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2:04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1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Abstract: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isacomplexsystemengineering.Scientificgovernmentplanningcaneffectivelypreventitsoperationfrombeingblindfoldandimproper.InChina,therearelotsofshortagesingovernmentplanninglikethestategovernmentplanningandlocalgovernmentplanning.Systemtheoryshouldbetakenintoaccountwhendrawinguptheplans,suchas,thinkingovertheexternalityofgovernmentplanning,theentiretyofstategovernmentplanning,andterritorialityoflocalgovernmentplanning.

Keywords:governmentplanning;renewableenergy;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地方规划为主,还没有真正将目光投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中。而且,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性的区域规划极少,基本上都是容身于地方政府规划中。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2

关键词:农村 可再生能源 分类 意义 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事物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把能源问题摆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并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一、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分类

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利用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小水电等,我国目前在这些可再生能源品种的储量上都比较丰富。近十几年,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农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阐述几类典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1 小水电

水力发电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到2005年底,全世界水电总装机容量约为8.5亿千瓦。目前,经济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水电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 生物质能

现代生物质能的发展方向是高效清洁利用,将生物质转换为优质能源,包括电力、燃气、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到2005年底,全世界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5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欧和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年产量约3000万吨,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生物柴油年产量约200万吨,主要集中在德国。沼气已是成熟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已建设了大量沼气工程和分散的户用沼气池。

3 太阳能

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国65%以上面积年日照时数>2 200 h,年辐射总量约为5 000 MJ/m2,相当于24 000亿t标准煤,尤其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更为丰富,、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区,年日照时数均>3 000 h,年总辐射超过6 700 MJ/m2。在我国西部地区着力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可解决区域常规能源运输困难、生活用能不足的间题,遏制因生活用能乱砍乱伐的现象,有效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我国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这对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预计到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0 亿吨标准煤到36亿吨标准煤,未来15 年面临着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在发展、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当前在农村能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和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发展能源农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发展能源农业拓宽了农业服务领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却得不到增长,这就要求农业必须扩大服务领域。而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拓宽服务领域,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次,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保证了能源安全。过去对原油、煤炭及森林资源的无节度开采,使能源需求问题成为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所以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行,而且非常紧迫。农业要抓住这个契机,提出能源农业的发展战略,并发展成为一大产业。再次,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可以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保护环境。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企业而言,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养殖场粪便和农产品加工排出的废弃物,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则可变废为宝,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三、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全国政策资金扶持下,“十一五”以来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年人为主,其受教育文化程度水平低,降低了能源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效果。以沼气工程为例,农村留守农民对沼气技术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缺乏必要的沼池维护意识,降低了沼池的使用寿命。加之服务体系薄弱,导致大量病池的出现,降低了能源建设的经济效益,也严重影响农户使用沼气的积极性。因此,从农村能源建设的长期发展考虑,如何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健全和完善建设技术服务体系,是实现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2 资金不足

目前,农村能源建设投资方式是省财政投人为主、地方财政配套、部分农户自筹,而由于项目运行、项目的维护及运转需要大量资金,加剧了农户负担,致使贫困山区的农民负担过重,部分项目因经费短缺停滞,严重影响农民发展能源建设的热情。

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并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导向来动员、鼓励个人投资,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健全建设资金的监管机制,确保各类资金真正用到项目建设发展上。

3 可再生能源技术滞后

目前,农村能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沼气工程、节柴灶、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由于缺乏先进技术指导,在水能开发、光伏发电等方面开发利用率不高。因生物质能开发对技术要求高,采取现行技术开发生物质能缺乏市场竞争性,阻碍了生物燃料推广和运用,也影响了个人和企业投资生物质能研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许涛,刘丽莎,刘俊红,等.秸秆成型燃料在农村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21):9240-9241,9256.

[2]韩丽君.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战略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73-75.

[3]张无敌,宋洪川,丁琪等.沼气残留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效果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3):167-170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3

杨文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京,210016)

摘要: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本文回顾了德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供应和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

选择,介绍了德国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动态,期望为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和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德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节能措施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既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的重要

途径,也是全球竞争的核心领域。德国不仅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

为确保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供应和替代能源的重要战略选择,

而且也视之为减少碳排放和节约化石类燃料引起的环境问题的

重要措施。德国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利发电等开

发利用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德国已经在可再生

能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极力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出口。

1 德国能源政策

由于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德国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奉为一

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德国可再生能源位居世界第一,这与德

国政府颁布的德国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核心,形成联邦促进法规

体系有很大的关联。德国以《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为主导,形成联

邦促进法规体系。《可再生能源法》主要内容包括:以提升价格为

主,调整可再生能源补贴性价格标准;调低对新项目入网价格每

年递减速度。新项目入网价格之所以每年递减,其原因是随着生

产量增加、技术进步和学习效应取得,可再生能源供应成本会下

降;对供电质量和技术要求规定奖惩机制。德国《可再生能源法》

提供的各种优惠和补贴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断增长的主

要原因。

除《可再生能源法》之外,德国主要促进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发

展的法规包括:《生物质发电条例》、《能源供应电网接入法》、《能

源行业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令》、《太阳能电池府补贴规则》

等。

自2011 年6 月新的能源方案通过以来,已有约160 项具体

措施开始实施。加速电网扩建、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并网、为可再

生能源提供有效与合理的支持、建筑物节能改造以及热电联产等

领域都有了重要的法律基础。政府在立法、融资和扶持等方面,创

造良好政策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

德国政府进一步修正《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能

源转型战略目标,即:到2020 年,35% 以上的电力消费将来自可

再生能源;到2030 年,50% 以上的电力消费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而到2050 年,80% 以上的电力消费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在国家行动方案中,德国联邦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形,制

订了一系列相配套的方案,如已经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

能源供热法、热电联产法、投资激励、电价补贴、节能标准和生物

液体燃料配额等。其中,新的国家方案强化了可再生能源对供热

和燃料部门的贡献,其工作重点是:包括鼓励用户侧的可再生能

源技术,促进生物质能可持续和高能效开发利用,加快开发海上

风电等,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正是有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深

入人心的环保理念、政府和企业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市

场机制对企业环保行为的调节等因素,德国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的正途。

2 德国能源利用技术

经过德国政府多年的政策扶持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2012

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总额达到了266 亿欧元。其中,约

200 亿欧元, 即75% 投资于包括住宅太阳能光伏安装项目在内

的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对于德国经济、

产业、社会等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得益于能源转型战略,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步入世界前

列,并取得喜人的成绩。据统计,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由

2000 年的不足7% 上升至近25%。可再生能源已经超过核能,成为

该国第2 大电力来源。2004 年以来,德国清洁能源行业的投资

增长了122%,形成的相关产业创造了近38 万个就业岗位。预计

到2020 年和2030 年,能源转型计划将分别创造50 万和80 万个

就业岗位。而自1990 年以来,德国温室气体排放已降低25.5%,

超出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2 年降低21% 的承诺。

2.1 风能

早在2002 年,德国政府就确立了海上风能利用战略的目标:

到2030 年,海上风力发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 万—2.5 万MW,计划

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建设海上风力发电站。在启动阶段,德国政府

对这些项目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如候鸟和蝙蝠

迁徙情况的调查研究,对生物群数量和鸟类栖息、海洋哺乳生物

分布情况的大面积现状调研,并根据对幼鲸和海豹听力的研究成

果确定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噪声许可指标。此外,还针对船舶碰撞

和海底电缆通道问题,考虑自然保护和法律方面的因素,进行海

上风力发电平台类型优化的研究。

当前,德国投入使用的海上风电场共两个,一个是装机容量

为6 万千瓦的阿尔法·文图斯(Alpha Ventus) 风电场,另一个是

7.5 万千瓦的巴德1 期海上风电场(BARD Offshore 1),均建在

北海。截止2012 年,德国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达到国家全部

能源的25% 以上。其中,大部分来自原风力发电,比例达到总能源

产量的9.2%。来自德国风能学会的专家指出,风能应该是最优质

的生态净化能源,并要求德国各联邦州政府大力支持风电站的建

设持。

2.2 太阳能

2004 年,总功率为5MW 的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在德国

莱比锡建成、耗资2200 万欧元,整套发电装置有3.35 万块光电

池板组成,占地面积21.6hm2,可以为1800 户住家提供生活用电。

2011 年德国光伏新增装机7.5GW,累计装机达到24.7GW,仍然保

持了高速发展。

在欧洲,太阳能在德国的利用率一直居于首位,太阳能普遍

应用于房顶、路灯、指示灯等设施。德国大多数工程建设单位是自

发建设并不是政府强迫所为,其主要原因除了有政府优惠政策吸

引外,更重要的是投入该项目能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可以

快速地收回投资成本,取得很好的投资效益,从而形成有序的、良

性循环的建设模式。

2.3 生物质能

近年来,德国在发展生物能源上加大了力度,利用油菜籽、木

材、植物茎秆等获取生物柴油,可使德国获得25% 的电能和100%

的热能。的国际化在未来逐渐关闭核电站,转而启用可再生能源,

主要是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石油的战略物资,生物质燃料也成

为世界最新关注的热点。生物质能可直接生产出提供动力的液体

燃料,这对于解决交通能源非常重要。同时,生物质能开发已经成

为德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措施。德国农业的发展呈现集中种植

趋势,很少使用化肥、农药,并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主。沼

气发电,形成种植、养殖利用的良性循环。沼渣、沼液由大型专用

汽车运至农田,沼气用于发电,所发的电能直接并入电网以优惠

价销售,农场所用电能再向电力供应公司平价购买,从而在政策

上给电力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4 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地球的熔浆和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

大类。与风能相比,地热能稳定而且可以人为调节实用。目前,地

热能的利用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德国通过《可再生能源研发计划》、《未来投资计划》,对地热

发电的研发和试点工作给与资助;并通过《可再生能源市场拓展

计划》和可再生能源法》,对市场开拓予以推进支持。德国于2003

年开始地热发电,其潜力每年约为3000 亿KW·h,相当于当年德

国耗电量的60%。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相比,地热发电潜

力位居榜首。如果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地热发电将

会发展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份额逐渐增加的能源系统中的核心

部分。

3 启示与借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及其安全问题已越

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和障碍逐渐显现,成为制约

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化的瓶颈。借鉴德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扶

持政策与激烈举措,围绕我国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可进行可再

生能源综合利用的战略规划。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

策体系;建议在现有《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

规划》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

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具体实施细则,为风电产业发展营造良好

的环境。

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融资支持机制;德国政府运用多种激

励措施,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对国家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投

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可再生能

源技术的普及推广。我国应借鉴德国一系列做法,结合《可再生能

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建立相对稳定的融资支持机制,建立相对

稳定的策性融资支持机制。

三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和研发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

入,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进行重点研究,不断提高科技

创新水平。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4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能源资源状况

(1)小水电:全县有大小河流7条,大多数属平原季节性人工河流,主要作用是抗旱排渍,自然落差不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大,只有2100kw,可开发量1700kw。

(2)太阳能:全县年日照1995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6%,太阳能年总辐射量0.45MJ/cm

(3)风能:年平均风速2.3米/秒,相当于2级风,开发利用价值不高。

(4)生物质能:农作物秸秆仍是吉水县农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每年用作生活用能的农作物秸秆16.8万t,占总量的68.7%,返田作肥料占31.3%;薪柴是农村广泛使用的传统生物质能,薪柴资源包括薪炭林、防护林、速生用材林、灌木林、疏林和“四旁”树等,全县薪柴开发总量为3.99万t,随着国家封山育林及林业加工业的发展,薪柴可用作农村生活用能量日趋减少;全县生猪存栏9.35万头,鸡10.6万羽,年产生畜禽粪便9.1万t,可利用量为15.1万t。

从以上可以看出,吉水县能源资源构成特点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极度缺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潜力大。

2.农村能源消费特点

生活用能的需求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主要靠当地秸秆和薪柴,采取直接燃烧方式,能源有效转换率仅有10~30%,造成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能源缺乏与浪费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吉水县农村生活能源使用出现了新趋势,呈现出“三减三增”特点:一是自及自足能源消费减少,商品能源消费增加;二是秸秆能源消费比例减少,液化气、煤等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增加;三是高能耗用能方式逐步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增加。

3.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蕴含着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在吉水县农村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3.1生物质能开发

(1)沼气。沼气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发应用的一种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底,全国已经累计建成户用沼气超过4000万户,受益人口达1.55亿人。沼气是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混合气体,其中甲烷约占55~75%,1m3沼气相当于0.7~0.8kg标煤,热值较高,燃烧后只产生和CO2和H2O,是一种高品位的清洁能源。

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甲烷0.102万t。

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和矿物质灰分,改良土壤功效十分明显,其中有机质含量36.9%~49.9%,腐殖酸10%~24%,粗蛋白5%~9%,全N0.8%~1.5%,全P0.4%~0.6%,全K0.5%~1.2%;沼液含有多种速效营养成分。

沼渣沼液可广泛用于作物浸种、叶面喷肥、基肥或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也可作为家畜添加剂和鱼铒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用沼液浸种,水稻增产9.4%,玉米增产9.35%;沼液作叶面喷肥,密柑单株增产20.2公斤,茶叶喷施沼液能够促进茶叶株高增长,增加茶叶的百芽重和单叶重,促进茶树增产,增产率为9.0%。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一个新亮点。

(2)农作物秸秆及薪柴。

秸秆及薪柴具有体积大、密度小、热值不高的缺点,远距离输运成本大,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村容村貌,将其进行气化或压缩处理做为燃料是提高利用效率可行办法。

①秸秆气化。秸秆气化是采用一种生物质热解技术,先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切碎,在缺氧条件下,使秸秆不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一个4口之家每月需要燃烧秸秆130kg,每100kg燃料费用为13~15元,每农户月燃料费16.9~19.5元,秸秆气化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常规燃料。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煤的含硫量(约1%),秸秆气化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可以部分代替高品位商品能源。

②固化成型。将秸秆或薪柴干燥粉碎后,经过成型机械挤压成密度为0.8~1.2t的柱状或颗粒状燃料,1t成型燃料相当于0.429~0.571t标煤。是一种能代替燃煤的新型低碳、节能、环保燃料,具有燃烧热效率高、使用安全、清洁环保、节省空间等优点。

3.2太阳能利用

①太阳能热水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和市场化。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可替代标煤150~180kg,2009年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2955.56万台,面积已达4997.06万m2, 嘉鱼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 及率已达11%。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全年可节电1.8GJ(约512kwh),按本地农村电价0.6元/度计,每台热水器全年可节约307.2元,农户6~7年就可收回投资,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寿命可达15a。

②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主要是通过太阳能板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白天吸收太阳能光子能量产生电能储存,夜幕降临时产生照明。太阳能路灯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不用专人管理和控制,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可行,一次性成本回收较快,节能效果显著。

③太阳能温室大棚。不仅在瓜果蔬菜、花木苗圃等种植业上广为应用,在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对提高农牧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4.新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4.1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建设,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延长了农业生态链,既生产了清洁能源,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太阳能,既能有效提供安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使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4.2有利于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农村广泛使用沼气、秸秆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农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目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着减排问题,逐步会将减排成本纳入考量的范畴,传统能源的成本将显著上升,发展可再生能源,符合减排趋势。

4.3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粮、鱼、果)生态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料,既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又减少了农药使用,培肥了地力,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5.建议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5

「内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供应要从简单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在对传统矿物能源和核能进行利弊分析之后,作为第三种新型替代能源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内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供应要从简单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在对传统矿物能源和核能进行利弊分析之后,作为第三种新型替代能源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出台,将中国能源战略、政策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能源战略,能源立法,改革 一、中国能源立法的新举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5月14-17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起草背景、涉及的国际经验等立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对政府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加以完善(参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说明》。)。 在2009年10月1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建议稿)起草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就被列入全国人大2009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发改委起草。起草小组及下设的顾问专家组和专题研究组于2009年12月上旬完成建议稿的第一征求意见稿初稿,2009年6月向人大环资委递交建议稿,2009年底前提交送审稿,2009年完成立法程序。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的制定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人大常委会调整了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优先顺序,加快了立法调研节奏以确保该法提前制定。为什么一部能源立法引起如此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略显疲态矿物能源 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比如使用风磨、水车、水磨等利用风能和水能推动的生产劳动工具。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人类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两次能源转变确定了目前世界的能源供应结构。 第一次能源转变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能和人畜力来获取热、光和动力的作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气机出现后,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取代了非矿物质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能和内燃机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变的序幕,石油自1859年起登上世界能源的舞台(这里是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第一口21米深的油井为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的标记。),大约经历了100年,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为20%),而煤炭消费的比重降至48%,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9年第9期。) 21世纪正处在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时期,一般认为1973年中东危机触发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可作为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的起始点,这次石油危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预测蒙上了悲观的阴影-认为“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告罄,天然气也只能维持60年左右”。(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9年第9期。)然而,虽然对矿物能源的消费有增长的趋势,然而这种增长却是缓慢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9年版),它对世界能源需求预测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需求量2000年为9179Mtoe(下均同),到2030年增加到15 267 Mtoe,增长66.33%;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量2000年为6032Mtoe,到2030年增加到10080Mtoe,增长67.11%.)。到今天为止,20世纪70年代预计的世界资源短缺并没有出现。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基础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矿物能源储存量(常规及非常规)的新发现,以及对它们的可采性做出的广泛的评估,都认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限制。矿物燃料的储量达到13000亿吨,而矿物燃料的总资源量达到50000亿吨,至少供人类使用100年是不成问题的,在21世纪绝对资源量不会短缺。(WEC(World Fixity:_ Council), 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tl>i Applied SystemsAnalysis)。 Gloliail Energy Perspectives to2050 and Beyond.)有可能整个21世纪还是矿物能源为主的世纪,能源前景光明。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这句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的撒切尔定律反映了世界能源在短期不会出现供应危机的大前提下,一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已经未雨绸缪地积极寻找对策,推动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矿物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首先,矿物资源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导致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在地域上分布不一致,以石油为例,随着时间推移,石油出口地区越来越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需求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供应链也越来越长,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这种依赖进口的石油供应极易受政治、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 「内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供应要从简单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在对传统矿物能源和核能进行利弊分析之后,作为第三种新型替代能源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以美国为例,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石油和燃气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平均增长了四倍。)。其次,在矿物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有害物质,产生环境问题,人类长期使用矿物燃料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身处21世纪能源大转变的十字路口,面对已经略显疲态的矿物能源,各国必须做出抉择,培育新的能源结构,开发出可以替代矿物能源的新型的能源-各国面临两个选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止步不前的核能 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40%;而在20世纪90年代却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3.28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48亿千瓦,10年中只增加了2000万千瓦,10年总增长率为6%.2001年核电装机容量增加了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过3.5亿千瓦。2001年仅有俄罗斯一座新的反应堆并网发电,使世界总的反应堆数量达到了436座。(蔡芸:《21世纪:新能源的新世纪》,载《经济工作导刊》2009年第4期。)2001年是第一次既无新的反应堆开始兴 建,也无反应堆被永久性地关闭的年份。2001年美国政府和核电工业部门开始谈论“核电复兴”。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7期。)2001年1月底,俄罗斯原子能部副部长尼克马图林说:“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不久将面临电能短缺危机,政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修建新的核反应堆”。(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和未来》,载《国防科技工业》2001年第4期。)为防止潜在的能源危机,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修建40座核反应堆。但自“9.11”事件后,美国在已有的反应堆四周布置了武装力量,给这种愿望泼了冷水。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比利时重申其关闭核电站计划,德国政府和核电产业部门已正式达成协议,逐步关闭现有的反应堆。瑞典因不能获得替代电力而推迟了2009年关闭一座核电站的计划。在日本,由于青森县地方的反对,计划中的一座核电站“暂时停建”,日本正兴建的核电站有4座,还有2座处于兴建前的安全审查中。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都在继续讨论重新开始搁置核电计划书订购新的核电设备,但所有讨论都没有一项开工计划。在“9.11”事件后,确实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中国目前虽然核能发电较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西欧150座核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占该地区电力供应的30%,北美118座反应堆提供了美国20%、加拿大12%的电力供应。中国发展核电起步于20世纪80年 代,目前我国核电的运行机组已发展到7台,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在建4台机组,2009年前投产使用,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但考虑到核能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作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核能对于中国不是最安全的选择。 四、充满生机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燃料的对称,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就像风,是可以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它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分为三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指沼气、气化、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地热、太阳能、小水电。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指的就是其中的“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矿物能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矿物能源的储量可以保证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但是其总量不会增加,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能源只要开发利用合理,就能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其次,就储量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全球每年技术上可获取的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潜力相当于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1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0%,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9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每年陆地上太阳辐射能量约为27万亿吨标准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00多倍。(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能源》2009年第3 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是目前能大规模开发、经济地提供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全世界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5万亿千瓦时。另外还有大量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第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不产生矿物燃料生产消费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相对于矿物能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当前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近几年都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风能是世界上利用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2001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37%,目前每年所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全世界水力发电每年所增加的容量,是2001年核电所增加容量的4倍。目前欧洲拥有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促使风力发电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的大发展。德国2001年增加风力发电装机2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1/3,目前风力发电提供的电力占德国电力的3.5%, 「内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供应要从简单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在对传统矿物能源和核能进行利弊分析之后,作为第三种新型替代能源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同时逐步取消核电产业,目前核电占德国电力的30%.西班牙已成为欧洲第二风力发电大国,2001年增加110万千瓦,总容量达334万千瓦,风力发电估计占电力总量的3%.2001年美国重新恢复了风能大国的地位,所增加的风力发电容量为170万千瓦,但还落后于德国,屈居世界第2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也迅速增加。据对制造厂商的调查,直接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光伏(PV)电池的产量在2001年超过了3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使2001年成为增长率在30%以上的连续第4年。目前世界上所安装的14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的规模,其发电量不是全世界发电量的1%.但如果按目前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在今后30年内光伏电池将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电源。(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农村电力处:《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载《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9年第1期。) 五、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 了极高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不同国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根据各自的能源状况,选择了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美国领土面积广阔、能源储备丰富,但中东石油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联邦政府把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建立了综合的联邦能源计划,来应对当时和今后的能源供应问题,包括研究开发、鼓励私人投资、信息传播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澳大利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力主要源于环境保护。首先,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国内煤炭资源异常丰富,能源安全并不是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因,而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发点:二是提高高峰用电的供应量;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为此欧洲大多数 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一般是“到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50年达到50%以上,使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同时,近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西班牙、德国等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既可解决能源不足的压力和约束,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也可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压力,调整能源布局、结构,保证能源安全,同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技术和新型产业,扩大就业,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打“绿色能源”的政治牌,取得一石几鸟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以上几个国家能源政策的改变,能源政策要靠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巩固。具体分析各国在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方面,有几个立法基本点和目标:一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澳大利亚,而欧盟成员国还要完成欧盟指令给各国规定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比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二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如美国;三是推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状况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并且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政府建议稿)中提出了针对我国能源问题的立法基本点和目标,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1996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为1145亿吨,按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14亿吨计,储采比为82,即煤炭还可开采8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大约为22亿吨,储采比为14.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5.(《中国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DF版),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www.acca21.org.cn)。)据英国石油公司编制的《世界能源 「内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必须实现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型,即,能源供应要从简单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向保障需求与环境效益并重。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在对传统矿物能源和核能进行利弊分析之后,作为第三种新型替代能源的选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统计评论》(1998年6月)报道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少数国家,其煤炭储采比很高,波兰为209,南非为225,印度为212;年煤炭产量比较大的国家,其煤炭储采比也很高,美国244,澳大利亚327,加拿大110,巴西在500以上。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石油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突出的问题。(世界2001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第7位,而石油消费量占第3位-引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2.)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以煤炭、石油为主 的传统矿物能源为保障的,七十年代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5%左右,目前仍高达66%左右,(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网(www.amr.gov.cn)。)这种能源结构特点,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尚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相比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我国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量为1.2亿多千瓦,风力发电资源超过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超过6亿多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在大多数地区可利用价值也非常高。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二:《关于(政府建议稿)的编制说明》。)我国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代替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矿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即使我国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将增加约10多亿吨标准煤,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特别是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已十分严重,其带来的环境威胁将更加严峻。因此,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减排温室气体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等措施,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压力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50%,仍然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提供生活用能,不仅造成严重的室内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还造成植被破坏,威胁生态环境。全国还有约2万个村,约800多万户、3000多万人口没有电力供应,远离现代文明。同时,随着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对化石能源需求加大,秸秆等废弃物严重过剩,随地焚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基本电力供应,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优质化和清洁化,逐步采用新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促进生物质能源的优质化利用,对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常规能源供应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发展可再生能源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基于当地的人力和物力,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目前,国际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 增长速度也达到20%以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占领未来能源领域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据欧盟预测,到2020年,欧洲仅风力发电就可带来180万个就业岗位,年市场额达750亿欧元(约折合人民币7200亿元)。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将拉动制造业等行业的经济增长,带动农业生态建设,巩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就业和边远地区脱贫致富。 &nbs p;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6

关键词: 绿色燃料新技术; 可再生燃料; 后资源; 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 F4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23-02

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江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多措并举开发新能源,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绿色燃料新技术作为一种新能源方式,是通过采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原始烧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以绿色可再生燃料,实现低碳、绿色燃烧,从而达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优质高效、最佳生态。目前,该技术正在江西推广利用。

一、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需求向着健康、无污染、纯天然、绿色方向发展。绿色燃料新技术正好顺应了二十一世纪低碳环保为主的潮流。

近几年,江西对绿色燃料新技术进行了开发应用和推广。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对提高茅草柴梗、树枝枯叶、花生壳、竹木屑、谷壳等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改进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开发利用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从资源优势来看,江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截至201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99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蓄积量达5.0亿立方米;仅从毛竹林来看,全省现有毛竹林1236万亩,立竹量15.0亿株。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竹加工企业1000家左右,产生的毛竹屑数目惊人。另外,我省的花生壳、谷壳资源非常丰富,每年被丢弃的后资源不计其数,绿色燃料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可挖。

(二)政策优势

1.符合退耕还林政策。国务院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对荒山退耕实行补贴政策。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政策导向下,引导和鼓励农民规模化种植毛竹树木,既符合产业政策,又符号江西的省情,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好产业。

2.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燃料新技术所需要原料要求低,房前屋后、荒山野地的杂树野草均可,花生壳、竹木屑、谷壳等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为发展我国经济,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无疑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中央非常关心“三农问题”,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奋斗目标。

4.吻合了国家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就是以特色农业为支撑,解决农民收益问题,以基础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以“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为重点,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5.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竹木生长快,生命旺盛,根系固土性强,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非常合适。鼓励和支持农民栽种树木,发展林业,还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过程,在现有能源面临枯竭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绿色燃料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必要性

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广大江西农民的经济收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江西的地域自然条件适宜,加上良好的基础,江西森林覆盖面非常广,但由于江西工业并不十分发达,竹木加工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竹木野草是可再生资源,新老更替快,不及时开采就会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打击农民森林种植的积极性。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使得竹木杂草的需求量可以大增,能够缓解江西后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使江西农民普遍受益。

同时,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等新概念的引入,在当今石油、煤炭价格不断走高和可采量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以石油、煤炭为原料的能源成本大幅度上扬,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开发新型能源,不仅克服了石油、煤炭资源的瓶颈,而且迎合了以“生态为基础,时尚为目的”的绿色能源潮流,开发新型能源资源是当务之急。

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将能有效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获得劳务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江西的林业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项目区内社会的稳定。

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这是工业领域推动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节能环保、低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加以培育。而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则是从江西的省情出发,符合江西的实际,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实践证明,尽快抓紧该技术的推广、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利用非常必要。

三、绿色燃料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省委省政府“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及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民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设想的提出,江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已日趋凸现出来。

从江西的区位来看,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正好处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这三个最具活力、最富饶的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是沪、浙、苏、粤、闽等四省一市的共同腹地。使江西承接三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辐射,并为其配套服务提供了比其他省份更为优越的地理条件,必然成为这些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加上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江西区位优势明显。江西的丰富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及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江西人的开明开放理念,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也为江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工业区域结构的调整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江西,承载着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契机,正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进发,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这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

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该项目的开发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自主创新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三农”政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项政策的要求、符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正式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西经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绿色再生能源新技术正顺应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能源市场来看,开发新型能源资源是当务之急。能源的紧缺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机遇。尽管我国各类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各种因素,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我国每年被浪费的后资源不计其数,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可挖。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有利于二次提高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可增加我国新能源的多样性。

当前,人们生活水准正处在一个跨越阶段。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追求越来越高。而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正好符合和满足了当今世界能源和环保发展的要求。同时,国际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即将迎来一个发展旺期,这都为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大力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几点思考

江西对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已经起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必须加快推广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对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纳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出台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能耗考核,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燃料新技术。

(二)加大宣传力度。任何一项新技术,人们都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政府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尽快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

(三)加大政策扶持。绿色燃料新技术综合效益好,通过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将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护生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燃料新技术容易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激励机制。不仅要对绿色燃料新技术开发单位进行政策扶持,还要对绿色燃料新技术使用单位进行奖励。

(四)加大投入,形成绿色燃料新技术产业链。绿色燃料新技术工艺并不复杂,在应用过程中,使用绿色燃料,不排放其他有害气体,产生的灰渣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及大型炼钢厂保温层材料,同时也是农业田地急需的很好的有机肥。

从原料、辅助原材料的来源来看,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采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江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引导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开发,推动产业化进程,使花生壳、竹木屑、谷壳产业成为江西的一项具有比较优势、规模优势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助推江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 张晓艳.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J].西部大开发,2012,1(中).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7

摘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其运作的盲目和不当。然而,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包括国家规划和区域规划,都存在诸多欠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的制订中,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多层面考量,充分考虑政府规划的“外部性”、国家规划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区域规划的“地域性”与“特色性”。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Mitchell,PeterConnor,RenewableEnergyPolicyintheUK1990-2003,Energy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地方规划为主,还没有真正将目光投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中。而且,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性的区域规划极少,基本上都是容身于地方政府规划中。

据查,我国目前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定的地方规划仅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6年10月30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7年2月2日)(注:此搜索结果来自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数据库)。2005年11月28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与2007年2月12日经晋城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办法》虽然效力层次较高,却未涉及规划。

总体来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很少,缺少更为宏观的规划视野,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合作的优势;②缺乏专门性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包括地方规划),如此,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也无法给予具体的制度配套;③存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全国规划脱节的现象;④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或地方特色,脱离实际情况,缺乏操作的可行性;⑤规划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政府规划科学制订的保证:系统论的考量

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的思路对其进行考量。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其实质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这句名言正可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系统性整合的最佳指导。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系统性整合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范之间。国家发展规划系统是一个有着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与区域发展规划子系统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系统整体提纲挈领,对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子系统的某种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系统整体,这种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规划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规划目标的实现效果上。其二,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系统论认为,任何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遵循组合规则,从而形成相应结构。同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和互补。

1.充分考虑“外部性”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生存、运行和演化的,不存在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在的系统。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外部性”。笔者认为,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的70%~90%来自煤炭燃烧。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的2%~3%,每年超过1000亿元[3]。我国一些大中工业城市如沈阳、兰州、太原等消耗的能源仍以燃煤为主,冬季污染指数常常高达300以上。这样的能源结构现状使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价值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而与以煤、天然气、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则要小得多。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几乎没有污染物的排放,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会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量,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很少,沼气不但可以解决农村的用能问题,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增加农民的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因素。不可再生能源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它们会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储量逐渐减少直到枯竭。因而,不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有限性。我国从不可再生资源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依据我国煤炭探明的可利用储量近2×105Mt这一数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年产2.5×104Mt原煤的速度推算大概还可以供应80年。而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104Mt,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4]。加之我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节能观念与措施的落后所导致的能源过分消耗,无不加速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

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都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的依存度,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渐突出。目前的能源供应已经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使我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石油产区政局动荡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思路之一。相比较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进行开发的潜力巨大。①太阳能。太阳能辐射量在3300MJ/(m2·a)到8400MJ/(m2·a)之间。其中2/3国土面积超过6000MJ/(m2·a)(200w/m2),年日照数大于2000小时,相当于每年2.4×108Mt标准煤的储量。可以说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②风能。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层上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109kW,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108kW。近海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有7.5×108kW,共计有1×109kW。③水能。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8×108kW,年生产电力4.5×1011kW时,占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的29.7%,也居世界首位。④生物质能。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103Mt,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103Mt,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103Mt,各种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技术转换成沼气的资源潜力有3.1×1010m3,而且,秸秆、薪材、各种废弃物资源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我国大量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及对自然生长的多种能源植物通过改造育字,在未来也将有几亿吨甚至更多的生物质资源潜力。⑤其他。我国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据专家估计,可供开发利用量为5×107kW,其中在我国已能够开发利用的潮汐能为2.2×107kW。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其资源潜力占世界的7.9%。总盆地资源潜力在2×108Mt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kW和3.3×103Mt标准煤[5]。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的供需问题,有力支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环境和经济这两个外部因素直接决定了我国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经济的影响,如减排量。

2.国家规划“整体性”与“全局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向,是对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面把握,“整体性”和“全局性”是其精髓所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应立足能源战略的高度,考虑全球能源态势以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情况。

第二,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且由于当前技术的局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既要有中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具备明确性,且相互配合和保持动态一致,为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提供明确的行动导向。

第三,国家规划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地域特点。我国地域广阔,可再生资源分布不平衡,情况复杂。而与此同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的能力也不平衡。因此,在制订国家规划时应从整体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协调和互补考虑。

第四,国家规划应配套以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国家规划应包括目标与达成目标的途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政策与制度保障即是典型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而且,这种政策与制度保障也是区域规划中次级政策与制度的基础和指导。

第五,国家规划应贯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运作四个环节,全面考虑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校和社会公众各自的定位和合作。

第六,国家规划应考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全局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国家规划的制订,应考虑与当前不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关系,充分突出且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特点,更好地扮演替代能源的角色。

3.区域规划“地域性”与“特色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是国家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制订符合区域特点且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国家规划目标的达成。区域规划必须与国家规划保持一致性,但同时,区域规划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应充分体现“地域性”与“特色性”。

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环境要素,地区特征突出,差异性较大。以风能为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发展风电,比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因此,区域规划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时应因地制宜,不能随大流,盲目跟进,否则事倍功半。对此,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18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订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此外,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而言,“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可大可小,不必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也不必是相邻的区域。区域规划在制订中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技术、资源、环境、空间等因素,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起到互补长短的共进作用,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关于建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能源,2005(4):21-25.

[2]主持国务院常委会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07-06-07].

[3]王玉庆.中国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R].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

[4]林双川.中国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EB/OL].[2005-09-09].

可再生能源利用篇8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发展 分类 利用

1 应用企业概况

唐山市热力总公司成立于1978年,现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公用事业单位,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集中供热总建筑面积达3195万平方米,管网总长度931公里,热力站455座。主要承担路北区、路南区、丰润区、开平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共253个居民小区、335015户居民、8354个公建单位的供热保障任务。形成了以供热为主,供热工程设计与施工、供热产品制造以及能源服务为辅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为突破热源与资金两大制约发展的瓶颈,唐山热力实施集中供热与新能源供热并重,推进城市供热“双轮驱动”,突出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多领域、全方位发展,扎实推进唐山市城市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供热基本现状

唐山市热力总公司以电厂集中供热为主,区域性锅炉房和多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供热为有效补充的多热源供热系统,并已形成“大环网”多热源联网运行模式。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市供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需差额日渐增大。

3 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分类

目前,全球近90%的一次能源消费依赖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型能源,我国约70%的一次能源供应依赖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煤炭,因此,能源结构急需调整优化。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利用,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来不断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而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影响双重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再生能源只要分为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

唐山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厂、企业自备电厂的冷却循环水:唐山市现有国内较大的大唐国际市区、丰润电厂和华润电厂等数座大型发电厂,另有唐钢自备电厂,其冷却循环水是应用热泵系统的优质低位热源。(2)大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余热:唐山市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拥有唐钢集团、冀东水泥等数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其废热、工业余热储量巨大,也是应用热泵系统的优质低位热源。(3)中水/污水:唐山市区拥有人口约307万,城市规模较大,建筑物密集,拥有大量的中水、污水可以利用,现有3座污水处理厂及市中心区主干污水渠完善,中水管网初具规模。适宜在污水干渠附近应用污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制冷。(4)土壤:根据《河北省浅层地能区划》,唐山市的水文地质情况完全适宜土壤源热泵系统应用。(5)太阳能:唐山市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5.15×105J/cm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84.5h。

4 唐山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对供热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面对已经出现用热需求矛盾,唐山市热力总公司确定了以 “集中供热与新能源供热(制冷) 双轮驱动并驾发展的战略”,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发展。2009年以来,唐山热力总公司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代拟了《唐山市关于热泵系统建设和使用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唐山市地源热泵市场准入标准》等行业规范性文件(草稿),完成了应用热泵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唐山市供热能力以及热泵技术应用与发展统一规划。2010年7月经唐山市住建局、国资委等部门审核批准,由唐山市热力总公司注册成立了独资子公司“唐山华烨热力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探索研究和开发利用,并同步跟进对我市可再生能源项目统筹管理,标志着唐山热力可再生能源供热开发利用又掀开崭新一页。

5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公司根据地域和建筑的不同,积极推进了工业余热、中水、土壤源、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截至2013年6月,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签约项目已突破800万平米,为唐山热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1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

如图1所示:

图1 丰润美景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暖系统示意图

该项目作为2009年在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成功完成了利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提取热力大网回水实现供热的丰润美景小区等,实现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

5.2 中水及回水再利用

2010年公司惠民园小区51万平米中水热泵供热项目和丰润帝景豪庭5万平米的回水再利用项目已投入运行。

5.3 工业余热再利用

唐钢工业余热利用项目:总供热面积可达350万平米,其中一期工程供热面积100万平米,在2012年―2013年度采暖期已经投入供热运行。唐山电厂300万平米余热利用项目。利用电厂机组检修机会,电厂进行扩建供热改造,并于2013年及2014年扩建供热设备系统及系统内加装热泵,系统供热能力达到300万平米。

5.4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补充供热(制冷)科研项目:万科红郡太阳能补充供热项目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独体小多层建筑,结合实际情况,通过2012年试验和数据分析,2013年该项目的热泵机组安装完成并投入了供热运行。

5.5 地下热源的利用

金岸红堡地源供热(制冷)工程项目中,采用地源热泵形式,目前该项目供热服务框架协议已经签定,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

5.6 沼气的利用

李昭庄沼气项目:利用秸秆制造沼气,供热能力可达到50万平米,目前正在完成前期的沼气池施工。

5.7 多种方式的配合利用

新华文化广场回水再利用项目中,根据唐山新华文化广场的地理位置情况,采用集中供热回水、污水、太阳能辅助形式满足新华文化广场25万平米不同功能建筑的需求。回水管网的施工已完成,项目进度将随开发商项目进展情况逐步推进。

随着本市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实际供热面积及签约面积已实现逐年增长,2013年度两项数据已是2009年度的15.2倍及15.5倍。

6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压力将会进一步显现,能源结构也将面临重大挑战。在此大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全球各国均把清洁能源作为自身能源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近10年来,我国把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新高点。国家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在法律层面和政策上给与规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促进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长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特点及种类[J].阳光能源,2004(5).

[2] 余寅,唐宏德,郭家宝.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分析[J].华东电力,2009(8).

上一篇: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下一篇:可再生能源的优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