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学生范文

时间:2023-12-10 21:03:14

新时代的中学生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1

为此,我们校团委再次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愿同学们认真遵照执行。

一、端庄你的仪容仪表

我们是学生,穿着打扮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发型不宜太成人化;外衣的拉链、扣子应拉上、扣上,坐、立、行走的姿势合乎年龄特点,穿戴整洁、朴素大方。

二、文明你的行为举止

比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物;不私自出校门;不随地大小便;不争水,不浪费水;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放入垃圾桶;男女同学之间正常、大方地交往;讲究诚信;文明就餐;恰当使用文明用语;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见到师长、来宾主动问好等等。这一点一滴都在显示你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中学生的素质,你会为你的文明行为而感到自豪,同样也让老师和同学为你而骄傲!

三、提升你的道德水平

一个有爱心的人值得受到尊重。爱你的父母、爱你的老师、爱你的同学、爱你周围所有的人,我们希望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够有爱心、有责任心、会学习、会做人。每个人同时也要学会善待别人对你的关爱,不辜负关心爱护你的家长、老师,让文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得到!

四、陶冶你的生活情操

不买、看、传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不传唱不健康歌曲,而要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多看有益书籍的影视作品,传唱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学校秋季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学校团委、政教处、教务处等部门举办的其它各项活动等,不断丰富知识面、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同学们,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但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同学们,让我们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文明高雅的形象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自查自纠,找出身边的不文明言行并加以改正。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2

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缘。幸运的是,我们正逢伟大祖国发展的黄金期,也身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秀平台之中。说“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我们广大青年应当为生活在这伟大的时代而感到自豪,我们现在无比美好的生活是无数前辈用汗水换来的,我们遇到任务没有理由懈怠,遇到困难没有理由轻易言败,因为我们是中国的青年,就应当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撑起一片璀璨的蓝天!

(来源:文章屋网 )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课标的改革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教师在接受新课标的理念后,开始逐渐尝试将新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面对高中生物知识内容的增加及学生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能力成为教师们探索的课题。高中生物教师在使课堂教学目的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得充分解答学生的疑惑及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相互关系问题,教师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达到自我提升的能力。

1、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我提升的要求

在新时代下,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良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提高,需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1.1课堂教学要有笑声、赞美声和惊讶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会更加主动,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因此,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另外,用激励赞美来促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快地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引导学生的求知探索,启迪学生创新意识。

1.2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朴实和扎实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的真实、教学过程情感、态度的真实、考评公正的真实;课堂教学的朴实,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体现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对专业知识技能扎实。扎实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教学中取得实效。

1.3课堂教学要有学生的参与度、师生共鸣度

知识不是从一个脑袋机械的输送到一个脑袋,而是主动参与者获取知识的过程,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智慧和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和心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起共鸣。教学中,教师要能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转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我提升的教学策略

2.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充实自我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认真专研《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资料,钻研新教材,教学方法等,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业务能力。定期与校骨干老师进行探讨交流,互助交流帮助,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的可能。教师在学习中要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最后,从教学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标同成长。

2.2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会主动地进行探索并追寻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培养起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爱心与责任心来对待学生,学生通过深切感觉后自会感激,主动地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与课堂知识有关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提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改革的体现。

2.4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展现给学生。例如在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比作楼梯的台阶,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理解记忆。因此,教师要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学习能力。

2.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学是以自然和生活为内容的基础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例如,课前3分钟放一首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播放自然生物学记录片,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生物课开始,自觉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让学生观看轻松的音乐画面,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生命的无穷美丽和精湛魅力。

2.6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或生物现象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清楚地观察,生物学的理论也是前人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课程,尽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亲自动手、体验和独创,充分进行交流比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7回归生物教材,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教材里有许多章节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十分强,如人脑的结构、人体的胚胎发育等,这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口头说教难以清楚的说明和讲解,配以模型演示、挂图的展示及实物模型展示或许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2.8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照片、动画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运用视频动画flash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与追求,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习的能力。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及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玉琼.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池学院学报.2011(09):29-30.

[2]张晓英.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2011(3):74.

[3]张慧.浅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教育华新。2011(12):40-41.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8-01

我们目前正处于新媒体时代,社会上与新媒体有关的行业应有尽有,一些报刊、广播、出版以及影视意义上的传媒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事物,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已经出现了,与传统意义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具有特色的就是拥有数字化的模式,数字化的报纸、数字化的广播等。这些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可以带给新一代大学生更多的认可和喜欢,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可以引领大学生的时尚潮流。新媒体时代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下,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新媒体,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使得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当中健康的成长。

一、新理念下的新媒体

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已经加大了重视程度,二十一世纪中一些高校的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与当代大学生的联系并不大,但是事实证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离不开新媒体了,现在的网络上经常会看到高校“xx门事件”,这实际上已经开启了新媒体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接受新事物中有着独特的天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于一项新事物完全能的掌握和了解。然而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就是大容量性的信息化模式和引导模式,如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去接受新媒体所具有的魅力,并且采取正确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的关系

1、媒体时代需要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换一种思维和方式,选择一种适合学生了解和认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新媒体时代更多的内容将会是通过互联网来产生,教师为了更好的教导当代大学生要具有高素质就应该利用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通过对各种渠道的覆盖,学生可以从各种终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进而接收到新媒体时代的新鲜思维方式。

2、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渠道平台优势

现如今新媒体渠道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渠道和平台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如今新媒体平台已经充分的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更是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在微信、微博以及社交网站中占据了70%的比例,这个庞大的数据完全可以证明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新媒体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广泛性,现如今任何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交流平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高校的交流平台上一些正能量的新闻或者是宣传教育类影片,以此来倡导学生要建立正确的思维和心理观念。

3、积极适应新媒体的内容环境

新媒体时代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信息量大和交流方便这两个主要特点,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当代的信息化社会中长久立足,就应当积极的去学习新媒体时代的一些内容,新媒体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别,可以看做是在原有媒体内容上展开的一次新的蜕变。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积极对新媒体内容感兴趣,就需要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进行加工和再造,例如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涉及到了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的封闭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做到集中注意力去专心学习,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有趣生动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可以在新媒体课堂中选择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因此学生工作内容在过度到新媒体环境中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注重自身的沟通方式,要让学生能够有着积极的心态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4、有效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互动性

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对其产生着影响,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很多的校园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教师可以随时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可以沟通的桥梁,学生如果有任何的想法和创意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来传达。这其中流露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亮点,就是互联网的互动型。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喜欢网络生活的学生们如果能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并且从新媒体时代中学会与外界沟通,将会为新媒体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径,也会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的流露出来。

总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之间的联系,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现代的社会已经被互联网所包围,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一个新生命群体,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加强的好奇心,如果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便可以真正的展示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拥抱变化,在了解当代学生思维和习惯的基础上,一定要将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媒体中去,这样才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 蓝.论现代管理手段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2] 于艳娟.以人为本思政教育与学校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5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国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也促进了我国传媒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这也促使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同时,通过媒体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传播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承载的媒介,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新传媒时代的发展,希望通过传媒时代的发展来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找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提出解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且以此来推动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的国际地位。而且新传媒时代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二、国内、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新思路

(1)国内的先进方法和新思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非常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随着我国的媒体时代的到来,这就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我国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先进方法主要是采用课程教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的帮助下,我国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就是利用新媒体将相关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大学生。在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中,还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国内的最先进的方法。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首先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初步的调查与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接着,再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上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好地推动了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这对于我国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新思路。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就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研究,并且也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当时的英国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结合学科传播与教育学综合,并且利用更多的学科理论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后来随着这种方法的发展,欧美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他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的先进方法,在他们的先进方法中,对于新媒体时代是持有批判态度的,所以,他们采用将青少年与新媒体时代生活相隔离,让青少年远离新媒体文化的影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新媒体时代的素养已经得到了西方的进一步认可,政府还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纳入了学习课程,并且利用这种方法来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其实,国外的新思路就是加大对新媒体文化的利用,把新媒体纳入学习课程,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不仅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同时,还体现了国外研究思路的创新性。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法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法中,可以通过大学里面的学生管理来了解具体的方法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新媒体来记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作出统计,并且在这之后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通过新媒体让大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让他们主动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课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快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在大学生的学生管理中,一定要加强新媒体的使用,利用现代的数字化资源来不断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涵养,并且利用新媒体的资源来实现学生之间的管理。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宣传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报、网络等各种新媒体方式来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大学生管理。大学生管理到完善与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思想政治建设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自身涵养和政治素养,这对于我国国家政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法就是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形成大学生里面的大学生管理。

四、新传媒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途径

(1)创新教育理念。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就加强了理念上的高度重视,才能让每个高校都落实到行动中去,并且也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当今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涵养,这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2)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影响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如果教育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较低,那么就不利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这就必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让每个工作者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同时,高校也要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并且为他们定制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不断创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当然,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如果教育管理机制过于死板而传统,那么就无法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创新,这也会使得大学生无法接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总结

新传媒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既具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我国的传媒时代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是,新传媒时代的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将会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发展里,新媒体时代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且将会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也会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6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回应。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或者表示赞成,或者表示反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性决定的。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性。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所谓外发性是指现代性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这就注定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具有外发性。中国的现代性是从西方引进的,确切地说,部分是西方列强强迫我们接受的,部分是我们自觉地引进的。在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也必然缺乏本土文化传统的支援意识,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它的历程必然是曲折迂回甚至是有反复的。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现代西方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这样,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就发生了冲突,二者不能同步进行,必须取舍其一。由于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建设现代性的任务。于是,五四以后,以牺牲现代性为代价,甚至以反现代性的方式,走上了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任务的革命道路。这就造成了中国反现代性思潮的强固影响以及现代性的滞后性。

20世纪是中国现代性发生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冲突的历史,也是现代性失落与回归的历史。20世纪的中国历史大致上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和,是现代性被引进和发生的时期。第二阶段,五四以后至建国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压倒实现现代性任务,启蒙转化为革命的时期;而建国以后至““是初步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但反现代性的思潮(表现为极“左”思潮)仍然主导的时期。第三阶段,新时期以来(包括80年代的新时期和90年代的“后新时期”)则是现代性回归和建设的时期。

在交织着现代性启蒙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主题的20世纪,文学思潮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作为现代性的反应的文学思潮也具有了外发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体现为它不是本土文学的内在发展的产物,不是自发地生成的,而是受外来思潮的影响,从国外引进的。由于传统社会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没有产生现代性,因此,中国文学只是与前现代性发生关联,没有发生现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条件。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不同的风格、流派,但一直没有摆脱古典文学的传统,基本上没有超出传统理性的制约。因此,中国虽然有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但是并没有发生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只是在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发生之后,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才真正地产生了。在五四启蒙运动中,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民主,这是现代性的中国称谓,这意味着现代性产生。现代性引发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剧烈变革,面对着这种变革,文学必须有所回应,于是就有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既有现代性发生的历史条件,又有国外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中国的文学思潮接受了欧洲文学思潮的影响,并且直接引进了欧洲现代文学思潮。五四以前,中国文学界就已经知道欧洲文学有理想与写实之分,以后又知道有写实与浪漫之分。五四以前中国文学界以西方文学为榜样,发生了“三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的革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前奏。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界自觉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对西方文学思潮的了解就更详细、真确了,不仅知道了诸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主张,而且也大量翻译、介绍了这些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品,使这些文学思潮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国文学又对欧洲现代文学思潮进行了选择性的接受,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思潮——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五四以后又从苏俄接受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即新古典主义;同时也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其他非主流文学思潮。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就发生了。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使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相沟通,并具有了基本内涵的一致性,从此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在传统社会,中国文学是封闭自足的,它没有汇入世界文流之中。只是在引进了现代文学思潮之后,中国文学才向世界文学开放,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茅盾说:“民族文艺的新生,常常是靠一种外来的文艺思潮的提倡,由纷乱如丝的局面暂时地趋向于一条路,然后再各自发展。”[1]他们意识到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是引进西方文学思潮。胡适主张“全盘西化”,他说:“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2傅斯年主张:“我们希望将来的文学,是‘人化’的文学,须得先使它成欧化的文学。就现在的情形而论,‘人化’即欧化,欧化即‘人化’。”3这意味着中国文学思潮必然大体上遵循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路线,包括它的内涵和命名都与世界文学思潮基本上保持一致。这就触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要遵循西方文学思潮的路线,并且要冠以西方文学思潮的名称(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而不能有其他的路线和命名呢?根本原因是,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而现代性是人类共同的选择。尽管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文学传统不同,但社会发展一定要走现代性之路,文学也一定要回应现代性,因此,就必然形成相应的文学思潮。从欧洲文学史上看,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的肯定性回应;启蒙主义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否定性回应;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否定性回应;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生存危机的否定性回应。这些文学思潮虽然是首先在西方发生的,但由于有相似的历史进程以及文学思潮的传播,也将在中国发生,尽管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会有某些不同的特性,但在基本内涵上应该有一致性。

我们应该充分注意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性,这种特性来源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包含着后发性,即它是在西方已经实现了现代性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性的。这就造成中国文学思潮的后发性,即它不是与世界文学思潮同步的,而是滞后的。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而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五四文学时期,西方文学思潮已经是现代主义(当时称新浪漫主义),而中国文学面对的是欧洲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全部文学思潮,诸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作为思想资源而被引入。五四以后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中国文学对这种多元的文学思潮必须有所选择,而不能一股脑儿地接受。选择的根据就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历史需要。20世纪的西方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而中国还是前现代社会,因此,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也必然不同,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之间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体现在各个阶段中,无论是五四时期,还是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时期,以及新时期、后新时期,都是如此。

20世纪中国现代性与世界现代性之间的时间差,使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受到了历史上形成的诸多外来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诸多外来文学思潮进行了选择,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主潮。因此,世界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是直线的传播,而是多元选择的结果。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诸多的外部文学思潮的同时性影响,包括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19世纪后半叶的现实主义、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主义和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思想资源都可能被中国接受,从而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但是,中国文学思潮形成和对外来文学思潮的选择也是是以中国现代性的发展状况为根据的。在20世纪,中国从诸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外部文学思潮中,选择了特定的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主潮。

五四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性没有确立,当时的历史任务就是引进和争取现代性。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民主的旗帜,呼吁和争取现代性。五四文学也呼吁和争取现代性,而这正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因此,五四文学思潮的主流就是启蒙主义。它的批判对象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而是封建主义的前现代性。五四文学的基本主张是启蒙主义的,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表明了这一点:“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其中强调了新文学的写实性(描写现实)、社会性(启蒙功能)和平民性(平民主义)。这都是启蒙主义文学的特性。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表现人生,指导人生”,蕴涵着鲜明的启蒙理性。这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主张,而是启蒙主义的主张。 创造社虽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启蒙的使命。创造社的理论家成仿吾提出文学的三种使命:“(一)对于时代的使命,(二)对于国语的使命,(三)文学本身的使命。”2这种社会使命就是启蒙的使命。这种主张也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启蒙主义的。五四时期的西方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而且现代性已经确立并且显露出负面性。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发生,开展了对现代性的历史批判。这样,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与世界文学的现代主义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由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性还没有确立,而是刚刚发生,文学的历史任务只能是争取现代性,而不是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不可能接受现代主义,而对世界文学的现代主义采取了置而不论的态度,并没有加以引进。五四启蒙思想家的想法是,按照进化的顺序,先引进和发展写实主义,以后再引进和发展现代主义(当时称新浪漫主义)。例如陈独秀说:“ 我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1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世界文学已经走出现实主义而进入现代主义,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仍然认为要引进写实主义(实际为启蒙主义)。文学研究会指出:写实主义在世界文坛已经有衰竭之象,但国内还有介绍之必要,“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已为进一层之预备。”1五四以后开始了革命运动,这是为了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需要文学的支持,相应的文学思潮就是新古典主义。五四以后引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新古典主义。它的政治理性原则以及诸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等形式规范是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和形式规范的变体。因此,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时期以及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包括“”文学)的主导思潮就是新古典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它的极端形式“两结合”。而此时,西方世界现代性已经高度发展,其弊端充分显露,文学开始了对现代性的全面批判和反抗,世界文学已经处于现代主义的发展高潮期。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也没有选择现代主义,这是由于,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引进和发展新古典主义,这就意味着强调文学的政治理性主义和形式规范,而不能接受非理性和破除形式规范的现代主义,更何况现代主义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如果说五四时期是搁置了现代主义的话,那么五四以后的主流文学思想几乎无一例外地抵制、批判现代主义,如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认为:“譬如未来派意象派表派等等……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传统社会将衰落时所发生的一种病象,不配视作健全的结晶,因而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艺术上的遗产。”1对现代主义的抵制和批判一直延续到“”。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重新引进和争取现代性,因此文学思潮的主流是恢复五四启蒙主义传统。新时期文学主潮反思和批判反现代性的极左思潮,争取人的价值,这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寻根文学”,都发挥着文学的启蒙功能,启蒙理性特别是人道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指导思想。新时期后期开始出现批判现代性的文学倾向,非理性主义抬头,各种先锋派出现,但没有形成现代主义思潮。同时,新时期文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基本上没有注意,更没有加意引进。90年代以来,进入后新时期,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础,现代性开始确立。虽然中国现代性刚刚发展,但在争取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始了反思和批判现代性,虽然解构现代性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历史选择。此时西方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世界文学思潮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后新时期文学开始接受现代主义,但对后现代主义仍然难以消化。后新时期文学思潮多元化,理性主义消退,非理性主义高涨。与此相应,启蒙主义消退,而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崛起,开始对现代性进行批判。这个时期的文学趋势是向现代主义过渡。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之间的非同步性,也造成对外来文学思潮的选择、接受的“误读”。由于对外来文学思潮的接受受到国内现代性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对外来文学思潮的理解往往被当前的需要所左右,这就造成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显著也是最为影响深远的“误读”是五四文学以及革命文学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

五四文学是启蒙主义文学,它接受的思想影响也应该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但欧洲的其他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也成为五四文学的思想资源。在接受这些思想资源的时候,就发生了误读。五四以前,文学界对西方文学思潮了解不多,仅仅知道有“写实”与“理想”之分,并不知道更具体的文学思潮的划分。它们认为“写实”派除了运用写实手法以外,还用文学干预现实,它的内涵不仅包括了现实主义,而且也包括了启蒙主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新古典主义。它们还认为,“理想”派超脱现实,有审美主义倾向,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了浪漫主义以及唯美主义等现代主义(因此现代主义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这就意味着五四以前,并没有把握这些文学思潮的实质,不能准确地区分各种文学思潮,从而为五四文学对外来思潮的误读设下了伏笔。五四文学认为自己是以写实干预现实,因此就沿用了写实主义的名称,这个名称范围不仅仅限于现实主义,还涵盖了启蒙主义等,但现实主义较之启蒙主义时间上更接近五四,而且也影响更大一些。后来受苏俄文学理论的影响,写实主义很自然地就改称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内涵就完全被排除了。五四文学把现实主义当作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接受,吸收了它的写实手法和批判精神,但却进行了实质性改造,即把现实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转换为对封建主义(前现代性)的批判。五四时期的茅盾提倡“自然主义”(当时对现实主义的称呼),但他强调不是“人生观的自然主义,而是文学的自然主义”,“是自然派技术上的长处”1这里明显地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实的技巧接受,而舍弃了其批判现代性的精神实质。而且,五四接受的外来现实主义思潮,有的就是对启蒙主义的误读。这里主要指的是对俄国启蒙主义的误读。俄国19世纪文学交织着启蒙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因为当时俄国面临着批判封建主义与批判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而五四文学把19世纪俄国文学包括普希金、果戈里、契可夫等启蒙主义一股脑地当作现实主义接受了。郑伯奇指出:“文学研究会的写实主义始终接近着俄国的人生派而没有发展到自然主义。”2这就造成了以现实主义之名,行启蒙主义之实的状况。新时期文学延续了对现实主义的误读,它恢复了五四启蒙主义,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对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批判,就是启蒙主义对现代性的回应。但新时期文学却自以为恢复了五四现实主义,把启蒙主义对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批判当作了现实主义的任务。新时期文学的强烈的启蒙理性使它区别于现实主义,从而成为现实主义旗号下的启蒙主义。

五四以后,接受了苏联传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新古典主义,是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服务的,而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现实主义。但是,它却被当作现实主义的发展,这里面仍然有误读的成分。由于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实的手法或超历史的“创作方法”,因此就可以不顾其历史性和前现代性的本质,赋予其完全不同的思想倾向,即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写实手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新的、更高形态的“现实主义”。

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也是一场误读。由于浪漫主义在五四以前就被当作理想主义,因此虽然五四时期创造社作为启蒙主义中的一个流派并没有自称为浪漫主义,但在30年代,在苏联文学理论的影下就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命名。也由于同样的原因,抽离了浪漫主义的历史性和反现代性内涵之后,在接受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过程中,就认为“革命现实主义”包含着浪漫主义。到了50年代后期,更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即所谓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而实际上,现实主义不等于写实性、,而浪漫主义也不等于理想性,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特殊方面的批判。因此,它们之间不可能互相包容,也不可能互相结合。总之,无论是五四时期的创造社和建国以后的“两结合”都不具有浪漫主义的品格,前者是启蒙主义的一个流派,后者是新古典主义。

与欧洲文学思潮演进的有序性相比,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进具有某种非有序性。欧洲文学思潮与现代性的发展相适应,而欧洲现代性的发展是正常的,它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具有同一性。因此,欧洲文学思潮就按照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顺序发展。而在中国,由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现代性发展受挫,文学思潮的发展顺序被打乱。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演进顺序是: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五四以后的新古典主义、新时期的启蒙主义和后新时期的多元发展并向现代主义过渡。这个历史进程有颠倒,如欧洲新古典主义之后是启蒙主义,而中国则是启蒙主义之后是新古典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实现现代性任务,走上了以反现代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这就造成了启蒙主义的夭折和向新古典主义的后退。同样原因,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也有反复,如五四启蒙主义夭折之后,时经半个多世纪,在新时期又继承了五四传统,开始了启蒙主义。而且,在五四以后发生的非主流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抗战和建国以后中断了,而在后新时期得到恢复、发展,从而表现为一种历史的重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非有序性还表现为多种文学思潮同时出现,打乱了文学思潮的先后顺序。欧洲文学思潮虽然也有两种文学思潮同时存在的局面,但那是在思潮更替时期的短暂现象,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替时期。但中国多种文学思潮的同时存在并不是由于思潮的交替,而是由于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外来文学思潮的同时性多元影响。由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现代性与现代性并存,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实现现代性并存,因此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对现代性的呼吁以及对现代性的超越批判都同时发生,加之历史上发生过的多种外来文学思潮的同时性影响,就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同时并存的局面。30年代启蒙主义的余波仍然存在,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已经产生,现代主义开始露头,而革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成为主潮。由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是现代性发生的初期,也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杂陈的情况,如鼓吹人道主义、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主义虽然开始退潮,但仍然存在;以张承志向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新写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崛起;同时,各种先锋派组成的现代主义开始高涨。这种状况造成文学思潮混杂不清的局面,如果不加以准确的区分,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混乱。

中国现代性发展的特殊性,也造成了文学思潮的复合性。由于中国现代文学是朝发生之时,西方已经发生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它们都同时引进,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茅盾如此描述这一现象:“近代文学的各种-ism都在我们文坛上起过或大或小的泡沫,然而又不是此兴彼伏的递代,而是同时交流,成一个大漩涡。”[2]郑伯奇也说:“我们只想指出这短短十年中间,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动向,都在中国很匆促地而又很杂乱地出现过来。”[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于受到多种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在自己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吸收多元的文学思潮的因素,从而变得不那么纯粹、单纯了,往往呈现出多种思潮的复合性特征。五四启蒙主义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某些非启蒙主义的特性,如鲁迅与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带有某些现实主义的特点,其写实性、批判性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郭沫若与创造社的创作带有浪漫主义的某些特点,其主观性和理想主义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鲁迅的《野草》等作品还具有某些现代主义的特点,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即使新古典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也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建国前的革命现实主义(如《子夜》),具有某种现实主义的特点,其批判性也超越了欧洲新古典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有这种情况,如启蒙主义文学已经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有的甚至渗透了一些现代主义的因素,典型如王蒙的小说对“意识流”手法的尝试。还有,新写实主义本身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性质,但是也吸收了某些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因此其批判性不像现实主义那么鲜明。

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与受阻,使反现代性文学思潮薄弱,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思潮,而启蒙主义(时间较短)与新古典主义(时间较长)交替成为主导思潮。中国始终没有形成成规模的现实主义思潮。五四以后,在新古典主义的主潮之外,也有批判资本主义(即使是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灾难的现实主义思潮,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对现代城市中底层生活的描写,对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给人带来的苦难和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但中国现实主义思潮很薄弱,远没有可能与新古典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抗衡而成为主流。中国浪漫主义也发生了,但更薄弱,更不可能成为主潮。由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出现,传统农村文明的衰落,也产生了讴歌农村文明、批判城市文明的浪漫主义。典型如沈从文对农村乡土人情的美化和留恋,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拒绝和批判。这种浪漫主义像一朵绚烂的小花,虽然美丽出众,但寂寞寥落、转瞬既逝。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全面拒绝和反抗,在中国,这种思潮也超前地出现了,如李金发等的现代诗歌、刘纳鸥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张爱玲等的都市体验小说等。但其主流只是在30年代昙花一现,就在抗战催发的强大的新古典主义潮流中消失。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除了呼吁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主潮之外,也存在着诸如反叛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的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揭露、批判庸俗市民生活的现实主义(新写实)和拒绝现代性、抒写现代人生体验的现代主义流派,但它们仍然没有成为主流。更重要的是,这些反现代文学思潮都不大成熟,特别是现代主义不够成熟,以至于难以确切定位,甚至有人说它们是“伪现代派”。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与不成熟有中国现代性薄弱与不成熟的原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理性主义的强大影响的原因。中国文化缺少科学理性的传统,也没有发生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因此现实主义的基础薄弱,现实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传统的强大影响下,中国文学很难接受现实主义的客观主义与批判精神。即使五四时期提倡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对现实主义有所保留。他说现实主义“(一)是在太重客观的描写,(二)是在太重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但是徒事批评而不出主观的见解,使读者感着沉闷烦扰的痛苦,终至失望。”1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主义倾向与欧洲希伯来文化的非理性传统截然不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难以接受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怪诞、神秘、颓废的风格,从而限制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也缺少欧洲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因素,如沈从文小说的写实、理智、宁静的风格就与主观、非理性、神秘主义和颓废精神的欧洲浪漫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再如3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产生的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虽然具有某种非理性主义因素,但远没有达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程度。在后新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一种非理性倾向,代表如王朔的小说,还有贾平凹的《废都》,这种潮流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道路。但中国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高潮的出现,仍然要假以时日。

参考文献:

[1]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1922年7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

2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

3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载1919年2月1日《新潮》第1卷第2号。

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6号。

2 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1923年5月12日《创造周报》第2 号。

1 陈独秀《答张永言》1915年1月15日新青年》第1卷第4号。

1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载192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1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载1925年5月《文学周报》。

1 《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通信》》。

2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8月出版。

[2] 茅盾.中国新文学运动史[a].茅盾文艺杂论集上[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p474.

[3]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导言p2.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7

——学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体会

党的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任务,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使命,理应成为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力军。要发挥这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中学生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三重使命。在学习重要讲话后,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如下心得体会:

一是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学生政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就向世人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旗帜鲜明地研究、阐释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是其新使命和新机遇。

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理想信念上拧紧“总开关”,牢固树立、坚守党性原则。要把共产党员政治信仰与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解把握中提升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指导下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确认自己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自觉。

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创的正确道路和伟大事业。新时代也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事物,而是处于生成之中、有待于开创的广阔天地。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政治原则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定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阐释明白、宣讲清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保持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问题意识,把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职责和任务,进行扎实的学理探究,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思想活跃的中学生真正信服,成为中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真学问、真做学问。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弄清楚讲了什么,更要理解把握为什么这样讲,切实回答“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要做真学问,在研究阐释中回应学生关切、回答时代问题,提供知识增量、引导学生思考;要真做学问,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找准问题、聚焦问题、解答问题,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

以教学活动为窗口,把研究阐释工作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中学生正处在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把中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青年学生的智慧与力量。

三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做中学生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还要在通过学懂弄通提升政治判断力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强化带头示范和指导引领,帮助中学生付诸行动、学以致用、力行实干。

强化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示范教学,教育中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强化中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准人生方位、把牢人生开关、确定人生目标、获得人生能量。

新时代的中学生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教师 新要求 对策

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全世界已展现了新的开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面对新变化,更应做好充分准备,做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教师。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知识经济,也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本质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入和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来获取经济效益的时代。

1、知识是知识经济社会获利的重要资本

知识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知识经济的增长会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知识含量的增长,而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财富的动力是“知识驱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动力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知识经济时期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因此,知识经济与创新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3、世界经济全球化

知识的利用,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但缩小了空间、时间的距离,还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中,知识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利用全球的知识创造财富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知识、创新精神与全球观念的人才是各国发展的主动力,这必然会对各国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及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1、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应用思维创造财富的时代,思维的进步需要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需要思维的开放与进取。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者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更开放的思维。

(1)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知识爆炸”的出现,知识陈旧率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不会被经济时代淘汰。

(2)具备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其价值创造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强烈地创新意识才能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并不断创造价值。

(3)具有全球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无限性和信息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逐步变成“地球村”,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把南北两个世界、东西两种文明毫无障碍地联系起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全球观念,才能充分整合与利用世界的资源,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任。因此,要适应时代需求而作出适时地调整。

(1)立足世界,终身学习。高校教师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种形式进修,汲取知识营养,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面对全球化趋势,高校教师的知识也应体现出全球化。

(2)具备创新理念。教育是创新的主要源泉,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这一观点在世界发达国家早被认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斯特斯形象地比喻: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电流的“发动机”,而高校教师要承担起这一特殊“发动机”的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的理念、思维,打破传统教育的观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的人才要从书生型、顺从型向个性

型、创新型转变。

三、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对策

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需要一套完整地、严密的教学程序。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纳入一种平等的、理解的“双向型”师生关系中。应将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本质上同等的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人,又可以作为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感受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习惯是创新的基础,在每门课程的开始前都要注意运用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训练活动和案例学习等,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突破性的思维意识,使其对所学课程有更广阔空间的认识。

3、让学生走进社会发现不足

在具有了创新思维意识之后,学生便能具备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此时教师给出相关课题,让学生进入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组织,或从网络、报刊等各种途径搜集关于社会实际的相关资料,让他们思考并找出现实中的问题。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甚至能培养其全球意识能力。

4、传授知识

在与社会直接或间接接触后,学生就会有一些收益,但产生更多的是疑惑和迷茫。一个人在产生疑惑、迷茫之后是最渴求知识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机会,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传授最新的相关知识。

5、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钥匙后,便会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这是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学生参与社会实际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学生不但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还可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6、注重交流

个人的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们进行经验交流。交流的过程是资源共享的过程,是思维、能力、经验等碰撞的过程,学生从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开拓思维,以达到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及解决、创新能力的效果。

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要认清形势,不但自身要不断立足全球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还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过程传授宽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做知识经济时代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黄玉枝: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2(4).

[2] 刁凤琴、喻婷、梁志:知识型企业员工需求特点及保持对策探讨[J].经济・管理,2005(11).

上一篇: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下一篇:会计顶岗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