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3:35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1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基本走向

在高校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尽管有着不同的背景以及根源,高校发展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相同的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都是很高的,我们教师的主要职责也是培养出合格的优秀学生,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知识架构。在大学改革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还是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在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比皆是。本文将提出改革实践的几种具体措施并加以分析。

一、重视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近几年的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偏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之前的专业型人才,虽然专业人才有着其独有的优点,比如说在某一领域拥有着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发光发热,而且现在的就业市场也更偏重于接受专业人才,这也是由于企业里各部门分工明确,各有所长。但是处于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以及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能得到社会的青睐,所以大学教育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高校教育中,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教授还是普适教育都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其的综合素质培养。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二者是共通的而不是对立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改革实践中,更是要注重这一点。针对高校教育对于专业知识的偏重,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调整,比如美国在战后工程教育一度之重视理论与分析,而缺乏对实践与综合的教育,针对这一问题开始提出“回归工程实践”,从而促进了工程教育对工程背景、实践以及综合和创新的重视。而在德国,虽然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但在现代工程发展的全新挑战时,主动提出在划分教育层次、专业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要着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加强基本理论以及前沿知识与交叉学科教学。各国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必须在教育中既重视理论,又不轻视实践,建立二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二、重视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

创新是当下的时代需求,而教育更是要为这一时代需求做出努力,教育在以往一直比较崇尚经验以及传统,过多的以传统的东西作为权威而缺少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创新更是会出现不支持以及质疑,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而现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展的节奏可以说是迅速,科技更是出现了大爆炸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味地依赖传统,依靠权威知识是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创造性精神,能够更加适应时代需求,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中,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领导以及基层教师都要加以重视,引进先进改革经验并因地制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既能够学会并掌握知识,更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发挥出知识的真正力量。近几年来社会上对于加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因此也出台了各种教育改革措施和新鲜经验,如举办各类综合知识竞赛等,大学内部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些高校试行的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折算计入学分的制度等,有力地推动了创造性人才培养。但是,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该举措的推进步步受挫,我国大学创造教育的开展尚不尽如人意,目前应当把培养创新品质列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从课程设置到活动鼓励,从课堂到课外活动,全面推进创新。

三、结语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2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多元化的精神享受,其中影视业不仅带给人们娱乐的空间,同时,有的影视作品来源于历史文化,通过影视观赏了解更多的历史发展,促使人们加强民族认同感及自豪感。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专业的人才通过用心的创作,才能完整的展现给观众,这就要求影视编导人才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手段,从而在现实创作中有发挥的空间及支持力。影视编导专业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意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质量,是我国艺术领域发展对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培养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重要性

(一)迎合知识经济的需要

对于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指导,同时,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传媒行业来说,知识的传播手段具有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获得基本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技能知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分析获得创作型知识,强化创作元素。知识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由此,知识也需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延续下去,推动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而对于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实则是迎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创新知识的重要性,为知识的传播发展提供可塑性人才。所以,对于影视编导艺术人的培养,也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传播媒介,对创新性影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对知识传递发展的过程,同时,推动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推动影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及优化教育资源的发展

对于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创新型知识理论支撑,进而转化为创新教育,进行实质性的授课过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身就是实现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完成影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及优化教育资源的发展,推动影视编导专业优化发展,拥有更强的人才培养手段,并将其投入到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

二、培养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策略

(一)明确学生需求与创新潜质

进行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培养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生的需求及学生的创新潜质,掌握学生发展的基本信息,从实际入手,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发展特质,椭学生扬长避短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影视基础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学生在进行影视作品创作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传媒业发展脉络的清晰掌握,大众的需求方向及创新意识的融入,由此,明确学生的需求及创新潜质,对于培养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转变教学思想,创造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当授课过程中的听客,没有完全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新时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行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有源源不断的师资力量的投入,从而推动课程的开展,保证艺术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新时期下教育行业的发展,教师不仅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应积极主动的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及探索者,发现学生的可塑性优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要做好带头的作用,推动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影视创作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积极探究兴趣,进而成为影视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四)创新教学手法,优化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学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新时期对影视编导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从教学手法上进行转变,不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教学过程提供最具代表性的专业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更好的展现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发展,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及可能性,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智能教学设备,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创作灵感,提升创新水平。

(五)更新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注重理论或只注重技能,双管齐下式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突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构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为学生进行影视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及实践能力。

三、结语

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培养对于推动我国影视及传媒行业具有重大意义,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稳固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影视专业知识,专业的创作手法,从而带动影视业更好的发展。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3

关键词:5C核心素养;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经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与建设,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原生问题”,通过增加实践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比例明显提高。但过犹不及,新问题接踵而至。本文是在新时代新人才需求重新定位下,将基于5C核心素养理论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链接,探索提质增效的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二、影视人才素养亟待重新定位

2020年,许多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影视行业也无法幸免,已经直接影响到投资、制作、宣发、播出等环节。物之本末,必有思考,在国家和政府的强力干预和高效防控下,国内的肺炎已经由蔓延期转入防守控制期,各行各业纷纷开始思索并找寻出路。传统行业纷纷投向在线技术,例如在线医疗、在线商务、电商服务以井喷式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交互技术,催生出了许多新型文娱发展样态:云综艺、云旅游、云逛博等,传统影视内容发生了数字化的变革。据艾媒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年中国在线文娱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较2019年增长30%以上。特殊时期很多在线文娱平台利用媒介自身优势,承担社会责任,开始拓展到教育特征。传统文娱将加速数字化、线上化进程,更多在线文娱内容形态的交叉结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也踏上了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也提出了对于人才知识、能力的跨、融需求。面对这样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影视教育的工作者也应该直面新课题。无论从行业还是教育领域,都亟待对影视人才核心素养等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影视人才可能更强调“模仿”把前人的技术学到手,“套版式”学习。但这样偏机械化的人才培养,不能贴合当下时代要求,当是更具有创新思维的“精尖人才”培养,具有更创新的能力、更强的审辩思维以及更深的文化传承,尤其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方面备受关注。

三、5C核心素养与影视人才素养内在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详见图1),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辩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以及合作素养”。有学者提出影视从业者素养应该:有文化、懂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文化意识、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笔者认为5C核心素养可以在影视行业实现落地,这源于传统影视人才素养需求与新时代带来的文化、价值、创新,甚至媒介素养的普及,相互对照与融合。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人才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行业是文娱产业的一支,抛开电影所产生的电影文化、视听文化,就电影本身内容来看就是对文化的“变身”追求。影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创造体,当然也是文化发声体。增强文化认同感是作为影视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训练培养影视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也就是影视人才鉴赏文化能力,这一点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不谋而合。文化认同,是时间属性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也是时间属性,影视行业承担着对于文化理解和传承的任务,自然影视人才培养也要顺应影视行业发展。

(二)审辩思维

审辩思维是要将信息通过搜集—分析—推理—评价等过程,形成观点,经过不断实践论证完善观点等处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其包含4个要素即: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估。质疑批判要求能够对既有的观点提出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在影视人才培养中,十分注重思辩能力,质疑批判早在影视教育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影视鉴赏》《电影批评》等课程的设计,同时在影视作品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审辩、反思评估的过程。影视人才培养是顶层人才设计规划,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其在事物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最终具有复盘能力,这样的思辩方式才能使得影视人才全方位发展。

(三)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创新素养。我们要培养有思想、有意识的影视人才。2015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提出《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把创新放在了其中。创造力更加注重冒险独立特质,创新思维讲求拥有好奇意识,能干进行发散性思考,创新实践要求能够参与产生新颖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能多维度、多角度的对待多变复杂环境。影视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影视作品高产,如何提质,避免雷同,开掘更多原创作品一直是影视从业者的追求。这一素养不仅仅是行业迫切,教育界关切,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素养之一。

(四)沟通素养

沟通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和加强的纽带,也是创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效率及促进组织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重视“三头”能力,即“笔头+镜头+口头”,不仅是动手能力,还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影视作品的宣传与发行要求从事影视的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沟通素养也不仅仅理解为浅层的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对于影视创作来说,需要用影视语言与观众进行信息沟通,有效表达情感,甚至可以看作高阶的思维能力。同时,沟通又是团队得以实现合作的基础,这对于影视行业尤为看重。

(五)合作素养

影视行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相较于其他艺术创作,影视创作是团队创作,大家角色分工不同,各尽其职。一个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多方协调,合格的影视人才要具备合作能力。5C模型中的合作素养包含三个方面: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进。尤其经历了2020年艰难的行业前行,让更多人深刻认识到,灾难面前众人的愿景认同、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平等协商齐力进步是战胜困难的关键素养。而这也是在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专业素养。

四、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链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入变革和文化产业的兴旺繁荣,影视新业态、新技术快速更迭等复杂多变的背景,归根结底最为迫切的是影视人才的新布局。而对于高校影视教育来说,适时把握影视人才需求显得格外重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对于影视类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后转型时代实践教学的新问题是:首先,学生对于本来就较为枯燥的理论课程的淡漠;其次,课程实践作业雷同化严重。当大部分课程都提高了实践学时,改变了课程评价形式,即从论文写作到作品创作,实践作业的要求较为笼统,例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实践作业繁重,且大部分都是要求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拍摄。那么实践效果可想而知,不同实践训练所培养的不同素养也无法得以实现。本科四年的学习,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每一个学时都是精心设计。这些宝贵的学时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实则造成巨大浪费。

(二)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链接路径

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依托5C核心素养,采用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基础,设计分层实践教学体系,实现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链接,即构建“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按照完成项目所需技能和知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而设计不同维度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维度的实践课程和环节,设计不同层次与之相适应的影视项目,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技能与素养目标。“实践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不仅是实操、技术,还涵盖实践创作理念、经验和方法。”5C核心素养的培养(详见表1),说到底还需要“改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所以基于5C核心素养的“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应该是“5C核心素养+分层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制教学方法”,素质目标、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成系统的组合教学设计。(1)“点”——基础技能实践。“点”是指以单一课程结构和微观知识点为主体,围绕知识应用、技术训练和思维引导等开展的,是对一个完整创作过程进行的拆解,以完成单一情境任务为目标的微观项目实践性教学。例如一些专业基础课,多在低年级开设,课程目标主要解决专业基础技能问题,为创作打好基础,类似《视听语言》《影视摄影》等课程。那么实践内容的设计不要贪多、贪大,就是课程内实践单元练习、元素训练、影视观摩、情境模拟、经典仿拍等实践项目,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个点上的技能不断做重复训练。“点”上的基础技能实践不仅是为完成更复杂创作打下专业基础,也是为核心素养的最终养成,在该阶段做好启蒙工作。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在某一阶段可以爆发式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全流程的融入。熏陶、强调对于行业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认同,建立学生专业理想。在一次次基础训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通过拆解任务、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对专业学习调动好奇心。(2)“线”——专业递进实践。“线”则指不拘泥于具体课程内容,以集合本专业各项能力的影视创作项目为核心,通过实训、竞赛项目在实践情境中培养相对完整的专业创作意识,专业对接行业岗位,培养行业规范意识,激发创作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实践环节。将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化,设计贴岗实践项目,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创作》《融媒体节目策划》等课程与竞赛项目对接进行实践;录音艺术专业与河北影视集团校企合作,完成院线电影《吕建江》后期声音制作。专业递进实践是对专业学习的深化,能够与团队进行协作,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于作品文化环境的审美取向、道德伦理等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的素养;在创作中多角度,有序分析论证问题;重组思维、与团队和被拍摄者等人的行为感受能力;小组讨论,创作反思等素养。(3)“面”——综合项目实践。“面”是指通过设计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联合影视综合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将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广度和知识视野。例如,毕业创作整合影视类相关专业进行联合创作;广播剧声音创作项目,影视类专业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跨专业跨学院联合创作;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在疫情期间制作完成,线上播出的毕业“云晚会”等。面对一个综合项目,与更多不相识的人实现愿景认同,良好沟通素养可以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时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善用多种形式或手段表情达意,并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以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完成本职任务或工作的沟通、合作素养。不仅如此5C核心素养在该阶段实现了整体融合。“点线面”实践教学设计在知识广度深度、应用转化难度、项目综合性上是一种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同时,5C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5C的核心,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影视人才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起导向作用。基于5C核心素养的“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中,该素养也形成了从点到线成面地贯穿。审辩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在5C核心素养模型中包含不同内涵要素,这些要素也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这与“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不同层级的素养培养形成关照。例如,合作素养中的内涵要素有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进。拍摄团队成员的愿景认同是凝心聚力的重要基础;并因此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只有通过责任分担环节,才能推进合作任务的开展,这些要素的培养在“点”“线”阶段已经进行。不难发现,沟通、协商与合作素养之间相互连接、无法分割。有了前面这些合作素养的基础,才能在“面”上的实践创作中,成员间进行平等协商甚至做出妥协,以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合作素养的要素中,因为有了“协商共进”要素,才使得合作素养培育过程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五、结语

“点线面”实践教学模式,融入5C核心素养,能够为实践教学困境提供一个新思路,也是5C核心素养与影视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上的有效链接路径。将5C核心素养与学科专业链接实现落地,还需要在高校进行更多实践验证,积累实践经验。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应是动态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从业者都要是对外部和内部变化进行研判,高校影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大教学观念出发,探索5C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诸多元素中实现系统性的链接。

参考文献:

[1]后疫情时代中国在线文娱行业研究报告.艾媒咨询[EB/OL].

[2]高贺胜,李峰.后疫情时代艺术类专业线上教学的突围路径与展望[J].艺术教育,2020(06):19-22.

[3]徐冠兴,魏锐,刘坚等,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4]康翠萍,徐冠兴,魏锐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5]熊茵,孙洪涛,何沁.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普及型舞蹈美育与艺术素养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4).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4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 高校 人才培养

专业选修课应指供学生自由选择修习的显性或隐性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延伸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一般与专业必修课相对应,但二者并非绝对孤立,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学生职业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二者应相互转化。一般认为专业必修课在人才专业素质培养中具有主导作用,但目前人们已意识到专业选修课在具备专业技能尤其在具备特色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专业必修课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人才,不仅是高校的历史任务,也是高校面临新形势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为:

1.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在探索和实践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创造条件。

2. 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相统一的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善于应用和创造新知识的人才,还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富有主体精神、多样化的人才,因为良好的个性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具备多种能力,通才与专才统一,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

随着未来社会知识与技术更新的加快,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既要有内化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出现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及人文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广适性人才。

4.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人才

面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平台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21世纪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的层面上处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异国交流能力,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国际型外向人才。

对于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的侧重点会与其它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仍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农业高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不注重个体差异性,片面强调整体思维的循规蹈矩的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造的欲望,所以要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个体的创造性潜能都得到相应的开发。

2. 重视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活动有启发、引导、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所以要改变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锻炼其意志品质,激发其上进心;同时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团队协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3. 注重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特色技能培养

专业特色技能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某专业中具有特色发展前景的技能,二是代表院校特色的某种专业技能。

目前高等教育已普遍重视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机结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在能力培养方面,农业高校对专业技能尤其专业特色技能的关注尚欠缺,表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上为重视必修课教学改革,忽视选修课课程建设,较少开展选修课理论课教学改革,几乎不开展选修课实验教学改革。

(三)专业选修课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用

专业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功用可总结如下:

1. 拓展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机会

专业选修课具有内容新、能够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提高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通过对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的修习,可以了解最新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知识,从而拓展其专业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创新机会。

2. 培养个性化人才,激发学生专业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选修课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利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喜好选择修习,从而利于选修课所学的知识构造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且专业选修课具有延伸专业的特点,学生修习后对专业前沿有了了解,利于其产生深造和创新的动机。

3. 提高学生的特色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选修课设置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同院校可依据自身特长和科研特色来开设,且选修课的设置一般会考虑科技的进步性和社会的需求性、考虑专业内具特色前景的领域,通过学习专业选修课,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内化为社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其就业拓宽途径。

4.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选修课的灵活性强的特点使其易于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为学生今后学习新技术和报考研究生起铺垫作用。

综上所述,专业选修课在目前农业高校培养具备特色专业技能的个性化创新人才中作用尤其突出,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加强其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农业高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但目前农业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必修课和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忽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与改革,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甚至多数专业选修课不安排实验,即使部分选修课安排了实验,也仅限于验证性实验,未能发挥其在强化学生专业特色技能和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中的作用。鉴于专业选修课的作用和现状,其教学改革必须为农业高校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李静. 高校人才培养之探讨[J]. 教育与现代化,2002,(1).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种贯穿于人们生活和工作之中的社会性文化,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关于群众工作中人才的培养问题,虽是老生常谈,但不一定每一个群文工作者都做得到,尽管多年来不断提倡,研究文章累见报端,不等于说每个文化工作者都认识了。

一、慧眼识人才

群众文化人才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具有从事文化活动某种专长的人,如专业人员转业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厂矿机关工会或文化宫的一些专业人员、民间艺人等等。一部分是具有潜在素质的苗子,前一部分人是少数,对于群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如何组织发动的问题;后一部分则是人才大部分,是需要我们发现培养的,或者说是等待我们开发的人才,亦是本文论及的人才。

摆在每一个群文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发现人才,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去寻觅人才,不过,要想发现千里马,必须有识“千里马”的伯乐,伯乐是谁?就是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其实,做伯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伯乐绝不是庸才,伯乐也是人才,是胸襟开阔的爱才胜过自己的人才。从这个意义出发,要求从事群文工作的人具有一定的素质;一是博学,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它要求群文工作者未必非做专家(虽然专家也时需要的),最好是杂家。二是要有爱心。爱心者,爱人才之心。胸怀广阔,爱惜人才至深。三是耐心。耐心者是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在群众的大海中,追寻和求觅人才,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慧眼识人才。我们鸡东县文联就是这样,在做好文联的工作的同时把发现人才作为重点,近几年我们各个协会的人才层出不穷,专业获奖率大大提高。

二、热心育人才

做好群众文化人才的发现工作,这仅仅是开始。还需要加工、雕琢、培养,才会真正成为我们需要的人才。如果说人才需要爱心和耐心,那么,培养人才需要热心和匠心。热心者,就是群文工作者要满腔热情地发现人才苗子。有志于此,需要“两感”,即责任感和紧迫感。先说“责任感”。培养人才,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为建设群众文化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从事业这个大处着手,去认识培养人才问题,才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对每一个选中的人才负责任,倾注爱心,矢志不渝,下大力气去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这是既光荣又艰苦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再说紧迫感。改革开放的今天,群众文化事业空前大发展,急需人才又人才短缺。这是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我们必须有紧迫感,才能高质量快速度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使命。人才的培养在于只身的条件,在于发现,还在于培养,我们的作家协会就是不断发现了人才,同时不断地给人才创作的激情和宽松的条件,比如各种文学类的征文,各种作品的研讨,都极大了提高的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至于写出更好的作品。

三、重视出人才

群众文化事业中人才的培养应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方面予以重视和支持。唯其如此,才能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领导重视

群众文化活动不只是玩玩乐乐,它对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激发向上的精神有较大的作用。各级领导只有从这个高度去认识群众文化工作,才能真正地把群众文化活动人才培养重视起来,我们说领导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原因有三:一是从大文化的意义上出发,群众文化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人才也来自四面八方,它牵动着社会的各个部门,唯有领导重视,才能协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内耗,发挥培养人才的整体效应。二是人、财、物的支持。人才培养的经费要发挥国家、集体、群众三个积极性。领导牵头解决各方面问题,会减少各方面的阻力。三是政策对头,对培养人才有贡献的群文工作者应予以奖励,一激发他们的干劲,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被培养的人才中的优秀者,除了往专业剧团和艺术院校输送外,也可以择优者安排适当的社会工作,这样会激发人才的努力向上。

2.社会重视

群众文化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工作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全社会对群众文化人才给予重视,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启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培养人才出力。一是要造成整个社会重视人才的声势,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大力宣传,把培养人才问题晓谕社会,从而引起重视;二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从社会各方面选拔人才,并由社会出一部分培养经费,培养后再送回社会方方面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再是创造一种积极竞争,良好平等的环境,我县声乐群体之所以几年中发展到几百人队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单位近年来招用农村歌手近二十多名。

3.馆、站重视

群众文化机构要重视群众文化人才,各级文化馆、站应把群众文化人才培养纳入整体规划,建立人才档案。做到底数清、梯队明、重点突出。此外,各馆站文化工作者要主动地去工作,向各级领导部门宣传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在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培养体制,可以分级为基础,逐步往上延伸,各级培训班任务要明确,各负其责,避免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6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创新

在我国开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我国对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素质和在电视编辑、策划、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编导行业急需许多经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所负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并且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物尽其用,不得不思考怎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设立此专业的高等院校队伍正在日益强大,已经从最开始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这些院校为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体系来看,目前院校的教育方法还有一些不足,对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下面分析一下主要表现:

(一)设立的课程不够合理,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的课程包括公共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主干课、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其中公共通识课缺少艺术专业课程,学科平台课往往侧重原理、史学而偏离了基础学科的初衷等。因此,设置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此外,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都很严格。目前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与其他理工科技能操作不一样,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出全方位人才的专业。

(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然离不开高标准的师资队伍。院校需要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事人员的需求量在日益壮大,许多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都留在了电视台等地方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高校工作,高校用人机制也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学,并且院校在职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实践C会等都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意识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因此,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方向也在发生改变。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需要符合该专业特点,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实中的编导不仅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优秀的组织能力,创新的理念精神,还需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分析发现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区别在于缺乏组织能力和创新理念,可惜院校在这两方面教学上并没有侧重。

二、人才培养方法

(一)培养出达到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方向往往是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而变化着,对过去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做出调整,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主要按照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其包括基础知识、组织能力还有创新理念。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关系到学生们今后的发展。课程设置需要做到以需定学、以用定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二)将学习与社会结合,走校媒联合的道路

院校想要培养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要学会不断创新。很多院校的方法都值得借鉴,既连横、内陪、外引等。院校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就是联合办学,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为重要。校媒联合方式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都有很好的成功价值。这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媒体,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之中,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将实践与学习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验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逐步来学习实践课。首先是基础性实验,然后是验证性实验和创作型实验,再逐步加深对实践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创作全程指导,作出记录并组织学生点评,做出实验总结。

四、结论

总之,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孟秋,张昊鹏.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J].才智,2011,26(06):145-146.

[2]王崴杨.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6,04(07):299+272+285.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7

关键词: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根据我国创新战略的提出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知识、能力、素养、创新等全面发展的人材成为主要目标。这有效的解决了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是解决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就业率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综合化以及内涵化”的具体实践。

二、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大学的体制一直都是国家计划体制,培养过程都是根据年级、系别、班级进行组织,而且在教育方面施行的是的“三段式”教育,教学计划、人才培养都是统一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人才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政府,为政府服务,这样就导致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薄弱。由于我国教育严格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低、趋同化严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三、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根据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比较重视理论,缺乏实践、比较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导致所学专业与岗位缺乏统一性。“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是我国各大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有的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在尝试着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有的工商管理学校借鉴了外国的教学模式,即“三段式”教学,所谓“三段式”教学就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一难题,但是,这一模式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过于重视基础理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过于陈旧,现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近进来没有丝毫改变,一直沿袭传统的培养目标,这就导致我国工商管理培养的人才不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各类毕业生趋同化严重,没有特色优势,培养的人才比较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第二,我国工商管理学院培养的途径非常单一。我国的人才培养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年制,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采取了学分制。但是,学分在各大高等学校互相认可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并且,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这就使得网络教学与远程教学适用范围狭窄,不能有效的发挥它们的作用。第三,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型。世界是变化着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在专业课程教材方面、内容方面都是陈旧的,不能与我国发展现状相适应,而且缺乏创新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程序化教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差。

四、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我国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借鉴国外先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人文与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协调发展,并且还要根据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二,建立培养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细化,可以细化为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基础公共课程以外,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兴趣进行模块选择进行深入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就业率,有利于解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一根深蒂固的难题。第三,改变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大学生,不管是在自律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教师要大胆的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只是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对学生多鼓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单纯的把学习当作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五、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对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导致我国工商管理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缺乏特色优势,培养的人才与岗位缺乏统一性,培养的人才比较单一,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六、结语

建立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我国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重大突破,也是对当前专业发展、社会经济以及所在高校专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有利于解决我国各大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这一难题,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2]王鑫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外交流2016

[3]李建平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经济2016.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篇8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主程度更髙,科教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在髙水平的社会中,人们对各种服务要求的质量更髙。这对髙等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髙的要求。要适应形式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髙等药学教育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积极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药学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能够研究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药学教育思想、理念,调整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药学服务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创新药学教育思想

在药学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药物为中心,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以人和患者需要为中心开展药物实践活动的。另外,在传统药学教育中,重视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是以药品为中心,开展的医药类知识技能型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素养提升重视不够,对人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在传统药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所培养的药学服务人才,存在知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要实现药学服务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重视对传统药学教育思想的改革。

改革传统药学教育思想,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和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思想的改革。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教育,重视学生全面素养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以提升学生的服务水平。第二,要确立药学服务新观念。药学服务指的是药师能够以负责人的态度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服务,通过药学服务以达到特定的治疗效果,并能改进病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服务理念的重点是突出以患者为中心,要求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药学教育中,要确立药学服务新观念,对药学服务理念进行人文研究。要在满足社会药学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培养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药学技术人员。使这些专业人员能够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使相关药学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用药决策,提供用药知识服务,参与治疗过程,对用药后疗效和反应进行观察,以提升用药的合理性,实现为患者提供满意用药服务的目的。第三,要对有药学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创新调整,将药学教育与与生物医学教育结合起来,改变偏重于化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情况,以有效培养临床药师和执业药师,突出药学服务内容。

二、调整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

我国传统药学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药学教育体系与国际药学教育体系脱节,与社会需要脱节,药学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客观存在。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化学药物内容,学科结构所涉及的面较窄,偏重于药物研究、开发、生产等药学理科,药学工科和药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等工程技术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内容,而社会药学服务类专业内容设置严重不足,导致所培养的药学服务人才的就业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药学学科专业机构不合理,临床药师,职业药师等专业人才很难得到培养,导致我国药师数量不足,特别是面向社会药店的执业药师严重不足,这很难满足我国药学服务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对药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要设置临床药学、职业药学等药学服务类专业,大量培养社会药学服务体系下所需要的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药学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调整药学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有效培养药学服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药学服务人才有效培养的重要举措,药学教育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比如,对于临床药学、执业药学等专业学生而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药学知识,具有较髙的技能和人格修养,因此,在培养这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设置医学类课程、药学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等课程内容。另外,要为学生提供较长时间的实习,适当拓展人才教育培训的时间等。在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要能够与时倶进,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培养出髙素养的药学服务专门人才,以推动我国药学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

四、结语

在药学教育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药学服务人才的需求,进行药学服务教育创新改革。通过创新教育理念,调整药学教育学科结构,创新药学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策略,实现药学服务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药学人才的有效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工程造价法范文 下一篇:康复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