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是为了“增加”

时间:2022-10-05 05:30:32

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这堂课,减少了很多可有可无的环节,留下的是纯粹的语文实践活动。减少,是为了“增加”。那么,他增加了什么?是如何增加的?我们来看以下片段,或许能从中得到答案。

【教学片段】

师:“我”几次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三次,第一次是在冬天的时候。

……

师: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画出来。画出的词和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的举手。读一下。(板书:去年冬季的一天 春天到了 暑假里)

(生读)

师:每次看到的景象一样吗?(每行板书后面添上“我看见”,并加括号)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

师:好的,说得非常好。她说出了一个关键的内容――(生:剪枝)。

师:“忙着剪枝”这个词很关键,我们称为“关键词”,在课文中画出来。

生:春天来了,我看见王大伯的桃园里长满了桃花。

师:长满了桃花?换一个字。

生:开满了桃花。

师:文中有一个形容开满桃花的关键词――(生:红云片片)。

师:对,用上这个关键词把第二句话再说一遍。

生:春天到了,我看见王大伯家的桃园里开满了桃花,红云片片。

生:暑假里,我看见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微笑地)这个桃子长哪儿啊?用上一个关键词――(生:挂满枝头)。

师:请完整地说一遍。

生:暑假里,我看见光鲜红润的桃子挂满了枝头。

师:谁有本事把这三句话说成一段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忙着剪枝;春天到了,我看见桃园里开满了桃花,红云片片;暑假里,我看见光鲜红润的桃子挂满了枝头。

师:给他掌声。同学们,读完一篇课文,可以用几句话来进行――(生:概括)。

师:概括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你看“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这是什么顺序?

生:时间顺序。

师: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我们一般讲一年四季的顺序,叫――

生: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那一天的时间顺序是?

生: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师:小时候,长大了,老了的时候,这是什么顺序啊?

生:是人的一生的顺序。

师:我们读课文要关注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顺序来说,说得就有条理。第二点,要抓住了关键词来说,就比较准确,所以我们知道,概括一要――(生:抓顺序)。

师:二要――(生:抓关键词)。

师:同学们,概括主要内容就是用简略的几句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大家听。一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二是要抓住关键词。

【赏析】

一、增加了过程

概括课文内容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概括主要内容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教师要教。薛老师就是基于学生的起点,针对课文的特点,采用了三个步骤,让学生由浅入深,遵循文本的思路,一步步经历思考的过程,最终学会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很多教师不会把概括主要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即使是作为教学内容,也仅仅是走过场,简单机械地指名学生来说说,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得比较靠谱,就算完事。殊不知,这样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教学,学生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才对,更不知道这样简洁的语言是怎么来的,纠结自己为什么就是不会,更悲哀的是,下次遇到概括主要内容还是不会。所以,缺少过程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是不会概括主要内容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二、增加了方法

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薛老师深谙此道,所以在指导过程中,非常重视方法的引导。以抓关键词为例,学生不会概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懂要抓住关键词,或者说不会找关键词。薛老师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接受,渐渐领悟,最后顺理成章地运用。概括主要内容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但时间顺序不只课文上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一年的顺序”“一天的顺序”和“一生的顺序”。通过这一篇课文明白这一类课文,教师不是给学生一个点,而是给学生一个面,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方法。这样的指导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正是有了一步步方法的引领,才有了最后水到渠成的效果。

减少,是为了“增加”。所以,教学内容应该简约清晰,减去“不痛不痒”的内容,增加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即关键、本质的东西,通过扎实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并能触类旁通,最终变成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引导学生“创造”数学概念 下一篇:巧用思维导图,促进小学高年级英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