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1:56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1

【关键词】招标业务;蓝海战略;战略联盟;开拓市场

通过承揽业务和开拓市场为客户、员工和供应商创造利益,已不是一个全新的商业理念,但这对招标企业的成长和成功却至关重要。1903年亨利·福特创立福特汽车公司时,他就宣称:“我的理念就是为普通大众制造汽车。”在亨利·福特的倡导下,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汽车价格,使汽车从一个富人专有的奢侈消费品变成了能够为普通大众提供服务的交通工具。同样的,招标企业可以通过管理实践,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承揽更多业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本文将对招标业务的承揽和拓展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

1 充分认识市场,强化品牌意识

兵法云:谋定而后动。正确地了解市场和企业自身的运作情况对于确立商机、防止错误、改正错误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想占领市场,首先要有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再根据策略制定具体的战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执行该战术,实现“战争”的胜利。

1.1了解市场需求

招标企业要想在区域市场内有效承揽业务,必须结合企业的服务特点、业务范围、资源状况、竞争对手、区域市场情况、企业目标等综合因素制定、实施拓展方案,达到对市场的有效开发。充分认识市场,企业能够利用有限资源,集中力量,开发、管理区域市场。招标企业根据不同区域制定推广方案,对区域市场的业务拓展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提高业绩。

1.2确定客户目标

在开拓市场前,企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切忌盲动躁进,无政策可依,无管理可循,出了问题再匆忙补救,这样会大大增加市场成本,容易挫伤信心。因此,招标企业要摸清门路,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分析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招标市场的活跃程度,对可能列入客户清单的客户进行分析和筛选,了解区域市场客户的需求,最终确定目标客户。

1.3明确战略定位

招标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细分市场和正确的战略定位,在特定细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在进行专业化招标服务的同时,应强化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进行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构建动态战略优势系统

战略分析是建立和保持战略优势的前提。招标企业只有了解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特点,才能知道自身的优势所在;只有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和建立适合未来发展的优势,使企业永远保持优良的战略优势。现代公司战略制定的目标已经不仅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发现、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战略优势。

战略优势系统包括定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定位优势是指企业所选择的特定市场空间和它在这一空间中的市场地位赋予的优势。资源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各项所有物在创造顾客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的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处于某一行业空间的,通过企业竞争战略实施而形成的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态势。

2.1三维战略优势系统的建立

资源优势是战略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资源优势由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汇集而成,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2个因素在企业战略中是关键因素。因此,在静态环境下,资源优势在3个优势中处于主导地位。资源优势不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最难以变动的因素。企业的定位可以迅速发生转变,企业的竞争手段也可以迅速发生转变,但企业的资源却具有相对稳定性,许多企业在某些价值链环节上的能力是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培育起来的,如杜邦和通用电气的财务管理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世界各大企业纷纷回归主业,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源优势是具有决定性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

定位优势是战略优势形成的空间。定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向谁提供价值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表明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并决定了企业战略中的使命和价值观。选择合适的市场空间,抢占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市场地位,意味着选择了一个最能发挥自身资源力量的竞争场所,选择了竞争对手,也选择了竞争方式。即便是企业具有很强的实力,也必须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实力本身不一定能创造战略优势,只有内部力量与外部机会相结合,才能创建战略优势。

竞争优势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在某一行业空间中,通过企业竞争战略实施而形成的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态势。可以认为,在行业本身的环境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资源优势和定位优势将决定竞争手段。因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辨别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制定战略措施,建立竞争优势,采取这些步骤的前提是明晰企业是什么、为什么而存在。而在变动激烈或竞争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有利的市场态势将使企业无论在位置的抢占还是资源的培育或开发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除了三维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外,在战略优势的构成中,三维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战略优势的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存在明显的弱点,将会影响战略优势的整体发挥。

2.2战略优势系统的动态演进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战略优势系统也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动态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单向突破、两翼跟进”,另一种是“滚动式发展”。

“单向突破、两翼跟进”是指在特定的企业资源和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选择低成本策略或者差异化策略,否则企业将无法形成优势。然而,如果将视野拓展开来,就会发现企业的生存空间非常大。

蓝海战略是企业避开现有竞争,创造新发展空间的一种战略模式。战略联盟是在现有的竞争中寻找和建立优势,而蓝海战略是突破现有竞争,创新价值。没有创新,价值的焦点是规模扩张型的“价值创造”,它提供了价值,但并不足以使企业超越市场,或者说,价值仍然是原市场的价值,仍然面临激烈的竞争。在缺乏价值的背景下,创新往往是技术拉动型或者是理想主义的,忽略了客户的感受,没有价值的创新就没有实践的意义。

蓝海战略的实施有两种途径:一是改造产品和服务,通过理念再造,重构产业边界;二是创造全新的产业,通过产业制胜战略,创造全新的产业边界。无论是理念再造还是产业制胜,其共同点都是改变竞争规则,寻找新的经营领域。

理念再造更多的是从现有的产业出发,通过调查客户的潜在需求,重新审视产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改造,使企业在客户心目中重新定位,拓展产业边界,使企业的经营避开已有的竞争,开拓新的环境。产业制胜则更多的是强调把握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产业创新,从新的产业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理念再造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理念再造的深化。

3组建优秀的业务团队

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组建优秀的业务团队对招标企业的业务拓展至关重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进行科学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为招标企业拓展业务奠定人力基础。

一是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建立专门的招标人员资格审定机构、监督机构和考核机构,实行招标从业人员的统一资格考试制度。同时,进行招标队伍的整顿,按照规定和标准选拔招标人才,加强招标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二是招标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提高招标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招标企业中,拓展业务必须充分利用员工的优势,将他们分配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岗位,赋予他们职责和权利,使他们进入工作角色,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作用,并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人事调整,即晋升、降职或横向调整。

三是增加招标人员的教育及培训支出,加强对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竞争力,招标企业需要组建有效的招标队伍,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和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四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就是采用激励的理论与方法,对的员工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以此引起他们心理状况的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激励的方法因人而异,有效的激励要建立在对人的工作动力与满足感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另外要建立结构合理的专家网络和人才库,充分整合和利用咨询机构内外智力资源。

4建立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

竞争不是市场中企业之间的唯一的关系。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性发展,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超越竞争的关系,即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强调处于竞争中的企业如何寻求合作,以使相互之间都互惠互利,带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招标企业在拓展业务时,建立双赢的伙伴关系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战略目标已跳出单个企业的视野,目的是寻求整个产业更好的发展,从而使产业内的企业都得到发展。伙伴关系可以及时地收集并提供相关市场信息,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在很多的市场运营中,企业都会和许多组织,诸如供应、顾客、经纪人或市场主要参与者结成战略联盟或达到战略伙伴关系,以便提高业务量和利润。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战略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通过战略联盟,招标企业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企业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企业的其他事业单位或其他企业时,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互补效应则产生于对资源,特别是对市场渠道资源的充分利用。战略联盟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市场地位的改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据调查可知,与企业、赢利机构、政府部门结成战略联盟或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对招标企业赢得市场十分重要。因为这些组织会帮助招标企业找到客户和雇员,帮助企业开发业务渠道及在实施招标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招标企业要不断提高实力,积极推进招标企业间的联盟和整合,逐步建立咨询企业的规模优势。我国企业可以构建战略联盟,整合资源优势,使需求资源利益最大化,减少无谓的低层次恶性竞争。

作者简介:李英,女,(1973-),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文招标有限公司业务拓展部副经理,研究方向:市场开发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2

风电产业快速增长 风机装备制造国产化进程与之同行

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总体目标和产业规划

为加快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近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划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前景。2007年8月,《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颁布指出方向,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达到15%。2008年3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该目标进行阶段性目标的细化与调整。

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解读,风能和太阳能是未来10年发展的重点领域,累计近3200亿的市场容量,而十一五规划中对风力装机容量更是做了重新调整,2010年预测风电装机容量从550万千瓦上调到1000万千瓦,源于2007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超预测的发展速度(截止2007年底我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己达556.17万千瓦);2006-2010年,预计风电装机容量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8.49%和80.86%,爆发性成长阶段己经来临,新能源发展也到了方向选择的时间窗口。

风电装备制造业:行业格局出现分化,自主研发能力和关键零部件仍是挚肘

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伴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行业结构上分为风电整机制造和关键零部件配套,技术层面仍延续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技术升级―规模发展、进口替代的发展路径;作为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链不够完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欠缺,因此我国目前的风电整机和零部件配套仍面临着外资企业掌握技术、内资企业跟进的格局,而行业集中度也较高,行业利润受到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和开发成本的挤压,整体而言,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产业格局并不清晰,正经历着在快速发展和规模化中重新洗牌的阶段。

整机制造:内资企业赶超步伐加快,新增装机容量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从统计数据看,07年我国内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占到55.91%,首次超过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其中新疆金风科技的市场份额最大,占新增总装机的25.1%,占内企新增总装机的44.9%;合资企业份额仍然较少,占当年新增总装机的1.6%,而这些新增装机几乎全部由中西合资的航天安迅能和中德合资的瑞能北方两家公司实现。

07年我国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统计中,我国内资企业占累计总装机的44.8%,其中新疆金风科技的份额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25.4%,占内资企业总装机容量的56.6%;外资企业占累计总装机的52.8%,西班牙Gamesa 公司份额仍旧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17.7%,占外资企业累计总装机的32.2%;合资企业占累计总装机的2.3%,中西合资的航天安迅能份额最大,占累计总装机的1.7%,占合资企业累计总装机的72.7%。

内资企业在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强劲表现,己体现了风机整机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进程的加快,金风科技、大连华锐和东方电气三家内资企业己经走在行业的前端。

零部件配套业:技术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但产能缺口依旧存在

我国目前风电机组的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较为明显,较为成熟的600KW、750KW机组的国产化率己近90%就是明证,06、07年的主流1.5MW机型的国产化率也己接近了70%。

但对于大功率风电机组而言,关键零部件(叶片、齿轮箱、轴承和电控系统等)的行业产能仍显不足,目前国内的整机制造能力近450万KW,而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产能尚有近200-250万KW的缺口,原因一方面是随着风电机组的大功率化导致配套厂商的技术研发能力跟进吃力,另一方面国际厂商的产能也己基本满产,无力满足国内惊人的新增需求,此外,类似于电控系统和大功率风电轴承仍全面依赖进口,这就导致零部件配套行业往往无法满足整机制造的需求,一方面对风电整机发展产生压力,一方面导致风机整机制造商转而依赖进口,利润空间受到了挤压。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风电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清晰的产业格局,这一切仍将有待市场的考验与遴选。我们判断,风电产业发展趋势将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风电产业投资冲动短期内无法消退,但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将逐渐理顺。风电投资热潮全球化特征明显,可再生能源中以风电技术最为成熟、风电成本与传统能源成本最为接近,因此风电作为替代性能源的优势非常显著。

其次,市场结构调整是长远之计和必经之路。中短期内仍以国内市场为主,长期看有望在2015年后形成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的能力。国内发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成熟的海外市场开拓经验,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取代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电源己是大势所趋。

行业投资策略

综上所述,面临快速发展的风电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遇,我们遵循产业利润链和优势企业筛选的原则对行业投资机会进行探讨。

产业链:寻求利润环节的契合。从下游看,目前风电场资源的主力均以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和能源投资商为主,尽管特许权招标项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风电投资商的利润来源(规定风电上网电价的合理水平,明确发电成本的分摊主体),但目前风电投资的利润回报水平并非是投资商唯一考虑的要素,可再生能源配额的指标性要求促使抢占风电场资源是最直接的因素,因而下游发电集团依赖风电获取利润的动机并不足以支撑该细分行业的投资逻辑。

然而,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率的要求和特许权中风电投资商与设备商“捆绑投标”却较好地促进了上游风电整机制造业的发展,我们了解到目前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整机机组厂商(如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赢利能力提升超出预期,既受益于资本密集的下游需求推动,又受益于规模经济、成本控制和营销布局的产业优势。

此外,受风电装机容量爆发式增长的推动,风电整机行业明显感受到关键零部件配套不足的压力,在国际相关厂商排产无力的情形下,国内拥有明显技术优势的上游零部件配套行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良机;我们认为,风电机组装备制造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业是风电产业链中己形成成熟赢利模式的利润环节,是良好的重点投资领域。

优势企业:产业成长的具体承载者。按产业链划分,优势企业也同样适用该原则。

风电整机制造业的优势企业应具备以下特点:紧随产业政策方向和主流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成熟技术,并在技术转化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有明确的规划与时间表。此外较早进入风电领域并形成区域优势、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的企业也是行业投资重点关注的对象。整机制造商己形成优势不等的三级梯队,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第一梯队中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企业,第二梯队中背景雄厚的追赶性竞争者,第三梯队中有望脱颖而出的新兴企业。

零部件配套优势企业的特征:把准下游需求的脉博,依据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迅速形成关键零部件(叶片、电控和轴承等)的量产能力。从这些特征看,国内叶片、电机、轴承和铸件各子行业内己有相关企业脱颖而出,应予以重点关注。行业内上市公司与A 股市场的业绩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风电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子行业的业绩水平明显高于A 股整体水平,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及资产负债率等指标都优于整体A股(注:东方电气市值较大,计算行业指数时对营收增速及净利润增速拖累较大,剔除后行业平均营收及净利增速将超出A股整体水平)。

其次,整机制造子行业的毛利率较零部件配套子行业略低,整体盈利水平基本持平,但整机制造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较高,这体现整机制造业普遍利用财务杠杆以解决资金问题的状况,资产负债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两个子行业前进步伐基本一致,均存在良好的投资机会。我国风电行业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估值优势很明显,根据我们的估值结果,08~10年期间整机制造企业的成长性较零配件企业有更大的空间,但零部件企业业绩成长的持续性也具备了估值优势;整体而言,这两个子行业的投资价值空间均具备了有力的估值支撑。

重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金风科技(002202):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电整机研发与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持续占据第一位,连续8年业绩翻番,其技术领先和早期介入风电领域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08年2月,公司与北京京能国际拿下第五期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为内蒙乌拉特一个300MW的风电场提供200台1.5MW的风机,合同金额19.23;此外,公司“风电场销售”模式的探索为盈利成长带来新的亮点,我们认为公司业绩成长有充足的订单、灵活的销售模式和雄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的保障。

预计公司08~10年EPS分别为1.06、1.42、2.25元,成长性突出,我们对公司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规模化领先优势有足够的信心,考虑公司目前动态PE高出风电行业平均水平,首次评级为“短期谨慎推荐,长期推荐”。

华仪电气(600290):公司介入风电产业的决心坚决,从中可以看到金风科技的影子,在与金风科技合作的近三年中锻炼出一批技术骨干,开发的680KW和1.5MW风机是向德国合作伙伴一次性买断,零部件供应以国内企业为主,对控制成本和解决产能瓶颈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公司未来三到五年内有望保证年均85%以上的业绩增速,成长性极具看点。

预计08~10年EPS为0.87、1.4、2元,综合考虑公司成长预期趋向明朗,动态PE31倍,较行业平均水平有明显的估值优势,当前二级市场价值明显低估,我们测算合理价值区间为38~43.5元,首次评级“推荐”。

湘电股份(600416):作为传统交直流电机的电气设备制造商,湘电股份己立足于两大主业,07年11月举行了2MW直驱式风机并网发电和2MW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下线仪式,标志着电机业务向风电领域的拓展取得成效,目前该型号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为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电机,多项测试数据和性能表现优于ABB同类产品,极大地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认为2008年将是公司风电业务盈亏平衡的时间窗口,如果风电机组的性能表现良好,而上游零部件的产能约束得以解决,09起将是风电贡献利润的爆发期。

预计08~10年EPS为0.48、0.92、1.26元,08年业绩释放将仍旧依赖传统业务和风力发电机的突破,风电整机机组的盈利贡献将不会明显,目前动态PE35.9倍,尽管综合考虑成长性预期其估值优势并不明显,我们对公司风电发展的态势仍具有强烈的信心,首次评级“推荐”。

天奇股份(0002009):2007年8月,公司设立上海乘风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全面进入风电领域。预计08-09年玻璃钢叶片和机舱罩产能可达150套、250套和300套、450套,08年叶片和机舱罩业务可贡献净利润逾2000万元;2008年3月,控股子公司无锡瑞尔竹风科技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800KW、25米规格的竹质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正式下线,预计又可为08年贡献相当的利润来源。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3

[关键词]因果模糊;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资源专有化;麦肯锡7s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16

1引言

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的生存基础,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长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大量的研究论述并证明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其中资源学派从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于那些企业专有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而关于企业如何通过对运用专有化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资源学派的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内外出现的因果模糊现象是联结二者的桥梁:Reed与 DeFillippi(1990)提出焦点企业管理者与竞争企业间的不对称因果模糊性是焦点企业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Lippman与 Rumelt(1982)将“能力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定义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成因,而能力资源不可模仿性的形成则依赖于它们与竞争力之间 “因果模糊”的关系,竞争企业无法完全得知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可以看出资源学派普遍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能力资源专业化导致的因果模糊,但对于这三者之间具体的影响过程及影响因素的说明阐述却并不统一。

鉴于这些内外部影响因素最终都可归结为对企业所拥有的能力资源产生作用,进而才会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意义,而且企业无法把控外部环境的变化,但能通过对自身可把控资源的调整支配来对外部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如时间与空间的变更与延迟为不可控因素,但受到其影响的落后的技能战略是企业的内部可控因素,企业能够改变与调整的是这些可控资源因素。以资源本身为立足点的竞争优势分析将更利于企业正确认识内外部影响因素对其产生的真正影响。因此我们决定将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作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统一定义在企业能力资源的角度,而关于企业所拥有的能力资源,麦肯锡7s模型中七大资源维度可以完整全面地解释企业的各类资源形式。

本文引入麦肯锡7s模型,并立足企业可把控的资源层面,将内外部影响因素整合到企业自身资源变化上,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此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冷静分析自身局势,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直观且明晰的视角来看待内外部因素变化对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将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因素转化为可把控的资源因素,从而企业能对自身可把控资源进行正确的调控配置来改变内外部环境的不利状态,最终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与保持。

2模型框架及模型要素

结合以往学者的理论学说,我们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构建为:以“能力资源专有化引发两种因果模糊进而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面影响”为模型的主题脉络展开资源维度上的探讨,从企业自身可把控资源的角度出发,阐述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影响方式与影响过程,模型简易图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对所构建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中每个假设关系与模型因素展开逐一的科学合理且深入全面的解析。

21能力资源专有化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企业拥有十分稀有且难以模仿或替代的能力与资源(Barney,1991),资源是一类企业本身所拥有的,与企业存在半永久性联系的无形与有形资产的总和(Wernerfelt,1984);能力作为企业利用资源与技能的最佳途径,它指明了企业要做什么(Hall,1992)。能力资源的三大特性――暗默性、复杂性与异质性是能力资源专有化的主要成因,也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来源。

Nonaka(1994)提出能力资源的暗默性由企业的经历与经验得到的,其他企业很难借鉴与模仿,能力资源的暗默性为企业提供一个推测并定义市场的视角,它影响到企业和竞争者对因果模糊关系的理解,如知识技能,管理者的认知与决策等;复杂性是由于企业中大量不同的技术、技巧、规范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使每个独立要素趋于复杂,企业因此拥有了一套整合完善且独特专有的能力资源库,再者,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这套能力资源库很难被竞争企业@得或模仿,且需要竞争企业花费巨大成本(Jared M,2001);异质性是企业区别于竞争企业所“天生”具有的,独特且很难被重新部署另作他用的能力与资源(Williamson,1985),具备异质性的能力资源极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独特可持续优势。

22麦肯锡7s模型

20世纪80年代,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通过对美国43家历史最悠久且最杰出优秀的模范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并在书中首次提出:企业要想获得经营成功必须具备七大资源要素,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员工(Staff)、技能(Skills)、风格(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陈景新、刘炜,2010),这就是著名的麦肯锡7s模型。麦肯锡7s模型指出,企业只有对这七大要素综合考量,有效发挥七大要素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并取得成功。麦肯锡7s模型启发着我们可将其运用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中,以七大资源维度为考量单位对企业的每种状态作出不同角度的针对化解释。

23 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231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内因果模糊

当外界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试图重新配置能力资源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并继续占领市场先机时(Teece D J,2007; Teece et al,1997),由于专有化的能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并“强制”确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改变战略走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成本且成效未知,因此形成了能力资源封闭(Liebowitz S J,1995)的“病态”现象。可以得出,能力资源专有化在创造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很有可能形成资源封闭,阻碍企业的转型与调整,诱导企业内因果模糊现象的产生。

专有化导致的能力资源封闭是威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深入讨论,诊断现象成因,寻找资源封闭的根本来源,从而帮助企业制定相对应的解决策略,降低产生企业内因果模糊现象的概率。Moorman与Miner(1997)认为:能力资源封闭导致企业将获得的独有能力与资源内嵌在组织活动中,而且由于员工,管理者等的更换调配(Levintha、March,1993),人员认知本企业能力资源的速度低于市场需求变化速度,因此诱发能力资源形式固定不易更改或管理者认知不足,更改方向出现偏差的现象,进而导致企业内因果模糊的产生。

从麦肯锡7s模型为切入点更能直观地解释能力资源专有化对企业产生的具体影响:麦肯锡七大要素构成了企业完整的资源体系,能力资源专有化将直接影响到这其中的几个或全部因素,进而形成能力资源封闭,如时间、空间的偏差将导致企业技能或战略的延迟,人员更迭与调动造成管理风格与市场趋势不匹配,管理者对企业特有化的结构制度不能完全掌握以至于对企业特有优势的认知缺失,员工的企业文化认识能力不足导致信息传递闭塞等,这些现象将直接导致企业内因果模糊。

由此提出 H1: 能力资源专有化会引发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内各类资源将受到冲击。

232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内因果模糊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成负相关关系,企业内因果模糊性越强,越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保持,具体原因有两点:首先,企业内的因果模糊激化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配置资源与员工对企业资源的调整配置认知不足之间的矛盾,员工甚至可能把具有竞争力的能力资源误认为普通资源(Williamson,1985),这种认知盲区来源于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且充分的保护。其次,企业内因果模糊性会降低企业对竞争力进行再投资的可能性,管理者不能充分理解与运用优势资源与创造价值间的关系,从而阻止了竞争力的应用和企业绩效的维系(曹振兴、张娆,2012)。

由此提出 H7:企业内因果模糊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负向作用。

24 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间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241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间因果模糊

企业拥有区别于争企业的独特且难以复制的资源,专有化的能力资源会进一步形成企业间因果模糊,这是因为:一是资源作为一种企业的隐性知识,具有无组织、非正式的特点,相对其他知识难以领会(Wagner、Sternberg,1985)且需要通过实践与经历才能得到。具有隐含性的资源与能力比可表达的更难以模仿(李清、王国顺,2007);二是企业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资源配置整合形成的组织系统中各能力,技术等关系越复杂,越会阻碍竞争企业的模仿,从而形成企业间因果模糊;三是能力资源专有化使得能力资源在企业之间难以转移,难以为企业管理者共享,专有化的能力资源往往体现出企业“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如焦点企业独占的优势地理位置,其他竞争企业很难通过后天弥补;四是获取这类资源往往需要竞争企业消耗大量时间与财务成本,即使获得也可能由于缺乏实际经验而难以适应并充分运用,模仿风险极大,导致竞争企业无法有效捕捉焦点企业的成功体系,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因果模糊现象。

由此得出H2: 能力资源专有化可引发企业间因果模糊。

242企业间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一些学者,如Reed、Defillippi(1990)、Arney(1985)等认为企业间因果模糊对焦点企业维持其可持续竞争优势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稍显简单片面,原因在于企业间因果模糊将引发竞争企业的不同反应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强度的变化,而企业与市场不同的反应可能对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起到正向或负向的作用,以下将对企业间因果模糊通过哪些途径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做出详细阐述。

首先,就竞争对手的不同反应而言。当企业间出现因果模糊时,竞争企业的反应大体可分为:面对模仿壁垒,做出消极反应与能力资源创新与替代两类。一方面,竞争企业对焦点企业资源之间联系的不对称性认识、时间空间等的延迟或偏差以及战略文化等的差异都是竞争企业难以攻破模仿壁垒的原因(Fang et al,2008),这些客观问题也往往不能借助竞争企业本身的战略调整得到解决,企业间因果模糊限制了竞争企业的模仿能力,使得成功的模仿仅是随机的偶然事件(Mosakowski,1997),焦点企业由此建立牢固的竞争隔离体系,从而维持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对能力资源进行创新与替代又可能为竞争企业带来不同视角的竞争优势,放弃模仿途径,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竞争力资源体系,从侧面对焦点企业构建的模仿壁垒发起有力的攻击。

由此得出 H3、H6:企业间因果模糊会引起竞争企业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对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会对起到正向或反向作用。

其次,就市场竞争的强度而言,笔者认为,焦点企业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因果模糊博弈应是一项全面资源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活动。在由企业间因果模糊所创造的焦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传递过程中,不仅仅是竞争企业的反应,传递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能对焦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二次”影响,这种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强度的变化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

具体而言,企业间因果模糊使得竞争企业陷入无法捕捉或模仿焦点企业优势能力资源的困境,一些竞争企业会选择另辟蹊径,收集适应自身发展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源筹码与焦点企业相抗衡,竞争企业不断更新建立的竞争力能力资源体系将会激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竞争强度不断提升,企业之间趋向于专有化能力资源间的正面对抗,这极有可能对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重影响,其一:正如Fang et al(2008)所言:在低竞争强度环境下,一些没有稀缺或有价值能力资源的企业或许能够存活,获取较可观的利润,但随着竞争强度的提升,差异化的资源优势会越发受到重视,因为这将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驱动力量。因此,竞争强度的提升也使得竞争企业出现前景分化,一些竞争企业未能寻找到具备竞争力的能力资源,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环境进而被市场淘汰,进而巩固了焦点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二:一些竞争企业凭借全新的优势资源体系改变市场格局,对产品特性,消费者需求导向等市场环境发挥作用,通过改变市场结构反作用于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焦点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将失去价值被市场淘汰,且面对高竞争强度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焦点企业原有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不攻自破”。

由此得出H4、H5:企业间因果模糊性导致竞争强度提升,进而巩固或威胁焦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企业间因果模糊通过竞争企业的反应与外部环境的竞争强度两种途径,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结论

结合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根据对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传递过程中各资源影响因素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能力资源专有化

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有型性资源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能力资源体系,而能力与资源的暗默性、复杂性与异质性是能力资源专有化的内在原因,能力资源专有化是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32能力资源专有化―两类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321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资源专有化会由于时间、空间等的偏差,市场环境的改变等原因而产生企业战略、制度不适用、管理风格落伍、企业价值观贬值、技能延迟等诸多资源问题进而增加了企业内因果模糊,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构成威胁。

322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间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焦点企业的能力资源专有化会形成竞争企业无法得知或模仿焦点企业资源优势的现象,这将引起企业间因果模糊的产生,而企业间因果模糊将从两种途径影响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竞争企业的反应以及市场竞争强度的变化。

其一:企业间因果模糊将引起竞争企业的不同反应,大体可归为竞争企业进行能力资源创新或替代或遭遇模仿壁垒,产生消极反应两类。前者降低了焦点企业专有化能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减弱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后者则会巩固焦点企业的竞争优势,部分竞争企业可能丧失市场地位,甚至退出市场。

其二:由于企业间因果模糊的现象存在,更多的创新模式被开启,整个市场的竞争强度将愈演愈烈,此时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优势很可能不再是优势,而成为企业转型的“绊脚石”,阻碍了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开发与建立。

4管理者的启示

能力资源专有化可能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向作用,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传递过程中,各影响因素被统筹到企业的自身资源层面,最终直接地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管理者只有做到对自身可把控资源进行正确有效的调整配置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不被市场淘汰。

41企业内因果模糊

由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看出,能力资源专有化可能会形成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内部管理者或员工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而无法充分理解和灵活支配企业的自身资源,这就启示管理者可从自身资源的调整管理出发,对自身资源体系进行再塑造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迎合市场需求,重新寻找自身可持续竞争优势以创造自身资源价值。

42企业间因果模糊

企业的能力资源专有化同时也会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与维持起到积极作用。竞争企业因为无法模仿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无法得知焦点企业竞争优势的全部信息而感到困惑,业绩受损甚至退出市场,但也可能出现能力资源创新替代进而削弱焦点企业竞争优势的情况,因此,企业在处理企业间因果模糊的关系上应审时度势,确保自身的能力资源优势不因为竞争企业的举措受到不良影响,做市场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动追随者。

43 竞争强度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提出并解释了企业间因果模糊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另一种作用途径――竞争强度,竞争强度的增加可能会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向影响,这启发着企业管理者面对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将自身资源优势这块企业的成功基石打磨成市场需求的形状,培养更为敏锐的市场嗅觉,实现自身资源优势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5研究不足与方向

本文构建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是从企业自身拥有资源的角度出发,定义并分析企业在确立可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大量的实证考察,做出科学的定量分析,从而无法确定各资源因素的影响指数。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以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的实证研究作为重点,确定每一资源因素的影响指数,从而为企业处理各资源因素引发的竞争优势问题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景新,刘炜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商业研究,2010,3(5): 119-123

[2]曹振兴,张娆因果模糊与持续竞争优势:悖论及其解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45(1): 85-90

[3]李清,王国顺因果模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 213-215

[4]许征文,刘敏,倪俊基于因果模糊性的资源模仿壁垒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6): 34-37

[5]王欢,三墩大卖场的肉搏战[J].楼市,2006(13)

[6]Barney Jay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7]Fang E,Palmatier R W,Steenkamp J E MEffect of Service Transition Strategies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 1-14

[8]Hall RA Framework Linking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4): 18-607

[9]Hunt S D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Resources,Competences,Productivity,Economic Growth[M].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2000

[10]Jared M Hansen,Robert E McDonald,Ronald K MitchellCompetence Resource Specialization,Causal Ambiguity,and the Creation and Decay of Competitiveness: the Role of Marketing Strategy i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Shareholder Value[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3,41(3):300-319

[11]S A Lippman,R P RumeltUncertain Imitability: 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2):418-438

[12]B D A Levinthal,J G March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95-112

[13]Liebowitz S J,Margolis S EPath-dependence,Lock-in,and History[J].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995,11(1):205-226

[14]Moorman C,Miner A SThe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Memory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Creativ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7,34(1):91-106

[15]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16]Reed R,DeFillippi R JCaus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1): 88-102

[17]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8]Teece Davi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4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汨罗模式;优势比较;启示和设想

再生资源产业是汨罗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该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小废品”做成大产业,这一经济现象被称为“汨罗模式”,深入研究“汨罗模式”对怀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快构筑商贸物流中心进程意义重大。

一、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汨罗模式”

1、以市场为依托,健全集散网络。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前身是废品收购业,发轫于清代。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废品回收业迅速发展壮大,收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自发形成了以新市镇团山村为中心的废品交易市场。针对“户户经营、家家收购”的无序状态,汨罗市在2000年提出“建立专业市场、健全回收网络、加快资源集散、壮大再生产业”的思路,从源头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一是建设交易市场,规范经营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原则,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占地500亩的“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对团山村附近的回收站点、马路市场等实行划行归市,分类设区,结束了废品收购行业“有市无场”的局面。2006年又筹资1.2亿元启动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增市场面积800亩,带动市场经营户发展到2000多家,就业3万多人,收购品种300多种,是中南地区最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成为全国三大再生资源市场之一。二是建设回收网点,扩大回收规模。支持回收企业联结大城市、大工厂、大市场,到外地设点、合股、联营,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回收网点1800多个,基本上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在资金、政策、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回收大户组建专业回收公司,目前该市年交易量达5000吨的公司达100家。三是建设链接网络,提高集散能力。加强现有加工企业与全国城市专业回收公司的对接,强化专业分工,提高回收质量。该市已与全国105家专业回收公司实行成功对接。目前正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5000多个一、二、三级回收网络中心。引进3家大型物流公司,组建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运输、包储、交易、信息一条龙的市场服务体系。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电子信息平台。2008年上半年该市再生资源交易量突破80万吨,同比增长74%;交易额70多亿元,同比增长82%。

2、以园区为载体,打造产业平台。园区化、集群式发展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汨罗市按照“基础设施共有、相关企业共联、有效资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先后投资近4亿元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聘请国内一流的研究设计机构编制汨罗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估。现在核心区5平方公里初步完成了水、电、路、通信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投资近2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启动以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入园的项目,注重从投资强度、平面布局、立体分布、环保设施、绿化率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划和审批。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企业入园生产,使再生资源市场的废品成为园区企业的原材料,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配置。目前园区已形成了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区、电子产品制造区、塑料加工区、农机制造区、有色金属加工区等五大功能区,产品和废物代谢链条基本形成。

3、以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注重提高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能力,实现由“收废品、卖废品”向“收废品、卖原料”,再到“收废品、卖产品”的转变。一是突出分拣提高回收效益。再生资源市场开辟了废铜、废铝、废不锈钢、废塑、废纸、废橡胶等专业交易区,引进国内外废旧物品分类分拣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改变原始粗放的人工分类、分拣、分捆、分装,推行较为精细的分类拆解、熔铸、提炼、再造,将废料变为工业原材料,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及园区企业的原材料基地。二是突出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引进再生资源加工和制造的企业91家,逐步形成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加工四大板块,年加工废铜8万吨、废铝10万吨、废不锈钢6万吨、废塑料15万吨。在废金属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中突出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多重处理,大力发展以铜材为主材的漆包线生产、水暖器材加工,开发以塑料、铝等多种材料为主的综合型精加工,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原料产品向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发展。三是突出创新提升科技含量。与湖南大学合作,建立再生资源研发中心,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利用。中天科技生产的龙舟牌收割机进入了东南亚市场,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奥力克公司生产的水暖器材全部出口欧洲市场。平桂制塑利用废塑料加工生产的pvc板材和型材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填补了湖南空白。湘北铜业生产的无氧铜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以环保为前提,实行可实施发展。始终坚持环保先行,完善废弃物资无害化处置系统。建立完善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达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结构性、区域性污染问题。一是严格环保准入。坚决落实新上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五不准入”原则,即重污染项目、高能耗项目、产能相对过剩项目、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技术含量未达标的项目一律不能入园。先后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20多个。二是推行清洁生产。投资近2亿元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园区内实行统一排水,废水由污水管网收集,通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厂房设计专用排烟通道,产生的废气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回收企业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炉集中处理,产生的废气经活性炭吸附通过布袋除尘达标排放。财政前后共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再生资源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三是狠抓环保执法。加强环保日常监管,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先后取缔土法炼铅、反射炉炼铅、钒冶炼、粗铟加工、废油提炼企业共32家。对产能、环保不达标的46家造纸企业全部实行关停整改。“五小”企业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5、以政策为导向,监理扶持体系。汨罗市抓住试点契机,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打造信用平台。2001年,成立了以财政局牵头,国税、地税、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再生资源行业财政服务所”,将原属各乡镇征收的税费交由服务所统一征管,纳入市本级管理。并派出会计帮助大户建账做账,创造条件培育一般纳税人企业,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随着产业发展壮大,又重点组建了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计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信用平台,突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近几年来,共组织再生资源类中小企业融资10多亿元,引进资金2.9亿元。二是加强政策激励。2002年国家取消再生资源行业“征三返七”的增值税奖励政策后,为了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该市制定了以奖的政策。近5年,财政奖励支出达8688万元,占该行业增值税新增部分地方所得的110%。实行这一倒贴政策尽管在初期加重了本级财政负担,但确保了产业快速发展,随着企业成长和返奖比例逐年降低,产业对财政的贡献日益明显。2007年再生资源产业为市本级纯增可用财力2000多万元,2010年预计可达2亿元。三是强化政府服务。汨罗市组建了再生资源工业园管委会,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公安、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在园区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对入园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建立园区“绿色通道”,为外地客商发放“绿色通行证”,确保企业建设经营畅通无阻。

二、汨罗与怀化发展再生资源业的优势比较分析

(一)政策支持构成了“汨罗模式”的重要优势条件

为了加速汨罗工业园的发展,切实办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汨罗市委、市政府对市内特别是市外投资者到汨罗工业园兴办工业企业项目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用地用水用电政策。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规定,按同类地区最低标准执行。用水用电政策方面,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保证每天24小时供电供水;用电按湖南省工业用电目录价执行;现时工业用水1.2元/吨。优惠的用地用水用电政策,给再生资源业的提供了有力支持。

2、财政支持政策。行政规费除岳阳市、省及省级以上的外,实行零规费管理。属汨罗范围内的服务性收费,按汨罗政务公开中心收费标准的50%收取。一是再生资源产业项目税收按实征收。2007年按缴纳增值税额的33%,由市财政奖励给企业投人再生产。奖励比例以后每年递减2个百分点,到2010年及以后,奖励比例固定为25%。二是非再生资源产业顶目税收按实征收。自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之日起四年内,所缴纳增值税地方留存的25%,由市财政金额返还给企业以偿还土地借款,其增值税地方留存超过借款的部分,按不同比例由市财政奖励给企业,即:第一年奖励100%,第二年奖励70%,第三年奖励50%,第四年不再奖励。土地借款四年内尚未还清的部分,市财政不再偿还,转为用地企业的用地成本。企业竣工投产后,头三年所缴企业所得税由市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投入再生产,第四至第六年奖励50%。

3、配套服务政策。一是属汨罗范围内的相关手续,自企业落户合同生效后,5个工作日内由工业园指挥部代为办结。需上级政府或部门解决的问题及办理的手续,派专人全程帮办,协调办理。对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由市委书记或市长帮办;1000万元以上的,由市级领导帮办;500万元以上的,由部门一把手帮办。二是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相关部门必须经市长批准方可到工业园开展执法俭查,对企业的一般违规违法行为只纠错、不罚款。对在园区吃、拿、卡、要的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一经查实,先下岗、停职,再依法依纪处理。

(二)怀化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综合优势明显

1、区位、交通优势。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交通要冲,为“大西南桥头堡”,发挥着“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交通方面,怀化为全国铁路重要枢纽站之一,湘黔、焦柳、渝怀三条铁路在市区成“大”字形交汇,沪昆高速已经通车,杭瑞、包茂高速正在建设,芷江机场距市区35公里,基本形成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2、资源优势。近年来,怀化依托区位、交通条件,再生资源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再生资源企业已达143家,从业人员2200多人,年回收废钢铁24万吨,废铜、废铝6万吨,去年年销售收入46.2亿元,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五省(市、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中转、集散中心,为我市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商贸流通优势。再生资源产业是大物流产业,怀化近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步步高、家润多、佳惠、飞达、苏宁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商业零售企业势头强劲,一大批大型综合、专业和批发市场不断壮大,一大批商贸物流市场正在兴建,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格局正在形成。2007年,怀化城区已建成各类综合、专业市场58个,营业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有固定店面2875个,摊位13700余个。拥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11000多个,从业人员84000多人,年市场成交额在101亿元以上。商贸物流业年gdp已达73.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8%,批发销售中有50%以上销往周边地区,商品辐射范围涉及周边44个县市15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怀化是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物流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在环城南路、南站、仙人桥一带,集中了商业、物资、供销、粮食、材料厂等七条铁路专线,年货物吞吐量在300万吨左右的专储中转能力在全省居第二位,居怀化市周边地区首位,属于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怀化铁路年货物运输量为1450万吨,其中80%通过怀化辐射输送到周边地区。

三、“汨罗模式”带给怀化的主要启示

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汨罗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率先发展、领跑岳阳”的战略构想,全力建设再生资源这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从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既要市场主导,又要政府引导。汨罗再生资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亮点,是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结果。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首先是在废品收购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地方自发形成市场,依靠市场牵引带动本地和外地更多的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向这一区域聚集。政府因势利导,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成立“一所一会三公司”等手段加强引导,优化服务,规范市场,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在发展方向上实现产业化,在发展机制上实现市场化,在服务形式上实现社会化,在运作模式上实现企业化,在生产方式上实现集约化,使原始自发的收购行业转变为一个优势产业。汨罗经验证明: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要克服市场缺陷,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用政府“有形之手”把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最优的程度。

启示之二:既重产业发展,又重环境保护。再生资源产业如果只重产业发展而不重环境保护,就可能导致四面八方大量废弃物集中涌入,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与发展初衷相背离。汨罗市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程控制”转变,探索出了一条“把矿山建立在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谋求发展与环保的双赢。要变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要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要变各自为战为系统化建设,实现各功能区紧密配合,能源梯级利用,物质闭路循环;要变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努力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启示之三:既需招商引进,又需自主创业。汨罗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中,始终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支持全民自主创业,引导千军万马投身到产业发展中来,培养一支遍布全国的队伍,构建一个联系各地的网络。汨罗的经验表明,加快发展既需要借助外力,又需要激发内力。只有扩大开发借助外力,才能使自己增添活力;只有深化改革激发内力,才能使自己的力量强大;只有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启示之四:既促财政增长,又促企业成长。汨罗市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中大胆采取让利措施,促进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起始阶段采取财政倒贴的方式来扶持企业成长,大力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提升科技含量和加强环保设施配套建设。汨罗市运用财税这根杠杆,撬起再生资源这一大支柱产业,培植了地方财税的核心增长极。汨罗经验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很有借鉴意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产业的支撑,也是财税的源泉,抓财源建设促财政增长,既要顾及目前,更要放眼未来,正确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跳出财政抓财源,发展产业抓财源,大力扶持企业成长,多放水养鱼,少杀鸡取卵。只有企业成长起来了,才有稳定的财源,欠发达地区才能走出“越收越穷、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驶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四、怀化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怀化在西南五省(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日益加强。目前,全国形成了最具影响的湖南汨罗、北京朝阳、河北中加、广东清远等五大市场和园区,但西南地区尚未有大型再生资源物流园区,而怀化的区位、交通等发展优势是发展再生资源物流园区的最佳选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尽早建成面向大西南的再生资源物流园区,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再生资源大市场。

1、总体思路。结合实际,怀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要立足怀化,着眼大西南,依托自身优势,建设集散市场;发挥协会作用,健全集散网络;以黑色金属为品牌,建立物流基地;以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以政策为导向,加强服务扶持。通过3—5年努力,把怀化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2、加强市场建设。一是要选好址,综合环保、地价、交通等各种因素,规划选址应首选中方县中方镇龙井村,这里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交通条件。同时,这里地价较低,适合投资商开发。二是要选好投资商,由于再生资源行业属于特种行业,各种矛盾和纠纷较多,为便于管理拟定向选择在怀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投资商,实行由市废旧金属回收市场为龙头、全市再生资源企业和经营户共同参与的股份制联合开发。三是创立好品牌。广泛借鉴和吸收各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选择好目标市场,确定战略规划,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逐步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影响力的再生资源产业结构体系,成为推进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力量。

3、着力政策引导。再生资源市场为大物流市场,市场建设成本较高。因此,应借鉴汨罗做法,在财税、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在政策上引导城区再生资源企业和经营户入市,并统筹好市直相关部门以及中方县、鹤城区人民政府的有关协调工作,使上下形成一盘棋,共同推动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汨罗再生资源发展纪实》(《岳阳经济》2008第三期);

2、《怀化统计年鉴》(2007年卷);

3、雷平《我国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思考》《商业研究》1999(5);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5

关键词: 绿色燃料新技术; 可再生燃料; 后资源; 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 F4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23-02

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江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多措并举开发新能源,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绿色燃料新技术作为一种新能源方式,是通过采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原始烧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以绿色可再生燃料,实现低碳、绿色燃烧,从而达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优质高效、最佳生态。目前,该技术正在江西推广利用。

一、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需求向着健康、无污染、纯天然、绿色方向发展。绿色燃料新技术正好顺应了二十一世纪低碳环保为主的潮流。

近几年,江西对绿色燃料新技术进行了开发应用和推广。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对提高茅草柴梗、树枝枯叶、花生壳、竹木屑、谷壳等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改进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开发利用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从资源优势来看,江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截至201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99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蓄积量达5.0亿立方米;仅从毛竹林来看,全省现有毛竹林1236万亩,立竹量15.0亿株。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竹加工企业1000家左右,产生的毛竹屑数目惊人。另外,我省的花生壳、谷壳资源非常丰富,每年被丢弃的后资源不计其数,绿色燃料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可挖。

(二)政策优势

1.符合退耕还林政策。国务院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对荒山退耕实行补贴政策。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政策导向下,引导和鼓励农民规模化种植毛竹树木,既符合产业政策,又符号江西的省情,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好产业。

2.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燃料新技术所需要原料要求低,房前屋后、荒山野地的杂树野草均可,花生壳、竹木屑、谷壳等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为发展我国经济,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无疑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中央非常关心“三农问题”,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奋斗目标。

4.吻合了国家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就是以特色农业为支撑,解决农民收益问题,以基础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以“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为重点,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5.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竹木生长快,生命旺盛,根系固土性强,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非常合适。鼓励和支持农民栽种树木,发展林业,还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过程,在现有能源面临枯竭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绿色燃料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必要性

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广大江西农民的经济收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江西的地域自然条件适宜,加上良好的基础,江西森林覆盖面非常广,但由于江西工业并不十分发达,竹木加工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竹木野草是可再生资源,新老更替快,不及时开采就会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打击农民森林种植的积极性。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使得竹木杂草的需求量可以大增,能够缓解江西后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使江西农民普遍受益。

同时,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等新概念的引入,在当今石油、煤炭价格不断走高和可采量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以石油、煤炭为原料的能源成本大幅度上扬,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开发新型能源,不仅克服了石油、煤炭资源的瓶颈,而且迎合了以“生态为基础,时尚为目的”的绿色能源潮流,开发新型能源资源是当务之急。

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将能有效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获得劳务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江西的林业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项目区内社会的稳定。

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这是工业领域推动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节能环保、低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加以培育。而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则是从江西的省情出发,符合江西的实际,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实践证明,尽快抓紧该技术的推广、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利用非常必要。

三、绿色燃料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省委省政府“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及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民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设想的提出,江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已日趋凸现出来。

从江西的区位来看,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正好处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这三个最具活力、最富饶的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是沪、浙、苏、粤、闽等四省一市的共同腹地。使江西承接三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辐射,并为其配套服务提供了比其他省份更为优越的地理条件,必然成为这些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加上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江西区位优势明显。江西的丰富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及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江西人的开明开放理念,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也为江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工业区域结构的调整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江西,承载着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契机,正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进发,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这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

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该项目的开发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自主创新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三农”政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项政策的要求、符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正式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西经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绿色再生能源新技术正顺应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能源市场来看,开发新型能源资源是当务之急。能源的紧缺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机遇。尽管我国各类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各种因素,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我国每年被浪费的后资源不计其数,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可挖。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有利于二次提高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可增加我国新能源的多样性。

当前,人们生活水准正处在一个跨越阶段。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追求越来越高。而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正好符合和满足了当今世界能源和环保发展的要求。同时,国际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即将迎来一个发展旺期,这都为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大力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几点思考

江西对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已经起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必须加快推广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对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纳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出台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能耗考核,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燃料新技术。

(二)加大宣传力度。任何一项新技术,人们都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政府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尽快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

(三)加大政策扶持。绿色燃料新技术综合效益好,通过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将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护生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燃料新技术容易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激励机制。不仅要对绿色燃料新技术开发单位进行政策扶持,还要对绿色燃料新技术使用单位进行奖励。

(四)加大投入,形成绿色燃料新技术产业链。绿色燃料新技术工艺并不复杂,在应用过程中,使用绿色燃料,不排放其他有害气体,产生的灰渣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及大型炼钢厂保温层材料,同时也是农业田地急需的很好的有机肥。

从原料、辅助原材料的来源来看,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采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江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引导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开发,推动产业化进程,使花生壳、竹木屑、谷壳产业成为江西的一项具有比较优势、规模优势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助推江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 张晓艳.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J].西部大开发,2012,1(中).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6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中国目前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一半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资源优势是西部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但是,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缺少争取合法利益的机制和利益主体诉求能力的差异,使得现行制度安排并不能充分反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首先,西部省区提供的能源、原材料等低附加值产品在市场交换中以较低的价格销往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获得加工工业利润的同时,又凭售出的工业制成品获取了商业利润,使得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商品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将大规模应用新技术,一方面,新材料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传统生产所需要的材料可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如强化塑料管可代替镀锌水管;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石油、煤等不再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能源材料,从而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在投入要素中的比重。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不断下降,使得拥有丰富资源的西部地区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其次,资源地居民是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承担者,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矿业企业因占用土地及造成环境外部性与资源地政府及居民会产生直接利益冲突。如征地补偿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还涉及地方政府利益。再比如“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忽略了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并且存在基层组织侵占、截留、挪用补偿款的现象。

最后,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是在地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情况下起步的,片面追求经济速度与规模而实施非保护性开发,致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建立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体系,导致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低,资源开发效益差。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同时带动欧亚大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充分调动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工业和农业资源,实现区域内国家产业合理布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应将优势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抢抓机遇,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国外产业转移,在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推动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因此,西部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前提下,厘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以生态净产出(即“绿色GDP”)为目标,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转变,保持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与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

一是开展重点技术的研究和攻关,鼓励资源循环开发利用,以引进、消化、创新为主,集中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设备和新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难题。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环节,研究开发和引进推广综合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减量技术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延长循环产业链条,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围绕农业、工业、绿色建筑和交通、再制造及消费流通、矿产资源、可再生和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循环经济基地、园区为平台,立足自身优势,构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坚持减量化优先,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三是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积极推进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同中亚、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与中西亚各国家合作,全面优化外贸结构,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措施

一是借鉴国外的资源开发经验,建设政府、企业和矿区居民共同参与收益分配的组织机制,通过立法维护矿区居民的环境权和生存权;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由资源开发者和资源使用受益者对受到环境影响的居民进行补偿,使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

二是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把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要考虑资源的空间分布、突出资源开发的区域重点,又要合理安排这些重点在区域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各区域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区际利益关系;既要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也要重视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把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向西开放,加强和完善交通道路、能源电网和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快公路、铁路、航空通道建设,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大交通体系,打造内联全国、外通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打造交通、能矿资源大通道,建设商贸物流核心区,提升对内对外的通达能力。

四是优化区域合作平台备案管理的新办法,加快向西开放平台建设,培育不同层次的经济增长极,提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建立跨省区和国界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有条件的市州设立综合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出口加工区,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业务。逐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推进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服务业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有序开放。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7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产业 国际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础,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程度。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能源消耗也迅速增长,而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开发和使用能源,且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生态,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而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又成为了人类走出能源困境的极为关键的路径。

目前为止,在可再生能源产业领域中关于出口增长因素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还未开展。虽然,先前进行过关于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估计(Akella等,2009; Varun等,2009),能源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Apergis和Payne, 2010; Perry, 2009; Sadorsky, 2009),可再生能源之间扮演创造就业机会和出口市场需求分析(Apergis and Payne, 2010; Perry, 2009; Sadorsky, 2009)等研究,但是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研究甚少。近年Steenblik(2005,2006), Jha(2009), REN21(2006, 2007, 2008)等人以HS代码为基础研究了商品分类和基于这种分类的产业发展动向,但是他们并没有分析以某个国家为对象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出口增长因素。

本文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的统计数据,基于Veena Jha(2009)的可再生能源贸易之商品品目分类,把可再生能源分为生物能源、水利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具体“子目(Subheading)”,利用我国可再生能源能源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通过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我国1996年-2011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启示。

1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可再生能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能源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贸易自1996-2011年持续增加,由1996年的106.4亿美元,2011年增长为22倍规模的2293.6亿美元,短短十几年间,有如此大的增幅,令我们对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参见表1)

2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基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让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增添动力,成为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利用TC和RCA指数对我国太阳能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就1996年和2011年的TC指数进行动态演化分析,从而把握中国太阳能产业的竞争力变化趋势,以便对我国太阳能产业未来的发展得出具有高价值的政策性启示。

2.1 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965年,美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测算国际贸易优势时可以采用RCA指数的方法,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就是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产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

式中,是国家在类产业或产品上的出口,是国家的总出口,是类产业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是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若RCA指数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就越大。

1996年-2011年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大于1,说明我可再生能源处于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强。从发展趋势来看,RCA指数始终呈显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优化我国的资源匹配提供了可靠的指示作用。

具体来看,自1996年可再生能源的RCA指数为0.66,2002年以后RCA指数达到了1以上,开始处于比较优势,一直到2011年,达到了1.62。可以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经历了从竞争力较弱一直到竞争力较强的演变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世界资源逐渐匮乏,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开始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在国内应用市场发展缓慢和原材料市场持续短缺的双重制约下,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我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进步。(参见表2)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在测定一个国际区某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时,我们就要用到TC指数,即Trade Competitive PowerIndex―贸易竞争力指数, 是指一国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进出口贸易的差额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就是:

=

式中,表示贸易出口额,表示贸易进口额。它的值始终在-1和1之间波动。值接近-1表示国际竞争力较弱;接近0表示国际竞争力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TC指数在1996-2011年间起伏上升,从1996年的-0.41上升到2011年的0.07。虽然在2003年,经过上升下降的起伏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贸易竞争力回到了1996年的水平,但是1997年开始持续上涨,最终在2010年开始转变为正数,虽然数值偏小,TC指数的从负数到正数的过程,展现了我国可再生资源贸易中的竞争力逐渐壮大。这说明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容小觑,在不久的将来,相信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国际竞争力会稳步上涨,在其贸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见表3)

3 结论及政策性启示

通过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贸易竞争力动态分析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虽然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第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聚集并形成一条产业链。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容易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政策,强调从总体布局,从大处着手,细微之处也并不能放松。

第二,把降低成本作为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同时,政府应该对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此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大与各技术强国的强强合作。当前,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国际间的互惠合作。并且密切关注最新科研成果的发展,积极学习相关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应该大力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参加海外展览、国际会议和竞标项目并对其实施补贴或补助。

第四,政府充分实行激励政策。经济激励政策是拉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各地要因地制宜地(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84页)制定激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包括税收、补贴和其他激励政策等。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升级步伐,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崔文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文华,崔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其政策性启示.延边大学学报,2012(12):121-122.

[2] 孙广彬.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J].电器工业,2009(11):20-30.

[3] 陆维德.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趋势评.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5-99.

[4] Veena Jha,Trade Flows,Barriers and Market Drivers in Renewable Energy Supply Goods,2009.

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篇8

摘要:国有老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必须与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老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低效率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化要求,实行组织再造、文化再造、产业再造、流程再造和岗位再造,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打造出本土化的特色鲜明的管理品牌,再造全新企业。

关键词 :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过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已有极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伟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工业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过程。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国有老企业也在或主动或被动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有纯资源性企业随着资源的消失而破产的;有在原有基础上脱胎换骨转变为新型产业企业的;有被新的资本收购原企业不复存在的;有通过改制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还有一部分仍然作为国有老企业活跃在经济大潮中。有些国有老企业之所以能在改革发展的大浪淘沙中挺立潮头,独领风骚,是因为他们自觉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寻求发展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有老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垄断性市场资源(如电力、通讯、金融等)、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老百姓对国有企业的信任与依赖)等。

国家始终坚持把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突出地位。国有老企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同时对社会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 多年的发展,经过不断的自我否定式的改革,其生存与消亡的变化十分巨大,这类国有老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有老企业是与计划经济与生俱来的产物,在转型期的过程中,尽管自身一直在努力摆脱计划经济的约束,但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1 科学布局袁着眼长远袁放大自身优势

科学的发展观不是片面地追求增长速度,而是着眼于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就经济社会而言,就是要实现企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就国有老企业而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是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按照国家的产业导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结构,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是国有老企业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国有老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可以转化为哪些核心竞争能力呢?

首先是资源整合能力。国有老企业大多数都是非单一经营的,不同的经营领域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往往又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决定了企业具有这种资源整合能力。自己制造的产品可以在内部市场优先使用;不同的技术组合,可以开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其次是产业进入壁垒。国有老企业大多数拥有较明显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优势,中小企业和新生企业要获取资源就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再加上行业的限制,无疑使其他企业进入该领域形成壁垒。这种进入的壁垒,也使国有老企业的经营从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第三是研发能力。国有老企业大多数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新上项目、技术改造,其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本行业和相关产业的研发能力,特别在进口替代、专有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更具优势。

第四是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更是企业所独有的,企业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利于国有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自我变革袁创新管理袁再造新企业

现阶段的体制下,首先要处理好与出资人的关系。随着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企业与出资人应该按照市场化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这是企业外部体制问题。其次要调整好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体制问题。国有老企业与其成员企业之间大多数实行的是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直接影响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母公司权力太大,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不利于子公司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母公司过分放权,又会影响控制力,难以发挥整体功能,不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再次要重视解决好企业的控制权问题。企业的控制权集中体现在用人权、分配权和资产处置权上。用人权重点是要解决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用人权,它与出资人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不应该交叉重叠。分配权的落实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它不仅是对员工的分配权,还包括股权的设置、期股的分配、奖励权等。资产处置权应该在出资人授权的前提下充分行使,否则企业的对外投资、资产转让等行为难以落实,将会使企业失去更多的发展机遇。

3 以人为本袁鼓励创新袁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国有老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尊重他们的精神需求,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当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也是他们的潜能发挥最大化的时候。

国有老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精干主体,通过产权招商,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兼并联合,加速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逐步实现国际化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侯光明,邹锐,李存金.民营企业创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3-11-20.

[2]扎玛.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04-15.

上一篇:交通发展带来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刺激消费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