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现象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0:48

分析心理现象

分析心理现象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宅居”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9

Psychological State Analysis of Students' "Residence" Phenomenon

CAI Xiaolian, ZHOU Yihui, CAO Dan, WANG Ch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 "the residence" reasons and so on ,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residence". We put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colleg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idence"; psychology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宅居”一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尤为被人关注的则是大学生“宅居”现象的普及。“宅”字最早起源于日本,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现今,很多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都对此有从社会人文角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心理学方面,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深层次解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分别从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应对策略来剖析大学生“宅居”现象,以期得出更加完善的结论。经过本小组的分析研究,认为引起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心理状况和原因:惰性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压力、沉迷于自身爱好、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信任感缺失、自我封闭。基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目前的“宅居”状况。本文希望通过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心理方面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疏导,自信的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从而有效改善目前大学生“宅居”现象。

1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宅”这个词出自 1980 年代的日本,写作“御宅”(おたく),它的出现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意指“贵府上”。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①但是对于“宅”这一概念,国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宅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网络紧密相连的。在郭秀荣等人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一文中,将宅定义为:“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直至如今,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②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首先他们知识水平较高,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同样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干扰。其次,高校是一种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缺少了一直以来家长、老师的约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沉溺于自己的喜好中不可自拔。最后,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使用电子通讯设备的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及其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种种看来,大学生“宅居”现象悄然兴起实属必然。而面对这逐步发展壮大的“宅居”一族,笔者在对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之后,对于“宅居”这个问题有了较好的把握和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对大学生“宅居”有了新的定义: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是指大学生较长时间处于宿舍环境中,表现在沉迷于某一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与外界缺少联系和交流,或只通过虚拟网络与外界联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终处于虚构的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的一类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1.2 前人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在此前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蒋玉娟在《大学生蜗居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探索“宅居”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陈艳艳、曾佑伟在《大学生“御宅族”的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一文中,从人本主义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郑碧强和张叶云在《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一文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的原因。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宅”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潘万里在《当代大学生宅居现象探析》一文中,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并且做出了客观清晰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宅居”现象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释。笔者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探究大学生“宅居”的心理状况,并力图从心理层次找出解决之道,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度过一个充实有趣的大学生活。

2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现状分析

2.1 心理状况

近年来,大学生宅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整日整日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宅居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如焦躁、失眠、抑郁、社交焦虑等。经调查,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沉迷于自身爱好。大学生宅居群体的爱好大多与ACG(漫画、动画、游戏)相关,他们过分沉溺二次元的世界,只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网络上交流,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展开,他们总是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

(2)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大学生宅居群体通常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满足,却逃避现实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就会很难受,例如虽然没有人联系他们,但他们一直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否则便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表现。

(3)信任感的缺失。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发展人际信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直接的影响。③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失望,这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企图通过网络途径寻求慰藉,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狭隘。

(4)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理想和对未来的准确定位,难以激发自身的斗志,从而缺乏追求与目标,于是就会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并企图从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逃避的消极方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和爱情方面容易遭遇挫折,这时候很多大学生把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④

(5)自我封闭。从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来说,这里的自我封闭指的是其对自我心理进行孤立,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直面交流。一部分人是不屑与他人交往,而另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状态。⑤

2.2 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宅居群体“宅”的原因是由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整机制引起的。在上述的宅居大学生基本心理状况中可以看出,宅居大学生的行为大多与社会期待不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因此他们就会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来解除自己的焦虑感。

(1)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指个体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宅居”群体平时生活普遍都较为懒散,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没有自己的安排,整日里无所事事。大学生“宅居”群体一旦产生了惰性心理,在想要进行奋斗时,反而更提不起精神,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他们就会渐渐丧失斗志,变得愈来愈“宅”。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受到群体中人们行为的影响,进而在个体的判断以及认识等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相符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群体,他们都渴望能够融入集体,去体会群体中的友情与爱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及榜样对于人形成复杂行为的重要性。群体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大学生想要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群体,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在消极榜样的作用下,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错把“宅居”当成时尚,并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

(3)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的一代,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斗志,往往都面临着学业重、就业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极其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受到挫败。当现实与理想相悖,他们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获得心理的满足,便及易选择逃避压力。大学生“宅居”群体会把从来自外界的压力在内心进行释放,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以及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新型的自闭方式。

3 应对策略

3.1 个人层面

(1)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方式。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为此,我们本身应有一种创新转变的意识,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才式,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互动。“宅居”的大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宿舍,时间及行程安排等都相对充裕,几乎一切时间都需要靠自我支配管理。如果在家里或宿舍,经常面对互联网不能自拔,废寝忘食,就会导致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造成自己的生物钟紊乱,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有极大的损伤,使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即使“宅”在家中或是呆在宿舍,也要尽可能合理地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预留固定的外出活动时间,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适当情况下可以用代币疗法敦促自己坚持。

(2)塑造健康人格,加强自我认同感。互联网再强大,也只是导致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外因,当代大学“宅居”现象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其实是内因。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陷入“宅居”状况就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感,故而持续迷于互联网来逃避现实生活,希望在虚拟中找寻认可与安慰,找寻所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其实是不健全的。因此,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和加强自我认同感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宅居”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应鼓励“宅男”、“宅女”多接触真实的社会,摆脱网络,走近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不断加强自我价值与存在的认同。

3.2 家庭层面

(1)加强家庭沟通,化解代沟冲突。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营造一个安乐舒服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心与关心。同时,父母需要密切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并正确地教育、引导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因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但是现实家庭生活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关系紧张、充斥矛盾,孩子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对象与情感依托,故而才会一直借助不真实的互联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样一来,“宅居”的大学生继续依赖互联网,厌烦人际交往,与家人的关系也日益冷淡,但其实多数也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冲突,故而与家人交流贫乏和困难,久而久之就更加沉默,⑥甚至于同坐一桌吃饭也会对家人视而不见。

(2)家长上行下效,凡事身体力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其实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像孩子青春时期,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殊不知这正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孩子反复无常的后果。就像“曾子杀猪”的故事一样,曾子之妻因为孩子表现好,一时高兴,或者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从而达成某项目标,轻易许下了物质奖励,但最后却因为忘了或其它种种原因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故而作为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类比到“宅居”问题,很多父母可能本身就比较宅,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整日捧着个iPad或是手机沉迷于网络,这样孩子又因为模仿能力很强,也是更加宅了。故而,家长以身作则走出“宅居”有时候可能会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3.3 高校层面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以人为本最早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在人本主义中提出来的。而在我国高校中,坚持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宅居”的大学生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充裕,加之校园里他们真正有兴趣投入的活动很少,如此不断恶性循环,长久地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和宿舍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又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疏导互联网和危机干预机制,比如科技、文体等社团活动,这样一来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不仅情操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而且其个性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提供互动平台,培养交际能力。改变大学生“宅居”现象,就是要加强对“宅居”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与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他们安排丰富的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使他们逐渐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走下互联网,走出宿舍,走上操场。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时,不仅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鼓励他们用真诚、包容的正确态度来对待他人与社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满足尊重的需要。比如举办文艺晚会、辩论赛、营销大赛等活动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愉悦感,从而摆脱空虚的“宅居”生活。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章渊博.日本漫画与御宅文化.硕士学位论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8.

②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6).

③ 于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2003(3):65-67.

④ 李智,顾正虎.高校“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其“出宅”.文教资料,2010(6):204-205.

⑤ 陆明.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宅”心理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分析心理现象篇2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心理现象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09-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造影术 ,PTCA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报道冠脉介入患者普遍存在着焦虑等情绪障碍,可能促发或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1 患者的焦虑状况

冠脉介入患者手术期间各个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CHAN发现患者在进入手术前一刻焦虑程度最高,而TAYLOR认为患者术后仍存在中度焦虑,本文选择了近1年来冠脉介入支架术前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调查 :

性别:男 23例,女 27 例;年龄:50岁以下6例,50~69岁39例,70岁以上5例;文化程度:文盲和小学8例,初中―中专13例,大专以上29例;经济情况:1000元/月以下2例,1000~3000元/月41例,3000元/月以上7例。

2 患者对疾病不确定感的来源

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都处于较高水平(大于或接近总分的50%)出于对患者知情权的尊重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介绍手术的风险,因此患者在手术前会担心手术出现并发症,术后冠心疾病诊断是否成立,是否需要放置支架等这些确定因素导致患者产生较强的疾病不确定感引发焦虑情绪,还有如果术后放置支架不知道离开医院以后该如何处置自己所忧虑的问题,不确定放置支架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存在的影响,此外放入支架的数量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这可能与患者被证实病情较严重担心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和再闭塞有关,支架属于异物对身体是否有影响,放置支架患者短期内要注射抗凝药物,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对身体是否造成影响对经济造成负担。因此疾病不确定感对于护理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

3 疾病不确定感患者心理现象及护理

3.1 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根据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忧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我科还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建立出院指导手册。手册上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的一切情况还有住院期间他们的主治医生和主任的电话,告诉患者出院后如果有疑问或不适可以打电话得到医生直接指导,消除患者出院后的顾虑。

3.4 否认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脉术后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3.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患者刚到一个陌生地方本身就可产生烦躁不安情绪,对护士的解释产生不信任感。护士要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态度跟患者家属解释现在的情况争取他们的配合。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4 效果

通过对冠脉术前患者的心理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冠脉介入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研究 ,2004,13(2):163-164

[2] 中华护理杂志: 心肌梗塞多维度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2006,1,14,(1),7

[3] 中华护理杂志: 冠脉介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2006,10,41,(10)903-905

[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 全国第三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 2003, 30(12): 719―727

[5] 中华护理杂志: 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2004,39(4):244-246

[6] 中国心里卫生杂志:状态―特质焦虑问卷.1997,11(4):219-220

[7] 中华流行病杂志: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后的心理状况调查.2003,24(3):225-227

[8] 护理研究: Mishel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 1996,4(1): 59-67

[9]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on anxiety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Hong Kong.Contemporary Nurse,2003,15(3):310-320

[10] Uncertainty in illness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88,20(4):225-232

分析心理现象篇3

人的心理有非常明显的特性。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不确定性是说人的心理变化莫测;不可控性是说有时候自身无法理解和克服自己的心理状态。从对人的角度来说有不可知性和恶意揣测性,不可知性是说明心理状态的隐蔽,让人无法知晓;恶意揣测性是说揣测对方心理的原假设是建立在恶意的角度上的。当然,上述的情况都是建立在一个组织群体之中。先看组织中利己和利人之间的关系,一共有以下几种:自己利己,别人也利己;自己利己,别人利他;自己利他,别人利己;自己利他,别人利他。毫无疑问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自己利己,别人利他,那么自身效益最大化;而自己利他,别人利己却恰好相反;而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利他的效益最大,其他所有的效益都不会高。假定一个人会以为其他所有人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必然会选择利己,那么自己利他达到的效益的最小的,因此那个人也会选择利己。每个人的想法趋同,于是恶心循环产生了,个人的利益不大,组织的效益却最小化了。然而正是由于人的心理这些特性,造成了组织利益的受损。我们迫切需要一门科学,能克服这样的心理,于是管理心理学应运而生。由于这样对人对己的特性,使得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存在的很多不确定性,一念之差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

人是一个社会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意识行为,包括知觉、归因、学习、能力、人格态度、价值观、伦理道德等。组织中的个体同样有多种心理与行为,包括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平感、组织支持感、组织社会化等。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偏好,组织有不同的文化和气氛,所以处于组织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组织环境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于是,行为就成为自身意识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成为了组织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竞争因素,其中有一种环境我们称之为群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中的个体将会产生不同意义的群体行为。

二、组织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的行为起于施加于群体的外部条件,经过群体成员资源和群体结构,产生群体行为过程,

产生绩效和满意度。组织群体心理现象特征有:社会堕化作用、社会助长作用、从众行为和去个性化。

1.社会堕化作用

当群体中个人的贡献可以互相累加而增加群体的工作产出时(即人们从事可叠加性工作任务),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个体的贡献趋向下降的现象成为社会堕化作用。心理学家谢达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特定人数进行拉物体的试验,一个人时平均拉力为63千克,8个人时仅有31千克。当人成为群体一员时,堕化效应立竿见影。因为扩散到群体个人的责任已经相当微不足道,较低的责任产生较低的焦虑感,效益自然就低了。

2.社会助长作用

由于别人在场或者同别人一起活动而带来工作效率与绩效提高的现象叫社会助长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做过一个试验,个人在单独骑行自行车的时速为24英里,一人伴跑时为31英里,与人竞赛时为32.5英里。当群体能够为个人带来紧张和兴奋感时,顿时成为了效益的催化剂。

3.从众行为

第二是行为参照,群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是正确的。情景的确定性程度、个体公开自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向着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为了偏离焦虑,服从一个群体的决策分散责任总强于自己决策;己意见的情况、个性特征和群体结构特征是影响从众行为程度的很重要因素。

4.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个性。因为群体中的责任分散和模糊,从众的压力很大。

在这四个方面的群体心理特征中,社会助长作用要充分利用。其余的力争避免。组织可以从个人贡献的可识别化、分工责任的明确化以及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这三个点来加强和控制组织中的群体心理现象。

控制和利用组织心理的另外几类方式主要有激励和沟通。激励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成就感,提升个人价值。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做过这方面研究,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实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沟通能够为群体和组织成员提供交流感情、宣泄情绪、缓解工作压力的机制,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切实了解个体的想法和需要,满足个人需要。通过这些有效的调节手段,才能充分发挥个人心理的积极因素,避免组织中个人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提升组织效益。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心。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才能获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吴晓义,杜今锋.管理心理学.中山大学出版.

【摘要】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生产的重点就已经逐渐落在了人的身上,而人的心理现象更是企业领导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心理的微妙变化必然会影响行为极大程度的改变,如何合理的利用员工的心理来为组织带来高效已然成为了管理学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初探组织心理现象的产生和一些解决之道。

分析心理现象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恋爱;教育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64-02

当代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是呈有增无减之势。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的道德观,他们的恋爱观,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当前高校学生恋爱可以用“三化”来概括。

一、学生恋爱现象

1.普及化当前,在学生里,有些人形容有一股“恋爱热”,也有人说是一股“恋爱风”,这都不为过。调查情况表明,学生中已谈恋爱的人数占总数的1/3左右,高年级学生高达60~75%,而赞成谈恋爱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5%。

2.低龄化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但过去多是高年纪学生,是所谓“学业、爱情双丰收”的时期,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学生,恋爱观:“学业未成,却恋爱先行”,在他们的思想中好像进学校门就等于走进了“恋爱圈”。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之前一年纪学生恋爱人数只有5%,而现在已达20%左右。

3.公开化过去,学生谈恋爱很讲究各方民族文化的含蓄和深沉,恋爱处于像“革命同志搞地下活动”状态,常常鲜为人知,而现在学生谈恋爱,不仅不怕别人知道,而且有故意让他人知道的心态。时下,只要你步入学校园,便能亲眼目睹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在公开场合聊得你亲我热的,旁若无人。

二、基于学生恋爱心理

青春期是绚丽美好和忧郁烦恼并存的时期,生理的变化使他们感到惊奇和不安,内心体验着从未有过的感觉,以及由此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困惑,正确的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规律与他们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第一,理解爱的内涵。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因此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重从学生的内心挖掘。让学生理解,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责任是恋爱的基础,虽然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人生中唯一的存在。学生要明白,处于学生时代,什么是第一位的,什么是第二位的。倘若因爱而影响了学业和事业,那么这种行为不仅是愚蠢的,也是非常可悲的。第二,让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起来。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开展种类繁多的课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还能有效的树立学生的健康心理,帮助学生转移视线。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白,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身体的生理需要的本质反应,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

三、心理学分析及教育应对

1.生理认知缺乏。①女性进入青春以第一次月经为标志,男性以第一次遗精为标志。对女性的月经一般可以科学看待,但对遗精现象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遗精会失去身体的精华,其实,正常的遗精应该遵循“满而溢”的规律,同女性的月经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的主要成分是水,不用担心遗精会影响自身身体系统的发育。②或的大小有个体的差异,它们的大小不会影响和生殖功能。③过分的关注身体和外貌,会把对身体的不满意扩大到生活方面。比如,节食减肥、喝减肥茶等。事实上身体外貌只是一个方面,我们生活中应该值得关注,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身体能为我们带来成功与幸福的东西很多,因此,积极的接受独特的自己,让智慧为你增添自己永远的魅力。④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往往有一些不可思议的想法。比如,正在恋爱中的女性自觉是幸福的,对以后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反之,在恋爱中的朋友,看见他人就与自己的恋爱对象相比,对他人充满了很多的幻想。⑤有人说因为有男性,女性才变得更加温柔,因为有女性,男性变得更加刚强,此话并不无道理。但是有的同学在看待这句话是有了不同的理解,甚至做一些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事情。

2.教育应对。①学生性心理、性道德。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性冲动,正确理解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因此,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②把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③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同时也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3.心理知识缺乏。①正确看待自己的念。性不是邪恶,对于一个发育成熟的人来说,应该能够体验到什么是性。只要能够理智的控制自己的,就仍然是纯洁的,适当的性幻想是正常的生理状况,不必要忧虑重重,刻意压抑。②正确的看待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交往,目前在中等、高等院校有一种现象,有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交往过程中,根本无视周围人的存在,反而会表现出亲昵的行为,从而引起他人或者旁人的注意,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公众的不尊重,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文明。③现代生活多姿多彩,对外界的物质的认识观,同时也有四面来的不良诱惑,不良的诱惑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阻碍他们的成长进步。不要给自己主动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或者把引起诱惑的实物隐藏起来,眼不见心不动,从而思想不动摇。

分析心理现象篇5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常见心理现象 教育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成长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间,约20%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懒惰、自卑、缺乏责任心等。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不容乐观,这些心理现象不但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干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关爱中学生,研究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的阴霾,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现象

(一)厌学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大。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外出打工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常年在外,逢年过节才回家。子女不免疏于管理和教育,要么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么拜托给旁系亲戚,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的熏陶,很多学生深感无人关心自己,相当部分的学生放任自流,对成绩觉得无所谓,对教师的教育无动于衷,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求上进,导致厌学,这已成为目前农村学生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管得越紧,他们的逆反心理越重;要求越高,他们越烦教师。久而久之教师失去耐心,学生学习越来越差,厌学情绪越来越重。

社会上一些“读书无用论”对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农村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假如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上职业类技术学校,学习风气不好的话,反而深受其害;即使考上了高中,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学到好专业,找到好工作吗?部分农村普通家庭的家长非常现实,如果大学生就业和初中毕业生差不多,则他们情愿选择后者,虽然结果会在若干年后发生变化。这样的家庭观念,对孩子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大大减退,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人数不断上升,而且有一定的“传染性”。

(二)依赖心理。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疼,爷爷奶奶爱,乐于做一切本属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正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娇纵、顺从,造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依赖家长,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在学校依赖同学,作业指望抄袭。住在学校,一周的脏衣服周末带回家“孝敬”父母;在社会上依靠他人。长期下来,这样的依赖心理只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能力,心理能力承受力弱,在社会中易遭受挫折,易自卑,缺乏自信,不敢独自确立某个目标,不能独自胜任各项工作。

(三)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产生取决于个体对各种事实(挫折、缺陷、不足之处等)的评价和态度。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能使所有人都产生自卑感。只有那些认为“考试不及格,一切都完了”的人才会自卑、消沉,而认为“这次考试不理想,虽然使人有些不快,但还有机会下次争取考好一点”的人则不会自卑,而是化失败为动力。

二、对农村中学生常见心理现象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情绪的主人。教师和家长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心理学常识,对学生的教育以引导为主,避免简单粗暴,增强尊重理解,为其成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密切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有不良现象的苗头,就应及时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和调节消极情绪,降低不良心理趋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信心,循循善诱,以理智的方式给予他们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兴趣、爱好和其他条件发展人性和主体性,从而成为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二)重视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缺乏理想会成为心理问题滋生的土壤。因为没有理想的人对生活和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耐挫折能力差,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理想教育应吸收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实施,给他们指明成长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去除厌学、懒惰、缺乏责任心的思想,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

分析心理现象篇6

【关键词】受众 媒体 市场 审丑

从过去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三枪拍案惊奇》到现今的《白发魔女传》和抗日神剧等,烂片似乎变得越来越主流化。公众一边吐槽,一边追逐;骂声越大,票房越高。我们也发现,如今在网络上“成名”的往往是那些不顾形象,低俗炒作的人。“网络丑角”在如今社会名噪一时,不知不觉审丑已成为一种潮流,实现了“审美”文化边缘化,“审丑”文化主流化的逆转。但细思,以颠覆主流美感标准、反常恶俗的审丑文化何以能够在当今市场上大行其道呢?

一、感官刺激唤醒受众的心绪转换

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不仅要面对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贫富差距拉大的客观现实,还要背负着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容易产生内心压抑,幸福指数低,逐渐趋向于“病态”的心理也在所难免。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本能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疾患。所以这时候,恶俗、炒作、拜金等反主流形象言论便成为受众宣泄压抑的出口。

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这些“网络丑角”曾名噪一时。他们以无下限的自我“丑化”式炒作营销成功地博取了眼球。从传播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情绪的唤醒需要传者了解公众的趣味和期待。而“网络红人”的一些自我丑化式言论行为,无疑能让大众眼前一亮,给人一乐,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压抑的内心得到了释放。

D・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调查中发现,电视节目的娱乐功效能够给公众带来“心绪转换”,即转移情感。而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这些“网络丑角”便是借助于网络平台来提供娱乐,而受众就在这种突破“雅文化”主流的鄙俗文化中找到了“”。新鲜感带来的感知上的刺激和趣味,让受众获得主观幸福感,缓解压力,达到心绪转换的效果。

二、草根性“审丑”激发共鸣情绪

纵观恶搞鄙俗的各种“丑文化”,其草根、底层味道非常浓。拿凤姐来说,外貌的天生不足,学历工作的后天挫折是当今很多底层抑郁人士的现状。而这种现状的接近性,就会使受众产生熟悉感,产生“接近效应”。这在传播心理学的角度上就是,草根文化满足了大众情绪被唤醒的基本条件――理解。

受众在接触信息时,心理系统会设置一个“心理选择”关口,只给符合标准的信息授予“传播致效参与权”。人们在选择信息时都倾向于关注自己熟悉、与自己接近性强的领域。而恶搞炒作虽粗俗,但内容的草根接近性却能让受众在情感和境遇上产生共鸣,进入受众的心理系统。“网络丑角”的草根性会使受众将自己的情绪乃至人格投射到他们身上。这种理解和共鸣,就会带来持续的关注。而我们主流文化在传播时,并没有很好的洞察受众的接受心理,令人仰视的高端主流价值只能让受众可望不可及。由于缺乏与受众的接近性,难以使受众持续关注,主流文化渐渐就被草根审丑文化取代。

可见,恶搞鄙俗行为仅仅以亮点博眼球还远远不够,一时的新鲜感不能持续的唤醒受众追捧情绪。传播内容的草根接近性才能通过受众的“心理选择”关口,持续获得广大“草民”的理解,才能持续唤醒大众的关注,最终完成向主流文化的“殖民”。

三、“越吐槽越追捧”的“沉默的螺旋”

从2004年“芙蓉姐姐”揭开“网络审丑”时代的序幕以来,审丑文化依托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崭露头角,冲击公众视觉神经。网友的吐槽声、议论声在广阔的网络社区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磁场”,使得丑文化成为“议题”公诸于世。

《小时代》从书籍到电影一直被公众批为拜金,电影上映后,令人叹为观止的制作成本更是为公众所诟病。但是,票房告诉我们,追逐的人不在少数。近来《白发魔女传》引起网络上骂声一片。记者采访不少从电影院走出的观众,他们称:“想看看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烂,不然没法和别人聊天了。”可见,能与他人进行持续交流、避免因自身的认知盲区而带来孤立的从众心理成为受众追逐烂片的心理动因。

可见,在网络上讨论《白发魔女传》似乎已形成一种“优势意见”;不参与讨论的人因害怕被社会孤立,就会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做出向“优势意见”靠拢的趋同行为,这就是大众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绝大多数人会为了避免被社会孤立,赶不上潮流而去追逐大众所热议的东西,就这样循环反复,造成了“审丑文化”越来越受到欢迎,而主流文化越来越消沉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这个过程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公共事件,推动了“审丑文化”的发展。

四、媒体趋利心理下的“议程设置”

另外,网络丑角、恶俗烂片向大众群体的流入也得益于媒体“把关人”的许可。换句话说,没有媒体的助阵,那些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网络丑角”的恶搞行为也飞不出自己的个人空间,起码走不出自己所在的现实与网络的交际圈。但是,从2004年芙蓉姐姐出现后,媒体就注意到恶搞带来的强大舆论效果。在趋利心理的作用下,传统媒体乃至新媒体纷纷加入到这场“审丑文化”的道德审判之中。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上讲,一方面,这种类似于批评报道的新闻能够激起受众展示自己情感的欲望。一些生活在高端文化氛围中的人,受高端文化的熏陶会产生对“美”的价值标准。一旦恶搞现象与他们的审美标准相抵触,他们就会义愤填膺,在媒体舆论的引导下,更加积极的展示自我情感。

另一方面,媒体如同“炒冷饭”式的反复讨论,赋予这类议题强烈的显著性,会产生一种舆论压力。而受众为避免“与世隔绝”、被人孤立,会对此事赋予重视,进而会产生趋同行为。

以上两方面均可以达到媒体通过炒作“审丑”消费对象提升媒体的发行量,以及收视率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媒体与“丑角”对象的双双炒作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媒体在趋利心理下,以一种道德审判式的“议程设置”不断将“审丑”消费对象呈现于受众的生活中,渐渐的审丑文化成为媒体与受众和“审丑”消费对象三元互动的结果。而受众因为媒体赋予事件的显著性会产生趋同行为,其结果就是“审丑文化”的不断发展。

五、求新心理催生“审丑”循环

在这个“泛偶像”的时代,以往“美”的重复刺激已经在受众心理机制上产生抑制疲倦,即“审美疲劳”。而“丑”文化的兴起,从生理上无疑会刺激到人们的神经元,进而在心理机制上表现为愉快。从此,受众便开始有意识地颠覆传统,解构主流、躲避崇高。崇尚“美”的文化在年轻人中开始失去影响力,鄙俗文化渐渐成为他们的关注点。丑文化的解构意义,颠覆传统,为处在生存压力下的大众虚构了一个缓解压力、排遣痛苦的欢乐世界,人们倾向于从这种鄙俗文化中追求丑、追求刺激的感觉。

而市场洞悉了受众的这种“趋丑”心理,也给鄙俗丑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市场。受众作为市场的最终完成者,其心理需求左右着市场的定位。当今市场为了迁就受众心理,为了达到传播心理学中大众情绪被唤醒的基本条件――理解,便将文化产品趋于媚俗,把娱乐作为自己的主导要求。源源不断的恶俗烂片就是在这种利益诉求中应运而生的。

长此以往,不管是受众出于心绪转换、从众心理对丑文化的追逐,还是媒体在趋利作用下的“议程设置”,或者是市场为了吸引受众将恶俗进行到底,“审丑文化”都将是受众、媒体、市场乃至“丑角”传播互动的结果。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让“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①而“审丑”一旦变成主流,我们的文化将充斥着恶俗伪文化,慢慢影响我们的思维行动,渐渐地我们将变成尼尔波兹曼笔下那“娱乐至死的物种”!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学生)

分析心理现象篇7

1.就业压力导致的认知偏差与矫正措施

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克服她们因为就业问题可能带来的认知心理偏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和纠正。一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二是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女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总之,可以从多方面缓解女大学生们由就业压力形成的消极心理因素,从而更进一步地消除或回避学习上的“高原现象”。

2.不良的情绪体验与应对方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焦虑和抑郁是两种负面的心理体验,是造成“高原想象”的诱发因素。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她们合理宣泄也是一种良策。让她们把心中的不悦和难言之隐宣泄出来,舒缓她们的心情。另外,参加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之举,让她们的身体得到放松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愉快的体验。最后就是自我安慰和转移注意力。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安慰,把心存疑虑暂时搁置,回忆或设想过去或将来美好的图景,不乞求过多奢望。而注意力转移的方法具体有:消遣转移法、繁忙转移法、开阔转移法、娱乐转移法、环境改变法等。

3.非智力因素的消极状态影响与阻抗措施

人类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有智力因素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参与,而且还需要诸如动机、情感、意识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女大学社要学会倾诉、学会处理好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必要时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将具有消极的情绪体验转换成友爱、希望、信心、同情、乐观和忠诚,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缩短或跨越“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当代女大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性格的稳定性,因势利导,发挥它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又意识到性格的可变性,由此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育它。

4.“认知胶着”负面影响与积极应对

学习心理学认为,所谓“认知胶着”,是指学生对某项学习的各种印象、思路、经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难以分清彼此,越想努力梳理清楚就越觉得难以突破,处于力不从心、思维无序的状态。女大学生们应该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缩短大学学习的适应期,增强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调整或更新学习方法。对于较难的学习任务,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榜样的力量和成功的案例,改善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和强化学习内部动机,调节心理、缓解压力、注重学习心理保健和“酝酿效应”。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们要在教育工作者的引领下,把握自身的认知特点,避免认知偏差。学会甄别理性认知和非理性认知,掌握认知改组的理论与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展示自我、控制自我和超越自我,培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情商的培育和发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恋爱观和价值观。

分析心理现象篇8

关键词 分析化验;业务域;POSC Epicentre逻辑模型;业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17-02

1 业务对象分析

库房中储存的样品主要是岩石样和流体样,根据取样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岩石样分为岩心样、壁心样、岩屑样和露头样,把流体样分为常温常压流体样和高温高压(统称PVT)样,根据流体相态又可以把流体样分为油样、气样和水样。

分析化验所使用的样品是小样,也叫做实验用样,是大块岩石样或大桶流体样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把小样分为水平样和垂直样。

2 分析化验项目分析

根据样品的类型可以把分析化验分为流体样实验、岩石样实验和岩石样-流体相共存实验3种。

2.1 流体样实验

流体样实验是对从井筒或地面上取得的流体样进行分析的,研究井筒中流体的特性,为油气田开发前期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生产井提能分配或井下作业提供基本数据支持。

根据流体取样方式的不同,把流体样实验分为常温常压流体实验和PVT实验,由于流体相可以分为油相、气相和水相,所以流体实验又细分为常温常压油样实验、常温常压气样实验、常温常压水样实验、原油PVT实验、易挥发油PVT实验和凝析气PVT实验。

2.2 岩石样实验

岩石样实验是对钻井过程中取到的岩石所进行的分析或鉴定,是地层岩石特性最直接、最准确的表现。

根据实验的目的不同,把岩石实验分为常规岩心分析、特殊岩心分析、岩石地化分析等。

2.3 岩石样-流体相共存实验

岩石样-流体相共存实验是分析岩石在以不同的流体相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岩石的润湿性和联通性等,主要有毛管压力实验和相对渗透率实验等。

根据流体相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压汞法和驱替法,驱替实验分为油驱替水、水驱替油和气驱替水等。

3 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石,只有业务分析好,才能设计出满足需要的业务模型。根据工作内容可以把业务分析分为业务调研、业务划分、业务活动分析和数据分析。

3.1 业务调研

确定分析化验业务域的业务调研范围和调研内容,形成业务调研清单,并制定业务调研模板。业务调研模板是业务调研的依据,必须要包含业务名称、业务流程和数据应用情况等。在执行调研时,按照业务调研模板内容,详细了解分析化验业务现状、数据库现状、应用现状和数据管理机制等,并收集相关资料(报表、数据、业务规范等)。

3.2 业务划分

根据业务调研情况对分析化验业务域进行业务划分,划分为一级业务和业务活动,一级业务主要有常规岩心分析、特殊岩心分析、岩石地化分析、油气地化分析、岩矿分析、同位素分析、岩石力学分析、古生物分析、油气水分析和流体PVT分析等。

业务活动是对一级业务进行细分,直至划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如一级业务常规岩心分析包含有岩石物性分析、岩心伽玛测定和岩心CT扫描等。

3.3 业务活动分析

根据业务划分得到一个个业务活动,每一个业务活动都有自己的业务含义和业务范围。业务活动分析就是要详细分析每一个业务活动流程,如业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业务规则、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如岩石物性分析是实验员(who)收到分析化验任务后(when),在实验室(where)根据样品基本信息和检测任务单的要求对岩心样品(which)进行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密度、碳酸盐岩含量的分析化验,形成岩石物性分析成果数据表和业务分析报告(what),为表征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储集流体的通过能力和岩石渗流特征提供重要参数,为储量计算、采收率确定等提供参数依据(why)。

3.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对业务活动数据集和现有专业数据库物理表进行详细分析,业务活动数据集分析是对业务活动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分析,规范业务活动输入数据集和输出数据集,形成业务活动数据集;现有专业数据库物理表分析是对现有在用专业数据库物理数据表进行分析,分析出专业数据库物理数据表的实际业务含义,具体是哪个业务活动产生的,对应于业务活动的哪个数据集,形成专业数据库物理数据表对业务活动数据集的映射关系。

数据分析表如下:

业务活动 输入数据 输出数据 业务活动数据集 专业数据库

岩石物性分析 检测任务单 岩石物性

分析报告 岩石物性分析报告 文档数据库

实验样品信息 岩石物性分析

成果数据 分析化验数据库

4 数据模型设计

数据模型设计是实现业务分析到物理模型设计的所有过程,主要分为业务模型设计、采集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模型设计。

4.1 业务模型设计

根据业务调研和分析成果,对业务模型进行标准化梳理,对数据流进行详细分析,完成从业务分析到业务模型的转换,形成业务模型。

4.2 采集模型设计

制定业务模型中数据集合并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分析业务模型中需要合并的数据集,通过专业工具完成业务模型数据集的合并工作,实现从业务模型到采集模型的转换。业务模型数据集合并原则:首先是业务活动场景相同;其次是业务活动产生的数据项相似。

4.3 逻辑模型设计

通过对POSC Epicentre逻辑模型和PPDM模型的研究,结合石油企业业务实际,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设计分析化验逻辑模型。逻辑模型主要分为对象模型、活动模型和属性模型。对象模型是对分析化验业务域中所涉及到的业务进行抽象,提取出一个个业务对象,用前缀OOE_表示,如岩心的对象模型是OOE_Core等;活动模型是对分析化验业务域中所有业务场景进行抽象,形成业务活动编目,存储在OOE_Activity实体里,具体的业务分析活动只是业务活动编目的具体实例。如岩石物性分析是业务活动,***井岩心常规分析报告是业务活动实例;属性模型是业务活动数据集中的相同数据项的抽象,提取出一个个属性对象,使用前缀OOP_表示,如孔隙度的属性模型是OOP_Porosity。

4.4 物理模型设计

设计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投影规则,依据投影规则实现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投影出不同版本的数据库,以支持不同的数据存储和管理需求。常用的投影规则有直接投影、复制投影和合并投影,不同的实体具有不同的投影规则。在投影时,为了保证物理模型的最优化设计和数据存储的最少冗余,要求分析所有实体对应的最优投影规则,根据最优投影规则一次投影出物理模型。

5 总结

分析化验对象数据库的设计是依据国际先进的POSC Epicentre模型,根据对象设计方法设计的,具有对象的特征,能很好的满足业务人员的使用习惯,为今后的勘探开发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概论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