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发展应以退为进 减少渲染、减少压力、减少竞争

时间:2022-09-07 08:03:07

中美关系发展应以退为进 减少渲染、减少压力、减少竞争

人们普遍认为,中美关系需要增加更多内容:更多对话、更多贸易、更多理解和更多合作机会。然而现实恰好相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美关系要想良性发展,其实需要做减法:减少渲染、减少压力、减少竞争、减少两国间的机制和措施。

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中国国家副主席2012年2月访美前所言,这两个国家正遭遇“信任赤字”。而且,两国近期的民调也确实证明了他的看法。《中国日报》美国版与盖洛普于2012年对2000多名美国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只有刚刚超过30%的人认为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增强的影响是件好事。而在美国著名华裔组织“百人会”同年的一份对4000多名中国公民的调查中,也只有56%的人认为美国值得信赖。

不过也有让人兴奋的消息。在这两份民调中,超过80%的美国人认为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是件好事,而有愈六成的中国人认为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

面对民众正确发展两国关系的愿望,中美应如何抓住契机行事?崔天凯认为“培育和深化互信”是“双方必须充分重视,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关键是,该如何建立这种信任。

两国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摆脱那种“多多益善”的思维模式。两国不应该在双边关系中包含更多议题,而应力争建立一个可控的政策环境以便增进互信。具体来说,就是采取措施把竞争降低到最小、暂时搁置棘手问题、把全球和地区问题放在其本来应该在的位置—即在多边框架中加以讨论。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两国就可能形成一个建设性框架,以开展更大程度合作。

克制“竞争性”框架减少零和思维

如果处理得当,竞争是一种良性关系,能够激励科技发展、提高体育赛事成绩、在经济生活中促进生产效率。然而,在中美关系中,当两国政治家和评论家不断渲染竞争与对立关系,他们破坏的是形成合作与伙伴关系的潜力。众所周知,双方都有人认为中美关系是“零和博弈”。

几乎任何刺激中美竞赛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批评的靶子。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发表了一个关于G20国家投资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的年度评估报告:《谁将赢得清洁能源的竞赛》。该报告提供的信息很有参考价值,例如,对各个国家在不同清洁能源部门的投资以及所吸引的风险资本投入进行了比较。不幸的是,这却成为报刊媒体吸引眼球的大标题:“美国从中国手中重夺清洁能源领导权”,或者“清洁能源中国称雄”。这个报告本身应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能够向另一个国家学习什么,最后却成为中美竞争问题的焦点。

再者,第三国评论家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为中美竞争火上浇油。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说他最近听说一件事,每天都通过成千上万辆汽车的纽约市塔潘奇大桥,只能再服役10年就要报废。美国连一座跨河大桥都支撑不起来,而中国呢,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快的火车、建设世界最好的机场。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批评美国的基础设施老化时需要与中国的发展作对比呢?

对于每个个案来说,强调两国竞争的出发点也许都无可非议。但如果把对一国改进政策的渴望说成是两国的竞争,这种带上竞争有色眼镜的视角助长的是敌对关系而非合作关系。如果能采取克制,不把竞争框架强加于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将对减少破坏性的“零和”思维大有好处。“零和思维”正是那种竞争框架所鼓励的。

有助缓解两国间最棘手问题的两个措施

妨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第二个障碍是一系列棘手且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年复一年地堆积在各自议程的顶端,却又鲜有实质进展。中国希望美国停止对售、停止会见达赖喇嘛、取消对出口军民两用技术的管制。美国则希望中国保护其知识产权、停止操控汇率,并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取得明显进展。

在两国大部分人看来,这些问题是双边关系方面取得进展,或更准确地说是缺乏进展的衡量标准。在上述任何一个问题上缺少显著进展,都会在双边关系上产生一种让人无能为力的感觉。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妨碍或威胁双边关系其他领域的提升。美国国会一再威胁通过提高中国商品关税来惩罚中国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对售,中国则以中断双边军事交往来回击。

这些问题无法忽视,对中美来说都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大事,但不能允许这些问题干扰两国关系更广阔的发展。有两项措施可将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首先,不让这些棘手问题占据双边对话的中心位置,可放到官员与专家组成的小型工作组专门讨论,让工作组为每个问题的进展设立标准。

同样重要的是,两国要从双边关系着眼,通过多边框架协商解决各种问题。除了美国对售以外的大多数事务,也与其他国家关系很大。因此为双边关系减压的第二步,就是加强多边对话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借力多边框架协商解决两国间问题

中美双边对话所涵盖的问题不断增加,令人眩晕。多年来,贸易、台湾和人权三个话题在两国关系中不可避免。而今,中美关系还包括伊朗和核扩散、网络安全、食品和产品安全以及苏丹等问题。事实上,考虑到两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性质,几乎没有什么事务不同时涉及中美利益。

当然,理想的情况是,中美进行协调,或至少平行互补地作出努力共同应对全球无数挑战。两国在很多情况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同的目标,但他们的政策和操作的优先权则时常迥异,从而导致冲突而不是合作。因此,把这些问题塞进已经排得满满的议程几乎没有任何好处,反而经常把已经很复杂的中美关系搞得更难收拾。

在这种情况下,停止依赖双边渠道解决这些问题,转而将其放到多边框架加以解决有以下好处。

首先,减少双方应对和解决过多矛盾的压力,可把利益相关方都拉到一张谈判桌上来。世界性事务在本质上影响到很多国家,因而,有效应对跨国协定与承诺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多边论坛通过增加潜在参与者的数量、增加各方可接受方式的种类,从而增加解决方案的范围。例如,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各参与方选择加入协定时,往往所做承诺程度各不相同,进入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但都不会威胁这种努力的总体成效。

第三,多边舞台也为中美提供了向对方施压,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美国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充分保护金融和抵押市场,这不仅是中国所忧虑的,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所忧虑的。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一道敦促美国负起责任,敦促其不仅对自己的经济繁荣负责,也要对全球经济稳定负责。同样,中国未能保护知识产权或有效遏制网络黑客行为在境外扩散,这不但是美国的忧虑,其他国家也有同感。因此,必要时,多边论坛也将允许中美与各自的盟友共同促使对方产生变化。

世界其他国家的参与,并不意味着中美互不理会,而是要使他们都认识到,绝大多数阻碍两国双边关系的事务,同时给两国与各自其他国家的关系带来挑战。这些国际性问题,需要通过多边框架解决。

以退为进建立新的谈判格局

诚然,建立一个更加易于把控的议程、减少矛盾和竞争议题,并不足以建立崔天凯和其他人试图寻找的那种信任。这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多努力。中美双方真正的信任要求双方在如何对待彼此方面做出很多深刻的改变,需要明确意图、行动可以预测、对问题的认识有相当的敏感度、愿意先予后求、以及互相尊重。

不过,如中美各自退一步,建立一个新的谈判格局,把竞争降到更低,对棘手的争议问题从长计议,把各自的全球和地区事务放在一个它们本来所属的多边框架中,那么,可以期待的结果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上一篇:印度中产 七年纯收入能买一套小房子 下一篇:企业价值链的扩展“积极承担风险”也是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