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6:05

实体经济内涵

实体经济内涵篇1

关键词:民营经济;内涵;国营经济

作者简介:潘胜文,男,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经济思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85-03

收稿日期.2006―08―1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关注与研究日益升温,各种理论刊物上刊载的与民营经济相关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笔者在读过许多关于民营经济的学术著作后发现我国理论界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甚至称上是混乱。也有些关于民营经济的学术论文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干脆就不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只是笼统地谈论相关问题。由于“研究口径”的不统一,导致一些民营经济研究成果中相关数据缺乏可比性,使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大大降低;而不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就去论述民营经济问题,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至少这些学者在研究态度上就是不严谨的。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界定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理论界统一民营经济问题研究的口径,有利于增强相关研究成果的价值。另外,正确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公有制经济民营化步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营经济内涵界定中的几种主要观点及评价

当前理论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散见于各种论文、著作与文件之中。这些观点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民营经济就是私有经济

这种观点将民营经济等同于私有经济,将民营经济看作是纯粹的所有制范畴。笔者读过许多与民营经济相关的经济学论文,发现其中许多论文根本就没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但从其文章的内容来看,他们实质上是将民营经济等同于私有经济,等同于与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从这些文章的英文摘要中我们也可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这一观点,他们常常将“民营经济”翻译为“private economy”。

笔者认为,“民营经济”不等于“私营经济”。从字面上理解,“民营”是与“官营”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民间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属于经营方式,没指明经济性质,没有问答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私有经济或私营经济①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私营经济的生产资料归业主所有,而笔者认为民营经济除了包括所有制上属于私人所有的私营经济等外,还应包括属于公有制范围的集体所有制、国有民营等形式的经济。无论是私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是国有民营经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经营方式上都是非国家经营。因此,我们可以把私营经济称作民营经济,而不能把民营经济统称作私营经济。

(二)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

这种观点也是将民营经济看作是一个所有制范畴。有人认为,“民营经济是一个所有制概念”,“‘民营经济’大体上就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他们之所以持这种观点,原因是:首先,他们认为民营经济的实质是指民间资本经营的经济成分,而不是指由民间人士来经营的经济组织。因此,不能将由民间人士来经营的经济组织理解为民营经济。其次,他们认为,在我国,民营经济本身就是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无论私营经济还是个体经济,在我国经济类型的划分中,都是按所有制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经营权来划分的。如果我们一方面将民营经济作为一种经营权来认识,另一方面又将属于所有权范畴的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纳入其中,这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除了具备第一种观点的缺陷外,还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将集体经济排除在民营经济范围之外,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前,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资源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等都是由集体组织从市场上自由获取的,产出由市场决定其价值,其在经营方面已与私营经济越来越相近,而与国营经济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赞同,“‘集体经济’理应属于民营经济范畴”。

(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国营经济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将民营经济看作是经营方式范畴。认为“民营经济是指民间经营的经济”,认为“民营经济就是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民间机构经营的经济”。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在其著作的英文摘要中将民营经济翻译为“nongovernmental economy”或“non state―owned economy”。②他们认为,民营经济所强调的应是经营主体,而不是所有权主体或产权主体,即它强调的经营主体是“民”,而不是“官”。据此,他们认定,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所有制范畴,而是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并且提出判定民营经济的标准:如果某一资产或资本的营运方式不属国家或政府控制,营运的主体是非国家(政府)机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即为民营经济。由此,他们认为“民营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对应的是“国营经济”,而非“国有经济”或“公有经济”。在这一观点的支撑下,他们认为我国现阶段民营经济大致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集体合作经济、国有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等。笔者基本上赞同这一观点,但对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应包括哪些主要成分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四)狭义、广义之分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广义和狭义角度来给民营经济界定内涵,力求民营经济内涵界定的概括性。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也有人认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指非公有制经济,它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等,狭义的民营经济是指私有经济,即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认为一切非国有经济都是民营经济,但反之则不成立,因为国有经济也可以采用国有民营的管理形式。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的全国工商联合会对民营经济的内涵也有一个口径。2003年,针对理论界对民营经济内涵的各种争议,全国工商联成立了

“全国工商联民营经济发展形式分析课题组”。课题组在2003年11月19日完成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3年度》中,对民营经济的内涵也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界定。报告中认为:“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内资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是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界定某一范畴的内涵是某些学术著作常用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比从单一层面来界定某一范畴更加全面,更有概括性,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利于统一口径,不利于相关问题的实际应用与操作。如果要强调全面、概括,为何不从多个层面,四个、五个甚至更多,这样可以将所有可能的观点都一网打尽,岂不更全面,更有概括性!因此,笔者不赞同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

(五)官方口径

至今,在党和政府的各种重要文件中,笔者还未发现有民营经济一词的出现。但是,作为国务院的重要部门之一的国家统计局在统计相关数据时,有民营经济相关数据的统计,且其统计方法或口径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倒扣法。基本统计公式是:民营经济份额:经济总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商经济

二是累加法。基本统计公式是:民营经济份额二私营企业份额+港澳经济份额+个体经济份额+混合经济中的民营经济份额

国家统计局的这一统计口径,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当前关于民营经济内涵的官方口径了。从以上公式中,我们很难判断,国家统计局的这一统计口径是基于经营方式范畴还是基于所有制范畴。国家统计局的这一口径的确有它的合理性,至少它兼顾了理论界大部分人的意见。但我认为,这一统计口径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将外商经济排除在民营经济之外进行独立统计的作法,有歧视外商经济之嫌,也与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相悖,外商投资经济与国内的私营经济在经营方式上没有什么的本质的差别,为什么要将其与国内的私营经济“划清界限”呢?毕竟中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这种对外商经济实行“非国民待遇”的作法不利于我国与国际大家庭接轨。

三、本人观点

(一)民营经济是个经营方式范畴本人认为“民营经济”应该是经营方式范畴,因此应该从经营方式角度来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经营方式角度界定“民营经济”内涵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则。我国语言学比较注意从对应关系来把握一个名词的概念及内涵。从名词上看,“民营”对应的应是“官营”或“国营”。据考证,“民营”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初王春圃的著作《经济救国论》中。王把当时由政府经营的企业称为“官营企业”,把由民间经营的企业称为“民营企业”。显然,王的“民营企业”概念是个经营方式范畴。同样道理,当前“民营经济”对应的也应是“官营经济”或“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应当是非国营经济,是个经营方式范畴。

第二,从经营角度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也符合社会经济运动的历史实际。在新中国历史上,民营经济概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基本上只存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简单,因而当时没有“民营经济”产生的大环境。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作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论断后以及国有企业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形式的出现,民营经济的概念才在我国应运而生。显然,它的出现是与国有企业租赁、承包、委托等经营方式的出现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否认“民营经济”自其在新中国历史上一产生就带有显明的经营属性。因此,将民营经济看作是经营方式范畴是符合我国社会经济运动的历史实际,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从经营角度界定“民营经济”的内涵也与理论界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笔者作过调查,随机翻阅过近30篇涉及民营经济问题的论文,发现其中有超过20篇文章的作者都赞同或默认民营经济是个经营方式范畴。在当前“民营经济”仍没有一个权威内涵界定的情况下,我认为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第四,假如民营经济不是经营方式范畴,而是所有制范畴的话,那么与“民营经济”相对应的范畴就是“国有经济”了。如此一来,作为经营方式范畴的“国营经济”又和谁对应呢?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经济”与“国营经济”不是一个概念的结论是不会有人质疑的。因此,从这种角度出发,“民营经济”与“国营经济”应作为经营方式范畴相对应,而“国有经济”作为所有制范畴应与“民有经济”或“私有经济”相对应。

总而言之,“民营经济”应是个经营方式范畴。

(二)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类型

作为一个经营方式范畴,民营经济所强调的经营主体,不是所有权主体或产权主体,即它强调的经营主体是“民”而不是“官”。这里的“民”我认为应该是“民间”,而不是“国民”,因为,如果理解为“国民”的话,就必须将外资经济(包括还未回归祖国的台湾同胞在大陆兴办的企业)排除在民营经济之外,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应该将“民”理解为“民间”,凡属民间经营而非国家直接经营的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范围。民营经济对应的范畴应该是国营经济。依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上有以下两大类。

内资民营经济。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了股份制(但国家不控股);实行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国有企业(国家对这些民营化了的企业不再直接经营管理,只是凭所有者身份享有所有者权益,获取收益,即获取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果实);自然人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自然人出资但非自然人(不是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非营利性机构,如民办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体育和社会福利机构)等等。

外资民营经济。包括: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商(不包括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商控股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包括港澳台商和外商合资、合作企业中由港澳台商、外商控股的企业和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由港澳台商、外商控股的企业)等。

以上是笔者个人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不同的人对民营经济内涵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在研究民营经济问题时,首先应该界定你所论述的“民营经济”的内涵范围,这才是对读者、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另外,笔者认为,政府有必要组织专家或设立相关的专门研究项目来研究民营经济的内涵,尽快给予“民营经济”一个科学、权威的官方内涵界定。这既有利于科学研究统一口径,又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数据统计。

实体经济内涵篇2

摘要:现阶段人们生活理念不断完善,生态、休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元素,当然在进行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元素予以切入,尤其是要注重提炼旅游产业的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探究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从而分析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文化;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机制研究

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信阳毛尖不仅是名茶,更是融入了地域文化内涵的产品元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体系。因此,探究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能为传统茶文化体系提供重要载体。

1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本土茶叶文化的时代特点来说,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前时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而想要实现最佳的艺术传承,就需要对本土产业文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效传承和探究。尤其是随着现阶段我国茶文化传统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传承传统茶文化体系这一元素。也能够为整个旅游经济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帮助。从旅游经济的特点和内涵来看,该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和多重属性的功能属性。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未来衡量旅游业发展层级的元素不再是基础旅游资源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整个产业体系中能否将社会大众的具体旅游需求融入其中,也就是说是否满足了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是未来决定和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层级及价值内涵的客观要求。

2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河南信阳地区有着浓厚、悠久的茶叶文化历史,在我国十大名茶体系中,就有信阳的毛尖茶叶,茶叶产品的出众,不仅使得河南信阳毛尖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标识的地域产品。同时,也使得信阳毛尖成为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符号。当然茶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条件要求,比如土壤、气候、周围环境等等,可以说,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茶叶产品基础品质的首要要求。在当前旅游产业经营不断成熟背景下,旅游产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应用,而是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协调融入和综合利用。在信阳地区,不仅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具备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发展,实际上是现代旅游业与茶叶产业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产物。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与整个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有着重要关联。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经济体系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内涵体系。除了其中所具有的物质元素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深厚深远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从唐朝开始,茶叶就逐渐成为社会化大众的产物,因此,应用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品质就极具现实可能。结合河南信阳地区的具体区位条件来看,其处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之间,这里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将河南信阳地区的毛尖茶文化与整个旅游产业经济形态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形成实际上的影响力。

3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河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而言,首先,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内涵不足,尤其是缺乏时代性元素内涵的全面融入,这不仅造成河南旅游产业元素虽多,但是其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资源体系化不够,实际上旅游产业并不是单一的元素体系,其包含衣食住行等等多个体系,从目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实际看,其容纳量,以及旅游产业品质内涵都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成熟发展。当然,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缺乏品牌意识,尤其是精品意识明显不足,可以说,河南地区虽然有着诸多旅游元素,但是其并未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相应竞争力。此外,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其辐射度不够。所以,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旅游经济日益产业化、体系化、科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新优化河南旅游经济机制,就极为必要。

4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体系的核心产业,但是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相对不合理,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元素完善度,还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内涵,都与时代体系存在实质性区别。旅游经济的具体要素,在于其中融入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尤其是其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中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价值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对多样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更能发挥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满足整体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这一基本情况,原来更多的人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旅游元素的有效融入,丰富产业体系,就极为必要。信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元素能够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当然,对于整个茶文化发展体系而言,其也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前人们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今在人们的具体生活消费习惯中,对绿色、生态文化等等,多项元素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茶文化体系等多个产业体系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时代特点,同时在这一体系中,也为茶文化资源传承提供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和茶叶等发源地,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大众习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

5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从当前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认知,不难发现整个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完善度,还是其中文化属性的融入程度都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当前旅游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经济之后,旅游产业的短板和不足,就日益明显。信阳地区是我国河南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地,其不仅有着茶文化体系发展的成熟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形成了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信阳地区毛尖作为绿茶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发挥信阳毛尖的文化体系,就要挖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对整个时展机制进行分析,能使其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造就更有意义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应用茶文化体系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时,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需要着重做到:首先,要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元素挖掘,尤其是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合。通过突出和诠释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资源优势,从而完善构建旅游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旅游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上的完善度和体系化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如何才能从时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成熟发展,就极为必要。

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除了自然资源外,人文资源优势,也有着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此,创新旅游产业体系,丰富融入旅游元素,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消费需求。对于河南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改造完善来说,想要实现最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诠释,从而提升该产业发展与旅游体系经营的最佳经营状态。此外,对于信阳地区来说,其不仅有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地区,也有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产业体系化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够成为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地区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实施方案,还是具体的价值作用都日益成熟。在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旅游经济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完善多样元素,尤其是要注重将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和旅游感受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旅游经济体系,从而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最佳效果。信阳地区的毛尖文化不仅是一种茶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信阳地区丰富完善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今天,完善综合文化体系资源应用效果,就极为必要。

6结语

结合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客观趋势,如今在整个生活体系中,生态、绿色、文化等诸多元素已经成为人们整个生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丰富完善的毛尖茶文化,不仅是整个地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满足当前整个时展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日益体系化,如今在河南地区旅游经济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多样元素,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2):351-352.

[2]单建新.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5):113-115.

[3]马中红.红色旅游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三大红色旅游区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00-102.

[4]魏趁.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探析[J].福建茶叶,2016(3):141-143.

实体经济内涵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内涵式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重要途径。制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技工院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点,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承载院校灵魂和精髓的物质环境文化,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以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推进文化管理,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

6.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体经济内涵篇4

关键词:证券市场;效率;内涵;评价

从理论上说,科学的证券市场效率评价原则和方法,首先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地界定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基础上。从实践上说,如何制定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各种政策的制定及其导向。因此,科学全面地理解和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结合我国实际确定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辨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金融学逐步形成了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简称为EMH。也称为“有效市场理论”)为主体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1965年,法玛(Fama)首次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如果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可得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则该证券市场是有效的。有效市场理论(EMH)使用市场定价的信息有效性来衡量证券市场的效率。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学者把信息有效性与资本市场效率等同起来了,认为“一个资本市场如果在确定资产价格中能够使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它(从信息上说)就是有效率的”。

20世纪70年代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外学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围绕有效市场理论进行检验和实证研究。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态有效态和半强态有效的状态特征,我国证券市场也尚未达到中强态有效;但对于是否达到弱态有效,则存在较大分歧,有半数以上的学者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已达到或接近弱态有效。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效市场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即使一些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修正,放宽了一些假设条件,但该理论仍无法解释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市场有效理论对中外证券市场效率状态评价结论的不确定性,加之对市场异常现象的无法解释。暴露出其理论上的缺陷和现实解释能力的不足。

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批学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一般认为,证券市场效率应理解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笔者认为,无论是有效市场理论对证券市场效率内涵的界定,还是按照其他学者的观点——把证券市场效率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都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证券市场效率的全貌。那么应该如何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呢?

1.证券市场效率是“效率”的经济学内涵在证券市场的具体表现和应用。在经济学一般意义上。效率是指生产活动所得到的经济成果与投入的比较值,即收益与成本之比,比值越高,则效率越高。因此,相应地,证券市场效率可以从证券市场资源的配置利用、信息处理、资产定价、交易运行以及市场监管等多个环节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中得以体现。因此,证券市场效率应该既包括作为证券市场效率核心的信息效率,也包括以最低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融资效率,还包括使市场投资者高效地进行信息交换和投资交易的运行效率。

2.证券市场效率是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从根本上讲,证券市场效率高低就是其功能发挥程度的高低。界定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必须从对证券市场功能的分析人手——应由证券市场功能的构成以及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研究证券市场效率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因而,证券市场由其基本功能和辅助(或附属)功能决定。

3.证券市场效率是一个多侧面的多种子效率的综合体。如果将证券市场效率内涵仅局限于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来评价证券市场,就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证券市场的全貌。事实上,证券市场效率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相互联系且彼此相互作用的子效率体系。如可以从影响范围的角度划分为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从功能角度分为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等。

二、证券市场效率的评价原则

正因为证券市场效率内涵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评价证券市场效率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评价证券市场效率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从根本上说,由于证券市场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证券市场的效率需要通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同时需要从实体经济中得到检验。因此,评价证券市场效率的结果,应当与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功能发挥程度相一致,与其促进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效应相符。

2.评价证券市场效率应包含但不限于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综合考察。证券市场效率不仅仅表现为信息效率,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有效性并不能完全替代资本市场在资本形成与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因此,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考察绝不能仅限于基于有效市场的各种信息有效性检验,还应当依据帕累托标准,包括对各种子效率状态的综合考察。

3.证券市场效率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经济体制特征。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是影响证券市场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证券市场发展到现在才不过16年的时间,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证券市场的部分功能受到制度性约束和内部结构不健全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却对我国原来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西方成熟证券市场所没有的。尽管按照证券市场有效理论,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率的。但实际上,证券市场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资源动员、优化配置等多元化的巨大促进作用。因此,确定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内涵和评价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证券市场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三、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总体评价

1.融资效率迅速提高,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大体完成,从2006年6月以后,我国A股市场融资能力和市场承接新股能力明显提高,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06年,全球新上市股票(IPO)筹资总额为2270亿美元,其中,沪深港三家交易所IPO融资总额超过45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三家交易所的融资总额,仅次于伦敦证券交易所。2006年,沪深A股市场筹资额(含增发、配股)达2848.7亿元,是历史上筹资额第二高年(2000年)的173%。

实体经济内涵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评价;内涵式发展;关键要素;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周霞霞(1981-),女,山东烟台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评价;王资(1965-),女,河南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编号:14XJA880004),主持人:王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74-07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借助一些隐性或显性指标来判断其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纵观那些发展较为突出的高职院校,相互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和一致性。发掘这些共性特征,厘清有关概念、重新审视内涵发展有关的价值取向问题,能够增强高职院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相对于现有的评估制度和体系,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在适度借鉴实践经验和现有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对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从而制定出符合内涵建设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而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正是构建该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一、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探索分析

对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要素的把握和归纳,我们主要考虑从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和体现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入手,通过对内涵建设的概念审视、质量标准制定、推进路径选择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高职教育领域专家的一些比较权威的描述,获得更多关于内涵发展的理论佐证。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到底有哪些呢?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董刚、杨理连(2011)提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 其核心构成包括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的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所有活动和要素的集合。其中,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完整体系[1]。董刚、杨理连、张强(2013)在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进行高职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影响或体现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控制与评价。并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应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实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开评价[2]。张洪春、温中梅(2014)认为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多维结构中,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是三个最基本的发展维度[3]。鲁武霞、马建富(2012)面对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推进,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资源整合运作能力、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以及院校管理能力[4]。乔万敏、邢亮(2009)通过对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发展要在宏观上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略和发展路径;在微观上要把提升质量、凸显特色、服务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新路[5]。徐伟、王德清提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从厘清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发展,合理布局专业及专业群,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融入区域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几个方面入手[6]。

目前,高职教育评价倾向于对“硬”实力,比如办学条件、办学成果、教学投入等方面的评价,而对学校内部的精神品质、制度文化以及外部社会声誉等“软”实力重视不够。随着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软实力被不断提及。实际上,“硬”实力和“软”实力在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是缺一不可、互为支撑的[7]。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既然选择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就应该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高职院校应从弘扬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升自身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8]。

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程度作为主要标准的,培育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学生才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高职院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办学特色、高校管理等基本要素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体现[9]。在高职院校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正是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要素持续运行,构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内涵建设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纳入那些能体现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要素,这些要素不仅是制定评价指标的依据,也是对各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建设的一种导向和引导各院校明确内涵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质的解读

高职教育经过一个阶段的跨越发展后,内涵发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吸引力的核心任务。从概念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一定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投入和政策推动,向依靠学校的内在发展需求转变;二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等“软实力”要素转变。三是在发展方向上,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的不是某个局部的发展,而是调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概念和实质的进一步解读,所谓内涵式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主要着眼于一种精神力量即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校传统和学习氛围以及打造名校声誉和品牌等[10]。软实力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聚集和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从专家对于软实力的权威描述来看,它与内涵式发展有着极为相似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内涵式发展就是以软实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扩张时代的到来,它更意味着在教育改革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积极探索。要在正确深入理解高职内涵式发展本质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着力点,创新内涵式发展机制与策略。遵循社会经济基本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与本真,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坚持不断创新发展和特色办学,就一定能使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前提条件

(一)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应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不同类型的院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育任务,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教学型大学则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积累。而研究型大学秉持的质量观是鼓励师生对科学的追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应该再偏向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继承,更不能盲目参照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观必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只有秉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明确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的内容――条件、过程和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发展条件,办学条件和资源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最基本的标准,这些基本要素是保障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根据质量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这一定义,教育质量不仅仅要衡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还应包括办学过程质量和办学结果质量。其中,过程质量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这些要素对于促成良好结果出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结果质量主要体现在学校、师生的发展上。对评定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其核心是培养的人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从整体来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职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必须明确在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全面的质量观,从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和办学结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估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三)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进行阶段性评估

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优秀的院校作为标杆作用,带动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院校,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对象应该是针对部分高职院校而非全部,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作为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方向标。

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通过突破学校内部的阶段性束缚而逐步适应并有机融入外在社会环境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分成几个阶段逐步完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通过阶段性评估来实现升级、创新和完善,使得学校能够客观的审视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水平。同时,核心要素当中的具体评价指标的筛选可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实现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协调发展

内涵式发展一定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要进行的战略选择。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达到相应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去推进内涵建设。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模式,在经营运作时会涉及到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规模增长的停滞,而是需要适度的相对稳定的规模扩张。在保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充分考虑学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办学目标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实现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内涵式的协调发展,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应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关键要素及特征分析

一所实施内涵建设的高职院校自然有其自成一体的内涵特征和要素结构。那些在内涵建设上表现优秀的高职院校,虽然他们外在的显性指标各有特色,但内在运作模式上必然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和高职院校发展关键要素的探索分析,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列为十项,从其他视角看,也许这些构成要素并非衡量高职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成分,但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这些要素的位置与作用需要重点强调。

(一)利用率高的办学条件和资源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考核内涵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评价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与教学改革,使学校的质量、效益以及办学传统、校园文化等软实力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追求“质”的飞跃。硬件资源是高职院校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严格考核,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加大专业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运营能力,营造出能够保证应用性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内涵建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就无从谈起。对于硬件的要求,随着高职教育发展所处不同的节点,也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评估中,应该更多地鼓励构建相邻院校间以及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有效的弥合资源闲置与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反应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个性风貌,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各层次、各类型大学的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要想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话,就必须在影响办学质量的某些方面办出特色,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生存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内涵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转变理念和思维。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其经营思维和办学模式,引导其特色形成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经营理念的前瞻性、引导性和办学定位的准确性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否突出的核心标准。

(三)基于职业性特征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要素,一所高校的专业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类型与品质,是考生和家长及社会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反映了与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的对接程度,是决定学校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性环节。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在内涵发展中承担着先导和关键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此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

2006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应该理性地、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在为市场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的动态的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这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2]。”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来进行考核。一定数量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水平和地位,所以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四)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文化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导向,包括高职教育在执行各项职能过程中而开展的各种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传统风俗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物质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等的有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软实力”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和立足点,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是否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竞争,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偏重于“专才教育”,使得高职教育越来越偏重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极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

一项关于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显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相对较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大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失衡,出现认知偏差同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利益取舍和价值取向上,缺乏内在理性支撑,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甚至有部分学生显现出逃避或放弃社会责任的趋势,这势必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消极的引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改革新的关注点。

(五)强调制度创新和执行力的高效管理

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于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特色是一所大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是大学自身优势的体现和特色发展的保证。维系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资源,校园精神和管理制度,这三者是互相支撑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在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过程中,秉承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近几年比较集中的规范化运作和发展,办学思路、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等观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涌现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高职院校真正缺乏的不是意识而是执行能力,即缺乏一种将办学思路、教育目标等落实到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内涵建设真正需要加强和重点培育的。

(六)富于激情的师资队伍

尊重教师和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力量,将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维度,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学校中最为珍贵也最值得开发的资源,能够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成效以及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一些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等纳入规划范围。因此,以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作为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一个关键要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评价重点考虑教师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教师的激励有效性,而且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该强调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熟练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能力。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定以及教师自身对职业角色的认同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良好的道德素养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影响着和引导者,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使学生真正获得情操陶冶和素质养成方面的提升,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这一切都要依靠学校设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只有有效的激励政策,才能真正启动教师们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凝聚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共识和正能量。所以,高职教师激励手段的有效性也将成为师资建设的一个考核指标。

(七)追求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本质与根本目标,也是内涵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鲜明的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经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CBE人才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办学资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环节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标准完美契合。但目前校企合作还没有从原来校企双方的失衡结合转变为深度融合。很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遭遇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难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利益诉求没有获得有效实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是实践中缺乏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追求合作的意向,还要追求合作的持久性以及能否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

(八)关注过程的学生参与度

从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来看,“学习参与度”应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控制的新焦点,它提倡将教育质量评价的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性建构上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大学影响下的实际收获将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向。

国外学者还进行了大量的有关学生参与度的实证研究,验证学生参与度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尽管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获得一个有共识的结论:只有全面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当学生的参与行为获得鼓励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才能最大化(Rosenshine,1982),学生才有可能在不同维度最大限度地成长和发展[13]。

新的质量观提倡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关注硬件投入更应该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教育过程质量的评价和学生技能提升、价值观形成等产出结果质量评价。学生参与度作为衡量标准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育过程评估的新依据,也成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照系数。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学习参与度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现状,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九)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动因,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存在意义和经营主旨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文化传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高职教育实施内涵建设的具体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专项内容,体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的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评价制度,可以考虑从区域资源利用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整个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系统中的分支,着重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实现程度,更好地引导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十)契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学生

相对而言,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指标应该是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和办学条件只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评价是一种结果质量评价,主要是对高职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服务后所取得的收获和发展的评价,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来对人才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质量进行综合性反映和评估,是检验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杨德广认为,“只要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有的高校重在培养科研人才,而有的高校却善于培养实用操作型人才,所以不能依照分工不同,来判断学生人才的质量优劣。针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着力突出对职业岗位最需要、最常用、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质评价,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在内涵式发展中,关于学生质量的评价要重点纳入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考核,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体系。以往的评价虽然有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缺乏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很少有衡量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认知等方面的记录,由于大部分测评方法有限,实际获取的结果并不客观。同时为了跟踪评价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表现,这里需要纳入用人单位的客观评定如就业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此对学生质量作出真实的判断。

质量的意义,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评价质量标准也是要随着质量内涵的变化同步更新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在高职院校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其自身功能的改善及相互作用关系协调,决定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整体进程与演进方向。在内涵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节点,应该对反映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标准和要素适时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以加快内涵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2-14.

[2]董刚,杨理连,张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92-197.

[3]张洪春,温中梅.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9.

[4]鲁武霞,马建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J].职教论坛,2012(10):26-29.

[5]乔万敏,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2009(11):97-100.

[6]徐伟,王德清.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4):8-11.

[7]张梁平.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7(3):95-97.

[8]于光.提升高校软实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63-65.

[9]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分析与内在逻辑[J].职教论坛,2013(10):39-42.

[10]洪玉管.内涵式发展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64-67.

[11]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4):48-54.

[12]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

实体经济内涵篇6

通过对近年来的一系列关于动漫的文献进行分析,不少文献概念定义不够清晰,描述动漫的时候仅仅包含动画或者漫画,或者二者简单相加。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动漫范围广泛,是动画片、漫画及音像制品、形象的衍生产品、动漫设计加工行业、动漫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创意与文化内涵是关键所在,这是因为动漫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得到迅速发展,必然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创意与文化内涵作为动漫的重要属性,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这种关联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一、动漫创意与动漫文化内涵

动漫创意这一概念的兴起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主要通过人们的思考及其关联的创造型劳动产生出新的实体/虚拟的形式和内容。动漫中的创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极其宽广,许多传统产业因为加入了富有创意的动漫成分,或者重新复苏或者全新崛起。“得益于高度发达的文明,创意的发展与城市复兴紧密相连、与城市的产业基础相关、受到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企业发展的推动。”

二、动漫创意与动漫文化内涵关联

动漫创意与动漫文化内涵具有紧密的关联:

(一)动漫创意不属于经济活动

其不会直接产生利润,必须依附一定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完成价值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动漫创意逐渐从传统动漫行业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动漫产业的束缚,有利于发挥想象和拓展创意空间;另一方面动漫创意不再为动漫制作行业服务专门服务,向动漫周边行业、企业渗透,在其附着的产品、服务中获得了附加值。

很明显,提供动漫创意产品和动漫创意服务,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而且动漫产品、服务属于文化范畴,富有文化内涵,因此动漫创意属于文化产品要素,具有文化含义。

(二)动漫创意是一种符号

动漫将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转化成实体/虚拟的产品,形成创意,再进行商业化,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虽然动物也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但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在动漫产品中,创作者通过文化创意手法编码动漫形式的符号集合,动漫符号的生产和传播就在作者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中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在面对相同的动漫符号的文化内涵时,会有不同的解读,解读的过程正是动漫打动观众的魅力所在。

(三)动漫创意具有文化内涵

其并不是产生于虚无之中,而是深受创作者的文化背景与创作目的的文化内涵影响,一个优秀的动漫创意取决于其文化内涵的明确表达、能否顺利被观众解读、能否代入其中进行虚拟感受的观众满足。文化内涵则是要通过动漫创意来表达清晰,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观众“承担了行动角色、主题角色、和角色投入、转换的场所,主要在于获得关系、失去关系、替换关系、(意识形态)价值关系。”

动漫创意与动漫文化内涵是动态关联。文化内涵是创意产生的前提,任何的创意都能归入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之中。以动画为例,网络上流行的Flas,就是源自于草根阶层运用极易上手的网页绘图软件进行创作,运用独特的方言配音、极简的线条和夸张的色彩搭配,创作的动画带有鲜明的草根文化印记。大家都追捧的好莱坞大片,把动漫特效运用到了极致,运用最先进的电脑3D技术和极度写实的人物和场景,细腻的画面色彩,通过大场景、大投入、高回报的运作方式出产了《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大片,将美国人意识与潜意识中所能接受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巧妙地融入富有娱乐性的动漫表现形式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欲望的满足,表现出美式价值观及功利主义文化。

三、动漫创意与动漫文化内涵关联对现状的启示

1.动漫创意拓展动漫文化内涵。“动漫能推动民族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推动民族文化品牌的形成、提升对外宣传的效果。”动漫创意发展过程就是表现不同文化的过程。动漫因为创意的丰富多彩和富有文化内涵,能够悄然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动漫超越了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传播的主流传播方式。动漫创意的产生就将文化代码集成到其中,提高创意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加打动观众,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代码”,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产品。2.动漫文化内涵推动动漫创意。提高动漫创意需要改变社会文化中三种不利观念:动漫属于小儿科、动漫属于美术、动漫属于青少年。动漫的文化内涵一旦被更多社会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就能够从整体社会文化上面改变对动漫发展的制约,动漫创意包含的文化因素更加多元,可以拓展创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途径,最终提高动漫创意水平。

3.在提升动漫创意数量中力保文化内涵质量。对于我国上海、北京、杭州、长沙等地,动漫产业初步具备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必须看到,发展的充分条件还不够。比如,按照北京、上海等地区对动漫产业的具体分类,不难看出它们分属于不同部门主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产业间融合与渗透的能力,也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不高。

实体经济内涵篇7

一、中国梦是当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理念。那么,怎样理解内涵式发展?为什么提出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内在联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中国梦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理想a。

高等教育发展,在每个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发展理想。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可能是尽快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当代,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时代主题的发展而获得了新时代的发展理想。当前,中国梦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共同理想”,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就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负责,而且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负责。虽然高等教育的科学事业是以发现真理为目标的,但真理总是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被发现。所以,高等教育承担的既是人类的真理性探索事业,又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事业。

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而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应该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因此,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实体机构,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就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这样,高等教育就应该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发展理想。

(二)从粗放型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与经济发展的模式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相适应。如果说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以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与此相适应,走过了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大量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面临着数量和规模问题。从90年代开始,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扩招”,招生规模扩大,但是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都无法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质量。因此,虽然培养了大批量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人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需求也逐渐提高。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战略。这其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对“软实力”的依赖越来越多,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三)内涵式发展要把“服务社会”作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当国家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需要的时候,高等教育也要相应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因此,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从高等教育质量入手,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数量是发展的尺度,但更重要的是质量尺度。“党的十八大站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钱学森之问”提出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端人才,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提出内涵式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就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入手,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尊重科学真理的逻辑,尊重社会发展的逻辑,这是内涵式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尺度。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人文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基础

过去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以数量为标准的。现在,如果转向内涵式发展,就应该调整新的发展标准和评价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呢?我们认为,包括两个尺度。这两个尺度分别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

(一)内涵式发展要以工具理性为尺度。

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某种使用性的科学和技术的人才,科学和技术是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所以高等教育首先要把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这是高等教育的外在的内涵式发展尺度。因为,科学技术是能够通过实际的研究成果得到确定性的认可的。那么,评价高等教育是否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就要看高等教育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真实的作用,是否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当中有重大突破。一般来说,应用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依靠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评价尺度,作为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工具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其内涵的价值有多高,往往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有多高。基础性的科学理论在其直接性上,可能没有实际的用处,但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如果有了突破,就必然引起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所以,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以工具理性为支撑,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的突破。

(二)内涵式发展要以人文理性为尺度。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能仅仅通过工具理性来实现,还需要有人文理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发展几乎完全以工具理性作为其动力支撑,这当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高等教育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实现在内涵上多发展,只有工具理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文理性。什么是人文理性呢?就是要把培养“人文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尺度。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所以为大学的原初的规定,比如在西方大学产生的初期,主要是用来培养人文精神的科研机构。只是在后来,大学才把服务社会的工具性价值附加到大学,这样就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了工具理性的方向。而长期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扩张下,高等教育原始培养“人文精神”的维度逐渐被遮蔽。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潮冲击下,高等教育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层面,而忽略了人文理性的层面,导致了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

(三)人文理性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基础。

工具理性是人把外部自然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探索真理的方式。在全部自然科学中,都是以工具理性作为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工具理性就是把理性作为一种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这种理性精神是人类发现自然世界规律的有力武器。只有掌握了自然世界的规律,人类才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充分的物质生活资料。在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工具理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人文理性对于工具理性来说,应该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这一地位主要表现为,人文理性能够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的基础。我们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一说法充分体现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人文理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当然,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一个人要尽量做到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描述。然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一个科学家总是要从某种价值观出发从事研究的。或者是出于对自然规律的真理知识的热爱,这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价值观;或者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而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而只要是“人”的认识活动,就要与某种价值观相关联。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那么,虽然他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成果,但这些成果的使用很有可能与“人”的价值需要相违背。因此,工具理性如果离开人文理性的支撑,就会迷失方向。可见,人文理性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基础,它能够保证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梦需要以人文理性为基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以人文理性为尺度,这并不是要取消工具理性。问题在于,应该用人文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基础,从而保证工具理性的正确方向。而把人文理性作为基础,就需要把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定位在“立德树人”上。

(一)德才兼备应该以“德”为基础。

当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从“立德”开始。人才在广义上应该包括“品德”和“技艺”两个方面。如果说“技艺”是一个人才的“硬件”的话,那么“品德”应该是人才的“软件”。因此,对于人才来说,品德是基础性的条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3]品德是行为中的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当前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需要有一种为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正义感和德性感作为支撑。人才首先是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专业知识的人,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获得某一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技术性工作。然而,如果没有对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力量的领会,这种服务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观念就会淡薄,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因此,人才不仅要掌握技艺,更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要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在适当的时候应该以大局为重,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成就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以一种为国家和民族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实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情怀,没有高尚的品德,就不会把科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中国梦需要个人超越功利主义,树立道德观念。

中国梦不是一个抽象的与个人无关的梦,它既是国家的梦,又是民族的梦,同时也是每个个人的梦。这就要求个人应树立爱国主义理想,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彰显。然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来说,个人利益始终应该被放置在国家利益之下。当然,不排除个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行为,但是,这种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国家利益,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人的高尚的精神理想。应该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梦想,这个民族是没有真正的独立性和安全感的。因此,要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体的理想信念,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基础。为此,当代高等教育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部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三)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那样就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物化”倾向。相反,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和幸福。经济的发展只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幸福的条件之一。此外,还要有人本身的思想道德的发展。如果社会道德不能得到发展,失去正义,那么,社会就不会和谐。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现,也是中国梦所特有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发展,还要以精神文化为动力,提升国家的战略软实力,而这一切都要落实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中。

实体经济内涵篇8

关键词:基本原则;重构;民商合一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中最基本的规则设置,也体现着整部民法的价值取向。纵观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既有推出成文商法典的先例,也有将商法编入民法典的实践①,这些成熟的立法范例沿袭至今几经历史锤炼。我国以民商合一为主流观点。因此,民法典的编纂与颁布,势必将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细节。以民法典的编纂为着眼点,探讨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构,具现实意义。

一、现行民法基本原则落后于时代

(一)现行民法基本原则内涵上的滞后性

滞后性是绝大多数法律都难以避免的缺陷,我国现行的民法基本原则可见于民法通则的第三条至第七条。②民法通则颁布于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法制建设背景都十分单薄。21世纪以后,商事活动空前活跃,在缺乏相关法律条文指引的情形下,民法基本原则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民法基本原则对于商事活动的功能和作用具有相当严重的滞后性。

(二)现行民法基本原则的私法性特点受限

民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在调整对象与具体规范上应具有突出的私法性。然而我国的民法通则中对于民法基本原则的表述则充斥着国家意志与政策色彩。鉴于国家政策的时局性与可变性特征,并不能提供法律原则所需的持久性和稳定性③,因此,将其写入民法基本原则条文无疑是与法理相悖的,可谓是国家意志对私法立法的强行干预,使得该条文前后段突兀而对立。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构

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构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本文仅以诚实信用原则为视角,探讨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构。

(一)民法典基本原则重构的方向

目前我国对于是否在民法典中实现民商合一仍未有统一说法。民法典是私法中的基本法,其权利义务调整范围应当及于所有的平等主体之间。至少在民法典的民法总则部分,应当支持适用于商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国既然采民商合一为通说,从重构民法基本原则入手,普遍适用于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对商事特别法发挥指引和统领作用。总而言之,在民法典总则中实现民商合一可以为改善司法实务工作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是为最佳选择。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局限性

如上所述,目前民法基本原则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内涵上的滞后与私法特点上的受限,诚实信用原则也不例外。诚实信用原则一向被视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其法条依据是民法通则的第四条。诚实信用同时也是商事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因此在讨论民法基本原则的重构中的民商合一时,诚实信用原则拥有巨大的立法价值。综合来说,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通则中界定的内涵范畴确实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重构的角度来观察,这也是不得不谈的缺陷所在:首先,诚实信用原则内涵上的滞后性产生与立法条文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立法尚未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概念和适用空间有明确的定义。对一个亟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立法与经济交融发展的成文法国家而言,这种现象体现出非常严重的立法滞后性。除此以外,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私法原则的特性需要得到发扬。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不但是民法中被一再强调的“帝王条款”,也是普遍认同的统领各私法部门的“帝王条款”。然而回归到立法本身,民法通则所赋予的内涵并未能为其发挥统领作用提供充分的立法依据。把握民法典制订这一历史机遇,在立法中为诚实信用原则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其私法特性更加突出。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

关于重构诚实信用原则的讨论应当专注于完善该原则的过程。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完善,应将以下要点纳入考量范围: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诚实信用原则在立法上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这是立法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民法典一经出台,必将对法律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将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在民法典总则的条文中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明晰的定义,才能充分发挥民法基本原则的行为规范作用和积极的价值指向作用。其次,为诚实信用原则赋予民商合一的内涵,是充分体现诚实信用原则之私法原则特性的有效举措。当下大部分由民庭处理的纠纷都是商事主体间的纠纷,然而我国目前的商事特别法并未能囊括所有商事法律关系,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往往要引用民法基本原则来归置权利义务。为诚实信用原则赋予民商合一的内涵,是最符合当下现实情况的最优选择。

上一篇:信息资源管理技术范文 下一篇:道路景观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