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3:17

管理风险与对策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1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29-02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医院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相关安全事件,是现代临床护理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等特点,是一个高风险的临床科室,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并且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强化对于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

1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由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治疗环境特殊,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多数患者处于浅昏迷或躁动状态,护理人员如果不能树立较强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极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甚至造成患者在急救中死亡,这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

1.2 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救护中,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多需要置入气管插管、尿管、胃管、中心静脉置管等配合治疗,如果镇静与麻醉处理措施不当,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意识模糊等现象,护理人员不能加以有效的约束,极易造成患者自行拔管现象的出现,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

1.3 重症监护室中使用的医疗设备、仪器较多,需要特殊救护的患者数量也比较多,多数患者在面临陌生的环境与设施时,有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孤独的感觉,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安全意识教育,可能会激发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这也是常见的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之一。

1.4 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重症监护室的病房环境相对封闭,侵入性操作较多,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无菌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但是从国内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现状而言,虽然多数医院都制定了严格的护理工作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规范流程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在急救中执行相关制度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率居高不下,不但严重影响了救治效果,而且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在纠纷中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2]。

2 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2.1 完善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通通过多年的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研究与实践,本院在护理风险的管理工作中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毒麻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查房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等,以制度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同时,本院规范了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相关操作流程,例如:在患者转出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认真进行记录,以便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人员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权益。

2.2 规范各种文书的准确、及时记录: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后,强调了护理文书所具有的法律效能,所以,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注重各种文书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与客观性。本院现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办公,重症监护室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的采集也应用了专业的设备,有利于护理人员随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情况,并且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在各种文书的记录中,本院还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与主治医生的交流,保证医护记录的一致性,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

2.3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院内感染现象较为常见,护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无菌操作意识,认真做好手术室和病房的灭菌和消毒处理,对于各种医疗设备、仪器也要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处理,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3]。同时,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重自身的防护,在操作前后必须洗手,以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危机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2.4 加强与患者沟通与交流,落实健康宣教: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服务质量,有效化解有可能出现的护患纠纷。对于情绪过于激动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应耐心进行讲解,对于他们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使得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护理人员足够的理解,更好的配合相关护理工作,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5 加强业务训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医院应充分利用技能培训、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手段,使护理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娴熟的急救与护理技能,这是防范护理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在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中,还要注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提高,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面对护患纠纷时,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切实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的管理效果[4]。

3 总结

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风险的几率相对较大,如何在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前提下,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重症监护室中危重患者多,抢救几率多,急救设备、仪器操作复杂,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潜在的各类护理风险,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减少各类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珍华,魏彩虹,等.ICU病房护理风险与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02-1603

[2] 黄秀华,陈韫琴,黄碧灵.ICU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J].淮海医药,2007,25(1):66-67

[3] 李晓蕙.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防范对策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注重增强机遇意识与风险意识,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主体,在国家经济发展风险防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经营面临法治风险、决策风险、融资风险、财务风险等诸多风险,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机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积极制订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得生存与成长。通过防范与化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风险,确保企业顺利进行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深入探究、分析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对于指导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概念与特征

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开展会计业务时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企业相关会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及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增加。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会计工作者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会对外部经营环境及未来发展缺乏合理的预判,导致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不确定性增强,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主要有潜在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严重性等特征。一、潜在性会计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会计工作的复杂性,通常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对会计工作作出准确判断,会计工作人员如果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就可能造成决策失误。会计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与执行,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可能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二、多变性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快速发展的应用技术决定了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呈现多变性特征。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诱发因素较多,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要素进行防范,可能会导致企业风险加剧,妨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三、不确定性在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很多不同的原因都能使企业潜在的风险要素转变为现实风险,因此企业应该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规范日常会计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四、严重性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不仅能够决定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与经营发展状况,还能间接影响行业及经济的发展。企业如果不能正视会计风险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失真,为企业带来较大损失。

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目标不明确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完善的会计管理工作体系有利于其准确分析经营环境,最大化企业的经营利益。尤其是在新的形势背景下,企业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多种契约关系,企业面临的会计风险也日渐多样化。企业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状况,还应该防范其他企业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当前,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管理目标不够明确、相对应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容易导致企业会计工作落实过程中的缺陷与障碍,还可能给企业造成较多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中的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问题模糊化上,相关管理部门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不能明晰各种会计风险。在遇到可能发生风险的情况时,不能及时预警,无法做到防控风险与规避风险。此外,部分企业在制订会计管理目标时,往往忽视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不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情况合理制订目标,导致会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不适配,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二、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在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非常重视企业的经营利益,却忽视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没有制订会计管理工作中风险防控的预案。还有很多小规模的企业没有建立专业的会计管理部门,完全忽视了会计管理工作,管理者缺乏会计风险防控意识,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风险或者发展风险。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可能使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损害企业利益。在企业会计管理风险防控中,会计工作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发挥着同样关键的作用。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基本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系统地核算并监督企业的资金往来,全面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管理者制订战略决策提供财务基础。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缺乏风险防控意识。甚至有的企业没有配备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部门领导者兼职会计,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能力,风险防控意识不足。三、信息失真现象突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人员没有高度重视工作的细节,导致会计信息记录不准确,信息失真现象突出。另外,针对同一问题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处理,如果会计人员采用了更加简单的方法,而忽略了工作的细节,就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传递需要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及时沟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沟通能力较差同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问题也可能会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还有一些企业过度关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导致企业经营存在业务核算混乱、核算对象模糊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信息沟通交流越来越便捷,为企业带来了便利,但它同时也带来信息传递与输入失真等诸多问题。无纸化与电子化的办公方式可能带来更多的虚假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会计风险防控问题,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为企业会计风险防控带来一定的阻碍,企业管理人员及会计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并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就可能对企业的运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四、风险防控监管机制不健全由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企业的风险防控监管机制对风险防控尤为关键,有效的风险防控监督机制可以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助力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工作存在问题,不仅不利于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可能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本身存在较大的问题,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不能有效指导与监督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那么,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便得不到保障。目前,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监管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企业的风险监督职能,这增加了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风险的可能性,会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阻碍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如果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不完善,风险防控监督机制不健全,就无法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相关对策

一、明确会计管理目标明确的企业会计管理目标,有利于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控制。1.企业会计管理目标应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会计管理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不确定的外部经营环境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仅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应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2.企业会计管理目标设定要打破利润至关重要的传统观念,要将企业的整体发展作为企业会计管理的宏观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会计管理的微观目标。企业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完善会计管理工作,有效规避企业生产经营与会计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同时,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会计管理目标。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忽视会计管理,导致企业出现资金流动不明晰、投资决策失误、经营亏损等现象,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风险。3.企业会计管理目标中要明确对会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及技术的要求,明确每个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与职责,同时要对定期开展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培训作出明确,从而为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夯实基础。二、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强化企业管理者与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有利于企业防范会计管理风险。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其思想认知、管理能力、风险防控意识及战略决策制订等,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也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会计工作人员直接了解掌握企业的资金流信息,负责收集、整理、直观呈现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制作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企业制订正确的投资决策及发展战略。此外,要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越高,其风险防控意识也相对越强,因此也更有利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降低企业潜在的会计风险。企业要聘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会计工作人员,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及风险防控意识,确保会计职责的充分发挥。管理者是企业会计管理的核心,工作人员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基础,只有两者都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才能促进企业长期良好发展。三、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有效,对防范企业会计风险非常重要。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的沟通与传递,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市场时机,作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企业要加大会计信息披露力度,以便对企业现金流、经营成果与经济效益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如果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会造成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导致盲目投资,甚至使企业面临比较严重的财务风险。2.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避免信息失真,要不断更新与发展会计管理手段,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四、完善风险防控监督机制在会计管理风险防控工作中,关键是要完善风险防控监督机制,对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保障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制订完善的风险防控监督机制,应从内部与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分别进行。1.要制订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要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有针对性地监控、管理会计风险。同时,要及时客观地对会计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为企业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依据。对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相关问题,要及时反映给企业管理人员,增强会计信息传递的透明度,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2.要制订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外部风险监督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建立会计管理风险外部监督机制十分重要,为此需强化多部门监督与参与。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给企业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防范企业会计管理中的潜在风险,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风险防控机制。企业要想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长期发展,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根据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有效规避可控制的风险,及时分析、预测不可控的风险,强化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妮.浅析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纳税,2019,13(15):86+88.

[2]徐文就.企业会计管理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营销界,2021(30):141-142.

[3]王艳香.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策略的实践分析[J].财经界,2021(21):103-104.

[4]彭齐.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20(6):162-163.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3

电力企业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受到冲击,企业在运行时面临着“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局面。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导致电力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开展合适于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可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增设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健全体系的内部结构,包括管理策略、理财措施、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培养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提升企业的效益。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要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管理者需要对所有风险进行统筹规划,也就是将所有风险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的范围。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架构,以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然后,企业可分配给各部门相应的风险管理任务,使各部门都有参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分配与监控体系工作的工作人员;其次,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明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以帮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同时,各部门日常工作中需实施动态的风险管理,即在日常工作中监督工作是否有成效,并根据效果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以便风险管理的体系得到完善;此外,还要培育风险管理工作人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中,必须保持信息沟通。

(二)电力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以理论为基础

企业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参与者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所以企业员工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包括与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等,同时也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

2、结合发展战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人员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出发,对风险管理工作先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分步实施工作。方法是:从某一领域出发,在取得相关的管理经验后再推广到公司的其他业务领域。比如,可以以公司的财务领域为试点,进行针对对财务风险的规划管理、定性分析、定量评估、制定应对计划和监控等工作,在工作中提出财务风险管理的的措施,由此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的框架并健全财务管理风险信息系统和内控系统,以此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并把风险管理工作推广到企业的其他领域,从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服务。

3、培养人才

企业可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定期按计划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由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及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培训的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达到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打造一支强大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队伍。

二、结束语

电力企业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电力企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各种风险,清楚认识本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只有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面临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4

1. 对外投资管理概述

所谓对外投资,主要指企业为了获取未来收益而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股权、实物、无形资产等作价出资,对外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分散经营风险、加强企业间联合、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有关对外投资管理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 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对外投资实效性,必须做好对外投资可行性分析工作,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科学决策与有效控制。明确规定提出投资建议、做好可行性研究,同时提高评价效果,由企业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客观分析与论述,在此基础上 编制对外投资管理建议报告。另,如果对外投资项目存在其他投资方,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投资方的资信进行调查与了解。

企业应该通过相关部门或者个人,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专业,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投资项目的投资方式、规模、可能遇到的风险、收益水平、最终目标等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探究与评估,形成最终的评估报告,在评估报告中真实、全面、完整地表达评估人员意见。通过采取集体决策对外投资项目的方式,可更好地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提高对外投资管理的实效性。

3. 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与审计

企业强化对外投资的财务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与审计效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公司财务部门应对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登记记录,按每个投资项目分别建立备查簿,详尽记录相关资料,内容至少包括被投资单位的名称、公司性质、法定代表人、被投资单位的主要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投资时间、投资金额、占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的比例、分红情况等。

3.2公司财务部门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核算对外投资,期末对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的预计各项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3.3公司财务部门应负责按季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告,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外派人员履职报告等资料,形成公司对外投资专题分析报告。

3.4公司监审部门负责对外投资的监督检查,对外投资监察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对外投资业务相关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重点检查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以及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其二,对外投资业务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授权是否合理,对外投资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等违反规定的行为;其三,对外投资业务的决策情况,重点检查对外投资决策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其四,对外投资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各项资产是否按照投资方案投出、投资期间获得的投资收益是否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以及对外投资权益证书和有关凭证的保管与记录情况;其五,对外投资的处置情况,重点检查投资资产的处置是否经过集体决策并符合授权批准程序,资产的回收是否完整、及时,资产的作价是否合理;其六,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重点检查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3.5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对外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监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公司管理层,有关部门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6公司监审部门每年应当向总经理办公会提交对外投资内部审计报告,说明公司对外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情况和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

4. 对外投资的风险防控策略

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警惕性。从以往企业投资状况来看,往往面临政策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融资风险等,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可能造成对外投资的失败。

4.1客观分析投资环境

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投资环境,只有客观分析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有效确保各项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因此,企业随时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与规律,对投资决策进行优化调整,避免由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种种风险。

4.2投资方式多样化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投资方式。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例如,针对国家政策可能频繁变动的特征,以合资方式为主,避免投资项目由于政策变动而对结果产生影响;对于政治、经济等政策较为稳定的领域,以独资方式为主。

4.3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若想更好地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应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落实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确保财务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4.4风险共担策略

与企业或者政府合资,可有效将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对方,即实现风险转移目的。首先,投资企业可以在竞争中寻找利益相当者,通过筹集资本的方法将风险分散到对方,如金融机构、企业或客户等,这样可将企业风险分解;其次,加强保险意识,与保险公司共同分担风险,降低风险损失。

总之,新时期的企业必须强化对外投资的有效管理与风险控制,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投资目标,除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可更好地完善对外贸易关系,真正深入到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长远获利能力。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分类 成因分析 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41-03

随着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和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呈上升趋势。由于操作不当和内控失效造成严重损失乃至机构倒闭的事件频频发生,使操作风险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因操作风险遭受的损失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因违规经营和欺诈腐败等案件也已导致了巨大的操作性损失。操作风险目前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来源。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而由于案件的间接损失、信息资产、业务中断等的损失难以量化,以及许多事件因种种原因没有公布等原因,实际损失数据还要远较所公布的大,其严重程度令人担忧。一系列的大案、要案警示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更趋严峻,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加以研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最初的定义,也是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不属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风险。但这种定义模糊,缺少针对性,因而缺乏实用性。直至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给出了最具权威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人员风险是指管理失败、组织结构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无效的风险。程序风险来源于已有程序的崩溃、违反程序及业务线响应程序的不完善。系统风险包括像银行内部、外部业务系统中断或彻底瘫痪。外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袭击和故意破坏。”目前,该操作风险定义基本上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定义。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为与操作风险定义统一起见,本文同样引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类方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按事件原因或以风险因素,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见操作风险分类表。

同时,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将银行业务分为八类。I级目录包括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结合上述七类操作风险,共同构成了7×8的矩阵。

三、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具有不同于其他风险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部分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可控性和可降低性。操作风险主要是内部因素引发,在银行的可控范围之内。商业银行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内生性操作风险水平。

第二,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几乎覆盖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第三,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的风险,商业银行承担操作风险的代价实际上是银行整体的收益。

第四,操作风险对新业务领域的冲击较大。新的业务领域往往更加容易爆发操作风险。

第五,既定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发生时间具有周期性特征。

四、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不到位,使得操作风险的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有:

第一,商业银行固有的脆弱性。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信息不完全状态。如果信息增加,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不完全信息就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不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转换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也进行了大宽度、多层次、大深度的改革。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处于新的市场经济战略与旧的计划经济战略惯性并存,新的经营架构己经建立和旧有的习惯做法同处于操作之中;新的员工和现今的人力资源理念已经引入和旧有的考核方法还有生命力;新的安全设施与措施已经发挥作用和旧有的互相监督仍然存在;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技能参差不齐的各种员工处于同一业务处理之中;不同员工在同一业务处理时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处事风格的各种人员和设备组合在一起;新的协调机制正在形成和旧的协调机制还未完全消除等等。这些现象在银行体系变革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冲撞,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操作风险凸现。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肤浅。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较多。对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认识不全,不能从本质上把握。

第二,操作风险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作用未得到综合有效发挥等方面。且内控机制作用发挥不足。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案、要案来看,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发案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缺乏过程即时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是操作风险频发的根本原因。

第三,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不合理。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银行员工构成与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而常见的情况是:员工的学历水平未达工作要求、员工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不强、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不普及。这种现象在基层行尤为突出。

五、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建议

管理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是树立市场信心、保证业务稳健发展、抵御操作风险的重要保证。

第一,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形式上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银行,但其运营质量尚存差距。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性必须从改善银行内外环境因素着手,缩小与先进银行在规范性上的差距。具体包括:

(1)分散产权结构,改变产权的过度集中,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股权过度集中,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

(2)确立“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必须建立有效的内在约束机制。

(3)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比例,真正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实现董事会高效规范运作。

(4)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建立外部监事制度,有效地监督公司决策。

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应从内控的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出发,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程序,防范操作风险。具体包括:

(1)强调后台的监管职能。严格分开前台职位和后台职位,以防范欺诈、防止未授权交易的风险发生。同时,在权力分离的基础上,必须对权力和责任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定,保持独立视角。

(2)建立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以及预警体系,通过事前对业务与操作环节风险的度量,为业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增加决策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规范业务流程控制与定员定岗制度。重新规范与强调岗位配置与风险责任,以改善岗位职责混乱、风险责任冲突的现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完善会计核算控制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保证会计系统自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更要保证会计准则应用和会计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合规性,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利于银行的信息披露,便于公众与监管机构的监督。

(5)建立内控制度执行监管机制。分别对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和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关键风险指标,对这些业务的内控指标进行初步的量化管理,进行预警和事前监测,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及时发现、控制各种风险。

第三,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薪酬政策。对董事的薪酬应考虑长、中、短期因素,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薪酬制度。对高层管理者,可实行基薪与股票期权相结合,即期激励与远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对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考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以股权激励的方式,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借鉴国外银行较为成功的管理实践,为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专门的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

第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可以采用在总行设立高级管理层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设立合规部门协助高级管理层进行合规性风险管理;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授权和日常决策。在分支行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为业务部门制定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详细政策、程序和步骤;分支行的业务部门是实施部门,主要从操作层面控制风险,同时接受内部、外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后勤保障部门为管理操作风险提供后勤保障。

第二,合理界定上述各单位、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界限,确保不逾规、不缺位。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比重,员工的道德水平、有关风险的知识、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素质,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都有很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包括:

(1)引进操作风险专业人才,充分体现“专才专用”的理念。

(2)经常进行员工的思想教育。

(3)监控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8小时内外的行为,责成相关部门建立人员内控报告制度,注重动态管理。

(4)实施轮岗轮调与强制休假制度。确保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而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5)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加大违规操作惩戒力度。对发现因操作风险而导致的重大事件,商业银行要坚决查处,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操作风险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定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向社会披露操作风险的相关信息,以加强市场约束,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2.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一个内外部相互配合的操作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化银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银监会应发挥外部监管的主要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监管检查,主要检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控制体系、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2)注重“过程监管”,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合规性检查,促使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3)制定监管标准,根据各行自身的操作风险状况,提出单个银行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他类似银行可以参照执行。

(4)经常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经验,更好促进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

第二,发挥社会公众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商业银行产品、业务、服务的接受者,对商业银行的精神面貌、员工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优劣,有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从某种角度说,社会公众可以站在与银行对立的层面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依据商业银行和外部审计机构披露的信息监督银行,促使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引入外部审计。这是管理操作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以外的力量,不过在监管过程中应考虑到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监管相结合,不能孤立地监管操作风险,要有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

第四,进一步优化法律环境,充分认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法律环境对金融行业作用的意识,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不要变相通过地方保护而间接使商业银行利益受损。

参考文献:

[1] 刘毅.银行业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菲利普・乔瑞著,张陶伟,彭永江译.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阎志鹏.反思华尔街[M].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占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 宋良荣.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6] 刘志友等.商业银行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7] 陈德胜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巴曙松.论操作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引入[J].经济研究参考,2001(7)

[9] 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05(5)

[10]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 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体系[J].上海金融,2006(5)

[12] 田黎振兴.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完善监管法规体系[J].中国金融2007(13)

[13] 刘桂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6(72)

[14] 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作者单位:宁波通商银行 浙江宁波 315040)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下,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风险管理予以正确认知,并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市场上占据稳定地位。然而,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认知不足,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未能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因而影响了财务管理整体质量,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财务管理风险加以严格控制,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当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占有主要地位,企业在经营时,应当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对市场运行情况有全面的把握,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在财务管理期间,为了控制财务管理风险,必须对财务部门的各项数据予以掌握和分析,并在一定效果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战略,降低财务管理安全隐患,使得企业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总之,企业全体成员增强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风险加以控制,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风险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财务管理存在风险,财务管理质量下降,因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具有不完整性,企业信息需求与市场未能保持一致,造成企业存在各种财务管理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连锁企业中比较明显,由于企业间存在层层的关系,委托人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同步,因而对财务管理造成影响,提升了信息风险。

(二)市场环境复杂

当前市场环境比较复杂,而且环境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是人们无法操控的,因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顺应经济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的影响,如果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不足,将使其处于劣势地位,一旦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动,将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冲击,因而企业发展中的弊端就突显出来,加剧了财务管理风险。

(三)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企业为了扩大规模,会增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打造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因而企业经营方式呈现多样性化。但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融入更多的资金,盲目扩张将造成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三、有效应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的策略

(一)对财务管理进行严格控制

企业为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应当对财务管理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在提升财务管理质量的同时,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企业在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控制时,一定要加大对财务管理的控制力度,尤其是对企业财务资产和收支予以控制,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企业要设置健全的财务组织机构,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各个岗位构成相互制约和合作的关系,岗位工作人员履行其职责,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定期对固定资金进行盘点,并确保财务收支具有合理性,提升财务管理质量,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二)运用金融工具转移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为了合理的控制财务管理风险,应当优先运行金融工具,将财务管理风险予以转移,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并实现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稳定地位的目标。企业在经营期间,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将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包含产品销售市场风险、基本财产安全风险等,当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较差时,会增加财务管理风险。因此,企业为了对财务管理风险予以控制,应该运用各种金融手段,通过保险、对冲和分散等金融手段,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实际情况,对未来财务收支加以预测,并结合企业资金储备,充分运用资本成本决策法,从而控制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三)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在控制财务管理风险过程中,应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因此,企业需吸引财务管理精英,最大程度的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企业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升其判断和分析能力。同时,职业道德也有明显的提高。总之,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

四、结束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前,一些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剧了财务管理风险的出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财务管理风险加以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海燕.浅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应对风险[J].经济视野,2014(17):178179

[2]申瑛琳.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审计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2014(18):245245

[3]蒲志会.浅谈制药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大科技,2014(2):303303,304

[4]张会敏,颜军,赵玉仓等.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1(36):6667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7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前言

我国的电力企业一直拥有国家的支持,在发展建设中不需要考虑资金的问题,进而造成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方式落后等,出现经济管理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中,指出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具体的防范对策,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

1.1没有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

电力企业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快工程建设脚步,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因此,电力企业应重视工程建设,为其顺利竣工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电力企业并没有工程建设进行经济管理风险预控,且经济管理方式不科学,致使管理水平较低,不能与现有市场经济保持一致。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失去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不仅使管理工作质量不高、效率较低,同时,电力工程建设失去可靠的经济条件,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甚至会对电力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并且失去为人们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意义。

1.2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竞争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性竞争有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并加快社会发展的脚步。但由于我国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拥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并没有认识到市场竞争的重要性,电力企业的领导者不仅没有竞争意识,更没有考虑企业的长久发展,致使管理观念落后,其中,对电力企业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工程经济管理。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领导者通常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持久发展的需要,经济管理控制力度不足,导致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较差且质量不高。由于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观念的陈旧,使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较大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

1.3没有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成本预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成本预算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能够加强对工程建设成本及建设过程中经济活动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价值。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电力企业的成本预算不够详细,只进行工程中几个大项目的记录和预算,对细节或是隐蔽等工程项目没有进行成本预算,对工程建设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没有进行市场价格调查,从而导致工程建设成本预算与工程的实际投资进而存在较大差距。成本预算失去科学性和有效的主要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可依据的文件,进而导致成本预算工作失去自身的价值,不仅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电力企业和工作人员为降低经济管理风险,提出创建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更新经济管理观念、建立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等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风险防范对策,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为电力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2.1创建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

电力企业建立科学的经济管理需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作为基础,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将经济管理制度落实在每一处。同时,强化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预控,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经济活动的控制。以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为指导,细化经济管理的方式,对工程设计造价等进行详细管理,有效降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使用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电力企业的发展,并加快其发展进程[2]。因此,电力企业应积极创建科学经济管理方式,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该方式,使电力企业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2更新经济管理观念

电力企业更新经济管理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陈旧的经济管理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增加市场竞争力,并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因此,电力企业积极更新经济管理观念,进而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首先,需要电力企业的领导者提高对经济管理的意识,进而加大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投资;其次,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的经济管理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更新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观念的方式,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有效降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3]。

2.3建立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

电力工程的成本预算对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直接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提高对成本预算的控制,建立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依据,提高工作质量。电力工程成本预算包含内容较多,如施工阶段的成本预算,施工中原材料费用大约占据建筑安装总体费用的65%~75%,因此,加强施工成本预算对控制电力工程的成本预算有重要意义。电力企业建立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加强对工程各个阶段的成本预算控制,可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见,建立健全的成本预算制度是防范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3总结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为人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需要以电力工程的建设为前提条件,而电力工程建设中,又需要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作为基础。因此,在电力企业中,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进而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猛.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智能城市,2016(06):124.

[2]朱建琳.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的几点措施[J].通讯世界,2015(11):208-209.

[3]毕玉敏.浅谈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4(15).

管理风险与对策篇8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特征;问题;方案

【中图分类号】TN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10-0232-02

电信运营商想要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就需要根据市场上众多用户的需求进行创新与改进。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十亿以上的海量用户在通信网络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就需要企业大量建设通信网络。随着通信行业的日益发展,通信项目中蕴藏的科技含量也逐渐增高,开始步入尖端化、复杂化发展道路。但是也就使得施工阶段不可避免面对更大的风险。所以研究科学有效、具有较高可行性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也就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性。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1.1投入资金较高

通信属于比较特殊化的信息传媒领域,与之相关的企业便与人们生活存在极为亲密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而言,基本上所有人都有受到通信服务的影响。国内众多通信运营商在这十几年来都比较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基于日渐残酷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通信企业除了致力于提升服务水平,还增强了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比例。总的来说,通信工程基本上都是需要具备较高的资金投入,并且里面的项目通常牵涉范围都比较广,特别是那些和国家政府有关的工程设备项目,对资金要求更高。

1.2科技含量高

就科技含量层面而言,通信工程项目可以说极具科技含量,融合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存在极强的技术风险与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国内同行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该领域的众多企业都面临很残酷的市场竞争。各个通信行业均在对新技术与新科技的项目不断进行推出,但是此阶段却存在众多的不可确定性,导致这方面的技术风险性逐渐增高。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积极意义

2.1有效保障项目工程有效开展

风险管理是构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具有绝对影响力的组成内容,属于衡量管理水平的其中一项关键性指数。在项目中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对里面极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学有效的进行识别与评估,还能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所得信息,采取与之对应的方案合理处理,并实施监控。因此才可以把通信工程风险机制明确下来,并在管理的控制范围内对项目所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有力保障项目可以按时按量完成。2.2提升通信工程项目成功率现阶段国内通信工程项目在运作中存在着众多的风险,但是里面的部分风险是具备可预见性的,当然也存在某些不可预见性、偶发性性质的风险。无论属于何种风险性质,均能够影响到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使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案能够对其中的众多风险事故实施检测,有效控制项目风险,从而进一步促使通信工程项目成功率的提高。

2.3有利于资金与成本的控制工作

资金与成本属于严重影响通信工程项目成功率的因素,实际项目运作中有着较大的成本失控与过高的风险,极有可能对项目资本造成影响。经过利用风险控制方案可以更科学合理地编制计划,更加精准的进行检测、预算,并更准确的估算成本,以此有利于项目资金成本方面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3现阶段国内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风险管理意识比较缺乏

现阶段国内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管理者未能清晰准确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这些管理者对此方面了解不够彻底,所以也就导致其严重缺乏项目风险管理意识。因此也就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使得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难以得到比较合理高效的处理方案,管理工作难以协调。造成项目财务控制、组织与分析等众多工作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

3.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国内某些通信工程项目中仍然缺乏比较完善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作也就仅能依靠管理人员自身的经验,与项目实际具体情况不可避免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无法快速得到妥善的处理。更别提根据实际具体的工程项目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因为缺乏比较系统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会造成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健康有序开展,也难以快速准确的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较高的风险性。

3.3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服务组织

当前国内关于管理通信工程项目方面还缺乏专门的行业组织,甚至专业以通信工程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也没有设置一个机构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企业内部并未存在专门的部分进行设置而使得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具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中同样拥有比较模糊的管理方向,以及不清晰的管理定位。此外,还存在不明确的管理分区等问题,这对项目专业队伍建设工作而言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难以对项目风险实施程序化的组织与管理。

4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案

4.1识别风险

这也就是指明确运行项目受到何种风险的负面影响,并选择通过书面文件的形式将此风险过程与预测进行详细记录。一般而言,全部参与项目的人均需要参入此次项目的风险识别中。此识别可以识别风险的属性,比如是项目外部或项目内部风险这两种情况进行识别,如表1。识别阶段一定要清晰认识到风险对项目产生的威胁性,以此才可以具有针对性制定项目风险的应对方案,并明确控制风险的办法。

4.2分析风险因素、合理制定对策

通常而言,在通信领域中项目风险因素包含了策略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合同模糊等众多风险。这也就要求必须对各种风险具有比较充分正确的认知,以此才可以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风险应对方案。可以说,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最为重要的便是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识别与分析风险工作结束后,便可以有针对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解决措施。简而言之,就是制定出能够有效控制项目风险的方案。只是此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由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并且在项目动态发展中必须不断对新风险实施识别,并根据实况对风险应对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这样也就可以有力保障通信工程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

4.3预防风险、减轻风险

预防风险的方式多种多样,比方说程序法,或者是教育法之类的。可以明确正在运转的项目中可能会发生的某种风险,然后采取与之相应的预防措施,将风险出现的机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比方说,根据合理的项目组织形式制定出预防策略,然后以书面形式反映。有关人员在整个风险预防阶段均需要对风险种类有比较充分清晰的认知,同时还需要科学制定出应对方案。而减轻风险则是经过判定风险,明确其属性实现。比方说针对可以预测的风险,应严格进行预防选择有效方案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动用现有资源或者是选择比较迂回的方案进行弥补。图1所示风险因素的模型,就可以根据该模型提前设计风险预防方案。

4.4回避风险,转移风险

比方说如果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严重的情况下,若也没可行性比较高的应对方案,亦或是与之相对的解决方案成本太大的时候,项目管理人员则可以选择回避风险。而风险转移实际上就是将风险合伙分担,尽管不存在降低风险的可行性,却可以让项目实施人员承担的损失降低。比方说,针对风险出现机率较小,但若出现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的情况,就可以在风险出现时,选择把其中部分转移到项目外的他方身上,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表2所示为某通信工程项目回避风险与转移风险的效果对比。

5结束语

风险管理工作属于通信项目工程管理内容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组成内容,直接影响着项目成功率。因此这也就要求管理人员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务必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才能对建设项目中出现的众多风险实施合理预防,尽可能控制风险造成的各类损失。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得确保通信工程项目能够按时按质的完成。

参考文献

[1]赵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6:49~50.

[2]章岳钢.浅谈通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21):60.

[3]王金超.试论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相关问题[J].中国新通信,2015(5):75~76.

[4]王磊.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探究[J].信息通信,2014,03:212~213.

[5]胡杨亚.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02:82~83.

上一篇:电力安全活动成效范文 下一篇:数学建模对数学的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