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14

空间设计的概念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1

该文通过回顾青岛西镇滨水区再生概念设计的过程,反思这一历史滨水区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从地域性历史空间入手,以再诠释的重构思想,探讨都市再生过程中如何协调文脉和现实需求的矛盾。

关键词:里院,重构,再诠释

Key Word:Liyuan, reconstruction, reinterpretation

1.衰落与机遇

青岛西镇滨水区如今正处于再次发展的阶段,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在保护历史城区原有建筑风格和形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西镇里院历史街区是德占时期逐渐形成的居民生活区,具有典型的青岛地域风貌,它濒临港口及青岛曾经的商业中心中山路,是老青岛居民生活记忆的朴实载体。然而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中山路商业街的衰败,街区逐渐衰落,并逐渐纳入拆迁和改造的城市发展计划。

2.审视场所

德国的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国的殖民统治期间,青岛本土经济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在工人、农民、小商贩等底层市民生活的西镇,逐渐形成了里院这种中西结合的特殊的建筑形式。里院建筑属于院内天井式的合院住宅,具有内向型的空间布局。在里院里,保留着青岛传统的市民生活模式和最富人情味的记忆。

然而如今的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如下的一些问题:

1)轮渡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劣,缺乏滨水行为相应媒介,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2)缺乏相应的停车、商业及休闲文化空间。

3)街区内部年久失修,里院住宅内部乱搭乱建导致生活居住品质下降。

4)交通流线混杂,空间导向性及滨水可达性差。

经过对周边居民的行为和需求调研笔者得到如下的数据:

人群

场所印象

功能需求

游客

城市较为破旧

餐饮,游览

商贩

居民购买力较强

小型集市

工人

上班不便,吃饭不便

交通优化,小型餐椅

小孩

上学不便

游乐设施,学校

年轻居民

生活条件较差

没有休闲的地方

住宅条件改善

商场,电影院

老年人

较为孤独,没有交流

居民活动中心,医疗

可见,这一区域公共空间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在里院历史空间活动的人群主要是中低收入的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较为混杂,也导致其公共空间的失落。

3.里院记忆的精髓再生

里院这一独具特点的集合住宅形式,成为居民生活记忆的载体。建筑空间的组合及构成模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场所感的认同。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是第一位的。笔者首先对里院住宅的的构成模式、基本尺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入口、庭院、结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图1:里院空间模式调查研究)。其次笔者分析了这一街区的功能组成,认为里院作为一共居民交流的住宅形式,它所蕴藏的居民文化精髓在于行为的互动与联系。对于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功能组织及空间安排,应通过满足市民需求的功能复合化以及实体空间的交互构成来体现里院文化的互动精髓。

4.历史空间的再诠释

里院作为一个生活记忆不断生长的有机载体,是一个互动的场所。针对现有空间存在的问题,设计中以为拯救衰落的滨水公共空间延续传统生活记忆为主题,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复合型功能布局回应场所需求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提到:一个适用的地方是形态和功能两者互相吻合的地方。笔者必须让空间去适应活动,才能让空间得到合理而健康地使用。设计中结合轮渡码头规划了电影院和餐饮设施;结合主要干道规划的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结合场地原有的学校区设立的里院文化的展览空间;并结合防波堤设计了具有里院文化特征的景观塔。功能的布局上考虑到了区域的整体性和场所的韵律氛围,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4.2滨水行为媒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笔者期望建立独特的生态绿化环境和富有人文特色的滨水区,提高滨水可达性,形成滨水开放公园区、滨水生态休闲区、水上休闲设施区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以提高周边区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滨水开放公园区由广场、草坪、水面,自然植物群落组合配置,塑造开放、生动的现代生态滨水绿地。滨水步道可安排露天咖啡座、茶座,创造宜人的步行休憩环境和步移景异的滨水绿地景观。利用视觉轴线在滨水区形成了对景、框景,加强场所的互动性。同时,相互呼应的平台能容纳市民进行文艺表演、健身等活动。同时,考虑包括照明、栏杆、座椅等辅助设施。

4.3里院空间重构诠释历史记忆

对于里院建筑空间的重构,主要基于单元空间、中庭和交通方式三方面展开。考虑到一般里院单元空间的比例和模数,重构过程中尽量保证传统尺度的延续性,同时结合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新的互动形式。而交通方面方面,则利用了空间并联,交叉及屋顶交通等方式,加强了原本隔阂的室内空间的联系,并打破了原有单元空间孤立模式。(图2:里院空间重构的模式及策略)

4.4建筑立面特征呼应传统风貌

对于新建筑的立面设计策略,在立面形式及色彩的选择上,采取了整体协调统一,单体又独具特点的方式,不同功能体块在保留一定历史符号的同时,做到功能与形式的一致,而不采取仿制、仿古的策略迎合历史性。

5.再生设计的反思

不同于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笔者认为再诠释历史场所的精神本质而非在建筑形式上的直接迎合是历史空间再生设计的基本策略。通过再诠释,笔者不但可以对老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历史街区的新建筑设计提供了富有逻辑性的准则。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杜,2001.6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2

关键词: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J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54-02

典型的防空导弹设计过程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根据波音公司统计,概念设计所花费的费用只占整个系统全寿命费用的约1%,但它却决定了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70%。正是基于概念设计阶段在全寿命周期费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必须采用各种优化技术和手段,大力提高概念设计阶段的质量。

一、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的内涵

在防空导弹概念设计阶段,主要进行防空导弹方案论证及发展战略制定,确定防空导弹的外形、载荷、尺寸、质量及总体性能等。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涉及气动、弹道、动力、总体布局、结构及控制等多学科专业,而且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因而,导弹快速概念设计是要充分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以获得最优的导弹总体方案。导弹快速概念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问题,在新型导弹中表现更为突出。由于新型导弹的基本特性和学科相互影响关系复杂,较难形成闭合的、高质量的总体方案。为了解决此问题,总体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导弹各学科的特征和相互影响关系,并从顶层建立新型的一体化设计流程,即建立防空导弹快速概念设计平台。通过各学科的模块化并行设计来缩短设计周期,通过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耦合来挖掘设计潜力,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来进行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通过系统的高度集成来实现导弹的自动化设计,通过各学科的综合考虑来提高可靠性,通过门类齐全的多学科综合设计来降低研制

费用。

二、目标和内容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应处于防空导弹研制的最早阶段,是在战术技术任务提出后,其开展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总体指标要求,确定防空导弹的主要特征,以满足质量、尺寸、精度以及毁伤效果的设计

要求。

2.确定防空导弹设计可能达到的总体指标要求,作为研制考核依据。

3.形成各分系统指标,为其开展详细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依据。

其中,第1项工作是核心,第2项是通过反复调整第1项的输入实现;第3项是第1项任务的结果。

根据防空导弹的组成特点,这些特征包括:外形、部位安排、弹道设计、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制导控制系统、引战系统、电气系统。其中,按照防空导弹组成特征和使用原理特征,可将其分解为图1所示的各种设计工作:

图1 防空导弹设计内容

其中,发动机、导引系统、控制器件、舵系统、引信、战斗部、能源等弹上设备在概念设计阶段不进行详细设计,仅考虑影响全弹质量、尺寸、精度、毁伤效果的特征设计。

(二)快速概念设计的必要性

防空导弹概念设计的困难性表现在:

1.在各种设计活动中涉及到大量计算过程,即使是这些设计活动完整执行一轮,其计算工作量也非常可观。因此,难以开展大规模设计选型工作,限制了防空导弹的设计自由度。

2.涉及到多个专业学科,大规模的子设计活动,而这些设计活动之间的输入输出又是相互关联的,如何使设计活动的输入输出达到最佳的、匹配的状态需要开展大量的指标协调工作,具有很大的

难度。

3.指标协调过程中面临设计活动输入条件的不断改变,而这些设计活动需要反复进行。因此,进一步加剧了设计工作的负担。

我国现有的防空导弹设计大都是在已有防空导弹型号上进行小规模的调整,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快速设计手段,尽可能避免设计工作的反复性,但这种思路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空导弹的发展跨度。为此,我们必须寻求更为快捷的防空导弹概念设计方法。

(三)快速概念设计手段

根据以上概念设计的困难性,提高其快速性的手段包括:

1.提炼形成流程化、程序化的概念设计过程,并开发支持流程快速构造和数据自动交互的软件工具,提高设计工作衔接快速性。

2.发展快速的专业计算模型(包括设计和分析),缩减整体计算规模。

3.融入多学科耦合设计思想,减少概念设计整体迭代次数。

4.在确定设计特征过程中,充分应用自动数值优化和敏感性分析手段,支持参数的快速确定。

(四)概念设计的过程

概念设计涉及到多个专业内容,包括串联、并联、迭代的混合过程,主要涵盖总体、气动、动力、弹道、结构、控制、引战等专业。导弹总体根据战术技术指标提出多种方案设想,并进行战术技术指标协调分配,初步预估导弹的发射质量、外形尺寸、发动机总冲等技术指标;气动、动力专业根据总体分配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分系统方案优化设计;弹道专业根据气动参数、发动机内弹道数据、导弹的质量质心和转动惯量数据,进行导引规律设计和弹道计算。弹道计算的结果作为结构载荷计算和控制专业控制弹道仿真的依据;结构进行结构设计、模态计算及热防护设计,将模态计算结果输出给控制专业;控制专业根据气动数据、弹体模型及动力系数等参数,进行控制规律设计并进行协同仿真。导弹总体根据分系统初步设计结果并综合考虑各学科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经过层次化、系统级的综合优化,最终形成最佳的导弹总体方案。

三、概念设计涉及专业

概念设计过程涉及的专业包括:

1.总体专业:负责总体方案构思、导弹总体技术途径选择、总体布局、部位安排、质量质心及转动惯量计算等。

2.气动专业:负责外形设计、气动计算、气动弹性分析。

3.发动机专业:负责发动机方案设计、内弹道计算。

4.弹道专业:负责导引规律设计、理论弹道计算、动力系数计算。

5.结构专业:负责载荷设计、模态计算、强度校核、热防护设计。

6.制导控制专业:负责制导系统初步设计、控制回路设计、控制器件初步设计及控制弹道仿真。

7.引战专业:负责引信、战斗部、引战配合设计。

参考文献

[1] AIAA.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ical Committee.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o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M]. An AIAA White Paper.ISBN 1-56347-021-7,September,1991.

[2] 王振国,陈小前,罗文彩,张为华.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 于本水.防空导弹总体设计[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4] 韩品尧.战术导弹总体设计原理[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3

关键词:图案设计;主题性;概念;情感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40-03

The Patterns in Spac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nceptual Pattern Design

LI Xiao-hui,ZANG Hui(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Fine Art,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pattern design is the first attempt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leading role of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deriva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visual forms in patterns through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need to make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with the thematic patterns and put them into the spaces,clarifying the roles and significance of patterns in space.

Key words :pattern design; thematic; concept; emotional design

Internet :.cn

一、 概念的内容与作用

“设计概念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①概念是抽象且概括性的,一般情况下由设计师根据项目条件结合自身创造性思维的趋向在设计前期提出,以其为主线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完成从抽象思维至理性设计的推导。方案的前期需要设计师结合大量的调研,搜集与筛选的方式来记录与概念相关的一切信息,用手绘、拼贴等便捷直观的方式进行生动的呈现,是方案推进的重要环节。

二、 图案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大多只注重最终效果图,课程评价体系也更多的关注结果,而方案的推进过程则乏人问津。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效果图的渲染上,对于方案前期的概念分析与推导毫无概念,逻辑关系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在本阶段艺术修养和知识体量上仍存在较大不足,自身对于设计概念的挖掘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综合以上原因,学生作品最终呈现的状态乏善可陈。归根结底是设计方法出现问题。因此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应用到其他课程设计中。

(二)教学难点:图案在概念空间中的应用

图案设计课程是本专业培养计划调整的首次尝试,如何将平面化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结合是此次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图案是每位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案在装饰和流行艺术中被视作肤浅的图像或文化趋势,在这些领域中,往往更倾向于唤起视觉方面的回应,且变化不定。对图案的抗拒通常与对肤浅和转瞬即逝的偏见相关。建筑(空间)以恒久而知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太缓慢,太稳定,并且太重要,因此不能转瞬即逝――所以,如果图案不能具有功能性或长期的影响力,那么人们就会指责它们不成功。”②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保罗・安德森在《图案之于建筑》一书中曾如此阐述有关图案的观点。究其核心,图案在空间中必须具备除去单纯视觉回应之外的作用,比如功能性或其他长久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在本次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去研究图案在空间中的应用,而不是单纯聚焦在图案本身的视觉效果。学生长期以来对图案的理解尚且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平面维度上,如何在设计概念的引导下代入空间是此次教学的难点。

三 、主题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

此次图案设计课程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将概念词汇转化为图形应用到空间中,使其突破单纯的视觉回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或持久的影响力。传统教学中是以学生自主提出概念为主,本次课程由教师选定20个在感官上体会较为显著的形容词汇作为概念关键词,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随机抽取,鼓励学生结合情感化设计原理对既定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索,将抽象概念词汇转化成具体的视觉图案,应用到数量不少于三个,单位空间为6×6×6(m)的大空间中。这样既限定了空间尺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空间的能力。方案完成后通过手工模型与过程草图绘本严格按照尺寸比例来表现。

(二)课程流程

1.“回忆”与“捕捉”

概念的转化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基础上的。学生首先需要对概念词汇进行直觉感知。在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中已经详细说明了第一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对于体验者的影响。本能层次的设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设计作品展现的外部形态,包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该层次注重设计在潜意识中带给人的第一感受。③本能层次是最简单且直接可以迎合人们,并且影响人们的初始阶段,是生物性的。学生需要尽可能详细地回忆生活中能够与概念关键词产生直接关联的场景和画面,捕捉产生这种体验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采用草图粘贴的形式进行大致的梳理与归纳。图1该组抽到的词是“奔放”,决定了空间的整体氛围在感官上一定要体现出奔放的特点。学生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了黑人爵士乐、辛辣鲜香的调料味道、前卫画派不羁的笔触等等让他们感觉到奔放的场景片段,并且分析能使人们产生心理波动的要素,有条理的绘制在草图册上,留做下一步的思考。

2.“转化”

经过第一阶段对于概念词汇的感知,学生需要根据梳理出的视觉要素进行图形上的转化,即生成图案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大量的案例调研与分析来支撑。图2、图3该组学生在进行最初的“回忆”与“捕捉”环节之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对能够表达出“奔放”之感的案例进行研究。他们从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元素中得到启发,认为通过大小、形状、颜色、肌理不同的圆形进行一定规律的组合与分布可以形成一种灵动奔放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非洲原始部落装饰纹样中提取了黑和黄两种颜色,认为可以把黄泥粗犷的质感应用在图案的肌理上。在思考图案形式的同时,学生们还进行了空间组织上的思考,认为可以分别设置几个连续的体验空间在五感上有针对性的对体验者进行干预。图4为另外一组作品的图案生成过程。该组抽到的概念关键词为“甜美”,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分析将其展开为“节日”。在第二阶段将节日分类进行调研,把东西方重点节日用具体的标志性物品来代替,并将这些物品的某些特质提取出来转化成图形。学生认为棒棒糖在味觉上绝对是“甜美”最恰当的代言,并且形式可以精炼成具有运动感的圆弧形态。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并没有单纯局限于平面形态的转化,而是将其赋予一定的功能,并且严格遵循概念关键词使其变得充满童趣。这一阶段已经涉及到了情感设计原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为层次上的设计,即更多的注重功能性与体验感的理性阶段。

3.“应用”

这里提到的应用非常容易理解,即图案在空间中的应用,是否具有功能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只具备单纯的视觉回应?这一阶段可以理解为情感设计原理的第三个层次――反思层次设计,即注重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影响,与物品本身的意义有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影响,相对复杂多变。图5中的作品概念关键词为“自然”,作者尝试用光线穿过界面形成的斑驳光影来形成图案,表达主题,营造一个具有宗教仪式感的冥想空间。风、雨、云等抽象形态经过作者的提炼,形成几何形体与不规则曲线的结合,实体的界面与虚无的光影交相呼应,空间与图案相互依存。事实上该作品并没有赋予图案实际的功能,但是光影效果是决定该空间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图案的存在具有了持续的影响力。(图6)

在后期表达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用手工模型作为表现媒介。制作模型的过程即深化设计的过程。首先,可以帮助该阶段的学生更加贴近实践过程,建立良好的尺度感和空间感,有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其次,模型空间与电脑图所展示的空间相比,具有便于交流的直观性,且模型操作能反应更详尽的关于图案的要素信息,如材料属性、触感、光影、肌理等。较电脑图而言, 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图7、8)

四、总结与反思

本次课程历时五周,经过三个阶段的设计训练和集体评图,学生对于图案设计思维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对设计过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最终呈现的效果非常丰富。这不仅仅表现在模型制作的精致程度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更源于每组作品概念推导的严谨性与图案应用的灵活性。 同时对于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原理也有了相对深刻的理解。事实上任何一门专业设计课程都应该在设计实践的同时遵循一套科学的理论构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图9-12)

当然,值得反思的地方不能忽视:比如该门课程的设置与流程相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类型设计而言的确有些理想化,过滤掉了在实际方案中存在的诸多限制条件,使其变得更加具有艺术色彩,而非真正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毕竟概念设计在实际的生活生产当中未必会遵循设计者的初衷来实现,因而使之更适合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验性基础课程。但是正因为这些“天马行空”的存在,才可以让属于艺术生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

注释:

① 孙世升,杨向南. 浅析设计概念与概念设计[J].东京文学,2011(8).

② [美]保罗.安德森,大卫.所罗门.图案之于建筑[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6.

③ [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 顾大庆,柏庭卫 .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美]杰西・戴.线条・色彩・形式――艺术和设计的语言[M]. 孙彤彤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3] 柳林,许志强.图形创意设计[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 鲁政.一次建构课程的实录:艺术院校建筑设计教学方法谈[J].装饰,2016(02):89-91.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低碳概念;应对策略;环保

1前言

低碳建筑设计具有降低建筑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碳建筑设计具有降低建筑资源和能源消耗,很好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排放条件制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排放条件,最终达到控制CO2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出现的目的有害的气体出现的目的,保证我国生活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改变[[1]。。除此之外,建筑设计中应用多种高新的技术与方法法,充分合理的利用绿色材料进行建设,让城市居民拥有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低碳生活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所以良好的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应该适应低碳概念的潮流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应该适应低碳概念的潮流,只有通过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建筑的低碳环保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证建筑的低碳环保,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节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其关键内容就是要对能源的优化使用以及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相关内容进行控制与管理进行控制与管理。我国地域辽阔,在践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内进行建筑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地域的特点有针对的开展资源的利用与选择有针对的开展资源的利用与选择,合理的应用节能系统。例如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相对较为寒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过程中,要提高对采暖的重视,合理使用煤炭资源,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要不断探究各种新型环保的能源。由于南方的气温特点与北方有很大差异于南方的气温特点与北方有很大差异,因而在南方城市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电能的耗费量进行考量,尽可能的选取耗电量较低的设备耗电量较低的设备,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有所选择的使用节能系统用节能系统,最高程度增加资源的实用效率。

3我国低碳建筑的现状

现如今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且较稳定的发展,人们总体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体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此外外,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普及,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意护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出对出行交通工具以及建筑的低碳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筑的低碳要求更是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的设计时,要融入低碳概念,并且要不断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念,注重材料和能源的使用。但是,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比较注重建筑的外表和功能计师比较注重建筑的外表和功能,通常会忽视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功能。设计师觉得如果使用低碳技术,会耗费比较高的成本本,会影响后期的经济效益,另外,还怕会影响到房价的稳定性[[2]。。但是在近几年中,我国的一些低碳建筑物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非常好的效益,因此,建筑设计师也发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势,从而积极进行低碳建筑的设计。

4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4.1仔细分析建筑环境

在对一个建筑实施设计工作之前在对一个建筑实施设计工作之前,设计师应该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具有充分的了解处的环境具有充分的了解,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建筑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求进行详细的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做出分析,再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部分数据的参考价值分考虑这部分数据的参考价值,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建筑设计的绿化区域也要有较好的安排设计的绿化区域也要有较好的安排,以便种植绿化植物,增加整个建筑设计的低碳效应整个建筑设计的低碳效应。在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上,参照前期规划以及后期的观察前期规划以及后期的观察,保证整个建筑物的具有合理的布局特点局特点,降低建筑物出现杂乱分布的情况,使低碳概念在整个建筑布局与规划中得到很好的提升[[3]。

4.2选择绿色的建筑材料

在现代的建筑中在现代的建筑中,低碳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材料的研发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的研发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低碳材料的应用价值需要充分考虑低碳材料的应用价值,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率。在我国的传统建筑物中,使用了大量对身体有害的建筑材料材料,例如含有苯元素的材料以及甲醛类材料,这些材料严重影响了居住空间内的空气质量影响了居住空间内的空气质量,人们通过呼吸这些受到污染的空气而影响到身体健康的空气而影响到身体健康。此外,部分材料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质具有很高的隐蔽性,人们难以通过视觉或嗅觉直接感受到这些有毒物质的存在这些有毒物质的存在,而长时间的接触这些有毒物质,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影响到人们的身体。所以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需要充分考虑到绿色材料的使用价值虑到绿色材料的使用价值,增加绿色材料的使用量与使用效率率。此外,在选用绿色材料进行建筑过程中,也要做到节能环保的良性循环保的良性循环。

4.3利用建筑空间实现低碳概念设计

保证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最大化保证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最大化,且有效控制建筑物总面积的需求量积的需求量。具体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建筑面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尽可能多的减少建筑在实际建设环节所需消耗的资源[[4]。。例如:在日本的住宅设计中,对空间的规划就十分完善就十分完善,从空间利用的最大化角度出发,保证了低碳概念在建筑空间上的应用在建筑空间上的应用。此外,在建筑空间的设计环节,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应加以充分考虑源的利用率应加以充分考虑,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的利用效率。例如,居住户型大小和规格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空间自身的可变性和灵活程度进行考虑空间自身的可变性和灵活程度进行考虑,并且要顾及到建筑的使用功能的使用功能,尽可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同时对建筑施工垃圾的处理要得当垃圾的处理要得当。

5结束语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并且对环保概念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并且对环保概念的理解也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保护的队伍中。而建筑设计中的低碳理念的运用还不够成熟熟,导致低碳概念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还需要技术研究人员与实际施工人员的不断努力究人员与实际施工人员的不断努力,来提高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设计中的应用,以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积极探讨建筑中的绿色材料的运用以及绿色的建筑环境等讨建筑中的绿色材料的运用以及绿色的建筑环境等,均对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良好发展具有帮助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良好发展具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解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2015(28):39.

[2]张学伟.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法论述[J].江西建材,20162016(21):66+68.

[3]陈嘉轩.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72017(3):53.

[4]庄恒田.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门窗,20162016(12):2222.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5

【关键词】家具;形态;空间界面

0 引言

家具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不论工作、学习、休息都离不开相应家具的依托。此外,在人类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用品,也需相应的家具来收纳、隐藏或展示。因此家具在室内空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对室内环境效果起着重要影响。同时家具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具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缩影。家具在形态和功能上不断进行着演绎,从而现代家具设计的概念已经在各个领域拓展开来,并且家具设计本身在室内空间中的独立形态和陈设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们主要从家具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概念、功能和形态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诠释,将家具设计作为室内设计过程中的一环,把家具设计的概念扩展到室内设计领域。

1 室内空间中家具设计的概念转换

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晋朝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看出,当时已有餐榻。在敦煌壁画中也已有凳、椅、床、塌等木质家具。到了明、清时期,我国木质家具更是发展到辉煌时期,从而闻名于世。而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家具的概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换。很多设计师赋予家具“新”的概念,比如:构成空间的元素、辅助空间功能的设施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很多空间的隔断界面都由家具独立或与其他构件共同完成。所以在室内空间中,家具设计的概念不仅是对家具的外形、结构功能和艺术审美的创造性活动,还包括在室内空间中的布置和规划,把它作为一种物质构件加入到整体的空间设计中,使它成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家具设计这种“新”的概念实际上是将家具设计提升到室内设计的高度,在整体设计时将家具设计纳入其中的原因。

2 室内空间中家具设计的功能转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室内空间中家具设计的概念发生了转换,家具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其功能除了原有的器具功能、陈设功能、艺术载体功能外,还具有室内空间的功能。这并不是一种新的功能,而是原有功能的一种完善和转换。

2.1 从“器具”转换成“空间界面”的功能

家具的器具功能自古而来,这种功能在现代家具设计的不断发展中正逐渐融入空间界面中。如:室内设计中半通透的造型隔断及玄关等。这些界面,其原型是早期家具的变体,只是在变体后其功能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载体,而是室内空间的界定和划分。比如玄关和博古架的器具功能,在现代室内空间中更多呈现出一种通透法处理的趋势。在现代人口膨胀、居住空间不断减少的形势下,家具功能的转换,不仅对室内空间是一种革新性创造,还能促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格局里,将空间利用到最合理。

2.2 从“器具”转换成“界面构件”的功能

在目前流行的简约风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室内设计逐渐将物品不断简化,呈现一种简约的处理方法,促进了家具功能的界面构件转换。传统意义上室内空间界面的构件都具有实际功能性,如:承重、连接等,这些结构不能在室内设计中改变。因此把这些构件进行合理的美化与改造,就成为当今室内设计的主流思想。同时家具也就转换成了一种界面构件,它除了具有结构功能外,也具备家具的装饰性。其构造组合、结构方式、使得每个最细微的部件都可作为独立的装饰对象。从家具设计的发展看,其结果就是家具的器具性转变成空间界面构件性和装饰性。

3 室内空间中家具设计的形态转换

家具最初是作为人们使用的一种乘载物出现的,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曾将家具的审美要素作为关注的重点,但并没失去对其使用功能不断完善的追逐。而现代家具作为室内装饰陈设的一部分,其空间造型的特征性和审美性正逐步占居功能的优势地位。现代家居不受传统家具的束缚和影响,在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条件下,创造出一大批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标志着崭新的当代文化、审美观念。有人认为,家具一旦由设计师统一规划、设计,就会被程式化、成为一种“道具”或“摆设”。其实不然,现代设计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固定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审美需求。家具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流派纷呈,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盂菲斯新潮家具”和当代法国的“先锋派家具”艺术,更重视家具的系列化、组合化、装卸化,为不同使用需要,提供多样性和选择性。可见,现代人们除了需要整体的空间氛围外,更需要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4 结论

如上述所说,家具设计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其设计内容、功能、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当今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的直接影响,也是家具设计进行环境适应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于家具设计,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在发展,家具设计的概念、功能和形态的转换是家具设计的进步,同时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的进步。因而现代设计师需要有更全面的涵养,这样做作出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时间与地域考验的优秀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文金,唐立华.当代家具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庄荣,吴叶红.家具与陈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朱立元.美的感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莫天伟.建筑形态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6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结构教学

在建筑学科中设计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建筑学领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法、思路以及内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结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建筑设计基础结构教学的工作者也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引入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目的。

一、教学背景分析

1、结构是建筑的基本要素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房屋的结构设计与建设,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国建筑领域学者一直秉持“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坚固:主要是针对建筑材料、结构等各个部分依据一定的规则,以最为合理的方式进行房屋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实用:主要是针对建筑的各部分功能要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为主,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各项需求,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上越来越强倾向“人”这个因素,也就是服务于人,坚持以人为本。美观:是建筑物自古以来的特点,是为了配合建筑物周围景观的特色和形式,尽可能达到美化城市景观的目的,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美的要求。基于这些原则,建筑设计基础训练、结构概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生尚未对学生进行建筑结构的系统化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概念,这才是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2、通过“感知”思考结构

结构概念本身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高校中学生在经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会积累很多理解概念的经验,因此一般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都能够很快理解结构概念,但是如果是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概念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局限性相对较大,学生运用现代意识对新的知识概念进行感知,视觉感知会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到感知经验的运用,特别是触觉在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一些结构体验、结构实验以及实体模型的建造训练要进行重点设置。

3、 “概念结构”与设计结构

学生在学习了结构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与经验,在建筑设计的阶段,“概念结构”被提出,它与学生在其他实践操作中所体验的真实结构有所不同,同时与通过力学计算的建筑结构也有所区别,概念结构是同一事件内发生了形式与空间,是结构样式与空间样式一体化的呈现。

二、结构教学实施分析

在高校中,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在一年级、二年级阶段开展,其中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历史建筑保护等相关内容。通常来说,高校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有三个学期理论与设计;第一个学期进行概论、设计基础;第二个学期进行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第三个学期进行建筑生成原理以及建筑生成设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的过程中,结构感知、结构设计以及实验应该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这些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结构意识。

1、“设计启蒙单元”中的结构思考

针对以上所阐述的结构教学实施步骤,在第一个学期开始之初,就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方式,打破学生的惯有思维,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个月的“启蒙单元”,其中包括视觉形态、结构形态以及设计与制作等内容。

“结构形态采集”是针对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是要帮助建立其生活中动植物有机结构的内容,要基于自然的生命体创建结构之美,要充分认识到世间万物生命集体的运行规律,实现对这些生命机体的运行与延续。

“设计与制作”部分(鸡蛋坠落保护装置设计)要求学生为一枚生鸡蛋设计一个保护装置(结构体),当该装置从12m高空进行自由落体实验时(不得借助空气动力学设置减速装置),结构体装置可以损坏,但必须保证生鸡蛋的完好。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结构意识,即结构是生命的保障,结构是建筑空间实现的基础。

2、“建构单元”中的结构体验

第二学期的“建构单元”由一个案例分析作业和两个实验作业组成。

“建构采集”部分要求学生选定一个传统经典作品、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图纸记录和力学结构分析,并按比例制作模型。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传统经典作品中的材料选择、运用以及结构关系和构筑方法。

“木构桥设计与建造”实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规定的标准木杆件,设计并建造一座跨度3.9m的单跨桥。学生对材料进行性能实验,运用建筑结构力学和建筑构造一般原理进行设计与建造,使桥体具有清晰的力学特征和明确的结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的认识,把握桥的结构体系、单元结构体、杆件连接与桥结构整体造型的关系,创造合乎逻辑的空间结构形态。

“纸板建筑设计与建造”实验旨在通过建造实践,让学生获得对瓦楞纸板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每栋纸板建筑内部形成公共、私密的空间组合关系。通过在自己建造的建筑空间中进行活动体验,初步把握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空间形态以及建筑物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结构与空间”中的结构设计

在进行了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在第三个学期必须要开展系统结构空间生成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设计水平的拓展,实现自由延展以及垂直延展的结构生成。这个阶段学生首先要掌握概念结构,也就是符合视觉形态的逻辑与建筑结构形式。以现代艺术展示为例,其空间设计包括竖向两维空间与多层结构的形态生成,设计的内容基本都是以最大限度提升居民服务水平为目的。

三、结束语

从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教育情况来看,建设设计基础教学中结构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从学生方面来看,结构意识的确立是比较困难的,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采取由浅及深、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进入了高层次的教学阶段之后,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也会更加专业化,高等学习阶段中“环境与建筑设计”“及城市综合体等课程设计”对结构的要求也更加深入,通过结构、空间以及形态共生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在建设设计方面的学习会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胡尚瑜,覃荷瑛,曹霞.“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2] 夏江涛.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3] 罗福午.建筑结构的任务和建筑结构教学内容的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2012(Z1).

[4] 夏斐,郭清华.建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J].建筑,2011(15).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7

关键词:尺度;单元学习设计;学科素养

如果从素养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常规教学,我们会发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孤立的活动、不充分的学生体验很难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很难承载素养的发展。深度学习强调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联系,强调知识、经验的整合和结构化,强调把握学科本质从而实现迁移。地理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优势特征也正是不断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要素之间及人地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建立“联结”,整体性、结构化是地理学科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判据。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这样的单元完成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从“教材单元”到“学生素养发展单元”的进阶。所以,单元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如何进行地理单元学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与能力素养目标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挖掘出地理学科核心知识所承载的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这样才是素养目标导向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地理学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共轭尺度和时空耦合关系之中。《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将尺度界定为地理学关键概念。张家辉、袁孝亭教授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进行了筛选、释义,其中就包括“尺度”。可见,“尺度”概念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从而能“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中学地理课程需要关注的核心概念。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版本的教材对尺度概念都有隐性的表达。例如从课程内容基本结构来看,“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认知区域“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就是引导学生用尺度的视角认知世界。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影响我国气候主要因素”,教材就通过不同尺度呈现出纬度、海陆、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但由于初中地理课标和教材中尺度表达不够外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容易忽略,从而造成初中学生难以构建尺度概念。

一、“尺度”概念单元目标解析

笔者通过对“尺度”相关文献的学习,明确了尺度概念内部结构及与其他地理事象的关联,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划分、关系、功能的方法,进而了解到尺度思想独特的教育价值。即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尺度间相互影响的敏感性,养成划分不同尺度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建立改变尺度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并以此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图1所示。

二、“尺度”单元学习主题确定

笔者发现,现行七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中国区域地理中区域选择都关注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下属各区域,但不同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黄土高原等),其在教材中呈现的区域尺度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笔者发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是不同尺度下的范围呈现。笔者进一步将各版本长江流域的教材呈现内容进行梳理发现,长江三角洲是整个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其形成、演进依赖于这个地区、长江流域、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需要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它的发展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个区域的特性。因此本单元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单元学习主题,尝试从空间、时间的尺度进行认识区域的单元学习设计。

三、尺度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1.设计思路初中地理单元设计思路基于核心概念,但不是脱离事实机械记忆概念性知识,而应聚焦由典型事实和论据走向相对抽象的核心概念,形成方法和观念,进而迁移运用到新情境、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呈现知识建构,思维不断进阶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路径才是指向素养达成的单元学习,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张家辉,袁孝亭.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筛选、释义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3-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琳.基于空间尺度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改进探讨[J].中学地理参考,2020(19):31-34.

[6]张家辉.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教科书体现尺度思想的现状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10):42-46.

[7]袁孝亭.交给学生用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世界的方法[J].中学地理参考,2014(13):27-29.

[8]冯以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04):289-296.

空间设计的概念篇8

“智能化家具”(SmartFurniture)概念,是建立在家具造型设计基础之上,把智能化、网络化、数字信息应用(APP)等功能融入到家具实体(SolidForm)之中。赋予家具产品人工智能,形成与人更好的“人-家具-环境-信息”多重互动关系,从而产生新的跨界产品,为数字化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现代社交与沟通方式的改变,强化了人对信息的强烈依赖,随着产品实体的弱化及非物质化(immaterial)进程,推动产品设计概念和方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必然也会导致现代家具设计从强调造型形式感的研究,开始转向围绕人的新需求与行为的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研究。

以新功能体验为核心的实体用户界面(TangibleUserInterface,TUI)设计,把家具设计概念带入了信息与智能化的新阶段。新的人机交互关系将主导未来家具设计。在电子消费产品“云”化的今天,大数据与普适计算概念的应用,推动了传统设计制造向信息、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家具智能化和网络化也是必然趋势。本文从信息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家庭空间内,家具造型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关系与结合。

二、家庭空间与智能化家具设计

在日常使用的产品信息化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内的智能化、网络化系统环境总称为家庭智能空间。家庭智能空间也被称为数字家庭,是一个包含内容丰富的概念,泛指利用信息化手段把社区、建筑和家庭内的基本设施进行联网,实现智能化控制,创造安全、健康、便利、舒适、节能与可持续的生活环境。未来家庭智能空间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在家庭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设备、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的互联和管理,以及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系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普适计算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数字智能化生活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家庭智能空间的基础是家用电子设备与家具。如何能把智能化功能引入家具本身,使其成为家庭智能空间的一个节点,就是智能化家具研究的重点。同时,居住空间的多级分化状态,不同年代住宅在户型功能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住宅空间状态影响着人们对家具的需求。

三、智能化家具设计实践

在智能化家具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以交互功能为主导的产品

一般是由IT企业主导的电子产品的家具化,例如早期的微软Surface触控桌面。产品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环境之中,需要淡化数字化产品的特征,于是这类产品多以传统家具的面貌出现。

2.以起居功能为主导的产品

此类产品是由家具企业主导的附有初级数字化功能的产品,这种产品考虑到现代生活的需求,结合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把一些数字化功能集成到传统家具之中。这种集成相对简单,本质还是传统家具产品。

3.面对未来的智能化家具产品

这个层面的产品是本文希望探讨的产品。智能化家具设计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传统的家具与智能化功能的完美结合点。在设计中考虑木材、金属、玻璃和高纤维等传统材质的特质,以及产品造型的形式美感。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语境下,找到产品三要素:可用性、美学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与统一。把物理功能(实体)与软件功能(虚拟)自然地赋予家具产品之中,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或相加。智能家具是“赋予信息与计算程序一个可触摸的实体造型”。

四、智能化家具研究设计方法

1.空间功能的分割与联系

一般家庭空间基本分为:客厅空间、饭厅空间、厨房空间、卫生间空间、卧室空间、书房空间以及收纳空间。传统的家具设计首先要依据空间功能来确定产品功能。智能家庭空间的网络化,可以跨越空间对人的束缚。通过智能化家具,我们希望把家人重新聚集在家庭公共空间,密切家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交流。

2.借鉴传统家具设计与其他产品的成功经验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博大精深,有非常多的元素和形式可以借鉴,特别是新古典主义家具,用现代的手法结合明式家具的元素,在智能化家具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用户的心理接受程度,从传统家具设计中汲取营养。借鉴其他行业(产品)的转型经验,找到成熟产品的多功能化和跨界的成功经验。

3.模块化(Modular)设计

作为产业化生产的手段,模块化是优化系统构成的过程,其特点是可分解为不同功能、规格的单位,有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可以自由组合,弹性扩展,模块间可代替。现在每个家庭都拥有大量的电子消费类产品,相应的设备充电和数据接口的要求也大幅增加。利用模块化设计概念,可以把不同功能的模块嵌入家具之中,进行灵活配置、自由升级,提高家庭空间的利用率。这些数字化应用功能的生活化,也会大幅度降低操作的门槛,提高数字化应用的亲和度。

4.用户体验的叠加效应

本文提出在智能化家具设计中创造一种人与家具接触、互动的“愉悦感”,来改变人对家具的传统观念和评判标准,从而体现智能化家具的差异化。这种“愉悦感”不仅体现在使用环节,同时也体现在消费和服务环节,这种“愉悦感”不仅是功能的良好体验,同时也是视觉的、触觉的,甚至是其他感官的一系列用户体验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促使产品超越固有的功能价值,进而向产品的体验价值转化。

五、结论

经过前期的调研,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智能化家具的设计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非常少。如何能找到突破点,如何在家具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上与现有产品进行区分,如何突破传统设计概念的束缚,结合社会化网络应用的需求,这些都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出“家具使用体验”(UXofFurniture),让信息可以流畅地在家庭空间内各个产品之间无缝衔接。在满足家具基本的功能、造型和质感的基础上,提供进一步的实体用户界面操作体验。面对新生活形态的变化与需求,后产品时代的造型概念范畴已经超越了三维造型以及人与产品、环境间的物理互动,从设计和产品功能性上来讲,多功能的、跨界的产品是现代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智能化家具设计需要继承传统的形式、结构、工艺与美学特性,放眼于物理层面和软件层面的再设计。

本文试图通过人对家庭空间内智能化家具的需求分析,梳理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与思路。在空间及其附属物的设计规划过程中,导入交互设计的概念,以实体用户界面为媒介,结合信息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以提高家庭空间的使用效率,让唾手可得的信息以更自然的方式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上一篇:智慧医疗诊断思路范文 下一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