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7:34:22

通货膨胀特点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刺激计划 量化宽松 外贸政策

一、本轮通货膨胀特点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三个特点:物价全面上涨、发生在资产泡沫以后和食品粮食类涨幅尤为明显。物价的全面上涨和本轮通胀发生在资产泡沫以后表明仅靠资本市场已不足以充当流动性的“蓄水池”,过剩的流动性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而食品价格突出的涨幅则反映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脆弱的一环。具体而言,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有:

1.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4万亿投资和地方政府10万亿贷款是最近一轮通胀的重要推手,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国家2年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的出台后,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借贷上马项目,贷款数额过大过快。 应该说在次贷危机带来的我国经济下滑的形势下,4万亿投资对就业、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过大过快的流动性注入为长期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2.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和我国的利率汇率非市场化决定体制。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长期以来被人为低估的人民币和人口红利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也因出口加工贸易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然而出口创汇的外汇在卖给央行的同时,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这就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造成了威胁,同时造成基础货币的超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其货币不断贬值。尤其是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时美采取的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市场对美元长期走弱预期有所增强。每一轮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而且使得增发的美元成为热钱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涌入,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催生了资产泡沫。

3.长期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政策。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将出口创汇(主要是美元)作为我国外贸的主要目标。该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受传统的出口创汇思想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截止到2011年6月已达到31974.91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但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的风险,同时也造成大量基础货币的被迫发行。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脆弱现状。自建国以来,受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策影响,我国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业的薄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此外,受市场经济自动调节所具有的滞后性影响,农业行业生产周期波动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不足。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较少投资是造成农业脆弱的重要因素,而脆弱的农业使得农产品在通胀中总是扮演涨价“领跑者”的角色。

二、解决方法和措施

1.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目前M0同比增速然在高位运行,但从目前的M1和M2指标来看本轮通货膨胀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和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稳健性货币政策会对物价产生更大的向下压力,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对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非常重要。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控制市场上的流动性。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利率手段,改善国内负利率状况,调节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现象。

2.加快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形成体制改革。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造成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被迫发行。通过形成由市场主导的汇率市场,人民币适当升值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和由此带来的货币超发现象。同时我国当前仍然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银行融资成本过低容易催生投资过热的现象。如果利率能够实现市场化,资本的借贷成本将不再低廉,实际生活中的负利率将不再出现,投资过热的问题将得到遏制。

3.加强在三农上的扶植力度,降低物流成本。从历次通货膨胀不难看出,食品价格上涨是我国通胀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上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国内还广泛存在。同时,国家在农业财政补贴上仍然不足,由于补贴收入常常不足以抵消农药、化肥、塑料薄膜价格的上涨,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植力度,加快农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产业周期起伏大的问题。并且我们还注意到我国物流成本过高,流通环节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十分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先解决我国当前公路收费线路过长和收费过高的问题和油价的问题。

4.转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抑制投资过热。在本轮4万亿投资中大部分仍然是“铁公基”项目,这在短期来说的确是解决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问题,然而从长期来看却是丧失了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如果经济不实现增长模式转型,不仅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而且投资的技术门槛过低,粗放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将广泛存在,投资过热问题也将愈演愈烈。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11,(01).

[2]周立.流动性过剩: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现代财经, 2011,(08).

[3]徐仲昆.通货膨胀基本结构及其货币政策调控反思.财经科学,2011,(09).

通货膨胀特点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马克思;纸币流通

其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术界就在争论通货膨胀是否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不过那时大多数学者都持有肯定看法,他们普遍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具有贮藏功能,流通中多余的货币可以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转为贮藏;流通中货币不足时,贮藏的货币又可以自动地转为流通手段,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同商品需要量保持平衡。而著名钱币学家赵宁夫学者则指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贵金属货币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也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赵宁夫学者在其论文中翔实地论证了金属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合理性。其中,他针对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物价普遍持续恶性上涨的实例指出,如果这不叫通货膨胀,那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汇来概括这种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如果说这就是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是纸币特有的经济现象”的观点就不能成立。不过,由于人微言轻,这种观点并没有为社会大部分人所接受,以致“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这一观点至今仍为主流。

一、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争论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统一,其中许多学者把通货膨胀局限在纸币流通范畴,并且认为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会发生通货膨胀。例如,程恩富、冯金华、马艳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说,“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并且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辞海・经济分册》说,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由田晖编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由高文敏、乔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新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然而,还有一些学者对此比较谨慎,会有前提假设,说法并不绝对。例如,由邓海潮、杜跃平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新发展》,“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货币量过多的通货膨胀现象。”由杨兰品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足值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也不会有通货膨胀。”由罗清和、鲁志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等。

由于对通货膨胀存在诸多争议,它的定义并不相同,不过大家普遍认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即一定时期内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因此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用现象来给通货膨胀定义,即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根据李运奇学者的观点,通货膨胀的定义应该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货币发行量大大超出实际流通量;二是流通中的货币发生了贬值;三是物价持续的上涨。这种观点综合了通货膨胀膨胀的“物价派”和“货币派”,应该说是比较可取的。

对“通货膨胀”中的“通货”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通货,顾名思义,流通中的货币。而货币并不等同于纸币,货币包括金属货币、纸币等,即便是现在意义上的货币也并非只是纸币,它还包括汇票、银行券、支票、有价证券等。所以,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需求量从而引发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这个词汇定义从来都没有限定它所存在的历史时期。

二、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论述

马克思从来都没有说过“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相反,他还间接地反对这一观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金本位时代,黄金是主流货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次提到通货时,指的就是金币。他说:“这些法律规定,金币磨损到一定程度,便不能通用,失去通货资格。”后来,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我们这里所说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既然马克思提出的通货包括贵金属和银行券等,那么通货膨胀也就应该包含这些方面,既然如此,通货膨胀怎么可能只和纸币流通有关?又怎么可能只是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否认通货膨胀和纸币有关,他解释说:“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开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即使不谈有信用扫地的危险,它在商品世界毕竟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泛滥”以及“有信用扫地的危险”指的就是通货膨胀。

马克思说:“几百年来,君主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重量实际只剩下一个名称。”所以,几百年来,货币的名义价值不断高于实际价值,最终促使了信用货币的产生,因此也加快了通货膨胀发生的频率。而现代人普遍认为的“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是有来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说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渠道”就是现代观点的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此的假设前提是:流通中的货币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所以,把“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很早就出现了,并非只存在于纸币流通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金属货币,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纸币交子,为更方便研究金属货币时代的通货膨胀,我们只取春秋战国时期至北宋前期一千多年的时间段。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发现物价并不是一直稳定不变的,相反,在相当多的时间段里,物价上涨非常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一千多年的铸币时代里,大的通货膨胀就达9次,现只摘取一二。

据据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记述,西汉初年,“黄金一金由一镒减成一斤,减轻了百分之二十。”,铜钱也减重了,“铜钱的减重,如果根据官方的标准,由秦半两减成吕后二年的八铢半两,是减轻三分之一。”与此同时,米价涨到一石五千到一万钱,马价涨到每匹百金。正常的米价为二十八钱,这时涨了一百七十到三百五十多倍。正常的马价以铜钱计为五千四百多枚,这时涨价一百八十三倍。

不光中国封建社会铸币时生过通货膨胀,欧美国家在铸币时代也有过通货膨胀的例子。例如“价格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牙、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导致欧洲物品价格大涨,货币贬值,引起了“价格革命”,不可否认,物品价格大涨、货币贬值就是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因金属货币流通过多而引起通货膨胀的例子。

在金本位时期也发生过通货膨胀。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1851年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并且这一时期生产黄金的效率也有了显著地提高,这使得黄金产量迅速增多。大量的黄金流入市场,使得市场上黄金的价值不断下降,物价相应不断上涨。这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现象。所以马克思指出:“自从金矿发现以后,整个欧洲的货币流通都膨胀了”。不过金本位时期的通货膨胀现象极其罕见!

四、金属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有诸多原因。在中国金属货币时代里,铜钱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作为金属铸币,铜钱有着和纸币完全不同的特质。我国古代铜钱都有其法定的重量,并且对铜钱的成色也有规定,所以,其内在价值相对来说是固定的。而封建统治者在遇到财政危机时通常采用降低铜钱成色,减轻铜钱重量来增加流通量。导致铜钱的内在价值不断降低,直至远远低于其法定面值,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不断降低,物价大幅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不断增大。

为何金本位时代也会发生通货膨胀呢?在金本位时代,银行券代替着黄金的流通。银行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纸币起着流通手段的职能,而银行券是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银行券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能够随时兑现,所以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不大容易发生通货膨胀的。但是,当黄金保证削弱,甚至与黄金完全脱钩时,银行券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马克思讲过:“在银行限制法实施期间(1797―1820年),发生通货过剩”。在信用保证部分,与经济没有联系的国家票据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与国家纸币越来越近似的银行券是很不稳定的,它发生通货膨胀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单从货币角度看,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与货币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有关,“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一词最先由赵宁夫学者提出,但是并没有细述。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是指当货币面值发生变化时,货币在流通领域中流出流入所能使货币归于正常价值的时间和能力,或者说,是指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对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的大小。货币价值越高,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越大,反之,货币价值越低,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也就越小。所以,某种货币价值越高,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某种货币价值越低,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量之所以能与商品需要量保持平衡,就在于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作用。但是贵金属、较贱金属、纸币三者对货币流通量反映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本身作为贮藏手段职能的调节作用的大小上。贵金属货币本身价值较高,它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也比较大,当社会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它便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因此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贱金属铸币变得越来越不足值,发挥贮藏职能越来越差,最后许多贱金属铸币几乎和纸币一样,一进入流通,就不能再抛出来,全部滞留在流通领域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贱金属铸币怎么能不发生通货膨胀呢?

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的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M)=待销售商品数量(Q)×单位商品价格(P)/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

这个公式经过变换也可以写成:单位商品价格=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同名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即P=MxV/Q,能够看出社会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量成正比,当社会流通货币量超过商品价格总额时,社会商品价格也会上升,如果过多的超出量没有及时进行调节,就容易发生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纸币的流通规律便由此衍生而来,所以这个公式对于纸币、金属货币同样适用,所以无论是纸币,还是金属货币都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五、结语

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这一观点,相反,他的理论还间接说明了金属货币也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历史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存在于金属货币时期,并且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这一说法是片面的;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与货币所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有关,而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灵敏程度又与货币本身价值有关。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货币价值越高,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越小;货币价值越低,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

通货膨胀特点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1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J].新华文摘,2008,(10):41.

[13]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J].新华文摘,2008,(11):48.

通货膨胀特点篇4

关键词: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透明度;责任性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10-0046-10

所谓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对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做出清晰的承诺,并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该制度框架获得了高度透明性和责任性两方面有力的支撑。作为一种新型货币制度框架,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全球的中央银行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同。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采取钉住汇率制的大型发达国家的比重已经从50%下降到了25%;与此同时,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则从近乎于0上升到了25%(stone andBhundia,2004)。时至今日,尚未观察到一个业已采纳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被迫放弃该制度框架的情况发生。

本文将对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在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考察,并对其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揭示其给货币政策制度框架设计上所带来的启示。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实际通货膨胀

本文所做的分析涵盖了截至2004年中期实施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22个国家(包括芬兰和西班牙,两国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后期开始采纳这一制度框架)。

(一)研究方法

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与目标通货膨胀水平是否一致进行实证检验,需要按照一定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下面我们将对有关细节进行如下解释和说明。

1.国家组别的划分。我们将样本国家划分为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和正在积极降低通货膨胀的国家(即反通胀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组别的状况不同,所以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工业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冰岛、以色列、韩国、新西兰、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国;新兴市场国家包括巴西、哥伦比亚、智利、捷克、匈牙利、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波兰、南非和泰国。对具有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以及反通胀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涵盖了通货膨胀目标不变和通货膨胀目标下降的各个期间;而对每一组国家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则对其中的成员国进行了简单的加权平均。

2.通货膨胀目标的计量。对于各国的统计数字是建立在年度通货膨胀率与目标区间中值的月度离差基础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用的是季度离差);对于没有具体说明目标点的国家,我们在分析时假定这些国家的政策目标点是目标区间中值,以便通货膨胀落在目标区间的概率最大化。由于有些国家(大多数反通胀国家)是根据年末实际通货膨胀水平设定其目标,并不报告月度目标,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月度实际通货膨胀与年末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离差进行统计分析。

3.核心通货膨胀。我们按照官方对核心通货膨胀计量的口径进行分析,但各国的定义存在着差异。在少数情况下,核心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是相同的。

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起始点。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时间上的判断,是依据当局明确宣布将汇率等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从属目标开始的(schaechter等,2000),这一时间划定与Tnnnan(2003)“保守”的计时结果非常接近。

(二)通货膨胀总体表现

1.与目标或目标区间中点相比较的实际通货膨胀

对处于不同组别的国家来说,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间的离差非常大,并且各组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离差大约在1.8个百分点左右。通过计算得到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区间中点离差的均方根(见表1的第1栏)。正在进行反通货膨胀的国家与具有稳定通胀目标的国家相比较,平均来说,其实际通货澎胀与目标的离散程度较大。对这两组同家(反通货膨胀的国家和具有稳定通胀目标的国家)实际通货膨胀与通胀目标间离差的均方差进行F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置信水平为98%的情况下,两组国家的均方差没有显著差异。而新兴市场国家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较,平均来说,前者的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之间的偏差也较大。对这两组国家进行F检验,结果也同样拒绝了零假设――两组国家的偏差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置信水平为96%。对核心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进行计量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正在进行反通货膨胀的国家.其实际通货膨胀往往高于目标值;而通货膨胀稳定的国家,其实际通货膨胀往往低于日标值。但是,两者偏差的程度都很小(如表1的第2栏)。所有钉住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其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平均仅高出目标区间中值0.1个百分点,然而平均核心通货膨胀恰好达到了目标水平。正处于反通胀阶段的国家,其实际通货膨胀高出目标水平平均0.4个百分点;与之相反,追求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其实际通货膨胀往往低于目标水平,且偏差程度大致相等。对离差均值(假定方差不等)进行τ检验后,拒绝了置信水平为93%的条件下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之间的离差不具有显著差异的零假设,以及置信水平为90%的条件下实际核心通货膨胀与目标之间的离差不具有显著差异。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差异比较小,而且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

大多数国家实际通货膨胀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实际通货膨胀分布一般来说相当对称,即使在实际通货膨胀的平均值偏离了目标值时,也只是稍微有点不对称。核心通货膨胀的分布也是如此。没有证据显示存在过度峰态,这说明极端通货膨胀的概率了正态分布近似。

大多数国家实际通货膨胀的波动性相对于目标区问宽度来说要高一些(见表1的第3栏)。如果选用与通胀目标相同的量度来度量实际通货膨胀,那么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区间中值的标准离差平均为1.4个百分点;如果用核心通货膨胀率来度量实际通货膨胀,那么标准离差要小一些。作为参照,目标区间的平均宽度目前来说在2个百分点左右。

通货膨胀与目标间偏差的持续性符合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标准特征。对于持续性的度量可见表1中的第6栏。实际上,它反映出偏差反转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持续期一般在16-20个月,这与中央银行所认为

的货币政策取向影响通货膨胀通常需要6-8个季度相当接近。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正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国家中,通货膨胀对目标值的离差比工业化国家和具有稳定通货膨胀的国家稍许要更为持久一些。

2.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区间边界的比较

平均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有超过40%的时段会突破目标区间(见表2上半部分的前3栏)。突破目标区间的频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相对于目标区间宽度的分布情况是一致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在目标区间下方,比起目标区间上方(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但是,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的平均量是相同的。突破目标区间的平均时间为8个月,低于目标区间的时间比高于目标区间的时间稍长一点。

核心通货膨胀率运行情况与按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相同计量口径的通货膨胀运行情况没有明显差异。正如所预见到的那样,核心通货膨胀与目标值间的偏差比起按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相同量度来度量的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值间的偏差,要持续时间更长一些(见表2后半部分的第3栏)。而且,稍微偏低一些的核心通货膨胀的标准离差反映出其突破目标区间的频率也较低,但程度不是很大。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无论采用目标通货膨胀计量口径还是核心通货膨胀计量口径,其结论都是相同的。尽管核心通货膨胀突破目标区间的时段更少一点,但是落在目标区间内部的时段还是更长一些。因此,基于两种口径下的偏离目标的总体频率没有太大差别。

2004年中期,15个国家实现了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芬兰和西班牙则更早(见表3)。在稳定通货膨胀目标钉住者中,有7个国家在开始采纳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就设定了长期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另外8个国家在标准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内,先设法实现明确的反通胀目标。

2004年中期,有5个国家正处于设法实现明确的反通胀目标阶段;另外9个国家已经完成了反通胀的过程(见表4)。这些国家在开始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时,都经历了反通胀阶段。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内,它们平均用了41个月来降低通货膨胀直至一个稳定的比率。一般来说,反通胀阶段指的是在3-4年内将通货膨胀率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不包括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当年),所以通货膨胀目标平均每年降低0.75个百分点。

两组的实际通货膨胀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别。对于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通货膨胀的标准离差是反通胀国家的一半(见图1)。核心通货膨胀率的标准离差比这两组国家的标题通货膨胀率标准离差要小。然而,对于核心通货膨胀和标题通货膨胀来说,实际通货膨胀分布表现出来的差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反通胀国家和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通货膨胀与目标值间离差的方差差异进行F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置信水平为99%时,两种口径度量的通货膨胀,有显著差异。

而且,反通货膨胀的国家突破目标区间的频率平均为那些钉住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国家的两倍(见表2)。在目标区间宽度相同但分布更广的条件下,前者平均有60%的时间里超出目标区间范围,而后者仅在32%的时间里突破了目标区间。由于核心通货膨胀的分布较窄,所以这种口径下的通货膨胀超出目标区间范同的频率相对较低,如钉住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国家的频率为24%,而反通货膨胀国家为56%。另外,反通胀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高于目标区间的频率比低于目标区间的概率,平均来说要稍微大一些;而钉住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则相反。这一结果同先前所发现的钉住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国家的中期通货膨胀水平一般处于目标区间较低区域的结论是一致的。

与具有稳定的通胀目标的国家相比,正处于反通货膨胀阶段的国家偏离目标的程度更大,且更持久。前者偏离目标平均在1个百分点以下,持续期为6个月左右;而后者一般在1.4个百分点,持续期近10个月,明显地大于(长于)前者。对两者样本偏离目标程度和存续期均值之间的差异进行t检验(假定方差不相等),结果拒绝了零假设――置信水平为95%时,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对于具有稳定通胀目标的国家,与货币政策的时滞相比,其突破目标区间的持续期相当短。与先前对实际通货膨胀偏离目标的持续性研究相结合,这一结果说明在实践中,中央银行通常在通货膨胀实际偏离目标区间范围之前,就已经对实际通货膨胀偏离目标区间中点作出了相应的反应与调整。换句话说,目标区间不应该被认为是无差异区域,央行只是在通货膨胀偏离目标区间之后才采取行动。

(四)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实际通货膨胀表现

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实际通货膨胀的平均水平与目标区间中点十分接近,而核心通货膨胀恰好与目标值相等。新兴市场国家实际通货膨胀的标准差比工业化国家高出很多,这反映出两者偏离目标区间的平均频率有着明显不同。对两者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间离差的方差差异进行F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按照目标通胀率计量口径的置信水平为89%、按照核心通货膨胀计量口径的置信水平为90%的时候,两者都不具有明显差异)。

反通胀国家与稳定通胀目标制国家之间实际通货膨胀的差异,比新兴市场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见表5)。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比前两者要小;而且,后两者的实际通货膨胀水平与目标问的离差程度也要低于前两者。

在反通胀阶段,工业化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有过偏离目标区间的经历,而且偏离的频率是在稳定通货膨胀目标阶段的两倍(见表5)。两组国家在反通胀期间的偏离幅度也明显偏高,持续期也较长,说明这一阶段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阶段。尽管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阶段比工业化国家更加频繁地偏离目标区间,但是在稳定通货膨胀目标的阶段,两者的差别不大。作为整体,新兴市场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实际通货膨胀表现上的差异,反映出大部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处于反通胀的阶段,而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处于稳定通货膨胀目标阶段;但是工业化国家却大部分处于稳定通货膨胀目标阶段,且三分之二的国家已经具有这种经验。

通货膨胀表现的演进过程,同样揭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及反通胀阶段的重要差异。图2和表6对各国在不同时期通货膨胀目标制运行的变化进行了比较:(1)仍处于反通胀阶段(5个新兴市场国家);(2)已经完成反通胀阶段,正在向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制转型(9个国家);(3)钉住稳定通货膨胀目标阶段(17个国家)。我们只进行了三年的分析,因为正如表4所列示的,大多数国家在四年之内都完成了反通胀进程。

经历反通胀阶段的国家一般在初始阶段,其通货膨胀波动性都很大,但是很快就能够降下来(见表6的前3列)。这些国家一开始的通货膨胀波动性很大(用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目标值离差的均方根加

以度量),但是第一年以后往往就能够迅速降低;头两年的偏差并不显著,但是第三年正的偏差急剧提高。这反映出巴西、南非当时所经历的货币危机,故应该将此理解为一种暂时的假象。

已经完成反通货膨胀阶段的国家,其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往往低于目标值(见表6的中间3列)。这证实了在反通货膨胀的头三年里,偏差在逐步下降;而且,虽然波动性开头相对较高,但是后来却下降得非常快。

从一开始就钉住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其各阶段的表现变化不大(见表6的最后3列)。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区间中点很接近,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实际通货膨胀围绕着均值变动,波动性很小,且很稳定。二、严重偏离了通货膨胀目标的实证考察

本节拟将严重偏离通货膨胀目标的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前文我们已经对突破通货膨胀目标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期进行了考察,由此需要对严重偏离通货膨胀目标展开研究。但是,继续深入了解其原因所在及后果却受到了各种复杂状况的制约,本节仅对一些极端的事件进行考察。因为这些事件曾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刻了解它们是如何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又是如何被重新带回目标区间的,以及其长期后果如何?

对历史片断的选择,本文以实际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目标为基础。正如前文所述,对目标区间的偏离是具有惯性的。因此,无论是在目标区间之下还是在目标区间之上,我们在排序时都不是根据月度数据,而是根据偏离目标区间时三个或七个月的平均值。进行国别研究时,我们选择的是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的最大值。

我们在这里展示出偏离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最为严重的八个历史时段,其中一些共性的部分是很有趣的(见表7)。首先,所有国家都极易受到外部冲击;其二,对目标最为严重的偏离均发生在反通货膨胀阶段。

正如中央银行和IMF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对目标的偏离是由内部和外部冲击共同引起的。最为常见的冲击是因投资者对新兴市场风险预期的改变而引起的资本流动;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动同样在两个时段内成为主要的诱因。而国内的冲击包括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动、国内食品供应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特殊的发展阶段。

所有这些偏离均导致汇率的大幅动荡,包括贬值、升值,以及这些国家对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调整。

可是,没有一个国家因此而摒弃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且对偏离目标进行相应的制度性调整也极其有限。一些严重的冲击和目标偏离,的确会影响到货币制度框架的公信力,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因此放弃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框架的调整也主要是针对目标值本身。

处于反通胀阶段的国家往往借助于实际通胀低于目标的有利时机,加速向长期目标比率趋近。为了使通货膨胀回复至事先设计好的路径,当局一般会将未来通货膨胀的运行轨道下移到原计划水平之下,而不是放松货币政策。

在这些时段内,有限地使用免责条款来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未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通货膨胀低于目标区间时,捷克央行并未援用免责条款。而且,南非于1999年开始打算引入免责条款,但是在实际通胀高于目标区间的2002-2003年间,却放弃了这一条款。

由于财政部门和货币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合作,这一因素在一些偏离目标区间的时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以色列和波兰,由于财政的恣意妄为使之成为通货膨胀偏离目标的负动力,从而导致了货币当局必须收紧货币政策;而中央银行只有在财政当局配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收紧货币政策。可是,货币政策收紧却增大了财政当局的压力,导致财政当局必须放松财政政策。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公众意见与当局严重不符的背景下,其后果造成政策公信力逐渐被削弱。波兰的中央银行是高度自治的,甚至具有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相反,以色列则由政府宣布通货膨胀目标,但是对物价稳定的承诺并未受到中央银行法的保护。捷克政府和中央银行在加入欧盟的大背景下,就长期货币战略达成一致意见。而良好的协调能够限制偏离目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捷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后,对于个案的研究显示,中央银行所负责的通货膨胀目标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计量口径。由于食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捷克钉住的目标从核心通货膨胀转换为标题CPI通货膨胀。巴西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定义调整后的通货膨胀目标,而这一指标有效地剔除了一些惯性的影响(主要源于滞后的通货膨胀以及受管制的价格干扰)。由于控制了这两个外生于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干扰源,不但可以对冲击的直接影响进行适应性调整,而且还能应对继发性影响。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的总结

本节拟就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经验事实进行概括总结。

1.通货膨胀目标制已被证实是富有弹性的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经常偏离其目标,并且偏差也较大。具有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30%的时间是在目标区间之外的;而正处于反通货膨胀阶段的国家,这一比例接近60%。然而,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实际通货膨胀平均值却相当接近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中心。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早期,因为中央银行将通货膨胀保持在目标区间内是以牺牲其它目标为代价的,所以对这一制度是否太过于严格还存在着一些担忧。而本文研究结果却显示,支持“所有现实世界中通货膨胀目标制都是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观点(svensson,2005)。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所具有的高度透明度和责任性赋予其在更大范围或更大弹性上经常偏离预定目标,并且偏差加大或持续期较长,但不会严重削弱制度框架的公信力。当然,弹性也需要那些支持物价稳定的结构性因素是适宜的,其中包括良好的财政状况。

2.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很强的适应力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放弃过通货膨胀目标制。严重的冲击和大幅度的偏差曾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名义错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但是每一个时段,这些冲击最后都能被很好地抵御。尚无放弃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良好记录,与传统的固定汇率钉住制度和货币量目标制形成了显明的对比(Bubula and Otker-Robe,2002;Stone and Bhundia,200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应力体现出操作上的弹性,这种弹性可以减少钉住通货膨胀目标名义错与产出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冲突。Scott Roger and Mark Stone(2005)对各国进行的个案研究发现,除了两个时段之外。许多严重的偏离都是2000年以后发生的,所以应对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还可以从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经验中受益。

3.新兴市场国家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实践者

尽管比工业化国家经历了更大的动荡,但是新兴市场国家依然成功地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即使是在反通货膨胀已经实现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波动水平总体上还是高于工业化国家。而且,新兴

市场国家实施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经验,反映出在环境与政策适宜的情况下,钉住通货膨胀目标是汇率锚以外的另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4.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从大约10%左右开始进入反通胀阶段,以后逐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是较为可能的,但是通货膨胀依然难以控制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门槛是该国通货膨胀水平大约在10%左右。哥伦比亚、捷克、匈牙利、以色列和波兰在起始阶段时,通货膨胀水平在20%左右,但是处于下降通道内;只有一个国家,即哥伦比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大概在10%左右。10%的门槛意味着如果高于该点,货币量将难以控制。另外,通货膨胀下降到10%以内,对公众来说很容易理解反通胀的进程,并能够树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公信力。反通货膨胀过程平均要持续三年半,通货膨胀水平每年平均要降低3/4。

然而,对于正处于反通胀阶段的国家,偏离目标更加常见。偏离幅度也更大一些。在反通胀初期,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很高,但很快就会降下来。而且,已经完成反通胀的那些国家证实了实际通货膨胀具有一种向下倾向的趋势,往往低于目标水平,与机会主义的反通胀观点是一致的(clifton,1999)。

许多通货膨胀目标钉住者在正式采纳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前,在一种更加非正式的“准”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先行展开反通胀的进程。这些国家提前宣布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意图,其目的是提前受益于这种更加坚定的名义错以加速反通胀的步伐(stone,2003)。

5.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透明度要素都具有共性

在很多方面,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透明度在各国间趋于相同。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努力实现货币政策高度的透明度,常用的手段包括新闻、召开新闻招待会以及公布通货膨胀报告等,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宏观经济预测信息。

中央银行正在传递出关于通货膨胀预测的更多信息,以及偏离目标的理由和应对措施。通货膨胀预测值已经被视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不遗余力地确保预测值的可理解性,其手段包括通过增加通货膨胀报告的频率、公布预测值的量化指标以及扇形图等。并且,报告还详细解释了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以及对通货膨胀和政策的深刻反思分析。通过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意外事件,以及操作上的高度透明,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有利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像其他中央银行一样,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央行在外汇干预和金融稳定政策方面的透明度较低。

6.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透明度仍然在不断地演进之中

除了通货膨胀目标之外,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不具有其他量化的政策目标。没有一家央行明确说明自己在物价稳定和产出稳定上所赋予的权重(Svensson,2003、2005)。而且,拉长了的政策期限使得中央银行在更大程度上去实现产出和金融稳定的目标。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另外,中央银行总体上仍旧不愿意讨论它们关于未来利率路径或汇率的计划安排。只有少数国家相当明确地就政策变量的计划安排作出说明(其中新西兰是最清晰的);而大多数央行认为,当随后的事件导致预测的政策利率路径发生调整时,如果事前对利率公布预测结果,就会造成混乱(IMF,2005)。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担心,即披露利率路径会暴露政策意图从而扰乱市场。然而,一成不变的利率路径或许并不可信,或者也并不能保证内部的时间一致性(svensson,2005;Mishkin,2004)。

7.责任制的模式更加本土化,规范化程度相对薄弱

一段时期以来,对于责任制的制度安排逐渐趋于非正式化。免责条款的运用、按照核心通货膨胀口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以及对偏离目标区间作出详细解释要求,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早期普遍较差。对于这种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随着透明度的提高而下降。而实际上,这样的制度安排对提高政策的公信力或清晰性不一定有特殊的帮助。

与通货膨胀目标的详细说明或作为框架的透明度要素相比,责任制的模式在各国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责任制的许多要素是建立在中央银行法和相关法律框架上的,国别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而责任制的其他方面则由特定事件或特定环境所引发,例如,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引发的政治性危机也因国家不同而差异很大。

而且,责任制的模式与通货膨胀目标和透明度不同,不太容易修改。与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其他要素相比,责任制的模式很少发生变化,这反映出改动相关法律和政府各部门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要求提高责任性的这种变化反而会被称为通货膨胀目标承诺弱化的信号。责任制安排难以改变,意味着其他国家很难从已经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经验中受益。

8.在通货膨胀真正突破目标区间之前,中央银行已经开始对实际通货膨胀偏离目标区间中点作出反应和调整了

与货币政策的时滞相比,偏离目标区间的持续期间相当短暂,特别是通货膨胀目标稳定的国家更是如此。和通货膨胀目标偏离目标区间中点的持续性一样,这说明了在实践中,中央银行在实际通胀偏离目标区间之前已经开始作出反应和调整了。换句话说,目标区间并不是被作为无差异区域看待的;在无差异区域条件下,只有在实际通货膨胀离开目标区间时,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行动。

9.大多数国家采用标题CPI作为通货膨胀的目标量度,但是在政策分析和沟通交流中却仍旧沿用核心通货膨胀口径

一段时期以来,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逐渐转变为采用标题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数,而不是核心通货膨胀率。造成这种趋势最重要的根源可能在于,如果采用核心通货膨胀口径进行计量,那么央行必须向公众作出解释说明,以提高可理解性并满足更多的技术性要求,但这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Ferreira andPetrassi,2002)。第二个事实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趋向于关注相对较长的政策期限,且该事实与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关。由于政策期限被延长至一年以上,标题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预期趋于相同,所以在与外界进行沟通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就不重要了。按照广为人知的计量口径来设定通货膨胀目标,有助于与公众的沟通和责任性的提高,但这并不妨碍利用核心通货膨胀量度进行政策分析。这种方法为中央银行在应对特定的价格冲击(只要与核心通货膨胀具体构成及其缺陷无关)时提供了更大的弹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银行在定义核心通货膨胀率目标时剔除了一些成分,这一点虽然公众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政策建模分析却未必是最好的(Marques等,2004)。只要不把核心通货膨胀作为正式的目标就可以避免这种矛盾的产生。

四、政策启示

本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是否应该采纳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对于已经实施通货膨胀

目标制的国家则要考虑如何健全这一框架。

1.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突破目标区间是很常见的现象

与汇率目标制不同的是,对目标的偏离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操作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必须找到折中的办法使这种偏离不会损害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在实际通货膨胀真正突破目标区间之前,中央银行就应该对偏离目标区间中点进行调整和处理。

2.根据国情选择目标区间

在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时,应该考虑各国自身的具体特点,特别是其对抗汇率冲击的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会削弱目标区间作为指导预期或作为货币政策责任性参照标准的作用。如果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实际通货膨胀都落在目标区间之外,那么就降低了目标区间作为区别已经预见到的和预期之外的通货膨胀的过滤器作用,也就降低了它在中央银行内部作为政策纪律约束的作用。相反,相对于正常的通胀波动范围来说,如果将目标区间设置得宽泛一些。就起不到约束作用,责任制也难以贯彻。

为了根据国家的国情来设置目标区间宽度,可以将目标区间设定在偏离时间大约为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具有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其实际通胀与目标的标准差约为1个百分点,近似于正态分布,与均值的偏差很小,所以实际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间之外的概率平均为30%。利用这一方法,能够在货币政策弹性和行为约束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在实践中,通货膨胀波动的度量必然是后顾性的,所以应该用实际通货膨胀的移动加权平均值加以计量。任何相关的方法都必须力求简单。当然,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值,必要的判断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目标区间的宽度要尽可能的收窄。本文所列举的事实说明,实际通货膨胀波动在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会迅速下降。因此,刚刚开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在初始阶段可以将目标区间设定得宽一些,然后在成功稳定通货膨胀之后逐渐收窄目标区间范围;同理,通货膨胀目标本身也应该逐步下降。本文所提供的关于通货膨胀波动性的证据是,对于大多数反通胀的国家应把一个标准差作为目标区间设定的依据,所以目标区间宽度在3~4个百分点左右;当通货膨胀目标稳定之后再逐步降低到2个百分点。收窄的程度不应为中央银行将通货膨胀目标转变为其他政策目标的从属目标提供额外的空间。

3.其他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经验为透明度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南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或多或少地在透明度框架上存在着某些趋同。只有在一小部分透明度要素上,特别是外汇汇率操作和委员会会议报告上,各国存在差异。因此,在通货膨胀预测、对偏离目标的解释以及所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实施标准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能够借鉴先驱者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制度框架。

4.开放经济体必须考虑到汇率冲击的风险暴露

容易遭遇汇率冲击并不仅仅简单地是因为开放,而是反映出外部冲击和国内通货膨胀的紧密联系。联系之一是,汇率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格外关注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影响。联系之二是,汇率波动会通过金融体系作用于通货膨胀。当遭遇外部冲击的时候,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必须重视金融部门潜在的问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对实际经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因金融部门存在着问题而对货币政策构成的潜在约束。因此,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前,一定要将金融稳定性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上,这对于成功实施这一制度框架非常重要。

通货膨胀特点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真实因素;非真实因素;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1―0026―05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都把防治严重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治理通货膨胀需“对症下药”,需弄清通货膨胀的成因,否则,会适得其反,加剧通货膨胀,甚至导致“滞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特点是不同的。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通货膨胀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问题有所缓解,但并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已完全清除,目前关键是防止“滞涨”的发生。而且,从理论上看,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货膨胀需要持续关注。本文在综述有关通货膨胀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就通货膨胀成因提出新的观点,并就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及其治理提出看法。

一、通货膨胀一般理论分析:真实因素-非真实因素共生通货膨胀理论假说

现代主流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是价格水平的百分变动,是价格的持续性上涨。实际上,通货膨胀是一种让消费者在心理和收入方面难以接受或承受的价格持续上涨现象,它反映物价上涨水平持续超过劳动力生产率和收入增长率的水平。通货膨胀会造成效率损失,减少社会福利,这实际上相当于向公众征收了一种税。在实际货币余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税与铸币税是相同的。由于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通货膨胀理论。在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现有通货膨胀理论大多认为通货膨胀与工资上涨密切相关。从是否认为工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可以将现有的通货膨胀理论划分为两类: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与非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主要包括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供求混合推动通货膨胀理论、需求转换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生产费用增加,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使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这样又进一步引起物价上涨。该理论还认为,工资提高后,垄断企业会相应要求提高利润,将商品价格以高于工资成本增加的幅度提高。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各部门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各经济部门名义工资存在一致增长的要求和趋势,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要求工资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看齐,结果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实际上也是从工资成本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高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增加了社会需求。需求转换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变动引起这样一种结果,一些经济部门扩张,另一些经济部门收缩。由于经济系统存在结构刚性,劳动力资源不能迅速流动,扩张部门通过提高工资吸引劳动力,收缩部门依照公平原则也要求提高工资,工资成本上升导致通货膨胀。需求转换通货膨胀理论进而认为,通过采用减少货币供应、缩减公共支出等紧缩社会总需求的方式无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但会增加紧缩部门的失业。

非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货币供给超量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发行权垄断通货膨胀理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若社会总需求增加,且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就会发生。货币供给超量通货膨胀理论是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的,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原因,过度的货币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货币发行权垄断通货膨胀理论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提出。他认为,政府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并滥用这种权利,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通货膨胀。

现有通货膨胀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这些理论存在明显缺陷。(1)它们都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通货膨胀现象。现有通货膨胀理论均从工资成本增加或货币两个角度解释通货膨胀,这些解释都是片面的。工资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物价上涨,但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无法解释在劳动力供给过剩且存在工资成本合同粘性时仍发生通货膨胀的现象,即在劳动力供给过剩情况下,劳动者工资偏低或至少是工资由合同约定几年不变,通货膨胀仍会发生。现代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治理通货膨胀只需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便可,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在某种初级产品(如石油)供给减少,其价格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盲目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不仅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反而可能引起经济衰退。(2)它们侧重从总量上认识通货膨胀现象,忽视从结构上认识通货膨胀问题。虽然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识到经济部门结构及部门生产率差异的问题,但仍然没有摆脱工资成本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这种观点。实际上,通货膨胀不仅是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生产结构、资本流向结构、社会供给结构不均衡的经济现象。在货币供给增长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资金过分流向某产业或某部门,则会使该部门的产品价格上涨,而其他部门产品可能会因资金不足导致供给不足,这样可能导致通货膨胀。(3)现有通货膨胀理论都假定经济行为是理性的,这与现实不相符。通货膨胀可分为预期到的和不可预期的两种。现实发生的通货膨胀基本上都是不可预期的,以经济人的理性作为分析的前提,显然有悖于现实。

有必要对现有通货膨胀理论进行修正。通货膨胀是经济活动中真实因素和非真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真实因素是指引起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的因素,如因战争、天气等因素引起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引起通货膨胀。非真实因素是人为控制的因素,是指国际游资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在利益驱使下对基础产品供求操控,从而影响价格的因素,如垄断、囤积商品及炒卖等。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仅存在真实因素,则价格不会持续性上涨,市场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但当非真实因素引起某种重要商品价格上涨后,如大量资金涌入对该种产品进行炒卖,或囤积该种产品,或人为限产。此时,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价格持续性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本质上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的结果,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不仅仅是货币总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货币信贷结构问题。本文从真实因素与非真实因素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三部门动态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假定: (1)一国经济由四个部门S1、S2、S3、S4构成,S1为初级产品部门,其产品是s:的主要投入品,但不是S3、S4部门的投入品,且S3、S4与S1和S2在生产上关联度不大;(2)总需求曲线用D表示,总供给曲线用S表示;(3)t1表示时期1,t2表示时期2,t3表示时期3。

如图1至图5所示,在t。时期,经济各部门处于均衡状态,S1、S2、S3、S4四个部门的价格分别为P1、P2、P3、P4,社会需求曲线D与社会供给曲线s决定的价格水平为P(如图5)。在t1时期不存在通货膨胀。如图4所示,在t2时期,由于社会需求增加等真实因素作用,社会资本大量投向S4部门,使需求曲线D4右移至D4',S4产品价格由P4升至P4',使S4部门利润增加。由于供给者和需求者均预期部门S4产品价格会继续上涨,因此,市场出现非理性从众行为,存量和增量社会资本大量涌向S4部门,导致其供给曲线向下移至S4',D4向右移至D4"。从图4中可以看到,虽然s。部门供给增加,但由于需求过于旺盛,S4部门产品价格仍然出现大幅度上涨,由P4'大幅上涨至P4"。由于存量和增量社会资本大量涌入S4部门,则其他部门所需社会资本就受到一定限制,这样就出现资本部门结构不均衡的状况。由于D4",右移,社会需求曲线D'也右移,总价格水平上升至P',但此时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因为,S4部门仅仅是该国四个经济部门的一个,且其他经济部门在生产上关联度不大,S4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涨不足以引起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总体上涨。在t2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等真实因素,加上t1时期投入s。部门资本不足,初级产品部门S1供给减少,图1中供给曲线S1上移至S1',S1部门产品价格由P1上升至P1'。由于PS1'价格上升,S1部门利润也上升,这时非真实因素又开始起作用,S4部门的大量获利资本撤出,大量投向S1部门,新增资本也大量投向S。部门,并人为囤积,哄抬S1部门物价,人为减少S1部门产品供给,使SS1'继续上移至S1",价格由P1'上升至P1",社会供给曲线上移至S',社会总物价水平由P'上升至P"。由于S1部门是S2部门的投入品,使S2部门产品成本增加。图2中S2部门供给曲线上移至S2',供给曲线上移使社会供给曲线S'继续移至S",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上升至P'"(见图5),此时通货膨胀已经出现。在t3时期,S3部门是一个相对对立的部门,S1、S2、S4部门产品价格上涨在短期内对其产品成本影响不大。但此时S3部门也会向S1、S2、S4部门看齐,以其他部门涨价为理由,人为提高其价格水平,获取超额利润,其供给曲线上移至S3',其产品价格上升至P3'(如图3)。其结果引发社会供给曲线继续上移,使社会总物价水平继续上升,引起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分析可看出,通货膨胀不仅是货币总量问题,更是货币结构问题。治理通货膨胀,如果措施不对,会加剧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滞胀”。如果政府在t2或t3时期,减少货币供给量,会使S。部门、S2部门供给曲线继续上移,而货币供给量减少不一定会减少对S1部门、S2部门产品的需求,这样导致物价水平继续上涨,并引起“滞胀”。从这点看,现代货币主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是值得推敲的。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是优化货币信贷结构,增加基础经济部门的投入与供给,而不是简单地减少货币供给量。

二、中国通货膨胀情况分析

从2006年底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高,中国面临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根据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7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速上升,2008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超过8%,到2008年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所回落。关于2006年底至2008年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通过追溯以往中国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它们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5-1989年、1992-1995年。这几次发生的通货膨胀具有一些特点:一是造成的原因基本都是货币供给过量,投资规模过大;二是均为全面性的物价上涨,有的年份还出现抢购现象;三是发生的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关;四是采用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与以往几次通货膨胀不同,自2006年底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这次通货膨胀是一次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不是一次全面性的通货膨胀;二是这次通货膨胀是在中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过程中产生的;三是

这次通货膨胀与全球性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目前,关于此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或泛滥造成的,因而主张采取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本文运用非真实因素一真实因素共生通货膨胀理论假说,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

自2005年开始,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城市房价不断上涨,并引起其他城市房价的上涨。受暴利驱使,炒房愈演愈烈,人们非理性地从金融机构融资购买房地产,国内资本、国际游资大量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些非真实因素导致中国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这样,社会资本投向房地产部门过多,而投入其他部门的资金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部门。

2006年底至2007年初影响物价的真实因素出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如雪灾)、动物疫情等。受真实因素影响,如肉供给减少,而猪肉需求弹性较低,结果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开始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农产品中除猪肉价格上涨以外,粮价也出现上涨。中国粮价上涨与国际粮价上涨相关。按照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从2007年2月到2008年3月,世界小麦价上涨了130%,大豆上涨了87%,大米上涨了74%。国际粮价上涨受真实因素和非真实因素共同推动。真实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变化。如干旱、洪水、天气恶劣等,导致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粮食主产国歉收,粮食库存下滑。二是生物能源的制造。生物能源制造耗费了大量的粮食,按照国际粮食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07年至2008年,全世界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谷物增加了32%。非真实因素是囤积粮食,粮食投机活动的大量存在。投资者利用买卖食品期货的分销合同,囤积粮食,使粮食供给减少。由于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因政策性因素国内粮价显得较低,国内小麦、大米的价格大约相当于国际价格的一半左右。2007年中国粮食出口大量增加,甚至出现粮食走私现象。除国际因素以外,国内也存在使粮价上涨的因素,如投入不够,耕地减少,水资源危机,投机者囤积粮食等。

导致中国2006年底至2008年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与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互推关系。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真实因素有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元贬值等。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非真实因素是投机炒作,国际投机者人为炒作国际油价,获取巨额暴利。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非真实因素即投机炒作活动,是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果不存在非真实因素,则市场机制仍将自动平抑商品供求的非均衡状态,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自2008年8月开始,中国通货膨胀已出现好转迹象,居民消费品价格持续出现回落。根据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8年前3季度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17.3%。

依据上述数据,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结束,2009年中国将出现通货紧缩。这种观点值得探讨。中国未来物价走势比较复杂。既要受到国内因素影响,又要受到国际因素影响;既要受到真实因素影响,又要受到非真实因素影响。单纯从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以及近期爆发的金融危机来推断中国通货膨胀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从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看,中国物价水平总体趋势仍有上涨的可能,通货膨胀压力不会完全消除,但不排除短期内物价有升有跌。

三、当前中国防治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防治通货膨胀的关键是防止“滞胀”的出现。因为,“滞胀”会造成大量失业,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出现过“滞胀”,就引起一系列较严重的经济以及社会问题。

根据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防治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是慎用货币政策,不能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应重点采用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措施。具体而言,应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

1.尽可能消除垄断,加强竞争,抑制非真实因素对物价的影响

如果市场中出现垄断,物价易于人为控制,则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较高。通过加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为控制物价的隐患。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期货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要防范和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垄断和哄抬物价行为。当前,尤其是要注重发展期货市场,获取参与资源的定价权。中国是石油、铜等原材料的重要购买国,但参与交易规则制定的权利非常有限,应逐步推出各种原材料的期货产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应增强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真实度,防止虚假信息,误导民众。

2.优化信贷结构

应当适当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贷款规模,逐步增加对粮食、资源等产品生产的贷款,并引导社会资本均衡流向各生产领域,增强供给能力。

3.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把农业作为重要保护对象,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应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软硬环境。

4.适时推动税制改革

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率。缓推资源税和物业税改革。资源税改革的一个趋势是将从量征收的方式改为从价征收方式,并适当提高税额。资源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能正确反映资源的稀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过度开采,也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势,资源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应该缓推。原因在于:一是有色金属类股票价格将继续暴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二是在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推行资源税改革会增加资源类企业成本和负担,使其销售收入、利润继续下滑;三是增加通货膨胀的危险,从产业链角度看,资源类产品是上游产品,增加其税收成本,企业必然提高其产品价格,导致下游产品提价,这样就会推动物价上涨。目前,中国房价已进入下跌通道,已逐步回归理性,这是好事。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暴跌,那就不是好事。其原因有:一是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因为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二是产生大量银行坏帐;三是税收收入大幅度下降,因为房地产市场税源巨大。此时推行物业税改革,必然加速中国房价的下跌。物业税改革应缓行,待房地产市场稳定后,再逐步推行。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依赖高投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应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产品的生产,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

应控制初级产品的出口,相反,应增加中国供给或生产不足的初级产品的进口。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增加粮食、石油等基础产品的储备,尽量减少因成本推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特点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 会计模式 会计方法

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12月通货膨胀率高达11.2%,是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两大任务是“调结构”和“防通胀”。随着世界经济通货膨胀的加剧,通货膨胀会计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界探讨的热点。通货膨胀使会计报表失实,会计信息失真,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受到挑战,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根据《新格尔帕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权威解释:“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 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的或者短期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只有当价格不断上升其趋势在某一区间内不能逆转时,才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为:1.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2.资金供给持续性短缺;3.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4.资金成本不断提高;5.会计信息严重失真;6.因通货膨胀而高估会计收益,导致企业虚假盈利,由此承担了部分不应承担的税赋。

二、建立通货膨胀会计的必要性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将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二是生产耗费补偿不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下降;三是高估收益,虚增利润,造成收入超前分配;四是失实的会计信息容易导致错误的企业决策。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为了反映和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一般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资料,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就是通货膨胀会计。

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模式造成了重大影响,它动摇了货币计量中币值稳定的会计基本假设,质疑了历史成本原则,冲击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使构建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成为必要。物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企业资本保全和真实确定收益的客观要求是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不断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不同国家物价变动的影响要求会计进行准确核算和处理,这也是催生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推行通货膨胀会计的探讨

纵观通货膨胀会计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就有了通货膨胀会计的思想雏形。当前世界采用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有三种:一是不变币值会计,即传统会计,具体做法是通过某种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国外只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才采用此法。二是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对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三是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国外只在英国、加拿大实行。

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和会计方法的选用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所呈现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和个别物价水平上涨是否均衡;通货膨胀时各类或各种价格和比例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规模和资产构成;企业管理部门、债权人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电算化程度;会计模式实施成本等。此外,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法律因素、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或会计组织的程度以及国际会计界的影响也会对会计模式和方法的选用产生影响。鉴此,笔者认为:

(一)通货膨胀会计应与传统会计相结合

我国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价格调整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因素所起作用不一样。因此,推行通货膨胀会计不宜取代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

(二)营造良好的通货膨胀会计环境

推行通货膨胀会计是政府、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共同应对通货膨胀挑战的必要途径。现阶段,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我国必须合理借鉴国外方法完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规范,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体系,从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三)构建通货膨胀会计体系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在会计实务上积极推行能够减轻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如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汇率调整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作为每年调整的基数;结合物价变动指数,增设“制造成本保值贴补基金”,以实现存货原有存量的再现;采用当期物价变动指数,对期末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进行调整等等。另外,应区分不同企业类型,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对大型企业需选择较全面的模式修正会计信息的偏差;对小型企业则用适当方法对会计数据加以补充说明;对货币性资产为主的金融企业宜用物价指数法和汇率调整法消除货币贬值的损失;对非货币性资产为主的生产型企业则用现行价格法反映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现行价值;对于特殊的大型跨国公司,可借鉴法国采用的企业会计与合并会计相分离的方法,制定独立的合并会计规范,与非跨国企业的会计规则相分离。第二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的目标模式。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模式,其应用必须健全和完善物价指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闭幕 稳定物价成重点.第一财经日报,2010.12.13.

[2]弗雷德里克・D・S・乔伊,加利・K・米克,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雪松,张丽娟.当前通胀预期形成与防范研究.会计之友,2010.7.

[4]张亚军.通货膨胀下会计模式的选择.财会研究,1994.3.

[5]夏贵华.试论通货膨胀会计.经济师,2008.11.

通货膨胀特点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 中小企业 生存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通货膨胀,我国也出现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给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危机与困难,而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

1.通货膨胀的概念

何谓通货膨胀?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的观点。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货膨胀既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物价现象,即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而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当年通货膨胀率在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上万时,就构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复杂性

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没停止。至2008年上半年,汇改三年来,人民币较汇改之前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5%。两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正在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又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意味着货币币值。

2.结构性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特征明显,物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原材料、食品及肉禽制品。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较两年前最大涨幅超过200%,导致各类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大幅涨价。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最大,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制品价格上涨31.7%。同期其他大多数商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等行业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可见,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3.阶段性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7年全年4.8%的基础上,到2008年上半年呈现加速上升势头,在2008年4月最高达到8.2%,之后出现回落。此阶段的通货膨胀除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外,阶段性特征也较明显。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短期内出现迅猛上涨,拉动CPI指数快速爬升,待冰雪灾害影响因素消除以后就会出现快速回落。可见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

的阶段性因素。

三、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营成本上升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给经营带来困难。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价格指数(PPI)。我国这一指数近两年来也居高不下,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PPI涨幅超过CPI涨幅,出现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倒挂现象,在8月份PPI同比上涨最高达到10.1%。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等因素,经营范围一般不在资源能源领域,大多数在消费品领域,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能源和人力成本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高于其销售商品的价格涨幅,由此必然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2.贷款难度加大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信贷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紧缩信贷,可以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都会直接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我国目前已经有较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贷不到款的困境。

3.其他财务风险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而且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并非全是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会增加,而负债相对会贬值;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些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有利时机;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参与国际并购,从而做强做大。只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对企业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转危为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状况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1.适当提高产品价格

对于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占有市场优势,竞争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而言,适当涨价是最直接的措施,直接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当然,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也不是不能涨价,可以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装、品质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情况下变相提价。通过涨价可以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转移到消费品价格中。

2.适当囤积原材料

适当囤积原材料,可以避免价格进一步上涨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当然,也不宜囤积过多的原材料,因为此次通货膨胀是有阶段性的,原材料不会持续长时间的上涨。

3.清理应收账款

在通货膨胀期间,应收账款早一天收回就会减少一定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所以,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期间特别应该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款工作,也要改进企业销售的付款方式,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应收账款贬值的损失。

4.参与国际重组与并购

在跨国经营中,人民币升值可以一定程度抵消国内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是增强的。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国外的优质资产。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国外企业因资金短缺等原因而面临倒闭或破产,对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并购和重组的机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得机会。因为在平常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的并购,在这一时期就成为可能,或者有些并购在正常时期需付出较大成本,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成本相对要低得多。

5.创新融资方式

资金短缺成为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几乎仅限于银行贷款,而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持,来自银行的融资只占极小部分。目前我国也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专门机构,如民营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成立互相担保的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也是具备条件的公司的一种选择。

6.学会“冬眠”

对于资金状况较差,融资实在困难,而产品仍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学会以“冬眠”来度过寒冬。就是尽量压缩生产规模,裁减人员,通过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金需求量,以避免资金断流导致企业破产。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企业不可能逃避,只能去适应。每一次通货膨胀都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每一次通货膨胀也都会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中小企业只要能够认清形势,趋利避害,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把通货膨胀的影响变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通货膨胀特点篇8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exchangeratetargeting)的局部或阶段性有效,以及金融自由化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monetarytargeting)的有效性下降,促成了近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一种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即许多国家相继采用了一种名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inflationtargeting)”的货币政策制度[1]。该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名义锚(nominalanchor)。

1990年3月2日,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成为这一领域的“开路先锋”。继其之后,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类型的划分结果,截至2006年4月30日,曾正式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达到了26个,目前正在实行的国家共24个(芬兰和西班牙两国因为要加入欧元区的缘故,于1998年6月主动放弃),其中不仅包括发达国家,还包括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见下表)。

颇有意思的是,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兴起最初并非源于学术界人士的推动。如斯文森(Svensson,2002)就指出,除了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低通货膨胀的好处进行过大量研究,以及著名货币经济学教授古德哈特(Goodhart)曾向新西兰储备银行主席提过关于激励结构的学术建议之外,国际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未针对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开展过任何专门性的研究。按照他的看法,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出现以及其后所赢得的赞誉,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一些采用国中央银行和金融决策实践者们非凡的洞察力。而现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Bernanke,2003)则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策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德国及瑞士的货币政策实践——逐步演变而来的。

尽管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践已经超过了16年,但至今人们仍没有对其内涵形成广泛共识,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往往难以识别,即便的确采取了该制度,各国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考虑,针对货币政策制度安排所采取的具体做法通常又会存在很大的差异[2]。在目前的诸多观点中,米什金(Mishkin,1999)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是一种包含了五个方面要素的货币政策策略:一是公开宣布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中期量化目标;二是制度上承诺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居于从属地位;三是在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包括货币总量、汇率在内的诸多变量被用来通盘考虑;四是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定,确保货币政策公信力(credibility)和透明度(transparency)不断提高;五是货币当局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性(accountability)不断增强。

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施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拥有许多明显的优点。例如,通过事先宣布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高度透明,容易被社会公众感知和理解,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和责任性;与汇率目标设定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可以确保货币政策集中关注国内的经济目标,对影响国内经济的各类冲击做出反应;与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无须强调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

然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现实

四、简要小结

1、鉴于中央银行无法直接控制通货膨胀率,因此,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比较合理和现实的选择应当是以通货膨胀预测值pt+2|t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预测值之所以是一个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因为:首先,由定义我们知道,中央银行在t年根据所有相关信息做出的通货膨胀预测值,必然与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高度相关;其次,通货膨胀预测值要比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容易控制,并且中央银行更多关心的是预测值与目标设定值之间的偏差;第三,与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相比,中央银行更容易观测到通货膨胀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后者是根据t年的相关信息做出的,通过央行的信息披露和外界的预测,社会公众也很容易就能观测到预测值;第四,通货膨胀预测值十分透明。但必须指出的是,通货膨胀预测值这些优点的关键性前提是,中央银行在t年必须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同时借助经济预测模型,尽最大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通货膨胀预测。通货膨胀-[飞诺网]

2、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政策选择是,根据最小化损失函数值所内生的最优反应函数,确定一个基准利率(或基础货币)水平,使通货膨胀的预测值等于事先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值。当通货膨胀预测值高于目标值时,中央银行将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到其他利率)、回笼基础货币等等;相反,当通货膨胀预测值低于目标值时,中央银行将执行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不难看出,通过事先公布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承诺机制,它可以锚定私人部门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约束中央银行自身的行为,而在面临各类外部冲击时,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又能有效保证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

3、由式(7)给出的最优反应函数,与强调中央银行调节基准利率的“泰勒规则(Taylorrule)”和强调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麦克卡伦规则(McCallumrule)”这两种工具规则十分相似,但值得指出的是,它们相互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的最优反应函数是一个内生的结果,而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都是外生给定的;其次,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工具对当期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的反应函数则体现出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特点,强调基准利率或基础货币的变动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的预测值等于目标值;第三,通货膨胀目标设定下的最优反应函数仅仅取决于菲利普斯曲线和损失函数中的相关变量,而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除了取决于这些变量以外,还要取决于总需求方程;第四,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反应函数中的系数并不像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中的系数那样是固定的(如泰勒规则中的两个系数均为0.5),并且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可能还会受到外生变量xt的影响。

4、长且易变的时滞以及货币政策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这使得社会公众很难准确地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绩效。但实际上,如果中央银行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特定渠道披露通货膨胀预测值的细节,如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央行定期的“通货膨胀报告(InflationReports)”,社会公众就可以通过观测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预测值与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即使中央银行将自己所做的通货膨胀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保密,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比较自己或其他预测者所做的通货膨胀预测与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有效防范中央银行的不作为或是机会主义行为。

注:

[1]米什金(Mishkin,1999)对汇率目标设定制度和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的适用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具体可参见Mishkin,Frederic,InternationalExperienceswithDifferentMonetaryPolicyRegime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9,43,pp.579-606。

[2]美国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尽管IMF并未将其列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但伯南克(Bernanke)、曼昆(Mankiw)、古德弗元德(Goodfriend)等美国资深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事实上实行了隐性的或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andFredericMishkin,InflationTargeting:ANewFrameworkforMonetaryPolicy[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7,vol.11,pp.97-116.

2.Bernanke,Ben,"ConstrainedDiscretion"andMonetaryPolicy,SpeechbeforetheMoneyMarketeersofNewYorkUniversity,NewYork,2003,3February.

3.Bernanke,Ben,TheLogicofMonetaryPolicy,RemarksbeforetheNationalEconomistsClub,Washington,D.C.December2,2004

4.Svensson,Lars,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ImplementingandMonitoringInflationTarget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7,41,pp.1111-1146.

5.Svensson,Lars,InflationTargeting:ShouldItBeModeledasanInstrumentRuleoraTargetingRule[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2,46,pp.771-780.

上一篇:数据通信的基本方式范文 下一篇: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