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9:38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1

一、全面落实粮食收购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工作协调机制,早稻及中晚稻上市前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稻谷产销情况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前做好收购仓容和收购预案等准备工作。积极推进粮食市场化收购,指导粮食收储企业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式生产和收购。按时启动粮食收购工作,早稻及中晚稻收获后,及时启动地方储备粮及最低收购价粮收购政策,根据仓容规模,做到应收尽收,保障种粮农民利益。

(责任单位及股室:行业指导股、县粮食收储公司)

二、巩固提升县级储备粮和县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

做好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根据省级储备粮和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完成今年省级储备粮1115吨和县级储备粮500吨轮换工作。做好粮食去库存工作,网是竞拍粮食10000号,确保省级储备粮保持3000吨规模,县储备保持5000吨规模,动态粮储备保持1100吨规模,县级动态油100吨规模。

(责任单位及股室:县粮食收储公司、粮油应急配送中心)

三、推进县级粮食仓储设施改造提升

加快县粮食产业园粮食仓储设施项目建设和县粮食储备库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进度,确保改造升级后实行电脑测温、智能安防、智能出入库、自动扦样等功能,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智能化水平,确保储备粮储存安全。(责任单位及股室:局行业指导股、县粮食收储公司)

四、大力发展稻谷烘干设备设施建设

积极引导二个粮食烘干企业开展为农代办烘干业务,抓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全年为农户烘干粮食2万吨,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避免种粮农民因天气原因而使稻谷受损,切实保障好种粮农民利益。(责任单位及股室:局行业指导股、县粮食收储公司)

五、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我县粮食仓储管理实施意见,规范好季度仓储考核评分标准。做好粮油应急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地方储备规模和实物,加快地方储备轮换进度,按要求及时充实成品粮油库存,筑牢市场供应基础,确保地方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积极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达产,保证粮油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及时通知门点和超市补足柜台货架,确保米面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市场运行平稳有序。(责任相关股室:调控和监督检查股、粮油应急配送中心)

六、加强粮食收储质量监督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粮食收购环节的监管,适时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工作专项督查,防范“转圈粮”事件的发生,对压级压价、虚报数量、哄抬价格等扰乱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坑农害农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确保入库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责任相关股室:调控和监督检查股)

七、强化宣传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平台、集中组织开展粮食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粮食安全形势、粮食政策法规、粮油科普知识等内容,引导广大群众关心粮食安全、支持粮食工作、参与粮食宣传,积极营造依法管粮、人人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氛围。(责任股室:局办公室、行业指导股、粮食收储公司)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2

【关键词】粮价波动 社会动荡 供求分析 宏观调控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温总理有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要确保13亿人口的生存,有关“食”的问题尤为重要。粮食作为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食品,解决粮食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给中国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不小冲击,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家庭,居民在粮食消费上的经济负担不断增加。如何稳定我国波动不定的粮价?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如何应对国际粮食危机?这些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难题。据说袁隆平先生真言:“粮食危机将是中国最大的劫难”。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变革,当今世界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在相关的话题中,粮食价格波动总会被最先关注到。一直以来,粮食的价格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波动的粮食价格可以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制造影响。首先,它可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率、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GDP等国家宏观经济指标;其次,它也会导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降低,进而间接地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历史观察发现,世界粮食危机频繁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或那些贫穷落后的地区,粮食供给的短缺伴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地区人民生活陷入窘迫,社会环境变得动荡不安。

时任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2世界财经年会上指出:“粮食价格不稳或引起社会动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养活中国,国民的粮食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因此一旦国家的粮食供需出现失衡,那么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危机将会扑面而来。现如今全球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薄弱环节仍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承受力低,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更易对其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危及政局。为此在应对世界粮食危机时,各国应关注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特别应从基础建设、科技创新、防灾减灾等方面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控制粮价合理化波动,保障其社会的和谐发展。

理论上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保证富余的粮食储备,维持粮价的总体稳定,那么它将国富民强;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粮价经常性波动,粮食危机频发,不论其经济水平有多强,社会都将长期处于潜在的不稳定性中,随时存在着社会动荡的风险。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经对记者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诚然,这句话的分量得到了时间的检验,历史上因粮价波动而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件屡见不鲜,下面就列举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实例:

在2008年的4个月中,印度的通货膨胀率翻了一倍,粮食价格飞涨,抗议者涌向街头游行示威,谴责政府在应对通胀方面措施不力,呼吁印度联邦政府辞职;2008年4月26日,越南胡志明市,在当地超市告知只向每人售卖10公斤大米后,市民顿时陷入恐慌,纷纷排队抢购大米,导致了一场城市骚动的发生;政局混乱的索马里国内粮价曾频繁波动,大批逃荒的饥民流落异乡,最终引发了首都摩加迪沙民众的大规模动乱;前海地总理爱德华在任期间,因推动国内粮食生产等方面未取得成效,致使当时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社会动荡,随即被海地参议院解除了其总理职务;意大利所需的硬小麦一半以上需要依赖进口,其价格波动频繁,因此人们会时常走上街头,抗议意大利面和面包等食物的不合理涨价……

在国际粮食市场上,随着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无论富国还是穷国都在竞相争夺粮食供应的主动权,这也不断推动着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于那些长期被笼罩在政治动荡、自然灾害或军事战争阴影下的国家来说,无保障的粮食安全、随时爆发的粮食危机、稀缺的粮食供应和畸高的粮食价格等,这些必将成为其民生之大碍。归根到底,这些国家或地区社会动荡的发生,都是由于当地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政府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粮食需求所造成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粮食价格的波动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大致可以从商品供求、政策环境、国际金融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认识。

首先,商品供求。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是取决于供求关系的。第一,人口数量的增长将提高粮食需求量,在粮食供给量不能跟上的情况下,粮食的价格就会上涨。相比于生活中其他的非必需品,粮食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因此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会更大;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粮食作为一种基础食材将逐渐变成“劣等品”。虽然人们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量会减少,但是人们会增加对肉类、禽类的消费量,进而增加对动物性饲料的需求量,从而增加粮食的间接需求量,最终粮食的总需求量依然将呈现增长趋势,粮食的价格也会随之上升;第三,从粮食的供给角度来看,粮食的生产成本决定着粮食的供给量。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化肥农药价格的提高,粮食的生产成本会有所增加,粮食的供给量将呈现下降趋势,加之粮食生产的供给弹性较大,最终粮食价格将会大幅度上涨。

其次,国际金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粮食作为一种全球通货,自然会受到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第一,国际粮食市场实际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比如在粮食产量和交易量上,美国就具有绝对的价格垄断实力。另外,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能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到国内粮食市场,因此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往往会同步波动;第二,国际上其他行业市场可能会间接影响到国际粮食市场,比如能源价格的变动会波及到农业生产所需的生物燃料,从而使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产生波动;第三,粮食产品一般都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国际贸易的汇率变动问题不可忽视,它同样是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最后,政策环境。粮食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物资,与其供需相关的产业会经常受到国家的政策性调控,因此粮食是具有政策属性的。第一,国家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会对粮食产品设置最低收购价格,维持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转;第二,国家往往重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此提高粮食单产并降低粮食供给成本,从而影响到粮食的价格;第三,国家通常会设立粮食专储机制,利用库存粮食储备保障年度内稳定的粮食供给,缓解粮食市场中的供需矛盾,这对防止粮价剧烈波动大有裨益。

从古至今,粮食一直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国家发展的基石,粮价变化牵动经济命脉。因此,控制粮价合理化波动,稳定粮食价格,关乎民生之计、国事大局,也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可以说当代政府工作的锁钥之处,就是要制定出合适的农业经济政策,掌控好农业宏观调控手段,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综合水平;至于稳定粮食价格,政府则应更多地出资干预并加强引导,维持粮食市场的总体供需平衡。综上所述,在前文分析了粮价波动的具体成因后,结合近年来我国粮价波动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和出资干预。粮食市场的自发调节经常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应作为另一只“看得见的手”对粮食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并加大农户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农村基础建设投入。显而易见,政府干预是从根本上控制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手段;

第二,重视农产品期货业建设。我国的粮食期货价格,事实上起着指导粮价调节的作用,但由于过度投机现象的存在,其“风向标”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政府应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过度投机,推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应着眼于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充足的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从供应端稳定粮价;

第四,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推动粮食规模化种植,促进规模经济,帮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实现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

第五,建立粮食价格综合稳定机制。具体可以通过设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发展农产品电商化平台、实行粮食供给领导负责制、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等。

粮食是人类的宝中之宝,粮食价格是商品的百价之基。当今世界,粮食既是国家的战略物质,又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列宁曾经说过:“真正的经济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这个基础,社会主义只是一个愿望而已”。诚然如此,假如人民的基本温饱都无法满足,那其他的设想就只是空中楼阁了。正如前文所讲,粮价波动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维持粮食价格的总体稳定,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控制粮价合理化波动势在必行,保持粮价稳定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兴江.对我国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宏观调控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2]马宇.国际冲击、供需缺口与粮价波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郭晓慧.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及调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王志彬.中国粮价波动及稳定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王淑艳.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龚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尹靖华.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安全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彭海燕.国内外粮价波动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9]Marc F.Bellemare.Rising Food Prices,Food Price Volatility,And Social Unrest[A].

[10]Emmy Simmons.Harvesting Peace:Food Security,Conflict,And Cooperation[A].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3

自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县根据《意见》精神和省、市要求,按照“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实行直接补贴粮农的各项政策,认真清理解决老粮和老帐问题,积极建立粮食流通新机制,为实现以“身份置换、清产核资、产权改革”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今年,按照上级要求,要全面完成粮食企业改制工作,省、市政府先后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这项工作。今天,召开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就是全面落实省、市政府今年粮食改革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全县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刚才,学习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粮食局××局长传达了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汇报了全县粮食系统经营情况和改制工作思路和打算,各部门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省、市政府粮改政策精神,全面做好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切实做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2月15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近日,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市粮食市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这是我县粮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结合实际,由粮食局负责,尽快制定我且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购销价格形成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搞好县级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服务功能,规范粮食物流和交易服务程序,引导企业入市交易;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粮食经营企业和组织的发展,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二)完善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直补经验,并同贯彻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和税费改革政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办法,确保直补资金真正补在粮食生产上,补到种粮农民手中。

(三)大力推进多元化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一要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照合理布局、保留骨干、促进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统筹规划,分别决策,一企一策,稳步推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按照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彻底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实现政企分开,政策性经营与经营性经营分开。市、县(区)原则上最多组建一个承担政策性粮油收购业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本要从其他各类粮食企业退出,因地制宜实行企业重组和产权制度创新,通过破产、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革等多种形式推进粮食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按照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改革有序稳步推进。

二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独资、控投和参股的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制;依照《公司法》的要求,明确控股、参股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版权所有

三要做大做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培育发展粮食企业集团。国有独资、控股粮食购销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粮食购销、仓储、加工体系和物流产业,建立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贸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带动农民增收、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国有独资、控股粮食购销企业,是政府调控市场、保障军需民食、维护市场稳定的主渠道,要按照改革的要求,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主动服务,在粮食收购上起主导作用,在粮食价格上起引导作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上起带头作用,在粮食宏观调控中起载体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踊跃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政策性粮食经营业务。

五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粮食企业分流职工。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和分流安置,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非常敏感的工作。除粮食部门做好相关的工作外,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这项工作给予通力协作和大力支持。要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办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有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要把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县粮食局在企业改制中要加大再就业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同时,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扶持下岗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转换身份和分流安置所需的部分资金已由省上下拨到县,企业也要多渠道筹资,对不足部分县政府给予补助。改制后的企业要尽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各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六要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场越是放开,越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因此,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调控制度和机制,合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全县粮食市场的稳定。要从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问题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粮食安全。

七要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放开市场和加强管理,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偏废的两个方面。粮食是特殊的重要商品。任何国家对粮食市场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次改革,是在我国粮食供求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更需要把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作为突出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快建设比较完善的粮食市场管理制度,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要充分认识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市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市场准入、监管服务、整顿秩序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版权所有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涉及财税、土地、农业、社保等多个方面,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今年全县企业改革的重点。各有关部门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全面落实粮改各项目标任务。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有关部门一定全面正确深入理解和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粮改政策,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粮食供应,保持价格的合理水平。二是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加强市场监管的关系,努力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三是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关系,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四是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做好现有粮食的安全储存,切实保护好耕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改革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

二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各部门也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全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粮食部门要精心制定和组织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粮食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措施和办法。财政部门要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足额到位和使用、监督、管理,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资金。工商、质监、卫生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粮食质量、粮食食品安全的监督,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再就业纳入整体规划,指导企业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税务、工商部门要积极扶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下岗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分流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和安置在相关企业的人员,要按照有关的规定减免有关税费。农业发展银行要对具备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其他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各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和经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各类粮食企业和经营者,给予贷款支持。各职能部门在粮食企业改革中要给予大力支持,并给予相关税费的减收或免除。

三要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县粮食局是县政府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的行政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的职责,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自身改革,做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转变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重点转向落实政策,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加强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搞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上来,更好地为粮食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粮食流通环境,确保粮食安全和市场平稳。

四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为了切实做好对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也要根据职责分工,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信息搜集工作,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深化粮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4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十项措施。这是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针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更加复杂,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从我国粮食供求总量看,当年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丰收,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基本平衡。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应是完全有保证的。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需看,由于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保证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临很大压力。从长远看,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越来越小,单产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须进一步加强,保持粮食供需长期基本平衡的任务非常艰巨。

从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看,粮食品种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粮食薄弱地区的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在品种结构上,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略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大豆产需缺口扩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改善。在区域布局上,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大于需,余粮较多;7个主销区粮食产不足需,粮食自给率下降,缺口较大;11个产销平衡区粮食缺口有所扩大。近几年临时存储小麦、稻谷库存增加较多,增强了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但库存大多集中在主产区,主销区库存比较薄弱,国家粮食库存的地区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看,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粮价扑朔迷离。去年以来,由于欧佩克石油限产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国际市场粮食供求趋紧。在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市场粮价居高不下。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石油、粮食等重要初级产品价格受多方面影响,走势难以预测。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加深,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把握调控目标和时机,科学运用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调控能力和水平。

着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着力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稳定,对于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又要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引导粮油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既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又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供给,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和产业安全。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立足国内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务院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根据保障粮食供给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点扶持东北地区大豆、华北黄淮海地区花生和长江流域地区油菜籽生产,加强油料品种研发,促进油料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切实加强粮油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针对粮食供求新形势,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障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供给。当前,要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把握好销售节奏,合理安排最低收购价小麦和稻谷的销售数量,做好中央储备粮的储备和轮换工作,充分发挥吞吐调节作用。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建立对规模以上企业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的信息监测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信息和科学依据。保障粮油的有效供给,稳定社会心理预期,确保货源充足、质量安全。着力健全粮食宏观调控长效机制,妥善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生产与流通协调发展,实现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远近结合、综合配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调控及时、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轮换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按照既搞好即时调控又注重预先防范的要求,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当前,储备粮轮换要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主要目标。准确分析市场价格走势,注意把握好轮换节奏,避免集中轮入推动粮价上涨。继续加强中央、地方储备粮行政管理,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推进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加强对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各地特别是主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与主产区的粮食产销衔接,改善库存结构,并根据市场需求及粮食应急需要,落实成品粮油应急库存。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数量,保证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去年我国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幅度较大,今年南方地区又遇到雨雪冰冻灾害。要积极组织粮源,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系统,细化和完善地方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做到需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

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收购质量标准。指导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主渠道作用,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指导和督促企业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搞好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建立合理的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销售和移库的出库工作,保证粮食销售和移库工作顺利进行。继续发挥多渠道收购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5

中央一号文件的英明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北方8省冬小麦区持续出现的降水偏少的旱情,再一次证明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国人对今年粮食收成的担忧。针对当时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十项措施(又称“国十条”),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保持今年粮食稳定增产。

不过,从保持全国粮食稳定增产的角度来看,“国十条”带有一定的阶段性、局部性。毕竟“国十条”主要是针对北方8省冬小麦区的干旱而出台的,但全国粮食稳定增产显然不能局限于北方8省冬小麦区,而是要放眼全国。也正因如此,今年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决定,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水平,实现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3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共提出各项措施十七条(又称“国十七条”),对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作出布署。

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解决13亿中国人吃饭的需要,也是减轻通胀压力的需要,甚至还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出现粮食问题,其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但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显然不只限定于2011年。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对粮食的需求。所以,稳定粮食增产应该是一项永久的使命。因此,在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同时,同样需要有长远的措施,以便我国粮食稳定增产能够持续下去。

首先是要大力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留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与重要教训。而且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政府也曾经大力兴修过水利工程。但随后几十年,很多地方在兴修水利问题上投入不足,以至大量的水利设施被荒废,每遇干旱,农民只能望天兴叹。令人欣慰的是,水利问题作为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提了出来,而且“国十七条”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此,农田水利建设不能只是着眼于2011年的“应急工程”,更应该要着眼于未来,要能够承受得起时间的冲击。而且4万亿的水利投资不能只是一个空洞的数字,而是要落到实处,并且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农田水利设施上。

其次,是要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被侵食。“国十七条”提出要落实播种面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如今正在被践踏。城市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都在大量侵占农田,一些黑心老板在农村滥开滥采,造成农村水土资源污染,大片土地荒废。从长远来看,粮食稳定增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要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受侵犯就显得尤为重要。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6

国发[20**]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与流通。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行,当前进一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20**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骤和要求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四)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五)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市贸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规范粮食期货交易行为。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证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三、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七)结合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起,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实行直接补贴的粮食数量,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平均商品量的70%。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比照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的做法,对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八)尽快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直接补贴的标准,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直接补贴的对象是主产区种粮农民包括农垦企业、农场的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办法可以按农业计税面积补贴,可以按计税常产补贴,可以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可以同种粮农民出售的商品粮数量挂钩。直接补贴资金要真正补到种粮农户,确实起到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作用。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直补办法的指导性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办法。(九)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亿元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40%对种粮农民补贴,以后年度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经过三年,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部分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接补贴农民不足的,经省级人民政府申请,由中央财政根据粮食风险基金的缺口情况给予借款;仍有缺口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以确保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的落实。其他地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从现有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自筹资金解决。(十)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直接补贴的组织和落实工作,保证种粮农民得到实惠。补贴款的兑付可以采取农业税征收和对农民直接发放“征补两条线”,可以直接抵扣农业税,也可以直接补给农民。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计算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逐级落实到每个农户,并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监督。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十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十二)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行企业重组和组织结构创新。以现有仓储设施为依托,改造和重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政府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承担中央、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为主的产权制度。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组改造和兼并,或租赁、出售、转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国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在粮食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三)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对企业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改革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办法,根据业绩考核和贡献确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十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扶持国有粮食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安置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所需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考虑,采取多渠道解决。黑龙江、吉林省可以与其他省同步改革,也可以先结合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为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十五)对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实行“新老划断、分步销售”。首先用于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和政策性供应粮源,其余部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用三年时间分批销售,以防止集中销售冲击市场粮价。对尚未销售的库存粮食,继续给予利息和必须的保管费用。这部分粮食按计划销售发生的价差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部分粮食主产省确因库存粮食数量较多、价差亏损较大,难以用粮食风险基金弥补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价差亏损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粮食、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销售计划执行情况和价差亏损挂账的监管。对库存的陈化粮食,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计划统一组织定向销售,严禁倒卖和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价差亏损仍按现行办法解决。(十六)对**年3月31日以前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账,按有关规定继续消化。对**年4月1日至**年5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账,财力较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开始消化本金的,可以与财政部单独签订责任书,消化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即由地方消化本金,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利息。对财力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过渡期再延长5年(20**年至20**年),5年内新增的粮食财务挂账利息,由中央和地方各负担一半。中央和地方负担的利息仍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分别单独安排,不得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对**年6月1日到放开收购价格和市场,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新发生的亏损,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清理、审计,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经审计的各项政策性亏损,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实行挂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资金限期消化。企业经营性亏损,由企业自行偿还。五、改革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完善信贷资金管理措施(十七)农业发展银行要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和政府调控粮食的信贷资金需要。对中央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所需资金,要按计划保证供应。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供求所需资金,在落实有关费用利息及价差补贴的前提下,要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对在农业发展银行开户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要按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发放收购资金贷款。同时,对具备粮食收储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粮食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可以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信贷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以贷款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十八)各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和经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各类粮食企业和经营者,应给予贷款支持。六、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十九)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和销售工作,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增加市场供应,绝不允许逆向操作。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粮食购销业务所需的资金,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既要坚持多渠道经营,又要严格资质标准。凡从事粮食收购的企业,须经县级或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入市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省级人民政府要规定粮食收购企业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经营规模、检验储存技术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规定其在遵守法律法规和粮食收购方面应承担的义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指导和监督,对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要进行定期审核。(二十一)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保障非国有粮食企业的权益,充分发挥其搞活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依法严格规范其经营活动,引导他们合法经营,维护市场正常流通秩序。(二十二)强化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的管理。从事粮食批发和零售的企业要承担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的义务。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粮食供求状况,规定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批发商、成品粮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粮食经营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最高库存或最低库存数量。在市场粮价出现不合理上涨时,各地要采取控制批发企业的进销差率和零售企业的批零差率等措施,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二十三)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包括收购、批发、零售企业都要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定期如实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所有的粮食经营者都必须服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不得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哄抬物价、扰乱市场,也不得压级压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依法取缔违法经营,严格查处掺杂使假、合同欺诈、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质检、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的质量、卫生检验监督,保护粮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七、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十四)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得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业用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毁坏农田。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用地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管理。要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严禁在基本农田种树、挖鱼塘,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业种植用途。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储备,改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条件。(二十五)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粮食事权划分,健全和完善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和调控机制。当局部地区出现粮食供给短缺或农民“卖粮难”时,主要通过销售或收购地方储备粮等方式进行调节;当较大范围出现粮食供不应求或农民“卖粮难”时,通过销售或收购中央储备粮等方式进行调控。继续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健全中央储备粮的调控功能,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按粮食储藏年限和库存粮食品质状况实行定期轮换,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进一步加强中央储备粮的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监督检查,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各省级人民政府必须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要逐步充实和补充。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公开交易。(二十六)继续实行20**年中央对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包干的政策,中央补助的资金不减少,地方应配套的资金由省级财政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对不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解决;对不申请借款的,由中央财政继续执行扣款强制到位政策。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由地方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统筹安排使用,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用途之外的其他开支。(二十七)按照立足国内、进出口适当调剂的原则,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品种和余缺。(二十八)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要分级制定粮食应急保障预案,确定粮食预警调控指标。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情况的监测分析,实行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制度。完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改进检测技术和手段,加强对粮食产品的检验检测,保证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和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粮食产品的认证和转基因粮油产品标识制度。(二十九)加快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实现依法管粮。严格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完善有关配套规章,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规范粮食市场。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实施(三十)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全面负责。(三十一)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省长主席、市长在粮食工作方面的责任:一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并逐步增加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销区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地区要继续稳定粮食产需平衡的局面。二是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确保地方应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合理确定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标准,做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三是搞好粮食总量平衡。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要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机制,主销区要积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使产区调出的粮食有可靠的市场销路,销区调入的粮食有稳定的粮源保障。产区和销区都要做好本区域内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保证市场供应。四是管好地方粮食储备。保证地方储备的粮食达到国家要求的规模;保证地方储备粮食适销对路,品质优良;保证地方储备的粮食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五是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禁止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规范粮食经营者的行为。六是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各省长主席、市长应当切实负起责任,由于工作不力造成本地区粮食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和社会动荡,要追究领导责任。(三十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应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应减征或免征三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财务挂账,经审计认定后,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要妥善落实银行贷款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十三)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责,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继续做好军粮、退耕牧还林草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灾民口粮等的供应工作,确保供应及时,质量合格。(三十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落实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足额到位和使用监管。工商、质检、卫生、商务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管理。(三十五)各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周密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报国务院备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这项改革,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三十六)本意见自之日起执行。凡此前的有关文件、规定与本意见不符的,均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7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要把粮食生产列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细化任务,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到村、到户,确保完成今年全市163万亩粮食种植任务。要加强监控,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粮食生产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杜绝耕地抛荒现象的发生。

二、落实惠农政策。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订单直补、农机具购机补贴、再生稻推广补贴、水稻种植(制种)保险、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将国家、省、市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乡镇、村、组,做到家喻户晓。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提高粮食单产。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配套“五新”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大力推动“五新”技术进村入户,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马铃薯脱毒种薯和稻草包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措施,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

四、加强基础建设。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节水灌溉、道路等设施,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五、强化农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干部要深入基层推广普及先进适用、节本增效农业生产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充分发挥农机化队伍作用和优势,重点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服务。千方百计做好农用物资储备和供应,确保种子、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货源足、质量优、价格稳。工商、质监、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强化市场监管,及时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篇8

关键词:半对数模型;ARMA模型;单位根检验;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53-02

引言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备受人们的关注,且粮食生产预测也历来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国际上预测谷物产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气象产量预测法、遥感技术预测法、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法。根据文献资料,气象预测法和遥感技术预测法的预测误差通常为产量的5%~l0%,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法由于数据获取困难,仍然处于小范围试验阶段。国内外也已经建立了不少反映农产品供给反应的模型,如FAO的GIEWS系统,ERS的CCAP模型,罗斯格兰特等人的IMPACT模型,黄季煜的CAPSIM模型。因为地域、环境、政策的不同,粮食产量的形成过程也就不相同,模型就不能完全适用,基于此,本文欲利用ARMA模型构建单变量的粮食产量短期预测系统。

ARMA模型的数据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时间序列值须满足平稳性和非随机性。如果数据是非平稳序列,则须将其转为平稳序列;如果数据为随机性序列,则不具有建模的必要。因此,在建立模型前,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和非随机性检验[1]。

一、数据选取

选取安徽省1949―2005年的粮食产量值,1949―1999年的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2000》,2000年以后的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2006》。

二、数据检验 [2]

1.原数列的时序图和ADF检验。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粮食产量具有指数增长的趋势(见图1)。且从表1的ADF检验可以看出,ADF统计量的值为2.325168,对应的P值大于0.05,应接受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则安徽省粮食产量不是平稳序列。因为序列有指数增长的趋势,则先对数据取对数,然后再做平稳性检验。

2.取对数后的序列图和ADF检验。对原始数列取对数后,序列呈线性增长(见图2);同时由ADF检验知,ADF检验统计量为-0.0928,对应的P>0.05,应接受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说明取对数后的序列仍然不平稳(见表2)。因为此时的序列有线性增长的趋势,因此,对其进行差分,然后再做平稳型检验。

3.差分后的序列图和ADF检验。据差分后的序列图显示(见图3),序列基本平稳,且其ADF检验值为-7.8278,对应的P

三、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2]

根据以上的检验结论,要对安徽省粮食产量建立模型,首先应构建半对数模型, 运用Eviews软件,利用OLS估计得到:

lny t = - 68.78892 + 0.000116 t t

方程中R2的值为0.94052,表明模型拟合效果好,D.W统计量的值为0.361652,小于2且接近0,说明残差存在正的自相关。同时得到残差拟合图及残差QLB统计量检验(见表5和图4)。如表5所示,QLB统计量对应的P值都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序列不是白噪声,且如图4所示,残差序列也不是白噪声,则对残差序列继续构建模型。

运用Eviews软件,利用OLS估计得到残差的ARMA模型如下:

ut=0.62135ut-1+εt+0.12905εt-1+0.41432εt-+0.29406εt-3

此模型为ARMA(1,3)模型,从结果来看,R2为0.70,拟合效果较好,但D.W统计量的值为1.94,接近2,说明残差之间接近无自相关,则ARMA(1,3)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自相关问题。再对ARMA模型的残差值进行白噪声检验。其拟合图和QLB统计量如图5和表6。在表6中QLB统计量对应的P值都大于0.05,所以应该接受原假设:序列是白噪声。则在统计意义上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即不存在对构建模型有用的信息量了,模型建立完毕。综上所述,我们对安徽粮粮产量构建了组合模型:

lnyt=-68.78892+0.000116tt+μ4μt=0.62135μt-1+εt+0.12905εt-1+0.41432εt-+0.29406εt-3从模型来看,粮食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是呈指数增长的,说明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短时间内就促进了粮食的大幅度增产,也极大地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

四、模型的预测

利用组合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2005年的安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得到的预测值为7 211 518吨,而实际值为7 818 436吨,标准误为0.1746,误差为0.0776 [2]。可见拟合值较准确,说明所建立模型较为合适。

通过以上的检验及分析可知,基于ARMA构建的粮食产量组合模型的短期预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龙,胡永宏.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粮食生产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