低居民消费福利。因此,通胀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近期的情况看,国内经济回升,通胀预期日益强烈,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央行开始着手管理通胀预期,试图引导经济合理发展。为了找出诱发我国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各诱发因素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及长期影响,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抑制通货膨胀治理对策。

二、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长期来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更多的货币,最终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理论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引起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专家剖析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学者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的波动之间的一种潜在联系,认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资本流动而输入的。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投机资本进入中国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投机资本热钱带着巨大收益退出。

有学者分析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投机资本对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加强,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价格水平上。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有学者更倾向于把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这说明近期的扩张货币政策引起了企业家对未来市场趋好的预期,使得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推动生产成本的上涨。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影响较为显著

鉴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渐AJE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企业会减少投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进行治理应着眼于当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而不是盲目减少货币供给,制约经济复苏,同时应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意引导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

通货膨胀日趋严峻,加息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产生泡沫经济,给消费者带来资产增值,但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此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可以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

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份额。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的任务。如果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调整。此外,可以避免我国的有限的资源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四)当前的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变化

国内通常用CPI的高低来衡量通货膨胀,但中国现行CP|的构成已严重与现实脱节。由于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消费已趋于稳定,而房价和医疗费用在普通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在CPI计算过程中却一直沿袭传统的较低的居住比重,导致消费价格指数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不符合实际,大大低估了房价和医疗费用等类似消费支出在普通消费者总支出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预期对消费价格指数影响较小的一个原因:由于物价、消费等经济现象具有滞后性,而心理预期又体现的是未来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故现行的CPI不能很好的反应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但是对许多化工等中间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并随之向下游的产品转移,最终在CPI中显现。

(五)治理通货膨胀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以来,经济扩张都是以破坏社会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等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施式的上升。一系列问题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资产价格虚涨等反而萌芽。因此,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金,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杨文悦,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经济研究,2008(2)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2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成因分析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自2007年5月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升,8月开始达到6%的同比涨幅,接下来的几个月涨幅均超过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CPI 平均上涨4.8%,2008年一季度CPI总体涨幅约为8.0%。

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我国对本轮通货膨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央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3次提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7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6%, 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现在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推动的压力

(1)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 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在本就因为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影响而生猪存栏量下降的我国,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户更加不愿意养猪,从而更加加大了生猪的供需缺口,直接表现为猪头价格首当其冲的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看,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2)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发展,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不论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绿色GDP、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力度的加强,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CPI 高企不下,人们明显感觉生存成本加大,企业也将面临提高工资标准的压力。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2 多万亿增长到42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6821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大量的流动性泛滥,支撑着本轮通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大量增加了基础货币量;二是由于中国境内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三是中国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扩大,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4.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 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结语

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抑制本轮通胀政策制定的挑战性。如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的同时看好良性通货膨胀;如何处理好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如何从源头解决通货膨胀中存在的矛盾;如何在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些,都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特征[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0)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通胀又有明显抬头迹象(如图1所示)。就其现象而言,主要包括:

(1)能源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直接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行业的原材料成本,降低其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居民的额外生活支出,导致相关产品物价提升。(2)原材料价格上涨。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近几年价格亦均大幅上涨,铁矿石的价格由2001年至2003年在30美元/吨左右,2010全年进口铁矿石均价128美元/吨,而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为157.0美元/吨;黄金价格更是刷新了30年来最高纪录。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下,致使其相关产业产品价格也随之居高不下。(3)农产品价格上涨。以玉米价格为例。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促使全球发展生物能源,以替代石油,由此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同时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随之而来的我国生物燃料加工也开始急剧扩张,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的增长。

2.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1)央行货币的过量发行。我国现阶段的通胀可以说是多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引起经济滞涨的必然表现。其次,就是信贷增长过快,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2)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81万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吐出了约2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也由此成为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货币超发的核心问题是外汇收储方式问题,央行发放基础货币收购外汇,也是货币超发进而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3)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出超。在贸易方面,由于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尚难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贸易顺差格局难以改变。虽然我国已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过高的贸易顺差还将继续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因此也就将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是要收缩货币。紧缩力度如果不足,那么就不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但如果紧缩的力度过强,又会造成经济体“失血“过多的现象,因此,就必须采取恰当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反通货膨胀必须要将财政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运用。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财政政策强调“有保有压”,因而可以在抑制通胀上发挥独特的效应。(2)减轻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量的不断增加也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激增。为此,我国央行控制由于外汇储备量变动而带来的物价上升,可以采用合理的对冲措施,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来回笼资金,减少流通中的通货,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可通过适当升值人民币、减少外贸持续出超、进而减少外汇储备的急速增长等措施,来实现通胀压力的缓解。(3)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及体制建设。在坚决而稳妥地收缩货币的同时应增加生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应走出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体制性的障碍,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要规避政府以GDP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指标的行为。(4)减轻固定资产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会致使投资需求急剧膨胀,造成物价水平的短期上升。因此,应加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和规模的管理,使其在合理的区间运行,对于减轻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6(1)

[2]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4

通货膨胀;成因;措施

1.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分析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面根据我国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列举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国内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上涨幅度较小。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8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11年4月份以来却屡创新高。

国际原材料及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2010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成本推动。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增高。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我国约40%的国际石油依存度必然导致石油类产品价格到国内商品价格传导的速度更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还不是非常明显。一方面,我国对能源和部分初级产品的价格管制,使得能源进口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增长不会立刻反映到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来。

劳动力成本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2003~2011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将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2.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对治理我国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对人民币汇率实施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随着中国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国际游资不断涌入,推高了国内市场价格,特别是资产价格,并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适时的对人民币进行调节,真正发挥汇率杠杆对经济均衡的调节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关键在于将劳动生产率的速度提高到快于要素成本提升速度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加大宏观调控,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房,让市场充分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各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的技术创新行为,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坚决通过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吸收来自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上涨的压力,P=C+W+R,其中P代表产品价格,C代表生产成本,W代表劳动力工资R代表合理利润,我们只由通过技术创新降低C,产品价格P才有可能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成本推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威胁,最终促进经济在长期内快速、平稳发展。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7年全国粮食、食用油、猪肉价格不变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诱因。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农民都有巨额补贴,这是其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助,鼓励其积极种粮。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敞开收粮,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使种粮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

一方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虽然可以通过释放库存,在短期内按住粮价,但从长期看不利于粮价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我认为,国家应该以国际粮食价格为参照,提高粮食收购价。另一方面,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多地上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科学用地、集约用地;加大土地执法的力度;探索建立问责制和保护耕地的利益机制。最后,对粮食的外资垄断引起重视。跨国企业已经掌控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定价权,如果再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会使我国失去粮食定价权,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被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冲击影响的,笔者认为,对于它的治理,我们应该以市场为依托,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为重点,另外,严格控制公共事业价格的上涨幅度,特别是对下游产品价格影响明显的油价、电价、天然气、水价和煤炭等可以在一定时期限制价格上涨,其他公共事业收费和税收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跟风上涨现象,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慎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策目的应以维持经济增长和温和物价上涨为首。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生产过剩和流动紧缩危险,防止经济由繁荣转向萧条。

[1]李亚拉.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李 扬.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J].上海金融,2011.07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5

一、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多用GDP(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或者是CPI来衡量通货膨胀,这两个指数虽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在变化趋势上大体是一致的。根据尹艳林在《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一书中的论证,本文采用CPI来度量通货膨胀。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我们分析问题要有轻有重,重点要反映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经济因素,所以有必要从诸多的影响因素中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本文将选用GDP增长率、M1 (货币发行量)增长率、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因素分析,而把其他影响通胀的因素作为随机项来处理。

接着我们就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几个主要的因素对我国CPI(即通货膨胀率)影响程度的不同。

1.Granger因果检验

在经济分析中,常常需要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Granger因果检验是对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常用方法。本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结果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中更多地表现为通货膨胀是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关系并不明显(具体检验过程从略)。

2.ADF检验

因为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保使用OLS回归的正确性。检验结果表明,ADF检验结果都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具体检验过程从略)。这也说明各个数据是平稳的,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3.数学模型和参数估计

在确定了GDP增长率、M1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且各变量平稳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它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下面我们就根据19792006年的相关数据,拟合一个简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引入以下符号:Y―CPI(通货膨胀率);GDP―GDP增长率; M―M1增长率。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看,调整后的R2值为0.8547,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明显。M(-1)与Y(-1)均通过了5%显著水平上的T检验,这也说明通货膨胀和M1增长率以及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模型(1)中可以看到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M1、GDP增长。其中,M1增长是构成物价变化的直接因素,而GDP增长是构成物价变化的间接原因,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该从主要因素入手。模型结果显示,这两个因素中,我们可以加以控制的是M1增长率,M1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通货膨胀增长0.55个百分点。从近一年的实施的政策来看,国家禁止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5次加息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举措,都是从这个角度来治理通胀的。

二、对策建议

1.认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关系

虽然 Granger检验说明通货膨胀是GDP增长的原因,不过模型(1)却说明GDP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就业和产出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被利率的同比例上升所抵消。但是在短期中,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在短期内,由于意料之外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使产品价格的上涨快于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实际工资率会有所降低,从而促进企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以谋取利润,使就业和国民产出增加,即通货膨胀有利于国民产出。但工人们不会长期容忍货币工资率滞后于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肯定会要求增加工资。一旦工资提高了,通货膨胀促使就业和产出增加的效果就会消失。因此,通货膨胀对就业和国民产出的影响只在短期内有效。。一般来说,轻度的通货膨胀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它可为国家的基本建设筹集一笔可观的资金,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当通货膨胀率超过5%接近10%时,要提高警惕;当通货膨胀率超过10%时,就必须亮起红灯,立即采取紧缩银根、缩小基本建设规模、提高银行利率等综合措施,防止进一步演变成可怕的恶性通货膨胀。不过,笔者认为绝对不能依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长期的通货膨胀不仅会导致经济生活的混乱,人民实际收入的减少,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还有就是这样可能会使政府对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增长产生依赖性。要注意的是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它是由需求、供给、结构、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积极引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由于模型(2)告诉我们本期的通货膨胀和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相关系数达到0.824。所以想抑制或者防范通货膨胀危机,就要引导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积极进行价格改革无疑是最得力的办法,尤其是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并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管理,尽力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在这却不得不提到一件事: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宣布国有资产在七大行业中不能退出,这七大行业是: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航运。笔者觉得除了军工和电网电力以外,其余行业都应该引入竞争。因为由于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掌握了公用行业产品的定价权,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由于受部门利益的影响,现在多数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对价格改革本身并不很感兴趣,但对于利用提价来获取利润的积极性很高,每一次只要讲改革,就以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为由,向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每次价格改革,实质都变成了一轮新的提价。这与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无疑是相违背的,对于人们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有害无益。

3.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要注意货币政策的运用

从模型(2)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现象。相关系数是0.54469,具体说来就是当货币供应变动一个单位,相应会引起通货膨胀同方向变动0.54469个单位。上面的Granger检验表明货币供应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正面效应,而通货膨胀不影响货币供应量,这表明中国货币供应是非中性和外生的。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M1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滞后期。经验显示,这个时滞期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在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央行应该努力减少自己决策时存在的内部时滞,也就是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以免因为时间滞后造成负效应。而价格传导也会有3~6个月的滞后期。还有就是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可能会引起物价的进一步上涨。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在采用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来协调经济平稳发展,同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市场,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还要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减少政府官方力量对央行决策的影响和干预。这样才更有利于央行在制定政策时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根据对实际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经济运行的预测来独立处理问题。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6

Abstract: Price stability has become the priority of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To avoid the larger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inflation due to various caus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must take related measures, continue to combine the total policy and structure policy and integrate the short-term emergency plans and measures and the system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expected function action of long-term system, take various policy, and use various of measures with target to reduce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which may cause price rose, avoid the spread of inflation, and ensur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关键词: 通货膨胀;物价稳定;成因;治理

Key words: inflation;price stability;the cause;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58-03

0 引言

2011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将稳定物价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虽然,自2011年7月份以来CPI与PPI增速放缓,我国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逐渐显出成效,但控制通货膨胀,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常情况下就是指由于货币发行得过多,超过了市场上所需要的数量而导致的纸币不如以前购买力强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前者大于后者。

纸币流通的发展的必然趋向表明,纸币发行量大小必须要和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价值量大小相符合,这个量要是不能够相互大致的吻合的话就可能出现纸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这样的情况,由此导致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仅仅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要是它只是处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出现。由于金银货币本来就拥有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是市场的需求量而贬值,所以它能够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行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小,让它和商品流通中要求的货币量相互吻合。但是在纸币流通的环境下,由于纸币只是一个货币的符号所以自己不具备金银货币那样的价值,所以不可能拥有贮藏手段,所以说,纸币的发行量务必要和市场上商品流通所需的量相符合,要是超出了范围就产生贬值。

就通货膨胀的认知度这个方面来讲的话,非常具有代表学派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学派。按照新古典综合派代表的观点来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不断的整体上上涨的情况就叫做通货膨胀;按照货币学派为代表的观点来说,通货膨胀就是一种比较单纯货币现象。而且常常是出现在货币增加的速度大大高于产品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各个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越来越快的话,它的通货膨胀率就会随之提高。

2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预期等多种因素造成。

2.1 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2.1.1 2010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局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过后又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的宽松政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7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成因;治理

一、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一)进出口贸易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由2002年的16.69%提高到2011年的33.49%。而且在进口的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占到80%以上。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值的占比却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8.77%下降到2010年的5.18%。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83.31%下降到2011年的66.5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步走高,从2002年的91.23%提高到2006年的94.54%,此后一直保持在94%以上的高位。可见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大量进口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通过加工制造,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我国经济表现为对国际上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双重依赖。如果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经由进口传导,首先推动PPI上涨,最终会推动CPI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其次,从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走势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0%,其中工业用农用原材料、有色金属和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居前,分别为32.1%、32.1%和26.5%。去年以来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商品价格均涨势迅猛,西亚北非地区产油国局势不稳更进一步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从粮食以及食品价格来看,因主产区减产,国际粮价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攀升,油价快速上涨及全球谷物库存急速下降,助推国际粮价屡创新高。从铁矿石来看,实行了近四十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于2010年宣告终结,转而采用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新的定价机制令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就会带动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上升,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并最终由输入型通货膨胀转化为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再次,从进口商品税负角度分析。由于我国进口商品需缴纳关税、增值税等流转税,随着进口商品特别是工业用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税负明显加重,无疑也推高了输入国内商品的价格,或者提高了国内工业制成品的成本进而推高了价格。此外,由于我国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高且无定价权,国际垄断企业肆意提高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而政府无法通过相应的限价措施缓解企业成本的上涨的压力。

(二)国际资本流动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流入,导致本币投放增加。自2002-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亿美元)依次为304.26、254.68、320.97、1020.01、1775.08、2643.40、2981.26、1956.89、1820.83。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

其次,外商投资增加,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使外汇占款高企,增大了流通中货币投放的压力。

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积累一方面表现为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和其他形式储备货币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的作用,成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然后,通过货币因素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进而推高了PPI、CPI,加剧了通货膨胀。

可见,通过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对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以及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累积效应,成为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爆发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深层原因

政府投资驱动型与出口导向型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弱化了市场的修复功能,是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政府投资驱动与出口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是持续的投资增加。随着2005-2007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投资的手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明显的政府投资驱动与贸易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一是政府高投资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加重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进口解决,被迫接受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进而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涨;二是高投资容易加剧产能过剩,对国有企业的高投资,更加助长国有企业对上游产业的控制,过多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出路;三是持续的高投资财力不可能长期支撑,有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加重税负或者增大赤字,从而使政府更加深度干预经济,导致市场作用受限,失去自我修复功能;四是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大量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民间投资的被挤出,加剧了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与之相伴随的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样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首先,持续贸易顺差下累积的庞大外汇储备导致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增加国内的流动性,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其次,次贷危机后,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通过贬值拯救美国经济,这就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人民币预期升值,进而带来热钱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再次,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国际市场,通过大量进口原材料、大量消耗能源与污染环境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工业制成品,赚取较少的加工费。一旦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结果造成了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贬值,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扭曲现象。为防止热钱的大量流入,央行一直慎重加息,维持着国内人民币存款的负利率,资金价格被严重扭曲,从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使流通中高货币量长期累积,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

从短期看,需要采取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控制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减轻对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从长期看,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于扩大消费。在当前政府投资不可能短期削减的背景下:首先,要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的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其次,增加消费需求,重点在于增加中低收入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各级政府要重视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明显放慢,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收入的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更是低于税收的增长。再次,要正视我国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乏力,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尤其是通过出境旅游购物。这说明我国目前贫富两级分化严重,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和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用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还有就是推动产业升级,在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将产业链向制造业两端延伸。如上游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下游的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积极发展如信息咨询、担保服务、风险投资、信托租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增加产业附加值,逐步降低对国际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依赖。

(二)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物价上涨

从长期看,治理通货膨胀的治本之策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但从短期看,必须减少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这就需要加强对货币的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而言,一要分析和预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动态,掌握好宏观紧缩的力度和节奏,继续运用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节、出售央行票据、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二要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强外币市场活力,增大汇率弹性,发挥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的调节作用,逐步降低外汇储备;三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赋予商业银行依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自主定价的权利,中央银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节,影响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成本,发挥市场利率对资金流动的调节作用。

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改变,在一段时期里,经济增长仍需要通过投资和净出口来拉动。不过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不与企业争利,主要发挥对民间投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财政政策运用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在财政收入政策调整中,积极运用税收政策,通过对中小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免税,以及财政补贴或贴息的办法,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中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增强其抗通胀能力;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收制度改革,调节不同收入者税负。在财政支出方面,向民生方向扩张供给;积极支持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差距;继续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禽类的生产,改善市场供给;将一定财力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等。

总之,引发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既有直接原因,更有深层原因。因此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需要在短期内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遏制物价上涨势头,又需要长期努力,通过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李学荣.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论坛,2011.1

[2]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3]黄慧慧等.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机理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4

[4]康波,冷崇总.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9

[5]林建华,任保平.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宏观经济长期稳定的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9.4

[6]李梦凡.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解决路径[J].北方经济,2011.3

[7]刘子文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生成、维持、支持机制[J].中国金融,2008.21

作者简介:

周建民(1960.1- ),男,汉族,天津武清区人,大学本科,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市场价格和企业定价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通货膨胀的成因篇8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

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

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至1948年, 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 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

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第一,对中储券处置失当。1945年9月28日, 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一兑换率的确定是极不合理的。当时的实际物价水平,上海仅比重庆高约50倍,与整个法币流通区域的物价相比,上海物价只高约35倍,可见,中储券的购买力被严重低估了,法币的购买力无形中增加了好几倍。于是后方头寸纷纷流往上海,其时重庆、昆明对申汇率每1000元高达1300元。后方游资涌向上海低价竞购物资,刺激一度下跌的物价又飞速上涨。政府还规定中储券限于4 个月内兑换完成,每人最多兑换5万元法币,在兑换期截止以前, 中储券仍准许在市上流通,因此持有低价伪币者在兑换期前也尽量套购货物,并把兑换限额外多余的伪币都用来抢购物资。不合理的兑换率、兑换期限过长及无根据的限额兑换等措施的出台,助长了抢购风的兴起,对战后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很快由跌转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二,对战时压抑的购买力在战后喷发掉以轻心。在漫长的战争年月,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人们的消费需求受到很大的压抑,随着胜利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次第恢复,战时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得到了总爆发,旺盛的消费需求拉动了通货膨胀。对此南京政府因过高估计了抗战胜利后的经济形势和社会总供给能力,从而在决策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对战时所采取的各项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废除,从而使通货膨胀更加漫无限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恢复常态以前,过早地放弃对物价、分配、资金等管制,事实证明是极为有害的,将使社会久久不能走出无序状态。

上一篇:地下水的基本概念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