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9:44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二、在教育方向上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建国后,他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遗憾的是,在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80年代初期,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党中央了关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教育与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1998年,同志代表党中央再次发出科教兴国新的动员令,1999年6月,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进入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共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发展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又有创新和发展。在教育办学方向、教育原则、教育目的及对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方面,党的几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0-01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更替周期不断加速,在此环境下,要解决如何让未来的劳动者在工作的不断转换之中游刃有余?如何使个人在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动时,不因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迅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就业与生活质量?学校如何将为从事现有工作做准备的能力与培养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两种目标协调起来?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可广泛迁移的,对受教育者终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跨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仅着眼于现在,更为将来的职业活动及可能带来的各种变化做准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高职院校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与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都需要手脑并用的劳动者。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这种理论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应知、应会的能力。培养这方面的品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明确的指出:“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所以,要使高职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关键。

现实生活中,太多专才后继发展的尴尬局面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培养高职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能够迁移的能力,才是对人才的一生负责。而如今面向高职的无数招聘广告上,用人单位提得最多的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处事能力、具有团队意识、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等,可以看出,如果说学历与专业是高职生找工作的敲门砖的话,那么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就是高职生获取工作的“独门兵器”。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如今,我国经济与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职生,他们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容易留得住,下得了基层,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就业难度增大,高职院校要弥补自己学生在理论上的相对薄弱,主要从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这种能力不仅是专业的技术能力,更是会学习、会生存、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高职院校加强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本校学生拥有好的就业率,也就拥有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自然彰显了学校的实力,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规模扩大了,更要将质量最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同等重视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可见,教育的作用不仅要针对认知,更要针对做事。职业教育也是如此,高职教育培养的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而是通过教育成就一个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高素质的,会生存、会发展的“社会人”。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现了教育的必然要求。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更换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使是同一个职业,其要求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工作者,仅拥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尽快的适应工作,出色的完成工作,必须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要让劳动者在职业的变化中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在工作有了新要求时能轻松应对,这就必然要求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其次,由于科技的发展,过去由专人拧螺丝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许多的体力劳动甚至一些脑力劳动,都由一些机器代劳,如何提升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认识新的事物,就成了新一代劳动者不得不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第三,现今的企业或是单位中,很少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只的组织精良的团队才是无懈可击的。集体中的成员,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优缺;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嫉妒;如何去包容别人的缺点,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做好自己的工作,展现团队的魅力,这需要工作者拥有与人合作的精神,更要有与人交流的艺术,这些都需要职业人拥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结合国外经验,可以预见,职业核心能力将会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招揽人才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平台,为学生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的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给经济的发展一股强大的推力;给社会的进步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119.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3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明委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定乐昌市教育系统2021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把“育新人”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内容

(一)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计划,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部门:基教股;完成时限:2021年2月)

(二)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全市中小学校深入拓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主题活动。(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相关实景图片、说明报告等材料由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2.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培养树立新时代青少年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各校采取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的未成年人德育典型,推荐评选乐昌市“新时代好少年”。(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6月、2021年12月)

3.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进校园等活动。(责任部门:市教师发展中心、体卫艺股、基教股、市青少宫、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每个活动1张,共4张。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收集“一有三声五进”工程开展情况的有关材料;体卫艺股负责汇总整理戏曲、书法、传统体育有关材料;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经典诵读有关材料。完成时限:2021年6月)

4.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帮助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3月)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进教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加大校本读本的研发力度,注重校本读本的使用,提高校本读本的循环、普及使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渗透,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二是进课堂,融入教育主渠道。结合德育课程要求,按照每两周至少1课时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形成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教育课系列,同时在主题班会、队会、团会、思想品德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规范守则教育,运用升国旗仪式、成人礼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新做好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营造,形式多样地在广大的未成年人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熟背、入脑入心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演讲、黑板报、手抄报、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责任部门:基教股、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6.积极开展仪式教育。加强各类仪式教育内涵研究,充分发挥开学、入队、入团、毕业、成人礼等仪式教育的激励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成长各个阶段,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寓意深刻的仪式活动,实施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成长教育”。(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仪式情况说明报告、各仪式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五四、六一等时间节点)

7.上好思政课、团队日主题活动课。2021年全市各中小学100% 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经验做法的总结、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责任部门:人事股、审监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进展和成效情况由人事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9.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制定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要求的工作安排的方案,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构建学校“控辍保学”机制。(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汇总提交本辖区学校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0.丰富素质教育内容。以增强体育育人功能为宗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开齐学校体育课,普及校园足球,提升大课间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育美立人”理念为指引,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构建“大美育”格局,推进美育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责任部门: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体卫艺股分别提交全市中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1.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全市各中小学校100%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和劳动实践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劳动最光荣”“最美劳动瞬间”“我是光荣的劳动者”职业体验、争当“新时代劳动小能手”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按安排和劳动实践的情况、各学校提供不同场景的劳动实景图片交基教股汇总。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2.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各中小学校要建立预防机制,积极开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开展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承诺书签名活动等多途径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认真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责任部门: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市教师发展中心提交全市中小学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3.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市各中小学建立文明校园创建常态机制,实施文明校园动态管理,每年复评一次,各级文明校园每年考评得分不低于85分,并制定摘牌机制。目前,全市共44所中小学,已被评为乐昌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共41所,覆盖率93.2%;其中,被评为韶关市级“文明校园”26所,覆盖率59.1%。到2021年年底,全市实现县市级文明校园100%创建成功,着力打造一所文明校园示范校,使文明校园创建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情况说明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4.建立健全全市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加强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讲文明、讲卫生、防疾病的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责任部门:基教股、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加强安全管理和生命教育的情况是否发生安全、人身伤害等责任事故的材料;体卫艺股提交加强健康教育及是否发生卫生责任事故等有关材料;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5.持续加强家校联系,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有计划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的情况。(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家委会的说明情况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6.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好用好心理健康辅导室,提高专兼职特别是兼职心理教育教师业务水平,积极开展“阳光成长”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考评体系,列入“平安校园”考核内容。(责任部门:基教股、欧春红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名师工作室提交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7.协助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中小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指校园围墙或围栏外延直线距离 200米以内),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性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无歌厅、舞厅、卡拉 OK 厅、游艺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无非法行医或以人流、性病治疗业务为主的诊所、广告牌,无成人用品店;校园周边取缔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无“三无食品”,无恐怖、迷信、低俗、色情玩具(文具、饰品)和出版物销售。(责任部门:基教股、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8.开展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积极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亲情帮扶、学业帮教等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坚定坚强坚韧、自信自立自强,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生活、成长成才。(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开展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9.校外教育活动导向正确、规范有序。加强校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及活动规范化管理。(责任部门:职成股。工作要求:职成股提交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及活动管理的情况,包含是否背离主流价值的现象。)

20.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做到“四有”:即有管理制度、有活动项目、有经费保障、有专兼职辅导老师队伍。(责任部门:体卫艺股。工作要求:体卫艺股提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情况汇报以及“四有”情况说明报告)

21.全面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课时计划,做到教学计划、师资、课时、教材四落实,实现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全覆盖;大力营造良好的禁毒教育氛围,抓好禁毒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创建工作。(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三、材料报送要求

(一)完成时限是“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的工作,请于2021年7月30日之前和2021年10月30日之前把相关图文材料汇总上报。完成时限具体到某个月的,请于当月30日之前汇总上报(如:完成时限:2021年3月,即在2021年3月30日之前报送相关图文材料)。

(二)说明报告的撰写行文要简洁扼要,主要从工作部署,工作措施或办法以及工作成效三方面进行阐述,所有说明报告控制在800字以内,不要空话套话,做到简洁、明白、实在,要求把相关数据(如活动场次、参与人数、取得的成效数据等)写清楚,说明报告经校长签字后扫描到发送到邮箱。

(三)实景图片要求提供现场图片,实景图片拍摄要求横屏拍摄、清晰简洁、构图美观、主题突显,能充分反映活动现场、工作内容;现场图片内周边环境干净整洁、不得有不文明现象出现。未要求提供几张图片的工作,每类提供2—3张图片即可。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4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职;思政教育

1“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界定分析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相互关联的诸要素组成,即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全员是指主体要素的范围,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主体是指全体社会人员都具有育人的责任;而狭义的主体则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本研究所指的全员育人主要是从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出发,所有人员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育人作用。全过程强调育人过程的时间属性,以学生成长的发展过程为时间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第二课堂活动载体,从空间维度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而言,“三全育人”理念就是从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出发,力图构建在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衔接和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格局。

2增强中职学生家国情怀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完全普及,各类社会思想在中等职业学校聚焦,对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香港持续发生暴力违法事件背后呈现出的教育最大问题是通识教育中对国民教育、国家认同做的不够,特别中国历史方面的教育比较淡一些,所以造成国家意识薄弱。那么在这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是我们开展“三全”育人的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开展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应该来说也越来越丰富,其主要目标是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更容易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挖掘出家国情怀教育切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政治制度内容时,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更需要补充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相应历史知识的补充、分析,有理有据,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观点,这才能真正强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再比如讲到哲学与人生“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内容时,在着重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辩证关系时,可以引导我们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梦想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的梦想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引导中职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讲到“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时,注意强调其重要意义,它是我们社会意识心态的本质体现,也就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我们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我们价值导向只能是一个,也就是意识形态一元化。在当代中国,作为价值导向的只能是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引导青年学生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在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既要强化教育引导,更要强调实践养成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注重转化为同学们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思政教研组可以联合学校学生部门、团委在第二课堂中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建立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保护环境、关爱互助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社会热情,引领社会风气,把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撒进同学们的心田。同时结合重要节庆假日,通过举办庆祝建国周年庆、建党文艺汇演、网络祭奠英烈、经典诵读比赛、读书征文比赛以及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课程等活动,把核心价值观在各种活动中响亮地唱出来、写出来、说出来,成为校园文化最强音,在同学们心中形成强烈地情感共鸣。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才有生命力。要把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丰富立体,成为同学们乐于遵守的生活习惯。比如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可以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贯彻到校纪校规中,告诉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重要性,了解纪律和法律的关系,明确违反纪律和法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对于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除了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以外,还需要参加学生部门组织的“违纪培训班”进行教育,并告知家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建议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准则设法融入到校纪校规、班级公约中,引导同学们规范言行举止,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4培养中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识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对于职业教育者来讲,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来,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学校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价值的手段。因此,学校可以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实践,统筹设置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比如思政教学中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播放“大国工匠”视频等在中职学生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意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我们设立了“劳动实践课堂”,实行了劳动实践周制度,即一个班级一周轮流,轮到的班级在这一周内下午停课进行专门劳动实践。在校内设定多个劳动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将值周班级同学分组实施,每组挑选一名主管负责包干劳动,学生既参加了劳动实践,又培养他们的责任、服从、团结协作意识。值周结束后,我们会在第二周的早督导大会上进行表彰劳动值周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校范围内积极营造热爱劳动的舆论和行为氛围,切实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在认知、跟岗和顶岗专业教学实践期间,思政教师会同专业教师一起下企业实践,鼓励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促进自身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帮助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打下良好基础。

5结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是顺应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有效提升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保红.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学,2020(4).

[2]杨莹.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思想教育教学探究.青少年日记,2019(12).

[3]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9).

作者:刘芳 单位:福建建筑学校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5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注重于“知”的层次,而是要实现“知行合一”,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能否吻合则是考量职业教育的重要尺度之一。这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深度思考及对策研究,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选修课——《aming To Do》,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Learning to do》一书,源于1996年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生存(learning to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四个教育支柱,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具体实施。《Learningto do》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终身学习,是学习者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全面地塑造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习者的生活和工作进步做准备,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谐、统一。其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劳动,崇尚真理和智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使命,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培养造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Learning to do》的价值观教育,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它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理念形成固化而稳定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取向。它对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打下深深的烙印。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从历年学生就业反馈中的信息发现,如果将人才的素质分为性格、态度、技能、知识四个层次,那么相比于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日益注重员工的性格、态度等人格层面的东西,如自尊自立、诚实正直、爱岗敬业、责任心、上进心等,而这些素质恰恰不是通过职业技能培养的。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既有效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智力与情感、审美意识、责任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做事融合价值的评估,让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最终将能够在个人幸福和工作满意之间进行协调,以实现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完整与和谐。课程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核心价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价值模块为教学单元为教师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新范式。修课的宗旨在于开发人的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核心价值和有助于共同工作的重要价值,其定位是使学习者掌握人的全面发展在职业岗位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教会他们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学会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判断。通过实际行动,来内化并外显这些价值,为学习者今后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中学会做事、工作进步做准备。

二、教学实践与探索

《工作的意义》模块是《Learning to do》35个模块之一,其价值观是对劳动的尊重。围绕尊重劳动这一核心价值观衍生出来一系列“尊重”的价值理念,即尊重劳动及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也就是学会尊重和欣赏所有形式的工作,并且认识到各种形式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互动交流、情感体验式。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规律,将《Learningto do》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四个层面:即认知、情感、理解、行动。

1.认知层面—事物知晓。首先通过尊重劳动、辛勤工作、工作成就了人生辉煌的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而知晓社会各类劳动,它不仅局限于普通工人、农民(工)的劳动,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劳动,而是包含着更广泛的各种深层次的劳动。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们知晓:劳动与创造是紧密相连的。一粒种子,经过农民的劳动,就会变成成千上万颗粮食;一块钢铁,经过工人的劳动,就会变成精美的部件;一些普通的原材料,经过发明者和生产者的劳动,就会变成彩电、空调、手机、电脑……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创造也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劳动要付出辛苦,创造要承担风险,这也是劳动与创造的价值和光荣所在。

美国某一大企业,电力设备发生了故障,老板公开招聘能人。一个工程师应招,他只动了一根电线,100万美元就到了手。这时老板有点后悔:“我一天的利润只有几千万美元,你手指头只动了一下,就来了大钱。”这位工程师微笑着说:“动一下电线只值1美元,而知道在哪里动,却值99.9999万美元。”通过介绍,进一步让学生们知晓工程师的成功是长期刻苦钻研、经验积累和反复试验的结果。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学习和未来工作成就的关系。

此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2.情感层面—价值认同。此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感情层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并进一步形成价值观的认同。

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的打工或其他社会活动,讲述曾留下的记忆感受。观察父母的日夜操劳,重点强化学生经历的体验和深刻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更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准消费者,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消费支出,在每次购买自己的消费品时所花费的都是父母的心血。从而强化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归纳引导,从情感层面强化学生们认知:当今时代,劳动的内涵日趋丰富,劳动的形式日趋多样。

知识是劳动的结晶,创造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无尚光荣的。

3.概念层面—理性理解。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从理性高度理解:“当我们把工作看作不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内在资源和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工作就对个人具有了意义;富有意义的工作,应该是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特别是劳动中付出的四种精力—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工作所利用的精力种类越多,工作的意义就越丰富;富有意义的工作所带来的回报通常是内在的多于外在的,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工作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富有意义的工作甚至可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富有意义的工作中,人创造了工作,作为回报工作也创造了工作者自身,我们必须感谢工作对我们所做出的贡献;富有意义的工作不仅仅能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4.活动层面—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将理解和认同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行为,具体做法让学生制定自己认可的劳动行为公约,该公约强调关注以下的内容:

“我是否关注了工作本身?

我能通过工作全面表现自我吗?

我是否投身于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了?

我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技能做好我的工作?”

教师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工作,来实践行为公约,并于工作实践后提交一份认为最能体现工作意义的感想。此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价值观的行为体验,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三、教育效果检索

1.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工作促进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无论何种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地去做,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取得好成绩。任何一位成功的人士都是源于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工作不仅仅能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进步。

2.敬重每一位劳动者。“尊重劳动,敬重每一位劳动者,是他们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是他们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明天。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被社会所尊重,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应获得被尊重的权利”。没有农民,我们每天吃什么?,没有工人,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从哪来?没有清洁工,我们身边的环境将是怎样的糟糕呢?是他们的牺牲换来我们的幸福!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凭自己的劳动生活是很光荣的”。

3.劳动光荣,工作伟大。“工作并不单单是挣钱的问题,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工作,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劳动,民族的强大与尊严离不开劳动,人类的健康与长寿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不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理由看不起任何一位劳动者”。“以前总是觉得环卫工人特别的脏,每次看见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躲开。此课让我对劳动有了新的审视,我对他们起了深深地敬意,他们是最好最棒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证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

四、结论

5年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21世纪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既充满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尤其是当这些挑战是来自传统的思维和习惯的时候,我们自身的变革就更加重要。常言,要带动一个真正的变革,必须首先变革人自身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

第二,职业教育在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关系到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的关键。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从学校教育的层面告诉我们,思政课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因此要执行好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以思政课和德育课这个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中职教育正以全方位覆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逐渐成为教育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作为一所集升学和就业两条线并重的综合性高中,我校始终坚持基层党建引领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学校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水平校园建设为契机,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创新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了“党建思政融合引领促教育,四好教书育人争时代先锋”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让讲信仰的人有信仰,让讲理论的人有自信,让思政工作者有情怀”,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正是基于这个深刻认识,我校始终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摈弃党建与思政课教学“两张皮”的错误做法,在支部党建工作中融入思政课,建设高素质学校基层党建干部师资队伍。2019年8月,学校派出3名教师到遵义参加 “遵义会议精神与新时代德育工作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红色遵义学习我党不屈的奋斗精神。11月,学校派出7人到井冈山参加中职学校思政课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德师风建设、先锋模范展示、教师业务比拼、核心价值观进教室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是我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有益探索,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

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们更需要探讨。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德有政治之德、思想之德、行为之德,在政治上就应该爱党、爱国、爱民、爱家,思想上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上要有好的修养,有好的言行等。所以德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日常师德教育、德育等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发扬“求知精神”、“工匠精神”、“实干精神”。

始终坚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校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演讲、朗诵、征文等多种活动,加强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认同;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加强德育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其一,通过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安排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育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情感。其二,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精神品格,让学生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培养责任意识、公民素养、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制定职业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党建融入细无声,引领弘扬工匠精神

党的建设要从细微处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校始终坚持思政与德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以支部党建引领思政课和德育课,提升思政课和德育课的针对性、创新性的实践办学思路,认真思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教师来说,要培养合格的“工匠”,首先自己要是“工匠”。为了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坚力量,我校党支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教师群体间开展“坚守初心立德树人,扎根职教倾心耕耘”活动,以国家、省、市、县、校级培训和竞赛等各级各类培训和竞赛为契机,严格标准要求,优先推选党员教师参加培训和竞赛,不断提升党员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匠”,学校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体悟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诸如在学生间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组织“牢记使命心向党,唱响青春中国梦”校园歌手大赛,组织“学习新思想争做接班人”的主题比赛、“点赞家乡、诵读国文经典”“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开学第一课、“爱国情强国志 报国行”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德以立人的品质认知;让德育关怀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培养精业求精,精雕细琢、敬业爱业和吃苦耐劳的大国工匠。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7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供给侧改革;三个维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4-0041-0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呈现出“三期叠加”的特征,即师资队伍、办学经费和相关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等办学资源保障不足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调整阵痛期和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2015年11月,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风险,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该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社会其他领域,职业教育作为担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现代学徒制作为近几年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也明确一批涵盖职业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165家首批试点单位先行先试,但成效并不显著。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主要是在刺激需求,所以更需要转变观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当下主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

一、宏观上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人本与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供给侧改革的源动力。

1.以人为本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人的活动,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而不能仅被作为教育对象或客体来看待。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为人的个体差异和社会、产业需求等不同,以人为本的属性应作为其出发点。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或学徒的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穿于现代学徒制理论探究和实践摸索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有利于人的发展应作为评判其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

2.创新驱动

创新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钥匙、是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在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阶段,其发展应从“资源驱动”转为“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需要创新。一是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学徒制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如专业的选择、师傅的地位、纯朴的民风和学徒的职业预期等。二是创新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西方发达国家都把现代学徒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无论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等级制”,还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我国的行业企业要有德国企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借鉴英国政府经验,积极主动推进现代学徒制,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划分学徒等级,推进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的互通;要学习澳大利亚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标准体系和绩效拨款制度;要学习美国职业教育的每一步改进都是法律先行、制度先行等等。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要在内涵上下功夫。三是创新要抓住重点。创新要善于抓住重点,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目前的境况,主要应在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讲,如在方法上,国家层面成立现代学徒制培训指导中心,关注现代学徒制推进的人的元素、物的元素,遵循路径依赖规律,顶层设计与碎片化改革并举,学徒制改革的本土化、区域化与多样化发展,在环境上主要关注制度环境和各种氛围的营造等[1]。

(二)质量和效益

从经济角度,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是目标和要求。但从教育角度,更应强调效益。效率与效益是有区别的,效率更多是侧重于数量和速度上的要求和进步,但效益不仅强调数量,更多地还关注投入与产出比、文化上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等综合因素。

1.做好四则运算

国家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初衷很明确,即通过现代学徒制改革,提高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学徒)的内涵质量、经济社会和办学效益。如何在供给侧做好围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关键在于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其一,在国家和地方法规和政策、师资(师傅)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内涵建设等方面做“加法”。其二,充分分析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内外部条件,在专业选择、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域、行业等方面要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明确:现代学徒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专业、职业学校、行业和区域,必要时做“减法”,不能“一哄而上”。就目前情势,在专业上坚持做精做专做优做强,在项目选择上突出核心项目,推动优势聚集。其三,要通过试点,总结现代学徒制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经验,找出病灶、精准施策;要善于发现典型人物、事例,总结提升、宣传推广,发挥“倍增”和示范效应,即实现“乘法”效应。其四,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创新理念和具体做法,坚决去除阻碍现代学徒制推进的要素和方面,特e是一些陈腐的观念、过时的制度和一些僵化的做法。

2.科学考核评价

做好一件事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制度、规范的程序、务实的实施和科学的考核评价,特别是在考核评价层面,要发挥好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要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具体来讲,学校应对试点专业实施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强化改革过程中的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系数的评估和考核[2];行业企业需要在标准、信息、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具体规章的衔接等方面给予对接;政府更要在法规政策保障、社会氛围营造、经费支持,特别是办学自的释放等方面精准发力。

(三)结构与要素

结构与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抓手,其完整性及变动是事物发展重要诱因,相对于结构来说,要素更微观、具体。

1.结构优化

唯物辩证法有质变和量变规律,其中,量变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减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数量的增减是显性,是可量化的,是要付出一定成本,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而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素的搭配和安排,组成部分或要素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供给侧改革有一个核心观点:推动全要素改革。现代学徒制要得以有效推进,从宏观上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中观上要对接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在微观上要关注现代学徒制推进的外在环境和制度要素,以及内在的人、财、物要素。正如姜大源所云,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有“跨界”的思维,现代学徒制被誉为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有效形式,当下主要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标准和管理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即扩大主体结构的内涵与外延,把具备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条件的企业纳入体系,赋予“教育企业”资格,实现双主体推进;在标准结构方面,构建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以实现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与用人的劳动就业制度的整合与融通;在管理评判结构方面,建立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管理评判机构,以确保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投入、监控等诸方面的统整与协调,引入第三方评价,切实实现“管、办、评”分离。

2.要素改革

供给侧改革强调全要素改革。现代学徒制主要要在主体要素、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支撑要素方面进行全要素调整和改革。其一,关于主体要素的调整和改革。现代学徒制的参与主体涉及到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学徒)等关键要素。政府要在权力边界的谦抑性和各种保障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职业学校要在提升自身内涵、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行业企业要在提供标准的有效性、信息的及时性和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的主动性等方面重点施力;教师(师傅)要在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提升和相互协同上加强;学生(学徒)要在摈弃错误观念、角色认同、行为服从和吃苦耐劳上努力。其二,关于外部环境要素的调整和改革。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土壤,包括匹配的经济、文化、制度等外部环境。职业教育必须顺应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现代学徒制专业的选取、试点学校的确定等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和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在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主体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有师徒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相关的舆论储备;制度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政府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以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等需要给予充分的考量和可操作性的举措。其三,关于内部支撑要素的调整和改革。现代学徒制要取得成功,对相关内部支撑要素的调整和改革至关重要。首先,人的要素,师资(师傅)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校长(董事长、总经理)的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其次,相关现代学徒制实体要素的调整和改革,如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徒计划的制定与对接,职业学校和企业教学内容的衔接、相P管理措施的配套、相关评价的实施等;再次,相关现代学徒制职业学校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整合,相关配套制度、经费的安排等。

二、中观上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师徒文化的倡导

职业教育一般被认为是“次等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是学生“无耐的选择”。要想扭转此局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的同时,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倡导师徒文化非常重要。

1.开展主题活动,持之以恒宣传

大力提倡“崇尚技术、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观,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形成立体化、体系化的大宣传格局:政府层面,开展诸如“职业教育活动周”等类似主题活动,丰富内涵,主题突出,大力宣传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国工匠”等典型案例;行业企业层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企业公民文化,企业把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行业要切实发挥好企业与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层面,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改革试点,给予“特区”待遇,精准施策,典型示范,特别是在专业(项目)的选取、相关平台的构建,尤其是师资队伍和学生(学徒)的遴选上要严格标准、宁缺毋滥。

2.倡导师徒文化,改善师徒关系

充分考虑学徒制的发展史,根据本土国情,充分挖掘中国历史丰富的师徒文化内涵,师徒之间关系亲密,私人关系与社会关系兼而有之的性质,使现代学徒制师徒之间的关系成为近代劳动用工与管理制度下的进步式师徒关系,责权利更加明确的理性化师徒关系,促使师徒关系更加归于自然,迈向理想化,使师徒制成为职业准备、就业过渡或者谋生准备的一种较佳选择[3]。

3.现代学徒制入“法”

完善立法,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与前提。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立法相对落后,许多教育问题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六修五立”的教育立法计划: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法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提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法治保障提出明确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法》颁行于1996年,至今已20周年。2015年12月,随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修改,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的《职业教育法》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程序进行修改,即将正式出台。该法不仅要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而且要出台相关可操作规定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各参与主体包括师徒权责,使现代学徒制正式入“法”。使尊重职业教育的氛围和师徒文化的倡导有法可依。

(二)合作协议和学徒合同的规范性

现在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是相关主体的行动指南和活动依据,其记载着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相关义务的法律后果,“契约优先、契约必须信守”应该成为相关主体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追求。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重点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权责清单。主要有两个协议:一是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二是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合同。

关于校企合作协议,从合同属性上,完全属于平等法律关系主体签署的民事协议。在谈判、签署合同的过程中倡导的法律原则是自由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和合法合规;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强调相互协作、全面恰当、经济合理地履行合同义务、行使合同权利;当出现违约情形时,除非不可抗力和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任何一方的缘由之外,合同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的事先约定或事后达成的协议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关于学徒合同,从合同属性上,具有双重属性:即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统一,国家强制性与契约自由的统一。目前我国有关劳动合同的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劳动法》规定在校学生和未满 16 周岁的公民不能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我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生效施行,同年8月劳动部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我国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要取得相应报酬,属于学生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有着明显的勤工助学色彩。这样按照《意见》的要求,学生与用人单位间“未建立劳动关系”,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因而参加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2016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等五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该规定在实习组织、实习管理、学生基本权利、校企安全职责等方面都作出一些有益的规定,而且有些规定非常具体、可操作,如关于顶岗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经费可从职业学校学费中列支等。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解决这些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者主体资格问题,既然没有该资格,相关的劳动者权益就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另外该规定从效力等级上尚属于部门规章,其实施效果还不得而知。西方的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就没有这样的法律障碍,反过来,现代学徒制的西方学生得到的是要求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的法律保障。

以上两个协议或合同,学徒合同更重要,其是学徒制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规定着师徒的行为规范、培养标准和学习内容,是学徒制的重要文本,必须高度重视合同文本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明确合同的具体要素内涵。合同内容一般包括:培训工种、培训内容、培训期限、技术要求和师徒职责等[10]。

(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互通性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更是一种劳动资格制度。学历证书是学生毕业后得到的对于学习经历、知识水平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则反映了特定职业的从业者为适应职业劳动而应当具备的相关技巧、能力及知识的证明。两者作为国家资格框架的核心要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融通和互认,才能规范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以及人才分层和有序流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和互认意味着“两种证书”表征的内容具有共同属性或指称对象,换言之,“两种证书”具有同质性或等值[11]。西方学徒制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与国家职业资格的联系密切。如英国学徒制体系是紧紧结合国家的职业资格开展的,英国学徒制的结构分为五层,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学徒制的完成是以学徒制框架中规定的各类证书的取得为依据的[12]。因此,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生教育横向衔接、纵向贯通,形成完整学历和职业资格层次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厘清职业资格和毕业资格的不同和共通之处,明确两者都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只不过各有侧重,不存在谁高谁低问题,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其次,尽快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法律,把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到专项立法层面,纳入法制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专项立法应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性质、内涵、就业准入、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互通互认、激励措施、责任追究、实施证书制度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经费来源等重要内容;再次,在相关互通安排上作一些机制、程序上的安排。如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联合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逐步实现国家统一能力标准体系和资格框架;建立“两证”“学分银行”兑换制度等等。

众所周知,十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而公平和立德是教育质量中最本质的内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关键。现代学徒制基于其在职业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从供给侧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其根本出路,其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促进其内涵发展,推进其结构调整,实现其要素合理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考 文 献

[1]刘家枢,王向东.现代学徒制度变革本质特点与建立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0):9-10.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7.

[3]施刚钢,柳靖.试析中国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变化[J].职教通讯,2013(25):54-59.

[4]吕景泉.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3):3-7,19.

[5]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7-48.

[6]吕景泉,马雁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7]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8]郁桂珍.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现代师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21-23.

[9]谢良才.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施力方向[J].职业教育研究,2016(4):1.

[10]毕结礼,王琳.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培训,2012(8):14-18.

[11]肖凤翔.国家资格框架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5(5):3.

[12]关晶.西方学徒制的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37.

Three Dimensions to Promot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Based on the Supply Side

Yang Qing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the dire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ose successful practice require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upply side”, grasping key poi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reform accurately. On the macro level, thre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ity and innovation, quality and benefit, and structure and factors should be handled well; on the medium level, three aspects need to be highlighted. The cre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mosphere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mentoring culture should be advocated, legal system guarantee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ffective, excellence of teacher team and funds guarantee should be fulfilled; on the micro level, three priorities of the limitation of professions and projects selecti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agreement and apprentice contract, interoperability of diploma and vocational certificate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reform of supply side; three dimens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新时代劳动教育核心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照习总书记指示,突出抓好“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德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县教育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创建德育示范校为牵引,以《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评价表》为依据,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评星晋级”活动为载体,以“三爱、三节、三品”教育为主线,为学生一生健康、快乐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同时做好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1.认真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加强防疫知识和生命教育,增强学生防护意识和能力。重视师生心理疏导,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师生尽快调整好状态,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

2.认真学习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贯彻执行《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评价表》,力争上游。

3.大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主抓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干部两支队伍,努力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干部、少先队干部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4.引导学生准备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践行要求。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学段目标

低年级学生品德培养目标:

熟记《守则》《规范》内容;理解“三爱、三节、三品”教育的内涵;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树立“爱惜资源、环境保护、珍爱生命、遵守纪律”意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有上进心,形成诚实、勇敢、自信、有责任心的良好品质。

中高年级学生品德培养目标:

了解家乡发展及变化,热爱家乡;学习国家历史与常识,热爱祖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践行《守则》《规范》,行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三、重点工作

1. 完善德育管理制度。深入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德育素质。以评选“德育先进个人”活动为契机,以争当德育先进个为激励目标,为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进一步落实好德育工作例会制度。

2.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一如既往地开展班主任培训,举行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开好班队会,手抄报展,午间广播,黑板报评比,橱窗、厅廊文化教育内容更换等日常工作,努力做到锦上添花。

3.积极开发思政课程。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积极参与课堂听课。组织德育处工作人员要进行听课,发挥课程德育功能,落实课程育人。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4.构建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酷傲欢乐农场”体验劳动的趣味与收获的快乐。努力构建“1+1”的劳动教育模式,即每天在校参加一次有组织任务的劳动;在家进行一次家务劳动。借机开展美育、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

5.创新开展德育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如读书活动、科技活动、评星晋级活动、节日及纪念日活动等。

6.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深入落实《清原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实施家庭教育方案》,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促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7. 关爱帮扶特殊儿童。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儿童,要组织相关活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8.增强心理健康工作。成立心理危机工作小组,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四:工作措施:

1.制定班主任培训工作计划,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2.严格落实德育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五中午,召开德育工作例会,总结本周德育工作成绩,查找不足,寻求改进方法,落实德育工作新要求。

3.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落实德育实施途径。

4.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学期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践行常规礼仪示范活动,举行软笔书法竞赛活动、倡导孝老爱亲等活动,让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传承中华美德,继承光荣传统。

5.坚持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开展特色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学期继续以“致乐莫如读书”为主题开展读书活动,让我校的读书活动更上一层楼。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省市大赛;充分利用“酷傲创造工坊”开展科普活动;争取将假期组织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资料大量上传到竞赛平台;创新开展评星晋级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同时促进家校互助,形成家校合力。评星晋级活动,从熟记内容开始,调整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与值周工作相结合,力求创新开展,丰富内容,培养并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开展仪式教育,开好毕业式,增强学生仪式感。

6.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借助劳技课程和学校扫除工作,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酷傲欢乐农场”里体验秋收的过程,享受劳动的快乐;每天在家里完成一项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及责任感。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建浓厚的人文气息,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每班设立废品回收箱,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习惯,教导学生勤俭节约。

8.利用三会及日常活动进行美育、卫生防疫教育、安全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品德。开展战“疫”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结合疫情变化,适时开展防控疫情教育。

9.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要,适时举行文体活动。

10.充分利用“电子百拼、书法、酷傲烘焙、花样跳绳、创意机器人、”等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努力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特色教育。

11.加强“心理咨询室”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微信群,为学生和家长解答学生成长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少年儿童消除或减少成长的烦恼,引导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开放“红领巾快乐成长站”,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 共筑成长乐园”活动。

上一篇:市值管理的基本手段范文 下一篇:国内经济热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