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范文

时间:2023-03-12 07:45:49

稳定物价范文第1篇

2011年5月27日上午,吉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全省稳定物价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此前,为了配合这次会议的审议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于4月25日至29日到长春、吉林两市实地视察了国家粮食储备库、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高速公路收费站,就当前稳定物价工作广泛听取了粮食、蔬菜生产经营者及市场业户、消费者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视察中了解到,自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随着省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初显成效,我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粮食等部分重要农产品价格涨幅趋缓,从而使我省的物价总水平仍处在可调控的范围内。今年一季度,虽然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累计上涨4.3%,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聂文权仍然提醒有关部门:“我省平均工资不高,物价增长过快势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物价稳定工作。”

“批发价一块钱的黄瓜怎么变成两块五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树森为了搞清楚蔬菜成本价格问题,不久前专门到长春市公平路市场做了调研。他发现,一块钱的黄瓜从批发市场出去到马路市场,一转身的功夫就变成了一块两毛五,等到了大型超市就成了两块五毛钱。从经营蔬菜的摊贩那里得到的答复很简单:运输费、汽(柴)油费、摊位费等等都要计算到成本中,这样,一斤黄瓜的价格到了百姓的餐桌上就变成两块五毛钱了。此外,“全省蔬菜季节性供给短缺、结构性失衡问题也十分突出,使稳定蔬菜价格难度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原有城郊菜田陆续被征用,严重影响了城市蔬菜的供给能力。受地域和气候影响,冬季我省绝大部分蔬菜和水果都要从南方购进,增加运输成本和人工费用,而且损耗率高,从而导致蔬菜和水果价格大幅提高。据调查,从产地到销售地蔬菜价格平均增加4――5倍,最多增加到十几倍!长春市已建成大棚面积4.8万亩,产量6.32亿斤,吉林市棚膜蔬菜面积达5.4万亩,产量3.2亿斤,仍无法满足两市冬季蔬菜需求。

审议中,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纷纷提出真知灼见。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相关部门在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中,要切实做到应免全免。在降低鲜活农产品运输成本的同时,各级政府要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设,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有效降低市场摊位的租金和其他费用,“在特定的情况下应对特定的农产品市场和特定的农产品经营户给予补贴,以稳定价格。”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绍明、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岳清友建议相关部门要下大气力解决蔬菜等农产品自给能力问题。在冬季外运蔬菜和水果的成本计算上,杨绍明副主任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扣除运输、汽(柴)油等各项费用,最后一核算还不如自己种植合适。”杨绍明副主任、岳清友委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不遗余力地推进蔬菜等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并针对我省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增加蔬菜大棚种植面积,增加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种蔬菜、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坚决防止占用、征用农民种植、养殖基地等土地,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供应稳定。

市场经济下的物价波动一般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无需行政干预。然而,当这种波动由于受某些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大起大落时,就需要作为监管部门的政府施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时予以干预、调控,使之趋于正常。“目前我们对于市场物价的干预手段极其有限,有时甚至显得无能为力。”岳清友委员指出,党和政府在调控物价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做好干预和调控工作,需要动用一定的财力去稳定物价。“这就需要把价格基金派上用场。”但是,目前我省的价格基金只有700万元,根本无法满足调控需要。为此,岳清友委员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基金征收力度,力争使价格基金增加到5000万元左右,“这样,我们的行政干预手段才能够有力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蒜现在炒的太过分啦!”杨绍明副主任气愤地说:“谁家一天能用多少头大蒜?为什么市场上把大蒜价格炒得那么高?有关部门应该调查一下其中的原因。”恶意炒作、恶意囤积、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哄抬价格,故意制造市场秩序混乱,给原本就已水涨船高的市场物价行情“火上浇油”……这些不法行为,严重混淆了人民群众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心理预期。审议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有关部门在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上述不法行为的同时,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加强舆论引导,从而稳定市场预期。

在审议中大家也认识到,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物价机构、进一步加强物价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这项工作必须有人管。”岳清友委员认为,过去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物价监管部门职能出现弱化现象,人们的观念也倾向于完全靠市场调节物价,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建议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三级物价监管体制,充分发挥物价部门的监管作用,解决有的县(市、区)没有专职队伍的问题。

“物价上涨是必然的,是市场规律使然。所以,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待物价上涨问题。”杨绍明副主任列举三点,详述物价上涨的必然成因:一是供求关系影响。国际上因连续的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使小麦、大米、大豆等农产品库存量大幅减少;二是为对抗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投入大量资金以求拉动经济和刺激消费,农产品价格拉高成为必然;三是企业成本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利润下降,迫使企业为避免亏损而大幅提高产品价格。

稳定物价范文第2篇

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预计双下行

(一)从三大需求方面分析,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

首先出口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回落。主要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较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美国国债信用评级下调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远未结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在继续发展中。综合分析,世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显露之中,潜伏较大的波动性,这些对我国出口将形成较大不利影响。国内出口企业自身困难也比较多,很多企业存在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再考虑到基数较大的因素,综合测算,预计2012年出口增速会下降到10%左右。

其次,投资增速也会降低。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有较大回落,由2011年的30%左右降低到15%左右。2010-2011年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是在2009年较低基础上起步的,具有恢复性质。从2008年房地产市场变化看,住房销量变化与房地产投资之间有密切联系。当2008年第三季度住房销量出现负增长以后,自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由上年20%以上的增幅降低到4.1%,期间大约有半年左右的时滞。2010-2011年商品住房销量维持在10%左右,没有出现负增长,但较2009年42%的增速降低很多;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预计买房需求将继续收缩,这些变化预计将对商品房投资产生明显影响。另一方面,2012年保障房建设规模预计较2011年将有所减少,建设步伐较2011年放缓。综合这些因素,预计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将明显降低。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从危机应对向常规状态的调整,政府投资将恢复正常增长水平。2011年政府投资出现低谷,主要由于从“一揽子计划”模式的退出,2012年政府投资将从2011年较低基数上起步。考虑到处于“十二五”规划第二年,很多项目建设将进入高涨期,因此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大体回归到平均增长水平。1995-2010年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投资年均增长20%,预计2012年可以大体保持这一增速。

制造业投资受出口增长,以及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影响较大。如果出口增速较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一降、一平,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长将略低于平均增速(1995-2010年为23%),保持在20%左右。

综合投资中主要部分的增长预测,预计2012年投资增长为18%左右。

最后,消费增长率较2011年预计会略有提高。受住房、汽车需求降温的影响,2011年消费增幅出现明显降低。从汽车市场变化规律看,预计2012年汽车销量将有一定恢复,对消费增长将形成积极支持。买房需求预计不会较2011年明显恢复,受其影响,家具、家电、装修材料等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不会明显恢复。综合这些因素,预计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2%左右,较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看,需求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根据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预计2012年GDP增长率略高于8%。

(二)物价涨幅预计将明显回落,但中长期看价格上涨压力很大

今年物价涨幅预计呈回落态势。一季度CPI同比涨幅为3.8%,较上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8%,较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下降的城市45个,持平的城市21个。尽管3月份CPI涨幅出现反弹,但主要受蔬菜价格上涨等短期因素影响,预计不会持续。未来看,物价涨幅预计继续回落。

第一,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导致价格上涨的货币因素逐步稳定。2012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9.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4%;狭义货币(M1)余额27.80万亿元,同比增长4.4%。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货币供给增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这将从货币供给方面对稳定价格形成基础性支持。

第二,买房需求趋稳。2011年采取的限购等措施,在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房价已经出现松动,买房者预期开始改变。今年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在此背景下,预计2012年买房需求总体平稳;受预期改变的影响,部分城市买房需求可能出现较强烈收缩。这对房价稳定以致下调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从供给方面看,总体是不断增强的。2011年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连续8年稳产增产,生猪存栏数量明显增加,棉花增产,农产品供给基础进一步改善;商品住宅上市数量持续增加,存量房数量不断扩大,保障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供给明显增加;服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工业消费品供给充足;重要生产资料供给保障能力较高,钢铁、建材、生产设备供给充足。综合看,供给面对物价稳定可以提供必要支持。

综合分析,今年CPI涨幅可以控制在3%左右。

中长期看,稳定物价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一,货币总量明显偏大。2月末M2余额为86.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1年名义GDP的1.84倍,而2008年时为1.58倍。目前大量货币为各类债务及其对应的项目、资产所滞留,一旦这些债务链条出现变化,不良资产开始淘汰,货币数量偏多的问题就会凸显,对价格的压力也会明显提高。

第二,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将长期存在。农业是弱质产业,其劳动生产率提高速率低于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农收入增长需要依靠农产品价格持续提高,依靠工农产品比价关系持续调整。

第三,城市住房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稳定房价的任务艰巨。我国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城镇居民对居住需求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农村转入城镇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使城镇住房需求始终处于较快扩大状态。相比之下,城镇建设、城镇住房建设的速度难以同步跟进。这将使房价上涨压力较大,如果制度不够完善,极易引发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的膨胀,导致房价暴涨。

第四,资源约束逐步增强,资源性产品包括劳动工资水平预计将持续提高,成本提高对价格上涨的压力持续较大。

第五,美国、欧洲经济困难,可能导致美元、欧元继续扩发,国际流动性过剩问题可能继续发展,全球通货膨胀的危险不断增加。加之近期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了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较大波动,我国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稳增长短期重在稳定投资增长,稳物价重在改善供给

出口增长主要决定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我们可以主动调节的程度不高。消费增长主要决定于居民家庭消费活动,短期政策能够影响的程度也不高。保持需求的平稳增长,短期看关键是调节好投资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三者共占到全部投资的85%左右。1-3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为负增长,投资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房地产支持。前面分析表明,房地产投资增速将明显降低,受出口和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下降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也会跟随降低。投资增长的基础不稳定。应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合理买房需求的信贷支持,积极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速;另一方面应努力实现政府投资由“一揽子计划”状态到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的平稳转换,防止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此外应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活动的支持,加大对设备更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稳定制造业投资增速。

稳定物价范文第3篇

物价上涨的原因错综复杂,也绝非只有中国一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正在遭遇或者曾经遭遇过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我们能从外国稳定物价的一些做法中学到些什么?

日本:以独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稳定物价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包括:

一是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日本提出,确保市场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状况极易受气候影响,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远大于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种经济组织,一方面指导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有计划地进行;另一方面,当出现菜价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时,“稳定蔬菜供给基金”等组织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不失时机地向市场增投蔬菜,扩大供应,保证需求,从而平抑菜价。对石油制品类,则通过增加储备来调节供求。

二是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在日本,农产品批发业主要是经营粮食、蔬菜、果品的批发,主要组织形式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分散交易很难看准市场的动态和价格的走向,而只有当众多的交易对象聚集在一起时,通过“供求竞争”所形成的价格才是合理的。所以,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批发市场的作用,促进流通、调节供求、稳定物价。为此,大藏省和东京都联合出资兴建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以便于政府对东京整体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和调控,并促进市场的繁荣,进而为稳定物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严把公用事业收费标准,稳定物价总水平。在日本,对由公共部门(各级政府或政府组织)经营、限制一般企业进入的领域,如公路、公共汽车、铁路、供水等公用事业,其收费标准的确定要由国会、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类似于我国的地方政府)三方直接参与。在公共事业收费标准的变更上,政府采取严格限制、谨慎对待的态度,同时考虑对居民生活、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确保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四是建立、健全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日本不仅把统计和信息系统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基础,而且把及时公开经济信息作为强化民众监督、防止“搭车涨价”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加以运用,尽可能迅速地向国民提供有关商品供求、价格变动的正确信息,引导消费者保持合理的消费行为,防止因抢购、囤积等不正当行为引起物价上涨。在经济企划厅物价局设置的“物价热线电话”,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投诉,解答消费者的咨询等。可靠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稳定民心和稳定物价每时每刻都不可或缺的环节。

英国: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物价

英国上世纪90年代末工党执政以来,始终重视采取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过热和衰退,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在英国前财政大臣,现任首相布朗的领导下,英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大增。一方面实行由英格兰银行独立决定利率,采取渐进式加息的货币政策,遏制通货膨胀,从而使英国经济走出繁荣―泡沫―破碎的怪圈,通货膨胀率多年保持较低水准。另一方面,政府扩大支出,保持了宽松财政政策。布朗把这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紧”协调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称之为“英国模式”,并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推荐给其他国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1997年至2006年,英国年经济增长率达2.7%,高于欧元区2.1%的平均增长率,2007年度更是接近3%,英镑则呈10年来最坚挺之货币。此外,2007年英国政府还对公共部门的薪资上升施压,希望其总体上符合2%的通胀目标。

法国:采取“目标价格”稳定物价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15日公布的数字,2007年法国物价比前一年上涨了2.6%,是自2004年以来上涨最快的一年。但在欧元区国家中排名依然比较靠后。法国的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或小幅度增长,与政府的管理政策直接相关。法国政府力求在商品供与求这两个不断变化的因素之间寻求大体平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接受。其中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的价格体系,避免市场物价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价格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除了在价格上进行宏观调控外,政府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措施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意大利:以“协议价格”和“福利价格”调控物价

意大利则采取“协议价格”对某些特殊产品价格实施干预。意大利对作为主食的面包实行了长达47年的价格干预,因为面包对大部分食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政府与面包生产企业协商制定协议价格,价格确定之后,企业不能自行变动。协议价格并不会导致面包生产者无利可图,因为在制定面包协议价格时,已经考虑了工资、设备折旧和维修、保险费和租金、燃料、辅助材料和动力费用、包装和运输费用,此外还加上了贷款利息、税金和企业赢利等因素。另外,意大利的一些国有企业的商品和劳务还实行“福利价格”。“福利价格”顾名思义是价格中有以社会或政府补贴为内容的“福利”。这种价格,在欧盟市场上比较普遍,它对稳定物价、促进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一定有利于发展生产。

比利时:实行“最高价格制度”稳定物价

比利时对牛奶、面包、面粉等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采取严格和有效的监控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企业可以在此价格限度下竞争,但不容越线。考虑到这些商品与人民生活关系最直接,又分散在众多的网点经营,如果只控制源头,效果不佳。“最高限价”由生产企业、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工会及政府经济部等几方面代表组成的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因素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来制定。“最高限价”一旦形成,具有法律效应。

巴西: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

巴西的通胀率1994年曾高达2000%,2006年通货膨胀率降至3.14%,低于巴西政府4.5%的预定目标,为1998年以来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年份,在拉美国家中仅高于秘鲁(2.45%)和巴拿马(2.8%)。巴西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46%,在“金砖四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巴西之所以能将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政府实行的稳健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巴西现任总统卢拉2003年初开始执政后,采取稳健的经济政策,强调独立自主,节约开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主,吸引外资为辅。受益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该国的铁矿石和农作物出口激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巴西在沿海发现大量石油储备,同时开发、利用和出口乙醇等生物能源,这些进展改变了巴西依赖进口能源的局面,仅能源一项每年可为巴西节省近100亿美元的外汇。从2004年开始,巴西政府发行债券收购美元以增加外汇储备。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多,巴西提前还清了所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目前巴西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远远高于拉美其他国家。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增加,内外债降低,使巴西的通货膨胀率持续大幅下降。同时,巴西中央银行2007年以来多次下调基准利率。以上措施拉动了内需,使巴西国内市场,特别是零售业和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国家经济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人口承受物价上涨压力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巴西实行“家庭津贴计划”,本着“以金钱换行动”的原则,对送子女上学和参加体检的贫困家庭给予每月10至50美元的补贴。提倡政府和低收入群体订立“社会契约”,变减贫工作中政府单一责任为政府和受惠的低收入群体的共同责任,将减贫同培育减贫能力结合起来,潜在地培育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强低收入群体承受物价上涨的能力。

韩国:推出“近期物价动向及稳定对策”缓解通胀压力

2007年,韩国消费者物价涨幅达2.5%,5年来首次突破2%。2008年初,韩国政府推出“近期物价动向及稳定对策”,宣布在尊重市场规律、不强制限价的原则下,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企业间竞争、改善流通结构、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以缓解通胀压力。

一是成立跨部门稳定物价对策工作组。工作组密切监控价格过快上涨商品,成立“现场检查班”对涉及民生的产品生产、流通进行跟踪调查。每月初消费者物价指数动向,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物价走势并制定对策。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物价对策委员会和指挥部,跟踪物价走势并制定相应对策。

二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下调2008年上半年财政执行目标,根据经济增长、物价、金融市场状况等综合因素适时调整货币政策,通过加大海外投资等方式调控外汇市场,促使韩币对美元汇率准确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三是减免税费、增加补贴。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补贴,扩大对低收入阶层提供无息或低息“政府担保助学金贷款”的范围,设立“休眠储蓄金管理财团”,用以扶持低收入阶层福利事业,实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向贫困阶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发放政府政策性资金,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要求向中小企业提供垄断性原材料的企业提价必须提前30天向对方通报。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抑制和分散涨价因素。加强对重要商品批发、零售环节的价格监管,控制流通环节利润过高;通过网络等渠道公开相关价格调查结果,引导民众减少对涨价过高商品的消费;通过相关管理协会,尽可能抑制服务业收费上涨,分散涨价时间;做好节日等特定时期的价格稳定预案。

五是严防违法和不正当涨价行为。重点关注直接影响消费者物价的中间原材料、金融、通信、教育等领域,及时曝光和制裁价格垄断行为;加强对以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为由大幅提高商品价格行为的监督,防范利用市场主导地位进行不公正交易;国税厅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品短期内价格过快上涨企业的监控,认为必要时进行特别调查。

此外,在公共事业收费方面,韩国政府还原则上冻结了2008年上半年由国营企业制定的电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等各项公共事业收费。通过促进竞争、改善收费体系等手段引导下调通讯费、煤气费、道路通行费等。在粮食方面,通过降低配额关税、提供资金支持等手段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企业涨价压力。加强与粮食主产国的合作,推动进口多元化和海外农业开发。在农畜和水产品方面,政府通过投放储备,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防止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并通过在大城市近郊建立品牌肉类产品直销市场,网上水产品市场等,积极改善农畜和水产品流通结构和效率。韩国政府还在石油产品、有色金属、房屋租赁费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稳定价格的措施。

俄罗斯:采取干预和冻结价格等措施,治理通货膨胀

2007年,俄罗斯的通胀压力最大,通货膨胀率超过11.9%,超过政府原计划8%的控制目标。为此,俄罗斯采取多管齐下政策,抑制物价上涨。

一是利用提高再贷款利率、增加黄金储备等金融手段缓解通胀压力。

二是通过进出口调节,提高或降低部分产品税率,增加本国市场供应。俄罗斯最近把小麦和大麦出口零关税分别调高至10%和30%,有效期至2008年4月30日;把奶制品、蔬菜和所有食用油进口关税由15%降为5%,有效期6个月;有限开放部分商品进口,批准从中国4家企业进口兔肉,从美国18家企业进口牛肉,从巴西、匈牙利、德国和澳大利亚进口肉制品等。

三是实施有效的价格干预。俄罗斯政府日前宣布,已准备好150万吨小麦,择机投放市场,平抑小麦价格,支持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签署了食品价格冻结协议,把6种食品价格(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牛奶、酸奶、葵花籽油和鸡蛋)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上,有效期至2008年1月31日。

四是对低收入群体发放食品补贴。俄罗斯政府宣布,从2007年12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提高300卢布,2008年8月1日起,再提高234卢布。

五是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俄罗斯政府对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涨价”的企业进行了调查,除处以数十万至数千万的“不诚信罚款”外,并对相关企业提讼。

新加坡:借助工会组织稳定物价

新加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市场价格进行调节和管理。

一是政府着重从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上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

二是消费者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

三是工会组织通过建立平价合作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在维护工会会员利益的同时协助政府平抑价格。

其中,新加坡职工总会作为既是群众团体又是企业的独特机构,在平抑市场物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加坡职工总会为了保证合作社的商品,特别是“民生”商品的价格(进货价格)低于其他商业企业,他们采取建立进口商品配送中心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对其他零售商提价的牵制作用。

稳定物价范文第4篇

交易行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便出现了,其标志就是“贝币”的诞生。这是用一种用产自海边的贝壳作为等价物的硬货币,五贝为串,两串为朋(“朋”时是计量单位)。在进入青铜时代后,这种“贝币”才为铜板所替代。再后来,铜板与金子、银子并用。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才普遍使用纸币。贝币、铜板、金子、银子、纸币,就是我们现在谁也少不了的“钱”。

物价的稳定与否,都是通过花“钱”多与花“钱”少来反映和体现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社会。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古代中国的商品交易相对单一,主要是粮食、衣物这类生活必需品,并不是没有交易,并不缺少“商品经济”(现在一说商品经济,济,就认为是西方的,实在是谬误),所以物价是否稳定也是古人很关心的一件事。

古代日常交易主要是粟、谷、豆、麦、米这些粮食,大宗的交易也有房产、土地、农具、牲口,此外重要买卖商品还有一个,就是“人”,有钱人会去买妻妾,买奴婢,买男仆(现在包二奶,养小三应该就是这种旧俗的遗存和变种)。

对于妻妾、婢妾、男仆这类人口的买卖,1930年始出土于甘肃境内居延这个地方的“居延汉简”上,便有这样的记载,在西汉时花一万五千钱便可买到一名小奴(原文“小奴二人,直三万”)。但到了东汉早期,则要花两万钱,这是《风俗通》上所记,价格开始涨了。等到东汉晚期,价格就大涨了,一万五千钱只能买到一头牛。据1966年在四川郫县犀浦一座东汉砖室残墓中出土的一块残碑所记,时奴婢价每名四万钱。

对此,连日本人都感兴趣,一个名叫好并隆司的日本学者,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第二期上。举这个“买人”的例子,是想说明,从西汉到东汉就有严重的涨价现象,物价不稳,通货膨胀,并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的问题。可能不少网友不太明白这例子,那么我试着换算成人币,进一步来表述一下。

古代的铜板面值与铜材是等值的,如以每千钱铜板8斤重的标准来计算的话,大概是120斤铜,以现在每斤铜25一斤(这是紫铜价格,黄铜便宜,现在不少青铜器造假作坊都买黄铜来做)来算,价格变化情况是,西汉时买一个人大约要3000元人民币,东汉早期4000元人民币,到了东汉晚期,要8000元人民币,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换个方式来理解,虽然汉代涨价这么厉害,但以现代的物价水平来看,当时的人还是颇不值钱的。比如,早几年北方一些娶不到媳妇的男子,会跑到云南、贵族一些地方去买老婆,少的也要花上万的。再如眼下,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如果回到西汉,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一个女孩子回家当老婆,就是到了东汉晚期,现在的白领们的一个月工资也能买一个仆人来家端茶倒屎,侍候侍候。当然,这也可能说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

从汉代时,“钱”,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诱惑,物价的问题随之而来。当时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首个稳定物价的政策就是在西汉时期出台的,即“常平仓制度”,这个制度现在还在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就是这个汉政的现代版。

最早提出这一稳定物价政策的,是一个叫耿寿昌的人,他在汉宣帝刘询当皇帝(公元前74年-前49年在位)时,担任大司农中丞一职(这个人因为提出了这一制度,受到后世的赞扬,被现代财经界认为是“理财家”,其实他是一位天文学家)。《汉书・食货志》(卷24)记载了这个新政出台的经过:“(耿)寿昌遂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日常平仓。便民之。”

什么叫“常平仓”?《汉书》的记载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运用价值与价格的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实际操作手法是,在市场粮价低贱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由国家财政大量收购入仓;在市场粮价上涨的时候,开仓放粮,适当降价出售。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太仓和、甘泉仓都堆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是仓廪充盈。

“常平仓”的实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老百姓得了实惠,欢迎;国家呢,稳定了民心,皇帝高兴。物价稳定了,国家也稳定了。现在国务院出台的许多“三农”政策,都包含这个“常平仓”原理。

到了隋文帝时期(公元581年-604年在位),稳定粮价又出现了一个新政――义仓制度,即“民办粮库”,它是在官府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的,要求每家每户在秋粮下来的时候,缴纳一定数量存到指定的仓库里,以备欠收年用。设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的仓廪,叫义库;村镇一级设仓,则叫社仓。“义仓”制度其实是在赈灾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古代人们赈灾的需要,它是民间荒年救灾的一种行之有的手段,客观上起了稳定物价的作用。

提出“义仓制”的,是时任隋度支尚书长孙平,他是河南洛阳人,提出时间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当时,长孙平看到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闹水旱灾害,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便想到了这一赈灾方式,农村人称之为,“有时防无时”。此即《隋书・长孙平传》(卷46)所记,“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各曰义仓。”

“义仓制”是对国家层面上的“常平仓”制度的一种弥补,在国家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是十分给力的。所以,长孙平奏书一上,隋文帝马上就同意了。

但是,“义仓制”后来历代或废或兴,“常平仓制”则是历代通用,因为这是稳定物价的绝招,特别是稳定粮价最管用,管用包灵,既可严厉打击屯积倒卖、哄抬物价的奸商,又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所需。

稳定物价范文第5篇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40号和《人民政府<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实施意见》琼府87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物价的稳定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现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继续抓好冬季瓜菜产销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及保障各类蔬菜的市场,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要加强冬季瓜菜的质量监管,鼓励发展无公害瓜菜,做好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

二、大力保障农副产品供应。认真落实粮油、肉蛋等重要商品储备与调拨投放政策。积极蔬通农副产品市场销售供应渠道,确保粮油、肉蛋等价格平衡。相关部门要加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制定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等应急保障预案。切实保证涉及民生的相关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的供应,以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价格。

三、加强价格监测及信息。价格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粮、油、肉、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石油液化气、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水泥、钢材、河砂等重要建材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发现价格异动或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的问题,要及时启动价格应急监测预警机制,并在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上报市政府。要建立与居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重要商品的日价格监测报告及价格形势分析制度,密切掌握价格变动趋势,准确分析价格形势,并及时通过《物价网》向社会公示,同时积极与本地主流媒体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宣传媒介信息,引导消费,以稳定社会预期。积极做好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分析统计及上报工作,为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牵头责任单位:市物价局,配合单位:新闻媒体)

四、对低收入群体实施临时价格补贴。据价格监测统计数字显示: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涨幅较上月提高1.4个百分点。目前副食品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年内较长时间物价处于高位运行,为此,市将启动《市低收入困难群体价格救助预案》充分利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实施价格补贴:

一)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后3个月临时副食品价格补贴。

二)按照隶属关系对大中专院校家庭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予以补贴。

三)根据我市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情况。

五、审慎推进政府调价项目。加强价格工作调研。凡拟定需调整价格的项目,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审慎出台,一般情况下,年内及明年上半年不宜出台新的提价项目。

六、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重点查处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通涨价以及不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一是继续加强对宾馆酒店的价格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相关的价格调控政策,确保明年春节期间我市宾馆酒店客房价格的基本稳定;二是加强旅游餐饮特别是海鲜排档的价格监管,进一步规范海鲜排档餐饮价格行为,防止海鲜排档餐饮业牟取暴利,切实做好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的落实工作。

七、加大政策宣传与舆论引导。宣传部门要加大稳定物价。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正确报道价格形势,加强正面引导,准确阐述价格政策,以形成全社会协调做好稳定物价工作的合力。

稳定物价范文第6篇

总理两周三问猪价 稳定物价仍是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加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2011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价格总水平贡献度为21.4%。同一天,总理在咸阳调研生猪市场时明确表示,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恢复和出台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向市场发出稳定信号。这是本轮猪价上涨中,中央高层首次明确表示政府要干预猪价。7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也是总理最近两周以来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7月4~11日,总理还先后召开四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部分省政府负责人、企业界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总理多次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中美物价讨论折射人民心态 须防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

2011年中,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居全球第20位,甚至高过纽约。这份调查报告一经公布,立即引发各方对中美物价水平的热议。专家分析认为,美世咨询公司报告考察的是跨国公司海外派驻人员在各地的生活成本,据此认定“北京物价高过纽约”纯属误读。不过多名专家表示,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而言,“国内物价确实高了点儿”。

有专家指出,“中美物价大讨论,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当下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正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感觉到物价偏高,生活成本增加,才引发了如此热烈的讨论。

总体来看,近几个月CPI的强势上扬,最主要的促发因素是短期内猪肉价格的疯狂上涨。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当前面临的通胀形势的确比较复杂,既有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一长期刚性因素的影响,也有流动性过剩这一中期因素的困扰,还有输入性和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等短期因素的制约。更需要警惕的是,目前的物价上涨正在从食品领域向更多的消费品零售行业和服务业扩展,开始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上涨。

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半年怎么走?2011年7月2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的物价正处于一个相对温和上涨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物价始终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夏斌建议,当前短期的调控政策要着眼于长期问题的解决,面对未来物价可能持续出现温和上涨,政府需要及时出台政策,以重点帮助低收入群体确保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未来应尽可能用市场、法律的手段替代过去积累下来的行政措施,同时要采用多种政策工具,并防止其效应互相抵消。7月21日,《人民日报》又援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的观点认为,目前的通胀大致是在中度以下,基本可控。预计未来十年内CPI平均升幅为3%~5%。通胀对中国而言是个短期危险,不要因为控制物价而放弃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有形之手”亮剑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2010年以来,为了让百姓不为吃菜发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多管齐下,“绿色通道制”、“农超对接”、取消“进场费”降低“摊位费”、清理整治公路乱收费……鲜菜价格出现了可以感受到的明显回落。但是,由于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开始明显上涨到涨幅出现明显回落时间通常需要18个月左右,因此下半年猪肉价格难以明显回落,稳定物价任务依然艰巨。2011年以来,各地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二季度以来,为了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受物价上涨影响,多省已启动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相关链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今后视情况适当增加。对养殖户(场)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继续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生猪原良种场建设,加大生猪冻精补贴力度。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由421个县增加至500个县。

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落实对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补助80元,将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补贴由每头500元提高至800元。将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的生猪补助标准由每头600元提高至800元。将基层防疫人员工作经费补贴标准由每年1000元提高至1200元。

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增加对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抓紧研究建立规模养殖企业联合体担保贷款方式。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提高生猪保险覆盖面。

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年底前,各地要全部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通过定点供应储备食品、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等方式,确保秋季开学后学生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稳定物价范文第7篇

交易行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便出现了,其标志就是“贝币”的诞生。这是用一种产自海边的贝壳作为等价物的硬货币,五贝为串,两串为朋。在进入青铜时代后,这种“贝币”才为铜板所替代。再后来,铜板与金子、银子并用。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才普遍使用纸币。贝币、铜板、金子、银子、纸币,就是我们现在谁也少不了的“钱”。

物价的稳定与否,都是通过花“钱”多与花“钱”少来反映和体现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社会。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古代中国的商品交易相对单一,主要是粮食、衣物这类生活必需品,并不是没有交易,并不缺少“商品经济”,所以物价是否稳定也是古人很关心的一件事。

古代日常交易主要是粟、谷、豆、麦、米这些粮食,大宗的交易也有房产、土地、农具、牲口,此外重要买卖商品还有一个,就是“人”,有钱人会去买妻妾,买奴婢,买男仆(现在包二奶,养小三应该就是这种旧俗的遗存和变种)。对于妻妾、婢妾、男仆这类人口的买卖,1930年始出土于甘肃境内居延这个地方的“居延汉简”上,便有这样的记载,在西汉时花一万五千钱便可买到一名小奴,但到了东汉早期,则要花两万钱,这是《风俗通》上所记,价格开始涨了。等到东汉晚期,价格就大涨了,一万五千钱只能买到一头牛。据1966年在四川郫县犀浦一座东汉砖室残墓中出土的一块残碑所记,时奴婢价每名四万钱。举这个“买人”的例子是想说明,从西汉到东汉就有严重的涨价现象,物价不稳,通货膨胀,并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的问题。古代的铜板面值与铜材是等值的,如以每千钱铜板8斤重的标准来计算的话,大概是120斤铜,以现在每斤铜25元来算,价格变化情况是,西汉时买一个人大约要3000元人民币,东汉早期4000元人民币,到了东汉晚期,要8000元人民币,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从汉代时,“钱”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诱惑,物价的问题随之而来。当时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首个稳定物价的政策就是在西汉时期出台的,即“常平仓制度”,这个制度现在还在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就是这个汉政的现代版。

最早提出这一稳定物价政策的,是一个叫耿寿昌的人,他在汉宣帝刘询当皇帝(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时,担任大司农中丞一职。《汉书·食货志》(卷24)记载了这个新政出台的经过:“(耿)寿昌遂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便民之。”

什么叫“常平仓”?《汉书》的记载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运用价值与价格的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实际操作手法是,在市场粮价低贱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由国家财政大量收购入仓;在市场粮价上涨的时候,开仓放粮,适当降价出售。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太仓和、甘泉仓都堆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是仓廪充盈。

“常平仓”的实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老百姓得了实惠,欢迎;国家呢,稳定了民心,皇帝高兴。物价稳定了,国家也稳定了。现在国务院出台的许多“三农”政策,都包含这个“常平仓”原理。

到了隋文帝时期(公元581年~604年在位),稳定粮价又出现了一个新政——义仓制度,即“民办粮库”,它是在官府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的,要求每家每户在秋粮下来的时候,缴纳一定数量存到指定的仓库里,以备欠收年用。设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的仓廪,叫义库;村镇一级设仓,则叫社仓。“义仓”制度其实是在赈灾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古代人们赈灾的需要,它是民间荒年救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客观上起了稳定物价的作用。

提出“义仓制”的,是时任隋度支尚书长孙平,他是河南洛阳人,提出时间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当时,长孙平看到全国各地有很多地方闹水旱灾害,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便想到了这一赈灾方式,农村人称之为“有时防无时”。

“义仓制”是对国家层面上的“常平仓”制度的一种弥补,在国家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是十分给力的。所以,长孙平奏书一上,隋文帝马上就同意了。

但是,“义仓制”后来历代或废或兴,“常平仓”制则是历代通用,因为这是稳定物价的绝招,特别是稳定粮价最管用,既可严厉打击屯积倒卖、哄抬物价的奸商,又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所需。

稳定物价范文第8篇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物价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价费优惠政策,清理整顿各项涉企、涉农收费,要规范农副产品销售、运输等环节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农产品运输车辆加油等价格优惠政策的监督检查,保障农副产品及原材料的正常供应。交通、检疫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鲜活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副产品的车辆一律免收车辆通行费。要加大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防止农副产品在经销过程中层层加码,人为过高地抬升价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与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实行“场地挂钩”、“场厂挂钩”制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资商品的采购成本。支持和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开展以“连锁配送”经营模式销售农资、农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让利于消费者。规范农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收取行为,努力降低市场内经营户的经营成本。严格控制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制定调整,在2011年春节之前一律不出台除上级规定外的新的调价项目。

三、加强价格监测、做好分析预警。增设监测点,增配监测人员,增拨监测经费,在原有的多又佳、仟佶超市和中心农贸大市场监测点的基础上,增设雅斯、百佳2家超市和北街农贸市场为蔬菜价格监测的直报点,物价部门每天要组织人员上门采集蔬菜及主要副食品价格,要确保监测情况全面完整,监测数据精确可靠。实行民生重要商品价格采集对比制度,按照报价与采价相结合的原则,每日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各类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并做到“每日一、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分析”,即每日在楚都网、电视台及其他主要媒体上统一农副产品价格、公开对比,确保老百姓“货比三家、选择购物、放心消费”;每周对农副产品价格涨幅情况进行一小结,及时了解价格波动情况;每月对市场价格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为领导调整政策、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价格巡查力度,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价格上涨问题,及时启动价格应急监测机制,并第一时间上报。农业、商务等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市场,加强对本地蔬菜等主要农副食品的产、需、供、销、存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价格秩序。物价、工商、农业、粮食等职能部门,要集中监管力量,加强市场监管。工商、粮食等部门要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落实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要对从事粮食、蔬菜、生猪等收购、销售、加工的主体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收购行为,要加强对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严格查处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违法行为。物价部门要大力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活动,在检查范围上,既抓好对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的检查,又要抓好对小摊小店、个体菜农的巡查;既抓好对批发、零售环节的检查,又要抓好对生产、流通环节的巡查。在检查内容上,要以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价格欺诈行为为重点,查处市场旺销情况下多进少售、只进不售、囤积拒售、囤积居奇等人为加剧市场供应紧张、阻断流通渠道造成市场脱销断档的行为,对典型案件和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一经查实,要坚决加大处罚力度,并在有关媒体上公开曝光。在检查方法上,要坚持疏导规范与诚信自律相结合,要积极组织召开超市、大型市场负责人提醒告诫会,下发《提醒告诫函》,《价格诚信倡议书》,引导他们加强价格自律,实行诚信经营。此外,要坚持畅通“”价格举报电话,组建应急小分队,确保一旦收到反映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的举报能够“当即受理、及时办理、妥善处理”。

五、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相关补贴制度。尽快出台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联动的实施办法,在新的联动机制出台前,由财政、民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低收入群体适度实行临时性补贴,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临时补贴标准按照市中心城区每月不超过20元/人,农村每月不低于10元/人执行(具体标准以民政局等部门详细测算后为准)。继续落实中央和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对城乡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临时伙食补贴。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食堂经营成本,确保学校食堂菜价基本稳定。继续落实好对低收入群体、福利院、学校等用水、用电、用气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舆论宣传、稳定社会预期。认真贯彻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价格舆论引导工作稳定社会通胀预期的通知》有关要求,各部门要灵活采取插播电视字幕、开辟新闻专栏、开展网络互动、发送手机短信、发放调查问卷、编印资料手册等办法,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及物价部门监管调控物价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成效,客观宣传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储备库存、价格变化的情况、原因和趋势,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行为等所做的工作,进一步引导生产者发展生产,经营者正当经营,消费者理性消费,共同维护社会安定和人心稳定。

稳定物价范文第9篇

内地10月份CPI同比上升4.4%的统计数据公布后,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大量稳定物价的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农产品等价格,但释放出的控制通胀的政策信号无疑对股市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政策调控力度小断加大,股市也陷入了一轮下跌。

价格调控初见成效

继国务院办公厅了严控物价的“16条措施”后,发政委多次发文要求严控农产品价格,银监会表示支持重点农产品供应和打击囤货、炒作,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提高交易保征金和交易成本,发改委下调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查处多地加油站价格违法行为等,各部门、各地区携手实施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

一般来说,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加上美元近期大幅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出现回落,国内稳定物价的努力初见成效。

国信证券认为,目前通胀的舆论压力有所缓解,有利于释放股市的风险。虽然政策面关于价格调控的消息不断,但市场的快速下跌已经很大程度反映了相关调控措施。目前,食品价格涨幅开始趋缓,价格调控初见成效,投资者心态已经从恐慌转向稳定。因此,除非有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冲击,短期市场仍将保持震荡格局。

中信证券最新研究报告也指出,目前来看。通胀失控的可能性较小。剩下来困扰市场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政府对控制通胀到底将采取怎样的紧缩措施?其究竟会紧缩到什么程度?在这些问题上,目前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混乱的。在政府没有给出清晰的信号前,股指的上涨存在压力。

中信证券认为,在11月份的通胀数据公布之后和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政府对2011年宏观调控取向的思路将会逐步清晰。如果通胀程度和调控力度都低于预期,那么股指将出现新一轮上涨行情。

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毫无疑问,未来政策的取向将取决于通胀的程度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国金证券研究员认为,CPl将会在11月出现峰值,12月及春节期间CPl的走势也较为严峻,预计监管部门将在12月和明年2月实行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还将继续动用价格和数量工具进行调控,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将有两到4次加息。不过,国金证券研究员比较乐观地预计,CPI明年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走势,全年CPI水平将在3.6%左右。这是因为,目前的通胀最主要的是输入性通胀,如果明年石油价格波动不大,那么输入性通胀压力将大大缓解。此外。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节能减排的压力将得到缓解,2010年呈现的短期产出缺口将会被填补。

美银美林则没有这么乐观。该行发表的研究报告表示,11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从上月的69.6进一步升至73.5,与原材料价格自今年中开始的反弹走势相符。虽然现在CPI主要受食品价格带动。但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可能对CPI增添压力,令明年的CPI继续抬升,预计明年CPI的平均涨幅约为4.5%。

美银美林认为,内地将实施价格调控,但大部分只会针对公共事业、能源及公共服务方面。假如对消费必需品实施价格管制,只会增添更多的不明朗。

稳定物价范文第10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稳定物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稳定当前市场价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我市实际,对稳定物价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通过积极有效的调控监管措施,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稳定物价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物价问题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稳定。今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直接增加了居民生活支出,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就我市而言,今年1-10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4%,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受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8%;9月份和10月份食品类价格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推动价格总水平持续走高,同比分别上涨了5.9%和6.2%,达到两年来最高点。从目前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处在高位,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和"菜篮子"价格下行压力很大,加之元旦、春节临近,确保节日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已成为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最近,国务院、省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11月27日,省政府又召开了稳定物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我们做好当前稳定价格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李建华、市长康军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蔬菜市场、贮备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就加强蔬菜生产供应特别是稳定市场价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1月19日,市政府召开第11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工作方案》,要求全市各级清醒认识当前价格上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把保持价格稳定、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大事来抓,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障我市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11月28日下午,市政府又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并提出了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16条和省政府54号文件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充分说明国家和省市对稳定当前市场价格、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决心和力度。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统一到国务院、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准确把握当前价格形势,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要把保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来抓,服从全局,统筹兼顾,全面部署,扎实工作,努力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价格环境。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保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针对当前市场价格形势,结合我市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一是加大蔬菜生产力度。要全面贯彻"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冬季蔬菜生产田间管理,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和储备,努力提高蔬菜的综合自给能力。市财政年内安排1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专门用于支持重点蔬菜生产县(市、区)开展大棚蔬菜的秋延后生产和日光温室反季节种植。要积极规划好明年和"十二五"期间的蔬菜生产,加强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百万亩高效蔬菜及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抓好粮食生产。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担负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责任,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耕地保有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市场供应、地方储备、商业库存保有量、价格稳定等工作的指导。要认真抓好肉蛋奶、水产品的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继续落实好对生猪、奶业等发展的扶持政策,保证各类农产品及时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三是努力保持化肥生产和价格稳定。农牧、供销部门要加大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调运、储备,保证市场供应充足,确保今冬明春农业生产需要。

(二)努力保障市场供应。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粮油对调剂余缺、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作用。各级粮食、供销、商务等部门要在当地主要市场建立平价粮油直销点,鼓励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在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和不影响市容交通的路段设立蔬菜直销点,直接面对消费者零售。肃州区政府要会同市商务、规划等部门,根据目前城区蔬菜市场设置情况,尽快研究拿出蔬菜市场的规划方案和蔬菜直销点设置意见报市政府研究。要利用已建立的交易平台,加大对紧缺的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货源组织力度,做好产销衔接,尽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抑制粮油、蔬菜、牛羊肉等价格过快上涨,必要时对大宗蔬菜经营企业采取扶持政策,协调组织好市场供应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要加大鲜活农产品的调运,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全部免收通行费。三是认真做好煤电油气运的协调调运工作。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大煤炭的产销衔接,保障全市冬、春季生产生活用煤需要。要完善铁路运输协调机制,对关系市内市场价格稳定的粮食、蔬菜、肉蛋以及化肥、煤炭等重点物资,要积极主动与铁路部门联系协商,优先予以安排。

(三)建立完善储备调节制度。按照省上的要求,对没有完成粮油储备任务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尽快督促落实到位。各县(市、区)要结合现有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蔬菜、果品等主要农副产品储备保鲜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力争在短期内解决全市冬季蔬菜供应问题。要在建立和完善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制定动用现有储备,保障当前和元旦、春节市场供应和价格调节的具体措施办法。同时,要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市政府决定,市财政先拿出100万元启动设立价格调节基金。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建立价格调节基金的相关工作,以增强政府驾驭市场价格的能力与手段。

(四)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市政府决定从11月1日起,对全市大专、中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生按40%的资助面、每生每月20元标准发放临时伙食补助,暂时补贴3个月。具体由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尽快组织落实并快速发放到位。要进一步推进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积极组织农产品基地直供学校食堂的供应链模式,全面负责做好辖区内学校的食堂建立直供粮油蔬菜的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和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标准与价格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

(五)切实强化价格监管。一是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对清理规范后的收费项目、标准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规范医疗服务价格。按照省上要求,年内再降低一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收费标准,以减轻患者负担。三是严格控制政府调价行为。除国家调价项目外,春节前各地一律不再出台新的政府调价措施。四是进一步完善价格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价格异常波动,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五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要全面完成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规范粮食交易行为及电子交易程序,防止恶意串通,保证交易公开、公平、公正。六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切实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交易和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日常价格检查和元旦、春节市场价格大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造谣惑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以及价格欺诈等违纪违法行为。要确保价格举报渠道畅通,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不断加强价格监测预警。一是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价格监测力度,坚持居民生活必需品及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日报告制度,监测情况要及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参考。二是加强价格形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各级物价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可能引起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及时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原因,提出预警预报和调控建议。对出现的价格异常波动,要及时启动应急监测预案。三是完善价格信息制度。价格问题历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敏感问题。为了统一信息口径,今后主要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共同做好我市的月度价格指数及价格形势分析预警工作,并对各县(市、区)月度价格指数工作给予督促和指导。

三、切实加强对价格工作的领导

一要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群众生活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协调、多措并举,切实取得成效。主要领导要高度关注,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分管领导要亲临一线,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强化协调配合。要根据国务院和省上的要求,建立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进一步量化任务,逐项抓好落实。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从调、储、运、放和市场监管等各个方面做好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要加大督查力度。从昨天起,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督查组已分赴各地对稳定价格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市政府也将派出督查组对各县(市、区)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对工作任务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要严肃问责。希望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价格新闻和重要价格信息机制,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客观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广泛宣传政府在扶持生产发展、改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引导社会各方面客观看待价格波动的影响,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防止因心理恐慌引发抢购、断供的现象。要及时通过媒体告诫经营者遵守价格法规政策,曝光典型价格违纪违法案例,震慑价格违法行为。要强调新闻宣传纪律,防止炒作。

上一篇:物价上涨范文 下一篇:物价走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