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关键范文

时间:2023-12-14 17:30:51

实体经济的关键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1

在经济社会领域重大关系的处理中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关键是要实现一个“稳”四个“进”,即经济运行要稳,经济质量和效益要进、经济结构调整要进、民生改善要进、环境保护要进。稳定经济运行,关键是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关系着就业民生,影响着市场预期,也决定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的处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实现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经济质量效益要进,就是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质量和效益提高程度作为衡量经济工作好坏的一个核心标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提高质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其他改革的重要基础。要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

关键词:稳中求进总基调一“稳”四“进”深化改革

党的十以来的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要保持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局面,必须深刻认识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的重要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把它落到实处。

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辩证思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抓住发展机遇,也要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把稳与进有机结合起来,在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的同时,又审时度势、依情而动。稳是主基调,是大局,但稳不是停滞不前、无所作为和不敢作为,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稳和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政策取向,经济难以有实质性的长进;而经济不发展、关键问题不突破,稳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进以稳为依托,稳又以进为条件。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经验的总结。经济社会要发展,必然要重视进,但进必须遵守客观经济规律,以稳为前提。脱离具体情况急功冒进,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就曾经有过“”的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稳与进统一性的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后推广,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我们党对处理好稳与进关系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党的十以来,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并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更不追求过去1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而是把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为基本目标,强调要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因此,在近年来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急剧下滑的情况下,我国不仅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而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也对稳与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发展,要求我们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进。协调发展,要求我们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通过拓宽发展空间、加强薄弱领域实现进。绿色发展,要求我们改变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进。开放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在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中实现进。共享发展,要求我们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可见,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解决好各种影响稳的问题,实现更高质量的进。

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与“进”的关键领域

当前和未来较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我们处理经济社会领域一些重大关系、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在思路、路径以及方式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社会领域重大关系的处理中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关键是要实现一个“稳”四个“进”,即经济运行要稳,经济质量和效益要进、经济结构调整要进、民生改善要进、环境保护要进。

稳定经济运行,关键是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关系着就业民生,影响着市场预期,也决定着一些经济社会问题的处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实现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近几年,尽管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下行压力较大,但经过扎实努力,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个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非常难得的。稳定经济运行,特别是稳定增长速度,重要的是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机动又科学有效地实施好调控引导,着力稳社会大局、稳宏观环境、稳市场预期。与此同时,更好发挥产业、区域、投资、消费、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组合效应和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各项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经济质量效益要进,就是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质量和效益提高程度作为衡量经济工作好坏的一个核心标准。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在提高质量。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创新提升供给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提高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推动以质量为标准的产品乃至企业的优胜劣汰。要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形成推崇质量、追求质量的社会氛围。

经济结构调整要进,就是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需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优化提升产业水平和经济结构。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并举、政府扶持和市场推动结合,以做强做优制造业为重点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要结合新动能的培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民生改善要进,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解决人民普遍关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富裕程度的基础上增进人民健康与幸福。要克服瓶颈制约,补齐关键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不分地区、不分人群的均等化供给。

环境保护要进,就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法规约束等多种手段,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和优化,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深入贯彻稳中求M工作总基调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稳和进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党的十以来,我们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但改革仍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啃的硬骨头还不少。而且,因为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深层调整,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越大,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酿致灾难。在推进关键性改革时,必须贯彻落实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做到力度要进、步子要稳;以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力度,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到经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中去。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其他改革的重要基础。要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当前,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着力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

大力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时,要特别注重寻求合理的路径和方式,真正做到蹄疾步稳。一是把握好改革的时序。要分清改革事项的轻重缓急,把那些确有必要又具备相关条件的改革放在优先和重要位置,尽量避免改革在一个时期面面俱到,也应避免风险较高的改革项目在一个时期集中推出。需要及时推出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可以采取统一设计、分步展开的方式。二是营造好改革的环境。要全面分析各项改革的条件状况,注重补齐短板和协调配套,夯实深化改革的综合基础。相关条件较为完备时出台的改革项目可以多一些,力度也可以更大一些。处理好少数与多数、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改革内容的设计要以增进大多数人利益为基本原则;注重照顾已有的利益基础,少动存量、多从增量进行调整。三是制定好应对措施。要加强当前对改革风险的评估和事中对改革进程的跟踪,精准把握必然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之策。

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在重大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整体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倾向明显,过高的利益回报推动投机性金融经济、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膨胀,而被推高的经济成本则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盈利能力下降、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虽然非常强大,但主要提供的是中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国内相当一部分需求转移到了国外市场。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当前,尤其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府间关系;横向合作;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间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关系,新颖的合作要素不断涌现。其中,尤其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交流为合作内容的趋势最为凸现。以下就政府间在人力资源方面展开横向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论述。

一、政府横向合作关系概况

政府间关系,也就是府际关系,它是指“政府在垂直和水平上的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 [1]  基于我国国体特征和政府组织特性,政府间关系在垂直方向的纵向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存在隶属关系;而政府间关系在水平方向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平行关系,而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本文所谈到的政府间关系主要是指政府的横向关系。

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主要表现为合作关系,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其合作关系日益密切。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利益是政府横向合作的逻辑起点。“政府之间关系的内涵首先是利益关系,然后才是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公共行政关系。前者决定后三者,后三者是前者的表现。”[2]  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既然如此,利益则成为构建政府间合作关系的逻辑起点;第二,政府横向合作关系的构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双方如果试图通过第三方的介入来协调彼此间关系,必然会使交易费用增加,而对于政府横向合作尤其突出。著名学者林尚立指出:“如果说纵向的政府间关系主要具有政治与行政意义的话,那么横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具有经济意义。”[3]  因此,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府间合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益。

构建政府间横向合作关系是时代所需。它既有理论上的诉求,即以利益为合作的逻辑起点;又有实践上的要求,即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益。那么如何构建良性的、高效的政府横向合作关系呢?从哲学的意义来说,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找出其合作中的关键要素,以发挥关键要素的作用为中心,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进而促进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因此,在分析社会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横向合作的特点,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是构建政府横向合作关系的关键要素。

二、人力资源是构建政府横向合作关系的关键要素

(一)理论上的阐释

就理论的角度来说,之所以说人力资源是构建政府横向合作关系的关键要素,主要是基于政府横向合作的特点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言的。

从政府横向合作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层级的政府横向合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当今知识经济这一大背景下,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美国学者狄尔·S·莱特在阐述政府间关系的五个特征时,第三个特征是“人际性”,[4] 第四个特征即是:“公务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务员已经成为政府之间关系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5]  这两个特征都表明了人力资源在政府横向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横向合作日益密切,并以人力资源为合作的关键要素。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社会的变革决定了人力资源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表明: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从“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6] 三种社会的递变逻辑,而与之相应的,经济增长关键要素实现了由“自然资源要素——物质和金融资本要素——人力资本要素”[7]三要素的递变逻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因此,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著名学者张滨生指出:“人力资源的特质是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内在根据。”[8]  即人力资源具有本位性、能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性。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也是构建政府横向合作关系的关键要素。

(二)实践经验的启示

目前,政府横向合作在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等地区有初步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合作是如何实现并取得成效的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人力资源的合作。江苏省人事厅人力资源评价中心副主任指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关键在于人才开发的一体化。”[9]

据国际在线消息:“2005年 1月27日上午,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8个珠三角城市在广州正式签署《珠三角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商定8市今后在吸引人才、人才流动、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从而使珠三角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正式步入制度化、经常性轨道,增强珠三角人才高地的整体竞争力。”[10]

此外,成效较显著的还有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政府合作。2003年4月,长三角各政府联合签署了《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3省市在公务员互派、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等6个层面正式合作;长株潭等各个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区域的构建,都着力打造人力资源的合作。“2003年4月在长沙召开了长株潭三市区域人才开发第一次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了长株潭人才开发一体化问题;2004年3月,长株潭三市联席会举办了首届长株潭区域大型人才招聘会。”[11]

立足于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横向合作的实现关键在于人才,人力资源成为构建政府横向合作的关键要素。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政府横向合作中的关键作用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3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经理人员; 薪酬; 公司法

【摘要】 理人员薪酬问题上的角色。由于现代公司法对于公司机关权力的安排,股东对于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的质疑其实是在拷问公司董事会的相关决策。司法机构应股东的请求介入此问题事实上是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进行审查。然而,法院并非作出会计博士论文此方面判断的最佳角色,由股东来判断经理人员的薪酬是否合理是更为妥当的。因此,司法机构虽然无法完全推托自己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但是其不情愿、迟疑和保守的态度是毋庸疑问和可以理解的。第五章主要讨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结构变动带来的会计处理问题。

2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流程再造; 流程评价; 作业成本法; 事件驱动; rea会计

【摘要】 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新变化。面对挑战,会计界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会计的变革,但是“与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发展的经营管理革命相比,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所发生的革新落后了一代(thomas walther,1997)”。制约着会计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会计流程。在传统会计流程下,即便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只是传统流程的自动化,会计实时控制观在企业无法得以落实,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因此,如何借鉴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管

3产业效应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

【关键词】 企业兼并; 实证研究; 产业效应; 经济效益; 转轨经济

【摘要】 采取实证研究范式,借助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和数据包络算法等相关工具,基于过去十年企业兼并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针对我国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时机、动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创新性包括:(1)企业兼并时机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与宏观经济和经济自由度具有正相关性,而与股票指数的相关性较弱;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型和tobins’q较高的产业发生企业兼并的频率较高,而产业成长性和产业收益率对兼并频率没有影响。(2)企业兼并动机的

4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

【关键词】 公司治理; 代理理论; 激励机制; 员工分红入股; 股票选择权

【摘要】 方面,或许可增加建立「外部稽核制度,不但厘清会计师之查核责任,亦加强舞弊作假之吓阻及防范,在诱导方面,应以恰当的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做决策时,不只着重短期策略,对中、长期之未来利基亦应考虑入经营决策中。现在各公司皆以公司之每股盈余做为奖金、升迁、调薪、分红或认股权之绩效评估中心,以至经营者专注当期公司的每股盈余,在执行决策时,偏向于当期或短期有利的策略,常造成危害中、长期或永续经营的影响,甚至扭曲或造假会计报表。本论文认为应重新建立照顾到短、中、长期经营的绩效制度,并与短

5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 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价值; 知识资本产权; 股票期权

【摘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价值与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01bjy030)的研究成果之一。知识资本,即知识转化为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资本化,体现了知识资本对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对知识资本主体的吸引与激励;降低了企业所有者的代理成本,并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遏制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在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形成的前提基础和环境条件以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并从知识资本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含义,

6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

【关键词】 制度; 寻租; 制度性寻租行为; 整体性制度安排

【摘要】 论界已经提出了众多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寻租所导致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市场秩序的混乱、社会诚信的丧失甚至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影响等一系列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寻租与制度的内在共生性,提出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的实质是制度性寻租行为。因此,对国有企业寻租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产权制度、融资制度、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成了国有企业寻租行为的制度根源,必须通过整体性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对寻租问题的有效治理。

7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 经济体制; 会计制度; 产权制度; 会计准则; 公司治理; 会计目标

【摘要】 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的论述为直接理论基础,对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首先立足于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关系,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制度也相应地从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经过有计划商品经

8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

【关键词】 内部人控制问题; 剩余所取权; 合谋; 内部人控制问题治理

【摘要】 在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造。由于体制的不完善,随着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下放,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侵犯国有资产权益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在1994 年经青木昌彦以内部人控制的命题提出后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比较明显地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通

9海峡两岸证券市场效率研究的一个视角

【关键词】 海峡两岸; 证券市场; 效率; 制度; 行为金融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定义

通常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审计。通过审计分清企业负责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包括对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验证,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负责任的界定和评价。

具体到商业银行领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法规及履行职责情况,经营决策和管理行为,所在单位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等作出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和评价。

二、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定义

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适用于具体承办业务的关键岗位人员。其主要包括关键岗位的界定、强制休假和离岗审计的定义。

(一)关键岗位:关键岗位是指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且涉及风险控制点,承担较高风险责任,根据有关规定应当进行重点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岗位。具体岗位需各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义和分类。

(二)强制休假:强制休假是指根据风险控制工作需要,在不事先征求本人意见和不提前告知本人的情况下,临时强制要求关键岗位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休假并暂停行使职权,同时对其进行离岗审计的一种制度安排。

(三)离岗审计:离岗审计是指各级机构在安排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期间,组织对其履行岗位职责、经营管理活动既业务操作的合规性等情况实施审计的行为。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联系和区别

正如前文所说强制休假离岗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扩展和特殊形式,其本质上仍然是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其审计对象、审计方式、适用范围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略有不同。一是审计对象较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更广,既包含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包括承担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二是审计适用的前提条件不同。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更多地是指管理人员任职期满即将离职或在任职期间需接受履职考核情况下开展审计。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则是针对关键岗位人员任职时间较长但因某些原因还不能按规定进行岗位轮换的情况下,为防范风险安排其离岗休假并对其工作进行审计,审计结束后关键岗位人员还需返回原岗位继续工作。对于已按期正常轮换岗位的关键岗位人员是不需要进行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审计方式和范围略有区别,对于承担管理责任的的关键岗位人员其审计内容和范围应与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一致。对承担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其审计内容和范围与其工作职责相一致,不涉及各类管理指标等内容,审计内容和范围相对单一。

三、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对象的界定

在明确了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基本定义后,要进一步实施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就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界定。从字面上理解,关键岗位人员离岗审计的对象自然是关键岗位人员,从上文的定义中可以归纳为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且涉及风险控制点,承担较高风险责任,根据有关规定应当进行重点管理和监督的工作岗位。由于各商业银行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界定也存在区别,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主要包括:一是一级(直属)分行正副行长、二级分行行级负责人、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二是二级分行以下各级机构负责人;三是空白重要凭证管理岗、上门收款岗、上门服务岗、经办行密押员、经办行密押主管、对公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消费信贷调查岗、值班经理岗、财务核算岗、事后监督中心经办、业务处理中心资金清算岗、对账中心经办、现金营运中心主任、现金营运中心库管员、打卡岗位、空白卡保管岗、作废卡保管岗、已制客户证书管理岗、落地及可疑指令处理岗等。其中一和二可理解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其承担更多的是管理责任,故对这些人员的离岗审计基本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同。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因为更多的是承担一种业务经办直接责任,因而通常采取较为特殊的离岗审计。

四、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实施方法

关于如何对关键岗位人员实施强制休假离岗审计,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行实际有着不同的组织程序和审计方法。本文还是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重点阐述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实施流程。

(一)审计的组织实施。在中国工商银行,关键岗位离岗审计工作主要由人力资源部门和内控合规部门以及各业务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每年年初各级行人力资源部门需根据本行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情况会同各业务主管部门编制离岗审计对象人选计划,并通知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离岗审计;内控合规部门在接到人力资源部门相关审计通知后负责离岗审计的组织工作;业务主管部门则视需要协同内控合规部门实施离岗审计工作。

(二)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工商银行,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离岗审计主要以该关键岗位的内控管理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为依据,一般情况下包括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执行本岗位相关内控管理规定的情况以及履职时限内所经办业务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具体内容还需依据不同岗位的相关管理制度和主要风险点分别确定。

(三)审计的流程。在中国工商银行,关键岗位人员的离岗审计一般遵循以下流程。一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提前两个工作日通知相应内控合规部门组织离岗审计;二是由内控合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成审计组,或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组成审计组,并确定审计组组长和主审人;三是审计组以被审计对象所在岗位内控管理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为依据,编制《离岗审计方案》,经内控合规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四是开出《离岗审计通知书》,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并确认审计事实,五是出具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人的意见;最后是由主管行长签发和发送审计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后续整改。

五、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积累了较多经验。但在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这一较为特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同时也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一)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对象较多,涉及范围广,审计工作量大。作为一家内控严密的商业银行,设置的关键岗位通常较多,从事关键岗位人员也相对较多。客观上导致审计对象的多样化。以工商银行为例,除去一、二级分行行级领导岗位,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以外,还有运营类、营销类等20多个不同类型的关键岗位,其中光对公、对私客户经理的从业人员数量就已十分庞大。因此,理论上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对像相比以管理人员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要多出很多,客观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缺少统一、有效的评价指标,审计质量较难把握。由于商业银行关键岗位人员一般分为各分支机构承担管理责任的人员和承担业务经办直接责任的岗位人员两类。前一类人员的离岗审计即是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等均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审计工作可以按图索骥,能够较好的把握审计质量。后一种类型即为本文重点探讨的适用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关键岗位人员。这类人员众多,涉及营销、运营、操作等不同工种,对于这类人员的审计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也没有相对标准化的审计模式,对审计质量不易把握。例如对客户经理的审计、对大堂值班经理的审计,除对其履职情况进行了解外,很难找到其他评判标准,再加上商业银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未能完全标准化的情况下,审计工作更难以规范。

(三)基层审计人员素质、力量较为薄弱。当前,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基本采用“分层审计,下查一级”的模式。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审计一般以承担较多经营任务的基层支行开展。由于要承担各类经营任务,支行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一般较难得到保证,独立性也相对较弱、缺乏专业审计人员,从而给基层支行的关键岗位人员离岗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离任审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较难充分协调。

按照现有的管理办法和惯例,商业银行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工作一般由人事部门根据岗位轮换计划提出。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有审计部门单枪匹马实行审计。由于各部门审计、考核和调查的组织形式和考核标准不一致,在时间上往往不能统一进行,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充分。

六、完善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鉴于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存在以上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结合工商银行近年的审计实践,提出一些完善该类审计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结合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实际,完善关键岗位设置,建立规范的轮岗机制。由于开展关键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前提是关键岗位人员未能按照要求进行轮岗。因此,商业银行根据本行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关键岗位,建立规范的轮岗机制是减少审计工作量的有效方式。商业银行需定期更新完善关键岗位目录,做好人员储备,每年制定轮岗计划并认真执行,对于客户经理等营销岗位则应定期更换其服务对象,实施“轮户”管理,从而大量减少需开展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对象。

(二)建立标准化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推进关键岗位人员工作质量评价规范化。由于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审计缺乏标准和评价指标。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对本行的所有岗位进行梳理,制定统一的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同时梳理关键岗位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将关键岗位的工作流程标准化,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固化。如此,审计人员则可以按照标准化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对相应风险点的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分析,从而保障审计规范,提高审计质量。

(三)加强对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由于基层审计人员素质、力量较为薄弱。为保障基层行的审计工作质量除需加强人员保障外,还必须加强对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上一级审计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基层行审计人员的理论修养。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有计划的征调基层审计人员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另外,上级行审计部门应考虑制定并下发类似于《经济责任审计手册》等内容的指导意见,指导基层审计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障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各专业和部门的考核结果。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5

【关键词】公路交通;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趋势

一、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整体国内生产和国民生活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当前交通运输经济还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长效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并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交通运输经济其本身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就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二、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随着我国整体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相关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出现了资金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很多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交通设施建设的成本和难度较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导致了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基础交通需求。

第二,不平衡问题。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的地区之间,其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交通网络设施的建设不够平衡,特定地区的供需矛盾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解决。

第三,安全问题。近年来,众多交通事故频发,这给予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严抓、狠抓公路运输安全,是整治当前交通事故多样化、频发化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相关客运与货运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安全指标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相关营运人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容易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

第四,环境问题。对于道路交通行业来说,在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其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并且对于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如何对于环境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解决当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投入。在开展相关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保障,加强各项资金的落实,避免由于投资方面的制约对于道路交通事业造成的影响。各级地方要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于资金困境进行解决。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筹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地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保障平衡。在进行当地交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平衡化与协调花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与实际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消除,减少不同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进而更好地利用公路运输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公路网络的协调谷案例上,要对于不必要的浪费进行控制和减少,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问题,并且减少由于施工中技术不过关所造成的后续维修保养成本增加。

第三,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公路网络建设也要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城市沿线地区,要对于公路网络进行充分的拓展,进而更好地对公路沿线地区的乡镇、农村等不同方面的字眼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接轨。通过开展一体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提高,并且结合科学的管理规划,不断地扩大整体规模,进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一些区际和城际地区,要对于空间联系进行不断的增加,对整个公路网络进行完善。在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要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做好扶持、帮助与相互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对公路经济的规模效应进行有效的发挥。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对于城乡的距离进行了缩小,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之一。

第四,加强产业布局。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布局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是其重要的发展关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强技术含量,关注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网络的建设中,各项新技术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是整体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关键。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其周边产而已集群的发展,这对于市场方面的各类调节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周边城镇来说,其本身的发展要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当地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来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调整,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在将来的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调整依旧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经济来说,交通运输经济是其发展的重要关键和保障。如何打造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段睿.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1)

[2]赵方平.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4(10)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会计 管理 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对现代企业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和配置。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资源配置作为其中最为重要而关键的内容与职能,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现代企业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从知识开始的,到知识增长结束。在知识经济时代,现行的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以及体系等,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可知,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不断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新体系。

1.构建知识创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其实就是知识、经济、科学以及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企业要具备保持生产发展能力的实物资本,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科学以及技术等资本。这样,哪个企业先掌握了知识、科学以及技术,哪个企业就掌握市场和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并且可以从更高层面不断优化产品和组织结构,进而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和群众要求的产品。所以,在现代财务会计及其管理体系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知识的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资产、人力以及知识的管理,认真支持、帮助企业积极运用知识、技术以及人才,不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也要学习引进其他国家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先进的思想、模式以及方法。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出现渗透发展的态势,且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使得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等的差距越来越小,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一体化趋势日渐显现。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树立开放的思想意识,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的基本情况,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理论和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新体系。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优化资本的结构,促进市场的均衡,尽量减少投资的风险,全面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我们要着力转变投资风险意识。目前,我国的知识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为重点,且在企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但因高新技术产于具有潜在的风险,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投资危机与风险。对此,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意识,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强知识投资、财务调查、市场预测以及可行性分析,尽量预防和控制知识投资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2.构建多元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在过去的工业经济发展时期,多数企业都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与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地位和作用日渐表现出来,加上社会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样,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及任务进行重新定位。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有关利益主体的发展目标及任务。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要以追求有关利益主体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及任务。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知识资本、科技信息以及创新能力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现代企业资本结构发生改变,物质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步弱化,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越来越凸出。这一改变,不仅改变现代企业中各生产要素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也使得知识及其拥有者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代企业的资产,应当归属有关利益主体,即股东、委托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及顾客等。他们一般都为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故而他们都有权分享企业的资产。由此可见,企业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必然成为了企业的利益所在。特别注意的是,要切实保障知识资本拥有者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企业目标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目标体系。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期,由于物质资源较为困乏,且在使用时往往具有排他性等,这就使得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联系不够的不良态势。建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内部各有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和利益。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单一企业的行为只有实现了相关利益主体和社会的利益时,才能保障自身的利益。

3.构建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关系体系

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期,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有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与税务机构之间、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等几种关系。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仍然存在着这几种财务会计管理关系,但却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关键内容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知识要素与企业的其它生产要素不同的是,其拥有者愿意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所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体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那么对于知识经济而言,就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有关财务会计人员,要懂得怎么调动人才的积极主动性,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财务管理体系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7

提高推进经济发展的本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财富,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而消除产生不和谐因素的主要原因。但如何发展经济?这是对地方党委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最大的考验,也是地方党委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领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府和企业的思想、政治领导,正确引导政府与企业在发展经济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首先,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同步。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形成经济增长快,社会进步也快的良性循环。其次,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发挥人的因素及科学技术的作用,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提高深化体制改革的本领,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保持并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就要深化体制改革,广开和谐社会的活力之源。要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体制;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活力,解决如决策缺乏民主和法制、转型期的权力寻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等等问题;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活力,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委要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集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营造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要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群众民主法制方面的诉求,落实群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纠正伤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委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强调这一点,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种责任。它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本领,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进程。

实体经济的关键篇8

关键词:新农村

要求:扎实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出新步伐。

重点任务: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积极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效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新农村建设。二是大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继续推进“三百工程”,今年要做大盘强现有的优质柑橘、榨菜、青蒿素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入外地龙头企业并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大展身手。三是以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开始,要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实现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的重大转变。在增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支持力度的同时,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五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围绕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和相关的配套改革,不失时机地推动乡镇工作的历史性转型。六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继续采取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完善对口扶贫工作机制。七是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

关键词:结构调整

要求: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和内在活力,调整经济结构要走出新路子。

重点任务:一是以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为着力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工业布局园区化、集群化、链条化,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抓紧清理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和治乱减负工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三是以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支持主城区不断增大经济优势,支持渝西地区增强经济实力,支持三峡库区增添经济发展后劲。

关键词:投资

要求:努力以较大的投资强度促进经济较快增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取得新进展。

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坚持以项目带动投资较快增长。“十五”期间没有按计划完成的建设项目,都要力争在今年内完工。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工的项目,能够在今年开工的也要尽量开工,同时搞好项目储备。二是统筹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要新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争取完工一批项目。逐步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尤其要进一步做大工业投资规模,增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三是激发民间和社会资本的活力,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关键词:消费

要求: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要作出新贡献。

重点任务:一是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采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村购买力;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提高城镇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水平,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抓住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大力拓展旅游、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稳定和增强消费预期。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最大限度地减轻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对人民群众理性消费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稳定和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大胆、理性消费。

关键词:自主创新

要求:努力提升重庆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有新抓手。

重点任务:一是把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环节。加快推进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公共科技平台建设,为推进我市自主创新提供公共基础平台和重要载体。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启动实施巴渝人才工程。二是把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成果评价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三是把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为先导、民营科技企业为补充的企业自主创新局面。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新举措。

重点任务: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通过技术改造促进节能降耗。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资源为重点,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法强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这些行业和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三是通过实施“四大行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青山绿水工程”,进一步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绿地行动”和“宁静行动”,努力把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和生态代价降到最低水平。

关键词:移民

要求:统筹推进库区三大战略任务,移民迁建与产业发展要有新成就。

重点任务:一是毫不松懈地搞好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全面完成三期移民任务,启动四期移民工作。二是要在解决库区产业空虚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按照“高效农业生态走廊”、“新型资源加工业基地”和“国际黄金旅游带”的发展定位,以项目为载体,用好政策,用好资金,大力培育库区支柱产业。三是着力抓好库区水环境治理和库周绿化带建设。加快推进库区“青山绿水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三峡水库的水环境安全。

关键词:改革攻坚

要求:努力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要取得新突破。

重点任务: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国有资产结构布局,实现国有经济的整体搞活。继续提高国有资本的运作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进一步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土地市场管理,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和依法界定市和区县的事权和职责,充分发挥区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要求: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要上新台阶。

重点任务:一是力争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平台,理顺招商工作机制,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增强引资竞争力,主动迎接国际尤其是我国东部的产业转移。二是力争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要逐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增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三是力争区域合作达到新水平。继续实施渝港“9+1”、渝澳“8+1”合作协议和川渝“1+6”、渝黔“1+16”合作框架协议,巩固发展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联合与协作;充分利用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机遇,加强与有关省市的合作;尤其要抓住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发展长江经济的机遇,积极参与长江沿线七省二市的联合与协作,在共建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寻求重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和谐重庆

要求: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机制。

上一篇: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下一篇:护理工作的沟通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