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4 16:35:48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2.采取内部开发与外部引入相结合的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对于内部资源不足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应加强员工培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从外部引进人才,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资源,培育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长期来说,内部开发的方式应占主导地位。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核心竞争力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89-02

如何形成持久而又稳定的竞争力,是目前中职学校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中职教育界对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甚至是误读。本文通过梳理既有文献的一些成果,探讨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试图给出其培育的一般思路。

一、文献综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始于Prahalad和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他们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学识,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概念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后续研究层出不穷。

十多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世锦和杨建龙(1999)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张维迎(2002)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

虽然各个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但都包含如下特点:①核心竞争力不是指某一要素或者某一优势,而是指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能力。②这种能力能支撑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具备优势。

总之,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具体的产品、服务,也不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核心竞争力是独特的、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主动适应于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种技能和学识,且受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稳定的优势。

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中职学校融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吸收、转化现代科学技能,培养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能支撑学校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具体说来,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点:

1.保持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核心竞争力为学校带来明显的优势,是其真正魅力所在。但这种优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持久而稳定的。

2.能提供给学生特殊的价值

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指某一种产品、服务。如果说产品是树上的果实,生产要素是阳光和空气,科学技能是土壤,那么核心竞争力就是树根。有了扎实的树根,大树就可以从土壤中吸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利用阳光和空气茁壮成长,生长出硕大的果实。

3.难以模仿和复制

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项具体的、可物质化的、汇集于某一要素的东西,而是一种融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技能和学识。这种技能和学识是买不来、带不走的,因此也是不可轻易获得的。

4.可以继承和发展

核心竞争力是累积性的,可以改变、增加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带来的长期竞争优势,是适应市场、利用科技进步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

目前,一些老师对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还存在一些误解,将特色专业、就业渠道、地理优势、特殊人才等某一方面的优势等同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观点从根本上混淆了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产品、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概念,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清楚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其概念的意义所在。

三、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思路

如何培育和保持核心竞争力是目前中职学校改革中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这涵盖了学校定位、教学管理、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既要考虑学校长远的定位,又要立足于现在,找出缺陷,加以改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涉及到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讲,以下几点是必须要考虑的:

1.资源整合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中职学校具有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硬件投入,也有品牌、学校组织文化等软件优势,最终“产品”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素质。将这些要素融合和发挥,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是中职学校运作的基本过程,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主动、快速适应现代科技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适应这种挑战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现在的社会经济增长已经主要靠科技进步推动,行业的顶尖企业一定是站在科技最前沿的,因此核心竞争力必然体现为一种技能和学识,主动、快速适应现代科技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组织学习能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吸收最新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科技进步的能力。相反,陈旧的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最新的作业技能,根本无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组织学习能力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离开组织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只能是无水之源。

4.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讲,学校组织文化倡导教书育人的价值观与教师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对教师的行为起到良好的导向、监督作用,而这种激励监督方式是其他正式制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的支持。

四、对中职学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核心竞争力”这个词是富有吸引力的,以至于很多学校误用甚至滥用这个概念,宣称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但事实是,只有少部分中职学校具备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讲,中职学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遵循其培育的科学路径,既无捷径可寻,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1.中职学校应该围绕自己的优势学科经营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只有建立在现存优势基础之上的学科才有利于学校保持自己的优势。所以,中职学校应围绕自己的优势学科经营,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学生就业形势,盲目进入其他学科领域。

2.培育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性的工作

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涉及学校资源整合、组织学习氛围培养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C•Prahalad and 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vol.66: 79~91

2 刘世锦、杨建龙.核心竞争力: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新概念[J].中国工业经济,1999(02):64~69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制度化管理;

一、基本定义

1、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2、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生存、行为的方式,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做事情的方法。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面:价值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二、基本理论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拥有以下特征的竞争力才能被称为核心竞争力:

(1)难以模仿的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的产物,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

(2)价值性,不但能给客户提供使用价值,也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稳定的利润。

(3)动态性,不同阶段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构成核心竞争里的因素是不同的,且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不易被模仿的特殊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竞争对手是有可能模仿并超越现有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以维护企业在该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4)多样性也称为整合性,核心竞争力可能是资源、能力和制度等要素中的某一单体,也可能是这些要素的组合体,在不同的产业中,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也是有区别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企业经过了整合的能力。

(5)持续性,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稳定性。

(6)相对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相对于其竞争对手,在资源,能力,制度等某方面的优势,而不是指企业在每个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

概括而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并具有持久性和可延展性。

2、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企业文化的内涵我们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企业精神,即企业在经营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共同理念、经营哲学、群体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二是企业制度,包括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企业战略、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法制手段和营销体制等,这是企业文化的保障和依托,三是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的品牌、信誉、风尚、厂容、厂貌、技术和设施等,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表象。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文化即是一定的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的反映,又与一定的生产力、组织方式相适应。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对经济有着反作用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经验事实: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创造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可以给企业创造不同的经济效益。文化作为生产力是通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一人,去发挥作用的,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则可以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别的其他生产力要素。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反作用力――破坏力,文化能成为生产力,也可能成为阻碍企业中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障碍,关键是要看用什么类型的企业文化才能构建好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理念基础,同时也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内在源泉。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同的作用:

(1)品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品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文化有助于员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力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品牌是企业文化一种外显的标志,它也是企业与消费者(客户)之间连接的桥梁。顾客通过认识、认知、信赖等一系列过程建立起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

(2)创新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源。创新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除了自身产品品质以外,如何满足瞬息万变的顾客需求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话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产品终将淘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文化在企业的树立,直接关系这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企业越来越强的模仿、复制和追赶能力,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期拥有某项特殊技术或专长。不断强化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为未来的发展争取较大的空间。企业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在面临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如果把这种创新能力建设成企业的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那将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

(3)品质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品质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自于顾客的认同,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服务企业,企业最终要面对的是庞大的顾客群体,牢牢地抓住顾客,提高顾客对自己产品的忠诚度,首先必须是自身的强大,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满意来源于产品的质量、服务以及顾客的认同。作为一个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产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一个好的品质文化,总是能将质量意识植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将品质文化营造成企业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最终将做到每一个质量环节不需要对员工的监督控制就能做到最好。文化的特殊性也正体现在这里。任何规章制度的约束只能是对员工行为的定时控制,它的实行要花费大量的监督成本,并且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而监督成本的付出又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作为文化层面的质量控制,是企业员工在心目中形成的规则,建设良好的品质文化,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监督成本同样能达到好的效果,并且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在企业的生命内得到延续发展,从而创造更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4)营销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沿。营销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沿,当前是一个由买方决定市场的社会,市场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远远先于产品的开发、制造等环节。企业的营销文化是企业在执行一系列营销策略基础

上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服务并服从于企业的价值目标,渗透于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广大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文化气息已渗透到营销的各个环节。一些懂得营销文化的企业,都设法打造自己的文化个性,使顾客在消费商品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四、通过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从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关系。也正因为存在这种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企业文化的导向、启动和推进之下,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个性化特征,使企业得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内在驱动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全面推动企业朝着科学化、制度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寻找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创新力,通过制度化管理而获得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人本管理取得的凝聚力的途径,从而全面性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注重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是否拥有创新力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的重要因素,知识管理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管理,包括对企业核心技术的保护和发展,对内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对企业及其重要的专家的留守;其二,对企业外部知识的管理,注重新技术的发展,能够大胆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密切关注行业内管理,技术,人才的发展动态。

保证企业在知识管理处于同行内的高端水平,就能给企业提高持续的创新力,从而发展自身的核心技术,打造核心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2、通过制度化管理,提升执行力和领导力

知识管理能够给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而如何将这种活力传达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就需要企业通过精细的制度化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发展壮大,必须需要领导者依据国际、国内和当地实际,结合区域前景,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管理者不断提升领导力,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要具备科学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和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能够有效的实行战略化管理。

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细节管理,才能提升执行力,现代管理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执行力,如何让一个有效的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每个员工身上,从而最快的收到实施决定的效果,现代企业,往往出现因为执行力的缺失,致使一个重要的措施无法实施,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3、实施人本管理,增强凝聚力

企业内部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协调内部矛盾,人本管理的好坏影响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以文化凝聚人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企业精神,使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愿景,把企业的宗旨和使命作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宗旨和使命,对企业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建设企业、发展企业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愿景的实现。以战略眼光培养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要保持领先优势,企业要从企业战略高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要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加快核心员工队伍建设的步伐,建设具有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核心竞争力孕育发端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文化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环境变化莫测的今天,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紧紧依靠自身企业文化构建独具一格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纳德・索尔:如何提升企业核心创新竞争力[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兆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浅谈[J],2009.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多元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商贸企业;构建策略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源于理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元创新。杭州市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国有商贸企业,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调配供应职能。在2001年由原杭州市土特产总公司通过公司制改革成功,后于2008年组建为集团有限公司,现主要经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石化原料产品、棉花、土特产品、日用杂品等,旗下拥有5家控股公司:化工原料公司、橡塑公司、棉花公司、烟花爆竹公司、名萃土特产展销中心。集团公司已跻身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十强企业和全国供销社系统百强企业。本文以杭州市土特产集团公司为案例,分析商贸企业如何推进多元创新,有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涵义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技术和管理为基础的企业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是支持企业赖于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难以模仿、难以被替代的独特的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位置。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它应该包括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二)企业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既然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模仿性等特点,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多元的创新来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我们将从不同侧面分析企业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1.制度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产权制度结构的影响上。一个好的企业制度能够使企业各项工作有效运转,落后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的发展会有严重制约。另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制度的影响上,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组织机构上实施一系列的创新,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配备的变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变化,部门的调整等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保持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创新使企业在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中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差异化战略在竞争中取胜,使得企业始终处于战略优势地位,进而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3.文化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文化创新,一旦建立了具有特色差异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推动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把多元创新更好的渗透于管理过程当中,从而系统、全面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多元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如上所述,企业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分散、零乱的企业创新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只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多元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杭州市土特产集团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所在。

(一)推进制度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公司长期形成的产权单一公有制和固定的劳动用工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内部机制僵化,经营结构老化,规模萎缩。

跨入21世纪,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企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公司制改革为老企业的生存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成为企业迈入新世纪第一轮创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改制后,公司加紧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提高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能力,实现了第一轮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负债过高,内部风险过于集中等。企业再一次走到了创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克服发展瓶颈的任务。

2008年公司启动集团化改革发展战略,从调整组织结构、经营结构和扩大股本规模入手,通过在原各经营分公司的基础上,投资组建控股、参股子公司,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企业进一步扩张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组织化核心竞争力。组织制度创新使企业竞争能力及地位因组织能力得以确立和巩固,不仅使集团企业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规模更是再上新的台阶。

(二)强化战略创新,增添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1.做大做强主业,整固经营优势。公司立足流通本业,使经济规模连年快速扩张,企业成功迈入行业领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大刀阔斧地调整经营结构,果断收缩退出传统的日益萎缩的土产日用杂品经营,整合要素资源,全力加大对生产资料经营的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强做精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生产资料棉花、合成树脂、橡胶作为企业主业经营支柱三足鼎立局面。

在调整结构拓展经营过程中,公司着眼于长远持续发展需要,着力构建、精心培育与相关行业的国有、民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坦诚相待,精诚合作,风雨同舟,相互支持提携,结成了牢固的经济共同体。近十年来,公司正是依托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资源平台,着力发掘资源优势,不断地开发整合利用,借以拓展市场份额,快速壮大经营规模,市场认知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逐步显现。

2010年以来,集团抓住国内经济复苏需求回升的机遇,全力整合商品资源、人脉资源和渠道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从而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再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营模式和对外合作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2.加强资本营运,拓展项目投资。公司积极推进经营方式的拓展,由原来单一的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和多元化项目投资领域跨越。公司凭借自身积累和融资、不动产等优势,开展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谋求投入发展具备市场潜力和良好势头的项目,同时,以城市改造、企业网点设施拆迁为契机,加大投入扩充优质资产,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积累资源,先后成功合作投资开发了江苏泰州2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盘、杭州名萃土特产展销中心、经济型商务酒店、餐饮酒店、余杭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等项目。通过与专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功合作,使企业学习积累了开发经验,培养了专业的开发队伍,为未来后续的开发项目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管理创新,提供核心竞争力保障

公司通过实施“三个结合”来推动管理创新:

1.将企业文化培育渗透与制度化管理创新相结合。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全面建章立制,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集团化管理体系;同时实施文化兴企战略,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大家庭报》、《文化园地》和各类文体活动为载体,弘扬“集智、求是、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2.将企业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相结合。公司以机构的“精干高效,运作顺畅”为目标,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公司一直把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作为重点工作,近年来有计划地引进专业人才,为他们营造发挥才能、创新创业的舞台。集团各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集团公司把它作为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后备干部培养使用,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努力把干部员工培养成为适应企业新一轮发展需要的学习型、技能型人才。

3.将信息化手段与全程管理创新相结合。公司适应新形势,不断摸索管理新套路,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迈进。如提升财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投资管理和跨区域结算的专业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把信息化技术渗透运用到财务、合同、库存、客户资源、安全等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完善了内部管控机制,对资金和商品流转实现了动态实时控制和反馈。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企业运作质量逐年提升,经营拓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论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动力。只有将创新引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推进多元创新,企业才能自始至终保持其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杭州市土特产集团公司将企业的多元创新战略贯彻到企业每一层面、每一部门中,通过管理、制度和战略之间的互动,使三种创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在这三元创新循环上升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商贸企业创新发展之路,并跻身于全国同行业的强者之林。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务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刘凇麟,杨蕾颖.浅析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6~121

[4]温路.浅析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社科纵横.2010(2):47~48

[5]覃凤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培养对策[J].企业导报.2009(6)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5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核心竞争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数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步伐加快,高职院校间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学院各种竞争要素中最有价值、最核心、最为独特的要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重重困难,其本质是其缺乏竞争力,无法构建竞争优势。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也不可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构建、提升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学院发展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原本是一个来自企业的话题,来自于战略管理理论。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认为,企业的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综合和管理各种技术和制造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核心”指竞争力要素中根本的、决定了其它要素的要素。高职学院与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价值。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1.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郑俊钦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安秀芳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品牌、创新、合作与校园文化。胡家秀认为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上述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因素起作用的合力,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本文认为,战略资源、文化、核心能力都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高职院校办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质是在有限战略资源基础上,战略资源对大学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职业人才培训的教育机构,其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持,是组织发展的指引和保障;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最关键的要素是其核心能力,即如何整合并利用其资源来形成自己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讲:

(1)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资源要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是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以下三种资源是高职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一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人格情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和范围。一支层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撑。二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以专业为载体实现的,在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中,专业设置是关键性资源。高职院校专业根据经济社会需要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动向,结合自身的资源状态,确定专业方向。三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条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体系,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实训体系。

(2)文化。在竞争力要素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组织的引导力、激励力、凝聚力。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高职院校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隐性条件和精神基础。办学理念、制度和校园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基础。办学理念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客观追求及秉承的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卓越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整体上对高职院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同时办学理念要转化成实践,必须通过内部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学校制度及其制订与实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高职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持续地增强竞争优势。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体现于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校貌、校规、教风、学风、职业素质的培育以及学院客观物质环境等方面。优秀的高职文化一旦形成往往构成大学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高职学院的功能体系,其中,人才培养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高职院校要获得竞争力,除了需要关注战略资源和文化要素外,核心竞争力的发挥还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就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办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类人才。人才培养能力外显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可通过社会声誉体现出来反映了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学生就业率则反应了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契合市场的需求。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把握自己组织活动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办学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建立在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掌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紧扣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三大组成要素:战略资源、大学文化和核心能力入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推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确定科学的办学理念

科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在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主动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相应位置。科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还对办学规模、层次、形式、类型等作出方向性选择。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表明,真正在教育市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在于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

2.2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高校虽然作为一个“松散藕合”的组织而存在的,但高校却能通过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系统行协调,增强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制度应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相应的机制,如落实校长治校和教授治学。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才能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奋斗不息。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强化职业价值、专业氛围,实现人文环境、职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而服务社会、就业导向能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发展的途径,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会找到自己的专业的生长点,学生只有在参与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能力提升与社会要求的对接,体现自己的对社会的价值关怀。

2.3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任何一个高职院校来说,其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吸收“外来”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竞争力要素。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取的资源,也取决于对现有和外引资源的有效发掘、核心竞争力形成是诸多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结果。以专业群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和配置活动,形成专业群体优势,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品牌和特色专业彰显学校属性和扩大影响力。

2.4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高职院校要把培养模式塑造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其指导思想应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的调整,使之更好适应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是为教育者建立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重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采用“平台+ 模块”式的模式构建。“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本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组成;“模块”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成。课程体系要体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推动项目教学,采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从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而教学模式则可以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办学,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聚集教育资源,而且使培养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使其人才培养满足了社会要求。

3结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关键所在,需要学校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和学校发展历史进行战略定位,以专业群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建设契合的高职学院文化增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 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3-146.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23-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于各个行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严格和变化当中。而酒店管理业作为我国起步较晚的行业之一,为了追赶国际的步伐正在不断的改革和进步当中。而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酒店管理业要如何打破当前的僵局,开拓自己的国际市场,创新自身的经营理念。这不是一些中短期的营销方式能够做到的。

一、核心竞争力对酒店管理业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在组织内部整合了知识和技能的汇总,是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能够长期占有竞争优势真正依靠。而在酒店管理业中,国际上的各个知名酒店无一不在技术、创新、管理、市场网络或品牌形象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过人之处,这些知名品牌占领市场的过程也是他们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酒店业面临具有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制度优势的外资酒店的强劲挑战。如何培育和提升中国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迎接外国酒店的挑战,已经成为餐饮行业内最为关注的焦点。

二、如何创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酒店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源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酒店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酒店长期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优势上。可以说核心竞争力自身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在营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企业的内部为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提供着动力支持。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源自于品牌、管理、服务和酒店文化等方面。

(一)品牌经营的管理理念

品牌是酒店无形资产中的一种也是酒店树立自身特色,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何为品牌?既是要与其他酒店有所区别,既是要在服务质量上有过人之处。品牌不仅仅代表了一个酒店的知名程度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象征着一家酒店真正的跨入了国际酒店的阶段,代表了酒店强势竞争实力的体现。众所周知的是,品牌对于顾客的购买信心和欲望有着极强的支撑能力。顾客在同一档次和级别的服务和产品当中,会受到其品牌特征的影响最终决定其消费意向。为此,营造企业的品牌文化,是在企业内部创造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一个酒店的品牌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集合并深入发展酒店自身的文化,在严格标准化的服务前提下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酒店个性化运营。同时将酒店的文化逐步的深入到每个酒店的工作者身上乃至顾客身上去。直到酒店的消费群体和同行业对酒店的竞争实力和酒店文化进行了认可,肯定了其酒店在市场竞争中优秀的竞争实力、服务质量和百分之百的完成对顾客的承诺,才可以说形成了酒店优秀的品牌文化。

(二)标准化、个性化的酒店服务体系

要营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对酒店的竞争理念进行重新定义,在明确酒店个性化经营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从新建立酒店的服务体系,坚持以标准化、规范化的酒店运营好服务体系为标准,进行酒店的优化工作。可以说在酒店管理业当前世界市场的竞争潮流当中服务标准化是酒店经营的必然发展趋势,或者说标准化服务是必须、个性化服务是大势所趋。如何定义一家酒店的标准化服务,首先要名曲酒店的服务定位,根据酒店自身对其服务档次和级别的定位制订相应的酒店服务标准。随着酒店服务档次的逐步提升,要求酒店的服务要向高速效率化和全面化发展,酒店要在能够对顾客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酒店顾客的各种需求,并兑现自身的承诺。

著名的管理学家约瑟夫派因在曾经在其《规模化定制:21世纪竞争新前沿》一书中这么说:“20世纪是大规模生产、流水线的世纪,21世纪则是在规模化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世纪。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则是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可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化,酒店在服务上的竞争不仅仅再是质量上的竞争,更有着个性化上的竞争。个性化的酒店经营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是在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柔性管理手段为酒店服务提供支持的一种经营理念。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要求酒店能够充分的掌握顾客的基本要求和共性特征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顾客的心态、行为习惯等等为顾客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强调理解客人的心态,细心观察客人的举动,耐心倾听客人的要求,真心提供真诚的服务,注意服务过程中的互动沟通、情感交流。定制化服务是以提高客人的满意程度为基本准则,追求的是极致的效果。

(三)培养并储备酒店管理人才

熟悉并继承酒店文化的酒店管理人才是支持酒店长此以往优势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随着酒店标准化和特色化的发展,品牌文化的进一步树立。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的提升,则需要在酒店的传承上着手。人才是酒店最为宝贵的资源。而在酒店管理业,一个以高质量服务和品牌文化传承进行定义产业,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继承。酒店对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其二是酒店服务人才的培养。而两种人才唯一的共同性既是酒店文化的继承。一支军队要有自身的传承才能够战无不胜,而作为一家酒店,则要延续自身的品牌文化,并且加深自身在品牌文化上的优势,才能够实现在市场竞争当中的战无不胜。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酒店管理业面对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要在竞争和磨砺中不断的揣摩和借鉴国际酒店的优秀模式,坚持自身特色品牌的树立。以标准化管理和特色经营理念打造自身的品牌。只有提升了酒店的核心竞争实力,才能够使我国酒店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稳健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伟宁.当前我国酒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的选择[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5.

[2] 杨艳华.浅谈酒店核心竞争力[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2.

[3]彭庆武.用文化打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05.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管理 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力也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制定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力资源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即来源于人的资源,其中包括了人的脑力及体力等一切其他形式的由人发出来的劳动力资源形式。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人力不仅是基础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企业的人力投入大于人力回收时,企业的经营状况基本是在走下坡路;当企业的人力投入小于人力回收时,我们则可以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即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从而创造人力价值的一种管理形式,它的目标不仅是追求人力价值回收大于人力投入,而是对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及最优化追求,即用最少的人力投入,追求更大的效益及价值回报。

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自身已有资源及能力,获取外部可用资源并且对资源加以综合利用,为顾客创造服务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换言之,即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企业所具有的能够超出其他竞争者,能比其他竞争者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及产品并保证自身最终获利的能力。从前文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人力资源的含义,究其本质而言,实际上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培养。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既然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么就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培养,强化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那么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

(一)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

就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工作来说,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组织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主人翁的意识,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企业还应定期组织与其他优秀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借鉴和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为自身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二)优化企业职能结构

除了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之外,还应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优势和长处,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最大化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应引入内部的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员工求上进的意识;明确奖惩制度。除了竞争机制的引入之外,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应明确奖惩措施,促进晋升制度的透明化,让每位员工都看到发展的空间;最后,备选制度的落实。这一制度,实际上是竞争机制的补充,主要是为了充分鼓励优秀员工而采取的激励措施。

(三)有效建立内部培训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企业整体知识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条件下,要想有效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应建立合理高效的内部培训机制,为企业人力价值的提升提供条件和环境。首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及培训计划,从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除此之外,还应根据企业员工自身的爱好倾向及能力开发需求,特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课程,比如就英语能力培训或者是计算机课程培训来说,都是具有培训价值的课程。在内部培训过程中,建议企业还应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章程,从而保证内部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来说,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去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系列挑战。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的来说,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激励人才,对人的潜能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从而推动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面对这一发展实际,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树立良好的企业经营理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其次,还应优化企业职能结构,落实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应明确奖惩措施,促进晋升制度的透明化,让每位员工都看到发展的空间;最后企业还应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竞争力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篇8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如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源泉所在。企业可以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就需要循环往复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利用现代企业理论不断解析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理论发展;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31-02

1浅谈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

1.1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得企业理论不断发展

1.1.1促进企业向知识资本管理方式转变发展

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了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正是依赖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传播、创新、应用而逐渐确立并得以发展,它是以目前知识的发展状况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势。并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行之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1.2人力在知识经济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知识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发展逐渐成为公司员工所关心的重点之一,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如何取得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之一,所以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管理自有人力,如何积累和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命题。

 

1.1.3企业的管理战略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变化

在原本的企业理论中,企业的主要投资战略为投资有形资产,如:房产、地产等。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人才逐渐变得重要,企业内人才管理、培养、激励就逐渐变成了企业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代表在企业理论中产生的作用也是异常明显的。现代企业中,知识产权作为某些企业的赖以生存发展的重武器,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知识产权的管理也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2经济全球化促进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经济的全球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融入到了全球经济的经济大潮中。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也延伸到了全球范围,这就要求企业将国内与国际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不断的利用全球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自有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管理组织也开始逐渐走向扁平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1.3网络经济促进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也开始逐分天下,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环境,企业管理模式逐渐走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也逐渐由原本的实体管理走向了虚拟化管理。目前,企业的权属商品市场均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经济的烙印,实务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与虚拟方方面面的交融无不体现着“规模制胜”这种财富分配规则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

 

2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对核心竞争力的权威定义,《哈佛商业评论》更为精确: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其主要特征为价值性、独特能力、延展性、不可交易性和不可模仿性。

 

3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解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开始逐渐打破,国内市场逐渐向国际市场融合,但是国际市场的很多因素都异于国内,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是站在国际的视角上审视所处环境及自身状况,不断培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生存的出路。

 

3.1企业多:规模小—弱、大—散

随着全球经济的到来,在我国逐渐兴起了一些新兴的项目,面对如此诸多的新项目,再加之我国诸多地方的宏观调控不到位,出现了大量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面对新的行业缺乏研究考察,盲目提项,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有部分的企业因为旧体制的影响,管理较为官僚,流程比较散漫,逐步形成了目前我国大部企业的格局——大而散,小而弱的市场局面。

 

3.2技术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企业投资为辅的研发投资机制,很大一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反观企业,跟风现象明显,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科研力量薄弱,企业竞争能力弱。企业竞争能力差,效益得不到保证,投入经费更加有限,如此反复,逐渐形成了我国企业科研能力普遍差的局面。

 

3.3定位错: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

诸多企业都存在着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不清;面临市场的变化应对不足;对新项目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4运用现代企业理论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其强大的动力来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市场机制逐渐健全的环境下,企业若要生存发展,就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4.1适度扩大企业规模

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甚至与国际接轨,就要适度扩大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2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对每个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是很难运作经营下去的。因此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包含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在竞争性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及其工作经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或者说是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和他的工作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起作用的唯一有利因素。其次,被管理者的素质、个性特征及其业务水平、集体观念和工作责任心,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被管理者提高个人水平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目标(例如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体系),确保生产经营活动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例如生产的均衡性)。

 

4.3做好员工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一个优秀的企业还要懂得如何培训员工,

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够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番事业,主动地去做,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在员工的培训方面做好工作。职工队伍的素质自然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要紧紧围绕这个焦点,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员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且促进个人的发展。

 

4.4正确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确的战略定位应符合三大原则:着眼未来、突出特色、勇于创新。

 

正确的战略定位应该着眼于未来,不要盲目乐观,更要突出自身的特点特色,树立专属于自身的企业品牌,随着环境与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的成长壮大,参与到国际市场行业中。

 

参考文献:

[1]郭海英.用人才和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河北煤炭,2011(1).

[2]闫志飞.基于战略钟的企业竞争战略博弈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3]廖雪梅,曾国平.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识别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4]陈晓东.我国中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5]权锡鉴,刘春华.浅谈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企业软实力[j].中国市场,2010(19).

上一篇:职场沟通技巧的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力安全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