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13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培智儿童;数概念;因材施教;“小步子”

On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methods Peizhi Number of children

Guo Xiao-mian

【Abstract】Number of the concept of the human brain to recognize and reflect the number of objective th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Peizhi children have many flaws and shortcomings, the number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hildren Peizhi, on the one hand,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order of the number concept scientifically arranged,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ir speci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ed, individualized.

【Key words】Peizhi children; Number of concepts; Individualized; "Small steps"

数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中有关的数量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而儿童的数概念又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初步感知表象和想象抽象逻辑思维尝试运用和记忆”等环节而逐步形成和掌握的。

然而,由于培智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心理活动领域同普通儿童相比,有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我们在对培智儿童进行数概念的教学时,一方面根据数概念的逻辑顺序科学地进行安排,另一方面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首先,采用“小步子”程序的教学和训练,制定特殊的学习目标。由于培智儿童的思维发展迟缓,不灵活,他们对数概念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无论从速度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尽如人意,更不用说他们对数概念材料的重新组织等任务的完成。为此,在教学中,除了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外,注意化大的教学目标为一个一个具体化的阶段小目标。目标设置的要求为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具体到抽象概括。如自然数“4”的教学,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四个,即(1)“4”的认识(数数和读数,含“4”的符号意义和4与3大小的比较);(2)“4”的符号的书写;(3)“4”的组成;(4)“4”的加减运算。在每一个教学目标指导下,分别呈现例子、建立实物模图像、创设情境并启发学生讨论,巩固练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予以反馈等,以便及时调整各个学生的学习策略。实验证明:“小步子”教学的实施,既能使学生把握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及时进行训练加强巩固,而且在施行下一个小目标时又能够做到复习上一个小目标,显然,小步子的教学既使学习成为一种明显的目标指向性活动,又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起点,建立可接受的台阶。

其次,加强直观性,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概念学习水平就会有不同的心理操作。心理学指出:学生数概念的形成,遵循于“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这样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只能局限于具体水平和认同水平的概念学习。因此,根据培智儿童的特点,在数概念教学时,我们重点在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方面下功夫,努力采用生动具体的材料,变抽象的数学符号为直观具体的学习素材。具体做法有:

(1)运用“活动教(学)具”。广义的活动教(学)具包括算盘、幻灯、可拆拼物模或数模、图片等。由于教具能“动”,故它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直观。如教学“5”,它表示有5本书、5支铅笔、5个小朋友……(即五个东西的集合),那么,“5”是怎样组成的呢?我们运用活动教(学)具,比如:池塘里有4只鸭,又游来1只,现在共有几只?教师一边移动模型教具,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在座位上进行实物(模型或图片)操作,经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己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加深感性认识,并通过表象和师生言语的表述作用,建立起物——数间的有机联系,使他们能正确理解概念“5”的含义。

(2)角色游戏。游戏可以改变培智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状况。教学中,创设乐学环境,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不仅能减少学习疲劳,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如教“9”的认识,教师在讲完“9的”数字意义后,让分别持有画着1~8个图形卡片的8个同学上台,问他们:谁和谁合在一起就有9个图形(“找朋友”游戏),这时,持有卡片的同学一边要记住自己卡片上的图形数,同时又要识别别人卡片上的图形数,并且弄清它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对他们来说这样有一定难度,但与静态的抽象的数学符号教学相比,其内容表示得更为直观,方法也显得更加生动,能增强其学习兴趣。另外,在巩固练习中,可采用“比一比:谁的起跑快”等游戏练习,也可利用算盘拨珠的形式进行口珠定位学概念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也很好。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2

一、“浅出”掩盖了什么?

【设计一】

1.出示由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各种长方形,引出乘法算式3×4=12,2×6=12,1×12=12。教师以2×6=12为例,示范引述三个数之间因数、倍数关系,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说、同桌说、指名反馈说等形式重复模仿口述。

2.揭题板书“因数与倍数”,指出研究范畴“只研究整数,不包括0”。

3.学生模仿口述余下的两道乘法算式3×4=12、1×12=12中因数、倍数关系。

4.出示3,5,9,10,18等数,组织学生找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倍数关系,借助9是3的倍数,却是18的因数,强调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5.提问:18的因数除了3和9还有哪些?进入找因数教学板块(略)。

在设计一中,教师提供了两组材料进行教学:先提供一组乘法算式,通过教师的一题范述——学生重复跟述——两题仿述的程序完成“范说”、“仿说”层面的概念认识;再提供一组有联系的非零自然数,组织学生寻找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倍数关系,体会相互依存关系,完成“变说”层面的概念认识。整个概念建构过程看似明快、流畅,但无法掩盖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的“范说”直接告知,教学方式本身牵制痕迹较浓;教师只安排了三道乘法算式供学生重复跟述、仿述,没有安排学生自主地“例说”,感知量偏少、不充分;没能经历“从例到类”的概念抽象概括过程,是否落入了仓促单薄的程式化教学?2.提供的素材回避了原来乘除法学习中的因数、倍数和本节课因数与倍数概念的区分,对研究范畴仅一句话带过,对学生概念构建有无影响?有的教师认为,研究范畴是一种人为规定,只需加以说明无需强调,否则成了“搞脑子”现象。笔者以为,判断一个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是否基于学生的视角有序开展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那么,关于因数、倍数概念,学生有怎样的前认知呢?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研究团队对此作了学习前测,发现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并不陌生,把因数、倍数割裂成孤立的运算得出结论(如因数存在于整数、小数乘法运算中;倍数存在于整数、小数除法中,商相当于因数),学生对于因数、倍数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学习后测效果又如何呢?结合毕业试题中的一道判断题进行抽样分析(样本数为270份),题为:“因为0.8×3=2.4,所以2.4是0.8的倍数”,抽样得分率仅为52.8%,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小学学习结束之际仍未能很好地建构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把“倍数”和“倍”混为一谈。学习前测、后测都显示,学生对因数、倍数概念的学习遇到了来自先前学习认识的干扰,对“因数、倍数意义和两者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两个核心疑难问题:一是如何强化树立“非零自然数”的研究范畴意识;二是如何加深“因数、倍数是一种关系而不是孤立运算中的某个数”的本质认识。设计一给予了第二个疑难问题较充分的关注,但对第一个问题仅一句说明带过,显然学生感悟不深刻,因数、倍数概念构建处于一种浅化的学习状态。

二“深入”如何“浅出”?

【设计二】

1.根据师生关系谈话切入“在数学上数与数之间也有相互依存关系”,揭题板书“因数与倍数”。思考:你认为今天的学习可能与哪些知识有关?

2.根据学生对乘法、除法相关联系的思考,组织学生列举乘除法算式2×5=10,10÷2=5,教师补充1.5×3=4.5,3×0=0。

3.组织学生试说什么是因数、倍数,学生认为乘法里存在因数,除法算式里存在倍数。

4.出示由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各种长方形,引出乘法算式3×4=12、2×6=12、1×12=12,教师以2×6=12为例,引述三个数之间因数、倍数关系,学生模仿口述完成余下两个算式中因数、倍数关系。

5.质疑:两个数相乘得12的算式还有吗?结合学生列举的算式10×1.2=12组织讨论。

6.切换到先前的乘除法算式2×5=10、10÷2=5,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质疑:1.5×3=4.5、3×0=0可否说出因数、倍数关系。

7.组织学生口头举例乘法算式,介绍因数、倍数关系,教师补充出示a×b=c,组织学生口述因数、倍数关系。质疑:a、b、c是否可以是任何数?补充出示,a、b、c均为整数,且不等于0。

8.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略)。

应该说,设计二较好地落实了“关注学情,以例规例”的概念构建思路:先让学生试说什么是因数、倍数,进行学情探底,再通过直观材料进行概念范示、判断区分澄清原有认识,以求清晰概念。同时,通过仿说、例说、变说,让学生经历概念抽象概括过程。

当然,这一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就是过于“深入”却不能“浅出”,主要体现在:1.在以例规例过程中,新旧认知冲突交互切换过密,概念构建显得有些“绕”,流程生涩不顺畅。如在“旧知经验激发——直观材料概念范例引出——辨析区分反例——举正例概括”流程中,学生概念感知一直处于“反例”、“正例”交替跳跃状态,不利于描述性概念的感知稳固。“1.5×3=4.5”、“3×0=0”的补充和概念抽象概括“a×b=c”都是由教师全盘托出,没有经历学生的自主思考,衔接略显突兀生硬。2.集中强化了研究范畴的非零自然数感知,对“因数、倍数是一种关系而不是孤立运算中的某个数”没有进行有力澄清。在旧知探究中,学生认为“乘法中存在因数,除法中存在倍数”,这是新旧概念区分的重要认知点,而跟进的后续教学设计只注重了“非零自然数”的澄清,对第二个核心疑难问题(新概念的“依存关系”与原认知的“某个数”)没有充分展开,因数、倍数概念构建显得厚此薄彼、虎头蛇尾。

【设计三】

1.出示小男孩图像信息,组织学生猜测老师与小男孩是什么关系,在得出“母子关系”结论后,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和男孩之间的“姐弟关系”、“哥弟关系”。小结:当其中一个对象发生变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2.借助小男孩用12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长方形的情境过渡,组织学生拼摆长方形,引出乘法算式3×4=12、2×6=12、1×12=12。

3.谈话切入:在这些图形和式子中蕴含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揭题板书:因数与倍数。指出研究范畴“只研究整数,不包括0”。

讨论:看得懂吗?也就是不研究什么?

4.出示乘法算式:2×6=12。

讨论:谁可能是谁的因数、倍数?集体口述该算式因数、倍数关系后,组织学生完成余下两道乘法算式的口述。

5.组织学生自己写乘法算式,向同桌举例说明因数、倍数关系。

反馈讨论:这样的乘法算式说得完吗?引导学生用字母a×b=c来概括。

讨论:a、b、c可以是任意数吗?当它们都是非零自然数时,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6.判断练习。

(1)12是24的因数。

判断后思考:这句话让你想到了哪个式子?根据12×2=24,你还能想到哪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倍数关系?

(2)因为0.9×2=1.8,所以1.8是0.9的倍数。

在学生得出“因为乘法算式中出现的是小数”基础上,回望点击“只研究整数,不包括零”的板书,追问:为什么有同学认为是对的?结合学生回答点击:这里的倍数指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和以前所学的“几倍”有所不同。

(3)18是倍数。

在学生得出“没有讲清楚18是谁的倍数”的基础上,指出:因数、倍数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追问:18是谁的倍数呢?结合学生回答:18是3、6的倍数,提问:你想到了哪道乘法算式?引述:根据3×6=18找出18的两个因数,进一步提问:你能找出18的所有因数吗?(切入找因数教学环节)

与设计二相比,设计三在许多教学环节上与之较为相像,但在贯穿“关注学情,以例规例”的概念构建思路时,却能基于学生紧扣两个核心疑难问题“深入浅出”开展教学。首先,对第一个难点“因数、倍数研究范畴”进行分散教学:第一次在因数、倍数概念揭示之前,板书出示研究范畴,并通过追问“看得懂吗?也就是不研究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第二次在概念抽象概括中,对算式a×b=c中的三个数的范畴进行讨论,再度感知;第三次在概念内化辨析中,对0.9×2=1.8进行质疑,对研究范畴加以回顾。其次,对第二个难点“因数、倍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分层关注:课前谈话通过“母子关系”、“哥弟关系”讨论,使学生感知:对象变了,相应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依存关系”认识进行铺垫;在0.9×2=1.8判断中,追问:为什么有同学认为是对的?点明此倍数非彼倍数,进行澄清;在18是倍数的判断中,再次强调了相互依存关系。最后,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关系”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切换性追问,如,12和24的因数,让你想到了哪个式子?根据12×2=24,你还能想到哪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倍数关系?又如,学生提到18是3、6的倍数,教师马上提出追问:你想到了哪道乘法算式?这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因数、倍数关系”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内联意识,强化了“因数、倍数概念”,建立于“式”的感知表象,从而加深依存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3

       前沿·新课标

        (2)新旧教材“复数”内容编排的比较研究 沈源钦

        (5)谈合情推理在发展学生论证推理中的作用 张燕华

        (8)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林伟

        教学研究

        (12)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课堂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王治伟 张彩琴

        (14)二轮复习试卷讲评课的探索——解题思路网络图教学 胡达红

        (16)丑变式与探究“演绎”复习课堂——记“直线的方程”一课的复习教学 罗腾根

        (18)《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宋心茹

        (22)温故如何知新——记一堂集合单元复习课 丁明明

        (23)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数学解题教学 徐学兵

        (27)数学课堂中的交流式评价的实践与认识 戴静君 胡敏洁

        (29)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一波三折”看教学设计 李友兵

        (32)数学知识中蕴涵着生动的“育人元素” 苏同安

        (34)关于几何概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胡守华

        (36)浅谈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汤勇

        (38)如何认识“三导”学案编制在高中数学中的指导作用 曾东

        (40)数学课堂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孙红筛

        (41)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滕陈英

        (44)浅谈高三数学复习课作业布置及评讲的有效性 刘琳

        试题研究

        (45)例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的加强命题法 唐志忠

        (48)巧用不动点,求一类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周杰

        (49)矩阵视角下的一道试题的解法研究及拓展 王林峰

        (51)换位思考,柳暗花明 王维维 任伟芳

        (53)对2011年重庆高考理科数学第20题的进一步探究 施刚良

        (55)函数方f(fx))=x^2-2的另类求解 肖卿灿

        (56)如何用基底表示向量 尤贵华 朱胜强

        (58)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林海卫 王敏燕

        (60)关于“有心二次曲线的心切距”的若干结论 陈正定 何长林

        竞赛园地

        (61)阿西不等式变式的推广及应用 尘福真

        (63)卡莱尔定理的再探究 刘晴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4

2.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陈平文

3.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张莹,杨宇

4.《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探索职业技术(下半月) 蒋东敏

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朱旭

6.护理专业课实践教学改进的实践与思考严鹏霄,邓西平

7.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高慧君

8.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渐进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韩明

9.浅谈"任务驱动"之CAD"教"与"学"模式吴克文

10.高职非电类专业电工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谢述双

11.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许长清,高克红

12.《饭店管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析罗君

13.对《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几点思索安伦,郭献崇

14.摄影课程教学之管见陈琦

15.多媒体课件在网络教学中应如何应用于新波

16.关于职业教育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构建李景霞

17.提高PLC教学效果的思考李阳,张少如,李群,樊丽春

18.互联网Internet与大学英语教学李哲

19.从《三国演义》看封建统治集团的"民生"理念唐怿民

20.『趣味数学选修课教学的探索马海栋

2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做法张贤玲,李晓军

22.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方法的再认识谢丹

2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收益与成本分析丁小华

24.加强技工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思考孙永强

25.音乐疗法——一门超语言的艺术徐秋华

26.浅谈高校廉政监督机制建设林海深

27.浅析企业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及效果评估孙晓莉

28.浅析企业文化建设李广宇

29.用友财务软件ERP-U8(V8.50)中采购业务的处理方法尹衍波

30.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段亚玲

31.谈信用政策的制定——关于应收帐款日常管理分析杨继杰

32.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韩东伟,王文广

33.论乳品安全与对策徐雪松

34.文献信息社会网络建设新论黎刚

35.浅议《诗经》性情纯化的儒家音乐之美陈乃良

36.《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胡雪雁

37.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韩国玲

38.优秀人才是在"爱心"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班主任工作浅谈纪明香

39.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王磊

40.高职高专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毕静波,于涛,龙素丽

41.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创建学习型组织张博,钟俊玲,张立明

42.浅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李海军

43.试论瓦·阿·苏霍姆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及对我们的启示曹文斌

44.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为现代化教学服务胡海锋

45.如何理解建设工程不同阶段概、预算的表现形式杜晓波

46.谐波齿轮传动原理和技术王中孚,吴广林,李洪斌,张敏,于兴胜

47.优化的P2P路由策略研究赵洪光,杨文

1.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按照职业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茅及源

2.创新服务机制推进农科教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实用人才魏宇光

3.数字化时代的广电报生存杨小文,吕东卉

4.培养操作能力提升就业水平——浅析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策略夏暎,姜奕阳,陈强,张玉兰

5.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黄红毅

6.中职学校形体课教学初探黄芳

7.也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语文教师角色姜媛

8.职业技术(下半月) 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丁书平

9."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中的实践张蕾,魏龙,冯飞

10.地方大学环境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彭燕,王筱虹

11.高职精品课的多样化教学设计张宪立,马延军

12.网络课件设计的几点思考张志明

1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匡煜华HtTp://

14.从词汇教学入手提高英语学习兴趣许长清

15.浅谈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赵丽梅

16.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王鹏

17.浅谈《乳制品生产技术》课件制作的几点体会朱丹丹

18.浅谈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邢玉梅,王凌极

19.谈谈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周哲

20.浅谈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李振伟

21.对照行知理念总结工作得失陆晓蕾

22.浅谈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周梅芳

23.刍议注册会计师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翟继云

24.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习方式的探索靖江南,韩少滨

25.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之特点谈莫盛秋

26.浅谈高职学生挫折心理调适陶菁

27.高职学生就业漫谈刘洪军

28.浅析加强高校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王骥生

29.对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认识姜淑荣

30.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三合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玲

31.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怀郑琳

32.高职生性教育现状分析尚华

33.论食品工程的安全保障与监督徐雪松

34.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弊端与发展方向王佳义

35.高校内部网络考试系统可行性研究郭献崇,安伦

36.馆际合作初探职业技术(下半月) 王巍

37.浅谈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及其对策李向萍

38.品牌消费者中的消费者反应模式初探张晓蕊

39.感受跆拳道的礼仪和精神牛久伟

40.关于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董强,林强

41.浅议艺术的假定性孙鹏昆

42.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数学原理吕杰

43.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活技能教育浅谈邓小英

44.和谐社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之思考杨彦华

45.浅析会计电算化之我见雷俊英

46.浅谈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手段周俊霞

47.法医临床原始资料应用的分析研究王纳新

48.空调系统回汽管积霜或蒸发器积冰故障分析蒋建强

49.ITK与VTK连接的实现和应用王安明,周振环,赵明,王京阳

50.嵌入式NTP网络时钟源的设计吴克文,钟秀娟

2.新形势下做好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徐淮刚

3.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探索王俊杰,宋红梅

4.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几点思考何希晓

5.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培养合格技工人才林霞云,周梅芳,李红,周红

6.二年制焊接专业定位与技能训练模式的研究刘长江

7.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教学体系刘钢

8.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杨钧

9.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文化传承李秀娟

10.电子商务实训课程初探曾恭文

11.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王疆

12.浅谈提高《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计雁林,陈武禄

13.体育课应注意素质教育黄武

14.CBE理论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王勃

15.材料科学概论双语教学问卷调查(Ⅰ)关瑞芳,张国辉

16.中专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许长清

17.职业技术(下半月)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张童

18.会计教学中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林萍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几何图形 概念 生活 操作

由于几何图形教学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塑造他们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增强认知能力,因而必须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有效的几何概念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的过程。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引导。我针对几何图形教学,粗浅地谈几点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大部分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大脑思考,引发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运载火箭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录像,然后教师提出: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火箭模型,再利用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最后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样的一个情境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自然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实践活动之中。

二、通过实践与操作,感知概念

(一)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感知概念

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多表现为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师要借助一些实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特征,让他们动手操作一下,这样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认识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再怎么去解释,不如拿几个实体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又如在三角形稳固性的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当他们提到自行车、瓦房的大梁等时,可以借此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再用准备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模型和三角形一起比较验证三角形的稳固性,我相信这样学生将不会忘记,而且也知道为什么自行车的大架要用三角形。

(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感知概念

几何形体概念需要理解它的本质,只借助看、听、说等方法是不够的,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首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请学生探索,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汇报建议① 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 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一开始,学生的目光注视着杯中的水面,边观察边思考,接着教师问: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得出结论物体的体积。并结合实例说明物体体积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应用概念,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完善概念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通过运用已有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景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把头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概念依据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现、提炼、概括,并使它们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运用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完善、拓展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们在进行几何形体概念的巩固应用训练中,可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能够有利于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和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概念以后,可以设计一组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性材料:(1)让学生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提出怎样检验这张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呢?(2)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根数长短不一,并有7―9根之多,有意识促使学生用多种方法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3)让学生在下面各种图形纸片中折出长方形。(4)在一个圆形纸片中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通过这样一组循序渐进的材料,有利促进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形成鲜明、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样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够与其他图形之间互相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促进学生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表象的“形”与空间概念的“神”,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郭林青.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课程教育研究, 2013, (6)

[2]韩晓伟. 《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新课程:小学, 2014, (2)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电工教学;抽象概念;理解记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97-02

On How to Teach the Concep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ENG Hong-mei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abstract physical concepts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eory cours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as summed up: the obscure scientific laws were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actual teaching, the way of teaching can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in the course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 abstract concept; understanding memory

技工学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电工教学,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理论化,抽象化的课程,经常会遇到一些物理概念,如磁感应强度,自感系数等,看不见、摸不着。可能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课本上这些概念的引入很突然,开门见山就是概念定义公式,例如磁感应强度B=F/IL,自感系数L=NΦ/I,电容C=Q/U,然后再讲与该物理量有关的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短时间死记硬背下来,也很快又忘掉了。老师讲解起来感觉很累,而且出力不讨好。因此,学生们普遍感觉这门课程枯燥抽象难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提高。

1引入式教学法

1.1引入式教学法简介

电工教学中的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大量实验结果的高度概括性总结,它并不是凭空发现的。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教学时间限制,把这个符合认知习惯的过程颠倒过来了,搞得这些概念很神秘抽象,导致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无法理解其物理内涵。因此,每一个概念的引出,首先要从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出发,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总结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先通过相关前期简单知识的讲解或实验,首先让学生接触这个物理概念,并对其有一些简单的感性认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提问启发引导,利用学生已知的概念引出新物理量,并逐渐理解这个物理量,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入这个概念。实践发现,如果退一步,将是海阔天空。下面试举例说明。

1.2实际教学举例

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是为了定量地描述磁场中各点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引入的物理量。如果开门见山引入这个物理量,学生很不容易接受。可以通过下面的小实验演示,把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作比较;1)地球表面的磁场(地磁场)很弱,只有当把菱形小磁铁放在针尖上时才能缓慢摆动指向南北方向,这就是指南针的原理;2)条形磁铁的磁极附近的磁场较强,能够引起菱形小磁铁剧烈摆动,近处的铁钉也能够紧紧吸牢,提起也不会掉下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直观地总结:该点的磁场越强,磁感应强度的值越大;该点的磁场越弱磁感应强度的值越小。而且磁感应强度是有方向的。此时,学生已经对磁感应强度有了感性的了解。再引入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在讲解自感系数(电感)时,若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先引入L=NΦ/I,再讲解,最后讲解L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概念引入比较突然,学生很难理解。也可以运用上述类似的方法。

以线圈的自感实验引入后,老师设问:若用一个电阻值与线圈L相同的导体,绕两圈来代替线圈L。实验现象如何?(学生都会大声回答:没自感现象。)实验现象为:当开关SA打开时,灯泡立即熄灭,此时没有自感电动势。老师总结:当通过线圈的电流变化的相同时,不同的线圈产生的自感电感势的本领是不同的。为了衡量不同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的能力,引入了自感系数(电感)L。线圈的电感,是由线圈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此时可以拿出几个不同的线圈给学生看)。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电感就越大。产生的电感电动势的本领就越大。有铁芯的线圈,其电感比空线圈的大的多。当学生对这个物理量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再引入概念,L=NΦ/I,从而可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于电容C的引入。在讲电容器时,可以把电容器与水容器(水桶)、气体容器(煤气罐)相类比,电容器是装电的。把大水桶与小水桶比较、大的煤气罐与小的煤气罐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容器有容积的不同。引向电容器也有容积的不同:电容,反映电容器存储电荷能力的大小。之后引入:对于某一个电容器而言,电荷量Q与电压U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定义为电容C。在电容的概念讲解时可以利用PPT,展示出不同大小容器的图片,方便学生感性认识。还可以把电容器的电压与水杯内水的高度类比,电容器的电容与水杯的粗细类比更利于学生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到加速度,磁通的变化率等概念的引入上。从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出抽象物理概念,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概念和公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2结束语

学生对新概念都有一个接受过程,尤其是抽象的物理概念。如何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掌握,是授课过程中的难点。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具体案例引入抽象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记忆,并在灵活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2]田兆清.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概念和定律[J].广西教育, 2009(12).

[3]胡静娟.谈谈《电工基础》绪论课的教学[J].文教资料,2005(2).

[4]刘志刚,关于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1(3).

[5]蔡兆禄,曾超.电工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9.

[6]程杰.《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J].鄂州大学学报,2005(6).

[7]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8]颜莉.胡峰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3).

[9]段卓琦.Flash多媒体课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7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教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办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游泳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会计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谈高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校数学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高校数学教学的发展,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高校数学 教学改革 改革方法

高校数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各大中专院校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很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因此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数学的课程有很多,按照各专业需求的不同,学校给各专业开设不同的数学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作为最基础的数学课程被广泛学习。实际上,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是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的学习,也是锻炼良好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良好数学功底的人,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这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授课方式的问题。

多数教师只是利用讲授的方式,将数学理论及计算方法机械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并不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从而觉得数学理论枯燥乏味,渐渐的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喜欢追求新事物,针对于这些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更加多样化,更具趣味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讨论的方式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方式授课。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以高等数学中空间曲面这一节为例,空间曲面图形是很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即便是如此,以老师手绘的图形也很难表达出它的形状,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画图,我们不仅能够准确表示出它的形状,而且通过视角的转化和色彩明暗的变化能够使学生清楚的了解此空间曲面各个角度的状态。方便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教学是近几年慢慢发展起来的学习方式,老师可以把相关的学习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可以自主的去查阅资料,并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论坛的方式讨论学习;老师还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学生也可以在上面提交作业,不仅交流起来更为方便,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协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进行。

最后,大力开展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就是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用数学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数学建模不仅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它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适合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数学建模以小组形式进行,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建模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概括问题的本质,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软件的使用水平。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式。 教材的问题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数学理论及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深浅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使用相同的教材显然是不合理的,掌握和自身专业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就需要相应的教材。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高等数学的知识不宜过深,与此同时,与经济相关的数学应用又相对重要,因此,经济学专业的教材应多涉及经济应用的知识,并多在考试中体现,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同样的对于医学学生所学习的高等数学,就应该多涉及医学案例,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走在学术的前沿,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想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教师的深造培训应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定期组织教学讨论,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都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应经常开展教学评比活动,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互相听课,学习,评比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在学习上多交流,也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这样学生喜欢一名教师自然而然的就喜欢这门课程。

总之,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教师个人的素质提高。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摸索中,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更有用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倪中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0,(16).

[2] 谢树默,建模思想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教育教学,2009,2(上).

[3] 张强,浅谈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J].教改创新,2013,41-0045-02.

[4]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

第一作者:腾叶(198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建模及精算数学.

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新《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行为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力求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灵动有效。

一、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与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营造乐学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乐学”气氛,把课堂视为与学生交流知识与情感的平台,走下高高的讲台,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真挚的关怀和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让尊重、宽容、民主和平等布满课堂,如此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消除了学生的消极心理,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去想,大胆去说,努力去做。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角”的活动环节,要求学生要尽可能把找到的“角”请到纸上。有位学生发现了老师衣领上的“角”,由于先前教师创设了很好的“民主”“乐学”氛围,这位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要描下老师衣领上的角的要求,这位教师不但肯定了该学生的善于观察发现,而且很爽快地答应这位学生的要求。就是教师这一小小的举动,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可人,全体学生都为之感动,学得更认真主动。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很显然,情境教学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数学之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插图,让情景来激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根据教材插图,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售货员、购物者,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先购什么,再购什么,然后一起购等等,这样贴近生活的内容,学生们学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这样一来,再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图,解决提出的问题时,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还可以用小小故事会来激趣启思。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这样,学生们学得的兴高采烈、积极主动,也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连通数学与生活。我们地处农村,孩子们对农作物有特殊的认识,我们把它与数学结合起来,就为我们进行计算、估算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给学生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字去掉,变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不是梯形;有的说:若是“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图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M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不仅使概念更准确、清晰,还培养了学生用词要严谨、准确的意识。

五、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们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向两端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这样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还能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并掌握得牢固。

结语: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参考文献:

[1]郝永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成功(教育);2012(10).

[2]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主体[OL].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范文 下一篇:智慧医疗诊断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