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范文6篇

时间:2023-03-21 16:21:10 版权声明

人体解剖

人体解剖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骨骼;解剖;部位;构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67-01

在临床医学中,所进行的多项治疗操作和人体骨骼具有密切的关系,为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临床医师以及护理人员需要对人体的骨骼解剖具有深层的认识,熟悉各部位的名称,熟练掌握骨的构造情况,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1 骨骼结构概述

成人骨骼一共206块,构成人体支架。根据骨的形态,主要是分为四种:(1)长骨;(2)短骨;(3)扁骨;(4)不规则骨。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骨质,分成骨密质、骨松质,骨密质在骨表面,比较坚硬;骨松质在骨深部。骨膜是在骨表面(关节面除外)和骨密质紧紧贴近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具有造血细胞、神经和血管,因此,骨膜有助于骨质营养和骨折修复。骨髓主要是存在于骨松质网眼以及骨髓腔,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长骨骨松质内部或者是扁骨骨髓均为红骨髓,具有造血作用【1】。骨化学成分是无机物、有机物,比例约为7:3,无机物的作用是使骨有硬度,有机物使得骨有韧性、弹性【2】。

人体骨骼的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组成骨数量是23块,可分为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脑颅骨8块,围成颅腔,容纳保护脑。面颅15块,构成面部轮廓。躯干骨主要包括三部分:(1)椎骨;(2)肋骨;(3)胸骨。比较典型椎骨主要是分成3个部分:椎体、椎弓以及突起。椎体主要是在椎骨前方,形状是矮圆柱形。椎弓主要是在椎体后方弓形骨板上附着。椎弓上附着7个突起,横突1对,上下关节突各1对,棘突1个。胸骨主要的组成部分是:(1)胸骨柄,(2)胸骨体,(3)剑突。肋骨一共有12对,左右对称,1至10肋形成胸廓,11和12肋游离。肋的后端主要是肋头、肋颈以及肋结节等;肋前端通过软骨与胸骨相连接,后端与胸椎形成关节【3】。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的组成是肩带骨以及游离上肢骨【4】。肩带骨的组成部分是锁骨以及肩胛骨。游离上肢骨主要存在的骨为肱骨、尺骨、桡骨以及手骨。下肢骨的主要指组成部分是下肢带骨、游离下肢骨。下肢带骨主要组成是髋骨。髋骨由上方髂骨、后方坐骨以及前下方耻骨组成,16岁以前,三骨之间主要是软骨结合,在16岁以后,软骨骨化融合成1骨。

2 骨骼解剖教学研究

2.1骨骼解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骨骼解剖教学授课中,教师主要是借助幻灯片、PPT进行授课,讲解骨骼组成,对照图片,让学生认清特定骨的位置,并识记骨的组成、位置等,但是由于学生对于骨骼结构缺乏立体感觉,只是通过平面图来学习骨骼的枯燥名词结构,使得学生感觉知识的学习比较繁琐枯燥,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容易记忆。

2.2骨骼解剖教学方法

骨骼解剖教学主要是对人体骨骼形态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很多医学院校对此非常重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在进行骨骼解剖教学时,解剖教学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融合新方法、新元素,让学生对骨骼解剖学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解剖小班课的直观教学方法在骨骼的解剖教学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班课便于教员结合标本进行讲授,实践性很强,易于把抽象的描述通过直观的展示具体化,成为既看得见描述,又摸得着实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在骨骼小班课教学中,两个学生一套骨骼标本,教员边讲,学生边看,教员讲完一遍后,学生再拿着标本实习,而且还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活体触摸骨性标志,便于学生加强理解记忆,同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人体骨骼解剖的发展

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解剖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的进步使得人体骨骼解剖更加深入。应用CT、扫描电镜、核磁共振等技术,并运用新的仪器,显微外科不断发展,对于骨骼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出现显微外科解剖学。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图以及超声断层图会发挥作用,使得断面解剖更加深入。显微外科逐步发展,对解剖的要求会更高,解剖学的研究将会更加精细,作为设计手术方案的依据。传统的人体骨骼解剖是对大致骨架的构成进行描述,但是,远远不能符合显微外科的需要。

在现在骨骼解剖技术的发展中,出现一种技术为可视化数字人体解剖系统技术,主要是对真实人体进行CT\MRI扫描,利用数据边界提取技术,让鼠标发挥解剖刀的作用,进行模拟解剖,再现解剖过程。解剖结构多于2500个,并且具有文字描述,解剖结构可以随意的进行相关的处理,操作比较简单。临床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可以利用此技术加强识别。

4小结

在临床中,医生和护理人员要想准确的诊断治疗,必须熟悉人体骨骼的组成,熟练掌握人体骨骼的具体构成情况,合理的进行用药治疗。在专业医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人体的骨骼系统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掌握骨性支架和形体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同类型形状、骨面的特征以及关节构成的关系,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丙波.人体的支架一骨骼教学案例[J].考试周刊,2012,10(11):144-144.

[2]王建华,夏虹.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3(3):220-223.

[3]吴江锋,陈静,丁志兵.骨骼标本脱脂的新方法[J].解剖学研究,2012,34(1):72-73.

人体解剖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生物解剖学;人体胫骨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60-01

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可直视下复位手术方法,今年来成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在冠状面上单纯累及后外侧髁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胫骨平台后外侧分布着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组织,操作过程中的难度巨大,一不小心就会造成重大伤害,若是医生对于临床解剖和人体胫骨构造不熟悉,不但不能进行充分暴露,更可能对附近的神经造成伤害,因而在该区域的手术一直被业界称作为相对[1]。目前,通常的治疗方式通过骨折块后侧的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和支撑,但是由于骨折块的位置太过于偏后,导致采用手术的方法难以将支撑钢板固定于骨折部位,不能直接观测到下复位。为此,我们对该入路法应用解剖学研究,已找到一种突破手术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 实验标本

选用福尔马林浸泡后的成人尸体标本4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保证所有选取标本的膝关节周围形态良好,没有进行任何的膝关节周围的损伤。将所有标本置于零下20度的冰箱中保存。

1. 防腐标本的解剖

第一步,进行大体分层解剖,从膝关节后侧正中,大腿中下三分之一处开始下刀,一直走刀至小腿中段,由浅入深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同时观测腓总神经、腓肠肌外侧皮神经的分布特征,以便获得手术的安全范围;刀深入至深筋膜之后,可以观察到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和韧带的分布特征,以及在腿骨上的粘连情况,可以获得安全的手术路线,明确剥离肌肉的必须范围;将胫骨切断之后完整取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可以看到血管神经束暴露在外,对切下的肌肉群和血管神经束、胫前动脉和膝下外侧动脉切片研究和测量,得到安全的手术方案;最后测量胫骨后外侧髁最低点到表皮的距离,确定手术操作的安全深度[2]。

二实验结果

1.腓总神经与排肠外侧皮神经的分布

通过解剖观察之后我们发现,腓总神经在窝外上缘分布在二头肌内侧,延伸至排肠肌外侧,并在股二头肌腱和腓肠肌外侧头外侧缘之间行走,绕过排骨头骨颈,直至小腿前区。

从总神经分出来的腓肠外侧皮神经,从腓骨头平面上方的腓总神经产生,延伸到腓肠肌外侧头,并在在腓骨头平面行走,距离腓骨头内侧缘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谨记的是尽量不要对浅表的神经束有所损伤,特别是腓总神经。

2. 外侧肌肉与韧带的分布

从切口开始可以观测到的肌肉组织是腓肠肌外侧头,并由其内侧发出的血管,胫神经来支配。腓肠肌外侧头更深的肌肉组织是细小的跖肌和比目鱼肌,比目鱼肌主要由胫骨比目鱼肌肌线、胫骨内侧缘中三分之一,腓骨头以及腓骨干上113的后缘组成[3]。膝关节囊后侧较为厚实的肌肉组织是斜肌,从半腱肌胫骨止点发起,向斜后方行走,一直延伸到肌深面,并在股骨外侧髁停止。

3. 动脉重要分支的分布

动脉从收肌管下口出发,途径股骨髁面直至延伸到窝,之后沿膝关节囊和肌向下行走,在肌下缘分支成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膝下外侧动脉从腓骨头平面上部的动脉发起,沿途经过腓肠肌外侧头深面、肌表面至膝前区。胫前动脉分布于肌下缘,从腓骨头制高点下部的动脉发起,胫前动脉第一段由动脉发起,一直延伸到穿人骨间膜之前。

三实验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折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指的是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在冠状面上单纯累及后外侧髁,通常的治疗方式通过骨折块后侧的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和支撑,但是由于骨折块的位置太过于偏后,导致采用手术的方法难以将支撑钢板固定于骨折部位,不能直接观测到下复位。相比较于Carlson的后入路,使用入路直接位于膝关节更偏向于内侧,省去了大量的分离牵拉步骤就能够方便的使整个胫骨平台后外侧髁暴露[4]。

通过对于尸体的解剖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入路方式在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治疗上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切口安全。入路方式的刀口从腓骨头内侧1-2cm出开始,路径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能够使腓肠肌外侧皮神直接暴露在外,能够有效防止对腓总神经造成伤害;其次,损伤小。入路方式的刀口长度小于10cm,通过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间隙进行深层分离,有效防止对腓肠肌外侧头的营养血管和神经肌支的伤害;最后,暴露范围充足。随着腓肠肌外侧头及比目鱼肌的向内牵拉,可以带动血管神经束一同向内伸展,使得整个后外侧平台轻松暴露,若是在暴露过程中受到腓骨头的影响,则可沿腓骨头内侧突起的截骨,使其充分的显露。

参考文献

[1]蔡春水,张毅,赵新建等.胫骨平台塌陷和劈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叨l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1(23):1611-1612.

[2]Papage1。p0ul0sPJ,PartsinevelosAA,ThemistocleousGS,plicationsaftertibiaplateaurfacturesurgery[J].Znjury,2009,37(6):475I484.

[3]陈云丰,罗从风 ,曾炳芳等.双切 口双钢板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髁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6(10):250―252.

人体解剖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标本;维护;保存

中图分类号:G6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26-02

人体标本取材于尸体,经过人工精心制作而成,结构完全真实,与教学模型比较,标本用于教学,学生体会到的是真实的人体结构,大小比例与人体一致,所以人体标本是人体形态结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观察解剖标本是学生认识正常人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解剖标本需要一定的技术保存,通常需要长期浸泡在防腐液中(一般用4%的甲醛,即福尔马林液体),否则标本会霉变,甚至会变质腐烂。福尔马林液体是强刺激性液体,对呼吸系统影响最明显,长期接触有致癌作用。探索如何改进标本储存,即减少液体的刺激性,又减少标本霉变,保存与维护好解剖标本,使之成为学生实验实训项目的有力保障。

一、教导学生爱护标本

(一)爱护标本“从第一堂课”开始

护理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人体形态结构课程,老师可在上人体形态结构第一堂课时,把课堂设在解剖标本陈列室,让学生先参观骨头标本,再参观散发着福尔马林气味的人体解剖标本,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最多的是好奇,并且好问,问这些骨头是不是真的?那个胳膊是不是尸体上取来的等,同时还会感觉到一些不适应,比如福尔马林气体刺眼刺鼻,会让人感到流泪、恶心甚至呕吐。这时,老师应适时告诉学生看到的都是“货真价实”从人身上取材制作完成的标本,闻到的是福尔马林气味,福尔马林是防止标本腐败的保存液,作为护生,在学习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时必须接触标本,掌握人体的正常结构,今后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观看或者进行操作的人体解剖标本的获得很不容易,有些是花高价买来的,还有一些是遗体捐献自愿者捐赠的,我们要非常珍惜。通过介绍,让学生对那些为护理事业发展而献身的人们表达最崇高敬意。教师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尊重、解剖标本的尊重,增强学生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时的严肃性,减轻学生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的恐惧感。

(二)课前、课中和课后师生共同保护标本

每次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前,实验指导教师要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在实验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在上有关骨骼的实验内容时,可以事先整理4~6套全身散骨,将每一套进行编号,并将每一套散骨装入1个木箱中。在做实验课以前,通常要将解剖标本都先放在装满清水的桶里浸泡或者用自来水冲洗,因为,解剖标本是用4%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保存的,这种保存液非常刺眼刺鼻。清水中浸泡的时间在10~15分钟效果比较好,再把人体标本放置于垫有一层油布的实验操作台面上,在人体标本上加盖敷湿纱布,再用一层油布裹住,防止人体标本风化、干裂。这样操作,不仅能很好地保护人体标本,而且能把人体标本的刺激性气味降至最小,防止其发霉或腐烂。在上人体形态学实验课时,一般情况是教师先进行示范带教,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主动或相互监督在人体标本上进行辨认,这是实验教学两项重要的环节。老师在示范教学中要做出保护标本的表率,在使用解剖标本示教的过程中动作不能粗糙,动作不能太大,一般使用镊子在距离标本约1cm处指明人体结构,这样示教,既让学生看清结构,又减少对人体标本的损伤。同时,带教老师要加强课堂监督管理,学生在观察、辨认解剖标本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要在实训室里进行观察,对部分个别学生在自行观察过程中出现比较粗暴的动作时,要立刻进行制止,以确保对解剖标本的保护。在实验课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要动员学生一起整理实验用的标本,比如,将实验用的散骨按原先编号的放入木箱之中,在观察完解剖标本后,要按规定将标本放回标本缸内,盖好盖子。

二、人体标本的妥善存放

(一)标本陈列室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人体标本陈列室还要安排专职实验人员负责管理

存放在陈列室的解剖标本,要进行标签标注。首先,每一件解剖标本上较大的结构要在相应处贴上与该结构名称一致的小标签;其次,把解剖标本装入标本瓶或标本盒后,要在容器外面贴上某件标本名称的标签。

(二)人体解剖标本的存放

解剖实训室按设计要求建造了尸体储存间、标本制作室和尸体处理间等。为了防止实训室细菌滋生,创造整洁的卫生环境,经常组织卫生清理,基本做到一周一小扫,一月一打扫,同时重视环境消毒。为了对实训室进行杀菌,还在各解剖实验室安装了紫外线灯进行照射杀菌。

防霉是存放骨骼标本时最要注意的,霉菌的生长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25℃~30℃为霉菌适宜生长的温度,相对湿度为80%~95%;所以,防霉可采取通风法和密封法来保存骨骼标本,并根据外部气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当温度较高时,采取密封法;当温度较低时,采取通风法。尽管福尔马林具有损伤人体呼吸道、降低人体白细胞等毒副作用,但作为人体标本灌注和固定制剂,目前尚无很好的可替代品。长期以来,国内外将福尔马林作为标本防腐固定剂被首选应用,但抑制霉菌生长效果不佳。目前,我院的解剖标本也是用4%的甲醛浸泡,教学中也深受液体挥发的刺鼻气体困惑,时间长了以后,标本还会霉变。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将标本浸泡液进行了配方,主要是降低甲醛浓度,加入乙醇、甘油及防霉剂等。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第153号公告已明确说明甲醛有致畸、致癌作用,同时可能诱发儿童白血病。一直以来,存放尸体、人体解剖标本一般是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浸泡,福尔马林溶液主要成分是甲醛,它是会发生氧化、挥发和聚合沉淀的物质,刺激性气味也很强烈。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空气和水环境也被引起污染,现在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许多年以来,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如何减少甲醛用量的改进配方和能够替代甲醛的代用品。随着医学和科学的迅猛发展,在多种行业防腐防霉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在食品、皮革、木材等行业,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研究者尝试着把用于食品等行业的防腐防霉剂用作人体解剖标本的保存液进行探索,在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和减少甲醛用量及替代品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方法是将甘油、壳聚糖、乙醇、Na2EDTA、山梨酸钾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制成浓度较高的原液,pH5~7。按照1∶5加水增量配方,搅匀后就可以使用。配方中,Na2EDTA是一种氨羧络合剂,也是一种金属离子络合剂和抗氧保色剂,性能有效而稳定。这种物质有抑菌作用,机理是能够络合微量元素如镁等而增强了防腐剂的防腐活性,镁等微量元素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有报道表明,Na2EDTA有明显抑菌能力,pH值对其防霉效果影响不大。与山梨酸钾协同使用,在中性及酸性情况下,无论是对细菌还是霉菌都具有明显的抑菌协同作用。壳聚糖是一种保鲜剂,成本也较低,在食品保存方面使用非常广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壳聚糖因为有良好的保湿性、润湿性、成膜特性和强的抗菌保鲜防腐能力,闻起来没有味道且无毒,也非常容易降解。这种物质的作用机理,一是带负电荷的细胞壁与带正电荷的壳聚糖-NH3吸附,从而在细胞膜表面形成一层高分子膜,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发生了改变,营养物质向细胞内运输收到阻止,导致细胞质流失,细胞质壁分离,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二是壳聚糖可以渗入到细胞体内,细胞体内带有阴离子的细胞质会被吸附,产生絮凝作用,扰乱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杀灭细菌。同时,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功能,原因是壳聚糖分子中大量的-NH3和-OH强极性基团的存在,同时加上其成膜特性,因此,它可以保持液面上的标本的湿度,解剖标本不容易干燥发霉。研究还表明,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受pH值影响较大,一般以为,壳聚糖对各菌株在偏酸环境下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乙醇有消毒杀菌固定作用,在配方中加入乙醇起增强渗透引导作用。由于配方中使用的材料,都已经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是环保的物质,对人体没有危害,对空气、水也没有污染。解剖学属形态科学,标本在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甲醛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影响了学生察看标本的积极主动性,大多数人不愿多翻看标本,实验示教时也远离解剖台。使用新保存液的实验室,学生动手观察标本愿望明显增强,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体形态实训室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场所,是第二课堂,学生要提高、掌握解剖实训技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场所,减少福尔马林刺激,保持解剖标本完整性,是激发学生走进实训室、掌握解剖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海,林泽湘.解剖学人体标本保护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98-99.

[2]张友旺.我院的人体标本陈列室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1):70-71.

[3]董伟家,夏志恒,尚海峰.三种人体解剖标本保存液的比较,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3):75-76.

[4]刘满仓,石头岩.过氧乙酸混合液在标本防霉方面的应用[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4,16(2):149.

[5]杨新东,郑建武,等.食品防腐防霉剂作尸体标本保存液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8,31(6):742-804.

[6]陈国伟,蒋裕芸,陈凌枫,等.生物标本保存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8,30(3):238-239.

[7]杨新东,郑建武,孝,等.食品防腐防霉剂作尸体标本保存液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8,31(6):742-804.

[8]夏枫耿,姚朔影,黎婉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抑菌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5):26-28.

人体解剖范文第四篇

[摘要]基于目前尚无理想的穴位解剖多媒体教材的现状,应用实体标本来展示层次及断面结构,将穴位解剖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在一起。应用本系统能清楚地观察到针刺时所经过的各种组织结构,对于针灸教学、临床治疗及科研都有指导作用。

[主题词]针刺穴位/解剖学和组织学;多媒体

MultimediaStudyonAnatomyofCommonlyUsedAcupointsoftheHumanBodyZhangHaidong,YanZhenguo,

YuAnsheng(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Anatomy,ShanghaiUniversi

tyofTCM,Shanghai200032)[Abstract]Atpresent,thereisnoidealteachingmaterialsofm

ultimediaaboutanatomyofacupoints,so,stereosampleisusedtoshowstructuresoflayer

sandcrosssection,andanatomyofacupointsiscombinedwithmultimediatechnique,sothat

picture,soundandvideofrequencyandothermultimediainformationarecombinedt

ogether.Applicationofthissystemcanclearlyobservetheacupuncturepassedva

rioustissuesandstructures,whichhasadirectoryactiononteaching,clinicaltreatmentand

scientificresearchofacupuncture.

[Keywords]AcupuncturePoints/anat;Multimedia国家自然基金青年课题(编号:3990198)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穴位解剖学作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文献依据、穴位定位、针刺方法、解剖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医学生要想全面掌握这些知识颇为困难。教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因才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没有充分发挥教师智力潜能,无法远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为中医药教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为中医药教育进一步融入我国的大教育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给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材设置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改革。

目前,经络、腧穴解剖学教学大多采用挂图、幻灯、投影等教具,只能做静态的展示,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集中在一起,使内容更形象、更灵活、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据悉,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进行了经络、腧穴的多媒体研究,但大多以经络、腧穴的走行、定位、功效等为主要内容,其中的穴位解剖结构均以模型示例,形象性和真实性方面有一定差距[1~3]。为此,我们以严振国教授主编的《常用穴位解剖学基础》(1990年版)为蓝本,采用新鲜标本制作穴位层次和断面结构图,运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图片、文本等信息媒体整合在一起,着重揭示穴位的解剖结构,为针灸学和腧穴解剖学教学、科研、临床治疗及医学科普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1材料和方法

材料为新鲜尸体,对象为157个常用穴位。定位标准采用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系统最低要求:PentiumCPU(75MHz),8M内存,600M硬盘空间,彩色VGA显示器,3.5英寸软驱,光驱(16倍速),真彩色显示卡(带1MB显存,支持640×480图形分辨率),声卡,音箱,标准101键盘,鼠标器;Win95/98简体中文版平台。

2内容简介

2.1基本内容该系统分为4个部分:主程序、穴位检索系统、习题和帮助。为了方便穴位内容的查找,在检索系统中我们设置了4种检索方式:①经脉检索:以穴位所属经脉进行分类;②部位检索:以穴位所在部位进行分类;③拼音检索:以穴位名称汉语拼音的第1个字母进行排序分类;④笔画检索:以穴位名称第1个字的笔画进行排序分类。穴位内容包括该穴位的文字资料、穴位的定位图、穴位的实物标本图片(层次和断面)、在穴位断面图上进针的动画、在实物上观察穴位定位的远近视频以及文字的配音等。

习题部分是为了检测使用者在穴位内容部分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分为文字题和图片题两类,文字题考察进针时层次结构的顺序,图片题考察穴位层次或断面图中重要毗邻结构的名称。

系统帮助提供了本多媒体的详细说明、各部分的内容及使用方法。

2.2界面及功能(1)主程序界面:本多媒体软件主程序中以针灸铜人图片作为背景,突出针灸的特点;以古曲做背景音乐,用以映衬中医悠远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非分支程序的下行通过敲击键盘或点击鼠标左键实现,分支程序的下行通过鼠标左键点击按钮或热区(点)实现。我们在主程序及各分支程序中设立了丰富的按钮,使程序跳转和运行更灵活、交互性更强。在主程序的主界面中(图1,见封3),我们将穴位的4种检索方式及习题、帮助、退出并列,制作成具有动感的按钮,当鼠标划过按钮的时候,按钮向上浮起,同时文字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使界面更友好。从这个界面中,使用者可以选择1种自己熟悉的检索途径来查找穴位,同时,还可以通过点按“习题”和“帮助”按钮进行练习和获得帮助,或点按“退出”按钮退出整个系统。

在主界面中点击“经脉检索”按钮即可进入经脉检索界面(图2,见封3)。此界面列出了人体十四条经脉和经外奇穴的按钮,点击按钮可在右侧显示出所属该经的穴位,点击其它经脉时,上一经脉的穴位被自动擦除。从界面中还可以看到“帮助”和“返回”按钮,点击“帮助”按钮可获得系统帮助,点击“返回”按钮即返回主界面。

(2)习题界面:在主界面中点击“习题”按钮,即进入习题部分的主界面(图3,见封3)。穴位习题主要以部位划分,又按内容分为文字题和图片题。界面中的“帮助”按钮可提供系统帮助,“退出”按钮可完全退出系统。

点击“习题”中的“上肢图解题”按钮后即进入穴位练习界面。该界面右上角有“再学习”按钮允许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返回穴位内容,重新学习。“帮助”按钮可提供使用帮助。下部的3个按钮的功能分别是前、后翻页及返回主页面。

(3)穴位界面:在主程序的各检索方式中点按各穴位按钮,或在习题中点按“再学习”按钮,即可进入穴位界面(图4,见封3)。在穴位主界面中,左侧为该穴位的定位图,为了能清楚地表明定位,有些穴位的定位图还给出了方位,所有穴位均以闪点进行标示。右侧为有关该穴位的文字概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别名,文献依据,体表定位,操作方法,进针层次,主治等。危险穴位的文字内容还包括毗邻结构、意外的预防和诊治。由于文字内容较多,一页不能完全显示,因此采用了滑动块的方式进行调节。

界面下部左侧的一组按钮中,点按“图片”按钮即进入图片展示界面,其中有丰富的层次和断面图片,所有图片中的穴位点均以闪点进行醒目标示。点按“动画”按钮,即进入进针动画演示界面,伴随着针灸针的缓慢刺入,从穴位的断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所经过的组织结构,同时,穴位周围重要的结构均以汉字加以说明。视频演播的是从实体标本上拍摄的穴位定位的图像,从中可以看到其与周围穴位的位置关系。“返回”按钮可将画面跳转到进入穴位之前的界面。界面下部右侧的一组按钮中,“解说”和“静音”按钮是控制声音的,此处的声音是讲解穴位所属经脉及定位;“帮助”按钮可提供使用帮助;“退出”按钮可直接退出系统。

在此界面用鼠标左键点击“图片”按钮即可显示穴位的各种图片。在图片界面中,各层次及断面图片除给出说明外,还给出方位标记。在图片的任一位置敲击左键后,界面下部出现一“放大”按钮,点击此按钮可显示图片的放大版。下部的按钮功能同前,此处的声音是讲解进针层次。

3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教委高教司领导在1997年医药院校CAI评优会议上就指出:今后的教学应扔掉粉笔和挂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提高信息传输效率。1999年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上海中医药大学进行评优工作时也指出了教学方式相对落后的不足。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多媒体教学软件集文本、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信息量丰富,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各层次的人士使用,不仅可用于针灸穴位教学、指导临床治疗,还可以作为普及科普知识的工具。

4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范文第五篇

(一)人体解剖学的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中,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发展的支柱型学科,其主要教育目的在于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的锻炼。采用的解剖学教材有国家统编规划教材、区域性协编教材以及自编自用教材三大类,教学质量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考试为辅,注重学生人体结构、标本认证的知识掌握。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就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学科性太强,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不满足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特性。例如,影像教学或标本的使用理论性太强,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学生进行预习时,容易因为内容偏难而收效不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容易因为无法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而进行错误的实验学习。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其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知识传授上片面注重学生系统解剖学理论的学习,忽视学生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在知识结构安排上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最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模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人体解剖学的师资水平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不强,对于学生后期临床医学的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模式或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教学改革举足轻重。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及设想要点

(一)设想原则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进行教学目的的制定,不片面注重学科单科知识的积累,而关注学生通科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二,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以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人体解剖学的直接目的。其三,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进行教学目的的合理制定,阶段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理念。

(二)设想要点

在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中,要把握好学科特色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原则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设想要点。

1.学科特色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中学科特色的体现表现在教材的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材的改革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学生医学能力提升的教材,不定时地进行教材的更换和更新,保证解剖学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同时,除了重视理论知识外,也要在教材中体现实验教学的相关知识,如实验教学使用到的标本模型的观察内容和方法等。另一方面,目前现行的人体解剖学评价主要是期末理论考试、标本模型考核以及平时成绩记录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革上,要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新型有效的考核手段,进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两方面的考核,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人体解剖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的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问题中心的讨论开展形式以及课堂气氛的活跃三个方面。其一,在人体解剖学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正常发挥,阻碍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中心向新型的学生中心转变,是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其二,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尽可能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巧妙设置课堂教学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三,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还要做到课堂氛围的实时把控和调节,尽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全程动态化教学模式。

3.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人体解剖学中,进行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求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进行教学时数和课程建设的改革。一方面,在教学时数上,解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时数要科学合理,保证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要求教师适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人体解剖学的科学研究,以理论知识辅助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4.师资队伍建设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要求青年教师从教育理念、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进修深造,进而壮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促进人体解剖学师资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初步设想,其改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医学教育的改革进程,因而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设想上要依据科学的设想原则,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把握好教学改革的设想要点,以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践行国家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全面开展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最终推动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

人体解剖范文第六篇

中国近代自有了正规美术院校以来,课程中也开始注重传授人体结构知识,开设艺术解剖学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科目。在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携带幻灯片、人体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资料一部分可以购买到,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制作,资源极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图和板书,课程进展缓慢,效率太低,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很费力,学生学得也费神,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在讲授技法理论课,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仅是携带幻灯片、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推动了其学科教学方法的进步。如数码高清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有机结合这些资料和技术组合成完美的课件。 笔者在多年从事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实践研究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学生科技立项“艺用人体解剖学对艺术创作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论文《人体造型解剖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学解剖研究基地为依托,同时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以及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来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分析,逐步在艺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课程讲授具有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查阅资料、整理调查资料,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从中反思,实验教法改革教学的总结。艺用人体解剖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高清图片和3D展示,还是视频播放,都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动态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全面、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把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使教学变得极为生动。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体结构,打破了单一的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比较专业的材料和论证。 通过对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为尽可能地加固学生在解剖学方面的记忆,通过手脑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将这门枯燥的课程转化成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理论提供材料。 人体造型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我国普通高等美术院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这样一门理论技法的基础课程,应不应该加强?应该加强到何种程度? 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将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运用到实践的绘画中,不仅仅只是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是因为它是为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服务的。没有人体造型基本知识、造型的训练,所谓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把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地以人体结构的科学理论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体构造的理论知识,才能较为深入、真实地描绘和造型,解决人体造型中的诸多问题。人体造型解剖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美术基础教学的必要,而不是医用解剖学。二者对人体生物特性的观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异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绘画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不断锤炼学生们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艺术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对高等美术教学实践的当代意义,增加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技法的厚度、审美深度。在课堂和绘画创作中,自觉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不同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跟踪考查学生在学习了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后,能否将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分别对素描课堂、油画课堂学科考察,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比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反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变得疯狂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没有了具体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术院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了具体的形,曾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绘画基础训练方法被弃之不用,如人体造型解剖学,这种科学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正面临冲击,如不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到普通高等美术院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将人体这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形体,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较全面的论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专业美术刊物,为有关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不断增加教学容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在提高学养与技法的过程中,认真搞好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人文管理范文 下一篇:财务流程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