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6 17:35:47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1

关键词:绿色工程;工程价值;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各行各业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环保关注度逐渐增加,建筑行业中绿色工程建设及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绿色工程是在规划建设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减小环境污染的影响,实现无害、低耗的绿色工程。

1绿色工程管理概述及具体含义

1.1简介绿色工程管理

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后期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频出,直接制约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建筑工程是资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引进绿色工程管理方案。绿色工程管理是以可持续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方针,将生态自然发展作为工程导向,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生态策略和可靠的管理技术,保障施工建设的科学环保生态化。在工程建设中,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位一体原则,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2绿色工程管理具体含义

绿色工程管理将生态目标作为其导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其生态导向作用,创建绿色工程的价值观念。绿色工程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保障生态环境,降低人为建设破坏,达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自然协调。其次,在工程建设中要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工程实施中。有机整合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协调各方因素实现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工程要有效安排建设周期和投入成本与工程质量。

2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及评价体系

2.1绿色工程管理原则

绿色工程管理通常包含四个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经济实用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工程管理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处理问题应该从工程项目的自身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解决方案。遵循系统性的相关原则。影响绿色工程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充分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方位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工程管理中要全面理性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变化,结合物流网和循环资源,完善绿色工程的生态循环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工程的建造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绿色工程的建设管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生活状态。在建设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在结合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设计灵感,使得人与环境得到完美共存。经济实用和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是绿色工程管理原则中需要重点强调的一项。先进性就是要求与时俱进,时刻学习先进的工程管理理论经验;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工程管理的目标与保障,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将管理中的先进性作为其手段进行全方位质量力度监管,最终实现经济化效益。

2.2工程管理的评价原则

首先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设置评价标准时,要符合科学设计的原则,掌握相应的科学依据。评判过程不光要关注数量和工程自身特征问题,还要从宏观角度掌控全局,同时学会深入细节分析。其次,管理要实现全面综合性原则。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是全方位整合信息的体系,在工程管理中坚持有机统一评价整体。综合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来研究工程建设对于周边生态所造成的影响和改变,依此来判断实际动工情况。工程管理要同时考虑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在做出相应建筑设计方案之后,要经过实地勘探考察,准确采集数据和科学精确计算,使之能够方便的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确保各项评价指标相互协调互补,使得最终计算结果科学准确。充分考虑到工程的周期、建设投入成本和项目质量以及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项目的时间通常包含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周期进度;工程的安全大致分为规划、意识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安全问题;而建设投入成本主要为成本的控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前期工程合理造价方面;质量问题则包含环境污染的情况、施工标准合格率以及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

3绿色工程管理的措施探讨

3.1提高公众参与度

绿色工程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创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工程建设要想达到高质量的严格监督,就需要公开公正,鼓励广大公众参与到工程管理监督中来。在前期的工程管理实施中,通过召开公众监督座谈会,一方面向公众宣传绿色工程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一方面通过征询公众环保建议使得工程建筑达到高标准严要求。公众有机会参与到绿色工程的管理建设中来,会对绿色环保有更高的认同度。

3.2解决绿色工程管理发展的制度障碍

绿色工程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分工较为杂乱,工程的前期规划、中期建造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都隶属于不同部门分管,负责人也只是各管各地,并没有形成整体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小组,导致绿色工程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解决管理制度的障碍,破除部门保护主义,是当前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3.3提高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绿色工程管理较为复杂,需要相应的专业性知识和综合素质。因此,绿色工程管理人员不但需要拥有工程管理的技术性能力,还需要了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等相应专业的综合知识储备。在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后,作为绿色工程管理人员要确实承担起监督职责,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建筑环保观念。

4结束语

未来工程管理的发展需要结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绿色工程管理理念切实深入应用到工程建设中,以期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绿色工程管理不单是建筑行业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其在未来发展更加趋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1):41-45.

[2]周钟扬.对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的相关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248.

[3]郝亮.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与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J].价值工程,2012,(15):86.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2

关键词:工程师;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工程师认证

作者简介:杨平(1954-),男,浙江诸暨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2-02

根据文献[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中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瑞士洛桑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第48位。可见,我国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文献[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在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上片面追求“高、大、全”。大量工科院校追求学科专业齐全,争办新学科、新专业,热衷于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这不仅使这些院校办学目标趋同、工程特色淡化、办学层次不明,更使得原有的优势和特色丢失。

因此,为解决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问题,先明确工程人才培养的分类型和分层次问题,再建立恰当的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工作思路。以下专门探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按照文献[3]的标准体系设计理念,以下探讨的培养目标内容属于: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层面,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通用标准中的本科层次,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中的基本标准类型。

一、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

对于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那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就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工程师分类方法。

根据文献[3],可把目前的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把工程师分为两类:注册的和非注册的。英国注册工程师还细分为三种类型: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个分类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角度的难度和分工。正像文献[3]提出的工程师分类建议那种区别:服务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行、维护与管理,或营销、维修与服务;生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造,产品制造;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与开发;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其中,工程技术员就相当于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相当于设计工程师,而特许工程师相当于研发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只有两类,其注册工程师与英国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相对应,职业工程师与特许工程师相对应。我国工程师职称系列虽然是原先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英美的注册工程师系列缺乏可比性,但在衡量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上还是相似的和具有参照性的。

文献[2]提出了四个工程师类型划分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成长过程原则(工程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提升过程);学历层次原则(本科、硕士、博士);粗细适中原则(工程师的职责要求具体、分工明确、考核指标细化)。文献[3]所提出的工程师分类(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依据的是生命周期原则。而英美注册工程师的分类法和我国工程师职称分类依据的是成长过程原则。

文献[1]还提出了四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未来需求原则。如按照办学层次原则定位:各类型院校与培养工程人才定位的关系为研究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教学研究型院校培养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本科教学型院校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类工程师的后备工程师,或者说毛坯工程师。这一点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相同,而与德法国家的大学不同。差别就在于,同一工程师标准培养,但培养的结果要求不同,一个是毛坯,一个是成品。

二、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问题解决后,就可按照具体的人才类型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标准。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应该是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易于把握和应用的。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新近制定的对学士工程师(Graduate Engineer)的认证标准,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表2列出其三类工程师(应用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师)的认证标准。

仔细比较这三种认证标准,可以发现,还是相同点多。提炼三者的共性,可把三种标准的11条归纳为三个意识和八个能力:职业道德、全球影响和当代意识;知识应用、实验、设计、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自学和利用工具能力。应用科学工程师标准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第3条,应用科学工程师只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就可以了,而工程师则要求不但设计系统,还要设计组件,并且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和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的现实约束条件。工程技术师标准与应用科学工程师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多了工程服务方面的要求,诸如有对质量、时效和持续改进的承担,有运用写作、口述和图形表达的交流能力。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3

关键词: 课程编排 教学质量 教学原则

随着近年来招生形势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旧式的教学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排课单纯教务处全校统筹,手工操作,“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不仅效率低下,浪费资源,而且很不人性化,和现在的高职学院二级管理体制显得格格不入。自2006年起,常州纺织学院逐步实施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级教学管理下的排课管理和以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排课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才能做到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课程表的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教师、学生、班级、教师、时间等因素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要对其进行有规律、科学、规范的时间空间的最优化的组合,课表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性能,才能使得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那么究竟在排课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避免冲突原则

避免冲突原则是排课时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在排课过程中有一些时间、人员、地点等有冲突的地方,要首先避免。

1.同样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只能上一个课程,一个班级的课表的同一时间不能出现多个课程。

2.同一个老师在同一时间只能教授一个课程,一个老师的课表的同一时间上也不能出现多个课程。

3.同一个教室在同一时间上也只能有一门课,不可出现多个课程。

4.还需要考虑学校一些其他的日常活动,比如周三下午可能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活动的时间,又如教研室会议、行政会议、教工会议、学生课外活动等。

5.教室的容量必须大于学生的人数。

二、教学计划相关原则

教学计划是一个学校对于一个专业教学思想的体现,课表是学校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因此合理的编排课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招生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及教学改革的深化,各个学校将教学计划的制订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为了保证招生就业,每年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学计划。每年教学计划都与以前不一样,这增加排课的难度。

排课工作地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计划,每个专业地专业负责人制订好教学计划之后,经二级学院领导审批、教务处审核通过,然后安排各个任课教师,并在教学管理系统里面录入教学任务。

编排课程表始终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为其目的的,因此在编排课表之初,排课人员首先需要熟悉教学计划,掌握各教学单位的具体信息,如开班人数、教学设备使用类型的需求等,统筹好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课表真正发挥其在完成教学计划中建立优良教学秩序、优化教学环境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原则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排课工作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其根本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所以,排课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里的“人”指的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排课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各种情况和想法,努力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各种条件,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

1.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基础学科或较难学的学科,应安排在学生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遵循以下优先原则:

(1)上午是人思维比较活跃的时间,基础学科(高等数学、英语等等)一般尽量安排在上午。

(2)一门课程需要排列比较均匀,不能集中在一周的某一段时间,尽量均匀分布。

(3)每一天的安排需要精心设计,每天的总学时要相对平衡。

(4)周六周日只能排选修课,不能排必修课。

2.为教师服务的原则。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以外,课表的设计起到辅助作用。

(1)一门课程的安排要避免集中,以便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复习。

(2)教室不但要符合教学需要,对于同样的教室和上课对象也要尽量固定。

(3)考虑到体力,一个教师在一天内课时不应该超过6节。

(4)如果有多个教师教授同一门课,就尽量不要完全同步,一是可以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二是假如有人有事情,其他老师可以代劳。

(5)排课时要考虑到各个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四、效率提升原则

除了考虑学生和教师之外,还要考虑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上课效率的提高,科学、合理的课程表应当使学生在一天和一周中始终保持高效率。排课人员要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情况下,将种种要素进行最优化的排列,使得课表符合教学规律。

1.每种课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必修课一般上午排比较好一些,选修课多在下午或在晚上。

2.课程的优先级一定要注意,公共体育课、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等课程受场地限制、同一时间上课班级多、教师多、占用教室多。优先级大于其他课程。

3.一般来讲,合班课优先,都是合班的话,先排跨院系、跨专业的合班课或班级人数多的课。

4.非合班课(如专业课)最后考虑,有特殊要求的课程优先。

五、教学资源优化原则

在满足前面的各种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是高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何有效管理、使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怎么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是每个学校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现有的各类教学服务环境(教室、机房、电脑、网络、运动场所、实验器材、图书馆、会议室、工作室等),教学资源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近年来学生结构的不断变化、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原因,学校的教学资源经常会捉襟见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但是老的教室并不一定能满足需要,这些都对排课工作造成一定的干扰。

排课不仅要考虑人的因素,更要考虑物的因素,编排课程表时既要考虑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又要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和浪费,为学校节省开支。通过课程表的调节,使人、财、物、时间、信息诸多要素相互促进,发挥最大功能,以最经济的投资获得最佳效果,提高办学效率。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排课工作关系到高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最后展现在师生面前的课表更科学合理,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8.

[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职业院校教务工作管理创新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4]袁志发,周静芋.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4

临床工作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作,既涉及病人的医疗问题也涉及到社会问题,既涉及医学规范也涉及法律规范,传统的医学行为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临床工作原则应发生改变,而改变传统医学行为模式的不足,才能适应新时期的临床工作需要。本文提出临床工作四大原则,供同道参考。

1 科学规范原则

医学科学是面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本身具有特殊的科学性要求和规范性要求。这些科学性、规范性要求是长期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人的生命和健康换来的,具有极大的严肃性,每个医务人员必须遵守。一些科学规范已上升到医疗管理法律、法规层次,具有强制性,违反它将要承担法律后果。《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执业,就是医学专科化发展在法律层面的反映。这就要求临床工作要坚持专科诊疗原则,医生不能因接受过全科的医学教育而承担各个专科的临床工作,这与传统的医学工作有重大区别,这个原则反映了个人精力的有限性和医疗技术、医疗问题无限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临床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由此而引发的医疗事件,产生的医疗教训是沉重的。医生不是全能的,医疗活动对象――病人又不是按专科患病,或按专科患病也会使整个机体结构功能发生改变,需要整体综合医疗。因此,临床工作中又要坚持会诊原则。通过会诊,可以集中各专科、各医院的综合力量,诊疗病人,使病人得到合理有效的诊疗,弥补一个医生、一个专科、一家医院医疗技术力量的不足,充分体现整体效应原则。

同时,也体现出对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是分担医疗风险的必要途径。临床工作是规范的医疗行为集合,具有严格的程序性,程序是科学性的表现和保障。每一个临床工作者都应认真执行医疗程序,并完善医疗程序,没有程序的医疗行为是医疗工作巨大的安全隐患。

2 尊重病人权利原则

现代社会高度重视人权,尊重人权,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病人权利。尊重病人权利原则是对传统医疗中“求医看病”的否定,现代社会,医疗服务是一种消费,医患关系平等,病人有充分的选择权,而医生则只有服务义务,并合理获取报酬的权利。法律、法规要求医生要尊重病人的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未经病人允许,医生除抢救生命外,不得任意处分。否则将会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每一个临床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行医观念,从神圣的职业优越感中摆脱出来,重新认识自我,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服务,已不具有传统的特权。不能有效的尊重病人的权利,充分实现病人的选择权和处分权,是医患关系不和谐和医疗纠纷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3 医疗合理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自身的权利,逐步对医疗行为加以限制,集中表现为对医疗合理性评价,这是将医疗行为纳入服务领域的必然结果。医疗合理性原则,要求医生的临床医疗行为,都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做出的,并且有在病人病情需要时及时做出医疗行为。其具体评价标准则是医疗规范和医疗原则,有时也会是医疗管理法律、法规,评价依据主要是病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医疗合理性原则意识淡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环节。主要表现为:诊疗不注重程序,诊疗措施不重视诊疗依据的记载,诊疗活动缺乏分析,诊疗记录不全。最终表现为一个取得很好诊疗效果的行为,从病历上不能体现其诊疗行为的合理性,确能发现有许多不合理的情况,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和医院有苦难言。医疗合理性原则,必须成为每一个临床医生的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医疗管理的重点工作。

4 合理预测有效沟通原则

医疗服务是一种消费,虽然指向病人,但涉及整个社会各个方面。临床工作者必须具备对每一病人病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有效预测,并与社会各界进行良好的沟通,充分体现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和应有的风险,使社会各界认同和理解,并得到他们有效配合,才能使医疗服务这一高风险行为得以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过高、过低的医疗风险预测,都会给医疗服务行为带来不利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医疗风险是随时发生的,只有及时充分进行有效沟通,才能保障医疗环境的和谐。只对病人家属,不对社会各界的医疗服务观念已被社会的发展促成的全社会观念所取代,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的问题,临床工作是很重要的社会工作。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5

考察我国立法发现,权利公平原则在立法和法律规范实施中有所体现,同时也存在有待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一)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国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体现了权利公平原则。1.实体性权利义务配置逐渐公平如《行政许可法》一些条文突出体现了权利公平原则的精神。如第15条第2款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据此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实际上是行政相对人的许可权利问题,禁止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设定的这些许可,就是确保相对人在全国范围内的权利公平,避免地方立法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思维而人为制造权利不公平。“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这些规定更直接强调,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得通过行政许可的设定,对外地相对人设定不公平的权利。可见,《行政许可法》特别注重从立法层面遵守权利公平原则。可以说,这是从源头上重视权利公平原则的确认。2.程序性权利义务配置逐渐公平程序性权利公平原则也是权利公平的重要内容。我国一些法律有所体现。如《行政处罚法》设定了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听证事项针对的是影响相对人权益较重大的情形。《行政许可法》中也设置了听证程序。《行政强制法》除了设置一般程序性要求外,还针对不同的行政强制措施设置了有针对性的具体程序性要求。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程序,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能够获得更好的保护。权利公平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同样情况相同对待和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这个含义贯穿于整个《行政许可法》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体现:(1)“相同情况同等对待”在《行政许可法》中的体现。该法第四章《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规定了统一的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期限、听证、变更和延续等程序要求,显示了在遵循程序方面的平等。这些程序不仅要求相对人遵守,也要求行政主体遵守。这是程序权利公平原则的要求。(2)“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在《行政许可法》中的体现。权利公平或平等原则并不意味着要求立法者、行政主体或者行政行为审查机关在任何情况下坚持绝对的无差别待遇。合理的差别待遇不仅不违反权利公平原则,恰恰是权利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我国一些法律也体现出差别待遇方面的权利公平原则。如《行政许可法》针对不同的情况,规定了不同对待的措施。这一点有利于避免导致平均主义,毋庸置疑也是对公平原则的诠释。第一,行政许可的设定、修改或废止体现出不强求一律。不同机关、不同法律规范可以拥有不同的设定权限,法律可以“设定”许可、行政法规可以规定和设定许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规定许可;而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设定许可和临时许可。第二,在实施程序上也有差别待遇。如在许可时间的规定上,有20日、45日、10日之分。对放松许可和设置许可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前者采取网开一面;对后者采取严格限制的方法。对于不同地区允许采取宽松不同的许可措施,有的可以修改、废除和停止。“特别程序”对一般程序来说,就是针对不同事项分别提出的一些更加明确的规定。第57条规定,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申请人的申请均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先后顺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它是相同中有不同,相同点是它们都符合条件,不同点是在申请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体现了“不同情况下的差别对待”。这些差别对待由于有正当的理由支撑,因而是符合权利公平原则精神的。这些许可方面的差别对待实际上意味着,获得许可资格的权利主体享有公平的差别性待遇。3.监督和救济制度逐渐公平权利公平原则还体现在监督和救济制度上。以《行政许可法》为例,该法第63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这三个“不得”就是对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限制,只有这些要求得到遵守,相对人权利公平原则才能得以实现。该法第69条针对不同的行为者违法与否及违法的严重性,确立了不同的监督措施,体现了立法者区别对待和奖惩分明的价值取向,即在监督上的公平。救济制度上的权利公平原则还体现在具体救济制度中的规定。如行政复议中对申请人提供了充分的主张权利的机会。行政诉讼过程中,给原告提供了充分的主张权利的机会。此外,权利公平原则还要求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处理机关、法院要将权利公平原则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或职务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我国由于行政法对公平原则规定不多,目前只有少数法律法规规定公平原则,还有不少法律没有明确将权利公平规定为一项原则,特别是作为基本行政法律的原则,如《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均没有将公平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还有不少法律法规规章中的权利配置明显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1.实体权利配置不公平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我国《选举法》长期实行1/4的不平等的选举制度。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在很多领域不能享有公平的权利。如大量农民工长期在城市打工但不能在城市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对教育权利公平原则的确认。但是教育部制定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在“报名办法”中规定:“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如果只从文字上看不出任何不公正的地方。但是,将这一规定适用于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子女身上,情况则大不相同,其权利不公平的现象非常明显。农民工由于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很难随父母在城市就读高中,很难在城市报考大学,只能回到自己户籍所在地报名和考试,而各地使用教材和试卷不同,使得农民工子女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我国《社会保险法》按照职业身份设定了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第10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据此,《社会保险法》第10条分别规定各类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它为三类主体确立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为三类不同类型主体的保险权利制造部公平的差别对待提供了可能和机会。该法第20条第1款和第22条第1款都规定了,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没有为职业养老保险分类制度设立任何限制性条件,似乎行政机关可以随意建立不受限制的职业分类的养老保险制度。立法者这种立法显然是不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能力及需求照顾程度,而简单的职业分类养老保险不能反映被保险人负担保费的经济能力及需求保护的程度,有损社会保险互助共济功能,因此特定的职业类别与资源分配之间,不具有合理的关联性。我国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三大类,在缴费比例、政府财政责任、养老金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社会保险法》中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体现出该法在权利公平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再如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都可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五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的;(二)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三)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此条规定使得男女在就业权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男性和女性退休年龄不同,女性被迫提前五年退休,意味着其就业权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如果说这个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在今天已经很难显示出其公平性。如果说这个条文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利,应该给妇女进行选择的权利,不应该做一刀切式的硬性规定。2.程序权利配置不公平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行政程序法》,法律在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方面均有不足。很多法律中没有任何程序性权利保障。如《教师法》第39条规定了教师的申诉权,但没有任何具体制度构造。3.监督和救济权利缺乏公平精神由于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没有将权利公平原则明确确定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的标准,使得审查机关很难通过倒逼机制,迫使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坚持权利公平原则。以行政诉讼救济制度来说,我国目前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主要是涉及财产类和人身权利受到行政机关侵犯的情况。公民依据宪法第34条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35条的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市委等政治权利和自由,根据宪法第36条享有的自由受到行政机关的侵犯的,还不能纳入行政诉讼受理范围,无法获得任何的司法救济程序的保护。综上,权利公平原则尚未成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具体行政行为审查机关自觉遵守的规范,法律规定粗疏、行政机关不能严格依法办事,审查机关没有严格按照权利公平原则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因此,实施权利公平原则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消除不符合权力公平原则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落实权利公平原则的对策措施

针对前文所说存在的问题,此处提出以下几项对策性措施,以推动权利公平原则从抽象的规定转变为具体的规则,从文本规定转变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从拘束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扩大到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

(一)违宪或者违法审查予以解决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如前所述,权利公平原则有扎实的宪法基础和依据,那么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应当符合此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宪法这项要求,应当通过违宪或者违宪审查的方法予以处理。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户口登记条例》第10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条专门限制农村人户口迁往城市的制度设计,对农村人来说,明显不公平。按照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大应当将其改变或者撤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本市常住户籍;……”其中的第一项实际上是阻止外地人到上海城市出租车服务工作。这也是对就业权公平的限制或者阻止。这一规定直接违反《行政许可法》第15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据此规定,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到本地提供服务。但是上海市这部地方性法规设定的户籍条件使得外地人无法在上海从事此项服务工作。上述这些违反权利公平原则的法律和法规本应早已废除或者修改,但至今还依然在实施中。只有通过建立可行的违宪审查或者违法审查机制,将这些违宪和违法的规定废除或者修改,权利公平原则才能得到实现,公平配置上的公平性才能得到彰显。

(二)制定符合权利公平原则的法律规范、修改不符合权利公平原则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1.制定符合权利公平原则的法律规范例如将来在制定《行政程序法》中,将此项原则明确规定在法律中,使之成为拘束行政权行使的重要原则,并将它扩展为拘束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原则。在此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立法经验。如荷兰《行政法通则》第二章第4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无偏私地履行义务;行政机关应确保其所属人员或为其工作的人不影响行政决定,即使该命令涉及他们的个人利益。”这就是关于公正原则的规定。我国澳门地区《行政程序法典》第5条规定:“公共行政当局与私人发生关系时应遵循平等原则,不得因被管理者之血统、性别、种族、语言、原居地、宗教、政治信仰或意识形态、教育、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而使之享有特权、受惠、受损害、或剥夺其任何权利或免除其任何义务。”这里的平等原则与权利公平原则基本相当。在一些国家中,平等原则也被称之为“行政公平原则”。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二章中列举了合法性原则、谋求公共利益及保护公民权益原则、公平原则、公正原则等11项原则。再如将来制定《社会救助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法》等法律时,应当强调权利公平原则是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的原则。2.修改法律规范和政策我国现行不少法律规范和政策还不能体现权利公平原则的精神,因此需要加以修改或者废除。如前述《社会保险法》中确立了职业性分类的养老保险制度,法律授予行政机关不受任何限制的实施权力,对这种不完全符合权利公平原则的类型化养老保险制度予以限制。将来修改时,应该将权利公平原则作为此项养老保险制度予以完善的重要标准。再如《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应当将包括权利公平在内的行政法原则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和违法情形,使得权利公平原则成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和依据。另外,在修改立法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予以解决。如可以通过解释将权利公平原则作为行政许可法实施的标准和依据,使之成为审查下位法的依据。如学者主张的:“至于对立法的约束,可以使这一原则首先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发生拘束力,从而堵住行政许可混乱的源头。这项工作可以通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解释的形式完成。”

(三)细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操作规程实施权利公平原则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是监督行政权、救济公民权利的主渠道。行政复议机关和法院可以通过行政解释等途径、法院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等途径,建构操作性规程,将权利公平原则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标准。1.以权利公平原则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技术规范《行政复议法》第28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适用依据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或者的;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将“权利公平原则”导入上述条文的适用中,有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将上述条文中第一项“依据正确”的依据解释为包括了“权利公平原则”等依据;其中的“程序合法”包括了有关程序性的适用是否符合程序性权利公平原则的要求;其中的“内容适当”包括了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权利公平原则的要求。第二,对上述条文第三项适用的几个条件进行解释,使之包含“权利公平原则”的要求:“主要事实不足”包含了涉及相对人权利事项的事实;“适用依据错误”包括是否适用了“权利公平原则”;“违反法定程序”包含了违反“程序性权利公平原则”的内容。“”也包含违反权利公平原则的情形。在客观方面的情形包括“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违背一般人的理智,无正当理由违反惯例,违反平等适用原则,违反通常的比例法则,或违反一般公平观念的情形……”[8]526。建议国务院在《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将上述内容规定其中,或者通过相关解释的形式表达出来。2.以权利公平原则作为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诉讼技术规范行政法基本原则既是法官进行法律解释活动的依据和基本标准,也是实现法律漏洞补充之工具。而行政法基本原则并非仅仅起宣示作用,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可以也应当适用之。《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证据不足的;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职权的;5.的。……”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或者批复的形式,将权利公平原则导入其中,作为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标准和依24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5卷据。具体方法,可以适用前述行政复议审查的技术规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权利公平原则实际上已经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在具体案件得到适用。在邓州市城市公交有限责任公司与贾洪彬城市公共汽车运营行政许可纠纷上诉一案中,一审被告邓州市建设局在未报经政府审批授权、未进行相关法定程序、未进行清理整顿和上报批准的情况下,与尚未正式成立的上诉人邓州市城市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出让合同》。二审法院认为: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经营权是公共资源,其出让属于行政许可范畴,应当依法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而不能随意许可。一审被告邓州市建设局不经过任何法定的程序,将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经营权以出让合同的方式出让给一家尚未依法成立的公司,违反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公平原则,明显属于行政恣意。在该案中,法院将“公平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适用在具体案件,用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我国虽然不是一个判例法国家,但是法院在具体案件的判决中对其阐述和适用,对于公平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落实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即使当前尚未在所有成文法中明确作出规定,但这种对公平原则的运用,将会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融入到司法实践中去,对法院审判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3.将权利公平原则作为行政申诉、行政等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依据和标准行政申诉、行政也是我国相对人权利的重要方法。如《教师法》规定的行政申诉、《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行政申诉、《教育法》确立的学生行政申诉等。《条例》规定的行政等也是权利救济的重要方式。行政申诉和行政处理机关可以借鉴行政复议机关、法院处理案件的方式,将权利公平原则导入其中,对行政行为(行政申诉、行政审查的对象不同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申诉审查的公权行为中有一部分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有一部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行政审查的对象是“职务行为”)是否合法合理进行审查。具体操作方法可参照前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技术规范。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6

关键词:教学特征;教学原则;学习环境;教学考核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特征、教学原则及组织形式

1.一体化课程教学主要特征

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情景生产化,模拟企业生产情景组织教学。

2.一体化课程教学原则

一体化课程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生产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评价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个科学的教学原则体系要反映两个规律:一是反映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二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只有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的教学原则,并加以教学实践后才能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指导思想,才能体现其指导作用。对于职业技工教育来说,我们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呢?本文认为,一体化课程教学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有:

(1)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专业理论知识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注重精讲多练,学用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干什么学什么,学用一致的原则。

(2)科学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原则

用科学的、准确的方法诠释、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原理以及技能、技巧,并能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态度。教学内容应少而精,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应注重科学性;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

(3)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课前工夫;努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输出环节;避免注入式和填鸭式,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传授知识与教会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职业技工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有:课堂教学、现场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教学,主要有以下基本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巩固旧知识、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布置作业等,不同的课程特点,环节也有所不同,应灵活把握;现场示范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教师在生产和工作现场进行的组织形式,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而且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结合生产实践最为密切的教学形式。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教法及应用

怎样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教学教法又该如何运用?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时习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极力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并提倡“学中做、做中学”和“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设计并应用在实际课堂中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一体化课程教学,其教学教法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课程性质,而且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对知识点、能力点的把握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包含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个方面,它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必须指出的是,各种教学方法不能孤立地单独存在,应是互相融会贯通的。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课堂讲授法

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叙述、描绘、论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法应注意避免“注入”式的形式,注重发挥教师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引导谈话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方法。有启发式和问答式两种。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和问题的设计,力求课堂气氛活跃。

3.研讨法或讨论法(圆桌讨论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一个问题或专题开展研究和讨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要求教师选好课题,设计好课的结构,精心安排好课后工作。

4.引导自学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信息咨询、查阅参考资料或教材,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利于职业能力的养成。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对专业书籍的选择、浏览、精读和知识的记录、收集整理,形成有用的东西,教会学生学习的要领。

5.巩固练习法

这一方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深入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三种。

6.示范操作指导法

这是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现场传授、示范操作练习指导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目前,技工学校多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任务驱动式、模块化、课题式的教学特点。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与学习环境的创设

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前,除了应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学生工作页的设计工作,为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创设好工作任务学习环境,模拟真实的生产情境和示范操作现场。如:工作任务单、装配工艺文件、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任务计划表、工作任务记录表、提供关键问题、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和讨论的环境。最后,指导教师还应做好学习任务评价考核的准备工作,如工作检查表、学习任务评价表等。

1.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设计及教学活动策划

对于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专业(以下简称装调专业)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设计主要内容有:学习任务的描述、学生基础及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及要求、学习内容及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

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的策划是基于装调专业工作任务性质和装调工作技术要求,按照装配工艺流程和工作步骤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评价和教学资源等。

2.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

对于工程机械装调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应明确本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其次是本课程的工作任务背景描述和教学组织形式;最后完成本学习任务或课程教学目标所需的工具、工装夹具、检测器具以及所需起重吊装设备等。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课前,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人数和结构将其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指导工作小组根据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方案;实施中,教师则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巡回指导,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加以引导和提示,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错误及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和提醒,对装配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工装的使用方法等技术问题加以控制、检查、抽查和验收;指导组长及时记录本组成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倾向,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纠偏。

最后,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任务的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并对学习任务及时进行点评、信息反馈和教学反思。

3.一体化课程学生工作页的设计

学生学习工作页设计是教师按照学习目标、学生完成本项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模拟生产工作任务单或装配作业指导书或装配工序卡而设计的,它是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依据。

四、一体化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

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做好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是保证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在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主体方面发生了变化,注重的是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过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评价。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装调专业推行一体化课程教学,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的一体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学习(工作)任务考核评价标准,疏通评价信息反馈渠道,并不断地完善、持续改进一体化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笔者认为,在实施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时,还应特别注意:(1)评价应可操作、可量化,能体现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输出;(2)评价内容应力求简明、具体透明,能紧密结合企业工作任务;(3)考核评价范围应根据项目任务、技能水平、任务质量、劳动纪律、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7

【关键词】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6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65-01

一、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1、任务设计,工作过程完整性原则

内容设计,职业成长性和知识内容综合化原则

方法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环境设计,职业真实性与教学相结合原则

考核设计:整体性评价和适应性原则

2、教学情境设计案例

根据具体工作的岗位内容与人才规格,制定出了本课程的标准。以施工图预算编制为核心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建筑工程概预算设计出了四个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领域的标准及设计思想,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动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有机整合,在情境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与岗位对接的原则

根据黑龙江省造价员岗位工作和任务,把教学环境设计成工作环境,教学内容即是岗位工作内容,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情境设计的内容覆盖了造价员岗位的需求。

(2)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原则

以往参加工作后学生考取造价员资格证书过关率仅为30%左右,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既体现岗位工作需求的知识量又要与职业能力相接轨,以便使学生在校时掌握造价员考试的技能,毕业后能顺利考取造价员资格证书。

(3)适用本地的原则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依据现行《黑龙江省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和《黑龙江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标准进行工程计量、计价及消耗量分析,并随时将造价信息、政策变化融入教学,使学校与社会行业接轨。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围绕岗位需要,删减陈旧知识点,理论内容都是根据操作技能需要来选择。

二、教学工作环境的建立

院校的硬件建设是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具体体现,其教学是以情境为中心的,它的三个典型特征, 首先是学生的主动存在,其次是教师的反应存在,再次是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情境真实存在。这里所谓的真实存在,指的是学习情境是刚性 、具体的存在,是对实际职业环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是真实的再现。 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主要是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与情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知识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向性,而这类知识的获取更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显然,基于这一智力特征,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显得举足轻重。

1、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的选择

建筑工程计价的工作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而要计算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并不是面对实物进行计算,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为媒介,即施工图纸。这就需要选择真实的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工程计价模式主要有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和定额计价法两种,建筑工程又以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两种典型结构类型为主,所以在选择工程项目时,应该选择一个典型的砖混结构多层建筑工程项目图纸及一个典型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图纸,对应两种计价模式作为训练载体。

2、学习的组织形式

“业主方” 与 “施工方” 工程计价最终的成果文件是否有效,前提条件是须经过一个特殊的过程,即 “对量 ”。工程计价从开始的招、投标直至最后的工程结算,始终贯穿着业主方(或为业主委托的造价咨询人员,依然代表业主)与施工方计价人员的校核过程,只有经过双方计价人员相互核对认可并签字后的造价文件才是有效的。建筑行业内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一般为5~10人,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每6人左右编成一组,并给予每个小组以实际名 称,如“某某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经济科”、 “某某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审核一部”等等,并由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一方代表业主方,一方代表施工方,针对同一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图纸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工作。这时,教师充当的是造价管理部门的工程师即裁判员的角色。

3、学习资料的完备

建筑工程概预算,也就是工程计价活动中计价规范、定额及相关计价资料清单计价规范、定额是计价人员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学校应备有足够的数量,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每两人能借阅到一套,直至学习结束。行业内的计价管理随着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的发展而处于持续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年都会有不少计价问题解答、补充定额等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学校应注意收集整理,确保学习期间每个“部门” 即模拟小组能借阅到一份 。

价格信息按照行业习惯,工程计价过程中的人工、材料、机械价格的来源往往是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建设工程造价信息》, 建筑行业内每个造价部门均会视其公司规模订阅,由部门的造价人员在计价过程中查阅。学校也应订阅这本杂志,与定额解答一样确保学习期间每个“部门”能借阅到一份。

4、硬件设施要满足

工程计价已由传统的手工算量转向了工程电算化,专业机房及计价软件配备工程计价软件的应用是提高工程计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学生应具备当地建筑市场具有代表性的、通用性较广的工程计价软件的应用能力, 教学专业机房的配备必不可少。

建设好上述学习情境,真实再现造价员的工作环境,可使学生处于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经验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及失误和挫折可以及时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知识建构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63-66.

[2]刘孔玲,傅志瑶.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探讨[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6:90-92.

作者简介:

张成/1978年生/男/辽宁人/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哈尔滨工程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工程(哈尔滨150431)

孙桂涧 /1973年生/女/黑龙江人/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建工程(哈尔滨 150431)

基金项目:

人体工程学的原则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师计算机应用;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是“企业(或用人单位)为完成某一任务并获取工作成就而进行的一个完整活动过程”。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直接经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知识,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学习,获得可迁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

1.任务载体选择

任务载体选择遵循工作过程完整性原则、职业成长性原则、区域经济适应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应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要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对学生来讲,要满足学徒、中级、高级、专家的职业成长性原则;要以未来为导向,所选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要随着专业领域的变化调整。

2.内容选择

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满足认知规律及理论实践一体化原则。人们认知实物过程为从一般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应遵循此原则。高职教育的对象及特点决定了学习内容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或者单纯学习某种技能,因此学习内容和过程要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和学生中心原则。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混合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中心地位,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阶段,教师仅为学生独立的行动做出提示,激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应该教授其具体操作。

4.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方面应遵循职业真实性原则与教学适应性原则。设计学习情境时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平台、实训模块和分组、轮班制等形式,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去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当然,教学与职业环境是有区别的,完成学习任务所要求的条件应是学校具备的。

5.考核模式

教学结果的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书面考核,而应注重整体性要求。实践与理论结合,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仿真与现场结合,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结果与过程结合,既要有以尺寸合格、功能正常为目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动态与静态结合,既要有以测试知识的深度和存储为目的的笔试,又要有以了解测试知识的广度和运用为目的的口试。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既要有各门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工作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的评价表。在明确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依据“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载体,确定学习情境制定学习情境描述表与课程实施计划制定学习情境评价标准”四个流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

二、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

1.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教师深入索尼移动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甘肃润峰电力有限公司、武威职业学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就人才需求、岗位设置、员工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员工管理多方面进行调研,获取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手资料,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为:具备计算机文件管理能力、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处理能力、演示文稿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载体,确定学习情境

不同的行业与岗位工作任务是不一样的。经过调研,文秘人员的工作任务是起草文件,同时需要对单位的材料进行整理;企划人员的工作任务是写分析报告、写产品说明、制作广告宣传册,做与财务相关的基础报表,向客户介绍产品;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撰写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成绩分析,学期、学年工作总结,备课、授课等;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是病历及药方的整理、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保健讲座等。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为依据,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为文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务人员计算机应用基础、广告人员计算机应用基础四个学习情境。

3.制定学习情境描述表与课程实施计划

制定学习情境后,按照学生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情境目标、内容、课时、教学场地、教师安排计划,并编制学习情境描述表。

4.制定学习情境评价标准

完成“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电子表格应用能力、演示文稿制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要求过程性、结果性兼备。

参考文献:

[1]崔怡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2]张云.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2).

[3]晋艺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拟导游课程评价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4,(4).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粮食安全重要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