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范文

时间:2024-03-13 18:00:02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1

一、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意识创新

一个创新型急救中心档案管理系统,又必须具备有创新管理水平的档案管理者。首先,实现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和各有关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地支持和参与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否则创新型的档案管理无法实现。其次,急救中心档案工作者在创新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自己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懂得创新型科学管理档案的实质内涵和特点。第三,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不是各门类档案简单集中保管,而是一项实现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创新型的高标准系统工程,是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档案管理创新型的形势,迫使档案工作人员发奋工作,刻苦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全面掌握科学管理档案的综合技能。

二、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内容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急救中心本身的形象和荣誉,档案的记载内容直接关系档案的利用效果。急救中心档案本身具有专业性,更不容有虚假成分。否则对查阅、利用档案的人来说会产生不良后果和影响。首先,急救中心要改变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的固有观念,要设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克服档案分散管理的弊端,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率,使急救中心的历史能在档案中得到全面涵盖。其次,必须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以免因时间长而被遗漏造成损失。第三,急救中心的档案收集要放开眼光,由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宜尽早进入网络信息系统,扩大信息来源,丰富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经验。

三、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方式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型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急救中心档案的标准化是指创新型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符合各标准的规定。急救中心档案要做到标准化是创新型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避免漏失档案的记载内容,系统而正确无误地记录、存档。

四、急救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发挥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需要急救中心档案管理要从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医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其次,急救中心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更好地收集利用反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而且开展编研工作为临床、科研、领导决策提供主动服务。第三,急救中心档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逐渐适应经日益增长的需要,努力拓开发服务领域,彻底摆脱单纯的业务观点,为急救中心人员、患者及社会公众服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为整个社会服务。

五、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手段创新

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创新管理手段不可缺少的工具。正是由于将所有的急救中心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才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更加及时、便捷地查询,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由于现代计算机应用管理技术能够将信息储存至硬盘之中,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纸质档案的空间占用,而且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且不易遭受外界破坏因素的影响。第三,计算机系统的储存量丰富而广泛,由计算机编印出的文件分类、主题等目录,有一整套安全可靠的检索系统,无论是对急救中心本身查找资料,还是对其他查阅档案的人都会快捷而准确。总而言之,急救中心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计算机管理工具,建设创新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无纸质化。

结束语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2

[关键词]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方法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是急救中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深化的医疗改革,如何实现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型,去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更好地服务于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是目前我们所要面对的新任务、新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院档案管理必须不断地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医院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本人结合多年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认为如若对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实施创新管理,需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意识创新

一个创新型急救中心档案管理系统,又必须具备有创新管理水平的档案管理者。首先,实现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需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和各有关工作人员都能够积极地支持和参与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否则创新型的档案管理无法实现。其次,急救中心档案工作者在创新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自己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懂得创新型科学管理档案的实质内涵和特点。第三,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不是各门类档案简单集中保管,而是一项实现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创新型的高标准系统工程,是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档案管理创新型的形势,迫使档案工作人员发奋工作,刻苦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全面掌握科学管理档案的综合技能。

二、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内容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的真实、准确,直接影响急救中心本身的形象和荣誉,档案的记载内容直接关系档案的利用效果。急救中心档案本身具有专业性,更不容有虚假成分。否则对查阅、利用档案的人来说会产生不良后果和影响。首先,急救中心要改变档案管理各自为政的固有观念,要设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克服档案分散管理的弊端,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率,使急救中心的历史能在档案中得到全面涵盖。其次,必须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以免因时间长而被遗漏造成损失。第三,急救中心的档案收集要放开眼光,由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宜尽早进入网络信息系统,扩大信息来源,丰富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经验。

三、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方式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创新型不仅是先进设备的配置,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急救中心档案的标准化是指创新型档案管理要符合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各个项目都要求标准化,符合各标准的规定。急救中心档案要做到标准化是创新型档案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避免漏失档案的记载内容,系统而正确无误地记录、存档。

四、急救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创新

急救中心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发挥它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需要急救中心档案管理要从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医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其次,急救中心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更好地收集利用反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而且开展编研工作为临床、科研、领导决策提供主动服务。第三,急救中心档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逐渐适应经日益增长的需要,努力拓开发服务领域,彻底摆脱单纯的业务观点,为急救中心人员、患者及社会公众服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为整个社会服务。

五、急救中心档案管理手段创新

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创新管理手段不可缺少的工具。正是由于将所有的急救中心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才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更加及时、便捷地查询,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由于现代计算机应用管理技术能够将信息储存至硬盘之中,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纸质档案的空间占用,而且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且不易遭受外界破坏因素的影响。第三,计算机系统的储存量丰富而广泛,由计算机编印出的文件分类、主题等目录,有一整套安全可靠的检索系统,无论是对急救中心本身查找资料,还是对其他查阅档案的人都会快捷而准确。总而言之,急救中心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计算机管理工具,建设创新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无纸质化。

结束语

急救中心档案创新管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把急救中心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汪旭青.院前急救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兰台内外,2012(03)

[2]朱红俊,聂佳.谈当前如何做好急救中心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7(07)

[3]吴桂敏.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08)

作者简介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3

(一)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应急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复杂性要求政府有较好的快速反应能力,并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整合其他社会力量。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很难做到应急处置的高效、快捷与协调。政府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公众参与模式,政府信息的网上公开消除了现实社会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信息分化,公众参与的深度、广度与有效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动员社会各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协同行动,动员群众参与控制工作。

同时,又由于“危机决策是一种非常规决策或非程序性决策”,危机爆发后政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公众参与对危机管理中危机决策和决策执行的失误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政府信息化搭建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能够保证公共政策正确反映公众利益要求,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改进政府决策的质量,使公共政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并提高政府行政运作效率

政府信息化“是政府全局信息化,不仅包含政府各部门,且是含司法、行政、立法在内的广义政府信息化,必然针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以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实现结构性高效率和低成本”。政府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而是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把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化建设改造传统政务,使政府信息化向信息服务型转变。

在应急管理中,信息传递是关键。政府信息化使应急体系信息流由单向流动变为双向、多向流动,大大缩减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应急体系的效率。

(三)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并有利于社会监督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使政府的管理呈现出动态的特点,及时快速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为政府的动态管理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信息化又使政府的管理更加透明化,政府在网络上的信息公开,使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也成为可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通过信息网络宣传应急政策,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既能“简政提速”,又能“阳光行政”,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有利于消除和反腐倡廉。

现阶段政府信息化建设应对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层面

当前政府各部门比较注重自己“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注重业务系统的开发,注重与本部门职权有关的信息采集和保护,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也主要放在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透明度上,其它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就信息网络应急体系而言,没有有效利用各类信息网络资源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危机应对,也没有及时消除恐慌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层面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网络基础,负有直接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部门,都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但是由于应急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完备程度参差不齐,条条分割、条块分隔、信息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

(三)应用层面

第一,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应急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及各个部门在信息化的认知上不平衡,应急信息系统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垂直系统,不利于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各类信息资源的应急整合。这种分行业、分部门,以“条”为主的垂直系统和单灾种防御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信息不能共享。“各个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导致综合性的信息分析和判断不足,综合评估和预测预警欠缺的体制性原因”。

此外,政府信息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起的作用,仅仅停留在信息、数字的报送、灾情的直观展现,以及提供一些人际沟通。也就是说,所起的作用还是“行政”的成分居多,对于支持灾情的控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应急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着时效性、信息不对称等误区。由于各级政府长期以来缺乏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和制度性,或把社会突发事件作为“负面消息”或淡化处理,甚至有的下级机关怕追究责任而瞒报。如2008年3月28日,安徽阜阳一名儿童死于手足口病,虽然市人民医院在当天就已经将死亡情况通报给当地卫生局,但直到4周之后,官方才正式公布疫情。此时,疾病已经夺走20个幼小的生命。

加快信息化建设以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策略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传递和处理成为制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关键要素,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应急体系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对完善政府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政府管理理念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就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信息化对传统的生活、管理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如果还用老思维来看待新事物的话,就难免会出现困惑、迷茫和失落,在处理很多问题上也会事倍功半,甚至力不从心。因此,信息时代要用信息化思维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用信息化思维来武装人的意识、生活与工作方式。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突发事件信息,用信息化思维采取应急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应急体系纳入国家应急体系,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向信息服务型的一种转变,是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二)统一应急信息系统标准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应急系统建设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互联互通很难实现,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信息化建设应结合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及其它应急标准化工作,统一应急信息系统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数据接口、数据库结构、功能需求,建立统一的系统建设程序和验收规范,指导应急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以标准化促进我国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应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三)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第一,做好应急预警。以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美国组建了国家应急行动中心、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大都市症状监测系统、临床公共卫生沟通系统四个层次的防范系统,其中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按疾病设立不同的报告系统,可以对普通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等进行全面监控。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起到“花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的作用,应当成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最佳管理模式。

做好应急预警,就要打破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政府,“利用已基本建成的无线城区基础网络和先进的无线传感技术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控管理,并整合商检、环保、公安、消防、安监五大视频监控源,全面增强了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改变对突发事件的静态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必须用全新的思维重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做好应急预警,进行科学预测。

第二,设立信息化应急联动系统。传统的应急联动系统由于无法实现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整体联动,往往给处置事件带来时间延误。目前,应急联动系统的“客观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认识要“与时俱进”,不能“只应急不联动”,信息化应急联动系统应该朝着“专业化”、“智能化”、“知识化”和“标准化”方向迈进。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功能应该从基本的通信调度“升级”为更广泛的“信息调度”,成为支持科学决策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支撑平台。

(四)健全应急信息制度

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这就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应急管理中有信息披露与的义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公开相关应急信息,这是现代政府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构建诚信政府的基础,是政府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全国各地出现多起“信息公开申请”热潮,这表明了中国公民存在着大量潜在的或者被压抑的政府信息公开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及时突发事件信息、处置进展情况及各级政府所采取的紧急措施等,第一时间让公众了解真相,扩大公民知情权,可以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然而,“由于信息时代中信息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及价值取向来衡量信息,或者制造信息,公众通过手机、网络这种交互传播形式,可以实现人人制造信息、改变信息并且信息,从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全应急信息制度,真正把群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群众,既可以矫正视听,避免信息传递失真,提高政府公信力,又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事件升级。

(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消除恐慌

突发事件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还会对人的心理带来极大冲击,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美国“9•11”事件之后,心理学报告指出,恐怖袭击严重影响了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成千上万纽约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近2000名幸存者的心理调查显示,他们中心理健康者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5•12汶川地震后,国家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心理救助行动。很多实例都已经证明,在一个突发灾害事故中,不少人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消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在应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综上所述,面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公开与快速传递是打胜信息时代“应急战”的关键。政府信息化建设,由于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大大简化了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更能提高应急体系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应急响应,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是顺应信息时代和高科技时代之潮流,是推动政府职能改革和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拂晓.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电子政务,2008(2)

3.王立国,马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10)

4.高铁军.公民“信息公开申请”起热潮[J].中国新闻周刊,2008(18)

5.胡忠青.手机媒体与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递[J].新闻知识,2007(6)

6.朱雅芬.信息化是推动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访北仑区区长俞雷[J].信息化建设,2008(2)

7.冯华艳.信息时代政府如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J].档案管理,2006(3)

内容摘要:完善政府危机管理,必须用全新的思维重构应急管理体系。文章指出,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构建信息网络应急响应,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将信息化应急体系纳入国家应急体系,能够推动政府的职能改革和管理创新。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4

近年来,XX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政策法规工作着力打基础、上水平,新闻宣传工作有声势、有力度,促进了莱芜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意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省应急厅、市应急局等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立法调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并及时做好汇报。

(二)持续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健全落实领导干部会前学法制度,加强对宪法、党内法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常用重要法律法规的集中学习。按照《莱芜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细则》规定,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审核,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依法合规,并做好备案。做好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组织“模拟听证”、“模拟法庭”,开展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查、回复和行政诉讼应诉,依法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三)依法规范应急管理行政执法行为。组织开展应急管理执法培训,聚焦行政执法的源头、过程、结果三个关键环节,提高执法透明度,完善执法流程,守住合法底线,公正文明执法。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横向联合执法、上下联动执法和执法案件移送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告知、听证、回避、说明理由、审裁分离、集体决定、文书送达和立卷归档等程序性制度。严格落实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度,按照裁量规则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坚持平等原则、比例原则,确保大致相同的违法行为在全区内适用法律大体一致。

(四)加强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宣传。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在区政府网站开设“政策法规”宣传专栏,加强政务公开。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五进”、“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活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要求,协调各镇(街道)、安委会成员单位按照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规范依法履职,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和机制,增强监管执法效能,坚持把执法办案与法治宣传相结合,把法治宣传融入监管执法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全区累计张贴安全标语、横幅836幅,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组织观看安全警示片219场,开展微课堂、公益讲座等累计培训1.5万余人,安全宣传进企业、社区、农村、学校、家庭,累计参与7.5万余人。组织政策法规宣讲200余场,累计培训2.5万人次。制作推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公益宣传画、挂图、新媒体科普产品共计200余件。

(五)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新闻宣传。加强与区委宣传部合作,联合下发宣传方案,选派指定济南报业优秀记者,在“XX日报”开辟安全生产宣传专题,把安全生产重要新闻宣传出去,取得了突破性成效。立足丰富“内媒”,拓展联合“外媒”。把作为“内媒”的XX区人民政府网站、XX区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平台、美篇等官方号等做精、做细、做实;同时借助XX日报、XX新闻客户端、新时报、XX区广播电视台等“外媒”平台,开设应急管理宣传专栏,建立通联合作关系,逐步实现“内媒”和“外媒”的联合与深入拓展,提高“内媒”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搭建起坚实的“外媒”沟通合作桥梁。目前,全区共发展信息通讯员43名,依托“XX应急”公众号及20余个“美篇”公众号,共240余条应急管理工作动态。累计在各类新闻媒体信息350余篇,其中被应急管理报、央广网、新华网、XX晚报、XX日报等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平台采用的新闻报道60余篇,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二、下一步打算

XX区将以此次全市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新闻宣传培训班暨工作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区县先进经验,立足实际,补齐短板,促进全区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新闻宣传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全局观开展政策法规和新闻宣传工作,真正将所有工作都纳入法治轨道,发挥好各类平台作用,讲述应急好故事、传播应急好声音、传递应急正能量。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政策法规和新闻宣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法律专业素养、调查研究能力、新闻宣传质量、统筹协调水平,狠抓落实本领。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对标对表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瞄准目标,补齐短板,充分发挥每名同志的主观能动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比学习、转作风、创一流。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5

关键词:信息化 危机管理 应急体系 社会监督 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事件出现在信息时代下的今天,作为应急事件的重要管理者——政府机构而言,应当怎样实现应急体系与信息化的结合,完成信息化建设下的应急管理新措施。下文笔者对此进行论述。首先对于政府信息化建设对应急体系效率产生的影响作了简单的阐述。

1.政府信息化建设影响政府应急体系效率探析

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政府应急体系的效率。所以新时期为了提高政府应急体系工作效率还需要不断加大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使政府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服务于应急体系,同时提高应急体系的效率。

其次政府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政府在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不论应急事件是否被受众得知或不得知的情况,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决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所以集合社会力量是高效完成管理任务的首要条件。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公众可以实现网上参与,避免了由于身份差异而带来信息分化的情况出现。

最后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监督。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来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这样为社会公众进行监督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大大缩短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诸多不便,通过政府在网上进行的信息和信息传递,社会公众就可以对此发表意见,而政府机构又可以在得到信息第一时间信息罗列和筛选,并在有效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新时期政府信息化建设应对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述。首先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某种程度上可喜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问题。现在政府部门可以保证网络基础运用,但是还没有设立直接对应急事件进行管理的专门科室。政府部门有相关的监测预报体系,但是应急信息系统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所以完备程度还相对较低,这样造成的信息分裂等现象就会存在。

其次主观认识。现阶段的政府部门都比较注重自己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建设,这样的工作重心使得政府部门除了在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上表现突出以外,其它的效果则不是非常的明显最后应用层面。第一,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应急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及各个部门在信息化的认知上不平衡,应急信息系统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垂直系统,不利于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各类信息资源的应急整合。第二,在应急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着时效性、信息不对称等误区。由于各级政府长期以来缺乏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和制度性,或把社会突发事件作为“负面消息”或淡化处理,甚至有的下级机关怕追究责任而瞒报。

3.加快信息化建设以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策略

3.1创新政府管理理念

要完善政府危机管理就要从传统的管理思维中跳出来。在信息化的作用和影响下对于人们的管理方式还要沿袭过去的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只有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改革才能实现在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效率更高,新时期政府部门要保证在信息化时代下运用好信息化的思维来实现信息化管理。这是保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3.2统一应急信息系统标准

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化应急系统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规范,这样要实现各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和各部门系统的互联就会非常困难。只有建立统一的应急信息系统体系才能保证信息间可以实现共享,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重复建设,也大大减少了无用功的付出。所以说政府建立应急信息系统标准是改变当前这种状况最有效的方法。

3.3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第一,做好应急预警。以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美国组建了国家应急行动中心、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大都市症状监测系统、临床公共卫生沟通系统四个层次的防范系统,其中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按疾病设立不同的报告系统,可以对普通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等进行全面监控。第二,设立信息化应急联动系统。传统的应急联动系统由于无法实现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整体联动,往往给处置事件带来时间延误。目前,应急联动系统的“客观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认识要“与时俱进”,不能“只应急不联动”。

4.结语

结合上文论述,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中站稳脚根,政府要能够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和尽快传递,这样可以保证受众第一时间接受到由政府发出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强。与其它渠道得到的小道消息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所发出来的信息。而对于政府信息化建设若能缩减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反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应急体系的效率。所以新时期政府要想做好对危机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加强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建设工作。这时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型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工作步骤。

参考文献:

[1]薛关、张自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6

问题思维是发现不完美,不满足于现状的思维模式,以主动找原因,找差距,找不足,找短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避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的内生动力,是推动管理向前发展的思维方式;缺陷管理是追求管理高品质、高水准、高层次、高规格的体现,是管理精雕细琢的过程,是实现管理精益求精的反作用力;持续改进是落实问题整改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性手段,强调连续性和长期性。

2强化源头管理,实施过程管控

2.1完善制度,优化程序。

要将人员岗位变动和工艺及设备变更视为源头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基层操作岗位人员变动时,公司有关部门要对该员工转岗前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及HSE业绩进行评估,对该员工进行新岗位知识培训,完成人员变更申请表,并进行备案;在现场使用新设备或原设备操作程序发生变化时,现场组织机械员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合格考核。

2.2做好记录,保存资料。

要求每位员工从自身工作出发,建立各岗位的不安全因素记录制度,即每个岗位把自己参与的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现场不安全状态、有关设备故障及时汇报并做好记录,既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效的原始数据资料,又具有可追溯性。员工在日常规范自身安全操作的同时,各基层单位定期开展风险辨识活动,制定防范措施,消除隐患。

2.3积极沟通,防患未然。

属地主管与班组长在班前班后会上进行沟通,充分落实属地管理和直线责任,真正实现“两个做在前”,即风险防范做在事故事件发生的前面,具体工作做在考核检查的前面。基层车间要加强执行检查,属地主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关闭,公司要加强引导和支持,突出预防管理,促进隐患及时整改。

3强化应急演练,固化演练模式

3.1充分肯定应急演练的科学性与必要性。

这是由应急演练的事故预判性与模拟情景的特点共同决定的。称其科学是因为应急演练是以“演”为载体,通过反复的“练”,强化了人的应激反射。应急演练首先划分某区域或装置可能突然发生的安全事故,对于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来说,首先,在日常工作中根据生产流程及工艺状况,做好危险辨识和事故预判,其次,根据可能突发的安全事故事件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突出应急预案可操性和实效性,确保员工遵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能够迅速开展应急处置。

3.2应急演练需要以监管固化模式,同时引入激励机制。

在日常管理中,在对装置生产运行、施工作业等实施监督管理的同时,还需强化对应急演练的及时监督和有效督导。一旦将应急演练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应该采取正负激励互补的管理手段。一味考核容易形成排斥与抵触情绪,使保护财产与生命的应急预案演练在员工心中变成消耗了精力,增加劳动强度的负担,所以被迫应付差事,使演练质量下降,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一味惩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远不及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及奖励。这是人性使然。

4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员工教育

4.1充分利用各种事故事件资源宣传教育。

包括下发的各类安全学习材料、身边的安全事故事件视频等,组织学习,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4.2在培训工作中要适当向安全领域倾斜(包括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安全技能)。

传统培训过分强调懂原理及会操作,往往在安全培训方面,从支出上,投入不足、从质量上,理解不深、从受众上,覆盖不全、从回馈上,效果不佳。如此一来,决定安全生产最主要因素的人,就成为了思想认识不安全、执行操作不稳固的首要隐患,对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将构成威胁。

5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安全工作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位领导的事,是各个部门、全体职工共同的工作,哪一个部门、哪一个职工出了问题,发生了事故都会影响一个企业。因此,安全工作是全员的。一个企业由多个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共同维系着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各个部门都有承担安全责任生产的责任,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强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是一个科学的理念,它强调安全管理应该上全方位的。

6结语

安全制度的确立不能一步到位,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演变,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安全管理手段与生产工艺或设备仪器的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一样,其发展节奏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应与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相吻合,相适应。在这一过程中,万万不能忽视对人的关注,只有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控才能管起来驾驭从容,控起来得心应手。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7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作为总要求,把“干事创业敢担当”明确为目标任务之一,并进一步强调,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干好本职工作,实实在在干事。今天,我们结合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围绕担当作为、履职尽责这一主题来上这堂党课,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下面,我结合近期主题教育中学习、思考和体会,和大家做交流。

一、定位清晰,不忘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作为,保持斗争精神,直面风险挑战,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肩负着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奋斗使命,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尽责,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砥砺奋进。

对于我们应急管理者来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生命无虞、财产无损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选择了应急管理事业,就要随时准备上前线挑重担、担风险。为此,全体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应急管理事业,坚决履行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使命,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当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卫士”。

定位清晰,思想先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理论上的“突破”,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要始终聚焦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任务、首要任务,在全局开展党员干部理论大学习,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等规定书籍,广泛开展学习交流、研讨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切实从思想上来一次大洗礼、观念上来一次大转变。

定位清晰,学以致用。学习理论知识,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结合业务工作,深入进行调研,沉下去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摸清问题、找准症结、拿出实招,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领悟,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群众心里走。

二、担当作为,尽职尽责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オ能干多大事业。”作为新时代的应急管理工作者,“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积极践行担当作为的精神,用忠诚诠释担当、用奉献彰显担当、用创新书写担当、用自强支撑担当,立足岗位职责,干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第一,担当作为,需要对党忠诚。忠诚是担当的应有之义,讲担当必须讲忠诚。我们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忠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应急人讲忠诚,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是政治上的明确要求。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上关国家稳定,下联人民生命安全,如果不忠诚或不够忠诚,立场就会偏移,政治上就容易摇摆,就可能在利益面前失态、在关键时刻变节,就难以经受住种种复杂严峻的考验。我们要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第二,担当作为,需要有创新进取意识。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啃下硬骨头,打好持久战,取得新进展,收获新成效,就必须在担当中创新,在创新中担当。我们要像古人那样,学会用“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激励自己不断创新,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増强创新意识,不按部就班,凭经验办事,靠感觉办事。在新时代,我们应急人必须在不断创新中谋求新知识、扩展新技能;要改进工作方法,高瞻远瞩,拓宽眼界;要创新工作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适应新形势有新思路、应对新情况有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有新举措,确保各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上水平。

第三,担当作为,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曾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迫求梦想、担当使命需要依靠过硬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绷紧学习的弦,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新形势下改革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个永恒的课题,努力提高自己的解决处置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重要论述,还要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专业技能,将二者融汇贯通,增强过硬本领。

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的应急人,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保持斗争精神、勇于担当尽责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历史使命。

三、自我革命,真抓实干

自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工作趋步完善,并面临新的挑战。接受过“利奇马”台风的洗礼,我们掌握了更多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新技能。然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应急管理工作仍存有瓶颈,仍需完善各项职能、理顺各项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扑下身子,立足岗位职责,全面检视问题,切准问题关键,真抓实干,稳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一)全面检视问题,不规避、不逃避。我们要全面检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检视出的问题不规避、不逃避,运用调研成果,集中全体人员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真招、实招,鼓起勇气、树立狠气、转变风气,在认知、能力、制度短板上下功夫,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强化责任落实。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从局党组做起,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共蒙阴县应急管理局党组议事规则》,重大问题、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深化问题整改,抓住整改问题契机,逐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发展。要狠抓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篇8

【关键词】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管理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SR10-205。

一、建立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是由事件发生的被动应对,转向从事前积极预防到事后预防的全面危机管理,应急管理逐渐成为政府管理最为关注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的一个领域。正因为政府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层次深,如果仅把工作内容局限在某一方面,显然无法实现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综合管理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应急工作客观上要求具备全局的视角、整体的观念、科学的管理。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恰恰是政府应急工作内容的典型归纳,是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的基础。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问题,是政府危机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总结过去的经验,评价现实工作状况,把握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成为政府应急工作能否深入的重要课题。显然,一定的评价标准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成败的准则。以往的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中,还是在实际运作中,都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这样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统一尺度,缺乏成熟的理性规划与运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改变这种工作状况,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行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考核。可以说,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运行,是提升危机信息获取与预警、危机准备与预防、危机控制与回应、危机恢复与重建等危机管理过程的重要保障[1]。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评价政府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科学性,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才能客观地反映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真实状况。因此,课题组在选择、研究、设计基本框架和各项具体指标时,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因此,课题研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特点和创新要求。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指标的设计要有创新,要博采众家之长,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又要有设计内容上的大胆探索。

2.代表充分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体系毕竟不是所评价的事物本身,要使之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概貌和特征,必须选取能够体现评估事物基本特性和重要内容的表象进行比较和评价,因此建立评价体系时选取评价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1]。

政府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能力,是政府整体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考量和设计,注意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政府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管理能力。

3.比较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评估指标必须具有比较性。只有通过不同指标间的比较,才能够得出比较后的信息资料,才可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就指标本身来讲,由于指标之间彼此存在一定联系,如何将这些内部相关较强的指标分配合理,这就要求在全面比较的基础上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在不同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极具可比性的指标,而对那些在较长时期内变化不大的指标,不应列入评估体系范围内,如果因其地位重要,必须列入,也应赋予较小的权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发展,目前适应的指标或指标体系也要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所以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发展问题[2]。

评估指标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检验一套指标体系是否能够良好地运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在选择指标时不能选择那些从理论角度看十分重要,但没有办法量化,或者量化工作的成本极高,耗费众多人力物力才可完成的指标。同时,还要注意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比例搭配问题,尽可能使用现行的统计指标,减少主观指标的使用。

4.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考核实施必须把握考核客观原则。由于考核指标在最初设计过程中就力求科学有效,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更加要求考评者本着科学的态度从客观角度出发,严格遵从考核框架的要求,对评估对象进行客观评定,不能掺杂主观感情和个人好恶,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同时,还要求考核人员对被检主体的规章、制度、活动、机构等内容进行客观的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推动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主观指标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也称感觉指标,表现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结、愿望和满意度等。主观指标是通过数值来表现个体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主观反映,主观指标是对无法采用客观指标量化的内容进行的实质性评价,因而,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所占的数量应是较少部分。

5.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指标是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现有水平进行客观考察和评估,所反映的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所存在的现实状况。

上一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制度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文学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