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2 17:15:26

人体科学研究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9] 李建军. 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1):78-86.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涵;必要性;可行性;策略

在我国,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模式。美国和日本的本科生教育几乎都实施各种形式的导师制。国内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等在一些本科专业试行了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是对传统班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由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的导师负责制内涵与研究生导师制有很多不同。

1.本科生导师应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引者

本科生对于独立处理生活、学业等方面问题的经验相对有所欠缺,对于新环境下的新问题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对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科生的导师制更强调导师与学生思想的沟通,做到既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又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本科生导师需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期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很不适应。教师应在学生入校后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给予及时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技巧,培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自己优势特长、专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知识构架,不断拓展知识宽度与广度,逐渐培养其专业素养。

3.本科生导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与兴趣

通过进行与本科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相匹配的科研训练,逐渐培养他们缜密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在与导师切磋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理念,这些都将为其今后专业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科阶段科学理想和科学信念的树立比取得科研成果更为重要。

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实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教育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管理等机构从事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体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导师制可以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优势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是对传统班建制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符合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为学习体育学、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运动风险评估、运动伤病的预防与处理等运动科学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人体机能监控、医务监督、运动营养指导的基本能力。通过导师制培养方式,可以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得到更多的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3.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健康发展

将导师制培养模式引入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之中,有利于培养出真正被社会需求和认可的精品人才,反过来精尖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又成为助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积极良好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打造精品专业,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健康发展,起到助推体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师比例小

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共有学生45名,专业师资队伍共计19人。合理的师生比例为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2.进行科研训练的硬件条件相对完善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相对完善的硬件资源可以满足本科生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所需条件。全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均下设有基础和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科学研究中心和康复医院等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使导师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和专业课学习硬件条件得以保障。

3.师资力量有保障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师资由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组成,专业教师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为导师制下培养医体结合型人才给予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

1.制定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实施导师制的保障。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前,要建立导师制实施的具体文件条例,明晰导师制实施的意义、目的、组织领导、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考核指标、监督评价和奖桶旆ǖ取

2.完善导师遴选和师生互选方案

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一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重大深远的。导师遴选应按照自身修养高、责任意识强、工作热情高、专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等方面要求进行遴选。导师产生后需制定详细方案进行师生互选。

3.精心组织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各项业务开展

第一,指导本科生专业课学习。本科阶段是形成专业知识架构的重要基础阶段。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课业学习。导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好学业课程结构,培养学习兴趣,督促学生打牢课业基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等。

第二,要求本科生进行跟教助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要求学生融入导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如协助老师准备教具、审核学生实验报告数据、准备实验器材等。参与导师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能使学生熟悉教学工作流程,增长才干,还能在工作中切身体会教师的责任与意义,并能从导师严谨的教学工作中感受和学习导师的工作热情及敬业精神,对其今后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也有一定帮助。

第三,引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医体结合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申报校级和省级学生创新科研课题、毕业论文选题等方式,能使他们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在与研究生搭建共同研究平台的过程中,除起到科研培训作用外,还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定期进行效果检查

第一,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学生定期针对课业学习、科研进展和实践活动情况向导师进行汇报。导师通过定期与学生交流,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了解学生对人生与社会、对困难与挫折、对成绩与荣誉的理解和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定期进行导师指导工作汇报。学校要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导师定期指导工作进展,并进行成果汇报。本科生导师制下,教师的职责、任务与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教师要对实施导师制的意义有充分认识,要加强责任意识。学校需要对导师制下相关工作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

在生师适配关系合理、科研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相对完备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个体指导,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个性,使他们的优势特长得到最大发挥,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医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对传统班建制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建议将本科生导师制纳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方千华,黄汉升.从培养方案探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1).

[3]高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01).

[5]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

[6]于振峰.2l世纪初期中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03).

[7]钟蓉戎,应彪,陈黎明.导师组制与大学生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1).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计量学;体育科学;博士学位论文;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2-0118-08

Track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pectrum

――A visualized analysis based on the network of common key words in doctoral sports science

theses published between 1991 and 2009

WANG Qi1,2,XU Cheng-li3

(1.Sports Science Institut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2.Sports Science Institut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Doctoral sports science theses can reflect the cond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high level academic researches in the sports science area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Key word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academic theses and the reflec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reas and contents. By applying methods such a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common word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by mean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he authors analyzed 1,952 key words in 546 doctoral sports science theses published in China between 1991 and 2009, sorted out the 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s in China, and finally predicted 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s in China in such 4 aspects as boosting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performance based on sports practice, realiz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sciplinary researches, forming a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s, and moderately opening and strengthening transdisciplinary fus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metrology;sport science;doctoral thesis;common word analysis;social network analysis;knowledge spectrum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体育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体育科学的发展及其社会效应的实现与我国体育科学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研究生科学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将成为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2]3。

博士学位是我国学位制度中级别最高的学位,体育学博士教育担当着培养高质量体育科技人才的重任,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1985年,我国批准设立了首批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截至2008年底,我国先后有19所高等院校获得并设有26个2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根据黄汉升[3]4的统计,从1991~2008年,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从1991年的2人发展到2008年的244人,年均增幅为43.8%;在读博士研究生人数从1991年的6人发展到2008年的748人,年均增幅为35.0%;毕业博士生人数从1991年的1人发展到2008年的199人,年均增幅54.8%,其中,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1991年的1人发展到2008年的182人。2009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已达到190人[3]4。

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都与当前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某一重大体育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体育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对整个学科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能够反映一个时期体育科学领域较高层次的学术研究现状与水平[3]4。在一篇学位论文中,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2~5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最少,但却是论文的精髓。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4]。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我国1991~2009年间体育学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的分析,回顾和总结近20年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以期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和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1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之间的连接网络为研究对象,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数据库:其一,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较为完整地收录了2000~2009年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其二,中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该收藏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的博士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体育科学领域从1991~2009的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上述两个数据库中采用复合检索,时间段选择1991~2009年,将专业、研究领域、题名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所有与“体育”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全部检索出来,然后进行去噪。共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546篇,1 952个关键词。(由于体育科学的跨学科性质,共有28位非体育专业的博士生选择了与体育科学相关的选题,还有5位体育学者跨学科攻读博士学位,这33篇论文虽不属于体育学一级学科,但选题也涉及体育,因此纳入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词频分析法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共词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分析,可以显示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揭示关键词所代表研究内容的结构。与单纯的主题词的统计排序进而分析研究热点的词频分析相比,共词分析不仅能寻求高频出现的词,更注重这些词之间的联系[5],从而更好地反映知识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作为近20年来才兴起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已被成功运用到科学计量学研究当中。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6]。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群体和关系等要素以及体现社会网络特征的规模、密度和中心度等主要指标同样适用于科学知识网络。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能直观显示知识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的关系[7]。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绘图软件Netdraw绘制科学知识图谱。

对检索到的1 952个关键词的初步观察后发现,博士学位论文注重追求创新,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重复性低,关键词的内容差异明显;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者在关键词的标注上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85%的关键词只出现1次,关键词共现的概率较低。为了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路径,将1991~2009年近20年的时间平均划分成5个时间段,分别取5个阶段中共现超过1次的关键词绘制共词网络知识图谱。此外,为获得体育学博士论文重点研究领域的全景图,利用20年间频次和共现频次超过两次的关键词绘制共词网络知识图谱。

220年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可视化分析

在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其中心性的大小,中心性是测量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点的中心和重要位置[8]。节点越大,控制网络其他节点的能力就越大,从而该节点在网络中占有的地位就越重要,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程度。

2.11991~1995年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图1清晰地显示,在1991~1995年期间,关键词的数量非常有限,这反映了该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教育刚刚起步,博士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少的现实。根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2级学科分类,可以看到这些关键词构成了3个清晰的2级学科知识群: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群、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群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群。

1991~1995年关键词网络规模较小,表现为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较少;每个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较细,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不紧密,从而使整个网络的密度较低;从网络的中心性来分析,所有关键词的中心性都为0,表明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内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较为集中的方向。关键词子网络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的体育科学研究以单一学科研究为主,较少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问题。

2.21996~1999年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了“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2]4。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不断拓展,由原来的3个学科专业发展到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专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体育学1级学科,2级学科从11个学科专业压缩成4个学科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2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体育学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以体育学为主攻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日益增多,基本涵盖了体育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专业[3]4。中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1996~1999年期间关键词网络节点的规模也映射出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图谱的结构显示,体育学博士论文的4个2级学科都形成了独自的知识群,“肥胖”、“骨骼肌”、“大鼠”、“有氧运动”、“运动训练”、“运动”等6个关键词的中心性最高,是整个关键词网络的核心词,而“肥胖”、“骨骼肌”、“大鼠”等3个关键词的重要程度又远远高于其他3个关键词,反映出运动人体科学是该时期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学科,肥胖问题则是体育科学的研究热点。另外,通过对与核心词相连关键词的内容分析,发现体育学者开始注重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仅以“运动训练”关键词为例,在1991~1995年期间的关键词共词网络中,与“运动训练”相连的关键词只有“力量素质训练”和“整体动作力量素质”,而在1996~2000年的共词网络中,与“运动训练”相连的关键词则既有生理学领域的“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和“心钠素”等,也有属于系统论领域的“自组织”等,还有属于人文社会学学科的“价值”等。

2.32000~2004年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研究生教育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强,国家调整了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经过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黄汉升[3]对1991~2009年体育学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做了统计,从其统计可知,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在2000年出现明显的增长拐点,新世纪初的关键词共词图谱的密度也印证了上述统计结果。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的规模迅速增大,除反映论文数量的增长外,还反映了4个2级学科研究内容更为丰富,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大辐增加。

整个关键词共词网络形成了两个重要的知识网络,其中,中心性最高的“低氧”、“运动”、“基因表达”、“细胞凋亡”、“训练”、“运动负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大鼠”、“线粒体”等关键词形成了最大的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群代表了此时期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在这些核心关键词中,除“训练”外,其余的关键词均属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仍然是该时期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通过代表中心性的节点来看,“低氧”、“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重要程度尤为突出,与前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相比,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反映出体育科学研究不断细化。研究还发现,在核心知识群中,关键词“训练”的中心性与前两个时期相比明显提高,另外,“训练”在网络中的位置发生改变,它在前两个时期一直处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群,而在2000~2004年,它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核心关键词联系非常紧密,这些现象说明运动训练日益被学者们重视,其科学化程度明显提升,运动人体科学为运动训练科学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此外,还形成了另一个较大的知识网络,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中国”、“竞技体育”、“大学生竞技体育”、“职业化”、“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等,这表明学者们开始围绕我国竞技体育本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如竞技体育职业化问题、学生运动员问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学者们研究的这些问题与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新世纪以来,体育科学的跨学科特征不断显现,根据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及作者专业背景的初步统计,2000年至今,共有24篇与体育科学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由非体育专业的博士生完成,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体育科学领域攻读其他专业博士并获得学位的学者也开始增多,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体育科学的知识结构。

2.42005~2009年体育学博士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2005年至今,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继续实现快速发展,体育学的硕士点、博士点日益增多,招生人数、在读人数以及毕业人数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图谱4显示,体育学的4个2级学科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内容较前3个时期丰富和深入得多。2005~2009年间,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形成两个较大的核心知识网络。在最大的核心知识网络中,中心性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不再完全以运动人体科学领域的关键词为主,“中国”、“训练”、“大学生”、“运动员”、“青少年”、“体育课程”、“文化”、“市场”、“改革”等关键词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由“奥运会”、“休闲体育”等两个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形成了另一个核心知识网络。这些关键词的学科归属反映出2005年以来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逐渐打破了以运动人体科学单一学科研究为主的局面,出现各个学科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得奥运会成为学者们关心的热点课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得到迅速发展,并受到体育学者的关注。虽然运动人体科学的核心关键词数量在减少,但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微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网络中,有相当一部分关键词与运动训练和肥胖相关,体育科学在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51991~2009年体育学博士论文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为使图谱结构更加清晰和更能说明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利用1991~2009年频次和共现频次超过两次的86个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获得体育学博士论文重点研究领域的全景图。通过频率和共现频次都超过2次的关键词所形成的共词网络图谱5,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主题内部的知识结构。在过去20年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主要构成了3个知识群,分别代表了体育学的3个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这3个学科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重心。作为体育科学4个二级学科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其高频词极少,尚未形成知识网络,这反映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对薄弱。

在体育学博士论文重点研究领域的全景图中还存在3个核心知识网络,这3个核心知识网络主要由12个频次和中心性均最高的关键词构成,分别为:中国、运动、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训练、骨骼肌、大鼠、低氧、体质、离心运动、体育锻炼、体能。它们代表了1991~2009年体育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从12个高频词和高中心性词的分布来看,运动人体科学词汇所占比例最大,并形成了两个核心知识网络。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这两个学科联系紧密,“训练”是关键节点,它扮演了两个学科中介桥梁的角色,说明我国运动训练不断走向科学化以及人体运动科学研究成果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群中,另有一个由“运动”和“大鼠”两个关键词形成的核心知识网络,通过这两个词以及与之相连的其他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动物实验仍是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群和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群之间距离较远,没有产生联系,这与两个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群中形成了核心知识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两个热点主题,即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

除了3个核心知识网络,还有一些小的知识网络分布在3个学科知识群中,主要涉及到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传播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

3知识图谱视野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演进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可视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科学计量学的主流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通过运用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将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绘制成可视化的“知识地图”。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的演变,映射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20年的发展路径。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教育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走过了快速发展的20年历程,构建起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2级学科体系。

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涵盖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2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始终是体育学者关注的核心学科之一。体育教育训练学起步较早,逐渐发展为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学科,并且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训练科学化特征日益明显。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发展迅速,但它作为我国的特色学科,博士生培养历程较短,与其他3个学科相比相对薄弱。

体育科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微观化趋势。我国体育科学研究逐渐从单一学科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的综合研究成为当前体育科学研究的鲜明特征。体育科学研究还呈现一种微观化趋势,这一点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有明显的体现,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已从最开始的骨骼肌、线粒体领域深入到当前的分子和基因等微观世界。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现代文明引发的大众健康问题以及学生体质问题3方面的实践需要。

4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展望

1)以体育实践为本,提升体育科研水平。

离开体育实践也就失去了体育科研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9],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并不断地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使其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10]。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来说,进一步提高体育科学研究水平,促进运动训练科学化仍是未来体育科学研究的归宿。此外,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健康带来正面促进和负面致病的双重效应,我国的大众健康水平和学生体质都出现下降,以改善健康为使命的体育科学只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才能满足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2)实现各学科研究平衡发展。

各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体育学各学科之间更是存在共生共荣关系。体育科学研究应坚持体育学4个2级学科研究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加强目前相对较薄弱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争取在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做出新的突破。如何继续提高其他2级学科现有的研究水平,并利用其优势来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支持与援助是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3)形成综合集群,提高体育科学研究整体实力。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指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到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11]这告诉我们,知识虽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学科,但这些学科并非绝对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特别是在研究问题复杂化、科学研究“大科学化”的背景下,打破单一学科研究之间壁垒和障碍,形成整体实力,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目前在体育学内部,除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联系较为紧密之外,其他学科之间各自为战,相互沟通较少。因此,体育科学还需进一步加快学科内部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体育科学研究整体实力。

4)适度开放,加强学科外部融合。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作用和转化速度加快,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体系。现代科学研究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由此也日益明显。在这种趋势下,体育科学应广泛开展体育科学的多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加大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合作力度,加强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与非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的博士生联合培养,建立开放性的学位授权体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 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 体育科学,2005,25(6):3-12.

[3]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科学,2009,29(9):3-17.

[4] 刘则渊,尹丽春. 国际科学学主题共词网络的可视化研究[J]. 情报学报,2006(5):635-640.

[5]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48.

[6] 林聚任.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7]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

[8]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00.

[9] 黄汉升. 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9.

[10] 蒋志学. 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首届中国体育博士论坛上的主题报告[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5.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当上世纪神州大地出现气功和特异功能热潮的时候,一向触角敏锐的钱学森便异常关注,通过对特异功能现象的多次接触,他断言人体科学将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将会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引领未来世界的科技新潮流。钱老的支持和预言,对当时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钱老的缘故,国防科工委专门成立了人体科学研究小组,对中国方兴未艾的气功和特异功能现象展开全面研究。来自官方的介入和支持,进一步助推了民间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热潮,席卷中华大地的气功热又成了国际关注点。

气功与特异功能热潮,让醉心于名利者看到了追名逐利的新舞台,于是假借气功与特异功能鬻名贪财骗色者便纷纷跻身其间,从而严重败坏了新生的人体科学声誉,成了人体科学被打压和封杀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为了铲除假冒伪劣而将正品名牌本身也一概封杀,这和倒洗澡水却连孩子一块泼掉没有两样。

人体科学被打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说它是伪科学。而评定它是伪科学的证据,就是说一切特异功能都是假的。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在它被公众正式认可为科学之前,总会有大量的假说与猜想存在,只有那些最终被确证的才会被戴上科学的桂冠。作为新兴科学的人体科学同样会如此发展,于是我们才会看到各种气功流派和人体理论的出现,其中显然会有许多错误的东西存在,但大浪淘沙的结果必然是真金浮出和尘沙落地。

再说说特异功能。在气功和特异功能火热得不得了的时候,神州大地涌现出众多的特异功能者,其中有真的,也有假的,而且不少真的也会将自己的能力吹嘘成十倍百倍乃至千倍。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都是为名利所诱,试图混水摸鱼。这些人恰恰为否定人体科学者所用,成为他们封杀和压制人体科学的有力证据。当然,即便真的又能怎样?在否定人体科学者的强烈质疑和恫吓下,本来就由人类心性生发出的特异功能,显然就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干扰,这些干扰的直接影响就是迫使特异功能者的发挥极不稳定,而这些发挥不稳定又恰恰成了质疑人体科学者们的否定特异功能存在的一个理由。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内衣绝非按照罩杯大小,随便扯两块布、加几条带子缝在一起就可以了,这是每个女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一件内衣从设计到完成,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技术含量?内衣公司,又是根据什么出发,来制定自己的产品开发计划、市场推广策略,你了解吗?

什么样的Bra可以称之为“绝世好Bra”?一千个人心里也许有一千个答案。只有科学是绝对的。我们特别访问了华歌尔人体科学研究所,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建立自己的人体科学研究部门,从人体工学的角度研究、开发产品的内衣公司。《品位》编辑亲临现场观摩研发、制作全过程,从实用角度为女性朋友们深度解密绝世好Bra的制作过程和衡量标准。

服装之美,美在悦人悦己,而内衣取悦的范围更小,更符合“取悦自己”、“宠爱自己”的女性精神。一件小小内衣之中的技术含量绝对不可小觑,中间蕴藏的研究成果也远远超出想象:需贴合身体,又要做到动作时不变形、不脱落,运动后透气好,更增加了“无束缚感”这一要素。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人体美学、人体力学、人体功学的各种知识,以及各种原辅材料的纱向、弹力、功能的互相吻合,集艺术性与功能性于一身。

内衣之内

好的Bra,含金量绝对有明显体现。简单有效的衡量方法你我也可以轻松掌握:一件文胸的好坏,面料、材质、做工、功能和品牌效应五大标准足矣。

据专家透露,洗涤保存方式正确、穿戴合体的文胸,平均寿命应该在一年以上,质量更好的文胸甚至能保证三年的使用寿命。

在美丽与健康并重的现在,关于文胸的前期研究和设计无疑是整个制作过程的灵魂,而肩负灵魂任务的人体科学研究所就显得关键而神秘。

华歌尔人体科学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就是“计测”女性体形,通过相机拍摄的人体图像自动抽出轮廓线条的“剪影分析装置”,不接触人体即可立体测量并进行分析的“非接触三维测定装置”是人科研(人体科学研究所简称)的两大法宝,数十年来积累的庞大数据,成为华歌尔设计制造产品的基础。正确把握女性体形,以研制吻合形体的产品为出发点,也成为推动新产品开发的创意源泉。

美丽密码

过去的数年内,华歌尔的人体科学研究室一直在进行着“解码”工作。近40年来计测的人数超过3.5万名。每年对近千名女性进行计测,年龄跨度从儿童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计测部位达100~158处。在计测数据中,有追踪同一女性从4岁到18岁成长变化的系列数据,还有孕妇从怀孕初期到产后6个月体形变化的系列数据。在中国,从1997年至今已采集了近4000名18岁到50岁女性的体形数据。

2007年,华歌尔人体科学研究所在全中国范围内4000名20~40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抽样300人,通过体形特征的分析和正式评价调查,获得了与我们熟悉的、欧美标准为取向的“魔鬼三围”迥然不同的、美丽与健康并重的新美丽三围标准――为了让美丽体形能更直观地呈现给广大女性朋友,专门运用三维扫描技术,截取断面精密拼合,把体形复制出来,历时1年终诞生的“最美人体模型”,芳名“小美”。

这尊圆润美丽的人体模特用全新的“匀称之美”代替以往的“理想体形”,也就是兼具优美、健康、性感的美丽新密码。你的“内秀”

你的Bra真的合身吗?要知道,再美丽的文胸,再精致的做工,再诱人的功能,都有一个前提:合适!调查数据显示,78%的女性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胸围,81%的女性分不清文胸罩杯的基本分类,更有86%的女性不能自主选出适合自己的文胸。要解“绝世好Bra”的密码,还是从制作过程说起。

一款优质的文胸,首先是根据人科研的成果,结合设计师的创意,测算出每种材料的单件用量,再考虑各种材质的功能、配合程度。确定设计之后,就进入制作过程。需要由30至40个部件组成,从一块块小小的平面布片开始,经过25至35道工序,使用40至50米长的线以及6至8种缝纫机,根据每款文胸的不同要求,精心挑选五六种线来缝制。

为了充分保证产品穿着和洗涤的耐久性,像华歌尔这样的公司会制订约12针/英寸(2.54cm)的严格标准。也就是说,缝制一个文胸大约需要6000针以上,换算成距离的话,约达10米之长。生产过程完成之后,还有试穿、检验等程序,才算真正结束。

内衣专家还告诉我们,目前他们了解到的、比较常见的对文胸的误穿部分来自女性对自己胸部的不了解,部分来自导购员的不当推荐,还有部分来自对时尚信息的误读。对此,专家建议女性每次选购文胸时都要重新测量,充分试穿,如果对一款文胸的尺码拿不准,不妨尝试同款的两至三个尺码,帮助确认合适型号和杯型。

而除了舒适度和样式,近两年女性选购内衣更为重视两大功能:聚拢效果和托高效果。看来,对于自身的曲线美,现代女性是越来越不舍得遮掩了。

小Bra大市场

自2000年起,亚洲已成为世界各内衣品牌的一个重要市场。近年,亚洲内衣市场增长迅速。2007年,美国内衣市场的营业额是140亿美元,欧洲约139亿美元,相比之下,亚洲内衣市场的营业额是100亿美元,占据全世界内衣营业额的20%。

调查显示,亚洲女性,尤其是中国的女性,购买内衣的习惯正经历重大的改变。如今,中国女性在服装消费中大约花8%购买内衣,比以往增加73%,预计在未来半年至一年内会增至10%。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6篇

“耳朵认字”是从《四川日报》1979年3月的一篇报道发端的,受到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的支持,很快传遍全国。一时间,什么“耳朵认字”“腋下认字”等类的“超自然现象”在多种媒体上纷纷亮相,至于表演式的传播四处可见。面对现实,有不少科学家站出来揭穿其中的奥妙,反对宣扬这类所谓“超自然现象”。1979年4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一个孩子的“腋下认字”作了科学测试,结果表明系作弊所致。他们写出测试报告,附上当场露馅的照片,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的“简报”第92期上发表。当时任部长的同志曾在中科院工作过,他看到这期简报,在4月23日给一些宣传部门的领导作了批示:

“穆之、井丹、绩伟、曾涛、香山同志一阅。所有表演过这出丑戏的小孩都没有罪。地县委居然轻信,党报居然发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声中,居然出现这样荒谬绝伦的笑话,并由此推想各条战线上必然存在的能同这样笑话相比美的事情,我们该要这么警惕啊!该要这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啊!”

当时的《人民日报》科教部讨论了“耳朵认字”等现象,根据基本的人体生理常识,大家一致认为“耳朵认字”违反科学。于是决定要我写一篇评论。 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祖甲”的《从“以鼻嗅文”到“耳朵认字”》文章,批评一些领导反科学理念。事后,报社与我受到很多的攻击。

之后,在同年11月8日,耀邦同志又就《北京两个小学生能用耳朵手心和腋下认字》的报告,给两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写下批示:

“穆之、井丹同志:这类事情,科学工作者要怎么办可以由他们去办。但不能公开宣传。宣传这类事情对四化没有一点用处、好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宣传这类事只能增加人们的迷信和思想混乱。这一点务必请你们把关。”

从这两段批示看,反对“耳朵认字”等伪科学,态度坚定,旗帜鲜明,与此同时,由主持的向各地媒体发出通知,规定对那些没有经过科学鉴定的奇事,不宜公开宣传。于光远、叶圣陶等一批知名人士也站出来批评,媒体上对“耳朵认字”之类的伪科学发表了不少批评的文章。《四川日报》发表四川医学院对那个小孩子的测试报告,证明所谓的“耳朵认字”完全是作弊、耍小把戏所致。

但是,那些“特异功能”的支持者指责反对者“摆出一副中世纪宗教审判官的架势来教训人”。上海有一本名为《自然杂志》的科技期刊,在其1978年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什么是气功外气属性的文章。1979年9月发表了“耳朵认字”的“考察报告”。这件事得到时任国防科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钱学森的关注和支持(当然还有主任张震寰)。他专程访问了《自然杂志》,给他们鼓励,在1981年的《自然杂志》上,论述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耳朵认字”等在遭到批评后,改名为“人体特异功能”,钱学森又将其演化为“人体科学”。按钱的论文所述,“人体科学”包括三项组成:人体特异功能、气功和中医,而气功又是中医的核心。这个概念在他1980年7月同《自然杂志》编辑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后来正式公开。然而,这个概念至今没有得到中国科技界的承认,权威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没有同意这个概念。

钱学森及其拥护者于1980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研讨会。1981年5月在重庆召开第二次研讨会上,钱学森提交论文《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会议提出筹备人体科学研究会。钱学森还几次出版专著,最全的是由上海交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字数达108万。这个理念虽受到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批评,但他一直坚持,直到他去世。

面对“特异功能”支持者的反批评,曾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一方面组织人员继续进行调查(当时调查测试非常困难,不只是经费不足,而且常常被人以“受到干扰发不出功”为借口,或拒绝测试,或为失败辩护),另一方面自己经过研究,写文章提出批评。他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连载文章《评两年来“耳朵认字”的宣传》。该文指出,所谓“耳朵认字”等“特异功能”古已有之,国外称“心灵学”也不过如此。鲁迅先生在杂文中也早有揭露。他提醒人们,应当按恩格斯《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的指点,作理性的思考。

1982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报告会。于光远在会上作了题为“对所谓人体特异功能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的报告。中科院党组书记李昌表示不相信“人体特异功能”,但不反对对人体作严肃的科学研究。第二天,《人民日报》对此次报告会作了报道,并配以由总编辑胡绩伟亲自撰写的编者按,明确表示“我们不相信‘耳朵认字’”。

3月13日至15日。由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召开了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调查研究会。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安徽、黑龙江等十个省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新闻出版单位60多位有关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两年多来国内“人体特异功能”的宣传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做严格科学测试的方案。会上还放映了四川医学院对成都19名有“特异功能”的儿童进行测试的录像,记录证明没有一个儿童具备“非视觉器官图像识别”的“特异功能”。中国杂技团的魔术大师成功地表演了“透视”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的支持者们并没有退让,他们多次找又一些中央高层领导表演“特异功能”,并借此大肆宣扬。当时的国防科委科技委主任张震寰亲自出马给反对“特异功能”的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李昌、于光远分别写信,指责有加。

接着,他又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信,要他们相信“特异功能”的存在。他在1982年3月5日给胡绩伟的信中说:“李昌同志不相信,说他看到的‘耳朵认字’都是假的,那么再找真的看看不好么,这不是辩证法么?于光远同志根本不屑一顾,这是唯物论么?什么叫实践第一的观点?你们有哲学家王若水同志,请他说一说吧。连起码的哲学常识都违背了,《人民日报》作了殉葬品。”

“你们登起文章很大胆,做起事来又胆小,有点不相信自己。谁是科学领导机构,国家科委应当是,但不知他们怎么领导的?就拿耳朵认字来说,你们错了。谁是有权威的科学机构?科学院算一个,李昌同志和报上登的几位著名科学家也不是正确的,最权威的是客观事实,白纸写上黑字是砍不掉的。”他还特意请胡绩伟到国防科工委去看“特异功能”表演。胡绩伟派记者(即本人)去看了,结果是新出山的“大师”张宝胜做的表演在记者们面前出了洋相。

张震寰的信被转到那里。从1981年6月起,已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他在1982年4月10日就此信作了批示:

“转乔木、任重、方毅、力群同志。这个问题79年一开始我就怀疑,作过三次批语,提出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有些话我可能说得绝对了一点,但我的主张是站住脚的。但后来我管不着了,报刊上登载不少。现在我仍主张守住这两条线,请宣传部门把关。”

当时,邓力群已接替王任重担任部长。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任重也是相信“特异功能”的。就在4月20日,向全国各宣传系统发出通知,说:“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报刊不断进行了‘耳朵认字’之类的宣传。同时,有些报刊公开发表文章,对这类宣传进行批评。最近,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认为:‘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在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也不要发表批评的文章和消息。”这就是对所谓对“特异功能”“不宣传、不介绍、不批判”的“三不”政策,把坚守两道关的意见作了改变。

因为有了“不批判”三个字,一些“特异功能”的宣传受到限制,同样批评“特异功能”的文章也受到遏制,即便是《知识就是力量》正在连载的于光远文章也夭折了。

这时,《自然杂志》派人到钱学森、张震寰处告状。张震寰听到后大发雷霆,说:“天王老子也不要怕,咱们坚决干下去,干到底。共产党人从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除了追求真理外,别无他求!”下台后,他私下对《自然杂志》编辑朱润龙说:“钱老真是智慧过人,我当时说的天王老子就是指同志,钱老也一下子就明白了。”(见朱润龙、朱怡怡编辑的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后记》)

就在那次见面后,钱学森征得张震寰赞同,于1982年5月5日给副部长郁文写信。

信中说:“中国科协四月廿八日通知说,‘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不准在报刊上介绍和宣传。您是知道的,一到下面去执行,就会一棍子打死。上海出版的《自然杂志》就被命令,将即发排的五月号中撤出几篇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论文。难道党对有争议的科学研究能这样处理吗?难道前车之鉴还少吗?不是发动批判过摩尔根遗传学吗?还有批判控制论,批量子化学共振论,批人工智能;还有批数量经济学,批形象思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建议您通知上海市宣传部门的同志,正确处理《自然杂志》的问题,不要禁止它刊登科学论文。

“我也向您表白我的判断,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医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钱学森的信被转送到邓力群那里,又立即被送到手中。

对钱学森的信,在5月13日作了如下批示:

“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证实之前,报刊上不宣传,不介绍,也不批评,这两者我看是稳妥的,公正的,要坚决这么办。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

是尊重钱学森的。的批示做了一点让步,提出了“也不批评”。

批示传到中国科协。当时,正逢中国科协召开二届五次常委会。在5月25日的会议上传达了的批示。科协主席周培源同副主席钱学森就此发生争执。周培源不仅反对研究“特异功能”,而且不同意由科协出面办什么“情况汇编”。当时,笔者作为记者旁听了这次会议。根据笔记记录,钱学森当时说,批示“对研究人员是性命交关的。继续研究是合法的,办个情况汇编是合法的,刚才就在我们范围内说一下,不是对党的主席的态度。”他要求把批示“转给大家,这样才公正,否则不是应有的态度。”

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坚持认为,没有中央文件,的话不宜由科协往外传。科协书记裴丽生也认为需要请示,不同意就不要发。他们更不同意办刊物。当然也有个别科协书记支持钱学森。但中国科协始终没有转发的批示。只是继续发文,“三不”政策更加肯定,坚决照办。实行的却是继续宣传,不准批评。

钱学森更加大力宣扬他的“人体科学”。在1982年10月召开的人体科学筹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钱学森作了题为《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的报告,在报告结尾时声称:“我想真正吸引着我们沿这条曲折而又艰险道路去探索的是:这可能导致一场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我们当中谁来作这场未来科学革命的启蒙者?”他们在1983年正式编印了刊物《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创刊号”。把钱学森的讲话放在第一条。《自然杂志》继续大量刊登“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文章。从此,“人体科学”更加一发而不可收,风靡全国。

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人把“人体科学”纳入“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体系”,在《人民日报》发表。曾任钱的秘书的涂元季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书中称赞:“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见该书133-134页)直至2009年伍绍祖还在一个纪念会上支持钱学森的“人体科学”。

直到1994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反对伪科学,这才让批评“人体科学”的文字在媒体上微弱地重现。中国科协在1995年有当时的主席朱光亚支持,召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两科联盟”会议,公开批判“人体科学”等等。不过主流媒体依然坚持“三不”政策。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学科 实验教学 新思路

一、现状

1.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单薄,实验学习兴趣不高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有体育特长的高中学生,很多学生入学成绩远低于普通高校招生的入学成绩,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较低,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大多数知识是学生很不擅长的记忆类的内容,其学习成效的好坏更依赖于实验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学习经验。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实验内容的设置更多的是与理论课程高度相关的验证性内容,与体育运动实践的关联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操作不规范,实验经验少,故在实验后获得的学习效果不佳。

2.实验教学依附于各理论课程,各成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在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只是辅的教学,是用来配合理论教学,无论是实验管理体系、实验课程设置,还是实验内容选择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和开设依附于各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缺乏全面、系统的统筹安排和相对独立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一般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理论课,致使各课程实验教学彼此独立,实验教学内容没有交叉和渗透,各课程实验教学间有机的联系被人为地割裂,甚至出现重复实验内容。

3.实验设备陈旧老化,内容及方法手段更新慢

除一些专业的体育学院,一般高校的体育学院在进行建设时多偏重于运动场馆的建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普遍重视不足,建设资金偏少,导致实验设备陈旧,器材组(套)件数少,更新速度慢,实验技术落后,导致一些实验无法正常开设,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形式相对封闭,时间集中在课堂,场地集中在实验室。但课堂时间有限,有限时间不能进行充分的实践,只能保障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法满足部分学生要求进行更深层次学习的要求;实验教学与其他院校、专业交流匮乏,不能取长避短。学生的实验经验获得与体育运动实践相差较远,不能真正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挥其医学指导和医务监督的作用,在运动场地、体育比赛中,又不能进行因时、因地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实验室管理落后

部分高校在近年来购进的一些大型先进的仪器,也因其功能的精密性和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对仪器的管理有较高的要求,致使实验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很少能利用,导致实验手段与现代技术相脱离。部分实验室设备也存在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实验室仍没有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课余时间无法对学生开放。

二、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

1.构建独立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应以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目标,以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发展的趋势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循序渐进的阶梯方式,根据实验内容的复杂程度、包含知识点的多少,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课程类。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代表课程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课类。着重综合性实验,以掌握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人体科学科学研究方法。第三层次,设计性实验课类:完善研究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四层次,专业段研究性实验:逐渐展开学生自主实验,本层次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内容完全开放,类似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优秀成才创造条件。

2.创建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进行开放教学,是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充分开放和自由地进行实验的环境。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开放和对社会开放。对学生开放是指除课堂实验时间之外,实验室应每天定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和自身基础,学生可随时来实验室,练习实验操作或选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还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对社会开放,为社会公共提供体质测评、健身、理疗等方面知识咨询和检测服务。此外,走进各类运动场所和各种体育比赛场地,开展相应的实验项目,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探讨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实现实验仪器数字化和多功能化

实验仪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代表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的应该致力于大型的多功能实验平台的开发和使用,如现已投入使用的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多导运动信号处理系统,则能在同一系统中完成多组别的实验数据的测试并进行记录分析,如此进行的实验教学既节约了实验设备的购置费用,又可以让学生能与体育科学研究实际工作相结合,获得人体科学的实践经验。

4.增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实验教师对实验成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合理实验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提高整体体育科研水平和引领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关键。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博士,硕士到实验教学岗位,更应该是通过各类的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强、科研能力高的师资队伍。

5.改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作为主导对体育专业实验室进行管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改进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以增加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目的,以体系化的实验环节为过程,建立符号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

三、结论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实践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运动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能够进行应用。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在运动实践中检验理论。教会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则达到了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焕彬,王海涛,刘彩绵等.体育院校实验室及实验课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6.

[2]黄丽敏.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3]王珍武,刘丽艳,徐群.关于体育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

[4]徐庆.高校体育实验教学与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8篇

[关健词]理性思考 训练科学 辩证关系 舞蹈比赛

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2期第71―74页,读研了温柔老师的《对人体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学术论文后,兴奋异常,感受万千。我们舞蹈界学者们再次将舞蹈人体训练科学与舞蹈训练科学化提出,说明充分认识它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厦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舞者们身体机能所表现出来令人惊叹的舞蹈运动能力与他们在超负荷情况下“代谢”的状况,使笔者再次认识到由舞蹈比赛刺激起来的人体训练科学,要求舞蹈研究者、编导、教师必须尽快为舞蹈者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心理学……诸方面建立一个科学理论新模式,并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我们舞蹈自身的生存、进化和发展。正如温柔老师所说的那样:“舞蹈训练科学化是舞蹈训练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舞蹈训练的科学化,一直是舞蹈界重要的课题。舞蹈科学训练科学化的实现,有赖于舞蹈人体科学的理论指导,舞蹈人体科学是实现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抛开国外舞蹈大师对舞蹈人体训练科学性的重要阐释。让我们回到现实训练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急需搞清楚的问题,就会使我们迫切渴望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及时切入。例如:过渡的韧带动、静力拉伸为什么会对爆发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在进行较长时间超负荷爆发性跳跃训练之后,为什么第二天再训练时我们的韧带那么难以拉开?对于舞蹈比赛,在组委会给予的定量时间内,舞蹈者的身体机能究竟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舞蹈运动负荷?人体跟骨高度、跟腱长度与跳跃能力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关联?……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舞蹈科学系统理论的支撑。尽管温柔老师在她的学术论文中总结出:“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也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与价值的研究成果,如‘百分复试法’、‘骨龄自动判读系统的研制’、‘舞蹈学员体成分的研究’、‘舞蹈动作的机电分析与研究’、‘舞蹈学员的营养与配餐’、‘芭蕾舞演员的能量代谢’、‘舞蹈学员的体重控制与减肥’、‘舞蹈演员的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等诸多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为日后舞蹈人体科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舞蹈人近几十年在舞蹈人体科学训练方面所取得的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与成果的“含金量”,笔者觉得这些形成不了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系统基本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些成果的价值与实际用途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知道舞蹈肯定是实践在先而理论在后,理论源于实践。这样的流程使我们感悟到舞蹈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实践转化到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舞蹈理论前首先要研究的便是舞蹈理论是怎样从实践转化而来,还要了解它又怎样作用与舞蹈”。吕艺生教授上述对舞蹈从实践上升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学说,为我们指明了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舞蹈人体训练科学基本原理,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只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高水平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成果。舞蹈训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证明,对于它的研究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当。我们的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之所以滞后于其它学科,关键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半个世纪的舞蹈教育历程记载着我们对于舞蹈人才文化的培养不足,至少说我们没能大量造就出高质量具有丰富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吕艺生教授在他的《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中有着权威性论述。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肢体语言是以舞者的生理学基础为本源的。因此,有关人体的解剖学结构、生理、生化、心理学……基础知识构成了舞蹈训练科学的基石。

透析厦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获创作一二等作品,可以说是智能型、研究型、创造型、思维型……最终多学科复合型的编导主宰了这个时期舞蹈发展方向。从作品的形式、结构、智慧含量、创新程度看,他们对人体舞蹈潜力、舞蹈运动极限的了解、探索、挖掘、运用比较到位。充分体现出舞者机体在组委会给予的定量比赛时间内的满负荷性、高超的技巧性、快速的变化性等审美特征。尤其是从获一等奖作品中我们就会有趣地发现,创作与表演是相辅相乘、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例如:《鸟仔》、《枫叶红时》、《七步》、《兄弟们》、《鼓舞声声》、《岁月如歌》、《俏花旦》等,他们既是创作一等奖,又是表演一等奖,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优秀舞蹈作品的产生是多维度、全方位、复合型的,它的成功仅靠编导的反常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闪跳性思维、灵感性思维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由舞蹈人体训练科学为他们塑造出来的优秀舞者们,舞者们身体舞蹈运动极限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着优秀作品的质量。譬如:《鸟仔》的成功就与陈凤辉、史记的极限舞蹈运动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二位舞者的神经―肌肉抗疲劳能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正是由于舞蹈人体训练科学造就出来的优秀舞者们,将比赛作品的超负荷性、难美性、科学编排性、具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从多种意义上讲人体训练科学主导着舞蹈自我进化的进程,这也印证了温柔老师所说的“舞蹈训练科学化是舞蹈训练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正确的。

在论及舞蹈人体训练科学化这一课题质核因素时,人体远比制造万吨巨轮、超音速飞机……不知要复杂多少倍。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是已知世界最先进、最复杂的事物,是超级复杂自我适应的巨大系统。对于万吨巨轮、超音速飞机等等来说,它的整个结构直到每个零部件,都是有图纸的;每项原材料,其成分都是有明细规定的。而对于一个人体,甚至是一个细胞,迄今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透彻说清楚。人体是生命,不像轮船、飞机等等是非生命。人体是“自组织”的(由人自己生殖、发育的),不像轮船、飞机等等是“他组织”的(由人[他]制造的)。对于人体来说,体内因素1+1≠2,整体远远地大于部分之和。人体的发展是“非线性的”,不能用“线性”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简单化分析。任何对舞蹈人体训练工作持有简单性与偏见性的看法,都是根本性的认识错位。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是在体育学基础上与医学、生物学相互交叉派生而来。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外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发展迅速,为推动教学、科研、训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院校该专业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费有限、设备配置不合理、专业实验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情况制约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但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分实验室完成,学科间缺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此外,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实验室,很少能够与运动实际相结合,不能给本专业乃至全校师生提供健康促进、运动处方、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必须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 优化实验室设置,建立综合性实验室

我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经费和研究条件,难以达到本专业今天高度发展的需要,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叉和合作,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运动人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把实验室功能单一,小而不全,很难形成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实验室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突出本专业特点,将原各学科实验室的师资、设备统一调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相关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水平。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安明等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按教学、科研、开发三类和教学技术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三个层次重新规划调整垒校实验室的设置,实验室由原来的85个调整组建为52个,减少了40%。这样基础教学和技术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或者说借助整个学校的力量,如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以及心理学系的力量,使实验室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

2 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创新性实验室

运动人体实验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在结构,对现有实验进行重新调整,将以单门课程为基本单位形成的课程设置,调整为由几门密切相关课程共同组建的综合实验,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合理的优化结构。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使之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设计性转变,按照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现成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应用性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原则构建新的实验模式。建立起导师制,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探索运动人体科学中仿真性和虚拟性实验的实践与应用。坚持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更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实验方法、手段于体育实践中,进行人体机能测试、运动选材、体育康复理疗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3.1 知识传播方式的开放

首先在实验项目上向学生开放,学生自选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式实验教学。建立实验室网站,将全部实验项目制成网页,包括实验内容、要求,实验要达到的目标、实验方法,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选项目或自行设计项目。或将部分仿真、虚拟实验推向因特网,可通过网页获取知识完成部分实验操作。

3.2 实验对象的开放

首先,实验室在完成其基本教学科研任务后,可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疗康复、心理测试、运动处方等,在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提供服务。其次,为各级体委和运动员选才提供相关服务,向各类运动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民间体育运动会等提供机能测试、健康监督、康复服务、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4 建全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队伍建设是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多途径多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尽快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实验人员的知识面,打破了原有实验技术人员固定在某个实验室的格局,实验室全面负责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学人员具有一专多能的要求,掌握相近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使实验技术人员至少掌握两门学科以上的实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共享。周月娟认为实验室队伍建设是实验室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设立流动编制,聘请研究生当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队伍建设可以参照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做法,一方面提高当前实验队伍的素质,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

5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动手能力。建立以为教学为主要目的的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综合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接近体育运动的实践,同时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占坤,吴兰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7):68-69.

[2]孙建翠,亓建洪,于学美.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88-90.

[3]范学辉,胡柏平,宋伟,张清安.高校体育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03-106.

[4]姜涛,黄海,高新发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16-119.

人体科学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体特异功能;超自然现象;研究述评

西方最初用来解释人体特异功能的词汇是“超自然现象”,由于这一现象主要和人的意识和心理有关,随后采用的词汇是“心灵学研究”,在1977年之后,又逐渐采用“超心理学”一词。不论如何定义,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因为超出当前人们的已有认知而被广泛关注。

一、世界各国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研究人体特异功能机构的国家,它的会员有大量在科学、哲学、文学及政治等领域内颇有成就的人物,研究范围也特别的广泛,比如思维传感、催眠术即魂灵和闹鬼现象等等,这些领域无不透露着宗教的神秘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麦斯麦的动物磁性说作为催眠术的前身,在人类心理学研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最开始时只是把它单纯当成物理现象加以研究,之后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组成专门研究机构,加速对人体特异功能的全面研究,但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许多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研究被迫中断。美国心理研究会成立于1885年,随后相继在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设立专门的特异功能研究所,它在仪器测试、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因为当时国际环境的需要,美国的特异功能研究偏向于军事应用。

二、我国学者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探讨

1981年在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上,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了人体功能态的概念,在《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中更是将人体特异功能贴上了人体科学的标签,首先详细介绍何为人体科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得出人体科学分为三个层次;柯云路在《人体功能真伪之辩――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开信》中从十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介绍了人体特异功能的七大重要发现,并通过实例一一说明,进而又从理论上分别进行了正面的说明和反面的驳斥,肯定了人体特异功能的存在和研究的意义。

于光远在《Psi和它的变种――人体特异功能》中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何为Psi,即超心理现象,然后对超心理现象和人体特异功能进行的严格的分析比较,主要集中在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最后得出人体特异功能就是西方的Psi在我国的变种,它不仅是一种伪科学的研究,而且还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宣传,接着探讨了它是如何侵入我国科学领域以及它迅速发展得过程;朱国伟在《科学真理不容歪曲――评柯云路的公开信》中针对柯云路所提出的每一条发现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认为既然人体特异功能是一种科学,那就必须做出严格的测试,并着重论述了为何人体特异功能不能实现科学测试的原因,进而一一了柯云路所论证的论据,进而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体特异功能的存在。

对于人体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人体特异功能是什么,当然学者对此的态度不一,而这一争论又从理论上逐渐陷入具体事例的角度,但就这一点来说,本身就极不科学。人体特异功能这一名词确实颇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就超自然现象而言,其中确实存在一些科学合理的成分,一味的避讳和夸大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只有在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态度面前,才能挡下许多牛鬼蛇神的叫嚣,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如何正确对待人体特异功能

在事件发生之后,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逐渐销声匿迹,但事实上,它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更将让人诧异的是它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迫不及待的出现在了公众的面前。“王林”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何人体特异功能如此受人青睐?我们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倾向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而这主要源于人们的认识以及经验的不足。对于普通人来说,“眼见为实”就是认识事物的准则,亲眼见过一次特异功能者的表演,自己找不到漏洞,便以为是什么神秘力量作怪,继而信以为真,就是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和对科学认识的不足激起了人们对特异功能的热情崇拜;其次是由于解放思想的需要,各类社会思潮被提及和推广,其中不乏一些糟粕文化也沉渣泛起,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人体特异功能的观念都不能说有多大错误,但当这种科学研究的理念被推向社会时,不可避免的会走向粗俗化和简陋化。在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推广之下,在解放思想的社会大气候下,气功这类神怪文化被重新提起,逐渐从学术研究的领域转向大众信仰的范畴,变了味道;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特异功能者的报道出现之后,各大报纸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各种特异功能现象,为博得人们的关注,其中不乏一些虚假捏造,不负责任,夸大渲染的新闻,随之而来的是各大期刊杂志大肆发表有关特异功能的文章,极大地引导了舆论导向,引起了人们对特异功能的加大关注。

而谈到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学术探讨确实有研究的必要,虽然其中不合理的成分散发着阵阵恶臭,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一些合理的部分也在暗暗闪耀着光辉,所以必须把握适当的度,不可将其夸大到无比神奇的力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仍然存在一批利用人体特异功能来大搞噱头,赚取私利的人,他们极大地影响了大众对于人体特异功能的认识和判断。在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和社会需要不断健全法制,对于虚假的宣传者加大打击力度;公众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和认识,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要被这些所谓的特异功能者牵着鼻子走,把握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参考文献:

[1]

顾定.国外开展人体特异功能的概况[J].自然杂志,1981(5)

[2]何宏.国外特异功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气功,1997(5)

[3]于光远.Psi和它的变种――人体特异功能[J].中国社会科学,1982(2)

[4]钱学森,陈信.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J].自然杂志,1987(11)

[5]朱国伟,科学真理不容歪曲―评柯云路的“公开信”[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7(1)

[6]柯云路,人体特异功能真伪之辩――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教授[J].探索与争鸣,1995(10)

上一篇:林园投资理念范文 下一篇:花艺园林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