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理财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2 20:43:29

稳定的理财方法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1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急需提升。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虽然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从企业的软实力方面来看国内企业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因为内功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原则对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有重要意义。从当下的市场实践应用情况来看,稳健性的财务原则是支持企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国内外经济市场风云变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坚持稳健性的财务原则对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稳健性原则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所谓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稳健性原则对企业发展有重要重要意义。

(一)稳健性原则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企业财务状况处于人的正常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谨慎性原则是基于正常人的心理规律而产生的一种财务处理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于出现的超出心理预期的事件是难以接受。但如果是在心理预期内出现的哪怕结果更糟糕,人们通常还是会接受的。受其启发,在财务处理上将可能发生损失和费用纳入财务处理中,提前对财务危机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稳健性原则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企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站稳脚跟。稳健性财务原则要求在财务信息处理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损失和费用要做充分的预估,这样获得的财务信息非常保守。以此财务信息制定的企业战略也是比较稳健,可以说在财务层面已经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这样在具体操作中,企业经营的实际结果往往都会比预期的好。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市场竞争压力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切记盲目扩张,稳健的财务原则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的企业管理层贪功冒进。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选择稳健性原则就是选择了企业稳健发展战略。

二、稳健性原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稳健性原则在企业发展方面确实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稳健性原则在企业应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反而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健发展。

(一)稳健性原则必须置于一定的财务前提下才能发挥作

用。稳健性原则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财务理论。稳健性原则的财务前提主要分为客观前提和主观前提。其中客观前提主要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还存在一些制度漏洞。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自负盈亏,因此企业其经营就面临着许多不可控制的问题。如何能有效的降低市场客观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稳健性原则理论。即:财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企业经营不确定风险因素进行估计,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以此让企业收益人对企业现状有充分正确的认识。主观前提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来说的,企业处于有风险的市场环境中,必然希望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小越好。企业经营者希望以稳健的经营方式经营企业,必然要求管理层谨慎处理一切经济业务,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稳健性原则是企业经营者求稳经营模式的财务反映。

(二)稳健性原则在应用中会与其他原则产生一定的冲突。首先,稳健性原则与统一性原则的冲突。统一性原则是财务的基本原则,统一性原则保证了财务制度能有效实施和开展。统一性原则要求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但在稳健性原则下,可能出现的损失和费用并没有发生,只是财务根据经验的一种预估。很明显稳健性原则与统一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其次,稳健性原则本身就有一定的矛盾性。稳健性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予以处理,操作中总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保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违背了财务的大原则。最后,稳定原则财务处理中不可避免出现会计信息严重扭曲的问题出现。主要因为企业不同时期面临的不确定事项的不确定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企业风险的预估应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适应统一性原则,方便财务操作和财务处理,企业风险的核算方法基本一成不变,信息的可比性就大大降低了,反而不稳健了。

三、稳健性原则应用的策略

稳健性原则是适应国内环境发展的一套财务理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还是能很好地帮助企业稳步发展的。目前国内逐渐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为稳健性原则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对稳健性原则实践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企业领导层需要重视稳健财务制度的应用及研究工作。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稳健性原则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应注重以下策略:

(一)重视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应用。稳健性原则应用主要体现在会计管理的几个方面,例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的确认整理标准、或有事项等等,重视这几个方面会计管理处理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存货按照会计制度企业存货的核算通常采用计划成本法或售价金额法核算。其目的是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在稳健性原则下企业在确认存货成本时,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比较合适的。为了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在月末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的方法来避免稳健性原则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固定资产的财务处理,先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的计量应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的实际成本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等处理都是比较稳健的。但对于未使用或者不需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则是稳健性原则比较好的体现。无形资产处理的时候按实际成本计量,即按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计量。或有事项的处理,只要是符合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都应当给予确认。在稳健性原则指导下,对企业可能的风险做出合理预估是关键,合理的预估就需要会计人员落实做好各个财务科目的处理。

(二)将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落到实处。要切实落实稳健性原则在企业的有效应用,除了要提高和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管理层对稳健性原则的重视也是非常必要的。稳健性原则有效执行的前提就是企业经营者希望企业稳健经营,因此,经营层对企业稳健发展的理解决策也是非常关键的。从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来看,中国企业更适用稳健性原则的应用。首先,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认清国内经济环境,重视经营层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参加一些专业课程学习,提高认识。其次,国内各项经济制度正在积极完善,市场经济下的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实施稳健的财务制度,作为企业经营层必须认识到实施稳健的财务制度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近年来,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如财政部、证监会等,正在积极加强对企业公司的财务监督,如果不能有效应用稳健的财务制度,想必会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经营者要做到对稳健性原则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由于稳健性原则相对比较保守,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决策层要灵活运用这一原则。稳健性原则下企业经营者获得的参考数据不具有唯一性,经营者要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样一份相对保守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适时作出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对于企业发展影响很大,企业在稳健的前提下既不要过于保守,也不要过于乐观,要尽可能依据市场的适时情况做出预估。

参考文献:

[1] 李磊.对稳健性原则的探讨[J].常熟高专学报,2002(02).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2

关键词:财政;财税体制;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37-02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精神,财政已经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就是说财政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收钱和花钱的事情这么简单,收钱和花钱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和支出,财政也不只是很多人一起来花钱,一起来理财,财政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杠杆,以往对财政的定义已经不足以适应改革的需要。更重要的财政定义不仅仅指“财”还包括“政”,这个“政”其实就在强调它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财政的定义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以前我们更多把财政跟收入和支出,跟收钱和花钱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应该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里面,找到它应有的位置,财政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个定位,应该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财政制度的现代化,财政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财政它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交汇点,它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政治问题,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各种问题的交汇点。财政改革不是指某个部门的改革,而是一个综合的改革,财政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要服从于整个国家改革的总目标,就具体而言财政体制的科学与否,和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财政的新定位可以理解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制度赋予了新的使命。实际上更加突出了财政应有的功能,或者说财政本来就有这种功能,只是过去我们更多把财政注意到“财”的方面,而忽略了“政”的方面。

二、通过完善立法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领域要完善立法,法制化的国家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一个现代化国家没有法治,我们很难理解,对应的财税领域的立法工作必须加快。简单说所有的财税活动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但是目前中国财税活动的依据,主要是行政法规,立法层次较低,有的甚至是规定或者是通知,一些法律亟待修订,已有的法律比如像预算法就亟待修订,需要有效规范财政收支活动。

现行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展做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定,国务院特殊批准的例外,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地方财政是不许赤字的,地方政府是不能借钱的。但现实当中存有大量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有10.7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为什么这么说呢?地方政府性债务不等于地方政府直接债务,只有其中的少数财务可能转化为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而即使把这些全部都视为地方政府直接债务,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说,债务负担率也不会达到国际警戒线,也不会达到60%。但是如果不对地方性债务进行有效监控的话,未来的问题可能就很严重,所以希望在未来能够通过立法,能够通过修订预算法,能够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债务融资权限,使地方政府在明处借钱,而不是在暗处,这样使得财政部门能够统计数据,然后再对财政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另外一方面,税收立法也是非常薄弱的领域,我国征税活动所依据的法律包括一部税收程序法和三部税收实体法。税收实体法中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船税三大税种以外的70%以上的税收收入,依据的是条例或者是暂行条例,法律欠缺稳定性。

社会各界对税收制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诉求越来越高,所以税收立法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从总体上看,税收立法应该和改革进程一致,比如说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工作,从2012年1月1号上海开始,现在已经覆盖到全国,当然现在还只是对部分行业进行试点,原来是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我们是1+6,现在是1+7,在这么做的情况下,增值税立法工作和试点工作要相适应,在试点的基础之上要形成新的增值税制,我们过去的增值税制,其实主要是为制造业设计的。营改增实际上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增值税再造,要重新设计增值税制,让它既能够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又能够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兼容。那么增值税的立法应该和这个进程相适应,其他税法道理也是一样的,对于法制化国家建设来说要完善立法,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好多,要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才能符合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要求呢。因此提出了透明预算,政府所做的事情应该尽可能公开透明,对于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全过程,除了极少数涉及国家机密之外都要公开,公开之后由社会来评判,由相关部门、由人大代表、由各种各样的机构来做评判,如果这么去做的话,一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可以通过技术的改革来推动制度改革。

形成事权,说白了,就是解决政府要做什么?事权问题,应该属于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属于政治体制的问题,但是我们讲到财政制度改革,有财有政,政这个里面体现了政治制度,那么事权的明确问题,自然而然变成是一个与财政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政府有哪些事权必须明确,当前中国政府正在转变职能,比如说现在提到了地方政府原则上不能再新建国有企业了,那么这一个规定如果得到很好地贯彻,我们刚才前面所说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那么我们现在谈转变政府职能,这是一个政府改革的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在经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仍然要坚持市场经济,但是简单说,市场能做的事就交给市场做,市场不能做政府做得更好,才由政府做,社会能做的事情就交给社会,社会做不好,政府做得更好,才要交给政府,这是明确事权的基本原则。当然原则是简单的,现实当中有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本来市场做得更好,但是因为我们改革的起点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说本来是市场做的事情,但是政府已经做了,在这个时候市场和市场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就努力创造条件,让市场和社会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要拆除阻碍市场和社会作用的藩篱,要把这个篱笆给拆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才我们说了,政府信息的有效公开,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会让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会更快一些。

三、明确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

有什么样的事权,往往意味着对应的支出责任。明确事权,不能不考虑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和财政的承载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事权的界定超过了财政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对政府来说相当于许空诺,它只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这与现代国家治理理念严重不符。现代国家治理理念首先要强调公信力,因此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非常务实的一种提法。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规范化,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规范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延续,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改革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它的实质应该是分级财政,那么未来应该要突破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局限性,收入的划分,不应该只是分税,因为政府掌握的资源不只是税收,政府还掌握着大量的国有资源,国有资源会带来租金收入,政府控制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效益就会分红,所以现在如果要提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的提法是分税、分租、分利相结合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过去我们在讨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时候,总是纠缠于集权和分权,是多集中还是少集中,是多分权还是少分权,而真正怎么分却不一定有一个最理想的方案,但是应该有一个原则,即哪一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有效率,那么这个公共服务就应该由这级政府来提供。影响全局的事权自然应该归中央,例如国防、外交等,是国家保证长治久安的需要,是维持国家统一的需要,而带有地方特征的事权,应由地方政府来做。比如公共服务、消防、道路清洁、垃圾处理,主要覆盖本地区,从事权的划分来说应该属于地方提供的公共服务,但是因为它带有地区间的外部性,完全可以由地方政府合作来提供,由中央承担事权,可以通过委托的方式交给地方政府来做。确定好提供方式之后,还有提供标准的问题。例如养老保障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地方可能是支出压力特别大,有的地方支出压力相对比较少,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如果统一的话,怎么保证中央提供的服务不会低于提供的最好地方的公共服务呢。我们不可能采取一种平均化的措施,平均化的措施对于提供水平相对比较差的地方会满意,但是对于提供水平相对好的地方就会不满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上收事权意味着支出压力的累积,而且从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政府改革的角度来看,经济建设的职能越来越少,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的职能在集中。要形成科学的财税体制,事权的划分应该是动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会影响财政管理机制的选择。当务之急是要确立一个原则,保证事权划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划分之后保持相对的稳定,如果确定性、稳定性解决了,地方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调动积极性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事权的调整都应该有对应的财权和财力的转移。

这就涉及改革税制与税负稳定。税制改革本身就是财税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改革怎么改,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改革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税制改革还要保证税负的稳定,就是说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这个提法跟之前的结构性减税似乎有一定的差距,结构性减税是200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希望通过减税来促进经济的稳定。现在提稳定税负是不是意味着减税不可行呢?不是这样的,我们提稳定税负是因为现实当中各种公共服务的支出压力巨大,财政收入必须保持稳定,所以从保证制度的稳定性来看,财政收入规模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而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所以我们提稳定税负。

参考文献:

[1]苏晓燕.浅谈我国的财税改革[J].中国外资,2012(17).

[2]张臣,尹全胜.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3(30).

[3]朱明.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财税体制问题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樊纲.不要追求企业转型而浪费资源[J].经济研究参考,2011(48).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3

一、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重要转变纵观世界各国的财政政策大致可分为紧缩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三种类型。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长期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世界各个国家和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我国从1998年至2004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而且有效地抵制了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了外贸进出口,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带有权宜之计的过渡性政策,长期实施这种政策,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今按照客观形势和条件,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要让位稳健的财政政策。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性质、地位(一)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1.控制财政赤子;2.推进改革;3.调整结构;4.增收节支。总之既包括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调控平衡;又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二)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性质。稳定的财政政策既不是扩张的,也不是紧缩的财政政策,而是在财政预算收支上有压有保,有保有限,有严有宽;在项目建设上有上有下,有长线有短线;压与保、严与宽、下与上相结合,适度在其中;要始终保持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结构均衡。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平衡的、均称的财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称之为“中性”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基本的财政政策,不是保守的或停滞的财政政策。所谓保守的财政政策它是重在温室保养与保重,维持旧的状态,不求改革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财政政策,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不是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相悖的财政政策,而是在坚持“硬道理”,坚持“第一要务”的方向和前提下,解决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财政政策。三、稳健的财政政策需要严密的、持久的法制保障(一)稳健的财政政策既为财政法制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又为加快财政法制建设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所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是指由于这种基本的财政政策的内在结构的严密性和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操作的可靠性所决定的。所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是指由于这种基本的财政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所决定的。因为财政法制建设不是朝夕令改的暂时规定,而是具有经常性的、持久性的财政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是一致的、相符合的。按照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立法要求,必须加快财政法律的制定、修订的步伐。按照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五年内完成和基本完成76件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其中财税法律占8件,相当10%.时过两年了,可还没有一件财税法律上台或出台,面对基本性的财政政策的转变,财政法的制定与修改必须加快步伐。如果说七年来财税立法只修改出台了一部,那么在往后的几年中必须和可能多上台和出台几部。加快财税立法或修订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稳定的财政政策的基本思想和内容。1.修改合并两个企业所得税法迫在眉睫。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与内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合并修改,必须加紧进行。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了,要求必须实行国民待遇,但这部法律和法规存在严重问题,不仅法律形式有明显的差别,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差别很大(名义税率高实际税率低);而且减免优惠和列支扣除也是内外资企业不一致(内资紧,外资松),实际执行中名义规定的优惠少、实际中的优惠多,显失公平。并且与个人所得税、合伙企业、私人企业所得税不衔接。2.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再也不能迟延。目前个人所得税法虽然已经经历了1991年和1999年两次个别修订,但该法的基础还是1980年时制定的格局。对个人生计扣除标准还是1980年规定的每人每月扣除800元,这显然过时了;并且也是名义税率偏高,以致“灰色收入”偷逃税现象比较普遍;减免优惠和列支扣除,有的已经过时,有的需要补进;并且也是内外不统一;尤其是这几年在有些省市自己就修改了税率,全国各地执行不一致。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税种的调节作用,必须抓紧在2005年完成修改的法律手续。3.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必须及时跟上。这是调整我国区域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上、财力上发展的差异,通过“税收返还”、体制、结算和专项补助等形式,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财力分配上的倾斜政策,达到均衡发展的法律规范化要求。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财政法律制度。此法,需要在2006年制定出台。4.制定反洗钱法应尽快出台。制定反洗钱法,不仅是严厉打击经济犯罪,遏制其他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而且也是维护金融机构、财政机构的诚信和金融财政稳定的需要。反洗钱法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今年已经成立了由全国人大牵头,有18家单位参加的反洗钱法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小组。按计划,将反洗钱法法律草案于2005年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反洗钱法的制定,明确我国的反洗钱工作方法的政策和原则、反洗钱主管部门及相关方面在反洗钱工作中的职权,规定金融机构、财政机构反洗钱的义务,以及反洗钱监管体制、反洗钱国际合作,从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我国的反洗钱工作。5.预算法的修改必须按时完成。预算法是财政法的基本法。1994年3月全国人大制定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以来,虽然起了一定作用,但

计划经济的色彩很浓。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不足,需要把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加上去,把近年来预算制度的三大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进去。现行预算法对违反预算规定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太笼统、太轻,必须改变过来。预算制度的修订最好能在2006年出台。同时,为了推进稳健的财政政策,还要注意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财政立法与金融立法相协调,相互浸透,相互交叉,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刘隆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4

【关键词】 公司理财; 稳健性原则; 案例研究

理财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遵循收益和风险的对称的基本定律,当企业财务决策面临收益和风险抉择时,该何去何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分别从融资、投资、控制等角度,以国际成功企业的案例来论证稳健原则这一企业理财的精髓。

一、国际公司稳健理财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宏碁公司:保守的资金结构

宏碁公司从5 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百亿美元的的超大集团。在快速而又稳健的增长过程中,公司创办人施振荣先生独特的财务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再造宏碁》中他专辟一章介绍其稳健的理财观念。

1.谨慎对待负债的杠杆作用。借钱投资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务杠杆作用,在台湾企业界流行“做生意不借钱是傻瓜”理念时,施振荣先生却清醒地坚持“借钱扩张必倒论”,他看到的是经济衰退或投资失败时,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控制负债比例成为宏碁公司的基本理财观,快速发展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仅仅靠自我积累显然是不现实的,宏碁公司的解决办法是:(1)吸收员工入股筹集资金;(2)变卖闲置资产;(3)提高资源运用效率,从而达到缩小资金规模。其中宏碁公司尤其注重营运资金的管理,努力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规模,从内部挤钱,认为“内部挤出来的钱,比外部找来的钱更健康。”公司坚持“薄利多销”的政策,宁可价格低一点、利润少一点,也要以现金销售为主,降低库存量,回收现金。对于实在需要赊销的,则要求客户必须提供资产抵押或银行担保,进行严格的信用管理,避免坏账的发生。

2.从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宏碁公司建立有一套财务预警系统,从报表指标的异动中掌握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指标异动背后的意义,而且关注数字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整体概念。宏碁公司还针对海外公司建立了财务风险控制,帮助他们控制存货规模,强化资金的周转。

(二)耐克公司:基于核心业务的投资战略

多元化经营曾经风靡一时,认为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事实证明,多元化不仅没能给企业降低风险,有时反而增加了企业投资失败风险。返回核心业务的归核化战略的兴起,由于企业在核心业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围绕核心业务“毗邻扩张”在为企业赢得增长机会的同时,降低了投资风险。诺基亚、耐克、联邦快递、戴尔等国际大公司无一不是实行了归核化的投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耐克公司自1964年以蓝带运动鞋成立以来,实现了以平均40%的综合增长率发展,核心业务强大以后,通过发现新的、合乎逻辑的毗邻业务来补充实力,从1983年至1987年的平均水平看,运动鞋的增长放慢,直至零增长。从1987到1991年,耐克通过将其运动鞋经营权扩展到包括服装业在内的新生产领域,增长率再次上升为36%。值得提醒一下的是耐克公司曾于1988年收购了一家时尚运动服装公司cole-haan,犯下了一个与其精于主业的战略相冲突的错误,但其很快就意识到,并将其剥离了。耐克公司不仅业务专业,而且集中了公司的所有精力和资源专注于那些增加市场价值的关键经营活动,耐克将资源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及营销活动上。

耐克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追求高增长,当原有业务增长受到限制时,就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选择的方式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多元化,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与原有业务密切相关的领域,可以沿用原有的人才队伍、制造商、经销渠道等,避免进入完全陌生领域的风险,体现的是稳健的增长策略。

(三)艾默生公司:持续增长中的财务控制

世界500强的艾默生公司创建于1890年,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全球最悠久的跨国公司之一。股东回报丰厚,年平均增长16%,1956年投资艾默生公司,在2000年价值达638美元。能与艾默生公司的业绩媲美的屈指可数。艾默生的秘诀何在?

艾默生的秘诀在于“管理过程”(the management process)六要素:保持简化、注重计划、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以行动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卓越经营和创造利于员工发挥才能的环境。其中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公司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保护带”,保证公司在健康轨道上运行。其基本观念是“计划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每年都进行计划。”

艾默生公司每年在计划、执行和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ceo有超出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计划,coo(首席运营官)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则更多地投入到控制周期中去。艾默生公司首先从子公司层面发起计划周期,为不同的子公司以及整个组织制订利润和增长计划,在作利润评估时,子公司的管理层与总公司的“利润沙皇”(高级管理人员)举行会议,利润评估将审查前五年的历史、当前年份的现状以及未来五年的预测数据,时间跨度11年,以此建立利润评估模型,模型会将价格变化、通货膨胀、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业务重组等因素考虑进去;接下来是在业务平台的战略评估,从公司整体上评估执行计划所需的资源,而不是从子公司的角度讨论。若发现有子公司能力不足以应对某些机会时,能够在公司层面上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公司整体的高效率。

在有效制订计划的基础上,如何保证有效执行就成为更为重要的议题,没有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无法实现的,艾默生公司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第一,年度控制在每个财务年结束之前举行财务评估会议——年度预算会议,主要内容是上一年的评估以及本财年的总结、未来一年的预测;第二,月度控制或常规控制。各个子公司的总裁每月都要提交总裁运营报告,关注重点是当月和未来三个月。对前一年的计划与当年的实际结果逐季度进行跟踪,并对以后几个季度和当年的绩效进行展望,实时更新年度预期,调整预算,是一种滚动式的计划和预算模式,所以,“在艾默生公司,预算的寿命只有一个月。”除此之外,艾默生公司每个月召开一次董事会,评估子公司计划中的财务计划和行动计划。

二、财务稳健原则的理论思考

从上述几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大公司在理财过程中均秉承稳健原则,贯穿于融资、投资、营运资金等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其原因何在?

(一)通过财务稳健控制企业总风险

企业的总风险是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构成的。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等,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经营风险控制中的主动权降低。基于经营风险的不可避免和难以控制,稳健理财、降低财务风险则成为企业主动性的选择。相对经营风险的外部性,财务风险是内生性的,企业可以主动通过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化解财务风险。

稳健理财,控制财务风险是保证企业现金流量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因为法律对企业破产界限的规定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反映在财务上就是现金流量失衡,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稳健理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稳健理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保证投资收益、经营收入等开源方面的稳健性;另一方面是从财务成本控制、费用控制等节流方面的稳健性。

(二)通过财务稳健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爱多曾经因为“标王”而名噪一时,但又迅速陨落,而在其失败时的状况是:企业的现场和技术管理一流;品牌形象完好、市场销售良好、无投资失误。失败的诱因是财务体系脆弱,经不起任何冲击,财务失控导致巨额资金不明流失;过度依赖客户资金使得企业财务体系失去弹性,无法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最终导致现金周转不灵,企业破产。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财务稳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健的投融资决策,其目的是实现现金流量的均衡;二是积极有效的财务控制,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成本控制和增长战略的执行。

三、稳健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柔性的融资战略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与“刚性管理”规则的硬性约束不同,“柔性管理”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将这种思想运用于财务战略管理就要求财务战略的动态性,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相机决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增强企业的适应性,提升企业理财的稳健程度。企业应根据宏观的经济周期和自身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投资战略和融资战略,当国家银根收缩时,企业应压缩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减少负债规模。柔性财务战略管理还要求遵循弹性原则,留有余地。企业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必须控制现时的负债比例,为未来的融资需求留下较多的可能性。

(二)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净现值法是投资决策常用的方法,但面对众多估计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也许会认为现金流量估计毫无意义,没有进行正式投资评价的必要。这种做法对管理实践是没有好处的。虽然不确定性毫无疑问给决策者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但仍然需要使用投资评价方法。通过科学的投资评价方法,决策者仍有可能制定出明智的决策。

1.期望净现值标准

期望净现值标准是一个处理风险的极为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以下观点:在现金流量不确知的情况下,根据与投资结果相关的一组假设条件(比如,与销售水平、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关的假设等)得出的某一组现金流量估计值进行投资评价是不明智的。决策者首先应当以多种情形为基础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其次,计算出每种可能情形的结果的预期现金流量和净现值;最后对每种可能状态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后,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

2.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厌恶风险的投资者们要求较高的收益率以弥补他们为承担风险付出的代价。风险越大,收益率必须越高。风险调整收益率法将这个简单的概念付诸于实践。决策者应首先决定零风险投资所需的收益率(这是现金流量确定情况下使用的无风险收益率或贴现率);然后根据投资的风险状况加上风险报酬。风险越大,风险报酬应越大。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报酬)将作为净现值计算中的贴现率使用。

这两种方法均考虑了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增强了企业投资获利的成功率,增强企业财务的稳健性。

(三)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应对外部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资金管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包括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两个部分。战略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是降低企业财务体系不确定性的过程,还是企业机会监测的重要工具。

财务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则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第一,识别主要财务风险并区分优先顺序;第二,确定合适的风险容忍水平;第三,实施与风险管理政策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战略;第四,对风险进行度量、报告、监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稳健理财的本质就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企业应在对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实施相应的管理战略,如利用公司内部借贷、资产负债管理、利率互换协议等方式控制利率风险;利用远期合约、互换协议、期权期货等方式控制外汇市场风险。利用零库存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控制现金失衡的风险。总之,企业需要建立应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战略和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施振荣.再造宏碁:开创、成长与挑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 查尔斯•奈特,查尔斯•戴尔.艾默生管理:50年持续制胜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5

论文摘要:夫妻个人财产的债务以个人财产自负其责为原则,也注意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夫妻个人对外债务的承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和解体时。

一、《婚姻法》修正前后的不同规定

    经过激烈的讨论,在多方参与与论证下,修正后的《婚姻法》于2001年4月28日颁布施行了。修正后的(婚姻法》,最引人注目的内容除了总则的一些规定以外,就是其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为了探讨夫妻个人对外债务的承担问题,有必要了解、把握 法律 的具体规定,以更深人地领会法律规定的内在含义。

    (一)关于夫妻个人对外债务的承担。1980年《婚姻法》第32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以共同财产偿还。如该项财产不足清偿时,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的债务,由本人偿还。”该规定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在离婚时涉及到夫妻个人对外债务时如何承担。根据这一规定,夫妻在离婚时涉及到夫妻个人对外债务时毫无疑问,一律由“男女一方”即夫妻个人“单独”承担。第32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没有任何例外。在司法中,夫妻离婚时,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夫妻对外所负的债务属于个人债务,就由男女一方的个人单独承担,而不需要其他的条件和理由。这种规定没有考虑到其他情况,特别是第三人的利益,是粗糙的,有漏洞的。

    然而,对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一方单独所负的债务”,则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当然,根据一般的理解,离婚时“男女一方”即夫妻个人尚且“单独”承担责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自然 也应当是这样的,即“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由本人偿还”。这种以“离婚制度”代替“家庭关系”的做法.很难说是适当的。假如婚姻不解体.个人的财产无法分割出来,从法理上讲,“本人偿还”是不容操作的。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事实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一方单独所负的债务是由夫妻共同承担的。而有些夫妻则避免共同承担责任。其弊端显而易见。

    对于前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一方单独所负债务”,法律上也没有规定。根据前述规定,自应解释为“由本人偿还”,这一规定是适当的。

    (二)关于夫妻个人对外债务的承担。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第19条第3款主要是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对夫妻个人债务的承担进行规定。该规定解决的问题是,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有约定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如何承担。根据这一规定,首先,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其次,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不知道该约定的,就不能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而要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加上夫妻共同的财产和夫妻另一方的财产共同承担责任。夫妻个人财产的债务,以个人财产自负其责为原则,也注意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第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没有约定归各自所有的,要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加上夫妻共同的财产和夫妻另一方的财产共同承担责任。第四,夫妻个人对外债务的承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和婚姻解体时。这一规定,不以婚姻解体为先决条件,避免了1980年《婚姻法》的不足。而是根据婚姻当事人是否有约定、约定是否为第三人所知晓为责任承担的条件,可以同时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和婚姻解体时。可见,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第19条第3款的规定,弥补了1980年《婚姻法》规定的一些不足。

    二、修正案新规定强化了夫妻约定财产制

    (一)夫妻约定财产制定位。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婚姻当事人通过协议方式,对他们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管理、使用、受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关系解除时的财产清算等事项作出约定的一种法律制度。夫妻约定财产制是人类法律的产物,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夫妻约定财产制从基本法律精神而言,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人格平等、独立。随着社会的不断 发展 ,近 现代 各国从法律上确立了人人生而平等,具有独立的人格,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在婚姻家庭制度中,就夫妻而言,则体现为男女平等,夫妻别体主义。人格平等、独立需要或者体现为一定财产的享有和支配。没有一定财产的享有和支配,人格平等、独立只能是一句空话。共同财产制,虽然可以通过确定夫妻双方对于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体现了男女平等,但是也强化了人格的相互吸收,进而导致婚姻当事人事实上的不平等。一定范围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可以逐渐淡化共同财产制的不良影响。夫妻约定财产制,通过设定男女双方财产的合法、有效取得和支配,制度化了婚姻当事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事实和观念,否定了法律和事实上的夫妻一体主义。人格平等、独立需要夫妻约定财产制,夫妻约定财产制是人格平等、独立的必然结果。

    2、婚姻稳定。婚姻关系的稳定,是一夫一妻制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试图通过某种制度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基督教的不准离婚,各个国家给离婚规定严格程序等。而早期的婚姻稳定,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妻对于夫的人身依附和财产依附基础之上。以牺牲女性的人格和财产支配为代价。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仅仅是实现了一夫多妻条件下婚姻的对稳定。伴随着女性更加广泛地参与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更多地直接从外界通过劳动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收人,人格独立、平等。女性对于家庭财产的支配不再仅仅是平等的处理权,希望有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宽广的支配权,夫妻约定财产制是一种好的选择。否则,平等的处理权可能会演化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夫妻约定制是现代社会婚姻稳定的财产制度的基础。

    另外,人们某些社会活动的风险不断增大,这一部分人的生活的稳定性降低,而夫妻约定财产制可以保证另一方生活的相对稳定,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

    (二)修正案新规定强化了夫妻约定财产制。

    1.修正案否定了原来共同财产制下,夫妻一方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只要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没有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就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加上夫妻共同的财产和夫妻另一方的财产共同承担责任。这种规定,促使对外负有债务的婚姻当事人一方,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夫妻财产问题,而不能像在《婚姻法》修正前那样对待夫妻财产问题。对外负有债务的婚姻当事人一方,如果对待自己的夫妻财产问题稀里糊涂,实际上是对婚姻当事人另一方不尊重,也很可能损害他(她)的利益、损害婚姻的稳定性。《婚姻法》修正案的规定,促使人们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实际、婚姻实际,对于夫妻财产的处理注人更多的理性意识,而不是眠于传统之上,放之任之的想当然处理夫妻财产。感情带有浓重的非理性因素,但是,婚姻是人类理性— 法律 的产物,婚姻之中的财产处理也有足够的理性认识。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第19条第3款规定,为婚姻当事人理性对待婚姻、婚姻中的财产提供了契机,提供了基础。

    2.修正案新规定强化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如前所述,修正案新规定一方面否定了原来共同财产制,不然,首先遇到的法律障碍就是,在夫妻财产分割以前,第三人的利益难于维护;另一方面强化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只有夫妻约定财产制,只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已经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才可能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法律的规定,对人们具有指引作用,会引导婚姻当事人理性地对待夫妻约定财产制,对夫妻财产问题采用理性的方法。理性的夫妻财产约定,既不是对爱情的裹读,将爱情财产化、商品化,也不是婚姻解体的酶剂和导火线,而是新的社会背景下保障婚姻稳定的载体之一。

三、法律修改或者司法解释问题

    (一)夫妻一方婚前债务的承担。

    对于前婚姻关系期间,“男女一方单独所负有债务”,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规定的解释,“由本人偿还”。根据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的规定,如果仍然仅仅以“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第三人知道该约定”作为承当的条件,则显得不够。夫妻一方婚前的债务,原则上要有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不能仅仅考虑第三人的利益。即使夫妻双方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没有约定归各自所有,也不能为了第三人的利益而损害婚姻另一方无辜当事人,进而损害无辜的婚姻。需要法律具体规定,或者通过司法解释给以明确,保障夫妻对婚前债务没有责任的一方不承担责任。婚姻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应该得到比较好的均衡。

    (二)夫妻一方承担另一方债务后如何处理。

    根据2001年修订后《婚姻法》的规定,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债务,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问所得的财产没有约定归各自所有的,第三人不知道该约定的,或者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没有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就不能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而要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加上夫妻共同的财产和夫妻另一方的财产共同承担责任。在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后,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承担责任的夫或妻一方有权要求另一方赔偿,即向另一方追偿。适用时间不论是在婚姻存续期间,还是婚姻解体分割财产之时,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一般两年的时间。属于第二种情况的,承担责任的夫或妻一方在分割财产时,有权要求另一方赔偿,即向另一方追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也适用一般两年的时间。如果不进行财产分割,无权要求另一方赔偿,即向另一方追偿。这些情况,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给以明确。

    (三)关于第三人知道约定的问题。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6

研究甘肃省财政收入与支出关系的理论意义在于,科学认识和掌握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运行规律,发现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甘肃省政府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调控地方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甘肃省财政收入与支出关系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甘肃省财政收支关系,发现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动甘肃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当地的公共支出水平和居民福利。 

二、相关文献述评 

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的相关文献较多,既有理论方面的文献,也有实证方面的文献。对于财政收支理论方面的文献,主要致力于分析收入和支出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现有文献提出的收支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收入影响支出说,即“以收定支”;第二种是支出影响收入说,即“以支定收”;第三种是收入和支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第四种是收入和支出相互之间没有影响,是各自独立的。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是不同的政体,财政收支结构大相径庭。因此上述假说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其财政收支关系也是不一样的。 

国外关于财政收支关系的研究理论和实证方面是并重的,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说,并有相关的实证文献。国内的研究更侧重于实证方面的检验。国内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因果联系,不同的研究之间没有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已有文献大都集中分析国家层面的财政收支关系,针对地方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本文将集中研究甘肃省在1950-2015年间的财政收支关系,以发现该省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因果联系,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的目的在于检查一个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是平稳的,那么该序列在不同时点上的随机性服从一定概率分布,其均值、方差和协方差等数字特征不随时间变化。非平稳时间序列则相反,在不同时点上它的随机规律不同,这样就难以通过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过去信息来进行有效预测,并且会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在对一个序列进行分析前,一般先采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该序列是否平稳。如果一个序列中存在单位根,该序列就是不平稳的。 

(二)协整检验法 

协整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如果具有协整关系,则可以认为这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理论是恩格尔和格兰杰于1987年提出的,他们同时提出了一种两步检验法来检验序列间是否协整,称为EG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法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质是指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它变量滞后的影响,就称变量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四)数据说明 

从数据可获得性角度出发,本文收集了1950-2015年甘肃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两个年度序列数据。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要低于总收入和总支出。省级财政总收入除了一般预算收入外,还应该包括中央财政税收返还、财政补助等部分,省级财政总支出除了一般预算支出外,还包括地市税收返还、地市补助等部分[1],但是统计年鉴中没有公布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故使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这两个指标数据作为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变量。 

上述财政收支数据为名义价格数据,本文采用甘肃省1950-2015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其调整为实际价格数据。考虑到时间序列跨度大,绝对值数据波动性大,故对实际价格数据取对数以消除波动性影响。 

甘肃省财政一般預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数据均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省发展年鉴2016》。 

四、甘肃省财政支出与收入因果关系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为方便起见,把取对数后的甘肃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后文简称财政收入)序列用Yt表示,把取对数后的甘肃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序列(后文简称财政支出)用Xt表示。运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列于表1中。检验结果显示,Yt和Xt都是非平稳序列。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即接受Yt和Xt是平稳序列的结论。因此,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同属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对两者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条件。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接下来检验甘肃省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和滞后阶数的选择有关,所以在检验中经常采取的做法是分别选取滞后阶数为1阶、2阶和3阶对原假设进行检验。“Yt不是Xt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在不同滞后阶数条件下都被显著地拒绝(即使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从1950年到2015年间,甘肃省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格兰杰原因。在不同滞后阶数条件下,“Xt不是Yt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都不能被拒绝,说明从1950年到2015年间,甘肃省财政支出不是财政收入的格兰杰原因。综合上述结果,可见这段时期甘肃省的财政是一种“量入为出”的财政。该结论对不同滞后阶数都是成立的,说明检验结果相当稳健。 

五、研究结果及政策含义 

从研究结果可知,长期以来,甘肃省践行的是“量入为出”的地方财政政策,即符合“以收定支”的理论假说。可以理解为该政策是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政策指导思想的延续。正是因为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甘肃省长期以来的财政赤字才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如果财政收支之间的缺口过大,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修正的方向是要保持财政收支的长期动态均衡。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继续坚持“量入为出”的财政思想,防止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作为一个地方财政收入相对有限的省份,如果任由财政赤字不受节制地扩大,则会导致后续的财政支出困难,难以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开源节流,提升省级财政的平衡水平。开源是指从财政收入的角度,要合理调整结构,在减少居民税负的同时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本地区的商业活跃度,使财政收入更趋合理。节流是指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完善公共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尽量使得公共支出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简介 

蔡阿婷(1995—),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农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7

论文摘要摘要: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财务稳健模式,化解财务困境,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较大的促进功能。然而,由于受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和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一味贪大求快、强行扩张,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累累、资金链断裂、财务陷入困境。

一、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分析和探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财务困境的类型。企业的财务困境可以分为两类摘要:一类是亏损型财务困境,即真正的资不抵债;另一类是赢利型财务困境,即账面利润不菲,营运资金却严重匮乏。

2.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1)企业外部原因。利率变化、社会信用程度、竞争对手财务制度。(2)企业内部原因。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财务控制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财务危机的陷阱凸显,经营持续亏损。

二、财务稳健模式

财务稳健模式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即以财务“稳健度”衡量企业资产收益和资产流动的合理匹配;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优化财务结构。

1.资产收益和流动的合理匹配。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假如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轻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中小型企业,承受能力较差,信贷额度少,融资渠道少,融资能力差,就更应该注重财务稳健。

2.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主要通过对财务困境的猜测为财务管理及时发出警示。我们可以运用财务困境猜测模型为财务管理警示提供重要依据。财务困境猜测模型因所用的信息类型不同分为财务指标信息类模型、现金流量信息类模型和市场收益率信息类模型。

3.优化财务结构。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厉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支持环境

财务稳健模式的有效实施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给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两方面入手,创造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良好环境。

1.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探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为此,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摘要:(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2.加强财务控制。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摘要:(1)内部强化财务意识。提高熟悉,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2)注重财务效率。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平安。(4)加强资金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办法。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5)保持财务资料完整。

稳定的理财方法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战略、关系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

        (一)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

        (三)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上一篇: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法范文 下一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