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6:28:37

进出口贸易知识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1

摘 要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禀赋对国际贸易在不断地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效应是渗透在国际贸易的各方面,特别是国际贸易的结构方面其不仅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也正在不断拉大国际间的贫富差距。

关键词 知识禀赋 国际贸易结构 影响机制

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认为两国之间若存在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之间就将展开贸易。但应该看到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因素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因此知识禀赋也已经深刻地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即使是H-O理论也已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禀赋正在不断的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如今贸易商品结构是以高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上升为总体特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对于初级产品贸易,制成品贸易在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是上升的。从二战后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改战前初级产品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直至到1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表1比较了2008年农业产品、矿藏及能源产品和制成品出口额及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

由上表可知世界贸易中制成品的出口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产品出口,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是在国际贸易中,高附加值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世界主要货物出口中具有重要地位。2006年世界主要货物出口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大于1%的货物中除了部分能源性产品外,包含了许多高科技产品,比如航空器及有关设备、电脑设备等,还有许多高附加值产品比如电讯设备及零件、药品、电动机械及器具等。

三是商品贸易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也在迅速发展。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仅为710亿美元,而1999年则高达13400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7.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并且进入21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有不断增加之势。由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可知在2008年的世界贸易出口额中,世界贸易商业服务为37800万亿美元,进口额为34900万亿美元,而同年世界货物出口额为153300万亿美元,可见虽然现今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流,但服务贸易已经在迅猛的发展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

四是以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各国经济的未来支柱和活力源泉,因此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长相当迅速。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表2列举了2005及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相当迅猛。

五是绿色产品的出现优化了国际贸易结构。这表现在现今出口的产品中那些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危害极少或无害,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的产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对出口产品环保性做出要求。

知识经济,对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看清方向,找到突破口,加快产业升级,改变我国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产品的高级化,才能够在国际外贸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陈丹宇.知识要素与H-O贸易理论的拓展明.国际贸易问题.2003(7).

[2]张永林.知识创新与规模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

[3]保罗•克鲁格曼,毛瑞斯•奥博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陈飞翔.国际贸易的新发展――部门内贸易.经济研究.1991(10).

[5]唐平娟.知识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6.

[6]裴,陆剑.规模报酬递增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6(9).

[7]李辉文,董红霞.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准.经贸理论.2004(2).

[8]李卫华.从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错误看现代经济学的缺陷.云南社会科学.2007(3).

[9]张先锋,丁亚娟.贸易模式的演进与锁定:国外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09(4).

[10]韩耀,曹杰,庄尚文.网络经济下国际分工的演化及其经济机理研究.经贸论坛.2005(10).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贸易竞争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困境

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4%;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我国在2007年的进出口总额已超过了2.17万亿美元,在2006年基础上又有所提高。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要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大于一般贸易出口的现状,与世界贸易强国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模式正好相反。我国产品附加值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很难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通往贸易强国的进程。

其次,市场进一步开放,贸易摩擦升级。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升级。2007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便层出不穷:钢铁正取代纺织品和鞋等轻工产品,成为反倾销的新焦点;“反补贴”特别是“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将我国制造拖入新的困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被国外媒体过分夸大甚至恶意歪曲;针对我国的wto争端解决案件也屡见不鲜。市场预测显示: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各国将更重视从全球和战略高度审视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会更加突出。

再次,我国知识产权急需得到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晚,真正开始建立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之前则几乎一片空白。近些年,我们很注重保护国外驰名商标在我国的权益,却忽视了保护扶持自己的驰名商标,造成大量我国驰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我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采取的措施

(一)对外贸易向质量提高方面转变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在贸易方式转变上做到:优化出口结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扩大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发挥进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积极应对和解决各种贸易摩擦

一是要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协调配合,争取更多支持。二是要抓好双边贸易摩擦大要案应对。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预警监控机制,密切跟踪贸易摩擦最新动向,增强应对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抓好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深入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与评估。

(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从意识抓起,让整个社会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要高起点、有新思路,更要切到“实”处。二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鼓励进行发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要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四)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征。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其中最典型的应用是电子商务。据我国权威调查机构赛迪顾问的数据,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06年已突破1万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我国互联网协会dcci数据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b2b电子商务交易增长超过百分之二十五,交易规模达到一万两千五百亿元人民币。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电子商务已步入成长期。

(五)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目的就是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在自主创新上持续占有突出地位的国家,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来说,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注重培养、扶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蕾.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j].当代经济,2007(1)

2.张晓霞.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j].企业研究,2007(6)

3.苏启东.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3

关键词:平行进口 知识产权 国际贸易 侵权 合法

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因此,知识产权人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来垄断产品所带来的利益,这与目前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自由流通的要求是相矛盾的。平行进口作为这个矛盾的典型问题,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知识产权贸易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应当重视国际贸易中的平行进口问题。与此同时,应当对平行进口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国内立法的完善,来应对所面临的平行进口问题。本文在分析平行进口的不同原则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平行进口的规定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应如何对待平行进口问题。

一、对平行进口的不同原则

平行进口,又称灰色市场进口,是指某一特定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或版权)在一国已经获得法律保护,但该国未经授权的进口商,从另一国购得该知识产权人或经过其同意制造或复制、发行或销售的相同正宗商品(非假冒伪劣商品),输人该进口国投放于市场的行为。简单说,平行进口就是一国的进口商未经本国知识产权人的许可而将国外合法销售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产权产品进口到本国进行销售的行为。

关于平行进口的侵权与否,理论界有很大的分歧,各国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trips协议等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重要国际公约对平行进口问题都未做出确定性的规定,主要是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因此,各国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贸易政策出发,对平行进口持有各自不同的态度。有的国家认为平行进口侵犯了知识产权而予以禁止;有的国家则认为没有侵犯知识产权而允许平行进口。对于平行进口问题产生的这种争议,主要归结为两种理论的对抗,即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和地域性原则之间的冲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域性原则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国际贸易的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权利穷竭原则的价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

1.权利穷竭原则

权利穷竭原则又称权利用尽原则。是指经知识产权人或其授权的人许可而生产的知识产权产品,在第一次投放市场后,权利人即丧失对它的控制权,其权利被认为用尽。只要平行进口人通过合法的程序,在合法的市场中支付合理的对价后买到了知识产权产品,并没有将该产品改造、冒充其他商品或仿造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口人就能将自己已经取得所有权的该知识产权产品进行任意使用、转卖和处置。在专利和商标领域主要指销售权一次用尽;在版权领域指的是经济权利中的发行权一次用尽,就是说,对于经过版权人许可而投放市场的一批享有版权的作品复制品,版权人无权再控制它们的进一步转销、分销活动。权利穷竭原则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限制知识产权的权利扩大化,防止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在知识产权贸易中阻碍货物的自由流通,最终破坏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可以说,权利穷竭原则并不是对知识产权的限制,而是对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与贸易权的平衡。如果知识产权人第一次在市场上将货物卖出后,其知识产权仍然依附于其产品中,知识产权人就能够凭借知识产权一直控制已经丧失所有权产品的销售和转售。这样不仅不利于国际贸易中货物的自由流通,而且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产品所有权的进口方无法完整地行使其所有权中的处分权。因此,支持平行进口的国家将权利穷竭原则作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平行进口不构成侵权,从而允许国际上平行进口贸易的发展。

2.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指依据不同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是相互独立的,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法律。虽然国际贸易中各国通过互相签订的协议和公约来保护知识产权,但一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据和方法完全取决于该国的本国法。根据这一原理,一件产品根据一国的知识产权法取得了知识产权后,通过贸易卖到了其他国家并不导致该产品知识产权的必然丧失,原知识产权仍然依附在产品上,仍受到出口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如果第三方在合法取得销售权的国家购买到了知识产权产品,但未经知识产权人的同意将产品进口到本国销售的话,由于该国的知识产权仍然依附于该产品中,所以第三方的平行进口行为构成知识产权的侵犯。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平行进口的规定

1.美国

美国《专利法》271条就有规定,专利权人有权享有依法要求禁止专利产品进口的权利。在美国任何人未经其同意而在美国国内制造、使用或销售专利发明即构成专利侵权。美国1930年《关税法》规定禁止外国厂商制造同样商标商品的平行进口,除非(1)平行进口得到美国权利人书面同意;(2)外国制造商与美国权利人存在从属关系,但1990年修改的《关税法》将此“附属例外”原则替代为“标签例外”原则,即规定如果进口的商标产品与国内相同商标产品存在实质性差异,要求在产品的商标附近加贴显著清晰的标签。通过此规定,可以使国内商标产品与进口商标产品相区分,从而避免国内商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平行进口商标产品的影响。美国1976年《版权法》602条规定禁止一切未经版权人许可的进动,但以下三种情况例外:(1)经国家或国家代表机构特别准许而进口;(2)为私人使用而不为销售进口;(3)仅为教学、宗教等目的进口极为有限的份数。

从以上规定来看,美国对平行进口采取的是禁止的态度。但也不是完全禁止,而是在不损害国内知识产权人商誉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允许平行进口。虽然在国际贸易中美国一直主张贸易自由化,但作为知识产权大国,其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领域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和知识产权产品的独占地位,对平行进口进行了严格限制。

2.欧盟成员国

在欧盟,经济自由是共同体层面追求的重要价值,也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盟的前身)整体利益所在仁’〕,因此,欧共体市场建立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产品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虽然欧洲各国之间有关贸易的法律制度和价值追求有很大差异,但各国在欧共体市场内的贸易活动中都要遵循《欧洲共同体条约》所追求的价值和规定。《欧洲共同体条约》第30条规定:为保护工业和商业财产,允许对货物的自由转移施加限制,但该保护不能成为武断歧视和变相限制成员国间贸易的手段。由此来看,共同条约要求欧盟内部应保证产品的自由流通。一件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由知识产权的所有人或指定的销售商投人到欧共体市场后,知识产权人就丧失了对该商品的控制,无论商品在欧盟市场内怎样流通,权利人无权干涉。因此,欧盟对平行进口采取的是内部权利穷竭原则,即在欧洲共同体市场内部的贸易中允许平行进口。

3.日本

日本在1997年通过日本最高法院维持东京高等法院对“bbs铝制车轮案”的判决确立了平行进口的合法性。该案中bbs公司作为一家德国公司,在德国和日本都就其汽车车轮取得了专利权。但日本一家公司进口了bbs在德国生产制造的汽车车轮并出售给另一家日本公司,因此两家公司遭到bbs公司在日本的和侵权赔偿要求。日本最高法院在判决该案时认为,考虑到公共利益和专利权人利益的平衡,买方得到产品后即获得了自由使用和再销售产品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受专利权的限制。除非合同中明文规定或在产品中注明了专利权人所要限制销售的地区,否则视为专利权人默示授予买主在日本自由处置专利产品的权利。

以上美欧亚三个代表性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平行进口所持的态度都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美日欧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对待平行进口问题,才会出现以上的差异。具体来看,美国禁止平行进口,是因为平行进口会对知识产权商在美国国内已形成垄断的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国内市场混乱,并不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禁止平行进口。欧盟在欧共体市场内部允许平行进口也主要考虑的是欧盟自身的贸易发展。在欧盟内部允许平行进口可以使知识产权产品在欧盟国家中自由流通,这不仅有利于欧共体市场的贸易发展,也有利于欧盟内部知识产权的广泛交流,总体上有利于欧盟的发展。表面上看,日本允许平行进口是为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但从实质上看,主要是因为平行进口有利于满足国内的公共利益,因此,日本允许平行进口也是从国内利益出发考虑的。总体来看,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待平行进口问题,主要还是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哪种措施更有利于国内发展就选择哪种措施。

三、中国平行进口的立法选择

1.明确中国平行进口问题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在今后的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活动中,必然要面对有关平行进口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原因是,通过平行进口可以大量进口国外知识产权产品,这对国内的进口商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诱惑,也是一种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如果对平行进口问题在法律上不作

明确规定,在今后的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国知识产权人的侵权之诉,导致进口商不再敢轻易进口国外的知识产权产品,这势必会阻碍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在中国是否允许平行进口的问题上,有必要在观点上进行统一,以便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2.中国允许平行进口的依据

从权利的性质来看,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权,法律通过授予知识产权给予权利人一种利益上的垄断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件产品被一国赋予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伞,那么这种保护应该是绝对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将该保护伞拿掉,从而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存在于产品流通的任何环节。但如果只顾满足权利人行使垄断权的话,产品的流通范围会被权利人牢牢地控制着,产品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自由流通。这样一来,在平行进口中一味保护知识产权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产品流通范围缩小,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受到阻碍,最终影响技术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交流。权利穷竭原则的直接特征就是消除因为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而给商品的自由流通带来的阻碍。知识产权的专有行使,在国际贸易中不能阻碍产品的自由流通,也不能剥夺产品所有人的处分权利。知识产权产品在第一次销售之后,知识产权产品的合法利益已经得到了实现,权利人没有再进行控制的理由,即对于产品所承载的知识产权权利已经用尽。

可以说平行进口是一种合法的进口、销售行为,也是处置财物的正当行为,不能只为了保护某一权利而一概否定其他权利的行使。笔者认为,平行进口是适应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合理行为,平行进口商仅仅是利用了国际贸易中的便利条件,并没有什么过错,故不构成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而且各国也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对平行进口问题进行了相关规定。中国虽然在国际上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是有一定差距,对平行进口所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当过于严格。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属于知识产权产品的引进方,需要大量进口国外专利产品和国际知名商标产品来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虽然对知识产权应当予以保护,但保护的水平不能超过自己所承载的限度[} )z6s。应当在专利权、商标权、版权领域都允许平行进口,从而有效利用这一贸易手段进口国外的知识产权商品,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制假卖假行为的泛滥,也能防止国外知识产权人利用其独家授权等形式来垄断中国市场。

3.中国允许平行进口的立法选择

平行进口是一个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问题,对平行进口进行立法不仅要考虑到知识产权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贸易问题。

在知识产权领域,建议分别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中增加平行进口不构成侵权的专门规定。从中国的现有立法来看,《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对平行进口问题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但《专利法》刚刚经过了第三次修改,并通过第69条关于专利权的例外规定己确认了专利平行进口的合法性,明确规定专利平行进口不侵犯专利权,从而改变了中国专利领域对平行进口的合法性不明确的尴尬状况。《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应当同《专利法》一样在今后的修改中增加平行进口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的规定,以确定平行进口在中国的合法性。以《商标法》为例,可以规定:进口商通过平行进口方式从具有商标权人授权销售并未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外国销售商中进口该商标产品后在国内进行销售的,不构成侵权。在贸易领域,建议在《对外贸易法》的第五章—“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增加规定平行进口的标准。合法的平行进口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进口商必须在合法的国外市场中购买知识产权产品;(2)国外出口商必须具有相关知识产权或销售产品得到了知识产权人的授权;(3)知识产权人对外国出口商的产品转销范围和出口对象没有作限制性规定;(4)进口商以合理的价格进口产品。如果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规定,将视为非法的平行进口,在通过海关时予以禁止。这样就可以在平行进口产品进人中国市场前有效防止非法平行进口所带来的负效应。

对于中国平行进口的法律选择来说,以上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自由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法》对平行进口的合法性予以确认,鼓励国内进口商进口国外知识产权产品,而不必为侵犯知识产权担忧,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法》对平行进口进行标准化规定,防止国内进口商滥用平行进口破坏国际贸易市场秩序和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两种法律相互配合,同时对平行进口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贸易问题进行规制,为中国平行进口保驾护航。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4

【关键词】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论证会学习项目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38-02

凭借着新疆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2008年新疆外贸额突破200亿美元跃居西部第一,这意味着新疆外贸已经开始扮演带动西部外贸崛起的排头兵角色。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从业人才。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新疆外贸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就是边境小额贸易和面对中亚市场的加工贸易。而在以往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课程内容只涉及一般贸易,旨在向学生传授一般贸易合同的知识和技能,这远远不能满足新疆对外贸易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疆的对外贸易行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和召开企业论证会后,确定了面对新疆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形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五门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操作、报检业务操作、外贸单证实操、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

《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定位是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跟单员等外贸岗位必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进出口合同的基本知识,培养国际贸易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学会进出口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和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流程等国际贸易基本技能,是一门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基本职业能力的课程。本课程也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行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解决了教与学中的许多问题,深受师生好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个简单介绍:

一、教学内容项目化

《国际贸易实务》的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考试及实习。这种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学时安排,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我们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根据外贸行业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职责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按学习单元进行教学。

按每个项目的不同要求来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更紧密,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更相互融合。打破了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模式,教变得更灵活,学变得更容易,枯燥的专业内容变得更有味。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我们发现,学生真正能做到掌握和运用目标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四个阶段的训练,即了解任务、跟学操作、独立操作、项目实战。我校结合新疆外贸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出口加工贸易合同签订和履行等五个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一: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要求学生能描述进出口贸易洽谈的基本内容,能理解进出口合同各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能描述进出口合同洽谈的程序,能描述签订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步骤,能草拟签订简单的一般贸易出口合同,了解出口贸易流程。这是认识规律的第一阶段:了解进出口合同签订的基本内容。

学习项目二: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要求学生能以进口商的角色,运用学习项目一中了解的知识技能,模仿上一学习项目,洽谈和签订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理解进口合同各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洽谈程序和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二个阶段:跟学操作。

学习项目三: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增添了边境小额贸易方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知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市场的人文、习俗、消费习惯,熟悉边境小额贸易的内容和特点,了解边境小额贸易运输方式,贸易习惯,运用学习项目二中的知识,独立完成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三个阶段:独立操作。

学习项目四: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要求学生以进口商的角色,自己确定目标产品和市场,及所有贸易条件,草拟签订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四个阶段:项目实战。

最后简单介绍学习项目五:加工贸易合同签订内容和履行流程。

通过这种学习项目由普式到特式,课程内容有反复但又各有特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逐渐变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由详到简,学生逐步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

那么这五个学习项目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组织呢?

二、教学组织情景化

以学习项目一: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为例,剖析外贸业务工作过程。一笔业务分为出口前的准备、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四个阶段的工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是以这四个阶段的工作为基本学习任务,向学生传授交易前准备工作、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的流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于其中。

在第一个学习项目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签订的内容组织上,因为学生此时正处于认知的第一阶段:认识任务。因此课程组为学习项目一设计了11个学习任务:出口目标市场调研、建立业务关系、洽谈货物的名称数量质量包装、洽谈货物的价格、洽谈货物的装运条件、洽谈货物的保险、洽谈货物的结算方式、洽谈货物的检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草拟出口合同、签订出口合同、履行出口合同等。

为满足实训教学,课程组为这五个学习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实训学习情境,分别是:学习情境一: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向美国班路公司出口番茄酱;学习情境二: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从澳大利亚的G公司进口啤酒大麦;学习情境三: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出口新疆地产葡萄干到中亚国家;学习情境四: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某个产品;学习情境五: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在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的家具加工厂家为俄罗斯的X公司加工一批家具。共27个实训任务,与课程学习任务一一对应。实训总课时80课时,占总课时的62.5%。

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分为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务描述,第二阶段知识学习,第三阶段实训任务书布置,第四阶段学生活动与问题讨论,第五阶段分组展示成果质量评定,第六阶段教师点评、小结。在进行完为期16周128节课时的校内学习后,还安排了一周的校外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训基地观察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体验工作岗位责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在第三阶段实训任务书的布置,应用实训学习情境,以一个虚拟的人物“王敏”和公司“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设定王敏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应聘进该公司,由教师扮演业务经理,学生扮演“王敏”,将学生以五人一组分成若干个组,在交易前准备工作、合同洽谈和签订学习部分,由业务经理给各组下达任务,外贸业务员以组为单位上交完成的任务。在合同的履行学习部分,由组内五个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银行、进口银行等五个角色,根据合同的内容,完成合同的履行流程。由业务经理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各组的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裁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真实的业务背景下,自主完成课程所有的学习任务,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课程组教师将外贸业务工作搬进了课堂,今天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来的实际工作,教学与实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三、实训环节仿真化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过模拟教学软件创建了虚拟企业的仿真教学环境。利用国际贸易实训室的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搭建一个虚拟封闭的小型国际贸易市场,并设计了相应的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模拟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进出口企业,模拟操作进出易前的准备、贸易的洽谈、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操作的全部程序。

学生在仿真的虚拟公司环境中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流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与外贸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体验真实工作任务的需要,还委派自身业务人员来指导学生实习,定期的企业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上述几方面的改革后,不但减轻了教师黑板上喉干舌燥费力不讨好的教学压力,改变了单一的枯燥无味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气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5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服务贸易开放度不高。服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开放度指服务贸易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和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服务贸易禁止外资进入领域较多,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一直处于8%以下,但是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706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近107倍。服务贸易进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出口居世界第五位,进口居世界第三位。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是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主体,竞争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而以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国内供给低、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是进口的主体。

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出年年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其中旅游、建筑、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为主要的顺差行业,新兴服务贸易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力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贸易领域我国竞争力不强。

主要服务贸易伙伴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一是是我国的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其中香港多年来均为我最大服务贸易的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2012年,与这五大经济体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占到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5.9%。

服务贸易集中于东部省份。京、沪、粤三地服务贸易总额远超其他省份。近年来,伴随着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发展模式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服务进出口增幅显著。

服务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为了揭示服务贸易与GDP的相关性,文章使用Eviews6.0软件,通过数据选取、模型建立和检验来说明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增长的关系。

首先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中1982~201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数化处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服务贸易进口额(IM)和服务贸易出口额(EX)三个变量,并建立模型:

LNGDP=C+aLNEX+bLNIM+ε (1)

用ADF法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lnGDP、lnEX、lnIM为一阶单整序列根据AIC值和SC值确定最优滞后期为1,建立变量间的VAR模型,在VAR(2)的基础上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然后对LNGDP、LNEX和LNIM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唯一一个协整方程:

LNGDP=2.512625-1.696053LNEX+2.944245LNIM (2)

协整检验表明,GDP、服务贸易出口及服务贸易进口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服务贸易进口正相关,进口弹性为2.944245,即服务贸易进口增长1%将拉动经济增长2.944245%;经济增长与服务贸易出口呈相关,出口弹性为-1.696053,即服务贸易出口增长1%会导致经济下滑1.696053%。显然,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

构造统计量F,根据AIC值和SC值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1。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lnGDP、lnEX和lnIM进行分析检验,检验服务贸易的进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服务贸易的进口是GDP增长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服务贸易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的思路调整

通过对中国1982~201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和GDP进行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服务贸易进口正相关,与服务贸易出口负相关,且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是GDP增长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结论。这也印证我国服务贸易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而经济逐年稳步增长的事实。

服务贸易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协整方程凸显了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这一突出问题。鉴于此,中国政府应注重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调整国内服务业结构、扩大技术外溢效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等相关措施。

调整国内服务业结构。国内服务业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首要和必须的条件就是大力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中国重货物贸易轻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国内服务业结构,既要结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又要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引导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健康发展。在充分发挥其资本积累和对劳动力高吸纳作用的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加快对传统服务的改造,大力推进制造业内部生产业的专业化、系列化和外部协作的加快发展,提升附加值,促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产业内部升级。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培育服务行业新的竞争优势。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确定重点发展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行业和区域布局、加强区域合作,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继续提高服务业尤其是重点领域的开放程度、放宽对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管制,引导外资进入新兴服务领域,可以促进本国技术的发展、提升新兴服务贸易的国内供给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中,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的进口可以有效提升国内相关部门的竞争力、支撑工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扩大技术外溢效用。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外溢的主要渠道(Coe和Helpman,1995,Hove,2008)。欠发达国家既可以向发达国家购买专利或者技术等直接的技术引进方式,也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的商品和设备等更为间接的技术引进方式来引进、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甚至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来分享国际技术溢出所带来的好处。

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是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主体。我国目前总体处在模仿和引进消化吸收阶段。通过采用“技术引进模仿”的技术进步路径,可以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由技术引进模仿到消化吸收进而过渡到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逐步减少对国外技术依赖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影响;方法

引言:

自从在1994年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来,世界上的国家、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原因在于,注重本国有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它的国家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术的剽窃,有效的保护这些知识与技术在本国的发展中就有重大的价值,维护本国依据这些技术与知识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场景,保障本国国家贸易额的稳定,维护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对于行业贸易的影响、对于边际贸易模式的影响、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

自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签订以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问题已经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一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讲、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同时,这必然影响到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如: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加深,人们对于高技术与高知识的发达国家产品将不具有很强的购买欲望,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表现出来较为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保护很有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技术进行长时间的创新垄断。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传统的发达国家进行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有关技术的进步[1]。其次,一个观点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总体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市场势力效应”与“市场扩张效应”。所谓的市场扩张指的是发达国家中出口市场的知识与技术被保护起来,发展中国家的当地企业对于这些技术以及产品进行模仿被严格的限制,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企业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有效进行了扩大。所谓的市场势力效应指的是出口市场的知识产权被保护,由此出口的企业在当地市场一种“垄断势力”的形成,而有关的企业通过进行提高产品价格、减少出口规模的方式可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出口市场规模的减小。从实际的效果来讲,以上的两种分析都造成了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市场势力与当地企业模仿能力的被制约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加深直接造成的一种结果。一方面,当地消费者模仿的可能性被知识产权保护方针的实施而严重限制,直接导致对于国外创新产品需求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市场扩张效应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产品的需求弹性由于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而严重降低、使得出口企业的价格势力被增加,使得市场势力效应的发挥阻碍了有关企业的出口。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都不一定会消除市场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因为其它方面的替代技术与替代产品依然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

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行业贸易的影响

知识产权对于不同行业的贸易影响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这种影响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便于对于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有效的论述与分析。就具体的研究情况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工作。我们通过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运用动态模型的方式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假设发展中国家对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模仿效率。而根据这种模仿能力的高低,我们将其划分为可以进行出口的行业与不能进行出口的行业。而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加强对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直接导致了四种随着行业的变化而产生相互抵消的贸易反应。首先,市场势力效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产生。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模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进行总体出口贸易的数量。比如:就传统的煤炭以及轻工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非常大[3]。其次,对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效果。而造成这一点的原因,除了与行业自身的特点有关以外,也与政府的出口政策具有直接的关联。再次,从整体的发展而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短期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于有关的技术进行模仿,尤其是这种保护模式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正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企业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促进本国有关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最后,发展中国家对于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模仿能力的提升,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特发展模式与技术模式的重新探索[4]。

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边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现代国家进行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有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充分运用等等。对于以上的途径比较通俗易懂的阐述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数量、注重出口产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国际贸易边际产生的不同作用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结果的评价工作。首先,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在国际贸易的集约边际具有明显的集中表现。其次,产品的种类在国际贸易的扩展边际进行集中的表现,但是其对于国际贸易的集约边际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再次,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在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中都可以进行作用,并且总是沿着这两种边际进行自身作用力的实现。最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产品的数量与种类改变贸易流通的方式与有关的行为。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产品贸易保护或者是依据产品的专利保护进行出口数量的提高或者是减少,实现产品的出口价值,促进出口产值的增长[5]。

四、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因此,我国在这种局面下进行出口数量的保持、出口利益的保障,必须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促进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工作,推动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进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研究与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工作具有重要的联系。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第一,政府需要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方针,尤其是认清世界的发展形势、对于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需要加强。第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能够使得更多的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它们在国际市场中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第三,对于具有突出知识产权的专利项目、政府需要进行积极的扶持与奖励,激发其专利研究人员的热情。

(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对于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可以从法律的高度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保障,对于有关的侵权行为进行有力的处罚。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可以使知识产权保护的完整体系早日建立,并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最后,通过建立与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各种执法的机构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提升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6]。

(三)培养大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

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培养大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尤其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的有效运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第一,利用有关的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第二,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出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专业课程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第三,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大量优秀的外国企业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课程知识信息的水平与质量。第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尤其是企业良好品牌的树立与优质形象的展现。这些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7]。

五、结论

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影响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对于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余长林.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13,01:137-144.

[2]范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刘颖.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曲建忠,张红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5,06:58-61.

[5]吕晓青.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7.

[6]武晓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8,03:54-55.

[7]谢岚平.浅析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4,27:47-48.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7

关键词: 《出口贸易实务》 实践性教学 必要性 方法

一、《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特点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日语、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既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涉及许多具体的进出口贸易实务,如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是一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学科。它是为培养对外物流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及涉外连锁经营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的。国际贸易活动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变化频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较强的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及知识的教学,而且强调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探索《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的客观方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为中考落榜者,在中小学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经常开小差,精力不集中,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一般较弱,对语言文字不能正确理解。但这些学生天生爱动,喜欢直观方式接受信息,《进出口贸易实务》理论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只注重理论,按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必定失去兴趣。因此,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措施。从学生的主观方面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很多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我将来又不到外贸公司上班,学其何用?因此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中职生大多因成绩较差而无法进入普高,因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加上中专的教育方式与初中教育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因此教师在《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从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实践性教学是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的体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比如,教师上课前事先设计好,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老师如何反馈,都已经写进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的问题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的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学生即兴提出超出教师备课范围、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或答案,很多教师的反映就是不置可否。因为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地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自身的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恰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践性教学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实践性教学能够督促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教师在《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主动到企业实践,学习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进而完善教学方案。

三、《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的方法

(一)企业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外贸单位或港口参观学习,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必要措施。通过参观,学生对一些外贸术语会有直观的理解,比如,贸易术语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风险划分界限均以船舷为界,什么是船舷?货物如何越过船舷?货运船舶是什么样子?等等,一系列问题,均能得到解决,对理解国际贸易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条件情况下,到外贸、外运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对学习和运用外贸知识是最好的方法。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实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中实用性教学的常用方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该达到实用性的目的,也就是能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强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每个专业的应用层面。因此,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也普遍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案例,结合所学的外贸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理论,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课堂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作情景。实践教学也是体验教学,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实践,从实践中领悟学到的知识,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以此方式让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达到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目的。因此,《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体验和实际操作专业领域的工作,以此达到对专业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某些工作场景,让学生体验。如:信用证结算方式:可以模拟工作场景,设置五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运输单位),让学生分角色制作单证,具体掌握各种单证的流动方式,从而深入理解信用证结算流程;再如,签订合同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谈判。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尝到知识,并且得到实践锻炼机会,获取经验,进而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

(四)实用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实践教学同样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强调的是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课程,建立实验教师队伍。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用计算机模拟商业运行环境,进行网络环境的仿真实习等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进出口贸易实务》在教学结束后,可通过模拟软件学习的实训,让学生在仿真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具体体验。我校商贸实训室安装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学生可以用不同的角色进行操作,如:出口商、进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工厂、海关、船公司等,学生分组操作比赛,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充分体验真实场景的感觉,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探索《进出口贸易实务》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手段。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从而实现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健教授.构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王健教授.国际贸实务实践讨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进出口贸易知识篇8

关键词: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中美两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无论对中美双方来说,还是对世界贸易来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贸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存在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按照美国的统计,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2326亿美元。即使按照中国的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达到1443亿美元。在中美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的今天,双方经贸关系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试在分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美国对华贸易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统计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夸大了其对华贸易逆差的程度。虽然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顺差,但实际上并不像美国宣称的那么严重。由上述数字可知,中美双方统计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差别竟达到883亿美元。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显然是统计方式不同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各自的进出口价格统计不一致。目前中美两国对出口商品都采取离岸价统计,对进口商品都采取到岸价统计。由于商品从离岸到到岸存在运输费和保险费等,使到岸价的费用比离岸价的费用高出约10%。离岸价与到岸价的这一差异表现在中美经贸统计数据中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拉大。二是双方对中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统计上认识不一致。中美贸易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为主的转口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统计两国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是评估中美贸易数据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双方对外贸易进口都是按照原产地原则,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则进行统计的。按照这一方法,美国把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在香港转口的增值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出口范围之内,而经香港转口中国的商品则不列入对中国出口。中国按照多年来的惯例,一直把经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对港贸易,进口的美国商品算作从美进口。这种对转口贸易中进出口商品不同的统计方法,扩大了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

2.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对华进行高科技出口的严格管制是其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产生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中美贸易的结构本身是互补的。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主要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而美国相对于中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科研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本。如果双方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达到贸易平衡并非难事。比如只要美国卖给中国几座核电站设施、几艘勘探船、一些军事武器就是数百亿美元,美方的贸易逆差就可以马上缩小甚至转为顺差。可是美国由于政治上仍存在冷战思维,惧怕中国崛起对其构成挑战,自1989年就一直在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上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竭力推销的主要是小麦、转基因大豆等商品。2006年,中国对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61亿美元,同期从美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只有224亿美元。显然,美国对中国贸易应有的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没有充分得到体现,中国对美贸易出现较大顺差也就不足为怪。

3.东亚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把其经济体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形成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因此,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将其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给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对美贸易顺差很大,占亚洲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近90%。随着东南亚加工贸易的转移,东南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减小,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则不断增大,产业转移引起的贸易顺差转移十分明显。

4.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加大了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我国政局的长期稳定,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使得大量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商品及服务转移到其在华子公司进行生产,并将其对美的出口也转移到中国统计中,从而扩大了中国对美的外贸顺差。而转移的顺差规模也随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增长。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改革开放伊始的几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近700亿美元,占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8%,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排在全球各国的第四位,列发展中国家第一。同时,在华的外资企业对美的出口也远远大于进口,并且其对美的净出口额从1996年1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00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近7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厂再向美出口的形式,加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应对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对策

由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可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状况的产生责任不在于中国。但毕竟由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巨大和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美国多次指责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不力和压低人民币汇率是影响美国对华贸易的重要原因,并对中国施加压力。因此,在强调美国对中美贸易不平衡负有主要责任的同时,中国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双方贸易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既不给美国提供指责中国的口实,又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实现提高中国出口效益的同时,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很大,但从总体看仍是一种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自主品牌建设薄弱,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利润为知识产权开发企业和品牌销售企业获得,我国的贸易利益较少。同时,外贸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增长的基础脆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由于对对美国市场冲击很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对中美贸易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国传统制造业逐渐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进而走向高端,换言之,必须从委托加工或制造的低层次作业方式,走向自行设计的高层次,逐渐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实现从产业结构国际分工的层次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2.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对美贸易顺差。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一部分是由于周边国家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我国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国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续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中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出口。加工贸易对外转移的重点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产品和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被动配额出口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同时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3.开拓进口渠道,通过大订单的高科技产品进口平衡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而美国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中国对其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但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政策,使其对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很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因此,我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与美国的政治关系,力促其放弃对中国出口的歧视性政策,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关系;另一方面要做好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工作,通过这些企业施压使美国政府放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在美国现在已经允许出口的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大订单减弱双方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2006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率领大型采购团访问美国,与美国达成162亿美元的采购协议。2007年,中国商务部代表团又与美国签署采购协议138个,总金额达到326亿美元。通过这些大订单的采购,既可以控制我国对美的贸易顺差规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又可以在外交谈判上获得主动,为我国外贸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空间。

4.适时稳妥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按照美国的说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低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的重要原因,中国应当使人民币升值。但从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在解决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的作用看,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改革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前几次的汇率改革对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当前,在人民币币值低估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即使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也能卖得出去,卖出去后即使销售利润很低也能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获得收益补偿。这样在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和其他资源流动方面产生负面效应,造成低端产品消耗大量资源,而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在可用资源被挤占。因此,通过汇率制度改革,扩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将一部分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出去,降低不平衡的规模。我们要在不受外国左右的基础上,适时稳妥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减少美国在此问题上挑起争执。不可否认,我国在打击盗版音像资料,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一方面可以扩大对美知识产权的购买,增加对美的进口,减小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另一方面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不利影响还不十分明显,反而可以低成本地发展加工工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强自主创新的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使科技创新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将极大增强人们的科研创新热情,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现有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因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无论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上,还是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泰锋:中美贸易磨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商务部网站)

[4](国家统计局网站)

上一篇:高校后勤安全管理范文 下一篇:对外贸易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