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社会排斥

时间:2022-08-08 03:21:28

减少社会排斥

摘 要:在传统社会环境下,很多青少年矫正对象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排斥,这些歧视和排斥往往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使他们感到自卑、失望,丧失重新做人的勇气,最后自暴自弃,二次犯罪。本文通过一个案例,分析青少年矫正对象遇到的社会排斥,以及社工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介入青少年罪犯的社区矫正,减少其社会排斥,帮助矫正对象完成矫正目标,实现社会融入和再社会化,重新做人。

关键词:社会排斥;青少年罪犯;再社会化;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DF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引言

有一首经典的老歌叫《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是根据一个关于家庭接受罪犯的真实故事创作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刑满释放的男子,他在出狱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也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时,男子远远看见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车上的乘客都欢呼起来。黄丝带也成了美国“欢迎被囚禁的人重获自由”的标志……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然而,现在很多矫正对象并不像这位男子一样如此幸运,拥有一个接纳他们的家庭。相反,他们通常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排斥,阻碍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接受矫正的青少年罪犯,因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社会排斥对他们的伤害更大,走上自暴自弃、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更大。这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挑战。因此,帮助青少年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时减少社会排斥,实现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排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李景治、熊光清在《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状态[1]。笔者认为把“一定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也可界定为青少年罪犯,那么这一定义也适应于青少年罪犯的社会排斥。

社区矫正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关于社区矫正,国内学者各有各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张昱教授和费梅萍教授的说法,他们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制度和过程[2]。这个定义强调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要运用科学的价值理念和方法。

二、接案

(一)案例背景

杨某,男,1997年出生,小学时父母离异后与再婚的父亲继母生活。杨某属于智商较高的少年,在校时学习成绩也不错。但由于父母离婚对他影响较大,与父亲关系不和,不想与继母亲近,父母要么不管不问,要么简单粗暴,亲生母亲会提供物质补偿,杨某从小不与父母交心,慢慢的的爱撒谎。高一时,因勒索同学钱财被开除,之后,学过烹饪,有过好好做人的想法,但因与社会上一些小流氓认识后,习得不良行为,参与了一次抢劫,并踢坏了被害人的一个身体器官,杨某需赔偿6万,关押半年,判缓刑4年。这事以后,杨某下决心洗心革面。但是,邻里亲戚都不太理他,刻意与他保持距离,让他抬不起头来,便整天呆在家里。继母没有原来那么客气,有时会说风言风语。父亲考虑到他年纪较小,文化基础还行,想让他继续高中学业,可是找了好几所学校,都不愿意接收他入学,杨某就想放弃求学。他学过烹饪,想去饭店打工,但别人一听说他的情况,都不愿招他。父亲托人给他找过工作,没有成功,开始对他不满,心情不好时会骂骂咧咧,且经常喜欢用到“罪犯”、“进去”“监狱”、等负面的字眼。黄某曾经在劳改所待过半年,他很反感听到这些词,因此总是垂头丧气。

(二)预估

通过与杨某及其父母接触访谈,社工了解到杨某面临的社会排斥。

1、家庭排斥

家庭排斥主要是指当矫正对象回到社区服刑后,家庭成员不接纳他们,表现在生活上不照顾他们,感情上不接纳他们。矫正对象家庭关系类型主要有三种:支持型家庭、无所谓的家庭和歧视型家庭。本案中,杨某变成了矫正对象,其父母在心理关和系层面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继母没有原来客气,父亲想帮他,在失败后却开始嫌弃他,自觉不自觉地给杨某贴上罪犯的标签。杨某缺少家庭支持,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融入社会。

2、教育排斥

杨某因其罪犯的身份带来了上学难的问题,很多学校害怕“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不愿意接收他这个有“污点”的学生。杨某继续教育的大门被关闭,这不仅让他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也给他带了沉重的打击,让他自己也开始接受“罪犯”标签。

3、就业排斥

就业排斥是指矫正对象因为其罪犯身份导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求职时遭到拒绝的现象。杨某被贴上了“罪犯”的标签,信任度极低。虽然有一技之长,但是用人单位认为矫正对象是有潜在威胁的人,不想用他。就业排斥是矫正对象遭遇的最普遍的社会排斥之一,杨某的最后一丝希望与信心彻底破碎,让他一蹶不振。

4、社区排斥

目前,我国仍然采用的是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就整体而言,社区矫正的运用率极低。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矫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罪犯”就意味着“监禁”,只有把罪犯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的,把罪犯放在社会上容易造成失控或者重新犯罪。犯罪分子被判刑罚后不在监狱内服刑,就意味着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因而,把矫正对象放在社区服刑,难免会遭遇到一些社区排斥。社区排斥是指社区居民不接纳矫正对象,表现为与其保持距离,甚至歧视矫正对象。杨某对自己犯下的罪已深深自责后悔 ,觉得这个人生污点怎么也洗不掉了,害怕见人,社区里有时会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叫孩子不要靠近他,把他当坏典型教育孩子,这更使他尴尬。杨某在社区服刑并不意味着他已回归社会,而只是生活在社区,他的社会功能已受损,社会信任方面出现问题,因此,恢复他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社会排斥对偶然失踪且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杨某惩罚性更大。只有他的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时,才能说他已完成社会融入和再社会化。

社会工作者据以上情况,运用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观念,与矫正对象建立平等、尊重、接纳和无歧视的专业关系,减少其社会排斥,提升其社会功能,促进其社会融入。

(三)矫正计划

1、理论基础

(1)再社会化理论

再社会化,就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社会化。是指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建立起全新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如对罪犯的教化)[3]。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主动性再社会化,一是强制性再社会化。对罪犯进行改造的传统方法是一种强制性再社会化。社区矫正属于前者,是把矫正对象放在社会中,尽可能地塑造一种与正常社会相仿的矫治环境,努力促进矫正对象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使矫正对象融入社会之中,达到再社会化目的[4]。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概念联系起来,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获得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取社会资源[5]。社会支持对矫正对象应对生活困难,摆脱心理困扰,减少社会排斥,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矫正对象的社会融入就是存在着社会功能的弱化甚至消失、社会支持网络不足等问题。

2、矫正目标

在与杨某分析他所面临的问题和社会排斥后,社工与杨某讨论定下了矫正目标。

(1)挖掘杨某优点,指出其可塑性,帮助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犯罪行为,正确处理社会排斥,坚定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的决心,并树立自信。

(2)帮助杨某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改变家庭交往方式,助其重新获得父母的信任和关心。

(3)融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重新赢回社区居民的信任,减少消除歧视。

(4)联系一所烹饪学校继续学习半年,发挥潜能,找一份工作,自力更生,为父母减轻负担,找回人生价值。

(四)介入

1、社工与杨某接触建立良好真诚的专业关系,与杨某面谈,倾听其困难和疑惑,针对认知层面,与杨某一起学习法律知识。其犯罪具有偶然性,适度控制矫正杨某与朋辈群体的不当交往行为,=。指导他控制自己情绪,学习放松技巧,控制发脾气的次数,学会自我赞赏。鼓励杨某加强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不要封闭自己,主动找人交流,学会倾诉和倾听。

2、家庭层面的介入。家庭的支持是矫正对象改过的重要动力,根据杨某的家庭情况,社工与你父亲与继母面谈,指出杨某的可塑性和优点,不因这次犯罪全盘否定杨某,并指导父子沟通的技艺,父亲不要对杨某使用“罪犯”“进去”、等负面词语,做错事时不简单粗暴的对待。与杨某生母面谈,要求其停止用钱物补偿,而是多关注杨某的精神层面,了解其内心的担忧和想法。针对杨某的特长,建议他承担起家庭的部分责任,在父母下班前,做好饭菜,减轻继母的家务量,赢回父母的信任和关爱。同时也可以摆脱闲散无聊,身心得到安顿。

3、为帮助杨某减少社会排斥,社会工作者组织一些社区活动,鼓励杨某参与社区建设,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消除与社区居民间的隔阂。此过程可让杨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也得到社区接纳。同时,带杨某参加社区青少年矫正对象的小组活动,让他与有同样经历的朋辈交流,探讨怎样面对和解决,帮助杨某找到心理支持。

4、社会工作者要整合社区及政府资源,帮助杨某联系学校学习烹饪,以便找到适合的工作。这一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求助一些单位或者政府部门。社工也可以倡导就业政策的改变和完善,从政策扶持方面来减少就业排斥。同时,继续培育杨某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促进他社会融入的关键,前面已提到帮助杨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社区关系,使他在情感和求职方面得到支持。还可以取得他的原来的同学朋友老师的支持,这样,既可以防止杨某继续与社会上的流氓交往而再次做出越轨行为,帮助他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又能帮助他完成融入社会这一社区矫正的目标。

(五)评估

经过杨某和社工半年多的努力,杨某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与父母的关系亲近了很多,在家时会主动承担起做饭等一些家务,继母对他另眼想看,觉得他懂事了。通过一些社区活动,杨某基本上赢回了邻里居民的信任,他不再害怕见人,不再担心别人的眼光,能大方的和人交流,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回了自信。再加上社工和其父亲的帮助,杨某已在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学习烹饪,他找回了生活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等着学成归来后好好工作。

三、总结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越性,这可以从杨某的案例中看出来。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能够为社区矫正对象营造一个无歧视、无排斥的良好环境。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系统的工作方法,这种理念和方法能够巧妙地叩开矫正对象紧锁的“心房”,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来应对社会排斥。对矫治对象杨某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手法后,减少直至消除了矫正对象的社会排斥,促进他的社会融入。这可以为现行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带入新的理念,增加新的活力,唯有如此,社区矫正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61页。

[2]张昱,费梅萍:《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3]郑杭生,程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治制度》,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版,第4期,第1页。

[4]胡艳辉:《问题少年”矫治体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5]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80页。

上一篇:新时期关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股东知情权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