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8:52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1

王传荣博士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对涉及民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关注,已有多篇。《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是多年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全书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视角新颖、观点明确,是近年来研究就业问题的一部力作。

首先,全书分五章,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章以失业原因为线索回顾就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第二章首先界定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的规律性特征。第三章考察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传递机制。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世界各国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相伴而来的产业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章是从全球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治理问题。第五章落脚在中国,重点考察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就业面临的挑战,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提出了政策性的思考。认为,中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全球化推进之间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会使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困难;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劳动者内部发生较大的分化,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会拉大,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会日益加剧;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改革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人才流失危及国家人才安全;全球战略缺失直接波及就业数量。并提出相关建议,要高度重视开放条件下的就业研究,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创新,“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增长模式”等。

其次,本书作者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经济全球化作为影响就业的背景和变量,以就业变动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就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影响,构筑了“经济全球化――就业变动”、“就业治理――以人为本的全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研究思路,逻辑清晰,体系完整,对研究和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就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有重要作用。

最后,本书作者提出了最为可贵的观点:推进以人为本的全球化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基石。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贫富分化与不公正。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严重。因此,中外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关注经济全球化给劳动者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工会权利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目前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和谐的过程,是充满矛盾、不均衡的过程。以人为本的全球化是指以尽可能广泛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主体,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参与国际分工利益的全球化。

对人口大国中国而言,就业问题相当严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就业的研究。对当前就业形势、产生原因、如何解决等,学者们提出不同的观点。我国入世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经济全球化与就业的关系问题。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的就业带来空前良好机遇、开启了扩大就业新路的同时,又对中国现行就业战略和就业管理体制,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分析和研究的挑战。如何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其他国家的应对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已成为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把握对外开放度,如何制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开放策略,应当怎样开辟就业渠道,人们最迫切需要提高什么能力,政府如何促进国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看待培训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等等,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回答的问题。无疑,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探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尽力达到扩大就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2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49-03

本课作为高中经济史的最后一课,我认为它的意义就在于在温故知新,对话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也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我们已经学过的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跨国公司的出现等,都和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这其中,它们有些是推手,有些是阻碍。全球化的脚步踌躇过,但没有停止。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内容整合为三个教学环节“史实认知――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温故知新――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问题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应对”,增强课程的逻辑性,重塑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结束经济史的学习。

本课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大致知道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认识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初步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各国要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学会用回顾历史,对话当代的历史思维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于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观点。认可和接受全球化的趋势。

我把探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定为本课重难点,原因在于这关系到同学们如何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对话当代。

(一)导入环节

材料1:英国《卫报》近日制作了一份地图,反映美国连锁巨头麦当劳在全球的数量分布。地图显示麦当劳在全球有着数量繁多的连锁店,确切数量是34392家。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由此提出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什么?并过渡到“史实认知”环节。

(二)史实认知环节: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材料2:用一幅由70多个国家制造的波音飞机图片解释经济全球化中的两个概念――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在这幅图中,美国生产的飞机壳里装着英国产的发动机,法国生产的座椅下面惦着日本造的底盘。

通过这些观察,向学生提问,造这架飞机时各国间经济活动的如何联系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如何流动与配置?

设计意图:用此图揭示经济全球化包含各经济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材料3:

(1)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以稳定汇率,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金融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2)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这两则材料,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合作和发展援助越来越多,国际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进一步感知经济全球化概念。

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教师随后根据学生发言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界定概念,明确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指各经济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国际协调机制越来越完善等两方面。

(三)温故知新环节: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材料4:根据“史实认知”环节的材料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横空出世的吗?

带着问题,过渡到“温故知新环节”,开始对全球化历程进行回顾。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已经学过的与全球化有观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它们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教师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此则材料,温故知新,对话当代。将已学知识放在现代全球化的语境中。认识经济全球化是过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势。

(四)问题探讨环节:经济全球化的应对

将从两方面来探讨问题,第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第二方面: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第一方面,由老师给出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相关数据:

材料5:据世界银行网站上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22524.80亿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6%、这些国家的GDP仅占世界GDP的3.51%。高收入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9%,而这些国家的GDP却占世界GDP的80.59%。

从1980年来看,发达国家比不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平均高出16倍,2002年这种差距则为22.5倍。

设计意图:从中看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讨论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则过渡到下一方面。

若不能,则把学生较难理解的数据化为统计表和漫画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全球化如何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又如何给全球竞争态势带来影响?

材料6:

设计意图:进一步解释,更加形象直观体现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第二方面,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将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探讨,层面一:由世界经济组织主导的应对――以世界贸易组织重点讲解;层面二:发展中国家的应对――以中国为重点讲解。

层面一首先由教师讲述世贸组织关税贸易协定到世贸组织的发展之路,点明其宗旨,以及运行流程。

材料7:《进口许可手续协议》第3条第12条款规定:“在考虑到需要对有经济意义的、一定数量的产品发放许可证的客观需要时……对进口原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产品进口商应给予特殊考虑。”

《反倾销措施协议》第13条规定:“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考虑。如侵犯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利益……应在实施前仔细研究建设性补救措施。”

设计意图:给出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设置引导问题,“世贸组织把国家分为几种类型?为什么?”以达到世界贸易组织承认其成员国的发展差异,并努力通过一些优惠措施,来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

在层面二,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自主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讲述中国历时十三载的入世之路。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教材对中国入世以来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双向推动作用加以总结。以此来证明发展中国家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是正确应对方法。

以学生为主的讨论法、讲述法可以调动课堂积极性,巩固学习的效果。教师给出经典的史料、图片由学生自主归纳的方法。这是历史学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如果碰到比较沉闷或是对历史学比较不感兴趣的班级,在老师第一次给出史料时学生归纳不出结论,不要紧,这时提几个台阶性的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

如果碰到气氛热烈的班级,可以设置拔高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归纳历史。

【作者简介】苏晓涵,男,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2011级本科生。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3

【关键词】金融市场差异 全球经济失衡 战略

一、前言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归根结底由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体制所决定。在金融市场差异条件下,各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差别,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对金融市场差异以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为使有关部门及人员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态,这对于发展策略的调整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简介

(一)金融市场差异

金融市场主要指以办理有价证券以及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买卖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整体实力的不同,金融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各项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衍生品的买卖的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又能够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相对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金融市场差异的状况一旦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其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同时也指受长期的金融市场差异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必须提出一项长期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提供保证[2]。

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其中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便属于非常严重的一项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由此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一)金融市场差异现状

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总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根据对近些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占全球金融资产总数的31.9%,其总量较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多出1.8%。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各国的第二位,其比例为11.7%,但较美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实际金融资产总量的7.6%,在各国的排名中较为靠前,但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不同收入的国家金融市场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国家的收入也会存在差别,鉴于此,国家之间金融市场的差异也就会不断的扩大。

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较为明显。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主要为发达国家,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收益相对较高,且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差异。

(二)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非从未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属于全球经济出现的第一次失衡。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其中美国为主要代表。自20世纪后,美国经济出现逆差的状况便一直存在,并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受美国经济逆差的影响,很多与美国存在经济往来的国家均受到了波及,在这一情况下,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开始变得更加明显[4]。

四、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为避免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战略,要使其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稳定。

(一)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过去,我国采取的一直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即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还提出了大量的鼓励措施,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急剧增长,在增加了出口总额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5]。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非常必要,这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内需不足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储蓄的需求量过高方面,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居民储蓄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居民往往会出于养老以及医疗等目的进行储蓄。为拉动内需,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加强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医疗卫生以及养老失业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设,从而使居民能够在失业以及疾病等问题发生时得到国家及时的补助。在这一环境下,居民的储蓄量必定明显减少,同时也会促使其更加热衷于消费行为,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定能够被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各国经济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影响,金融市场差异的问题正在逐渐深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市场差异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发生。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下,为避免自身受到过多影响,转变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从进出口战略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个角度出发使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更加快速、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2,07:10-15+35+87.

[2]张.论美元本位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特征及可持续性[D].吉林大学,2011.

[3]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2014.

[4]李宏,陆建明,杨珍增,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0,04:3-20.

[5]曹金涛.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到均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4

2003年,国资委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6家央企的7个副职,时任中船重工财务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华和其他百余人一起竞争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会计师一职,并最终顺利地拿到了聘书。

人生总有太多偶然,但必然却蕴藏于偶然之中。我们聊天的话题,从全球经济的大局开始,逐层推进,到结束时,我不得不感慨于这张聘书的必然性。经济危机的第二轮冲击波

经济危机是张华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说:“经济全球化了,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经济。”

在张华的判断里,此次经济危机由三个具体的危机引发: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表现最激烈,大家印象最深刻,因此,一般认为,此次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同时,由于石油价格飞飙急跌,大家对这部分危机也感受颇深。但是,人们对于粮食危机的关注却很不够。事实上,经济危机是由这三重危机共同导致的,并且,此次经济危机还在深化当中,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最早由金融机构开始的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些企业“巨无霸”走向末路,其中,以通用公司的破产最具代表性。

第二,各国救市政策收效甚微。从经济危机爆发伊始,各国的中央银行,特别是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就出台了大量救市政策,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全球金融机构“越救越亏”。包括名列全球前百强的金融机构,目前都在亏损,惟有中国的金融机构成为惨淡市场中为数不多依然赚钱的“幸运儿”。

第四,新的危机爆发点还在不断出现。例如,东欧经济就有很大的问题。东欧大量资金来源于西欧的金融机构,而西欧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要远远高于美国银行,资本金充足率则要低得多,一旦东欧经济破产,就会导致西欧经济新的危机点爆发。

第五,普遍的货币贬值成为隐患。目前很多国家都把货币贬值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张华说,从这五个方面来看,目前全球经济情况并不如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乐观,相反,经济危机仍在深化,并且还可能有第二次大的冲击波,导致全球经济遭受又一次打击。

首先,在信贷领域,如果大量企业依旧借不到钱,实体经济无法从重创中恢复。

其次,东欧国家,尤其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一直处于高危状态,这些国家的资金一旦外逃,会给西欧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东欧的血止不住,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把整个欧洲银行都拖入泥潭。而欧洲银行所面临的高风险,以及实体经济的恶化,将使欧元面临并不乐观的未来。

最后,美国国债蕴藏着巨大风险。无论美国经济的现状如何。全球大量资金还是投放在美国市场,而美国目前国债市场的收益比较低,又不像中国,有大量的政府储备,其偿债能力很成问题。如果这些资金从美国市场撤离,美国国债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风险点。

张华认为,如果这些问题得到缓解,经济危机虽然深化,但全球经济大环境并不会大面积恶化,一旦这些因素都聚合,也就意味着经济危机第二轮冲击波的到来。在张华的判断里,这个关键时期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他将之称为“后金融危机时期”。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

“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衰退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发达国家的衰退与发展中国家的衰退相互影响,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这两个恶性循环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双重打击。”谈到此处,张华无不忧虑,但他同时表示,后金融危机时期必然发生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进程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机遇,也许就蕴藏于此。

首先,是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影响。“‘十六大’以来,中国希望能有二三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全球经济没有大起大落,平稳、和平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有一个大的进步,大的起色,但没想到,我们没干到十年,就遇到这么大的危机。”

其次,全球经济新秩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预判,一个新的全球经济秩序将在危机后建立。中国如果能参与这个新秩序的建立,相当于标准的制定者,那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受益者,这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参与这个秩序的建立,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我们仍将处于被动地位。”

三个关键点推动经济发展

张华最近在中央党校学习,他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他说。

首先要抓住“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机遇发展中国经济。“我们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问题,这才能体现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让中国经济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营造下一步的发展方式,并向国际化转变。”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是欧盟主导的,美国当时并没有参加。经济危机一来,美国提出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其深刻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政治上,美国人希望把这个主导权从欧盟手上拿过来,从政治角度主导全球的经济发展秩序。经济上,美国人希望利用技术优势,向全球销售自己的技术,从而拉动本国经济发展――这是美国一贯的做法。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美国的政治意图和经济意图,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不仅可以发展经济,而且,这将成为我们争取生存空间的重要方面。”

其次是发挥金融稳定优势,取得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结算新体系建设和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的银行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中为数不多仍屹立不倒的金融企业。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基本没有危机,但到了70年代后,每隔十年八年就要来这么一次。为什么?”这是张华最近反复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近30多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是由于后布雷顿森林时期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即全球经济贸易的平衡和国际结算与储备货币不匹配。国际结算体系与国际储备货币,其背后的经济体,必须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50%,这样才能平衡,否则全球就会出现美国经济体赤字、其他经济经济体顺差现象,这是由于系统设计缺陷所决定的。二次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大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0%左右,且美元与黄金挂钩,这是最佳状态。70年代后,全球经济总量分散,美国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滑,目前只有23%左右,美元与黄金脱钩,它,必然通过大量印钞票来解决国际结算平衡与储备问题。这是目前全球经济不可克服的天然系统性风险。要克服这一风险,必须从三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必须建立新的、多元化的货币主导的国际结算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其背后支撑的经济体经济总量要占到全球经济的50%以上。

第二,在这个经济体系中,应当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要有次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担负起维持

国际经济稳定的责任,从而确保全球经济共同分享利益。

第三,这个经济体必须是不断调整的,否则还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而且,无法保证其对应货币的币值稳定。

张华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是经

济结构。

“大家都知道,投资、外贸、消费,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能够直接并从根

本上拉动经济的是消费。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60年里。我们一直靠投资来拉动经济需求。这次也一样,我们首先就启动了4万亿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中国经济开始回暖,我们终于喘过气来,可以思考下一步怎么走了。首先,我们必须让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其次,必须减少前期投资拉动经济的弊病,解决投资效率低下,以及投资与消费挂钩等问题。”

张华说,如果能够真正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减少投资拉动经济的弊病,同时通过节能减排,争取在全球气候问题中的话语权,并致力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那么,中国的经济完全可能最早走出困境,并为全球经济脱困做出贡献。

大势预判使企业稳中求进

谈完宏观经济形势,张华回到了企业本身,显然,这才是他所有思考的真正落脚点。

“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CFO必须把企业与全球经济环境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战略符合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找到企业的出路。”

张华说,他在企业里的工作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财务决策,二是资金运作。作为CFO,他必须不断夯实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基础,强化内部控制,将日常工作与战略型工作结合起来。正是因为公司领导层有了这样全球性的视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才能在经济危机的恶劣环境中屹立。

说来,这又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

2007年底,尽管并没有预见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包括张华在内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领导层分析,国家宏观调控后。经济将有所回落,未来的资金可能会紧张,于是,他们积极拜访各大银行,并采取其他相应措施,对资金和流动性做了适当的安排。

“我们从单一融资手段,变成多元化、多层级、多结构的融资手段,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长、中、短相匹配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了企业发展必须的资金。同时,我们还将资产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从公司资产负债率来看,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资产负债率却在不断下降,以前一度超过70%,现在是67%。”

张华说,这当然不完全是财务管理的功劳,而是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协同的结果。“我们一直在不断布局,不断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资产质量不断提升,盈利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我们的效益却达到了历史新高。总体上公司初步实现两大协同:一是实业与金融价值链协同,二是实业板块间价值链协同。”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发展与矛盾

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不管是在经济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还是在发展的角度,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频繁,联系也日益紧密,经济贸易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就让国际经济法显得更为重要,其不仅保障了国家的利益,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来制定贸易条例,也让对外贸易在法制的监管下更加规范,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纽带。而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则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规范国家之间的商业行为,将人类未来的发展为参考依据,来规范人的活动,来规范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以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防止生态失衡,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为己任,确保国际商业行为和贸易活动的可持续性。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问题

1.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是经济全球化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并且在近几年愈演愈烈,差距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不断地扩大。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一定会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让这些发展中国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贸易中的不平等,以及其他现实原因,让国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其中二八原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论争,全球的财富80%-85%掌握在20%的人口手中,而全球80%的人口却只掌握了15%-20%的财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印度人口全球排名第二,但是其全国有近五成人口是在贫困线内的,也就是说印度有近一半的人口面临着贫困问题,而这一现象在南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国家则更为严重。虽然,在国际经贸中,世界财富一直以较大的比例在快速的增长,但是却也让贫富差距更为明显,这种明显的贫富差距是国际经贸中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不平等造成的。2.南北矛盾为得到缓解,“剪刀差”一直存在。不可否认,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让大多数国家都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却也一直存在,南北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剪刀差”一直存在,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劣势。从全球的产值分布来看,南半球约占北半球的五分之一,而北半球所拥有的财富约为全球财富的80%,这种巨大的产值差距以及财富差距让南北矛盾越来越激烈,而且,伴随着贸易“剪刀差”的影响,这一差距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这让严重的经济失衡现象,以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严重的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种严重的南北矛盾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殖民,发达国家剥削和蚕食这些弱小国家的利益,以此来推动本国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严重的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3.环境污染。作为近年来老生常谈的问题,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垃圾,包括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还有大量的化工原料以及金属物质的废弃物倾倒,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大量的农药化肥,都加剧了环境问题。随着土壤沙化的严重,雾霾的日益加剧,属土流失和饮用水源的进一步污染,森林的大量砍伐,人类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接近20万人口死于环境污染,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让各国在享受到了短暂的经济发展喜悦后,陷入了更大的恐慌,随着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让各国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也是可持续原则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4.生态失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存在严重的剥削问题,发达国家剥削和牺牲弱小国家的资源,以低价来进行资源的买入,让这些国家的资源不断流失,让国际生态失衡问题日渐严重。例如菲律宾,为了发展经济,大力的鼓励初级产品出口,造成国内环境的严重破坏,让菲律宾的矿产资源日渐枯竭,森林面积锐减,渔业资源受到严重损害。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多依靠初级能源产品的出口来换取国内经济的发展,且大多数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会以能源为依托,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而且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已经达到了临界点,能源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石油、矿产、水源、土地以及天然气等资源每年都在大幅度减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生态失衡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加效应,严重的阻碍了可持续的发展。5.全球化金融风险加剧。海外投资是许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扩张手段,经济全球化的突进,经济环境的好转,让大批跨国业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些企业将目光从国内移向国际市场,开始了国际市场的探索,而海外投资成为了许多企业的一个发展手段。随着这些企业在资本投机行为的发展,许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立法的速度无法跟上海外投资发展的速度,法律的停滞不前让许多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企业的法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性资本投机迅速发展,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而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却又蠢蠢欲动。再加上,目前国际市场上,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交易是带有投机性质的,这一数字让我们意识到国际资本泡沫的严重性。这种泡沫的堆积,严重的破坏了正常的经贸活动,让风险加剧,市场的一个小波动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是经融风险的产物,也都是国际经济泡沫堆积的后果,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二、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方面存在着一致性

当前在很多国家都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来对本国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在不对子孙后代的需求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可以对当代人的生产需求进行满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说,发展的平等性、发展的共同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其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国际经济法指的是对国际间的各种经济关心进行调节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总称。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靠国际经济法进行调整,国际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一面,不断加快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国际经济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以及密切度。国际经济法在对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秩序性的原则,必须在有序的环境中纳入国际经济规范并使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经济法的秩序性恰好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体现。除此之外,一定要遵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国际间的交往,一定要以保证国际间和平交往,保证国际的稳态增长以及保证国际和谐作为基本前提,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中,国际经济法就是用来保障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国际经济法在对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就是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两者具有一致的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1.国际经济法的立法以及完善或受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在国与国之间逐渐加强的联系中,国与国之间为了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降低风险,就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约定,以此来保障各方利益,防止由于贸易原则出入而导致的贸易纠纷。尤其是受当前贸易全球化影响,国际市场界限已经不同于往日,变得日益模糊,这种联系紧密的市场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这就让各国之间制定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规则和阅读,以保障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这就让国际经济法原则日渐统一。而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对于立法工作的展开,以及法治理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国际立法工作中,各国主要考虑到的是如何正常的展开经贸活动如何保证国际商业活动的秩序性,是以经济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在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原则中,往往会出现牺牲环境,或者是片面的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状况。随着矛盾的凸显,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原则的重要性,并且以可持续原则为指导,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立法工作,用人类未来的发展为重要参考指标,来进行立法理念的转变以及立法目标的转化。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原有的国际经济法进行了不重合修改,对国际经济法进行了完善,让其更加注重发展问题,以此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法体制,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其原则统一会经由国际法,国际公约以及相关的约定俗成的国际惯例来推进,当然也可以有跨国交流平台来实现。2.可持续发展原则会进一步弱化经济原则。随着矛盾的凸显,各种环境、能源、生态问题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的凸显,让国际经济局势有了新的变化,也让各国对于经济全球化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发展有了新的定义。也正是因为思想的转变,让国际经济法的立法理念有了变化,立法原则有了转化,立法目标也有了改变,让各国在参与国际立法时,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会让国际立法从以前以经济为主要目标,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状况得到转变,将经济原则进行弱化和稀释。在国际立法中,尤其是在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行为会直接辐射到国际经济环境中,对他国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经济局势产生影响。在可持续原则的指导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国际经济立法将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利用强制性措施来对各国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以此来规范国际商业行为,来保证可持续原则的贯彻落实。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各国为了人类整体利益,会牺牲部分,让经济原则得到弱化。3.由国际经济法辐射到国内法制建设。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变迁,随着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在面对国际经贸带来的发展问题中,以及由于国际商贸活动所带来的的矛盾中,各国在这种新局势的影响下,也逐步的开始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将可持续原则观落实到国际经济法的立法以及国内经济法的立法建设中。让国际经济法不断地辐射到国内的立法中,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国际贸易,涉外经济的法律,以及发展问题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二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也更加的接近。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一些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例如WTO等,并且形成了北约,东盟,亚太经合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让一体化脚步逐渐加快,这些大型的国际经济组织会让各成员国之间逐渐的融合,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用国际公约和国际立法来削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以此来引导国内立法调整,这就让国际经济法对国内的法制建设影响更大,二者差距更小。4.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保护知识产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发达国家就一定要将更多的帮助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支持产权领域中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所掌握的是高端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种高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目前这种发展阶段当中,在知识产权的规定下,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这些高端的技术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导致那些技术紧缺同时经济情况又不太好的国家而言,在这种经济产权的规定下只能对高端的技术望而却步。在国际经济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后,一定要考虑,在涉及转让技术这一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重点应该考虑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应该适当地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到更大的突破,对于一些能够帮助人类整体获得发展的,能够循环利用资源以及能够改善环境的技术,应该考虑到人类整体的发展,适当放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这些高端技术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人类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国际经济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迁中有了新的变化,新的趋势。目前,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国际经济法不仅对国内立法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立法原则也日益趋同,国际经济法在发展中也更加注重环境问题以及发展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国际经济法的变迁,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中矛盾的凸显,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以此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局势,应对国际经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问题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要将可持续原则贯彻落实到立法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以保护人们的利益,保护国家的利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由于认知局限,笔者在相关问题的看法上还较为浅显,还需要更多的专家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作者:丁祎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雁忠.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D].西南政法大学,2004.

[2]刘媛.试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03):85-87+123.

[3]杨福学.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D].南京大学,2014.

[4]杨万柳.国际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视角[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103-106.

[5]杨松.WTO与中国经济法制度的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8.

[6]张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思考[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6.

[7]李屹东.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345.[2017-08-22].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6

与此同时,被认为更易遭受打击的新兴经济体却显示出强劲的活力。随着经济增长率回到2008年前的水平,中国、印度和巴西的表现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对发达国家来说,面对即将来临的大规模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稳定,能帮助其缓解压力。若按当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全球经济将永久转型。特别是用市场价格衡量,十余年后发展中国家所创造的GDP将超过世界GDP总量的50%。

因此,搞清楚这种爆发式增长是否可持续非常重要。然而,答案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新兴经济体处理其所获得的成功的能力;二是全球经济对新兴经济体成功的适应程度。第一个方面没什么问题,第二个方面就难说了。

新兴经济体仍有继续利用赶超增长方式的空间,但必须开始着手进行结构调整,改革和制度建设也要跟上。

随着政府政策的继续实施,可以预期新兴经济体的内生国内增长引擎逐渐强化,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将成为中流砥柱。

分配与增长同样重要。面对由愈演愈烈的收入不公和获得基本服务机会不均造成的内部紧张局面,新兴经济体需更好地处理,否则将严重损害国内和地区的增长动态。对这一点,新兴经济体在其政策议程中,增长战略的制定已将分配问题纳入考虑范围。

新兴经济体能应对工业化国家经济放缓的问题,但更大的挑战在于金融部门的传导机制。目前的低利率环境正使资金蜂拥流向新兴经济体,增加了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一旦西方银行有恙,贸易信贷将大受影响,从而可能殃及国内银行。

幸运的是,一些新兴经济体仍拥有缓冲垫和减震器。这些国家在2008年-2009年危机发生时状况良好,现在也没有迹象表明其财政和金融的灵活性已开始告急。

总体来说,新兴经济体状况良好,足以在世界因工业化国家危机而摇摆不定时游刃有余。然而,它们尚未完全与工业化国家脱钩。要达到最佳结果,仍需工业化国家能够并愿意接受新兴经济体的不断突起和壮大。这才是风险所在,可能导致一系列潜在问题。

新兴经济体高增长率的基础是知识、资金和技术流入,而这些都与开放、法制和全球化的经济密切相关。然而,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动荡频发的环境下,这一全球结构面临沉重压力。全球经济增长正向零和博弈发展,导致产生次优反应。

结果,工业化国家市场的持续开放不再是理所当然之事。政治和政策风向正变得更狭隘、更偏向国内,而国际议程和追求全球共同利益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些挑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越来越大,并牵涉到全球制度和治理事宜。

更大的挑战是,在一个增长速度不一致、强弱对比正发生逆转的世界中,处理日益增长和复杂的国际关系。这样一个世界需要更好的全球治理,以使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机构中获得合理的话语权和代表权。

如果没有这些改变,全球经济只能从一个危机走向另一个危机,最终的结果是经济学家所谓的“纳什均衡”,即一系列次优的组合。

这会带来什么?

在当前增长不一致的全球经济中,工业化国家过度膨胀的资产负债表需要一个长期的修复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将被要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单凭自身手段,它们是可以胜任,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新兴经济体为工业化国家的调整所起到的增长剂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后者接受全球经济运行和治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意愿。但愿这些全球问题被认真考虑。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7

一、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人类社会先进的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全球化这一新事物的标志性事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1.市场越来越向全球范围推进,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大市场正在诞生。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很快,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2.二战后跨国公司崛起,并且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近20年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全球化生产的迅猛发展在膨胀其自身的同时,也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微观基础。

3.金融、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化趋势越采越突出。据此标志性事实可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前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的道路。第一,从全球范围看,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不仅全球范围内有效地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的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可能。第二,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跨国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得到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第三,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看,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最佳发挥和充分的自我实现。第四,从广大民众的需求看,不论是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都可以得到来自全球的、最先进的、最廉价的、同时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经济全球化带来空前发达的生产力,其效益不可避免地为全球共享,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进而必然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的变化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实质,集中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中。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积极意义在于,各国都可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调整和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实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效果。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采取自我封闭、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是毫无希望的。所以,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选择。经济全球化趋势无疑为当今时代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但是,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一种特定的世界经济体系背景下运作的。一方面,这种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种经济体系,在这一经济体系结构中,“中心”与“”存在着明显的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依据各种国际规则进行堂而皇之的掠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制约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这种以特定的世界经济体系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引致的经济成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着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分配,世界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发达国家,由此酿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导致南北关系对立的加剧。

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之间有着强烈的互动作用。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试图进一步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把经济全球化看作“西方化”,甚至看作“美国化”,力图以政治格局的单极化对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期望的多极化趋势。当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把它的政治观、价值观推行到全世界,把美国的价值观、政治标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甚至强加给其他发达国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西方对我们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是有意识的、有步骤的。面对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如何维护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对我国来讲,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中维护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就是当今国际政治斗争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先进文化、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既包括了东方,也包括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只有差别,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与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相联系的。西方文化有两种:一种是人类共同的、进步的文化;一种是资本主义的。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济全球化为渠道,对我们进行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我们要警惕这一点,但我们不能一提西方文化就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不能将经济全球化中产生的新文化全部视为渗透,加以排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吸收西方的技术,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在管理和体制上的经验和长处。

三、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是理论上的不停顿,是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在现时代的条件下要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5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三次重大转折:

1.第一个50年(1840-1897年)。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存在。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发展之后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出现在1854年的牛津词典中。因此,资本主义一词的出现是对这个充分发展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概括。而社会主义一词是在1823年出现,可以说是与资本主义一词几乎同时出现的,而这时社会主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谁也不知道,它只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一种预测,现实怎么走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2.第二个50年(189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胜利和伟大创举提出了新的课题:资本主义怎样被取代,资本主义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特别是落后国家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对此列宁做出了科学判断:后起国家不能经由自由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20世纪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列宁的论断是正确的,整个20世纪没有一个落后国家经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发达国家。

3.第三个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当前)。国际风云动荡,剧变,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提出了崭新的问题:社会主义怎样在与资本主义交流、合作及对抗中发展壮大?前两个50年是讲时间的继起性,而当今不仅要讲继起性,更要看到并存性,这就是当前的主题。同时,如果只看到并存性,而放弃继起性,就会走入歧途,剧变就是例子。同样,如果只看到继起性,否定并存性,也会带来新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为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当今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能预料到的,这就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向现实,对由这些新变化引起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四、全球化的新形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新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发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也失去了信仰。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研究课题,我们必须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创新研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这是历史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愿意吸收也能够吸收各种人类优秀成果的理论,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论,是一种源于实践且发展于实践的理论,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理论。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牲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它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具有不竭的强大生命力。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要依据时代的要求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各种来自于人类优秀成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营养,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把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将全球化的挑战变为机遇。

解决全球化条件下产生的新课题要有新思路、新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也要与时俱进:

1.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及前沿动态,在发展中充实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建立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方式,制定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思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手段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信息网络化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可以借助互联网,冲破围墙,向各地辐射,向不同的群体宣传,从而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信息网络化大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使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信息网络化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答疑解惑,传道授业,从而使教学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得以加强。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使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增强。

第三,信息网络化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与互联网相关联的多媒体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受众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应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的新视野。比如,全球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方式问题,全球化理论与世界文明观问题,全球化实践及其效应问题,全球化条件下的价值观及价值评价问题,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思维问题,等等。认真研究上述重大课题,必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并形成若干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必须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政治的兼容性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构成当今世界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格局。国与国之间的区别、对立乃至冲突是绝对的,它们之间的依赖、同一则是相对的。无庸置疑,一味地强调国家的特殊性,自我封闭,是违背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的,结局只能是自我毁灭;但是,只看到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需要甚至一定程度的依赖,只强调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不惜放弃国家政治和文化传统,最终也只能落得变成发达国家附庸从而被经济全球化潮流所淹没的下场。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扩大为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这种全球化并不等于“美国化”或者“西方化”。当然,经济上处于主动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必然会将自身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文化以各种方式渗透、甚至强行输入不发达国家,使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国。这种趋势必然加剧各个国家不同政治制度和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正确地认识并解决这些影响十分深远且又错综复杂的新问题,不仅要抓住蕴含在这些问题中的根本矛盾,而且还要顾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所以,正确认识、科学评价和大胆吸取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营养,就成为这一时代的客观要求。

3.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教育,同时不仅要研究对学生的教育,还要研究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新时期受众的新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上要注重全局性和战略性、先进性和层次性;工作目标上要注意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兼顾;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和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只有将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加大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不断创新是关键。在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这就告诉我们,不仅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科学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也应是科学的。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改进教育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

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篇8

关键词:国际移民;经济发展

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受关注程度已不亚于防止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200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一份会议宣言——《2005年首脑会议成果文件》。该文件被认为是一份21世纪指导联合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该文件中,各国领导人首次共同确认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应对其对来源国、目的国和过境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承认移民为全球社会既带来好处,也带来挑战,呼吁各国探讨国际移民与发展的多方面问题,最大限度地扩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减少负面影响。上述宣言从政府和最高决策层面强调了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2.2005年10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倡议成立一个的专门研究移民问题的独立专家机制——国际移民全球委员会(GlobalCommissiononInternationalMigration,GCIM)向联合国提交了《互相关联的世界中的移民:新的行动方向》的报告,对世界移民现状及各国移民政策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移民浪潮过程中的得失,提出了一个由6项行动原则和33条相关建议组成的全球行动框架。报告特别指出,全球化未能缩小各国贫富差距,没能为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劳动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民主政治程度存在差异,移民的规模和范围将不断扩大。移民通过将工资等劳动收入汇回原籍国或利用在目的国获得的资金、技术回到来源国进行投资,为来源国(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作出了贡献。移民能够促进来源国和目的国的经济发展,反过来,来源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减少移民的数量[2].

3.在世界银行2005年11月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的报告中,它以国际汇款、移民与相关经济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措施加强国际汇款和移民在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为报告的主题。这是世界银行首次将国际移民及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其年度报告的主题。报告称,国际移民可以给移民自身、他们的家庭和涉及的国家(来源国和目的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收益。对于移民家庭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移民寄给家里的钱(汇款)是一项重要的额外收入来源:总量上,汇款是国际援助资金两倍多。但即便如此,移民仍不应该被看作为移民来源国经济发展的替代品——发展最终取决于完善的国内经济政策[3].

4.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部、世界银行、国际移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移民总人数接近2亿人(仅指在国外居住时间在1年以上人员,包括920万难民),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第五人口大国巴西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目前,全世界每35个人中就有1个移民。与此同时,国际移民总人数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1970年,国际移民人数为8200万,2000年为1.75亿,截至2005年底已接近2亿。其中,50%以上的移民在经济上十分活跃。

2004年,移民劳工通过正常渠道向原籍国的汇款达1500亿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当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总额的3倍,仅次于发展中国家当年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通过非正常渠道向原籍国提供的汇款约为3000亿美元[2].

长期以来,国际移民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同时又有一定关联的问题。

从移民学研究角度看,移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躲避宗教迫害、战乱、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也有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和更高生活质量等内在动力。一个基本共识是经济因素、追求更舒适的经济和人文环境则是人们迁移的一个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国外的研究也表明,70%~80%的个体移动是由于经济原因,这种经济动机主要是由于地区间收入水平和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4].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麦西(Massey)的统计,在1846~1924年间,总共有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等地,约为1900年欧洲总人口的12%。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是欧洲工业化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经济的不发展[5].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前往美国的早期中国移民是为了外出谋生。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从事修筑铁路、种植棉花等纯体力性劳动,以获得生存的机会。改革开放以后,大量中国知识分子涌入美国,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个人发展和寻求新的生活。在美国的来自中国华裔人口目前已达180万,成为美国第二大少数族裔,仅次于西班牙语裔。

近10年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全球人力资源观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国际人口迁徙的规模和范围。

同时,移民对目的国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是世界上吸收国际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移民局统计,1820~2002年间,美国的外来移民总数达6822万人。外来移民增加了美国的人口,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带来了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增强了美国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等。在英国,外来高技术人才同样为英国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外来移民填补了社会就业空缺。2001~2002年,外国留学生为英国创造了50亿英镑的收入,外来游客每年为140万英民众提供就业机会。诚然,移民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非法移民(据美国人口迁移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美国现有非法移民达到1200万,这一数字目前仍以每年4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难民、移民跨国犯罪、移民来源国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以及因移民引发的民族冲突和社会矛盾等。但绝大多数国家仍认为,移民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尤为如此。

虽然国际移民从产生至今,其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始终不算高,移民因素还谈不上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研究移民问题已离不开经济因素,实现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亦不可低估移民的存在和作用。移民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历史渊源。

当前,围绕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实践,以下四个新动向值得重视:

1.国际移民与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移民问题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各国专家对人类跨境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口迁移的原因、动机以及如何迁移;人口迁移对来源国、目的国和过境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等。与此同时,鉴于各国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移民接受国把制定移民政策视作本国范围内的事,不赞成制定统一的移民管理规则,导致各国的移民政策千姿百态,国际上迄今仍没有一个协调各国移民政策的权威机构。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的移民政策基本围绕本国利益来制定,属权宜之计,缺乏对国际移民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

近1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以及跨国公司、IT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明显加快。各方逐步认识到,移民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和社会现象,其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移民与全球经济形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充分利用移民给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才能有效管理移民问题。

当前,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要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的目标,急需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丰富的劳动力和充足的资金。国际移民恰恰能在这方面发挥补充和调节作用。因此,将移民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放在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有助于加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国际迁徙问题上的合作与协调。

2.移民对来源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截至目前,有关移民对目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有相当多的论著,但有关移民对来源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权威资料则不多。根据世界银行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有官方记录的汇款额在2005年超过232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收到汇款1670亿美元,高出包括所有来源在内的发展援助额的两倍。非正规渠道的汇款至少高出官方估计数的50%,从而使汇款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来源。尽管以上汇款重点来自发达国家,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汇款,即所谓“南南汇款”,也逐年增加,已占汇款总额的30%~45%。

根据奥兹登和莫里斯所作的居民调查分析显示,在几个低收入国家,移民汇款与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汇款还有助于居民在遭受经济冲击和陷入困境时维持其消费水平,并促进了居民对教育、卫生的投资乃至进行创业。世界银行所做的一个研究课题“国际移民、汇款与人才外流”的研究成果亦证实了这些结论[3].为此,国际移民全球委员会呼吁各国承认移民在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与减贫中的积极作用。遗憾的是,目前移民汇款的成本仍然偏高,汇款费用通常占汇款金额的10%~20%,客观上不利于增加贫困移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他们更多地往家里汇款的积极性。移民来源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移民投资、创业的信息咨询以及提供贷款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仍显不够。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移民汇款,进一步扩大汇款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积极作用问题亟待解决。

3.主要发达国家在调整其移民政策的同时,趋向进一步放宽对技术移民的准入,政策趋于务实。近年来,随着非法移民问题的突出以及极右势力和仇外排外势力的抬头,欧盟各国纷纷调整移民政策,概括起来包括:(1)加强了打击非法移民的力度;(2)进一步协调和规范成员国有关难民准入的标准;(3)更多地关注移民的人权以及移民融入目的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4)引导和控制欧盟内部新成员以及来自其它地区的移民流动,防止大量非技术移民涌入发达地区等。2005年7月,英国提出了新的移民政策咨询文件《有选择的准入:使移民为英国利益服务》,旨在强化对移民的管理。美国移民政策一直比较宽松,但“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因反恐和国土安全的需要,美国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措施,移民政策亦趋收紧。

然而,在对待高技术人才问题上,上述各国普遍比较务实,并把吸引国际人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因为他们认识到,各国之间在21世纪的利益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国际移民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引入,将增强本国经济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美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放H-1B签证,专门用于吸收具有特殊技能的国外人才。从1999~2001年问,每年又逐步增加了H-1B签证数额,从6万人增加至11.5万人。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甚至向国会提出将该类签证增加到20万人[7].此外,美国政府还不断通过为国外科技人员提供优厚的待遇、增加科研资金和设立荣誉奖励等措施吸引其来美定居和服务。德国在2001年7月出台了新移民政策,旨在应对德国专业人才缺口所导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问题。根据该政策,德国每年将有5万外国移民,其中科技人员占输入移民总数的比例超过60%[4].2005年初,德国又颁布实施了《新移民法》,在增加对非法移民及劳工的限制的同时,采取了进一步有利于高技术移民来德工作或定居的措施,包括允许留学生毕业后可延长1年居留期等。

4.各国政府对加强移民问题国际对话与合作持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移民问题一度是各国政府对话的,非法移民问题更是一种顽疾,难以彻底根除。移民来源国和目的国之间在移民问题上的立场总体差距较大,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立场和政策。但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移民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专家甚至认为,移民问题已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问题。近十几年来,除了双边合作以外,国际和区域性移民机制逐步建立,国际上研究移民问题的组织不断增加,如国际移民组织(IOM)、巴厘进程(BaliProcess)等。绝大多数国家积极参与了上述机制的工作,但鉴于移民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多数机制局限于论坛形式,并以非正式、非约束性作为工作原则。目前,各方讨论的议题多集中在:移民与发展、劳工移民、难民和流离失所者、移民的人权保护、移民的社会融合、非法移民、移民与健康、妇女移民和移民管理等。我国也积极推动移民问题国际对话与合作,并已连续两年担任APC协调员国。经过多年的合作与交流,虽然各国离最终达成一项协调一致的国际性战略的目标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是移民目的国,还是来源国、过境国,对移民及其相关问题的态度趋于理性和务实,政策也愈加开放。在此背景下,各方决定于2006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移民与发展问题的高级别对话会,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就移民问题举行大会。无论届时会议的结果如何,它将开创有关移民问题政府间合作的先河,并且表明加强移民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对话是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移民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已开始从新的视角来审视移民问题。即将在联大举行的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全球性讨论,无疑将有助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移民问题,把握移民现象的本质,趋利避害,扩大国际迁徙的积极作用,以最终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各国利益的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z].(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决议,决议号:A/RES/60/1),2005.

[2]国际移民全球委员会(GCIM)。互相关联的世界中的移民:新的行动方向[R].日内瓦,2005.

[3]世界银行。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R].华盛顿,2005.

[4]林姗姗。国际移民的走势比较与动因分析[J].亚太经济,2003,(5):76—78.

[5]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1);1—16.

[6]陈奕平。当代美国外来移民的特征及影响分析[J].世界民族,2004,(5):53—61.

上一篇:全民法制教育的重点范文 下一篇: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