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1:50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1

本文章包含附件下载,请在这里点击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 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于“新能源”的定义比较含混,范围不够清晰,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观点趋向过于狭义化。所谓“新能源”,确实包涵着狭义化和广义化的两个层面的定义,关键是“新”字的界定对象,这个“新”字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旧”能源利用方式及能源系统,还是想表述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能源技术?我们认为这个“新”不仅区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形态,而且区别于旧式的只强调转换端效率,不注重能源需求侧的综合利用效率;只强调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代价的旧的传统能源利用思维模式。 目前对于新能源的狭义化定义,主要是将新能源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中。客观的说,仅仅谈可再生能源,而不强调“新”与“旧”的本质区别,将会严重束缚我们的创造性和新能源自身的健康发展。严格地讲,可再生能源不是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前是没有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的。自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火之后,数十万年以来,可再生能源一直支撑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它是最古老的能源利用方式,只是今天当人类无法承受工业化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巨额代价时,我们才重新赋予可再生能源以“新”的含义,它的新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在今天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新的意义。它是一系列新技术;也是一系列新思维、新观念、新哲学;更是新市场、新机制和新交易。最近,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高盛高华公司董事长方风雷提出:“新能源,新文化”,将开发、利用新能源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相联系,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新能源的涵义。然而,对于环境和资源具有新意义的能源利用方式不仅仅局限在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搞清什么是新能源,就需要搞清什么是传统的能源利用形式,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能源利用特点。由于技术的发展,对能流密度和能量强度的需求日益提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城市化建设都对能源系统规模化的要求日益强化。应对更强的能流密度需求,只得建造更大能流密度的能源供应系统来保障供需。 为了不断满足日益增强的能源需求,工业时代的基本法则是“规模效益”,生产形态同时强调社会分工的细化。在细化分工之后,要想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所有的效率评价体系仅仅基于单一产品的转换端,而不是从能源利用的终端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综合优化。这种传统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必然导致企业不断扩大能源转换装置的规模,不断加大能源输送系统的规模,也不断大量消耗和浪费能流密度高的资源,同时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在电力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大电网、大电厂、特高压”;在热力行业是追求:大型热力厂、大型管网系统等等。 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无法提高,转换系统加大,输送能源的电网、热网、铁路、管网等都要加大,中间损失自然会增加;其次是必须大规模利用资源,一方面造成小规模的资源被忽略或浪费,另一方面被资源的规模所局限,造成可利用资源的供应出现瓶颈;其三是由于效率无法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造成极端气候变化频发,不是酷暑就是严寒,又进一步加大了能源的消耗,整个能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同时陷入恶性循环;其四是安全问题,大电网和超高压输电为供电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频发等问题,脆弱的电网成为恐怖分子和敌对势力要挟的把柄,成为悬在现代文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再则,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系统能源,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和利用形态,建立多源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创造多维的能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2

3天后,中国国家能源局迅速《调增部分地区2015年光伏电站建设规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此前全年1780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的基础上,增加530万千瓦,并表示,各项目原则上应在2015年内开工建设,2016年6月30日前建成并网发电。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之后,光伏行业自2014年以来逐渐回暖,这一《通知》的,更坚定了众多光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部长王志新表示,增加装机目标对行业来说是利好,国家政策的支持说明对新能源长期看好,将进一步促进集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钱晶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政府仍在大力支持光伏安装,整个中国市场需求持续看好。尽管今年产能已经满负荷,但是晶科将平衡全球供给,满足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同时还将加大在中国各省――特别是调增省份的光伏电站开发力度。”

不过,尽管光伏产业看似花团锦簇、欣欣向荣,但其巨额补贴到位难、光伏发电并网难等致命问题仍待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加快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

官方:调整能源结构依赖光伏发展

在10月12日举行的“2015中国光伏领袖峰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首次透露了此时加码光伏的官方原因。他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左右的目标。但是,由于目前水电投产增速降低,核电建设规模有限,只能依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需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除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外,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发展光伏的重要因素。截至2015年上半年,各地光伏装机总量已突破3500万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不过,这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承诺的“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即100GW)左右”,着实还有差距。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在既定规划后新增指标,正是为了确保目标实现而不得不加紧赶工,《通知》很可能预示着“十三五”光伏装机规模将继续上调至150GW甚至200GW。

河北光伏指标仅次于新疆

仔细梳理今年两批光伏电站装机指标的分配结果后,《经济》记者发现:河北省分配到的指标数量居然超过了内蒙古、青海和宁夏,仅次于新疆,位列全国第二。

众所周知,光伏电站的发展离不开太阳能资源。在我国,、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正因如此,截至2014年底,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和新疆是国内光伏装机总量排名最为靠前的5个地区。

然而,2015年以来,河北光伏电站建设指标却明显增多。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指出,“河北张家口地区的风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很丰富,而且由于冬季风多、夏季日照时间长,还可以实现风光电互补,增加了电网的负荷小时数,对于输电而言是有利的”。

正因如此,2015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国家规划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张家口被规划为我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除了资源丰富外,张家口位于京冀晋蒙4省市区交界处,毗邻电力负荷中心。据统计,2014年京津冀地区用电量约为5000亿千瓦时,其中化石能源电力占90%以上。在此处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临近负荷中心,避免了远距离输电的损耗,还能有效削减化石能源的消耗,调整能源结构。

根据规划,到2020年,张家口示范区55%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可再生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

这样一来,作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雪上项目的主承办地,“在张家口发展可再生能源,还可以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在气候保护方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陶光远说。

20万千瓦加码“光伏治沙”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通知》别注明了部分新增光伏装机的特定用途。比如:新疆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新增100万千瓦,专项用于支持南疆四地州光伏电站建设;安徽新增的30万千瓦,重点支持建设金寨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在诸多项目中,内蒙古20万千瓦“光伏治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钱晶告诉《经济》记者,所谓“光伏治沙”,就是把发展光伏和荒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在光伏电站的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在光伏板下种植绿色经济作物,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在甘肃武威和内蒙古磴口等地,都已经建成了融合太阳能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光伏产业基地。其中,内蒙古磴口的生态光伏基地占地近万亩,装机容量50万千瓦,吸引了包括中电投、国电、国华等企业入驻。

晶科能源也在磴口建设了一座光伏地面电站。据钱晶介绍,该电站选址的部分地区是荒滩戈壁,如果不建设电站,几乎无人打理。“因为要盖电站,我们会事先对土壤进行改良和肥化,比如种植沙葱等特色作物或者其他抗旱防风沙的植被种子。电站建成后,我们发现,由于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有效降低了地表水的蒸发,还能降低风速,使得某些植被得以生长;反过来,这些植被又有助于地表固沙保水”,钱晶说。

陶光远也非常认可“光伏治沙”的效果。他告诉记者,从目前已经建成的部分光伏电站看,特别是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固沙保水的效果确实不错,地表水蒸发少了,对生态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光伏发展绕不开消纳问题

不过,即便是对国内光伏产业满怀信心的钱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迟迟无法解决低成本融资、及时发放补贴以及明确土地政策等问题,位于产业链下游的电站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阻碍整个产业的发展,“在地面电站开发中,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难和瓶颈仍是补贴不能及时到位”,钱晶说。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开的一组数据则表明,截至2015年7月,拖欠光伏电站的补贴额度已经达到数百亿元。

陶光远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光伏和燃煤的发电差价成本固然是一笔应当事先纳入考量的支出,但是,伴随着光伏发电的增多,燃煤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必然减少,另外还会新增输电线路成本。这些变化引起的巨额支出也需要考虑在内。他强调:“由于光电波动性强,没有办法像煤电一样用户需要多少就发多少,而只能是发多少电用户就要用多少,必须有优惠电价制度鼓励用户用电,否则就会像‘弃风’一样出现‘弃光’。”

实际上,“弃光”已经出现了。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190亿千瓦时,“弃光”电量却达到18亿千瓦时。分地区来看,甘肃省“弃光”电量11.4亿千瓦时,“弃光率”28%;新疆“弃光”电量5.41亿千瓦时,“弃光率”19%。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3

清洁电力所占比重低,电力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决定了其以煤炭为主,水电、风电为辅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预计到2020年左右,煤炭仍将是新疆最主要的能源资源。截至2010年底,新疆全区发电装机总容量16069兆瓦,其中火电装机11655兆瓦,占72.53%;水电装机3046兆瓦,占18.96%;风电装机1368兆瓦,占8.51%。电力结构不尽合理。受煤炭赋存条件决定,火电电源分布集中在北疆,其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疆的80%以上,火电占全疆的85%以上。哈密、准东、伊犁三大煤炭基地赋存煤炭资源,火电分布相对集中。南疆煤炭资源缺乏,电源装机小,电力薄弱。电力布局不尽合理。新疆大规模发展煤电有其可能性和条件根据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结果,新疆在垂深2000米以浅、面积76394平方千米范围内,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在全国战略布局中地位重要。截至2010年底,全区查明资源量2433.3亿吨。全疆已利用资源量154.43亿吨,未利用资源量为1188.58亿吨。煤炭资源以动力煤为主,动力煤中以中低变质的长焰煤、不粘结煤为主。煤质优良,具有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中发热量的特点。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其以煤电为主导的电力工业提供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新疆提出了在保证电力供应总体平衡的情况下,有序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开发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分布式电源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新特的一次能源资源优势,在优先满足本地区电力需求的同时,逐步建立准东煤电基地、哈密煤电基地和伊犁煤电基地。以特高压直流外送电为主要内容,以送电代替送煤,扩大新疆电力市场,支援全国经济建设。

区域水资源总体稀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十二五”期间,新疆拟重点开发煤炭资源丰富的准东、哈密和伊犁三大煤电基地,其中哈密和准东基地水资源匮乏。基于正常来水情况分析,哈密和准东基地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2.5亿立方米和69.5亿立方米,2010年水资源分别亏缺约1亿立方米和2亿立方米。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哈密、准东煤电基地规划火电电源水资源消耗量2015年分别达到0.87亿立方米和0.8亿立方米,2020年将分别达到1.5亿立方米和1.9亿立方米。为进一步保证“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进行农业和工业用水的置换,腾出用水指标。因此水资源对燃煤电力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突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无环境容量2010年新疆全区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八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存在不达标情况,其中尤以乌鲁木齐的问题突出。乌鲁木齐市冬季灰霾天气日益增多,并跨境与昌吉、阜康等周边城市构成相互关联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带,PM2.5成为其新的污染问题。如区域不积极有效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准东煤电基地发展所带来的污染贡献,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压力较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文件要求,新疆2015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与2010年排放量持平,“十二五”期间做到零增长。新疆自治区进一步提出了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大气环境重点控制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进一步削减40%和20%的要求。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新疆规划建设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约9万吨/年和10万吨/年,其中准东煤电基地新增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3.6万吨/年、3.8万吨/年。为确保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的发展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减排要求,必须通过对现役机组和小锅炉实施淘汰和环保改造腾出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压力巨大。

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发展环保对策建议

鼓励发展绿色电力,积极优化电力结构遵循优先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原则,积极扩大绿色电力在新疆电源结构中的比例,优化电源结构;鼓励发展清洁、节能的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积极淘汰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逐步淘汰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按照《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的要求,对保留现役火电机组实施环保改造,优化燃煤火电结构。鼓励实施热电联产,实现区域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应,热电厂建设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的供热范围内,已有的分散燃煤锅炉应限期停运,不得再建设燃煤自备热电厂或永久性燃煤锅炉房;尽可能避免化工、钢铁、冶炼企业各自为阵,在新上建设项目的同时,分别配套建设小规模企业自备热电的情况发生;鼓励在没有实现区域集中供热的区域,企业自备热电承担区域集中供热的功能,对其供热范围内小锅炉予以替代。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尽快制定严格的火力发电电源准入要求,建议可从工程设计、污染防治措施、清洁生产等主要方面,细化准入条件。并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于不利于新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火电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拟批准的火电建设项目应采取有效的脱硫、除尘、脱硝措施,确保排放的烟气污染物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标准中“新建火力发电锅炉执行表1排放限值”的要求;从节水的角度出发,根据煤质情况,探索节水型脱硫措施;火电电厂水源优先采用城市中水、禁止采用地下水、适度使用地表水,原则上建设大型空冷机组,采用干式除灰、除渣系统为主;废水应分类收集处理、阶梯使用,降低新鲜水的消耗,并减少对外环境的污染。严格执行污染减排政策,总量控制予以适当倾斜充分考虑新疆地区社会现状发展的滞后性和“十二五”发展的紧迫性,鼓励热电联产项目的实施。对于热电联产项目二氧化硫总量指标的分配方式,给予适度宽松政策,以解决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宗旨,充分考虑新疆经济现状和供热条件的限制,供热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可考虑实施适度替代政策;对疆内资源就地转化项目、疆电东送等服务于全国的基础能源建设项目和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项目,在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排污交易给予总量控制政策的支持。允许开征生态补偿费,建立环境污染联合治理基金试点新疆担负着疆电外送的能源供给与保障的职责。本着“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学习山西等其他省份的经验,建议从国家层面支持对哈密、准东和伊犁三大煤电基地的疆电外送开征生态补偿费。费用由用户端支付,按照单位发电量产品比例计入成本,纳入自治区财政管理。同时建议尽快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确定合理的补偿费征收标准。鉴于“十二五”期间,新疆电力工业规划电源50%的装机容量用于西电东送,建议借鉴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启动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经验,建立新疆自治区试点环境污染联合治理基金,用于资源就地转化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由资源转化受益方给予新疆自治区一定的环境保护治理基金。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4

关键词 增量经济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效 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高度规划分布式冷热电联供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或简称“分布式供能系统” ,DES/CCHP)的核心特征是藉冷热电联合就地直供实现最高能效,因而其必须建设在冷、热、汽、电负荷中心。

因此,在中国“十二五”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高度规划上千个新区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为此就有必要尽可能配合新区规划建设较大型的DES/CCHP,而现有老城区则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DES/CCHP。某些新区在统筹规划下,当大型DES/CCHP未建设之前,在先期建设的局部先上较小型的CCHP也很自然。总之,DES规划决策必须完全按照具体情况,以经济性、能效和碳排放指标是否最优为判据,不能从概念出发凭主观确定规模。

2、CCHP以调峰换取电价,实现互利双赢

CCHP虽然能大幅度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但在中国目前条件下,煤电尚且亏损,更何况天然气发电,广东数十个天然气调峰电厂都是靠财政补贴或大用户加收电费才能运行的,这并不正常。随着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提上日程,矛盾将更加突出。

解决的方法是CCHP以调峰换取电价,实现互利双赢。随着电力系统中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越来越高,昼夜调峰问题越来越大。 2015年和2020年我国核电和风电装机比重将增大到8%和13.2%,使昼夜调峰和长距离输电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大,而规划中最适宜调峰的天然气发电到2015年和2020年只占到4.5%和6.6%。经测算,如果上述新区普遍采用DES/CCHP,则同期天然气发电可占到8.4%和14.4% ,基本上能解决电网昼夜调峰问题,并可节省大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投资。上述区域型DES/CCHP大部分可以按照16h/d的模式运行,夜间停机时制冷改用电网的低价谷电,16h/d生产的生活热水储存在负荷中心够24h用量的储罐中,蒸汽同步供16h/d运行的离散制造业用户。只有24h连续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需要专设机组供应蒸汽,且大企业都有自备电站。因此,只要理顺生产关系架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电站按16h/d运行,兼作调峰电站,在技术上和工程上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基于当代中国特定国情的集成创新。

作为调峰机组,要求给予峰段/平段电价是合理的。可按照占全国总电量75%的大工业用电价格制定本省统一的百兆瓦级天然气DES上网电价,具体方法是:若大工业峰段和平段用电电价分别为pp和pe,则天然气DES峰段和平段的上网电价定为pp-α和pe-α,α

3、区域DES/CCHP系统规划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笔者根据近年来参与制订区域DES/CCHP能源规划的体会,认为处理好下列关系是DES/CCHP能否达到经济、高效、碳减排三个指标的关键。

3.1区域能源规划先行

在新开发区域规划建设DES/CCHP不能仅仅着眼所划定的一个小局部和眼前的负荷,必须拓宽时空视野,首先做好整个园区从近期到中、远期的能源规划,分期分批执行。近期规划要做深做细,必须随情况的变化而滚动修改。只有这样由大及小、由远及近,才能充分把各种终端需求集成互补,求得尽可能高的能效,也才不会使近期投入的设施到中期时不得不报废。

区域能源规划的基础是新园区详细的总体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和远期的土地面积、人口、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工业、公共建筑、住宅等各类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只有掌握这些数据才能分析所有的冷、热、电、汽终端能源需求负荷,以及它们的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这是制定DES/CCHP优化方案的科学基础。在区域能源规划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议书(或预可研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启动立项审批、环评、可研、核准等程序。

3.2必须摆脱热电联产的思维定势,树立冷热电联供的科学理念

热电联产是上世纪燃煤时代的能源技术,我国“十一五”期间天然气还不能充分供应,沿用燃煤热电联产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天然气成为工业和建筑物燃料主体的“十二五”还套用热电联产的思路就不对了。实际上,热电联产只是能源转换子系统的技术理念,仅仅着眼于一次能源转换效率,而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则是着眼于能源转换到终端利用的全过程,着眼于整个大系统的全局优化。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CCHP=CHP+科学用能、系统优化。

迄今流行的思维定势是:CHP=发电上网+抽蒸汽供工业或供暖,CCHP=CHP+蒸汽吸收制冷,以科学用能、系统优化为准则的冷热电联供远不是这样简单。首先是电力尽可能就地直供,节省升、降压设施投资和损耗;其次是并不用1MPa蒸汽加热供暖水,而是利用汽轮机排汽的冷凝潜热,用压力尽可能低的抽汽加热或热泵来达到供暖循环水的温度(60~45℃),这种科学用能的方案可使同等机组的供暖面积增加50%。在北京市6.5×108m2供暖面积中只有1.5×108m2采用CHP,冬季日耗天然气8000×104m3。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六环路以外远程燃煤电厂的废热+市区内天然气DES/CCHP,天然气日耗量可以减半。至于“CCHP=CHP+蒸汽吸收制冷”更是极其简单化和错误的。特别是对于规模化的DCS,不仅电压缩制冷比蒸汽吸收制冷效率高,而且在CCHP昼开夜停、协同电网调峰的格局下有最经济的效果。

3.3向居民供生活热水提高能效的作用不可忽视

生活热水占建筑物能耗的15%,迄今都是用电和天然气直接把水加热(冬季15~70℃),这是典型的高能低用。规模化的CCHP以烟气废热和汽轮机乏汽冷凝潜热为主,辅以少量极低压抽汽或热泵,生产等量热水的能耗可节省80%以上,显著节省一次能源,可使区域总能效提高4~8个百分点。

基于中国国情,新区热水用户有宾馆酒店、企业职工宿舍、新建住宅小区三类,覆盖大部分人口。政府可规定新建小区的开发商把热水管、水表安装到每户,热水费由物业管理公司按月耗量代收。

3.4在区域能源规划中对可再生能源的考虑

按照规划,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耗中将占11%左右,是不是区域能源规划也得达到这个比率?显然不是。因为201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都是主要在西部地区集中的大型水电和风电,沿海城市周边新区自身范围内可经济利用的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规模都不大,占新区所需总能耗的比率都很小。当然,生物质废弃物等应当就地资源化利用,太阳能光伏、热利用,深、浅层地热利用等都应当列入规划之中。而这并不影响“十二五”新区能源主要依靠天然气DES/CCHP的大局。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引言:我国水资源的蕴藏总量比较丰富 (2.71万亿m3),占世界第五位。但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蕴藏量仅2700 m3/人,相当全世界人均数的1/4。故按人均而言,我国水资源储量是比较贫乏的。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总蕴藏量达6.76亿 kW,可开发容量为3.78亿 kW。当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带动各行各业正在以雷霆万钧、势如破竹之势走向现代化,已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急剧增长及工农业的发展,城乡用水及水电的供应时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近年来更趋严重。

一、 水利水电的发展

水利水电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电网,一般电网由水电和火电等组成,因水电具有较好的调峰性能,可改善电网输电质量,而当某些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殆尽,水电不能与火电同步增长,水电所占比重低下时(

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作为水电的补充,抽水蓄能电站的兴起,使水电重新步入了新的境界。虽然已无新的水能资源供开发,但可利用电力系统低谷电能,通过抽水蓄能储存转换在尖峰时发电,这样蓄能运行使水利水电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近十余年来我国已建和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容量约近2000万kW。

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1水利水电发展往往受限于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火电受限于矿石资源和有害气体的排放,核电无调峰能力,而可再生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既不稳定又有间歇性。电源发展受阻时,如考虑蓄能运行后,具有储存转换、更新利用、以丰补歉、循环再生的特殊功能。常用的有可逆式发电-抽水机组、抽水泵、压缩空气等蓄能设施,按我国目前发展情况以抽水蓄能为主。

2 可再生新能源和水电火电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资源和行业的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蓄能运行使电网中低谷时剩余电能转换成尖峰时的宝贵电能。实质上其作用相当于使电网中日益增长的、如不用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剩余电能转换成 为可再次利用的电能,和再生能源一样,再次使用。

3 水电因受水能资源的限制不能与火电等同步增长,制约了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虽不是一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已建的水利水电枢纽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运行下去,水利水电发展迅速,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已逾1亿k W,为 世界之冠。水电不足之处:

(1)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往往 (或有时)为了水资源紧张,只让在供水或灌溉时发电,其他时间不允许发电。这就是常说的 "以水定电 ",对电力系统极为不利。

(2)目前某些地区水电资源极其贫乏或已开发殆尽,再大量修建新的水电站受到限制。这形成水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个不足之处。

(3)一般认为水电还存在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水电有时免不了要修建水库,造成不小的淹没和移民,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总之水利水电的可持续性是肯定 的。

上述三项不足之处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应尽量设法解决或将影响减至最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在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还要谋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特点和前景

1 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青藏和云贵高原为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流域面积大(前三者为180万,75万,44万km2),源远流长、水系集中、集雨面积大、河床坡陡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是十分有利的。

2 淮河、海滦河。分别位于黄河南北,它们的流域面积均接近32万 km2,次于上述大江大河。人均年水量很小,分别为630m3和280m3,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是:水系分散,坝址以上源近流短、集雨面积小,河床坡缓,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极为贫乏(理论蕴藏量仅分别为144万kW和264万kW,实际可供开发容量更低,来水量丰枯悬殊,校核洪峰极高,导致工程泄洪规模增大,投资较高。

3 西北黄河支流和内陆河流域。前者地处北方,年降水464 mm, 因干旱等原因,径流深仅88mm,支流泾、洛、渭、大通河等源近流短,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较少。

4 其余东北、东南沿海、西南国际河流等。东北松花江、辽河等年水资源总量约1900亿m3。径流深约130mm,其水资源条件优于淮河、海河流域。

四、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应大力并优先修建开发条件和控制性能良好的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如继续完成在建或拟建的长江三峡、溪洛渡、向家坝、构皮滩、瀑布沟,黄河古贤、大柳树、珠江龙滩、澜沧江小湾、糯扎渡等。

2积极发展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这类工程的优点是工期短、见效快,易于发挥各方积极性,可由地方或各方集资兴建。

3跨流域引水,跨地区送电。有些地区水资源缺乏,而开发条件又差,如华北及沿海区域一些较好的点子大都已建成,对开展跨地区引水和跨地区送电应予以考虑。

4 江河入海口水域的开发利用。在积极进行江河上、中、下游开发的同时,还应对入海口包括附近滩涂、岛屿利用水下地形修建较长的挡潮闸坝以围海造地并拦蓄海水,对江河海口的开发利用,效益是很显著的。

5 江河上游河源段的开发利用是又一个新的开发空间。河源段集雨面积一般很小,只能修建小型或中型水利水电枢纽。

6 相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西部目前似尚不感迫切,但在目前规划设计时,亦应予以考虑。水利水电(指常规水电)可以进行调峰,但当水电调峰容量不能满足需要时,一般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系统低谷剩余电量抽水,峰荷时发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走向现代化大好形势下,水利水电进展迅速,再过一段时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似将濒临饱和,如果我们一直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水利水电和相关资源可相互转换循环再生并得到更全面的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家铮,和谐社会和抽水蓄能[C]//积极推进我国抽水蓄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6

[2] 杜祥豌,黄其励.我国再生能源战略研究[R].中国工程院, 2008

[3] 彭程.21世纪中国水电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6

关键词:农村;可再生能源;立法问题

一、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和内涵

能源总体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的,且是自然界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矿石能源,它们对环境无害且分布广泛。在我国农村,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秸秆、人畜排泄物、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回顾历史上能源转型的变革我们可看到,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是不会变的,不断实现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再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人类社会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 我国农村能源转型的可行性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可以分两步走,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向全国。首先,相比起城市能源集中供应体系带来的沉重转型代价,农村进行能源转型成本较小。其次,我国农村基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城市相比,拥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转化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比较丰富,据测算,理论上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应为50亿吨左右,据统计,我国目前可作为能源的各类生物质能利用量约为2000万吨标准煤。[1]例如,我国沼气能源十分丰富。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可燃性的甲烷,它是由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发酵秸秆、禽畜粪便等有机物产生的。我国的沼气能源建设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沼气年产量能达到140亿立方米,每年农民因此获得收益400多亿元。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现有基础。首先,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其次,国家农业部出台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2];再次,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能源建设的项目:例如在农村地区施行太阳能利用技术,在水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发小型水电站等项目。

三、我国农村能源转型的法律现状及完善措施

(一)、我国能源立法方面的现状。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能源的法律法规有:《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四部单行法律,但是并未制定有关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条文。

(二)、农村能源转型所需的法律制度保障主要指的是我国现有的有关能源方面的立法,我国大框架下的能源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构建,但是专门针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法律几乎没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能源普遍服务理念纳入原有法律框架。要建立完善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农村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3]首先,我国可在《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将可再生能源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在新的法律法规中尽可能地吸收和反应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4]

2、创立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促进性法律制度。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确立“促进性立法”作为农村能源转型立法的主要模式。促进性立法指的是国家基于产业政策或者社会公共政策的需要,对某一个领域采用鼓励、扶持和规制的方法进行立法,其目的在于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促进性立法主要出现在经济法、环境法等社会法领域,它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法律形式。农村新能源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3、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能源立法经验。首先,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法律类型要细化英国的能源立法走在世界前列,其能源方面法律主要有:《低碳转型计划》、《2009年可再生能源战略》、《2010能源法》。日本作为北亚地区第一大经济体,其能源立法也是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日本能源方面的立法的主要特点是有针对性,注重科技创新和国家财税支持,主要法律有《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促进法》、《日本电力实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其次,在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法律中要有制定具体而明确的措施,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衍生问题进行必要的立法与制度储备。

4、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执法主体。法律可以按政府组成部门明确划分来规定:“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建设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笔者还建议:可以在同级能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县级以上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农村能源工作,以免除造成不必要的职能交叉的状况出现。

结语

我国的确在不同的五年规划中规定了相关的发展农村新能源的政策与规划,但是若要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工作,上述支持措施的力度还不够,因为这些措施仍旧以城市为中心,没有针对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立法。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建设,同时,这也对推进生物能源的开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类型的转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农民创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意义非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 《可再生能源》,2007, 25(6)

[2]小麦秸秆的妙用 《农业科技与信息》第32页,2014年4期

[3]李艳芳,岳小花: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 《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7

一、巴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巴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盛产甘蔗、天然橡胶等作物。巴西政府从1975年开始研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制定了“全国乙醇计划”,鼓励利用甘蔗生产酒精替代石油,并大力研制使用酒精的新能源汽车。通过三十多年的推动,巴西生物能源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半壁江山,汽车市场售出的新车中约有80%是可以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有效地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

在当今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日渐稀少,化石燃料的废气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形势下,巴西的甘蔗乙醇燃料,以其废气排放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90%)、价格低廉(目前甘蔗乙醇一升的生产成本为0.2美元)、原料丰富且可再生等优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据统计,巴西今年的甘蔗播种面积达到658万hm2。全国有300多家甘蔗加工厂,其乙醇在今年的产量可能突破170亿升,相当于8400万桶石油,而其出口量也将接近40亿升。

巴西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风能资源等十分丰富,尤其是生物资源和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巴西工业居拉美之首,核电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咖啡、蔗糖、柑橘生产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居世界第三;粮食基本自给,但需进口一小部分小麦。

巴西致力于研究用甘蔗来生产乙醇的先进技术。到20世纪初,生产成本也从每升0.6美元降至0.2美元。巴西一种重要的生物燃料则是生物柴油,主要以大豆油、棕榈油等为原料。2004年,巴西政府正式将发展生物柴油列入日程,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生物柴油在普通柴油中的添加比例必须在2007年达到2%。巴西共拥有8.5亿hm2的土地,其中4.44亿hm2可用于农业生产。作为巴西生物燃料的主要原料,甘蔗和大豆的种植面积仅占其可耕用地的5%。

二、巴西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成功经验

巴西在生物能和风能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巴西不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发展能源农业条件的国家之一,具有为生物能源提供原料保障的潜在优势,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丰富等;同时在风能、太阳能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由于气候条件的适宜,巴西在大部分地区都可推广种植甘蔗、大豆、油棕榈、花生、蓖麻、向日葵等作物,为生产生物燃料提供原材料。巴西在这一领域的成功也要归功于政策支持。巴西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等鼓励使用乙醇燃料,协助企业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对乙醇燃料汽车减免工业产品税和增值税,同时还加强相关立法来保证乙醇燃料的推广。巴西政府规定购买“灵活燃料”汽车可以减税,以充抵“灵活燃料”汽车因安装用于识别乙醇和汽油配比装置而增加的成本。2004年,巴西政府正式将发展生物柴油列入日程,在全国23个州建立了生物柴油技术开发网络。此外,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巴西政府提出了在解决边远落后地区能源时,使用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并为此提供财政资助和税收优惠。

2、完善生物能开发计划。

巴西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生物质能源生产计划和系列政策措施,确定了技术开发路线、人员和资金投入框架。2004年1 2月,巴西政府提出“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成立了部际执行委员会,由总统府民事办公室牵头协调。

其工作方针是:在国家整体能源框架中以可持续的方式引入生物柴油,促进能源来源多样化及生物能源比例的增长和能源安全;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生产生物柴油油料作物的家庭农业占主导的地区;缩小地区差别,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减少污染排放和整治污染排放的费用,特别是在大都市地区;减少柴油进口,节省外汇收入;制定财政鼓励措施和有力的公共政策,促进落后地区油料作物生产者的发展;实行弹性调节,促进各种原料油料作物的种植和各种提炼技术的采用。

2006年,巴西启动生物柴油计划,巴西石油公司与4家替代燃料公司签署了购买生物柴油合同,正式启动了在全国销售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的计划。另外,巴西政府还通过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规范以持续方式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着眼点在于通过增加就业来促进社会融合和地区发展。

3、加快风能开发步伐。

在发展风能方面,巴西政府已显示出较大兴趣。据巴西风能协会人士介绍,该国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南大河州是巴西发展风能潜力最大地区,尤其东北部地区是世界上利用风能条件较好地区之一,有些地方的发电率可达45%至5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目前,巴西是继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世界上风能发展较快国家之一。巴西现在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为1200兆瓦,到2014年将达到7200兆瓦。如果按照目前这个速度发展,到2020年将达到2.5万兆瓦。另据全球风能协会(GWEC),到2013年,巴西风力发电的部署将会超过5万千瓦,比目前的装机容量增加五倍。迄今,巴西国家电力局已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举行了三次风力发电商业招标,吸引了通用电气等国际行业巨头。

4、加强风电监管服务。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区别篇8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Boulding)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1969年)一书中提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受发射到太空的宇宙飞船的启发并以此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肯尼斯•鲍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说”。其后,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ee和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又指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但循环经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经济活动模式,并称之为循环经济。2O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引入我国。我国的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已经进入理论雏形逐步形成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渗透,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模式而言的。人类社会从“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模式,经过“污染一治理”的治理模式,开始进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又称3R原则)。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就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Reuse),即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产品实现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3R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二、内蒙古水资源的污染及开发利用

(一)水资源总量少。空间分配不匀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位居全国水资源总量的第l6位,与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5%和排名第三位相比,属于天然水资源短缺的省区J。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水资源总量378.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63.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14.36亿立方米①。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总的特点是“东部丰沛,西部紧缺”。按流域划分,嫩江最多,为230.57亿立方米;海河(包括滦河)最少,为4.75亿立方米。按照盟(市)划分,东四盟(市)水资源总量为440.94亿立方米,占总量的80.8%;中西部广大地区为105.00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9.2%。

(二)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内蒙古工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牧区的生产设备普遍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高新技术的应用极为有限,长期处于低效率、高耗能的粗放经营状态。据内蒙古统计局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矿产资源用水严重短缺

近几年,内蒙古勘探开发的新矿区明显增多,大部分集中在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通辽市的农牧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海拔高、雨水少,属于干旱地区,再加上多种矿业的开发,更多的人集中到这些地区,加重了这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近年来,河流断流成为地域生态失衡的又一新的社会问题。黄河年年断流,而且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长达226天,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使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四)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2009年,内蒙古监测国控、自治区控河流断面66个,湖泊4个、水库3座,涉及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滦)河4个国控水系和部分内流河。2009年,内蒙古全区河流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断面超标率为:高锰酸盐指数25.8%,生化需氧量21.2%,氨氮18.2%,石油类16.7%。此外,多数河流年径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对河流水质有所影响。河流径流量减少与干旱、农灌、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多等因素有关。

(五)湖泊、水库水质较差

2009年,内蒙古重点监测的4个湖泊的水质全部超标。其中,乌梁素海、达赉湖(呼伦湖)、达里诺尔湖为劣V类水质,岱海为V类,主要超标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指数。达赉湖和达里诺尔湖的水质超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湖水微咸并偏碱性。乌梁素海的水质超标主要是农灌退水污染所致。岱海水质超标是受人为污染与自然因素的多重影响。在重点监测的3座水库中,察尔森水库、红山水库水质达标,分别为Ⅱ类、Ⅲ类水质;莫力庙水库水质超标,为Ⅳ类水质。

三、内蒙古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一)污水排放量大,无害化处理能力低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水利部指出,中国的单位GDP耗水量比世界平均值高4倍,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高8倍。改革开放3O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2009年,内蒙古全区废水排放量为73154.7吨,与2008年相比,增多3.9%,见表2。其中,城镇生活排放44538.5万吨,工业排放28616.2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9%和39.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27.85万吨,其中,生活及其他排放15.84万吨,工业排放12.0l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6.9%和43.1%。

(二)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产品的产量、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内。只重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使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没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的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

(三)点、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内蒙古多数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未经任何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有的虽然经过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矿山等工业企业由个体经济承包之后,废水处理问题更加突出;乡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人河道或渗入地下,从废水的排放量看,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相近,但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总量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总量,特别是总氮和总磷两项指标[3]。

(四)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管理体制

内蒙古河流面积大、范围广,涉及诸多行政市县,在管理上又有环保、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管理局等很多部门参与其中,但却没有强而有力的管理机构对水资源进行治理和保护,因此,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没有统一的科学管理系统,在某些问题上甚至不能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五)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比较多,但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普遍不严,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较普遍。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段落后,对违法企业动态监管不力,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违法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

(六)政府投入经费有限,污染检测技术设备落后

由于经费等原因,目前只有环保和水利两个部门对松花江水质情况进行常年监测,监测断面的数量和监测频次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监测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对各人湖河流、河口的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流域内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仅停留在调查研究阶段,水资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较少,资金短缺,力度不够,已有的成果不能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四、水污染治理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机制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水污染的实质是水资源使用中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外部不经济”,而所谓的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则是指未经协商就强加给他人的成本J。因此,水污染治理在实质上是如何对水资源使用中负外部性进行矫正的问题。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及政府部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地来讲,水污染的传统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治理模式,即排污收费;另一种是市场治理模式,即排污权交易。尽管这两种模式对延缓和遏制水污染13益严重的趋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两种模式均属于“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治理成本极高,难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理水污染的目的。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路径,水污染治理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要强调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从源头减量化开始,重视再利用、再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遏制水资源污染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构建节水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水型的产业结构、节水型的城镇化模式、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水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

(一)构建节水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实现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调整产业结构,构建节水型的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快产业信息化进程;在地区发展规划上,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消耗量,严格控制水资源的高投入、高排污项目;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污染程度,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点行业对水资源消耗的管理;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水综合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构建节水型的城镇化体系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区建设要配套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加强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四)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内蒙古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积极推进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搞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遏制化肥、农药、秸秆等废弃物对水资源的污染,实现节约用水。

(五)倡导绿色消费

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鼓励企业和居民再利用水资源,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周期,增强污水处理意识,自觉保持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再循环。

(六)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人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加快完善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水资源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积极调整水价政策,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使用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

(七)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水核心技术,包括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循环技术、系统优化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坚持引进技术与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促进机制创新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水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水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水资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水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节水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水资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五、结论

上一篇:生命意义研究范文 下一篇:常见重金属污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