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工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0 06:01:08

管理员工制度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宿舍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

一、宿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学生品德教育作用

宿舍是学生生活、社交、娱乐的场所,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阵地。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很强,集体观念淡薄,经常乱扔垃圾,卫生差,随地吐痰等。通过检查宿舍卫生,考核打分,宿舍与综合测评、评优评奖挂钩等管理行为,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劳动的品德,这样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文化修养作用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学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和校园舆论等等。宿舍文化的导向性、感染性影响着校园文化。

(三)学风建设作用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是学风建设的阵地。从调查情况来看,班级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寝室、学生干部寝室、党员寝室等等,宿舍卫生纪律评比成绩都非常理想,优秀的寝室可以营造“比、学、赶、超”等健康、向上的学风。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容易产生消极、失落的情绪,甚至逃课、厌学,而心理咨询恰恰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在宿舍里对学生心理辅导效果比在办公室里更理想,学生对宿舍的环境熟悉,无形中稳定了情绪,气氛轻松,学生愿意和教师说实话,有利于心理辅导。

二、现阶段高校宿舍管理的几种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主要由学校后勤、保卫、学生和学生所在院系对宿舍进行管理。后勤主要管宿舍卫生清洁、水电、物品维修和检查学生卫生等;保卫主要管宿舍安全、消防等工作;学生主要是检查、组织竞赛活动等;院系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在于:1.权责不清。在工作中,易出现责任推委、扯皮等现象,管理效果并不理想;2.管理成本较高。各部门都要花费一定精力进行管理,管理成本较高;3.服务质量不高。学校后勤为节约成本,往往聘用离退休人员或临时工,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4.学生的作用较小。学校主导宿舍管理,学生被管理,不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二)半社会化管理模式

半社会化管理模式主要由校外物业公司、校内后勤和学生所在院系管理。校外物业公司企业化经营,负责宿舍安全保卫、卫生清洁、水电供应和维修等工作;校内后勤主要是对物业公司监督,向公司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进行评价;院系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宿舍检查等工作。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在于:1.宿舍服务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急需,常常服务滞后,学生与宿舍服务人员关系紧张;2.宿舍管理与学生管理相脱离。物业公司为宿舍服务如水电维修等,而宿舍的日常管理还要靠学生主管,当学生把宿舍的问题反馈到学生主管,学生主管委托后勤管理出面解决,后勤管理再向物业公司进行反馈,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使得宿舍管理与思想教育错过时机。

(三)经营管理模式

经营管理模式,也可称为完全社会化管理模式,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高校与开发商达成协议,宿舍建设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管理,学校长期租用,开发商向学生收取住宿费并服务,采用经商式的管理模式经营自负盈亏。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在于:学校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学生生活区开网吧、舞厅等娱乐场所,这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学生的纪律制度很难实施,学校对学生很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在种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可以说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探讨一种新的,融有效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宿舍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企业员工制模式

(一)高校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简介

高校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以公司的职员身份出现,进行自我管理,并参与公司的管理。其中探讨了针对所学的专业特点,如何创立虚拟企业或部门、设立公司职能和业务部门、设定虚拟盈利以及员工工资奖金考核办法、设定各项活动的招投标机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从入学至毕业,不再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是“员工”的身份,逐渐具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设定的职业素质,达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企业员工制的实施方法

在高校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度的总体设置下,学生寝室管理采取检查结果虚拟工资化的方式对学生日常寝室卫生、纪律、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考核。

1.管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

员工宿舍即学生宿舍实行楼长和管理员负责制,依据高校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具体规章制度,楼长从员工中采用招聘和选拔相结合而产生,由员工主管部门作为员工干部聘用上岗,任期不超过两年,负责宿舍楼内的卫生、治安、学风、文化建设及其它事宜,由员工评议、工作人员打分考核。每层设层长一名,由楼长聘任,负责本楼层的卫生、治安、学风、文化 建设等事宜,受楼长的直接领导。各室设寝室长一名,负责本室安全防范,卫生值日等自律自控活动,由室内住宿人员推荐产生,室内人员必须接受寝室长的领导。

2.员工宿舍管理制度的设立

依照高校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设立的原则,员工宿舍管理制度包括文明寝室评分标准、处罚条例、寝室评比结果折合工资核算标准共三部分内容,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员工宿舍评比结果折合虚拟工资核算标准

寝室卫生检查以周为单位核算工资,每月发放一次,具体标准如下:

(1)当月检查结果全部为合格的,不扣除基本工资。如有一次不合格,扣除50元,两次不合格的,扣除50元×2=100元,依此类推。工资的扣除没有上限,若当月工资全部扣除,则累计到下月工资继续扣除。

(2)当月第一周检查结果全部为良好的,周工资增加10元,连续第二周检查结果全部为良好的,周工资增加20元,连续第三周检查结果全部为良好的,周工资增加30元,连续第四周检查结果全部为良好的,周工资增加40元。期间中断的,不再累计,从下一周重新进行计算。

(3)当月第一周检查结果全部为优秀的,增加绩效工资20元,连续第二周检查结果全部为优秀的,增加绩效工资40元,连续第三周检查结果全部为良好的,增加绩效工资60元,连续第四周检查结果全部为良好的,增加绩效工资80元。期间中断的,不再累计,从下一周重新进行计算。

(4)符合第十一条第一款者,当月工资扣除20元;符合第十一条第二款者,当月工资扣除40元;符合第十一条第三款者,当月工资扣除60元。

(5)符合第十二条各项情况者,晚归一次扣除当月绩效工资50元;夜不归寝一次扣除当月绩效工资100元,若当月工资全部扣除,则累积到下月工资继续扣除。

见表一

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企业员工制模式的优势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管理企业员工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表现的评比结果工资化,学生一举一动,一得一失,都是从工资上有所体现。个人“积蓄”越高,个人所在“车间”的“资产”越高,那么这名“员工”也就是学生的总体表现就越好,那么在成绩评比、干部提拔、奖助学金评比、个人评优、毕业推荐工作等方面就越有优势。宿舍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部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在当月“工资”中所占比例很大,这样,学生就会为了多挣“钱”,努力在宿舍卫生和纪律等方面做到更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宿舍的卫生、纪律等各方面评比结果,激发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意识和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工资”的刺激下,会自发地进行寝室管理和服务,为了当月的“奖金”而努力提高自身所在寝室的成绩,凡是碰到有损个人“工资”和所在“车间”“资产”的不良现象,会自发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责权分明,管理成本低,效果明显,学生干部起到了充分的作用

在“企业”严格的组织结构下,寝室管理责权分明,各级员工会为了“工资”“奖金”等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各司其职,并做到尽职尽责。相对于半社会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学生有效的自我管理降低了我系的学生寝室管理成本,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各级管理者也就是学生干部起到了充分的作用,得到了切实锻炼。

这种管理模式在笔者所在院系执行一个学期以来,成绩显著,可行性非常高,值得深入地推广和开展。

参考文献:

[1]全思懋,方鹏,石松,赵美芳.剑桥和耶鲁住宿学院制

模式对我国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

育,2005-7,7:93-95

[2]郭慧萍.师范院校寝室管理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

院报,2005-4,100

[3]彭维.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新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2006,(12):50.

[4]张珂.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几点思考[J].

理论学刊,2007,(10):101.

[5]王香.关于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2篇

最近一两年来,管理人员对员工请假的抱怨越来越多。一方面管理者受制于工作压力,不愿意员工缺勤过多;另一方面是面对员工请假,又往往束手无策。那么,作为基层管理者,究竟该如何管理员工请假,进而保障出勤呢?

谈管理之前,首先要了解管理的目标。有人说,对员工请假进行管理,目的当然是员工请假越少越好。这种想法有些片面。管理者确实有必要减少员工缺勤的数量,但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强调出勤,势必会引起员工的反感,有时即便勉强把人“拴”在单位,也y以让其安心工作。笔者认为,在管理员工请假问题上,管理者应坚持一个原则,即以制度为准绳,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管理的温度,在请假管理中做到:

实现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协调发展。员工请假的理由五花八门,例如家长会、买卖房产、亲人生病等等。这些原因也是员工生活的一部分,企业如果让员工完全牺牲个人生活只顾埋头工作是不现实的。因此,管理者必须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员工在生活与工作之间寻找平衡。

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融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言自明,关键是看如何调控。请假管理也和其他管理一样,需要企业向员工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要与集体共进退;但是,当个人真的有需要时,集体也要竭力创造条件关心、支持和帮助个人。

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者有时很矛盾,因为日常工作中直接与员工打交道,所以即便有时不愿意员工请假,但也不太好直接得罪人,所以常寄希望于一个强势的领导或严格的制度来帮助自己说"不"。若管理者想要打造一个积极的团队,面对员工请假时,首先不是站在对立面考虑是否批准,而是先去了解一些问题:员工为何请假?是真的有事还是另有原因?若员工真遇到困难,团队能否为他提供帮助和支持?为此是否需要调剂工作?了解清楚以上问题后,是否批假其实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通常情况下,员工会认为自己的事都是大事,不请假不能解决。那么管理者是不是就要一味迁就?当然不是。除了法定假之外,请假审批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员工的请假事由是否成立,并且是否必须要离开工作岗位去处理。

拿捏准请假管理的分寸

制度管人和人性化管理,究竟该用哪种方式进行管理?其实两者并不对立。制度是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人性化是管理的方法。制度需要人性化作为补充,而人性化又必须在执行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员工请假的管理,首先一定要有可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管理者的主观出发点再好,那也只是随意管理。当然,制度是刚性的,执行制度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显得死板与教条。

制度要管理普遍现象

制度的制定与运用有两点需要考虑:一是规范日常行为,管理普遍现象。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要求、共性的问题要尽量规范到制度里。二是正面积极。既不可违背法律法规与普遍价值观,也不能为了杜绝个别现象而损害大多数人的情感与积极性。对个别现象和个别人,制度更多的是约定解决途径和权限,而非具体限定措施,否则会落入“制度越来越细,管理越来越死,钻空子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多”的怪圈。

管理者要关注异常

管理是有成本的,事无巨细地去探究每一个行为是不可能的。所以,管理者更重要的是管理异常现象。对员工请假行为,制度给出了每一种假的类别、请假方式、请假手续。在合规的手续下,管理者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请假反复研讨,而是着眼于员工请假的事由、总次数、时长等是否与通常情况有所不同。例如,吵架后或受到批评后的请假、员工普遍请假、请超长假、员工频繁请假或请假与实际情况有明显不符等。

将团队的需求作为制度的补充

基层管理者往往不直接参与制度的制定,而制度制定者也不能对基层团队规定过死。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在遵守制度的大前提下,补充制定适合团队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是针对工作性质的差异化,也可以是针对特定的工作时段。通常这些要求由管理者提出,并通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做法既让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又有助于树立管理者的威望。

管理人员必须是执行制度的带头者

基层团队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管理者是员工最直接的榜样与参考。一个管理者想要得到员工的支持,想要员工服从制度,自己必须首先遵守制度。这不仅包括上级机构制定的制度,也包括团队内部的要求。否则,不仅无法树立制度的权威,也容易造成身份对立,难以理直气壮地管理他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度不能伤害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制度具有一定的弹性,要为员工预留一定的用于协调私人情况的空间。但再好的制度也难免有漏洞,这就要求管理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五个有效的管控方法

基层管理人员常抱怨缺乏管理工具。的确,基层管理者既没有罚款的权力,也没有调岗或开除员工的权力,所以总是寄希望于制度能够明确限制请假天数、要求高额扣钱以及无比复杂的请假手续等等。但当这些措施普遍化后,会让那些真正有事需要请假的员工感到不近人情,却又不能杜绝钻空子的行为。因此,除了制度明确规定这一途径外,还有一些其他管理方法可以用来规范请假事宜。

合理利用换休、调休

对于确实需要请事假的员工,通常可优先批准使用换休与年休假,既保证员工能够处理紧要事务,同时又能控制全年总假期,提高员工获得全勤奖的机会。

年假要在团队内提前规划、统筹安排

年假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予以保障。管理者应在每年初协助团队员工制订休假计划,尽量避免休息与工作发生冲突。制订年假计划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假期分布要兼顾业务的淡旺季。没有业务淡旺季之分的,假期尽量均匀分布。二是优先保障有小孩的员工在寒暑假休假。三是每个人的年假都应预留一定天数作为事假备用。四是年假计划制订后要及时公布。五是出现突况无法执行休假计划的,应及时调整,并在团队内部做出说明。

分段给假,持续跟进超长请假

员工请超长假期应是极个别现象,通常是遇到了重大事项。遇到这种情况,管理人员不应武断地 “同意”或是“不同意”,而应首先了解员工的请假缘由。其次,对确需离岗的事假,可先给予年休假、换休假或少量事假等,_保员工优先处理紧急事务。此后,跟进了解员工事件处理情况,协助员工制订下阶段的工作与请假计划。通常,员工能在一个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处理好或者不影响主要工作任务的,则向上级和团队成员充分说明情况后予以支持;若员工无法兼顾工作,则需要员工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出相应的选择和长远打算。

小病可当事假管理

病假往往有严格的手续要求,但现实生活中,如果可以通过短暂休息就康复的小病也要求员工出具繁琐的证明,不仅不近人情,还徒增员工的痛苦。建议对于可通过短暂休息来恢复的小病,可视同事假处理。

上下级沟通协作,处理特殊情况

对于特殊情况而言,需要制定特定的管理方案。例如对虚假请假或钻制度空子来刻意逃避工作的员工,可实行替岗、调岗、待岗等处理方式。在执行这些处理方式前,管理者要充分收集该员工的出勤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与上级充分沟通,杜绝此类现象蔓延。

管理考勤,日常工作要做足

缺勤增加、请假成风导致员工主动工作的意愿大大降低,这种现象除了混杂员工的个人真实需求外,往往也是团队氛围出现问题的征兆(其实很多管理问题都来源于此)。因此,管理考勤不仅要在员工请假时管,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做足工作。

树立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树立团队整体概念。团队内的事务尽量共同讨论,部门的工作目标要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充分了解,当然,工作成果也要共同分享。要让员工知道,虽然分工不同,但自己的行为是与团队相辅相成的。

管理信息要公开透明

有时候,管理者批准了某位员工的假,其他员工可能认为不公平;或者准了一个员工的假,其他员工也想方设法效仿。这种情况往往源自员工的认识与管理信息产生偏差。在团队中,管理者应主动及时地将员工的请假信息向团队其他成员说明,取得所有团队成员的理解与支持,让请假者知道是团队分担了自己的工作,也让团队其他成员对分担工作的缘由非常清晰。此外,将请假事由摆在明面上,既有利于监督,也更易达成共识。

异常情况务必探究明确

管理者务必要定期关注各种管理数据。对于员工请假,管理者虽然采取信任的态度,但对于数据显示异常的情况,例如员工请假频繁,次数或天数超常等,一定要摸清缘由,必要时可以与请假异常的员工进行面谈。在谈话前,管理者要提前准备员工过往的请假数据、与其他员工的对比情况;明确需要向员工了解的情况,请员工对异常数据进行充分解释;与员工共同谈论解决方案,确保后期工作不受影响;对谈话内容记录在案,以便在未来管理中参考使用。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益思想;人力资源浪费;价值

狭义的组织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获取社会收益而形成的集体。由此可见,企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人力,企业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相比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而言,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更加独特的方面,表现在:

(1)人员的组成复杂。在多数企业中都会具备多种精益化人才,有缺乏企业专业知识的认识但是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老员工、有高校毕业掌握丰富知识的研究生人才和经验知识于一身的专业型人才。不同的群体在企业中的目标定位也不同,在实现自身价值方面,对其的要求也不相同。

(2)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相关人员的分配较为复杂,人力资源专业员工不集中,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精益化管理方面人才严重短缺,同时在培训新进员工方面也缺乏强有力的培训机制。在培训中没有制定相关的培训目标,忽略企业的长远利益,同时在培养人员上,缺乏专业性强、技术能力强的员工。

(3)在企业中缺乏规范的办公制度,企业有关人力资源部门的政策不规范,在企业中员工所处的层面不同受到的管理方式也不同。层级高的员工会受到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处于低层面的员工将没有指定的管理制度,没有被纳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因此造成人力资源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

(4)企业建设方面没有纳入科学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信息收集方面会相对复杂一些,企业大多设立多个分部,因此人力资源相对分散,没有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很难将人力资源的评价内容向总部进行汇报和总结。

二、建立精益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构建合理的员工自我价值实现机制

人力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员工作为企业中的一种经济资源,当员工与企业产生相同的利益时,员工会与企业在利益方面发生冲突。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使员工能够对自身利益有正确的定位,能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以企业的发展趋势为努力方向,能够自主将自我价值调整到正确位置,因此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1)改革不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组织不当是对人才最大的浪费,精益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组织扁平化,减少组织层次,减少副职,职责清晰化,让每位员工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效能。

(2)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创造用人唯德、唯才、唯实绩的环境。

(3)工作丰富化设计,拓宽员工上升渠道。在企业中多设立一些岗外培训项目,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根据员工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岗位分配,使员工的工作内容丰富化、趣味化,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同时要加强企业上级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定期安排员工外出培训,进行实地学习。

(4)帮助员工制定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可提供更为贴切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可最大化管理激励,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

2.构建高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1)建立简单、透明且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薪酬设计不复杂、不暗箱操作,让全体员工参与薪酬设计。不同的群体采用区别的薪酬管理模式。对一般技术人员实行短期工资;项目经理、副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对高端管理人才提供比较高的薪酬激励。项目管理人员工资与项目部收益挂钩。

(2)突出薪酬的激励性、公平性、竞争性。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根据各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管理和技术难度,以及所承担的工作量、风险、责任大小等因素,在分配上合理拉开档次,有所区别。

(3)以多样化的回报来激励员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股权或者期权激励,为关键岗位或者绩效突出的员工提供医疗保险、高级培训、住房补贴在内的多种福利套餐。

(4)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团队激励有利于造就团队共同愿望。形成利益共同体,避免岗位描述和绩效考核后个人对利益的斤斤计较。

3.构建全面的绩效管理、培训开发机制

施工企业人员构成复杂,人力资源信息搜集困难,是因此要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的搜集。同时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全面量化员工的工作绩效,准确的反映不同层次员工的工作状况。应将绩效考核成绩的应用在薪资管理、培训管理、岗位管理等各个领域,特别是作为员工个人能力发展与价值提升的重要参考标志,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精益化的全面绩效管理根本目的在于绩效的改进。建立“目标设定―评价―沟通―改进―再评价”为环路的绩效改进体系,将绩效改进的目标列入下期绩效计划中,通过绩效沟通、绩效发展计划、个人能力发展计划,达到员工的提升。

4.构建人性化的相关配套机制

(1)营造精益化的企业文化。建立一个符合精益化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除了建立“刚性”的制度性体系以外,还需要柔性的企业文化给予辅助,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体系的最大效力。制度的刚性决定了外在的环境,但企业文化则慢慢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向心力。

(2)提高T工参与程度。精益的管理思想原则之一是“尽善尽美”。任何制度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才能尽善尽美。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现有制度的问题,让员工广泛地参与是最好的途径。创造一种民主、公开的环境,让员工抒发自己对制度的建议,促使人力资源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总结: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将企业的制度进行全面的更新,并且帮助企业剔除原有的理念,实现企业由里到外进行创新。企业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现不仅保障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提高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了人力资源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损耗的成本。构建精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需求、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完善”是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精益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付林,刘建定.基于精益化的电力集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探讨[J].供电企业管理,2015(1).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用工 劳动 劳务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称为《意见》)的,成为高校的用工制度改革的方向标。《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多数人停留在高校与其教员、雇佣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应该法争论不休,而《意见》的,激起了人们关于高校人事改革方向的讨论。高校兼有社会公益性和商业性,并以公益性为主。因此,人事改革的方向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劳动力的提供者与劳动力的接受者之间更多的是契约关系,而非身份关系。高校为了完成其使命,发挥其功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教学为主体、其他辅人员的后勤保障。因而,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理顺用工需求,合理选择劳动和劳务用工形式。

一、用工的内涵

用工,指的是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支出劳动力的一种社会关系。日常中被称作“劳务用工”、“劳动用工”、“合同用工”等,从法律意义上说,包括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务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从用人单位领取报酬和受劳动保护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区别:首先,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双方的约定。其次,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务关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经济法调整,而劳动关系则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再次,主体资格不同。劳动关系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或都是法人或组织;劳务关系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最后,法律属性不同。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着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但劳务关系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和义务。

二、高校用工现状

1、用工形式“乱”

目前,我国高校用工正由纵向管理向平等协商的用工制转轨。用工形式呈现多样化,一是以纵向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计划录用、行政任命而产生的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关系;二是通过聘用合同确立的狭义的劳动关系;三是与返聘、临时雇用之间形成的劳务关系;四是劳务合作或是劳务外包形成的民事关系。

在高校用人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聘用制、合同制、人事、人才派遣及事实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临时劳务关系等多种用工形式,导致人员管理多层次化、用工形式复杂化。这种“国家人”、“单位人”、“社会人”相互混合人事管理制度不易改变用人终身制,容易造成单位不想用的人出不去,以及单位想让进的人又进不来的困境。

“借用”、“停薪留职”、“两不管”、“放长假”等这些特殊时期留下的历史性问题,说明对脱岗人员和无档案人员未能进行有效管理。如对因私、因公出国长期未归的职工,长期在编不在岗的自由创业者而未与学校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或长期在校工作而不愿意将其档案转入学校,而且学校与之签订的书面聘用合同也不规范的职工管理问题,现有高校工人制度中都很少作出安排。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高校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将会走向劳动用工和劳务用工专业分类。

2、管理观念“旧”

当前高校用工管理观念转变不彻底,仍不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管理方法粗糙,服务意识不强,工作随机性较大,用人事管理方法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是一种“以事为本” “以不变应万变” 的用工管理制度。用工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与法俱进,把纵向管理运用到平等协商的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上,导致在处理员工人事劳动争议时,双方都觉得受委屈双输局面。

部分职工思想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今天,人们在主观意识上依然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念,普遍认为进入事业单位就是端上“铁饭碗”,观念上也存在着思维定势和误区,如“职务即职称”、“评上、聘上即终身”、“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社保不保”等。

3、体制机制 “弱”

用工管理制度科学性、合理性不够,影响着用工的和谐与稳定。岗位设置不科学,工作量不均衡,待遇上不够公平,制度设计偏离既定目标,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合理,薪酬分配形式复杂,结构失衡,重身份、轻岗位、轻业绩。此外,我国高校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滞后,也很不完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多数高校基本没有推行,“能进能出”机制和聘用制度的全面推行遭遇到制度。由于对聘用制认识上存在偏差,宣传上力度不够,理论上准备不足,造成行为上存在重评审、轻聘用的倾向,要么“评聘不分”,要么“评聘完全分离”,一旦评上任职资格,职务工资进档案了就完事。

再加上法律法规滞后,劳动人事法规内容陈旧、缺乏操作性、规定不明确,高校往往只是比照执行,改革中的许多政策有的仅是试点,各高校做法不尽相同,甚至与法规相抵触。面对复杂的用工关系和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许多人事部门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上陷于被动。

三、规范高校用工的探索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与大学词义相近,从广义上,包括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院校 。各类高校的职能不同,用工形式的需求自然也不同,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注重的是技能实践,应该就有到企业请业务精英到校讲授,或是将部分教学委托企业完成。因此,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选择恰当的用工形式,才能从根本上规范高校的用工。

1、善用劳务承包

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对小型基建维修、膳食、医疗、清洁、门卫等工勤岗位推行物业管理,以项目招标方式引进有相应资质和高校服务经历、信誉好、实力强的社会专业公司。把学校凡具备托管条件的物业项目实行物业管理,把临时用工变成向社会购买服务。这不是劳务派遣的管理策略,而是某一单位(称为发包方),通过与外部其他企业(称承包方)签订契约,将一些传统上由高校内部人员负责的业务或机能外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形式,真正实现购买服务却不养人,切实减少编外聘用人员。这样,既能减少单位成本支出,又能降低单位用人的法律风险。对学校而言,不但可以享受更专业化的服务,还可以使学校从对这些岗位及员工的管理中抽离出来,专注去做核心业务。

2、慎用劳务派遣

对高校内部的一些辅、可替代,如司机、图书管理员等,可以采用机制灵活的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务派遣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确保服务质量,降低用工风险,有效推进高校用工制度改革。然而,由于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三角关系,现实中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纠纷迅速激增。对高校而言,为防范使用劳务派遣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具备职业资质的劳务派遣单位,查验其营业执照,并考察其资源与信誉状况、专业实力、派遣经验;签订合法的派遣协议,明确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等事项;在协议中约定派遣员工应同时遵守派遣服务机构和实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3、创新编内聘用

要将编内人员聘用制度与《劳动合同法》相关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把行政任用机制逐步转化为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工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解决聘用合同无法可依的局面,为高校用工制度改革留下空间,实现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4、用好劳动合同

对编制外人员实行劳动合同管理,要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管理。同时,健全编外用工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流程,从岗位管理、绩效考评、薪酬体系、劳动保障等方面规范对编外用工的管理,建立编外用工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让编制外用工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提高编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尝试用工新模式

除全日制用工形式外,实践中还有非全日制用工、学生顶岗、临时雇用等用工形式,为高校在用工模式上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都是更加灵活、实用的用工形式,不受《劳动合同法》关于社会保险、休息时间等劳动保障约束。

另外,退休返聘的用工也是高校常见的用工形式,属于雇佣合同或者是劳务关系。高校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的人员的专业技术人才,既可以发挥人才的优势,弥补高校人力资源短缺,也可以避免劳动用工的法律纠纷。但是因为退休返聘人员大多年龄较大,在返聘工作中遭受的伤害难以获得赔偿,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应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竟可能通过商业保险转移用工单位的风险。

四、结语

在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同志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其在国家发展整体战略中作用的全面发挥。

高校用工制度改革,是构建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是整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抓住这项工程的主干,理顺改革的思路,就要立足高校教育的功能定位,遵循高校用工的公平、效率的价值取向,依法平衡用工双方主体的利益,实现劳动与劳务两条腿走路。

注释:

[1]危兆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影响研究.邵阳学院学报[J],2008(3).

[2]施斌.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J].当代经济,2008(20).

[3]张君玉,潘正昌.劳动合同法对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影响及对策.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2).

[4]吴思嫣,陈红.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视角.企业管理[J],2007(10).

[5]孙海梅.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问题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8(7).

参考文献:

[1]危兆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影响研究.邵阳学院学报[J],2008(3).

[2]赵红梅.劳动合同法对事业单位用工的影响及对策.法制与社会[J],2010(2).

[3]张君玉,潘正昌.劳动合同法对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影响及对策.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2).

[4]吴思嫣,陈红.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视角.企业管理[J],2007(10).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5篇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拥有图书馆数量约为2731所,其中部级、省级图书馆约为33所,而其他均为地市级图书馆。在这些图书馆当中,根据等级划分不难明确图书馆的完善程度或质量水平。仅有一些高级图书馆能够达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水平并与社会教育轨迹相接;而其他发展较为落后的图书馆着实无法跟上时代快速进步的脚步。虽然在现如今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图书馆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效,但由于图书馆的资金调用是来自于政府财政部门,图书馆本身没有下设的人事管理部门和行事权利,这样一来,很多图书馆的各项活动无从深入开展,图书馆能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因此,即便政府在图书馆的图书质量和操作技术方面有所支持,但图书馆最终的权属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图书馆书籍众多,在人员的管理上做到尽善尽美的同时,书籍的分门别类、便于查找也需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综合素质达不到优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管理力度不足,图书管理员在书籍的分类、标引、编目和书籍采购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导致管理不统一,人员分工也不合理,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使得图书馆难以达到人们期望的目标。

2.政府管理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促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最主要条件在于政府下放管理经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无法将足够资金专用于图书馆各项工作当中,图书馆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始终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

3.基础设施配置管理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面临着全自动化的挑战。然而,设备配置方面有很多不足,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在文献资源购置和计算机配备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文献检索、计算机、扫描仪等设置存在难以物尽其用的问题,不仅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而且还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三、优化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对策

1.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改进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采取分组分权,合理划分,明确职责的方法,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予以准确的定位,完善员工制度,设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员工考核力度,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办公效率,以便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2.加强政府支持,解决资金难题。

第一,政府应当适当将其他结余资金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拨款力度,同时加强对该部分资金的监管,使其用在适当之处,积极配合图书馆发展所必要的维护措施;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图书馆在基础服务工作以外,也应落实文献资源开拓工作,使投入的资金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3.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自动化。

为了跟上时代的进程,图书馆应有意识地配置与时俱进的硬件与软件设施。首先是应该购置相应的硬件设施,计算机、检索设备和视听播放设备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应用于图书馆的配置。同时,无论是引进新的图书管理系统、规范化的扩充图书馆数据库,还是实行图书采购、编目和管理一体化的制度,或者进行日常的网络升级与维护,都能够为图书馆整体阅览服务信息的流畅和便捷起到积极效果。以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结合作为支持,自然能够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运行。图书馆是一个传递思想、发扬教育的场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安静的用以思考的空间对人们是必不可少的。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质的阅读环境至关重要。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6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食堂指设于学校(含托幼机构,下同),供应学校学生、教职员工等集中就餐的餐饮服务提供者。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食堂,包括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普通中等学校、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托幼机构等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第四条学校食堂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确保食品安全。

第二章 食品安全责任

第五条学校应承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明确相关机构及负责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并公示。

学校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食堂(含引入社会经营的食堂)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食品安全管理员和其他食品从业人员负直接责任。

第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依法实施食品经营许可,开展日常监管,查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第七条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日常管理,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对下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考核内容,督促学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第八条卫生计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的人员救治、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学校开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第九条(社会共治)学校应建立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制度,成立由学校、经营方、就餐人员代表等组成的监督员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要引入家长代表及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监督员队伍,引入社会监督,加强社会共治。

第十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章 食品安全基本要求

第一节 持证经营与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学校申办学校食堂应以学校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作为申请人,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二条学校引入社会经营的食堂,应选择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资质的单位,并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得将学校食堂承包给没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经营,严禁社会经营单位将学校食堂经营进行分包或转包。

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托幼机构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食堂宜由学校自主经营,自行管理。

第十三条《食品经营许可证》应悬挂在学校食堂就餐场所的醒目位置。

第十四条学校食堂应严格按照许可经营项目在许可有效期内开展经营。不得超范围、超期限经营。

第十五条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量化评定等级应当达到B级以上(含B级)。

在中、高考等各级政府确定的重大活动期间承担为考生供餐的学校食堂或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评定应当达到A级。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评定为A级的,在申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部级、省级评选评优时应优先考虑。

第十六条学校食堂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关键岗位责任制度和操作流程。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食品安全自查与报告制度、食品采购查验、加工制作和贮存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制度。

关键岗位责任制度应当包括学校校长或主要负责人、经营方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品进货查验岗位责任及其操作流程、专间(备餐间)岗位责任及其操作流程、消毒保洁岗位责任及其操作流程、食品贮存岗位责任及其操作流程等制度。

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及操作流程应上墙张贴在相应岗位区域。

第十七条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按规定要求配备经考核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取得国家或省认可的食品安全相关资质。

供餐人数3000人以上的学校食堂应当有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团队,团队负责人应为专职的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员,并相应配备1名以上专职的中级或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员。

供餐人数500人以上3000人以下的学校食堂应当配备专职的高级或中级食品安全管理员。

其它学校食堂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级别的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社会经营的学校食堂,学校和经营者应当分别配备相应级别的食品安全管理员。

第十八条学校和食堂经营者应赋予食品安全管理员相应的权责,确保其能够完全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

食品安全管理员应每日实施对人员健康状况、当天食品采购查验以及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等情况管理控制。

学校分管食堂的负责人应至少每月组织并参加一次对食堂食品安全状况检查评价。

学校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应定期听取食堂食品安全状况汇报,研究解决食品安全有关事项。并应至少每季度组织并参加一次对食堂食品安全状况检查评价。

学校应当建立检查评价记录。对检查评价中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或风险的,学校及食堂经营者应当立即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采取整改措施,必要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学校应当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陪餐制度。

第十九条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含临时工作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全省统一格式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二十条学校食堂应建立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制度,并做好记录。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以及《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目录》所列等病症的,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二十一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主要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当定期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和考核,每年参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

学校或学校食堂经营者应当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将培训情况记入档案。

第二节 场所与设备设施

第二十二条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应当设置在室内,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并应防止食品在存放、运输、操作过程中产生交叉污染。

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清洁操作区、准清洁操作区、一般操作区宜通过地面材质或颜色不同进行区分。

新建、扩建、改建的学校食堂在施工前应当将建筑设计图纸送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专业技术机构进行规范性审查。

第二十三条学校食堂的备餐间应当按专间要求设置。

第二十四条在教室或就餐场所分餐的托幼机构、学校可不设备餐专间,但应根据情况设置相应的成品暂存场所。

成品暂存场所应当按专用操作场所进行设置。

第二十五条从供餐单位统一订餐的学校食堂需现场进行分餐的,其分餐场所应当符合专用操作场所设置要求。

第二十六条食品加工的工用具、存贮设备设施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用于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加工的工用具及容器宜通过形状、材质、颜色区分,并做到标识明显、定位存放。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用具和容器应专用。

第二十七条学校食堂餐饮具消毒应以热力消毒为主,化学消毒仅限于因材质或大小原因无法热力消毒的餐饮具。

采用化学方式消毒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设置足够的水池,严格执行并落实消毒液浓度、浸泡时间及冲洗等要求。

第二十八条学校食堂应全面推行“明厨亮灶”建设,采用设立透明式、视频监控式厨房等方式向就餐者展示食品加工制作关键场所和关键过程,保障就餐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三节 食品采购和贮存要求

第二十九条学校食堂应当选择相对固定的食品供货商。采购米、面、肉、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料,应与供货单位签订包含食品安全内容的供货协议。

第三十条学校食堂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查验并索取供货者的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等资料。采购大米还应每批次索取包含重金属指标的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在商场、超市等采购的食品应当保存好每日进货票据;在农贸市场采购的食品,应由供货方、采购人员在采购单据上签字后妥善保管。不得采购无票证或票证不符的食品。

第三十一条学校食堂采购食品应当做好食品采购验收和登记,建立食品进货台账,确保食品可追溯。

从固定供货商采购且供货票据信息齐全的,可不再重新登记记录,但应按照时间顺序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好有关票据。

鼓励学校食堂建立使用电子台账,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和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学校食堂除严禁采购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外,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禁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

(二)不得使用防腐剂、乳化剂、稳定剂等食品添加剂;

(三)没有完整标识的散装油等其他散装食品;

(四)禁止采购、使用和销售含铝膨松剂、人工着色剂以及含铝面制品、含人工着色剂的肉制品和调味品;

(五)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托幼机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院校的学生食堂不得制售生食类、冷食类(不含水果)食品和裱花蛋糕;

(六)严禁违规加工制作野生毒蕈、鲜黄花菜等高风险食品;

(七)尽量不采购四季豆等豆类。在加工制作四季豆等豆类和豆浆等食品时须确保烧熟煮透。

第三十三条食品贮存应当分类、离墙、离地存放,标识明显。洗涤用品和减灭有害生物用品等有毒有害物品不得贮存在食品仓库。

食品及原料应当按品种分类存放。货架应根据存放情况加贴标识,标注食品及原料的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并及时更新。

拆袋后的大包装原料、散装食品应当采用符合食品包装材质要求的容器存放,并加贴标识。

食品添加剂应设专柜或专区存放,并显著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制作存放品种清单。

第三十四条食品及原料应当根据贮存的要求进行冷冻或冷藏。冷冻冷藏设施内的食品应当分类分层放置,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成品、半成品应当盛装在容器内,并加盖或用保鲜膜覆盖。

第三十五条食品及原料的使用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食品及原料。

第三十六条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学校食堂应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且具备集体用餐配送资质,并达到食品安全等级评定B级以上的单位订购。应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供餐能力、运输车辆等进行实地考察,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

供餐单位运送食品的车辆应配备符合条件的加热保温设备或装置,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并确保食品从制作完成到食用时间间隔不得超过4个小时。

学校食堂不得订购生食类、冷食类食品(水果除外)和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

第四节 加工过程控制要求

第三十七条学校食堂在加工制作食品时,应严格按照各功能(区)间与设备设施的用途和加工规程进行,不得随意变更、交叉使用。

动物性、植物性、水产品食品原料应分池清洗。

各切配区的刀具、砧板不得混用,砧板应立式存放。

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及容器应按照标识严格分开使用。原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存放。

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

第三十八条学校食堂在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三十九条烹饪食品应烧熟煮透,烹饪后的食品应在备餐间暂存。烹饪后至食用时间超过2小时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第四十条供餐后剩余的食品应冷藏,且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时,应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供应食用。

不得将剩余食品与新加工食品混合加工后出售。

第四十一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遵循不用或者少用的原则。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应当存放于专用设施或区域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准确称量,并建立完整的使用登记记录。

第四十二条餐具、饮具等工用具清洗消毒应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管理控制制度,并确保消毒达到规定的效果。

餐具、饮具的保洁设备设施应确保洁净、密闭,并有明显标识。保洁设备设施内不得存放杂物或私人物品。

第四十三条学校食堂提供的每餐次食品成品应当留样。食品留样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在专用冷藏设施并在5℃左右的条件下冷藏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等。

第四十四条从业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饰物,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专间操作人员进入专间应更换成专间专用工作服并佩戴口罩,操作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操作中应适时消毒。

第四十五条学校食堂供餐需分送各班级教室的,应当配备数量足够的运送、存放等工用具,并保证送餐过程中的清洁卫生。每次运送食品前应对运送工具、容器等进行清洗消毒,运送装卸过程中应密闭加盖。

第四十六条学校食堂食品加工用水应符合国家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第四十七条学校食堂应加强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排水沟渠通畅,地面无积水、无积垢,设备设施正常运转。

第四十八条学校食堂餐厨废弃物应存放于标识清楚、密闭的容器中,并日产日清。

餐厨废弃物应交由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单位或个人处理,学校食堂经营者应与其签订合同,索取其经营资质等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第四章 事故应急与处置

第四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级政府制订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求,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具体职责。并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

第五十条学校食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学校(包括学校食堂经营者)和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育行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做出反应,依法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十一条学校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并将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列入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内容,并适时组织开展模拟演练。

学校应在食堂就餐区张贴事故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并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学生和教职工事故应急报告和处理的宣传。

第五十二条学校应急联系人或其他人员接到有疑似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时,应立即向学校(包括学校食堂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员或食品安全主要责任人报告。

学校接到报告后,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保护现场,包括可疑食品、呕吐物,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

(二)组织救治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

(三)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的规定,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报告;

(四)配合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开展的调查处置工作,并按照要求提供有关信息、资料和样品;

(五)事故处理结束后,学校食堂应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对被污染的食品和接触过被污染食品的容器、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进行清洗、消毒等处理。

第五十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遵照法律法规要求,会同同级卫生计生、教育行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做好对事故的现场控制、调查取证、信息等工作,并开展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及相关单位和人员事故责任的认定、追究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依法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事故最终调查报告和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要逐级上报当地政府、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前的沟通和论证,及时、统一、客观、准确权威信息。

第五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五十五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监管,落实春秋两季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专项检查工作,指导并督促学校食堂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第五十六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会同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期召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人或食品安全管理员会议,通报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整改要求等事项。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会同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期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主要责任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考核。

第五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时,应当重点对下列事项进行检查:

(一)经营许可情况及保持状况;

(二)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培训及在岗履职情况;

(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制订情况;

(四)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情况及档案建立情况;

(五)学校和食堂经营者定期对食堂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自查的情况,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处理情况;

(六)食品处理区及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设备设施运行、工用具清洗消毒保洁等情况;

(七)对食品贮存、加工制作等过程的管理控制情况;

(八)其他需要重点检查的情况。

第五十八条学校食堂应主动公开米、面、油及肉等大宗食品原料的采购和检验证明等信息,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学校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食品安全等级评定等情况。

第五十九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等级评定未达到本规定要求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日常检查的频次,必要时应联合学校主管部门开展对学校食堂开办者和经营者的约谈。

第六十条学校食堂主动公开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主管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或风险未及时进行整治、消除隐患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其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率和力度,必要时应联合学校主管部门开展对学校食堂开办者和经营者的约谈。

第六十一条各级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相关政策和要求,组织指导学校科学制定学校食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学校食堂的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健全和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和考核机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的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及时处理。

第六十二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切实做好学校等人群聚集单位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同时应会同学校主管部门指导学校加强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辨别、防控能力。

第六十三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与联合督查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协商和协调协作。

第六十四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应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举报受理、查处和反馈工作。

第六十五条学校和学校食堂经营者在食品加工经营过程中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上一级教育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有下列行为的,应重点开展督查督办:

(一)对行政区域存在的学校食堂行业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整治,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未按本规定定期组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应急演练的;

(三)隐瞒、谎报、缓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

(四)行政区域内发生学校食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及时妥善处置,造成事故扩大或者蔓延,或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

(五)行政区域内发生学校食堂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一年内连续发生学校食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六)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要求对学校食堂开展经营许可和日常监督检查,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准予许可的;

(七)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未落实对学校食品安全宣传、日常管理,以及未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

(八)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按规定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提交调查报告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供餐人数在50人以下的学校以及以简单加工学生自带粮食、蔬菜或以为学生热饭为主的规模小的农村学校其供餐场所可不列入本规定的范围。

第六十八条本规定由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装 轧辊 导卫 刀片 轧槽 锯片

中图分类号:TG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47-03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二分厂轧钢是有DANILI设计,有两条生产线组成,小棒线:年生产能力50万吨,生产规格φ15-60φ,大棒线:年生产能力80万吨,生产规格φ130-φ300,方钢#100--#300,小棒线有高精度的三辊减定机组KOCKS,大棒线有表面质量控制的火焰清理机。随着产品的不断开发,市场的激励竞争,轧钢技术对工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生产顺利,生产高精度和高品质的产品,工装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是前提,就对工装上线的质量如何控制主要作一些探讨。

一、工装装配质量控制的目的、原则。

做好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知道所为何事,如果我能连做事的目的都不知道,则无所为。做人我们要有原则,做事也一样要有原则,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没有原则,事则会偏离主题。

目的:

(1)、确保工装上线合格率达到100%。

(2)、异常工装情况的管理,保证生产的连续、正常进行。

(3)、促进员工的质量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原则:

工序标准明确,控制流程可靠。

操作方法合理,预防检查控制。

服务水平提高,应急响应及时。

总结分析完善,最终绩效说话。

二、质量控制的基本工作流程和要求

(一)工装上线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图1)

(二)工装上线质量控制工作要求

质量管理的总体基本工作要求

1、有完整准确的质量检验标准

2、有完善的质量分工职责

3、有准确清楚的质量检查记录

4、有合理的质量考核办法

5、有可靠的质量控制手段(工作程序)

具体工序流程的工作要求

针对上述各环节定期进行质量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拿出改进措施并实施进行检验:具体工序流程要求如下:(以轧钢工装准备主要工装(样板、车刀、轧辊、导卫、锯片、剪刃、)为例来浅析,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生产服务,生产出优质的轧钢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保障公司的利益(图2):

1、工装质量控制标准、样板、图纸、协议、要求的制定和完善(图3)

1.1、 根据工艺明确的各工装件(导卫、轧辊、刀片、锯片、剪刃)的工艺技术标准,明确技术协议要求,根据实际生产要求提出完善和改进要求。

1.2、 按工艺技术孔型要求制定相应的样板,明确样板管理制度和办法。

1.3、 明确加工件、制造件的加工制造要求或标准。

1.4、 对工艺方面的技术、协议、要求、制度等的不合理性提出建议和完善意见。

2、工装进厂、加工的验收(图4)

2.1、工装管理员负责轧辊、车刀、样板、导轮、剪刃、导卫按工艺加工图纸和技术附近进行验收,加工外形尺寸、公差、材质要求、热处理要求,记录测量数据,填写好记录,以便查校核实。

2.2、工装加工员负责加工工装加工并按孔型、工艺要求进行验收,并填写好《轧辊加工验收周专记录》。

2.3、锯片齿形修磨加工,按锯片原有齿型(三角齿、鼠牙齿)进行加工,加工结束填写好,对裂纹深、赛齿、光头等厂内无法加工的统计堆放好进行委外加工。

2.4、冷剪刀片进行委外加工,按技术协议要求进行验收。

2.5、其他工装件的加工,按工装件本身的加工修复要求(工艺、装配、操作等)进行加工和验收,

2.6、检验员对所有验收结果及时上报作业区,情节严重,作业区上报分厂,由相关分厂厂长做相应处理意见。

3、工装装配前的确认(图5)

3.1、机芯装配:装配员按装配要求对装配前的轧辊型号、轧制规格、孔型、要求进行验收,在《机架装配流转卡》上做好验收记录和台帐。

3.2、导卫装配:装配员按轧制规格,根据导卫工艺卡确认导卫总成、导轮、导板的型号、确认后进行装配。

3.3、冷剪刀片:根据生产规格确认装配刀片的型号,外形尺寸,填写好《剪刃装配周转卡》。

3.4、验收情况及时上报作业区,作业区做好相应的改变或更换对策,形成事故对策表;情况严重的,作业区上报分厂,由相关分厂厂长做相应处理意见。

4、工装装配后的确认(图6)

4.1、机芯装配:操作装配工对装配后机芯的紧固性,情况,工艺参数(辊缝、轴向)进行验收,按《机架装配流转卡》详细内容进行验收,填写。

4.2、导卫装配:操作装配工装配结束后对导卫的紧固性、导轮的间距(按导卫工艺卡)、、水路的畅通性进行验收,详情按《机架装配周转卡》进行验收。

4.3、冷剪刀片:冷剪装配在刀座上,对刀座与刀片的相对位置进行验收,保证刀片的间隙和重合度。

4.4、工装确认:工装管理员对所有装配结束后的工装进行再次检查确认。

5、工装上线前的检查(图7)

5.1、工装管理员或机架班组长根据生产计划,对装配好的工装进行(型号、规格、标识、状态、安全、卫生等)综合检查确认,并在装配流转卡上签字,下发工装上线通知,通知工装上线。

5.2、按《机架装配流转卡》的检查项目进行复查,确认后在《机架流转卡》上签字,做好记录。

6、使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图8)

6.1、规格、品种更换时,跟踪生产工装更换情况,了解更换后工装使用情况。

6.2、工装管理员对工装使用的过钢量、稳定性、操作性、性能进行跟踪了解。

6.3、正常使用、消耗、损坏的工装,工装管理员做好消耗记录台帐。

7、统计、分析、考核(图9)

7.1、统计:

7.1.1、工装管理员根据对工装使用情况的了解和跟踪,每周做好工装过钢吨位的数据统计工作,每月25日做好月度轧辊、导卫、刀片消耗统计。

7.1.2、工装管理员每3个月对工装使用的寿命进行统计,达到使用寿命及时更换,重点跟踪轧辊轴承。

7.1.3、各班组长对生产操作、技术违规造成严重事故,按分厂事故管理制度进行统计,每月25日上报作业区。

7.2、分析

7.2.1、对轧辊的过钢量和磨损状况进行分析,改进轧辊材质。

7.2.2、对轧辊的轧槽过钢量和车削情况配合工艺优化孔型,使轧辊磨损降低到最小。

7.2.3、针对冷剪剪刃的剪切质量跟踪分析,对剪刃的孔型进行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剪切效果。

7.2.3、结合工装的使用情况,分析孔型系统的合理性,配合工艺,配辊优化,增强共用减少更换,提高作业效率。。

7.2.4、对生产操作进行规范,结合实际配合优化工艺制度。

8、总结、完善、改进

8.1、工装管理员每周做好工装使用总结,从技术、操作、规范、制度、安全等方面进行。

8.2、作业长在月度总结中汇报工装制造、加工、装配质量及使用情况。

8.3、对影响生产、装配、操作、安全、质量的工装,工装管理员提出完善建议和改进措施或办法,难度较大的上报分厂。

8.4、作业区对提出合理改进的员工,按分厂考核奖励办法酌情奖励,重点合理化改进措施上报公司,按月度合理化建议申报。

8.5、每日对夜班和当班生产情况的了解和跟踪,每周班组组织工装使用总结会,每月结合分厂月度总结会,进行班组总结,完善工装,每季度作业区向分厂提出至少三条合理化建议,作为工装完善的最低要求。

三、日常工作安排和管理

1)、日

1.1、每天班前会结束,各班组对夜班工装使用情况进行了解,损坏的工装及时整改,保证工装的备用。

1.2、每日8:30前对备用工装进行检查,保证备件的完整性和完好性,机芯的

1.3、每日根据生产计划按工装装配计划进行装配

1.4、对白天换规格、换工装时,各班组对生产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生产动态。对新品调试,相关责任人必须全过程跟踪,直至过钢、连续正常生产后才能离开生产现场。

2)、周

2.1、每周一安排一周的工装要求、计划,从质量、作业、改进、现场等方面进行。

2.2、每周三班组开展工装分析讨论,针对现场、作业规范管理

2.3、每周六班组总结工作,各班组上交一份周周总结于作业区。

3)、月

3.1、每月至少一次班组技术交流,结合生产实际对工装提出合理化改进措施,形成季度合理化建议上交分厂。

3.2、工装管理员每月25前提交一份工装总结。

3.3、轧辊管理员每月25日前提交一份轧辊车削消耗统计与分厂统计室。

3.4.、按分厂统一格式从规范、落实、责任、协调、问题、培训、服务对工装进行总结,

四、重点工作安排

5.1、工装上线计划的协调

5.1.1、作业长负责工装计划的编制,并负责与生产调度或生产厂长的计划变更协调,装配组负责工装的装配。

5.1.2、作业长不在情况线有副作业长或工装管理员负责计划的协调。

5.1.3、协调计划变更以书面形式通知装配组,装配组无条件负责按时保质完成。

5.2、工装服务的保证

5.2.1、保证装配上线质量的合格率100%。

5.2.2、保证生产备用工装的完整性,备用及时到位。更换的工装及时下线重新更换准备,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

5.2.3、保证工装区域的文明卫生满足的要求,责任到人。

5.3、工装事故的分析本身处理和方法完善,对所有发生的工装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完善事故处理的对策。

3.4、工装的改进活动:要发展就的改变现状,多开展改进活动,全员动员。

五、总结、分析

1)及时专项总结(事故、问题)――对事故有整改措施,对问题有动态跟踪管理

2)班组内部总结:――各班组按工作性质和工作水平,阶段性总结,明确周、月总结管理要求,形成班组或个人建议。

3)团队交流总结――主要与生产、设备、工艺进行交流沟通,总结技术操作完善机制规程,改进生产工艺工装。

结论:优质的工装是生产轧制优秀产品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的竞争,对最终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对工装的上线质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规范到顶、落实到底、责任到人、协调到位、问题到根、培训到家、服务到心”的做事方针,坚持“进度精度保证生产,保养素养保全工装”的原则,按“事前、事中、事后”的做事原则,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问题处理对策,逐步完善改进工装,准备一流的工装并非达不到。

参考文献

[1] 煤炭工业出版社.《企业成本低减管理》.陶F甫.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8篇

一,筹备管理

a,前期规划

1,酒店前期运作计划书

2,酒店前期运营管理

3,前期工作备忘录

b,物品筹备

1,各部门、区域的物品筹备

2,采购物品规格价格明细单

3,各物品的供应商的敲定 酒水、香烟、调料、调味品、干货、蔬菜、肉类、海鲜、原材料

4,采购概况明细上报

5,部门硬件设备设施、办公用品、酒店管理软件、常耗物品、一次性物品、清洁用品、固定物品、餐具、部门布草、员工制服、印刷品、绿化、装饰品

c,开业筹备

1,试营业时各项筹备

2,开张时各项筹备

3,各部门开业筹备

4,酒店产品价格的前期议定

d,设备设施

1,设备设施的安装管理

2,设备设施的前期调试

3,设备设施责任制到位

e,装饰装修

1,酒店装修装潢工程

2,酒店内部装修装潢工程

3,各区域的效果图

f,部门配备

1,前期酒店大部门的配制

2,人力资源部、公关部、财务部、工程部、采购部、餐饮部、房务部、后勤部

3,部门前期协调工作计划

4,前期部门体制监督运行

二,人力资源

a,员工手册

1,酒店的员工手册

2,各部门规章制度

3,员工的岗位职责

4,岗位工作流程制定

b,员工培训

1,部门经理前期培训计划

2,餐饮部培训

3,房务部培训

4,后勤部门培训

c,员工招聘

1,按部门要求招聘

2,后勤员工招聘

d,绩效考核

1,初级员工的考核

2,培训后的员工考核

3,酒店试营业时的考核

4,阶段员工品行考核

5,前期人工成本预算与控制

6,员工岗位工资的拟定

7,酒店各部门奖惩制度

三,工程管理

a,弱电管理

1,各区域的弱电管理

2,部门电源开关节能管理

3,消防区域管理

4,水、电、气的相关管理

b,工程改造

1,前期、二期的改造工程

2,具体项目的落实、跟踪

c,设备管理

1,酒店各部门大型设备管理

2,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

四,餐饮管理

a,餐厅管理

1,部门配制

2,部门协调配合工作

3,餐厅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部门制度的制定

4,岗位时间表的制定

5,接待方面管理,电话预定、上门散客、宴会、婚宴、生日宴、乔迁宴

6,服务质量的控制与提升

7,服务技巧的实施与推广

8,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

9,物耗的成本控制

10,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11,其他服务的制定

12,反馈系统的建立

b,厨房管理

1,菜单的制定

2,产品的定价

3,厨房出品质量、样式、菜式

4,菜品培训、资源共享

5,厨房部门制度、岗位工作流程

6,物耗、原材料、物品环节成本控制

c,部门协调

1,与酒店其他部门所有协调配合工作

2,部门协调备忘录

3,部门协调原则

d,员工岗位培训

1,餐厅部员工培训工作

包括:领班、迎宾员、服务员、传菜员、收银员、酒水员、营业员

2,针对岗位性质进行岗位培训,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酒店环境、文化、人事结构

3,先由酒店统一培训,再进行区域培训

4,培训后进行前期考核

5,建立考核制度

五,房务管理

a,接待

b,客房

c,洗衣房

d,商务中心

e,总机

f,大堂

六,财务管理

a, 收银

1, 收银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2,收银员与财务的协调配合工作和原则

b,招投标

b, 物品采购

1, 各部门的物品采购明细清单

2,价格的审核与相关控制

c, 成本管理

1, 酒店前期运作成本预算、控制、管理

2,

d, 仓库管理

1, 库房的物品日常管理

2, 进、出库的相关管理

3, 领料相关操作程序

4, 仓库管理员的岗位职责

5,月存、日进、检验的相关管理

七,日常管理

a,总经理

b,部门经理

c,后勤经理

八,酒店品牌

a,发展趋势

b,知名度

c,酒店文化塑造与提升

九,营销管理

a,市场调研

1,产业环境:

a,商业繁盛情况

b,商业化的趋势与潜力

c,地方政府优惠与扶持政策

d,当地消防治安、文化、工商、防疫等情况

2,社会环境

a,当地风俗习惯

b,历史文化

c,饮食文化

3,当地同行同档次酒店的消费、环境、概况、模式等信息调研

b,营销战略

1,前期营业策划

2,酒店产品定价

3,部门营销计划书

4,酒店营销部前期、试营业、开业、营业季度、营业年度的计划书和策划书

及相关战略

e, 营销管理

1, 营销市场分配

2, 营销部人员的配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

3,

d,营销趋势

f, 促销方案

1, 根据当地和酒店有利条件进行有针对行促销

2, 前期的营销可分为

a,广告营销(传媒、室外、报刊杂志、网络等)

b,让利营销

c,套式营销

十,美食世界

a,菜谱

b,风味小吃

c,地方特色

d,酒店特色

e,出品构成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天然气站场;设备管理;安全管理

一、设备管理方面

天然气站场的设备主要有分离器、过滤器、调压器、计量器、阀门(包括:球阀、旋塞阀、闸阀等)、汇气管、管线(主要有正常外输管线、放空管线、排污管线等)、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其它的如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等)、温度表、压力表等。天然气站场的专业性、高危性、特殊性要求天然气站场配备性能可靠、安全稳定性高的设备设施。

从常规性来讲,站场的设备和管线必须定期进行防锈防腐处理、按规定进行着色标识并标注气流走向;场站内的设备设施必须按规定建立台账并挂牌;安全阀、压力表、避雷针应定期到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校验;对管网上的主要阀门应明确标明其开启和关闭状况;对压力容器(如球罐),要完善各种技术档案,认真开展定期检验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排除,不能让问题设备投入运行。

从制度性来讲,完善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开展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就必须制定和落实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燃气企业设备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设备的日常管理制度。涵盖以上所有分类设备的管理制度,包含设备的选型、购买、使用、维护维修、调拨、报废等整个流程运行和控制。是设备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具有工作量大、重复性强、所涉及规定和规程多的特点。

2)设备信息资料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资料是设备制造、使用、管理、维修的重要依据,对设备操作使用水平、维修工作质量、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的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明确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做好资料来源的组织工作、归集记录工作、资料加工分析工作、归档审定工作以及资料使用过程的管理工作。

3)设备的大中修及技术改造制度。设备的年终检修、大中修是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耐用性,保持或恢复其精度和性能的重要手段,工作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连续作业时间长的特点。设备工程技术改造是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设备能耗,合理配置设备资源结构,调整生产工艺环节,扩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完善其制度使得设备大中修、技术改造有据可依,操作更加规范化,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4)实施设备管理考核制度。引入设备管理考核指标或制定系统化、规范化设备管理考核制度,对设备管理主要负责人、设备管理员、安全管理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设备管理考核。燃气企业设备管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般分为:设备技术素质指标,设备的技术状况指标。设备的经济费用指标,设备维护修理指标,设备能源消耗指标,设备利用指标等。按站场的特点、实际或侧重点制定其设备管理的具体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在实施设备管理考核时,应注意:不同的设备系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体系;考核的倾向性应反映设备管理的侧重点;考核应与奖惩机制挂钩,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进一步推进设备管理。

二、安全管理方面

站场的安全危险因素从来源上分为内在危险因素和外来危险因素。内在危险因素指由于天然气站场本身的原因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主要有:设备设施的缺陷(设备强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控制器缺陷等);设备失效(压力容器失效,法兰螺栓失效,电气控制失效等);电危害;噪声危害;站场易燃易爆性。

外来危险因素指由于外部的原因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人员行为错误(指挥失误,误操作,从事禁忌作业,处理不当,监护失效);外来冲击(起重吊装,外来车辆,电塔倒塌,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运动物体危害);明火;电化学侵蚀,酸雨腐蚀。总之,人、物与环境是造成事故的原因,而其中人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唯一的一个主动因素,另两个因素也是其主动行为的受体,换言之,后两个因素引发的事故也一定是人为的后果。下面从安全管理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加强人对安全的思想认识。城市燃气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工作,人既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入手点,又是安全管理的目的。管理者及从业者应保持应有的警惕,对待安全工作,就像对待达摩克利斯之剑,开展工作时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危机感、责任心,通过加强安全思想认识,倡导安全管理及作业行为,实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目标。加强安全意识至关重要。这不仅表现为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表现为作业时不放松警惕、不麻痹大意、不存侥幸心理,以及一丝不苟地执行操作规程。燃气从业人员应时刻牢记,伤亡事故就在自己身边,稍有疏忽大意,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有可能付出血的代价。因此,认真对待安全问题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人”在场站生产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作业,避免各种人为管理的失误;场站内汇聚了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涉及材料,机械,电子仪表,计算机等各领域,要求人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切实提高场站运行管理人员的作业能力,分析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使“人”成为天然气场站安全保障体系稳定的核心因素。

2)员工培训工作制度化。有些燃气事故是由于燃气从业人员处理不当造成的,应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完整的员工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订不同的培训程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业务技能。除常规性的安全教育之外,特别要抓好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发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实行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燃气管道的日常巡检。复杂环境下的活动带有不可预见性并会对设施的安全构成威胁,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日常巡检。通过巡检,及时发现可能对高压管道造成破坏的施工作业活动,及时进行交涉并制止违规活动,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施工过程中遗留的以及巡检过程发现的问题,加强协调,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尽快做好各项隐患消除工作。

4)重视生产数据管理。加强生产数据管理,有助于今后比对查询、分析设备故障原因、预测存在风险,为建立管道和站场安全评价系统提供数据库。基础数据包括:设备档案台账、管道施工记录、沿线地形地貌、流量和压力等生产运行参数、管道设施的巡检纪录等资料。

5)加强工艺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标准化维护保养程序,逐步建立天然气管道、工艺设备的完整性管理体系。定期对站场设备设施及高压管道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对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前瞻性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三、结束语

管理员工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网络安全 数据安全 网络病毒防护

一、网络安全

现代经济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保证网络安全,也就是保证网络硬件软件和数据在除自然、人为因素破坏之外受到应有的保护,,保证其不被破坏、恶意泄露等,保密、完整和可用时网络安全的三大指标。现如今,垃圾信息,的大量产生严重减缓网络速度,影响这个系统的运行。连续的操作能力对于一个网络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证一个完整的程序完整的运行,不仅是服务器还是数据终端都要产生必须的可持续服务的。再者,网络的安全也受场地环境、电源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技术上的不足,其实是影响网络安全最主要的因素,其次还有配置不高、人为错误和政策错误等都有可能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网络的安全就是要达到网络不被恶意修改、恶意泄露个人用户信息。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网络的安全都要能够有效的防治攻击,这其中就包括保护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有效制止网络病毒对于网络的侵犯。

二、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虽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使用内网企图阻断互联网对于企业网络安全的威胁,但是这样在一些方面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使企业陷入尴尬境地。企业对于网络的监管以及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1.企业网络数据库安全防护

作为储存信息的重要场所-数据库,担负着管理整理和保护这一系列责任重大的任务。新生事物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并存的,数据库的产生与数据库安全问题也是并存的,并且随着数据库技术不断发展问题不断加深。 当前,邮箱用户密码泄露等各种泄密门的频繁发生,已经为企业网络数据库安全敲响警钟。对于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于特殊的访问模式对象,数据库应该允许用户在莎草操作的对象上特殊动作模式。简单而言,就是数据库应该允许一些特殊对象层上的访问和使用数据库机制。比如说在对一个数据库进行访问的时候,部分用户仅仅只能操作INSERT、SELECT的语句程序,像DELETE这样的语句在这里将不被允许使用。对于用户也可以分门别类的进行安全管理策略。对于普通用户,管理员应该在涉及所有用户的权限管理方面加强考虑改善,要么就是用角色来管理控制用户可用权限,要么就只允许少部分用户使用数据库,明确用户权限,不适用角色。一般来说,对于用户身份的确认,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户自行设置密码,同这样的方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一个数据库有大量的用户使用的时候,管理员应该将用户分成若干用户组来管理,并且创建各个用户组的角色。管理员给予一个角色所应有的权限,这样也就把这些权限赋予了这些用户。这使得管理更加条理明晰化。当然也有特殊例外情况,对于一些特殊权限,管理员必须明确权限到每一个用户层面上。对于一个大的数据库,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管理员也分成几个类型的,根据管理权限把管理员分割成几个管理角色。对于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员应该具备管理操作系统的权限,这样做是便于创建和删除一些文件,保护数据库环境良好。而一般的数据库用户不能拥有操作系统的权限,这便于保证数据库必要的安全和其他用户信息的保密性能。

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加密。目前大型数据库平台一般都是Windows NT/2000等,其对应的安全等级基本都在C1\C2级别。虽然这些数据库在网络安全方面增加不少措施,但是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本身的防护措施仍然不足。网上黑客往往绕开这些防护措施直接通过对操作系统的工具的运行篡改数据库文件内部的内容。针对这一漏洞,一般采取的是B2级别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增加对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的加密处理,达到阻塞这一黑客攻击行为。算法在适应数据库系统特点的前提下,对于加密和解密的速度要达到一定程度,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库加密核心。把计算机硬盘的数据进行备份和回复,就会有效的防止因为数据库的损坏或泄漏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磁带备份、硬盘备份和网络备份三种方式来进行数据的备份。保存这些备份资料的物质要存储在异地,并且保存介质要防火、防潮、防水和防磁。并且还要定期清洁备份设备,安装报警设备,隔期检查。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制定完备的数据备份策略,一般情况下,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这三种备份策略结合使用。

2.企业网络病毒的防范

网络的运行使得各种网络病毒滋生,企业在加强用户遵守和加强安全操作控制措施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强安全操作,灵活运用硬件和软件病毒工具,利用网络优势,把病毒纳入到网络安全体系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使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会在企业网络中传播。在思想和制度方面,应该加强员工制度管理,打击盗版,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在技术方面,采取采取纵深防御方法,运用多种阻塞渠道和安全机制对病毒进行防范。对于病毒的防范最根本的是操作系统的安全,开发并完善高性能安全的操作系统,全面升级操作系统,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能有效提高对网络病毒入侵的防范。还可以通过软件过滤对病毒予以识别,隔离病毒,对于已经存在在系统内部的病毒,一般而言会采用系统参数分析之后,识别系统的不正常和恶意改变。在数据库后台建立一个严密的病毒监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病毒入侵的防止工作力度和效率。对于一些需要下载的、有附件的的文件,系统可以对其进行实时扫描,存在异常则隔离处理,及时更新病毒库,集中处理病毒,便于管理。在网络出口处进行访问控制,可以在出口处安装防火器或者路由器,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网络中感染网络病毒。只有建立一个有层次的、立体的、系统的防反病毒体系,才能有效地制止病毒在网络内的蔓延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雪,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措施[D],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1

[2]何毅,企业网络安全的防护,如何能经济有效,2011.4

[3]李燕子,构建企业网络安全方案[J],企业网络安全,2009.9

[4]佚名,企业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J],时代论坛,2006.2

上一篇: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员工制度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