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范文

时间:2023-03-09 16:57:56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解剖学;人体胫骨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60-01

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可直视下复位手术方法,今年来成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在冠状面上单纯累及后外侧髁的有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胫骨平台后外侧分布着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组织,操作过程中的难度巨大,一不小心就会造成重大伤害,若是医生对于临床解剖和人体胫骨构造不熟悉,不但不能进行充分暴露,更可能对附近的神经造成伤害,因而在该区域的手术一直被业界称作为相对[1]。目前,通常的治疗方式通过骨折块后侧的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和支撑,但是由于骨折块的位置太过于偏后,导致采用手术的方法难以将支撑钢板固定于骨折部位,不能直接观测到下复位。为此,我们对该入路法应用解剖学研究,已找到一种突破手术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 实验标本

选用福尔马林浸泡后的成人尸体标本4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保证所有选取标本的膝关节周围形态良好,没有进行任何的膝关节周围的损伤。将所有标本置于零下20度的冰箱中保存。

1. 防腐标本的解剖

第一步,进行大体分层解剖,从膝关节后侧正中,大腿中下三分之一处开始下刀,一直走刀至小腿中段,由浅入深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同时观测腓总神经、腓肠肌外侧皮神经的分布特征,以便获得手术的安全范围;刀深入至深筋膜之后,可以观察到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和韧带的分布特征,以及在腿骨上的粘连情况,可以获得安全的手术路线,明确剥离肌肉的必须范围;将胫骨切断之后完整取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可以看到血管神经束暴露在外,对切下的肌肉群和血管神经束、胫前动脉和膝下外侧动脉切片研究和测量,得到安全的手术方案;最后测量胫骨后外侧髁最低点到表皮的距离,确定手术操作的安全深度[2]。

二实验结果

1.腓总神经与排肠外侧皮神经的分布

通过解剖观察之后我们发现,腓总神经在窝外上缘分布在二头肌内侧,延伸至排肠肌外侧,并在股二头肌腱和腓肠肌外侧头外侧缘之间行走,绕过排骨头骨颈,直至小腿前区。

从总神经分出来的腓肠外侧皮神经,从腓骨头平面上方的腓总神经产生,延伸到腓肠肌外侧头,并在在腓骨头平面行走,距离腓骨头内侧缘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谨记的是尽量不要对浅表的神经束有所损伤,特别是腓总神经。

2. 外侧肌肉与韧带的分布

从切口开始可以观测到的肌肉组织是腓肠肌外侧头,并由其内侧发出的血管,胫神经来支配。腓肠肌外侧头更深的肌肉组织是细小的跖肌和比目鱼肌,比目鱼肌主要由胫骨比目鱼肌肌线、胫骨内侧缘中三分之一,腓骨头以及腓骨干上113的后缘组成[3]。膝关节囊后侧较为厚实的肌肉组织是斜肌,从半腱肌胫骨止点发起,向斜后方行走,一直延伸到肌深面,并在股骨外侧髁停止。

3. 动脉重要分支的分布

动脉从收肌管下口出发,途径股骨髁面直至延伸到窝,之后沿膝关节囊和肌向下行走,在肌下缘分支成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膝下外侧动脉从腓骨头平面上部的动脉发起,沿途经过腓肠肌外侧头深面、肌表面至膝前区。胫前动脉分布于肌下缘,从腓骨头制高点下部的动脉发起,胫前动脉第一段由动脉发起,一直延伸到穿人骨间膜之前。

三实验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折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指的是胫骨平台骨折发生在冠状面上单纯累及后外侧髁,通常的治疗方式通过骨折块后侧的支撑钢板进行固定和支撑,但是由于骨折块的位置太过于偏后,导致采用手术的方法难以将支撑钢板固定于骨折部位,不能直接观测到下复位。相比较于Carlson的后入路,使用入路直接位于膝关节更偏向于内侧,省去了大量的分离牵拉步骤就能够方便的使整个胫骨平台后外侧髁暴露[4]。

通过对于尸体的解剖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入路方式在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治疗上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点:首先,切口安全。入路方式的刀口从腓骨头内侧1-2cm出开始,路径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能够使腓肠肌外侧皮神直接暴露在外,能够有效防止对腓总神经造成伤害;其次,损伤小。入路方式的刀口长度小于10cm,通过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间隙进行深层分离,有效防止对腓肠肌外侧头的营养血管和神经肌支的伤害;最后,暴露范围充足。随着腓肠肌外侧头及比目鱼肌的向内牵拉,可以带动血管神经束一同向内伸展,使得整个后外侧平台轻松暴露,若是在暴露过程中受到腓骨头的影响,则可沿腓骨头内侧突起的截骨,使其充分的显露。

参考文献

[1]蔡春水,张毅,赵新建等.胫骨平台塌陷和劈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叨l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1(23):1611-1612.

[2]Papage1。p0ul0sPJ,PartsinevelosAA,ThemistocleousGS,plicationsaftertibiaplateaurfacturesurgery[J].Znjury,2009,37(6):475I484.

[3]陈云丰,罗从风 ,曾炳芳等.双切 口双钢板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髁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6(10):250―252.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层次解剖;创新性教学;自身比例;定位

南京医科大学姜同喻先生(1917~2007)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的解剖学图谱或解剖学方法为了显示人体局部孤立地暴露某个结构,而不考虑其结构的相关性,其方法也没有理论作为支撑,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整体的认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于1954年提出了层次解剖学这一新的解剖学方法和相应理论,出版了连续层次解剖学图谱,并于1955年,在连续层次解剖学的基础上,出版了人体解剖学图谱,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贯穿于该图谱。两书经多次再版,到1983年发行量达到247600册。连续层次解剖学方法和图谱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今天他离开学术舞台已经30年了,提出连续层次解剖学已有60多年,但当今医学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医疗方法和医学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及其他的学术思想有无过时及其是否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中我们探讨层次解剖学特点与当前创新性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以及分析其与目前常用的解剖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1.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解剖标本的制作和解剖学习的过程中均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性学习方式:如提出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测、试、透、比的综合技术和三态四性的分析方法。他所制作的标本不是孤立地暴露结构,而显示其相互联系及其功能综合体的结构;他要求学生不是单纯的观察标本,识别结构,而是要了解它们的关联,即通过测量相关结构的角度、距离,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4]。例如他制作的上肢附带一侧脊柱标本,其揭示脊柱、脊神经与上肢的关系,学生通过该件标本的学习,认识到上肢的运动或感觉与脊神经及其脊髓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如脊神经经过椎间孔,椎间孔的病变将影响上肢的功能。于是他要求学生在观察标本的同时,测量椎间孔的直径,以探讨椎间孔直径改变将会对上肢产生什么影响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又如,用相互配套的观点设计头部层次标本,他将头部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可以一层层地恢复原位,分析每一层的特点。如第3层由面部表情肌、帽状腱膜、面神经和血管组成,这一层相互配套的结构均与面部表情活动相关,面神经支配面肌,面神经损伤将影响面部的表情。为此设计标志点测量面神经的距离,探讨在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另外通过该层与第1层皮肤和颅骨关系的探查,分析相互附着紧密的程度及其与头皮血肿的关系;面部颅骨层的下颌骨及其相应的咀嚼肌,其层标本主要完成咀嚼功能,通过测量肌与下颌骨的角度,探讨咀嚼肌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机制。这些例子说明,姜先生层次标本不同于其他标本,它既体现了人体相互联系、互相配套的规律,又能最大程度地暴露局部并可使结构恢复原位;启发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的认识到深入的探索,从标本的解剖到如何应用的学习过程。当前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为此,结合我们教学实践的情况,探讨新时期创新性教育,强调学生从教学实践中创新,从临床实践中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而姜先生在30多年前就指出解剖学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尸体解剖中找规律,从实践中查问题,这与我们现代教学创新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2.关于四定方法与当前大体解剖学研究趋势的关系

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他提出的4定观点拓宽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4定就是定位、定性、定态和定关系,在这里重点介绍他的定位、定态的观点。定位就是定结构的立体方位。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他传承中医学术体系提出按照自身比例,定出其结构的相对方位。这种相对定位的方法在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中得到应用[6~14]。他们首先选择相关的标志作为测量的基准点,然后将该局部分成若干等份(方格),对他所要测得的结构在方格中定位,并将所测的例数进行重叠累计,得出该结构的相对位置[6~12];或通过测量其角度的变化,比较他们的相对位置[13,14],通过上述相对定位方法消除了个体带来的差异,其结果更有利于临床的应用。目前,相对定位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定位的对象已从标本转为影像图,如在MRI图上比较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改变,为了消除男、女高矮等个体的差异,首先进行全脑长径和宽径的测量,然后计算海马在整脑所占的比例[15,16];为了测量皮质下结构或交叉韧带的附着处,将整脑或股骨分成若干长方形小格,测量皮质下结构或韧带附着点在整脑内或股骨的相对位置,相对体积[17,18]。上述测量方法与姜先生的自身比例定位方法不谋而合,其方法广泛应用说明这种技术是有科学依据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对比例的应用越来越深入,3D器官打印技术就是根据自己的尺寸打印可移植的器官[19]。定态就是定结构的内在相关动态变化,如上肢的结构在静态、动态以及静、动态之间的有多种相关。针灸不仅利用骨性突起、肌肉隆起的静态标志,更重要的是利用动态标志。如在运动时一些标志出现或消失,依此可以取一些针灸穴位[1~3]。上述可见姜先生一直注重人体的动态变化。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现代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用人体结构动态变化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或预测疾病治疗效果的例子很多。如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造成的,发生的主要因素尚不清楚,应用动态的观点,并用现代MRI技术使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检查时让患者髋关节处于各种位置,使坐骨结节表面的软组织处于不同的受压状态,然后用MRI观察该处软组织厚度的动态变化。通过比较发现,肌组织受压时厚度变化最为明显,而脂肪和皮肤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出肌肉与褥疮的发生有关[20]。又如尿失禁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过去很难了解尿失禁的形态变化,随着MRI、B超、CT的发展,其能很清楚地观察生命状态下的相关肌肉,如耻骨直肠肌的形态、体积和附着点,同时也可制作为三维重建模型,显示患者在静态、提肛和排便时等不同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的位置,利用此动态变化,比较正常人在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为尿失禁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提供依据[21,22]。由于上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对姜先生提出的动态观点认识不足,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揭示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从断层影像解剖学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并可将其提升至生物力学高度认识,即用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手段,用动态的思维,直接反映人体生命状态的动态变化、力学改变,从而大大拓宽了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丰富了生物力学的内涵[21,22]。

3.关于层次解剖学方法与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标本制作及其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层次解剖学有关技能训练的方法。如“剖”包括切开翻开,分离架空,分层分块,剥离摘出等方法;“试”是用手摸、活动肢体、牵引等方法探查;“透”是用针刺、层次叠加、透视等方法,建立立体方位、层次深度、精准定位等概念[1~4]。从上述描述可见,姜先生的层次解剖主要是放在解剖技能的提高。如通过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一层层地复原,可对相关器官或结构进行准确定位,学生通过皮肤表面的相关标志点就能确定深层结构的位置,也就是他所说的培养透视眼、一模准的本领。通过穿刺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对重要结构的定位,也培养学生掌握穿刺的技能。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临床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培训和提高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的,但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要通过临床实践完成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是困难的。于是我们认为,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不仅仅是在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中得以训练,也可通过尸体解剖贯穿临床技能的训练。本团队在局部解剖学教学的过程中,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尸体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如对重要器官的定位;结合层次解剖设计手术入路;制定与解剖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穿刺,让学生在解剖过程中进行临床技能方面的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3]。这些要求与姜先生对学生局解技能训练是一致的,定位也是他层次解剖的标本制作和观察的一个重要部分。综上所述,姜同喻先生的层次解剖及其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国外解剖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其对当今的尸体解剖及其解剖学教学,创新性思维教学,人体结构定位、定态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0-02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阐述尸体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是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连接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为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打下坚实的断面解剖学基础。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了使此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对6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初创的新兴学科,目前各医学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尚无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本校有关专家和临床影像科室专家,针对高职高专影像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1.1突出“校院结合”教学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因此我们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老师讲授此门课程,因为此类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学科与临床影像知识结合点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阅片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大纲以“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断面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科学策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教务处教学安排,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共有102总学时,每周6学时,理论课68学时,实训课34学时。使用王振宇等主编《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为教材。具体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头部30学时,耳及颈部12学时,胸部20学时、腹部20学时、盆部及会阴10学时,脊柱4学时,四肢4学时。头部要求掌握大脑的系统解剖学知识,头部水平断面各个层面各器官正常结构形态和位置和头部冠状断面解剖,了解头部正常矢状断面。头部的内容相对复杂,与临床应用十分紧密,实用性强,难度又较大。所以,我们先对脑的系统解剖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局部解剖,然后逐层讲授头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着重强调与影像诊断学有十分关联的各断面的关键结构,实训课利用颅骨、脑、脑血管、脑池脑室的局解标本、模型及完整的各断面标本及对应的正常影像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习惯,彻底掌握脑的常用断面知识。在胸、腹、盆部断面解剖教学中,胸腔重点介绍纵膈的毗邻、位置,再逐层观察胸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肺段在水平断面的划分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腹部和盆腔重点介绍的脏器结构有:肝、肝外胆道、胰腺、脾肾脏、肾上腺、腹部大血管、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和直肠等。以这些结构为中心讲授其在不同断面的形态、位置、大小、毗邻,以及在连续断面中的变化规律和在最佳显示断面中的特征。四肢的断面解剖内容中以关节为重点。在上述内容讲解中我们都补充有相应的CT和MRI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为主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和影像图片,计算机多媒体其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适合形态学的教学,又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为此,我们结合教材制作了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后,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复习,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改革教学模式

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局部解剖学在这两门学科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这两门课分别在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缺乏了系统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之间的纽带――局部解剖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2]。我们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系统解剖学还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第二学期局部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同时学习,即在讲述每一部分时,先讲述局部解剖学,然后讲述断面解剖学。在上实训课时,也是按照先实习系统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然后实习断面解剖学,同时穿插影像解剖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复习和巩固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可以很好学习和掌握断面解剖学的内容,并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影像学基础。这种模式的转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的理解,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断面实物标本和影像图片相结合

尸体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活体影像断层图片,二者均系通过用人体断层解剖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二者既联系紧密又不完全相同,尸体断面解剖标本所显示的人体结构是静态的、二维的,而影像断层解剖是活体的、动态的,其图像是人体某一局部层面内所有结构影像的叠加,是三维的。所以,即便是同一相应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3]。然而,尸体断面解剖是学习影像断层解剖的形态基础,后者则是临床影像诊断和介入反射治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CT及MRI影像断层图片进行对照观察,是学习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断面实物标本的仔细观察,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再应用清晰、典型的CT及MRI影像图片进行影像断层解剖讲解,使学生将学习尸体断面解剖与影像断层解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断面实物标本及影像图片中所显示的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断面解剖知识逐渐过渡到临床影像断层解剖认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5.培养学生绘图法

作为形态学科的一门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对各种断面实物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认不同断面的形态结构,掌握其特征性结构及其相邻断面之特点[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绘出各相应断面结构的简图,达到为绘图而观察,在绘图中巩固记忆的效果。此方法使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6.实验室设施要设备齐全

实验室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训课的教学效果[2]。近几年,我们学校不断改进实验室的配备,目前实验室除了拥有系统解剖学的挂图、标本和模型以外,还配备了人体各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和四肢)的局部解剖学挂图和标本,以及成套的断层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包括横断层、冠状层和矢状层)。同时,为了进一步将断层解剖学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实验室还从临床搜集各种胶片(包括X线、CT胶片、MRI胶片),并在相应的章节进行应用,这种临床胶片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标本及附属医院影像资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7.改革考试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是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形态学的范畴,其知识重点在人体形态结构的识别上。传统的考试模式中多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的考试模式。我们考核实行综合考评,日常考勤(10%)、标本考核(20%)、实训报告(10%)、理论考试(6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人体断面及影像解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标本考核,采用随机抽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辨认正常人体断面结构或CT和MRI片影像解剖名称;每一次的实训课后,布置的相关的实训报告,主要对学生进行绘图和填图的训练。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让学生理解深刻,运用灵活,触类旁通,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优秀人才。但毕竟它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建设和完善它,使它能更好地服务我校广大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9(8):151-153.

[2]陈巧格.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6(23):743-744.

[3]周庭永,钱学华.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24-125.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4篇

中国近代自有了正规美术院校以来,课程中也开始注重传授人体结构知识,开设艺术解剖学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科目。在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携带幻灯片、人体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资料一部分可以购买到,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制作,资源极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图和板书,课程进展缓慢,效率太低,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很费力,学生学得也费神,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在讲授技法理论课,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仅是携带幻灯片、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推动了其学科教学方法的进步。如数码高清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有机结合这些资料和技术组合成完美的课件。 笔者在多年从事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实践研究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学生科技立项“艺用人体解剖学对艺术创作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论文《人体造型解剖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学解剖研究基地为依托,同时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以及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来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分析,逐步在艺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课程讲授具有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查阅资料、整理调查资料,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从中反思,实验教法改革教学的总结。艺用人体解剖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高清图片和3D展示,还是视频播放,都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动态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全面、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把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使教学变得极为生动。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体结构,打破了单一的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比较专业的材料和论证。 通过对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为尽可能地加固学生在解剖学方面的记忆,通过手脑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将这门枯燥的课程转化成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理论提供材料。 人体造型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我国普通高等美术院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这样一门理论技法的基础课程,应不应该加强?应该加强到何种程度? 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将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运用到实践的绘画中,不仅仅只是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是因为它是为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服务的。没有人体造型基本知识、造型的训练,所谓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把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地以人体结构的科学理论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体构造的理论知识,才能较为深入、真实地描绘和造型,解决人体造型中的诸多问题。人体造型解剖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美术基础教学的必要,而不是医用解剖学。二者对人体生物特性的观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异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绘画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不断锤炼学生们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艺术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对高等美术教学实践的当代意义,增加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技法的厚度、审美深度。在课堂和绘画创作中,自觉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不同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跟踪考查学生在学习了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后,能否将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分别对素描课堂、油画课堂学科考察,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比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反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变得疯狂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没有了具体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术院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了具体的形,曾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绘画基础训练方法被弃之不用,如人体造型解剖学,这种科学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正面临冲击,如不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到普通高等美术院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将人体这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形体,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较全面的论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专业美术刊物,为有关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不断增加教学容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在提高学养与技法的过程中,认真搞好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是一门医学基础科学,实训教学是学生学习人体解剖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训教学体现了人体解剖学理论联系实际与今后对临床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支撑,是影响临床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卫生职业教育的改变,人体解剖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使人体解剖实训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人体解剖实训教学面临的重大考验。人体解剖有着独特的实训特点,表现在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尤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人体解剖实训项目和方法。据此我院在人体解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加强人体解剖实训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为人体解剖实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软件还可以直接展示人体的结构,人体发育过程及骨化过程。可以让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同时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我院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探索,丰富了人体解剖实训教学的方法,同时在实训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科前教育,严格要求学生的实训

重视医德教育,重视人文精神与人体解剖学的融合。医学关注的是最需要关怀、最需要帮助、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所以医学实践是学科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点。医德就是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竭诚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一种人文关怀,是协调医患关系的准则,反映了医务工作者精神面貌、思想观点及服务态度。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患者权益的增加,在学习学科前加强医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责任心加强,并做好今后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准备。在人体解剖实训教学中,仍需不断完善医德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实训范围,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能力,为今后树立良好的医务形象打好基础。

在学生进行实训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操作,带教老师应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负责。学生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训活动,带教老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实训的规范性。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标本模型之间的互动中,不断提高实训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完善学生人体解剖实训能力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标本示范、同学之间相互触摸、自学补充等进行实训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人体解剖实训中,将以师生交流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为以标本、模型、互动为主的实训;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启发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训较快的结合起来,加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转换,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人体解剖学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后,让学生边学边练,使其达到初步学会这些人体解剖学基本识别能力。人体解剖学实训只有需要通过反复刻苦地学习才能达到熟练,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娴熟和正确的运用。实训教学过程中针对个别学习不够自觉、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不要一味地批评、讽刺,要利用开展一些小的竞赛,组织大家相互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主动去学和练,这时老师应及时纠正其实训当中的缺点错误,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五、利用课外开放实训室,强化已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现在人体解剖学的课时较以前少,而人体解剖学技能单靠有限的实训课训练要达到教学目的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开放人体解剖学实训室,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另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教研组还要对学生进行人体解剖学系统的实习训练,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有计划、长期的训练,学生对所学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为以后临床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多角度、多层次、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所以理论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实训考核也是很重要的,在实训考核中采用写出标本模型形态结构形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答来了解经过实训后,学生对实训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根据考试成绩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问题,不断的更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带教及教学能力。同时,为今后改革实训教学取得客观资料。

作者简介: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学习技法;教学;掌握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6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71-02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的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后最先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人体解剖学专业名词和术语多,且其中一些字、词非常生僻,加之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故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感到很不适应,常常流露出畏难情绪,甚至出现厌学倾向。现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介绍下如何适应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1.基本学习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对提高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预习需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相应的方法。由于人体解剖学专业名词和术语多,因此,预习时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通读老师拟讲授的章节,以熟悉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对其中的生僻字要达到会读会写,这样可避免在听课过程中,因不懂专业名词而影响听课效果。对有的专业名词可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如"椎间孔"可理解为椎骨之间的孔,"硬膜外隙"即硬膜外面的间隙[1]。只有真正懂得了的东西,才能记忆常驻,运用灵活,这说明要把解剖学学好并用到防治疾病的实践中,不但要听、要读、要看、自己动手解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是学习解剖学的最基本方法。

1.1 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点: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可分为若干器官、系统或若干局部进行学习研究,但它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学习中必须始终注意各系统之间,各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相互影响,只有从整体的观点认识局部,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局部。

1.2 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解剖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其他课程和在今后防治疾病的临床活动中打下解剖学基础。为达到这个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十分必要的听、读、看也是必要的。看标本,自己动手解剖是初步的联系实际,但这都是死的东西,一定要把学到的形态结构尽可能地在自己身上和同学身上揣摩清楚,这是活的东西,因为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活人。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联系到临床的一些问题,其目的仅是强调某些结构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而不是超越阶段去探讨临床问题。

2.加强对比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感到解剖学枯燥难记,常常有"翻开书似乎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想不起来"的感觉。若通过对一些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采用对比记忆法,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对比法。在解剖学上,有些结构的特点是相反的,如空肠与回肠、肩关节与髋关节等。通过列表,用相反对比法很容易区分并掌握这些特点。例如,空肠的特点是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肠壁厚,黏膜皱襞多且高,血供丰富,消化能力强,无集合淋巴滤泡。而回肠的特点是位于腹腔的右下部,肠壁薄,黏膜皱襞少且矮,血供较差,消化能力差,有集合淋巴滤泡。这样对比学习,只要记住了空肠的特点,通过理解也同时记住了回肠的特点;相似对比法。有些解剖结构其概念及组成具有一定的共性,用相似对比法记忆则效果极佳[2]。如肺根和肾蒂,概念上都是出入其脏器门的所有结构的统称,组成结构上都是脏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其功能性管道。具体而言,肺根由肺动脉、肺静脉、肺的神经、淋巴管和支气管组成;相类似,肾蒂由肾动脉、肾静脉、肾的神经、淋巴管和肾盂组成。通过对比,这两个看似很难掌握的结构,可同时记住。

3.文、图、物结合学习法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涉及的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如果死记硬背地进行学习,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合理、高效地利用解剖学实验课,是巩固和加强解剖学理论知识的关键所在。具体应做到文、图、物三结合[3]。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图是教材插图或解剖学图谱,物即实验课的标本和模型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常常对照图谱来指认标本[4]。这种单纯按图索骥的学习方法,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标本在体内的位置、方位、构造特点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4.在观察实物标本时,以活体触摸的形式加强记忆

通过触摸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5]。例如就骨学教学而言,教师讲课时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触摸。如胸骨角和心尖搏动点的位置.以后上到临床课.定心、肝界等就容易了。又如测量血压时,首先要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学生似乎都触摸得,但量血压,能快速将听诊器放准确的不多.特别是急诊病人测不准血压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只要先触摸到肘窝的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就很容易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

综合以上学习方法,希望能您全面理解和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起到一定作用,但此学习法并非经典,仅为本人在学习中的几点粗浅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让您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章祖宝,王茂源,刘清清.浅谈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J].科技信息,2008,36:239-239.

[2] 张子明,张宇新.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4):529-530.

[3] 张从海.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及21世纪解剖学教育问题[J].菏泽医专学报,2001,13(1):84-88.

[4] 李邦国.人体解剖学教学初探[J].解剖学杂志,1985,8(2):148-148.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7篇

1增加解剖学实验学时

由于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观察标本,所以我们对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学时由原来的理论和实验的比例由2∶1改为1∶1,重点增加了实验学时的比例,学生可拿出更多的时间仔细观察标本,加深印象,改变了以前课堂灌输,课后死记硬背,拿上标本让学生描述时经常指错的情况。

2标本辅助教学的应用

我们最新购置了6套人体解剖学标本,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内容可选择直接拿标本讲解,改变了以前单纯展示幻灯片的方式,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讲解运动系统时,将骨拿在手上,严格按照解剖学姿势讲解,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左右区别开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将临床案例引入解剖学教学

临床案例的应用,使学生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不仅增加了解剖学知识的应用,同时锻炼了学生人文社会知识的培养。每讲完一个章节,我们将所学内容的临床案例发给同学,课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最后老师在课堂上概括总结,既巩固了解剖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习惯。

4临床护理操作微视频引入课堂

我们在教学医院录制了临床护理操作微视频,如三角肌注射、臀肌注射、插胃管、灌肠术、导尿术、静脉穿刺等共计50个视频,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引入,使学生早期接触了临床,提高了学习兴趣,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5改变解剖学考核方式我们改变了以前只考理论的做法,现在实行理论和实验分别考核,详细制订了解剖学实验考核办法,通过标本考试、课堂问答、考勤、平时作业等,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8.3分增加到84.6分。

总之,解剖学内容繁多,学生掌握难度很大,我们根据护理本科专业的特点,制订了新的解剖学教学方案和方法,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但还需不断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解剖学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培养优秀的护理人员继续努力。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8篇

【摘要】: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中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比较难理解的课程,所以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本文以“感觉器”为例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感觉器

人体解剖学为其他医学课程奠定了有利的人体结构知识,它的名词繁多、内容枯燥、抽象、实践性强。因此,要想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实践。

一、 直观教学的重要性

解剖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模型和标本等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工具,把一些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结合一些挂图,增强学生对重要器官和复杂结构的认识。如在讲解耳的结构时,结合耳的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观察耳廓,用内耳模型观察耳的内部结构,增加课堂的活跃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差,尤其是理解能力的学生,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用模型、标本、多媒体等资源,增强课堂上的直观感,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索,让复杂变得简单化,通俗的讲解知识。使教材中不易理解的知识,在模型、标本的帮助下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课外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操作。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局部解剖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才施教。

二、 举例教学

人体解剖学的记忆性内容较多,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困难。适当运用一些例子不仅可以增强想要表达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讲解中耳炎案例。中耳炎是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儿童患者较多。可简单地说明一下中耳炎的发病原因、症状、检查以及它的治疗方法,然后对学生提问:为什么儿童患者患中耳炎多于成人?患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

如讲解鼻炎案例。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然后对学生提问:为什么鼻炎会引起这些症状?联系人体解剖学内容讲解,不但增加学生对解剖学记忆能力,还使学生记住临床症状。

如青光眼案例。青光眼(glaucoma),是指眼内压调整功能发生障碍使眼压异常升高,因而出现视功能障碍,并伴有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的疾病。还会有头痛、失眠近视等症状。根据所学知识对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引起这些症状?

通过临床的实际案例,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把人体解剖学与临床案例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与实际相结合

解剖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材料上面,而是要真正落实到具体标本模型上。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到人体重要结构时,就要求学生在模型上找到相对应的位置,然后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去加深体会,如:瞳孔的放大和缩小,学生可以体会到受到强光刺激瞳孔会缩小,黑暗环境下瞳孔会扩大,瞳孔的调节是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结合亲身体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体会到解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师生之间产生教学的共鸣。

四、巧用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人体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但人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老师在授课时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理解。

(一)巩固法。老师在讲解某一器官时,经常会涉及到周围相邻的器官及神经等。如在讲条件反射时,会涉及到一些反射神经和相关的器官,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时要把一些相关的知识都介绍出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发生学生边学边忘的现象。因此适当地讲解相关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在教学上是必不可少的。

(二)总结法。在下课的前几分钟,对本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分清主次,说明哪些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知识作为了解。这样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让学生课后有重点复习对象。

五、 课后的预习和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后通过自己的预习知道所学知识的重点是哪里,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或及时查阅相关的资料。通过老师讲课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使不懂的地方清晰化。老师可将知识点进行提炼后在传授给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课后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加深记忆。这样一直坚持下去,能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好基础。

总结:

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重要的是看方法是否得当,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使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教师要不断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晶.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改进[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24): 111-112.

[2] 付廷刚,张静,孙蕾. 浅谈民办医学高校人体解剖学教学[J]当代医学. 2011(12): 162-163.

[3] 邓世山,佘永华,李开华. 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3): 61-63.

[4] 杨耀防. 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6): 62-64.

[5] 黄勇,黄仁生. 人体解剖学中医教学改革之管见[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 251-252.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9篇

人体解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开放性课堂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解剖学名词多、内容繁杂,多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故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且当前尸源短缺,标本少,实验示教时,学生多,展示视野较小,往往使学生觉得人体解剖学枯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适应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1级1个专科班级,上半学期仅采用课堂教学,下半学期采用部分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并比较上下两学期的成绩差异。

二、结果

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经t检验,2者平均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学生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组别人数考试成绩(-x±s,分)

期中考试成绩2470..13±15.97

期末考试成绩2479.17±12.62

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比,P

表2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表(人,%)

反馈意见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22(91.7)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24(100)

加深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20(83.3)

对学习没什么帮助0(0)

三、讨论

目前,关于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问题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缺点是,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并非都适合用PBL教学,模式是在纵向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由于人体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缺乏横向学科知识的支撑,此外还存在PBL是否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教师的技能和精力是否适应、学生是否适应、学校管理部门是否支持等问题。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分析的思路,通过病例分析,将学科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践知识融汇贯通,强调了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加深了解剖学与临床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使教学相长。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双向渗透”,提高其学习效果,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病案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病案分析讨论的准备、讨论到总结要花费较多时间;病案教学法需要学生从智力上和情感上积极参与、投入教学过程;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临床分析和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病情剖析、归纳和总结。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通过对人体标本或活体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制作软件重建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利用此人体数字化,人体结构以三维方式清晰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作为教学的方法。可以将人体血管、神经等复杂、位置深结构及毗邻结构位置等清晰显示。优点是,结构放大,显示清晰,学生观看清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充实内容,提高效率;教学内容更新及时,便于吐故纳新。但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缺点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不易掌握,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易产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的问题,学生不易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内容;另外图片多,增强了直观性但留置的时间过短,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

综合上述各类解剖学教学方法,我们逐步把理论教学从教室搬到实验室,边学边观察;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践知识;加强阶段性的测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考核等。

人体解剖学范文第10篇

解剖学是一门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以及直观性的学科,与实践和直观的教学手段紧密相连。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直观教学法息息相关。合理充分的运用教具可以加强理论课的直观力度,例如,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教录象、多媒体、挂图等教具,可以把人体器官或者结构与抽象知识结合在绘图上,使学生增加对器官的感性认识。要想使教学效果更好,还可以依据讲解内容配合板书图示。所以,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可以很好的在黑板上绘制出器官的平面图。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活体演示,例如结合教师本身的器官、神经、骨性以及肌性标志等等。经过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并提高感性的认识,使其理解加深和记忆加强,在此基础上,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很好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举例的教学方法

通常学生不爱学习解剖学,因为解剖学需要学生记的东西比较多,学生会感到困难,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作为解剖学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一些比较生动活泼的例子,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表达效果,还可以增加说服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如此,举例说明还可以使比较复杂的事情简化易懂,便于理解。教师在教学理论中,讲解的内容必须善于利用实例。在对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进行讲解时,可以运用失语症或失读症这些实例,还能够把语言中枢和外语学习中的"四会"进行联系。实践证明,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阑尾的根部体表投影点和阑尾炎的触诊之间的联系,其坠入异物由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来决定。

三、归纳的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需要掌握的概念内容非常多,信息量很大,其是医学的入门课。值得重视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处理记忆和信息量的关系。复杂的人体结构致使解剖学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在当今的医学中大约有1/3以上的名词是来自于解剖学,这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不过只要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归纳和总结出许多规律。在解剖学中教师应帮学生找到其不同,分析出知识理论的规律,应起指导作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增强记忆力。第一,上课之前应在表格中填入有功能或位置管理的结构设计;第二,在讲课时应运用板书在黑板的得当位置设置功能和信息项目;第三,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一边讲一边写,在黑板上做出表格,利于学生记忆并做笔记。

四、复习巩固的教学方法

人是一个整体,但是解剖学是分系统讲解的,其各系统和各部分息息相关。在对某一器官进行讲解时,通常牵连相邻器官及这些血管神经的分布;在对血管神经进行讲解时,又会牵连到支配器官。为了知识的完整性,教师在讲解器官时应经常纵向或者横向联系相关器官。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讲解相关系统,其还可以牢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总结的教学方法

要想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保持思路清晰,便于课后复习重点,应在每堂课结束时,老师花点时间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将主顺关系理顺,说明重点和要点,让学生区分哪部分知识需要了解,哪部分知识需要熟悉,哪部分知识需要掌握。六、注重预习和复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习的关键力量是学生本身的学习驱动力,而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第一,教师需要能够诱导,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复习抓住教学重点,并总结,在有疑问的地方标上特殊符号,并查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疑问。第二,通过讲座,使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关键知识,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清晰模糊知识。第三课后应要求学生把重点知识加深记忆并归纳总结。长期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言而总之,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万物都不断的更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建立教学多元化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习。在理论上需要灵活的使用各种方法,有机链接,应把直观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辅助其他的教学方法,合理归纳,举例得当,联系恰到好处,总结条理清晰.

上一篇:造价纠纷范文 下一篇:工程技术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