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3:40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1

我国保持了多年的低生育水平,有的地区已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但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出生缺陷人口累积增加、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以及人口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给人口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与时俱进,转变只重视降低人口出生率的观念,提高对人口问题丰富性和多层次性的认识,正确处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寻求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思路,提出新举措。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综合治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该项指标为10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已达到116.9,严重地高于国际公认的正常值(103—107)。我们建议:(1)各级政府要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由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抓,计划生育和卫生两个部门共同负责,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采取有效措施,疏堵结合,奖惩结合,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利益导向机制。(2)要加强对B超使用、实施中期以上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行为。要把农村作为治理的重点,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切实加大有效治理力度。(3)国家启动“保护女婴健康工程”,制定具体的目标,设计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案,建立项目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培训、检查和评估。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

二、关注出生人口质量,实施出生缺陷救治工程

目前我国承受着规模较大的出生缺陷人口的负担。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推算,我国每年实际增加出生缺陷人口大约有50~60万。如此逐年积累,后果十分惊人。我们建议:(1)国家在计生工作中,实施出生缺陷救治工程,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将社会干预、技术干预、政策干预和法律干预结合在一起,满足育龄夫妇生一个健康孩子,减轻出生人口质量低下对社会经济和家庭造成的压力。(2)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以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战略方案和有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情,形成我国出生缺陷救治的战略框架,以社区参与、干预技术和措施、信息传播和优生教育为手段,以服务网络为载体,以法规、规范为保障,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建设我国出生缺陷救治体系。

三、应对老龄人口高峰,营造老龄文化环境

进入21世纪,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现有60岁以上老龄人口1.3亿,到2020年将增加到2.3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未雨绸缪,把解决老龄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尽早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规制度和政府行为作保证,积极应对老龄人口高峰的到来。我们建议:(1)国家实施“健康老龄人口工程”,把它纳入国策,在政策、法规、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建立健全老年法律体系,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基础上,尽快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强化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2)将老龄工作列入政府职责,改革现行的老龄机构设置,增加基层编制,保证区县、乡镇和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统一管理老龄人口工作。(3)要按老龄人口数量自然增长比例增加经费的投入,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积极发展老龄文化事业,有计划地在城乡兴建示范老年文化活动设施等,开展科学健身文化活动。

四、加快人口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口管理工作效率

人口管理部门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人口工作的效率。目前,政府各部门都有比较好的内部信息网络,而主要由于技术平台不统一,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交换尚有一定的困难。在人口方面,公安、统计、计生等部门各自进行统计。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和要求不同,统计口径及方法不一,所得出的数据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很难统一应用。我们建议,由政府再建一个通用的上一层平台,将所有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整合,实现无密级文件计算机网络传输,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达到资源共享;要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大投资力度,列入政府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的人口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口工作队伍。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2

13亿中国人中, 1.75亿享受到了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10%。而这一数字,正以每年6%的速度扩大。中国计划在未来14年内,使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这意味着,退休和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和将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中国人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而实际退休年龄是53岁上下;与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也就是说,中国人平均退休年龄比西方早了近10年。

精英建议修改规定

目前教师、科研单位等大多采用返聘等方式弥补过早退休带来的人才浪费。不过返聘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位国有企业已退休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向《小康》记者反映,他退休后返聘,依然承担同等甚至技术要求更高的核心技术岗位工作,工资却比未退休前缩水至少一半,甚至不能参与奖金分配。他说像他这种情况在大企业不在少数。

2003年,31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认为“中国实行的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或50周岁的规定,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妨碍了妇女获取平等劳动权利的机会和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这项制度已演变成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连续几年提案建议男女同龄退休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如此说法,代表了女性知识精英在延迟退休年龄上的典型态度。

2005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改革问题再次提交议案,并引起广泛关注;当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游景玉还提出法官能否不退休的建议;2006年全国提案组共收到5份关于男女同龄退休问题的提案,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甚至对男女不同龄退休的合宪性提出疑义。

2007年两会期间,“延迟退休”再成提议热点。全国人大代表、韶钢集团公司运输部电务主任罗东元提出高技能人才短缺,应适当延迟退休年龄;代表丁晓莲提出实行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邮政公司总经理王观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适当推延退休年龄”的建议,引发了媒体“延迟退休能否缓解养老金空帐”等问题的讨论。

王观提出:延迟退休对整个社会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退休年龄设定过早让越来越多中年人无缘继续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转而过早依赖养老金和靠相对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创造有限社会财富来养老,无疑是导致养老金账户亏空的重要原因。”

相关数据是,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有360亿元,到2005年底,“空账”已骤增到8000亿元。王建言,修改《暂行办法》,将男、女性职工退休年龄统一调整为60周岁;对男性满60周岁,但有特殊学识、特殊技能、工作有特殊需要的,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也应考虑推延3~5年退休。

普通劳动者反对修改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表态可视为政府对延迟退休政策的一次正面回应。当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为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政府考虑延长职工法定退休年龄,首先考虑的是延长女性法定退休年龄。

政府放出的“试探性气球”,不想激起激烈反弹意见。新浪网上的一份调查中,有70%以上的人反对延迟退休,参与调查者多数人认为延长退休年龄会造成“年轻人工作机会被挤占”、“职工健康状况下降”。而各地对普通市民的民意调查中,持反对延迟退休意见的被访者也往往占据优势。

中国人是否该延迟退休?由于问题涉及人群众多,又触及百姓切身利益,民意自然难以统一。记者注意到,每年提出建议的多为政经界精英、高知、高技能人员等强势群体,而民意调查、网上讨论往往有不同声音,发出反对声音的却是普通劳动者。

反对者很大一部分来自劳动强度大的企业职工。一位一线纺织女工的状态在多数企业就很有代表性:“工厂年满40岁时身体条件就已经不能胜任一线挡车工的工作,必须通过正常调配进行换岗,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再延迟退休,普通工人将不堪重负。”

同时记者发现,多数公务员更多愿意延长退休年龄,因为早退晚退待遇、职权差别很大;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延长退休年龄,支持反对者一般持平,部分高技能人员更倾向于“延迟退休”;而对于一般企业职工来说,除了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之外,多数希望不延迟退休、甚至早点退休;到了下岗、失业人员,只要参加了养老保险制度并按规定缴纳了保险费的,更是指望早点退休。

专家估计,如果把以上四大社会群体按对推迟退休年龄的态度排一下队,投“赞成的”票大约有300多万人;投“不赞成”票的可能会涉及3000万人,其中占到2/3比例的下岗、失业和转制人员可能会坚决反对;处于两可心态的也有2000多万人。总之,希望早日退休的人群可能会是希望延迟退休者的10倍。

此种状况下,延迟退休渐成敏感话题,每次讨论就会引起两种意见激烈争论。有关政府部门投石问路后也再未提旧话。到了2006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公开表示,“我国的退休年龄在国际上确实是偏低的。但是,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因此,是否延迟退休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情况。目前延迟退休年龄的条件还不成熟。”

欧美退休政策趋势

没有社会保障,更谈不上退休年龄。

如果一个社会足够富裕、人口结构足够合理,最人性化的退休政策当然是每个人自主选择退休时间。然而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大多数面临老龄化危机的国家都采取了强制退休乃至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

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后,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通过规定法定退休年龄,调控就业和养老,以社会之力使老有所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保障体系的创建,虽然束缚了个人“想何时退休就何时退休”的自由,但却使养老摆脱家庭依赖,成为全社会任务,最大促进了稳定,可谓是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正因此,这一制度得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推行。

1980年代以来,由于欧美发达国家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基金明显入不敷出:美国在1975年出现赤字15亿美元,到1982年当年支出超过收入122亿美元。为此,过去20多年来,美国将享受社会保障福利的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至67岁,并制定严格的规则鼓励人们推迟实际退休年龄,阻止提前退休,现今其法定退休年龄为65.5岁。

即便如此,美国社保仍然面临危机。2007年美国国会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发出建议,将美国人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9岁。经济界人士预测,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2017年开始入不敷出、2041年陷入彻底破产的境地。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将改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列为任期内的主要任务。

其他西方国家形势也不乐观。二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到1980年代后便难以为继,社会保险由14亿英镑的盈余变为115亿英镑的赤字。近来英国养老金委员会一份报告指出,如果英国人不愿多纳税或是晚退休的话,那么未来30年内超过1/5的英国国民可能老来生活困顿。为了缓解政府养老保险财务危机,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了延迟退休时间表,将退休年龄从65岁调整到67岁。

因为养老保险的问题,德国政府也打算从2011年开始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按照联邦法律,德国职工现在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5周岁,政府计划把延长退休年龄的脚步放缓为一年延长一个月,12年延长一岁;同样面对养老金赤字的意大利、法国等国也纷纷对本国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政府普遍提出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

西方国家普遍通过延迟退休缓解老龄化和养老金缺口压力的做法,成为国内赞成延迟退休专家、群众的有力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接受《小康》采访时却指出:

“西方国家推行延迟退休应对老龄化现状,是在劳动力不充足的情况下,跟我们国家还有所不同。我们虽然老龄化形势已经开始出现,但从人口结构看,劳动力还十分充足。所以现在还不是推行延迟退休的好时候。”

养老、就业孰轻孰重

退休年龄的延长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而在中国老龄化的现状下,局面变得更为复杂。

50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增加20多岁,也使得社会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

“我们养上一代只要10年,而下一代要养我们二三十年。这样对下一代剥削太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养老负担公平化的要求。

根据国际社会通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社会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国家。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0.88亿,已经达到总人口比例的7%。

我国超常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严格控制生育率催生的。这种特殊人口政策导致的老龄化,其社会经济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

“西方工业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中国的工业化还未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全国政协委员、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对中国养老形势深感焦虑。

据统计,中国退休人员每年增加300万,缴费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从1990年代的10:1上升到目前的3:1,预计到2030年代,中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

和“老龄化、未富先老”并存的严峻形势是就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字显示,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2004年底持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9万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196万,失业人数达到1000多万;而大学扩招后形成的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更加紧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超过212万;2006年高校毕业生增长到413万,是2001年的近4倍。

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矛盾十分尖锐。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利用“中国社会保险收支预测模型”,对失业率的变化进行了测算。“根据分析,过快提高退休年龄,只会导致严重失业,国家、企业、个人都不能承受,不具有操作性。”劳动社会保障部一位相关人士表示。

一边是老龄化、“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有待延迟退休缓解,一边是失业率攀升、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市场,天平偏向哪头?

“养老保险和就业问题,优先考虑哪一个,哪个更有利,政府有一个权衡。如何兼顾平衡养老、就业,合理推进退休政策,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商榷论证的话题。”

目前,渐进延迟退休年龄是多数专家比较赞同的观点。因为一步到位的做法一方面会使社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动荡,另一方面,无论从什么时候划线,时点前后的待遇差别太大,明显不公平,会人为地制造社会矛盾、产生社会震荡。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3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现状;措施;建议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发展阶段及特征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 2001 年到 2100 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到202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的加速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 2050 年,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第三阶段,2051年到2100年的稳定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龄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是一个“未富先老”的过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1.“人口红利”的衰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口红利”的衰退。最近30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显著。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最近这两年,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日显突出。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不远的将来,劳动力紧缺会慢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压力加大。老龄化研究中,老龄人口抚养比是一个重要指标。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据预测到2025年需抚养29.46人,2050年则达到48.49人。抚养比的急剧上升导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

3.个人消费减少。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一般而言,在老龄化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消费支出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由于收入降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将下降。扩大内需是中央制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个人消费减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内需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三、我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由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当然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覆盖面过窄、养老保险金收支不平衡、养老保险金投资收益偏低等问题,我国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修改和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2.研究延长退休年龄。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一方面较低的退休年龄加重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往往还有精力有能力而且愿意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匮乏,过早地让这批人员退休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退休年龄问题。很多国家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延长退休年龄也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

四、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些建议

1.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人口红利”的日趋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应仅依靠人口红利。

2.加快相关立法。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归根到底要靠法律。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总的来说,有关老龄人口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为了维护老龄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赡养等专项涉老法律、法规。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因此要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龄产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老龄服务业,培育老龄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研制开发老龄消费品,培育老龄用品市场。

4.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生育率的方案,逐步调整人口结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控制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国情,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相互兼顾的人口发展规划,合理控制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冰,张伟.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11(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 2006-02-23 .

[3]李津.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4

关键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4.2;F12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一、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进程加快但水平较低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分别为:3.09%、2.07%、3.49%、4.06%、5%、8.23%。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快,较低于同期我国的平均老龄化水平(4.41%、3.56%、4.91%、5.57%、6.96%、9.35%)。2006年甘肃省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达到6.49%,我国在2000年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5%。甘肃省较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要晚6年。

(二)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乡之间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口年龄构成的不同。截止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共有221.51万人,其中老年农业人口129.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55%;老年非农业人口92.3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6.59%。甘肃省老年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乡村,城市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三)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明显

甘肃省地域辽阔,拥有14个市,各地区老龄化程度有明显的差异。2014年全省14个市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兰州市达33.24万人,最低的嘉峪关市仅有1.93万人。2014年庆阳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9.99万人,占总人数的9.02%;平凉市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9.16万人,占总人口的8.65%,展现了明显了老龄化地区差异。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结构概况

(一)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甘肃省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得居民购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快速增加。2006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855.49元,增加了1.9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6974.21元,增长速度为6.82%。201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5507元,同比增加1487元,增长速度为10.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5272元,同比增加423元,增长速度为8.71%。2006年到2014年无论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近些年来甘肃省经济加快了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甘肃省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从 2006 年的 6.83%上升到 2014 年的 13.37%,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食品消费支出方面,据调查统计显示老年人对营养健康的养生食品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甘肃省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住房等方面的消费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为变化显著的就是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和食品消费支出。

三、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结构的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了甘肃省2006-2014年末老年人口数为自变量X,综合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两个消费结构指标:y1医疗保健支出、y2食品消费支出为因变量。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的分析

1.老龄化与与医疗保健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Eviews6.0软件的运行,得出回归方程:

y1=8.8075x-1078.466

t=9.0208 R2=0.890561 F=81.3752

通过检验得出:R2=0.890561非常接近1,可见该回归线拟合度较好;查F分布表和可知临界值F(1,10)=4.96而回归结果中的统计量F=81.3752,可见F > F(1,10) 所以老龄化与医疗保健支出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查t分布表得知临界值为t(10)=2.228,而回归结果中的t=9.0208可见t> t,所以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2.老龄化与食品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由Eviews6.0软件可以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y2=39.738x-4790.931

t=9.8469 R2=0.90651 F=96.9626

通过检验得出:R2=0.90651非常接近1,可该回归线拟合度较好;查F分布表和可知临界F(1,10)=4.96而回归结果中的统计量F=96.9626,可见F > F(1,10) 所以老龄化与食品消费支出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查t分布表得知临界值为t(10)=2.228,而回归结果中的t=9.8469可见t> t,所以人口老龄化对食品消费支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三)小结

1.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从实证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加剧,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老年人口由于自身体能的下降,会比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更容易生病,因此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多。

2.人口老龄化增加了食品消费支出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食品消费支出有着显著地影响。当一个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由于自身身体进入到衰老阶段,身体的活动范围都大大降低,因而老年人对食物的品质和搭配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老年人对食物的摄入结构也越来越讲究,比较侧重于一些营养较高、并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四、政策建议

(一)强化医疗保障建设

建设老年保健工作机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老年人更多的补助,从基本生活上服务老年人。加强对老年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建议在部分的综合性大医院内设置老年病科,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不断加快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拓展老年食品市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同于其他人群,因此老年人对食品的健康和营养要求很高。目前专门出售老年食品的市场并不多,应该拓展老年人的食品市场,开发更多的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食品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食品需求。

(三)建立银发产业服务老年消费

鉴于老年人独特的消费需求,应该考虑到老年消费者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老年产品的实用性、方便性、健康性,要切实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加大老年用品方面的产业研究,依据老人消费的特点,生产出适合老人享用的健康产品,只有从老年人实际的消费需求出发,以老年消费者为中心,让老年人感受到舒心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赢得老年市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建民.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J].市场与人口分析,2010(5).

[2]甘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4]张岩.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张丽娜.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分析及对策建议[J].区域经济,2012(12).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5

关键词:垂直农场;高龄者;都市化

中图分类号:TU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63-05

1引言

逐渐都市化的台湾,虽然人口成长,但人口高龄化及都市过度的发展,高密度的居住空间,造成绿地及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自给率从1981年的53.8%,逐渐下降到32%,引发粮食安全疑虑(朱淑娟,201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2050年世界上的高龄者将成长一倍,从2006年的11%增长到22%,同时都市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截至2007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2030年都市人口将增加到3/5。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高龄者相关问题也日益重要,高龄者的照护及社会环境的应对都需要重视退休后的高龄者生活空间环境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以及社会政策的指标是否足以供应未来高龄化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是值得被探讨。

台北市人口密度居全台湾第一,交通流量十分庞大,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中期,环境资源瓶颈效应突显,城市的新一轮发展迫切需要转入内涵式、集约化的轨道,城市中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垂直农场”成为一种相对可能的选择。“垂直农场”是一种将农业与建筑结合的特殊形式,它打破了农田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传统观念,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绿色空间。

本研究探讨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及态度,研究目的为:

(1)了解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

(2)建构适合高龄者的垂直农场型态。

(3)建构小区互助型都市农场,成为绿色交流平台。

2文献理论与回顾

近年来,随着都市规划的不断发展,都市用地日益紧张,都市的建筑和道路已约占都市用地面积的2/3,可用于绿化的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向空中发展实施立体绿化将成为今后都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张育森,2003)。而永续议题、食安问题与高龄化社会,务必为未来社会发展之重要考虑。本研究藉由垂直农场与高龄者居住环境相关议题进行探讨。

2.1垂直农场发展及问题

垂直农场也叫立体种植农场,是把田地向多层建筑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在人工修筑的多层建筑物里,充分利用可循环的能源和温室技术,模拟农田的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各种高效的农业生产。垂直农场的概念最早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名誉退休教授迪克森・戴斯波米尔(DicksonDespommier)于1999年提出,该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考虑,希望利用垂直农业的生产模式为人类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垂直农场之推广之优点,本研究整理几位学者对于垂直农场之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整理如下。

(1)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让农场往高处发展,可以节省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城市空间。

(2)垂直农场里,通过雨水收集系统、中水系统等环保技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成清洁的能源.或者净化污水。

(3)把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变成真正的充满绿色和生气的绿色森林。

(4)调节城市的微气候,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为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5)提供大量的休闲空间.解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

(6)垂直农场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让在城市中的农民有机会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让城市的失业率、犯罪率减少(廖本闵,2012;陈旭铭,2012)。

(7)垂直农场可增加农产量,全世界的农业生产率可达到现在的10倍或者更多,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可提高50倍或更多。

(8)节省运送蔬果到各地时的挤压及浪费,过去运输的过程中,大约有20%都会遭到挤压或变质而导致浪费(周立勋,2014)。

垂直农场之潜力不仅提升永续议题、景观美化及食安问题,李雁冰(2011)指出感知觉在立体绿化中的体现指出立体绿化不仅是视觉设计而已,而是具有听觉设计、触觉设计与嗅觉设计,如设配置结构和布局可以有效地阻挡噪声传播、芳香植物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起香化的作用等。垂直农场最严苛的挑战,在于能源日照问题。在摩天垂直农场成长的农作物,虽可以得到自然光照,但远不够其成长所需,若要提供人工日照,所需成本就会比传统农场多出好几倍,依陈旭铭(2013)指出垂直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效益问题;认知度的问题;政策问题;污染问题。依上述论文发现垂直农场无疑是一种很理想的农业和城市问题结合理想方案。

2.2高龄化社会与居住环境

银发族又称为高龄者,高龄化是21世纪三大世界性难题(全球暖化、全球反恐、全球高龄化)之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老龄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之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王丽蓉、杨锐,2012)。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2050年世界上的高龄者将成长一倍,从2006年的11%增长到22%,同时都市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截至2007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2030都市人口将增加到3/5。依据台湾内政部门统计处调查显示,2012年12月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经高达15.3%,在未来20年左右会增加近1倍,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高龄者相关议题也日益重要(陈怡璇,2012),高龄者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空间环境的应对需要重视。

以黄盈桦、李佩真(2013)研究指出高龄者大部分选择目前的房子养老,满意目前居住状况,并且愿意对高龄者服务额外付费。如何让高龄者在原有小区及居家环境成功老化,成为社会关注之焦点。

Menec(2003)将高龄者参与日常活动分类为三种类型:社交型(social-active)、单独型(solitary-active)、产出型(productive-active),他发现高龄者参与日常活动中的产出型活动,将会对成功老化产生正向的影响。产出型活动定义为:具生产性的行为、有收获的活动园艺或家事劳务活动,并且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价值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开放性活动,产出型活动包含志愿服务活动与有偿工作。

Warburton,Paynter,&Petriwskyj(2007)在一项有关澳洲高龄者参与产出型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一个身心健康之老人可以为家庭与社会作出许多贡献。不同类型的产出性活动会对高龄者的成功老化带来正面影响。期望未来小区推广更多产出型活动,建立友善成功老化之居住环境。

2.3“垂直农场”与“银发族居住环境”

综合以上文献了解都市化影响、永续议题、食安问题以及高龄化问题,“垂直农场”是一种将农业与建筑结合的特殊形式,它打破了农田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传统观念,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绿色空间(王丽蓉、杨锐,2012)。并由上述产出型高龄者成功老化相关文献,垂直农场建构高龄者居住环境成为相对可能的选择,将充分运用土地的“垂直农场”理念引入到高龄者居住环境中,景观结合生产,创造出绿色、健康友善的高龄居住环境。

王丽蓉、杨锐(2012)提出一种全新的以“垂直农场”景观构建为依托的小区养老模式。该模式将“都市托老所”、“垂直农场”等新理念应用其中,灵活地重组老人、子女、小区养老机构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加强老人与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创造了绿色健康的养老空间。每日适当的耕种活动又能让老人重新收获社会认同感,是一种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表现。

由于上述提及高龄者产出型日常活动,对于成功老化正面影响,以上述垂直农场推广阻碍问题,提及认知度的问题,当垂直农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想取得社会认知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按照上述的分析,建造这个农场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要想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获得社会认同,唯一途径就是解决前述一系列矛盾,降低垂直农场的建造和运行成本,增加社会功能,提高效益。群众的认知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也日益开放,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但总体来说,人们更容易接受天然种植食物,垂直农场中的作物可能更有营养值、更安全,但人们可能会觉得吃的是“实验室中的实验品的感觉”,要人们完全接受还要时间(陈旭铭,2013)。蔡F霖(2014)在民众对于垂直绿化认知及态度指出高龄者对垂直绿化处于冷漠型之状态(对于垂直绿化认知与态度偏低)。

依上述论文发现垂直农场无疑是一种对于未来农业及未来城市问题结合理想方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垂直农场需面临种种实际的问题,是否解决这些问题,使垂直农场不再是乌托邦之设想,是此研究最大的挑战。

3调查与方法

3.1研究范围与对象

整理60岁以上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感知,探讨高龄者对于垂直绿化与垂直农场认知、满意度、偏好及态度。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了探讨高龄者对垂直农场的心理感知、偏好探讨,透过相关理论、文献探讨与访谈建立资料,藉由案例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本研究将其相关定义及方法等分述如下。

3.2.1问卷调查法

透过文献回顾、实地勘查及访谈后之整理调查结果,了解垂直农场认知问卷之问题,建立问卷内容,发出163份,有效回收问卷163份,无效问卷0份,透过SPSS分析方式依序针对认知、满意度、偏好及态度各阶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与态度。人们完全接受还要时间(陈旭铭,2013)。蔡F霖(2014)在民众对于垂直绿化认知及态度指出高龄者对垂直绿化处于冷漠型之状态(对于垂直绿化认知与态度偏低)。

3.2.2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问卷回收结果,以SPSS17.0软件中文版作为数据数据分析方法,所得数据经整理与编码后,进行验证与分析。以下述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叙述性分析:针对调查个人样本背景进行项目调查,包括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垂直绿化建筑物之使用者、相关背景,以配合问题项目因子进行调查,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次数分配统计,以了解影响自变项与依变项因子之关系。

(2)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只有一个自变项的变异数分析,检定平均数之间是否有显着差异(One-wayANOVA)的统计方法,将调查样本中的个人资料设为自变项,问卷题目作为依变项,依自变项和依变项之间的显著性数值,作为判断因子是否为影响因素,显著基准P<0.05为显著性(以*为记号)、P<0.01为较显著性(**为记号)、P<0.001为极显著性(***为记号),同样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并建立数据显著差异表,作为分析及解读相互关系,以达本研究之目的。

4结果与分析

4.1个人样本属性分析

本研究就受测者作基本背景资料调查,受测者共163位,其中男性94人,占全样本数57.7%,比例高于女性;教育程度中最高为高中职,占总样本30.7%;职业调查中以退休者比例为最高,占总样本23.3%;本身具有设计类(建筑、景观与园艺)相关背景中无具有相关背景之受测者为最高,占81.6%;家中或工作地点是否有垂直农场或绿化中家中或工作地点无垂直农场或绿化者为最高,占76.7%,个人资料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问卷分析结果其Cronbach’SAlpha平均值为0.875,项目个数为5,相关文献一般认定Cronbach’SAlpha值>0.70代表有相当之可信度,表示本研究问卷具有良好信度。

4.2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与态度

整体受访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中高达74.2%的民众接受垂直农场,仅有25.8%的受访者不接受垂直农场。受访者表示了解垂直农场的有52.8%,不了解垂直农场的达47.2%。而整体受访者对于推动垂直农场态度中,愿意以垂直农场提升邻里互动占79.2%、推广都市农场占78.5%、推动绿化占73.6%、住家推动垂直农场占67.5%,主动照顾植物成长占61.4%。

本研究为了探讨分析高龄者对于垂直农认知态度之影响因子,拟定下列的假设:

假设(一)高龄者居住环境中,教育程度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有所差异。

假设(二)高龄者居住环境中,受访者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之态度有所差异。

4.2.1问卷调查法

为得更深入分析结果,本研究将个人属性与垂直农场之高龄者认知效益问题项做交叉分析后,整理成显著差异表(表2)。

依照表2所整理之显著差异表后,统计出职业变项最具显著性差异,其次依序为年龄、教育程度,故本研究接着以显著性项目进行交叉分析,依据交叉表格内容整理成描述性分析,进而了解其相互之间关系。

4.2.2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差异

依照上表所整理之认知显著差异表后,统计出教育程度对于垂直农场之了解及相关背景对于垂直农场之了解最具显著性差异,说明如下。

(1)教育程度对于是否了解垂直农场之认知差异。垂直农场之认知度在教育程度中,大专院校以上受访者为了解垂直农场,达27.9%认同度,小学受访者不了解垂直农场者,达37.7%,此问项显示出,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了解垂直农场之认知。

(2)相关背景对于是否了解垂直农场之认知差异。垂直农场之认知在设计(建筑、景观与园艺)相关背景上而言,普遍均不了解垂直农场,其中以不具有设计相关背景受访者,高达93.5%不了解垂直农场,显示相关背景为非主要影响垂直农场认知之主要因素。

4.2.3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态度差异

依照上表所整理之态度显著差异表后,统计出教育程度对于主动愿意照顾植物成长、教育程度对于参与推动垂直农场、职业对于参与推动垂直农场及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最具显著性差异,故本研究接着以显著性项目进行交叉分析,依据交叉表格内容整理成描述性分析,进而了解其相互之间关系。

(1)教育程度对于主动愿意照顾植物成长与愿意参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差异。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主动照顾植物的成长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教育程度越高接受度越高。大专院校以上受访者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达62.9%,推动垂直农场,达48.4%认同度,小学毕业受访者不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达94%,不愿意推动垂直农场,达91.4%的负面态度。

(2)职业对于愿意参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差异。参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在职业类别中,家管持最负面态度,高达57.1%,其次为自由业及工业,各占14.3%;高度意愿推动垂直农场的职业则为退休者,达22.2%,其次为服务业,占19.4%。

(3)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之态度差异。主动照顾植物成长之意愿中,居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者,高达79%,显示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有所差异。

5综合讨论

经由问卷调查60岁以上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意见,进行分析,未来对于垂直农场适合应用之高龄者,本研究为以下建议。

(1)垂直农场之高龄者认知偏好中,经调查数据显示教育程度为小学毕业者最不了解垂直农场,最了解垂直农场者为大专院校以上毕业者,且不具有相关背景的受访者,最不了解什么是垂直农场。分析中显示所受的教育程度高低及是否为相关背景,会影响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因此建议小区增设垂直农场推广中心,邀请专业师资开班授课并举办相关活动,让教育程度低或不具相关背景的居民也可充分认识垂直农场。

(2)高龄者之垂直农场态度差异中,主动愿意照顾植物和参与推动垂直农场,教育程度为小学毕业者皆呈现负面态度,由此分析结果得知教育程度越低的受访者对于劳动及参与,皆为负面意愿,因此建议小区针对教育程度较低及对于垂直农场未具有兴趣的居民开始推广种植,以一户一农场,户户绿交流,使垂直农场成为高龄者与邻里间互相分享种植乐趣与成就的绿色交流平台,进而提升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参与意愿,达到友善成功老化之永续居住环境。

(3)退休者在参与推动之垂直农场中持高度意愿,经职业对于参与推动垂直农场意愿有所差异,故研究调查显示高龄者参与收获之活动园艺或家事劳务活动,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价值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对成功老化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建议设置垂直农场于高龄者家中之墙面或阳台,照顾蔬果成为高龄者生活娱乐方式,满足心理成就感及维系邻里、亲朋好友之情感。

(4)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持高度的意愿,显示垂直农场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有所差异,因此建议设置高龄者垂直农场,经研究显示调查为了易于蔬菜类的收成,高度放置应以地面起30~150cm,此高度为高龄者种植操作之最佳高度。

6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探讨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经SPSS分析并综合讨论后,整理出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结果与建议。

垂直农场破除都市是个水泥丛林的说法,将建筑物所占领的土地,在外墙面上还给大地一块绿色的栖地,让都市除了公园以外,在小区、家中也可以拥有绿色的景象。或许一开始民众难以接受,但透过环境教育以及周围居家环境改造,达到实质效益成果呈现,小区居民逐渐在改变自己的想法,也让生态小区理念逐渐成形中。本研究透过问卷调查高龄者,结论如下。

(1)高龄者居住环境中,教育程度的高低确实会影响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教育程度高的高龄者,高度认知垂直农场有别于教育程度低的受访者,显示教育程度的高低有助于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程度。

(2)高龄者居住环境中,垂直农场或绿化环境的有无,确实会影响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接受程度,当高龄者普遍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时,高龄者普遍接受垂直农场。

在大楼林立的都市中,推动垂直农场,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让高龄者和小区居民及家人可互相交流种植之蔬果,形成心理成就,同时解决现今严重的食安问题。期望由小区住家设置垂直农场,以点、线、面形成一完整生态小区。

参考文献:

[1]张育森.都市绿化技术之发展趋势(下)[J].台湾花卉园艺月刊,2003(195):8~13.

[2]Dr.Dickson,D.垂直农场:城市发展新趋势[M].林慧珍,译.新北:马可孛罗出版社,2012.

[3]陈旭铭.中国发展建设城市垂直农场的前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96.

[4]李雁冰.人体工程学在城市立体绿化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1(9):61.

[5]王丽蓉,杨锐.以“垂直农场"景观为依托的都市托老所营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2):2.

[6]陈怡璇.居民对社会住宅观点之探讨――以松山区宝清段为例[C]//台湾建筑学会.第二十四届建筑研究成果发表会.台中:朝阳科技大学建筑系,2012.09.22:A1~A7.

[7]黄盈华,李佩真.初探高龄者的在地老化与服务需求[J].物业管理学报,2013(4):1.

[8]周立勋.建设空中绿洲――“垂直农场”的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4(8):219~220.

[9]蔡F霖.民众对于建筑垂直绿化认知及态度之研究[D].台北科技大学,2013.

[10]Dickson,D.Emeritus Professor of Public Health and Microbiology[J].Columbia University,2013(31):7.

[11]Belinda,Y.&Wong,N.L.Resident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rooftop gardens in Singapor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3):263~276.

[12]Menec, V. H.The relation between everyday activities and successful aging:A6-year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2003,58B(2):74~82.

[13]Warburton, J.,Paynter, J.,Petriwskyj.A.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ing activity: Incentives and barriers to volunteering by Australian seniors[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2007(31):333~354.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6

20xx年最新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

中共中央、xx、xx

近日,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体现了对亿万老年人的深切关怀。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总要求、总纲领,发展老龄事业、加强老龄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据省老龄办要求,我市深入开展学习重要指示精神。市老龄办联合本报开辟学习贯彻对老龄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专栏,择优刊登学习文章。

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市中区老龄办主任 王康金

的指示显示了对世情、国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亿万老年人的福音。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关键之年,对照指示批示精神,联系工作实际,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落实。一是要把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与省、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与谋划十三五时期工作、做好今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用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成果体现在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上。三是要围绕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加强调查研究,为加强老龄工作、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四是要切实改进作风,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聚焦解决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谋划、抓部署、抓督察、抓落实,确保今年各项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五大平台构建老龄工作新成效

槐荫区老龄办主任 李兆禄

目前,槐荫区老年人口8万多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0%,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槐荫区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广大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积极搭建五大平台建设,确保老龄工作实现新成果。

搭建敬老活动平台,营造尊老敬老助老新风。在全区开展以老年文化教育建设促进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大力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和敬老月活动,重点开展好以进基层、送温暖、送健康、送文化、送安全、送保险、送服务、送祝福、送欢乐为内容的八进八送活动、举办全区庆祝老年节暨敬老文明号表彰大会、老年书画摄影展、老年棋类比赛、老年文化广场系列展演、阳光健康送老人、走访慰问等活动,真正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

搭建老年民生平台,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和服务。对上积极争取,对下扎实推进区级财政资金扶持落实,拟对5家符合条件的养老公寓进行扶持。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扎实开展银龄安康进万家活动,为2万名困难高龄老人和老年文化骨干赠送价值50多万元的银龄安康保险,同时继续做好续保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社区银龄安康专员试点工作,把银龄安康工程打造成为老服务的新品牌。

槐荫区还大力搭建文化养老平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搭建老年维权平台,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章丘市老龄办主任 李明

全市老龄委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之后,我们立即向市委、市政府分管同志作了专题汇报,组织全体同志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挑战,及早谋划,科学决策,统筹布局,实现老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来,章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市委和市政府各有一位领导同志直接分管,定期听取专题汇报,专门研究解决老龄工作问题。章丘市率先成为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市),从20xx年开始为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投资近2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全市20处敬老院,确保了每个镇(街道)都有一处高标准敬老院,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率先在绣惠、圣井、水寨3家镇街敬老院实行医养结合试点,打破敬老院和卫生院的界限,开创了医护、养老一体化模式。全面开启农村幸福院与城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我市已建设农村幸福院76家,日间照料中心8家。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先后引进了海佑颐养服务中心、台湾日月潭、济南鸿泰缘、文德天颐苑、秀水情五家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章丘市有120多支老年健身队伍,经常参加各类活动的达到3万多人,已成为章丘一道亮丽风景,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最近几年,章丘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等称号,在省和济南市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章丘始终把增进群众福祉放在首位,连续五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全力推动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这些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务实担当 做好三个表率

济阳县老龄办主任 张秀花

作为主管一方老龄工作的一员,我在深刻领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意义的同时,深深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只有切实增强老龄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务实担当,开拓进取,才能不辱使命,使爱老敬老落到实处,完成两个事关的重任。我们应努力做好三个表率:务实担当,努力做好同行的表率;视老为亲,努力做好社会的表率;换位思考,努力做好后人的表率。

提出,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快速深度发展,将对劳动就业、消费结构、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产生全方位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直接关系到全体老年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意味着老龄工作者肩负的担子光荣而艰巨。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7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enili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a in 21 century. Suzhou i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aged cities which joined this trend in 80s,20th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senility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old people bring out the great old-aged demands on homes provide by institution. On the contrary, many problems and weak point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welfare facil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for old-aged people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institution in Suzhou,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do better service for old people in this city.

关键词:苏州市 机构养老 供求

Key words:Suzhou facilities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凌晨,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 于2006年2月24日发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到2020 年, 老年人口将达2.48 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 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 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 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 倍”。苏州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在机构养老建设情况上也排在全国前列,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苏州机构养老进行探究。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所谓机构养老主要指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苏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的城市之一。苏州市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众多的老年人口对居住、饮食、医疗、健身、娱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养老运作与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苏州市老龄人口老龄化现状

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每年以一定的规模在递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苏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3月22日的《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称“2006年,按户籍人口统计,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02%,比2005年增加5.85万人,增长0.61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8.20%。截至2008年底,苏州市有在籍老年人口120万,占总人口的19.50%。

2.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苏州市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2006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数约为111万,而2008年底老年人口在120万左右。苏州市老年人口数以每年4到5万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129.3万,到2030年将上升至247.7万,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苏州市各区域具体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太仓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1.69%,平江区也达到了20.61%,而常熟市则为19.91%。老年人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文体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相应的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无法满足迅速老龄化的需求。

(二)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分析

苏州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仅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设施的多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以苏州市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为例,截至2008年底,苏州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0万左右。苏州市统计局2008对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市区城市家庭60岁以上老人中有13.79%选择住养老院作为自己希望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意向,住养老院的占15.13%。因此至少约有16.548万(120万×13.79%)老人有住养老院的期望。但是由于养老院价格及其他各种原因,实际有效住养老院的需求在期望的基础上有一定缩减的。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及供需矛盾分析

苏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养老的建设。2008年苏州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苏州机构养老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在设施供给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

1.苏州市机构养老设施供给的种类

苏州市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医疗卫生、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和信息咨询四大类。其中包括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诊所、健身器材、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2.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给数量

由于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因此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苏州市机构养老总体上供不应求,老年人对设施的占有率比较低。平均每千名老年拥有的养老院的床位为15张。到2006年底苏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58所,总床位16527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57%;入住老年人数9327人,不足老年人口的0.9%;建筑面积469957.9万平方米。《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统计:“其中民办养老福利设施21所,股份制2所,各种养老福利设施总投资94671.39万元”;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29所,总床位3449张,入住老年人数2089人,占床位数60.6%;敬老院120所,总床位11772张,入住老年人数6417人,占床位数54.5%;护理(临终关怀)9所,总床位1306张,入住老年人数821人,占床位数62.9%。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分析

由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裂变成现在流行的核心家庭,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家庭及其子女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机构养老。因此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所提供的照顾服务成为家庭照顾的有效补充。苏州机构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又显得严重不足。在苏州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为15张,而发达国家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数在五年前就已经超过50张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因此对护理院和社区医院、卫生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今苏州几乎一个区或县级市才有一家护理院。对于健身设施来说,通常是很多才拥有几件的健身器材,一般都有人在使用了,常常要排队。

三、完善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一些建议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机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信息咨询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稳定发展的重要事业。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现给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好规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机构养老建设与管理。以形成资源共享新局面。认真做好机构养老建设的规划,将机构养老纳入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不仅要在量上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健身设施、老年大学,而且应该更加注重这些设施针对不同需要的具体分类与合理的地理安排。

(二)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

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的建设,将机构养老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拨款。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如机构设施建设用地、用房优惠政策、机构养老收费优惠政策、机构养老事业的税收政策、福利政策对机构养老建设予以优惠和倾斜。

(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的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其收费。如学校有些长期闲置不用的教室等可以开辟出来做养老院;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的体育场所、健身设施可以向老人开放(可以收取少量费用,或直接由政府补助给学校)。还可以多吸收志愿者参与到老年福利事业中来,与一些志愿者团体建立稳定的关系,志愿者定期服务,可以减少如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养老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而促进收费的降低。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组织,吸收社会捐赠,来办机构养老事业。

(四)针对需求,建立设施项目

根据老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等对他们进行特点和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多与老年人交流与沟通,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设施。根据不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上的不同,建造各种规模与档次的机构养老设施,并注意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关注老人精神生活。多在社区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的机构养老建设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苏州市民政部相当重视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设施的使用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设施供不应求、种类单调、分布不均、收费过高等。苏州市要立足自身,完善立法,做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建立数量充足且符合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机构养老。并且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需求,建设多层次多样花的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要。后期做好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机构养老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4

[2]苏州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将上升到247.7万.苏州日报.2008、11、29

[3]社会化养老体系扫描.苏州120万老人安享快乐和谐.苏州日报.2008、12、4

[4]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2008、3、22

[5]Stephen P.robbins,Mary Coulter.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篇8

一、老龄事业发展成效初显

近几年来,我县党委、政府坚持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人本”理念,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我县老龄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着力统筹发展。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关注老龄事业,重视老龄工作。已编制出台《云和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导向性、前瞻性,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创造条件,协调发展。二是致力改善老年活动设施。将原沙溪、小顺、紧水滩3家敬老院撤并,组建成“云和县中心敬老院”,实行资源整合,降低了运行成本。投入资金38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4200平米的县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较为便捷而舒适的活动场所。三是制订政策,普惠老人。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优待老年人实施办法》,给60岁以上老年人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并给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发放长寿保健金。四是养老、医疗保障机制渐趋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到位,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0.2%、9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健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老年人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得到保障。五是基层老龄组织基本健全。乡镇(农村)、街道(社区)老年协会活动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起步,网络基本形成。六是老年文化、教育、体育活动深入开展。老年大学和老年电大教育成效初显;以老年健身、娱乐为主体的文艺、体育活动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模有样;每年一度的老人节庆活动,活跃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七是老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以法律为依据,配合司法部门做好维权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到目前止,全县已创建乡镇老年活动中心11家,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04家,省老年电大云和分校教学点20个。县中心敬老院已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我县也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先进集体”。

二、老龄事业发展面临问题

虽然我县的老龄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存在亟待加强和完善的问题。一是社会老龄意识不强。往往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认为老龄问题是自然的家政问题,无关大局,对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认识缺位,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度研究。二是社会人文孝德缺失。敬老爱老传统理念淡化,扶老助老环境氛围弱化。民间有云:过去是家有一老,视若珍宝;现在是家有一老,视如稻草。视老人为负担累赘,代际情感淡化。三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老龄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权益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步履维艰,任重道远。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特困老人、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料理、康复护理和人文关怀的力量不强。四是老年基础设施短缺。公共养老机构、老年活动场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仅从养老机构床位数而言,按3%的标准计算,我县应拥有床位数540张,而县中心敬老院、慈善托养服务中心只有床位320张,缺口仍然较大。五是老龄工作力度不大。宣传不够,措施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的乡镇、街道老龄工作领导机构尚未相应调整;部分农村尚未组建老年协会;少数老年协会活动不正常,形同虚设。目前,县老龄办仅有正式干部一名,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老龄工作任务。这些问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探索创新;需要花大力气加大力度予以妥善解决。

三、老龄事业发展态势分析

根据国际惯例和评判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则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谓之“老龄社会”。2011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5万,占比为13.89%;我县老年人口1.84万,占比达1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1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县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剧,已提前步入“老龄县”。“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呈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05万,约占总人口的18.3%;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逾4000人;无子女、子女远离父母、或因方方面面因素而独居的空巢老人家庭将占老人家庭的40%左右。今后一段时期,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基数继续增大,增速明显加快,高龄化快于老龄化,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等态势。这势必导致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压力显著加大,负担日益加重;不同层面、不同条件的老年群体对社会养老服务的不同需求更加凸显;老年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照料等需求更为迫切。对此,高度重视,沉着应对,积极探索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发展的思路、途径、办法,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老龄事业发展基本原则

为有序推进老龄事业与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本理念,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满足老年人在经济保障、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关注“五保”、“三无”、“低保”、残疾、高龄、失能等老年弱势群体,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医疗卫生有依靠、日常生活有照料。

--坚持统筹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老龄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稳步推进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强农村基层老龄工作,实现全县老龄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服务均等。老年群体无疑系弱势群体。要从县情实际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优化配置社会养老资源,提高老年群体的社会福利水平,推进老龄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责任共负。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制,鼓励支持以家庭养老为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养老服务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

--坚持依法维权。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和援助体系,疏通拓宽老年法律援助渠道,以法律为依据,依法做好维权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老龄事业发展对策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四大体系”。即建立完善符合法律法规的老年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老龄工作体系。通过构建养老扶老保障体系,优化敬老爱老环境氛围,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引领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精神,把老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老龄工作,深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及时解决老龄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老龄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县老龄工作委员会作为老龄事业的领导协调议事机构,要充分发挥老龄委成员单位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把老龄事业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狠抓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县老龄办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调查研究、联络协调、督促检查等作用,协同推进老龄工作。

(二)建立完善老龄事业投入增长机制。要关注保障民生,改善提升民生,把老龄事业列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老年事业发展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力保养老医疗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文化教育和老龄产业发展等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融入养老服务业,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老年服务设施,投资“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福利事业,形成政府、集体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三)切实加强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目前仅有养老机构两家。县中心敬老院为政府养老机构;慈善托养服务中心为民间养老机构,且均已接近饱和状态。建议适度发展社会养老福利机构,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兴建综合性的老年福利中心。该中心应涵盖老年休养公寓、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康复机构等。拟规划面积3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投资规模3500万元。鉴于县老年大学教学场所紧缺,“十二五”期间,亟需兴建老年大学教学楼。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拟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运用政策导向和市场运作机制,在深入分析研究和充分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发展宜居休闲养生的养老服务业,抢占市场先机,为经济发展谋划新的增长极。

(四)稳步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渠道,着力构建与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措施,引导和培育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困难、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失能老人等,可借助社区的力量和平台,采取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帮助特殊老龄群体解决居家养老的困难。积极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广泛开展“银龄互助”行动,努力探索实现“老有所为”新模式。老龄工作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发挥参谋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机制,为党委、政府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要正确引导老年人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提倡以保险养老、储蓄养老、房产养老等养老消费观念。

(五)健全完善基层老龄工作组织建设。按照“上有一个精干班子、下有一支实干队伍”的原则,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乡镇、街道要健全完善老龄工作领导小组,配备或明确专(兼)职老龄工作干部。农村、社区要建立健全老年协会组织。要加强县老龄办的工作力量,干部队伍和人员编制要与人口老龄化发展需求相适应。要进一步加强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完善老年群众组织管理办法,逐步实行依法登记或备案管理,促进老龄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上一篇: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下一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