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1:35:53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现状;必要性;创造性思维;价值意义;能力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ownship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need for and valu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training a few suggestions to start Talking about how to cultivate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reative ability.

【Key words】The status quo; necessity; creative thinking; value significan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47-02

一、堪忧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都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的学生在学习和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很多。总之,现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表现的现状令人堪忧!现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以及强调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中庸。所以学生往往以主观出发处理问题而不是以客观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其次,作为学校,原本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但是当前在农村学校中。很多学校及教师一面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一面却又完全死搞应试教育,真正意义上做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伎俩,这样就致使师生皆迷茫,教师教得累――不知怎么教好;学生也迷惑――不知怎么学才学得好、学得到又考得好。

再次,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形成,“读书无用论”似乎已左右着很大一部分人的头脑――“读不读书都能吃饭、生活”!因此,学生厌学情况非常严重。厌学涉及范围广,不仅涉及乡镇学校,连城市里初中高中高校皆有。

总之,学生忧困于学与用的忧虑,走不出思想的蕃篱,逃不出应试的牢笼。这些都是令当今教育现状堪忧的病因。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价值性。总书记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也正是对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我们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担,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奠基的磐石。所以提高数学教育教学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

(一)教师层面的提高。

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有创见的设想和理程取舍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天然主体,学校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教师必须善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整自己,勇于发展自我,乐于教育创新,才能赢来“脱胎换骨”式的发展。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优化教育艺术。从而带动学生在新课改中创造性的学习,练就创新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重视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2、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通过互换角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换角色,引导他们自制教具,自设问题等。让他们自己设计,找方法,引发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巧妙提问提要求,设计什么图形什么问题,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巧妙,最精准等。让学生尽力明确,并将设计过程中的“发现”“困惑”仔细思索,记录下来在适当时交与大家探讨。如我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章时,就让学生测量、折叠、剪拼、类比、归纳等方法学习。例如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后,经过比较确认这几个条件的过程。首先提出“需要怎样的有关边角的条件才能作出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继而让学生思考,有的同学就马上“发现”不需要三个角或三条边都相等也可以。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小组合作诱导创造性思维。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想问题,设方案,诱导创造性思维。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乎每章都设计了实践探讨。我们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每小组认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在分组监测个别指导等细节上要注意,让小组实践探索并不等于教师就撤手不管。

5、进行创造性实践教法,增加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即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教学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独立地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并做出新的变换和组合,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如果我们这样长期坚持,既能成功地完成应试,让学生能考高分,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岂不是双赢之举。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造。数学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精神与执着的追求,去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开辟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我想,只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发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给力千秋万代的壮举吧!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历史发展以创造作为源动力,而创造则是艺术的本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音乐蕴藏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欲及表现欲,开发其创造力及想象力,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特色。故而,音乐教学必须要以激活学生创作欲望与能力,将音乐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且教学内容陈旧滞后,导致学生无法提起音乐兴趣,也就更别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以下将探讨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所谓音乐形象,主要指通过音响呈现和塑造作者的艺术构思及形象,以此让欣赏者对音乐产生联想。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其强弱快慢和喜怒哀乐,进而联想出音乐描绘的场景。若再由教师引导讲解,就更能体会和理解到音乐中流露出的意境情绪了。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欣赏中,教师不妨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的背景,并利用大量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等,让学生产生探究故事的欲望,之后再欣赏大型交响乐演奏版。而在两种版本中,小提琴的声音优美欢快、激烈深情,扣人心弦,令人着迷。再加上教学中多媒体资料的引入,如动画版、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段,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由被其吸引感染,甚至会随着旋律哼唱起来,并在哼唱过程中了解到作品表达内容,感受到其直观音乐形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活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展开想象,也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但鉴于个体差异性,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观点各不相同,也就会联想出不同内容,加之想象从本质来说即再创造,故而对音乐感受也将变化万千。由此可见,音乐欣赏中蕴含着丰富的灵感思维,只要聆听音乐便会获得凌驾于音乐范畴之上的灵感,给欣赏者带来更多领悟。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教材所选的曲目风格较多,但无论任何风格的曲目,只要欣赏者用心聆听均可获得心灵和灵魂上的共鸣与升华。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并非每位学生都能即刻听出每首乐曲所表达的内涵,这就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引导,合理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使学生不断地听下去。例如,《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开创浪漫主义先河,将古典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贝多芬?教师不妨采取这样的策略开展教学,先引导学生用心聆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G大调小步舞曲》等音乐作品。比如,可在授课之前播放震撼人心的曲目,利用乐曲中恢宏强烈的气势节奏,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其感到兴奋而产生兴趣,进而迸发浓烈的探究欲望。这时,再抛出相关问题,如乐曲由谁编著?同学们心中的贝多芬是什么形象?以此实现新课的顺利导入。然后,要求学生在拓展环节用心欣赏乐曲,并模仿其中的三连音节奏,采用不同语气情绪,由浅入深的进行创作。

通过一个小小的创作,可使学生体会到在成为乐圣这题道路上,听觉完全失聪的贝多芬需要付出何等惊人的毅力,才能逐一跨过常人所无法逾越的种种障碍,进而领悟到人生的每一刻都需要接受命运带来的挑战,但却只有勇敢做出战胜自我的决定,最终才能真正成为强者的含义。

三、即兴创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将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可采取节奏律动的方式,并通过创编节奏、歌词、故事及舞蹈等,引导其进行有意识的即兴创编。所谓即兴主要指临场发挥,故即兴创编的成果并不细腻,相反更显得粗糙,然而这种创造虽然不成熟,其中蕴含的创造精神却非常丰富。音乐训练能够赋予人们积极想象和创造的方式,增强其创造力,因此,必须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进行音乐即兴表演及创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节奏创作。例如,学习《非洲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创作中感受音乐最深层的内涵,使其得到充足的情感体验。比如,可采取节奏接龙的形式训练节奏创作,即先由教师敲出一组节奏,学生再随后击打出与之相呼应的一组节奏,一般过程分为重复句、稍微变化和自由式三个作答阶段进行。或是欣赏《金蛇狂舞》(聂耳)的乐曲时,当学生学会哼唱旋律后,以乐曲中的节奏为依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即兴创编活动,深层次地感悟螺丝结顶的音乐创作手法。另外,也可要求学生模仿流行音乐的RAP音乐形式,采取歌词配节奏、节奏编配说白或旋律等方式进行创编,且即便学生仅创编几个乐句,教师都应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练习新词填旧曲。比如,针对学生熟悉的或已学过的《台》、《时间都去哪了》、《欢乐颂》、《一剪梅》等歌曲进行填词,然后从中选取成果较为优异的学生上台演唱,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当结束演唱后,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使其获得应有的肯定与鼓励。通过用心专注的创作表演,以及极富特色的演唱等,相信一定会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深深扎根,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音乐教学作为极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教育,其主要通过听觉去感受“音美”,以歌声及舞蹈去体现和发展“音美”,能够锻炼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展且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故而,无论任何阶段的音乐教学,都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誉译.基于新课程现代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1):76-76.

[2]彭春苗.注入情感因素体验音乐之美-新课程背景下音乐鉴赏教学方法与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5):27-27.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问题情景; 实验教学; 发散思维

新课程物理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能凭空产生吗?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能量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课本上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得知,学生对电磁感应理解较为深刻,能较好地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创立具有创造气氛的情景,恰当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加强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课本上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对一些无法或不便于演示的实验设计了一些模拟演示课件,通过模拟演示,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也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三、灵活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中,有许多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积极、适宜地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增长;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质量为(M+m)的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1匀速前进,由于某种原因,最后一节质量为m的车厢从列车中脱离出来并前进了一段路程后停止。设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列车每一部分受到的阻力正比于其重力且与速度无关,问:末节车厢停止时,前面列车的速度为多大?解题有多种解法,可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也可用动量定理,但最简捷的解法就是考虑到:从末车厢脱钩到刚停时为止,整个列车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仍为零,运用系统动量守恒定律便直接得到正确的答案。

方法一:牛顿运动定律F=ma。列车每一部分受到的阻力正比于其重力且与速度无关,设其比例系数为k。f=k

(M+m)g由于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l匀速前进,

牵引力F不变F=f=k(M+m)g。设车厢从列车中脱离出来到停止时间为t,列车的加速度为al,车厢的加速度为a2,列车阻力f1=kMg,合力Fl=F-kMg=Mal,则a1=kmg/M,车厢阻力f2=kmg=ma2,则a2=kg,t=(V1-0)/a2=V1/kg,得:V=V1+a1t=(m+M)V1/M。

方法二:动量定理当车厢与列车脱离后,车厢受力F1与列车受力F2等大反向(F1=-F2),作用时间t相等。厢F1t=0-rnV1,列车F2t=MV―MV1,得:V=(m+M)V1/M。

方法三:动量守恒定律Pl=P2。质量为(M+m)的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1匀速前进,合外力为零(m+M)V1=MV,得:V=(m+M)V1/M。

一题多解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又可以开阔思路,增强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长期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然会有所长进。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4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加强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重,而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一特点,尽可能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内容。例如,在相遇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相向”、“相遇”、“同时”等名词术语较难理解,我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模拟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了名词术语,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解答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生学今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巧设发展性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我常常在一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出来的思考题,如学生在学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量的基本练习题后,我出示习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4,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很多同学误认为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是28厘米,此时,我适时启发学生思考:3/7表示什么意思?4/7呢?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习题: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3,它们的棱长是48厘米,这个长方体积的体积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经过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尝试。

2、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人们理解问题时,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式,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即同一问题的思考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多,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⑴一题多解:它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范畴,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并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如,AB两地的铁路长80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

解一:100×5+5X=800

解二:800-5X=100×5

解三:800-100×5=5X

解四:(100+X)×5=800

解五:800÷(100+X)=5

一题多解不仅应用题可以这样做,有些计算题,几何图形中的面积、体积计算也可以这样做。

⑵一题多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化条件训练,即看到一个已知条件,会联想到很多隐性条件来。如甲与乙的比是5:4时,就会想到:

①乙与甲的比是:4:5

②甲是乙的1.25倍

③乙是甲的4/5

④甲比乙多25%

⑤乙比甲少20%

四、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能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制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也有很多,主要表现为:⑴教师不良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能按部就班,解答教材上设计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⑵教师不当的权威,教师总表现出传统的师德尊严的权威性,在学生面前咄咄逼人,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根据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去创造性思考问题,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⑶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走过场,根本就没有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提供空间和时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还原学生爱思考的本性,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真正开始去积极思考问题,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条件。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质疑能力;统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创造性思维,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中得出来的思想材料。数学教育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育。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品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使他们能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联想和创新的基础。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探求解题思路,拟订解题策略。

例如:比较下列算式结果的大小(在横线上选填“” 、“” )

(1)42 +32――2×4×3;(2)(-2)2+12――2×(-2)×1;

(3)(√2)2+(1/2)2――2×√2 ×(1/2 );(4)22+22――2×2×2。

通过观察、归纳,写出反映这种规律的一般结论,并加以证明。

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进行计算、比较大小并填空外,还要对上述式子进行深入、细致和透彻的观察。首先,从总体上观察可知这是比较两个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之积的两倍的大小问题,它们之间是大于或等于的关系,并且当这两个数相等时等号成立;其次,从观察(1)、(2)两个式子可知,它们的这种关系不仅对正整数成立,而且对负整数也成立;然后,再结合第(3)个式子可知,它们的这种关系不仅对有理数成立,而且对无理数也成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于任何实数a、b,总有a2+b2≥2ab成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有创见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乔治・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例如,探索规律:

(1)计算并观察下列每组算式:

8×8=_____ 7×9=_____

5×5=_____4×6=____

12×12=_____11×13=_____

(2)已知25×25=625,那么24×26=_____ 。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从以上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5)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这个例子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数学探索过程。

又如,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多边形的内角公式,而是把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探索、猜想,得出结论。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顶点A1作对角线,可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2)A1点与哪几个顶点不能再添辅助线构成三角形?

(3)分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n边形从某一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为什么?

(5)你能求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吗?

由此可见,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炼就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往往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是说没有,可是每当他们解决问题时总是解决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古人云:“学贵有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所学内容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勾股定理一章中,教材一开始巧妙地安排了通过数格子的直观方法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分析、归纳。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教材在习题中又安排了一道类似的问题:“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有何关系”。启发学生去进一步深讨和探索,上升到理性。为拓展这一类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我安排一道课外思考题:“若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三角形,那么以斜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面积与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正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就这样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三个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探索规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课本上的原有问题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除重视这类问题的教学外,还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析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的判断等等。以此达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辨证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是从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发展中筛选出的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为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地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例如,我在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设a是一个正整数,但a不是5的倍数,求证a1992-1能被5整除。

本题的结论给人的直观映像是进行因式分解,许多学生往往很难走下去。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努力找寻其它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这里,思维的统摄能力很为重要。本题的最优化的解法莫过于将a1992写成(a4)498的形式,对a进行奇偶性的讨论:当a为奇数(a≠5)时,(a4)498的个位数字必为1;当a为偶数时,其个位数字必为6。故a1992-1必为5的倍数。由此可知,灵感的产生是思维统摄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当我们引导学生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时,他们就能把握问题的脉络,他们的思维就能闪耀出创造性的火花。

面对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手脑并用,创新思维,创造学习。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实践,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宗祥.思维训练的教学原则品质的教学实验研究.数学通报,2002,6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6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7

1.引发兴趣,激起学生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才肯下工夫去钻研、学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时代在老师的启迪下迷上了数学,后来潜心钻研,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中学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经常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激发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障碍”,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胜利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旺盛的进取激情。在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不断地产生一些悬念,引导学生的思维起伏延伸,就能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讲乘法公式(a+b)2=a2+2ab+b2时,介绍关于“杨辉三角”的一些典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最终教师引出(a+b)3=?并顺势引出“杨辉三角”,并提出如何求解(a+b)100的问题,告诉学生高中学了“二项式定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激励猜想,培养学生“猜想—证明”的思维方式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尽管猜想的结果并非完全是真理,但只有大胆猜想才能引发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猜想,但猜想之后还要对结论作严谨的证明。数学概念常常是人们对概念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归结它们的共性而产生的,而公式,定理也是在具体问题发现规律之后,经过猜想,证明继而确定的,讲课中应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发现过程。

例如,讲授弓形、扇形、圆心角的定义时,可启发学生根据图形方式下定义,看与前人所述是否吻合。

图1

案例1“如图1,A是O直径上的一点,OB是和这条直径垂直的半径,BA和O相交于另一点C,过点C的切线和OA的延伸线相交于一点D,求证:“DA=DC。”教师可提出:若将此题中直线DA向上平移至半径OB上,其他条件不变DA和DC存在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教师应有计划地编写这种探索性,猜想性的试题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猜想—证明”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3.一例多思,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徐利治教授指出:“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做一些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一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钟善基教授说过:“一题多变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概括能力很有好处,是很值得重视的一种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变通性,使他们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巧妙地迂回转化,进行一题多变,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本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经过研究,进行引申、变化、发展和推广,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2,原题:求证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讲完原题后。可作如下变化:

变式1(类比)顺次连结菱形四边中所得的是什么图形?(矩形)

变式2(一般化)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变式3(特殊化)顺次连结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变式4(放宽条件,抓住本质)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矩形(如图2)。

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菱形(如图3)

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如图4)。所得的图形是正方形

图2图3图4

以上变化,只是将题设稍加改变,解题方法基本相同,这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学生萌发的某些念头和猜想,教师千万不可武断地一概否定,而应对这些念头,猜想细心琢磨并加以引导。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某些发现并不成熟,但这些“念头和想法”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极有价值的,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篇8

新课标教学理论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其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学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 in front of,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在学习Lesson 21 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A:××,are you free tomorrow? B:I think so,why? A: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thall? B:Oh,thank you.I’d love to.What time shall I come? A: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ok? B:Ok, Where shall we meet? A: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outside the school gate,see you later. A:see you later.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境,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A:Excuse me,Where is No16 Middle school? B:Sorry, I don’t know. Ask him, he may know. A:Excuse me, Where is No16 Middle School? C:It’s over there, Walk along the road, and take the second tuening on the right. Atahen 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 It’s about 15 kilometers away. You had better take a bus. A:Which number do I need, please. C:I think you need a number 12. A:Thanksa lot. C:Not at all.

5、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就是从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she's on duty Are you/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uty today.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omething 说出如下句子:It's time to swim go home have a rest go shopping have s cap of tea.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上一篇:篮球课程教学目标范文 下一篇:文化宣传的定义范文